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679561A - 图像形成装置以及记录材引导装置 - Google Patents

图像形成装置以及记录材引导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679561A
CN111679561A CN201910837801.6A CN201910837801A CN111679561A CN 111679561 A CN111679561 A CN 111679561A CN 201910837801 A CN201910837801 A CN 201910837801A CN 111679561 A CN111679561 A CN 11167956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cording material
mylar
layer
image forming
forming apparatu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837801.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冈宏树
下平彬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film Business Innovati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Fuji Xerox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 Xerox Co Ltd filed Critical Fuji Xerox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167956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67956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 G03G15/1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 G03G15/163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using the force produced by an electrostatic transfer field formed between the second base and the electrographic recording member, e.g. transfer through an air gap
    • G03G15/1635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using the force produced by an electrostatic transfer field formed between the second base and the electrographic recording member, e.g. transfer through an air gap the field being produced by laying down an electrostatic charge behind the base or the recording member, e.g. by a corona device
    • G03G15/165Arrangements for supporting or transporting the second base in the transfer area, e.g. guide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 G03G15/1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 G03G15/1695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with means for preconditioning the paper base before the transfer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65Apparatus which relate to the handling of copy material
    • G03G15/6555Handling of sheet copy material taking place in a specific part of the copy material feeding path
    • G03G15/6558Feeding path after the copy sheet preparation and up to the transfer point, e.g. registering; Deskewing; Correct timing of sheet feeding to the transfer point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65Apparatus which relate to the handling of copy material
    • G03G15/6532Removing a copy sheet form a xerographic drum, band or plate
    • G03G15/6535Removing a copy sheet form a xerographic drum, band or plate using electrostatic means, e.g. a separating corona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65Apparatus which relate to the handling of copy material
    • G03G15/6555Handling of sheet copy material taking place in a specific part of the copy material feeding path
    • G03G15/657Feeding path after the transfer point and up to the fixing point, e.g. guides and feeding means f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carrying an unfused toner image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00362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relating to the copy medium handling
    • G03G2215/00535Stable handling of copy medium
    • G03G2215/00675Mechanical copy medium guiding means, e.g. mechanical switch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static Charge, Transfer And Separation In Electrograph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以及记录材引导装置,与记录材搬送方向上的板材厚度无变化的情况相比较,抑制形成于记录材的图像的品质下降。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包括:转印部,将图像转印至记录材;引导部,朝向转印部引导记录材;以及板材,所述板材是设于引导部且比引导部容易弹性变形的板状构件,沿着板面来引导被搬送来的记录材,并且搬送方向下游侧的厚度比上游侧薄。

Description

图像形成装置以及记录材引导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图像形成装置以及记录材引导装置。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包括:像保持体,可在表面保持墨粉像;转印装置,可将所述像保持体上的墨粉像转印至转印材;以及转印材引导构件,朝向所述转印装置中的转印位置来引导转印材,所述图像形成装置中,所述转印材引导构件设为在跟转印材的移动方向成直角的方向即宽度方向一端侧与另一端侧使转印材的分离时机(timing)不同的结构,且具备使引导件前端部沿着宽度方向倾斜的结构。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10-89925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此外,例如已知有下述结构:在朝向将图像转印至记录材的转印部引导记录材的引导部,设置比所述引导部容易弹性变形的板材。所述板材与引导部一同将记录材引导至转印部等。
此处,例如根据板材所引导的记录材的前端朝向转印部的角度,形成于记录材的图像的品质有时会下降,因此迫切期望相对强力地支撑记录材的前端侧。另一方面,若强力地支撑记录材的后端,则例如因在穿过板材时记录材翘起等,图像的品质有时会下降,因此又迫切期望相对较弱地支撑记录材的后端侧。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与记录材搬送方向上的板材厚度无变化的情况相比较,抑制在记录材上形成的图像的品质下降。
[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
技术方案1所述的发明是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包括:转印部,将图像转印至记录材;引导部,朝向所述转印部引导记录材;以及板材,所述板材是设于所述引导部且比所述引导部容易弹性变形的板状构件,沿着板面来引导被搬送来的记录材,并且搬送方向下游侧的厚度比上游侧薄。
技术方案2所述的发明是根据技术方案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所述板材具有彼此层叠的第一层及第二层。
技术方案3所述的发明是根据技术方案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包括:粘合层,设于所述第一层及所述第二层之间,使所述第一层及所述第二层彼此粘合,所述粘合层并不粘合所述第一层及所述第二层各自的搬送方向下游侧的端部。
技术方案4所述的发明是根据技术方案3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所述第一层的、搬送方向下游侧的端部位置较所述第二层位于上游侧,所述第一层的厚度比所述第二层厚。
技术方案5所述的发明是根据技术方案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所述板材具有厚区域与薄区域,所述厚区域是搬送方向上游侧的厚度厚的区域,所述薄区域是搬送方向下游侧的厚度薄的区域,所述薄区域的搬送方向下游侧的端部具有倾斜部,所述倾斜部越朝向与搬送方向交叉的宽度方向中央则越向搬送方向下游侧延伸,所述厚区域的搬送方向下游侧的端部沿着宽度方向而形成为直线状。
技术方案6所述的发明是根据技术方案5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所述薄区域的搬送方向下游侧的端部是将分别设于宽度方向两侧的所述倾斜部作为斜边的梯形。
技术方案7所述的发明是根据技术方案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所述转印部具有像保持体,所述像保持体在外周面保持被转印至记录材的图像,所述引导部具有本体与突出部,所述突出部从所述本体朝向搬送方向下游侧突出,所述板材是设在所述突出部中的与所述像保持体为相反侧的面,并且较所述突出部朝搬送方向下游侧突出。
技术方案8所述的发明是根据技术方案7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所述引导部是设在记录材的搬送路径弯曲的区域,所述突出部中的所述相反侧的面具有沿着所述弯曲的搬送路径的弯曲面,所述板材被贴附于所述弯曲面。
技术方案9所述的发明是根据技术方案8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形成于所述像保持体的图像为比记录材大的尺寸。
技术方案10所述的发明是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包括:转印部,将图像转印至记录材;引导部,朝向所述转印部引导记录材;以及板材,所述板材是设于所述引导部且比所述引导部容易弹性变形的板状构件,沿着板面来引导被搬送来的记录材,所述板材具有彼此层叠的第一层及第二层,所述第一层及所述第二层的、记录材搬送方向下游侧的端部位置互不相同。
技术方案11所述的发明是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包括:第一旋转体,可旋转地设置;第二旋转体,可旋转地设在与所述第一旋转体相向的位置,对通过与所述第一旋转体的相向区域的记录材进行搬送;引导部,朝向所述相向区域引导记录材;以及板材,所述板材是设于所述引导部且比所述引导部容易弹性变形的板状构件,沿着板面来引导被搬送来的记录材,并且搬送方向下游侧的厚度比上游侧薄。
技术方案12所述的发明是一种记录材引导装置,包括:引导部,朝向第一旋转体与第二旋转体相向的相向区域来引导记录材,所述第一旋转体是可旋转地设置,所述第二旋转体是可旋转地设在与所述第一旋转体相向的位置;以及板材,所述板材是设于所述引导部且比所述引导部容易弹性变形的板状构件,沿着板面来引导被搬送来的记录材,并且搬送方向下游侧的厚度比上游侧薄。
[发明的效果]
根据技术方案1的发明,与记录材搬送方向上的板材厚度无变化的情况相比较,能够抑制形成于记录材的图像的品质下降。
根据技术方案2的发明,能降低板材的制造成本。
根据技术方案3的发明,允许层彼此分离的动作。
根据技术方案4的发明,容易控制所搬送的记录材的前端的行为。
根据技术方案5的发明,容易控制所搬送的记录材的前端及后端的行为。
根据技术方案6的发明,容易控制所搬送的记录材的后端的行为。
根据技术方案7的发明,能够抑制像保持体与板材的接触。
根据技术方案8的发明,在容易发生图像品质不良的结构中,容易控制记录材的行为。
根据技术方案9的发明,在容易发生图像品质不良的结构中,容易控制记录材的行为。
根据技术方案10的发明,与记录材搬送方向上的板材厚度无变化的情况相比较,能够抑制形成于记录材的图像的品质下降。
根据技术方案11的发明,与记录材搬送方向上的板材厚度无变化的情况相比较,能够抑制形成于记录材的图像的品质下降。
根据技术方案12的发明,与记录材搬送方向上的板材厚度无变化的情况相比较,能够抑制形成于记录材的图像的品质下降。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适用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整体结构的图。
图2是适用本实施方式的搬送引导件周边的结构图。
图3是主引导装置的立体图。
图4是图3的IV-IV的引导装置的剖面图。
图5是聚脂薄膜的平面图。
图6(a)及图6(b)是说明主引导装置的动作的图。
图7(a)至图7(e)是用于说明变形例的图。
[符号的说明]
1:图像形成装置
21:中间转印带
30:二次转印装置
55:搬送引导件
500:主引导装置
510:滑槽
520:聚脂薄膜
530:第一聚脂薄膜
550:第二聚脂薄膜
S:纸张
SL:前端
SE:后端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来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图像形成装置1>
图1是表示适用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的整体结构的图。
图像形成装置1例如构成为彩色打印机(color printer)。所述图像形成装置1包括下述等部分,即:多个成像装置10,形成墨粉像;中间转印装置20,保持由各成像装置10所形成的墨粉像,并搬送至二次转印至作为记录材的一例的纸张S的二次转印位置(辊隙点(nip point)NP);供纸装置50,将纸张S供给至中间转印装置20;以及定影装置40,使经中间转印装置20二次转印的纸张S上的墨粉像定影。
成像装置10包含四个成像装置10Y、成像装置10M、成像装置10C、成像装置10K,所述四个成像装置10Y、成像装置10M、成像装置10C、成像装置10K分别形成黄色(Y)、品红色(M)、青色(C)及黑色(K)这四色的墨粉像。这些成像装置10(Y、M、C、K)以倾斜的状态而排列配置成一列。
各成像装置10(Y、M、C、K)具备感光鼓11。在所述感光鼓11的周围,配置有如下所述的各装置。即,有下述等装置:带电装置12,使感光鼓11带电;曝光装置13,对感光鼓11的经带电的周面照射光而形成静电潜像;显影装置14,以对应颜色的显影剂4来对各静电潜像进行显影;一次转印装置15,将各墨粉像转印至中间转印装置20;以及清扫装置16,去除并清扫一次转印后的附着于感光鼓11的附着物。
感光鼓11是在经接地的圆筒状基材的周面形成有像保持面者,所述像保持面具有包含感光材料的光导电性层。所述感光鼓11从未图示的驱动装置接受驱动而朝箭头A所示的方向旋转。
带电装置12包含以与感光鼓11接触的状态而配置的带电辊。对带电装置12供给带电用电压。
曝光装置13根据输入至图像形成装置1的图像的信息来对感光鼓11照射光,在感光鼓11上形成静电潜像。曝光装置13具有沿着感光鼓11的轴方向而排列的发光二极管(Light Emitting Diode,LED)。
显影装置14均利用各色的墨粉来对形成于感光鼓11的静电潜像进行显影。所述显影装置14在其内部收容有显影剂4,所述显影剂4包含预定颜色的墨粉。在所述显影装置14中,作为显影剂4,使用所谓的双组分显影剂,所述双组分显影剂包含具有磁性的载体(carrier)与被着色成预定颜色的墨粉。另外,作为显影剂4,也可使用仅包含墨粉的所谓单组分显影剂。
一次转印装置15是具备一次转印辊的接触型转印装置,所述一次转印辊经由中间转印带21而接触至感光鼓11的周围并旋转,并且被供给一次转印用电压。作为一次转印用电压,从未图示的电源装置供给直流电压,所述直流电压呈现与墨粉的带电极性相反的极性。
清扫装置16例如具有接触至感光鼓11而配置的刮刀(blade)构件,去除转印后且带电前的感光鼓11上的墨粉等附着物。
中间转印装置20位于各成像装置10(Y、M、C、K)的上方。所述中间转印装置20具有:中间转印带21,一边通过处于感光鼓11与一次转印装置15之间的一次转印位置,一边朝箭头B所示的方向旋转;多个带支撑辊22~带支撑辊26,从其内面旋转自如地支撑中间转印带21;二次转印装置30,配置在由带支撑辊25所支撑的中间转印带21的外周面侧,使中间转印带21上的墨粉像二次转印至纸张S;以及带清扫装置27,去除并清扫通过二次转印装置30后残留附着于中间转印带21外周面的墨粉等。
中间转印带21例如是由聚酰亚胺树脂等所形成的无接头状的带。而且,带支撑辊25是作为构成二次转印部件的支承辊、且由未图示的驱动装置予以旋转驱动的驱动辊而构成。带支撑辊22是作为对中间转印带21赋予张力的张力赋予辊、且对中间转印带21的蛇行进行修正的带蛇行修正辊而构成。带支撑辊23、24是作为保持中间转印带21的行走位置等的从动辊而构成。带支撑辊26是作为对经带清扫装置27清扫的中间转印带21的背面进行支撑的支撑辊而构成。
二次转印装置30具备构成二次转印部件的二次转印辊31,所述二次转印辊31在中间转印装置20中的由带支撑辊25所支撑的中间转印带21的外周面部分即辊隙点NP,接触至中间转印带21的周面而旋转,并且被供给二次转印用电压。
带清扫装置27具有本体270与清扫板271,所述清扫板271是以与二次转印后的中间转印带21的周面接触的方式而配置,且去除并清扫附着物。
定影装置40具有下述等部分,即:鼓形态或带形态的加热旋转体41,由加热部件进行加热;以及鼓形态或带形态的加压用旋转体42,以沿着所述加热旋转体41的轴方向的状态而旋转。在所述定影装置40中,加热旋转体41与加压用旋转体42所接触的接触部进行加热及加压。
供纸装置50是配置在成像装置10(Y、M、C、K)的下方侧。所述供纸装置50具有:纸张收容体51,收容堆叠的纸张S;以及送出装置52、送出装置53,从纸张收容体51逐张地送出纸张S。
纸张S例如是被用于复印机、打印机等的普通纸、投影胶片(Over head Projectorsheet,OHP sheet)或描图纸(tracing paper)等薄纸。而且,要进一步提高定影后的图像表面的平滑性,优选纸张S的表面也尽可能平滑。而且,作为纸张S,也能够使用以树脂等对普通纸的表面进行涂布的涂布纸(coated paper)、印刷用的铜版纸(art paper)等克重相对较大的所谓厚纸等。
在供纸装置50与二次转印装置30之间,设有供纸搬送路径56,所述供纸搬送路径56具有将从供纸装置50送出的纸张S搬送至辊隙点NP的纸张搬送辊对54或搬送引导件55等。纸张搬送辊对54例如是作为对纸张S的搬送时期进行调整的辊(配准辊)而构成。
而且,在二次转印装置30与定影装置40之间,设有对从二次转印装置30送出的纸张S进行搬送的搬送引导件57、搬送引导件58。进而,配置有纸张排出辊对61,所述纸张排出辊对61将从定影装置40送出的纸张S排出至沿着搬送引导件59而设的纸张排出部60。
在定影装置40与纸张排出辊对61之间,设有切换纸张搬送路径的切换闸62。纸张排出辊对61以其旋转方向可反转地构成。并且,在纸张S的双面形成图像的情况下,通过反转的纸张排出辊对61,将纸张S搬送至双面用搬送路径63。双面用搬送路径63包括以使表背反转的状态将纸张S搬送至纸张搬送辊对54的纸张搬送辊对64、与搬送引导件65~搬送引导件68等。
而且,在图像形成装置1中,设有统一控制图像形成装置1的动作的控制装置100。所述控制装置100包括未图示的中央处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CPU)或只读存储器(Read Only Memory,ROM)、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或者连接这些CPU或ROM等的总线(bus)、通信接口(interface)等。
<图像形成装置1的动作>
以下,对图像形成装置1的图像形成动作进行说明。
当图像形成装置1接受图像形成指示时,成像装置10(Y、M、C、K)、中间转印装置20、二次转印装置30、定影装置40等启动。
具体而言,在各成像装置10(Y、M、C、K)中,各感光鼓11旋转,各带电装置12使各感光鼓11的表面带电。而且,曝光装置13对感光鼓11照射光而形成静电潜像,各成像装置10(Y、M、C、K)进行显影。而且,当感光鼓11上的墨粉像被搬送至一次转印位置时,一次转印装置15使墨粉像一次转印至中间转印带21。
而且,在中间转印装置20中,通过中间转印带21的旋转,将经一次转印的墨粉像搬送至辊隙点NP。另一方面,在供纸装置50中,送出纸张S,纸张搬送辊对54配合转印时期而将纸张S送出至辊隙点NP。
而且,在辊隙点NP,二次转印装置30的二次转印辊31使中间转印带21上的墨粉像统一地二次转印至纸张S。继而,二次转印有墨粉像的纸张S被搬送至定影装置40。并且,定影装置40使墨粉像定影至纸张S。定影后的纸张S被排出至纸张排出部60。通过以上的动作,输出形成有将四色的墨粉像组合构成的全彩(full color)图像的纸张S。
另外,当在纸张S的双面形成图像时,在纸张排出辊对61保持着纸张S后端的期间,将纸张排出辊对61设为反转方向。继而,纸张S经由双面用搬送路径63而在表背反转的状态下,被搬送至纸张搬送辊对54。纸张S由纸张搬送辊对54再次供给至辊隙点NP,在背面形成图像后,排出至纸张排出部60。
<搬送引导件55>
图2是适用本实施方式的搬送引导件55周边的结构图。
接下来,一边参照图1及图2,一边对搬送引导件55周边的概略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2所示,搬送引导件55是设在二次转印装置30的下方。所述搬送引导件55具有主引导装置500与副引导装置600。主引导装置500及副引导装置600分别配置于夹着供纸搬送路56而彼此相向的位置。此处,主引导装置500具有引导纸张S的滑槽(shoot)510、及设于滑槽510的薄板状或片材状的构件即聚脂薄膜(mylar)520(详细将后述)。而且,副引导装置600具有引导纸张S的滑槽610、及可旋转地设于滑槽610的引导滚子620。
主引导装置500及副引导装置600将从纸张搬送辊对54(参照图1)搬送来的纸张S引导至二次转印装置30。具体而言,纸张S经由通过主引导装置500及副引导装置600之间的供纸搬送路径56,从下侧朝向上侧前进,被送入二次转印辊31及中间转印带21之间。
另外,如图2所示,供纸搬送路径56在主引导装置500及副引导装置600之间弯曲。若作进一步说明,则供纸搬送路径56随着朝纸张S的搬送方向下游侧前进,而朝远离中间转印带21的方向(图中右侧)弯曲。此处,主引导装置500能够理解为使从纸张搬送辊对54(参照图1)搬送来的纸张S的方向发生变化的结构。而且,在图示例中,从主引导装置500及副引导装置600间送入二次转印辊31的纸张S是以朝二次转印辊31弯曲的状态受到搬送。
因此,纸张S的后端成为被配置在弯曲外侧的主引导装置500压住的状态。即,当纸张S通过完主引导装置500时,纸张S的后端蓄积有朝向中间转印带21跳起的力。并且,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中,通过主引导装置500的结构来抑制纸张S后端的跳起。
<主引导装置500的结构>
图3是主引导装置500的立体图。
图4是图3的IV-IV的主引导装置500的剖面图。
图5是聚脂薄膜520的平面图。
接下来,一边参照图2至图5,一边详细说明主引导装置500的结构。
首先,如上所述,主引导装置500具有滑槽510及聚脂薄膜520。这些滑槽510及聚脂薄膜520在与纸张S的搬送方向交叉的宽度方向上,为比纸张S宽的宽度。
滑槽510是由树脂等所形成的板状构件。所述滑槽510具有大致长方体状的滑槽本体515、及从滑槽本体515的搬送方向下游侧突出的突出部517。图示例中,滑槽本体515及突出部517在与中间转印带21为相反侧形成彼此一致的面即弯曲面510A。而且,滑槽510的搬送方向下游侧的厚度比搬送方向上游侧薄。具体而言,突出部517的厚度t11比滑槽本体515的厚度t12薄。
聚脂薄膜520是伴随纸张S沿着聚脂薄膜520的搬送而可弹性变形的板状构件。若作进一步说明,则聚脂薄膜520是比滑槽510容易弹性变形的构件。所述聚脂薄膜520被设于滑槽510的弯曲面510A。若作进一步说明,则聚脂薄膜520是以弯曲的状态而贴附设于滑槽510中的与中间转印带21为相反侧的面。
另外,图示的聚脂薄膜520贴附于滑槽510中的与中间转印带21为相反侧的面,由此,配置在比贴附于滑槽510中的中间转印带21侧的面的结构更远离中间转印带21的位置。借此,当纸张S通过聚脂薄膜520时,抑制被纸张S按压而挠曲的聚脂薄膜520与中间转印带21发生接触。
如图4所示,聚脂薄膜520具有第一聚脂薄膜530、第二聚脂薄膜550、第一粘合层570及第二粘合层590。图示例中的聚脂薄膜520依照第二粘合层590、第二聚脂薄膜550、第一粘合层570、第一聚脂薄膜530的顺序而层叠设于滑槽510。另外,图示的聚脂薄膜520能够理解为使多个聚脂薄膜即第一聚脂薄膜530及第二聚脂薄膜550重合的结构。而且,聚脂薄膜520能够理解为随着朝向纸张搬送方向下游侧而厚度变薄的结构。
如图4所示,第一聚脂薄膜530是包含可弹性变形的树脂材(例如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PET))等的板状构件。第一聚脂薄膜530的厚度t21比突出部517的厚度t11薄。而且,第一聚脂薄膜530在搬送方向上的长度比滑槽510长。而且,如图5所示,第一聚脂薄膜530为俯视大致长方形状。若作进一步说明,则搬送方向下游侧的端部531是沿着宽度方向延伸的大致直线状的部分。另外,详细将后述,但第一聚脂薄膜530具有对所搬送的纸张S的前端SL的搬送方向进行控制的功能。
而且,如图4所示,第二聚脂薄膜550是包含可弹性变形的树脂材(例如PET)等的板状构件。图示例中,第二聚脂薄膜550包含与第一聚脂薄膜530相同的材质。第二聚脂薄膜550的厚度t22比第一聚脂薄膜530的厚度t21薄。若作进一步说明,则第二聚脂薄膜550比第一聚脂薄膜530容易弹性变形。而且,第二聚脂薄膜550在搬送方向上的长度比滑槽510及第一聚脂薄膜530长。例如,第二聚脂薄膜550的厚度t22为0.1mm。而且,包含第一聚脂薄膜530、第一粘合层570及第二聚脂薄膜550的部分的厚度t23例如为0.18mm~0.25mm。附言之,本例中,包含第一聚脂薄膜530、第一粘合层570及第二聚脂薄膜550的部分的厚度t23为第二聚脂薄膜550的厚度t22的1.8倍~2.5倍的范围。
而且,如图5所示,第二聚脂薄膜550为俯视大致长方形状。若作进一步说明,则第二聚脂薄膜550中的搬送方向下游侧的端部551是宽度方向的中央部朝搬送方向下游侧突出的梯形状。所述搬送方向下游侧的端部551具有倾斜部553,所述倾斜部553随着朝宽度方向中央侧前进,而朝成为搬送方向下游侧的方向倾斜。此处,第二聚脂薄膜550具有倾斜部553,由此,纸张S后端的姿势稳定化。即,利用第二聚脂薄膜550的倾斜部553,抑制通过了第二聚脂薄膜550的纸张S的后端从搬送方向上游侧观察变成弯曲的姿势(例如V字状或逆V字状),可将纸张S的后端设为平坦的姿势。另外,详细将后述,但第二聚脂薄膜550具有对所搬送的纸张S的后端的搬送方向进行控制的功能。
再次参照图4,第一粘合层570是所谓的双面胶带或粘合剂等具有粘合性的构件。第一粘合层570对第一聚脂薄膜530及第二聚脂薄膜550进行粘合。
第二粘合层590是所谓的双面胶带或粘合剂等具有粘合性的构件。第二粘合层590对第二聚脂薄膜550与滑槽510进行粘合。
此外,如图3所示,第一聚脂薄膜530、第二聚脂薄膜550、第一粘合层570及第二粘合层590各自的搬送方向上游侧的端部对齐。另一方面,第一聚脂薄膜530、第二聚脂薄膜550、第一粘合层570及第二粘合层590各自的搬送方向下游侧的端部不对齐。
若作具体说明,则如图4所示,第一聚脂薄膜530中的搬送方向下游侧的端部531配置在较突出部517中的搬送方向下游侧的端部511的位置P1为搬送方向下游侧的位置P2。而且,第二聚脂薄膜550中的搬送方向下游侧的端部551的位置P3较第一聚脂薄膜530的端部531的位置P2而位于搬送方向下游侧。换言之,第一聚脂薄膜530的端部531与第二聚脂薄膜550的端部551配置于互不相同的位置(参照位置P2及位置P3)。
而且,第一粘合层570中的搬送方向下游侧的端部571的位置P4较滑槽510的突出部517中的搬送方向下游侧的端部511的位置P1而位于搬送方向上游侧。而且,第二粘合层590中的搬送方向下游侧的端部591与滑槽510的突出部517中的搬送方向下游侧的端部511一同配置于位置P1。换言之,第一粘合层570的端部571与第二粘合层590的端部591配置于互不相同的位置(参照位置P1及位置P4)。
此处,第一粘合层570的端部571较突出部517的端部511而位于搬送方向上游侧,由此,即使在制造阶段,第一粘合层570的位置产生了偏差的情况下,也能抑制第一粘合层570的端部571较突出部517的端部511而处于搬送方向下游侧。即,避免在第二聚脂薄膜550中较突出部517朝搬送方向下游侧突出的突出区域554被第一粘合层570粘合。
此处,图示例中的第二聚脂薄膜550的突出区域554未被粘合于第一聚脂薄膜530,因此可独立于第一聚脂薄膜530而变形。借此,第二聚脂薄膜550中的突出区域554整体可朝远离第一聚脂薄膜530的方向移动。附言之,第一粘合层570不对第一聚脂薄膜530的端部531与第二聚脂薄膜550的端部551进行粘合。借此,第一聚脂薄膜530及第二聚脂薄膜550的可动范围广。
<主引导装置500的动作>
图6(a)及图6(b)是对主引导装置500的动作进行说明的图。具体而言,图6(a)表示纸张S的前端SL通过时的主引导装置500的动作,图6(b)表示纸张S的后端SE通过时的主引导装置500的动作。
接下来,一边参照图1、图6(a)及图6(b),一边说明主引导装置500的动作。
首先,一边参照图1及图6(a),一边说明纸张S的前端SL通过时的主引导装置500的动作。如图6(a)所示,当从纸张搬送辊对54搬送来的纸张S通过主引导装置500时,因被纸张S按压,而聚脂薄膜520挠曲。此时,第一聚脂薄膜530及第二聚脂薄膜550在纸张S到达之前,成为被按向中间转印带21侧的状态。由所述被按状态的第一聚脂薄膜530及第二聚脂薄膜550引导的纸张S朝向二次转印辊31及中间转印带21接触的辊隙点NP。此时,关于纸张S的前端SL接近中间转印带21的角度,即,纸张S的前端SL突入的角度即突入角AE,由于纸张S受到第一聚脂薄膜530及第二聚脂薄膜550支撑,因此比未受支撑的情况小。若作进一步说明,则因刚性更高的第一聚脂薄膜530支撑纸张S,因而纸张S的前端SL与中间转印带21接触的位置靠近辊隙点NP。
此处,当纸张S的前端SL刮擦中间转印带21的外周面时,有时会发生形成在中间转印带21外周面的未定影的墨粉像被弄乱的现象,即所谓的污迹(smudge)。但是,本实施方式中,刚性高的第一聚脂薄膜530引导纸张S的前端SL,使突入角AE减小,由此,污迹的发生得到抑制。若作进一步说明,则在执行所谓的无边框打印等时,如果形成于中间转印带21的墨粉像大于纸张S,则一般会成为更容易发生污迹的状况。但是,图示例中,即使在形成于中间转印带21的墨粉像比纸张S大的情况下,也能抑制污迹的发生。
接下来,一边参照图1及图6(b),一边说明纸张S的后端SE通过时的主引导装置500的动作。首先,如图6(b)所示,当纸张S通过主引导装置500时,因被纸张S按压,而聚脂薄膜520挠曲。此处,当纸张S的后端SE通过第一聚脂薄膜530的搬送方向下游侧的端部531时,纸张S的后端SE成为仅被第二聚脂薄膜550支撑的状态。此时,第二聚脂薄膜550较纸张S的后端SE被第一聚脂薄膜530及第二聚脂薄膜550这两者支撑的状态,成为被进一步朝中间转印带21侧压弯的状态。通过由像这样被进一步压弯的状态的第二聚脂薄膜550予以引导,从而纸张S的后端SE可靠近中间转印带21而受到搬送。而且,如上所述,第二聚脂薄膜550中的突出区域554可独立于第一聚脂薄膜530而变形,因此第二聚脂薄膜550可朝中间转印带21侧更大地挠曲。
此处,当纸张S的后端SE通过完聚脂薄膜520时,弯曲状态的纸张S将从聚脂薄膜520的按压力得以释放,由此,纸张S的后端SE有时会翘起。所述翘起的纸张S的后端SE例如有时会敲打中间转印带21,或产生朝向中间转印带21的风压,由此使形成于中间转印带21的墨粉像散乱等,而导致图像的品质下降。所述纸张S的后端SE翘起的现象根据纸张S的种类(例如纸种、厚度、重量的大小等)而变化。若作进一步说明,则例如在纸张S为厚纸而刚性高的情况下,纸张S的后端SE翘起得更大,图像的品质容易下降。
但是,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利用第二聚脂薄膜550进行引导,从而纸张S的后端SE接触至中间转印带21时的冲击得到缓和。可以说,通过第二聚脂薄膜550,纸张S的后端SE软着陆(soft landing)于中间转印带21。借此,形成于中间转印带21的墨粉像的墨粉散乱得到抑制。
此外,本实施方式中,聚脂薄膜520具备第一聚脂薄膜530及第二聚脂薄膜550这两者,由此,由聚脂薄膜520引导的纸张S的前端SL所通过的通过路径LP、与后端SE所通过的通过路径EP成为不同的路径。若作进一步说明,则后端SE通过的通过路径EP为较前端SL通过的通过路径LP靠近中间转印带21的配置。附言之,图示例中,在纸张S的前端SL与后端SE,各自被聚脂薄膜520引导的方向互不相同。
此处,一般而言,为了限制纸张S的前端SL的突入角AE,须提高引导纸张S的功能即引导功能,因此,优选使聚脂薄膜520更厚。另一方面,为了缓和纸张S的后端SE的冲击,须促进软着陆,因此优选使聚脂薄膜520更薄。若作进一步说明,则若为了限制前端SL的突入角AE而加厚聚脂薄膜520,则聚脂薄膜520更难以挠曲,因此后端SE的冲击将变强。
因此,本实施方式中,聚脂薄膜520具备第一聚脂薄膜530及第二聚脂薄膜550这两者,由此,对聚脂薄膜520设置厚的部分(参照图5的区域521)与薄的部分(参照图5的区域523)。借此,设为下述结构:使聚脂薄膜520中的厚的部分带有限制突入角AE的功能,使聚脂薄膜520中的薄的部分带有防止墨粉散乱的功能。换言之,通过聚脂薄膜520中的厚的部分来相对强力地支撑纸张S的前端侧,通过聚脂薄膜520中的薄的部分来相对较弱地支撑纸张S的后端侧。本实施方式中,即使在纸张S的种类发生变化,例如在薄纸及厚纸之间切换等的情况下,也能使聚脂薄膜520的挠曲量稳定化。
<变形例>
图7(a)至图7(e)是用于说明变形例的图。
接下来,一边参照图7(a)至图7(e),一边对所述实施方式的变形例进行说明。而且,以下的说明中,有时对与所述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符号,并省略说明。
所述说明中,对依照第二粘合层590、第二聚脂薄膜550、第一粘合层570、第一聚脂薄膜530的顺序而层叠设于滑槽510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如图7(a)所示的聚脂薄膜1520那样,依照第二粘合层590、第一聚脂薄膜1530、第一粘合层570、第二聚脂薄膜1550的顺序而层叠于滑槽510。另外,图7(a)所示的第二聚脂薄膜1550是在支撑纸张S的后端SE时,一边按住第一聚脂薄膜1530一边挠曲的结构。因此,较之图4所示的聚脂薄膜520的第二聚脂薄膜550,第二聚脂薄膜1550的挠曲受到限制。
而且,所述说明中,对第二聚脂薄膜550的厚度比第一聚脂薄膜530薄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如图7(b)所示的聚脂薄膜2520那样,第一聚脂薄膜2530及第二聚脂薄膜2550的厚度彼此一致。或者,也可与图示例不同,而为第二聚脂薄膜2550的厚度比第一聚脂薄膜2530厚的结构。
而且,所述说明中,对聚脂薄膜520是将第一聚脂薄膜530及第二聚脂薄膜550重叠而形成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如图7(c)所示,聚脂薄膜3520由一片板状构件所形成。聚脂薄膜3520具有纸张搬送方向上游侧的厚度厚的厚区域3521、以及在纸张搬送方向下游侧厚度比厚区域3521薄的薄区域3523。所述聚脂薄膜3520通过粘合层3570而固定于滑槽510。另外,图4所示的聚脂薄膜520中,能够通过将厚度固定的板状构件予以重叠而形成,因此能较图7(c)所示的聚脂薄膜3520降低制造成本。
进而,例如也可为下述结构,即,如图7(d)所示,聚脂薄膜4520是由一片板状构件所形成,且具有随着朝纸张搬送方向下游侧前进而厚度变薄的倾斜面4521。另外,所述聚脂薄膜4520通过粘合层4570而固定于滑槽510。
而且,例如也可为下述结构,即,如图7(e)所示,沿着纸张搬送方向而厚度无变化的聚脂薄膜5520是由一片板状构件所形成,并且滑槽5510具有随着朝纸张搬送方向下游侧前进而厚度变薄的倾斜面5511。另外,所述聚脂薄膜5520通过粘合层5570而固定于滑槽5510。
而且,虽省略图示,但聚脂薄膜520也可包含三片(即三层)以上的板状构件。而且,对于聚脂薄膜520,也可使多个板状构件包含互不相同的材质。
此外,所述说明中,对主引导装置500将纸张S引导至二次转印装置30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使用主引导装置500来作为将纸张S引导至定影装置40(图1)的结构。具体而言,通过主引导装置500的第一聚脂薄膜530及第二聚脂薄膜550,将纸张S的前端SL引导至加热旋转体41侧,由此来抑制纸张S的褶皱的发生。而且,通过第二聚脂薄膜550,将纸张S的后端SE引导至加压用旋转体42侧,由此来抑制定影不均的发生。
而且,尽管省略了详细说明,但作为与图1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1不同的图像形成方式,在感光鼓上形成墨粉像并从感光鼓将墨粉像转印至纸张S的结构中,也可使用所述主引导装置500来作为将纸张S引导至感光鼓的结构。
另外,所述说明中的纸张S为记录材的一例。二次转印装置30为转印部的一例。滑槽510为引导部的一例。聚脂薄膜520为板材的一例。第一聚脂薄膜530为第一层的一例。第二聚脂薄膜550为第二层的一例。区域521为厚区域的一例。区域523为薄区域的一例。倾斜部553为倾斜部的一例。中间转印带21为像保持体及第一旋转体的一例。滑槽本体515为本体的一例。突出部517为突出部的一例。二次转印辊31为第二旋转体的一例。主引导装置500为记录材引导装置的一例。
上文对各种实施方式及变形例进行了说明,但当然也可将这些实施方式或变形例彼此组合而构成。
而且,本发明并不受所述实施方式任何限定,能够在不脱离本发明主旨的范围内以各种方式来实施。

Claims (12)

1.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包括:
转印部,将图像转印至记录材;
引导部,朝向所述转印部引导记录材;以及
板材,所述板材是设于所述引导部且比所述引导部容易弹性变形的板状构件,沿着板面来引导被搬送来的记录材,并且搬送方向下游侧的厚度比上游侧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板材具有彼此层叠的第一层及第二层。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粘合层,设于所述第一层及所述第二层之间,使所述第一层及所述第二层彼此粘合,
所述粘合层并不粘合所述第一层及所述第二层各自的搬送方向下游侧的端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层的、搬送方向下游侧的端部位置较所述第二层位于上游侧,
所述第一层的厚度比所述第二层厚。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板材具有厚区域与薄区域,所述厚区域是搬送方向上游侧的厚度厚的区域,所述薄区域是搬送方向下游侧的厚度薄的区域,
所述薄区域的搬送方向下游侧的端部具有倾斜部,所述倾斜部越朝向与搬送方向交叉的宽度方向中央则越向搬送方向下游侧延伸,
所述厚区域的搬送方向下游侧的端部沿着宽度方向而形成为直线状。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薄区域的搬送方向下游侧的端部是将分别设于宽度方向两侧的所述倾斜部作为斜边的梯形。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转印部具有像保持体,所述像保持体在外周面保持被转印至记录材的图像,
所述引导部具有本体与突出部,所述突出部从所述本体朝向搬送方向下游侧突出,
所述板材是设在所述突出部中的与所述像保持体为相反侧的面,并且较所述突出部朝搬送方向下游侧突出。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引导部是设在记录材的搬送路径弯曲的区域,
所述突出部中的所述相反侧的面具有沿着所述弯曲的搬送路径的弯曲面,
所述板材被贴附于所述弯曲面。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形成于所述像保持体的图像为比记录材大的尺寸。
10.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包括:
转印部,将图像转印至记录材;
引导部,朝向所述转印部引导记录材;以及
板材,所述板材是设于所述引导部且比所述引导部容易弹性变形的板状构件,沿着板面来引导被搬送来的记录材,
所述板材具有彼此层叠的第一层及第二层,
所述第一层及所述第二层的、记录材搬送方向下游侧的端部位置互不相同。
11.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包括:
第一旋转体,可旋转地设置;
第二旋转体,可旋转地设在与所述第一旋转体相向的位置,对通过与所述第一旋转体的相向区域的记录材进行搬送;
引导部,朝向所述相向区域引导记录材;以及
板材,所述板材是设于所述引导部且比所述引导部容易弹性变形的板状构件,沿着板面来引导被搬送来的记录材,并且搬送方向下游侧的厚度比上游侧薄。
12.一种记录材引导装置,包括:
引导部,朝向第一旋转体与第二旋转体相向的相向区域来引导记录材,所述第一旋转体是可旋转地设置,所述第二旋转体是可旋转地设在与所述第一旋转体相向的位置;以及
板材,所述板材是设于所述引导部且比所述引导部容易弹性变形的板状构件,沿着板面来引导被搬送来的记录材,并且搬送方向下游侧的厚度比上游侧薄。
CN201910837801.6A 2019-03-11 2019-09-05 图像形成装置以及记录材引导装置 Pending CN111679561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044238 2019-03-11
JP2019-044238 2019-03-11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679561A true CN111679561A (zh) 2020-09-18

Family

ID=7204606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837801.6A Pending CN111679561A (zh) 2019-03-11 2019-09-05 图像形成装置以及记录材引导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US (1) US10747148B1 (zh)
CN (1) CN111679561A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20186079A (ja) * 2019-05-10 2020-11-1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シート搬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21006482A (ja) 2019-06-27 2021-01-2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シート搬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itations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053236A (ja) * 2000-08-04 2002-02-19 Ricoh Co Ltd 原稿自動分離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20030039488A1 (en) * 2001-08-27 2003-02-27 Xerox Corporation. Composite transfer assist blade
JP2007308250A (ja) * 2006-05-17 2007-11-29 Kyocera Mita Corp 自動原稿搬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20070297829A1 (en) * 2006-06-26 2007-12-27 Shigetaka Kurosu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08026808A (ja) * 2006-07-25 2008-02-07 Brother Ind Ltd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JP2008137792A (ja) * 2006-12-04 2008-06-19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CN101314274A (zh) * 2007-05-31 2008-12-03 小森公司 箔转印装置
JP2011008062A (ja) * 2009-06-26 2011-01-13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1112658A (ja) * 2009-11-24 2011-06-09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2247515A (ja) * 2011-05-26 2012-12-13 Fuji Xerox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CN103129134A (zh) * 2011-11-28 2013-06-05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喷墨记录装置
CN103869657A (zh) * 2012-12-14 2014-06-18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显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JP2016012057A (ja) * 2014-06-30 2016-01-21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US20160170364A1 (en) * 2014-12-15 2016-06-16 Seiichi Kogure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05929647A (zh) * 2015-02-27 2016-09-07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设备
CN106257342A (zh) * 2015-06-19 2016-12-28 佳能株式会社 成像设备
JP2017223894A (ja) * 2016-06-17 2017-12-21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697030A (en) * 1995-10-13 1997-12-09 Fuji Xerox Co., Lt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transfer belt pressing member
JP2007304430A (ja) 2006-05-12 2007-11-22 Fuji Xerox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8058593A (ja) 2006-08-31 2008-03-13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5429593B2 (ja) * 2008-09-08 2014-02-26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0089925A (ja) 2008-10-08 2010-04-22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US9720364B2 (en) * 2014-12-12 2017-08-01 Ricoh Company, Lt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20160370738A1 (en) * 2015-06-16 2016-12-22 Ricoh Company, Ltd. Recording medium conveyance guide device, transfer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Patent Citations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053236A (ja) * 2000-08-04 2002-02-19 Ricoh Co Ltd 原稿自動分離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20030039488A1 (en) * 2001-08-27 2003-02-27 Xerox Corporation. Composite transfer assist blade
JP2007308250A (ja) * 2006-05-17 2007-11-29 Kyocera Mita Corp 自動原稿搬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20070297829A1 (en) * 2006-06-26 2007-12-27 Shigetaka Kurosu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08026808A (ja) * 2006-07-25 2008-02-07 Brother Ind Ltd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JP2008137792A (ja) * 2006-12-04 2008-06-19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CN101314274A (zh) * 2007-05-31 2008-12-03 小森公司 箔转印装置
JP2011008062A (ja) * 2009-06-26 2011-01-13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1112658A (ja) * 2009-11-24 2011-06-09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2247515A (ja) * 2011-05-26 2012-12-13 Fuji Xerox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CN103129134A (zh) * 2011-11-28 2013-06-05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喷墨记录装置
CN103869657A (zh) * 2012-12-14 2014-06-18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显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JP2016012057A (ja) * 2014-06-30 2016-01-21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US20160170364A1 (en) * 2014-12-15 2016-06-16 Seiichi Kogure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05929647A (zh) * 2015-02-27 2016-09-07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设备
CN106257342A (zh) * 2015-06-19 2016-12-28 佳能株式会社 成像设备
JP2017223894A (ja) * 2016-06-17 2017-12-21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0747148B1 (en) 2020-08-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429593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4175395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5297678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US10185273B2 (en) Sheet conveyance guide unit, and a sheet conveying apparatus and a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therewith
US20090317114A1 (en) Recording-medium position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employing the device
JP2017007798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0085491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1081164A (ja) 画像形成装置
US20100278574A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11679561A (zh) 图像形成装置以及记录材引导装置
KR101453140B1 (ko) 시트 반송 장치 및 화상 형성 장치
JP2014205572A (ja) 搬送方向切替装置、搬送方向切替方法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US7556260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8909112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support members with predetermined electric potentials
JP7505210B2 (ja)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記録材案内装置
JP2008083608A (ja) 画像形成装置
US10934116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5703278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5358500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4447700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21054649A (ja)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記録材案内装置
JP2000047443A (ja) 電子写真装置
JP5786377B2 (ja) 転写装置、画像形成装置
US9874837B2 (en) Charging mechanism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5736855B2 (ja) 転写装置、画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Address after: No. 3, chiban 9, Dingmu 7, Tokyo port, Japan

Applicant after: Fuji film business innovation Co.,Ltd.

Address before: No. 3, chiban 9, Dingmu 7, Tokyo port, Japan

Applicant before: Fuji Xerox Co.,Ltd.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