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757697A - 内窥镜 - Google Patents

内窥镜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757697A
CN111757697A CN201980014461.5A CN201980014461A CN111757697A CN 111757697 A CN111757697 A CN 111757697A CN 201980014461 A CN201980014461 A CN 201980014461A CN 111757697 A CN111757697 A CN 11175769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ovable member
endoscope
wire
distal end
rais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80014461.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原田高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film Corp
Original Assignee
Fujifilm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film Corp filed Critical Fujifilm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175769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75769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00Instruments for performing medical examinations of the interior of cavities or tubes of the body by visual or photographical inspection, e.g. endoscopes; Illuminating arrangements therefor
    • A61B1/00064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the endoscope body
    • A61B1/00071Insertion part of the endoscope body
    • A61B1/0008Insertion part of the endoscope body characterised by distal tip features
    • A61B1/00098Deflecting means for inserted tool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00Instruments for performing medical examinations of the interior of cavities or tubes of the body by visual or photographical inspection, e.g. endoscopes; Illuminating arrangements therefor
    • A61B1/00002Operational features of endoscopes
    • A61B1/00039Operational features of endoscopes provided with input arrangements for the user
    • A61B1/00042Operational features of endoscopes provided with input arrangements for the user for mechanical operation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00Instruments for performing medical examinations of the interior of cavities or tubes of the body by visual or photographical inspection, e.g. endoscopes; Illuminating arrangements therefor
    • A61B1/00002Operational features of endoscopes
    • A61B1/00043Operational features of endoscopes provided with output arrangements
    • A61B1/00045Display arrangement
    • A61B1/00052Display arrangement positioned at proximal end of the endoscope body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00Instruments for performing medical examinations of the interior of cavities or tubes of the body by visual or photographical inspection, e.g. endoscopes; Illuminating arrangements therefor
    • A61B1/00064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the endoscope body
    • A61B1/00066Proximal part of endoscope body, e.g. handl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00Instruments for performing medical examinations of the interior of cavities or tubes of the body by visual or photographical inspection, e.g. endoscopes; Illuminating arrangements therefor
    • A61B1/00064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the endoscope body
    • A61B1/00071Insertion part of the endoscope body
    • A61B1/0008Insertion part of the endoscope body characterised by distal tip features
    • A61B1/00101Insertion part of the endoscope body characterised by distal tip features the distal tip features being detachable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00Instruments for performing medical examinations of the interior of cavities or tubes of the body by visual or photographical inspection, e.g. endoscopes; Illuminating arrangements therefor
    • A61B1/00131Accessories for endoscopes
    • A61B1/00133Drive units for endoscopic tools inserted through or with the endoscope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00Instruments for performing medical examinations of the interior of cavities or tubes of the body by visual or photographical inspection, e.g. endoscopes; Illuminating arrangements therefor
    • A61B1/00131Accessories for endoscopes
    • A61B1/0014Fastening element for attaching accessories to the outside of an endoscope, e.g. clips, clamps or band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00Instruments for performing medical examinations of the interior of cavities or tubes of the body by visual or photographical inspection, e.g. endoscopes; Illuminating arrangements therefor
    • A61B1/012Instruments for performing medical examinations of the interior of cavities or tubes of the body by visual or photographical inspection, e.g. endoscopes; Illuminating arrangements therefor characterised by internal passages or accessories therefor
    • A61B1/018Instruments for performing medical examinations of the interior of cavities or tubes of the body by visual or photographical inspection, e.g. endoscopes; Illuminating arrangements therefor characterised by internal passages or accessories therefor for receiving instruments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Surger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Pathology (AREA)
  • Radiology & Medical Imaging (AREA)
  • Nuclear Medicine, Radiotherapy & Molecular Imaging (AREA)
  • Biophysics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Medical Informatics (AREA)
  • Molecular Biology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Endoscop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轻松地进行钢丝的基端相对于立起操作机构的装卸操作,且能够减少软性部的长度与操作线的长度之间的偏差的影响并且能够调整立起操作杆对立起台的操作范围的内窥镜。该内窥镜具备:操作部,设置有操作部件;***部,设置于操作部的前端侧,且***于受检体内;处置器具立起台,设置于***部的前端部;旋转体,露出配置于操作部的外部,且与操作部件的操作联动;可动部件,与旋转体装卸自如地连结;位置调整部件,能够调整可动部件相对于旋转体的旋转方向的连结位置;立起操作线,前端侧与处置器具立起台连结,基端侧与可动部件连结,通过根据可动部件的动作被推拉而使处置器具立起台进行动作;及安装部件,设置于立起操作线的基端,且与可动部件装卸自如地卡合。

Description

内窥镜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内窥镜,尤其涉及一种在***部的前端部设置有变更处置器具的导出方向的处置器具立起台的内窥镜。
背景技术
在内窥镜中,从设置于手动操作部(以下,称为“操作部”。)的处置器具导入口导入各种处置器具,并将该处置器具从***部的前端部件中开口的处置器具导出口导出到外部而使用于处置。例如,在十二指肠镜中使用钳子或造影软管等处置器具,在超声波内窥镜中使用穿刺针等处置器具。这种处置器具为了对受检体内的所期望的位置进行处置而需要变更从处置器具导出口导出的处置器具的导出方向。因此,在前端部件中设置有处置器具立起台(以下,称为“立起台”。),并且在内窥镜中设置有在立起位置与倒伏位置之间变更立起台姿势的处置器具立起机构。
作为处置器具立起机构,已知有在立起台中直接安装有钢丝(也称为钳子抬起钢丝。)的前端部的钢丝牵引式机构(参考专利文献1)。该机构将钢丝的基端侧与设置于操作部的立起操作杆(也称为钳子抬起杆。)连结,通过立起操作杆对钢丝进行推拉操作而使立起台绕转动轴旋转,以在立起位置与倒伏位置之间变更该姿势。
若具体进行说明,则在专利文献1的操作部设置有用于用手保持操作部的手柄部及弯角钮。在该操作部,钢丝开口部设置于手柄部的下方,并且驱动轴开口部设置于手柄部,从钢丝开口部导出钢丝的基端,从驱动轴开口部导出通过钳子抬起杆而移动的驱动轴的前端。驱动轴的前端与钢丝的基端通过连接件能够拆卸地连结,覆盖连接件的保护罩装卸自如地设置于操作部。
但是,若内窥镜使用于各种检查或处置,则包含立起台的***部的前端部件及钢丝插通的引导管中附着体腔内液,因此在使用之后,使用清洗液及消毒液对内窥镜进行清洗消毒处理。此时,引导管的直径较小且在内部插通有钢丝,因此清洗需花费工夫。
于是,专利文献1的内窥镜装卸自如地设置了覆盖***部的前端部件的罩盖、立起台及钢丝,以拆卸罩盖、立起台及钢丝而对***部的前端部件及钢丝的引导管进行清洗。
另一方面,专利文献2中公开有从控制把手的基端导出电缆塞绳的基端,并且在电缆塞绳的基端连接有夹头的内窥镜。夹头被螺母紧固,并且通过操作杆向前后方向进行移动。
以往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6-315458号公报
专利文献2:欧州专利第1759626号说明书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技术课题
但是,内窥镜的组装的公差及所构成的组件的公差依然存在。尤其构成***部的软性部的长度与操作立起台的操作线的长度之间的偏差对立起操作杆的操作性造成影响。
本发明是鉴于这种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减少软性部的长度与操作线的长度之间的偏差的影响并且能够调整立起操作杆对立起台的操作范围的内窥镜。
用于解决技术课题的手段
为了实现本发明的目的,第1方式的内窥镜具备:操作部,设置有操作部件;***部,设置于操作部的前端侧,且***于受检体内;处置器具立起台,设置于***部的前端部;旋转体,露出配置于操作部的外部,且与操作部件的操作联动;可动部件,与旋转体装卸自如地连结;位置调整部件,能够调整可动部件相对于旋转体的旋转方向的连结位置;立起操作线,前端侧与处置器具立起台连结,基端侧与可动部件连结,通过根据可动部件的动作被推拉而使处置器具立起台进行动作;及安装部件,设置于立起操作线的基端,且与可动部件装卸自如地卡合。
在第2方式的内窥镜中,位置调整部件由设置于可动部件且容纳旋转体的至少一部分的容纳部及对容纳于容纳部的旋转体与可动部件之间的位置进行固定的固定螺钉构成。
在第3方式的内窥镜中,位置调整部件由设置于可动部件且把持旋转体的至少一部分的把持部及紧固把持部的前端部且固定旋转体与可动部件之间的位置的紧固螺钉构成。
在第4方式的内窥镜中,位置调整部件由设置于旋转体的至少一部分的外周槽、设置于可动部件且形成有与外周槽卡合的内周槽的容纳部及对容纳于容纳部的旋转体与可动部件之间的位置进行固定的固定螺钉构成。
在第5方式的内窥镜中,在可动部件及安装部件中的任一个部件中设置有卡合孔,在另一个部件中设置有与卡合孔装卸自如地卡合的卡合部。
在第6方式的内窥镜中,在卡合部设置有与卡合孔弹性变形而卡合的弹性变形部。
在第7方式的内窥镜中,在弹性变形部形成有卡止于卡合孔缘部的能够弹性变形的一对爪部,当对卡合孔与卡合部进行卡合或解除卡合时,通过弹性变形使一对爪部向彼此接近的方向位移。
在第8方式的内窥镜中,卡合部具有***于卡合孔的筒状部,弹性变形部由设置于筒状部的前端部的切槽部构成,且构成为当筒状部的前端部***于卡合孔时,切槽部通过弹性变形而能够缩径。
在第9方式的内窥镜中,卡合孔具备具有第1宽度的窄幅部及具有大于第1宽度的第2宽度的宽幅部,卡合部具备具有第1宽度以下的外径的轴部及设置于轴部的前端并且具有大于第1宽度且小于第2宽度的外径的扩径部。
在第10方式的内窥镜中,卡合孔具备具有第1宽度的窄幅部及具有大于第1宽度的第2宽度的宽幅部,卡合部具备具有第1宽度以下的外径的轴部及设置于轴部的前端并且具有大于第2宽度的外径且形成有多个切槽的成为弹性变形部的扩径部,当扩径部***于宽幅部时,扩径部构成为通过多个切槽弹性变形而能够缩径。
在第11方式的内窥镜中,卡合孔具有摩擦阻力部,该摩擦阻力部在窄幅部与宽幅部之间使轴部移动时,通过与轴部的外周面抵接而对轴部赋予摩擦阻力。
在第12方式的内窥镜中,在可动部件及安装部件中的任一个部件中设置有沿与立起操作线的轴线方向垂直的方向延伸的圆筒体,在另一个部件中设置有与圆筒体的外周旋转自如地卡合的环状体,内窥镜具备限制圆筒体与环状体的相对旋转的旋转限制止挡件。
第13方式的内窥镜具备:卡合部件,设置于立起操作线的前端;及容纳槽,设置于处置器具立起台,且与卡合部件卡合脱离自如地卡合。
第14方式的内窥镜具备:基端开口,设置于操作部;前端开口,设置于前端部;及立起操作线通道,设置于***部的内部,且连通基端开口与前端开口,立起操作线插通于立起操作线通道,前端侧与配置于前端开口的外侧的处置器具立起台连结,基端侧与配置于基端开口的外侧的可动部件连结。
在第15方式的内窥镜中,可动部件设置成以与立起操作线的轴线方向垂直的方向为旋转轴旋转自如。
在第16方式的内窥镜中,操作部件为旋转自如地支承于操作部的操作部件,且具备:第1转换机构,将操作部件的旋转运动转换为直线运动;驱动部件,由第1转换机构以直线状驱动;及第2转换机构,将驱动部件的直线运动转换为旋转运动而使可动部件旋转。
在第17方式的内窥镜中,第2转换机构包含减速机构。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能够减少软性部的长度与操作线的长度之间的偏差的影响并且能够调整立起操作杆对立起台的操作范围的内窥镜。
附图说明
图1是具备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内窥镜的内窥镜***的结构图。
图2是立起台位于倒伏位置的前端部件的立体图。
图3是立起台位于立起位置的前端部件的立体图。
图4是立起台的放大立体图。
图5是表示立起台相对于前端部件的安装结构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图6是图示了与图1所示的操作部的一侧面对置的另一侧面的立体图。
图7是卡合部经由卡合用引导部容纳于容纳部的放大立体图。
图8是卡合部由卡合用引导部引导而容纳于容纳部的动作说明图。
图9是表示立起操作机构的整体结构的结构图。
图10是图9的立起操作机构的侧视图。
图11是第1方式的连结结构的立体图。
图12是从左侧观察了图11所示的连结结构的立体图。
图13是钢丝组装体的立体图。
图14是安装部件的主视图。
图15是表示导入口及可动部件的延伸设置部的立体图。
图16是从导入口以卡合部件为前头***钢丝的说明图。
图17是钢丝的前端与立起台连结的状态的安装部件的说明图。
图18是在可动部件中连结有安装部件的说明图。
图19是表示立起操作杆及可动部件的操作范围的说明图。
图20是对软性部较短时的立起操作杆的操作范围进行说明的说明图。
图21是对软性部长于设计规格时的立起操作杆的操作范围进行说明的说明图。
图22是表示软性部短于设计规格时的可动部件与旋转体的连结位置的图。
图23是表示软性部长于设计规格时的可动部件与旋转体的连结位置的图。
图24是表示第1方式的位置调整部件的说明图。
图25是表示第2方式的位置调整部件的说明图。
图26是表示第3方式的位置调整部件的说明图。
图27是表示第4方式的位置调整部件的说明图。
图28是表示第5方式的位置调整部件的说明图。
图29是从相反的一侧观察了图28的位置调整部件的说明图。
图30是表示连结结构的变形例的说明图。
图31是图30所示的连结结构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图32是表示在导入口安装有阀体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33是第2方式的连结结构的立体图。
图34是图33所示的连结结构的组装立体图。
图35是图33所示的连结结构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图36是表示卡合部相对于卡合孔的大小的俯视图。
图37是第3方式的连结结构的组装立体图。
图38是表示卡合部相对于卡合孔的大小的卡合孔的俯视图。
图39是第4方式的连结结构的立体图。
图40是图39所示的连结结构的组装立体图。
图41是通过连杆机构即连杆金属板连结了第1滑块与杆的主要部分结构。
图42是图41的连杆机构的动作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按照附图对本发明所涉及的内窥镜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是具备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内窥镜10的内窥镜***12的结构图。内窥镜***12具备内窥镜10、处理器装置14、光源装置16及显示器18。另外,在图1中还图示了内窥镜***12中所使用的处置器具56。
内窥镜10具备具有操作部件即立起操作杆20的操作部22及设置于操作部22前端侧的***部24。
并且,如示出了***部24的前端部26的结构的图2及图3的立体图所示,在***部24的前端部26设置有前端部件28,在前端部件28中安装有后述的立起台30。图2是立起台30位于倒伏位置的前端部件28的立体图,图3是立起台30位于立起位置的前端部件28的立体图。
另外,在以下说明中,上方向是指图1及图2的Z(+)方向,下方向是指图1及图2的Z(-)方向。并且,右方向是指图2的X(+)方向,左方向是指图2的X(-)方向。而且,图1及图2的Y(+)方向是指前端部件28的前端侧方向,图1及图2的Y(-)方向是指前端部件28的基端侧方向。
返回图1,操作部22具有设置有立起操作杆20的操作部主体32、与操作部主体32连接的把持部34及从把持部34朝向前端侧延伸的延伸设置部36,***部24的基端部经由防折管38设置于延伸设置部36的前端侧。另外,把持部34为在操作内窥镜10时由执业医师把持的部分。
延伸设置部36是指,为了设置后述的可动部件96、旋转体97(参考图6)及立起操作机构120(图9及图10)的构成要件的一部分而从把持部34的前端部朝向前端侧延伸设置的非把持区域的部分。具体而言,从设置于把持部34的处置器具导入口42的凸状卡口部44的前端部44A至防折管38的基端部38A的区域A相当于延伸设置部36。另外,在延伸设置部36的区域设置有圆环状凸缘40。
在操作部22的操作部主体32设置有通用塞绳46。在通用塞绳46的前端侧设置有光源连接器50,在光源连接器50中分支设置有电气连接器48,电气连接器48与处理器装置14连接,光源连接器50与光源装置16连接。
***部24从前端侧朝向基端侧连结前端部26、弯曲部52及软性部54而构成。
在***部24的内部设置有以下内容物。即,设置有将图1的处置器具56的前端部56A引导至图2的前端部件28的处置器具通道58、用于进行变更从前端部件28导出的处置器具56的前端部56A的导出方向的操作的立起操作线60(以下,称为钢丝60。)、将钢丝60的前端部引导至前端部件28的立起操作线通道62(以下,称为钢丝通道62。)、将由图1的光源装置16供给的照明光引导至图2的前端部件28的光导管(未图示)、供气供水软管(未图示)、角度钢丝(未图示)及信号电缆(未图示)等内容物。
返回图1,操作部22作为整体构成为大致圆筒状,且具有沿Y(+)-Y(-)方向的圆筒轴B。以包含操作部22的圆筒轴B的上下方向的剖面为界,在一侧的侧面22A配置有对弯曲部52进行弯曲操作的一对弯角钮64、64。一对弯角钮64、64在同轴上转动自如地设置。
弯曲部52具有多个角环(未图示)彼此能够转动地连结而成的结构体。弯曲部52通过在该结构体的外周包覆用金属线编织的筒状网体且在该网体的外周面包覆橡胶制的筒状外皮而构成。从如此构成的弯曲部52到弯角钮64、64例如配设有四根角度钢丝(未图示),通过弯角钮64、64的转动操作,对这些角度钢丝进行推拉操作,由此弯曲部52向上下左右弯曲。
并且,在操作部22的操作部主体32并列设置有供气供水按钮66及抽吸按钮68。通过操作供气供水按钮66,能够从设置于图2的前端部件28的供气供水喷嘴70喷出气体及水。并且,通过操作图1的抽吸按钮68,能够从兼作设置于图2的前端部件28的处置器具导出口72的抽吸口抽吸血液等体液。
而且,在图1的操作部22的把持部34设置有导入处置器具56的处置器具导入口42。从处置器具导入口42以前端部56A为前头导入的处置器具56插通于***于***部24的图2的处置器具通道58并从设置于前端部件28的处置器具导出口72导出于外部。
并且,在图1的操作部22的一侧面22A,在与弯角钮64、64同轴上旋转自如地设置有立起操作杆20。立起操作杆20由把持把持部34的执业医师的手进行旋转操作。若旋转操作立起操作杆20,则通过与立起操作杆20的旋转操作联动而进行动作的立起操作机构120(参考图9及图10),图2的钢丝60被推拉而与钢丝60的前端侧连结的立起台30的姿势在图3的立起位置与图2的倒伏位置之间变更。关于上述的立起操作机构120,将在后面进行叙述。
另外,图1所示的软性部54具有以螺旋状卷绕具有弹性的薄金属制带状板而成的螺旋管(未图示)。软性部54通过在该螺旋管的外侧包覆用金属线编织的筒状网体并在该网体的外周面包覆由树脂构成的筒状外皮而构成。
如上构成的实施方式的内窥镜10为用作十二指肠镜的侧视内窥镜,***部24经由口腔***于受检体内。***部24从食道经过胃***至十二指肠而进行规定的检查或治疗等处置。
另外,在实施方式中,作为处置器具56,例示了在前端部56A具有能够采样活体组织的杯的活检钳,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作为其他处置器具可使用造影软管或EST(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内窥镜******切开术)用刀等处置器具。
接着,对***部24的前端部26进行说明。
如图2所示,***部24的前端部26由前端部件28及装卸自如地安装于前端部件28的顶盖76构成。顶盖76构成为前端侧封闭的大致筒状,且在其外周面的一部分形成有大致矩形状的开口窗76A。若顶盖76安装于前端部件28,则顶盖76的开口窗76A与前端部件28的处置器具导出口72连通。由此,从处置器具导出口72导出的处置器具56的前端部56A从开口窗76A导出于外部。
顶盖76由具有弹性力的材质例如氟橡胶或硅橡胶等橡胶材料、聚砜或聚碳酸酯等树脂材料构成,在其基端侧具有与形成于前端部件28的沟槽(未图示)卡合的卡合部(未图示),并且通过将该卡合部与前端部件28的沟槽卡合而安装于前端部件28。并且,若内窥镜10的处置结束,则顶盖76从前端部件28被拆卸而进行清洗消毒或作为一次性而废弃。
前端部件28由具有抗腐蚀性的金属材料构成。并且,在前端部件28中一体设置有朝向前端侧突出设置的隔壁78及与隔壁78对置的隔壁80。在隔壁78与隔壁80之间形成有容纳立起台30的立起台容纳室82。在该立起台容纳室82的基端侧形成有将处置器具56导出于外部的处置器具导出口72,在该处置器具导出口72中连接有处置器具通道58的前端部。
处置器具通道58插通于图1的***部24的内部。处置器具通道58的基端部与设置于操作部22内部的分支管200(参考图10)的前端管202连接。
该分支管200为公知的结构,基端部分支为两个管路204、206,并且在一侧管路204的基端形成有处置器具导入口42。因此,从处置器具导入口42经由管路204导入于处置器具通道58的处置器具56的前端部56A插通于处置器具通道58并从图2的处置器具导出口72导出于立起台容纳室82。而且,导出于立起台容纳室82的处置器具56的前端部56A根据配置于立起台容纳室82的立起台30的立起位置与倒伏位置之间的姿势而变更导出方向。并且,在图10所示的分支管200的另一管路206的基端连接有抽吸血液等体液的抽吸管208的前端。
图4是立起台30的放大立体图。如图4所示,在立起台30的上表面设置有导向面30A。图1的处置器具56的前端部56A沿该导向面30A从图2的顶盖76的开口窗76A导出于外部。
如图4所示,立起台30在其基部30B的两侧面设置有转动轴84、86。当立起台30安装于前端部件28时,该转动轴84、86的轴向设定为图2的X(+)-X(-)方向。
图5是表示立起台30相对于前端部件28的安装结构的主要部分剖视图。如图5所示,转动轴84、86的轴经由立起台30的基部30B配置于同轴上,且转动轴84转动自如地嵌合于隔壁78的凹状的轴承部78A,转动轴86转动自如地嵌合于隔壁80的凹状的轴承部80A。并且,转动轴84、86分别安装成相对于轴承部78A、80A在转动轴84、86的轴向上具有规定的松动量x。当利用该松动量x而使转动轴84、86偏靠一侧时,轴承部78A、80A中的一个轴承部的一部分露出,并且在该露出部能够轻松地***刷子,因此提高轴承部78A、80A的清洗性。
如图2及图3所示,在隔壁78的内部具备光学***容纳室88。在光学***容纳室88的上部相邻配设有照明窗90及观察窗92,并且,朝向观察窗92的供气供水喷嘴70设置于前端部件28。供气供水喷嘴70经由插通于***部24的供气供水软管(未图示)与未图示的供气供水装置连接,并通过操作图1所示的操作部22的供气供水按钮66,气体或水从供气供水喷嘴70朝向观察窗92喷射。由此,观察窗92被清洗。
并且,在光学***容纳室88的内部容纳有照明部(未图示)及摄影部(未图示)。照明部具备设置于照明窗90内侧的照明透镜(未图示)及以前端面与该照明透镜面对的方式配置的光导管(未图示)。光导管从内窥镜10的***部24经由操作部22配设于通用塞绳46,其基端经由光源连接器50与光源装置16连接。由此,来自光源装置16的照射光经由光导管而传递,并从照明窗90照射到外部。
前述的摄影部具备配设于观察窗92内侧的摄影光学***(未图示)及CMOS(complementary 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型或CCD(ChargeCoupled Device:电荷耦合器件)型成像元件(未图示)。成像元件经由插通于图1的***部24的信号电缆(未图示)与处理器装置14连接。通过该摄影部获得的被摄体像的成像信号经由信号电缆输出至处理器装置14并进行图像处理之后,作为被摄体像而显示于显示器18。
虽然与先前的说明重复,但首先对钢丝60进行说明,如图2及图3所示的钢丝60,钢丝60的前端侧配置于导出口74外部且与立起台30连结。并且,如图6所示,钢丝60的基端侧配置于设置于操作部22的导入口94的外侧,且与可动部件96(参考图10)连结。导出口74为本发明的前端开口的一例,导入口94为本发明的基端开口的一例。
图6是操作部22的立体图,是图示了与图1所示的操作部22的一侧面22A对置的另一侧面22B的立体图。
根据图6,导入口94设置于操作部22的延伸设置部36。在从导入口94配置于外侧的钢丝60的基端设置有安装部件98,该安装部件98装卸自如地安装于可动部件96的卡合孔(后述)。
在操作部22设置有可动部件96及旋转体97。旋转体97露出配置于操作部22的外部,并且通过后述的立起操作机构120与立起操作杆20的操作联动而进行动作。旋转体97露出配置至少一部分即可。可动部件96与旋转体97装卸自如地连结。可动部件96露出配置于操作部22的外部。并且,在实施方式中,可动部件96旋转自如地配置于与设置有弯角钮64、64的一侧面22A对置的另一侧面22B,但可动部件96相对于操作部22的配置位置并不受限定,只要通过旋转体97旋转自如地配置于操作部22的规定的位置即可。并且,可动部件96为相对于与立起操作杆20的旋转操作联动而进行旋转的旋转体97从动型的杆。
立起操作机构120配置于操作部22的内部并且与立起操作杆20的操作联动而经由旋转体97使可动部件96动作。因此,若操作立起操作杆20,则可动部件96经由立起操作机构120及旋转体97进行动作,与可动部件96连结的钢丝60(参考图2)被推拉。关于立起操作机构120,将在后面进行叙述。
接着,对将钢丝60的前端与立起台30卡合脱离自如地卡合的卡合结构进行说明。
返回图2及图3,钢丝60在前端设置有卡合部件100。并且,在立起台30设置有与卡合部件100卡合脱离自如地卡合且在X(+)方向侧形成有开口104的容纳槽102。由此,通过经由开口104将设置于钢丝60前端的卡合部件100容纳于容纳槽102,钢丝60的前端与立起台30连结。
在实施方式中,卡合部件100为球体,容纳槽102为容纳球体的卡合部件100的球面状凹部。另外,卡合部件100及容纳槽102的形状并不限定于上述形状,但通过将卡合部件100设为球体,将容纳槽102设为球面状凹部,能够减少由钢丝60的推拉操作而产生的卡合部件100与容纳槽102之间的滑动阻力。因此,能够顺利地进行钢丝60的推拉操作。
并且,在前端部件28中设置有在图3的立起位置与容纳槽102连接设置的卡合用引导部106。卡合用引导部106具备将从导出口74导出的卡合部件100引导至容纳槽102的开口104的功能。导出口74设置于前端部件28,并且经由设置于***部24内部的钢丝通道62与导入口94(参考图6)连通。
根据具有这种卡合用引导部106的内窥镜10,若从导入口94以卡合部件100为前头逐渐导入钢丝60,则卡合部件100插通于钢丝通道62(参考图2)并从导出口74导出于外部。而且,卡合部件100通过持续对钢丝60的导入操作,并通过卡合用引导部106朝向立起台30的容纳槽102的开口104逐渐被引导而从开口104与容纳槽102卡合。由此,根据实施方式的内窥镜10,仅通过对钢丝60的导入操作,便能够将钢丝60的卡合部件100与立起台30的容纳槽102卡合。
图7是卡合部件100经由卡合用引导部106与容纳槽102卡合的放大立体图。图8是继时性地表示卡合部件100由卡合用引导部106引导而与容纳槽102卡合为止的动作的说明图。
如图7及图8所示,卡合用引导部106具备将从导出口74导出的卡合部件100引导至容纳槽102的开口104的卡合用引导路108及在卡合用引导路108内与容纳槽102的开口104连接设置的变形产生部110。变形产生部110与在卡合用引导路108内朝向开口104沿Y(+)方向前进的卡合部件100接触,而将卡合部件100沿Y(+)方向进行引导的同时沿X(+)方向进行引导。
由此,钢丝60的前端侧随着卡合部件100沿卡合用引导路108接近开口104,而沿逐渐远离开口104的方向(X(+)方向)弹性变形。当通过了变形产生部110时,在卡合用引导路108内前进的卡合部件100因钢丝60的恢复力而向X(-)方向移动而从开口104与容纳槽102卡合。
卡合用引导路108以凹状切开前端部件28的周面28A的一部分而形成,且为从导出口74朝向Y(+)方向沿X(+)方向逐渐倾斜的面。在该卡合用引导路108的前端侧形成有变形产生部110。
并且,在卡合用引导部106形成有卡合部件100与容纳槽102卡合时以没入的方式放出钢丝60的前端侧的沟槽112。并且,在立起台30的容纳槽102的基端侧也形成有卡合部件100与容纳槽102卡合时以没入的方式放出钢丝60的前端侧的沟槽114。与图8的纸面正交的方向的沟槽112的宽度尺寸大于钢丝60的直径,且小于卡合部件100的直径,以免通过变形产生部110的卡合部件100没入于沟槽112。并且,与图8的纸面正交的方向的沟槽114的宽度尺寸大于钢丝60的直径,且小于卡合部件100的直径,以免与容纳槽102卡合的卡合部件100在Y(-)方向上脱离。
卡合用引导部106为适合于以使立起台30位于立起位置的状态使卡合部件100与容纳槽102卡合时的方式。即,如图7所示,容纳槽102在立起台30位于立起位置的状态下,配置于与导出口74对置的位置。因此,通过使卡合部件100从导出口74直行前进,能够使卡合部件100经由卡合用引导部106与位于立起位置的立起台30的容纳槽102卡合。
接着,对用于使与立起台30的容纳槽102卡合的钢丝60的卡合部件100从容纳槽102脱离的脱离结构进行说明。
在前端部件28中设置有脱离用引导面116,该脱离用引导面116设置于隔壁80的上表面(参考图2)。该脱离用引导面116为朝向X(+)方向沿Z(-)方向倾斜的导向面(参考图2、图3)。并且,在卡合部件100与容纳槽102卡合而立起台30位于倒伏位置的状态,当进一步对钢丝60进行塞入操作时,脱离用引导面116作为沿卡合部件100从容纳槽102内向开口104外脱离的方向引导钢丝60的面而发挥功能。
根据如此构成的脱离结构,从可动部件96的卡合孔(后述)拆卸设置于钢丝60基端的安装部件(后述),然后,从延伸设置部36的导入口94对钢丝60进行塞入操作而使立起台30从图3的立起位置位于图2的倒伏位置。然后,若进一步对钢丝60进行塞入操作,则通过前端部件28的脱离用引导面116沿卡合部件100从容纳槽102内向开口104外脱离的X(+)方向引导钢丝60。由此,因钢丝60的恢复力而卡合部件100轻松地从容纳槽102内向开口104外脱离。
接着,对立起操作机构120进行说明。
图9是表示立起操作机构120的整体结构的结构图。并且,图10是图9的立起操作机构120的侧视图。另外,在图9及图10中,省略操作部22的外壳(未图示),示出操作部22的内部。
如图9及图10所示,立起操作机构120设置于操作部22的内部。具体而言,在操作部22的内部,从操作部主体32遍及延伸设置部36设置有构成立起操作机构120的各部的构成要件。
并且,立起操作机构120为连结立起操作杆20与可动部件96并且将立起操作杆20的旋转动作传递至可动部件96的动力传递机构。在实施方式中,立起操作杆20与可动部件96经由旋转体97连结。
立起操作机构120具备将立起操作杆20的旋转运动转换为直线运动的第1转换机构124、通过第1转换机构124以直线状运动的钢丝126以及将钢丝126的直线运动转换为旋转运动而使旋转体97及与旋转体97连结的可动部件96旋转的第2转换机构128。钢丝126为本发明的驱动部件的一例。
第1转换机构124具备基端与立起操作杆20连结的曲柄部件130、基端与曲柄部件130的前端连结的第1滑块132及基端与第1滑块132的前端连结的第2滑块134。立起操作杆20与曲柄部件130经由连结机构135连结。
钢丝126中,钢丝126的基端与第2滑块134的前端连接,钢丝126的前端与包含减速机构的第2转换机构128连接。
根据如上构成的第1转换机构124,若旋转操作立起操作杆20,则与其联动而曲柄部件130、第1滑块132及第2滑块134沿圆筒轴B进行直线运动。由此,钢丝126沿圆筒轴B进行直线运动,该直线运动传递至第2转换机构128。
第2转换机构128具备杆136、第1齿轮138、第2齿轮140、第3齿轮142及第4齿轮144。由第1齿轮138、第2齿轮140、第3齿轮142及第4齿轮144构成减速机构。
杆136经由轴148旋转自如地支承于托架146,并且与钢丝126的前端连结。因此,杆136通过钢丝126的直线运动以轴148为中心进行旋转。
第1齿轮138与杆136一体地设置,并且以轴148为中心进行旋转。第2齿轮140与第1齿轮138啮合,并且经由轴150旋转自如地支承于托架146。第3齿轮142与第2齿轮140一体地设置,且设置于与第2齿轮140同轴上。第4齿轮144设置于与旋转体97的驱动轴152同轴上,并且与旋转体97一同经由驱动轴152旋转自如地支承于托架146。第3齿轮142与该第4齿轮144啮合。
因此,根据如上构成的第2转换机构128,若钢丝126的直线运动传递至杆136,则第1齿轮138与杆136一同被旋转操作,第1齿轮138的旋转动作经由第2齿轮140及第3齿轮142传递至第4齿轮144而第4齿轮144进行旋转。由此,第4齿轮144、旋转体97及与旋转体97连结的可动部件96以驱动轴152为中心进行旋转。
因此,根据如上构成的立起操作机构120,能够将立起操作杆20的旋转操作经由第1转换机构124、钢丝126及第2转换机构128传递至旋转体97。由此,通过使旋转体97旋转,可动部件96以驱动轴152为中心进行旋转。
并且,根据立起操作机构120,通过包含减速机构的第2转换机构128,将立起操作杆20的旋转动作减速传递至可动部件96。即,相对于通过立起操作杆20的操作进行动作的杆136的旋转角,可动部件96的脚部162、164的旋转角变小。由此,能够进一步缩小操作立起操作杆20所需的力,从而基于立起操作杆20的立起台30的立起倒伏姿势控制变得轻松。
并且,在实施方式中,如图9及图10所示,作为立起操作机构120的驱动部件的一例例示了钢丝126。通过作为驱动部件使用钢丝126,具有以下优点。即,在将第2滑块134的直线运动转换为杆136的旋转运动时,钢丝126能够进行曲线移动(松弛),因此无需设置连杆机构,从而减少空间限制。并且,当通过连杆机构连结了第2滑块134与杆136时,虽然在立起操作机构120中,力的释放位置变少,但通过使用钢丝126,因钢丝126松弛而能够释放力,因此能够减少施加于立起操作机构120的负荷。因此,即使在从外部对露出于操作部22外部的可动部件96施加某种力的情况下,通过使钢丝126松弛而能够释放力,因此能够减少施加于立起操作机构120的负荷。
在此,对可动部件96的形状进行说明。如后述的图15及图16所示,可动部件96具备平板状的梁部160及设置于梁部160两端的脚部162、164,且作为整体构成为U字形状。而且,如图9及图10所示,旋转体97与设置于脚部162侧的驱动轴152连结。在旋转体97外周的一部分设置有O型环166。旋转体97经由O型环166转动自如地支承于操作部22的外壳(未图示),设置于脚部164侧的从动轴168经由O型环(未图示)转动自如地支承于外壳(未图示)。通过这些O型环166,操作部22保持水密性。如图9及图10所示,可动部件96的脚部162通过固定螺钉154与旋转体97连结。旋转体97只要在驱动轴152上能够旋转,则对其结构并不限定。为了能够顺利地旋转且通过设置于外周的O型环密封延伸设置部36,旋转体97优选为圆盘形状或圆筒形状。
并且,可动部件96的驱动轴152及从动轴168的旋转轴设定于与钢丝60的轴线方向垂直的方向(X(+)-X(-)方向)上。即,可动部件96设置成以与钢丝60的轴线方向垂直的方向为旋转轴旋转自如,因此能够顺利地推拉钢丝60。
接着,参考图11至图15对连结钢丝60的基端与可动部件96的第1方式的连结结构170进行说明。关于实施方式的连结结构,与专利文献1的内窥镜不同,是立起操作机构即连接件并未容纳于操作部狭窄的内部的结构,因此装卸操作变得轻松。并且,与专利文献1的内窥镜不同,将立起操作机构的连接件并不容纳于操作部的内部,因此能够避免操作部大型化这一问题。并且,与专利文献2的内窥镜不同,并未将电缆塞绳导出到控制把手的外部而将电缆塞绳的前端装卸自如地安装于夹头及螺母,因此装卸操作变得轻松。参考连结结构170对能够轻松地进行钢丝的基端相对于立起操作机构的装卸操作的情况进行说明。
图11是从操作部22的另一侧面22B观察了连结结构170的立体图。并且,图12是从左侧观察了图11所示的连结结构170的立体图。
并且,图13是具备钢丝60及设置于钢丝60基端的安装部件98的钢丝组装体172的立体图,图14是安装部件98的主视图,图15是表示导入口94及可动部件96的延伸设置部36的立体图。
上述的图11至图15是用于说明连结结构170的说明图,在其中的图11及图12中示出了通过连结结构170连结了钢丝60的基端与可动部件96的图,在图13至图15中示出了构成连结结构170的安装部件98及可动部件96。
如图15所示,在可动部件96中具备安装部件98以单触方式装卸自如地卡合的卡合孔174。卡合孔174沿可动部件96的梁部160的长边方向形成,且由贯穿了梁部160的正面和背面的贯穿孔构成。安装部件98的一对卡合部176、176(参考图14)以单触方式装卸自如地卡合于该卡合孔174。即,安装部件98以单触方式装卸自如地卡合于可动部件96。由此,根据第1实施方式的连结结构170,钢丝60的基端与可动部件96在操作部22的外部连结。另外,卡合孔174也可以是未贯穿梁部160的正面和背面的凹状的非贯穿孔。
另外,在本说明书中,“以单触方式装卸自如地卡合”是指,不使用其他固定件(例如,螺钉、螺栓或螺母等)而分别仅通过安装部件98相对于可动部件96的相对动作,便能够进行用于将安装部件98安装于可动部件96的动作及用于使安装部件98从可动部件96脱离的动作。关于后述的其他实施方式也相同。
图14所示的安装部件98为大致三角形状的板状体,并且在中央部的芯部178形成有钢丝60的基端连结的孔部180。安装部件98的卡合部176、176经由狭缝状的缺口182设置于芯部178的两侧,且设置有与卡合孔174弹性变形卡合的一对弹性变形部184。在弹性变形部184形成有卡止于卡合孔174的长边方向的两侧缘部175、175(参考图15及图16)的一对爪部186。该一对爪部186在进行卡合或解除卡合时通过一对弹性变形部184的弹性变形使卡合孔174与卡合部176向彼此接近的方向位移。
接着,参考图16至图18对基于第1实施方式的连结结构170的钢丝60的基端与可动部件96的连结顺序进行说明。
在连结钢丝60的基端与可动部件96之前,首先,将钢丝60的前端与立起台30连结。
在图16中示出了从导入口94以卡合部件100(参考图13)为前头***钢丝60的图,通过对该钢丝60的***操作将钢丝60的前端与立起台30连结。
即,在使立起台30位于立起位置的状态(参考图3)下,如图16所示,若从导入口94以卡合部件100为前头逐渐导入钢丝60,则卡合部件100经由钢丝通道62(参考图2)从导出口74导出于外部。而且,卡合部件100通过持续对钢丝60的导入操作,并通过图3的卡合用引导部106朝向立起台30的容纳槽102的开口104逐渐被引导,而从开口104与容纳槽102卡合。由此,钢丝60的前端与立起台30连结。
图17示出了钢丝60的前端与立起台30连结的状态下的安装部件98的状态。在该状态下,将爪部186下部的锥部187抵接塞入于卡合孔174的两侧缘。通过该动作,爪部186、186之间变窄,爪部186、186卡止于卡合孔174的两侧缘部175、175,如图18所示的连结图,安装部件98与可动部件96连结。
由此,根据第1实施方式的连结结构170,仅通过安装部件98相对于可动部件96的相对动作,便能够进行用于将安装部件98安装于可动部件96的动作。即,根据第1实施方式的连结结构170,能够将安装部件98以单触方式卡合于可动部件96。
另外,在将安装部件98安装于可动部件96时,也能够用手指捏住安装部件98的一对卡合部176、176来缩短爪部186、186之间而使其小于卡合孔174的长边方向的尺寸。即,通过弹性变形使一对弹性变形部184向彼此接近的方向位移。而且,在将爪部186、186***于卡合孔174之后,通过减少手指的力而使爪部186、186之间扩展,以使爪部186、186卡止于卡合孔174的两侧缘部175、175。由此,安装部件98以单触方式卡合于可动部件96。
如图12所示,可动部件96的脚部164通过固定螺钉156旋转自如地支承于从动轴168(未图示)。
并且,在实施方式中,设为在可动部件96中形成卡合孔174,在安装部件98中形成卡合部176,但也可以在可动部件96中形成卡合部176,在安装部件98中形成卡合孔174。即,只要在可动部件96及安装部件98中的任一个部件中设置卡合孔174,而在另一个部件中设置以单触方式与卡合孔174装卸自如地卡合的卡合部176即可。而且,爪部186也可以设置于短边方向侧,而不是设置于可动部件96的梁部160的长边方向侧。此外,卡合孔174也可以是在梁部160的长边方向上彼此分开形成的两个卡合孔。
内窥镜10使用于各种检查或处置。此后,当清洗内窥镜10时,实施以下操作。
首先,从前端部件28拆卸图2所示的顶盖76。接着,从可动部件96的卡合孔174(参考图15)拆卸安装部件98的卡合部176、176,从可动部件96拆卸钢丝60。接着,从延伸设置部36的导入口94对钢丝60进行塞入操作,而使立起台30从图3的立起位置位于图2的倒伏位置。然后,若进一步对钢丝60进行塞入操作,则卡合部件100从容纳槽102内向开口104外脱离。通过该操作,钢丝60的前端从立起台30被拆卸。接着,从导入口94引出钢丝60而清空钢丝通道62。然后,对前端部件28、立起台30及钢丝60的钢丝通道62实施清洗。
在从立起台30拆卸钢丝60的前端的操作中,第1实施方式的连结结构170在操作部22的外部安装部件98与可动部件96连结,因此能够从可动部件96轻松地拆卸安装部件98。具体而言,用手指捏住安装部件98的一对卡合部176、176来缩短爪部186、186之间而使其小于卡合孔174的长边方向的尺寸。然后,从卡合孔174拔出爪部186、186。
由此,根据第1实施方式的连结结构170,仅通过安装部件98相对于可动部件96的相对动作,便能够进行用于使安装部件98从可动部件96脱离的动作。即,根据第1实施方式的连结结构170,安装部件98以单触方式从可动部件96脱离。
如以上进行的说明,根据第1实施方式的连结结构170,在将钢丝60的前端与立起台30连结之后,在操作部22的外部,仅通过将安装部件98的卡合部176、176与可动部件96的卡合孔174卡合,便能够连结钢丝60的基端与可动部件96。并且,在清洗内窥镜10时,当从可动部件96拆卸钢丝60的基端时,在操作部22的外部,仅通过从可动部件96的卡合孔174拆卸安装部件98,便能够从可动部件96拆卸钢丝60的基端。
因此,根据第1实施方式的连结结构170,与在操作部的内部进行钢丝的基端相对于连接件的装卸操作的专利文献1的内窥镜及将电缆塞绳的前端装卸自如地安装于夹头及螺母的专利文献2的内窥镜相比,能够轻松地进行钢丝60的基端相对于可动部件96的装卸操作。
另外,在前述的实施方式中,设为从导入口94引出钢丝60,但也可以从前端部件28的导出口74引出钢丝60。在该情况下,在引出钢丝60之前,只要从钢丝60的基端拆卸安装部件98,则能够从导出口74引出钢丝60。
接着,对基于立起操作杆20的可动部件96的动作进行说明。如图19所示,执业医师能够使立起操作杆20在可动区域(位置P1与位置P2之间)移动。旋转体97按照立起操作杆20的动作进行旋转。安装于旋转体97的可动部件96在位置Q1与位置Q2之间进行转动。当执业医师使立起操作杆20从位置P1位于位置P3时,可动体98从位置Q1位于位置Q3。若超过位置P3而朝向位置P4对立起操作杆20进行操作(若可动体98从位置Q3向位置Q4开始转动),则立起操作杆20位于位置P1至位置P3之间时处于最大倒伏位置的立起台30从最大倒伏位置开始立起。并且,当使立起操作杆20位于位置P4时,可动体98位于位置Q4,立起台30处于最大立起位置。以立起操作杆20在位置P3与位置P4的操作范围内能够使立起台30在从最大倒伏位置至最大立起位置的范围内转动的方式,以标准长度的软性部54及钢丝60为基准组装有内窥镜10。
如图19所示,可动部件96的可动范围(位置Q1及位置Q2)与可动部件96的立起台操作范围(位置Q3及位置Q4)并不一致。关于位置P1及位置P3,具有宽度,以便考虑钢丝60在***部24的内部进行移动的轨迹而通过进一步按压立起台30能够处于最大倒伏位置。并且,关于位置P2及位置P4,具有宽度,以便能够对处于最大立起位置的立起台30进一步施加张力。
在具备立起台30的一个类型的内窥镜10中,对执业医师而言,优选立起操作杆20位于位置P3时立起台30位于最大倒伏位置,而立起操作杆20位于位置P4时立起台30位于最大立起位置。在具有多个内窥镜10的设备中,若每个内窥镜10均存在偏差,则导致操作感有所不同。因此,通过消除内窥镜10的个体差而以相同的操作感来操作立起台30,执业医师能够无违和感地进行手指的操作。
然而,存在组装内窥镜10时的公差及所构成的组件的公差。当构成***部24的软性部54中存在组装公差及组件公差时,在***部24的从基端至前端的长度上出现偏差。当在软性部54的长度与钢丝60的长度之间出现相对偏差时,有时立起操作杆20的操作范围(位置P3与位置P4)发生变化。
例如,当软性部54较短时,若以图19所示的标准软性部54及钢丝60的长度为基准进行组装,则如图20所示,与图19相比,如立起台30成为最大倒伏位置及最大立起位置的立起操作杆20的位置从位置P3偏向位置P5及位置P4成为位置P6,会导致操作立起台30的立起操作杆20的操作范围位于前端侧。其结果,无法充分地拉拽立起台30,因此存在无法抬起粗径的处置器具56的顾虑。
并且,当软性部54较长时,若以图19所示的标准软性部54及钢丝60的长度为基准进行组装,则图21所示,与图19相比,如立起台30成为最大倒伏位置及最大立起位置的立起操作杆20的位置从位置P3偏向位置P7及位置P4成为位置P8,会导致操作立起台30的立起操作杆20的操作范围位于基端侧。其结果,钢丝60的长度不足,立起台30无法充分地倒伏,因此存在对处置器具56的插通性造成恶劣影响的顾虑。
若在软性部54的长度上出现偏差,则图19、图20及图21所示,当向最大倒伏位置及最大立起位置对立起台30进行操作时,立起操作杆20的操作范围变得不一致。
因此,在实施方式中,即使在软性部54存在偏差的情况下,通过根据软性部54的偏差的形态调整可动部件96相对于旋转体97的旋转方向的连结位置,也使立起操作杆20将立起台30处于最大倒伏位置及最大立起位置的操作范围一致。以下,对其方式进行说明。
图22示出了软性部54短于标准软性部54时的可动部件96与旋转体97的连结位置。如图22所示,与图19所示的标准软性部54的长度时的可动部件96的位置SP进行比较,以相对于旋转体97的旋转方向,在基端侧的位置连结可动部件96的方式使其位移。通过使可动部件96与旋转体97的连结位置向基端侧位移,能够将位于图20所示的前端侧的立起操作杆20对立起台30的操作范围(位置P5~位置P6)设为图19所示的立起操作杆20对立起台30的操作范围(位置P3~位置P4)。
图23示出了软性部54长于标准软性部54时的可动部件96与旋转体97的连结位置。如图23所示,与图19所示的标准软性部54的长度时的可动部件96的位置SP进行比较,以相对于旋转体97的旋转方向,在前端侧的位置连结可动部件96的方式使其位移。通过使可动部件96与旋转体97的连结位置向前端侧位移,能够将位于图21所示的基端侧的立起操作杆20对立起台30的操作范围(位置P7~位置P8)设为图19所示的立起操作杆20对立起台30的操作范围(位置P3~位置P4)。
根据实施方式,即使在软性部54的长度与钢丝60的长度之间出现偏差的情况下,也能够调整立起操作杆20对立起台30的操作范围(从位置P3向位置P4),在立起操作杆20对立起台30的操作中,能够对执业医师提供相同的操作感。
能够以如下顺序进行图22及图23所示的可动部件96与旋转体97的连结位置的调整。
例如,准备用于调整连结位置的标准钢丝。标准钢丝由卡合部件100设置于前端的钢丝60及设置于钢丝60基端的安装部件98构成。
在内窥镜10的制造组装时,标准钢丝的前端安装于立起台30,安装部件98安装于可动部件96。通过紧固调整部件调整可动部件96相对于旋转体97的旋转方向的连结位置,以使立起操作杆20位于位置P3时立起台30成为最大倒伏位置,而立起操作杆20位于位置P4时立起台30成为最大立起位置。若连结位置的调整结束,则拆卸标准钢丝。在对每个内窥镜10调整连结位置之后,作为产品出货。
由于连结位置得到了调整,因此在执业医师将钢丝60与立起台卡合并且将安装部件98安装于可动部件96时,无需调整可动部件96与旋转体97的连结位置。
图24是内窥镜局部的分解图,是对能够调整可动部件96与旋转体97的连结位置的第1方式的位置调整部件的结构进行说明的说明图。如图24所示,内窥镜10具备与立起操作杆20的操作联动的旋转体97、与旋转体97装卸自如地连结的可动部件96及固定可动部件96与旋转体97的固定螺钉154。
在可动部件96的脚部162形成有贯穿孔96A。旋转体97具备与驱动轴152(未图示)嵌合的管状突出部97A。旋转体97的突出部97A插通于可动部件96的贯穿孔96A,旋转体97的一部分即突出部97A容纳于容纳部即贯穿孔96A。可动部件96旋转自如地支承于旋转体97。通过该结构,可动部件96相对于旋转体97的旋转方向能够选择任意位置。贯穿孔96A也被称为轴承。
在选择了任意位置的状态下,通过用固定螺钉154固定可动部件96与旋转体97,能够调整可动部件96相对于旋转体97的旋转方向的连结位置。固定螺钉154的轴线方向与驱动轴152的轴线方向平行。平行包含大致平行。如图24所示,容纳旋转体97一部分的容纳部即贯穿孔96A及固定螺钉154作为位置调整部件而发挥功能。
图25是表示第2方式的位置调整部件的图。如图25所示,旋转体97具备与驱动轴152嵌合的管状突出部97A。在可动部件96的脚部162作为容纳部形成有凹坑96B。凹坑96B为不贯穿脚部162的有底空间。凹坑96B朝向突出部97A开口。旋转体97的一部分即突出部97A容纳于可动部件96的凹坑96B。可动部件96旋转自如地支承于旋转体97。通过该结构,可动部件96相对于旋转体97的旋转方向能够选择任意位置。凹坑96B也被称为轴承。
在选择了任意位置的状态下,通过用多个固定螺钉157固定可动部件96与旋转体97,能够调整可动部件96相对于旋转体97的旋转方向的连结位置。固定螺钉157的轴线方向与驱动轴152的轴线方向垂直。垂直包含大致垂直。如图25所示,容纳旋转体97一部分的容纳部即外周槽97B及固定螺钉157作为位置调整部件而发挥功能。
图26是表示第3方式的位置调整部件的图。如图26所示,旋转体97具备与驱动轴152嵌合的管状突出部97A。在可动部件96的脚部162,与梁部160相反的一侧的前端部被缺口部分支,且构成有把持部96C。在把持部96C的缺口部形成有扩大部。旋转体97的一部分即突出部97A插通于扩大部,旋转体97旋转自如地把持于把持部96C。通过该结构,可动部件96相对于旋转体97的旋转方向能够选择任意位置。
如图26所示,在分支的把持部96C的前端部形成有螺孔(未图示)。螺孔相对于把持部96C的扩大部位于与梁部160相反的位置。紧固螺钉158插通于螺孔。分支的前端部通过紧固螺钉158紧固。通过紧固紧固螺钉158,前端部的缺口部的间隙变窄。由此,在选择了任意位置的状态下,通过紧固螺钉158固定可动部件96与旋转体97,能够调整可动部件96相对于旋转体97的旋转方向的连结位置。如图26所示,把持部96C及紧固螺钉158作为位置调整部件而发挥功能。
另外,为了保持与操作部22(未图示)之间的水密性,在把持部96C的扩大部优选具备顶盖159。
图27是表示第4方式的位置调整部件的图。另外,图27的位置调整部件与图24的位置调整部件的基本结构相同。另一方面,与图24不同,如图27所示,在旋转体97的管状突出部97A的外周形成有外周槽97B。在构成可动部件96的脚部162的容纳部的贯穿孔96A形成有与外周槽97B卡合的内周槽96D。通过该结构,可动部件96相对于旋转体97的旋转方向能够选择与内周槽96D及外周槽97B的槽间距对应的任意位置。
在选择了任意位置的状态下,通过用固定螺钉154固定可动部件96与旋转体97,能够调整可动部件96相对于旋转体97的旋转方向的连结位置。而且,由于使内周槽96D与外周槽97B卡合,因此能够抑制可动部件96与旋转体97的位置偏离。固定螺钉154的轴线方向与驱动轴152(未图示)的轴线方向平行。平行包含大致平行。如图27所示,容纳旋转体97的一部分的容纳部即贯穿孔96A、固定螺钉154、内周槽96D及外周槽97B作为位置调整部件而发挥功能。
图28及图29是表示第5方式的位置调整部件的图。另外,图28及图29的位置调整部件与图27的位置调整部件的基本结构相同。另外,图29是从相反的一侧观察了图28的立体图。在旋转体97的管状突出部97A的外周形成有外周槽97B。
另一方面,在可动部件96的脚部162作为容纳部形成有凹坑96B。凹坑96B为不贯穿脚部162的空间。凹坑96B朝向突出部97A开口。在凹坑96B形成有与外周槽97B卡合的内周槽96D。通过该结构,可动部件96相对于旋转体97的旋转方向能够选择与内周槽96D及外周槽97B的槽间距对应的任意位置。凹坑96B也被称为轴承。
在选择了任意位置的状态下,通过用固定螺钉156固定可动部件96与旋转体97,能够调整可动部件96相对于旋转体97的旋转方向的连结位置。固定螺钉156***于可动部件96的脚部164,且紧固于操作部22(未图示)。固定螺钉156旋转自如地支承可动部件96。因此,在实施方式中,在可动部件96的脚部162的一侧不具备固定螺钉。通过脚部162的凹坑96B,环状突出部97A被密封。而且,由于使内周槽96D与外周槽97B卡合,因此能够抑制可动部件96与旋转体97的位置偏离。顶盖190安装成紧固固定螺钉156之后覆盖固定螺钉156。通过设置顶盖190,能够保持水密性。
固定螺钉156的轴线方向与驱动轴152(未图示)的轴线方向平行。平行包含大致平行。如图28及图29所示,容纳旋转体97的一部分的容纳部即凹坑96B、固定螺钉154、内周槽96D及外周槽97B作为位置调整部件而发挥功能。
参考图24至图29对位置调整部件进行了说明,但只要能够调整可动部件96与旋转体97的连结位置,则并不限定于该结构。
图30是表示图11至图18所示的连结结构170的变形例的立体图。
在对图30所示的变形例的连结结构170A进行说明时,对与图11至图18所示的连结结构170相同或类似的部件标注相同的符号来进行说明。
形成于可动部件96的卡合孔174A为圆形的贯穿孔。并且,安装部件98A的卡合部176A具有***于卡合孔174A的筒状部177。并且,安装部件98A的弹性变形部由设置于筒状部177的前端部的切槽部184A构成,在切槽部184A的外周面形成有爪部186A。
根据如上构成的连结结构170A,在将筒状部177的切槽部184A***于卡合孔174A时,切槽部184A通过弹性变形而缩径。由此,切槽部184A逐渐通过卡合孔174A,然后,当切槽部184A通过了卡合孔174A时,切槽部184A恢复为原来的直径。由此,如图31所示的连结结构170A的剖视图所示,切槽部184A的爪部186A与可动部件96的梁部160的背面160A卡合,因此安装部件98A以单触方式卡合于可动部件96。
在该连结结构170A中,也与连结结构170相同地,在操作部22的外部进行安装部件98A相对于可动部件96的装卸操作。该安装操作只是在卡合孔174A中***卡合部176A即可。通过该安装操作,能够将钢丝60的基端经由安装部件98A轻松地与可动部件96连结。
并且,当从可动部件96拆卸安装部件98A时,用手指捏住切槽部184A,以使切槽部184A缩径。然后,从卡合孔174A拔出切槽部184A。
由此,在变形例的连结结构170A中,也与连结结构170相同地,分别仅通过安装部件98A相对于可动部件96的相对动作,便能够进行用于将安装部件98A安装于可动部件96的动作及用于使安装部件98A从可动部件96脱离的动作。即,根据连结结构170A,安装部件98A以单触方式卡合于可动部件96。
图32是表示在导入口94安装有阀体95的状态的剖视图。在实施方式中,将钢丝60的基端配置于导入口94的外部,因此优选将阀体95安装于导入口94。由此,能够防止从前端部件28的导出口74经由钢丝通道62逆流过来的体腔内液从导入口94漏出。
接着,参考图33至图35对第2方式的连结结构210进行说明。
图33是连结结构210的立体图,图34是连结结构210的组装立体图,图35是连结结构210的主要部分剖视图。另外,在对连结结构210进行说明时,对与图11至图18所示的连结结构170相同或类似的部件标注相同的符号来进行说明。
连结结构210由可动部件96及安装部件212构成。
如图34所示,在可动部件96的梁部160设置有卡合孔214,在安装部件212中设置有以单触方式与卡合孔214装卸自如地卡合的卡合部216。并且,安装部件212由捏住部218及构成卡合部216的轴部220构成,在形成于轴部220的孔部222连结有钢丝60的基端。
在此,对卡合孔214的形状进行说明。图36是卡合孔214的俯视图,并且在卡合孔214的形状上重叠示出了卡合部216的形状。
卡合孔214具备具有直径a的窄幅部224及具有大于直径a的直径b的宽幅部226。在实施方式中,以直径a来对本发明的第1宽度进行说明,由直径b来表示本发明的第2宽度。另外,如图36所示,连结窄幅部224的中心与宽幅部226的中心的线CL为曲线。线CL构成以导入口94(未图示)为中心的大致圆弧。窄幅部224及宽幅部226的配置使将安装部件212卡合于卡合孔214时的操作轻松。对此将在后面进行叙述。
并且,图34所示的安装部件212的卡合部216具备具有图36的直径a以下的外径c的轴部220及设置于轴部220前端的扩径部228。扩径部228具有大于直径a且小于直径b的外径d。该扩径部228作为限制轴部220从窄幅部224向轴部220的轴向脱离的防脱落部件而发挥功能。为了稳定地保持轴部220,优选直径a与外径c之差小。
对卡合操作进行说明。卡合孔214的宽幅部226大于扩径部228,因此安装部件212的卡合部216能够轻松地***于卡合孔214。接着,安装部件212从宽幅部226向窄幅部224滑动。此时,如图33所示,安装部件212固定于钢丝60,因此安装部件212在以导入口94为中心的大致圆弧的轨迹上移动。如上所述,窄幅部224及宽幅部226以大致圆弧配置,因此安装部件212能够在窄幅部224与宽幅部226之间顺利地滑动。而且,当安装部件212位于窄幅部224时,能够对钢丝60赋予张力。
并且,卡合孔214在窄幅部224与宽幅部226之间具有摩擦阻力部230。该摩擦阻力部230设置于窄幅部224的开口入口部。通过摩擦阻力部230能够限制***于窄幅部224的轴部220意外地从窄幅部224向宽幅部226滑动。另外,摩擦阻力部230形成为从卡合孔214彼此对置的壁面突出。
如此构成的连结结构210也与连结结构170相同地,在操作部22的外部进行安装部件212相对于可动部件96的装卸操作。该安装操作只是在卡合孔214的宽幅部226***卡合部216,使卡合部216朝向窄幅部224滑动,使卡合部216与窄幅部224卡合即可。由此,安装部件212以单触方式卡合于可动部件96。通过该安装操作,能够将钢丝60的基端经由安装部件212轻松地与可动部件96连结。
并且,若使卡合部216从宽幅部226朝向窄幅部224滑动,则轴部220与摩擦阻力部230抵接,但通过使卡合部216滑动的力而能够使卡合部216顺利地与窄幅部224卡合。
并且,在将卡合部216与窄幅部224卡合的状态下,通过扩径部228防止轴部220从窄幅部224向轴部220的轴向脱离。并且,通过轴部220与摩擦阻力部230抵接,限制卡合部216从窄幅部224向宽幅部226滑动。由此,能够可靠地将安装部件212与可动部件96连结。
另一方面,在清洗内窥镜10时,当从可动部件96拆卸安装部件212时,使安装部件212的卡合部216从窄幅部224向宽幅部226滑动而从宽幅部226拔出卡合部216。由此,安装部件212以单触方式从可动部件96脱离。
因此,根据图33至图35的连结结构210,与前述的专利文献1、2的内窥镜相比,能够轻松地进行钢丝60的基端相对于可动部件96的装卸操作。
另外,在图36中,例示了具备摩擦阻力部230的卡合孔214,但也可以是不具备摩擦阻力部230的卡合孔214。
接着,参考图37及图38对第3方式的连结结构232进行说明。
图37是连结结构232的组装立体图。图38是形成于可动部件96的卡合孔214的俯视图,并且在卡合孔214的形状上重叠示出了安装部件234的卡合部236的形状。另外,在对连结结构232进行说明时,对与图33至图36所示的连结结构210相同或类似的部件标注相同的符号来进行说明。
如图38所示,卡合孔214具备具有直径a的窄幅部224及具有大于直径a的直径b的宽幅部226。窄幅部224与宽幅部226处于与图36相同的位置关系。
并且,图37所示的安装部件234的卡合部236具备具有直径a以下的外径c的轴部220及设置于轴部220的前端并且外径f大于直径b且形成有多个(例如四条)切槽237(参考图37)的扩径部238。当扩径部238***于宽幅部226时,扩径部238通过多个切槽237弹性变形而缩径。为了稳定地保持轴部220,优选直径a与外径c之差小。
如此构成的连结结构232也与连结结构210相同地,在操作部22的外部进行安装部件234相对于可动部件96的装卸操作。该安装操作首先在卡合孔214的宽幅部226嵌装扩径部238。此时,扩径部238通过多个切槽237弹性变形而缩径。由此,扩径部238逐渐通过宽幅部226,然后,当扩径部238通过了宽幅部226时,扩径部238恢复为原来的直径。由此,扩径部238与可动部件96的梁部160的背面160A卡合,因此防止安装部件234从可动部件96的脱落。
然后,使卡合部236朝向窄幅部224滑动而使卡合部236与窄幅部224卡合。由此,安装部件234以单触方式卡合于可动部件96。通过该安装操作,能够将钢丝60的基端经由安装部件234轻松地与可动部件96连结。
并且,在将卡合部236与窄幅部224卡合的状态下,通过扩径部238防止轴部220从窄幅部224向轴部220的轴向脱离。并且,通过轴部220与摩擦阻力部230抵接,限制卡合部236从窄幅部224向宽幅部226滑动。由此,能够可靠地将安装部件234与可动部件96连结。
另一方面,在清洗内窥镜10时,当从可动部件96拆卸安装部件234时,使安装部件234的卡合部236从窄幅部224向宽幅部226滑动,然后,用手指捏住扩径部238而使扩径部238缩径,以从宽幅部226拔出扩径部238。由此,安装部件234以单触方式从可动部件96脱离。
因此,根据图37及图38的连结结构232,与前述的专利文献1、2的内窥镜相比,能够轻松地进行钢丝60的基端相对于可动部件96的装卸操作。
另外,在图38中,例示了具备摩擦阻力部230的卡合孔214,但也可以是不具备摩擦阻力部230的卡合孔214。
接着,参考图39及图40对第4方式的连结结构240进行说明。
图39是连结结构240的立体图,图40是连结结构210的组装立体图。另外,在对连结结构240进行说明时,对与图11至图18所示的连结结构170相同或类似的部件标注相同的符号来进行说明。
连结结构240由可动部件242及安装部件244构成。
可动部件242由脚部162、脚部164及连结脚部162与脚部164的圆筒体246构成。该圆筒体246沿与钢丝60的轴线方向垂直的方向(X(+)-X(-)方向)延伸。并且,在图39及图40中,在脚部162及脚部164的上端部形成有构成旋转限制止挡件的U字状的沟槽248、250。
另一方面,在安装部件244中连结有钢丝60的基端。安装部件244由与圆筒体246的外周旋转自如地卡合的环状体252及与沟槽248、250一同构成旋转限制止挡件的销254、256构成。环状体252的与长边方向正交的剖面构成为C字型,通过将沿长边方向形成的狭缝253向圆筒体246推压,环状体252扩径而以单触方式与圆筒体246卡合。
如此构成的连结结构240也与连结结构170、210相同地,在操作部22的外部进行安装部件244相对于可动部件242的装卸操作。该安装操作将安装部件244的环状体252的狭缝253推向可动部件242的圆筒体246。通过该操作,安装部件244以单触方式与可动部件242卡合。由此,能够将钢丝60的基端经由安装部件244可靠地与可动部件242连结。
并且,若环状体252与圆筒体246卡合,则与此同时销254与沟槽248卡合,且销256与沟槽250卡合,因此当进行基于可动部件242的钢丝60的推拉操作时,能够防止环状体252相对于圆筒体246相对旋转。由此,能够对钢丝60顺利地进行推拉操作。
另一方面,在清洗内窥镜10时,当从可动部件242拆卸安装部件244时,若向从沟槽248、250拆卸销254、256的方向拉拽安装部件244,则环状体252被圆筒体246推压而扩径,从而从圆筒体246拆卸环状体252。由此,安装部件244以单触方式从可动部件242脱离。
因此,根据图39及图40的连结结构240,与前述的专利文献1、2的内窥镜相比,能够轻松地进行钢丝60的基端相对于可动部件242的装卸操作。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可动部件242中设置有圆筒体246,在安装部件244中设置有环状体252,但只要在可动部件242及安装部件244中的任一个部件中设置圆筒体246而在另一个部件中设置环状体252即可。
在图30至图40所示的连结结构中,也能够通过上述的位置调整部件调整可动部件96与旋转体97的连结位置。
在以上说明的实施方式中,如图9及图10所示,作为立起操作机构120的驱动部件的一例例示了钢丝126,但也可以代替钢丝126而采用连杆机构。
图41是通过连杆机构即连杆金属板260连结了第1滑块132与杆136的主要部分结构。图42是图41的连杆机构的动作说明图。
如图41及图42所示,连杆金属板260的前端经由销262与第1滑块132的基端旋转自如地连结,连杆金属板260的基端经由销264与杆136旋转自如地连结。
由此,若使图9及图10所示的立起操作杆20旋转,则第1滑块132的直进运动经由连杆机构即连杆金属板260能够传递至杆136。由此,杆136在图41至图42的旋转范围内进行旋转,从而能够将旋转力例如传递至图9及图10所示的可动部件96。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内窥镜10例示十二指肠镜而进行了说明,但只要是在***部的前端部具备调整处置器具的导出方向的立起台的内窥镜,则也能够将本发明适用于超声波内窥镜等各种内窥镜中。
符号说明
10-内窥镜,12-内窥镜***,14-处理器装置,16-光源装置,18-显示器,20-立起操作杆,22-操作部,22A-一侧面,22B-另一侧面,24-***部,26-前端部,28-前端部件,28A-周面,30-立起台,30A-导向面,30B-基部,32-操作部主体,34-把持部,36-延伸设置部,38-防折管,38A-基端部,40-凸缘,42-处置器具导入口,44-卡口部,44A-前端部,46-通用塞绳,48-电气连接器,50-光源连接器,52-弯曲部,54-软性部,56-处置器具,56A-前端部,58-处置器具通道,60-钢丝,62-钢丝通道,64-弯角钮,66-供气供水按钮,68-抽吸按钮,70-供气供水喷嘴,72-处置器具导出口,74-导出口,76-顶盖,76A-开口窗,78-隔壁,78A-轴承部,80-隔壁,80A-轴承部,82-立起台容纳室,84-转动轴,86-转动轴,88-光学***容纳室,90-照明窗,92-观察窗,94-导入口,95-阀体,96-可动部件,96A-贯穿孔,96B-凹坑,96C-把持部,96D-内周槽,97-旋转体,97A-突出部,97B-外周槽,98-安装部件,98A-安装部件,100-卡合部件,102-容纳槽,104-开口,106-卡合用引导部,108-卡合用引导路,110-变形产生部,112-沟槽,114-沟槽,116-脱离用引导面,120-立起操作机构,124-第1转换机构,126-钢丝,128-第2转换机构,130-曲柄部件,132-第1滑块,134-第2滑块,135-连结机构,136-杆,138-第1齿轮,140-第2齿轮,142-第3齿轮,144-第4齿轮,146-托架,148-轴,150-轴,152-驱动轴,154-固定螺钉,156-固定螺钉,157-固定螺钉,158-紧固螺钉,159-顶盖,160-梁部,160A-背面,162-脚部,164-脚部,166-O型环,168-从动轴,170-连结结构,170A-连结结构,172-钢丝组装体,174-卡合孔,174A-卡合孔,175-缘部,176-卡合部176A-卡合部,177-筒状部,178-芯部,180-孔部,182-缺口,184-弹性变形部,184A-切槽部,186-爪部,186A-爪部,187-锥部,190-顶盖,200-分支管,202-前端管,204-管路,206-管路,208-抽吸管,210-连结结构212-安装部件,214-卡合孔,216-卡合部,218-捏住部,220-轴部,222-孔部,224-窄幅部,226-宽幅部,228-扩径部,230-摩擦阻力部,232-连结结构234-安装部件,236-卡合部,237-切槽,238-扩径部,240-连结结构,242-可动部件,244-安装部件,246-圆筒体,248-沟槽,250-沟槽,252-环状体,253-狭缝,254-销,256-销,260-连杆金属板,262-销,264-销。

Claims (17)

1.一种内窥镜,其具备:
操作部,设置有操作部件;
***部,设置于所述操作部的前端侧,且***于受检体内;
处置器具立起台,设置于所述***部的前端部;
旋转体,露出配置于所述操作部的外部,且与所述操作部件的操作联动;
可动部件,与所述旋转体装卸自如地连结;
位置调整部件,能够调整所述可动部件相对于所述旋转体的旋转方向的连结位置;
立起操作线,前端侧与所述处置器具立起台连结,基端侧与所述可动部件连结,通过根据所述可动部件的动作被推拉而使所述处置器具立起台进行动作;及
安装部件,设置于所述立起操作线的基端,且与所述可动部件装卸自如地卡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窥镜,其中,
所述位置调整部件由设置于所述可动部件且容纳所述旋转体的至少一部分的容纳部及对容纳于所述容纳部的所述旋转体与所述可动部件之间的位置进行固定的固定螺钉构成。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窥镜,其中,
所述位置调整部件由设置于所述可动部件且把持所述旋转体的至少一部分的把持部及紧固所述把持部的前端部且固定所述旋转体与所述可动部件之间的位置的紧固螺钉构成。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窥镜,其中,
所述位置调整部件由设置于所述旋转体的至少一部分的外周槽、设置于所述可动部件且形成有与所述外周槽卡合的内周槽的容纳部及对容纳于所述容纳部的所述旋转体与所述可动部件之间的位置进行固定的固定螺钉构成。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内窥镜,其中,
在所述可动部件及所述安装部件中的任一个部件中设置有卡合孔,在另一个部件中设置有与所述卡合孔装卸自如地卡合的卡合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内窥镜,其中,
在所述卡合部设置有与所述卡合孔弹性变形而卡合的弹性变形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内窥镜,其中,
在所述弹性变形部形成有卡止于所述卡合孔缘部的能够弹性变形的一对爪部,当对所述卡合孔与所述卡合部进行卡合或解除卡合时,通过弹性变形使所述一对爪部向彼此接近的方向位移。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内窥镜,其中,
所述卡合部具有***于所述卡合孔的筒状部,
所述弹性变形部由设置于所述筒状部的前端部的切槽部构成,且构成为当所述筒状部的前端部***于所述卡合孔时,所述切槽部通过弹性变形而能够缩径。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内窥镜,其中,
所述卡合孔具备具有第1宽度的窄幅部及具有大于所述第1宽度的第2宽度的宽幅部,
所述卡合部具备具有所述第1宽度以下的外径的轴部及设置于所述轴部的前端并且具有大于所述第1宽度且小于所述第2宽度的外径的扩径部。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内窥镜,其中,
所述卡合孔具备具有第1宽度的窄幅部及具有大于所述第1宽度的第2宽度的宽幅部,
所述卡合部具备具有所述第1宽度以下的外径的轴部及设置于所述轴部的前端并且具有大于所述第2宽度的外径且形成有多个切槽的成为所述弹性变形部的扩径部,
当所述扩径部***于所述宽幅部时,所述扩径部构成为通过所述多个切槽弹性变形而能够缩径。
11.根据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内窥镜,其中,
所述卡合孔具有摩擦阻力部,所述摩擦阻力部在所述窄幅部与所述宽幅部之间使所述轴部移动时,通过与所述轴部的外周面抵接而对所述轴部赋予摩擦阻力。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内窥镜,其中,
在所述可动部件及所述安装部件中的任一个部件中设置有沿与所述立起操作线的轴线方向垂直的方向延伸的圆筒体,在另一个部件中设置有与所述圆筒体的外周旋转自如地卡合的环状体,
所述内窥镜具备限制所述圆筒体与所述环状体的相对旋转的旋转限制止挡件。
13.根据权利要求1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内窥镜,其具备:
卡合部件,设置于所述立起操作线的前端;及
容纳槽,设置于所述处置器具立起台,且与所述卡合部件卡合脱离自如地卡合。
14.根据权利要求1至13中任一项所述的内窥镜,其具备:
基端开口,设置于所述操作部;
前端开口,设置于所述前端部;及
立起操作线通道,设置于所述***部的内部,且连通所述基端开口与所述前端开口,
所述立起操作线插通于所述立起操作线通道,前端侧配置于所述前端开口的外侧且与所述处置器具立起台连结,基端侧配置于所述基端开口的外侧且与所述可动部件连结。
15.根据权利要求1至14中任一项所述的内窥镜,其中,
所述可动部件设置成以与所述立起操作线的轴线方向垂直的方向为旋转轴旋转自如。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内窥镜,其中,
所述操作部件为旋转自如地支承于所述操作部的操作部件,且具备:
第1转换机构,将所述操作部件的旋转运动转换为直线运动;
驱动部件,由所述第1转换机构以直线状驱动;及
第2转换机构,将所述驱动部件的直线运动转换为旋转运动而使所述可动部件旋转。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内窥镜,其中,
所述第2转换机构包含减速机构。
CN201980014461.5A 2018-02-23 2019-01-25 内窥镜 Pending CN111757697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031048 2018-02-23
JP2018-031048 2018-02-23
PCT/JP2019/002535 WO2019163401A1 (ja) 2018-02-23 2019-01-25 内視鏡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757697A true CN111757697A (zh) 2020-10-09

Family

ID=6768827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80014461.5A Pending CN111757697A (zh) 2018-02-23 2019-01-25 内窥镜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1839355B2 (zh)
JP (1) JP7033188B2 (zh)
CN (1) CN111757697A (zh)
DE (1) DE112019000935T5 (zh)
WO (1) WO2019163401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065313A (zh) * 2017-09-28 2020-04-24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内窥镜
CN111757697A (zh) * 2018-02-23 2020-10-09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内窥镜
WO2021193695A1 (ja) * 2020-03-27 2021-09-30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内視鏡及び起立操作レバー
JP7463233B2 (ja) 2020-08-26 2024-04-08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内視鏡、及び装着部品
WO2022071566A1 (ja) * 2020-10-02 2022-04-07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内視鏡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47052A (ja) * 1993-08-03 1995-02-21 Olympus Optical Co Ltd 内視鏡カバー方式内視鏡
JPH07184830A (ja) * 1993-12-27 1995-07-25 Olympus Optical Co Ltd 内視鏡カバー方式の内視鏡装置
JPH08243076A (ja) * 1995-03-10 1996-09-24 Olympus Optical Co Ltd 内視鏡
JP2010136737A (ja) * 2008-12-09 2010-06-24 Fujifilm Corp 内視鏡
JP2014128465A (ja) * 2012-12-28 2014-07-10 Fujifilm Corp 処置具起立ユニット及び内視鏡
JP2017148096A (ja) * 2016-02-22 2017-08-31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内視鏡
JP2017148406A (ja) * 2016-02-26 2017-08-31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内視鏡

Family Cites Families (3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607797B2 (ja) * 1992-03-16 1997-05-07 オリンパス光学工業株式会社 内視鏡のチャンネル
US5460168A (en) 1992-12-25 1995-10-24 Olympus Optical Co., Ltd. Endoscope cover assembly and cover-system endoscope
US5569157A (en) * 1993-05-07 1996-10-29 Olympus Optical Co., Ltd. Endoscope
JP3302096B2 (ja) 1993-05-07 2002-07-15 オリンパス光学工業株式会社 内視鏡
DE102005041454A1 (de) 2005-08-31 2007-03-01 Karl Storz Gmbh & Co. Kg Endoskop
JP4970877B2 (ja) * 2006-05-17 2012-07-11 オリンパスメディカル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内視鏡
JP4836674B2 (ja) * 2006-06-08 2011-12-14 Hoya株式会社 内視鏡の湾曲操作機構
JP5159181B2 (ja) * 2007-06-21 2013-03-06 Hoya株式会社 内視鏡における連結部の構造
JP5855628B2 (ja) * 2013-11-28 2016-02-09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ワイヤ押し引き装置及び内視鏡
JP5959770B2 (ja) * 2014-08-07 2016-08-02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内視鏡の先端構造
JP5945655B1 (ja) * 2014-08-19 2016-07-05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伝達機構と起上装置と挿入機器
JP6357115B2 (ja) * 2015-01-15 2018-07-11 Hoya株式会社 内視鏡
JP6271465B2 (ja) * 2015-03-20 2018-01-31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内視鏡
JP6373780B2 (ja) * 2015-03-20 2018-08-15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内視鏡
JP6266557B2 (ja) * 2015-03-20 2018-01-24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内視鏡
JP6249978B2 (ja) * 2015-03-20 2017-12-20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内視鏡
JP6307464B2 (ja) * 2015-03-20 2018-04-04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内視鏡
JP6263494B2 (ja) * 2015-03-20 2018-01-17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内視鏡
WO2016199694A1 (ja) * 2015-06-10 2016-12-15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内視鏡
JP6099851B1 (ja) * 2015-07-15 2017-03-22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内視鏡の先端カバーおよび内視鏡
AU2016297077B2 (en) * 2015-07-21 2020-10-22 GI Scientific, LLC Endoscope accessory with angularly adjustable exit portal
DE102015113016B4 (de) * 2015-08-07 2018-03-29 Digital Endoscopy Gmbh Endoskopkopf
EP3345529B1 (en) * 2015-09-02 2019-12-18 FUJIFILM Corporation Endoscope and treatment tool erecting mechanism
JP6495801B2 (ja) * 2015-10-23 2019-04-03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内視鏡
WO2018070508A1 (ja) * 2016-10-14 2018-04-19 Hoya株式会社 内視鏡用キャップ、内視鏡および内視鏡用キャップの取り外し方法
JP6689799B2 (ja) * 2016-10-14 2020-04-28 Hoya株式会社 内視鏡および内視鏡用キャップ
CN110831484B (zh) * 2017-07-18 2022-04-22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内窥镜
CN111093464B (zh) * 2017-09-27 2023-01-06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内窥镜
DE112018006968T5 (de) * 2018-01-29 2020-10-08 Fujifilm Corporation Endoskop
JPWO2019150633A1 (ja) * 2018-01-31 2020-12-03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挿入装置
CN111757697A (zh) * 2018-02-23 2020-10-09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内窥镜
WO2019235005A1 (ja) * 2018-06-08 2019-12-12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内視鏡
DE102020103016A1 (de) * 2020-02-06 2021-08-12 Olympus Winter & Ibe Gmbh Albarran, Triebkörper sowie Verfahren zum Verspannen eines Zugdrahtes
EP4240219A1 (en) * 2020-12-31 2023-09-13 Boston Scientific Scimed, Inc. Medical device actuator locks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47052A (ja) * 1993-08-03 1995-02-21 Olympus Optical Co Ltd 内視鏡カバー方式内視鏡
JPH07184830A (ja) * 1993-12-27 1995-07-25 Olympus Optical Co Ltd 内視鏡カバー方式の内視鏡装置
JPH08243076A (ja) * 1995-03-10 1996-09-24 Olympus Optical Co Ltd 内視鏡
JP2010136737A (ja) * 2008-12-09 2010-06-24 Fujifilm Corp 内視鏡
JP2014128465A (ja) * 2012-12-28 2014-07-10 Fujifilm Corp 処置具起立ユニット及び内視鏡
JP2017148096A (ja) * 2016-02-22 2017-08-31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内視鏡
JP2017148406A (ja) * 2016-02-26 2017-08-31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内視鏡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WO2019163401A1 (ja) 2021-02-04
DE112019000935T5 (de) 2020-11-26
US11839355B2 (en) 2023-12-12
US20200345210A1 (en) 2020-11-05
JP7033188B2 (ja) 2022-03-09
WO2019163401A1 (ja) 2019-08-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093464B (zh) 内窥镜
CN111757697A (zh) 内窥镜
CN111526771B (zh) 内窥镜
CN111065313A (zh) 内窥镜
CN110831483B (zh) 内窥镜
CN110799082B (zh) 内窥镜
CN110799083B (zh) 内窥镜
CN111542252A (zh) 内窥镜
JP7090190B2 (ja) 内視鏡
CN110831484B (zh) 内窥镜
CN110809428B (zh) 内窥镜
CN111565619B (zh) 立起操作线及内窥镜
CN111565619A (zh) 立起操作线及内窥镜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0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