CN111912255B - 一种高效旋流式换热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高效旋流式换热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912255B
CN111912255B CN202010502432.8A CN202010502432A CN111912255B CN 111912255 B CN111912255 B CN 111912255B CN 202010502432 A CN202010502432 A CN 202010502432A CN 111912255 B CN111912255 B CN 11191225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exchange
spiral
heat
tubes
heat exchang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502432.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912255A (zh
Inventor
王四久
胡剑辉
李艳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zhou Xinrui New Energy Development Co.,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zhou Xinrui New Energy Develo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zhou Xinrui New Energy Develo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zhou Xinrui New Energy Develo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502432.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912255B/zh
Publication of CN11191225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91225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91225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91225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7/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tubular conduit assemblies for both heat-exchange media,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a conduit wall
    • F28D7/04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tubular conduit assemblies for both heat-exchange media,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a conduit wall the conduits being spirally coiled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HFLUID HEATERS, e.g. WATER OR AIR HEATERS, HAVING HEAT-GENERATING MEANS, e.g. HEAT PUMPS, IN GENERAL
    • F24H9/00Details
    • F24H9/18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grates or heating mea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17/00Removing ice or water from heat-exchange apparatu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27/00Control arrangements or safety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eat-exchange or heat-transfer apparatu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9/00Casings; Header boxes; Auxiliary supports for elements; Auxiliary members within casing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换热器技术领域的一种高效旋流式换热器,包括相互接触的第一换热管和第二换热管,相邻两组所述第一换热管之间通过第一球阀相连接,相邻两组所述第二换热管之间通过第二球阀相连接,位于顶端一组的所述第一换热管连接有第一排放接头,所述第一排放接头通过第一泵体连接有第一排放管,位于顶端一组的所述第二换热管连接有第二排放接头,所述第二排放接头通过第二泵体连接有第二排放管。本发明通过利用上下分层布置的第一换热管和第二换热管分别利用球阀进行流体控制导出,不仅可以便于实现对换热管的分层拆卸清洗工作,而且还可以便于提高流体在换热管中停留的实现,从而便利于换热管道内的流体进行热量交换工作。

Description

一种高效旋流式换热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实施例涉及换热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高效旋流式换热器。
背景技术
换热器是将热流体的部分热量传递给冷流体的设备,又称热交换器。换热器在化工、石油、动力、食品及其它许多工业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其在化工生产中换热器可作为加热器、冷却器、冷凝器、蒸发器和再沸器等,应用广泛;换热器是一种在不同温度的两种或两种以上流体间实现物料之间热量传递的节能设备,是使热量由温度较高的流体传递给温度较低的流体,使流体温度达到流程规定的指标,以满足工艺条件的需要,同时也是提高能源利用率的主要设备之一。换热器行业涉及暖通、压力容器、中水处理设备,化工,石油等近30多种产业,相互形成产业链条,换热器按结构类型可以分为浮头式换热器、固定管板式换热器、U形管板换热器、板式换热器等。
现有的换热器在使用的过程中,大部分都是进行气气流体或气液流体或液液流体之间的热量交换,但是在进行交换的过程中,由于流体介质的成分不同,因此各自的热传导效率也不相同,即使是对各自热交换管道的流体流速进行控制,也很难实现对热量的有效传导,即当A管道通入热传导效率较高的热源流体时,B管道通入热传导效率较低的冷源流体时,在进行热量传递过程中,由于B管道内的冷源流体相对的热传导效率较低,即使A管道内的热源流体的热传导效率较高,而且控制A管道内的流体流速较低,也很难完成将A管道内的热源流体能量传递给B管道的冷源流体内,进行能量的重复应用,进而导致热传导效率较低,并且导致A管道内的热源流体的能量利用率大大降低。
基于此,本发明设计了一种高效旋流式换热器,以解决上述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高效旋流式换热器,以解决背景技术中提及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高效旋流式换热器。在一种可行的方案中,包括相互接触的第一换热管和第二换热管,相邻两组所述第一换热管之间通过第一球阀相连接,相邻两组所述第二换热管之间通过第二球阀相连接,位于顶端一组的所述第一换热管连接有第一排放接头,所述第一排放接头通过第一泵体连接有第一排放管,位于顶端一组的所述第二换热管连接有第二排放接头,所述第二排放接头通过第二泵体连接有第二排放管,位于底端一组的所述第一换热管连接有第一输入管,位于底部一组的所述第二换热管连接有第二输入管,所述第一球阀和第二球阀的内侧壁均卡设有球座,所述球座的上下两侧贯穿开设有导流孔,所述球座的前后两侧均固定有温度感应探头,所述球座的一侧固定连接有用于驱动所述球座转动的转动杆。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高效旋流式换热器。在一种可行的方案中,所述第一换热管包括至少两组且相互平行连通布置的第一螺旋管,所述第二换热管包括至少两组且相互平行连通布置的第二螺旋管,所述第一螺旋管的侧表面与所述第二螺旋管的侧表面之间相互交错贴靠。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高效旋流式换热器。在一种可行的方案中,所述第一螺旋管的外侧端通过第一导流管相连接,所述第二螺旋管的外侧端通过第二导流管相连接,位于顶部一组的所述第一螺旋管的内侧端与所述第一球阀相连接,位于底部一组的所述第一螺旋管的内侧端固定有用于连接下一组所述第一球阀的第一引流管,位于顶部一组的所述第二螺旋管的内侧端与所述第二球阀相连接,位于底部一组的所述第二螺旋管的内侧端固定有用于连接下一组所述第二球阀的第二引流管。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高效旋流式换热器。在一种可行的方案中,所述转动杆的另一端均固定有带盘,所述带盘之间套设连接有链带,一组所述带盘的另一侧固定连接有传动轴,所述传动轴的另一端连接有伺服电机。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高效旋流式换热器。在一种可行的方案中,所述第一换热管和第二换热管的外侧密封套设有保温箱,所述保温箱的内侧壁固定有保温板,所述第一排放接头和第二排放接头固定在所述保温箱的顶部一侧,所述第一输入管和第二输入管固定在所述保温箱的底部一侧。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高效旋流式换热器。在一种可行的方案中,所述伺服电机固定安装在所述保温箱的外侧壁上。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高效旋流式换热器。在一种可行的方案中,所述第一输入管上安装有第一电磁阀,所述第二输入管上安装有第二电磁阀。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高效旋流式换热器。在一种可行的方案中,所述温度感应探头通过控制器与所述伺服电机电连接,所述第一泵体和第二泵体通过控制器与所述温度感应探头电连接。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高效旋流式换热器。在一种可行的方案中,所述保温箱的内腔底部安装有电加热丝盘,且所述保温箱的内侧壁固定有温度传感器,所述保温箱的外侧壁固定有用于保温箱内腔温度的显示所述温度显示器以及用于控制所述电加热丝盘对保温箱内腔加热的控制开关。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高效旋流式换热器。在一种可行的方案中,所述第一输入管的一端固定有第一储罐,所述第二输入管的另一端固定有第二储罐。
基于上述方案可知,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1、通过利用上下分层布置的第一换热管和第二换热管分别利用球阀进行流体控制导出,不仅可以便于实现对换热管的分层拆卸清洗工作,而且还可以便于提高流体在换热管中停留的实现,从而便利于换热管道内的流体进行热量交换工作;
2、此换热管道的结构布置,可以实现对气气流体之间、气液流体之间以及液液流体之间的热量交换,而且交换效率较高;
3、通过利用球阀上的温度感应探头的布置以及通过带动转动动力的转动杆对球座的转向控制,可以便于实现对各换热管道内的流体温度进行监控,从而通过转向控制球座同时导通各组换热管道,并通过控制相应的泵体将流体排出;
4、通过在换热管道外部增设的保温箱,可以便于实现对热量交换过程中的保温,进而防止热量交换时的热量散失;
5、在保温箱的内腔中增设的电加热丝盘及其控制组件,可以便于实现对保温箱内的温度进行检测,并且当在温度较低的环境中进行热量交换时,可以通过控制开关开启电加热丝盘,通过利用电阻丝加热原理实现对保温箱内部环境进行预热工作,待加热完成后,再进行热量交换工作,换热效果会更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去除保温箱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图2的另一侧向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球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图1中A-A的剖视图;
图6为本发明图1中B-B的剖视图;
图7为本发明图1中C-C的剖视图;
图8为本发明图1中D-D的剖视图;
图9为本发明储罐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温度传感控制模块图。
图中标号:
1、第一换热管;2、第二换热管;3、第一球阀;4、第二球阀;5、第一排放接头;6、第一泵体;7、第一排放管;8、第二排放接头;9、第二泵体;10、第二排放管;11、第一输入管;12、第二输入管;13、球座;14、导流孔;15、温度感应探头;16、第一螺旋管;17、第一螺旋管;18、第二螺旋管;19、第一导流管;20、第二导流管;21、第一引流管;22、第二引流管;23、带盘;24、链带;25、传动轴;26、伺服电机;27、保温箱;28、第一电磁阀;29、第二电磁阀;30、控制器;31、电加热丝盘;32、温度传感器;33、温度显示器;34、控制开关;35、第一储罐;36、第二储罐。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也可以是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也可以是通讯连接;可以是直接连接,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的间接连接,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以具体地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说明。下面这几个具体的实施例可以相互结合,对于相同或相似的概念或过程可能在某些实施例不再赘述。
图1-10为本发明实施例一中的一种高效旋流式换热器,本实施例的高效旋流式换热器;包括相互接触的第一换热管1和第二换热管2,相邻两组所述第一换热管1之间通过第一球阀3相连接,相邻两组所述第二换热管2之间通过第二球阀4相连接,位于顶端一组的所述第一换热管1连接有第一排放接头5,所述第一排放接头5通过第一泵体6连接有第一排放管7,位于顶端一组的所述第二换热管2连接有第二排放接头8,所述第二排放接头8通过第二泵体9连接有第二排放管10,位于底端一组的所述第一换热管1连接有第一输入管11,位于底部一组的所述第二换热管2连接有第二输入管12,所述第一球阀3和第二球阀4的内侧壁均卡设有球座13,所述球座13的上下两侧贯穿开设有导流孔14,所述球座13的前后两侧均固定有温度感应探头15,所述球座13的一侧固定连接有用于驱动所述球座13转动的转动杆16。
通过上述内容不难发现,在利用换热器进行气气换热、液液换热或气液换热时,可以将冷源或热源从第一输入管11导入至第一换热管1中,相对应的将热源或冷源从第二输入管12导入至第二换热管2中,通过相互接触的第一换热管1和第二换热管2实现了热量的相互传导和交换,将热源传递至冷源,并实现热源的温度降低,从而实现了能源的回收利用工作;在换热完成后,第一换热管1会将流体通过第一排放接头5连接的第一泵体6从第一排放管7排出,并且第二换热管2会将另一流体通过第二排放接头8连接的第二泵体7从第二排放管10排出;为了更好的实现流体在第一换热管1和第二换热管2内的热量交换,可以通过利用第一球阀3和第二球阀4上的球座13的开合作用,即控制流体分别在第一换热管1和第二换热管2内的存在时间,从而实现流体热源的充分交换,达到流体充分换热的目的。
实施例一
流体进入过程:如图2、3和4所示,气相热源流体通过第一输入管11进入到通过第一球阀3依次连接的各个第一换热管1内,液相冷源流体通过第二输入管12进入到通过第二球阀4依次连接的各个第二换热管2内,当气相热源流体和液相冷源流体分别充满第一换热管1和第二换热管2的内腔后,带有驱动转动动力的转动杆16会带动通过导流孔14分别与上下两组第一换热管1或第二换热管2连通的球座13转动,从而将各组的第一换热管1和第二换热管2作为单独的能量交换空间;此种方式也适用于在第一输入管11中输入液相热源流体在第二输入管12中输入液相冷源流体、在第一输入管11中输入气相热源流体在第二输入管12中输入气相冷源流体、在第一输入管11中输入气相冷源流体在第二输入管12中输入液相热源流体、在第一输入管11中输入气象冷源流体在第二输入管12中输入气相热源流体以及在第一输入管11中输入液相冷源流体在第二输入管中输入液相热源流体等。
实施例二
流体释放过程:如图3,在球座13的前后两侧设置的温度感应探头15,在流体之间能量相互交换的过程中,会不断的感应第一换热管1和第二换热管2中的温度数据,并且在换热温度达到指定阈值时,会自动控制转动杆16转动,即实现将导流孔14再次分别与上下两组的第一换热管1或第二换热管2的连通工作,并分别控制第一泵体7带动第一换热管1内的流体通过第一排放接头5从第一排放管7进行排放工作,并且第二球阀4也会根据第二换热管2内的流体温度变化,进行自动控制球座13的开闭工作以及第二泵体9带动流体通过第二排放接头8从第二排放管10进行排放工作。
在进行热量交换的过程中,不同物质组成的热流热传导的效率不同,即当第一换热管1中通入的是A液相热源流体(此A液相流体的热传导效率较高)时,第二换热管2中通入的是B液相冷源流体(此B液相流体的热传导效率相对A液相流体相对较低)时,通过第一导热管1中将A液相热源流体传导至B液相流体的过程中,A液相热源流体相对降温速度降低,B液相冷源流体的相对升温速度较慢,为了更好的实现对B液相冷源流体的热量传导工作,可以小幅度的控制第一球阀3上球座13连接的转动杆16进行驱动转动的时间间隔,并且大幅度提升控制第二球阀4上球座13连接的转动杆16进行驱动转动的时间间隔,从而实现冷热液流的能量交换程度,进而达到热量的高效重复利用。
可选地,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换热管1包括至少两组且相互平行连通布置的第一螺旋管17,所述第二换热管2包括至少两组且相互平行连通布置的第二螺旋管18,所述第一螺旋管17的侧表面与所述第二螺旋管18的侧表面之间相互交错贴靠。值得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通过上下平行布置的多组第一螺旋管17组成的第一换热管1或多组第二螺旋管18组成的第二换热管2,可以便于实现对各组第一换热管1或第二换热管2进行分组拆卸工作,从而便利于对各组的第一换热管1或第二换热管2进行清洗工作;而且在进行热量交换方面,通过利用第一螺旋管17与第二螺旋管18进行相互交错贴靠,如图8所示,可以便于第一螺旋管17内的流体与第二螺旋管18内的流体通过相互接触的管壁进行热量交换工作,需要补充的是,为了更好的实现在热量交换上的交换效率,可以将上下布置的第一螺旋管17或第二螺旋管18进行上下面的接触,从而可以将上下布置的第一螺旋管17或第二螺旋管18视为具有较大通流的整体,即为增大了螺旋管的横截面积,即为流体的横向面积,从而加快热量传导。
此外,所述第一螺旋管17的外侧端通过第一导流管19相连接,所述第二螺旋管18的外侧端通过第二导流管20相连接,位于顶部一组的所述第一螺旋管17的内侧端与所述第一球阀3相连接,位于底部一组的所述第一螺旋管17的内侧端固定有用于连接下一组所述第一球阀3的第一引流管21,位于顶部一组的所述第二螺旋管18的内侧端与所述第二球阀4相连接,位于底部一组的所述第二螺旋管18的内侧端固定有用于连接下一组所述第二球阀4的第二引流管22;为了更好的实现上下布置的第一螺旋管17或第二螺旋管18之间的连接工作,在第一螺旋管17进行连接时,将第一球阀3安装在顶部一组的第一螺旋管17的内侧管头上,并且外侧管头之间通过利用第一导流管19进行连接,在对第二螺旋管18的安装上与第一螺旋管17相同,此种方式的连接,可以便于实现利用底部一组的引流管实现与底部一组换热管的球阀建立连接,从而实现换热管的分层安装连接工作。
再具体地说,如图5和6所示,所述转动杆16的另一端均固定有带盘23,所述带盘23之间套设连接有链带24,一组所述带盘23的另一侧固定连接有传动轴25,所述传动轴25的另一端连接有伺服电机26;在转动杆16的驱动转动工作时,可以通过利用一组伺服电机26通过各组转动杆16上的带盘23利用链带24进行动力传输工作,从而可以在需要打开或关闭球座13上的导流孔与上下两组换热管的导通工作时,通过利用伺服电机26带动其中一组的带盘23转动,再通过该带盘23驱动通过链带24连接的其他各组带盘23转动,从而实现对其他各组的转动杆16连接的球阀上的球座13转动,从而实现换热管通道的连通和关闭工作。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换热管1和第二换热管2的外侧密封套设有保温箱27,所述保温箱27的内侧壁固定有保温板,所述第一排放接头5和第二排放接头8固定在所述保温箱27的顶部一侧,所述第一输入管11和第二输入管12固定在所述保温箱27的底部一侧;如图1所示,可以在换热管的外部增设用于对热量交换工作进行保温的保温箱27,通过利用保温箱27内侧壁上固定的保温板,可以便于实现对热量在保温箱27内的存储,防止热量在交换过程中发生散失,而且将第一排放接头5、第二排放接头8、第一输入管11和第二输入管12分别与保温箱27的接口处进行密封固定,可以防止热量从接头处发生泄流。
优选的,如图1所示,所述伺服电机26固定安装在所述保温箱27的外侧壁上,因伺服电机26在使用的过程中也会产生大量的热,若将伺服电机26放入至保温箱27内时,容易导致伺服电机26无法实现及时排热,导致伺服电机26的内部组件发生较大程度的磨损或损坏,降低设备的使用寿命。
更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输入管11上安装有第一电磁阀28,所述第二输入管12上安装有第二电磁阀29。
还有,所述温度感应探头15通过控制器30与所述伺服电机26电连接,所述第一泵体6和第二泵体9通过控制器30与所述温度感应探头15电连接;如图4和10所示,在对伺服电机26、第一泵体6和第二泵体9的电控制上,为了更好的实现通过球座13前后两侧的温度感应探头15对伺服电机26、第一泵体6和第二泵体9的控制工作,可以在先通过伺服电机26控制球座13上的导流孔14分别与上下两组的换热管断开连通时,此时的温度感应探头15会分别位于上下两组的换热管流体中,当温度感应探头15位于热源流体的换热管内时,当感应到温度下降至指定阈值时,会自动将感应信号通过控制器30发送给伺服电机26,带动转动杆16连接的球座13转动,将导流孔14分别与上下两组的换热管连通,并控制该换热管上的泵体工作,对换热完成的热源流体进行排放工作;在温度感应探头15对冷源流体进行伺服电机26以及泵体控制上的原理相同;而且需要补充的是,在进行泵体控制抽出排放流体时,因流体可能为液流也可能为气流,因此此泵体可以为与液流相对应的液泵或为与气流相对应的气泵。
接着,所述保温箱27的内腔底部安装有电加热丝盘31,且所述保温箱27的内侧壁固定有温度传感器32,所述保温箱27的外侧壁固定有用于保温箱27内腔温度的显示所述温度显示器33以及用于控制所述电加热丝盘31对保温箱27内腔加热的控制开关34;如图1、5、6和7所示,在利用保温箱27进行换热过程中的保温工作时,为了更好的实现在温度较低的环境中进行刚开始的热量交换工作,可以通过温度传感器32对保温箱27的内部温度进行查看,当温度较低时,可以通过打开控制开关34,带动电加热丝盘31进行电阻丝加热,对保温箱27内进行充热,并且通过温度显示器33查看到温度值达到了可以进行热量交换的温度时,关闭控制开关,同时分贝对第一输入管11和第二输入管12中输入流体。
然后,如图9所示,所述第一输入管11的一端固定有第一储罐35,所述第二输入管12的另一端固定有第二储罐36,在进行热量交换前,可以利用第一储罐35对输入至第一输入管11中的流体进行存储,并且利用第二储罐36对另一种流体进行存储,以便于实现对第二输入管12的输入工作。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特征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特征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
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低于第二特征。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意一个或者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高效旋流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相互接触的第一换热管(1)和第二换热管(2),相邻两组所述第一换热管(1)之间通过第一球阀(3)相连接,相邻两组所述第二换热管(2)之间通过第二球阀(4)相连接,位于顶端一组的所述第一换热管(1)连接有第一排放接头(5),所述第一排放接头(5)通过第一泵体(6)连接有第一排放管(7),位于顶端一组的所述第二换热管(2)连接有第二排放接头(8),所述第二排放接头(8)通过第二泵体(9)连接有第二排放管(10),位于底端一组的所述第一换热管(1)连接有第一输入管(11),位于底部一组的所述第二换热管(2)连接有第二输入管(12),所述第一球阀(3)和第二球阀(4)的内侧壁均卡设有球座(13),所述球座(13)的上下两侧贯穿开设有导流孔(14),所述球座(13)的前后两侧均固定有温度感应探头(15),所述球座(13)的一侧固定连接有用于驱动所述球座(13)转动的转动杆(16)。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效旋流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热管(1)包括至少两组且相互平行连通布置的第一螺旋管(17),所述第二换热管(2)包括至少两组且相互平行连通布置的第二螺旋管(18),所述第一螺旋管(17)的侧表面与所述第二螺旋管(18)的侧表面之间相互交错贴靠。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高效旋流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螺旋管(17)的外侧端通过第一导流管(19)相连接,所述第二螺旋管(18)的外侧端通过第二导流管(20)相连接,位于顶部一组的所述第一螺旋管(17)的内侧端与所述第一球阀(3)相连接,位于底部一组的所述第一螺旋管(17)的内侧端固定有用于连接下一组所述第一球阀(3)的第一引流管(21),位于顶部一组的所述第二螺旋管(18)的内侧端与所述第二球阀(4)相连接,位于底部一组的所述第二螺旋管(18)的内侧端固定有用于连接下一组所述第二球阀(4)的第二引流管(22)。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效旋流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杆(16)的另一端均固定有带盘(23),所述带盘(23)之间套设连接有链带(24),一组所述带盘(23)的另一侧固定连接有传动轴(25),所述传动轴(25)的另一端连接有伺服电机(26)。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高效旋流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热管(1)和第二换热管(2)的外侧密封套设有保温箱(27),所述保温箱(27)的内侧壁固定有保温板,所述第一排放接头(5)和第二排放接头(8)固定在所述保温箱(27)的顶部一侧,所述第一输入管(11)和第二输入管(12)固定在所述保温箱(27)的底部一侧。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高效旋流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伺服电机(26)固定安装在保温箱(27)的外侧壁上。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效旋流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输入管(11)上安装有第一电磁阀(28),所述第二输入管(12)上安装有第二电磁阀(29)。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高效旋流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温度感应探头(15)通过控制器(30)与伺服电机(26)电连接,所述第一泵体(6)和第二泵体(9)通过控制器(30)与所述温度感应探头(15)电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高效旋流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保温箱(27)的内腔底部安装有电加热丝盘(31),且保温箱(27)的内侧壁固定有温度传感器(32),保温箱(27)的外侧壁固定有用于保温箱(27)内腔温度显示的温度显示器(33)以及用于控制所述电加热丝盘(31)对保温箱(27)内腔加热的控制开关(34)。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效旋流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输入管(11)的一端固定有第一储罐(35),所述第二输入管(12)的另一端固定有第二储罐(36)。
CN202010502432.8A 2020-06-05 2020-06-05 一种高效旋流式换热器 Active CN11191225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502432.8A CN111912255B (zh) 2020-06-05 2020-06-05 一种高效旋流式换热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502432.8A CN111912255B (zh) 2020-06-05 2020-06-05 一种高效旋流式换热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912255A CN111912255A (zh) 2020-11-10
CN111912255B true CN111912255B (zh) 2021-10-15

Family

ID=7323797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502432.8A Active CN111912255B (zh) 2020-06-05 2020-06-05 一种高效旋流式换热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912255B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798812A (en) * 1955-10-14 1958-07-30 Ici Lt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a heat exchanger
US4380912A (en) * 1979-03-05 1983-04-26 Edwards Engineering Corp. Double wall tube assembly for use in heat exchangers
CN101490494A (zh) * 2006-05-23 2009-07-22 开利公司 螺旋扁平管式换热器
CN104061804A (zh) * 2014-05-30 2014-09-24 江胜坤 改进的大行程管壳式换热器
CN106196880B (zh) * 2016-08-23 2018-10-09 汕头市富澜正东自动售货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直冷式饮料机的热交换模块
CN209857720U (zh) * 2019-03-18 2019-12-27 山东博飞铭科技有限公司 换热管及包含其的空气冷却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912255A (zh) 2020-11-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1352937Y (zh) 冰淇淋搅拌筒
CN104075447B (zh) 一种带有冷却器的导热油加热装置
CN101744084A (zh) 冰淇淋搅拌筒
CN105186061B (zh) 一种动力电池热管理***及控制方法
CN203964374U (zh) 一种带有冷却器的导热油加热装置
CN111912255B (zh) 一种高效旋流式换热器
CN216347989U (zh) 一种旋转式换热器
CN111609740B (zh) 一种多功能组合式风冷热交换器及其使用方法
CN210400112U (zh) 一种储热换热装置和制肥车
CN219798028U (zh) 一种化工装备换热器
CN211317030U (zh) 一种高效节能换热机组
CN207881529U (zh) 一种耐腐蚀耐高温无泄露式石英换热装置
CN216241190U (zh) 一种空气压缩机余热回收利用结构
CN109084477A (zh) 相变热水器
CN211577031U (zh) 热交换装置性能测试台
CN114719634A (zh) 一种自清洁式化工换热设备
CN107166998A (zh) 一种耐腐蚀耐高温无泄露式石英换热装置及制备方法
CN221036343U (zh) 一种果酱热交换冷却罐
CN207635903U (zh) 一种管壳式冷却器
CN111255946A (zh) 一种自主加热智能保温的高温熔盐阀
CN216308754U (zh) 一种高效换热器热洗***
CN218627349U (zh) 一种换热中转设备
CN105776532B (zh) 一种高效稳定型厌氧反应器增温***
CN221123131U (zh) 一种逆流相变水冷换热器
CN210980929U (zh) 一种用于管式换热器脱盐水的循环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Inventor after: Wang Sijiu

Inventor after: Hu Jianhui

Inventor after: Li Yanmei

Inventor before: Li Yanmei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0924

Address after: 510000 room a505-234, 5 / F, supporting service building, No. 8, Kesheng Road, Guangzhou Private Science Park, No. 1633, Beitai Road, Baiyun District, Guangzhou, Guangdong

Applicant after: Guangzhou Xinrui New Energy Development Co.,Ltd.

Address before: 4227058 shi'e village, Baisha Town, Xinning County, Shaoyang City, Hunan Province

Applicant before: Li Yanmei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