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580695B - 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和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和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580695B
CN111580695B CN202010356931.0A CN202010356931A CN111580695B CN 111580695 B CN111580695 B CN 111580695B CN 202010356931 A CN202010356931 A CN 202010356931A CN 111580695 B CN111580695 B CN 11158069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ransparent electrode
electrode layer
substrate
layer
display pan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356931.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580695A (zh
Inventor
于泉鹏
姚绮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356931.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580695B/zh
Publication of CN11158069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58069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58069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58069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12Digitisers structurally integrated in a display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FDISPLAYING; ADVERTISING; SIGNS; LABELS OR NAME-PLATES; SEALS
    • G09F9/00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 G09F9/30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in which the desired character or characters are formed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FDISPLAYING; ADVERTISING; SIGNS; LABELS OR NAME-PLATES; SEALS
    • G09F9/00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 G09F9/30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in which the desired character or characters are formed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 G09F9/33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in which the desired character or characters are formed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be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e.g. diode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203/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0 - G06F3/048
    • G06F2203/041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41 - G06F3/045
    • G06F2203/04103Manufacturing, i.e. details related to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specially suited for touch sensitive devic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和显示装置,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包括:衬底基板;位于衬底基板的一侧的阵列层;位于阵列层远离衬底基板的一侧的发光元件;位于发光元件远离衬底基板的一侧的表面的第一透明电极层;位于第一透明电极层远离衬底基板的一侧的绝缘层,绝缘层包括多个第一过孔,第一过孔沿垂直于衬底基板的方向贯穿绝缘层且暴露至少部分第一透明电极层;位于第一透明电极层远离衬底基板的一侧的多个触控电极,至少两个触控电极与同一第一透明电极层通过第一过孔电连接。如此,利用位于发光元件远离衬底基板的表面的第一透明电极层作为触控电极的跨桥连接层,有利于简化显示面板的膜层结构,减薄显示面板的厚度。

Description

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和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显示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和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显示技术的发展,集成有触控功能的显示面板成为研究的热点和主流的技术趋势。近年来,触摸屏技术已经逐渐取代按键技术成为移动终端等的主流技术。触摸屏技术是根据手指、笔等接触安装在显示器前端的触摸屏时,所触摸的位置被检测到并送到CPU,从而确定被输入的信息的一种技术。目前,触摸屏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主要的产品包括触控类手机、笔记本电脑等移动终端,以及工业自动化行业的人机显示界面等。
触摸屏按照组成结构可以分为:外挂式触摸屏(Add on Mode Touch Panel)、覆盖表面式触摸屏(On Cell Touch Panel)以及内嵌式触摸屏(In Cell Touch Panel)。其中,内嵌式触摸屏是将触摸屏的触控电极设置显示面板的内部,相比外挂式触摸屏和覆盖表面式触摸屏而言,可以减薄模组整体的厚度,又可以大大降低触摸屏的制作成本。现有的内嵌式触摸屏中,虽然将触控电极集成到了显示面板的内部,但是膜层结构较为复杂,使得显示面板的厚度难以得到进一步降低。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利用位于发光元件远离衬底基板的表面的第一透明电极层作为触控电极的跨桥连接层,有利于简化显示面板的膜层结构,减薄显示面板的厚度。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包括:
衬底基板;
阵列层,位于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
发光元件,位于所述阵列层远离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
第一透明电极层,位于所述发光元件远离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的表面;
绝缘层,位于所述第一透明电极层远离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所述绝缘层包括多个第一过孔,所述第一过孔沿垂直于所述衬底基板的方向贯穿所述绝缘层且暴露至少部分所述第一透明电极层;
多个触控电极,位于所述绝缘层远离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至少两个所述触控电极与同一所述第一透明电极层通过所述第一过孔电连接。
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显示面板的制作方法,包括:
提供一衬底基板;
在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形成阵列层;
在所述阵列层远离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设置发光元件;
在所述发光元件远离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的表面形成第一透明电极层;
在所述第一透明电极层远离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形成绝缘层;
在所述绝缘层上形成多个第一过孔,所述第一过孔沿垂直于所述衬底基板的方向贯穿所述绝缘层且暴露至少部分所述第一透明电极层;
在所述第一透明电极层远离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形成多个触控电极,使至少两个所述触控电极与同一所述第一透明电极层通过所述第一过孔电连接。
第三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本申请所提供的显示面板。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提供的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和显示装置,至少实现了如下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所提供的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和显示装置中,在发光元件远离衬底基板的一侧的表面引入第一透明电极层,而且在第一透明电极层远离衬底基板的一侧设置的绝缘层上设置有多个第一过孔,第一过孔沿垂直于衬底基板的方向贯穿绝缘层并暴露至少部分第一电极层。本申请在发光元件远离衬底基板的表面并未设置绝缘填充层,而是直接设置了第一透明电极层,触控电极与第一透明电极层之间由绝缘层隔离,本发明中的至少两个触控电极与同一第一透明电极层通过第一过孔电连接,相当于利用设置在发光元件远离衬底基板的一侧表面的第一透明电极层作为触控电极的跨桥连接层,相比在发光元件远离衬底基板的一侧先设置绝缘填充层,再在绝缘填充层远离发光元件的一侧制作触控层的方式,本申请省去了现有技术中位于触控层与发光元件之间的厚度较大的绝缘填充层,大大简化了在显示面板中引入触控电极的膜层结构,因而有利于进一步减薄显示面板的厚度,满足显示面板的薄型化需求。
当然,实施本发明的任一产品必不特定需要同时达到以上所述的所有技术效果。
通过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及其优点将会变得清楚。
附图说明
被结合在说明书中并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的附图示出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并且连同其说明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的原理。
图1所示为现有技术中显示面板的一种截面图;
图2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的一种俯视图;
图3所示为图2中显示面板的一种AA’截面图;
图4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中触控电极的一种俯视图;
图5所示为图2中显示面板的一种AA’截面图;
图6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中第一透明电极层与第一过孔的一种俯视图;
图7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中发光元件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8所示为图2中显示面板的一种BB’截面图;
图9所示为图2中显示面板的一种CC’截面图;
图10所示为发光元件与辅助过孔的一种相对位置关系图;
图11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制作方法的一种流程图;
图12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装置的一种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照附图来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各种示例性实施例。应注意到:除非另外具体说明,否则在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部件和步骤的相对布置、数字表达式和数值不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发明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
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方法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所述技术、方法和设备应当被视为说明书的一部分。
在这里示出和讨论的所有例子中,任何具体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制。因此,示例性实施例的其它例子可以具有不同的值。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讨论。
图1所示为现有技术中显示面板300的一种截面图,该显示面板300为触控显示面板,该触控显示面板包括衬底基板301、发光元件303和触控层304,在发光元件303远离衬底基板301的一侧设置有第一绝缘填充层308,该第一绝缘填充层308远离发光元件303的表面形成一平坦化的表面,触控层304位于该第一绝缘填充层308远离衬底基板301的表面。触控层304包括第一电极层305、第二电极层307和位于第一电极层305和第二电极层307之间的第二绝缘填充层306,第一电极层305位于第二绝缘填充层306远离衬底基板301的一侧。可见,现有技术在显示面板300中集成触控层304时,在第一电极层305与发光元件303之间需要形成两层绝缘填充层,而且由于第一绝缘填充层308需要在发光元件303远离衬底基板301的一侧形成平坦化表面,沿垂直于衬底基板301的方向,该第一绝缘填充层308厚度需要大于发光元件303的厚度,因此,在引入触控层304后,导致显示面板300的整体厚度难以得到进一步降低。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利用位于发光元件远离衬底基板的表面的第一透明电极层作为触控电极的跨桥连接层,有利于简化显示面板的膜层结构,减薄显示面板的厚度。
以下将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
图2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的一种俯视图,图3所示为图2中显示面板的一种AA’截面图,请参见图2和图3,本申请所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100,包括:
衬底基板10;
阵列层20,位于衬底基板10的一侧;
发光元件30,位于阵列层20远离衬底基板10的一侧;
第一透明电极层41,位于发光元件30远离衬底基板10的一侧的表面;
绝缘层50,位于第一透明电极层41远离衬底基板10的一侧,绝缘层50包括多个第一过孔61,第一过孔61沿垂直于衬底基板10的方向贯穿绝缘层50且暴露至少部分第一透明电极层41;
多个触控电极51,位于第一透明电极层41远离衬底基板10的一侧,至少两个触控电极51与同一第一透明电极层41通过第一过孔61电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图2仅示意性地示出了显示面板100的一种形状,在本申请的一些其他实施例中,显示面板100除体现为矩形外,还可体现为圆形、椭圆形、或其它异形结构,本申请对显示面板100的形状不作具体限定。另外,图2在显示面板上示出的发光元件30也仅为示意,也并不代表实际的尺寸、数量和形状。还需说明的是,为清楚体现本发明,图2的俯视图中仅示出了发光元件30和衬底基板10,并未示出其他部件。图3所示的截面图中,也仅对于本发明相关的膜层进行了示意,并不代表各个膜层的实际结构,例如,阵列层20可包括多个异层设置的金属膜层,本申请在此并未详细示出。另外,图3也仅是对各个膜层的相对位置关系进行示意,并不代表实际的尺寸。
具体地,请继续参见图2和图3,本发明所提供的显示面板100中,在发光元件30远离衬底基板10的一侧的表面引入第一透明电极层41,而且在第一透明电极层41远离衬底基板10的一侧设置的绝缘层50上设置有多个第一过孔61,第一过孔61沿垂直于衬底基板10的方向贯穿绝缘层50并暴露至少部分第一透明电极层41。本申请在发光元件30远离衬底基板10的表面并未设置绝缘填充层,而是直接设置了第一透明电极层41,触控电极51与第一透明电极层41之间由绝缘层50隔离,本发明中的至少两个触控电极51与同一第一透明电极层41通过第一过孔61电连接,相当于利用设置在发光元件30远离衬底基板10的一侧表面的第一透明电极层41作为触控电极51的跨桥连接层,相比在发光元件30远离衬底基板10的一侧先设置绝缘填充层,再在绝缘填充层远离发光元件30的一侧制作触控层的方式,本申请省去了现有技术中位于触控层与发光元件之间的厚度较大的绝缘填充层,大大简化了引入触控电极51后显示面板100的膜层结构,因而有利于进一步减薄显示面板100的厚度,满足显示面板100的薄型化需求。
图4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100中触控电极的一种俯视图,请参见图4,可选地,显示面板100包括同层设置的多个第一触控单元70和多个第二触控单元80,第一触控单元70和第二触控单元80相互绝缘;第一触控单元70包括多个第一触控电极71,同一第一触控单元70中的各第一触控电极71沿第一方向排列;第二触控单元80包括多个第二触控电极81,同一第二触控单元80中的各第二触控电极81沿第二方向排列,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交叉;
本申请所提及的触控电极51包括上述第一触控电极71和第二触控电极81;同一第一触控单元70中,沿第一方向相邻的两个第一触控电极71与同一第一透明电极层41通过第一过孔61电连接;同一第二触控单元80中,沿第二方向相邻的两个第二触控电极81通过连接部82电连接,连接部82与第二触控电极81同层设置。
具体地,图4示出了在显示面板100中设置互电容式触控电极51的一种实施例,可选地,第一触控单元70用作触控驱动单元,第二触控单元80用作触控感应单元,在显示面板100的触控阶段,当触摸主体对显示面板100进行触摸时,触摸主体与触控感应单元和触控驱动单元之间形成耦合电容,导致触控触控驱动单元和触控感应单元之间的耦合电容量减小,根据触控感应单元和触控驱动单元之间耦合电容的变化情况即可获知触控位置。本发明中,第一触控单元70和第二触控单元80同层设置,具体体现为设置在图3中触控电极51所在的膜层。第一触控单元70包括多个相互电连接的第一触控电极71,第二触控单元80包括多个相互电连接的第二触控电极81。其中,请结合图3和图4,同一第一触控单元70中,沿第一方向相邻的两个第一触控电极71与同一第一透明电极层41通过第一过孔61电连接;同一第二触控单元80中,沿第二方向相邻的两个第二触控电极81通过连接部82电连接,该连接部82与第一触控电极71和第二触控电极72同层设置。请结合图3以及图4,连接部82在衬底基板10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与第一透明电极层41在衬底基板10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交叉。本申请将第一透明电极层41作为第一触控单元70中第一触控电极71的跨桥连接层,有效避免了将第一触控单元70和第二触控单元80同层设置时,第一触控单元70和第二触控单元80之间形成电连接而导致无法正常实现触控功能的可能,而且,本申请将第一触控单元70和第二触控单元80同层设置的方式,既能保证显示面板100的触控性能,还有利于提升产品的生产良率。
在本发明的一种可选实施例中,图5所示为图2中显示面板100的一种AA’截面图,显示面板100还包括第二透明电极层42,第二透明电极层42位于阵列层20远离衬底基板10的表面,且第二透明电极层42在衬底基板10的正投影位于相邻两个发光元件30在衬底基板10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之间;第二透明电极层42与第一透明电极层41相互绝缘。
请参见图5,本发明在阵列基板远离衬底基板10的一侧的表面中,未设置发光元件30的部分引入了第二透明电极层42,从图5所示的截面结构来看,该第二透明电极层42位于相邻两个发光元件30在衬底基板10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之间,且第一透明电极层41和第二透明电极层42是断开的,第二透明电极层42的引入并不会对两个触控电极51之间的跨桥连接造成影响。而且,本申请在阵列层20远离衬底基板10的表面引入第二透明电极层42,该第二透明电极层42还能够对阵列层20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在本发明的一种可选实施例中,继续参见图5,位于阵列层20远离衬底基板10的一侧的表面的第二透明电极层42连接固定电位,形成屏蔽层。
通常,显示面板100的阵列层20中会设置有晶体管和信号走线结构,在显示面板100的显示过程中,晶体管和信号走线上会存在电信号;在显示面板100的触控过程中,触控电极51上也会存在电信号。当本申请将位于阵列层20远离衬底基板10的一侧表面的第二透明电极层42连接固定电位时,该第二透明电极层42形成屏蔽层,在垂直于衬底基板10所在平面的方向,该屏蔽层将触控电极51与阵列层20进行了隔离,避免了阵列层20的电信号和触控电极51上的电信号之间的相互干扰,从而既有利于提升显示面板100在触控阶段的触控可靠性,又有利于提升显示面板100在显示阶段的显示可靠性。
在本发明的一种可选实施例中,请继续参见图5,第二透明电极层42和第一透明电极层41同层同材料设置。
具体地,本申请中第二透明电极层42和第一透明电极层41同层设置指的是二者在同一道生产工序中同时制作形成,并不代表二者位于同一高度,本申请中,由于阵列层20的远离衬底基板10的一侧的表面为平面结构,当将发光元件30设置在阵列层20的远离衬底基板10的一侧的表面时,发光元件30远离衬底基板10的表面与阵列层20的远离衬底基板10的一侧的表面是具有高度差的,即在图5所示视角下,发光元件30远离衬底基板10的表面高于阵列层20的远离衬底基板10的表面,当采用同一道生产工序同时制作第一透明电极层41和第二透明电极层42时,同层形成的第一透明电极层41和第二透明电极层42将分别位于发光元件30远离阵列层20的表面和阵列层20远离衬底基板10的表面。本发明将第一透明电极层41和第二透明电极同层同材料设置时,无需为第一透明电极层41和第二透明电极层42分别引入独立的制作工序,二者在同一道生产工序中即可同时制作形成,因此,在通过引入第二透明电极层42作为屏蔽层以提升显示面板100的显示可靠性和触控可靠性的同时,还有利于简化显示面板100的生产工序,提升显示面板100的生产效率。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的附图仅对阵列层20进行了简单示意,并不代表阵列层的实际膜层结构,事实上,阵列层20可包括多个金属膜层和绝缘层,金属膜层例如可包括绝缘设置的第一金属层和第二金属层。阵列层20通常设置有多个薄膜晶体管,可选地,薄膜晶体管的栅极位于第一金属层,薄膜晶体管的源极和漏极位于第二金属层,第二金属层位于第一金属层远离衬底基板的一侧。可选地,阵列层还包括钝化层或平坦化层,该钝化层或平坦化层位于第二金属层远离衬底基板的一侧,本申请中所提及的阵列层20远离衬底基板10的一侧的表面,指的是阵列层中钝化层或平坦化层远离衬底基板的表面。
在本发明的一种可选实施例中,第一透明电极层41包括氧化铟锡。氧化铟锡又称ITO(Indium Tin Oxides),是纳米铟锡金属氧化物,具有很好的导电性和透光率,可选地,本申请中的第一透明电极层41和第二透明电极层42可选用掺杂Sn的In2O3膜,其透光率可达到90%以上,而且导电性能较佳。因此,本申请在引入导电性能较佳的第一透明电极层41时,有利于提升触控电极51之间的电连接的可靠性,由于第一透明电极层41和第二透明电极层42的透光率均较高,还有利于提升本申请中显示面板100的整体透过率。
在本发明的一种可选实施例中,继续参见图5,沿垂直于衬底基板10的方向,第一透明电极层41的厚度为D0,
Figure BDA0002473798640000091
具体地,本申请将第一透明电极层41的厚度设置为
Figure BDA0002473798640000092
Figure BDA0002473798640000093
时,相当于0.1μm≤D0≤0.2μm。通常,发光元件30沿垂直于衬底基板10的方向的高度为10μm左右,也就是说,在垂直于衬底基板10方向,第一透明电极层41和第二透明电极层42的厚度将远小于发光元件30的高度,当采用同一道生产工序同时制作第一透明电极层41和第二透明电极层42时,由于发光元件30远离衬底基板10的表面与阵列层20远离衬底基板10的表面之间的高度差远大于第一透明电极层41和第二透明电极层42的厚度,位于发光元件30远离衬底基板10的表面的第一透明电极层41和位于阵列层20远离衬底基板10的表面的第二透明电极层42必然会断开,而不会形成电连接,因此有利于确保第二透明电极层42的引入不会对第一透明电极层41作为跨桥连接层时触控电极51之间的电连接可靠性造成影响。
此外,本申请将第一透明电极层41的厚度D0设置为大于等于
Figure BDA0002473798640000102
时,有利于避免第一透明电极层41的厚度过小而对第一透明电极层41的导电性能造成影响,从而有利于提升第一透明电极层41作为跨桥连接层时触控电极51之间电连接的可靠性。而且,本申请将第一透明电极层41的厚度D0设置为小于等于/>
Figure BDA0002473798640000101
时,有利于避免第一透明电极层41的厚度过大而导致第一透明电极层41的透光率减小而影响显示面板100的透光率,从而有利于提升在显示面板100中引入第一透明电极层41和第二透明电极层42时的透光率。
在本发明的一种可选实施例中,图6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100中第一透明电极层41与第一过孔61的一种俯视图,并未示出发光元件,事实上,在俯视结构中,发光元件与第一透明电极层41是重叠的。请参见图6,至少两个第一过孔61分别暴露同一第一透明电极层41的两端,两个触控电极51分别通过第一过孔61与同一第一透明电极层41的两端连接。
具体地,请结合图5和图6,两个第一过孔61在衬底基板10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位于同一发光元件30在衬底基板10所在平面的正投影所限定的范围内且位于同一发光元件30在衬底基板10所在平面的整投影的两端,也就是说,一个发光元件30上的第一透明电极层41对应两个第一过孔61。两个第一过孔61分别暴露同一第一透明电极层41的两端,两个触控电极51分别通过第一过孔61与同一第一透明电极层41的两端电连接,从而实现了两个触控电极51之间的电连接。而且,本申请将两个第一过孔61在衬底基板10的正投影设置在同一发光元件30在衬底基板10所在平面的整投影的两端时,在绝缘层50上形成第一过孔61的过程中,可以以发光元件30的两端的边缘作为参照来确定两个第一过孔61的位置,因而有利于提升第一过孔61的位置设置的精准性。
在本发明的一种可选实施例中,图7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100中发光元件30的一种结构示意图,请参见图7,发光元件30包括发光本体33和与发光本体33电连接的第一极31和第二极32,第一极31和第二极32位于发光本体33朝向衬底基板的一侧;请结合图6,与同一发光元件30对应的第一过孔61在衬底基板10的正投影沿发光元件30的长度方向排列。
具体地,请继续参见图7,发光元件30包括发光本体33以及与发光本体33电连接的第一极31和第二极32,可选地,发光本体33包括P型半导体层、N型半导体层和位于P型半导体层和N型半导体层之间的发光层(图中未示出),其中,P型半导体层与第一极31电连接,N型半导体层与N型半导体层电连接,通过第一极31和第二极32可向发光本体33的P型半导体层和N型半导体层提供电压信号,P型半导体层和N型半导体层在电压信号的驱动下,促使发光层发光,从而实现发光元件30的发光。请结合图6和图7,可选地,发光元件30在衬底基板10所在平面的正投影呈矩形结构,发光元件30中的第一极31和第二极32在该矩形结构的长度方向上排布。特别是,本申请将第一极和第二极以发光元件30对应的第一过孔61在衬底基板10的正投影沿发光元件30的长度方向排列时,由于发光元件30的长度方向的空间比起宽度方向的空间更大,因此,将第一过孔61沿发光元件30的长度方向排布时,使得与同一发光元件30对应的第一过孔61在其排布方向上具备更多的排布空间,避免由于排布空间较小而导致第一过孔61的尺寸较小,影响触控电极51与第一透明电极层41之间的电连接的可靠性。因此,此种排布方式能够为第一过孔61的设置提供更大的空间,从而有利于增加第一过孔61的尺寸,有利于提升触控电极51与第一透明电极层41之间电连接的可靠性,进而有利于提升触控电极51的触控可靠性。
在本发明的一种可选实施例中,请参见图6,第一过孔61的最小孔径为D1,D1≥5μm。考虑到第一过孔61的孔径可能并非固定的,例如图5中第一过孔61的孔径为渐变的,从靠近第一透明电极层41的一侧到远离第一透明电极层41的一侧,第一过孔61的孔径逐渐变大,第一过孔61的最小孔径对应的部分与第一透明电极层41接触,因此,该最小孔径的大小与电极层和第一透明电极层41之间的电连接可靠性息息相关。
具体地,本申请将与发光元件30对应的第一过孔61的最小孔径设置为大于等于5μm,有利于避免第一过孔61的孔径过小而导致减弱触控电极51与第一透明电极层41之间电连接的可靠性。另外,当发光元件30向衬底基板10的正投影为方形时,单个发光元件30长度设置在25μm及以上,其宽度设置在10μm及以上。当第一过孔61的最小孔径设置为大于等于5μm时,两个第一过孔61在发光元件30的宽度方向的排布空间将不足,只能压缩第一过孔的孔径;但是两个第一过孔61在发光元件的长度方向有足够的排布空间,因此,将第一过孔沿发光元件的长度方向排布,既满足至少两个第一过孔61在同一第一透明电极层41上的排布需求,有利于实现触控电极51与第一透明电极层41之间的可靠电连接,从而提升显示面板100的触控可靠性。
在本发明的一种可选实施例中,图8所示为图2中显示面板100的一种BB’截面图,请参见图8,绝缘层50还包括多个第二过孔62,第二过孔62沿垂直于衬底基板10的方向贯穿绝缘层50且暴露至少部分第一透明电极层41;与同一透明电极层对应的各第二过孔62在衬底基板10的正投影位于同一触控电极51在衬底基板10的正投影范围内。
具体地,图8示出了绝缘层50上设置有第二过孔62的情形,该第二过孔62与第一过孔61的区别在于,第二过孔62在衬底基板10的正投影是位于同一触控电极51在衬底基板10的正投影范围内的,而与同一发光元件30对应的两个第一过孔61在衬底基板10的正投影是分别位于不同的触控电极51在衬底基板10的正投影范围内的(请参见图5),也就是说,第一过孔61是用于实现两个不同的触控电极51之间与同一第一透明电极层41电连接的,而第二过孔62仅用于连接同一触控电极51。假设仅在绝缘层50上设置第一过孔61,该第一过孔61用于实现两个触控电极51之间与第一透明电极层41之间的电连接,必然会存在部分发光元件30对应的位置不包括过孔的情形。当部分发光元件30上方(远离衬底基板10的一侧)对应设置有第一过孔61,而部分发光元件30上方不设置第一过孔61时,在显示面板100发光时,设置第一过孔61的发光元件30和不设置过孔的发光元件30之间的光线透过率将不同,因而可能会导致显示面板100上出现亮度不均的现象。而本申请中在部分发光元件30上方引入第二过孔62时,有利于改善发光元件30发光时显示面板100出现的亮度不均的现象,因而有利于提升显示面板100的显示效果。此外,本申请在部分发光元件30上方引入第二过孔62,使得部分触控电极51与第一透明电极层41之间通过第二过孔62形成电连接时,相当于将该触控电极51与第一透明电极层41并联,因而有利于降低触控电极51的阻抗,提升触控电极51的触控灵敏度。
在本发明的一种可选实施例中,绝缘层50还包括多个第三过孔63,第三过孔63沿垂直于衬底基板10的方向贯穿绝缘层50且暴露至少部分第一透明电极层41;各第三过孔63在衬底基板10的正投影与触控电极51在衬底基板10的正投影不交叠。
具体地,图9所示为图2中显示面板100的一种CC’截面图,该实施例中在绝缘层50引入了第三过孔63,该第三过孔63与上述第一过孔61和第二过孔62的区别在于,在第三过孔63在衬底基板10的正投影与触控电极51是不交叠的,而第一过孔61和第二过孔62在衬底基板10的正投影均是有交叠的。考虑到当在显示面板100上引入触控电极51时,触控电极51在衬底基板10的正投影并不一定会覆盖所有发光元件30在衬底基板10的正投影,也就是说,部分发光元件30上方可能是未设置有触控电极51的,例如图9所示的发光元件30上并未设置触控电极,当此部分发光元件30的上方不设置过孔时,此部分发光元件30发光时和设置有过孔的发光元件30发光时,在显示面板100上显示出的亮度是不一样的,因此也有可能导致显示面板100出现显示亮度不均的现象,因此,本申请在此部分发光元件30的上方也引入第三过孔63时,同样有利于改善发光元件30发光时显示面板100出现的亮度不均的现象,因而有利于提升显示面板100的显示效果。
在本发明的一种可选实施例中,请结合图5、图8、图9和图10,其中图10所示为发光元件30与辅助过孔60的一种相对位置关系图,需要说明的是,为清楚体现辅助过孔60发光元件30的关系,图10中并未示出位于发光元件30上的第一透明电极层。绝缘层50包括多个辅助过孔60,辅助过孔60包括上述第一过孔61、第二过孔62和第三过孔63,在与各发光元件30对应的第一透明电极层41远离衬底基板10的表面均设置有辅助过孔。
具体地,本申请将上述第一过孔61、第二过孔62和第三过孔63统称为辅助过孔,本申请在各发光元件30对应的第一透明电极层41远离衬底基板10的一侧均设置辅助过孔60时,在发光元件30发光时,各个发光元件30发出的光线均会经过辅助过孔60,因而有利于平衡显示面板100在各个发光元件30所对应的区域的亮度,有利于提升显示面板100的显示亮度的均匀性。
在本发明的一种可选实施例中,请继续参见图10,与各发光元件30对应的辅助过孔60的数量相同。具体地,当在各发光元件30的上方设置数量相同的辅助过孔60时,对应到图10中体现为个发光元件30对应两个辅助过孔,各发光元件30发出的光线经过相同数量的辅助过孔后射出,因此有利于进一步平衡显示面板100在各个发光元件30所对应的区域的亮度,进而有利于进一步提升显示面板100的显示亮度的均匀性,提升显示面板100的显示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图10所示实施例示出了每个发光元件30对应两个辅助过孔,与同一发光元件30对应的两个辅助过孔分别设置在发光元件30沿其长度方向的两端的情形,在本申请的一些其他实施例中,与同一发光元件30对应的辅助过孔的数量还可以是3个或更多个,本申请对此不进行具体限定。当在同一发光元件30上方设置两个以上的第一过孔61时,有利于提升触控电极51与同一第一透明电极层之间的电连接的可靠性;当在同一发光元件30上方设置两个以上的第二过孔62时,有利于进一步降低触控光电极的阻抗,提升触控电极的触控灵敏度。
在本发明的一种可选实施例中,请继续参见图10,辅助过孔60在衬底基板10的正投影的形状和面积均相同。将发光元件30上方设置的辅助过孔60的数量、形状、面积均设置为相同时,使得位于各发光元件30上方的膜层结构是相同的,从而有利于避免发光元件30上方的膜层差异化设计而导致显示面板在不同发光元件30对应区域出现显示亮度不均匀的现象,因而有利于进一步提升显示面板的显示亮度均匀性,提升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
在本发明的一种可选实施例中,发光元件30为Micro LED、Mini LED或复合型LED。本申请中的复合型LED指的是至少两个LED的组合结构,此处的LED例如可以为Micro LED或Mini LED。当在阵列层20上设置复合型LED时,位于同一复合型LED中的各LED远离阵列层20的一侧是共面的,从而使得复合型LED远离阵列层20的表面的面积相比单个LED而言更大,因而使得复合型LED上方有足够的空间来设置辅助过孔,从而即有利于提升两个触控电极51与第一透明电极层41之间的电连接的可靠性,还有利于与降低触控电极51的阻抗,提升触控电极51的触控灵敏度。此外,由于Micro LED和Mini LED具有显示亮度高、发光效率好、功耗低的特点,因而将其应用于显示面板100中时,有利于提升显示面板100的显示亮度、发光效率,还有利于降低显示面板100的功耗。
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申请还提供一种上述任意实施例中任一的显示面板100的制作方法,请参见图11和图3,其中,图11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100的制作方法的一种流程图,该制作方法包括:
S1、提供一衬底基板10;
S2、在衬底基板10的一侧形成阵列层20;
S3、在阵列层20远离衬底基板10的一侧设置发光元件30;
S4、在发光元件30远离衬底基板10的一侧的表面形成第一透明电极层41;
S5、在第一透明电极层41远离衬底基板10的一侧形成绝缘层50;
S6、在绝缘层50上形成多个第一过孔61,第一过孔61沿垂直于衬底基板10的方向贯穿绝缘层50且暴露至少部分第一透明电极层41;
S7、在第一透明电极层41远离衬底基板10的一侧形成多个触控电极51,使至少两个触控电极51与同一第一透明电极层41通过第一过孔61电连接。
具体地,请结合图3和图11,本申请所提供的显示面板100的制作方法中,在阵列层20远离衬底基板10的一侧设置发光元件30后,并未在发光元件30远离阵列层20的表面并未设置绝缘填充层,而是直接设置了第一透明电极层41,触控电极51与第一透明电极层41之间由绝缘层50隔离,本发明中的至少两个触控电极51与同一第一透明电极层41通过第一过孔61电连接,相当于利用设置在发光元件30远离衬底基板10的一侧表面的第一透明电极层41作为触控电极51的跨桥连接层,相比在发光元件远离衬底基板的一侧先设置绝缘填充层,再在绝缘填充层远离发光元件的一侧制作触控层的方式,本申请省去了现有技术中位于触控层与发光元件之间的厚度较大的绝缘填充层,大大简化了在显示面板100中引入触控电极51的膜层结构,因而有利于进一步减薄显示面板100的厚度,满足显示面板100的薄型化需求。
可选地,上述步骤S3中,请结合图3,在阵列层20远离衬底基板10的一侧设置发光元件30时,发光元件30远离衬底基板10的表面与阵列层20远离衬底基板10的表面在沿垂直于衬底基板10方向形成高度差;
上述步骤S4中,在发光元件30远离衬底基板10的一侧的表面形成第一透明电极层41,具体为:
在发光元件30和阵列层20远离衬底基板10的表面形成透明电极层,高度差使透明电极层分割为彼此绝缘的第一透明电极层41和第二透明电极层42,其中,第一透明电极层41位于发光元件30远离衬底基板10的一侧的表面,第二透明电极层42位于阵列层20远离衬底基板10的表面。
具体地,由于阵列层20的远离衬底基板10的一侧的表面为平面结构,当将发光元件30设置在阵列层20的远离衬底基板10的一侧的表面时,发光元件30远离阵列基板的表面与阵列层20的远离衬底基板10的一侧的表面是具有高度差的,当在发光元件30和阵列层20远离衬底基板10的表面形成透明电极层时,发光元件30与阵列层20之间的高度差将透明电极层分割为彼此绝缘的两部分,一部分位于发光元件30远离衬底基板10的一侧的表面,形成第一透明电极层41;另一部分位于阵列层20远离衬底基板10的表面,形成第二透明电极层42,如此,在同一道制程同同时完成了第一透明电极层41和第二透明电极层42的制作,无需为第一透明电极层41和第二透明电极层42分别引入制作工序,二者在同一道生产工序中即可制作形成,因此,有利于简化显示面板100的生产工序,提升显示面板100的生产效率。
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申请还提供一种显示装置200,图12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装置200的一种示意图,该显示装置200包括本申请上述任一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100。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装置200的实施例可参见上述显示面板100的实施例,重复之处不再赘述。本申请所提供的显示装置200可以为:手机、平板电脑、电视机、显示器、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框、导航仪等任何具有现实功能的产品或部件。
综上,本发明提供的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和显示装置,至少实现了如下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所提供的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和显示装置中,在发光元件远离衬底基板的一侧的表面引入第一透明电极层,而且在第一透明电极层远离衬底基板的一侧设置的绝缘层上设置有多个第一过孔,第一过孔沿垂直于衬底基板的方向贯穿绝缘层并暴露至少部分第一电极层。本申请在发光元件远离衬底基板的表面并未设置绝缘填充层,而是直接设置了第一透明电极层,触控电极与第一透明电极层之间由绝缘层隔离,本发明中的至少两个触控电极与同一第一透明电极层通过第一过孔电连接,相当于利用设置在发光元件远离衬底基板的一侧表面的第一透明电极层作为触控电极的跨桥连接层,相比在发光元件远离衬底基板的一侧先设置绝缘填充层,再在绝缘填充层远离发光元件的一侧制作触控层的方式,本申请省去了现有技术中位于触控层与发光元件之间的厚度较大的绝缘填充层,大大简化了在显示面板中引入触控电极的膜层结构,因而有利于进一步减薄显示面板的厚度,满足显示面板的薄型化需求。
虽然已经通过例子对本发明的一些特定实施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理解,以上例子仅是为了进行说明,而不是为了限制本发明的范围。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理解,可在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和精神的情况下,对以上实施例进行修改。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来限定。

Claims (19)

1.一种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
衬底基板;
阵列层,位于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
发光元件,位于所述阵列层远离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
第一透明电极层,位于所述发光元件远离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的表面;
绝缘层,位于所述第一透明电极层远离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所述绝缘层包括多个第一过孔,所述第一过孔沿垂直于所述衬底基板的方向贯穿所述绝缘层且暴露至少部分所述第一透明电极层;
多个触控电极,位于所述绝缘层远离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至少两个所述触控电极与同一所述第一透明电极层通过所述第一过孔电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透明电极层,所述第二透明电极层位于所述阵列层远离所述衬底基板的表面,且所述第二透明电极层在所述衬底基板的正投影位于相邻两个发光元件在所述衬底基板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之间;
所述第二透明电极层与所述第一透明电极层相互绝缘。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透明电极层连接固定电位,形成屏蔽层。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透明电极层和所述第一透明电极层同层同材料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明电极层包括氧化铟锡。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沿垂直于所述衬底基板的方向,所述第一透明电极层的厚度为D0,
Figure FDA0004173153790000021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至少两个所述第一过孔分别暴露同一所述第一透明电极层的两端,两个所述触控电极分别通过所述第一过孔与同一所述第一透明电极层的两端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元件包括发光本体和与所述发光本体电连接的第一极和第二极,所述第一极和所述第二极位于所述发光本体朝向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
与同一所述发光元件对应的所述第一过孔在所述衬底基板的正投影沿所述发光元件的长度方向排列。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过孔的最小孔径为D1,D1≥5μm。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层还包括多个第二过孔,所述第二过孔沿垂直于所述衬底基板的方向贯穿所述绝缘层且暴露至少部分所述第一透明电极层;与同一所述透明电极层对应的各所述第二过孔在所述衬底基板的正投影位于同一所述触控电极在所述衬底基板的正投影范围内。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层还包括多个第三过孔,所述第三过孔沿垂直于所述衬底基板的方向贯穿所述绝缘层且暴露至少部分所述第一透明电极层;各所述第三过孔在所述衬底基板的正投影与所述触控电极在所述衬底基板的正投影不交叠。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层包括多个辅助过孔,所述辅助过孔包括所述第一过孔、所述第二过孔和所述第三过孔,在与各所述发光元件对应的第一透明电极层远离所述衬底基板的表面均设置有所述辅助过孔。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与各所述发光元件对应的所述辅助过孔的数量相同。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助过孔在所述衬底基板的正投影的形状和面积均相同。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元件为MicroLED、MiniLED或复合型LED。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包括同层设置的多个第一触控单元和多个第二触控单元,所述第一触控单元和所述第二触控单元相互绝缘;所述第一触控单元包括多个第一触控电极,同一所述第一触控单元中的各第一触控电极沿第一方向排列;所述第二触控单元包括多个第二触控电极,同一所述第二触控单元中的各第二触控电极沿第二方向排列,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交叉;
所述触控电极包括所述第一触控电极和所述第二触控电极;同一所述第一触控单元中,沿第一方向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触控电极与同一所述第一透明电极层通过所述第一过孔电连接;同一所述第二触控单元中,沿第二方向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二触控电极通过连接部电连接,所述连接部与所述第二触控电极同层设置。
17.一种如权利要求1至16中任一所述的显示面板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提供一衬底基板;
在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形成阵列层;
在所述阵列层远离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设置发光元件;
在所述发光元件远离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的表面形成第一透明电极层;
在所述第一透明电极层远离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形成绝缘层;
在所述绝缘层上形成多个第一过孔,所述第一过孔沿垂直于所述衬底基板的方向贯穿所述绝缘层且暴露至少部分所述第一透明电极层;
在所述第一透明电极层远离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形成多个触控电极,使至少两个所述触控电极与同一所述第一透明电极层通过所述第一过孔电连接。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显示面板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阵列层远离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设置发光元件时,所述发光元件远离所述衬底基板的表面与所述阵列层远离所述衬底基板的表面在沿垂直于所述衬底基板方向形成高度差;
在所述发光元件远离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的表面形成第一透明电极层,具体为:
在所述发光元件和所述阵列层远离所述衬底基板的表面形成透明电极层,所述高度差使所述透明电极层分割为彼此绝缘的第一透明电极层和第二透明电极层,其中,所述第一透明电极层位于所述发光元件远离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的表面,所述第二透明电极层位于所述阵列层远离所述衬底基板的表面。
19.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至16中任一所述的显示面板。
CN202010356931.0A 2020-04-29 2020-04-29 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和显示装置 Active CN11158069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356931.0A CN111580695B (zh) 2020-04-29 2020-04-29 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和显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356931.0A CN111580695B (zh) 2020-04-29 2020-04-29 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和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580695A CN111580695A (zh) 2020-08-25
CN111580695B true CN111580695B (zh) 2023-07-04

Family

ID=7211184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356931.0A Active CN111580695B (zh) 2020-04-29 2020-04-29 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和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580695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115571A (zh) * 2020-08-26 2022-03-01 深圳市柔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触控显示面板及电子设备
CN114035699B (zh) * 2021-03-10 2023-03-28 重庆康佳光电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Led触摸芯片及其制备方法和显示装置
TWI792215B (zh) * 2021-03-11 2023-02-11 開曼群島商V 福尼提國際 具有直通穿孔結構之顯示面板及其製作方法
CN114185190B (zh) * 2021-12-06 2023-11-24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阵列基板、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5117093A (zh) * 2022-06-14 2022-09-27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其制造方法、显示装置
CN115513363A (zh) * 2022-10-09 2022-12-23 上海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显示模组和显示装置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547405A (zh) * 2016-11-04 2017-03-29 上海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有机发光显示面板、装置及制作方法
CN106569633A (zh) * 2016-10-31 2017-04-19 上海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触控结构及其制造方法
CN107505793A (zh) * 2017-09-27 2017-12-22 上海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阵列基板和显示装置
CN110034168A (zh) * 2019-03-29 2019-07-19 上海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0968218A (zh) * 2019-11-12 2020-04-07 合肥维信诺科技有限公司 触控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
CN110989862A (zh) * 2019-11-27 2020-04-10 合肥维信诺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742330A (zh) * 2016-03-16 2016-07-06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有机发光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569633A (zh) * 2016-10-31 2017-04-19 上海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触控结构及其制造方法
CN106547405A (zh) * 2016-11-04 2017-03-29 上海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有机发光显示面板、装置及制作方法
CN107505793A (zh) * 2017-09-27 2017-12-22 上海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阵列基板和显示装置
CN110034168A (zh) * 2019-03-29 2019-07-19 上海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0968218A (zh) * 2019-11-12 2020-04-07 合肥维信诺科技有限公司 触控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
CN110989862A (zh) * 2019-11-27 2020-04-10 合肥维信诺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Chunming Cheng et al.."Virtual Display and Interactive Experience Platform of Farming Culture Based on Unity3D ".IFAC-PapersOnLine.2018,第51卷(第17期),637-642. *
李会丽 ; 魏崇喜 ; 李喜峰 ; .投影曝光技术在柔性折叠屏触控电路制作中的应用与发展.电子元器件与信息技术.2020,(04),全文.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580695A (zh) 2020-08-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580695B (zh) 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和显示装置
CN107342370B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US10705367B2 (en) Touch display panel having touch line formed on the same layer as the gate line
US10672566B2 (en) Touch window having improved electrode pattern structure
CN102760010B (zh) 触控显示面板与触控液晶显示面板
CN204028859U (zh) 触控面板
CN109857279B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06293258A (zh) 一种有机发光显示面板
CN111625119B (zh) 触摸屏及显示装置
TW201416941A (zh) 觸控面板
CN111384136B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US11842019B2 (en) Touch substrate and display panel
US10768753B2 (en) Touch display panel, display device and touch panel
CN103631413A (zh) 触摸屏及触控显示装置
WO2024032593A1 (zh) 显示装置和触控结构
CN111158533B (zh) 检测基板和显示装置
US20240029629A1 (en) Display panel and mobile terminal
US11561634B2 (en) Display module, fabrication method thereof and display device
CN113010042B (zh) 一种触控显示面板
CN107003767A (zh) 位置输入装置、以及带位置输入功能的显示装置
CN104699290A (zh) 触控面板
US20140320441A1 (en) Touch panel and electric device
TWI416924B (zh) 觸控顯示面板、顯示器及行動電話
CN111580702A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US20210200353A1 (en) Display screen and electronic device thereof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