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910284A - 一种兼具荧光和阻燃功能的尼龙6纤维及其制备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兼具荧光和阻燃功能的尼龙6纤维及其制备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910284A
CN111910284A CN202010656727.0A CN202010656727A CN111910284A CN 111910284 A CN111910284 A CN 111910284A CN 202010656727 A CN202010656727 A CN 202010656727A CN 111910284 A CN111910284 A CN 11191028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lame
retardant
fluorescent
microspheres
fib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656727.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910284B (zh
Inventor
孙正清
刘萍
孙宾
王小兵
孙小国
沈静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Huiyi New Material Technology Co ltd
Donghua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Huiyi New Material Technology Co ltd
Donghua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Huiyi New Material Technology Co ltd, Donghua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Huiyi New Materi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656727.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910284B/zh
Publication of CN11191028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91028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91028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91028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DTEXTILES; PAPER
    • D01NATURAL OR MAN-MADE THREADS OR FIBRES; SPINNING
    • D01FCHEMICAL FEATURES IN THE MANUFACTURE OF ARTIFICIAL FILAMENTS, THREADS, FIBRES, BRISTLES OR RIBBONS;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F CARBON FILAMENTS
    • D01F6/00Monocomponent artificial filaments or the like of synthetic polymers; Manufacture thereof
    • D01F6/88Monocomponent artificial filaments or the like of synthetic polymers; Manufacture thereof from mixtures of polycondensation products as major constituent with other polymers or low-molecular-weight compounds
    • D01F6/90Monocomponent artificial filaments or the like of synthetic polymers; Manufacture thereof from mixtures of polycondensation products as major constituent with other polymers or low-molecular-weight compounds of polyamid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F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 C08F283/00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polymerising monomers on to polymers provided for in subclass C08G
    • C08F283/12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polymerising monomers on to polymers provided for in subclass C08G on to polysiloxanes
    • C08F283/124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polymerising monomers on to polymers provided for in subclass C08G on to polysiloxanes on to polysiloxanes having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KMATERIALS FOR MISCELLANEOUS APPLICATIONS,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 C09K11/00Luminescent, e.g. electroluminescent, chemiluminescent materials
    • C09K11/06Luminescent, e.g. electroluminescent, chemiluminescent materials containing organic luminescent materials
    • DTEXTILES; PAPER
    • D01NATURAL OR MAN-MADE THREADS OR FIBRES; SPINNING
    • D01FCHEMICAL FEATURES IN THE MANUFACTURE OF ARTIFICIAL FILAMENTS, THREADS, FIBRES, BRISTLES OR RIBBONS;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F CARBON FILAMENTS
    • D01F1/00General methods for the manufacture of artificial filaments or the like
    • D01F1/02Addition of substances to the spinning solution or to the melt
    • D01F1/07Addition of substances to the spinning solution or to the melt for making fire- or flame-proof filament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KMATERIALS FOR MISCELLANEOUS APPLICATIONS,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 C09K2211/00Chemical nature of organic luminescent or tenebrescent compounds
    • C09K2211/14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Polymers & Plastics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兼具荧光和阻燃功能的尼龙6纤维及其制备方法,该方法为先将荧光阻燃微球和PA6加入双螺杆挤出机中熔融共混并挤出造粒制得荧光阻燃PA6母粒,再以荧光阻燃PA6母粒与PA6的混合物为原料进行熔融共混纺丝制得荧光阻燃PA6纤维,所述聚丙烯酸微球是由以1,7‑乙烯基‑苝酰亚胺衍生物(湾位(1,7位)带有乙烯基团的取代基且酰亚胺位带有大体积取代基的苝酰亚胺)作为交联剂制得的,所述荧光阻燃PA6纤维的荧光量子产率为80~90%;阻燃性能为:极限氧指数LOI值为30~35,垂直燃烧等级为UL94 V‑0级。本发明的方法无需对基体高分子结构进行改性,制备方法较为简单,设备要求低。

Description

一种兼具荧光和阻燃功能的尼龙6纤维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尼龙纤维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兼具荧光和阻燃功能的尼龙6纤维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迄今为止,荧光材料在纺织品上的应用主要用涂料印花或染色,以及涂层处理方法。其缺点是耐久性差,不耐摩擦,不耐洗涤,用途受到限制。现有的荧光纤维一般用荧光染料、颜料在化纤制造过程中加入纤维中。荧光纤维制成的面料,称为高可视警示面料,主要用于高可视性警示服上。随着社会的发展,交通事故成为当今社会最常见的危害之一,有效地开展预防和减少交通事故的工作成为当今社会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据统计,在导致死亡的交通事故中有40%发生在夜间,这是由于驾驶员90%的驾驶信息是通过视觉获得的,因而,提高服装的可视性成为一种研究课题。
几千年以来,纺织品已成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品,随着人口数量和生活质量的提高,纺织品的需求也呈现日益增长的趋势,它在为我们提供舒适生活的同时,其易燃性也对我们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一定的威胁。据火灾调查,约20%以上的火灾事故是由于纺织品不具备阻燃性能而被引燃并蔓延引起的,因而对织物进行阻燃整理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一些特殊的工作环境,工人面对的危险呈现复杂多样化的趋势,特别是消防、交警和飞机场跑道工作人员等特种作业人员的工作环境往往为夜晚漆黑、寒冷或者风雪等,工人需要穿高可视的服装,高可视经常被用于高能见度的个体保护服装。同时在这种环境中工人也需要防止火和热的伤害,因此所需要的防护面料应该同时具有高可视、耐高温、阻燃等多种功能。聚酰胺纤维是应用广泛的纤维品种之一,由于具有优异的性能和熔融模压加工性,以尼龙6、尼龙66、尼龙1212等为代表的结晶型聚酰胺已经在衣服纤维和工业材料中广泛应用,并且可以用作通用工程塑料而被广泛应用于汽车和电子电器等领域,要求聚酰胺具有高耐热性、高强度及良好的阻燃性能等。但上述的通用聚酰胺存在耐热性不足、吸水性强、模量不够高及遇明火易燃烧等缺陷,燃烧时熔融滴落物的存在极易造成火灾的蔓延,对消防救灾十分不利。鉴于此,我们进行多种高性能纤维的组合技术研究,开发出一种新型兼具荧光和阻燃功能的高强尼龙6纤维。
专利CN108588888A涉及一种阻燃高强聚酰胺6纤维的制备方法,包括:含磷阻燃扩链剂制备,改性的锂皂石制备,酸或酸酐接枝的改性锂皂石制备,阻燃高强PA6复合树脂制备,阻燃高强PA6复合纤维制备。具体是将锂皂石用KH570改性,并与不饱和二元酸或二元酸酐反应后,可增强其与聚合物基体的相容性,并在锂皂石上引入氨基使其与PA6分子链作用力增强,提高复合树脂结晶性能,增强其力学性能;制备的阻燃高强PA6纤维可有效的增强纤维力学性能、提高阻燃能力,可有效应用在家用纺织品、汽车内饰、大飞机内饰、高铁内饰和军用作战服饰等。需要利用化学改性剂和物理改性协同作用,采用共聚、纳米原位聚合的方法,实现PA6主链中引入刚性链段,制备方法复杂。
专利CN105483898A公开了一种荧光阻燃多功能性双层面料,表层由可染荧光色的阻燃纱线编织而成,里层由非熔融且不可染荧光色的阻燃纱线编织而成,里层的经纱提升与表层的纬纱交织形成接结组织,使两层面料连接在一起。其制备方法为,将里层的经纱提升与表层的纬纱交织形成接结组织,使两层面料连接在一起,然后进行染色处理,得到荧光阻燃多功能性双层面料。需要通过纺织技术改善其阻燃性能,制备方法复杂,设备要求高。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兼具荧光和阻燃功能的尼龙6纤维及其制备方法。
本发明的目的之一是提供一种兼具荧光和阻燃功能的尼龙6纤维主要由PA6基体以及分散在其中的荧光阻燃微球组成,所述荧光阻燃微球为负载二水醋酸锌和[(6-氧(6H)-二苯并-(c,e)(1,2)-氧磷杂己环-6-酮)甲基]-丁二酸(DDP)的聚丙烯酸微球,所述聚丙烯酸微球是由以1,7-乙烯基-苝酰亚胺衍生物作为交联剂的聚丙烯酸微球。
本发明的目的之二是提供一种兼具荧光和阻燃功能的尼龙6纤维的制备方法是先将荧光阻燃微球和PA6加入双螺杆挤出机中熔融共混并挤出造粒制得荧光阻燃PA6母粒,再以荧光阻燃PA6母粒与PA6的混合物为原料进行熔融共混纺丝制得荧光阻燃PA6纤维,即兼具荧光和阻燃功能的尼龙6纤维。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方案如下:
一种兼具荧光和阻燃功能的尼龙6纤维,主要由PA6基体以及分散在其中的荧光阻燃微球组成;
所述荧光阻燃微球为负载二水醋酸锌和DDP的聚丙烯酸微球;
所述聚丙烯酸微球是由以1,7-乙烯基-苝酰亚胺衍生物作为交联剂的聚丙烯酸微球;
所述1,7-乙烯基-苝酰亚胺衍生物是指湾位(1,7位)带有乙烯基团的取代基且酰亚胺位带有大体积取代基的苝酰亚胺。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
如上所述的一种兼具荧光和阻燃功能的尼龙6纤维,所述的大体积取代基为倍半笼形硅氧烷或带有侧链的长烷基链;
所述倍半笼形硅氧烷是
Figure BDA0002577029500000021
R为异丁基或异辛基;
所述带有侧链的长烷基链是
Figure BDA0002577029500000031
其中
Figure BDA0002577029500000032
表示该化学键链接位置为酰亚胺结构中的N原子;
所述乙烯基团的取代基是指端基带有乙烯基团的烷基链,所述烷基链为小于六个碳的烷基链。
如上所述的一种兼具荧光和阻燃功能的尼龙6纤维,所述聚丙烯酸微球中,1,7-乙烯基-苝酰亚胺衍生物与丙烯酸结构单元的摩尔比为14~21.5:125,1,7-乙烯基-苝酰亚胺衍生物添加量太小会使得微球颜色过浅,颜色不明显,过大可纺性变差。
如上所述的一种兼具荧光和阻燃功能的尼龙6纤维,所述聚丙烯酸微球的荧光量子产率为95~99%,在440~460nm波长的激发下,产生630~645nm的1,7-乙烯基-苝酰亚胺衍生物的特征荧光发射峰,颜色为橙黄色;聚丙烯酸微球的平均直径为150~300nm,平均孔径为10~30nm,孔隙率为35~55%;表面粗糙多孔,褶皱度较高,比表面积大,裸露出可反应羧基多;荧光阻燃微球中的含磷量为3.75~25wt%,含锌量为1.25~15wt%。
如上所述的一种兼具荧光和阻燃功能的尼龙6纤维,所述荧光阻燃PA6纤维的断裂强度为5.0~6.5cN/dtex,断裂伸长率为17~24%;荧光量子产率为80~90%;阻燃性能为:极限氧指数LOI值为30~35,垂直燃烧等级为UL94 V-0级。
极限氧指数LOI值的测试方法为:参照GB/T5454—1997,试样尺寸为150mm×58mm,经纬各15块,将试样夹于试样夹上垂直于燃烧筒内,在向上流动的氧氮气流中,点燃试样上端,观察其燃烧特性,并与规定的极限值比较其续燃时间或损毁长度,评定其极限氧指数值。试样测试前经调湿处理。
垂直燃烧等级的测试方法为:参照GB/T5455—1997,试样尺寸为300mm×80mm,经纬各5块,置于规定的燃烧器下点燃,在规定的燃烧箱里用规定的火源点燃12s,除去火源后测定试样的续燃时间和阴燃时间。阴燃停止后,按规定方法测定损毁长度,评定其垂直燃烧等级。试样测试前经调湿处理。
如上所述的一种兼具荧光和阻燃功能的尼龙6纤维的制备方法,先将荧光阻燃微球和PA6加入双螺杆挤出机中熔融共混并挤出造粒制得荧光阻燃PA6母粒,再以荧光阻燃PA6母粒与PA6的混合物为原料进行熔融共混纺丝制得荧光阻燃PA6纤维,即兼具荧光和阻燃功能的尼龙6纤维;
所述荧光阻燃微球的制备方法为:
(1)将乳化剂和去离子水在温度T1下混合形成体系I;
(2)先将丙烯酸甲酯和1,7-乙烯基-苝酰亚胺衍生物溶于有机溶剂中,再加入到体系I中在温度T2下混合得到体系II;
(3)先将体系II搅拌一定时间后,在体系II中加入过硫酸钾引发聚合得到聚丙烯酸酯分散液;再将聚丙烯酸酯分散液冷却至室温(23±2℃)后过滤、水洗和烘干得到聚丙烯酸酯微球;
(4)将聚丙烯酸酯微球与氢氧化钠乙醇溶液混合,并加热回流后冷却、过滤和干燥(干燥前,用水洗涤数次后,用稀盐酸洗涤一次,再用水洗涤数次)得到聚丙烯酸微球(固体粉末);
(5)将聚丙烯酸微球分散在有机溶剂中,制得悬浮液;
(6)在悬浮液中加入二水醋酸锌和DDP([(6-氧代-6H-二苯并[c,e][1,2]氧磷杂己环-6-基)甲基]丁二酸),在室温(23±2℃)条件下在搅拌条件下(搅拌为机械搅拌或者磁力搅拌,搅拌速率为200~500rpm,搅拌时间为0.5~1h,同时进行超声振荡,功率为600~1200W)溶解均匀,一定速率滴加去离子水,析出白色沉淀,得到混合液;
(7)对混合液进行过滤、洗涤(先用大量的去离子水冲洗,再用无水乙醇置换其中的水洗涤)和干燥得到荧光阻燃微球。
如上所述的一种兼具荧光和阻燃功能的尼龙6纤维的制备方法,所述荧光阻燃PA6母粒中荧光阻燃微球和PA6的质量比为1:2.5~9;熔融共混纺丝时,荧光阻燃PA6母粒与PA6的质量比为1:11.5~13.3。
如上所述的一种兼具荧光和阻燃功能的尼龙6纤维的制备方法,所述熔融共混纺丝工艺为:纺丝温度为250~270℃(一区250~255℃,二区266~270℃,三区265~270℃,四区270℃),纺丝速度为800~1200m/min,牵伸倍数为3~4倍,牵伸速度为450~500m/min;牵伸温度为50~70℃,热定型温度为100~120℃;所述PA6的粘度为2~2.8dl/g;所述双螺杆挤出机的加热温度为230~255℃,螺杆转速为300~380r/min;挤出机各加热段温度为:一段为230℃;二段为240℃;三段为255℃;四段为250℃;五段为245℃。
如上所述的一种兼具荧光和阻燃功能的尼龙6纤维的制备方法,所述乳化剂为月桂酸钾、十二烷基硫酸钠或者丁二酸二辛酯磺酸钠;所述有机溶剂为甲苯或者二甲苯。
如上所述的一种兼具荧光和阻燃功能的尼龙6纤维的制备方法,步骤(1)中,T1为35~55℃,混合时间为3~8min;
步骤(2)的体系II中,乳化剂的含量为0.4~0.7wt%,丙烯酸甲酯的含量为4~6wt%,搅拌速率为300~500r/min,搅拌时间为15~35min;1,7-乙烯基-苝酰亚胺衍生物的含量为9~15wt%,有机溶剂的含量为6~10wt%;T2为75~95℃;
步骤(3)中过硫酸钾的加入量为聚丙烯酸酯分散液的1~5wt%;聚合时间为4~8h,聚合温度为75~95℃;烘干温度为90~140℃;
步骤(4)中的氢氧化钠乙醇溶液的浓度为1~2mol/L,聚丙烯酸酯微球与氢氧化钠乙醇溶液的体积比为1:1~3;所述加热回流的时间为9~11h,干燥温度为90~110℃;
步骤(5)中,有机溶剂为DMF、氯仿或者丙酮,悬浮液中聚丙烯酸微球的质量分数为5~20%;
步骤(6)中,二水醋酸锌的加入量与聚丙烯酸微球的质量相同,聚丙烯酸微球与DDP的质量比为1:1~1.5;一定速率为0.5~1滴/s;
步骤(7)中,干燥在真空条件下进行的,真空度为-0.1MPa,干燥时间为8~12h,干燥温度为40℃。
本发明的原理如下:
1,7-乙烯基-苝酰亚胺衍生物具有荧光性能,带有大体积酰亚胺位取代基的1,7-乙烯基-苝酰亚胺衍生物可以使得1,7-乙烯基-苝酰亚胺衍生物在通过π-π相互作用聚集时有很大的位阻,并且在有溶剂的情况下更容易以单分子状态存在在体系中。最终可以使得1,7-乙烯基-苝酰亚胺衍生物作为一种交联剂以单分子的状态进入到聚丙烯酸酯微球中。1,7-乙烯基-苝酰亚胺衍生物同时也是荧光分子,由于通过π-π相互作用聚集时,1,7-乙烯基-苝酰亚胺衍生物会发生荧光猝灭,这会使得荧光量子产率下降,相关荧光性能下降。本发明通过使得1,7-乙烯基-苝酰亚胺衍生物以单分子状态进入体系,有效避免其聚集,避免发生荧光猝灭,保持1,7-乙烯基-苝酰亚胺衍生物良好的荧光性能;DDP属于含两个羟基的有机磷类杂环化合物,是无卤反应型阻燃剂,主要应用于PET、PBT、PTT、尼龙、环氧树脂、聚氨酯、不饱和聚酯树脂等高分子材料的阻燃处理,使产品具有优异的阻燃效果。在烃类、酮类溶剂中的溶解度很小,易溶于DMF、DMSO等有机溶剂。熔点高、热稳定性好、不挥发型。合成的阻燃切片可拉膜、纺长丝,可染性强,经多次水洗或干洗,阻燃性能不迁移、不衰减。具有长时间的阻燃性能,同时具有烟密度低、抗熔滴效果好、烟气无毒等特点。
本发明采用以1,7-乙烯基-苝酰亚胺衍生物作为交联剂制备聚丙烯酸酯微球,且将聚丙烯酸酯微球水解为聚丙烯酸微球,使得聚丙烯酸微球具有多孔结构,比表面积大,裸露出可反应羧基多。然后通过将DDP负载在聚丙烯酸微球上制成荧光阻燃微球;DDP的负载机理是:Zn2+既可以与DDP分子中的羧基,又可以与聚丙烯酸微球上的羧基产生螯合作用,把DDP分子化学固着在微球中;同时,Zn2+也可以与多个DDP分子发生螯合作用,而使得DDP分子不溶析出在微球中;DDP中P=O和C=O与Zn2+的配位作用也会增强相互作用;上述作用使荧光阻燃微球中的DDP、聚丙烯酸和二水醋酸锌固着在一起,由于聚丙烯酸微球中羧基与1,7-乙烯基-苝酰亚胺衍生物相距较远,微球中的羧酸基团参与螯合作用不会对荧光性能产生较大影响;使得微球拥有阻燃效果。
本发明进一步地将荧光阻燃微球与聚酰胺6共混造粒,并用熔融纺丝法纺制成兼具荧光和阻燃功能的尼龙6纤维;在少添加量(用相对少的含磷量,是因为由微球负载的DDP而使得纤维中较高含磷量,金属锌与磷系阻燃剂的协效作用)情况下拥有高阻燃性能;通过利用裸露出的羧基与聚酰胺结构中的酰胺基团的氢键作用,增强羧基功能化的聚丙烯酸微球与聚酰胺的作用力,使得羧基功能化的聚丙烯酸微球在聚酰胺基体中具有良好的分散性能,从而对于纤维的各项性能(断裂强度、断裂伸长率和线密度)影响较小。
有益效果:
(1)本发明一种兼具荧光和阻燃功能的尼龙6纤维,能够满足生活生产中对于兼具荧光和阻燃性能织物生产要求,能够保证在较低含磷量的情况下具有较好的阻燃性能;
(2)本发明的一种兼具荧光和阻燃功能的尼龙6纤维的制备方法主要通过添加功能性微球制备兼具荧光和阻燃功能的尼龙6纤维,无需对基体高分子结构进行改性,制备方法较为简单,设备要求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发明。应理解,这些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发明而不用于限制本发明的范围。此外应理解,在阅读了本发明讲授的内容之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发明作各种改动或修改,这些等价形式同样落于本申请所附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范围。
实施例1
一种1,7-乙烯基-苝酰亚胺衍生物的制备方法如下:
酰亚胺位大体积取代基接入方法:
在250mL三颈烧瓶中加入粗产物PTCDA-Br
Figure BDA0002577029500000061
(0.50g,0.91mmol)和1-甲基-2-吡咯烷酮(NMP)15.00mL并将固体溶解后在25℃下搅拌1h。随后加入2-乙基己胺
Figure BDA0002577029500000062
(4.5mmol),冰醋酸(16mL,140mmol)。在氮气保护下升温至85℃,继续反应7h。反应结束后,冷却至室温,然后向其中加入120.00mL甲醇,隔夜搅拌。抽滤,得到红色固体,真空干燥24h,85℃,柱层析后得到1,7-Br-PDI-X。
湾位双键取代基接入方法:
取1,7-Br-PDI-X(77.4mg,0.10mmol)于50mL茄形烧瓶中,加入HPLC级THF(20mL)并搅拌使其充分溶解,45℃加热,此时体系呈橙黄色。随后向体系中加入无水碳酸钾(55.4mg,0.40mmol)、18-冠-6-醚(105.73mg,0.40mmol),并用移液枪移取
Figure BDA0002577029500000063
(0.50mmol)添加到体系中,整个反应过程中密切关注体系颜色变化并间隔15min进行一次TLC点板观察。
反应开始15min后体系变为橙红色,30min后体系变为鲜红色,45min后变为深红色,最后变为***,1h时TLC点板显示原料点消失,继续反应2h后停止反应。旋干溶剂后用三氯甲烷和水对产物进行萃取,用水移除体系中的无水碳酸钾、18-冠-6-醚以及未反应的3-丁烯-1-醇。分液漏斗中下层为有机相,上层为水相,有机相呈***,水相呈粉淡色。将萃取后的三氯甲烷溶液旋干,得到1,7-乙烯基-苝酰亚胺衍生物粗产物后柱层析得到产物1,7-乙烯基-苝酰亚胺衍生物。
实施例2
一种1,7-乙烯基-苝酰亚胺衍生物的制备方法如下:
酰亚胺位大体积取代基接入方法:
在250mL三颈烧瓶中加入粗产物PTCDA-Br
Figure BDA0002577029500000071
(0.50g,0.91mmol)和1-甲基-2-吡咯烷酮(NMP)15.00mL并将固体溶解后在25℃下搅拌1h。随后加入
Figure BDA0002577029500000072
(4.5mmol),R为异丁基,冰醋酸(16mL,140mmol)。在氮气保护下升温至85℃,继续反应7h。反应结束后,冷却至室温,然后向其中加入120.00mL甲醇,隔夜搅拌。抽滤,得到红色固体,真空干燥24h,85℃,柱层析后得到1,7-Br-PDI-X。
湾位双键取代基接入方法:
取1,7-Br-PDI-X(77.4mg,0.10mmol)于50mL茄形烧瓶中,加入HPLC级THF(20mL)并搅拌使其充分溶解,45℃加热,此时体系呈橙黄色。随后向体系中加入无水碳酸钾(55.4mg,0.40mmol)、18-冠-6-醚(105.73mg,0.40mmol),并用移液枪移取
Figure BDA0002577029500000073
(0.50mmol)添加到体系中,整个反应过程中密切关注体系颜色变化并间隔15min进行一次TLC点板观察。
反应开始15min后体系变为橙红色,30min后体系变为鲜红色,45min后变为深红色,最后变为***,1h时TLC点板显示原料点消失,继续反应2h后停止反应。旋干溶剂后用三氯甲烷和水对产物进行萃取,用水移除体系中的无水碳酸钾、18-冠-6-醚以及未反应的3-丁烯-1-醇。分液漏斗中下层为有机相,上层为水相,有机相呈***,水相呈粉淡色。将萃取后的三氯甲烷溶液旋干,得到1,7-乙烯基-苝酰亚胺衍生物粗产物后柱层析得到产物1,7-乙烯基-苝酰亚胺衍生物。
实施例3
一种1,7-乙烯基-苝酰亚胺衍生物的制备方法如下:
酰亚胺位大体积取代基接入方法:
在250mL三颈烧瓶中加入粗产物PTCDA-Br
Figure BDA0002577029500000081
(0.50g,0.91mmol)和1-甲基-2-吡咯烷酮(NMP)15.00mL并将固体溶解后在25℃下搅拌1h。随后加入2-乙基己胺
Figure BDA0002577029500000082
(4.5mmol),冰醋酸(16mL,140mmol)。在氮气保护下升温至85℃,继续反应7h。反应结束后,冷却至室温,然后向其中加入120.00mL甲醇,隔夜搅拌。抽滤,得到红色固体,真空干燥24h,85℃,柱层析后得到1,7-Br-PDI-X。
湾位双键取代基接入方法:
取1,7-Br-PDI-X(77.4mg,0.10mmol)于50mL茄形烧瓶中,加入HPLC级THF(20mL)并搅拌使其充分溶解,45℃加热,此时体系呈橙黄色。随后向体系中加入无水碳酸钾(55.4mg,0.40mmol)、18-冠-6-醚(105.73mg,0.40mmol),并用移液枪移取
Figure BDA0002577029500000083
(0.50mmol)添加到体系中,整个反应过程中密切关注体系颜色变化并间隔15min进行一次TLC点板观察。
反应开始15min后体系变为橙红色,30min后体系变为鲜红色,45min后变为深红色,最后变为***,1h时TLC点板显示原料点消失,继续反应2h后停止反应。旋干溶剂后用三氯甲烷和水对产物进行萃取,用水移除体系中的无水碳酸钾、18-冠-6-醚以及未反应的3-丁烯-1-醇。分液漏斗中下层为有机相,上层为水相,有机相呈***,水相呈粉淡色。将萃取后的三氯甲烷溶液旋干,得到1,7-乙烯基-苝酰亚胺衍生物粗产物后柱层析得到产物1,7-乙烯基-苝酰亚胺衍生物。
实施例4
一种1,7-乙烯基-苝酰亚胺衍生物的制备方法如下:
酰亚胺位大体积取代基接入方法:
在250mL三颈烧瓶中加入粗产物PTCDA-Br
Figure BDA0002577029500000084
(0.50g,0.91mmol)和1-甲基-2-吡咯烷酮(NMP)15.00mL并将固体溶解后在25℃下搅拌1h。随后加入、
Figure BDA0002577029500000091
(4.5mmol),冰醋酸(16mL,140mmol)。在氮气保护下升温至85℃,继续反应7h。反应结束后,冷却至室温,然后向其中加入120.00mL甲醇,隔夜搅拌。抽滤,得到红色固体,真空干燥24h,85℃,柱层析后得到1,7-Br-PDI-X。
湾位双键取代基接入方法:
取1,7-Br-PDI-X(77.4mg,0.10mmol)于50mL茄形烧瓶中,加入HPLC级THF(20mL)并搅拌使其充分溶解,45℃加热,此时体系呈橙黄色。随后向体系中加入无水碳酸钾(55.4mg,0.40mmol)、18-冠-6-醚(105.73mg,0.40mmol),并用移液枪移取
Figure BDA0002577029500000092
(0.50mmol)添加到体系中,整个反应过程中密切关注体系颜色变化并间隔15min进行一次TLC点板观察。
反应开始15min后体系变为橙红色,30min后体系变为鲜红色,45min后变为深红色,最后变为***,1h时TLC点板显示原料点消失,继续反应2h后停止反应。旋干溶剂后用三氯甲烷和水对产物进行萃取,用水移除体系中的无水碳酸钾、18-冠-6-醚以及未反应的3-丁烯-1-醇。分液漏斗中下层为有机相,上层为水相,有机相呈***,水相呈粉淡色。将萃取后的三氯甲烷溶液旋干,得到1,7-乙烯基-苝酰亚胺衍生物粗产物后柱层析得到产物1,7-乙烯基-苝酰亚胺衍生物。
实施例5
一种1,7-乙烯基-苝酰亚胺衍生物的制备方法如下:
酰亚胺位大体积取代基接入方法:
在250mL三颈烧瓶中加入粗产物PTCDA-Br
Figure BDA0002577029500000093
(0.50g,0.91mmol)和1-甲基-2-吡咯烷酮(NMP)15.00mL并将固体溶解后在25℃下搅拌1h。随后加入2-乙基己胺
Figure BDA0002577029500000094
(4.5mmol),冰醋酸(16mL,140mmol)。在氮气保护下升温至85℃,继续反应7h。反应结束后,冷却至室温,然后向其中加入120.00mL甲醇,隔夜搅拌。抽滤,得到红色固体,真空干燥24h,85℃,柱层析后得到1,7-Br-PDI-X。
湾位双键取代基接入方法:
取1,7-Br-PDI-X(77.4mg,0.10mmol)于50mL茄形烧瓶中,加入HPLC级THF(20mL)并搅拌使其充分溶解,45℃加热,此时体系呈橙黄色。随后向体系中加入无水碳酸钾(55.4mg,0.40mmol)、18-冠-6-醚(105.73mg,0.40mmol),并用移液枪移取
Figure BDA0002577029500000101
(0.50mmol)添加到体系中,整个反应过程中密切关注体系颜色变化并间隔15min进行一次TLC点板观察。
反应开始15min后体系变为橙红色,30min后体系变为鲜红色,45min后变为深红色,最后变为***,1h时TLC点板显示原料点消失,继续反应2h后停止反应。旋干溶剂后用三氯甲烷和水对产物进行萃取,用水移除体系中的无水碳酸钾、18-冠-6-醚以及未反应的3-丁烯-1-醇。分液漏斗中下层为有机相,上层为水相,有机相呈***,水相呈粉淡色。将萃取后的三氯甲烷溶液旋干,得到1,7-乙烯基-苝酰亚胺衍生物粗产物后柱层析得到产物1,7-乙烯基-苝酰亚胺衍生物。
实施例6
一种1,7-乙烯基-苝酰亚胺衍生物的制备方法如下:
酰亚胺位大体积取代基接入方法:
在250mL三颈烧瓶中加入粗产物PTCDA-Br
Figure BDA0002577029500000102
(0.50g,0.91mmol)和1-甲基-2-吡咯烷酮(NMP)15.00mL并将固体溶解后在25℃下搅拌1h。随后加入
Figure BDA0002577029500000103
(4.5mmol),R为异辛基,冰醋酸(16mL,140mmol)。在氮气保护下升温至85℃,继续反应7h。反应结束后,冷却至室温,然后向其中加入120.00mL甲醇,隔夜搅拌。抽滤,得到红色固体,真空干燥24h,85℃,柱层析后得到1,7-Br-PDI-X。
湾位双键取代基接入方法:
取1,7-Br-PDI-X(77.4mg,0.10mmol)于50mL茄形烧瓶中,加入HPLC级THF(20mL)并搅拌使其充分溶解,45℃加热,此时体系呈橙黄色。随后向体系中加入无水碳酸钾(55.4mg,0.40mmol)、18-冠-6-醚(105.73mg,0.40mmol),并用移液枪移取
Figure BDA0002577029500000104
(0.50mmol)添加到体系中,整个反应过程中密切关注体系颜色变化并间隔15min进行一次TLC点板观察。
反应开始15min后体系变为橙红色,30min后体系变为鲜红色,45min后变为深红色,最后变为***,1h时TLC点板显示原料点消失,继续反应2h后停止反应。旋干溶剂后用三氯甲烷和水对产物进行萃取,用水移除体系中的无水碳酸钾、18-冠-6-醚以及未反应的3-丁烯-1-醇。分液漏斗中下层为有机相,上层为水相,有机相呈***,水相呈粉淡色。将萃取后的三氯甲烷溶液旋干,得到1,7-乙烯基-苝酰亚胺衍生物粗产物后柱层析得到产物1,7-乙烯基-苝酰亚胺衍生物。
实施例7
一种兼具荧光和阻燃功能的尼龙6纤维的制备方法,步骤如下:
(1)制备荧光阻燃微球:
(1.1)将月桂酸钾和去离子水在温度T1(35℃)下混合形成体系I;
(1.2)先将丙烯酸甲酯和1,7-乙烯基-苝酰亚胺衍生物(由实施例1制得)溶于甲苯中,再加入到体系I中在温度T2(75℃)下混合得到体系II;体系II中,丙烯酸甲酯的含量为4wt%,1,7-乙烯基-苝酰亚胺衍生物的含量为13.6wt%,甲苯的含量为10wt%,月桂酸钾的含量为0.4wt%;
(1.3)先在体系II中加入过硫酸钾引发聚合得到聚丙烯酸酯分散液;再将聚丙烯酸酯分散液冷却至室温后过滤、水洗和烘干得到聚丙烯酸酯微球;其中,过硫酸钾的加入量为聚丙烯酸酯分散液的1wt%;聚合时间为4h,聚合温度为75℃;
(1.4)将聚丙烯酸酯微球与浓度为1mol/L的氢氧化钠乙醇溶液混合,并加热回流后冷却、过滤和干燥得到聚丙烯酸微球;其中,聚丙烯酸酯微球与氢氧化钠乙醇溶液的体积比为1:1;加热回流的时间为9h,干燥温度为90℃;
制得的聚丙烯酸微球是由以1,7-乙烯基-苝酰亚胺衍生物作为交联剂的聚丙烯酸微球,聚丙烯酸微球中,1,7-乙烯基-苝酰亚胺衍生物与丙烯酸结构单元的摩尔比为14:125;聚丙烯酸微球的平均直径为150nm,平均孔径为10nm,孔隙率为35%;聚丙烯酸微球的荧光量子产率为95%,在440~460nm波长的激发下,产生630~645nm的1,7-乙烯基-苝酰亚胺衍生物的特征荧光发射峰;
(1.5)将聚丙烯酸微球分散在DMF中,制得悬浮液;悬浮液中聚丙烯酸微球的质量分数为5%;
(1.6)在悬浮液中加入二水醋酸锌和DDP,在室温条件下溶解均匀,以0.2滴/s的速率滴加去离子水,得到混合液;其中,二水醋酸锌的加入量与聚丙烯酸微球的质量相同,聚丙烯酸微球与DDP的质量比为1:1,去离子水的加入量为聚丙烯酸微球体积的1倍;
(1.7)对混合液进行过滤、洗涤和干燥得到荧光阻燃微球;其中,干燥在真空条件下进行的,真空度为-0.1MPa,干燥时间为8h,干燥温度为40℃;
制得的荧光阻燃微球为负载二水醋酸锌和DDP的聚丙烯酸微球;
(2)制备荧光阻燃PA6母粒:
将荧光阻燃微球和PA6加入双螺杆挤出机中熔融共混并挤出造粒制得荧光阻燃PA6母粒;其中,荧光阻燃PA6母粒中荧光阻燃微球和PA6的质量比为1:2.5,双螺杆挤出机的加热温度为230℃,螺杆转速为300r/min;
(3)制备兼具荧光和阻燃功能的尼龙6纤维:
以荧光阻燃PA6母粒与粘度为2dl/g的PA6的混合物为原料进行熔融共混纺丝制得荧光阻燃PA6纤维,即兼具荧光和阻燃功能的尼龙6纤维;其中,荧光阻燃PA6母粒与PA6的质量比为1:11.5;
熔融共混纺丝工艺为:纺丝温度为250℃,纺丝速度为800m/min,牵伸倍数为50倍,牵伸速度为450m/min;牵伸温度为50℃,热定型温度为100℃。
最终制得的兼具荧光和阻燃功能的尼龙6纤维的断裂强度为6.5cN/dtex,断裂伸长率为17%;荧光量子产率为80%;阻燃性能为:极限氧指数LOI值为30,垂直燃烧等级为UL94 V-0级。
实施例8
一种兼具荧光和阻燃功能的尼龙6纤维的制备方法,步骤如下:
(1)制备荧光阻燃微球:
(1.1)将月桂酸钾和去离子水在温度T1(48℃)下混合形成体系I;
(1.2)先将丙烯酸甲酯和1,7-乙烯基-苝酰亚胺衍生物(由实施例4制得)溶于二甲苯中,再加入到体系I中在温度T2(84℃)下混合得到体系II;体系II中,丙烯酸甲酯的含量为5wt%,1,7-乙烯基-苝酰亚胺衍生物的含量为14.6wt%,二甲苯的含量为9wt%,月桂酸钾的含量为0.4wt%;
(1.3)先在体系II中加入过硫酸钾引发聚合得到聚丙烯酸酯分散液;再将聚丙烯酸酯分散液冷却至室温后过滤、水洗和烘干得到聚丙烯酸酯微球;其中,过硫酸钾的加入量为聚丙烯酸酯分散液的2wt%;聚合时间为5h,聚合温度为76℃;
(1.4)将聚丙烯酸酯微球与浓度为2mol/L的氢氧化钠乙醇溶液混合,并加热回流后冷却、过滤和干燥得到聚丙烯酸微球;其中,聚丙烯酸酯微球与氢氧化钠乙醇溶液的体积比为1:3;加热回流的时间为11h,干燥温度为98℃;
制得的聚丙烯酸微球是由以1,7-乙烯基-苝酰亚胺衍生物作为交联剂的聚丙烯酸微球,聚丙烯酸微球中,1,7-乙烯基-苝酰亚胺衍生物与丙烯酸结构单元的摩尔比为16:125;聚丙烯酸微球的平均直径为207nm,平均孔径为27nm,孔隙率为50%;聚丙烯酸微球的荧光量子产率为98%,在440~460nm波长的激发下,产生630~645nm的1,7-乙烯基-苝酰亚胺衍生物的特征荧光发射峰;
(1.5)将聚丙烯酸微球分散在DMF中,制得悬浮液;悬浮液中聚丙烯酸微球的质量分数为7%;
(1.6)在悬浮液中加入二水醋酸锌和DDP,在室温条件下溶解均匀,以0.1滴/s的速率滴加去离子水,得到混合液;其中,二水醋酸锌的加入量与聚丙烯酸微球的质量相同,聚丙烯酸微球与DDP的质量比为1:1.2,去离子水的加入量为聚丙烯酸微球体积的1.2倍;
(1.7)对混合液进行过滤、洗涤和干燥得到荧光阻燃微球;其中,干燥在真空条件下进行的,真空度为-0.1MPa,干燥时间为9h,干燥温度为40℃;
制得的荧光阻燃微球为负载二水醋酸锌和DDP的聚丙烯酸微球;
(2)制备荧光阻燃PA6母粒:
将荧光阻燃微球和PA6加入双螺杆挤出机中熔融共混并挤出造粒制得荧光阻燃PA6母粒;其中,荧光阻燃PA6母粒中荧光阻燃微球和PA6的质量比为1:3,双螺杆挤出机的加热温度为230℃,螺杆转速为308r/min;
(3)制备兼具荧光和阻燃功能的尼龙6纤维:
以荧光阻燃PA6母粒与粘度为2dl/g的PA6的混合物为原料进行熔融共混纺丝制得荧光阻燃PA6纤维,即兼具荧光和阻燃功能的尼龙6纤维;其中,荧光阻燃PA6母粒与PA6的质量比为1:11.7;
熔融共混纺丝工艺为:纺丝温度为269℃,纺丝速度为1045m/min,牵伸倍数为56倍,牵伸速度为472m/min;牵伸温度为56℃,热定型温度为120℃。
最终制得的兼具荧光和阻燃功能的尼龙6纤维的断裂强度为6.2cN/dtex,断裂伸长率为18%;荧光量子产率为88%;阻燃性能为:极限氧指数LOI值为31,垂直燃烧等级为UL94 V-0级。
实施例9
一种兼具荧光和阻燃功能的尼龙6纤维的制备方法,步骤如下:
(1)制备荧光阻燃微球:
(1.1)将月桂酸钾和去离子水在温度T1(40℃)下混合形成体系I;
(1.2)先将丙烯酸甲酯和1,7-乙烯基-苝酰亚胺衍生物(由实施例2制得)溶于甲苯中,再加入到体系I中在温度T2(80℃)下混合得到体系II;体系II中,丙烯酸甲酯的含量为4wt%,1,7-乙烯基-苝酰亚胺衍生物的含量为12.5wt%,甲苯的含量为9wt%,月桂酸钾的含量为0.5wt%;
(1.3)先在体系II中加入过硫酸钾引发聚合得到聚丙烯酸酯分散液;再将聚丙烯酸酯分散液冷却至室温后过滤、水洗和烘干得到聚丙烯酸酯微球;其中,过硫酸钾的加入量为聚丙烯酸酯分散液的1wt%;聚合时间为4h,聚合温度为80℃;
(1.4)将聚丙烯酸酯微球与浓度为2mol/L的氢氧化钠乙醇溶液混合,并加热回流后冷却、过滤和干燥得到聚丙烯酸微球;其中,聚丙烯酸酯微球与氢氧化钠乙醇溶液的体积比为1:3;加热回流的时间为10h,干燥温度为96℃;
制得的聚丙烯酸微球是由以1,7-乙烯基-苝酰亚胺衍生物作为交联剂的聚丙烯酸微球,聚丙烯酸微球中,1,7-乙烯基-苝酰亚胺衍生物与丙烯酸结构单元的摩尔比为20:125;聚丙烯酸微球的平均直径为235nm,平均孔径为19nm,孔隙率为53%;聚丙烯酸微球的荧光量子产率为99%,在440~460nm波长的激发下,产生630~645nm的1,7-乙烯基-苝酰亚胺衍生物的特征荧光发射峰;
(1.5)将聚丙烯酸微球分散在氯仿中,制得悬浮液;悬浮液中聚丙烯酸微球的质量分数为17%;
(1.6)在悬浮液中加入二水醋酸锌和DDP,在室温条件下溶解均匀,以0.5滴/s的速率滴加去离子水,得到混合液;其中,二水醋酸锌的加入量与聚丙烯酸微球的质量相同,聚丙烯酸微球与DDP的质量比为1:1.5,去离子水的加入量为聚丙烯酸微球体积的1.1倍;
(1.7)对混合液进行过滤、洗涤和干燥得到荧光阻燃微球;其中,干燥在真空条件下进行的,真空度为-0.1MPa,干燥时间为10h,干燥温度为40℃;
制得的荧光阻燃微球为负载二水醋酸锌和DDP的聚丙烯酸微球;
(2)制备荧光阻燃PA6母粒:
将荧光阻燃微球和PA6加入双螺杆挤出机中熔融共混并挤出造粒制得荧光阻燃PA6母粒;其中,荧光阻燃PA6母粒中荧光阻燃微球和PA6的质量比为1:5,双螺杆挤出机的加热温度为246℃,螺杆转速为300r/min;
(3)制备兼具荧光和阻燃功能的尼龙6纤维:
以荧光阻燃PA6母粒与粘度为2.2dl/g的PA6的混合物为原料进行熔融共混纺丝制得荧光阻燃PA6纤维,即兼具荧光和阻燃功能的尼龙6纤维;其中,荧光阻燃PA6母粒与PA6的质量比为1:12;
熔融共混纺丝工艺为:纺丝温度为253℃,纺丝速度为1011m/min,牵伸倍数为53倍,牵伸速度为467m/min;牵伸温度为53℃,热定型温度为115℃。
最终制得的兼具荧光和阻燃功能的尼龙6纤维的断裂强度为6.0cN/dtex,断裂伸长率为23%;荧光量子产率为85%;阻燃性能为:极限氧指数LOI值为30,垂直燃烧等级为UL94 V-0级。
实施例10
一种兼具荧光和阻燃功能的尼龙6纤维的制备方法,步骤如下:
(1)制备荧光阻燃微球:
(1.1)将十二烷基硫酸钠和去离子水在温度T1(39℃)下混合形成体系I;
(1.2)先将丙烯酸甲酯和1,7-乙烯基-苝酰亚胺衍生物(由实施例6制得)溶于甲苯中,再加入到体系I中在温度T2(93℃)下混合得到体系II;体系II中,丙烯酸甲酯的含量为5wt%,1,7-乙烯基-苝酰亚胺衍生物的含量为14.5wt%,甲苯的含量为10wt%,十二烷基硫酸钠的含量为0.5wt%;
(1.3)先在体系II中加入过硫酸钾引发聚合得到聚丙烯酸酯分散液;再将聚丙烯酸酯分散液冷却至室温后过滤、水洗和烘干得到聚丙烯酸酯微球;其中,过硫酸钾的加入量为聚丙烯酸酯分散液的2wt%;聚合时间为5h,聚合温度为88℃;
(1.4)将聚丙烯酸酯微球与浓度为2mol/L的氢氧化钠乙醇溶液混合,并加热回流后冷却、过滤和干燥得到聚丙烯酸微球;其中,聚丙烯酸酯微球与氢氧化钠乙醇溶液的体积比为1:1;加热回流的时间为10h,干燥温度为100℃;
制得的聚丙烯酸微球是由以1,7-乙烯基-苝酰亚胺衍生物作为交联剂的聚丙烯酸微球,聚丙烯酸微球中,1,7-乙烯基-苝酰亚胺衍生物与丙烯酸结构单元的摩尔比为21.5:125;聚丙烯酸微球的平均直径为201nm,平均孔径为21nm,孔隙率为48%;聚丙烯酸微球的荧光量子产率为98%,在440~460nm波长的激发下,产生630~645nm的1,7-乙烯基-苝酰亚胺衍生物的特征荧光发射峰;
(1.5)将聚丙烯酸微球分散在丙酮中,制得悬浮液;悬浮液中聚丙烯酸微球的质量分数为5%;
(1.6)在悬浮液中加入二水醋酸锌和DDP,在室温条件下溶解均匀,以0.5滴/s的速率滴加去离子水,得到混合液;其中,二水醋酸锌的加入量与聚丙烯酸微球的质量相同,聚丙烯酸微球与DDP的质量比为1:1.3,去离子水的加入量为聚丙烯酸微球体积的1.2倍;
(1.7)对混合液进行过滤、洗涤和干燥得到荧光阻燃微球;其中,干燥在真空条件下进行的,真空度为-0.1MPa,干燥时间为8h,干燥温度为40℃;
制得的荧光阻燃微球为负载二水醋酸锌和DDP的聚丙烯酸微球;
(2)制备荧光阻燃PA6母粒:
将荧光阻燃微球和PA6加入双螺杆挤出机中熔融共混并挤出造粒制得荧光阻燃PA6母粒;其中,荧光阻燃PA6母粒中荧光阻燃微球和PA6的质量比为1:5,双螺杆挤出机的加热温度为230℃,螺杆转速为369r/min;
(3)制备兼具荧光和阻燃功能的尼龙6纤维:
以荧光阻燃PA6母粒与粘度为2.5dl/g的PA6的混合物为原料进行熔融共混纺丝制得荧光阻燃PA6纤维,即兼具荧光和阻燃功能的尼龙6纤维;其中,荧光阻燃PA6母粒与PA6的质量比为1:12.8;
熔融共混纺丝工艺为:纺丝温度为261℃,纺丝速度为970m/min,牵伸倍数为63倍,牵伸速度为459m/min;牵伸温度为63℃,热定型温度为110℃。
最终制得的兼具荧光和阻燃功能的尼龙6纤维的断裂强度为6.5cN/dtex,断裂伸长率为17%;荧光量子产率为87%;阻燃性能为:极限氧指数LOI值为30,垂直燃烧等级为UL94 V-0级。
实施例11
一种兼具荧光和阻燃功能的尼龙6纤维的制备方法,步骤如下:
(1)制备荧光阻燃微球:
(1.1)将十二烷基硫酸钠和去离子水在温度T1(55℃)下混合形成体系I;
(1.2)先将丙烯酸甲酯和1,7-乙烯基-苝酰亚胺衍生物(由实施例3制得)溶于甲苯中,再加入到体系I中在温度T2(93℃)下混合得到体系II;体系II中,丙烯酸甲酯的含量为6wt%,1,7-乙烯基-苝酰亚胺衍生物的含量为10.4wt%,甲苯的含量为8wt%,十二烷基硫酸钠的含量为0.6wt%;
(1.3)先在体系II中加入过硫酸钾引发聚合得到聚丙烯酸酯分散液;再将聚丙烯酸酯分散液冷却至室温后过滤、水洗和烘干得到聚丙烯酸酯微球;其中,过硫酸钾的加入量为聚丙烯酸酯分散液的2wt%;聚合时间为8h,聚合温度为94℃;
(1.4)将聚丙烯酸酯微球与浓度为2mol/L的氢氧化钠乙醇溶液混合,并加热回流后冷却、过滤和干燥得到聚丙烯酸微球;其中,聚丙烯酸酯微球与氢氧化钠乙醇溶液的体积比为1:1;加热回流的时间为10h,干燥温度为101℃;
制得的聚丙烯酸微球是由以1,7-乙烯基-苝酰亚胺衍生物作为交联剂的聚丙烯酸微球,聚丙烯酸微球中,1,7-乙烯基-苝酰亚胺衍生物与丙烯酸结构单元的摩尔比为14.5:125;聚丙烯酸微球的平均直径为290nm,平均孔径为17nm,孔隙率为55%;聚丙烯酸微球的荧光量子产率为98%,在440~460nm波长的激发下,产生630~645nm的1,7-乙烯基-苝酰亚胺衍生物的特征荧光发射峰;
(1.5)将聚丙烯酸微球分散在氯仿中,制得悬浮液;悬浮液中聚丙烯酸微球的质量分数为7%;
(1.6)在悬浮液中加入二水醋酸锌和DDP,在室温条件下溶解均匀,以1滴/s的速率滴加去离子水,得到混合液;其中,二水醋酸锌的加入量与聚丙烯酸微球的质量相同,聚丙烯酸微球与DDP的质量比为1:1.2,去离子水的加入量为聚丙烯酸微球体积的1.1倍;
(1.7)对混合液进行过滤、洗涤和干燥得到荧光阻燃微球;其中,干燥在真空条件下进行的,真空度为-0.1MPa,干燥时间为11h,干燥温度为40℃;
制得的荧光阻燃微球为负载二水醋酸锌和DDP的聚丙烯酸微球;
(2)制备荧光阻燃PA6母粒:
将荧光阻燃微球和PA6加入双螺杆挤出机中熔融共混并挤出造粒制得荧光阻燃PA6母粒;其中,荧光阻燃PA6母粒中荧光阻燃微球和PA6的质量比为1:6,双螺杆挤出机的加热温度为230℃,螺杆转速为356r/min;
(3)制备兼具荧光和阻燃功能的尼龙6纤维:
以荧光阻燃PA6母粒与粘度为2.8dl/g的PA6的混合物为原料进行熔融共混纺丝制得荧光阻燃PA6纤维,即兼具荧光和阻燃功能的尼龙6纤维;其中,荧光阻燃PA6母粒与PA6的质量比为1:13.3;
熔融共混纺丝工艺为:纺丝温度为250℃,纺丝速度为1072m/min,牵伸倍数为61倍,牵伸速度为466m/min;牵伸温度为61℃,热定型温度为115℃。
最终制得的兼具荧光和阻燃功能的尼龙6纤维的断裂强度为6.2cN/dtex,断裂伸长率为21%;荧光量子产率为90%;阻燃性能为:极限氧指数LOI值为35,垂直燃烧等级为UL94 V-0级。
实施例12
一种兼具荧光和阻燃功能的尼龙6纤维的制备方法,步骤如下:
(1)制备荧光阻燃微球:
(1.1)将丁二酸二辛酯磺酸钠和去离子水在温度T1(38℃)下混合形成体系I;
(1.2)先将丙烯酸甲酯和1,7-乙烯基-苝酰亚胺衍生物(由实施例2制得)溶于甲苯中,再加入到体系I中在温度T2(94℃)下混合得到体系II;体系II中,丙烯酸甲酯的含量为6wt%,1,7-乙烯基-苝酰亚胺衍生物的含量为11.4wt%,甲苯的含量为7wt%,丁二酸二辛酯磺酸钠的含量为0.6wt%;
(1.3)先在体系II中加入过硫酸钾引发聚合得到聚丙烯酸酯分散液;再将聚丙烯酸酯分散液冷却至室温后过滤、水洗和烘干得到聚丙烯酸酯微球;其中,过硫酸钾的加入量为聚丙烯酸酯分散液的1wt%;聚合时间为7h,聚合温度为84℃;
(1.4)将聚丙烯酸酯微球与浓度为1mol/L的氢氧化钠乙醇溶液混合,并加热回流后冷却、过滤和干燥得到聚丙烯酸微球;其中,聚丙烯酸酯微球与氢氧化钠乙醇溶液的体积比为1:1;加热回流的时间为11h,干燥温度为99℃;
制得的聚丙烯酸微球是由以1,7-乙烯基-苝酰亚胺衍生物作为交联剂的聚丙烯酸微球,聚丙烯酸微球中,1,7-乙烯基-苝酰亚胺衍生物与丙烯酸结构单元的摩尔比为14.3:125;聚丙烯酸微球的平均直径为288nm,平均孔径为25nm,孔隙率为47%;聚丙烯酸微球的荧光量子产率为97%,在440~460nm波长的激发下,产生630~645nm的1,7-乙烯基-苝酰亚胺衍生物的特征荧光发射峰;
(1.5)将聚丙烯酸微球分散在丙酮中,制得悬浮液;悬浮液中聚丙烯酸微球的质量分数为18%;
(1.6)在悬浮液中加入二水醋酸锌和DDP,在室温条件下溶解均匀,以1滴/s的速率滴加去离子水,得到混合液;其中,二水醋酸锌的加入量与聚丙烯酸微球的质量相同,聚丙烯酸微球与DDP的质量比为1:1,去离子水的加入量为聚丙烯酸微球体积的1.2倍;
(1.7)对混合液进行过滤、洗涤和干燥得到荧光阻燃微球;其中,干燥在真空条件下进行的,真空度为-0.1MPa,干燥时间为10h,干燥温度为40℃;
制得的荧光阻燃微球为负载二水醋酸锌和DDP的聚丙烯酸微球;
(2)制备荧光阻燃PA6母粒:
将荧光阻燃微球和PA6加入双螺杆挤出机中熔融共混并挤出造粒制得荧光阻燃PA6母粒;其中,荧光阻燃PA6母粒中荧光阻燃微球和PA6的质量比为1:8,双螺杆挤出机的加热温度为234℃,螺杆转速为349r/min;
(3)制备兼具荧光和阻燃功能的尼龙6纤维:
以荧光阻燃PA6母粒与粘度为2.5dl/g的PA6的混合物为原料进行熔融共混纺丝制得荧光阻燃PA6纤维,即兼具荧光和阻燃功能的尼龙6纤维;其中,荧光阻燃PA6母粒与PA6的质量比为1:12.5;
熔融共混纺丝工艺为:纺丝温度为253℃,纺丝速度为812m/min,牵伸倍数为57倍,牵伸速度为476m/min;牵伸温度为57℃,热定型温度为100℃。
最终制得的兼具荧光和阻燃功能的尼龙6纤维的断裂强度为6.4cN/dtex,断裂伸长率为17%;荧光量子产率为84%;阻燃性能为:极限氧指数LOI值为33,垂直燃烧等级为UL94 V-0级。
实施例13
一种兼具荧光和阻燃功能的尼龙6纤维的制备方法,步骤如下:
(1)制备荧光阻燃微球:
(1.1)将丁二酸二辛酯磺酸钠和去离子水在温度T1(36℃)下混合形成体系I;
(1.2)先将丙烯酸甲酯和1,7-乙烯基-苝酰亚胺衍生物(由实施例5制得)溶于二甲苯中,再加入到体系I中在温度T2(92℃)下混合得到体系II;体系II中,丙烯酸甲酯的含量为5wt%,1,7-乙烯基-苝酰亚胺衍生物的含量为15wt%,二甲苯的含量为6wt%,丁二酸二辛酯磺酸钠的含量为0.7wt%;
(1.3)先在体系II中加入过硫酸钾引发聚合得到聚丙烯酸酯分散液;再将聚丙烯酸酯分散液冷却至室温后过滤、水洗和烘干得到聚丙烯酸酯微球;其中,过硫酸钾的加入量为聚丙烯酸酯分散液的2wt%;聚合时间为5h,聚合温度为92℃;
(1.4)将聚丙烯酸酯微球与浓度为1mol/L的氢氧化钠乙醇溶液混合,并加热回流后冷却、过滤和干燥得到聚丙烯酸微球;其中,聚丙烯酸酯微球与氢氧化钠乙醇溶液的体积比为1:3;加热回流的时间为11h,干燥温度为101℃;
制得的聚丙烯酸微球是由以1,7-乙烯基-苝酰亚胺衍生物作为交联剂的聚丙烯酸微球,聚丙烯酸微球中,1,7-乙烯基-苝酰亚胺衍生物与丙烯酸结构单元的摩尔比为15:125;聚丙烯酸微球的平均直径为290nm,平均孔径为19nm,孔隙率为50%;聚丙烯酸微球的荧光量子产率为99%,在440~460nm波长的激发下,产生630~645nm的1,7-乙烯基-苝酰亚胺衍生物的特征荧光发射峰;
(1.5)将聚丙烯酸微球分散在DMF中,制得悬浮液;悬浮液中聚丙烯酸微球的质量分数为17%;
(1.6)在悬浮液中加入二水醋酸锌和DDP,在室温条件下溶解均匀,以0.5滴/s的速率滴加去离子水,得到混合液;其中,二水醋酸锌的加入量与聚丙烯酸微球的质量相同,聚丙烯酸微球与DDP的质量比为1:1.2,去离子水的加入量为聚丙烯酸微球体积的1.2倍;
(1.7)对混合液进行过滤、洗涤和干燥得到荧光阻燃微球;其中,干燥在真空条件下进行的,真空度为-0.1MPa,干燥时间为8h,干燥温度为40℃;
制得的荧光阻燃微球为负载二水醋酸锌和DDP的聚丙烯酸微球;
(2)制备荧光阻燃PA6母粒:
将荧光阻燃微球和PA6加入双螺杆挤出机中熔融共混并挤出造粒制得荧光阻燃PA6母粒;其中,荧光阻燃PA6母粒中荧光阻燃微球和PA6的质量比为1:9,双螺杆挤出机的加热温度为253℃,螺杆转速为341r/min;
(3)制备兼具荧光和阻燃功能的尼龙6纤维:
以荧光阻燃PA6母粒与粘度为2.5dl/g的PA6的混合物为原料进行熔融共混纺丝制得荧光阻燃PA6纤维,即兼具荧光和阻燃功能的尼龙6纤维;其中,荧光阻燃PA6母粒与PA6的质量比为1:13;
熔融共混纺丝工艺为:纺丝温度为259℃,纺丝速度为1077m/min,牵伸倍数为70倍,牵伸速度为482m/min;牵伸温度为70℃,热定型温度为100℃。
最终制得的兼具荧光和阻燃功能的尼龙6纤维的断裂强度为5.8cN/dtex,断裂伸长率为19%;荧光量子产率为80%;阻燃性能为:极限氧指数LOI值为34,垂直燃烧等级为UL94 V-0级。
实施例14
一种兼具荧光和阻燃功能的尼龙6纤维的制备方法,步骤如下:
(1)制备荧光阻燃微球:
(1.1)将丁二酸二辛酯磺酸钠和去离子水在温度T1(55℃)下混合形成体系I;
(1.2)先将丙烯酸甲酯和1,7-乙烯基-苝酰亚胺衍生物(由实施例6制得)溶于二甲苯中,再加入到体系I中在温度T2(95℃)下混合得到体系II;体系II中,丙烯酸甲酯的含量为6wt%,1,7-乙烯基-苝酰亚胺衍生物的含量为9wt%,二甲苯的含量为9.3wt%,丁二酸二辛酯磺酸钠的含量为0.7wt%;
(1.3)先在体系II中加入过硫酸钾引发聚合得到聚丙烯酸酯分散液;再将聚丙烯酸酯分散液冷却至室温后过滤、水洗和烘干得到聚丙烯酸酯微球;其中,过硫酸钾的加入量为聚丙烯酸酯分散液的2wt%;聚合时间为8h,聚合温度为95℃;
(1.4)将聚丙烯酸酯微球与浓度为2mol/L的氢氧化钠乙醇溶液混合,并加热回流后冷却、过滤和干燥得到聚丙烯酸微球;其中,聚丙烯酸酯微球与氢氧化钠乙醇溶液的体积比为1:3;加热回流的时间为11h,干燥温度为110℃;
制得的聚丙烯酸微球是由以1,7-乙烯基-苝酰亚胺衍生物作为交联剂的聚丙烯酸微球,聚丙烯酸微球中,1,7-乙烯基-苝酰亚胺衍生物与丙烯酸结构单元的摩尔比为21:125;聚丙烯酸微球的平均直径为300nm,平均孔径为30nm,孔隙率为55%;聚丙烯酸微球的荧光量子产率为99%,在440~460nm波长的激发下,产生630~645nm的1,7-乙烯基-苝酰亚胺衍生物的特征荧光发射峰;
(1.5)将聚丙烯酸微球分散在氯仿中,制得悬浮液;悬浮液中聚丙烯酸微球的质量分数为20%;
(1.6)在悬浮液中加入二水醋酸锌和DDP,在室温条件下溶解均匀,以0.5滴/s的速率滴加去离子水,得到混合液;其中,二水醋酸锌的加入量与聚丙烯酸微球的质量相同,聚丙烯酸微球与DDP的质量比为1:1.2,去离子水的加入量为聚丙烯酸微球体积的1.2倍;
(1.7)对混合液进行过滤、洗涤和干燥得到荧光阻燃微球;其中,干燥在真空条件下进行的,真空度为-0.1MPa,干燥时间为12h,干燥温度为40℃;
制得的荧光阻燃微球为负载二水醋酸锌和DDP的聚丙烯酸微球;
(2)制备荧光阻燃PA6母粒:
将荧光阻燃微球和PA6加入双螺杆挤出机中熔融共混并挤出造粒制得荧光阻燃PA6母粒;其中,荧光阻燃PA6母粒中荧光阻燃微球和PA6的质量比为1:8.5,双螺杆挤出机的加热温度为255℃,螺杆转速为380r/min;
(3)制备兼具荧光和阻燃功能的尼龙6纤维:
以荧光阻燃PA6母粒与粘度为2dl/g的PA6的混合物为原料进行熔融共混纺丝制得荧光阻燃PA6纤维,即兼具荧光和阻燃功能的尼龙6纤维;其中,荧光阻燃PA6母粒与PA6的质量比为1:13.3;
熔融共混纺丝工艺为:纺丝温度为270℃,纺丝速度为1200m/min,牵伸倍数为70倍,牵伸速度为500m/min;牵伸温度为70℃,热定型温度为120℃。
最终制得的兼具荧光和阻燃功能的尼龙6纤维的断裂强度为5.0cN/dtex,断裂伸长率为24%;荧光量子产率为90%;阻燃性能为:极限氧指数LOI值为35,垂直燃烧等级为UL94 V-0级。

Claims (10)

1.一种兼具荧光和阻燃功能的尼龙6纤维,其特征是:主要由PA6基体以及分散在其中的荧光阻燃微球组成;
所述荧光阻燃微球为负载二水醋酸锌和DDP的聚丙烯酸微球;
所述聚丙烯酸微球是由以1,7-乙烯基-苝酰亚胺衍生物作为交联剂的聚丙烯酸微球;
所述1,7-乙烯基-苝酰亚胺衍生物是指湾位(1,7位)带有乙烯基团的取代基且酰亚胺位带有大体积取代基的苝酰亚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兼具荧光和阻燃功能的尼龙6纤维,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大体积取代基为倍半笼形硅氧烷或带有侧链的长烷基链;
所述倍半笼形硅氧烷是
Figure FDA0002577029490000011
R为异丁基或异辛基;
所述带有侧链的长烷基链是
Figure FDA0002577029490000012
其中
Figure FDA0002577029490000013
表示该化学键链接位置为酰亚胺结构中的N原子;
所述乙烯基团的取代基是指端基带有乙烯基团的烷基链,所述烷基链为小于六个碳的烷基链。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兼具荧光和阻燃功能的尼龙6纤维,其特征在于,所述聚丙烯酸微球中,1,7-乙烯基-苝酰亚胺衍生物与丙烯酸结构单元的摩尔比为14~21.5:125。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兼具荧光和阻燃功能的尼龙6纤维,其特征在于,所述聚丙烯酸微球的荧光量子产率为95~99%,在440~460nm波长的激发下,产生630~645nm的1,7-乙烯基-苝酰亚胺衍生物的特征荧光发射峰;聚丙烯酸微球的平均直径为150~300nm,平均孔径为10~30nm,孔隙率为35~55%;荧光阻燃微球中的含磷量为3.75~25wt%,含锌量为1.25~15wt%。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兼具荧光和阻燃功能的尼龙6纤维,其特征在于,所述荧光阻燃PA6纤维的断裂强度为5.0~6.5cN/dtex,断裂伸长率为17~24%;荧光量子产率为80~90%;阻燃性能为:极限氧指数LOI值为30~35,垂直燃烧等级为UL94 V-0级。
6.如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一种兼具荧光和阻燃功能的尼龙6纤维的制备方法,其特征是:先将荧光阻燃微球和PA6加入双螺杆挤出机中熔融共混并挤出造粒制得荧光阻燃PA6母粒,再以荧光阻燃PA6母粒与PA6的混合物为原料进行熔融共混纺丝制得荧光阻燃PA6纤维,即兼具荧光和阻燃功能的尼龙6纤维;
所述荧光阻燃微球的制备方法为:
(1)将乳化剂和去离子水在温度T1下混合形成体系I;
(2)先将丙烯酸甲酯和1,7-乙烯基-苝酰亚胺衍生物溶于有机溶剂中,再加入到体系I中在温度T2下混合得到体系II;
(3)先在体系II中加入过硫酸钾引发聚合得到聚丙烯酸酯分散液;再将聚丙烯酸酯分散液冷却至室温后过滤、水洗和烘干得到聚丙烯酸酯微球;
(4)将聚丙烯酸酯微球与氢氧化钠乙醇溶液混合,并加热回流后冷却、过滤和干燥得到聚丙烯酸微球;
(5)将聚丙烯酸微球分散在有机溶剂中,制得悬浮液;
(6)在悬浮液中加入二水醋酸锌和DDP,在室温条件下溶解均匀,一定速率滴加去离子水,得到混合液;
(7)对混合液进行过滤、洗涤和干燥得到荧光阻燃微球。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兼具荧光和阻燃功能的尼龙6纤维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荧光阻燃PA6母粒中荧光阻燃微球和PA6的质量比为1:2.5~9;熔融共混纺丝时,荧光阻燃PA6母粒与PA6的质量比为1:11.5~13.3。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兼具荧光和阻燃功能的尼龙6纤维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熔融共混纺丝工艺为:纺丝温度为250~270℃,纺丝速度为800~1200m/min,牵伸倍数为3~4倍,牵伸速度为450~500m/min;牵伸温度为50~70℃,热定型温度为100~120℃;所述PA6的粘度为2~2.8dl/g;所述双螺杆挤出机的加热温度为230~255℃,螺杆转速为300~380r/min。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兼具荧光和阻燃功能的尼龙6纤维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乳化剂为月桂酸钾、十二烷基硫酸钠或者丁二酸二辛酯磺酸钠;所述有机溶剂为甲苯或者二甲苯。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兼具荧光和阻燃功能的尼龙6纤维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中,T1为35~55℃;
步骤(2)的体系II中,乳化剂的含量为0.4~0.7wt%,丙烯酸甲酯的含量为4~6wt%,1,7-乙烯基-苝酰亚胺衍生物的含量为9~15wt%,有机溶剂的含量为6~10wt%;T2为75~95℃;
步骤(3)中过硫酸钾的加入量为聚丙烯酸酯分散液的1~5wt%;聚合时间为4~8h,聚合温度为75~95℃;
步骤(4)中的氢氧化钠乙醇溶液的浓度为1~2mol/L,聚丙烯酸酯微球与氢氧化钠乙醇溶液的体积比为1:1~3;所述加热回流的时间为9~11h,干燥温度为90~110℃;
步骤(5)中,有机溶剂为DMF、氯仿或者丙酮,悬浮液中聚丙烯酸微球的质量分数为5~20%;
步骤(6)中,二水醋酸锌的加入量与聚丙烯酸微球的质量相同,聚丙烯酸微球与DDP的质量比为1:1~1.5;一定速率为0.5~1滴/s;
步骤(7)中,干燥在真空条件下进行的,真空度为-0.1MPa,干燥时间为8~12h,干燥温度为40℃。
CN202010656727.0A 2020-07-09 2020-07-09 一种兼具荧光和阻燃功能的尼龙6纤维及其制备方法 Active CN11191028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656727.0A CN111910284B (zh) 2020-07-09 2020-07-09 一种兼具荧光和阻燃功能的尼龙6纤维及其制备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656727.0A CN111910284B (zh) 2020-07-09 2020-07-09 一种兼具荧光和阻燃功能的尼龙6纤维及其制备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910284A true CN111910284A (zh) 2020-11-10
CN111910284B CN111910284B (zh) 2022-09-23

Family

ID=7322621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656727.0A Active CN111910284B (zh) 2020-07-09 2020-07-09 一种兼具荧光和阻燃功能的尼龙6纤维及其制备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910284B (zh)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233356A (zh) * 2013-05-09 2013-08-07 东华大学 一种无机阻燃荧光织物的制备方法
CN105646765A (zh) * 2015-11-04 2016-06-08 苏州吉人高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制备荧光聚合物微球的水分散液的方法
CN107814867A (zh) * 2017-11-10 2018-03-20 湖南辰砾新材料有限公司 一种pmma荧光共聚物微球及其制备方法
CN108129594A (zh) * 2017-12-20 2018-06-08 英德科迪颜料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荧光共聚物微球及其制备方法
CN108641706A (zh) * 2018-06-01 2018-10-12 南京邮电大学 一种量子点荧光聚合物微球及其制备方法
CN109232785A (zh) * 2018-08-06 2019-01-18 台启龙 阻燃型聚丙烯酸酯乳液及其制备方法
CN109897321A (zh) * 2019-03-22 2019-06-18 浙江来往新材料有限公司 一种阻燃型聚丙烯酸酯乳液及其制备方法
CN111019022A (zh) * 2019-12-30 2020-04-17 常熟涤纶有限公司 磺酸官能化的聚苯乙烯高荧光微球及其制备方法
CN111074363A (zh) * 2019-12-30 2020-04-28 常熟涤纶有限公司 一种高吸附功能超细聚酯荧光纤维及其制备方法
CN111088551A (zh) * 2019-12-30 2020-05-01 常熟涤纶有限公司 基于聚苯乙烯高荧光扁平形聚酯纤维及其制备方法
CN111116813A (zh) * 2019-12-30 2020-05-08 河北工业大学 一种基于交联聚合物荧光微球的制备方法

Patent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233356A (zh) * 2013-05-09 2013-08-07 东华大学 一种无机阻燃荧光织物的制备方法
CN105646765A (zh) * 2015-11-04 2016-06-08 苏州吉人高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制备荧光聚合物微球的水分散液的方法
CN107814867A (zh) * 2017-11-10 2018-03-20 湖南辰砾新材料有限公司 一种pmma荧光共聚物微球及其制备方法
CN108129594A (zh) * 2017-12-20 2018-06-08 英德科迪颜料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荧光共聚物微球及其制备方法
CN108641706A (zh) * 2018-06-01 2018-10-12 南京邮电大学 一种量子点荧光聚合物微球及其制备方法
CN109232785A (zh) * 2018-08-06 2019-01-18 台启龙 阻燃型聚丙烯酸酯乳液及其制备方法
CN109897321A (zh) * 2019-03-22 2019-06-18 浙江来往新材料有限公司 一种阻燃型聚丙烯酸酯乳液及其制备方法
CN111019022A (zh) * 2019-12-30 2020-04-17 常熟涤纶有限公司 磺酸官能化的聚苯乙烯高荧光微球及其制备方法
CN111074363A (zh) * 2019-12-30 2020-04-28 常熟涤纶有限公司 一种高吸附功能超细聚酯荧光纤维及其制备方法
CN111088551A (zh) * 2019-12-30 2020-05-01 常熟涤纶有限公司 基于聚苯乙烯高荧光扁平形聚酯纤维及其制备方法
CN111116813A (zh) * 2019-12-30 2020-05-08 河北工业大学 一种基于交联聚合物荧光微球的制备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910284B (zh) 2022-09-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2284847B1 (ko) 그래핀 복합재료 및 그 제조방법
CN111088551B (zh) 基于聚苯乙烯高荧光扁平形聚酯纤维及其制备方法
CN100552103C (zh) 纺液染色的阻燃聚酯纤维、由其得到的纺织品及其制造方法
CN104861648A (zh) 无卤阻燃增强低压断路器外壳专用聚己二酰戊二胺复合材料
CN107189076B (zh) 一种多功能的石墨烯/涤纶复合织物及其制备方法
Li et al. A facile method to enhance UV stability of PBIA fibers with intense fluorescence emission by forming complex with hydrogen chloride on the fibers surface
CN107459967B (zh) 一种发光定形相变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11910284B (zh) 一种兼具荧光和阻燃功能的尼龙6纤维及其制备方法
JP2007056392A (ja) 難燃性ポリアミド繊維および難燃性布帛
CN111893595B (zh) 一种兼具荧光和阻燃功能的聚酯纤维及其制备方法
CN111793849B (zh) 皮层含羧基功能化的高荧光聚丙烯酸微球的尼龙纤维
CN105696103A (zh) 地毯丝用共聚型阻燃抗紫外尼龙6纤维及其制备方法
CN111560167A (zh) 一种抗紫外聚酰胺色母粒及功能纤维的制备方法
CN110483989A (zh) 微胶囊包覆浸润型红磷阻燃尼龙66及制备方法
CN110408200A (zh) 一种高耐候的ul94-5va级阻燃增强聚酰胺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10359123A (zh) 一种复合型涤纶长丝及其加工方法
CN111793843B (zh) 一种深色可染的聚丙烯纤维及其制备方法
KR101865396B1 (ko) 시스코어 복합방사로 제조된 원착 폴리페닐렌 설파이드 복합 섬유
CN114197077A (zh) 一种稀土阻燃尼龙纤维及其制备方法
CN111793842B (zh) 一种荧光增亮深色可染聚丙烯纤维及其制备方法
CN107326474B (zh) 一种帘子线用石墨烯涤纶复合纤维及其制备方法
CN111979603B (zh) 低功能材料添加量的温度可逆响应pet纤维及其制备方法
CN110438580A (zh) 一种环保型涤纶长丝及其制造方法
JP4283000B2 (ja) 高輝度夜光性繊維及び高輝度夜光性織編物
JP2006037317A (ja) 難燃性ポリアミド繊維および布帛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