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886782B - 驱动装置 - Google Patents

驱动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886782B
CN111886782B CN201980021064.0A CN201980021064A CN111886782B CN 111886782 B CN111886782 B CN 111886782B CN 201980021064 A CN201980021064 A CN 201980021064A CN 111886782 B CN111886782 B CN 11188678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ousing
motor
protruding
motor axis
convex por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80021064.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886782A (zh
Inventor
石川勇树
中间隼人
福永庆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de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ide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dec Corp filed Critical Nide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188678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88678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88678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88678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5/00Casings; Enclosures; Supports
    • H02K5/04Casings or enclos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thereof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BVEHICLE WHEELS; CASTORS; AXLES FOR WHEELS OR CASTORS; INCREASING WHEEL ADHESION
    • B60B35/00Axle units; Parts thereof ; Arrangements for lubrication of axles
    • B60B35/12Torque-transmitting axles
    • B60B35/121Power-transmission from drive shaft to hub
    • B60B35/122Power-transmission from drive shaft to hub using gearing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17/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 B60K17/04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characterised by arrangement, location, or kind of gearing
    • B60K17/16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characterised by arrangement, location, or kind of gearing of differential gear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17/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 B60K17/22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characterised by arrangement, location, or type of main drive shafting, e.g. cardan shaft
    • B60K17/24Arrangements of mountings for shafting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7/00Arrangements for handling mechanical energy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e.g.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mechanical driving motors or auxiliary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7/006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a motor or generator with the drive train of a motor vehicle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7/00Arrangements for handling mechanical energy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e.g.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mechanical driving motors or auxiliary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7/10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clutches, brakes, gears, pulleys or mechanical starters
    • H02K7/116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clutches, brakes, gears, pulleys or mechanical starters with gear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1/00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with electric components or with devices for shielding, monitoring or protection
    • H02K11/20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with electric components or with devices for shielding, monitoring or protection for measuring, monitoring, testing, protecting or switching
    • H02K11/21Devices for sensing speed or position, or actuated thereby
    • H02K11/225Detecting coil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5/00Casings; Enclosures; Supports
    • H02K5/04Casings or enclos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thereof
    • H02K5/22Auxiliary parts of casings not covered by groups H02K5/06-H02K5/20, e.g. shaped to form connection boxes or terminal box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9/00Arrangements for cooling or ventilating
    • H02K9/19Arrangements for cooling or ventilating for machines with closed casing and closed-circuit cooling using a liquid cooling medium, e.g. oil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otor Or Generator Frames (AREA)
  • Connection Of Motors, Electrical Generators, Mechanical Devices, And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驱动装置的一个方式使车辆的车轴旋转,其中,该驱动装置具有:马达,其具有以马达轴线为中心旋转的转子,该马达轴线在与铅直方向垂直的水平方向上延伸;减速装置,其与转子连接;差动装置,其经由减速装置与马达连接;以及外壳,其在内部收纳马达、减速装置和差动装置。外壳具有:突出部,其朝向铅直方向上侧突出;以及至少一个周向肋,其沿周向延伸。突出部具有能够供吊环螺栓拧入的内螺纹孔。周向肋中的至少一个与突出部相连。

Description

驱动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驱动装置。本申请基于2018年03月24日申请的日本特许出愿第2018-057322号主张优先权,其内容在此引用。
背景技术
已知一种具有马达并使车辆的车轴旋转的驱动装置。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作为这样的驱动装置,记载有驱动后轮的后驱动桥。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7-44237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上述那样的驱动装置在搭载于车辆时等,有时经由紧固于外壳的吊环螺栓(eyebolt)而被悬挂。在这种情况下,由于驱动装置的自重,外壳有可能变形。
鉴于上述情况,本发明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具有抑制外壳变形且能够悬挂的构造的驱动装置。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驱动装置的一个方式使车辆的车轴旋转,其中,该驱动装置具有:马达,其具有以马达轴线为中心旋转的转子,该马达轴线在与铅直方向垂直的水平方向上延伸;减速装置,其与所述转子连接;差动装置,其经由所述减速装置与所述马达连接;以及外壳,其收纳所述马达、所述减速装置和所述差动装置。所述外壳具有:突出部,其朝向铅直方向上侧突出;以及至少一个周向肋,其沿周向延伸。所述突出部具有能够供吊环螺栓拧入的内螺纹孔。所述周向肋中的至少一个与所述突出部相连。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式,能够抑制外壳变形并且悬挂驱动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一个实施方式的马达单元的概念图。
图2是一个实施方式的马达单元的立体图。
图3是一个实施方式的外壳的分解图。
图4是一个实施方式的马达单元的侧视图。
图5是一个实施方式中的第1变形例的马达单元的侧视图。
图6是一个实施方式中的第2变形例的马达单元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进行说明。另外,本发明的范围并不限定于以下的实施方式,可以在本发明的技术思想的范围内任意变更。
在以下的说明中,基于各图所示的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搭载于位于水平路面上的车辆时的位置关系,规定铅直方向来进行说明。另外,在附图中,适当示出XYZ坐标系作为三维直角坐标系。在XYZ坐标系中,Z轴方向是铅直方向。+Z侧是铅直方向上侧,-Z侧是铅直方向下侧。在以下的说明中,将铅直方向上侧简称为“上侧”,将铅直方向下侧简称为“下侧”。X轴方向是与Z轴方向垂直的方向,是搭载驱动装置的车辆的前后方向。在以下的实施方式中,+X侧是车辆的前侧,-X侧是车辆的后侧。Y轴方向是与X轴方向和Z轴方向双方垂直的方向,是车辆的左右方向、即车宽方向。在以下的实施方式中,+Y侧是车辆的左侧,-Y侧是车辆的右侧。前后方向和左右方向是与铅直方向垂直的水平方向。
另外,前后方向的位置关系不限于以下的实施方式的位置关系,+X侧也可以是车辆的后侧,-X侧也可以是车辆的前侧。在这种情况下,+Y侧是车辆的右侧,-Y侧是车辆的左侧。
各图中适当表示的马达轴线J2在Y轴方向、即车辆的左右方向上延伸。在以下的说明中,只要没有特别说明,将与马达轴线J2平行的方向简称为“轴向”,将以马达轴线J2为中心的径向简称为“径向”,将以马达轴线J2为中心的周向、即绕马达轴线J2的方向简称为“周向”。另外,在本说明书中,“平行的方向”也包含大致平行的方向,“垂直的方向”也包含大致垂直的方向。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左侧相当于轴向的一侧,右侧相当于轴向的另一侧。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前后方向相当于与铅直方向以及轴向双方垂直的规定方向。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后侧相当于规定方向一侧。
以下,根据附图,作为本发明的一个例示的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对马达单元(电动驱动装置)1进行说明。
图1是一个实施方式的马达单元1的概念图。图2是马达单元1的立体图。图3是马达单元1的外壳6的分解图。图4是马达单元1的侧视图。另外,图1只是概念图,各部分的配置以及尺寸不限于与实际相同。
马达单元1搭载在混合动力汽车(HEV)、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PHV)、电动汽车(EV)等以马达为动力源的车辆上,作为其动力源使用。
如图1所示,马达单元1具有马达(主马达)2、齿轮部3、外壳6、收纳于外壳6内的油O、逆变器单元(控制部)8、驻车机构7。在外壳6的内部设置有收纳马达2以及齿轮部3的收纳空间80。外壳6具有隔壁部61c。收纳空间80由隔壁部61c划分为收纳马达2的马达室81和收纳齿轮部3的齿轮室82。
<马达>
在本实施方式中,马达2是内转子型的马达。马达2包含转子20、定子30和旋转角传感器9。转子20以沿水平方向延伸的马达轴线J2为中心旋转。转子20通过从省略图示的电池向定子30供给电力而旋转。转子20的扭矩被传递到齿轮部3。转子20具有轴(马达轴)21、转子铁芯24、转子磁铁(省略图示)。
轴21以马达轴线J2为中心延伸。轴21以马达轴线J2为中心旋转。轴21是在内部设置有中空部22的中空轴,该中空部22具有沿着马达轴线J2延伸的内周面。在轴21上设置有连通孔23。连通孔23沿径向延伸,连接中空部22和轴21的外部。轴21跨越外壳6的马达室81和齿轮室82而延伸。轴21的左侧(+Y侧)的端部向齿轮室82突出。在向齿轮室82突出的轴21的端部固定有第1齿轮41。
转子铁芯24例如通过层叠硅钢板而构成。转子铁芯24是沿轴向延伸的圆柱体。在转子铁芯24上固定有省略图示的多个转子磁铁。多个转子磁铁使磁极交替地沿着周向排列。
定子30位于转子20的径向外侧,从径向外侧包围转子20。定子30具有定子铁芯32、线圈31、介于定子铁芯32与线圈31之间的绝缘件(省略图示)。定子30保持在外壳6上。定子铁芯32从圆环状的磁轭的内周面向径向内侧具有多个磁极齿(省略图示)。在磁极齿之间缠绕有线圈线。缠绕在磁极齿上的线圈线构成线圈31。线圈线经由省略图示的汇流条与逆变器单元8连接。线圈31具有从定子铁芯32的轴向端面突出的线圈端31a。线圈端31a比转子20的转子铁芯24的端部向轴向突出。线圈端31a相对于转子铁芯24向轴向两侧突出。
旋转角传感器9检测转子20的旋转角。在本实施方式中,旋转角传感器9例如是VR(Variable Reluctance)型旋转变压器。旋转角传感器9具有固定在轴21上的旋转变压器转子(省略图示)和固定在外壳6上的旋转变压器定子(省略图示)。旋转变压器定子从径向外侧包围旋转变压器转子。旋转角传感器9经由信号线11(参照图4)与逆变器单元8连接。旋转角传感器9经由信号线11向逆变器单元8发送转子20的旋转角的信息。
<齿轮部>
齿轮部3在马达轴线J2的左侧(+Y侧)与轴21连接。齿轮部3具有减速装置4和差动装置5。即,马达单元1具有减速装置4和差动装置5。从马达2输出的扭矩经由减速装置4传递到差动装置5。
(减速装置)
减速装置4与马达2的转子20连接。在本实施方式中,减速装置4在马达轴线J2的轴向上位于马达2的左侧(+Y侧)。减速装置4具有减小马达2的旋转速度,使从马达2输出的扭矩根据减速比而增大的功能。减速装置4将从马达2输出的扭矩向差动装置5传递。
减速装置4具有第1齿轮(中间驱动齿轮)41、第2齿轮(中间齿轮)42、第3齿轮(最终驱动齿轮)43和中间轴45。从马达2输出的扭矩经由马达2的轴21、第1齿轮41、第2齿轮42、中间轴45以及第3齿轮43向差动装置5的齿圈51传递。各齿轮的齿轮比以及齿轮的个数等可以根据所需的减速比进行各种变更。减速装置4是各齿轮的轴心平行配置的平行轴齿轮型的减速器。
第1齿轮41设置在马达2的轴21的外周面上。第1齿轮41与轴21一起以马达轴线J2为中心旋转。中间轴45沿着与马达轴线J2平行的中间轴线J4延伸。中间轴45以中间轴线J4为中心旋转。第2齿轮42和第3齿轮43设置在中间轴45的外周面上。第2齿轮42和第3齿轮43通过中间轴45连接。第2齿轮42和第3齿轮43以中间轴线J4为中心旋转。第2齿轮42与第1齿轮41啮合。第3齿轮43与差动装置5的齿圈51啮合。第3齿轮43相对于第2齿轮42位于隔壁部61c侧(右侧、-Y侧)。
(差动装置)
差动装置5经由减速装置4与马达2连接。差动装置5是用于将从马达2输出的扭矩传递到车辆的车轮的装置。差动装置5具有在车辆转弯时吸收左右车轮的速度差并向左右两轮的车轴55传递相同扭矩的功能。由此,马达单元1使车辆的车轴55旋转。差动装置5具有齿圈51、齿轮外壳(未图示)、一对小齿轮(未图示)、小齿轮轴(未图示)、一对侧齿轮(未图示)。
齿圈51以与马达轴线J2平行的差动轴线J5为中心旋转。从马达2输出的扭矩经由减速装置4传递到齿圈51。即,齿圈51经由其他齿轮与马达2连接。
<驻车机构>
在电动汽车中,除了侧制动器以外,没有对车辆施加制动的制动机构,因此在马达单元1中需要驻车机构7。
如图1所示,驻车机构7具有:驻车齿轮71,其固定在中间轴45上,与中间轴45一起绕中间轴线J4旋转;旋转阻止部72,其在驻车齿轮71的齿间移动,阻止驻车齿轮71的旋转;以及驻车马达73,其驱动旋转阻止部72。在马达2动作时,旋转阻止部72从驻车齿轮71退避。另一方面,当变速杆位于驻车位置时,驻车马达73使旋转阻止部72移动到驻车齿轮71的齿间,阻止驻车齿轮71的旋转。
<外壳>
外壳6在内部收纳马达2、减速装置4以及差动装置5。外壳6在收纳空间80中保持马达2、减速装置4以及差动装置5。在收纳空间80内的下部区域设置有积存油O的油积存部P。更详细地说,油积存部P设置在齿轮室82内的下部区域。在本实施方式中,马达室81的底部81a位于比齿轮室82的底部82a靠上侧的位置。另外,在划分马达室81和齿轮室82的隔壁部61c上设置有隔壁开口68。隔壁开口68使马达室81与齿轮室82连通。隔壁开口68使积存在马达室81内的下部区域的油O向齿轮室82移动。
如图2和图3所示,外壳6具有第1外壳部件61、第2外壳部件62、第3外壳部件63和盖部件64。第2外壳部件62位于第1外壳部件61的左侧(+Y侧)。第3外壳部件63以及盖部件64位于第1外壳部件61的右侧(-Y侧)。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外壳部件61和第3外壳部件63构成收纳马达2的外壳主体69。即,外壳6具有外壳主体69。在外壳主体69的内侧设置有马达室81。
如图3所示,第1外壳部件61具有周壁部61a、侧板部61b和第4凸缘部61q。周壁部61a是从径向外侧包围马达2的筒状。周壁部61a的内侧的空间构成马达室81。周壁部61a的外周面中的上侧的面具有与轴向垂直的平坦面61t。
侧板部61b与周壁部61a的左侧(+Y侧)的端部相连。侧板部61b具有侧板部主体61m和第1凸缘部61n。即,第1外壳部件61具有侧板部主体61m和第1凸缘部61n。侧板部主体61m具有隔壁部61c和突出板部61d。
隔壁部61c是侧板部主体61m中的前侧(+X侧)的部分。隔壁部61c覆盖周壁部61a的左侧(+Y侧)的开口。在隔壁部61c上,除了上述隔壁开口68之外,还设置有供马达2的轴21通过的贯穿***孔61f。突出板部61d是侧板部主体61m中的后侧(-X侧)的部分。突出板部61d比周壁部61a向后侧突出。在突出板部61d上设置有支承车轮的车轴55通过的第1车轴通过孔61e。
第1凸缘部61n从侧板部主体61m的外周缘部向左侧(+Y侧)突出。第1凸缘部61n设置在侧板部主体61m的外周缘部的整周上。第1凸缘部61n是包围马达轴线J2的环状。第1凸缘部61n具有多个固定部61p。多个固定部61p沿着第1凸缘部61n的整周相互隔开间隔地配置。固定部61p向第1凸缘部61n的外侧、即径向外侧突出。如图2所示,多个固定部61p是第1凸缘部61n中的通过螺钉部件60a与后述的第2凸缘部62b固定的部分。
第4凸缘部61q从周壁部61a的右侧(-Y侧)的端部的外周缘部向径向外侧突出。第4凸缘部61q是包围马达轴线J2的环状。第4凸缘部61q与第1凸缘部61n同样地具有向径向外侧突出的多个固定部。第4凸缘部61q的多个固定部是第4凸缘部61q中的通过螺钉部件60b与后述的第3凸缘部63b固定的部分。
第2外壳部件62在马达轴线J2的轴向上固定在第1外壳部件61的左侧(+Y侧)。更详细地说,第2外壳部件62固定在第1外壳部件61的侧板部61b上。第2外壳部件62的形状是向侧板部61b侧(右侧、-Y侧)开口的凹形状。第2外壳部件62的开口被侧板部61b覆盖。第2外壳部件62与侧板部61b之间的空间构成收纳齿轮部3的齿轮室82。
如图3所示,第2外壳部件62具有第2外壳部件主体62a和第2凸缘部62b。第2外壳部件主体62a是向右侧(-Y侧)开口的凹形状。在第2外壳部件主体62a上设置有第2车轴通过孔62e。第2车轴通过孔62e从轴向观察时与第1车轴通过孔61e重叠。
第2凸缘部62b从第2外壳部件主体62a的外周缘部向径向外侧突出。第2凸缘部62b是包围马达轴线J2的环状。第2凸缘部62b具有多个固定部62p。多个固定部62p沿着第2凸缘部62b的整周相互隔开间隔地配置。固定部62p向第2凸缘部62b的外侧、即径向外侧突出。多个固定部62p是第2凸缘部62b中的通过螺钉部件60a与第1凸缘部61n固定的部分。
如图2所示,第1凸缘部61n和第2凸缘部62b通过多个螺钉部件60a相互固定。多个螺钉部件60a分别例如通过设置在第2凸缘部62b的固定部62p上的贯通孔,从左侧(+Y侧)拧入设置在第1凸缘部61n的固定部61p上的内螺纹孔。由此,第1外壳部件61和第2外壳部件62相互固定。
第3外壳部件63在马达轴线J2的轴向上固定在第1外壳部件61的右侧(-Y侧)。更详细地说,第3外壳部件63经由第4凸缘部61q固定在周壁部61a的右侧的端部。第3外壳部件63具有封闭壁部63a和第3凸缘部63b。封闭壁部63a封闭筒状的第1外壳部件61的右侧的开口。更详细地说,封闭壁部63a封闭周壁部61a的右侧的开口。如图3所示,在封闭壁部63a上设置有沿轴向贯通封闭壁部63a的窗部63c。窗部63c贯通外壳主体69的内外。
第3凸缘部63b从封闭壁部63a的外周缘部向左侧(+Y侧)突出。第3凸缘部63b遍及封闭壁部63a的外周缘部的整周设置。第3凸缘部63b是包围马达轴线J2的环状。第3凸缘部63b与第1凸缘部61n同样地具有向径向外侧突出的多个固定部。如图2所示,第3凸缘部63b的多个固定部是第3凸缘部63b中的通过螺钉部件60b与第4凸缘部61q固定的部分。
第3凸缘部63b和第4凸缘部61q通过多个螺钉部件60b相互固定。多个螺钉部件60b分别例如通过设置于第3凸缘部63b的固定部的贯通孔,从右侧(-Y侧)拧入设置于第4凸缘部61q的固定部的内螺纹孔。由此,第1外壳部件61和第3外壳部件63相互固定。
在本实施方式中,盖部件64是通过对板状的部件实施冲压加工而制作的部件。盖部件64固定在第3外壳部件63的右侧(-Y侧)的面上。盖部件64从外壳主体69的外侧覆盖窗部63c。如图3所示,盖部件64具有盖部件主体64d、轴向突出部64c和多个径向突出部64a。盖部件主体64d是板面朝向轴向的板状。如图2所示,盖部件主体64d的外周缘部通过螺钉部件固定在第3外壳部件63上。
轴向突出部64c从盖部件主体64d向轴向突出。更详细地说,轴向突出部64c从盖部件主体64d向右侧(-Y侧)突出。如图2和图3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轴向突出部64c是向左侧(+Y侧)开口的大致长方体箱状。轴向突出部64c例如是板状的盖部件主体64d的一部分通过冲压加工等被向右侧(-Y侧)推出而制作的。在轴向突出部64c的内侧收纳有将旋转角传感器9的检测结果传递给逆变器单元8的信号线11的一部分和连接旋转角传感器9和信号线11的连接器部件的一部分中的至少一方。
径向突出部64a从盖部件主体64d的外周缘部向径向外侧突出。如图4所示,在多个径向突出部64a上分别设置有沿轴向贯通径向突出部64a的贯通孔64b。即,在盖部件64上设置有多个贯通孔64b。径向突出部64a以及贯通孔64b例如各设置4个。
如图2所示,外壳6具有向上侧突出的突出部61g。在本实施方式中,突出部61g从第1外壳部件61的外周面向上侧突出。更详细地说,突出部61g从平坦面61t向上侧突出。在本实施方式中,突出部61g是向上侧开口的圆筒状。圆筒状的突出部61g的内部构成内螺纹孔61h。即,突出部61g具有内螺纹孔61h。内螺纹孔61h从突出部61g的上侧的端面向下侧凹陷。内螺纹孔61h是在下侧具有底部的孔。
在内螺纹孔61h中能够拧入未图示的吊环螺栓。另外,在本说明书中,“吊环螺栓”只要是在螺钉头部具有孔部的螺栓即可,没有特别限定。拧入内螺纹孔61h的吊环螺栓例如用于悬挂马达单元1。在该情况下,在吊环螺栓的孔部勾挂有金属丝或钩等。由此,在将马达单元1安装于车辆时以及维护马达单元1时等,能够悬挂马达单元1。因此,能够提高马达单元1向车辆的安装作业以及马达单元1的维护作业等的作业性。
在本实施方式中,突出部61g以及内螺纹孔61h在马达轴线J2的轴向上位于比外壳6的中心靠左侧(+Y侧)的位置。在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减速装置4在马达轴线J2的轴向上位于马达2的左侧。在该情况下,马达单元1的重心容易靠近左侧。因此,通过将内螺纹孔61h配置在比外壳6的轴向中心靠左侧的位置,从铅直方向观察,容易将内螺纹孔61h配置在与马达单元1的重心重叠的位置或接近重心的位置。由此,在经由拧入内螺纹孔61h的吊环螺栓悬挂马达单元1时,能够稳定地悬挂马达单元1。
在本实施方式中,突出部61g以及内螺纹孔61h位于比外壳6的前后方向的中心靠后侧(-X侧)的位置。在此,在本实施方式中,逆变器单元8固定在外壳6的后侧。在该情况下,马达单元1的重心容易靠后侧。因此,通过将内螺纹孔61h配置在比外壳6的轴向中心靠后侧的位置,从铅直方向观察,容易将内螺纹孔61h配置在与马达单元1的重心重叠的位置或接近重心的位置。由此,在经由拧入内螺纹孔61h的吊环螺栓悬挂马达单元1时,能够稳定地悬挂马达单元1。
在本实施方式中,从铅直方向观察,突出部61g以及内螺纹孔61h位于与马达单元1的重心重叠的位置。因此,在经由拧入内螺纹孔61h的吊环螺栓悬挂马达单元1时,能够更稳定地悬挂马达单元1。
外壳6具有沿周向延伸的至少一个周向肋61i。在本实施方式中,周向肋61i设置在第1外壳部件61的外周面上。更详细地说,周向肋61i设置在周壁部61a的外周面中的平坦面61t上。在本实施方式中,周向肋61i向上侧突出,沿前后方向延伸。在本实施方式中,周向肋61i在轴向上隔开间隔地设置有多个。周向肋61i例如设置有周向肋61ia、61ib、61ic这3个。
周向肋61i的至少一个与突出部61g相连。在本实施方式中,周向肋61ia与突出部61g相连。因此,能够将突出部61g与外壳6中的突出部61g的周围的部分牢固地连结,能够提高突出部61g以及突出部61g的周围的部分的外壳6的强度。由此,在将吊环螺栓拧入内螺纹孔61h而悬挂马达单元1的情况下,即使对突出部61g施加比较大的负荷,也能够抑制外壳6变形。因此,能够在抑制外壳6变形的同时悬挂马达单元1。
另外,由于周向肋61ia与突出部61g相连,因此在通过压铸成型外壳6时,熔融的金属容易经由成型周向肋61ia的模具的部分流入成型突出部61g的模具的部分。由此,能够使成型外壳6时的金属的热液流动良好。因此,能够通过压铸高精度地成型外壳6。
在本实施方式中,3个周向肋61ia、61ib、61ic中的一个周向肋61ia与突出部61g相连。在本实施方式中,与突出部61g相连的周向肋61ia是位于最左侧(+Y侧)的周向肋61i。与突出部61g相连的周向肋61ia的后侧(-X侧)的端部与突出部61g的外周面相连。周向肋61i的突出高度例如比突出部61g的突出高度小。即,周向肋61i的上侧的端部位于比突出部61g的上侧的端部靠下侧的位置。3个周向肋61i中的与突出部61g相连的周向肋61ia以外的2个周向肋61ib、61ic配置成比突出部61g向右侧(-Y侧)离开。
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周向肋61i向上侧突出,因此在通过压铸成型外壳6时,能够通过向上侧拔出的模具与突出部61g一起成型。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周向肋61ib的轴向位置与后述的第5凸部61r一致。由此,能够通过第5凸部61r和周向肋61ib进一步提高外壳6的强度。
在本实施方式中,外壳6具有第1凸部61j、第2凸部62j、第3凸部63k和第4凸部61k。第1凸部61j和第4凸部61k设置在第1外壳部件61上。即,第1外壳部件61具有第1凸部61j和第4凸部61k。第2凸部62j设置在第2外壳部件62上。即,第2外壳部件62具有第2凸部62j。第3凸部63k设置在第3外壳部件63上。即,第3外壳部件63具有第3凸部63k。
第1凸部61j、第2凸部62j、第3凸部63k以及第4凸部61k向与马达轴线J2垂直的方向突出。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凸部61j、第2凸部62j、第3凸部63k以及第4凸部61k是板面朝向轴向的板状。第1凸部61j、第2凸部62j、第3凸部63k以及第4凸部61k例如从轴向观察为大致半椭圆形状。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凸部61j、第2凸部62j、第3凸部63k以及第4凸部61k位于比马达轴线J2靠上侧的位置。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凸部61j从第1凸缘部61n向前侧(+X侧)突出。第1凸部61j设置在第1凸缘部61n中的固定部61p彼此之间。第1凸部61j从第1凸缘部61n中的固定部61p彼此之间向前侧斜上方突出。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2凸部62j从第2凸缘部62b向前侧(+X侧)突出。第2凸部62j设置在第2凸缘部62b中的固定部62p彼此之间。第2凸部62j从第2凸缘部62b中的固定部62p彼此之间向前侧斜上方突出。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3凸部63k从第3凸缘部63b向前侧(+X侧)突出。第3凸部63k设置在第3凸缘部63b中的固定部彼此之间。第3凸部63k从第3凸缘部63b中的固定部彼此之间向前侧斜上方突出。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4凸部61k从第4凸缘部61q向前侧(+X侧)突出。第4凸部61k设置在第4凸缘部61q中的固定部彼此之间。第4凸部61k从第4凸缘部61q中的固定部彼此之间向前侧斜上方突出。
第1凸部61j和第2凸部62j在轴向上隔着间隙对置。因此,操作者等在多个螺钉部件60a被拆下的状态下分别把持第1凸部61j和第2凸部62j,向第1凸部61j和第2凸部62j在轴向上相互分离的方向施加力,由此能够将第1外壳部件61和第2外壳部件62相互拉开。由此,在马达单元1的维护时等,能够容易地拆下第1外壳部件61和第2外壳部件62。
另外,在本说明书中,“作业者等”包含进行各作业的作业者以及装置等。各作业可以仅由作业者进行,也可以仅由装置进行,还可以由作业者和装置进行。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第1凸部61j设置在固定部61p彼此之间,第2凸部62j设置在固定部62p彼此之间。由于固定部61p、62p通过螺钉部件60a固定,因此在固定部61p、62p上设置有供螺钉部件60a穿过的贯通孔或供螺钉部件60a拧入的内螺纹孔。因此,固定部61p、62p比各凸缘部的其他部位向外侧突出。因此,通过将第1凸部61j以及第2凸部62j设置在各固定部61p、62p彼此之间,能够将第1凸部61j以及第2凸部62j设置在各凸缘部中的不突出的部分。由此,即使设置第1凸部61j以及第2凸部62j,也能够抑制马达单元1的外形尺寸变大。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凸部61j以及第2凸部62j从铅直方向观察时位于比外壳6的外形靠内侧的位置,并且从与铅直方向以及轴向双方垂直的前后方向观察时位于比外壳6的外形靠内侧的位置。即,第1凸部61j以及第2凸部62j不配置在马达单元1的铅直方向的端部以及前后方向的端部。因此,即使设置第1凸部61j以及第2凸部62j,马达单元1的铅直方向的尺寸以及前后方向的尺寸也不会变大。因此,即使设置第1凸部61j以及第2凸部62j,也能够进一步抑制马达单元1的外形尺寸变大。
在本实施方式中,具体而言,第1凸部61j以及第2凸部62j配置在外壳6中的比第5凸部61r的前端靠后侧的位置。第5凸部61r是外壳6中的设置有后述的第3流路92c的上侧部分的部分。第5凸部61r从周壁部61a向前侧(+X侧)突出。第5凸部61r在相对于铅直方向向前后方向倾斜的方向上直线状地延伸。第5凸部61r随着从下侧朝向上侧而位于后侧(-X侧)。
第3凸部63k和第4凸部61k在轴向上隔着间隙对置。因此,与上述第1凸部61j和第2凸部62j同样地,通过对第3凸部63k和第4凸部61k施加沿轴向离开的方向的力,能够将第1外壳部件61和第3外壳部件63相互拉开。由此,在马达单元1的维护时等,能够容易地拆下第1外壳部件61和第3外壳部件63。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第3凸部63k设置在第3凸缘部63b的固定部彼此之间,第4凸部61k设置在第4凸缘部61q的固定部彼此之间。因此,与上述第1凸部61j以及第2凸部62j同样,即使设置第3凸部63k以及第4凸部61k,也能够抑制马达单元1的外形尺寸变大。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3凸部63k以及第4凸部61k从铅直方向时观察位于比外壳6的外形靠内侧的位置,并且从与铅直方向以及轴向双方垂直的前后方向观察时位于比外壳6的外形靠内侧的位置。即,第3凸部63k以及第4凸部61k不配置在马达单元1的铅直方向的端部以及前后方向的端部。因此,即使设置第3凸部63k以及第4凸部61k,也能够抑制马达单元1的外形尺寸变大。在本实施方式中,具体而言,第3凸部63k以及第4凸部61k配置在外壳6中的比第5凸部61r的前端靠后侧(-X侧)的位置。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凸部61j、第2凸部62j、第3凸部63k和第4凸部61k在铅直方向上位于大致相同位置。即,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凸部61j、第2凸部62j、第3凸部63k和第4凸部61k具有铅直方向位置彼此相同的部分。因此,容易同时或接连进行经由第1凸部61j以及第2凸部62j拆下第1外壳部件61和第2外壳部件62的作业、以及经由第3凸部63k以及第4凸部61k拆下第1外壳部件61和第3外壳部件63的作业。
<油>
如图1所示,油O在设置于外壳6的油路90内循环。油路90是从油积存部P向马达2供给油O的油O的路径。油路90使油O循环而冷却马达2。油O用于润滑减速装置4和差动装置5。另外,油O作为马达2的冷却用而使用。油O积存在齿轮室82内的下部区域(即油积存部P)。油O为了发挥润滑油以及冷却油的功能,优选使用与粘度低的自动变速器用润滑油(ATF:Automatic Transmission Fluid)同等的油。
<油路>
如图1所示,油路90设置在外壳6上。油路90的一部分位于外壳6内的收纳空间80。油路90跨越收纳空间80的马达室81和齿轮室82而构成。油路90是将油O从设置在齿轮室82内的下部区域的油积存部P经由马达2再次引导至油积存部P的油O的路径。
另外,在本说明书中,“油路”是指在收纳空间80中循环的油O的路径。因此,所谓“油路”不仅包含形成稳定地朝向一个方向的稳定的油的流动的“流路”,还包含使油暂时滞留的路径(例如贮存器)以及油滴落的路径的概念。
油路90具有通过马达2的内部的第1油路91和通过马达2的外部的第2油路92。油O在第1油路91以及第2油路92中从内部以及外部冷却马达2。
(第1油路)
在第1油路91中,油O被差动装置5从油积存部P抬起并暂时贮存在第1贮存器93中后,被引导到转子20的内部。在转子20的内部,对油O施加伴随转子20的旋转的离心力。由此,油O朝向从径向外侧包围转子20的定子30均等地扩散而冷却定子30。
到达定子30的油O从定子30夺取热量。冷却了定子30的油O向下侧滴下,积存在马达室81内的下部区域。积存在马达室81内的下部区域的油O经由设置在隔壁部61c上的隔壁开口68向齿轮室82内的油积存部P移动。
(第2油路)
在第2油路92中,油O从油积存部P被抬起到马达2的上侧而被供给到马达2。供给到马达2的油O在沿着定子30的外周面传递的同时,从定子30夺取热量,冷却马达2。沿着定子30的外周面流动的油O向下方滴下而积存在马达室81内的下部区域。第2油路92的油O与第1油路91的油O在马达室81内的下部区域合流。积存在马达室81内的下部区域的油O经由隔壁开口68向齿轮室82内的下部区域(即,油积存部P)移动。第2油路92设置有泵96、冷却器97和第2贮存器98。第2油路92具有第1流路92a、第2流路92b和第3流路92c。
第1流路92a、第2流路92b以及第3流路92c设置在外壳6的壁部。因此,不需要另外准备构成各流路的管部件,能够抑制马达单元1的部件数量增加。第1流路92a连接油积存部P和泵96。第2流路92b连接泵96和冷却器97。
第3流路92c从冷却器97向上侧延伸。虽然省略了图示,但第3流路92c在定子30的上侧具有向马达室81的内部开口的供给口。该供给口向马达室81的内部供给油O。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3流路92c在周壁部61a的内部沿着马达轴线J2的周向延伸。另外,第3流路92c的轴向位置与定子30的轴向位置重叠。即,第3流路92c以及定子30在轴向上的位置相互重叠。因此,能够利用通过第3流路92c的油O冷却定子30。特别是,刚刚通过冷却器97后的油O在第3流路92c中流动。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在第3流路92c中流动的油O,能够有效地冷却定子30。
第3流路92c在轴向上位于定子30的大致中央。因此,能够更有效地对定子30的轴向的整个区域赋予由在第3流路92c中流动的油O进行冷却的效果。第3流路92c在以马达轴线J2为中心的角度θ1的范围内,从径向外侧包围定子30。角度θ1优选为45°以上,更优选为90°以上。即,第3流路92c优选包围马达2的周向的45°以上的范围,更优选包围90°以上的范围。由此,使用在第3流路92c中流动的被冷却的油O,能够有效地冷却定子30。如图2所示,第3流路92c的上侧部分位于设置于周壁部61a的第5凸部61r的内部。
泵96使第2油路92中的油O循环。泵96是由电驱动的电动泵。泵96设置在外壳6的外周面上。泵96具有泵马达96m。泵96经由第1流路92a从油积存部P吸取油O,并经由第2流路92b、冷却器97、第3流路92c以及第2贮存器98向马达2供给。
冷却器97对第2油路92中的油O进行冷却。冷却器97设置在外壳6的外周面上。在冷却器97上连接有冷却水用配管97j,该冷却水用配管97j使由散热器(省略图示)冷却后的冷却水通过。通过冷却器97的内部的油O与通过冷却水用配管97j的冷却水之间进行热交换而被冷却。另外,在冷却水用配管97j的路径中设置有逆变器单元8。通过冷却水用配管97j的冷却水对逆变器单元8进行冷却。
第2贮存器98位于收纳空间80的马达室81。第2贮存器98暂时贮存由泵96从油积存部P抬起到马达2的上侧的油。第2贮存器98贮存从冷却器97经由第3流路92c向马达室81供给的油O。第2贮存器98位于马达的上侧。第2贮存器98具有多个流出口98a。积存在第2贮存器98内的油O从各流出口98a向马达2供给。从第2贮存器98的流出口98a流出的油O从上侧向下侧沿着马达2的外周面流动而夺取马达2的热量。由此,能够冷却马达2整体。
另外,如图2所示,第1外壳部件61的周向的一部分具有向径向外侧鼓出的鼓出部61s。通过设置鼓出部61s,能够在外壳6的内周面与定子30的外周面之间收纳第2贮存器98。在此,鼓出部61s的径向外端的位置位于比设置有第3流路92c的第5凸部61r的径向外端靠径向内侧的位置。由此,能够不增大外壳6的最外径地收纳第2贮存器98。
<逆变器单元(控制部)>
逆变器单元8固定在外壳6的朝向径向外侧的外周面上。在本实施方式中,逆变器单元8在前后方向上固定在外壳6的后侧。逆变器单元8经由省略图示的汇流条与马达2电连接。逆变器单元8控制马达2的旋转。
如图4所示,马达单元1具有信号线11、电源线12以及软管13作为沿着外壳6的外周面引绕的多个挠性的线状部件。
信号线11连接旋转角传感器9和逆变器单元8。信号线11是可挠性的线状部件的一例。信号线11将旋转角传感器9的检测结果传递给逆变器单元8。逆变器单元8基于由旋转角传感器9检测出的转子20的旋转角,控制向马达2供给的电流。
电源线12连接逆变器单元8和泵96。电源线12是可挠性的线状部件的一例。电源线12从逆变器单元8向泵96供给电力。更具体而言,逆变器单元8向泵96的泵马达96m(参照图1)供给电力,控制泵96的驱动。信号线11和电源线12由第1捆扎带66捆扎在一起。
软管13连接冷却器97和逆变器单元8。软管13是可挠性的线状部件的一例。在软管13中流过通过冷却器97内的油O以及冷却逆变器单元8的制冷剂(冷却水)。软管13是冷却水用配管97j的一部分。如图1所示,冷却水用配管97j具有从散热器(省略图示)通过逆变器单元8以及冷却器97返回散热器的管路。冷却水用配管97j利用在内部流动的制冷剂冷却逆变器单元8以及冷却器97内的油O。软管13相当于冷却水用配管97j的从逆变器单元8到冷却器97的管路。
如图4所示,逆变器单元8具有与外壳6的外周面对置的对置面8f和与对置面8f垂直的连接面8a。连接面8a沿着与轴向垂直的面延伸。
在连接面8a上配置有连接信号线11的第1端子连接部8b、连接电源线12的第2端子连接部8c、连接软管13的软管连接部8d。
第1端子连接部8b和第2端子连接部8c沿着连接面8a和对置面8f的棱线排列。即,第1端子连接部8b和第2端子连接部8c在连接面8a上沿着外壳6的外周面排列。根据本实施方式,在逆变器单元8的附近,能够使信号线11和电源线12接近地引绕。由此,能够利用第1捆扎带66将信号线11和电源线12捆扎在一起。其结果是,能够抑制信号线11和电源线12晃动。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软管连接部8d未沿着外壳6的外周面配置。但是,软管连接部8d也可以与第1端子连接部8b以及第2端子连接部8c一起沿着外壳6的外周面排列配置。在该情况下,第1捆扎带66能够将软管13与信号线11以及电源线12一起捆扎。
如图4所示,信号线11、电源线12和软管13通过多个第2捆扎带(捆扎带、保持部)65保持在外壳6的盖部件64上。多个第2捆扎带65分别穿过设置在多个径向突出部64a上的贯通孔64b而卷绕在信号线11、电源线12以及软管13中的至少一个上。由此,第2捆扎带65将信号线11、电源线12以及软管13固定在盖部件64上。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2捆扎带65的数量为4个。在本实施方式中,4个第2捆扎带65中的2个第2捆扎带65捆扎并保持电源线12和软管13。电源线12以及软管13从逆变器单元8的连接面8a朝向马达2的下侧延伸。另外,电源线12以及软管13沿着盖部件64的周缘以共同的路径引绕。电源线12以及软管13在沿着盖部件64的周缘引绕的部分,由第2捆扎带65捆扎并保持。因此,能够抑制第2捆扎带65的数量,缩短利用第2捆扎带65进行固定的工序所需的时间。
另一方面,信号线11与外壳6的朝向上侧的面连接。因此,信号线11以与电源线12以及软管13共同的路径引绕的区域较少。信号线11通过多个第2捆扎带65中的位于最上侧的第2捆扎带65单独固定在盖部件64上。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用第1捆扎带66捆扎信号线11和电源线12。但是,也可以通过调节信号线11和电源线12的引绕,利用第2捆扎带65将信号线11和电源线12捆扎固定。
根据本实施方式,在板状的盖部件主体64d上设置有保持线状部件(信号线11、电源线12以及软管13中的至少一个)的第2捆扎带(保持部)65。盖部件主体64d为板状,因此加工容易。更具体而言,通过冲压加工制造盖部件主体64d,能够不增加制造工序而容易地设置供第2捆扎带65通过的贯通孔64b。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的马达单元1,能够以简单的构造保持线状部件而抑制线状部件的晃动。
<<盖部件的第1变形例>>
图5是具有本变形例的盖部件164的马达单元(驱动装置)101的侧视图。
本变形例的盖部件164与上述实施方式相比,保持部165的结构主要不同。另外,对于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方式的结构要素,标注相同标号,并省略其说明。
在盖部件164上设置有保持线状部件(信号线11、电源线12以及软管13中的至少一个)的多个保持部165。
在本变形例中,盖部件164和保持部165是一个部件。盖部件164以及保持部165为板状。盖部件164和保持部165由金属材料构成。盖部件164和保持部165通过冲压加工制造。
保持部165从盖部件164的周缘向径向外侧突出。保持部165朝向径向外侧以矩形状延伸。保持部165向图5的纸面后方(左侧、+Y侧)弯曲加工。由此,保持部165卷绕在线状部件(信号线11、电源线12以及软管13中的至少一个)上。
将保持部165卷绕在线状部件上的工序由进行组装工序的作业者等实施。在组装工序中,作业者等沿着盖部件164的周缘配置线状部件。在该阶段,保持部165沿着与径向垂直的面直线状地延伸。接着,作业者等以保持部165卷绕在线状部件上的方式对保持部165进行弯曲加工。通过经过以上的工序,能够将线状部件保持在盖部件164上。
根据本变形例,在板状的盖部件164上设置有保持线状部件(信号线11、电源线12以及软管13中的至少一个)的保持部165。由于保持部165为板状,因此加工容易。因此,通过弯折保持部165,能够在不增加部件数量的情况下将线状部件固定在盖部件164上。即,根据本变形例的马达单元101,能够以简单的构造保持线状部件而抑制线状部件的晃动。
<<盖部件的第2变形例>>
图6是具有本变形例的盖部件264的马达单元(驱动装置)201的侧视图。
本变形例的盖部件264与上述实施方式相比,保持部的结构主要不同。另外,对于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方式的结构要素,标注相同标号,并省略其说明。
在盖部件264上安装有覆盖线状部件(信号线11、电源线12以及软管13中的至少一个)的罩部件267。在本变形例中,盖部件264和罩部件267是分开的部件。罩部件267是板面朝向轴向的板状。罩部件267由金属材料或树脂材料构成。罩部件267相对于外壳主体69配置在马达2的输出侧的相反侧(-Y侧)。即,罩部件267相对于马达2配置在与配置有减速装置4的一侧相反的一侧。
罩部件267在相对于铅直方向向前后方向倾斜的方向上延伸。罩部件267随着从上侧朝向下侧而位于前侧(+X侧)。罩部件267例如通过多个螺钉部件固定在盖部件264的盖部件主体64d上。更详细地说,罩部件267螺纹固定在盖部件主体64d的后侧(-X侧)的缘部以及下侧的缘部。罩部件267比盖部件主体64d向后侧以及下侧突出。
罩部件267从右侧(-Y侧)覆盖线状部件(信号线11、电源线12以及软管13中的至少一个)。因此,能够利用罩部件267保护线状部件,在维护马达单元201时以及异物接近马达单元201时等,能够抑制线状部件损伤。异物例如包含在车辆行驶时被车轮溅起的石头等。另外,由于能够利用罩部件267覆盖并隐藏线状部件的至少一部分,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马达单元201的外观的审美性。
在本变形例中,罩部件267从右侧覆盖信号线11的一部分、电源线12的一部分以及软管13的一部分。由此,能够利用罩部件267保护信号线11、电源线12以及软管13,能够抑制信号线11、电源线12以及软管13损伤。
在本变形例中,保持线状部件、即信号线11、电源线12以及软管13的保持部与上述马达单元1、101同样,既可以设置在盖部件264上,也可以设置在罩部件267上,还可以设置在盖部件264和罩部件267双方上。在罩部件267上设置保持部的情况下,保持部例如设置在罩部件267的背侧的面上。罩部件267的背侧的面是指罩部件267的面中的朝向外壳主体69侧(左侧、+Y侧)的面。设置在罩部件267上的保持部例如从罩部件267的背侧的面向外壳主体69侧延伸。
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以及变形例,但实施方式中的各结构以及它们的组合等只是一个例子,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结构的附加、省略、置换以及其他变更。本发明例如也可以采用以下结构。
突出部只要具有供吊环螺栓拧入的内螺纹孔并向上侧突出即可。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突出部61g构成为从第1外壳部件61向上侧突出,但不限于此。突出部可以从第2外壳部件的上表面向上侧突出,也可以从第3外壳部件的上表面向上侧突出。突出部的形状没有特别限定,也可以不是筒状。突出部也可以是具有内螺纹孔的四角柱状等。也可以设置多个突出部。
拧入吊环螺栓的内螺纹孔也可以设置在两处以上。在这种情况下,多个内螺纹孔可以设置在一个突出部上,也可以分别设置在多个突出部上。在设置2个内螺纹孔的情况下,从铅直方向观察,马达单元的重心位于连接2个内螺纹孔彼此的线段上即可。另外,在设置2个以上内螺纹孔的情况下,从铅直方向观察,马达单元的重心可以位于将内螺纹孔彼此用线段连结而形成的假想多边形的内侧。
周向肋只要包含至少一个与突出部相连的周向肋即可,没有特别限定。周向肋的数量可以是1个或2个,也可以是4个以上。也可以是,多个周向肋与一个突出部相连。
只要第1凸部设置在第1外壳部件上,在轴向上隔着间隙与第2凸部对置即可,没有特别限定。只要第2凸部设置在第2外壳部件上,在轴向上隔着间隙与第1凸部对置即可,没有特别限定。只要第3凸部设置在第3外壳部件上,在轴向上隔着间隙与第4凸部对置即可,没有特别限定。只要第4凸部设置在第1外壳部件上,在轴向上隔着间隙与第3凸部对置即可,没有特别限定。第3凸部和第4凸部也可以配置在与第1凸部和第2凸部在铅直方向上不同的位置。也可以不设置第1凸部以及第2凸部。也可以不设置第3凸部以及第4凸部。
本说明书中说明的各结构可以在相互不矛盾的范围内适当组合。
标号说明
1、101、201:马达单元(驱动装置);2:马达;4:减速装置;5:差动装置;6:外壳;8:逆变器单元;20:转子;55:车轴;60a、60b:螺钉部件;61:第1外壳部件;61g:突出部;61h:内螺纹孔;61i、61ia、61ib、61ic:周向肋;61j:第1凸部;61k:第4凸部;61n:第1凸缘部;62:第2外壳部件;62b:第2凸缘部;62j:第2凸部;63:第3外壳部件;63k:第3凸部;J2:马达轴线。

Claims (6)

1.一种驱动装置,其使车辆的车轴旋转,其中,
该驱动装置具有:
马达,其具有以马达轴线为中心旋转的转子,该马达轴线在与铅直方向垂直的水平方向上延伸;
减速装置,其与所述转子连接;
差动装置,其经由所述减速装置与所述马达连接;以及
外壳,其在内部收纳所述马达、所述减速装置和所述差动装置,
所述外壳具有:
突出部,其朝向铅直方向上侧突出;以及
至少一个周向肋,其沿周向延伸,
所述突出部具有能够供吊环螺栓拧入的内螺纹孔,
所述周向肋中的至少一个与所述突出部相连,
所述外壳具有:
第1外壳部件;以及
第2外壳部件,其在所述马达轴线的轴向上固定在所述第1外壳部件的一侧,
所述第1外壳部件具有向与所述马达轴线垂直的方向突出的第1凸部,
所述第2外壳部件具有向与所述马达轴线垂直的方向突出的第2凸部,
所述第1凸部与所述第2凸部在所述马达轴线的轴向上隔着间隙对置,
所述第1外壳部件具有包围所述马达轴线的环状的第1凸缘部,
所述第2外壳部件具有包围所述马达轴线的环状的第2凸缘部,
所述第1凸缘部和所述第2凸缘部通过多个螺钉部件相互固定,
所述第1凸部设置在所述第1凸缘部中的通过所述螺钉部件固定于所述第2凸缘部的部分彼此之间,
所述第2凸部设置在所述第2凸缘部中的通过所述螺钉部件固定于所述第1凸缘部的部分彼此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装置,其中,
所述减速装置在所述马达轴线的轴向上位于所述马达的一侧,
所述内螺纹孔在所述马达轴线的轴向上位于比所述外壳的中心靠一侧的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驱动装置,其中,
该驱动装置还具有逆变器单元,该逆变器单元在与铅直方向和所述马达轴线的轴向双方垂直的规定方向上固定在所述外壳的一侧,
所述内螺纹孔位于比所述外壳的所述规定方向的中心靠规定方向的一侧的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驱动装置,其中,
从铅直方向观察时,所述内螺纹孔位于与所述驱动装置的重心重叠的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驱动装置,其中,
所述第1凸部和所述第2凸部在从铅直方向观察时位于比所述外壳的外形靠内侧的位置,并且在从与铅直方向和所述马达轴线的轴向双方垂直的方向观察时位于比所述外壳的外形靠内侧的位置。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驱动装置,其中,
所述外壳具有在所述马达轴线的轴向上固定于所述第1外壳部件的另一侧的第3外壳部件,
所述第3外壳部件具有向与所述马达轴线垂直的方向突出的第3凸部,
所述第1外壳部件具有向与所述马达轴线垂直的方向突出的第4凸部,
所述第1凸部、所述第2凸部、所述第3凸部和所述第4凸部具有铅直方向位置彼此相同的部分。
CN201980021064.0A 2018-03-24 2019-03-22 驱动装置 Active CN11188678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057322 2018-03-24
JP2018057322 2018-03-24
PCT/JP2019/012253 WO2019188844A1 (ja) 2018-03-24 2019-03-22 駆動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886782A CN111886782A (zh) 2020-11-03
CN111886782B true CN111886782B (zh) 2023-04-28

Family

ID=6806182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80021064.0A Active CN111886782B (zh) 2018-03-24 2019-03-22 驱动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1728707B2 (zh)
JP (1) JP7259842B2 (zh)
CN (1) CN111886782B (zh)
DE (1) DE112019001535T5 (zh)
WO (1) WO2019188844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9131421A1 (ja) * 2017-12-28 2019-07-04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モータユニット
US20200244143A1 (en) * 2019-01-28 2020-07-30 Kanzaki Kokyukoki Mfg. Co., Ltd. Moving body driving unit
JP7281686B2 (ja) * 2019-03-22 2023-05-26 ニデック株式会社 駆動装置、およびオイル交換方法
JP7468269B2 (ja) 2019-10-21 2024-04-16 ニデック株式会社 駆動装置
DE102019135657A1 (de) * 2019-12-23 2021-01-07 FEV Europe GmbH Elektrischer Antriebsstrang mit Anfahrunterstützung
CN115398783A (zh) * 2020-03-30 2022-11-25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马达单元以及电动汽车
US11876433B2 (en) * 2020-11-19 2024-01-16 Nidec Corporation Drive device
US11777364B2 (en) * 2020-11-19 2023-10-03 Nidec Corporation Drive device and vehicle
JP1691534S (zh) * 2020-12-11 2021-08-02
JP1691533S (zh) * 2020-12-11 2021-08-02
JP2022142033A (ja) * 2021-03-16 2022-09-30 住友重機械工業株式会社 ギヤモータ
TWI810661B (zh) * 2021-09-24 2023-08-01 日商日本電產股份有限公司 馬達單元以及電動汽車
WO2023243314A1 (ja) * 2022-06-15 2023-12-21 ニデック株式会社 駆動装置
WO2024143510A1 (ja) * 2022-12-27 2024-07-04 ニデック株式会社 駆動装置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060059A (ja) * 1998-08-12 2000-02-25 Hitachi Ltd 回転電機
JP2002044905A (ja) * 2000-07-24 2002-02-08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電動機
CN105846586A (zh) * 2015-02-02 2016-08-10 住友重机械工业株式会社 马达
CN206255764U (zh) * 2016-12-16 2017-06-16 北京金风科创风电设备有限公司 吊装装置
CN206432825U (zh) * 2017-02-21 2017-08-22 耐力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机机壳及具有该电机机壳的电机
JP2018027003A (ja) * 2016-08-09 2018-02-15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モータユニット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7044237A (ja) 2015-08-25 2017-03-02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車両駆動装置
JP7028170B2 (ja) * 2016-08-09 2022-03-02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モータ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060059A (ja) * 1998-08-12 2000-02-25 Hitachi Ltd 回転電機
JP2002044905A (ja) * 2000-07-24 2002-02-08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電動機
CN105846586A (zh) * 2015-02-02 2016-08-10 住友重机械工业株式会社 马达
JP2018027003A (ja) * 2016-08-09 2018-02-15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モータユニット
CN206255764U (zh) * 2016-12-16 2017-06-16 北京金风科创风电设备有限公司 吊装装置
CN206432825U (zh) * 2017-02-21 2017-08-22 耐力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机机壳及具有该电机机壳的电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10044173A1 (en) 2021-02-11
WO2019188844A1 (ja) 2019-10-03
CN111886782A (zh) 2020-11-03
US11728707B2 (en) 2023-08-15
JPWO2019188844A1 (ja) 2021-03-18
DE112019001535T5 (de) 2020-12-10
JP7259842B2 (ja) 2023-04-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886782B (zh) 驱动装置
CN111557070B (zh) 马达单元
CN111585394B (zh) 马达单元
CN111566909B (zh) 马达单元
CN111512526B (zh) 马达单元
CN111566910B (zh) 马达单元
WO2019131421A1 (ja) モータユニット
WO2021079664A1 (ja) 駆動装置
JP7491306B2 (ja) インバータユニット、およびモータユニット
WO2021140807A1 (ja) モータユニット
CN112840146A (zh) 马达单元
JP2021112052A (ja) モータユニット
JP2021016257A (ja) モータユニット
WO2019131425A1 (ja) モータユニット
CN111527678B (zh) 马达单元和马达单元的制造方法
JP2022081379A (ja) 駆動装置、及び車両
JP7310287B2 (ja) モータユニット
JP2021069271A (ja) 駆動装置
JP2020175825A (ja) 駆動装置および車両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