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911140B - 陆相沉积储层的模拟方法 - Google Patents

陆相沉积储层的模拟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911140B
CN111911140B CN202010685610.5A CN202010685610A CN111911140B CN 111911140 B CN111911140 B CN 111911140B CN 202010685610 A CN202010685610 A CN 202010685610A CN 111911140 B CN111911140 B CN 11191114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and body
body group
layer
group layer
interlay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685610.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911140A (zh
Inventor
何书梅
蔡明俊
魏朋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etrochina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Petrochina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etrochina Co Ltd filed Critical Petrochina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685610.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911140B/zh
Publication of CN11191114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91114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91114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91114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21EARTH OR ROCK DRILLING; MINING
    • E21BEARTH OR ROCK DRILLING; OBTAINING OIL, GAS, WATER, SOLUBLE OR MELTABLE MATERIALS OR A SLURRY OF MINERALS FROM WELLS
    • E21B49/00Testing the nature of borehole walls; Formation testing; 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obtaining samples of soil or well fluids, specially adapted to earth drilling or well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21EARTH OR ROCK DRILLING; MINING
    • E21BEARTH OR ROCK DRILLING; OBTAINING OIL, GAS, WATER, SOLUBLE OR MELTABLE MATERIALS OR A SLURRY OF MINERALS FROM WELLS
    • E21B47/00Survey of boreholes or well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0Computer-aided design [CAD]
    • G06F30/20Design optimisation, verification or simula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ology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Mining & Mineral Resources (AREA)
  • Geochemistry & Mineralogy (AREA)
  • Fluid Mechanics (AREA)
  • General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ophysic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Evolutionary Computation (AREA)
  • Geometry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anagement, Administration, Business Operations System, And Electronic Commerce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提供了一种陆相沉积储层的模拟方法,属于石油天然气开采领域。该模拟方法包括:获取待研究地区中的测试井的信息;根据测试井的信息,确定待研究地区中的砂体层,砂体层为储层中含油的砂岩层;根据各砂体层的分布,将储层划分为砂体组层以及隔夹层,砂体组层包括至少一个砂体层,隔夹层为相邻两个砂体组层之间的部位;砂体组层进行不粗化计算,对隔夹层进行粗化计算,从而得到储层的模拟模型。既保证了模型精度,又避免了存在大量无效网格。通过该方法可以高精度的模拟陆相沉积储层的结构特征,进而指导原油的开采。

Description

陆相沉积储层的模拟方法
技术领域
本公开属于石油天然气开采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陆相沉积储层的模拟方法。
背景技术
由于陆相沉积储层较为复杂,所以为了能够更高效率的对陆相沉积储层进行开采,一般需要对陆相沉积储层进行数字化模拟。也就是说,通过建立与储层相对应匹配的模拟模型,来真实反映储层的地质结构变化,以便通过地质模型的模拟结果来对储层中原油的开采进行指导。模拟模型的建立一般需要基于研究地区内的测试井的相关数据,通过计算机数值模拟软件对研究地区的储层进行网格划分,并根据划分的网格进行计算以建立网格模型,然后根据网格模型进行模拟计算,最终得到模拟模型。
相关技术中,在建立模拟模型时,最理想的方式是不对网格进行粗化,然而,如果不进行粗化直接计算,会出现因为网格计算量过大,而出现运算速度慢或者无法运算的问题。如果进行粗化,现有的技术手段主要是通过建模软件进行等比例粗化或者等厚度粗化,则会出现因为储层发育的非均质性,而出现地质模型失真,无法准确的描述油藏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陆相沉积储层的模拟方法,可以高精度的模拟陆相沉积储层的结构特征,进而指导原油的开采。所述技术方案如下: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陆相沉积储层的模拟方法,所述模拟方法包括:
获取待研究地区中的测试井的信息;
根据所述测试井的信息,确定所述待研究地区中的砂体层,所述砂体层为储层中含油的砂岩层;
根据各个所述砂体层的分布,对所述待研究地区中的储层进行层位划分,以将所述储层划分为砂体组层以及隔夹层,所述砂体组层包括至少一个砂体层,所述隔夹层为相邻两个所述砂体组层之间的部位;
对所述砂体组层进行不粗化计算,对所述隔夹层进行粗化计算,从而得到所述储层的模拟模型。
在本公开的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对所述砂体组层保持实际模型精度进行计算,对所述隔夹层进行粗化计算,从而得到所述储层的模拟模型之前,所述模拟方法还包括:
对所有砂体组层的顶界以及底界进行标定;
根据各所述砂体组层的顶界以及底界,确定各所述砂体组层中的不粗化的厚度界限,以及确定各所述隔夹层中的粗化的厚度界限。
在本公开的另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根据各所述砂体组层的顶界以及底界,确定各所述砂体组层中的不粗化的厚度界限,包括:
分别确定出每个所述砂体组层中的最高顶界位置;
分别确定出每个所述砂体组层中的最低底界位置;
根据每个所述砂体组层的最高顶界位置和最低底界位置,计算出每个所述砂体组层中的不粗化的厚度界限。
在本公开的又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分别确定出每个所述砂体组层中的最高顶界位置,包括:
确定各所述砂体组层的顶界的最小深度,将各所述砂体组层的顶界的最小深度所对应的位置,确定为所述砂体组层中的最高顶界位置。
在本公开的又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分别确定出每个所述砂体组层中的最低底界位置,包括:
确定各所述砂体组层的底界的最大深度,将各所述砂体组层的底界的最大深度所对应的位置,确定为所述砂体组层中的最低底界位置。
在本公开的又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根据每个所述砂体组层的最高顶界位置和最低底界位置,计算出每个所述砂体组层中的不粗化的厚度界限,包括:
所述砂体组层中的不粗化的厚度界限满足以下公式:
hn=MaxBn-MinTn
其中,hn为第n个所述砂体组层中的不粗化的厚度界限;MaxBn为第n个所述砂体组层中的底界的最大深度,MinTn为第n个所述砂体组层中的顶界的最小深度。
在本公开的又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确定各所述所述隔夹层中的粗化的厚度界限,包括:
根据所述砂体组层的最高顶界位置以及最低底界位置,确定各所述隔夹层的最高顶界位置以及最低底界位置;
利用所述隔夹层的最高顶界位置以及最低底界位置,计算出所述隔夹层中的粗化的厚度界限。
在本公开的又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确定各所述隔夹层的最高顶界位置以及最低底界位置,包括:
确定所述隔夹层相邻的上砂体组层以及下砂体组层,所述上砂体组层为与所述隔夹层相邻且位于所述隔夹层上方的砂体组层,所述下砂体组层为与所述隔夹层相邻且位于所述隔夹层下方的砂体组层;
确定所述上砂体组层的最低底界位置,以及所述下砂体组层的最高顶界位置;
通过所述上砂体组层的最低底界位置以及所述下砂体组层的最高顶界位置,确定出各所述隔夹层的最高顶界位置以及最低底界位置。
在本公开的又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利用所述隔夹层的最高顶界位置以及最低底界位置,计算出所述隔夹层中的粗化的厚度界限,包括:
所述隔夹层中的粗化的厚度界限满足以下公式:
hJn=MinTn+1-MaxBn
其中,hJn为第n个所述隔夹层中的粗化的厚度界限;MaxBn为第n个所述隔夹层对应的所述上砂体组层的底界的最大深度,MinTn+1为第n个所述隔夹层对应的所述下砂体组层中的顶界的最小深度。
在本公开的又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对所述砂体组层进行不粗化计算,对所述隔夹层进行粗化计算,从而得到所述储层的网格模型,包括:
根据各所述砂体组层中的不粗化的厚度界限,对所述砂体组层进行节点划分,并建立砂体网格;
根据各所述隔夹层中的粗化的厚度界限,对所述隔夹层进行粗化,从而得到粗化网格;
根据所述砂体网格以及所述粗化网格,计算得到所述储层的模拟模型。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带来的有益效果是: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陆相沉积储层的模拟方法在对陆相储层进行三维模拟时,首先获取待研究地区中测试井的信息,这样可以为了后续确定砂体层提供数据支持。接着,根据测试井的信息,确定待研究地区中的砂体层,这样可以得到研究地区中对应的砂岩层,为了后续建立模拟模型做准备。
再接着,根据各个砂体层的分布,对待研究地区的储层进行层位划分以得到多个砂体组层以及多个隔夹层,这样可以初步得到待研究地区的层位分布,大概确定出砂体组层以及非砂体组层(也就是隔夹层)的大致分布。然后,根据划分结果,分别对砂体组层进行不粗化计算(也就是保持实际模型精度进行计算),对隔夹层进行粗化计算。由于砂体组层中对应的都是砂体层,属于含油的砂岩层。这里为了能够保证后续模拟得到的储层的地质模型能够更为精准的反应储层的实际油藏,所以要尽可能的使得砂体组层更为精细,而不能粗化计算。而由于隔夹层属于非含油岩层,一般为一些孔隙度相对较低的泥土层。所以为了减小模拟过程中的大量运算,可以将隔夹层作为无效部分进行粗化计算,通过以上划分确定便可有针对性的得到高精度的储层的模拟模型,同时又可以避免因为网格节点数过多而引起的计算量太大的问题。
本实施例提供的陆相沉积储层的模拟方法,由于在建立模拟模型时,是有针对性的对含油的砂体组层保持实际模型精度进行计算,对非含油的隔夹层进行粗化计算,所以可以在进行粗化计算时,又可以保证模拟模型的高精度。也就是说,即可以减少模拟模型的无效网格节点数,增加运算速度,又可以保证有效网格节点数的计算,保证模拟模型的精度。
本实施例提供的陆相沉积储层的模拟方法,步骤简单,实施方便,能够给广泛使用。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公开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陆相沉积储层的模拟方法流程图;
图2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陆相沉积储层的模拟方法流程图;
图3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测试井与砂体组层分布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公开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公开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陆相沉积储层的模拟方法,如图1所示,该模拟方法包括:
S101:获取待研究地区中的测试井的信息。
S102:根据测试井的信息,确定待研究地区中的砂体层,砂体层为储层中含油的砂岩层。
S103:根据各个砂体层的分布,对待研究地区中的储层进行层位划分,以将储层划分为砂体组层以及隔夹层,砂体组层包括至少一个砂体层,隔夹层为相邻两个砂体组层之间的部位。
S104:对砂体组层进行不粗化计算,对隔夹层进行粗化计算,从而得到储层的模拟模型。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陆相沉积储层的模拟方法在对陆相储层进行三维模拟时,首先获取待研究地区中测试井的信息,这样可以为了后续确定砂体层提供数据支持。接着,根据测试井的信息,确定待研究地区中的砂体层,这样可以得到研究地区中对应的砂岩层,为了后续建立模拟模型做准备。
再接着,根据各个砂体层的分布,对待研究地区的储层进行层位划分以得到多个砂体组层以及多个隔夹层,这样可以初步得到待研究地区的层位分布,大概确定出砂体组层以及非砂体组层(也就是隔夹层)的大致分布。然后,根据划分结果,分别对砂体组层进行不粗化计算(也就是保持实际模型精度进行计算),对隔夹层进行粗化计算。由于砂体组层中对应的都是砂体层,属于含油的砂岩层。这里为了能够保证后续模拟得到的储层的地质模型能够更为精准的反应储层的实际油藏,所以要尽可能的使得砂体组层更为精细,而不能粗化计算。而由于隔夹层属于非含油岩层,一般为一些孔隙度相对较低的泥土层。所以为了减小模拟过程中的大量运算,可以将隔夹层作为无效部分进行粗化计算,通过以上划分确定便可有针对性的得到高精度的储层的模拟模型,同时又可以避免因为网格节点数过多而引起的计算量太大的问题。
本实施例提供的陆相沉积储层的模拟方法,由于在建立模拟模型时,是有针对性的对含油的砂体组层保持实际模型精度进行计算,对非含油的隔夹层进行粗化计算,所以可以在进行粗化计算时,又可以保证模拟模型的高精度。也就是说,即可以减少模拟模型的无效网格节点数,增加运算速度,又可以保证有效网格节点数的计算,保证模拟模型的精度。
本实施例提供的陆相沉积储层的模拟方法,步骤简单,实施方便,能够给广泛使用。
图2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陆相沉积储层的模拟方法流程图,结合图2,该陆相沉积储层的模拟方法包括:
S201:获取待研究地区中的测试井的信息。
在上述实现方式中,待研究地区中的测试井,是在测试区域内选取的测试井。测试井的信息一般包括岩电深度测试数据、孔隙度曲线、深浅电阻率(RT/RXO,RLLD/RLLS)曲线等等。
容易理解的是,通过获取测试井的信息,可以将该信息作为待研究地区的地质结构模拟的基础数据,进而来分析计算地质结构模拟。
S202:根据测试井的信息,确定待研究地区中的砂体层,砂体层为储层中含油的砂岩层。
在上述实现方式中,通过确定待研究地区的砂体层,可以了解到待研究地区中的储层中油藏的大致分布情况,以便为后续模拟待研究地区中的储层做准备。
S203:根据各个砂体层的分布,对待研究地区中的储层进行层位划分,以将储层划分为砂体组层以及隔夹层。其中,砂体组层包括至少一个砂体层,隔夹层为相邻两个砂体组层之间的部位。
在上述实现方式中,通过对待研究地区的储层进行层位划分,便可将待研究地区的储层分为两大类,即一类为砂体组层,一类为非砂体组层,也就是隔夹层。这里所说的隔夹层就是非含油岩层,一般为一些孔隙度相对较低的泥土层。如此划分储层,能够在后续步骤中有针对性对储层进行不同的网格划分,以计算得到高精度的模拟模型。
图3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测试井与砂体组层分布示意图,结合图3,图中显示的储层可以划分为n个砂体组层,即S1、S2、S3……Sn,每个砂体组层中均有多个砂体层。砂体组层之间的空白区域便是对应的隔夹层。
S204:对所有砂体组层的顶界以及底界进行标定;根据各砂体组层的顶界以及底界,确定各砂体组层中的不粗化的厚度界限,以及各隔夹层中的粗化的厚度界限。
在上述实现方式中,通过对测试井内所有砂体组层的顶界以及底界进行标定,便可以大概确定出各个砂体组层相对于地面的深度。然后基于各个砂体组层的深度便可相应的确定出砂体组层中的不粗化的厚度界限以及各隔夹层的粗化的厚度界限。
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所说的测试井内的砂体组层是指砂体组层分散在测试井内的部分。砂体组层的顶界是指各个砂体组层位于所有的测试井中时,离地面最近的砂体组层的界面。砂体组层的底界是指各个砂体组层位于所有的测试井中时,离地面最远的砂体层的界面。
步骤S204通过以下方式实现:
4.1:分别确定出每个砂体组层中的最高顶界位置。
示例性地,步骤4.1通过以下方式实现;
确定各砂体组层的顶界的最小深度,将各砂体组层的顶界的最小深度所对应的位置,确定为砂体组层中的最高顶界位置。
示例性地,各砂体组层中的顶界的最小深度满足以下公式:
MinTn=min(W1Tn,W2Tn,W3Tn……WmTn); (1)
其中,MinTn为第n个砂体组层的顶界的最小深度;WmTn为位于第m个测试井中的第n个砂体组层中的顶界对应的深度。
在上述实现方式中,通过以上公式(1)可以将位于各个测试井中的每个砂体组层的顶界对应的深度进行比对,进而快速的计算出各个砂体组层的顶界的最小深度。
继续参见图3,示例性地,图3中有m个测试井(显示3个),对m个测试井一一进行标注为W1、W2、W3……Wm,其中根据测试井的相关信息,可以确定出对应的砂体层(图中阴影部分便是对应的砂体层),并根据砂体层对待研究地区中的储层进行层位划分,然后分别对每个测试井中的砂体组层的顶界以及底界进行标定,即通过对各个砂体组层中位于所有测试井内的砂体组层的顶界以及底界对应的深度进行标定,即标定位置可以包括每个测试井中所有的砂体组层的顶界以及底界对应的深度,即W1T1、W1B1,W2T1、W2B1……WmT1、WmB1;W1T2、W1B2,W2T2、W2B2……WmT2、WmB2;……;W1Tn、W1Bn,W2Tn、W2Bn……WmTn、WmBn(WmTn为为位于第m个测试井中的第n个砂体组层中的顶界对应的深度、WmBn为位于第m个测试井中的第n个砂体组层中的底界对应的深度)。
接着利用上述公式(1),对各个砂体组层中所有的砂体组层的顶界对应的深度求取最小值,便可以确定出各砂体组层中的顶界的最小深度。
4.2:分别确定出每个砂体组层中的最低底界位置。
示例性地,步骤4.2通过以下方式实现:
确定各砂体组层的底界的最大深度,将各砂体组层的底界的最大深度所对应的位置,确定为砂体组层中的最低底界位置;
各砂体组层中的底界的最大深度满足以下公式:
MaxBn=max(W1Bn,W2Bn,W3Bn……WmBn); (2)
其中,MaxBn为第n个砂体组层的底界的最大深度;WmBn为位于第m个测试井中的第n个砂体组层中的底界对应的深度。
在上述实现方式中,通过以上公式(2)可以将所有每个砂体组层中所有的砂体组层的底界对应的深度进行比对,进而快速计算出各个砂体组层的底界的最大深度。
继续参见图3,通过对各个砂体组层中在所有测试井中的顶界以及底界对应的深度进行标定之后,接着利用上述公式(2),对各个砂体组层中的底界对应的深度求取最大值,便可以确定出各砂体组层的底界的最大深度。
4.3:根据每个砂体组层的最高顶界位置和最低底界位置,计算出每个砂体组层中的不粗化的厚度界限。
示例性地,步骤4.3通过以下方式实现:
砂体组层中的不粗化的厚度界限满足以下公式:
hn=MaxBn-MinTn; (3)
其中,hn为第n个砂体组层中的不粗化的厚度界限;MaxBn为第n个砂体组层中的底界深度,MinTn为第n个砂体组层中的顶界深度。
在上述实现方式中,通过以上公式(3)可以快速、简单的计算出各个砂体组层中不粗化的厚度界限。
继续参见图3,将每个砂体组层中的底界的最大深度减去顶界的最小深度便可得到各个砂体组层不粗化的厚度界限,即hn
4.4:根据砂体组层的最高顶界位置以及最低底界位置,确定各隔夹层的最高顶界位置以及最低底界位置。
步骤4.4通过以下方式实现:
(1)确定隔夹层相邻的上砂体组层以及下砂体组层,上砂体组层为与隔夹层相邻且位于隔夹层上方的砂体组层,下砂体组层为与隔夹层相邻且位于隔夹层下方的砂体组层;
(2)确定上砂体组层的最低底界位置,以及下砂体组层的最高顶界位置;
(3)通过上砂体组层的最低底界位置以及下砂体组层的最高顶界位置,确定出各隔夹层的最高顶界位置以及最低底界位置。
4.5:利用隔夹层的最高顶界位置以及最低底界位置,计算出隔夹层中的粗化的厚度界限。
示例性地,步骤4.5通过以下方式实现;
隔夹层中的粗化的厚度界限满足以下公式:
hJn=MinTn+1-MaxBn
其中,hJn为第n个隔夹层中的粗化的厚度界限;MaxBn为第n个隔夹层对应的上砂体组层的底界的最大深度,MinTn+1为第n个隔夹层对应的下砂体组层中的顶界的最小深度。
参见图3,根据图3显示,每个隔夹层的厚度界限为与相邻两个砂体组层之间的距离hJn
S205:对砂体组层进行不粗化计算,对隔夹层进行粗化计算,从而得到储层的模拟模型。
步骤S205通过以下方式实现:
根据各砂体组层中的不粗化的厚度界限,对砂体组层进行节点划分,并建立砂体网格;
根据各隔夹层中的粗化的厚度界限,对隔夹层进行粗化,从而得到粗化网格;
根据砂体网格以及粗化网格,计算得到储层的模拟模型。
比如,依照图3,针对第n号砂体组层:
根据各个测试井中砂体组层的标定,首先求取所有测试井中各个砂体组层的顶界的最小深度:MinTn=min(W1Tn,W2Tn,W3Tn……WmTn);
求取所有测试井中各个砂体组层的底界的最大深度:MaxBn=max(W1Bn,W2Bn,W3Bn……WmBn);
将对应的底界的最大深度以及顶界的最小深度相减得到各个砂体组层的不粗化厚度界限:hn=MaxBn-MinTn,在此厚度范围内保持一定的高精度来建立砂体网格模型(即砂体网格),实现储层的高精度描述,也就是说,通过对砂体组层保持原有的实际模型精度进行计算,以保证模拟模型的高精度要求。
接着,求取各个隔夹层的粗化的厚度界限,建立隔夹层的粗化网格模型(即粗化网格)。针对第n号和第n+1号砂体组层之间的隔夹层:用第n+1号砂体组层中的MinTn+1减去第n号砂体组层中的MaxBn,即可得到第n号和第n+1号砂体之间的隔夹层对应的粗化网格模型的粗化厚度界限:hJn=MinTn+1-MaxBn,在此厚度范围内可将地质模型的多个纵向网格节点合并成一个网格,减少地质模型的无效网格节点数,增加运算速度。
下面通过具体实例来说明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陆相沉积储层的模拟方法的具体操作:
实例:
某一地区的储层断块内共有3口井分别为W1、W2、W3,纵向上分为3套层系(也就是说包括3个砂体组层),则该断块中在进行储层模拟时,建立模拟模型进行选择性粗化过程为:
(1)第一套层系内,W1井中该砂体组层的顶界对应的的深度W1T1为1612米,底界对应的的深度W1B1为1621米,W2井中该砂体组层中顶界对应的的深度W2T1为1608米,底界对应的深度W2B1为1616米,W3井中该砂体组层的顶界对应的的深度W3T1为1617米,底界对应的的深度W2B1为1629米,则第一套层系砂体组层的顶界的最小深度,通过公式(1)计算得到:MinT1=min(W1T1,W2T1,W3T1)=1608米,该砂体组层的底界的最大深度,通过公式(2)计算得到:MaxB1=max(W1Bn,W2Bn,W3Bn……WmBn)=1629米。
(2)第二套层系内,W1井砂体组层的顶界对应的深度W1T1为1642米,底界对应的深度W1B1为1649米,W2井中该砂体组层的顶界对应的深度W2T1为1644米,底界对应的深度W2B1为1657米,W3井中该砂体组层的顶界对应的深度W3T1为1643米,底界对应的深度W2B1为1652米,则第二套层系砂体组层中的顶界的最小深度,通过公式(1)计算得到:MinT2=min(W1T1,W2T1,W3T1)=1642米,该砂体组层中的底界的最大深度通过公式(2)计算得到:MaxB2=max(W1Bn,W2Bn,W3Bn……WmBn)=1657米。
(3)第三套层系内,W1井砂体组层的顶界对应的深度W1T1为1689米,底界对应的深度W1B1为1709米,W2井中该砂体组层的顶界对应的深度W2T1为1694米,底界对应的深度W2B1为1706米,W3井中该砂体组层的顶界对应的深度W3T1为1690米,底界对应的深度W2B1为1711米,则第三套层系砂体组层的顶界的最小深度,通过公式(1)计算得到:MinT3=min(W1T1,W2T1,W3T1)=1689米,该砂体组层的底界的最大深度,通过公式(2)计算得到:MaxB3=max(W1Bn,W2Bn,W3Bn……WmBn)=1711米;
(4)求取各砂体组层的纵向砂体网格模型不粗化厚度界限:h1=MaxB1-MinT1=1629-1608=21米,h2=MaxB2-MinT2=1657-1642=15米,h3=MaxB3-MinT3=1711-1689=22米,在这3个厚度范围内可保持高精度建立砂体网格模型,保证砂体组层中的高精度描述;
(5)求取隔夹层纵向粗化网格模型的粗化厚度界限:hJ1=MinT2-MaxB1=1642-1629=13米,hJ2=MinT3-MaxB2=1689-1657=32米,在这两个厚度范围内可将模拟模型的多个纵向网格节点合并成一个网格,减少模拟模型的无效网格节点数,增加运算速度。
以上仅为本公开的可选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公开,凡在本公开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公开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9)

1.一种陆相沉积储层的模拟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模拟方法包括:
获取待研究地区中的测试井的信息;
根据所述测试井的信息,确定所述待研究地区中的砂体层,所述砂体层为储层中含油的砂岩层;
根据各个所述砂体层的分布,对所述待研究地区中的储层进行层位划分,以将所述储层划分为砂体组层以及隔夹层,所述砂体组层包括至少一个砂体层,所述隔夹层为相邻两个所述砂体组层之间的部位;
根据各所述砂体组层中的不粗化的厚度界限,对所述砂体组层进行节点划分,并建立砂体网格;
根据各所述隔夹层中的粗化的厚度界限,对所述隔夹层进行粗化,使得所述隔夹层中的多个纵向网格节点合并成一个网格计算,从而得到粗化网格;
根据所述砂体网格以及所述粗化网格,计算得到所述储层的模拟模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拟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对所述砂体组层进行不粗化计算,对所述隔夹层进行粗化计算,从而得到所述储层的模拟模型之前,所述模拟方法还包括:
对所有砂体组层的顶界以及底界进行标定;
根据各所述砂体组层的顶界以及底界,确定各所述砂体组层中的不粗化的厚度界限,以及确定各所述隔夹层中的粗化的厚度界限。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模拟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各所述砂体组层的顶界以及底界,确定各所述砂体组层中的不粗化的厚度界限,包括:
分别确定出每个所述砂体组层中的最高顶界位置;
分别确定出每个所述砂体组层中的最低底界位置;
根据每个所述砂体组层的最高顶界位置和最低底界位置,计算出每个所述砂体组层中的不粗化的厚度界限。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模拟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分别确定出每个所述砂体组层中的最高顶界位置,包括:
确定各所述砂体组层的顶界的最小深度,将各所述砂体组层的顶界的最小深度所对应的位置,确定为所述砂体组层中的最高顶界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模拟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分别确定出每个所述砂体组层中的最低底界位置,包括:
确定各所述砂体组层的底界的最大深度,将各所述砂体组层的底界的最大深度所对应的位置,确定为所述砂体组层中的最低底界位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模拟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每个所述砂体组层的最高顶界位置和最低底界位置,计算出每个所述砂体组层中的不粗化的厚度界限,包括:
所述砂体组层中的不粗化的厚度界限满足以下公式:
hn=MaxBn-MinTn
其中,hn为第n个所述砂体组层中的不粗化的厚度界限;MaxBn为第n个所述砂体组层中的底界的最大深度,MinTn为第n个所述砂体组层中的顶界的最小深度。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模拟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确定各所述所述隔夹层中的粗化的厚度界限,包括:
根据所述砂体组层的最高顶界位置以及最低底界位置,确定各所述隔夹层的最高顶界位置以及最低底界位置;
利用所述隔夹层的最高顶界位置以及最低底界位置,计算出所述隔夹层中的粗化的厚度界限。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模拟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确定各所述隔夹层的最高顶界位置以及最低底界位置,包括:
确定所述隔夹层相邻的上砂体组层以及下砂体组层,所述上砂体组层为与所述隔夹层相邻且位于所述隔夹层上方的砂体组层,所述下砂体组层为与所述隔夹层相邻且位于所述隔夹层下方的砂体组层;
确定所述上砂体组层的最低底界位置,以及所述下砂体组层的最高顶界位置;
通过所述上砂体组层的最低底界位置以及所述下砂体组层的最高顶界位置,确定出各所述隔夹层的最高顶界位置以及最低底界位置。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模拟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利用所述隔夹层的最高顶界位置以及最低底界位置,计算出所述隔夹层中的粗化的厚度界限,包括:
所述隔夹层中的粗化的厚度界限满足以下公式:
hJn=MinTn+1-MaxBn
其中,hJn为第n个所述隔夹层中的粗化的厚度界限;MaxBn为第n个所述隔夹层对应的所述上砂体组层的底界的最大深度,MinTn+1为第n个所述隔夹层对应的所述下砂体组层中的顶界的最小深度。
CN202010685610.5A 2020-07-16 2020-07-16 陆相沉积储层的模拟方法 Active CN11191114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685610.5A CN111911140B (zh) 2020-07-16 2020-07-16 陆相沉积储层的模拟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685610.5A CN111911140B (zh) 2020-07-16 2020-07-16 陆相沉积储层的模拟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911140A CN111911140A (zh) 2020-11-10
CN111911140B true CN111911140B (zh) 2023-10-27

Family

ID=7328099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685610.5A Active CN111911140B (zh) 2020-07-16 2020-07-16 陆相沉积储层的模拟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911140B (zh)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679540A (zh) * 2013-12-31 2014-03-26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一种基于储层构型要素界面的储层模型的粗化方法及***
CN104331925A (zh) * 2014-09-28 2015-02-04 长江大学 考虑夹层影响的渗透率粗化方法
CN105298484A (zh) * 2015-10-28 2016-02-03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储层构型的剩余油描述方法
CN107366534A (zh) * 2017-08-10 2017-11-21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粗化渗透率的确定方法和装置
CN108131134A (zh) * 2017-11-22 2018-06-08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剩余油的确定方法和装置
CN109426687A (zh) * 2017-08-29 2019-03-05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油藏模拟网格转换方法及***
GB201907855D0 (en) * 2019-06-03 2019-07-17 Cognitive Geology Ltd Apparatus method and computer-program product for processing geological data
CN110838175A (zh) * 2019-11-07 2020-02-25 成都北方石油勘探开发技术有限公司 注气开发油藏的地质模型建立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FR2933220B1 (fr) * 2008-06-27 2010-06-18 Inst Francais Du Petrole Methode pour construire un maillage hybride a partir d'un maillage de type cpg
WO2010033710A2 (en) * 2008-09-19 2010-03-25 Chevron U.S.A. Inc. Computer-implemented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use in modeling a geomechanical reservoir system
CA2689341A1 (en) * 2008-12-31 2010-06-30 Shell Internationale Research Maatschappij B.V. Method and system for simulating fluid flow in an underground formation with uncertain properties
US20160131800A1 (en) * 2014-11-07 2016-05-12 Schlumberger Technology Corporation Modeling fluid-conducting fractures in reservoir simulation grids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679540A (zh) * 2013-12-31 2014-03-26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一种基于储层构型要素界面的储层模型的粗化方法及***
CN104331925A (zh) * 2014-09-28 2015-02-04 长江大学 考虑夹层影响的渗透率粗化方法
CN105298484A (zh) * 2015-10-28 2016-02-03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储层构型的剩余油描述方法
CN107366534A (zh) * 2017-08-10 2017-11-21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粗化渗透率的确定方法和装置
CN109426687A (zh) * 2017-08-29 2019-03-05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油藏模拟网格转换方法及***
CN108131134A (zh) * 2017-11-22 2018-06-08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剩余油的确定方法和装置
GB201907855D0 (en) * 2019-06-03 2019-07-17 Cognitive Geology Ltd Apparatus method and computer-program product for processing geological data
CN110838175A (zh) * 2019-11-07 2020-02-25 成都北方石油勘探开发技术有限公司 注气开发油藏的地质模型建立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叶俊.松辽盆地州葡 32-X50 井区储层地质建模及数值模拟.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数据库工程科技1辑.2016,第1-45页.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911140A (zh) 2020-11-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095349B2 (en) Dynamic updating of simulation models
CN105651676B (zh) 一种水平井规则开发井网下的储层非均质性表征方法
US10228478B2 (en) Method of searching for oil-gas reservoir based on trap-3D software
CN110838175B (zh) 注气开发油藏的地质模型建立方法
CN110056346B (zh) 一种基于趋势变化函数的油藏三维原始含水饱和度模拟方法
CN109057785B (zh) 一种致密非均质储层剩余地质储量评价方法
CN106894814A (zh) 复杂断块油藏高含水后期剩余油二次富集的快速识别方法
CN105373648A (zh) 一种砂泥岩互层型沉积体储层构型的建模方法
CN112686779B (zh) 一种地基土标准土层层序划分方法
CN109979011B (zh) 基于多源异构数据的平原地区三维地质模型建设方法
CN113313825A (zh) 一种油藏储层三维地质建模方法和装置
EP1556820A1 (en) Method and program storage device for generating grids representing the architecture of fluvial reservoirs
CN110244021B (zh) 一种基于各向异性插值的地层分层方法
CN111383336A (zh) 三维地质模型构建方法
CN114549774A (zh) 一种基于钻孔数据的三维地层建模方法
CN111911140B (zh) 陆相沉积储层的模拟方法
CN113361111B (zh) 一种低渗透油藏储层特征模型的划分方法
CN115019004A (zh) 一种基于储层地质建模的油气储量计算方法
CN110780357A (zh) 陆相致密油地质甜点确定方法、***、计算机设备、介质
CN110863818A (zh) 一种剩余油/气分布的描述方法及装置
CN115035258A (zh) 一种高效的基于cad钻孔柱状图的城市三维地质建模方法
CN115705519A (zh) 一种基于三维地质模型的水平井轨迹优化设计方法
CN112052591A (zh) 一种储层构型约束下的隔夹层精细刻画及嵌入式建模方法
CN115828795B (zh) 一种计算老油田水驱储量控制程度的方法及***
CN113269852B (zh) 地层分区图及地层等深线成图方法及其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