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800827B - 数据传输方法、设备及存储介质 - Google Patents

数据传输方法、设备及存储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800827B
CN111800827B CN202010544994.9A CN202010544994A CN111800827B CN 111800827 B CN111800827 B CN 111800827B CN 202010544994 A CN202010544994 A CN 202010544994A CN 111800827 B CN111800827 B CN 11180082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ssage
terminal
terminals
data
length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544994.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800827A (zh
Inventor
赖国强
梁文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Sundray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Sundray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Sundray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Sundray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544994.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800827B/zh
Publication of CN11180082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80082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80082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80082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8/00Network traffic management;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28/02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 H04W28/06Optimizing the usage of the radio link, e.g. header compression, information sizing, discarding information
    • H04W28/065Optimizing the usage of the radio link, e.g. header compression, information sizing, discarding information using assembly or disassembly of packe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Data Exchanges In Wide-Area Network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数据传输方法、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方法包括:获得当前统计周期内向各个终端预发送的报文的数量;依据所述报文的数量,确定对报文进行分片的划分长度;按照所述划分长度,对预发送至所述各个终端中的至少部分终端的至少部分报文进行分片;向所述至少部分终端并行发送对所述至少部分报文进行分片后的数据。

Description

数据传输方法、设备及存储介质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数据传输技术,具体涉及一种数据传输方法、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无线保真技术(WIFI)标准中的WIFI 6,全称为以太网802.11.ax协议,是最新一代无线局域网传输技术。WIFI 6主要使用了正交频分多址(OFDMA)和多用户多入多出(MU-MIMO)技术。其中,MU-MIMO技术允许路由器同时与多个设备进行通信,如并行发送给多个终端需要的数据。OFDMA技术在频域上将无线信道划分为多个子信道,形成一个个资源单元(Resource Unit,RU),待传输的数据可承载在对应的RU上,而不是占用整个信道,进行传输。相关技术中,使用MU-MIMO和OFDMA技术,WIFI 6路由器可以将需要并行发送给几个终端的数据承载在为各终端分配的RU上,并行发送这些承载数据的RU。为方便描述,称这些终端为并发传输终端。如此,可实现多个用户同时并行传输,不必排队等待、相互竞争,提升了无线传输效率,降低了传输时延。通常情况下,WIFI 6适合低带宽应用场景,对于小包数据包的传输效率更高。但是,终端的业务类型除了小包数据之外,还存在有大包数据,也即WIFI6路由器不仅需要向各终端发送小包数据,还存在有需要向终端发送大包数据的情形。
对于WIFI 6路由器需要并行发送至终端的数据同时包括大包和小包的情形,相关技术中采用如下方案:将大包数据和小包数据均分配给一个RU,为匹配于大包数据,分配给大包数据和小包数据的RU的频带会很宽,大包数据的传输占用了更多的信道资源,会拉长整个并行传输的时间。为实现并行传输(同时传输),需要在小包数据占用的RU中填充很多的无效数据,以实现和大包数据的并行传输。如此,传输效率会被明显降低。如果将大包数据拆分给多个RU承载,那么可以分配给小包数据的RU就减少了,导致部分小包不能及时发送至终端,只能在下次或者后续的传输机会中进行传输。这种情况,相当于,由于WIFI6路由器需要向少量终端传输终端所需要的大包数据,而让其他大部分需要小包数据的终端的传输时延整体变高,进而使得需要小包数据的终端的用户的体验度明显下降。可见,相关技术中,在向终端并行传输的数据既包括大包数据也包括小包数据和/或需要WIFI 6路由器向其发送数据的并发传输终端的数量较多的情形下,WIFI 6路由器无法充分发挥其传输时延低、传输效率高等特性。
发明内容
为解决现有存在的技术问题,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数据传输方法、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数据传输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获得当前统计周期内向各个终端预发送的报文的数量;
依据所述报文的数量,确定对报文进行分片的划分长度;
按照所述划分长度,对预发送至所述各个终端中的至少部分终端的至少部分报文进行分片;
向所述至少部分终端并行发送对所述至少部分报文进行分片后的数据。
前述方案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获得当前统计周期内预发送至报文的终端的数量;
依据所述终端的数量,确定是否对所述报文进行分片;
在确定为对报文进行分片的情况下,依据向各个终端预发送的报文的数量,确定对报文进行分片的划分长度。
前述方案中,所述划分长度为对报文进行数据链路层分片的划分长度和/或进行网络层分片的划分长度;
相应的,所述依据所述报文的数量,确定对报文进行分片的划分长度,包括:
依据向各个终端预发送的报文的数量,获得预发送至所有终端的报文总数量;
依据向各个终端预发送的报文的数量和所述总数量,获得向各个终端预发送报文的占比值;
依据所述占比值,确定对报文进行数据链路层分片的划分长度和/或进行网络层分片的划分长度。
前述方案中,所述依据所述占比值,确定对报文进行数据链路层分片的划分长度和/或进行网络层分片的划分长度,包括:
依据所述占比值,为各个终端分配权重值;
获得预发送至各个终端的报文的平均长度;
依据预发送至各个终端的报文的平均长度以及为各个终端分配的权重值,确定对报文进行数据链路层分片的划分长度和/或进行网络层分片的划分长度。
前述方案中,所述按照所述划分长度,对所述各个终端中的至少部分终端预发送的至少部分报文进行分片,包括:
至少按照对报文进行数据链路层分片的划分长度,对所述各个终端中的至少部分终端预发送的至少部分报文进行分片;
相应的,所述向所述至少部分终端并行发送对所述至少部分报文进行分片后的数据,包括:
向所述至少部分终端并行发送对所述至少部分报文进行数据链路层分片后的数据。
前述方案中,
将所述至少部分报文进行分片后的数据承载在为各个所述至少部分终端所分配的资源单元RU上;
利用各个所述RU进行并行发送。
前述方案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比较所述划分长度和所述各个终端预接收的各个报文的长度大小;
确定预接收报文中存在有至少一个报文的长度大于所述划分长度的终端为所述至少部分终端;
确定所述至少部分终端的各终端中报文长度大于所述划分长度的报文为所述至少部分报文。
前述方案中,依据所述终端的数量,确定是否对所述报文进行分片,包括:
判断所述终端的数量是否大于或等于预设的第一阈值;
在大于或等于第一阈值的情况下,确定为对报文进行分片。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数据传输设备,包括:
第一获得单元,用于获得当前统计周期内向各个终端预发送的报文的数量;
第一确定单元,用于依据所述报文的数量,确定对报文进行分片的划分长度;
分片单元,用于按照所述划分长度,对预发送至所述各个终端中的至少部分终端的至少部分报文进行分片;
发送单元,用于向所述至少部分终端并行发送对所述至少部分报文进行分片后的数据。
前述方案中,所述设备还包括:
第二获得单元,用于获得当前统计周期内预发送至报文的终端的数量;
第二确定单元,用于依据所述终端的数量,确定是否对所述报文进行分片;
相应的,所述第一确定单元,用于在第二确定单元确定为对报文进行分片的情况下,依据向各个终端预发送的报文的数量,确定对报文进行分片的划分长度。
第三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前述方法的步骤。
第四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数据传输设备,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存储器上并可在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程序时实现前述方法的步骤。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数据传输方法、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方法包括:获得当前统计周期内向各个终端预发送的报文的数量;依据所述报文的数量,确定对报文进行分片的划分长度;按照所述划分长度,对预发送至所述各个终端中的至少部分终端的至少部分报文进行分片;向所述至少部分终端并行发送对所述至少部分报文进行分片后的数据。
本申请实施例,通过对报文进行分片划分的方式实现并发传输。可适用于路由设备或交换机向终端并行传输的数据既包括大包数据也包括小包数据和/或需要WIFI6路由器或交换机向其发送数据的并发传输终端的数量较多的情形,利用分片数据进行并发传输,能够大大减少传输时延,提高传输效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的以太网四层模型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的数据传输方法的实现流程示意图一;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的数据传输方法的实现流程示意图二;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的数据传输方法的实现流程示意图三;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的数据传输方法的实现流程示意图四;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的一应用场景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的数据传输方法的实现流程示意图五;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的数据传输设备的组成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的数据传输设备的硬件构成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任意组合。在附图的流程图示出的步骤可以在诸如一组计算机可执行指令的计算机***中执行。并且,虽然在流程图中示出了逻辑顺序,但是在某些情况下,可以以不同于此处的顺序执行所示出或描述的步骤。
在对本申请实施例的方案进行说明之前,先对本申请实施例可能涉及的技术术语进行说明。
1)并行传输,也可视为并发传输,主要指的是并行发送,为路由设备或交换机同时向至少两个终端进行数据的发送。可以理解,因为WIFI6路由器或交换机采用了MU-MIMO技术,所以具有并行传输功能,可并行(同时)向多个终端进行各个终端需要的数据的发送。当然,本申请实施例中的路由设备也具有接收来自各个终端的数据的功能。
2)RU(Resource Unit,资源单元),可视为信道资源。OFDMA技术在频域上将无线信道划分为多个子信道,形成一个个RU。至于将多大带宽的频域资源划分为多少个RU,部分相关协议存在一定的规定,如在理论上可将160MHz(兆赫兹)带宽划分74个RU,可将80MHz带宽划分为37个RU。
3)小包数据和大包数据,为两个相对的概念。小包数据可为报文长度较小的数据,大包数据可为报文长度较大的数据。
4)最大传输单元(MTU,Maximum Transmission Unit),是数据链路层提供给其上层、通常是网络层(IP)层最大一次传输数据的大小;
5)最大报文段长度(MSS,Maximum Segment Size),是传输控制协议(TCP,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协议定义的一个选项,MSS选项用于在TCP连接建立时,收发双方协商通信时每一个报文段所能承载的最大数据长度。
在4)和5)中,本领域技术人员应知,如图1所示,以以太网的模型包括四层(该四层模型按照从下到上的层次说明):数据链路层,网络层(IP层),传输层,应用层为例,应用层的数据要发送出去,需要应用层先把(待发送)数据传输到传输层,传输层将待发送数据加上TCP报头,IP层至少再加上IP报头,得到MTU数据,最终要发送的数据以MTU数据的形式发送出去。理论上,MSS的报文长度加上包头数据的长度就等于MTU。以TCP协议为例,假定MSS是需要发送的数据的1400字节,加上20字节的IP报头,20字节的TCP报头,那么MTU就是1400+20+20=1600字节。在实际应用中,如果传输的时候还需要加些其它报文信息在前面,则MTU还需要将其它报文的长度加进来。总之,MTU是最后发出去的报文大小;而MSS就是需要发送出去的数据的大小。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以下各数据传输方法,可应用于路由设备或交换机中。进一步的,应用于采用了WIFI 6技术的路由设备或交换机中。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数据传输方法的一实施例,应用于路由设备或交换机中。该路由设备可以具体为路由器,如采用WIFI6技术的路由器(WIFI6路由器)。
如图2所示,所述方法包括:
S101:获得当前统计周期内向各个终端预发送的报文的数量;
本步骤中,以统计周期为单位执行S101~S104的方案。统计周期为预先设定的数值,可以以分钟、小时、天等为单位,还可以以秒、微妙、毫秒为单位。优选为以分钟、小时为单位。路由设备或交换机监控或监听各个统计周期内需要路由设备或交换机向各个终端预发送的报文的数量。
S102:依据所述报文的数量,确定对报文进行分片的划分长度;
本步骤中,依据需要路由设备或交换机向各个终端预发送的报文的数量,确定对各个终端预发送至的报文进行分片的划分长度。
S103:按照所述划分长度,对预发送至所述各个终端中的至少部分终端的至少部分报文进行分片;
本步骤中,路由设备或交换机可按照确定出的划分长度,对每个终端的每个报文均进行分片。还可以对部分终端的各个报文进行分片。还可以对部分终端的部分报文进行分片。具体依据实际情况而灵活设定。
S104:向所述至少部分终端并行发送对所述至少部分报文进行分片后的数据。
本步骤中,路由设备或交换机至少向所述至少部分终端并行发送对部分报文进行分片数据。为方便描述,称报文被分片后的数据为分片数据。
执行S101~S104的主体为路由设备或交换机。
S101~S104中,通过对报文进行分片划分的方式实现并发传输。可适用于路由设备或交换机向终端并行传输的数据既包括大包数据也包括小包数据和/或需要WIFI6路由器或交换机向其发送数据的并发传输终端的数量较多的情形,利用分片数据进行并发传输,至少可将需要拆分的大包数据拆成分片数据与小包数据一起进行并行传输,能够大大减少传输时延,提高传输效率。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数据传输方法的另一实施例,应用于路由设备或交换机中。该路由设备可以具体为路由器,如采用WIFI6技术的路由器。如图3所示,所述方法包括:
S201:确定当前统计周期内预发送至报文的终端的数量以及向各个终端预发送的报文的数量;
本步骤中,以统计周期为时间单位执行S201~S205的方案。统计周期可以以分钟、小时、天等为单位。监控或监听各个统计周期内需要路由设备或交换机预向其发送报文的终端的数量、以及各统计周期内需要路由设备或交换机向相应数量的终端预发送的报文的数量。
S202:依据所述终端的数量,确定是否对所述报文进行分片;
本步骤中,依据监控或监听到的一统计周期内需要路由设备或交换机预向其发送报文的终端的数量,确定是否需要对该统计周期内向各终端预发送的报文进行分片。
S203:在确定为对报文进行分片的情况下,依据向各个终端预发送的报文的数量,确定对报文进行分片的划分长度;
依据以统计周期内监控或监听到需要路由设备或交换机向其发送报文的终端的数量,确定需要对报文进行分片的情况下,本步骤中,依据需要路由设备或交换机向各个终端预发送至的报文的数量,确定对各个终端预发送至的报文进行分片的划分长度。
S204:按照所述划分长度,对所述各个终端中的至少部分终端预发送的至少部分报文进行分片;
本步骤中,路由设备或交换机可按照确定出的划分长度,对每个终端的每个报文均进行分片。还可以对部分终端的各个报文进行分片。还可以对部分终端的部分报文进行分片。具体依据实际情况而灵活设定。
S205:至少向所述至少部分终端并行发送对所述至少部分报文进行分片后的数据。
本步骤中,路由设备或交换机至少向所述至少部分终端并行发送所述部分终端需要接收的对部分报文进行分片,得到分片数据。
执行S201~S205的主体为路由设备或交换机。
S201~S205所示的方案中,依据确定出的一统计周期内需要路由设备预向其发送报文的终端的数量,确定是否需要对报文进行分片。这种依据终端的数量进行是否对报文进行分片的方案,简单易行,易于实施和推广。在确定为对报文进行分片的情况下,依据向各个终端预发送至的报文的数量确定对报文进行划分的划分长度,并按照划分长度进行报文的分片数据的划分,向所述至少部分终端并行发送各个终端需要的分片数据。这种方案可实现对报文的分片数据的划分以及并行发送,适用于路由设备或交换机向终端并行传输的数据既包括大包数据也包括小包数据的情形,利用对报文进行分片的方案进行报文数据的划分以及并行传输,可避免相关技术中在并行传输大小包数据时出现的传输时延高、传输效率低等问题。也即,本申请实施例中可通过对报文数据的分片划分以及分片数据的并行传输,实现大小包数据并行传输的方案。与相关技术相比,利用分片数据进行并行传输,可大大减少传输时延,提高传输效率。
在前述的实施例中,所述划分长度为对报文进行数据链路层分片的划分长度和/或进行网络层分片的划分长度。也即,划分长度为前述的MTU长度和/或MSS。如图4所示,所述方法还包括:
S301:依据向各个终端预发送的报文的数量,获得预发送至所有终端的报文总数量;
本步骤中,将向各个终端预发送的报文的数量进行相加,得到总数量。
S302:依据向各个终端预发送的报文的数量和所述总数量,获得向各个终端预发送报文的占比值;
本步骤中,向一个终端预发送报文的占比值=向该终端预发送的报文的数量/总数量。
S303:依据所述占比值,确定对报文进行数据链路层分片的划分长度和/或进行网络层分片的划分长度。
本步骤中,相当于依据向各个终端预发送报文的占比值,得到MTU长度和/或MSS。
S301~S303可视为对前述依据向各个终端预发送的报文的数量确定对各个终端预发送的报文进行分片的划分长度的方案的进一步说明。
S301~S303所示的方案为依据各个终端预发送的报文的数量占总数量的占比值,得到MTU长度和/或MSS的方案。可实现对划分长度的准确计算。后续可在数据链路层按照MTU长度对大报文数据进行分片划分、在网络层按照MSS长度对大报文数据进行分片划分,进而实现对大包数据的分片并发传输,可避免大包数据进行整体并发传输而导致的传输时延高的问题。如此,便可减少传输时延,提高传输效率。
在S303中,所述依据所述占比值确定对报文进行数据链路层分片的划分长度和/或进行网络层分片的划分长度的方案还可以通过图5所示的方案来实现。
如图5所示,所述方法包括:
S3031:依据所述占比值,为各个终端分配权重值;
S3032:获得预发送至各个终端的报文的平均长度;
S3033:依据预发送至各个终端的报文的平均长度以及为各个终端分配的权重值,确定对报文进行数据链路层分片的划分长度和/或进行网络层分片的划分长度。
S3031~S3033中,按照向一终端预发送报文的占比值越大,为该终端分配的权重值越大,且为所有终端分配的权重值之和为1的原则,为各个终端进行权重值的分配。将为各个终端分配的权重值与预发送至各个终端的报文的平均长度进行对应相乘再求和,即可得到MTU长度和/或MSS。这种依据预发送至各个终端的报文的平均长度以及为各个终端分配的权重值进行MTU长度和/或MSS的计算的方案,可保证MTU长度和/或MSS的计算准确性。
通过前述对技术术语的描述中可知,路由设备或交换机最终向终端并行发送的数据是MTU数据,如此,所述按照所述划分长度,对所述各个终端中的至少部分终端预发送至的至少部分报文进行分片,可以为:至少按照对报文进行数据链路层分片的划分长度也即按照MTU长度,对所述各个终端中的至少部分终端预发送的至少部分报文进行分片;向所述至少部分终端并行发送对所述至少部分终端预发送的所述至少部分报文进行数据链路层分片后的数据,也即向各目标终端并行发送各个目标终端需要的目标报文的分片数据。
在前述的另一实施例中,依据所述终端的数量,确定是否对所述报文进行分片,包括:判断当前统计周期内终端的数量是否大于或等于预设的第一阈值;在大于或等于第一阈值的情况下,确定为对报文进行分片。其中,第一阈值可以为预先设定好的数值,如10、20或30等。此外,第一阈值还是可以与路由设备或交换机设备支持的并发传输终端的数量有关的物理量,如与支持的并发传输终端的最大数量有关。具体的,第一阈值=M*(P/N),P<N;M为路由设备或交换机支持的并发传输终端的最大数量,该数量可由路由设备或交换机的硬件芯片而决定。一个路由设备或交换机出厂之后,通常该数量也为固定。P为大于等于1的正整数,如P=1、2等。N为大于等于2的正整数,如N=2、N=3等。以P等于1、N等于2为例,相当于判断所述终端的数量是否大于或等于路由设备支持的并发传输终端的最大数量的一半(1/2)。或者以P等于2,M=3为例,相当于判断所述终端的数量是否大于或等于路由设备支持的并发传输终端的最大数量的2/3,如果判断为是,则对报文进行分片。如果判断为否,则不对报文进行分片。这种依据当前统计周期内终端的数量是否大于或等于预设的第一阈值的方式来确定是否对报文进行分片的方案,简单易行。此外,也符合实际应用情况,可以理解,相关技术中的WIFI 6路由器或交换机在并发传输终端的数量较多的情况下,无法突显其传输时延低的优势,而在并发传输终端的数量少的情况下可体验其传输时延低的优势。本申请实施例中,在并发传输终端的数量大于或等于路由设备或交换机支持的并发传输终端的最大数量的一半或2/3的情况下,通过对报文进行分片后进行并发传输分片数据的方式实现并发传输,可大大避免相关技术中并发传输终端的数量较多时WIFI6路由器或交换机的传输时延高的问题。也即,在并发传输终端的数量大于或等于路由设备或交换机支持的并发传输终端的最大数量的一半的情况下,通过对报文进行分片并发传输分片数据的方式实现并发传输,可解决相关技术中并发传输终端的数量多的情况下传输时延高的问题。
在前述的实施例中,在S103和/或S204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从当前统计周期内获得所述数量的终端中,挑选出目标终端以及挑选出需要向目标终端预发送的目标报文。具体的,可比较在当前统计周期内确定出的划分长度和当前统计周期内各个终端预接收的各个报文的长度大小;确定预接收报文中存在有至少一个报文的长度大于所述划分长度的终端为所述目标终端;确定所述至少部分终端的各终端中报文长度大于所述划分长度的报文为所述目标报文。可以理解,此处的目标终端相当于S103和/或S204中的至少部分终端,此处的目标报文相当于S103和/或S204中的至少部分报文。也即,针对获得的当前统计周期内的预向其发送报文的各个终端,并非向每个终端预发送的报文均需要进行分片。也并非向其中一个终端发送的所有报文均需要进行分片。通过当前统计周期内确定出的划分长度和当前统计周期内各个终端预接收的各个报文的长度大小,得到哪个/些终端需要采用分片方式对其并行发送报文数据,在需要采用分片方式的终端中各终端的哪个/些报文需要采用分片方式进行并行发送。如此,便可对需要采用分片方式进行报文数据的并行发送的终端进行报文的分片划分以及并发传输,对需要采用分片方式进行并行发送的报文进行报文的分片划分以及并发传输,如此便可实现针对性的分片划分以及并发传输,可避免对所有终端的各个报文都进行分片划分以及并发传输而带来的资源浪费问题。
在前述的方案中,在并行发送分片数据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将目标报文进行分片后的数据承载在为各个所述至少部分终端所分配的RU上;利用各个所述RU进行并行发送。相当于,利用为各个目标终端预先分配好的RU进行各个目标终端的分片数据或整个报文数据的承载并发送,可实现快速而准确的并发传输。在实际应用中,路由设备或交换机出厂之后,其可支持的最大并发传输终端的数量通常为固定,预先为可支持的最大并发传输终端分配一定数量的RU。如果当前统计周期内需要路由设备发送下行报文数据的终端的数量小于路由设备可支持的最大并发传输数量,则在每次并发传输过程中,会存在有空闲的RU,将按照各个目标终端需要的报文数据的优先级,将空闲的RU分配给这些目标终端使用,以避免空闲RU资源的浪费。
前述方案中描述的是路由设备或交换机的并行传输功能中的并行发送功能,可并行(同时)向多个终端进行各终端需要的报文数据的发送,此外,路由设备或交换机还具有接收功能:路由设备或交换机可按照预定的报文接收长度对各终端发送的报文进行接收。其中,预定的报文接收长度为路由设备可允许接收的报文接收长度。
下面结合图6和图7所示对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说明。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而知,采用WIFI技术的路由设备和交换机均可适用于前述的技术方案。本应用场景中,如图6所示,以路由设备为WIFI 6路由器为例进行说明,也即S01~S10的执行主体为WIFI 6路由器。
本应用场景中,如图6所示,以单位或公司内多个用户终端使用同一WIFI 6路由器进行数据传输为例,以统计周期为5分钟为例进行说明。如在同一统计周期内,多个用户终端中有的用户终端通过该WIFI 6路由器从服务器端下载资料、软件应用包等;有的用户终端通过该WIFI 6路由器接收来自对端用户的语音数据、视频数据或文字数据。视前述的情形为WIFI 6路由器需要将从服务器或对端用户终端中得到的数据(报文数据)传输至单位内的相应终端的情形,为WIFI 6路由器传输下行数据的情形。WIFI 6路由器传输上行数据的情形可以是将单位或公司内的用户终端产生的数据传输到服务器上或其它对端用户终端上。本应用场景中,将前述的WIFI 6路由器向公司或单位内部的用户终端发送的下载资料、软件应用包、语音数据、视频数据或文字数据,以及单位或公司内的用户终端产生的要通过WIFI 6路由器传输到服务器或对端用户的数据均视为报文。
本应用场景中,主要以WIFI 6路由器传输下行数据为例进行说明,WIFI 6路由器传输上行数据作为次要方案进行说明。结合图7所示,以下具体阐述。
S01:WIFI 6路由器实时或定时对上行和/或下行的报文数据进行监控。
本步骤中,优选为定时对上行和下行的报文数据进行监控,还可对下行的报文数据进行监控。可将一个定时时长视为一个统计周期,如将定时时长设为5分钟,则每隔5分钟进行一次上行和/或下行的报文数据的监控。
S02:依据监控结果,计算当前统计周期内如当前5分钟内需要WIFI 6路由器发送下行报文数据的单位或公司内部的用户终端的数量;
本步骤中,依据监控结果,计算当前5分钟内需要WIFI 6路由器向其发送报文的单位或公司内部的用户终端的数量。WIFI 6路由器可根据监控到的报文数据的源头来识别该报文数据为上行数据还是下行数据。例如,在监控到一来源于服务器或除公司或单位内部的用户终端之外的对端用户终端的报文数据的情况下,视为该报文数据为下行数据。在监控到来源于公司或单位内部的用户终端产生的报文数据的情况下,视为该报文数据为上行数据。计算出当前5分钟内需要WIFI 6路由器发送下行报文数据的单位或公司内部的用户终端的数量。
为方便描述,将当前统计周期内如当前5分钟内需要WIFI 6路由器发送下行报文数据的单位或公司内部的用户终端的数量视为当前统计周期内计算得到的第一数量。
S03:判断第一数量是否大于或等于WIFI 6路由设备支持的并发传输终端的最大数量的一半;
如果判断为大于等于,则调整MTU和MSS,执行S04;
如果判断为小于,则不调整MTU和MSS,按照相关技术中的处理流程进行并发传输;
可以理解,本步骤中在判断为大于等于的情况下调整MTU和MSS,主要考虑到WIFI6路由器由于采用OFDMA技术,在并发传输终端数量较小的情况下,其传输时延低、用户终端不用等待排队的优势将会被突显。而在并发传输数量多的情况下,将不具有前述优势或前述优势不明显。基于此,本应用场景中,在第一数量大于或等于WIFI6路由设备支持的并发传输终端的最大数量的一半的情况下,启动调整MTU和MSS的流程。可以理解,所述WIFI 6路由设备支持的并发传输终端的最大数量的一半即为前述的第一阈值;其还可以为在大于或等于WIFI 6路由设备支持的并发传输终端的最大数量的2/3的情况下,启动调整MTU和MSS的流程。MTU和MSS被调整之后,相当于将大的下行报文数据进行分片,对各分片数据的逐次并行传输,在传输效果上可等效于对小包数据的传输或数量少的终端的并发传输,由此,分片传输可大大使得在并发传输数量多的情况下也得体现WIFI 6路由器传输时延低、用户终端不用等待排队的优势。
S04:依据监控结果,计算或统计当前统计周期内如当前5分钟内监控到的发送至单位内部的相应用户终端的下行报文数据的数量、以及发送至相应用户终端的各下行报文的长度;依据发送至各用户终端的各下行报文的数量以及所述各下行报文的长度,计算发送至相应终端的平均报文长度;
例如,假定单位或公司内部具有10个用户终端,但是当前统计周期内仅监控到需要向其中三个用户终端(终端A、B和终端C)需要发送下行报文。例如,需要WIFI 6路由器发往终端A的报文一共是10个,平均报文长度是300个字节。需要WIFI 6路由器发往终端B的报文一共5个,平均报文长度是500个字节。发往终端C的报文一共是2个,平均报文长度是1000个字节。其中,平均报文长度=当前统计周期内需要向其中一个用户终端发送的所有下行报文的字节数之和/当前统计周期内向该用户终端发送的下行报文的总数量。
S05:计算当前统计周期内如当前5分钟内监控到的需WIFI 6路由器向其发送下行报文数据的终端的总数量;依据向相应终端预发送的报文的数量和所述总数量,计算向相应终端预发送报文的占比值;
本步骤中,向其中一个终端如终端A预发送报文的占比值=向所述其中一个终端预发送报文的数量/当前统计周期内监控到的需WIFI 6路由器向其发送下行报文数据的终端的总数量。例如,向终端A预发送报文的占比值=10/(10+5+2)=10/17;向终端B预发送报文的占比值=5/(10+5+2)=5/17;
向终端C预发送报文的占比值=2/(10+5+2)=2/17。
S06:依据所述占比值,为各个终端分配权重值;
本步骤中,按照向一终端预发送报文的占比值越大,为该终端分配的权重值越大,且为所有终端分配的权重值之和为1的原则,为各个终端进行权重值的分配。按照这一原则进行MTU长度和MSS的计算,可保证计算准确性。
在实际应用中,可以为各终端分配的权重值取值为为相应终端计算出的占比值的取整,如果占比值为小数,则可以向上取整或按照四舍五入的方式取值。如按照四舍五入,为终端A分配的权重值w1=10/17=0.6;为终端B分配的权重值w2=5/17=0.3;为终端C分配的权重值w3=2/17=0.1。还可以对占比值取值较大的终端分配大于其占比值的整数且为所有终端分配的权重值之和为1。例如,为终端A分配的权重值w1=0.7;为终端B分配的权重值w2=0.2;为终端C分配的权重值w3=0.1。总之需要遵循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占比值越大,为该终端分配的权重值越大,且为所有终端分配的权重值之和为1的原则。可以理解。该原则相当于说,在当前统计周期内需要WIFI 6路由器向其发送报文的所有终端中,为需要发送的报文数量多的终端分配的权重值要大,为需要发送的报文数量少的终端分配的权重值要小。相当于,在这些终端中,更多的是主要考虑到需要发送报文数量多的终端其需要接收的报文数量的多少来进行MTU长度的计算,使得MTU长度在这些终端中能够倾向于优先满足需要发送报文数量多的终端的需求。
S07:依据为各个终端分配的权重值和为各个终端计算的平均报文长度,计算MTU长度;
本步骤中,将为各个终端分配的权重值与预发送至各个终端的报文的平均长度进行对应相乘再求和,即可得到MTU长度。
以为终端A分配的权重值w1=0.7;为终端B分配的权重值w2=0.2;为终端C分配的权重值w3=0.1为例,MTU=0.7*300+0.2*500+0.1*1000=410字节。
S08:依据MTU长度,计算MSS;
在以太网中,MTU长度减去20字节的IP报头,再减去20字节的TCP报头,即为MSS=410-20-20=370字节。
S09:从当前统计周期内监测到的需要WIFI 6路由器向其发送报文的所有终端中,挑选出目标终端以及目标报文;
本步骤中,针对获得的当前统计周期内的预向其发送报文的各个终端,并非向每个终端预发送的报文均需要进行分片。也并非向其中一个终端发送的所有报文均需要进行分片。以终端A为例,在预发往终端A的10个报文中,将各个报文与当前统计周期内计算出的划分长度进行大小的比较,将大于划分长度的报文视为目标报文。将需要向其发送大于划分长度的报文的终端视为目标终端,也即确定预接收报文中存在有至少一个报文的长度大于划分长度的终端即为目标终端。如果终端A的10个报文中有第1~5个报文的长度大于划分长度,则预发往终端A的第1~5个报文为目标报文,终端A为目标终端。
如此,便可对需要采用分片方式进行报文数据的并行发送的终端进行报文的分片划分以及并发传输,对需要采用分片方式进行并行发送的报文进行报文的分片划分以及并发传输,如此便可实现针对性的分片划分以及并发传输,可避免对所有终端的各个报文均进行分片划分以及并发传输而带来的资源浪费问题。
S10:将目标终端的目标报文按照划分长度进行分片,将每个目标终端的分片数据承载在为各相应目标终端(当前统计周期需要WIFI 6路由器发送下行报文数据的终端)分配的RU上,WIFI 6路由器至少利用为相应目标终端分配的RU将目标终端需要的目标(下行)报文数据并行发送(传输)至各个目标终端;
假定向终端A发送的10个报文中的第1个报文的长度为500,而MTU长度为410,则将第1个报文数据分成两个分片数据(410字节的分片数据1和90字节的分片数据2),将410字节的分片数据1承载在为终端A分配的RU(比如RU1)上。向终端B发送的3个报文中的第1个报文的长度为510,将第1个报文数据分成两个分片数据(410字节的分片数据1和100字节的分片数据2),将410字节的分片数据1承载在为终端B分配的RU(比如RU2)上。RU1和RU2并发传输至相应终端(RU的一次并发传输)。终端A接收RU1承载的分片数据。终端B接收RU2承载的分片数据。RU1承载90字节的分片数据,RU2承载100字节的分片数据。RU1和RU2再次并发传输至相应终端。终端A接收RU1再次承载的分片数据。终端B接收RU2再次承载的分片数据。如果向终端B发送的3个报文中的第1个报文的长度为310、小于在当前统计周期内计算出的划分长度,则将310字节的整个报文承载在为终端B分配的RU2上。在RU的一次并发传输中,终端A接收RU1承载410字节的分片数据1,终端B接收RU2承载310字节的整个报文数据。
本应用场景中的WIFI 6路由器内部包括如图1所示的以太网四层模型。由于WIFI6路由器向终端发送的下行数据在WIFI 6路由器内部应是从以太网的四层模型由上至下依次传输(应用层→传输层→IP层→数据链路层),最终向终端发送的是MTU数据。在IP层以MSS=370对需要分片的报文进行分片,在数据链路层以MTU=410对需要分片的报文进行分片。可以理解,因为,在IP层已经以MSS=370对需要分片的报文进行了分片,且对各个分片好的数据的前面加上了20字节的TCP报头,所以在IP层数据传输到数据链路层之后,仅需要将IP层传输过来的各分片数据之前再加上20字节IP报头即可得到可向终端发送的410字节的MTU数据。
针对并发传输过程,如果当前统计周期内需要WIFI 6路由器发送下行报文数据的终端的数量大于或等于WIFI 6路由器支持的最大并发传输终端的数量,则以最大并发传输终端的数量为当前统计周期内(本次)传输的并发终端数。否则以实际的待传输终端数量为本次传输的并发终端数。也即,假定WIFI 6路由器支持的最大并发传输终端的数量为10个,当前统计周期内需要WIFI 6路由器发送下行报文数据的终端的数量为11个,这种情况下,以10个为一个并发传输单位,只能先发需要WIFI 6路由器发送下行报文数据的11个终端中的10个终端的下行报文数据,剩下的那个终端的下行报文数据需要WIFI6路由器在下次传输。如果当前统计周期内需要WIFI 6路由器发送下行报文数据的终端的数量为7个,则这7个终端需要的下行数据都可一次从WIFI6路由器并发传输至相应终端。
前述方案中,由于WIFI 6路由器采用了OFDMA技术,WIFI 6路由器向各终端下发的下行报文数据需要承载在RU上进行并发传输。在WIFI 6路由器支持的带宽为固定的情况下,被划分的RU的数量通常也为固定。如80MHz带宽划分为37个RU。WIFI 6路由器优先采用公平分配原则,为路由设备可支持的最大并发传输终端的数量的各个终端预先分配RU资源如一个或两个RU,用来传输一个报文数据。可以理解,在当前统计周期内需要发送下行报文数据的终端数量没有达到WIFI 6路由器支持的最大并发传输终端的数量的情况下,就会存在有空闲的(剩余的)RU,此时即可以根据需要报文数据的终端、其需要的报文数据的优先级,把空闲的RU分配给这些终端来使用。举个例子,假定路由设备可支持的最大并发传输终端的数量为10个,为这10个中的每个终端各分配3个RU。而经过前述的方案发现,当前统计周期内需要WIFI 6路由器并发传输下行数据的终端仅为7个(假定为第1~第7个终端)小于路由设备可支持的最大并发传输终端的数量10,则原先为第8~10个终端分配的RU在当前统计周期内为处于空闲状态、为空闲RU,空闲RU可被充当为第1~第7个终端中的至少一个终端进行数据报文承载的RU。这些空闲的RU到底被充当为第1~第7个终端中哪个终端的RU,可根据第1~7个终端需要WIFI 6路由器传输的报文数据的优先级而定。在实际应用中,在传输时延的要求上,语音数据的传输时延要小于视频数据的传输时延要小于其它数据如下载数据的传输时延,这是因为与视频数据相比,终端用户更希望自己能在第一时间接收到语音数据,而允许接收到的视频数据有卡顿和一定的加载延时;对于下载过程也允许其存在一定的延时。可见,语音数据的传输优先级高于视频数据的优先级高于下载数据的优先级。则优先将剩余的RU资源分配给第1~第7个终端中需要语音数据的终端,其次分配给需要视频数据的终端,最后分配给需要下载数据的终端。
对于需要发送多个报文的终端,不论这些报文哪些需要被分片,哪些不需要被分配,均按照对该终端的各个报文的监控顺序进行依次发送。如先监控到终端1需要的报文1,再监控到终端2需要的报文2,则利用为终端1分配的RU,先将报文1承载在RU上连同其它终端需要的报文数据进行一次并发传输,再将报文2承载在RU上连同其它终端需要的其它报文数据进行再次并发传输。可以理解,由于需要发送多个报文的终端、其需要的报文并非都需要进行分片,则对于当前统计周期内所有需要WIFI6路由器向其发送下行报文的终端来说,RU的一次并发传输中可能有的RU承载的是(一终端需要的)报文的分片数据,而有的RU承载的是(另一终端需要的)整个(不需要进行分片的)报文数据。此外,也可以预先设置将各个相应终端中需要进行分片的报文数据先进行RU并发传输,不需要进行分片的报文数据其次进行RU并发传输。对此不做具体限定。
WIFI 6路由器利用为需要WIFI 6路由器当前统计周期内发送下行报文数据的终端分配的RU资源,将相应终端的报文数据,如分片数据承载上RU上,进行RU的并发传输,将各相应终端需要的报文数据并发传输至各相应终端。
前述方案,相当于在下行传输方向上,对RU资源进行了分配,提高了下行传输效率。
前述方案中描述的是路由设备的并行传输功能中的并行发送功能,可并行向多个终端进行各终端需要的报文数据的发送。此外,路由设备还具有接收功能:对于S01中WIFI6路由器实时或定时监控到的上行报文数据,WIFI 6路由器在接收由单位或公司内部的各个终端产生的上行数据之前,预先通过协议告知各个终端该WIFI 6路由器单次可允许接收的报文接收长度,单位或公司内部的各个终端在知晓这个报文接收长度之后,在自身产生的报文长度大于报文接收长度的情况下,按照报文接收长度将自身产生的上行报文进行分片划分,直接将分片数据发送至WIFI 6路由器。前述方案相当于终端为可不支持WIFI 6技术的终端,预先获知WIFI 6路由器每次可接收的报文长度,并按照WIFI 6路由器每次可接收的报文长度将(上行)报文发送至WIFI 6路由器。当然,终端还可以是支持WIFI 6技术的终端,在获知WIFI 6路由器每次可接收的报文长度的基础上,在自身产生的报文长度大于报文接收长度的情况下,按照报文接收长度将自身产生的上行报文进行分片划分,并将分片数据承载在为该终端分配的RU上,利用RU发送至WIFI 6路由器。如果终端自身产生的报文长度小于或等于报文接收长度,则终端无需对上行报文数据进行划分,利用为其分配的RU将该报文数据发送至WIFI 6路由器即可。以终端向服务器请求下载数据为例,如果终端的下载请求(上行报文数据)大于WIFI 6路由器单次可允许接收的报文接收长度,则将下载请求进行分片划分,并将分片数据承载在为该终端分配的RU上,利用RU发送至WIFI 6路由器。WIFI 6路由器将该分片数据整合得到请求数据发送至服务器以请求下载终端需要的数据。前述方案,相当于在上行传输方向上,也对RU资源进行了分配,提高了上行传输效率。
从前述的技术方案可以看出,对于WIFI 6路由器监测到的下行报文数据,可通过将当前统计周期内需要WIFI 6路由器发送下行报文数据的单位或公司内部的用户终端的数量是否大于或等于WIFI 6路由设备支持的并发传输终端的最大数量的一半的判断,来决定是否对MTU和MSS进行调整(相当于是否对下行报文数据进行分片)。这种依据终端的数量进行是否对报文进行分片的方案,简单易行,易于实施和推广。在决定进行调整的情况下,利用当前统计周期内计算出的划分长度对报文进行分片划分,将分片数据承载在对应的RU上,并发传输RU至相应终端,利用分片数据的方式实现并发传输,在传输效果上可等效于对小包数据的传输或数量少的终端的并发传输,可适用于路由设备向终端并行传输的数据既包括大包数据也包括小包数据的情形,利用分片数据进行并发传输,至少可将大包数据拆成分片数据与小包数据一起进行并行传输,能够大大减少传输时延,提高传输效率。还可大大避免相关技术中并发传输终端的数量较多时WIFI 6路由器的传输时延高的问题。相当于在一个统计周期内如果并发传输终端的数量较多,即将需要分片的下行报文数据采用分片数据进行并发传输,可降低传输时延,使得终端用户能够及时查看到其需要的数据。对于终端用户来说,可大大提升用户体验。
此外,本申请实施例还具有以下优势:
1)通过调整MTU和MSS的大小,可将需要进行分片传输的下行报文数据进行分片传输,可大大提升采用OFDMA技术的路由设备的传输效率;
2)根据各统计周期内监控到的需要路由设备向其发送下行报文数据的终端的数量以及发往各个终端的报文的数量,动态决策报文分片的大小,也即根据各统计周期内监控到的实际情况对各个统计周期内的划分长度进行对应确定,实现了根据实际情况对下行报文数据的动态分片划分;
3)可在采用OFDMA技术的路由设备上下行传输方向都进行RU资源的优化分配,提升OFDMA上下行的传输效率。
前述应用场景中,是以路由设备为WIFI 6路由器为例进行的说明,可以理解,除了WIF 6路由器,使用了OFDMA和MU-MIMO技术的其它设备如交换机也可实现前述的技术方案。
本申请提供一种数据传输设备的实施例,如图8所示,包括:第一获得单元801、第一确定单元802、分片单元803以及发送单元804;其中,
第一获得单元801,用于获得当前统计周期内向各个终端预发送的报文的数量;
第一确定单元802,用于依据所述报文的数量,确定对报文进行分片的划分长度;
分片单元803,用于按照所述划分长度,对预发送至所述各个终端中的至少部分终端的至少部分报文进行分片;
发送单元804,用于向所述至少部分终端并行发送对所述至少部分报文进行分片后的数据。
在一个可选的方案中,所述设备还包括:
第二获得单元,用于获得当前统计周期内预发送至报文的终端的数量;
第二确定单元,用于依据所述终端的数量,确定是否对所述报文进行分片;
相应的,所述第一确定单元802,用于在第二确定单元确定为对报文进行分片的情况下,依据向各个终端预发送的报文的数量,确定对报文进行分片的划分长度。
在一个可选的方案中,所述划分长度为对报文进行数据链路层分片的划分长度和/或进行网络层分片的划分长度;
第一确定单元802,用于依据向各个终端预发送的报文的数量,获得预发送至所有终端的报文总数量;
依据向各个终端预发送的报文的数量和所述总数量,获得向各个终端预发送报文的占比值;
依据所述占比值,确定对报文进行数据链路层分片的划分长度和/或进行网络层分片的划分长度。
在一个可选的方案中,第一确定单元802,用于依据所述占比值,为各个终端分配权重值;获得预发送至各个终端的报文的平均长度;依据预发送至各个终端的报文的平均长度以及为各个终端分配的权重值,确定对报文进行数据链路层分片的划分长度和/或进行网络层分片的划分长度。
在一个可选的方案中,分片单元803,用于至少按照对报文进行数据链路层分片的划分长度,对所述各个终端中的至少部分终端预发送的至少部分报文进行分片;相应的,发送单元804,用于向所述至少部分终端并行发送对所述至少部分报文进行数据链路层分片后的数据。
在一个可选的方案中,发送单元804,用于将所述至少部分报文进行分片后的数据承载在为各个所述至少部分终端所分配的资源单元RU上;利用各个所述RU进行并行发送。
在一个可选的方案中,第一确定单元802,用于:
比较所述划分长度和所述各个终端预接收的各个报文的长度大小;
确定预接收报文中存在有至少一个报文的长度大于所述划分长度的终端为所述至少部分终端;
确定所述至少部分终端的各终端中报文长度大于所述划分长度的报文为所述至少部分报文。
在一个可选的方案中,第二确定单元,用于判断所述终端的数量是否大于或等于预设的第一阈值;在大于或等于第一阈值的情况下,确定为对报文进行分片。
可以理解,所述设备中的第一获得单元801、第一确定单元802、以及分片单元803在实际应用中均可由所述终端中的中央处理器(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数字信号处理器(DSP,Digital Signal Processor)、微控制单元(MCU,Microcontroller Unit)或可编程门阵列(FPGA,Field-Programmable Gate Array)实现;所述发送单元804,在实际应用中可通过通信模组(包含:基础通信套件、操作***、通信模块、标准化接口和协议等)及收发天线实现。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的数据传输设备,由于该数据传输设备解决问题的原理与前述的数据传输方法相似,因此,数据传输设备的实施过程及实施原理均可以参见前述数据传输方法的实施过程及实施原理描述,重复之处不再赘述。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该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至少用于执行图1至图7任一所示方法的步骤。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具体可以为存储器。所述存储器可以为如图9所示的存储器62。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的数据传输设备的硬件结构示意图,如图9所示,数据传输设备包括:用于进行数据传输的通信组件63、至少一个处理器61和用于存储能够在处理器61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的存储器62。终端中的各个组件通过总线***64耦合在一起。可理解,总线***64用于实现这些组件之间的连接通信。总线***64除包括数据总线之外,还包括电源总线、控制总线和状态信号总线。但是为了清楚说明起见,在图9中将各种总线都标为总线***64。
其中,所述处理器61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至少执行图1至图7任一所示方法的步骤。
可以理解,存储器62可以是易失性存储器或非易失性存储器,也可包括易失性和非易失性存储器两者。其中,非易失性存储器可以是只读存储器(ROM,Read Only Memory)、可编程只读存储器(PROM,Programmable Read-Only Memory)、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PROM,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Only Memory)、电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EPROM,Electrically 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Only Memory)、磁性随机存取存储器(FRAM,ferromagnetic random access memory)、快闪存储器(Flash Memory)、磁表面存储器、光盘、或只读光盘(CD-ROM,Compact Disc Read-Only Memory);磁表面存储器可以是磁盘存储器或磁带存储器。易失性存储器可以是随机存取存储器(RAM,Random AccessMemory),其用作外部高速缓存。通过示例性但不是限制性说明,许多形式的RAM可用,例如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RAM,Static Random Access Memory)、同步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SRAM,Synchronous Static Random Access Memory)、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RAM,Dynamic Random Access Memory)、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DRAM,SynchronousDynamic Random Access Memory)、双倍数据速率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DRSDRAM,Double Data Rate Synchronous Dynamic Random Access Memory)、增强型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ESDRAM,Enhanced Synchronous Dynamic Random Access Memory)、同步连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LDRAM,SyncLink Dynamic Random Access Memory)、直接内存总线随机存取存储器(DRRAM,Direct Rambus Random Access Memory)。本申请实施例描述的存储器62旨在包括但不限于这些和任意其它适合类型的存储器。
上述本申请实施例揭示的方法可以应用于处理器61中,或者由处理器61实现。处理器61可能是一种集成电路芯片,具有信号的处理能力。在实现过程中,上述方法的各步骤可以通过处理器61中的硬件的集成逻辑电路或者软件形式的指令完成。上述的处理器61可以是通用处理器、DSP,或者其他可编程逻辑器件、分立门或者晶体管逻辑器件、分立硬件组件等。处理器61可以实现或者执行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公开的各方法、步骤及逻辑框图。通用处理器可以是微处理器或者任何常规的处理器等。结合本申请实施例所公开的方法的步骤,可以直接体现为硬件译码处理器执行完成,或者用译码处理器中的硬件及软件模块组合执行完成。软件模块可以位于存储介质中,该存储介质位于存储器62,处理器61读取存储器62中的信息,结合其硬件完成前述方法的步骤。
在示例性实施例中,数据传输设备可以被一个或多个应用专用集成电路(ASIC,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DSP、可编程逻辑器件(PLD,ProgrammableLogic Device)、复杂可编程逻辑器件(CPLD,Complex Programmable Logic Device)、FPGA、通用处理器、控制器、MCU、微处理器(Microprocessor)、或其他电子元件实现,用于执行前述的数据传输方法。
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设备和方法,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以上所描述的设备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单元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可以集成到另一个***,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外,所显示或讨论的各组成部分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设备或单元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的、机械的或其它形式的。
上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全部单元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
另外,在本申请各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全部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单元分别单独作为一个单元,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上述集成的单元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硬件加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方法实施例的全部或部分步骤可以通过程序指令相关的硬件来完成,前述的程序可以存储于一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该程序在执行时,执行包括上述方法实施例的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移动存储设备、只读存储器(ROM,Read-Only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RAM,Random Access Memory)、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或者,本申请上述集成的单元如果以软件功能模块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也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申请各个实施例所述方法的全部或部分。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移动存储设备、ROM、RAM、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本申请所提供的几个方法实施例中所揭露的方法,在不冲突的情况下可以任意组合,得到新的方法实施例。
本申请所提供的几个产品实施例中所揭露的特征,在不冲突的情况下可以任意组合,得到新的产品实施例。
本申请所提供的几个方法或设备实施例中所揭露的特征,在不冲突的情况下可以任意组合,得到新的方法实施例或设备实施例。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2)

1.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获得当前统计周期内向各个终端预发送的报文的数量;
依据所述报文的数量,确定对报文进行分片的划分长度;
按照所述划分长度,对预发送至所述各个终端中的至少部分终端的至少部分报文进行分片;
向所述至少部分终端并行发送对所述至少部分报文进行分片后的数据;
所述依据所述报文的数量,确定对报文进行分片的划分长度,包括:
依据向各个终端预发送的报文的数量,确定向各个终端预发送报文的占比值;
依据所述向各个终端预发送报文的占比值,确定对报文进行分片的划分长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获得当前统计周期内预发送至报文的终端的数量;
依据所述终端的数量,确定是否对所述报文进行分片;
在确定为对报文进行分片的情况下,依据向各个终端预发送的报文的数量,确定对报文进行分片的划分长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划分长度为对报文进行数据链路层分片的划分长度和/或进行网络层分片的划分长度;
相应的,所述依据所述向各个终端预发送报文的占比值,确定对报文进行分片的划分长度,包括:
依据向各个终端预发送的报文的数量,获得预发送至所有终端的报文总数量;
依据向各个终端预发送的报文的数量和所述总数量,获得向各个终端预发送报文的占比值;
依据所述占比值,确定对报文进行数据链路层分片的划分长度和/或进行网络层分片的划分长度。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依据所述占比值,确定对报文进行数据链路层分片的划分长度和/或进行网络层分片的划分长度,包括:
依据所述占比值,为各个终端分配权重值;
获得预发送至各个终端的报文的平均长度;
依据预发送至各个终端的报文的平均长度以及为各个终端分配的权重值,确定对报文进行数据链路层分片的划分长度和/或进行网络层分片的划分长度。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按照所述划分长度,对所述各个终端中的至少部分终端预发送的至少部分报文进行分片,包括:
至少按照对报文进行数据链路层分片的划分长度,对所述各个终端中的至少部分终端预发送的至少部分报文进行分片;
相应的,所述向所述至少部分终端并行发送对所述至少部分报文进行分片后的数据,包括:
向所述至少部分终端并行发送对所述至少部分报文进行数据链路层分片后的数据。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将所述至少部分报文进行分片后的数据承载在为各个所述至少部分终端所分配的资源单元RU上;
利用各个所述RU进行并行发送。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比较所述划分长度和所述各个终端预接收的各个报文的长度大小;
确定预接收报文中存在有至少一个报文的长度大于所述划分长度的终端为所述至少部分终端;
确定所述至少部分终端的各终端中报文长度大于所述划分长度的报文为所述至少部分报文。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依据所述终端的数量,确定是否对所述报文进行分片,包括:
判断所述终端的数量是否大于或等于预设的第一阈值;
在大于或等于第一阈值的情况下,确定为对报文进行分片。
9.一种数据传输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获得单元,用于获得当前统计周期内向各个终端预发送的报文的数量;
第一确定单元,用于依据所述报文的数量,确定对报文进行分片的划分长度;
分片单元,用于按照所述划分长度,对预发送至所述各个终端中的至少部分终端的至少部分报文进行分片;
发送单元,用于向所述至少部分终端并行发送对所述至少部分报文进行分片后的数据;
所述第一确定单元,还用于依据向各个终端预发送的报文的数量,确定向各个终端预发送报文的占比值;依据所述向各个终端预发送报文的占比值,确定对报文进行分片的划分长度。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设备还包括:
第二获得单元,用于获得当前统计周期内预发送至报文的终端的数量;
第二确定单元,用于依据所述终端的数量,确定是否对所述报文进行分片;
相应的,所述第一确定单元,用于在第二确定单元确定为对报文进行分片的情况下,依据向各个终端预发送的报文的数量,确定对报文进行分片的划分长度。
11.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该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权利要求1至8任一所述方法的步骤。
12.一种数据传输设备,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存储器上并可在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程序时实现权利要求1至8任一所述方法的步骤。
CN202010544994.9A 2020-06-15 2020-06-15 数据传输方法、设备及存储介质 Active CN11180082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544994.9A CN111800827B (zh) 2020-06-15 2020-06-15 数据传输方法、设备及存储介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544994.9A CN111800827B (zh) 2020-06-15 2020-06-15 数据传输方法、设备及存储介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800827A CN111800827A (zh) 2020-10-20
CN111800827B true CN111800827B (zh) 2023-07-14

Family

ID=7280442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544994.9A Active CN111800827B (zh) 2020-06-15 2020-06-15 数据传输方法、设备及存储介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800827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688879B (zh) * 2020-12-29 2023-08-22 联想未来通信科技(重庆)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限值确定方法及装置
CN115051957B (zh) * 2022-08-17 2022-11-11 北京左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fpga的网络报文快速分片方法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488912A (zh) * 2008-12-19 2009-07-2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ip分片方法和装置
CN102014067A (zh) * 2010-12-14 2011-04-13 北京星网锐捷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报文分片发送的方法、装置和网络设备
CN103188165A (zh) * 2013-03-12 2013-07-03 神州数码网络(北京)有限公司 一种路由器多径输出智能负载均衡的方法及路由器
CN106161276A (zh) * 2015-04-03 2016-11-2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调整网络流量的方法和装置
CN110417650A (zh) * 2019-08-02 2019-11-05 广东中兴新支点技术有限公司 多链路数据分配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488912A (zh) * 2008-12-19 2009-07-2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ip分片方法和装置
CN102014067A (zh) * 2010-12-14 2011-04-13 北京星网锐捷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报文分片发送的方法、装置和网络设备
CN103188165A (zh) * 2013-03-12 2013-07-03 神州数码网络(北京)有限公司 一种路由器多径输出智能负载均衡的方法及路由器
CN106161276A (zh) * 2015-04-03 2016-11-2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调整网络流量的方法和装置
CN110417650A (zh) * 2019-08-02 2019-11-05 广东中兴新支点技术有限公司 多链路数据分配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800827A (zh) 2020-10-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129143B2 (e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ethod, network device, user equipment, and system
CN111148077A (zh) 传输方法和装置
WO2017193976A1 (zh) 资源配置方法、装置及基站
KR20140027531A (ko) 대표자 기반의 그룹 채널 액세스의 하나의 방법
CN111800827B (zh) 数据传输方法、设备及存储介质
US20190159073A1 (en) Method for transmitting information, network device and terminal device
JP7262591B2 (ja) 無線通信方法及び装置
US20210345307A1 (en) Terminal device scheduling method, network device, and terminal device
RU2734116C1 (ru) Способ и устройство для мультиплексирования ресурса разрешающего сигнала восходящей линии связи
US20170064559A1 (en) Resource allocation method,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apparatuses
RU2741625C1 (ru) Способ и устройство для обработки данных
CN111800236A (zh) 处理harq-ack的方法及设备
CN113647182B (zh) 无线通信的方法和设备
US8503472B2 (en) Partial bandwidth request techniques in wireless networks
Zhao et al. QoS-based dynamic allocation and adaptive ACB mechanism for RAN overload avoidance in MTC
EP3589043B1 (en)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terminal device and network device
US11297637B2 (en) Method for data transmission based on uplink grant, and terminal device thereof
EP3771270B1 (en) Uplink transmission resource alloc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CN112840732A (zh) 控制对电信网络的用户面无线电通信资源的使用和/或接入
CN107347216B (zh) 一种5g大连接物联网中上下行资源的分配方法
CN111132092B (zh) 消息发送、消息接收方法及装置、存储介质
CN111819902B (zh) 一种随机接入方法及装置
EP3527023B1 (en) Methods and devices for transmitting/receiving scheduling commands
CN112566259B (zh) 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基站和存储介质
CN106664610B (zh) 一种网络控制器、***及资源分配的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