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717162B - 移动体 - Google Patents

移动体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717162B
CN111717162B CN202010170447.9A CN202010170447A CN111717162B CN 111717162 B CN111717162 B CN 111717162B CN 202010170447 A CN202010170447 A CN 202010170447A CN 111717162 B CN111717162 B CN 11171716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ing
air
monitoring
window member
control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170447.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717162A (zh
Inventor
中岛匡贵
田口龙马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171716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71716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71716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71716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SSERVICING, CLEANING, REPAIRING, SUPPORTING, LIFTING, OR MANOEUVRING OF VEHICL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S1/00Cleaning of vehicles
    • B60S1/02Cleaning windscreens, windows or optical devices
    • B60S1/023Cleaning windscreens, windows or optical devices including defroster or demisting means
    • B60S1/026Cleaning windscreens, windows or optical devices including defroster or demisting means using electrical mea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ir-Conditioning For Vehicles (AREA)
  • Closed-Circuit Television Systems (AREA)
  • Electric Propulsion And Braking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移动体,能够有效且比较简便地实现除雾/防雾。移动体具备能够透过划定移动体的内外的透光性的窗构件对该移动体的周边环境进行监视的监视装置、用于对所述窗构件中的所述监视装置的监视区域内的部位进行加热的加热装置、进行所述移动体内的空气调节的空调装置、以及进行所述加热装置以及所述空调装置的驱动控制的控制装置,所述加热装置包括能够由所述控制装置独立驱动的第一加热部以及第二加热部,所述第一加热部相对于所述第二加热部设置于来自所述空调装置的空调风的上游侧的位置,在所述空调装置处于运转状态的情况下,所述控制装置优先驱动所述第一加热部以及所述第二加热部中的所述第一加热部。

Description

移动体
技术领域
本发明主要涉及具备监视装置的移动体。
背景技术
在车辆中,具有在车内具备能够监视周边环境的监视装置的车辆(参照专利文献1)。这样的监视装置设置于挡风玻璃内壁侧,能够经由挡风玻璃来监视车外的情况。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将由电热丝构成的加热器作为加热装置与监视装置一起设置,除去结露、霜、冰等挡风玻璃的结雾。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8-118617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为了有效地实现除去结雾(除雾)或难以产生结雾(防雾),要求上述结构中的控制方面的进一步改善。这并不限定于车辆,例如对于船舶等也是同样的。
本发明的示例的目的在于,能够有效且比较简便地实现除雾/防雾。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涉及移动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体具备能够透过划定移动体的内外的透光性的窗构件对该移动体的周边环境进行监视的监视装置、用于对所述窗构件中的所述监视装置的监视区域内的部位进行加热的加热装置、进行所述移动体内的空气调节的空调装置、以及进行所述加热装置以及所述空调装置的驱动控制的控制装置,所述加热装置包括能够由所述控制装置独立驱动的第一加热部以及第二加热部,所述第一加热部相对于所述第二加热部设置于来自所述空调装置的空调风的上游侧的位置,在所述空调装置处于运转状态的情况下,优先驱动所述第一加热部和所述第二加热部中的所述第一加热部。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有效且比较简便地实现除雾/防雾。
附图说明
图1是用于说明实施方式的车辆的构成例的示意图。
图2是用于说明车载用电子部件的构成例的示意图。
图3是用于说明车辆中的一部分结构的例子的框图。
图4是用于说明控制装置的控制内容的例子的流程图。
图5是用于说明控制装置的控制内容的一例的时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车辆(移动体);12F、窗构件;14、空调装置;151、监视装置;152、加热装置;1521、上游侧加热部;1522、下游侧加热部;16:控制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详细说明实施方式。另外,以下的实施方式并不限定权利要求书所涉及的发明,另外,在实施方式中说明的特征的组合不一定全部是发明所必须的。也可以任意地组合在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多个特征中的两个以上的特征。另外,对相同或者同样的结构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重复的说明。
图1是实施方式的车辆1的示意图。为了容易理解构造,在图中表示相互正交的X轴、Y轴以及Z轴(在后述的其他图中也同样。)。X方向与车身前后方向对应,Y方向与车身左右方向或车宽方向对应,另外,Z方向与车身上下方向对应。在本说明书中,前/后、左/右(侧方)、上/下、车身内侧/车身外侧(车内外)等的表现表示以车身10为基准的相对位置关系。
车辆1是具备左右一对的前轮11F以及左右一对的后轮11R的四轮车,但车轮的数量不限于此。另外,车辆1是具备电池BT的电动车辆,但也可以附带地进一步具备内燃机。电池BT使用锂离子电池等二次电池,电池BT储存用于向车辆1内的对应要素供给的电力。
车辆1还具备划定车内外的窗构件12F及12R。窗构件12F及12R由透光性的材料(例如玻璃、树脂等)构成即可。在图中,作为挡风玻璃、前窗乃至前挡风玻璃而表示窗构件12F,作为后窗乃至后玻璃而示出了窗构件12R,但还能够设置有侧窗乃至侧玻璃等其他窗构件。另外,在车厢(座舱)中,在此为了易于看图,作为驾驶席表示了座椅SH,但在座舱中还可以设置其他座椅。
在包括仪表板等的座舱前方构造13设置有用于供用户(主要是驾驶员)进行规定的操作输入的操作部19。在图中,作为操作部19的典型例,示出了方向盘,但操作部19包含其他多样的操作件,在输入到操作部19的操作的概念中,除了驾驶操作以外,还包括与其直接/间接地随附的关联操作。作为该关联操作的例子,可以举出用于座舱的空调管理的操作。
另外,如图1所示,车辆1还具备空调装置14、电子部件15以及控制装置16。空调装置14采用公知的结构即可。例如,空调装置14包括蒸发器、压缩机、冷凝器、连接它们且形成制冷剂的流路的配管、设置于该流路上的各种阀等。另外,空调装置14包括产生规定的气流作为空调风的鼓风机风扇、驱动该鼓风机风扇的风扇马达、用于加热空调风的加热器芯等。
另外,空调装置14还包括空调管道141和除霜管道142以及用于切换从它们中的哪一个送出空调风的门机构(例如,板门、旋转门等)。除霜管道142是朝向窗构件12F送出空调风/对窗构件12F喷吹空调风的吹出口,主要目的是窗构件12F的除雾/防雾。在此,空调管道141为上述除霜管道142以外的吹出口,以座舱的空调管理为主要目的。因此,空调装置14也可以表现为包括用于进行来自空调管道141的送风的座舱用送风部、和进行来自除霜管道142的送风的除雾/防雾用送风部(除霜(defrost)装置)。另外,在图中示出了设置于座舱前方构造13的单一的空调管道141,但空调管道141一般以能够朝向用户及其周边(例如后方或后下方)送出空调风的方式设置有多个。
用户能够通过对操作部19的操作输入来控制空调装置14的状态。在运转状态乃至驱动状态的空调装置14中,用户通过对上述操作部19的操作输入,能够选择从管道141和142中的哪一个送出空调风。例如,用户能够将规定的操作输入到操作部19以便从管道141和142中的一方送出空调风或者从双方送出空调风。另外,空调装置14的驱动力(空调风的风量)也能够通过用户对上述操作部19的操作输入来调整。
图2中的(A)是表示电子部件15的结构的主视图。图2中的(B)是图2中的(A)的切断线d1-d1中的电子部件15的剖视图。在图2中的(B)中示出了来自除霜管道142的空调风142W朝向电子部件15沿着窗构件12F流动的样态。电子部件15包括能够透过窗构件12F来监视本车辆的周边环境的监视装置151和能够加热窗构件12F的加热装置152,并配置为与窗构件12F的内壁(车内侧表面)接近。
监视装置151使用能够拍摄上述周边环境的摄像机,在本实施方式中,监视装置151包括装置主体部1510、检测部1511及基材1512。检测部1511使用CCD/CMOS图像传感器等公知的拍摄用传感器,检测部1511能够检测乃至拍摄上述周边环境(在本实施方式中为车辆1前方的情况)。主体部1510内置有对检测部1511的检测结果进行处理的处理器,该处理器的处理结果作为图像数据输出到后述的控制装置16。
基材1512是用于将上述主体部1510和检测部1511相对于车身10固定并且固定后述的加热装置152的托架。基材1512包括抵接部1512a和凹陷部1512b。抵接部1512a与窗构件12F的内壁抵接,例如经由粘接材料固定于窗构件12F。
凹陷部1512b被设为相对于抵接部1512a凹陷,在俯视或主视时具有大致三角形或梯形的形状。在凹陷部1512b的后方部设置有开口,由此使检测部1511的检测面露出。即,基材1512在凹陷部1512b与窗构件12F的内壁对置,并且在与窗构件12F之间形成空间SP1,检测部1511的检测面位于该空间SP1。由图2中的(B)可知,该空间SP1形成为在侧视时从后方侧朝向前方侧变窄。
通过这样的结构,监视装置151能够透过窗构件12F来监视周边环境(在本实施方式中为车辆1前方的情况)。在凹陷部1512b上表面实施用于抑制反射光的表面加工,例如可以设置凹凸形状,但也可以附随/代替地针对规定的颜色进行着色处理。
将窗构件12F中的监视装置151的监视区域内的部位(及其周边部)设为部位12F1。在本实施方式中,部位12F1与上述空间SP1前上方的部位对应。在此,如上所述,在凹陷部1512b的后方部设置有用于使检测部1511的检测面露出的开口。另外,从图2中的(B)可知,在凹陷部1512b的前端部与窗构件12F之间形成有间隙。因此,上述空间SP1实质上不被密闭而与车内连通。
然而,在这样的空间SP1中,由于被窗构件12F和基材1512包围,气体(空气)的流动容易停滞,根据车辆1的环境(主要是温度和湿度),有时在上述部位12F1容易产生结雾。作为典型例,该结雾在座舱的湿度比较高且窗构件12F的温度比较低的情况下可能因水滴等的附着而产生。
加热装置152包括上游侧加热部1521、下游侧加热部1522以及驱动它们的驱动器1520。加热部1521、1522分别并列设置于空调风142W的上游侧以及下游侧。即,加热部1521相对于加热部1522设置于空调风142W的上游侧的位置,换言之,加热部1522相对于加热部1521设置于空调风142W的下游侧的位置。驱动器1520是能够驱动加热部1521和1522中的一者或两者的加热器驱动器。
加热部1521、1522设置于基材1512的凹陷部1512b,经由空间SP1内的气体(空气)对上述部位12F1进行加热。与之相伴,在空调装置14处于运转状态的情况下,从凹陷部1512b的前端部与窗构件12F之间的间隙流入空间SP1的气体被加热部1521和/或1522加热,由此对上述部位12F1进行加热。另外,在空调装置14处于运转状态的情况下,空间SP1内的气体随着气体向空间SP1的流入而从凹陷部1512b的后方部的开口(使检测部1511的检测面露出的开口)流出。
这样,加热装置152除去上述部位12F1的结雾和/或进行上述部位12F1的防雾(在本说明书中有时仅表现为“除雾/防雾”。)。加热装置152构成为能够在加热部1521以及1522各自中产生所希望的热量即可。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加热部1521、1522,设为将电热线内置于凹陷部1512b并通过利用驱动器1520使该热线通电而产生热的结构。通过驱动器1520向该电热丝供给基于电池BT的电力的电流。这样,加热部1521、1522能够设置于凹陷部1512b内,或者设置于凹陷部1512b的背面(下表面)。
在此,若增大空调装置14的驱动力(空调风的风量),则气体向空间SP1的流入量变大。另外,若增大加热装置152的驱动力(发热量),则窗构件12F的上述部位12F1经由空间SP1被迅速加热。因此,当出于除雾/防雾的观点而进行总结时,如果增大空调装置14和/或加热装置152的驱动力,则可以更有效地实现除雾/防雾。
在本实施方式中,控制装置16是具备CPU(中央运算装置)、存储器以及外部通信接口的ECU(电子控制单元),基于规定的程序进行车辆1的各要素的驱动控制。作为其他实施方式,控制装置16也可以使用PLD(可编程逻辑器件)、ASIC(面向特定用途的集成电路)等半导体装置。即,在本说明书中说明的控制装置16的功能可以通过硬件和软件中的任一者来实现。
图3是表示车辆1的***结构的一部分的框图。控制装置16在与车辆1所具备的几个要素之间进行信号的授受,例如基于用户对操作部19的操作输入来进行它们的驱动控制。
例如,控制装置16进行空调装置14的驱动控制。该驱动控制包括例如空调装置14的驱动力(空调风的风量)的调整,基于用户对操作部19的操作输入来进行。此外,空调装置14的驱动力的调整例如能够通过变更鼓风机风扇的转速来实现。
另外,控制装置16从监视装置151接收表示上述周边环境的信息(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图像数据),并基于该信息进行规定的驾驶辅助。这里所说的驾驶辅助是指,除了向驾驶员提供进行驾驶所需要的/有用的信息以外,还包括在控制装置16侧而非驾驶员侧进行驾驶操作(典型地是加速、制动以及转向)中的至少一部分的所谓自动驾驶。
另外,控制装置16进行加热装置152的驱动控制。加热装置152基于后述的规定条件的成立而由控制装置16驱动,但也可以基于用户对操作部19的操作输入而随之被驱动。
另外,为了便于说明,在图3中将控制装置16表示为单一的单元,但多数情况下,控制装置16构成为将多个ECU设置成能够相互通信,这些多个ECU能够分别设置于车身10的对应的位置。另外,各个ECU可以通过将一个以上的电子部件安装在安装基板上而构成。
图4是表示控制装置16的控制内容的例子的流程图。本流程图的概要在于,基于窗构件12F的结雾程度的评价结果来驱动加热装置152,此时,在空调装置14处于运转状态的情况下,优先驱动加热部1521、1522中的上游侧加热部1521。这些通过在控制装置16中主要由CPU执行规定的程序来进行。此外,在此,空调装置14处于运转状态是指,作为一个方式,执行基于除霜管道142的送风。
在步骤S1010(以下,简称为“S1010”。对于其他的步骤也是同样的。)中,进行窗构件12F的部位12F1的结雾程度的评价。该评价除了评价该评价的时刻下的实际的结雾程度(是否实际结雾)之外,还包括评价乃至预测比较近的将来的结雾程度(是否有在比较近的将来结雾的可能性)。这些评价能够通过公知的方法来实现,例如,实际的结雾程度能够通过对监视装置151的监视结果即图像数据进行规定的图像解析来进行评价。另外,比较近的将来的结雾程度能够基于车外的温度和/或车内的湿度进行评价。
在S1020中,确定S1010中的评价结果是否满足规定条件。在基于S1010的评价结果判定为实际结雾/有在比较近的将来结雾的可能性的情况下,进入S1030。另一方面,在未判定为实际结雾/有在比较近的将来结雾的可能性的情况下,结束本流程图。
在S1030中,判定空调装置14是否处于运转状态。在空调装置14处于休止状态的情况下(运转被抑制的情况下),进入S1040。另一方面,在空调装置14处于运转状态的情况下,进入S1050。
在S1040中,根据在S1030中判定为空调装置14处于休止状态这一情况,驱动加热部1521以及1522双方并进入S1080。如上所述,当增大空调装置14和/或加热装置152的驱动力时,能够更有效地实现除雾/防雾。因此,在此,通过相对于空调装置14处于休止状态的情况而将加热部1521以及1522双方设为驱动状态来提高除雾/防雾的作用。
在S1050中,根据在S1030中判定为空调装置14处于运转状态这一情况,驱动上游侧加热部1521。由此,通过空调装置14的运转而向空间SP1流入的空气被加热,伴随于此,窗构件12F的部位12F1被加热,进行除雾/防雾。详细情况将在后面叙述,通过驱动上游侧加热部1521,在上游侧利用空调风142W进行除雾/防雾,并且利用上游侧加热部1521对在该上游侧温度可能下降的空调风142W进行加热而使其流向下游侧。由此,能够适当地实现除雾/防雾,与此同时防止加热装置152的无用的驱动。
在S1060中,判定结雾程度是否充分改善。该判定例如通过在S1050后利用与上述S1010同样的方法对经过了规定时间后的结雾程度进行评价来进行即可。在即使经过规定时间也未充分改善结雾程度的情况下进入S1070,另一方面,在经过了该规定时间后的结雾程度充分改善的情况下或者未经过该规定时间的情况下进入S1080。
在S1070中,根据在S1060中判定为结雾程度未充分改善的情况,进一步驱动下游侧加热部1522。即,在S1050中优先驱动上游侧加热部1521,但在其效果不充分的情况下,进一步驱动下游侧加热部1522。由此,提高S1050中的上游侧加热部1521的驱动中不充分的除雾/防雾的作用。
在S1080中,判定除雾/防雾是否完成。该判定例如可以通过与上述S1010同样的方法进行,但也可以基于从开始加热装置152的驱动起的经过时间来进行。该经过时间可以是固定值,也可以是基于车外的温度和/或车内的湿度的可变值。在除雾/防雾完成的情况下进入S1090,否则返回S1030。
在S1090中,使加热装置152休止(抑制运转),结束本流程图。通常,窗构件12F作为中间层能够包含隔热层,因此,一旦在窗构件12F的内壁变热之后,难以产生上述结雾。因此,S1090(加热装置152的休止)也可以在除雾/防雾完成后迅速地执行。另一方面,作为其他实施方式,在除雾/防雾完成后也可以省略S1090(加热装置152也可以维持为运转状态),在该情况下,继续基于加热装置152的防雾作用。
图5中的(A)及图5中的(B)是用于说明基于上述流程图的控制装置16的控制内容的例子的时序图。将图中的横轴设为时间轴,在纵轴表示在S1010中得到的结雾程度的评价结果(设为评价值D。)以及上游侧加热部1521的状态以及下游侧加热部1522的状态。
评价值D被设为表示窗构件12F的结雾容易度的数值。例如,将按照判定为实际结雾的情况、判定为实际未结雾但有在比较近的将来结雾的可能性的情况、判定为实际未结雾也没有在比较近的将来结雾的可能性的情况的顺序增大的数值作为评价值D而给出。即,可以说,评价值D越大,进行除雾/防雾的必要性越高。另外,评价值D在此设为数值,但只要是能够表现上述结雾容易度的相对关系的值即可,例如也可以由使用字母、记号等的规定的代码提供。
在S1020的判定中使用基准值DTH1,在成为D>DTH1(D≥DTH1)的情况下进入S1030。在S1080的判定中使用其他的基准值DTH2,在成为D<DTH2(D≤DTH2)的情况下进入S1090。
在图5中的(A)的例子中,例如在时刻T10,评价值D达到基准值DTH1,驱动上游侧加热部1521(S1050)。通过上游侧加热部1521的驱动来执行除雾/防雾,随着时间的经过,评价值D降低。之后,在时刻T11,评价值D达到基准值DTH2而抑制上游侧加热部1521的驱动(S1090)。
在图5中的(B)的例子中,在时刻T10驱动上游侧加热部1521之后(S1050之后),在经过了规定时间后的时刻T20,评价值D未充分降低(S1060),与之相应地驱动下游侧加热部1522(S1070)。之后,在时刻T21,评价值D达到基准值DTH2而抑制加热部1521、1522的驱动(S1090)。
另外,上述流程图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可以部分地变更,例如,可以追加其他的步骤,也可以调换步骤的顺序。
例如,对于S1030,在此为了容易理解,设为根据空调装置14处于休止状态还是运转状态而进入S1040以及S1050中的某一个,但是S1030的判定也可以基于空调装置14的驱动量是否为基准以下来进行。例如,也可以在空调装置14的驱动力为基准以下的情况下进入S1040,否则进入S1050。
另外,例如,在S1040中驱动了加热部1521以及1522双方的情况下,在之后的S1090中,也可以不抑制它们双方的驱动,而抑制铅垂方向上方侧的一方(即加热部1522)的驱动。由于被加热的气体一般从下方朝向上方,因此根据这样的控制方式,能够防止加热装置152的无用的驱动,并且能够持续地执行除雾/防雾。
另外,例如,在S1050中,对加热部1521、1522中的上游侧加热部1521进行驱动,但也可以与之相伴地以比较小的驱动力驱动下游侧加热部1522。换言之,在S1050中,加热部1521、1522中的上游侧加热部1521优先被驱动即可,上游侧加热部1521至少以比下游侧加热部1522大的驱动力被驱动即可。在该情况下,加热部1521、1522的驱动力的大小关系典型地能够基于它们的总发热量或消耗电力来决定。因此,这里所说的优先是指在时间和/或效果方面相对占优势。
另外,例如,作为其他实施方式,S1060以及S1080可以调换它们的顺序来进行,也可以进一步作为其他的实施方式实质上并行地进行。因此,例如,在S1050之后评价值D迅速达到基准值DTH2的情况下,也可以不进行S1060而进行S1080。
根据以上那样的控制方式,在空调装置14处于运转状态的情况下,对加热部1521、1522中的上游侧加热部1521进行驱动。由此,在上游侧利用空调风142W进行对窗构件12F的部位12F1的除雾/防雾,并且利用上游侧加热部1521对在该上游侧温度可能降低的空调风142W进行加热而使其流向下游侧,在下游侧利用该被加热的空调风142W进行对窗构件12F的部位12F1的除雾/防雾。由此,能够适当地实现除雾/防雾。附带地,通过抑制下游侧加热部1522的驱动,能够防止加热装置152的无用的驱动,降低电池BT的消耗电力。这样一来,能够有效且比较简便地实现窗构件12F的除雾/防雾。
上述配置在侧视下窗构件12F以比较小的倾斜角设置的结构中是有利的。这里所说的倾斜角是指侧视时的窗构件12F(的至少部位12F1)的延伸设置方向与X方向所夹的角度。在窗构件12F的倾斜角比较小的情况下,监视装置151的监视区域的中心部可能偏向部位12F1的空调风142W上游侧。因此,对于该中心部的除雾/防雾而言,利用上游侧加热部1521来维持通过空调装置14的运转而流入空间SP1的上游侧的气体的温度是有效的。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空调装置14处于运转状态是指执行基于除霜管道142的送风。然而,即使在执行基于空调管道141的送风的情况下,除了送风量(伴随于此的气体向空间SP1的流入量)比较小以外,也可以说与上述内容相同。因此,在S1030的判定中,也可以在管道141以及142中的至少一方的送风处于执行中的情况下进入S1050。
空调装置14在大多情况下,作为其动作模式可以包含内部气体循环模式(使车内的空气循环而进行空气调节的模式)以及外部气体导入模式(将车外的空气取入车内而进行空气调节的模式)。本实施方式中的控制装置16的上述控制在内部气体循环模式及外部气体导入模式的任一模式下均可采用,但为了更有效地实现上述除雾/防雾,更优选外部气体导入模式。
在实施方式中,作为优选的例子示出了摄像机作为监视装置151,但实施方式的内容也能够应用于具备监视功能的其他装置的情况。例如,窗构件12F的结雾(附着于内壁的水滴等)导致折射率的变动,可能成为监视装置151的监视区域的变动的原因。因此,监视装置151也可以是雷达(毫米波雷达)或LiDAR(Light Detection and Ranging)。另外,监视装置151也可以是监视车辆1后方或侧方的情况的装置,例如,实施方式的内容也能够应用于窗构件12R的除雾/防雾。
在以上的说明中,为了容易理解,以与其功能方面关联的名称示出各要素,但各要素不限于具备在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内容作为主要功能,也可以辅助性地具备这些要素。例如,在本说明书中,作为典型例,例示了车辆1,但实施方式的内容也能够应用于不具备车轮的对象(船舶等),即能够应用于多种多样的移动体。
上述实施方式的几个特征总结如下:
第一方式涉及移动体(例如1),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体具备能够透过划定移动体的内外的透光性的窗构件(例如12F)对该移动体的周边环境进行监视的监视装置(例如151)、用于对所述窗构件中的所述监视装置的监视区域内的部位(例如12F1)进行加热的加热装置(例如2)、进行所述移动体内的空气调节的空调装置(例如14)、以及进行所述加热装置以及所述空调装置的驱动控制的控制装置(例如16),所述加热装置包括能够由所述控制装置独立驱动的第一加热部(例如1521)以及第二加热部(例如1522),所述第一加热部相对于所述第二加热部设置于来自所述空调装置的空调风的上游侧的位置,在所述空调装置处于运转状态的情况下,所述控制装置优先驱动所述第一加热部和所述第二加热部中的所述第一加热部(例如S1050)。通过利用第一加热部对在上游侧温度可能下降的来自空调装置的空调风进行加热而使其流向下游侧,能够适当地实现窗构件的除雾/防雾,并且防止加热装置的无用的驱动。由此,能够有效且比较简便地实现窗构件的除雾/防雾。所述配置在侧视下窗构件以比较小的倾斜角设置的结构中是有利的。
在第二方式中,其特征在于,所述监视装置包括检测所述周边环境的检测部(例如1511)和配置为与所述窗构件的内表面对置并且使所述检测部的检测面位于其与所述窗构件之间的空间的基材(例如1512),所述空间与所述移动体内连通。由此,能够使空调风流入上述空间,能够适当地实现上述除雾/防雾。
在第三方式中,其特征在于,所述基材包含被表面加工成能够抑制朝向所述监视装置的监视区域的反射光的部分(例如1512b)。由此,也有利于监视装置的监视性能的提高。
在第四方式中,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装置设置于所述基材的经过表面加工的所述部分。由此,也有利于反射光的抑制作用的提高。
在第五方式中,所述加热装置设置于所述基材的经过表面加工的所述部分的背面。由此,也有利于反射光的抑制作用的提高。
在第六方式中,在所述空调装置的运转被抑制的情况下,所述控制装置驱动所述第一加热部和所述第二加热部双方(例如,S1040)。由此,即使在空调装置的运转被抑制的情况下,也能够适当地实现窗构件的除雾/防雾。
在第七方式中,所述控制装置在驱动所述第一加热部以及所述第二加热部双方之后规定条件成立的情况下,抑制它们中的铅垂方向上方侧的一方的驱动。由于被加热的气体一般从下方朝向上方,因此根据第七方式,能够防止加热装置的无用的驱动,并且持续地执行除雾/防雾。
在第八方式中,在所述空调装置处于运转状态的情况下,所述控制装置在驱动所述第一加热部之后规定条件成立的情况下进一步驱动所述第二加热部(例如S1070)。在基于第一加热部的驱动的除雾/防雾不充分的情况下,通过也驱动第二加热部,能够实现除雾/防雾。
在第九方式中,在所述空调装置处于运转状态的情况下,所述控制装置以比所述第二加热部大的驱动力驱动所述第一加热部。由此,能够理想地实现上述第一方式。
在第十方式中,所述监视装置是用于监视所述移动体前方的摄像机(例如1511),所述窗构件是挡风玻璃(例如12F)。即,上述的各方式能够理想地应用于具备驾驶辅助功能的移动体(典型的是车辆)。
在第十一方式中,所述移动体是电动车辆(例如1)。由此,能够防止加热装置的无用的驱动,能够降低电池的消耗电力。
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能够在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形、变更。

Claims (12)

1.一种移动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移动体具备:
监视装置,其能够透过划定移动体的内外的透光性的窗构件来监视该移动体的周边环境;
加热装置,其用于对所述窗构件中的所述监视装置的监视区域内的部位进行加热;
空调装置,其进行所述移动体内的空气调节;以及
控制装置,其进行所述加热装置以及所述空调装置的驱动控制,
所述加热装置包括能够由所述控制装置独立驱动的第一加热部以及第二加热部,所述第一加热部相对于所述第二加热部设置于来自所述空调装置的空调风的上游侧的位置,
所述控制装置基于所述监视装置的监视结果来评价所述窗构件的结雾程度,
在所述结雾程度达到基准值且所述空调装置处于运转状态的情况下,所述控制装置在所述第一加热部以及所述第二加热部中优先驱动所述第一加热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监视装置包括:
检测部,其检测所述周边环境;以及
基材,其配置为与所述窗构件的内表面对置并且使所述检测部的检测面位于其与所述窗构件之间的空间,
所述空间与所述移动体内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移动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基材包括被表面加工成能够抑制向所述监视装置的监视区域的反射光的部分。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移动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热装置设置于所述基材的经过表面加工的所述部分。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移动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热装置设置于所述基材的经过表面加工的所述部分的背面。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体,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空调装置的运转被抑制的情况下,所述控制装置驱动所述第一加热部和所述第二加热部双方。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移动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装置在驱动所述第一加热部以及所述第二加热部双方之后规定条件成立的情况下,抑制它们中的铅垂方向上方侧的一方的驱动。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体,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空调装置处于运转状态的情况下,所述控制装置在驱动所述第一加热部后规定条件成立的情况下进一步驱动所述第二加热部。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体,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空调装置处于运转状态的情况下,所述控制装置以比所述第二加热部大的驱动力驱动所述第一加热部。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监视装置是用于监视所述移动体前方的摄像机,
所述窗构件是挡风玻璃。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装置还基于所述移动体外的温度和/或所述移动体内的湿度来评价所述结雾程度。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移动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移动体是电动车辆。
CN202010170447.9A 2019-03-22 2020-03-12 移动体 Active CN11171716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055146 2019-03-22
JP2019055146A JP7082080B2 (ja) 2019-03-22 2019-03-22 移動体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717162A CN111717162A (zh) 2020-09-29
CN111717162B true CN111717162B (zh) 2023-04-25

Family

ID=7255754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170447.9A Active CN111717162B (zh) 2019-03-22 2020-03-12 移动体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7082080B2 (zh)
CN (1) CN111717162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2054839A1 (ja) 2020-09-10 2022-03-17 三井化学株式会社 組成物、積層体及び積層体の製造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0036592A (ja) 2008-07-31 2010-02-18 Mazda Motor Corp 車両用フロントウインドのヒータ装置
CN106564351B (zh) * 2015-10-12 2019-12-20 惠州市德赛西威汽车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车载空调防结雾霜的方法
JP6589897B2 (ja) * 2017-01-25 2019-10-16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載カメラ用フロントガラス加熱装置
JP6953181B2 (ja) 2017-05-23 2021-10-27 東京コスモス電機株式会社 発熱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717162A (zh) 2020-09-29
JP2020152329A (ja) 2020-09-24
JP7082080B2 (ja) 2022-06-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347999A (zh) 移动体
CN111347834A (zh) 移动体
KR100887047B1 (ko) 유리 온도 검출 시스템, 윈도우 포그 검출 시스템, 차량용공기 조절 시스템, 및 윈도우 포그 검출 방법
JP6642706B2 (ja) 空気吹出装置
WO2016158100A1 (ja) ヘッドアップディスプレイ装置
JP2008184154A (ja) 自動車の環境管理システム及び方法
CN111348001A (zh) 移动体
JP7140698B2 (ja) 曇り抑制装置およびその制御方法
CN113183712A (zh) 汽车自适应空调***及其控制方法
CN111717162B (zh) 移动体
CN111717161B (zh) 移动体
JP2003054244A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CN111497784A (zh) 移动体用控制装置
JP5017915B2 (ja) 車両用電池温度制御装置
CN111746467A (zh) 车辆
JP6658898B2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JP2008260427A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JP3358761B2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JP2001206040A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US20220314935A1 (en) Defogging system
CN117507816A (zh) 抬头显示设备及车辆
JPH05462Y2 (zh)
JP2017149298A (ja) 車両用防曇装置
JP2020006724A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JP2022155804A (ja) 曇り止めシステ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