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703504A - 车辆及其主副双纵梁连接机构 - Google Patents

车辆及其主副双纵梁连接机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703504A
CN111703504A CN201910203900.9A CN201910203900A CN111703504A CN 111703504 A CN111703504 A CN 111703504A CN 201910203900 A CN201910203900 A CN 201910203900A CN 111703504 A CN111703504 A CN 11170350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ongitudinal beam
auxiliary
main
double
longitudin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203900.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703504B (zh
Inventor
王光耀
张士展
梅海龙
肖祺
申振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AIC Motor Corp Ltd
Original Assignee
SAIC Motor Corp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AIC Motor Corp Ltd filed Critical SAIC Motor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1910203900.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703504B/zh
Publication of CN11170350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70350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70350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70350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1/00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 B62D21/02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comprising longitudinally or transversely arranged frame memb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主副双纵梁连接机构,用于连接车辆的副车架,所述主副双纵梁连接机构包括相固定的主纵梁和副纵梁,所述主纵梁用于碰撞吸能,所述副纵梁用于连接所述副车架。本方案提供的车辆及其主副双纵梁连接机构,将连接副车架以承载重量的结构件,和碰撞吸能的部件,进行分离,分别由副纵梁和主纵梁承担,从而在结构设计上可以各取所需,满足相应的强度要求,提高结构可靠性,便于设计。

Description

车辆及其主副双纵梁连接机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车辆及其主副双纵梁连接机构。
背景技术
车辆包括副车架和前纵梁,车辆一般左右两侧各有一根前纵梁,副车架连接于车辆的前纵梁。前纵梁在车辆受到碰撞时,需要能够碰撞吸能,以减少碰撞伤害。
上述方案中,前纵梁既作为结构件承载一部分发动机舱零部件的重量,又要在碰撞过程中吸收大部分的动能,因此,前纵梁的设计存在一定的难度:一方面,其作为结构件,强度不能太弱,另一方面,其作为碰撞吸能主要部件,结构又不能太强。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主副双纵梁连接机构,用于连接车辆的副车架,所述主副双纵梁连接机构包括相固定的主纵梁和副纵梁,所述主纵梁用于碰撞吸能,所述副纵梁用于连接所述副车架。
可选地,所述主纵梁的侧壁设有推动块;所述副纵梁能够通过紧固件与所述副车架连接,所述主纵梁碰撞并相对所述副纵梁产生前后位移时,所述推动块能够推动所述紧固件以剪断所述紧固件。
可选地,所述推动块设有槽口朝向所述紧固件的插槽,所述插槽的尾端开口;所述主副双纵梁连接机构还设有活动块,所述紧固件能够***所述活动块,所述活动块位于所述插槽内,所述推动块在碰撞时能够推动所述活动块,以实现推动所述紧固件。
可选地,所述紧固件为螺栓和螺母;所述活动块设有台阶孔,所述台阶孔的大径孔与所述螺母适配。
可选地,所述推动块的前端面为斜面。
可选地,所述副纵梁呈筒状,所述主纵梁***所述副纵梁中。
可选地,所述主纵梁和所述副纵梁均焊接于所述前尾板;所述副纵梁的四周至少部分设有镂空结构,以便焊接所述主纵梁。
可选地,所述副纵梁的顶部设有加强板。
可选地,所述副纵梁能够通过紧固件与所述副车架连接;所述主副双纵梁连接机构还包括衬套,所述衬套能够压入所述副车架的连接套筒内,所述紧固件***所述衬套并与所述副纵梁连接;所述衬套包括外铁套、橡胶以及内铁套,所述橡胶***于所述外铁套,所述内铁套***于所述橡胶,所述紧固件能够穿过所述内铁套。
可选地,所述外铁套、所述橡胶、所述内铁套朝向所述副纵梁的端部边缘均设有环形翻边,所述环形翻边依序叠压。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车辆,包括副车架,还包括上述任一项所述的主副双纵梁连接机构。
可见,相较于背景技术中单根的前纵梁结构,本方案提供的车辆及其主副双纵梁连接机构,将连接副车架以承载重量的结构件,和碰撞吸能的部件,进行分离,分别由副纵梁和主纵梁承担,从而在结构设计上可以各取所需,满足相应的强度要求,提高结构可靠性,便于设计。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所提供主副双纵梁连接机构一种具体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沿长度方向的剖视图;
图3为图1中主纵梁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2中紧固件和推动块处的放大图;
图5为图4中活动块的立体视图;
图6为图5的轴向剖视图。
图7为图4中结构的立体视图;
图8为图7的安装***图;
图9为图8中衬套的立体视图;
图10为图9中衬套的轴向剖视图。
图1-10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0前尾板、20副纵梁、201纵梁加强板、202纵梁连接板、30主纵梁、301推动块、301a插槽、302活动块、302a大径孔、302b小径孔、40连接套筒、501螺栓、502螺母、60垫片、701外铁套、702橡胶、703内铁套。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请参考图1、2,图1为本发明所提供主副双纵梁连接机构一种具体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沿长度方向的剖视图,图1中的左右方向为长度方向。本文所述的前后方向,以图2为视角,向左为后,向右为前,前后方向的参考也与车辆行驶的前后方向保持一致。
如图1所示,该实施例中的主副双纵梁连接机构,能够连接车辆的副车架(图中未示出),具体地,主副双纵梁连接机构包括相固定的主纵梁30和副纵梁20,图1中,还示出车辆的前尾板10,主纵梁30和副纵梁20均固定于前尾板10。主纵梁30和副纵梁20可以分别单独焊接于前尾板10,也可以事先存在连接关系,例如,二者之间设置连接筋,或者二者尾端尺寸设计为可相贴靠而焊接固定。该实施例中,设置前尾板10以固定主纵梁30和副纵梁20,便于布置和安装。
主纵梁30和副纵梁20构成本文所述的主副双纵梁连接机构的“双纵梁”。其中,主纵梁30用于碰撞吸能,即主纵梁30可以设计为强度较弱,这样在碰撞时,能够溃缩变形,达到碰撞吸能的目的,图1中可看出主纵梁30向前突出于副纵梁20一定距离,以便承担碰撞吸能的职能;副纵梁20用于连接副车架,则副纵梁20可以设计为强度较高,从而满足承载结构件的强度要求。可见,相较于背景技术中单根的前纵梁结构,本实施例提供的主副双纵梁连接机构(具有前纵梁结构的功能),将连接副车架以承载重量的结构件,和碰撞吸能的部件,进行分离,分别由副纵梁20和主纵梁30承担,从而在结构设计上可以各取所需,满足相应的强度要求,提高结构可靠性,便于设计。
进一步,可结合图3、4理解,图3为图1中主纵梁30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2中紧固件和推动块301处的放大图。
主纵梁30的侧壁可设有推动块301。副纵梁20能够通过紧固件与副车架连接,紧固件配置为:紧固副车架和副纵梁20后,与推动块301,在前后方向上的投影能够至少部分重合,比如,紧固件和推动块301前后相抵触或者存在很小间隙。这样,主纵梁30碰撞并相对副纵梁20产生前后位移时,推动块301能够向后推动紧固件,以剪断紧固件。图1、3中,设置推动块301的侧壁为主纵梁30的底部,使用过程中,推动块301朝向地面,因为副纵梁20与紧固件连接的位置位于副纵梁20的底部,如图1、2中所示的紧固件连接于处于副纵梁20底部的纵梁连接板202。可以理解,根据副车架和副纵梁20连接位置的变化,紧固件位置发生变化,推动块301也可随之调整位置,不限于设置于主纵梁30的底部,比如也可以是两侧或者顶部等。
该实施例中,紧固件具体是螺栓501和螺母502,如图2、4所示,副车架设有连接套筒40,主副双纵梁连接机构还设置衬套70,衬套70压入连接套筒40内,然后,将螺栓501穿过连接套筒40的底部、衬套70、副纵梁20的底部侧壁,并与螺母502配合,从而与副纵梁20完成连接。同时,螺栓501还进一步深入到推动块301内,当发生碰撞时,主纵梁30溃缩形变,沿前后方向相对副纵梁20产生位移,此时,推动块301会向后推动螺栓501、螺母502,产生剪切力,从而剪断螺栓501,则副纵梁20与副车架的连接失效,副车架在重力作用下可下落,切断碰撞的传递,从而保护乘车人员的安全。当然,紧固件不限于是螺栓501和螺母502,例如也可以是插销等。
如图5、6所示,图5为图4中活动块302的立体视图;图6为图5的轴向剖视图。
为了便于推动紧固件,实现剪切,还进一步设置活动块302,活动块302设有台阶孔,台阶孔的大径孔302a与螺母502适配,当螺母502是六角螺母502时,大径孔302a设置为六角孔,小径孔302b显然是与螺栓501的栓体适配。如图2所示,螺母502和螺栓501的端部位于台阶孔的大径孔302a中,副纵梁20的底部侧壁(即纵梁连接板202)夹持于衬套70和活动块302之间。如此设置,推动块301通过推动活动块302,推动螺母502,继而推动螺栓501,并在推动力达到一定程度时剪断螺栓501,活动块302的设置可以增加推动块301与紧固件的接触面积,加大推力,且活动块302的设置可以抬高螺栓501穿出副纵梁20后的长度,增加推力的力臂,从而在保证连接可靠性的前提下,更容易实现剪切。可以理解,不设置活动块302也是可以的,推动块301直接抵靠在紧固件穿出副纵梁20的部分,发生位移时,也可以推动而切断紧固件,但显然设置活动块302的方式为更优的方案。
具体还可参考图3,推动块301设有槽口朝向紧固件的插槽301a,并且插槽301a的尾端设有开口,这里的尾端以前后方向为参考,即更靠后的一端,此时的插槽301a为U形槽。可以将活动块302设于插槽301a内,则活动块302被U形槽的侧壁和底壁包围,活动块302的位置较为稳定,也就有利于保持紧固件的稳定,且利于推动块301在产生位移时更可靠地推动活动块302,移动力主要由U形槽的底壁传递。活动块302可以从U形槽的开口***。当然,不设置插槽301a也可以,比如,推动块为整块结构,并与活动块302抵触。
图3中可看出,推动块301的前端为斜面,斜面相当于一块肋板,可以起到加强的作用。推动块301可焊接于主纵梁30,斜面肋板能够缓解焊缝处的应力集中,增加结构强度。
上述实施例中,副纵梁20大概呈筒状,主纵梁30则***副纵梁20中。如上工作过程描述可知,主纵梁30用于膨胀吸能,副纵梁20用于连接副车架,为了不干涉副车架的连接,将主纵梁30***副纵梁20中为更优的方案。可以理解,也不限于此设置,比如二者并列设置,或者副纵梁20***在主纵梁30中,主纵梁30预留开口以供副纵梁20和副车架的连接,也是可以的,但显然图1的实施例更易于操作,而且副纵梁20设置为筒状,主纵梁30插于其内,则副纵梁20可以设计为截面积更大的结构,从而具备更高的强度,满足结构承载连接的需求。
如前所述,主纵梁30和副纵梁20可以焊接固定在前尾板10上,此时,副纵梁20的四周至少部分设有镂空结构,以预留出操作空间,便于焊接主纵梁30至前尾板10。当然,根据焊接的方式不同,副纵梁20也可以不镂空,即在副纵梁20的外侧实现对主纵梁30的焊接。如图1、2所示,还可以在副纵梁20的顶部设置纵梁加强板201,以进一步加强副纵梁20的强度。当然,副纵梁20的其他位置也可以设置加强板或者加强筋结构。
请继续参考图7-10,图7为图4中结构的立体视图;图8为图7的安装***图;图9为图8中衬套的立体视图;图10为图9中衬套的轴向剖视图。
上述的衬套70可以设置为包括外铁套701和位于外铁套701内部的橡胶702。具体如图10所示,衬套70包括外铁套701、橡胶702、内铁套703,橡胶702***外铁套70内,橡胶702中部开设有通孔,内铁套703***橡胶702的通孔内,内铁套703为套筒结构,紧固件可以从内铁套703的内孔穿出,具体是螺栓501贯穿内铁套703的内孔。外铁套701可以保证连接的可靠性,且防止外表面受到磨损,设置橡胶702可以减小振动。进一步设置内铁套703,利于提高与紧固件的插接可靠性,避免紧固件与橡胶703产生磨损。
具体如图10所示,内铁套703、外铁套70及中部的橡胶702可以减少水平方向的振动。另外,如图10所示,外铁套70朝向副纵梁20底部侧壁的端部边缘具有环形翻边,橡胶702相应的端部边缘也具有环形翻边,叠压在外铁套70的环形翻边上,内铁套703的端部同样设置对应的环形翻边,叠压在橡胶702的端部,即三者的环形翻边依序叠压。翻边的设置可以减少垂直方向的振动。即副车架和副纵梁20采取“软连接”的方式。当然,副车架和副纵梁20也可以采取“硬连接”,比如,不设置衬套70,紧固件直接连接副车架和副纵梁20。
请参考图4,连接套筒40和螺栓501的端帽之间可以设置垫片60,可以减少螺栓501与连接套筒40之间的磨损,提高连接可靠性。
本实施例中,上述具体的主副双纵梁连接机构的安装过程如下:
先将副纵梁20与前尾板10焊接成一体,副纵梁20可作为副车架和主纵梁30的定位基准;
再将主纵梁30***副纵梁20中,通过副纵梁20四周的镂空设计对主纵梁30和前尾板10连接焊接;
然后将纵梁加强板201焊接至副纵梁20的顶部;
将衬套70压入副车架的连接套筒40内,将螺母502放置在活动块302内,从底部将活动块302放置在主纵梁30底部U型的插槽301a处;
最后将垫片60和螺栓501从连接套筒40的底部安装,螺栓501向上拧紧,从而实现副车架与副纵梁20的连接。
以上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11)

1.主副双纵梁连接机构,用于连接车辆的副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副双纵梁连接机构包括相固定的主纵梁(30)和副纵梁(20),所述主纵梁(30)用于碰撞吸能,所述副纵梁(20)用于连接所述副车架。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主副双纵梁连接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主纵梁(30)的侧壁设有推动块(301);所述副纵梁(20)能够通过紧固件与所述副车架连接,所述主纵梁(30)碰撞并相对所述副纵梁(20)产生前后位移时,所述推动块(301)能够推动所述紧固件以剪断所述紧固件。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主副双纵梁连接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推动块(301)设有槽口朝向所述紧固件的插槽(301a),所述插槽(301a)的尾端开口;所述主副双纵梁连接机构还设有活动块(302),所述紧固件能够***所述活动块(302),所述活动块(302)位于所述插槽(301a)内,所述推动块(301)在碰撞时能够推动所述活动块(302),以实现推动所述紧固件。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主副双纵梁连接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紧固件包括螺栓(501)和螺母(502);所述活动块(302)设有台阶孔,所述台阶孔的大径孔(302a)与所述螺母(502)适配。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主副双纵梁连接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推动块(301)的前端面为斜面。
6.如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主副双纵梁连接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副纵梁(20)呈筒状,所述主纵梁(30)***所述副纵梁(20)中。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主副双纵梁连接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主纵梁(30)和所述副纵梁(20)均焊接于车辆的前尾板(10);所述副纵梁(20)的四周至少部分设有镂空结构,以便焊接所述主纵梁(30)。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主副双纵梁连接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副纵梁(20)的顶部设有纵梁加强板(201)。
9.如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主副双纵梁连接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副纵梁(20)能够通过紧固件与所述副车架连接;所述主副双纵梁连接机构还包括衬套(70),所述衬套(70)能够压入所述副车架的连接套筒(40)内,所述紧固件***所述衬套(70)并与所述副纵梁(20)连接;所述衬套(70)包括外铁套(701)、橡胶(702)以及内铁套(703),所述橡胶(702)***于所述外铁套(701),所述内铁套(703)***于所述橡胶(702),所述紧固件能够穿过所述内铁套(703)。
10.如权利要求9述的主副双纵梁连接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外铁套(701)、所述橡胶(702)、所述内铁套(703)朝向所述副纵梁(20)的端部边缘均设有环形翻边,所述环形翻边依序叠压。
11.车辆,包括副车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权利要求1-10任一项所述的主副双纵梁连接机构。
CN201910203900.9A 2019-03-18 2019-03-18 车辆及其主副双纵梁连接机构 Active CN11170350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203900.9A CN111703504B (zh) 2019-03-18 2019-03-18 车辆及其主副双纵梁连接机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203900.9A CN111703504B (zh) 2019-03-18 2019-03-18 车辆及其主副双纵梁连接机构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703504A true CN111703504A (zh) 2020-09-25
CN111703504B CN111703504B (zh) 2022-03-11

Family

ID=7253603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203900.9A Active CN111703504B (zh) 2019-03-18 2019-03-18 车辆及其主副双纵梁连接机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703504B (zh)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020056506A (ko) * 2000-12-29 2002-07-10 이계안 차량용 서브프레임의 실내 침입 방지구조
CN1488542A (zh) * 2002-09-06 2004-04-14 ���\�й�ҵ��ʽ���� 副车架安装结构
JP2004148960A (ja) * 2002-10-30 2004-05-27 Mazda Motor Corp サスペンションクロスメンバの取付構造
CN101203415A (zh) * 2005-06-20 2008-06-18 瓦卢莱克汽车器件维特里公司 用于机动车前部的受引导低区域
KR20130027247A (ko) * 2011-09-07 2013-03-15 주식회사 성우하이텍 차량의 서브 프레임용 마운팅 유닛
CN204688218U (zh) * 2014-05-03 2015-10-07 福特环球技术公司 用于车辆的底盘组件和用于车辆的副车架
CN105882755A (zh) * 2015-02-18 2016-08-24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身前部结构
CN106536332A (zh) * 2014-05-14 2017-03-22 标致雪铁龙集团 将发动机托架固定到车辆底板的可程序化断裂的固定装置
CN206288082U (zh) * 2015-09-08 2017-06-30 福特环球技术公司 车辆车身底部结构、车辆和副车架
CN107031735A (zh) * 2016-01-19 2017-08-11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身结构
CN107571913A (zh) * 2016-07-04 2018-01-12 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电动汽车用副车架总成及电动汽车

Patent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020056506A (ko) * 2000-12-29 2002-07-10 이계안 차량용 서브프레임의 실내 침입 방지구조
CN1488542A (zh) * 2002-09-06 2004-04-14 ���\�й�ҵ��ʽ���� 副车架安装结构
JP2004148960A (ja) * 2002-10-30 2004-05-27 Mazda Motor Corp サスペンションクロスメンバの取付構造
CN101203415A (zh) * 2005-06-20 2008-06-18 瓦卢莱克汽车器件维特里公司 用于机动车前部的受引导低区域
KR20130027247A (ko) * 2011-09-07 2013-03-15 주식회사 성우하이텍 차량의 서브 프레임용 마운팅 유닛
CN204688218U (zh) * 2014-05-03 2015-10-07 福特环球技术公司 用于车辆的底盘组件和用于车辆的副车架
CN106536332A (zh) * 2014-05-14 2017-03-22 标致雪铁龙集团 将发动机托架固定到车辆底板的可程序化断裂的固定装置
CN105882755A (zh) * 2015-02-18 2016-08-24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身前部结构
CN206288082U (zh) * 2015-09-08 2017-06-30 福特环球技术公司 车辆车身底部结构、车辆和副车架
CN107031735A (zh) * 2016-01-19 2017-08-11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身结构
CN107571913A (zh) * 2016-07-04 2018-01-12 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电动汽车用副车架总成及电动汽车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703504B (zh) 2022-03-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936300B (zh) 能量吸收下边梁总成
US10293857B2 (en) Reach vehicle-body structure of vehicle
WO2013172126A1 (ja) 自動車の車体フレーム構造
CN110356474B (zh) 车辆前方构造
EP3079972B1 (en) Vehicle front structure
EP3388315B1 (en) Vehicle front-end structure
US10300958B2 (en) Vehicle body structure
US10286955B2 (en) Rear vehicle-body structure of vehicle
US10183705B2 (en) Lower vehicle-body structure of vehicle
CN109501872B (zh) 车身构造
US11383770B2 (en) Vehicle-body structure of vehicle
JP6299842B1 (ja) 車両の衝撃吸収構造
KR101526416B1 (ko) 전방 차체 보강구조
WO2018088101A1 (ja) 車両の衝撃吸収構造
WO2018088098A1 (ja) 車両の衝撃吸収構造
CN111703504B (zh) 车辆及其主副双纵梁连接机构
KR102446656B1 (ko) 측방 차체 보강구조
US9932071B1 (en) Energy absorbing assembly
CN214823091U (zh) 车辆前舱结构及车辆
JP4158410B2 (ja) 車体構造
CN211196369U (zh) 一种蝶形副车架前纵横梁结构及蝶形副车架
CN220785918U (zh) 门槛梁和车辆
CN216269521U (zh) 机动车及其前副车架
CN220809580U (zh) 车辆地板梁架结构和车辆
CN220220934U (zh) 车辆地板梁架结构和自动驾驶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