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688814B - 车辆后部结构 - Google Patents

车辆后部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688814B
CN111688814B CN202010101852.5A CN202010101852A CN111688814B CN 111688814 B CN111688814 B CN 111688814B CN 202010101852 A CN202010101852 A CN 202010101852A CN 111688814 B CN111688814 B CN 11168881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ehicle
panel
end portion
rear pillar
structure accord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101852.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688814A (zh
Inventor
杉本聡太
徳山浩二
是石智正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yota Moto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yota Moto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yota Motor Corp filed Critical Toyota Motor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168881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68881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68881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68881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1/00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 B62D21/02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comprising longitudinally or transversely arranged frame memb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1/00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 B62D21/15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having impact absorbing means, e.g. a frame designed to permanently or temporarily change shape or dimension upon impact with another body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2Side pane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2Side panels
    • B62D25/025Side sills thereof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4Door pillars ; windshield pilla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8Front or rear por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8Front or rear portions
    • B62D25/087Luggage compartmen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8Front or rear portions
    • B62D25/16Mud-guards or wings; Wheel cover pane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20Floors or bottom sub-units
    • B62D25/2009Floors or bottom sub-units in connection with other superstructure subunits
    • B62D25/2027Floors or bottom sub-units in connection with other superstructure subunits the subunits being rear structur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7/00Connections between superstructure or understructure sub-units
    • B62D27/02Connections between superstructure or understructure sub-units rigid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一种车辆后部结构,包括:横梁,其在车辆后方沿车辆宽度方向延伸;后轮罩,其容纳后轮胎;后柱,其沿车辆竖直方向延伸;加强构件,其将所述后柱与所述后轮罩连接;以及接合构件,其将所述加强构件的下端部与所述横梁的一个端部连接。所述后柱被分割为一般部和高刚性部。所述高刚性部连接至所述一般部的上端部并且被设定有比所述一般部高的刚性。所述加强构件连接至所述高刚性部。

Description

车辆后部结构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车辆后部结构。
背景技术
日本专利申请公开(JP-A)第2017-124687号(专利文献1)公开了一种车辆后部结构,所述车辆后部结构设置有:横梁,其在一对侧框架之间连接;后货厢侧围立柱;后轮罩,其布置在后货厢侧围立柱下方并且容纳后轮胎;连接构件,其将横梁的一个端部与后货厢侧围立柱的下端部连接以便延伸经过后轮罩;以及后柱,其布置到后货厢侧围立柱的后方。后货厢侧围立柱和后柱通过加强构件而连接。
在专利文献1中,从后轮罩输入的负荷可以在通过连接构件至后货厢侧围立柱、后柱的传递路径与通过连接构件至横梁的传递路径之间分配。因此,可以抑制车辆的扭转变形(使侧面板沿车辆宽度方向倾斜的变形)。
发明内容
在专利文献1描述的车辆后部结构中,后柱布置得离施加有输入负荷的后轮罩最远。因此,在负荷经过接合构件传递至后柱的后柱附近的扭转变形,比在后轮罩附近的扭转变形大。为了抑制后柱附近的扭转变形,例如,能够考虑设定更大的后柱的板厚度以及提高后柱的刚性。
然而,通过传统的技术,因为后柱由单板构成,所以这导致车辆重量的增加以及制造成本的增加。
本公开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辆后部结构,其可以在抑制车辆重量增加的同时有效地抑制后柱附近的扭转变形。
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
根据本公开的第一方案的车辆后部结构包括:横梁,其在车辆后方沿车辆宽度方向延伸;后轮罩,其容纳后轮胎;后柱,其沿车辆竖直方向延伸;加强构件,其将所述后柱与所述后轮罩连接;以及接合构件,其将所述加强构件的下端部与所述横梁的一个端部连接。所述后柱被分割为一般部以及高刚性部,所述高刚性部连接至所述一般部的上端部并且具有比所述一般部高的刚性。所述加强构件连接至所述高刚性部。
在根据第一方案的车辆后部结构中,加强构件将后轮罩与后柱的高刚性部连接。因此,可以由刚性高的横梁、后轮罩、接合构件、加强构件以及高刚性部吸收引起车辆的扭转变形的输入力。
在根据第二方案的车辆后部结构中,在根据第一方案的车辆后部结构中,所述加强构件将所述高刚性部与所述后轮罩直线地连接。
在根据第二方案的车辆后部结构中,加强构件将高刚性部与后轮罩以直线的形状连接。因此,可以由加强构件有效地吸收车辆的扭转变形,除此之外,可以使加强构件的长度保持得短。
在根据第三方案的车辆后部结构中,在根据第一方案的车辆后部结构中,所述加强构件包括:竖直延伸部,其从所述后轮罩沿所述车辆竖直方向延伸,以及前后延伸部,其从所述竖直延伸部在所述车辆竖直方向上的上端部沿车辆前后方向朝向所述车辆后方延伸。
在根据第三方案的车辆后部结构中,因为加强构件包括竖直延伸部和前后延伸部,所以可以使加强构件折曲。因此,提高了加强构件的定位的自由度。
在根据第四方案的车辆后部结构中,在根据第一方案至第三方案中任一项的车辆后部结构中,所述加强构件沿车辆前后方向被分割为前侧加强构件和后侧加强构件。
在根据第四方案的车辆后部结构中,因为加强构件在前后之间被分割,所以前侧加强构件可以被组装至接合构件,并且随后前侧加强构件可以被组装到接合至后柱的后侧加强构件上。
在根据第五方案的车辆后部结构中,在根据第四方案的车辆后部结构中,所述前侧加强构件的刚性比所述后侧加强构件的刚性高。
在根据第五方案的车辆后部结构中,可以使较接近输入有扭转变形力的后轮罩的前侧加强构件的刚性高于后侧加强构件的刚性。
在根据第六方案的车辆后部结构中,在根据第一方案至第五方案中任一项的车辆后部结构中,在侧视图中,所述加强构件在车辆竖直方向上的下端部沿车辆前后方向与后悬架重叠。
在根据第六方案的车辆后部结构中,在侧视图中,加强构件在车辆竖直方向上的下端部沿车辆前后方向与后悬架重叠。因此,可以将从后悬架输入的沿车辆竖直方向上的力有效地传递至加强构件。
本公开的有益效果
根据第一方案的车辆后部结构可以在抑制车辆重量增加的同时有效地抑制后柱附近的扭转变形。
根据第二方案的车辆后部结构可以在抑制车辆重量增加的同时进一步抑制后柱附近的扭转变形。
在根据第三方案的车辆后部结构中,因为提高了加强构件的定位的自由度,所以可以抑制加强构件与其他结构构件之间的干涉。
在根据第四方案的车辆后部结构中,前侧加强构件可以被组装至接合构件,并且随后前侧加强构件可以被组装到接合至后柱的后侧加强构件上。因此,改进了车辆的组装的容易度。
在根据第五方案的车辆后部结构中,因为从后轮罩输入的力可以有效地传递至具有高刚性的加强构件的区域中,所以可以甚至进一步地抑制由从后轮罩输入的力引起的扭转变形。
在根据第六方案的车辆后部结构中,因为从后悬架输入的力可以有效地传递至加强构件,所以可以甚至进一步地抑制由从后悬架输入的力引起的扭转变形。
附图说明
将基于下面的附图详细描述优选实施例,其中:
图1为从后方观看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车辆后部结构的立体图。
图2为从前方观看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车辆后部结构的立体图。
图3为从车辆内侧观看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车辆后部结构的车辆右侧的侧视图。
图4为从车辆内侧观看根据第二示例性实施例的车辆后部结构的车辆右侧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示例性实施例-
现在,使用图1至图3来描述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车辆后部结构。由箭头“前”(FR)指示车辆前后方向前侧,由箭头“右”(RH)指示车辆宽度方向右侧,并且由箭头“上”(UP)指示车辆竖直方向上侧。在下面的描述中,简单地表述方向“前”、“后”、“上”和“下”,这些代表车辆前后方向的前后,以及车辆竖直方向的上下。为了描述清楚,适当地简化下面的叙述和附图。
如图1所示,采用了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车辆后部结构的车辆1为后门设置在车辆后端部处的仓背式乘用车。
如图1所示,在左右侧的每侧中,后货厢侧围立柱30设置为在后侧面板20的车辆外侧直立,所述后侧面板20设置到后门开口部10的后方。
用于形成三角形窗的三角形窗口部22设置在每个后侧面板20的车辆上侧处。用于形成加油口的加油口部24相对于后货厢侧围立柱30设置在后侧面板20的车辆后侧处。
后货厢侧围立柱30的正交于其长度方向的截面形状形成为朝向车辆宽度方向内侧开口的帽子形。通过将后货厢侧围立柱30结合至后侧面板20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面和后面描述的后外轮板42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面而形成腔室。
后货厢侧围立柱30的上端部结合至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一对左右车顶纵梁130。车顶纵梁130结合至未在图中示出、覆盖车辆1的上侧的车顶板。
用于容纳未在图中示出的后轮胎的后轮罩40布置在每个后货厢侧围立柱30的下端部处。后轮罩40包括构成后轮罩40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后外轮板42,以及构成后轮罩40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的后内轮板44。后外轮板42和后内轮板44通过未在图中示出的凸缘部而结合至后侧面板20。
后横梁50沿车辆宽度方向在左右后内轮板44之间延伸。后横梁50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两端部中的每个通过拉紧件60与对应的后内轮板44连接。
后横梁50的正交于其长度方向的截面形状形成为朝向车辆下侧开放的帽子状。通过将后横梁50结合至地板面板140的车辆上侧面而形成腔室。
每个拉紧件60的正交于其长度方向的截面形状形成为朝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开放的帽子状。通过将拉紧件60结合至后侧面板20和后内轮板44的车辆内侧面而形成腔室。
如图3所示,以后纵梁80的长度方向沿车辆前后方向的方式,后纵梁80布置在每个后轮罩40的下端部处。车门槛90接合并形成在每个后纵梁80的车辆前侧处。
未在图中示出的后悬架安装部在后轮罩40的下端部的附近连接至后纵梁80。未在图中示出的后悬架安装在后悬架安装部处。
后悬架安装部布置为在侧视图中与拉紧件60或者稍后描述的内加强件100重叠。
内加强件100的下端部连接至后内轮板44的上端部以及拉紧件60的上端部。
内加强件100的上端部连接至后柱110,所述后柱110相对于后货厢侧围立柱30布置在车辆后方。因此,内加强件100为将后柱110与后内轮板44以及拉紧件60连接的构件。
每个内加强件100的正交于其长度方向的截面形状形成为朝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开放的帽子状。通过将内加强件100结合至后侧面板20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面和后内轮板44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面而形成腔室。
如图3所示,内加强件100设置有沿车辆竖直方向延伸的主体部102,以及从主体部朝向车辆后上侧延伸的分支部104。内加强件100在侧视图中具有大致“Y”状的结构。
分支部104被分割为两个构件:第一分支部104A和第二分支部104B。第一分支部104A构成分支部104的车辆前侧,而第二分支部104B构成分支部104的车辆后侧。
第一分支部104A与主体部102一体地形成。第一分支部104A的后端部结合至第二分支部104B。第二分支部104B的后端部结合至稍后描述的后柱110的后柱内面板上面板114B。
主体部102和第一分支部104A形成有恒定不变的板厚度。主体部102和第一分支部104A的板厚度被设定为比第二分支部104B的板厚度厚。
如图1和图2所示,每个后柱110的车辆后端部沿着后门开口部120的侧边缘部在车辆竖直方向上延伸。后柱110包括后柱外面板112和后柱内面板114。后柱外面板112布置在后侧面板20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处,而后柱内面板114布置在后侧面板20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处。
后柱外面板112的正交于其长度方向的截面形状形成为朝向车辆前侧开放的帽子状。通过将后柱外面板112结合至后侧面板20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面而形成腔室。
后柱内面板114的正交于其长度方向的截面形状形成为朝向车辆后侧开放的帽子状。通过将后柱内面板114结合至后侧面板20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面而形成腔室。
后柱内面板114包括连接在一起的三个构件:沿竖直方向延伸的后柱内面板中央面板114A、后柱内面板上面板114B以及后柱内面板下面板114C。
后柱内面板上面板114B布置在后门开口部120的车辆上侧处的折曲部的周缘处。后柱内面板上面板114B的下端部连接至后柱内面板中央面板114A的上端部。后柱内面板上面板114B的上端部结合至未在图中示出的车顶板。
后柱内面板下面板114C布置在后门开口部120的车辆下侧处的折曲部的周缘处。后柱内面板下面板114C的上端部连接至后柱内面板中央面板114A的下端部。
如图2和图3所示,后柱内面板上面板114B的前端部连接至第二分支部104B的后端部。后柱内面板上面板114B的板厚度被设定为比后柱内面板中央面板114A和后柱内面板下面板114C的板厚度厚。
-作用及效果-
现在,描述本示例性实施例的作用及效果。
针对从后悬架输入的力,通过后外轮板42、拉紧件60、后横梁50、内加强件100以及后柱内面板上面板114B,加强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车辆后部结构。因此,可以改进车辆的扭转刚性。
在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车辆后部中,每个后柱内面板114被分割为后柱内面板中央面板114A和后柱内面板上面板114B,并且后柱内面板上面板114B的板厚度被设定为比后柱内面板中央面板114A的板厚度厚。
因此,可以提高结合至内加强件100的部位的刚性,除此之外相比于增加后柱内面板114的整个的板厚度的结构可以抑制车辆重量的增加。
在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车辆后部结构中,内加强件100包括主体部102和分支部104。分支部104被分割为构成分支部104的车辆前侧的第一分支部104A和构成分支部104的车辆后侧的第二分支部104B。主体部102和第一分支部104A的板厚度被设定为比第二分支部104B的板厚度厚。
因此,可以改进内加强件100的定位的自由度,并且可以抑制内加强件100与其他结构构件(例如,三角形窗口部22和加油口部24)的干涉。
此外,因为分支部104被分割为第一分支部104A和第二分支部104B,所述第一分支部104A可以被组装至拉紧件60,并且随后第一分支部104A可以被组装至接合有后柱内面板114的第二分支部104B。因此,改进了组装的容易度。
因为主体部102和第一分支部104A的板厚度比第二分支部104B的板厚度厚,所以在抑制车辆重量增加的同时可以提高后轮罩40附近的刚性,并且可以有效地抑制扭转变形。
-第二示例性实施例-
现在,使用图4描述根据本公开的第二示例性实施例的车辆后部结构。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根据第二示例性实施例的结构分配有相同的附图标记,并且不在此描述。
在第一示例性实施例中,内加强件100包括主体部102和分支部104。本示例性实施例不同于第一示例性实施例之处在于在下文中描述的内加强件200将后内轮板44和拉紧件60与后柱内面板上面板114B直线地连接。
在图4中,内加强件200的下端部结合至后内轮板44和拉紧件60,并且内加强件200直线地延伸至车辆后上侧。内加强件200的车辆上端部结合至后柱内面板上面板114B。
内加强件200的正交于其长度方向的截面形状形成为朝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开放的帽子状。通过将内加强件200结合至后内轮板44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面和后柱内面板上面板114B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面而形成腔室。
内加强件200被分割为内加强件上面板202和内加强件下面板204。内加强件上面板202构成内加强件200的车辆上侧,而内加强件下面板204构成内加强件200的车辆下侧。
内加强件上面板202的上端部结合至后柱内面板上面板114B,而内加强件上面板202的下端部结合至内加强件下面板204的上端部。内加强件下面板204的下端部结合至后内轮板44和拉紧件60。
内加强件下面板204的板厚度被设定为比内加强件上面板202的板厚度厚。
-作用及效果-
现在,描述本示例性实施例的作用及效果。
在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车辆后部结构中,内加强件200将后内轮板44和拉紧件60与后柱内面板上面板114B直线地连接。因此,可以由内加强件200有效地吸收车辆的扭转变形,并且因为内加强件200的长度可以被保持得短,所以可以抑制车辆重量的增加。
以上描述了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例和第二示例性实施例的车辆后部结构,但显然在没有离开本公开的主旨的范围内可以包含多种模式。
例如,在上述示例性实施示例中,后柱内面板114被分割为后柱内面板中央面板114A和后柱内面板上面板114B,并且改变板厚度以在二者之间产生刚性差,但这不是限制性的。例如,可以通过后柱内面板中央面板114A与后柱内面板上面板114B之间的材料的变化来产生刚性差,并且可以通过在后柱内面板上面板114B处配置筋条(bead)结构等来产生刚性差。
在上述示例性实施例中,内加强件100(或200)被分割为第一分支部104A(或内加强件下面板204)和第二分支部104B(或内加强件上面板202),并且通过二者之间的板厚度的变化而产生刚性差,但这不是限制性的。例如,可以通过第一分支部104A(内加强件下面板204)与第二分支部104B(内加强件上面板202)之间的材料的变化来产生刚性差,并且可以通过在第一分支部104A(内加强件下面板204)处配置筋条结构等来产生刚性差。

Claims (6)

1.一种车辆后部结构,包括:
后轮罩,其容纳后轮胎并且包括构成所述后轮罩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的后内轮板;
后横梁,其沿车辆宽度方向在左右的所述后内轮板之间延伸;
后柱,其沿车辆竖直方向延伸并且包括后柱内面板;
内加强件,所述内加强件的下端部连接至所述后内轮板的上端部,并且所述内加强件的上端部连接至所述后柱;以及
拉紧件,所述内加强件的下端部连接至所述拉紧件的上端部,所述后横梁的所述车辆宽度方向上的两端部中的每个通过所述拉紧件与对应的所述后内轮板连接,其中:
所述后柱内面板被分割为:
后柱内面板中央面板和后柱内面板下面板,以及
后柱内面板上面板,所述后柱内面板上面板的下端部连接至所述后柱内面板中央面板的上端部并且所述后柱内面板上面板的板厚度被设定为比所述后柱内面板中央面板和所述后柱内面板下面板的板厚度厚,并且
所述内加强件包括:
主体部,其从所述后内轮板沿所述车辆竖直方向延伸,以及
分支部,其从所述主体部在所述车辆竖直方向上的上端部朝向车辆后上侧延伸,
所述分支部被分割为第一分支部和第二分支部,所述第一分支部与所述主体部一体地形成,所述第二分支部结合至所述第一分支部的后端部,并且所述第二分支部的后端部结合至所述后柱内面板上面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后部结构,其中,所述分支部在所述后内轮板上方与所述主体部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后部结构,其中,所述第一分支部的板厚度被设定为比所述第二分支部的板厚度厚。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后部结构,其中,所述后柱内面板上面板布置在后门开口部的车辆上侧处的折曲部的周缘处。
5.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后部结构,其中,在侧视图中,所述内加强件在车辆竖直方向上的下端部沿车辆前后方向与后悬架重叠。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后部结构,其中,在侧视图中,所述内加强件在车辆竖直方向上的下端部沿车辆前后方向与后悬架重叠。
CN202010101852.5A 2019-03-15 2020-02-19 车辆后部结构 Active CN11168881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049043 2019-03-15
JP2019049043A JP7172768B2 (ja) 2019-03-15 2019-03-15 車両後部構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688814A CN111688814A (zh) 2020-09-22
CN111688814B true CN111688814B (zh) 2023-10-20

Family

ID=7242493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101852.5A Active CN111688814B (zh) 2019-03-15 2020-02-19 车辆后部结构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1548554B2 (zh)
JP (1) JP7172768B2 (zh)
CN (1) CN111688814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210145358A (ko) * 2020-05-25 2021-12-02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테일게이트 개구부의 차체 구조
CN114313016A (zh) * 2021-12-15 2022-04-12 东风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车辆后部构造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3175859A (ja) * 2001-12-10 2003-06-24 Fuji Heavy Ind Ltd 自動車の車体構造
JP2006069268A (ja) * 2004-08-31 2006-03-16 Mazda Motor Corp 車両の後部車体構造
JP2014019219A (ja) * 2012-07-13 2014-02-03 Mazda Motor Corp 車両の後部車体構造
WO2014181739A1 (ja) * 2013-05-10 2014-11-13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体後部構造
CN104709358A (zh) * 2013-12-17 2015-06-17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后部车身加强结构
JP2015196467A (ja) * 2014-04-01 2015-11-09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後部構造
CN105189260A (zh) * 2013-05-10 2015-12-23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身后部构造
JP2017094772A (ja) * 2015-11-18 2017-06-01 マツダ株式会社 車両の後部車体構造
CN108382463A (zh) * 2018-01-29 2018-08-10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两厢车型内板后部框架结构
JP2018138446A (ja) * 2017-02-24 2018-09-06 マツダ株式会社 車両の側部車体構造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855407A (en) * 1996-02-14 1999-01-05 Honda Giken Kogyo Kabushiki Kaisha Rear pillar reinforcing structure of vehicle
JP5698340B2 (ja) * 2011-03-10 2015-04-08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体後部構造
JP5692199B2 (ja) * 2012-10-25 2015-04-01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後部構造
KR101451159B1 (ko) * 2013-11-15 2014-10-15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차량의 휠하우스패널과 리어플로어 연결구조
JP6020426B2 (ja) 2013-11-27 2016-11-02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後部構造
MY191273A (en) * 2015-06-08 2022-06-13 Honda Motor Co Ltd Vehicle rear body structure
JP6259476B2 (ja) 2016-01-13 2018-01-10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後部構造
JP6540846B1 (ja) * 2018-03-06 2019-07-10 マツダ株式会社 車両の車体構造
JP6540845B1 (ja) * 2018-03-06 2019-07-10 マツダ株式会社 車両の車体構造
JP7106975B2 (ja) * 2018-05-10 2022-07-27 マツダ株式会社 車両の車体構造
EP3875351A4 (en) * 2018-10-31 2022-12-07 Nippon Steel Corporation ELEMENT AND VEHICLE SKELETON
JP7188183B2 (ja) * 2019-02-27 2022-12-13 マツダ株式会社 車両の後部車体構造

Patent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3175859A (ja) * 2001-12-10 2003-06-24 Fuji Heavy Ind Ltd 自動車の車体構造
JP2006069268A (ja) * 2004-08-31 2006-03-16 Mazda Motor Corp 車両の後部車体構造
JP2014019219A (ja) * 2012-07-13 2014-02-03 Mazda Motor Corp 車両の後部車体構造
WO2014181739A1 (ja) * 2013-05-10 2014-11-13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体後部構造
CN105189260A (zh) * 2013-05-10 2015-12-23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身后部构造
CN104709358A (zh) * 2013-12-17 2015-06-17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后部车身加强结构
JP2015196467A (ja) * 2014-04-01 2015-11-09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後部構造
JP2017094772A (ja) * 2015-11-18 2017-06-01 マツダ株式会社 車両の後部車体構造
JP2018138446A (ja) * 2017-02-24 2018-09-06 マツダ株式会社 車両の側部車体構造
CN108382463A (zh) * 2018-01-29 2018-08-10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两厢车型内板后部框架结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688814A (zh) 2020-09-22
JP7172768B2 (ja) 2022-11-16
US11548554B2 (en) 2023-01-10
JP2020147255A (ja) 2020-09-17
US20200290679A1 (en) 2020-09-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187130B2 (en) Vehicle body lateral structure
JP5352682B2 (ja) 車体フロア構造
US7631918B2 (en) Rear structure of a vehicular body
US9033406B2 (en) Structure for rear part of vehicle body
US8029046B2 (en) Front vehicle body structure
US8075047B2 (en) Automotive vehicle body structure
US9630656B2 (en) Vehicle body structure
US10112651B2 (en) Vehicle body front structure
EP2386466B1 (en) Front vehicle body structure
US20190217899A1 (en) Vehicle pillar structure and vehicle side portion structure
US20070210613A1 (en) Hatchback door structure for vehicles
JP2019006311A (ja) 車体前部構造
CN111688814B (zh) 车辆后部结构
JP2017124656A (ja) 自動車の車体構造
CN111824265B (zh) 车身侧部结构
CN211336187U (zh) 用于车辆的中柱组件
KR20220045422A (ko) 차체구조물
US11279415B2 (en) Vehicle body structure
CN110920757B (zh) 车辆的下部结构
WO2019198752A1 (ja) 自動車の車体構造
US11420682B2 (en) Vehicle-body structure of vehicle
JP7331759B2 (ja) 電動車両の下部構造
KR20110136124A (ko) 차량용 프런트 필라부 보강 구조
JP6489137B2 (ja) 車両の前部車体構造
JP2007308081A (ja) 車両用フロア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