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580702A -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580702A
CN111580702A CN202010488334.3A CN202010488334A CN111580702A CN 111580702 A CN111580702 A CN 111580702A CN 202010488334 A CN202010488334 A CN 202010488334A CN 111580702 A CN111580702 A CN 11158070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ouch
electrode
display panel
power line
touch electro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488334.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580702B (zh
Inventor
王丽花
马从华
孙晓平
东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488334.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580702B/zh
Publication of CN11158070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58070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58070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58070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12Digitisers structurally integrated in a display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16Control or interface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digitis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包括阵列排布的发光元件和与发光元件电连接的驱动晶体管;显示面板还包括衬底基板、相互绝缘的第一电极层和第二电极层,沿垂直于衬底基板的方向,第一电极层和第二电极层位于衬底基板的至少一侧,第一电极层包括第一电源线,的第二电极层包括第二电源线;发光元件的第一极与第一电源线电连接;发光元件的第二极与驱动晶体管的第一极电连接,用于接收数据信号;驱动晶体管的第二极与第二电源线电连接;驱动晶体管的控制端与控制信号线电连接;显示面板还包括触控电极,触控电极复用第一电源线和/或第二电源线。如此,有利于简化显示面板的膜层结构,减薄显示面板的厚度。

Description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显示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显示技术的发展,集成有触控功能的显示面板成为研究的热点和主流的技术趋势。近年来,触摸屏技术已经逐渐取代按键技术成为移动终端等的主流技术。触摸屏技术是根据手指、笔等接触安装在显示器前端的触摸屏时,所触摸的位置被检测到并送到CPU,从而确定被输入的信息的一种技术。目前,触摸屏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主要的产品包括触控类手机、笔记本电脑等移动终端,以及工业自动化行业的人机显示界面等。
触摸屏按照组成结构可以分为:外挂式触摸屏(Add on Mode Touch Panel)、覆盖表面式触摸屏(On Cell Touch Panel)以及内嵌式触摸屏(In Cell Touch Panel)。其中,内嵌式触摸屏是将触摸屏的触控电极设置显示面板的内部,相比外挂式触摸屏和覆盖表面式触摸屏而言,可以减薄模组整体的厚度,又可以大大降低触摸屏的制作成本。现有的内嵌式触摸屏中,虽然将触控电极集成到了显示面板的内部,但是膜层结构较为复杂,使得显示面板的厚度难以得到进一步降低。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触控电极复用第一电源线和/或第二电源线,有利于简化显示面板的膜层结构,减薄显示面板的厚度。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包括阵列排布的发光元件和与所述发光元件电连接的驱动晶体管;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衬底基板、相互绝缘的第一电极层和第二电极层,沿垂直于衬底基板的方向,所述第一电极层和所述第二电极层位于所述衬底基板的至少一侧,所述第一电极层包括第一电源线,所述的第二电极层包括第二电源线;
所述发光元件的第一极与所述第一电源线电连接;所述发光元件的第二极与所述驱动晶体管的第一极电连接,用于接收数据信号;所述驱动晶体管的第二极与所述第二电源线电连接;所述驱动晶体管的控制端与控制信号线电连接;
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触控电极,所述触控电极复用所述第一电源线和/或所述第二电源线。
第二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本申请所提供的显示面板。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提供的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至少实现了如下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所提供的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中,包括发光元件和与发光元件连接的驱动晶体管,发光元件的第一极与第一电源线电连接,第二极与驱动晶体管的第一极电连接,用以接收驱动晶体管向其发送的数据信号;驱动晶体管的第二极与第二电源线电连接,控制端与控制信号线电连接,控制信号线用于向驱动晶体管传输控制信号,通过控制信号来控制发光元件的亮度。特别是,本申请所提供的显示面板中,触控电极复用第一电源线和/或第二电源线,如此,无需再在显示面板中引入新的膜层结构来设置触控电极,复用现有的膜层结构即可,因而在实现显示面板的触控功能的同时还有利于简化显示面板的膜层结构,减薄显示面板的厚度,从而有利于实现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的薄形化需求。
当然,实施本发明的任一产品必不特定需要同时达到以上所述的所有技术效果。
通过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及其优点将会变得清楚。
附图说明
被结合在说明书中并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的附图示出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并且连同其说明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的原理。
图1所示为现有技术中显示面板的一种截面图;
图2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的一种俯视图;
图3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中驱动晶体管和发光元件的电连接示意图;
图4所示为图2中显示面板的一种AA’截面图;
图5所示为脉冲信号占空比与发光元件的亮度之间的关系示意图;
图6所示为驱动晶体管的控制端传递的脉冲信号示意图;
图7所示为第二电极层中第二电源线的一种俯视图;
图8所示为与图7中对应的第一电极层中第一电源线的一种俯视图;
图9所示为图2中显示面板的另一种AA’截面图;
图10所示为触控电极为互电容结构时第一触控电极和第二触控电极的一种俯视结构图;
图11所示为图10中第一触控电极和第二触控电极的一种电场作用示意图;
图12所示为触控电极仅复用第二电源线时第二电源线和第一电源线的一种俯视图;
图13所示为第一触控电极和第二触控电极的一种电场作用示意图;
图14为图2中显示面板的另一种AA’截面图;
图15所示为图14的显示面板结构对应的触控电极的一种俯视图;
图16所示为将触控引线和控制信号线设置在第二电极层的一种排布示意图;
图17为图2中显示面板的另一种AA’截面图;
图18所示为图2中显示面板的另一种AA’截面图;
图19所示为与图18对应第一触控电极和第二触控电极的一种示意图;
图20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装置的一种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照附图来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各种示例性实施例。应注意到:除非另外具体说明,否则在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部件和步骤的相对布置、数字表达式和数值不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发明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
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方法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所述技术、方法和设备应当被视为说明书的一部分。
在这里示出和讨论的所有例子中,任何具体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制。因此,示例性实施例的其它例子可以具有不同的值。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讨论。
图1所示为现有技术中显示面板300的一种截面图,该显示面板300为触控显示面板,该触控显示面板包括衬底基板301、发光元件303和触控层304,在发光元件303远离衬底基板301的一侧设置有第一绝缘填充层308,该第一绝缘填充层308远离发光元件303的表面形成一平坦化的表面,触控层304位于该第一绝缘填充层308远离衬底基板301的表面。触控层304包括第一电极层305、第二电极层307和位于第一电极层305和第二电极层307之间的第二绝缘填充层306,第一电极层305位于第二绝缘填充层306远离衬底基板301的一侧。可见,现有技术在显示面板300中集成触控层304时,在第一电极层305与发光元件303之间需要形成两层绝缘填充层,而且由于第一绝缘填充层308需要在发光元件303远离衬底基板301的一侧形成平坦化表面,沿垂直于衬底基板301的方向,该第一绝缘填充层308厚度需要大于发光元件303的厚度,因此,在引入触控层304后,导致显示面板300的整体厚度难以得到进一步降低。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触控电极复用第一电源线和/或第二电源线,有利于简化显示面板的膜层结构,减薄显示面板的厚度。
图2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的一种俯视图,图3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中驱动晶体管和发光元件的电连接示意图,图4所示为图2中显示面板的一种AA’截面图,请参见图2至图4,本申请所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100,包括阵列排布的发光元件D0和与发光元件D0电连接的驱动晶体管M0;显示面板100还包括衬底基板10、相互绝缘的第一电极层21和第二电极层22,沿垂直于衬底基板10的方向,第一电极层21和第二电极层22位于衬底基板10的至少一侧,第一电极层21包括第一电源线PVDD,第二电极层22包括第二电源线PVEE;
发光元件D0的第一极与第一电源线PVDD电连接;发光元件D0的第二极与驱动晶体管M0的第一极电连接,用于接收数据信号;驱动晶体管M0的第二极与第二电源线PVEE电连接;驱动晶体管M0的控制端与控制信号线PWM电连接;
显示面板100还包括触控电极,触控电极复用第一电源线PVDD和/或第二电源线PVEE。
图2仅示意性地示出了显示面板100的一种形状,在本申请的一些其他实施例中,显示面板100除体现为矩形外,还可体现为圆形、椭圆形、或其它异形结构,本申请对显示面板100的形状不作具体限定。另外,图2在显示面板100上示出的发光元件D0也仅为示意,也并不代表实际的尺寸、数量和形状。还需说明的是,为清楚体现本发明,图2的俯视图中仅示出了发光元件D0和衬底基板10,并未示出其他部件。另外,图4所示的截面图也仅是对各个膜层的相对位置关系进行示意,并不代表实际的尺寸。
可选地,本申请实施例所提及的发光元件D0可以为常规的LED,也可为Micro LED或Mini LED等,本申请对此不进行具体限定。另外,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可以通过键合或者绑定的工艺将驱动晶体管M0与发光元件D0设置在基板10形成的电路上,可选的,基板10可以是玻璃基板。
具体地,请继续参见图2至图4,本申请所提供的显示面板100包括发光元件D0和与发光元件D0连接的驱动晶体管M0,发光元件D0的第一极与第一电源线PVDD电连接,第二极与驱动晶体管M0的第一极电连接,用以接收驱动晶体管M0向其发送的数据信号;驱动晶体管M0的第二极与第二电源线PVEE电连接,控制端与控制信号线PWM电连接,控制信号线PWM用于向驱动晶体管M0传输控制信号,通过控制信号来控制发光元件D0的亮度,无需引入繁琐的控制时序,因而有利于提升发光元件D0的响应速度。特别是,由于本申请中的第一电源线PVDD和第二电源线PVEE是分别位于两个不同的膜层的,即分别位于第一电极层21和第二电极层22,当在显示面板100中引入触控电极时,触控电极复用第一电源线PVDD和/或第二电源线PVEE,相比于现有技术中在发光元件D0远离衬底基板10的一侧引入触控层时,一并引入第一绝缘填充层和第二绝缘填充层而导致显示面板厚度增大的方案,本申请中的触控电极直接复用显示面板100中的第一电源线PVDD和/或第二电源线PVEE,无需再在显示面板100中引入新的膜层结构来设置触控电极,复用现有的膜层结构即可,因而在实现显示面板100的触控功能的同时还有利于简化显示面板100的膜层结构,减薄显示面板100的厚度,从而有利于实现显示面板100的薄形化需求。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中的触控电极可仅复用第一电源线PVDD,或仅复用第二电源线PVEE,或者同时复用第一电源线PVDD和第二电源线PVEE,具体的实现方式在后续内容中将进行详细介绍,此处不再赘述。
在本发明的一种可选实施例中,请参见图3和图4,在显示阶段,控制信号线PWM向驱动晶体管M0传输脉冲信号。
请继续参见图3和图4,各驱动晶体管M0的控制端与控制信号线PWM一一对应电连接,用于接收控制信号线PWM传输的脉冲信号,该脉冲信号的占空比与发光元件D0的显示灰阶成正比,也就是说,脉冲信号的占空比越高,对应发光元件D0的显示灰阶越高,亮度越高;脉冲信号的占空比越小,对应发光元件D0的显示灰阶越低,亮度越暗,请参见图5和图6,图5所示为脉冲信号占空比与发光元件D0的亮度之间的关系示意图,图6所示为驱动晶体管M0的控制端传递的脉冲信号示意图,其中,脉冲信号a的占空比小于脉冲信号b的占空比,当驱动晶体管M0的控制端输入脉冲信号a时,对应的发光元件D0将呈现暗态;当驱动晶体管M0的控制端输入脉冲信号b时,对应的发光元件D0将呈现亮态。如此,通过调节脉冲信号的占空比即可对与各驱动晶体管M0对应的发光元件D0的亮度进行调节,避免了现有技术中驱动晶体管栅极电压的波动而导致发光元件D0的亮度发生波动的现象,因而脉冲信号控制的方式有利于提升发光元件D0的显示亮度的精准性。此外,本申请中的驱动晶体管M0利用脉冲信号即可控制发光元件D0的发光亮度,有利于简化电路结构,简化发光元件D0的控制过程。另外,发光元件D0的发光亮度是由脉冲信号直接控制的,并未引入繁琐的控制时序,因而有利于提升发光元件D0的响应速度。
在本发明的一种可选实施例中,请继续参见图4,第一电极层21和第二电极层22位于衬底基板10的同一侧,且沿垂直于衬底基板10的方向,第一电极层21位于第二电极层22和衬底基板10之间,第一电极层21和第二电极层22之间由第一绝缘层91隔离;驱动晶体管M0和发光元件D0位于第二电极层22远离衬底基板10的一侧。
具体地,图4示出了第一电源线PVDD、第二电源线PVEE、驱动晶体管M0和发光元件D0同时位于衬底基板10的同一侧的方案,其中,驱动晶体管M0和发光元件D0均位于第二电源线PVEE远离衬底基板10的一侧,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可通过键合或绑定的工艺将驱动晶体管M0和发光元件D0与显示面板100中的电路形成电连接,而且在衬底基板10的同一侧完成驱动晶体管M0和发光元件D0的键合或绑定即可,制作工艺简单,有利于提高显示面板100的生产效率。
在本发明的一种可选实施例中,请结合图4、图7和图8,图7所示为第二电极层22中第二电源线PVEE的一种俯视图,图8所示为与图7中对应的第一电极层21中第一电源线PVDD的一种俯视图,当触控电极30复用第二电源线PVEE时,触控电极30包括多个触控电极块31,显示面板100还包括多条触控引线T,触控引线T与第一电极层21同层设置,触控电极块通过第一过孔与触控引线T一一对应电连接;沿垂直于衬底基板10的方向,第一过孔贯穿第一绝缘层。需要说明的是,考虑到触控引线T是位于第一电极层21的,因此图7所示的触控引线以虚线形式示出。
具体地,请结合图4,图7和图8,当在显示面板100中引入触控电极30,且触控电极30复用第二电源线PVEE时,第二电源线PVEE上形成多个触控电极块31,同时,在第一电源线PVDD上形成多条触控引线T。此时的触控电极30体现为自电容式触控电极,触控电极30中的每个触控电极块31与位于第一电源线PVDD上的触控引线T一一对应电连接,由于触控电极块31和与其电连接的触控引线T分别是位于第二电极层22和第一电极层21的,因此触控电极和触控引线T通过贯穿第一绝缘层91的第一过孔K1实现电连接。显示面板100在显示阶段,第一电源线PVDD和第二电源线PVEE用于向驱动晶体管M0和发光元件D0提供电源信号,可选地,驱动晶体管M0导通,控制信号线PWM向驱动晶体管传输脉冲信号;在触控阶段,第二电源线PVEE复用为自电容式的触控电极,通过位于第一电源线PVDD上的触控引线T传递及接收触控信号,可选地,驱动晶体管M0在触控阶段截止。如此设计方式,复用显示面板100中的第一电源线PVDD和第二电源线PVEE作为触控电极30和触控引线T,无需再在发光元件D0远离衬底基板10的一侧引入新的膜层结构来制作触控电极,因而在实现显示面板100触控功能的同时还有利于实现显示面板100的薄型化设计。
在本发明的一种可选实施例中,请结合图4和图7,沿垂直于衬底基板10的方向,每个触控电极块31至少对应一个发光元件D0。
可选地,本申请中的发光元件D0在显示面板100的显示区呈阵列排布,当触控电极复用第二电源线PVEE形成多个触控电极块31时,每个触控电极块31可以与一个发光元件D0对应,也可以与两个或多个发光元件D0对应。此处的对应指的时,在垂直于衬底基板10所在平面的方向上,一个触控电极块31向衬底基板10的正投影覆盖一个或多个发光元件D0在衬底基板10的正投影。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可根据工艺能力来制作适当大小的触控电极块31,触控电极块31的尺寸越小,即与其对应的发光元件D0的数量越少,对应显示面板100的触控精度越高,本申请对触控电极块31所对应的发光元件D0的实际数量不进行具体限定。
在本发明的一种可选实施例中,请继续参见图4和图8,本申请所提供的显示面板100中,与驱动晶体管M0的栅极电连接的控制信号线PWM与第一电极层21同层设置,即将控制信号线PWM设置在第一电极层21,在实际应用过程中,驱动晶体管M0的栅极与控制信号线PWM通过过孔实现电连接。本申请将与驱动晶体管M0电连接的控制信号线PWM设置在第一电极层21时,在垂直于衬底基板10所在平面的方向上,第二电极层22设置在控制信号线PWM远离衬底基板10的一侧,在显示阶段,该第二电极层22上的第二电源线PVEE通常接收固定电平信号,例如接地,因此,该第二电源线PVEE能够对外界的信号进行屏蔽,避免外界的信号对控制信号线PWM上的信号造成干扰,从而有利于提升显示面板100的显示稳定性。
可选地,请参见图8,当将触控引线T与控制信号线PWM设置在同层时,触控引线T和控制信号线PWM交替排布,即相邻两条控制信号线PWM之间由一条触控引线T隔离,相邻两条触控引线T之间由一条控制信号线PWM隔离,如此,在显示阶段,有利于减小相邻控制信号线PWM之间的耦合电容,提升控制信号线PWM上传递的信号的准确性;同时,在触控阶段,有利于减小相邻触控引线T之间的串扰,有利于提升显示面板100的触控准确性。
在本发明的一种可选实施例中,图9所示为图2中显示面板100的另一种AA’截面图,该显示面板100还包括位于第二电极层22远离衬底基板10一侧的第一金属层61,控制信号线PWM位于第一金属层61。
具体地,请参见图9,本申请在第二电极层22远离衬底基板10的一侧设置第一金属层61,与驱动晶体管M0的栅极电连接的控制信号线PWM位于该第一金属层61,如此,相当于在驱动晶体管M0和第二电极层22之间引入了第一金属层61,在该第一金属层61上设置控制信号线PWM,在显示阶段,通过位于第一金属层61上的控制信号线PWM向驱动晶体管M0发送控制信号,在不增加显示面板100整体厚度的同时,同样能够实现对发光元件D0的发光亮度的控制。
在本发明的一种可选实施例中,请参见图9和图10,图10所示为触控电极为互电容结构时第一触控电极和第二触控电极的一种俯视结构图,图11所示为图10中第一触控电极和第二触控电极的一种电场作用示意图,当触控电极同时复用第一电源线PVDD和第二电源线PVEE时,触控电极包括多个复用第一电源线PVDD的第一触控电极41和多个复用第二电源线PVEE的第二触控电极42,沿垂直于衬底基板10的方向,第一触控电极41和第二触控电极42相对设置;第二触控电极42在衬底基板10的正投影位于第一触控电极41在衬底基板10的正投影范围内。
具体地,请参见图9、图10和图11,当触控电极同时复用第一电源线PVDD和第二电源线PVEE时,触控电极可体现为互电容形式的触控电极,该触控电极包括第一触控电极41和第二触控电极42,其中,第一触控电极41复用第一电源线PVDD,第二触控电极42复用第二电源线PVEE,沿垂直于衬底基板10的方向,第一触控电极41和第二触控电极42相对设置。在显示阶段,第一电源线PVDD和第二电源线PVEE用于向驱动晶体管M0和发光元件D0提供电源信号;在触控阶段,第一电源线PVDD复用为第一触控电极41,第二电源线PVEE复用为第二触控电极42,第一触控电极41和第二触控电极42之间将形成电场线,电场线的数量与第一触控电极41和第二触控电极42之间的耦合电容成正比;当发生触摸时,触摸主体将与第一触控电极41和第二触控电极42之间形成电容,该电容的出现使得第一触控电极41和第二触控电极42之间的电场线的数量减少,也即使得第一触控电极41和第二触控电极42之间的耦合电容减少,根据第一触控电极41和第二触控电极42之间耦合电容的变化情况即可获知触控位置。因此,本申请通过复用第一电源线PVDD和第二电源线PVEE形成互电容形式的触控电极,在不增加额外膜层的前提下实现了显示面板100的触控功能,因而有利于减薄具备触控功能的显示面板100的厚度,实现显示面板100的薄形化设计。
在本发明的一种可选实施例中,请参见图10和图11,第一触控电极41为条状电极,沿垂直于衬底基板10的方向,与同一第一触控电极41相对设置的第二触控电极42包括多个触控电极块,多个触控电极块沿第一方向排布,第一方向为第一触控电极41的延伸方向。
具体地,请继续参见图10和图11,当本申请中的触控电极为互电容是触控电极时,将第一触控电极41设置为条状电极,每个条状电极之间保留最小的刻蚀距离,一个第一触控电极41的面积大于一个触控电极块的面积,而且,同一第一触控电极41对应设置有多个触控电极块。在触控阶段,当发生触摸时,触摸主体与触控电极块之间形成耦合电容,使得触控电极块与第一触控电极41之间的耦合电容发生变化,从而获知实际的触控位置,可选地,在触控阶段,驱动晶体管M0处于截止状态。本申请将第二触控电极42设置为多个触控电极块时,能够更加准确地获知与第一触控电极41之间的耦合电容发生变化的触控电极块的位置,因而能够更加准确的获知触控位置,因而有利于提升显示面板100的触控精度,同时由于第一触控电极41和第二触控电极42是复用第一电源线PVDD和第二电源线PVEE的,因此还有利于简化具备触控功能的显示面板100的膜层结构,实现显示面板100的薄型化设计。需要说明的是,第二触控电极42中的触控电极块与第一触控引线T1一一对应电连接,可选地,该第一触控引线位于第一电极层;第一触控电极41与第二触控引线T2电连接,可选地,该第二触控引线T2与第一触控电极41同层设置。
可选地,请结合图9至图11,第二触控电极42为触控感应电极,第一触控电极41为触控发射电极,将第二触控电极42设置在第二电极层22时,使得第二触控电极42更接近触摸主体,当发生触摸时,第二触控电极42与触摸主体之间形成的耦合电容更加明显,从而使得第一触控电极41和第二触控电极42之间的耦合电容该变化量更加明显,因而有利于提升显示面板100的触控灵敏度。
在本发明的一种可选实施例中,请参见图9、图12和图13,图12所示为触控电极仅复用第二电源线PVEE时第二电源线PVEE和第一电源线PVDD的一种俯视图,图13所示为第一触控电极51和第二触控电极52的一种电场作用示意图,当触控电极复用第二电源线PVEE时,触控电极包括多个第一触控电极51和多个第二触控电极52,第一触控电极51和第二触控电极52均复用第二电源线PVEE,且第一触控电极51和第二触控电极52向衬底基板10的正投影不交叠。
具体地,图12至图13示出了当触控电极仅复用第二电源线PVEE时显示面板100的结构及触控电极的具体实现方式。请继续参见图12至图13,当触控电极仅复用第二电源线PVEE且触控电极为互电容形式的触控电极时,触控电极包括多个第一触控电极51和多个第二触控电极52,第一触控电极51和第二触控电极52向衬底基板10的正投影是不交叠的,此时,第一触控电极51和第二触控电极52之间的耦合电容体现为沿水平方向相邻的第一触控电极51和第二触控电极52之间形成的电容。在触摸阶段,当发生触摸时,触摸主体与第二触控电极52之间形成电容,导致第一触控电极51和第二触控电极52之间的耦合电容发生变化,以此来判断发生触摸的位置。此种方式,将第一触控电极51和第二触控电极52均设置在第二电极层22,在实际制作过程中,通过对第二电极层22进行图形化设计即可同时形成第一触控电极51和第二触控电极52,因而有利于简化触控电极的生产工序,提高显示面板100的生产效率。
在本发明的一种可选实施例中,请继续参见图12,第一触控电极51为条状电极,第一触控电极51沿第一方向延伸;沿第二方向,第一触控电极51和第二电极交替排布,第二触控电极52包括多个触控电极块521,多个电极块沿第一方向排布,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相交。
具体地,请继续参见图12,本申请将第一触控电极51设置为沿第一方向延伸的条状电极,将沿第二方向与第一触控电极51相邻的第二触控电极52设置成多个触控电极块521,多个触控电极块521沿第一方向排布。如此,在触控阶段,当发生触摸时,由于触摸主体与触控电极块521之间形成电容,导致第一触控电极51和触控电极块521之间的耦合电容发生变化,将第二触控电极52设置为触控电极块521的结构时,可精确判断出与第一触控电极51之间的耦合电容发生变化的触控电极块521,从而根据这些触控电极块521可准确获知触摸发生的位置,因而有利于提升触控准确性。
在本发明的一种可选实施例中,请继续参见图12,第二电极层22包括多条第一触控引线T1,第一触控引线T1与第一触控电极51一一对应电连接;第一电极层21包括多条第二触控引线T2,第一触控电极51在衬底基板10的正投影位于第一电源线PVDD在衬底基板10的正投影范围内,第二触控引线T2与触控电极块521一一对应电连接。
具体地,当触控电极体现为互电容形式的触控电极时,触控电极中的第一触控电极51和第二触控电极52均通过触控引线T与IC电连接,用以传递触控信号。本申请将与第一触控电极51电连接的第一触控引线T1与第一触控电极51同层设置,并将第二触控电极52中的触控电极块521电连接的第二触控引线T2设置在第一电极层21,同时将第一触控电极51在衬底基板10的正投影设置在第一电源线PVDD在衬底基板10的正投影范围内,请参见图12和图13,在垂直与衬底基板10的方向上,第一触控电极51与第一电源线PVDD对应,第二触控电极52中的触控电极块521与第二触控引线T2对应,从而有利于确保第一触控电极51和第二触控电极52之间在垂直方向上没有连接金属,以防止连接金属使得第一触控电极51和第二触控电极52之间的耦合发生变化,导致对显示面板100的触控性能造成影响,因而第一触控电极51和第二触控电极52的上述设置方式有利于提升显示面板100的触控准确度。
在本发明的一种可选实施例中,图14为图2中显示面板100的另一种AA’截面图,衬底基板10包括沿垂直于衬底基板10的方向相对设置的第一侧和第二侧,其中,第一侧为衬底基板10朝向显示面板100出光面的一侧;第一电极层21位于第一侧,发光元件D0位于第一电极层21远离衬底基板10的一侧;第二电极层22位于第二侧,驱动晶体管M0位于第二电极层22远离衬底基板10的一侧。
具体地,请参见图14,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100中,第一电极层21和第二电极层22分别设置于衬底基板10的两侧,而且,发光元件D0位于第一电极层21远离衬底基板10的一侧,驱动晶体管M0位于第二电极层22远离衬底基板10的一侧,可选的衬底基板可以是玻璃基板。如此,相当于将驱动晶体管M0设置于衬底基板10的远离显示面板100的出光面的一侧,当发生触摸时,触摸主体与驱动晶体管M0及控制信号线PWM的距离将较远,也就是说,将驱动晶体管M0以及与其栅极电连接的控制信号线PWM远离触摸主体设置,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触摸过程中产生的信号对控制信号线PWM上的信号的影响,因而有利于提升控制信号线PWM上信号传递的稳定性。
在本发明的一种可选实施例中,图15所示为图14的显示面板100结构对应的触控电极30的一种俯视图,当触控电极30复用第一电源线PVDD时,触控电极30包括多个触控电极块31,显示面板100还包括多条触控引线T,触控电极块31与触控引线T一一对应电连接。
具体地,请结合图14和图15,该实施例示出了当将发光元件D0和驱动晶体管M0分别设置在衬底基板10的两侧时,触控电极30复用第一电源线PVDD时的方案。当触控电极30复用第一电源线PVDD时,触控电极30可体现为如图15所示的自电容式触控电极30。该自电容式触控电极30位于衬底基板10朝向显示面板100的出光面的一侧,而驱动晶体管M0和第二电源线PVEE位于衬底基板10原理显示面板100的出光面的一侧,也就是说,触控电极30和驱动晶体管M0之间由衬底基板10和第二电源线PVEE隔离,从而使得在显示阶段,衬底基板10和第二电源线PVEE得以对外界的信号进行屏蔽,避免外界的信号对控制信号线PWM上传输的信号造成干扰,从而有利于提升显示面板100的显示可靠性。
在本发明的一种可选实施例中,请继续参见图14和图15,触控引线T与第二电极层22同层设置,触控电极块31通过第二过孔与触控引线T电连接;沿垂直于衬底基板10的方向,第二过孔K2贯穿衬底基板10。
具体地,请继续参见图14和图15,本申请将与触控电极块31电连接的触控引线T设置在第二电极层22,复用第二电源线PVEE层作为触控引线T,无需再在显示面板100上引入单独的金属膜层来设置触控引线T,因此有利于简化显示面板100的膜层结构,更加有利于减薄显示面板100的厚度,使显示面板100满足薄型化需求。
需要说明的是,当第一电极层21和第二电极层22分别设置在衬底基板的两侧时,例如请参见图14,第二过孔K2需要贯穿衬底基板10,驱动晶体管M0与发光元件D0之间形成电连接的过孔K0也需贯穿衬底基板,也就是说需要在衬底基板上打孔。衬底基板打孔的方式有两种,第一种是,先在衬底基板上打孔,再在衬底基板的两侧分别沉积第一电极层21和第二电极层22。第二种是,先在衬底基板的两侧分别沉积第一电极层21和/或第二电极层22,然后在需要打孔的位置处预先将第一电极层或第二电极层进行图案化,使打孔对应的位置没有金属层,即形成镂空结构,然后对衬底基板进行激光打孔,打孔后再在孔内沉积金属或者导电材料,从而与驱动晶体管或发光元件实现电连接。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对衬底基板的打孔方式,本申请对此不进行具体限定。
以图14所示结构为例,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可先在衬底基板的同一侧依次沉积第一电极层21和绝缘层,对绝缘层和第一电极层21进行图形化,使第一电极层21和绝缘层在过孔K0对应的位置形成镂空部,然后再通过激光打孔的方式在衬底基板上形成过孔K0和第二过孔K2;最后再在衬底基板10远离第一电极层21的一侧沉积第二电极层22,使第二电极层22对应的材料填充至过孔K0和第二过孔K2中,通过对第二电极层进行图形化,形成与驱动晶体管M0电连接的图形,可选地,通过键合的方式实现驱动晶体管M0和第二电极层以及发光元件的电连接,如此,通过一次第二电极层对应材料的沉积,即可同时形成过孔K0和第二过孔K2与其他部件的电连接,即实现与驱动晶体管或发光元件的电连接,从而有利于简化生产工艺,提升生产效率。可选地,图14所示结构中,驱动晶体管M0的三个引脚(即第一极、第二极和控制端)的长度均较短,在本申请的一些其他实施例中,驱动晶体管M0的一个引脚的长度还可设置得较长,该引脚可直接伸入过孔K0中,同样能够实现驱动晶体管与发光元件之间的电连接。
在本发明的一种可选实施例中,请继续参见图14,控制信号线PWM与第二电极层22同层设置,即将触控引线T和控制信号线PWM均设置于第二电极层22。如此,无需为控制信号线PWM另外设置膜层结构,同样设置在第二电极层22上即可,因而同样有利于简化显示面板100的膜层结构,减薄显示面板100的整体厚度。
可选地,请参见图16,图16所示为将触控引线T和控制信号线PWM设置在第二电极层22的一种排布示意图,当将触控引线T与控制信号线PWM设置在同层时,触控引线T和控制信号线PWM交替排布,即相邻两条控制信号线PWM之间由一条触控引线T隔离,相邻两条触控引线T之间由一条控制信号线PWM隔离,如此,在显示阶段,有利于减小相邻控制信号线PWM之间的耦合电容,提升控制信号线PWM上传递的信号的准确性;同时,在触控阶段,有利于减小相邻触控引线T之间的串扰,有利于提升显示面板100的触控准确性。
在本发明的一种可选实施例中,图17为图2中显示面板100的另一种AA’截面图,显示面板100还包括第二金属层62,第二金属层62位于第二电极层22远离衬底基板10的一侧,且第二金属层62与第二电极层22之间由第二绝缘层92隔离;触控引线T位于第二金属层62,触控电极块通过第三过孔与触控引线T电连接;沿垂直于衬底基板10的方向,第三过孔K3贯穿衬底基板10、第二电极层22和第二绝缘层92。
具体地,图17示出了驱动晶体管M0和发光元件D0分别位于衬底基板10的两侧时显示面板100的另一种截面示意图,该实施例中,在第二电极层22远离衬底基板10的一侧引入第二金属层62,将与触控电极块电连接的触控功能引线设置在该第二金属层62,触控电极块通过贯穿衬底基板10、第二电极层22和第二绝缘层的第三过孔K3电连接。引入的第二金属层62位于驱动晶体管M0和第二电极层22之间,因此即使引入该第二金属层62来设置触控引线T,也不会增加显示面板100的整体厚度,因而同样有利于实现显示面板100的薄型化设计。需要说明的是,图17所示实施例示出了在第三过孔K3中沉积第一电极层21对应的材料的情形,在本申请的一些其他实施例中,根据过孔制作流程的不同,过孔中所填充的材料也不尽相同,本申请的截图仅为示意。另外,图17中驱动晶体管的各引脚的长度不同,其中最长的引脚可直接伸入过孔中与发光元件形成电连接,在本申请的其他一些实施例中,驱动晶体管的引脚长度还可设置为其他,例如将该最长的引脚变短,对应过孔中填充导电材料实现与该引脚的电连接等等,本申请对此不进行具体限定。
在本发明的一种可选实施例中,请继续参见图17,控制信号线PWM位于第二金属层62。该实施例中,控制信号线PWM与触控引线T同层设置,均设置于第二金属层62,因此,在实际生产过程中,通过对第二金属层62进行图形化处理后即可同时形成控制信号线PWM和触控引线T,因而有利于简化控制信号线PWM和触控引线T的生产工艺,提升显示面板100的生产效率。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的一些其他实施例中,触控信号线和触控引线T还可设置于不同的膜层,例如分别设置在第二电极层22和第二金属层62等,本申请对此不再进行详细说明。
在本发明的一种可选实施例中,图18所示为图2中显示面板100的另一种AA’截面图,图19所示为与图18对应第一触控电极和第二触控电极的一种示意图,当触控电极同时复用第一电源线PVDD和第二电源线PVEE时,触控电极包括多个第一触控电极71和多个第二触控电极72,沿垂直于衬底基板10的方向,第一触控电极71和第二触控电极72相对设置;第一触控电极71复用第一电源线PVDD,第二触控电极72复用第二电源线PVEE。
具体地,请参见图19,图19分别示出了第一触控电极71复用第一电源线PVDD时触控电极的一种排布示意,以及第二触控电极72复用第二电源线PVEE时第二触控电极72的一种排布示意。可选地,该实施例中将第一触控电极71作为触控感应电极,将第二触控电极72作为触控发射电极,当有触摸发生时,第一触控电极71距离触摸主体更近,更有利于感测触摸信号,从而更加有利于提升显示面板100的触控灵敏度。
需要说明的是,图18所示实施例中,驱动晶体管的各引脚的长度不同,其中最长的引脚可直接伸入过孔中与发光元件形成电连接,在本申请的其他一些实施例中,驱动晶体管的引脚长度还可设置为其他,例如将该最长的引脚变短,对应过孔中填充导电材料实现与该引脚的电连接等等,本申请对此不进行具体限定。
在本发明的一种可选实施例中,请继续参见图19,第一触控电极71包括多个触控电极块711,第二触控电极72为条状电极。本申请将第一触控电极71设置为触控电极块711,当有触摸发生时,触控电极块711与触摸主体之间形成电容,导致触控电极块711与第二触控电极72之间的耦合电容发生变化,进而通过与第二触控电极72之间的耦合电容发生变化的触控电极块711即可精确判断出发生触控的位置。因而,本申请将第一触控电极71设置为触控电极块711的结构,并将第二触控电极72设置为条状电极的结构,有利于提升显示面板100的触控准确性。
在本发明的一种可选实施例中,请继续参见图18和图19,显示面板100还包括第三金属层63,第三金属层63位于第一电极层21远离衬底基板10的一侧,第三金属层63包括多条第三触控引线T3,触控电极块711与第三触控引线T3一一对应电连接;显示面板100还包括多条位于第二电极层22的第四触控引线T4,第四触控引线T4与第二触控电极72一一对应电连接。
具体地,由于第一触控电极71层包括多个触控电极块711,触控电极块711与第三触控引线T3一一对应电连接,本申请在显示面板100中第一电极层21远离衬底基板10的一侧引入第三金属层63,将与触控电极块711对应电连接的第三触控引线T3设置在第三金属层63,同时将与第二触控电极72电连接的第四触控引线T4与第二触控电极72同层设置。虽然引入了第三金属层63,但该第三金属层63是位于发光元件D0与第一电极层21之间的,实际上并未增加显示面板100的整体厚度,因而在实现了触控功能的同时,同样有利于减薄显示面板100的厚度,满足显示面板100的薄型化需求。
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申请还提供一种显示装置200,图20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装置200的一种示意图,该显示装置200包括本申请上述任一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100。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装置200的实施例可参见上述显示面板100的实施例,重复之处不再赘述。本申请所提供的显示装置200可以为:手机、平板电脑、电视机、显示器、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框、导航仪等任何具有现实功能的产品或部件。
综上,本发明提供的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至少实现了如下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所提供的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中,包括发光元件和与发光元件连接的驱动晶体管,发光元件的第一极与第一电源线电连接,第二极与驱动晶体管的第一极电连接,用以接收驱动晶体管向其发送的数据信号;驱动晶体管的第二极与第二电源线电连接,控制端与控制信号线电连接,控制信号线用于向驱动晶体管传输控制信号,通过控制信号来控制发光元件的亮度。特别是,本申请所提供的显示面板中,触控电极复用第一电源线和/或第二电源线,如此,无需再在显示面板中引入新的膜层结构来设置触控电极,复用现有的膜层结构即可,因而在实现显示面板的触控功能的同时还有利于简化显示面板的膜层结构,减薄显示面板的厚度,从而有利于实现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的薄形化需求。
虽然已经通过例子对本发明的一些特定实施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理解,以上例子仅是为了进行说明,而不是为了限制本发明的范围。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理解,可在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和精神的情况下,对以上实施例进行修改。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来限定。

Claims (22)

1.一种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阵列排布的发光元件和与所述发光元件电连接的驱动晶体管;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衬底基板、相互绝缘的第一电极层和第二电极层,沿垂直于衬底基板的方向,所述第一电极层和所述第二电极层位于所述衬底基板的至少一侧,所述第一电极层包括第一电源线,所述的第二电极层包括第二电源线;
所述发光元件的第一极与所述第一电源线电连接;所述发光元件的第二极与所述驱动晶体管的第一极电连接,用于接收数据信号;所述驱动晶体管的第二极与所述第二电源线电连接;所述驱动晶体管的控制端与控制信号线电连接;
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触控电极,所述触控电极复用所述第一电源线和/或所述第二电源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在显示阶段,所述控制信号线向所述驱动晶体管传输脉冲信号。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极层和所述第二电极层位于所述衬底基板的同一侧,且沿垂直于所述衬底基板的方向,所述第一电极层位于所述第二电极层和所述衬底基板之间,所述第一电极层和所述第二电极层之间由第一绝缘层隔离;所述驱动晶体管和所述发光元件位于所述第二电极层远离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当所述触控电极复用所述第二电源线时,所述触控电极包括多个触控电极块,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多条触控引线,所述触控引线与所述第一电极层同层设置,所述触控电极块通过第一过孔与触控引线一一对应电连接;沿垂直于所述衬底基板的方向,所述第一过孔贯穿所述第一绝缘层。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沿垂直于所述衬底基板的方向,每个所述触控电极块至少对应一个所述发光元件。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信号线与所述第一电极层同层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位于所述第二电极层远离所述衬底基板一侧的第一金属层,所述控制信号线位于所述第一金属层。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当所述触控电极同时复用所述第一电源线和所述第二电源线时,所述触控电极包括多个复用所述第一电源线的第一触控电极和多个复用所述第二电源线的第二触控电极,沿垂直于所述衬底基板的方向,所述第一触控电极和所述第二触控电极相对设置;
所述第二触控电极在所述衬底基板的正投影位于所述第一触控电极在所述衬底基板的正投影范围内。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触控电极为条状电极,沿垂直于所述衬底基板的方向,与同一所述第一触控电极相对设置的所述第二触控电极包括多个触控电极块,所述多个触控电极块沿第一方向排布,所述第一方向为所述第一触控电极的延伸方向。
10.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当所述触控电极复用所述第二电源线时,所述触控电极包括多个第一触控电极和多个第二触控电极,所述第一触控电极和所述第二触控电极均复用所述第二电源线,且所述第一触控电极和所述第二触控电极向所述衬底基板的正投影不交叠。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触控电极为条状电极,所述第一触控电极沿第一方向延伸;沿第二方向,所述第一触控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交替排布,所述第二触控电极包括多个触控电极块,多个所述电极块沿所述第一方向排布,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相交。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电极层包括多条第一触控引线,所述第一触控引线与所述第一触控电极一一对应电连接;所述第一电极层包括多条第二触控引线,所述第一触控电极在所述衬底基板的正投影位于所述第一电源线在所述衬底基板的正投影范围内,所述第二触控引线与所述触控电极块一一对应电连接。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衬底基板包括沿垂直于所述衬底基板的方向相对设置的第一侧和第二侧,其中,所述第一侧为所述衬底基板朝向所述显示面板出光面的一侧;
所述第一电极层位于所述第一侧,所述发光元件位于所述第一电极层远离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所述第二电极层位于所述第二侧,所述驱动晶体管位于所述第二电极层远离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当所述触控电极复用所述第一电源线时,所述触控电极包括多个触控电极块,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多条触控引线,所述触控电极块与所述触控引线一一对应电连接。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触控引线与所述第二电极层同层设置,所述触控电极块通过第二过孔与所述触控引线电连接;沿垂直于所述衬底基板的方向,所述第二过孔贯穿所述衬底基板。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信号线与所述第二电极层同层设置。
17.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金属层,所述第二金属层位于所述第二电极层远离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且所述第二金属层与所述第二电极层之间由第二绝缘层隔离;
所述触控引线位于所述第二金属层,所述触控电极块通过第三过孔与所述触控引线电连接;沿垂直于所述衬底基板的方向,所述第三过孔贯穿所述衬底基板、所述第二电极层和所述第二绝缘层。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信号线位于所述第二金属层。
19.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当所述触控电极同时复用所述第一电源线和所述第二电源线时,所述触控电极包括多个第一触控电极和多个第二触控电极,沿垂直于所述衬底基板的方向,所述第一触控电极和所述第二触控电极相对设置;所述第一触控电极复用所述第一电源线,所述第二触控电极复用所述第二电源线。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触控电极包括多个触控电极块,所述第二触控电极为条状电极。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三金属层,所述第三金属层位于所述第一电极层远离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所述第三金属层包括多条第三触控引线,所述触控电极块与所述第三触控引线一一对应电连接;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多条位于所述第二电极层的第四触控引线,所述第四触控引线与所述第二触控电极一一对应电连接。
22.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控制电路和权利要求1至21之任一所述的显示面板。
CN202010488334.3A 2020-06-02 2020-06-02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Active CN11158070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488334.3A CN111580702B (zh) 2020-06-02 2020-06-02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488334.3A CN111580702B (zh) 2020-06-02 2020-06-02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580702A true CN111580702A (zh) 2020-08-25
CN111580702B CN111580702B (zh) 2024-04-02

Family

ID=7211427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488334.3A Active CN111580702B (zh) 2020-06-02 2020-06-02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580702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864184A (zh) * 2021-03-22 2021-05-28 合肥鑫晟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发光基板、显示装置和制作方法
WO2023103091A1 (zh) * 2021-12-11 2023-06-15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微型发光二极管触控显示面板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850268A (zh) * 2015-06-10 2015-08-19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触控显示面板、触控显示装置及制作方法
CN206774549U (zh) * 2017-04-26 2017-12-19 上海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触控显示面板和触控显示装置
US20180197932A1 (en) * 2017-01-12 2018-07-12 Everdisplay Optronics (Shanghai) Limited Array substrate and display panel
CN109857279A (zh) * 2019-03-19 2019-06-07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1210732A (zh) * 2020-03-06 2020-05-29 合肥维信诺科技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850268A (zh) * 2015-06-10 2015-08-19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触控显示面板、触控显示装置及制作方法
US20180197932A1 (en) * 2017-01-12 2018-07-12 Everdisplay Optronics (Shanghai) Limited Array substrate and display panel
CN206774549U (zh) * 2017-04-26 2017-12-19 上海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触控显示面板和触控显示装置
CN109857279A (zh) * 2019-03-19 2019-06-07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1210732A (zh) * 2020-03-06 2020-05-29 合肥维信诺科技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李洪涛;邓建军;丰树平;谢卫平;柳泓杰;林根生: "\"A Multiplex Multi-Stage Surface Flashover Switch\"" *
甘行;杨旭东;董洪强;胡吉永;: "电极分布对织物触摸垫电容及触控信号的影响" *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864184A (zh) * 2021-03-22 2021-05-28 合肥鑫晟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发光基板、显示装置和制作方法
US11747948B2 (en) 2021-03-22 2023-09-05 Hefei Xinsheng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Light emitting substrate, display device and fabricating method
WO2023103091A1 (zh) * 2021-12-11 2023-06-15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微型发光二极管触控显示面板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580702B (zh) 2024-04-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216307B2 (en) Touch panel,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and touch display device
CN205038626U (zh) 一种内嵌式触摸屏及显示装置
CN109782959B (zh) 触摸显示屏、驱动方法及显示装置
CN203386194U (zh) 电极-窗口一体型触摸屏面板及触摸屏显示装置
CN111580695B (zh) 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和显示装置
CN106708339B (zh) 一种内嵌式触摸屏、其驱动方法及显示装置
CN106155413B (zh) 触控显示装置以及触控显示装置的驱动方法
CN105138958B (zh) 一种电子设备、显示屏以及面板
CN106293226A (zh) 显示面板、显示装置和驱动方法
CN105630260A (zh) 包括触摸传感器的显示装置及其驱动方法
CN104808375A (zh) 一种显示面板、显示装置和制作方法
CN107203296A (zh) 一种显示面板及其制造方法、显示装置
CN106055160B (zh) 一种阵列基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05047609A (zh) 有机发光二极管阵列基板及其制备方法、触控显示装置
CN106940605A (zh) 显示面板
CN107168578A (zh) 内嵌式触控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CN111752407A (zh) 发光基板、显示模组和显示装置
CN205281453U (zh) 触控面板及触控显示面板
CN103777798A (zh) 有机发光二极管触控显示面板
CN110147179A (zh) 一种触控显示基板及其制作方法、触控显示装置
CN109545838A (zh)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1580702B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US9958974B2 (en) Touch substrate, its manufacturing method and display device
CN111384136A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08807715B (zh) 触控显示面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