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752066B - 带抖动修正功能的光学单元 - Google Patents

带抖动修正功能的光学单元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752066B
CN111752066B CN202010217846.6A CN202010217846A CN111752066B CN 111752066 B CN111752066 B CN 111752066B CN 202010217846 A CN202010217846 A CN 202010217846A CN 111752066 B CN111752066 B CN 11175206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ver
housing
movable body
optical axis
optic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217846.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752066A (zh
Inventor
南泽伸司
须江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dec Instrument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idec Sankyo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9062236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7237685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9062238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7290444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9062239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7237686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9062237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7235558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9219453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7344780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Nidec Sankyo Corp filed Critical Nidec Sankyo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175206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75206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75206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75206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5/00Adjustment of optical system relative to image or object surface other than for focusing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27/0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by any of the groups G02B1/00 - G02B26/00, G02B30/00
    • G02B27/64Imaging systems using optical elements for stabilisation of the lateral and angular position of the image
    • G02B27/646Imaging systems using optical elements for stabilisation of the lateral and angular position of the image compensating for small deviations, e.g. due to vibration or shak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5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04N23/55Optical par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Mounting thereof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8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for stable pick-up of the scene, e.g. compensating for camera body vibrations
    • H04N23/682Vibration or motion blur correction
    • H04N23/685Vibration or motion blur correction performed by mechanical compensation
    • H04N23/687Vibration or motion blur correction performed by mechanical compensation by shifting the lens or sensor position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Adjustment Of Camera Lenses (AREA)

Abstract

一种提高了带抖动修正功能的光学单元的抗冲击性的带抖动修正功能的光学单元。带抖动修正功能的光学单元具备可动体和固定体,所述可动体具备光学模块及保持架。光学模块具备从外壳的基板侧的端部向外周侧突出的突出部。光学模块通过突出部与设置于保持架的内周缘的第一凹部的底面抵接,在光轴方向上被定位。固定体具备:壳体,其在-Z方向的端部形成有向内周侧伸出的伸出部;第二罩,其从-Z方向即光轴方向的像侧固定于壳体并封闭设置于伸出部的内周侧的开口部。伸出部具备从光轴方向观察时与可动体重叠的止动部,至少包括止动部的区域粘接于第二罩。

Description

带抖动修正功能的光学单元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进行光学模块的抖动修正的带抖动修正功能的光学单元。
背景技术
在装设于移动终端或移动体上的光学单元中,为了抑制移动终端或移动体移动时的拍摄图像的紊乱,具备使装设光学模块的可动体摆动或旋转来修正抖动的机构的光学单元。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有这种带抖动修正功能的光学单元。在专利文献1中,具备:可动体,其具备作为光学元件的透镜、透镜保持架及保持透镜保持架的保持架;固定体;万向架机构,其相对于固定体可摆动地支承可动体;修正用驱动机构,其使可动体摆动。抖动修正用驱动机构是具备磁铁及线圈的磁驱动机构。
固定体具备收容可动体的壳体,在壳体的底部设置有限制可动体从壳体飞出的止动部。在专利文献1中,在包围可动体的外周侧的方筒状的第一壳体的底部固定有矩形框状的止动部件。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19-70865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在带抖动修正功能的光学单元中,为了小型化及零件数量的消减,收容可动体的壳体使用一体形成保持万向架机构的零件及磁驱动机构的零件的结构的壳体。这种壳体使用可以制成复杂的形状的树脂零件。在树脂制壳体的底部形成止动部时,止动部的刚性低,止动部可能损坏。
例如,可以在树脂制壳体的底部设置开口部,将光学模块从壳体的底部侧***到壳体的内部时,止动部为从壳体的侧面向内周侧伸出的结构。因此,在可动体与止动部前端碰撞的情况下,止动部容易弯曲,存在抗冲击性低这样的问题。
鉴于以上几点,本发明的技术问题在于,提高带抖动修正功能的光学单元的抗冲击性。
[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带抖动修正功能的光学单元,具有:可动体;摆动支承机构,所述摆动支承机构将所述可动体绕与光轴交叉的第一轴线可摆动地支承,并且将所述可动体绕与所述光轴及所述第一轴线交叉的第二轴线可摆动地支承;固定体,所述固定体经由所述摆动支承机构支承所述可动体;抖动修正用驱动机构,该抖动修正用驱动机构使所述可动体绕所述第一轴线及绕所述第二轴线摆动,所述固定体具备:壳体,所述壳体包含包围所述可动体的外周侧的外框部及从所述外框部的所述光轴方向的像侧的端部向内周侧伸出的伸出部;罩,所述罩从所述光轴方向的像侧固定于所述壳体并封闭设置于所述伸出部的内周侧的开口部,所述伸出部包含从所述光轴方向观察时与所述可动体重叠的止动部,所述伸出部的至少包括所述止动部的区域粘接于所述罩。
根据本发明,固定体包含收容可动体的壳体和固定于壳体的底部(光轴方向的像侧的端部)的罩。在壳体的底部设置有向内周侧伸出的伸出部,伸出部包含可以限制可动体向壳体的外部飞出的止动部,至少包括止动部的区域粘接于所述罩。这样,通过将罩粘接于止动部,可以加强止动部。因此,能够减少伸出部因落下时的冲击而损坏的风险,能够提高带抖动修正功能的光学单元的抗冲击性。
在本发明中,理想的是,所述伸出部的整个区域粘接于所述罩。这样,可以加强伸出部整体。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带抖动修正功能的光学单元的抗冲击性。
在本发明中,理想的是,所述罩的所述光轴方向的厚度小于所述伸出部的所述光轴方向的厚度。罩和壳体的材质不同,在使用刚性高的材质的部件作为罩的情况下,即使减薄罩,也能提高加强效果。因此,与通过增大伸出部的厚度来加强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光轴方向的尺寸的增大。因此,有利于带抖动修正功能的光学单元的薄型化。
在本发明中,理想的是,所述壳体为树脂零件,所述罩为金属零件。通过将壳体设为树脂零件,能够将复杂的形状一体形成。因此,能够减少零件数量。另外,即使减薄罩的厚度,加强效果也高。因此,与通过增大伸出部的壁厚来提高刚性的情况相比,可以抑制固定体的光轴L方向的尺寸的增大。因此,有利于带抖动修正功能的光学单元的薄型化。
在该情况下,可以采用如下结构:所述摆动支承机构包含连接所述可动体和所述固定体的万向架框架,在所述壳体的所述第二轴线方向的对角位置设置有与所述万向架框架点接触的第二支点部,所述抖动修正用驱动机构包含配置于所述壳体上所设置的线圈配置孔中的线圈和固定于所述可动体上的磁铁。可以与树脂制的壳体一体形成复杂的形状。因此,由于可以将万向架机构的支点部及线圈配置孔一体形成,所以可减少零件数量。同时,能削减组装时的工时。
在本发明中,理想的是,所述可动体包含光学模块及包围所述光学模块的外周侧的保持架,在所述光学模块上设置有向外周侧突出的突出部,所述保持架包含供所述突出部从所述光轴方向的像侧抵接的限位部,所述壳体包含将所述伸出部的内周缘向外周侧切口形成的缺口部,所述突出部及所述限位部从所述光轴方向观察时位于所述缺口部的内侧。这样,由于突出部成为光学模块的光轴方向的定位基准,所以可以在与光学模块的顶面不同的位置配置定位基准。因此,能够使光学模块的定位基准接近可动体的旋转中心,能够减小可动体的重心位置的偏差。另外,虽然是在光学模块上设置有作为定位基准的突出部的结构,但在从壳体的底面侧向保持架组装光学模块时,可以避免定位基准(突出部)与伸出部干扰。因此,能够按照在壳体和保持架之间组装了摆动支承机构及抖动修正用驱动机构之后,从壳体的底面侧***光学模块并将其固定于保持架上的步骤组装带抖动修正功能的光学单元。
在本发明中,理想的是,在所述保持架的内周缘设置有向所述光轴方向的被拍摄体侧凹陷的凹部,所述凹部从所述光轴方向观察时位于所述缺口部的内侧,所述限位部为所述凹部的底面,所述凹部为配置将所述光学模块固定到所述保持架的粘接剂的粘接剂池。这样,能够将用于避免突出部与伸出部干扰的缺口部用作用于使粘接剂涂布用的针筒通过的窗部。因此,能够从壳体的外侧向凹部涂布粘接剂。另外,因为可以将限位部和粘接剂池配置于同一位置,所以可以避免零件形状复杂化。
在本发明中,理想的是,所述壳体包含在所述光轴方向上与所述罩对置的壳体端面和从所述壳体端面突出的凸部,所述罩通过形成于所述壳体端面和所述罩之间的粘接剂层固定于所述壳体。在将壳体和罩粘接的部位为将平面彼此粘接的结构的情况下,当任一个零件产生翘曲时,平面彼此的间隙变得过大,就会形成不能形成粘接剂层的部位。其结果,存在不能确保粘接面积,不能确保刚性的问题。在本发明中,通过预先在壳体端面形成凸部,无论在壳体和罩的哪一方产生翘曲的情况下,都能够抑制间隙过大。因此,不能确保粘接面积的风险少,所以不能确保刚性的风险少。因此,能够提高带抖动修正功能的光学单元的抗冲击性。
在本发明中,理想的是,所述凸部延伸至所述壳体端面的边缘。这样,能够简化用于在壳体端面成形凸部的模具的结构。
在本发明中,理想的是,所述罩包含底罩和密封罩,所述底罩固定于所述壳体端面,所述密封罩封闭形成于所述底罩上的内侧开口部,所述内侧开口部从所述光轴方向观察时配置于所述开口部的内周侧,所述底罩包含从所述内侧开口部的边缘向所述壳体侧立起的粘接剂防漏壁。这样,在涂布于壳体和罩之间的粘接剂从壳体的开口部的边缘溢出的情况下,能够限制粘接剂的泄漏。因此,即使为了确保粘接面积而大量涂布粘接剂,也能够抑制粘接剂的泄漏。
在本发明中,理想的是,所述壳体包含:隔着所述可动体在与所述光轴正交的第一方向上对置的第一框部及第二框部、隔着所述可动体在与所述光轴正交且与所述第一方向正交的第二方向上对置的第三框部及第四框部,所述第三框部包含使连接于所述可动体的柔性印刷基板通过的缺口部,所述凸部在所述第一框部、所述第二框部及所述第四框部分别至少各设置一个部位。这样,因为在包围壳体的开口部的三个边全部配置了凸部,所以能够减少在所有三个边中壳体端面和第二罩的间隙变得过大而无法形成粘接剂层的风险。因此,因为不能确保粘接面积的风险少,所以不能确保刚性的风险少。
在本发明中,理想的是,所述壳体包含贯通部,所述贯通部在所述光轴方向上贯通所述第二轴线方向的对角位置,所述壳体端面包含位于所述贯通部和所述凸部之间的凹部。这样,即使在贯通部和凸部之间过度地涂布了粘接剂,也能够将粘接剂收容于凹部。因此,能够抑制粘接剂从贯通部泄漏。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固定体具备收容可动体的壳体和固定于壳体的底部(光轴方向的像侧的端部)的罩。在壳体的底部设置有向内周侧伸出的伸出部,伸出部具备能够限制可动体向壳体的外部飞出的止动部,至少包括止动部的区域粘接于所述罩。这样,通过将罩粘接于止动部,能够加强止动部。因此,能够减少伸出部因落下时的冲击而损坏的风险,能够提高带抖动修正功能的光学单元的抗冲击性。
附图说明
图1是应用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带抖动修正功能的光学单元的外观立体图。
图2是从被拍摄体侧观察图1的带抖动修正功能的光学单元时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从像侧观察图1的带抖动修正功能的光学单元的时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卸下了第一罩的带抖动修正功能的光学单元的俯视图。
图5是图1的带抖动修正功能的光学单元的剖视图(以图1的A-A位置切断的剖视图)。
图6是万向架框架、第一推力承接部件及第二推力承接部件的分解立体图。
图7是卸下了第二罩的带抖动修正功能的光学单元的仰视图。
图8是卸下了第二罩的固定体和保持架的仰视图及光学模块的仰视图。
图9是从像侧观察卸下了第二罩的固定体、保持架及光学模块时的立体图。
图10是图1的带抖动修正功能的光学单元的剖视图(以图7的B-B位置切断的剖视图)及其局部放大图。
图11是从被拍摄体侧观察应用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带抖动修正功能的光学单元时的分解立体图。
图12是从像侧观察卸下了第二罩的实施方式2的带抖动修正功能的光学单元时的立体图及其局部放大图。
图13是实施方式2的带抖动修正功能的光学单元的剖视图及其局部放大图。
[附图标记说明]
1、100…带抖动修正功能的光学单元;2…光学模块;2A…透镜组;3…可动体;4…万向架机构;5、105…固定体;6…抖动修正用驱动机构;6X…第一磁驱动机构;6Y…第二磁驱动机构;7…第一柔性印刷基板;8…第二柔性印刷基板;9…万向架框架;20…外壳;21…第一侧面;22…第二侧面;23…第三侧面;24…第四面;25…基板;26…筒部;27…透镜驱动机构;28…突出部;30…保持架;31…第一框部;32…第二框部;33…第三框部;34…第四框部;35…缺口部;36…凸部;37…磁铁配置用凹部;38…角部;39…凹部;41…第一支点部;42…第二支点部;43…凹部;44…第一推力承接部件;45…凹部;46…第二推力承接部件;50…壳体;50A…外框部;50B…配线收容部;50C…伸出部;50D…开口部;51…第一罩;52…第二罩;53…配线罩;54…线圈配置孔;55…止动部;56…缺口部;57…抵接部;58…弹性卡合部;59…爪部;61X、61Y…磁铁;62X、62Y…线圈;63…轭部件;64…磁性板;65…磁性传感器;70…柔性基板;71…第一折回部分;72…第二折回部分;73…第三折回部分;74…固定部;75…加强板;81…第一基板部分;82…第二基板部分;90…中央孔;91…第一框架部分;92…第二框架部分;93…第一支承部用延设部;94…第二支承部用延设部;110…第一罩;120…第二罩;120A…底罩;120B…密封罩;121…内侧开口部;122…第一罩部分;123…第二罩部分;124…第一侧板部;125…第二侧板部;126…粘接剂防漏壁;127…粘接剂层;130…配线罩;150…壳体;150A…外框部;150B…配线收容部;150C…伸出部;150D…开口部;155…止动部;156…缺口部;391…第一凹部;392…第二凹部;393…限位部;441…第一板部;442…第二板部;443…贯通孔;444…球体;461…第一板部;462…第二板部;463…贯通孔;464…球体;501…第一框部;502…第二框部;503…第三框部;504…第四框部;505…第五框部;506…第六框部;507…第七框部;508…缺口部;510…开口部;511、512…缺口部;531…缺口部;550…壳体端面;551…第一框部;551C…第一伸出部分;552…第二框部;552C…第二伸出部分;553…第三框部;554…第四框部;554C…第四伸出部分;555…第五框部;556…第六框部;557…上板部;558…缺口部;559…贯通部;561…第一缺口部;562…第二缺口部;600…凸部;601…凹部;901…第一支承部;902…第二支承部;910…矩形部分;911…中央部分;912…角部分;913…第一突出部分;914…第二突出部分;941…第一部分;942…第二部分;943…第三部分;L…光轴;R1…第一轴线;R2…第二轴线;S…间隙;T1…伸出部分的厚度;T2…第二罩的厚度。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应用了本发明的带抖动修正功能的光学单元1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本说明书中,XYZ三轴维相互正交的轴线方向,用+X表示X轴方向的一侧,用-X表示另一侧,用+Y表示Y轴方向的一侧,用-Y表示另一侧,用+Z表示Z轴方向的一侧,用-Z表示另一侧。Z轴方向与光学模块2的光轴L方向一致。因此,+Z方向是光轴L方向的一侧,是被拍摄体侧。另外,-Z方向是光轴L方向的另一侧,是像侧。
[实施方式1]
(整体结构)
图1是应用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带抖动修正功能的光学单元1的立体图。图2是从被拍摄体侧(+Z方向)观察图1的带抖动修正功能的光学单元1时的分解立体图。图3是从像侧(-Z方向)观察图1的带抖动修正功能的光学单元1时的分解立体图。图4是卸下了第一罩51的带抖动修正功能的光学单元1的俯视图,是从被拍摄体侧(+Z方向)观察时的俯视图。图5是图1的带抖动修正功能的光学单元1的剖视图(以图1的A-A位置切断的剖视图)。图6是万向架框架9、第一推力承接部件44以及第二推力承接部件46的分解立体图。
如图1所示,实施方式1的带抖动修正功能的光学单元1具有具备透镜等光学元件的光学模块2。带抖动修正功能的光学单元1例如用于带摄像头的手机、行车记录仪等光学设备、头盔、自行车、无线控制直升机等移动体所装设的运动型摄像头、可穿戴式摄像头等光学设备。在这样的光学设备中,若在拍摄时光学设备产生抖动,则拍摄图像会产生紊乱。为了避免拍摄图像倾斜,带抖动修正功能的光学单元1基于由陀螺仪等检测单元检测的加速度、转速、抖动量等,修正光学模块2的倾斜。
如图1~图5所示,实施方式1的带抖动修正功能的光学单元1具备装设光学模块2的可动体3、可摆动地支承可动体3的万向架机构4、经由万向架机构4支承可动体3的固定体5、使可动体3相对于固定体5摆动的抖动修正用驱动机构6、与可动体3连接的第一柔性印刷基板7、以及安装于固定体5的第二柔性印刷基板8。第一柔性印刷基板7具备设置于与连接到可动体3的一侧相反侧的端部的连接器部。另外,第二柔性印刷基板8具备设置于与安装到固定体5的一侧相反侧的端部的端子部。
带抖动修正功能的光学单元1使可动体3绕与光轴L(Z轴)交叉且相互交叉的两轴(X轴及Y轴)摆动,进行抖动修正。通过进行绕X轴的抖动修正和绕Y轴的抖动修正,进行俯仰(纵摆)方向的抖动修正及偏转(横摆)方向的抖动修正。
如图1、图4所示,可动体3由万向架机构4绕与光轴L(Z轴)正交的第一轴线R1可摆动地支承,并且绕与光轴L及第一轴线R1正交的第二轴线R2可摆动地支承。第一轴线R1及第二轴线R2相对于X轴及Y轴倾斜45度。通过将绕第一轴线R1的旋转及绕第二轴线R2的旋转合成,可动体3能够绕X轴及绕Y轴摆动。因此,可动体3由万向架机构4绕X轴及绕Y轴可摆动地支承。
如图4所示,万向架机构4具备设置于可动体3的第一轴线R1上的对角位置的第一支点部41、设置于固定体5的第二轴线R2上的对角位置的第二支点部42以及万向架框架9。万向架框架9为金属制的板簧,具备设置于第一轴线R1上的对角位置的两个部位的第一支承部901及设置于第二轴线R2上的对角位置的两个部位的第二支承部902。万向架机构4被组装成使第一支承部901与第一支点部41点接触,使第二支承部902与第二支点部42点接触。由此,可动体3经由万向架框架9绕第一轴线R1可摆动地支承,并且绕第二轴线R2可摆动地支承。
如图2~图4所示,抖动修正用驱动机构6具备使可动体3绕X轴旋转的第一磁驱动机构6X和使可动体3绕Y轴旋转的第二磁驱动机构6Y。第一磁驱动机构6X具备一组磁铁61X及线圈62X。另外,第二磁驱动机构6Y具备一组磁铁61Y及线圈62Y。第一磁驱动机构6X的磁铁61X及线圈62X在Y轴方向上对置。在第二磁驱动机构6Y的磁铁61Y及线圈62Y在X轴方向上对置的实施方式1中,磁铁61X、61Y被配置于可动体3,线圈62X、62Y被配置于固定体5。此外,磁铁61X、61Y和线圈62X、62Y的配置也可以与实施方式1相反。即,也可以将磁铁61X、61Y配置于固定体5,将线圈62X、62Y配置于可动体3。
第一磁驱动机构6X配置于可动体3的-Y方向的侧面。另外,第二磁驱动机构6Y配置于可动体3的+X方向的侧面。另外,与可动体3连接的第一柔性印刷基板7从可动体3的外周面中不配置第一磁驱动机构6X及第二磁驱动机构6Y的+Y方向的侧面引出。在实施方式1中,如后述,在可动体3的+Y方向的侧面配置有将第一柔性印刷基板7向+Z方向弯曲并向相反方向折回一次的第一折回部分71。
(可动体)
如图2、图3所示,可动体3具备光学模块2和保持光学模块2的保持架30。光学模块2具备从光轴L方向观察时为矩形的外壳20、配置于外壳20的-Z方向的端部的基板25、从外壳20向+Z方向突出的筒部26、保持于筒部26的透镜组2A(光学元件)以及配置于外壳20的内部的透镜驱动机构27(参照图4、图5)。在基板25上装设有拍摄元件(省略图示)。光学模块2是具备透镜组2A、透镜驱动机构27及拍摄元件的摄像头模块。
透镜驱动机构27通过调节沿光轴L方向排列的透镜组2A的透镜位置,进行对被拍摄体的对焦。透镜驱动机构27具备磁驱动机构。此外,透镜驱动机构27也可以具备磁驱动机构以外的驱动源。例如,也可以具备电动机。透镜驱动机构27相对于第一磁驱动机构6X或第二磁驱动机构6Y隔着光轴L配置于相反侧。在实施方式1中,透镜驱动机构27隔着光轴L配置于第一磁驱动机构6X的相反侧。
保持架30是包围光学模块2的外周侧的框状部件。外壳20具备朝向+X方向的第一侧面21、朝向-X方向的第二侧面22、+Y方向的第三侧面23以及朝向-Y方向的第四侧面24。保持架30具备沿着外壳20的第一侧面21的第一框部31、沿着第二侧面22的第二框部32、沿着第三侧面23的第三框部33以及沿着第四侧面24的第四框部34。第一框部31、第二框部32及第四框部34与外壳20抵接。另一方面,在第三框部33和外壳20的第三侧面23之间设置有间隙S(参照图5)。另外,第三框部33具备将-Z方向的端部向+Z方向切口形成的缺口部35。第一柔性印刷基板7在形成沿着外壳20的第三侧面23配置的第一折回部71后,向+Y方向弯曲,从缺口部35引出到保持架30的外侧。
在设置于第三框部33和外壳20的第三侧面23之间的间隙S中,配置将第一柔性印刷基板7折回一次的第一折回部分71。第一折回部分71沿着外壳20的+Y方向的侧面在Z轴(光轴L)方向上延伸。第一柔性印刷基板7在第一折回部分71的-Z方向的端部以大致直角弯曲,穿过设置于第三框部33的缺口部35被引出到保持架30的+Y方向侧。
如图2、图3所示,保持架30具备万向架机构4的第一支点部41。在实施方式1中,在第二框部32和第三框部33相连的角部的内面及第一框部31和第四框部34相连的角部的内面这两个部位分别设置有第一支点部41。第一支点部41具备向径向外侧凹陷的凹部43和配置于凹部43中的第一推力承接部件44。如图6所示,第一推力承接部件44具备沿Z轴(光轴L)方向延伸的板状的第一板部441和从第一板部441的-Z方向的端部以大致直角弯曲并向径向内侧延伸的第二板部442。通过第二板部442在Z轴(光轴L)方向上与设置于保持架30上的凹部43的-Z方向的内面抵接,第一支点部41在Z轴(光轴L)方向上被定位。
如图6所示,在第一推力承接部件44上设置有贯通第一板部441的贯通孔443,将球体444从径向内侧固定于贯通孔443中。第一推力承接部件44为金属制,球体444通过焊接固定于第一板部441。球体444与设置于万向架框架9上的第一支承部901点接触。第一支承部901是曲率半径大于球体44的半径的凹曲面,从径向内侧与球体444弹性接触。
保持架30具备从第一框部31、第二框部32、第三框部33及第四框部34的+Z方向的端面突出的凸部36。凸部36在第一框部31和第二框部32的Y轴方向的中央及第三框部33和第四框部34的X轴方向的中央分别各设置一个部位。四个部位的凸部36的向+Z方向的突出高度相同。凸部36作为限制可动体3绕第一轴线R1的摆动范围的止动件发挥作用。即,在可动体3绕第一轴线R1及绕第二轴线R2摆动时,通过凸部36与固定体5的第一罩51接触来限制可动体3的摆动范围。
在保持架30的第一轴线R1方向的对角位置设置有角部38,其从径向外侧包围构成万向架机构4的第一支点部41的凹部43。角部38在第一轴线R1方向的对角位置在光轴L方向上与第一罩51对置。角部38位于万向架框架9的径向外侧,位于比凸部36靠-Z方向侧。在可动体3绕第二轴线R2摆动时,通过角部38与第一罩51接触来限制可动体3的摆动范围。
保持架30具备配置第一磁驱动机构6X的磁铁61X及第二磁驱动机构6Y的磁铁61Y的磁铁配置用凹部37。在实施方式1中,在第一框部31及第四框部34形成有磁铁配置用凹部37。磁铁配置用凹部37向径向内侧凹陷。由于保持架30为树脂制,所以在磁铁配置用凹部37配置板状的轭部件63。轭部件63被固定于磁铁配置用凹部37的内面,且磁铁61X、61Y被固定于轭部件63的径向外侧的面。磁铁61X、61Y被磁化,使得朝向径向外侧的面的磁铁以位于Z轴(光轴L)方向的大致中央的磁化极化线为界线而不同。
(固定体)
固定体5具备壳体50、固定于壳体50的第一罩51及第二罩52、以及配线罩53。壳体50由树脂构成,第一罩51、第二罩52及配线罩53由非磁性的金属构成。壳体50具备包围可动体3的外周侧的外框部50A、从外框部50A的-Z方向侧的部分向+Y方向突出的配线收容部50B以及从外框部50A的-Z方向侧(像侧)的端部向内周侧伸出的伸出部50C。第一罩51固定于外框部50A的+Z方向的端部。第二罩52固定于伸出部50C及配线收容部50B的-Z方向的端部。配线罩53固定于配线收容部50B的+Z方向的端部。
在第一罩51、第二罩52及配线罩53的外周缘设置有弹性卡合部58。另外,在壳体50的外周面设置有爪部59。弹性卡合部58是沿Z轴(光轴L)方向延伸的金属片,具备供爪部59嵌入的开口部。爪部59从形成于壳体50的外周面的凹部的内面向径向外侧突出。第一罩51、第二罩52及配线罩53通过将弹性卡合部58卡合于爪部59而固定于壳体50。另外,第一罩51具备从+Y方向的边缘以大致直角弯曲并向-Z方向延伸的抵接部57。抵接部57从外周侧(+Y方向)与外框部50A的第三框部503抵接。
第一罩51在Z轴方向上与配置于外框部50A的内侧的可动体3的外周部分对置,限制可动体3向+Z方向飞出。第一罩51具备大致矩形的开口部510。在实施方式1中,万向架框架9的一部分从开口部510向+Z方向突出。另外,光学模块2的筒部26从设置于万向架框架9的径向中央的中央孔90向+Z方向突出。第一罩51位于固定体5的+Z方向的端部。因此,光学模块2及万向架框架9的一部分比固定体5的+Z方向的端部更向+Z方向侧突出。
外框部50A具备在可动体3的+X方向侧及-X方向侧与Y轴方向平行地延伸的第一框部501及第二框部502和在可动体3的+Y方向侧及-Y方向侧与X轴方向平行地延伸的第三框部503及第四框部504。配线收容部50B具备从第一框部501及第二框部502的-Z方向的端部与+Y方向平行地延伸的第五框部505及第六框部506、与第五框部505及第六框部506的+Y方向的端部连接且沿X轴方向延伸的第七框部507。
在外框部50A设置有将第三框部503的-Z方向的端部向+Z方向切口形成的缺口部508。第一柔性印刷基板7从缺口部508向配线收容部50B的内侧延伸。第一柔性印刷基板7具备在配线收容部50B的内侧向+Y方向延伸并向相反方向折回一次的第二折回部分72和与第二折回部分72的+Z方向侧重叠的第三折回部分73。
配线罩53具备将-Y方向的边缘的大致中央向+Y方向切口形成的缺口部531。第一柔性印刷基板7的第三折回部分73从缺口部531引出到配线收容部50B的外侧,并沿着配线罩53向+Y方向侧延伸。第一柔性印刷基板7具备固定至配线罩53的固定部74。固定部74固定于缺口部531的边缘。
第一柔性印刷基板7具备柔性基板70和固定至柔性基板70的加强板75。加强板75配置于第一折回部分71及第二折回部分72,被向相反方向弯曲的柔性基板70夹在中间,作为衬垫发挥功能。另外,设置于固定部74的加强板75配置于配线罩53和柔性基板70之间,在配线罩53和柔性基板70之间作为衬垫发挥功能。
外框部50A具备万向架机构4的第二支点部42。在实施方式1中,在第一框部501和第三框部503相连的角部的内面及第二框部502和第四框部504相连的角部的内面的两个部位分别设置有第二支点部42。第二支点部42具备向径向外侧凹陷的凹部45和配置于凹部45的第二推力承接部件46。如图6所示,第二推力承接部件46具备在光轴L方向上延伸的第一板部461和从第一板部461的-Z方向的端部以大致直角弯曲并向径向内侧延伸的第二板部462。第二板部462在Z轴(光轴L)方向上与设置于外框部50A的凹部45的-Z方向的内面抵接,由此,第二支点部42在Z轴(光轴L)方向上被定位。
如图6所示,在第二推力承接部件46上设置有贯通第一板部461的贯通孔463,球体464从径向内侧固定于贯通孔443中。第二推力承接部件46为金属制,球体464通过焊接固定于第一板部461。球体464与设置于万向架框架9的第二支承部902点接触。第二支承部902是曲率半径大于球体464的半径的凹曲面,从径向内侧与球体464弹性接触。
外框部50A具备线圈配置孔54,第一磁驱动机构6X的线圈62X及第二磁驱动机构6Y的线圈62Y通过粘接剂等固定在该线圈配置孔54中。线圈配置孔54贯通第一框部501及第四框部504。线圈62X、62Y为椭圆形的空芯线圈,位于+Z方向侧及-Z方向侧的两条长边被用作有效边。在外框部50A,相对于第一框部501及第四框部504从径向外侧固定有第二柔性印刷基板8。第二柔性印刷基板8具备从径向外侧与第四框部504的线圈配置孔54重叠的第一基板部分81、及从径向外侧与第一框部501的线圈配置孔54重叠的第二基板部分82。
在第一基板部分81和线圈62X之间及第二基板部分82和线圈62Y之间分别配置矩形的磁性板64。配置于第一基板部分81和线圈62X之间的磁性板64与磁铁61X对置,构成用于使可动体3恢复到绕X轴的旋转方向的基准旋转位置的磁弹簧。另外,配置于第二基板部分82和线圈62Y之间的磁性板64与磁铁61Y对置,构成用于使可动体3恢复到绕Y轴的旋转方向的基准旋转位置的磁弹簧。
磁性板64在与线圈62X、62Y的中心孔重叠的位置具备矩形的贯通孔,在贯通孔中配置磁传感器65。磁传感器65例如是霍尔元件。带抖动修正功能的光学单元1根据配置于线圈62X的中心的磁传感器65的输出,检测可动体3绕X轴的摆动角度。另外,根据配置于线圈62Y的中心的磁传感器65的输出,检测可动体3绕Y轴的摆动角度。
(万向架框架)
如图6所示,万向架框架9具备第一框架部分91和第二框架部分92,该第一框架部分91从Z轴方向观察时为大致四角形,该第二框架部分92从第一框架部分91中的四个部位的角部以大致直角弯曲并向-Z方向延伸。第二框架部分92配置于第一框架部分91的第一轴线R1方向上的两侧的第一对角位置及第一框架部分91的第二轴线R2方向上的两侧的第二对角位置。在第一框架部分91的中央设置有贯通第一框架部分91的中央孔90。
第一框架部分91具备从Z轴(光轴L)方向观察时以第一轴线R1方向及第二轴线R2方向为对角方向的四角形的矩形部分910、从矩形部分910的第一轴线R1方向的两侧的角部向径向外侧突出的第一突出部分913、以及从矩形部分91的第二轴线R2方向的两侧的角部向径向外侧突出的第二突出部分914。
如图1、图6所示,在第一框架部分91的矩形部分910中,位于第二轴线R2方向的中央的中央部分911向-Z方向凹陷,第二轴线R2方向的两端的角部分912位于比中央部分911靠+Z方向侧。即,第一框架部分91的第二轴线R2方向的角部分912比中央部分911更远离可动体3。因此,在万向架框架9的-Z方向侧,在可动体3绕第一轴线R1摆动、且可动体3的第二轴线R2方向的两端(即,外壳20的第二轴线R2方向的角部)在Z轴方向上移动的情况下,也能够避免可动体3和万向架框架9的碰撞。
另外,中央部分911延伸至第一框架部分91的第一轴线R1方向的角部。在此,第一框架部分91的第一轴线R1方向的角部是在可动体3绕第二轴线R2摆动时,以第二支点部42为中心绕第二轴线R2摆动的万向架框架9沿Z轴(光轴L)方向最大地移动的部位。这样,在第一框架部分91的第一轴线R1方向上的角部是向-Z方向最大凹陷的形状的情况下,能够在Z轴(光轴L)方向上减小可动体3摆动时的万向架框架9的动作空间。因此,能够减小设置带抖动修正功能的光学单元1的空间的Z轴(光轴L)方向上的必要高度。
第二框架部分92具备第一支承部用延设部93和第二支承部用延设部94,该第一支承部用延设部93设置于万向架框架9的第一轴线R1上的两个部位的角部,该第二支承部用延设部94设置于万向架框架9的第二轴线R2上的两个部位的角部。第一支承部用延设部93从第一框架部分91的第一突出部分913向-Z方向以直线状延伸。在第一支承部用延设部93的前端部分,通过冲压加工形成有向径向内侧凹陷的凹曲面即第一支承部901。第二支承部用延设部94具备从第一框架部分91的第二突出部分914向-Z方向延伸的第一部分941、从第一部分941以大致直角弯曲并向径向外侧延伸的第二部分942、以及从第二部分942以大致直角弯曲并向-Z方向延伸的第三部分943。在第三部分943的前端部分,通过冲压加工形成有向径向内侧凹陷的凹曲面即第二支承部902。
第一支承部用延设部93配置于将第一罩51的开口部510的第一轴线R1方向的角部向径向外侧切口而形成的缺口部511。在缺口部511的-Z方向侧配置有第一支点部41,该第一支点部41是设置于可动体3侧的万向架机构4的支点部,第一支承部用延设部93的前端部由第一支点部41支承。另外,第二支承部用延设部94配置于将第一罩51的开口部510的第二轴线R2方向的角部向径向外侧切口而形成的缺口部512。在缺口部512的-Z方向侧配置有第二支点部42,该第二支点部42是设置于固定体5侧的万向架机构4的支点部,第二支承部用延设部94的前端部由第二支点部42支承。
第一支承部用延设部93及第二支承部用延设部94沿径向弹性变形。因此,设置于第一支承部用延设部93的前端部的第一支承部901与设置于第一支点部41的球体44弹性接触。另外,设置于第二支承部用延设部94的前端部的第二支承部902与设置于第二支点部42的球体464弹性接触。由此,第一支承部用延设部93及第二支承部用延设部94难以脱离第一支点部41及第二支点部42,抑制了支点部的抖动。
(光学模块的定位基准)
图7是卸下了第二罩52的带抖动修正功能的光学单元1的仰视图。图8的(a)是卸下了第二罩52的固定体5和保持架30的仰视图,图8的(b)是光学模块2的仰视图。图8、图9是从-Z方向(像侧)观察时的图。图9是从-Z方向(像侧)观察卸下了第二罩52的固定体5、保持架30及光学模块2时的立体图。如图2、图9所示,光学模块2具备向外周侧突出的多个突出部28。另外,在保持架30的-Z方向的端面的内周缘形成有向+Z方向(被拍摄体侧)凹陷的多个凹部39。如图8、图9所示,凹部39具备设置于从Z轴(光轴L)方向观察时与突出部28重叠的位置的四个部位的第一凹部391和设置于不同于与突出部28重叠的位置的位置处的两个部位的第二凹部392。
如图2、图9所示,突出部28从外壳20的-Z方向(像侧)的端部向外周侧突出。因此,突出部28被配置于在外壳20上最靠近基板25的端部。突出部28形成于在外壳20上隔着Z轴(光轴L)朝向相反侧的两个侧面(第一侧面21、第二侧面22)。在第一侧面21的-Z方向的端部,在沿Y方向分离的两个部位形成有向+X方向突出的突出部28。另外,在第二侧面22的-Z方向的端部,在沿Y方向分离的两个部位形成有向-X方向突出的突出部28。另一方面,在保持架30上,第一凹部391在外壳20的位于+X方向的第一框部31和外壳20的位于-X方向的第二框部32分别各在两个部位形成有保持部30。另外,在外壳20的位于-Y方向的第四框部34,在沿X方向分离的两个部位形成有第二凹部392。
图10是图1的带抖动修正功能的光学单元1的剖视图(在图7的B-B位置切断的剖视图)。在保持架30上设置有限制光学模块2向+Z方向(被拍摄体侧)的移动的限位部393。限位部393是第一凹部391的底面。在组装可动体3时,从-Z方向(像侧)向保持架30的内侧***外壳20。此时,如图10所示,将外壳20***至突出部28从-Z方向(像侧)与限位部393(第一凹部391的底面)抵接的位置。由此,光学模块2相对于保持架30在Z轴(光轴L)方向上被定位。这样,可动体3将突出部28作为光学模块2的光轴L方向的定位基准来组装。
(壳体的底部形状)
如图2、图9所示,壳体50具备从包围保持架30的外周侧的外框部50A的-Z方向侧(像侧)的端部向内周侧伸出的伸出部50C。伸出部50C从外框部50A的第一框部501、第二框部502及第四框部504向内周侧伸出。在伸出部50C的内周侧形成有大致矩形的开口部50D。在位于开口部50D的+Y方向的第三框部503形成有用于引出第一柔性印刷基板7的缺口部508。因此,开口部50D与配线收容部50B的内侧的空间连续。
如图7、图8的(a)所示,保持架30的内周缘小于开口部50D。因此,在从光轴L方向观察壳体50及保持架30时,保持架30的内周缘位于开口部50D的内周侧。另一方面,保持架30的外周部分位于开口部50D的外周侧。因此,伸出部50C具备从光轴L方向观察时与保持架30重叠的止动部55。止动部55是比图7中用点划线表示的保持架30的外周面的位置靠内周侧的部分。因为壳体50具备止动部55,所以限制了可动体3从壳体50向-Z方向飞出。
开口部50D被固定于壳体50的-Z方向的端部的第二罩52封闭。第二罩52通过上述的第二罩52的弹性卡合部58和壳体50的爪部59构成的卡止结构而卡止于壳体50,并且通过粘接剂固定于伸出部50C。因此,伸出部50C由第二罩52加强。粘接剂至少涂布于可动体3可能碰撞的止动部55。由此,在可动体3因落下时的冲击等而与止动部55碰撞的情况下,止动部55弯曲,降低了伸出部50C损坏的风险。在实施方式1中,在伸出部50C的整个区域涂布粘接剂,将第二罩52固定,壳体50的底部整体由第二罩52加强。
如图10所示,在将伸出部50C的光轴L方向的厚度设为T1、将第二罩52的光轴L方向的厚度设为T2时,T2小于T1。由于第二罩52为金属制,所以即使减小板厚,刚性也高。例如,在将第二罩52设为金属制的情况下,最小厚度为0.1mm。另一方面,壳体50为树脂零件,能够成型的最小厚度为0.3mm。因此,在加强伸出部50C时,与使树脂制的伸出部50C的板厚变厚而加强的情况相比,固定金属制的第二罩52的结构能够使加强部分的光轴L方向的厚度变小。因此,能够抑制由于加强而使得带抖动修正功能的光学单元1的光轴L方向的高度增大。
如图7~图9所示,在伸出部50C的内周缘形成有向外周侧凹陷的缺口部56。缺口部56具备从Z轴(光轴L)方向观察时被切断为包围保持架30的第一凹部391的外周侧的形状的第一缺口部561及从Z轴(光轴L)方向观察时切断为包围保持架30的第二凹部392的外周侧的形状的第二缺口部562。第一缺口部561在伸出部50C的+X方向侧的内周缘及-X方向侧的内周缘分别各在两个部位形成。另外,第二缺口部562形成于伸出部50C的-Y方向侧的内周缘。
如图7所示,形成于保持架30的第一凹部391及第二凹部392从光轴L方向观察时位于伸出部50C的内周侧。更详细而言,第一缺口部561Y的轴向的宽度大于第一凹部391,且X轴方向的深度大于第一凹部391。因此,在从光轴L方向观察的情况下,第一缺口部561的内周缘为包围第一凹部391的外周侧的形状,第一凹部391配置于第一缺口部561的内侧。同样,第二缺口部562的X轴方向上的宽度大于第二凹部392,且Y轴方向的深度大于第二凹部392。因此,在从光轴L方向观察的情况下,第二缺口部562的内周缘为包围第二凹部392的外周侧的形状,第二凹部392配置于第二缺口部562的内侧。
在组装有带抖动修正功能的光学单元1时,在壳体50的内侧配置保持架30,在壳体50和保持架30之间组装有抖动修正用驱动机构6。然后,将光学模块2从-Z方向侧(像侧)***并固定于配置于壳体50的内侧的保持架30。然后,对壳体50固定第二罩52,封闭开口部50D。
光学模块2从伸出部50C侧***到壳体50的内侧。如上述,光学模块2的突出部28配置于伸出部50的内周侧,因此,能够不干扰伸出部50而向保持架30的内侧***光学模块2。另外,因为在伸出部50C形成有第一缺口部561,所以在向保持架30的内侧***光学模块2时,突出部28通过第一缺口部561,止动部55和突出部28不干扰。
光学模块2通过粘接剂固定到保持架30上。在组装可动体3时,保持架30的第一凹部391及第二凹部392被用作粘接剂池。此时,设置于伸出部50C的第一缺口部561及第二缺口部562用作粘接剂涂布用的针筒通过的窗部。即,在向第一凹部391涂布粘接剂时,使粘接剂涂布用的针筒通过第一缺口部561,使针筒的前端到达第一凹部391,涂布粘接剂。另外,在将向第二凹部392涂布粘接剂时,使粘接剂涂布用的针筒通过第二缺口部562,使针筒的前端到达第二凹部392,涂布粘接剂。由此,能够在将保持架30已经装入壳体50内侧的状态下,从伸出部50C的外侧涂布粘接剂。
(实施方式1的主要的作用效果)
如上所述,实施方式1的带抖动修正功能的光学单元1具有:可动体3;摆动支承机构即万向架机构4,其将可动体3绕与光轴L交叉的第一轴线R可摆动地支承,并且将可动体3绕与光轴L及第一轴线R1交叉的第二轴线R2可摆动地支承;固定体5,其经由作为摆动支承机构的万向架机构4支承可动体3;以及抖动修正用驱动机构6,其使可动体3绕第一轴线R1及绕第二轴线R2摆动。固定体5具备壳体50和第二罩52,壳体50具备包围可动体3的外周侧的外框部50A及外框部50A的光轴L方向的像侧的端部向内周侧伸出的伸出部50C,第二罩52从光轴L方向的像侧固定于壳体50并封闭设置于伸出部50C的内周侧的开口部50D。伸出部50C具备从光轴L方向观察时与可动体3重叠的止动部55,至少包括止动部55的区域粘接于第二罩52。
这样,在实施方式1中,固定体5具备收容可动体3的壳体50和固定于壳体50的底部(光轴L方向的像侧的端部)的第二罩52。在壳体50的底部设置有向内周侧伸出的伸出部50C,伸出部50C具备可限制可动体3向壳体50的外部飞出的止动部55,至少包括止动部55的区域粘接于第二罩52。这样,通过将第二罩52粘接于止动部55,可以加强止动部55。因此,能够减少止动部55因落下等产生的冲击而损坏,且能够减少伸出部50C损坏的风险。因此,能够提高带抖动修正功能的光学单元1的抗冲击性。
在实施方式1中,由于伸出部50C的整个区域粘接于第二罩52,所以伸出部50C整体被加强,壳体50的底面整体由第二罩52加强。因此,与仅将止动部55与第二罩52粘接的情况相比,能够进一步提高带抖动修正功能的光学单元1的抗冲击性。
在实施方式1中,第二罩52的光轴L方向的厚度T2小于伸出部50C的光轴L方向的厚度T1。在第二罩52和壳体50的材质不同,且使用刚性高的材质部件作为第二罩52的情况下,即使减薄第二罩52,也能够提高加强效果。因此,与通过增大伸出部50C的厚度来加强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光轴L方向的尺寸的增大。因此,有利于带抖动修正功能的光学单元的薄型化。
在实施方式1中,壳体50为树脂零件,第二罩52为金属零件。通过将壳体50树脂零件,可一体地形成复杂的形状。因此,能够减少零件数量。另外,即使第二罩52的厚度较薄,加强效果也高。因此,与使伸出部50C的壁厚增大而提高刚性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固定体5的光轴L方向的尺寸增大。因此,有利于带抖动修正功能的光学单元的薄型化。
在实施方式1中,万向架机构4具备连接可动体3和固定体5的万向架框架9。在壳体50的第二轴线R2方向的对角位置设置有与万向架框架9点接触的第二支点部42。另外,抖动修正用驱动机构6具备配置于壳体50上所设置的线圈配置孔54中的线圈和固定于可动体3上的磁铁。通过将壳体50制成树脂零件,可将万向架机构4的第二支点部42及线圈配置孔54等复杂的形状与壳体50一体形成。由此,可以削减零件数量,可以削减组装时的工时。
在实施方式1中,可动体3具备光学模块2及包围光学模块2的外周侧的框状保持架30。在光学模块2上设置有向外周侧突出的突出部28,保持架30具备供突出部28从光轴L方向的像侧抵接与限位部393。壳体50具备将伸出部50C的内周缘向外周侧切去口形成的第一缺口部561,突出部28及限位部393从光轴L方向观察时位于第一缺口部561的内侧。这样,因为突出部28成为光学模块2的光轴L方向的定位基准,所以可在与光学模块2的顶面不同的位置配置定位基准。因此,能够使光学模块2的定位基准接近可动体3的旋转中心,能够减小可动体3的重心位置的偏差。另外,虽然是在光学模块2设置有作为定位基准的突出部28的结构,但在将光学模块2从壳体50的底面侧安装到壳体30时,能够避免定位基准(突出部28)与伸出部50C干扰。因此,在将万向架机构4及抖动修正用驱动机构6组装到壳体50和保持架30之间之后,能够按照从壳体50的底面侧***光学模块2并将其固定于保持架30上的程序组装带抖动修正功能的光学单元1。
在实施方式1中,在保持架30的内周缘设置有向光轴L方向的被拍摄体侧凹陷的第一凹部391。第一凹部391从光轴L方向观察时位于第一缺口部561的内侧,限位部393是第一凹部391的底面。另外,第一凹部391是配置将光学模块2固定于保持架30的粘接剂的粘接剂池。这样,能够将用于避免突出部28与伸出部50C干扰的第一缺口部561用作用于使粘接剂涂布用的针筒通过的窗部。因此,能够从壳体50的外侧向第一凹部391涂布粘接剂。另外,因为可以将限位部393和粘接剂池配置于同一位置,所以可避免零件形状复杂化。
[实施方式2]
图11是从被拍摄体侧观察应用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带抖动修正功能的光学单元100时的分解立体图。图12是从像侧观察卸下了第二罩120的实施方式2的带抖动修正功能的光学单元100时的立体图及其局部放大图。图13是实施方式2的带抖动修正功能的光学单元100的剖视图及其局部放大图。以下,对具备与实施方式1共同的功能的结构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详细的说明。
如图11、图13所示,实施方式2的带抖动修正功能的光学单元100具备:装设有具备透镜等光学元件的光学模块2的可动体3、可摆动地支承可动体3的万向架机构4、经由万向架机构4支承可动体3的固定体105、使可动体3相对于固定体105摆动的抖动修正用驱动机构6、与可动体3连接的第一柔性印刷基板7以及安装于固定体105上的第二柔性印刷基板8。
可动体3由万向架机构4绕与光轴L(Z轴)正交的第一轴线R1可摆动地支承,并且绕与光轴L及第一轴线R1正交的第二轴线R2可摆动地支承。第一轴线R1及第二轴线R2相对于X轴及Y轴倾斜45度。通过将绕第一轴线R1的旋转及绕第二轴线R2的旋转合成,可动体3能够绕X轴及绕Y轴摆动。因此,可动体3由万向架机构4绕X轴及绕Y轴可摆动地支承。万向架机构4与实施方式1同样地构成。
抖动修正用驱动机构6具备使可动体3绕X轴旋转的第一磁驱动机构6X和使可动体3绕Y轴旋转的第二磁驱动机构(省略图示在实施方式2的抖动修正用驱动机构6中,第二磁驱动机构(省略图示)配置于可动体3的-X方向而非配置于可动体3的+X方向,除此以外,与实施方式1同样地构成。
如图13所示,可动体3具备光学模块2和保持光学模块2的保持架30。第一磁驱动机构6X的磁铁61X和第二磁驱动机构的磁铁(省略图示)经由轭部件63固定于保持架30。另外,在保持架30的第一轴线R1方向的对角位置构成万向架机构4的第一支点部(省略)。光学模块2具备从光轴L方向观察时具备矩形外壳20、配置于外壳20的-Z方向的端部的基板25以及从外壳20向+Z方向突出的筒部26。光学模块2是具备保持于筒部26的透镜组(光学元件)、配置于外壳20的内侧的透镜驱动机构(省略图示)及拍摄元件的摄像头模块。
如图11、图13所示,固定体105具备壳体150、固定于壳体150上的第一罩110及第二罩120以及配线罩130。与实施方式1同样,壳体150由树脂构成,第一罩110、第二罩120及配线罩130由非磁性的金属构成。在第一罩110及第二罩120的外周缘设置有弹性卡合部58。另外,在壳体150的外周面设置有爪部59。弹性卡合部58与爪部59卡合。
壳体150具备包围可动体3的外周侧的外框部150A、从外框部150A的-Z方向侧的部分向+Y方向突出的配线收容部150B以及从外框部150A的-Z方向侧(像侧)的端部向内周侧伸出的伸出部150C。第一罩110固定于外框部150A的+Z方向的端部。另外,配线罩130固定于配线收容部150B的+Z方向的端部。
如图11所示,第二罩120具备固定于壳体150的-Z方向的端部的底罩120A和封闭形成于底罩120A上的八边形的内侧开口部121的密封罩120B。底罩120A具备固定于外框部150A的-Z方向的端部的第一罩部分122和固定于配线收容部150B的-Z方向的端部的第二罩部分123。在第二罩部分123的+Y方向的边缘形成有向+Z方向立起的第一侧板部124。另外,在第二罩部分123的-X方向的边缘形成有向+Z方向立起的第二侧板部125。
如图12所示,壳体150的外框部150A具备在可动体3的+X方向侧及-X方向侧与Y轴方向平行地延伸的第一框部551及第二框部552和在可动体3的+Y方向侧及-Y方向侧与X轴方向平行地延伸的第三框部553及第四框部554。配线收容部150B具备从第一框部551及第二框部552的-Z方向的端部与+Y方向平行地延伸的第五框部55及第六框部56以及与第五框部55及第六框部56的+Z方向的端部连接且覆盖第一柔性印刷基板7的上板部557(参照图13)。
如图11所示,在实施方式2中,第二柔性印刷基板8沿着固定体105的外框部150A的-Y方向的侧面及-X方向的外周面穿绕。如图13所示,第一磁驱动机构6X的线圈62X和第二磁驱动机构的线圈(省略图示)保持在第二柔性印刷基板8上。磁性板64及磁性传感器65被固定于第二柔性印刷基板8上。第二柔性印刷基板8与配置于配线收容器150B的上表面的端子部连接。另外,实施方式2的第一柔性印刷基板7从可动体3向+Y方向引出,通过形成于壳体150的第三框部53的缺口部558,在配线收容部150B的内侧以U字形弯曲多次,固定于配线收容部150B的上板部557,之后,从配线收容器150B向-Z方向引出。
如图12所示,在实施方式2的壳体150上形成有在Z轴方向(光轴L方向)上贯通外框部150A的第二轴线R2方向的对角位置的贯通部559。在贯通部559配置有万向架机构4的第二支点部42。在实施方式2中,在第一框部551和第四框部554相连的角部的内部及第二框部552和第三框部53相连的角部的内部这两个部位分别配置第二支点部42。第二支点部42具备向径向外侧凹陷的凹部(省略图示)和配置于凹部的第二推力承接部件(省略图示)。第二推力承接部件及凹部的结构与实施方式1相同。
(壳体的底部形状)
如图12、图13所示,壳体150具备从外框部150A的-Z方向侧(像侧)的端部向内周侧伸出的伸出部150C。在伸出部150C的内周侧形成有大致矩形的开口部150D。伸出部150C具备从光轴L方向观察时与保持架30重叠的止动部155。壳体150与实施方式1同样地具备止动部155,因此,限制了可动体3从壳体150向-Z方向飞出。
如图12所示,在伸出部150C的内周缘形成有向外周侧凹陷的缺口部156。在实施方式2中,在位于开口部150D的+X方向的伸出部150C的边缘及位于开口部150D的-X方向的伸出部150C的边缘,各自分别在两个部位形成有缺口部156。与实施方式1相同,在从伸出部150C侧将光学模块2***配置于壳体150的内侧的保持架30时,形成于光学模块2上的定位用的突出部(省略图示)通过缺口部156。
壳体150的开口部150D由固定于壳体150的-Z方向的端部的第二罩120封闭。如上所述,第二罩120由底罩120A及密封罩120B这两个部件构成。底罩120A通过设置于外周缘的弹性卡合部58和壳体150的爪部59构成的卡止结构卡止于壳体150,并且通过粘接剂固定于壳体150。另外,密封罩120B通过粘接固定于底罩120A。此外,也可以通过焊接将密封罩120B固定于底罩120A。
通过将第二罩120粘接于壳体150,壳体150的伸出部150C被第二罩52加强。因此,能够降低在可动体3因落下时的冲击等与止动部155碰撞时,止动部155弯曲并且伸出部150C损坏的风险。
(壳体端面的形状)
在实施方式2中,粘接底罩120A的壳体150的-Z方向的端部为具备台阶的面。壳体150的-Z方向的端部具备在Z轴方向(光轴L方向)上与第一罩110对置的平坦的壳体端面550和从壳体端面550向-Z方向突出的矩形的凸部600。凸部600在壳体150的第一框部551的-Z方向的端部形成于一个部位。另外,在壳体150的第二框部552的-Z方向的端部的两个部位形成有凸部600,在壳体150的第四框部54的-Z方向的端部的两个部位形成有凸部600。五处凸部600为同一形状,从壳体端面550的突出尺寸恒定。另外,五处凸部600全部延伸至壳体端面550的外周侧的边缘。
在壳体150的-Z方向的端部涂布粘接剂来粘接底罩120A时,底罩120A的第一罩部分122与凸部600的前端抵接。由此,如图13的放大图所示,由于在处于相对于凸部600凹陷一段的位置的壳体端面550和第一罩部分122之间确保了间隙,所以能够在壳体端面550和第一罩部分122之间形成粘接剂层127。此外,在进行粘接工序时,在凸部600的前端面也涂布粘接剂。因此,在凸部600的前端面和第一罩部分122之间形成薄的粘接剂层(省略图示)。此外,也可以不在凸部600的前端面涂布粘接剂,而使凸部600的前端面和第一罩部分122彼此抵接。
在壳体端面550上,在多个部位形成有向+Z方向凹陷的圆形的凹部601。凹部601在壳体端面550的第一轴线R1方向的对角位置分别各形成于一个部位。另外,贯通部559在壳体端面550的第二轴线R2方向的对角位置开口,在各贯通部59和在X轴方向或Y轴方向上相邻的凸部600之间各在一个部位形成有凹部601。因此,在贯通部559的周围过分涂布有大量的粘接剂的情况下,多余的粘接剂被收容到凹部601。
如图11所示,底罩120A具备形成于固定至壳体端面550的第一罩部分122的内侧开口部121、从内侧开口部121的边缘向+Z方向立起的粘接剂防漏壁126。在实施方式2中,沿着内侧开口部121的边缘的整个外周形成有粘接剂防漏壁126。另外,粘接剂防漏壁126从壳体端面550的突出尺寸大于凸部600的突出尺寸。在从光轴L方向观察的情况下,内侧开口部121被配置于壳体150的开口部150D的内周侧。因此,当将底罩120A固定于壳体端面550上时,粘接剂防漏壁126***到壳体的伸出部150C的内周侧。由此,如图13的放大图所示,粘接剂防漏壁126配置在壳体端面550及第一罩部分122的内周侧。
(实施方式2的主要的作用效果)
如上所述,在实施方式2的带抖动修正功能的光学单元100中,固定体105具备壳体150和第二罩120,壳体150具备包围可动体3的外周侧的外框部150A及从外框部150A的光轴L方向的像侧的端部向内周侧伸出的伸出部150C,第二罩120从光轴L方向的像侧固定于壳体150将设置于伸出部150C的内周侧的开口部150D封闭。伸出部150C具备从光轴L方向观察时与可动体3重叠的止动部155,至少包括止动部155的区域粘接于第二罩120。因此,与实施方式1同样,因为可以加强止动部155,所以能够减少止动部150因落下等产生的冲击而损坏的风险,减少伸出部155C损坏的风险。因此,能够提高带抖动修正功能的光学单元100的抗冲击性。
另外,与实施方式1同样,由于伸出部150C的整个区域粘接于第二罩120,所以伸出部150C整体被加强,壳体150的底面整体由第二罩120加强。因此,与仅将止动部155与第二罩120粘接的情况相比,能够进一步提高带抖动修正功能的光学单元100的抗冲击性。
在实施方式2中,壳体150的外框部150A具备在光轴L方向上与第二罩120对置的壳体端面550和从壳体端面550突出的凸部600,第二罩120通过形成于壳体端面500和第二罩120之间的粘接剂层127固定于壳体150。在实施方式2中,通过在第二罩120上设置凸部600,能够在壳体端面550和第二罩120之间确保适当的间隙。因此,可以在壳体端面550和第二罩120之间形成粘接剂层127,能够确保粘接面积。
在实施方式1中,由于将壳体150和第二罩120粘接的部位为将平面彼此粘接的结构,所以当其中一个零件发生翘曲时,可能产生间隙过大而不能形成粘接剂层的部位。其结果,由于只能粘接应粘接的范围的一部分,所以可能无法确保刚性。在实施方式2中,因为在壳体端面550上预先形成凸部600而将其形成为存在台阶的形状,所以在壳体150和作为第二罩120的结构零件的底罩120A的某一方发生翘曲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间隙过大。因此,因为不能确保粘接面积的风险少,所以不能确保刚性的风险少。因此,能够提高带抖动修正功能的光学单元100的抗冲击性。
在实施方式2中,凸部600延伸至壳体端面550的外周缘,因此,能够简化在壳体端面550成形凸部600时使用的模具的结构。此外,也可以将凸部600延伸到壳体端面550的内周缘。
实施方式2的第二罩120具备粘接于壳体端面550的底罩120A和封闭在底罩120A上形成的内侧开口部121的密封罩120B。内侧开口部121从光轴L方向观察时配置于开口部150D的内周侧,底罩120A具备从内侧开口部121的边缘向壳体150侧立起的粘接剂防漏壁126。因此,在涂布于壳体150和底罩120A之间的粘接剂从壳体150的开口部150D的边缘溢出的情况下,能够限制粘接剂的泄漏。因此,即使为了确保粘接面积而大量涂布粘接剂,也能够抑制粘接剂的泄漏。
实施方式2的壳体150具备隔着可动体3在与光轴L正交的X轴方向(第一方向)上对置的第一框部51及第二框部552和隔着可动体3在与光轴L正交且与X轴方向(第一方向)正交的Y轴方向(第二方向)上对置的第三框部553及第四框部554。第三框部53具备穿过与可动体3连接的第一柔性印刷基板7的缺口部558,凸部600在第一框部551、第二框部552及第四框部54这三边分别至少各设置一个部位。此外,在实施方式2中,设置于各边的凸部600的数量为1或2,但也可以为3以上。这样,通过在包围壳体150的开口部150D的三个边全部形成有凸部,能够减少在所有三个边中,壳体端面550和第二罩120的间隙变大而不能形成粘接剂层的风险。因此,因为不能确保粘接面积的风险少,所以不能确保刚性的风险少。
实施方式2的壳体150具备在光轴L方向上贯通第二轴线R2方向的对角位置的贯通部559,壳体端面550具备位于贯通部559和凸部600之间的凹部601。因此,在贯通部559和凸部600之间过度地涂布了粘接剂的情况下,能够将多余的粘接剂收容于凹部601。因此,能够抑制粘接剂从贯通部559泄漏,因此,能够抑制粘接剂附着到配置于贯通部559的第二支点部42而妨碍万向架机构4的动作。

Claims (12)

1.一种带抖动修正功能的光学单元,其特征在于,具有:
可动体;
摆动支承机构,所述摆动支承机构将所述可动体绕与光轴交叉的第一轴线可摆动地支承,并且将所述可动体绕与所述光轴及所述第一轴线交叉的第二轴线可摆动地支承;
固定体,所述固定体经由所述摆动支承机构支承所述可动体;
抖动修正用驱动机构,所述抖动修正用驱动机构使所述可动体绕所述第一轴线及绕所述第二轴线摆动,
所述固定体包含:
壳体,所述壳体包含包围所述可动体的外周侧的外框部及从所述外框部的所述光轴方向的像侧的端部向内周侧伸出的伸出部;
罩,所述罩从所述光轴方向的像侧固定于所述壳体并封闭设置于所述伸出部的内周侧的开口部,
所述伸出部包含从所述光轴方向观察时与所述可动体重叠的止动部,
所述伸出部的至少包括所述止动部的区域粘接于所述罩。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抖动修正功能的光学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伸出部的整个区域粘接于所述罩。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抖动修正功能的光学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罩的所述光轴方向的厚度小于所述伸出部的所述光轴方向的厚度。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带抖动修正功能的光学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为树脂零件,
所述罩为金属零件。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带抖动修正功能的光学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摆动支承机构包含连接所述可动体和所述固定体的万向架框架,
在所述壳体的所述第二轴线方向的对角位置设置有与所述万向架框架点接触的第二支点部,
所述抖动修正用驱动机构包含:配置于所述壳体上所设置的线圈配置孔中的线圈;固定于所述可动体上的磁铁。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抖动修正功能的光学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可动体包含:光学模块;包围所述光学模块的外周侧的保持架,
在所述光学模块上设置有向外周侧突出的突出部,
所述保持架包含供所述突出部从所述光轴方向的像侧抵接的限位部,
所述壳体包含将所述伸出部的内周缘向外周侧切口形成的缺口部,
所述突出部及所述限位部从所述光轴方向观察时位于所述缺口部的内侧。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带抖动修正功能的光学单元,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保持架的内周缘设置有向所述光轴方向的被拍摄体侧凹陷的凹部,
所述凹部从所述光轴方向观察时位于所述缺口部的内侧,所述限位部为所述凹部的底面,
所述凹部为配置将所述光学模块固定到所述保持架的粘接剂的粘接剂池。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带抖动修正功能的光学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包含在所述光轴方向上与所述罩对置的壳体端面和从所述壳体端面突出的凸部,
所述罩通过形成于所述壳体端面和所述罩之间的粘接剂层固定于所述壳体。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带抖动修正功能的光学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凸部延伸至所述壳体端面的边缘。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带抖动修正功能的光学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罩包含:底罩,其固定于所述壳体端面;密封罩,其封闭形成于所述底罩上的内侧开口部,
所述内侧开口部从所述光轴方向观察时配置于所述开口部的内周侧,
所述底罩包含从所述内侧开口部的边缘向所述壳体侧立起的粘接剂防漏壁。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带抖动修正功能的光学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包含:隔着所述可动体在与所述光轴正交的第一方向上对置的第一框部及第二框部、隔着所述可动体在与所述光轴正交且与所述第一方向正交的第二方向上对置的第三框部及第四框部,
所述第三框部包含使连接于所述可动体的柔性印刷基板通过的缺口部,
所述凸部在所述第一框部、所述第二框部及所述第四框部上分别至少设置一个部位。
12.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带抖动修正功能的光学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包含贯通部,所述贯通部在所述光轴方向上贯通所述第二轴线方向的对角位置,
所述壳体端面包含位于所述贯通部和所述凸部之间的凹部。
CN202010217846.6A 2019-03-28 2020-03-25 带抖动修正功能的光学单元 Active CN11175206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062236A JP7237685B2 (ja) 2019-03-28 2019-03-28 振れ補正機能付き光学ユニット
JP2019-062237 2019-03-28
JP2019062238A JP7290444B2 (ja) 2019-03-28 2019-03-28 振れ補正機能付き光学ユニット
JP2019-062236 2019-03-28
JP2019-062238 2019-03-28
JP2019-062239 2019-03-28
JP2019062239A JP7237686B2 (ja) 2019-03-28 2019-03-28 振れ補正機能付き光学ユニット
JP2019062237A JP7235558B2 (ja) 2019-03-28 2019-03-28 振れ補正機能付き光学ユニット
JP2019187557 2019-10-11
JP2019-187557 2019-10-11
JP2019-219453 2019-12-04
JP2019219453A JP7344780B2 (ja) 2019-10-11 2019-12-04 振れ補正機能付き光学ユニット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752066A CN111752066A (zh) 2020-10-09
CN111752066B true CN111752066B (zh) 2022-05-03

Family

ID=7267314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217846.6A Active CN111752066B (zh) 2019-03-28 2020-03-25 带抖动修正功能的光学单元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752066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22084250A (ja) * 2020-11-26 2022-06-07 日本電産サンキョー株式会社 光学ユニット
CN112822363B (zh) * 2020-12-31 2022-10-14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摄像头模组及电子设备
JP2022126221A (ja) * 2021-02-18 2022-08-30 日本電産サンキョー株式会社 光学ユニット
JP2022156415A (ja) * 2021-03-31 2022-10-14 日本電産サンキョー株式会社 振れ補正機能付き光学ユニット

Citation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680251A (en) * 1994-01-21 1997-10-21 Nikon Corporation Lens barrel having a vibration compensation lens unit with moveable lens support member
JP2003057705A (ja) * 2001-08-20 2003-02-26 Nidec Copal Corp ズームレンズを備えた沈胴式カメラ
CN101325302A (zh) * 2007-06-15 2008-12-17 三美电机株式会社 模块连接器
CN201499404U (zh) * 2009-08-31 2010-06-02 深圳富泰宏精密工业有限公司 镜头保护结构及应用该镜头保护结构的便携式电子装置
CN101902890A (zh) * 2009-04-21 2010-12-01 新光电气工业株式会社 用于容纳电子电路板的容纳壳体和电子设备
CN104460025A (zh) * 2014-12-26 2015-03-25 东莞市东勤电子有限公司 移轴式光学防抖动透镜驱动装置
CN105247413A (zh) * 2013-05-30 2016-01-13 日本电产三协株式会社 带抖动修正功能的光学单元
CN106534652A (zh) * 2016-12-26 2017-03-22 努比亚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镜头模组、镜头以及终端
CN106933002A (zh) * 2015-12-30 2017-07-07 信泰光学(深圳)有限公司 镜头装置
CN107092066A (zh) * 2016-02-17 2017-08-25 日本电产三协株式会社 带抖动修正功能的光学单元
CN107734215A (zh) * 2016-08-12 2018-02-23 宁波舜宇光电信息有限公司 摄像模组及其模塑感光组件和制造方法以及电子设备
CN208297898U (zh) * 2016-12-23 2018-12-28 台湾东电化股份有限公司 驱动机构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405622B2 (ja) * 2011-08-12 2014-02-05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カメラモジュール
JP5893363B2 (ja) * 2011-11-28 2016-03-23 日本電産サンキョー株式会社 振れ補正機能付き光学ユニット
JP6046427B2 (ja) * 2012-09-19 2016-12-14 日本電産サンキョー株式会社 光学ユニット
JP2018169497A (ja) * 2017-03-30 2018-11-01 日本電産サンキョー株式会社 振れ補正機能付き光学ユニット
CN108957681B (zh) * 2017-05-17 2021-12-03 台湾东电化股份有限公司 驱动机构

Patent Citation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680251A (en) * 1994-01-21 1997-10-21 Nikon Corporation Lens barrel having a vibration compensation lens unit with moveable lens support member
JP2003057705A (ja) * 2001-08-20 2003-02-26 Nidec Copal Corp ズームレンズを備えた沈胴式カメラ
CN101325302A (zh) * 2007-06-15 2008-12-17 三美电机株式会社 模块连接器
CN101902890A (zh) * 2009-04-21 2010-12-01 新光电气工业株式会社 用于容纳电子电路板的容纳壳体和电子设备
CN201499404U (zh) * 2009-08-31 2010-06-02 深圳富泰宏精密工业有限公司 镜头保护结构及应用该镜头保护结构的便携式电子装置
CN105247413A (zh) * 2013-05-30 2016-01-13 日本电产三协株式会社 带抖动修正功能的光学单元
CN104460025A (zh) * 2014-12-26 2015-03-25 东莞市东勤电子有限公司 移轴式光学防抖动透镜驱动装置
CN106933002A (zh) * 2015-12-30 2017-07-07 信泰光学(深圳)有限公司 镜头装置
CN107092066A (zh) * 2016-02-17 2017-08-25 日本电产三协株式会社 带抖动修正功能的光学单元
CN107734215A (zh) * 2016-08-12 2018-02-23 宁波舜宇光电信息有限公司 摄像模组及其模塑感光组件和制造方法以及电子设备
CN208297898U (zh) * 2016-12-23 2018-12-28 台湾东电化股份有限公司 驱动机构
CN106534652A (zh) * 2016-12-26 2017-03-22 努比亚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镜头模组、镜头以及终端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752066A (zh) 2020-10-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752066B (zh) 带抖动修正功能的光学单元
CN106896620B (zh) 带抖动校正功能的光学单元及其制造方法
CN111856837B (zh) 带抖动修正功能的光学单元
CN111258083B (zh) 带抖动校正功能的光学单元
CN111752067B (zh) 带抖动修正功能的光学单元
CN110231747B (zh) 带抖动修正功能的光学单元
CN111752065B (zh) 带抖动修正功能的光学单元
CN111752068B (zh) 带抖动修正功能的光学单元
JP7237686B2 (ja) 振れ補正機能付き光学ユニット
JP7290444B2 (ja) 振れ補正機能付き光学ユニット
US11567340B2 (en) Optical unit with correction function
CN112703449B (zh) 带抖动修正功能的单元
KR102461364B1 (ko) 렌즈구동모터
JP7344780B2 (ja) 振れ補正機能付き光学ユニット
JP7323412B2 (ja) 振れ補正機能付き光学ユニット
CN112882314B (zh) 带抖动修正功能的光学单元
CN115145089B (zh) 带抖动修正功能的光学单元
CN113050342B (zh) 带抖动修正功能的光学单元
KR102551232B1 (ko) 렌즈구동모터
KR102602300B1 (ko) 렌즈구동모터
CN115145086B (zh) 带抖动修正功能的光学单元
CN116360179A (zh) 带抖动修正功能的光学单元
JP2022103549A (ja) 振れ補正機能付き光学ユニット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