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578497B - 出风结构以及空气净化装置 - Google Patents

出风结构以及空气净化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578497B
CN111578497B CN202010393741.6A CN202010393741A CN111578497B CN 111578497 B CN111578497 B CN 111578497B CN 202010393741 A CN202010393741 A CN 202010393741A CN 111578497 B CN111578497 B CN 11157849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outlet
air
water
section
water tan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393741.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578497A (zh
Inventor
汪鹏飞
袁小辉
石衡
王连宝
李向凯
王奕力
张宪伟
刘祥宇
武文慧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er Gen Corp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er Gen Corp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er Gen Corp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filed Critical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er Gen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393741.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578497B/zh
Publication of CN11157849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57849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57849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57849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8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8/00Treatment, e.g. purification, of air supplied to human living or working spaces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cooling, humidifying or drying
    • F24F8/10Treatment, e.g. purification, of air supplied to human living or working spaces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cooling, humidifying or drying by separation, e.g. by filter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8/00Treatment, e.g. purification, of air supplied to human living or working spaces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cooling, humidifying or drying
    • F24F8/10Treatment, e.g. purification, of air supplied to human living or working spaces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cooling, humidifying or drying by separation, e.g. by filtering
    • F24F8/117Treatment, e.g. purification, of air supplied to human living or working spaces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cooling, humidifying or drying by separation, e.g. by filtering using wet filter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8/00Treatment, e.g. purification, of air supplied to human living or working spaces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cooling, humidifying or drying
    • F24F8/20Treatment, e.g. purification, of air supplied to human living or working spaces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cooling, humidifying or drying by sterilisa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ir Humidification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空气净化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出风结构以及空气净化装置,其中,一种出风结构包括:出风罩,具有进风口以及至少两个出风口,所述出风罩的进风口设置于所述出风罩的底端,所述出风罩的出风口设置于所述出风罩的侧壁;离心风机,位于所述出风罩内,所述离心风机的进风口连通于所述出风罩的进风口;所述离心风机包括叶轮。通过设置离心风机,以便将出风罩下方的气体向出风罩的周向吹出,并设置至少两个出风口,以便增加出风罩的出风方向。

Description

出风结构以及空气净化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净化电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出风结构以及空气净化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环境的日益恶化,空气污染的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因此各种空气净化器也就应运而生。空气净化器是指能够吸附、分解或转化各种空气污染物,可有效提高空气清洁度的产品。
目前家庭中使用的空气净化器都是采用干式多层过滤吸附的方法(如静电吸附、活性炭吸附、HEPA过滤等)对空气进行净化。这类空气净化器在工作时,污染物会直接堆积在过滤装置的滤网上,长期积累的话会使滤网上的气孔堵塞,影响空气过滤效果,并且积累在滤网上的粉尘会成为细菌的繁衍体而形成二次污染。故水洗空气净化产品应运而生。
现有的水洗空气净化装置通过水幕组件形成水幕,含尘气体中的灰尘、细菌病毒等溶于水或被水幕中的水分子、负离子去除,被净化后的气体从装置的出风部排出,以此来达到净化空气的目的。其中,出风部只有一个单一朝向的出气口,不能满足用户多方位的出气需求。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问题,即为了解决现有的水洗空气净化装置的出风部只有一个单一朝向的出气口,不能满足用户多方位的出气需求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出风结构以及空气净化装置,其中,一种出风结构包括:出风罩,具有进风口以及至少两个第一出风孔,所述出风罩的进风口设置于所述出风罩的底端,所述第一出风孔设置于所述出风罩的侧壁;风机,位于所述出风罩内,所述风机的进风口连通于所述出风罩的进风口;所述风机包括叶轮。
在上述出风结构以及空气净化装置的优选技术方案中,相邻两个所述第一出风孔之间的所述出风罩的侧壁,沿着所述叶轮的转动的方向,从一个所述第一出风孔到另一个所述第一出风孔,所述出风罩的侧壁可朝向逐渐远离所述叶轮的方向弯曲。
在上述出风结构以及空气净化装置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出风罩的出风口包括两个第一出风孔,两个所述第一出风孔沿所述出风罩的轴线呈对称设置。
在上述出风结构以及空气净化装置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沿着所述叶轮的转动的方向,所述第一进风孔依次设有第一端和第二端,呈对称设置的两个所述第一出风孔之间的所述出风罩的侧壁包括:第一平直段,连接于其中一个所述第一出风孔的第二端;第二平直段,连接于另一个所述第一进风孔的第一端,所述第一平直段和所述第二平直段沿所述出风罩的轴线呈对称设置;弧形段,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弧形段的第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平直段,所述弧形段的第二端连接于所述第二平直段,沿着所述叶轮的转动的方向,所述弧形段的第二端朝向逐渐远离所述叶轮的方向弯曲。
在上述出风结构以及空气净化装置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弧形段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一平直段之间设有过渡段,所述过渡段和所述弧形段之间的夹角为锐角。
在上述出风结构以及空气净化装置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出风罩的侧壁设有侧引导凹陷,所述侧引导凹陷朝向所述出风罩的外侧延伸,且从所述出风罩的轴线到所述出风罩的外周方向,所述侧引导凹陷的底壁可逐渐朝向上方倾斜;所述出风罩的出风口还包括第二出风孔,所述第二出风孔设置于所述侧引导凹陷上。
在上述出风结构以及空气净化装置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出风孔内设置有上扬板,沿着所述叶轮的转动方向,所述上扬板逐渐朝上倾斜。
在上述出风结构以及空气净化装置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出风罩的底端连接有呈环状设置的第一引导凸起,所述第一引导凸起位于所述叶轮的下方,且朝向所述叶轮的内部弯曲。
在上述出风结构以及空气净化装置的优选技术方案中,至少部分所述出风罩的底端套设于所述叶轮的底端的外侧,所述第一引导凸起和至少部分所述出风罩的底端之间设置有出气孔。
一种空气净化装置,包括水箱以及如上任一项所述的出风结构,所述出风结构包括出风罩,所述出风罩具有进风口,所述水箱具有出风口,所述出风罩的进风口连通于所述水箱的出风口。
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的是,本发明的出风结构以及空气净化装置,通过设置风机,以便将出风罩下方的气体向出风罩的周向吹出,并设置至少两个出风口,以便增加出风罩的出风方向。
附图说明
图1示出一种空气净化装置的立体示意图;
图2示出一种水洗部的立体示意图;
图3示出图2在A处的放大图;
图4示出一种用于形成水幕的水洗组件的示意图;
图5示出一种筒体和动力部的剖视图;
图6示出一种基体的立体示意图;
图7示出一种初级过滤组件的立体示意图;
图8示出一种水箱以及底板的俯视图;
图9示出一种底座和水箱的立体示意图;
图10示出一种空气净化装置的俯视图;
图11示出图10在M-M处的部分立体剖视图;
图12示出部分水箱和下罩体连接位置的示意图;
图13示出图1在第一出风孔的中间位置的横向剖视图;
图14示出图10在N-N处的部分剖视图;
图15示出部分上罩体的立体示意图;
图16示出图11在F的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示出一种空气净化装置的立体示意图,参照图1所示,本发明的空气净化装置根据风的流向可包括进风部3、水洗部1以及出风部4。水洗部1包括水箱11以及在水箱11内设置的水洗组件,该水洗组件在动力部2提供的动力下将水箱11内的水形成水幕,含尘气体由进风部3进入水洗部1后,可穿过水洗组件形成的水幕,使得含尘气体中的灰尘、细菌病毒等溶于水或被水幕中的水分子、负离子去除,从而完成含尘气体的水洗净化,经水洗部1水洗净化后的干净气体从出风部4,以提高周围的空气质量。
在图1中,空气净化装置还设置有用于承载水箱11的基体5,进风部3和动力部2可依托于基体5设置,以便实现模块化、集成化设置。换句话说,进风部3可以与基体5通过模塑成型的方式形成为一体件,例如,一体件的侧壁或底壁作为进风部3,一体件的底壁则用于安装动力部2并用于支撑水箱11。
水箱11具有与进风部3连通的进风口以及与出风部4连通的出风口。示例性地,出风部4可包括出风罩41,出风罩41可罩设于水箱11的出风口,被净化后的气体从水箱11的出风口进入出风罩41,从而通过出风罩41可以将净化后的气体引导向任意需要的方向。例如,图1中示出通过出风罩41将从水箱11出风口排出的净化风引向了图1中的左侧、右侧以及后侧。
下文分别对空气净化装置的各个部分进行详细的描述。
下面首先对水箱11进行描述。
图2示出一种水洗部的立体示意图;如图2所示,水箱11可由透明材料制成,例如可以是透明塑料通过模塑的方式制作而成。水箱11可以容纳用于清洗空气洗涤液,该洗涤液可以是清水,但并不限于清水,例如,也可以是掺有消毒剂的水。为了简化描述,下文以水为例进行描述,但这不应视为对保护范围的具体限制。
如图2所示,水箱11的上部用于气体流动,水箱11的下部用于盛放水。水箱11的进风口111可设置于水箱11的上部侧壁,在进风口111的外侧可以如下文所述的设有初级过滤组件。
继续如图2所示,水箱11的顶端可以呈开口设置以作为出风口,进入水箱11内部的气体可从水箱11的顶端开口处流出。在出风口处可以如下文所述的设有上挡水结构15。
需要指出的是,进风口111和出风口的位置也可设置成不同于图2示出的那样。例如,进风口111和出风口的位置可以对调,或者在一些示例中,还可以将进风口111和出风口都设置在水箱11相对的侧壁上。下文以进风口111设置在水箱的侧壁上为例进行描述本方案的空气净化装置,对于出风口其他的设置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参考下文得出,在此就不再赘述。
继续参考图2,进风口111的数量可以为多个,但也可以仅设置一个,每个进风口111的形状、尺寸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置。如图2所示,当进风口111为多个时,这些进风口111可沿水箱11的侧壁的周向均布,以便均分气体,使得进入水箱11内的气体分布均匀。
值得说明的是,当进风口设置在水箱11的侧壁上,而出风口位于水箱11的顶部时,该进风口的上端面应该低于水洗组件所形成的水幕所在的平面,以便从进风口进入水箱11的含尘空气只有经过水幕的清洗之后才可以从水箱11的出风口流出。需要指出的是,由于水会受到重力的影响,故此处的水幕所在的平面为泛指,原则上进风口的上端面应该位于水幕与侧壁的交线以下。
由上可知,水箱11的下部用于盛放水,故水箱的下部侧壁可设置刻度线,以便用户对水箱11的液位情况进行观测和掌控。容易理解,水箱11也可以仅仅在设置刻度线的部分由透明材料制成,而其余部分由非透明材料制成,以便用户能够通过透明部分的刻度线观察水箱11内的水位。参考图2所示,刻度线可包括最低液位线,可用“0”示出;也可包括最高液位线,可用“max”示出。可以理解地,标有“max”的刻度线位于进风口的下方。
为了更快理解本方案的发明内容,下面先对水洗组件进行描述。其中,水洗组件的结构,包括但不限于如下几种可能的实现方式:
在其中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图4示出一种用于形成水幕的水洗组件的示意图,如图4所示,水洗组件可将水箱11中所储存的水向上扬起,并将水朝向水箱11的内壁方向进行喷射。具体地,水洗组件可包括呈空心设置的筒体12,筒体12的下端和水箱11的下端连通。示例性地,筒体12的下端呈开口设置。筒体12的下端开口与水箱11的底壁之间具有间隙,以便水箱11中的水从该间隙进入筒体12的内部。动力部2可使筒体12绕其自身轴线转动,以便进入筒体12内的水在旋转力的作用下沿筒体12内壁逐渐向上移动。在筒体12靠近顶端的侧壁沿着周向设有多个甩水孔121,这些甩水孔121高于水箱11所容纳的洗涤液的最高液面,以便从筒体12内壁扬起的水从甩水孔121被甩出,并以一定的初速度(初速度为甩水孔121位置的线速度)做远离筒体12,并逐渐靠近水箱11的内壁的运动,从而形成以水幕,以便对从进风口进入的气体进行清洗。需要指出的是,多个甩水孔121可沿着筒体12的周向均匀或者非均匀的排列成一圈,而且在某些示例中,还可以沿着筒体12的轴线设置多圈甩水孔121,以提高水洗净化的效果。
在另一种可实现方式中,水洗组件包括有水管,水管可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水管的第一端可伸到水箱储存的水中,以便吸入水箱下端的水;水管的第二端可延伸到水箱的上端。水管上可设有水泵,水泵可使水箱中的水从第一端流动到第二端。水洗组件还包括可转动的盘状部件,从水管第二端流下的水落到转动的盘状部件上后,可在离心力的作用下被甩出,从而形成水幕。
在又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也可使用呈空心设置的旋转体来替换可转动的盘状部件,旋转体的上端可呈开口设置,并在旋转体的侧壁设有若干通孔。从水管的第二端流出的水,可从旋转体的上端开口进入旋转体的内部,并沿旋转体的切向从通孔被甩出,从而形成水幕。
在再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也可以采用转动水帘、沿着长度方向设置有多个出水口的水管,相对设置的两个喷头结构、雾化器等方式在水箱内形成水幕、水帘、水雾等,使得进入水箱中的空气可以被水洗净化。
综上所述,用于使水箱11中的水形成水幕的水洗组件有多种,下文以水洗组件包括筒体12,动力部2带动筒体12转动为例来介绍本申请的方案。其它水洗组件结构可参考本申请得出,在此就不再赘述。
继续参考图4,筒体12的侧壁可从上到下逐渐朝向远离筒体12的轴线方向倾斜,也即是说,筒体12被设置成大致锥形的形状,锥形的小径端位于下方,锥形的大径端位于上方,以利于水沿着筒体12的内壁往上爬升。
继续参考图4,筒体12可以分成上段122以及连接在上段122的下端的下段123,甩水孔121可设于上段122。上下两段可通过诸如注塑之类的一体成型方式制作成一体件,以利于筒体12的结构的稳定性。当然,筒体12的上下两段也可以为分体件,二者再通过螺接、旋接或者熔接等方式装配在一起,而且上段122的下端与下段123的上端可相互套设在一起,例如下段123的上端可伸进上段122的下端内,以便增强上段122和下段123之间的密封性。
需要指出的是,当上段122下端的口径大于下段123的上端的口径时,在上段122和下段123的连接处可通过一台阶部进行连接。通过在上下两段之间形成台阶部,可以为水在筒体12内壁爬升提供暂存区域,有利于提高从甩水孔121甩出的水量。
可选地,图5示出一种筒体和动力部的剖视图,以便体现上段122和下段123之间的连接,上段122可包括上筒体以及内凸缘,内凸缘可包括径向段与轴向段,径向段可抵接于下文提到的外凸缘的上端面,轴向段可相对于径向段向下弯折。
下段123可内嵌于凸缘内。示例性地,下段123可包括下筒体以及外凸缘,外凸缘可套设于下筒体的上端的外侧,且外凸缘的一端可高于下筒体的上端。内凸缘的轴向段抵接于下筒体的顶端,内凸缘的径向段抵接于外凸缘,如此,轴向段远离径向段的一侧可与下筒***于同一曲面上。如此为液滴提供平缓的爬升曲面。另外,外凸缘和内凸缘相互配合,且相互遮挡缝隙,可便于提高上段122和下段123之间的密封性。下筒体外凸缘外凸缘下筒体外凸缘下筒体外凸缘下筒体下筒体上筒体内凸缘内凸缘径向段轴向段径向段外凸缘轴向段轴向段径向段下筒体外凸缘内凸缘
值得说明的是,为了实现上段122和下段123之间的密封性,还可通过在下段123和上段122之间设置密封件的方式。密封件包括但不限于密封圈、密封垫等。
可选地,下段123的侧壁和筒体12的轴线之间的夹角可大于上段122的侧壁和筒体12的侧壁之间的夹角。水在下段123中快速上升,水在上段122中,可便于脱离上段122的内壁对其的支撑力或者粘附力,更便于从甩水孔121被甩出。另外,上段122的倾斜角度的变化也可从进风口的开口大小进行考虑。可以理解地,从甩水孔121被甩出的水离开上段122的初速度的方向可跟上段122的截面有关,而初速度的方向影响了被甩出的水的运动轨迹,进而影响了被甩出的水和气体的接触面积,通过合理设置甩水孔121在筒体12上的位置、筒体12的转动速度、甩水孔121所在位置筒体12的横截面中的一个或者多个,可以提高水洗组件形成的水幕的质量,从而提高空气的净化效果。
如图5所示,筒体12的上端可呈开口设置,在筒体12的上端可设有上盖13,上盖13可用于封闭筒体12的上端开口。此外,筒体12内的水在随筒体12转动而上升到筒体12的上端面时,水可被上端面阻挡而下落,使得被上端面阻挡的至少部分水从甩水孔121流出,以便增加甩水孔121的出水量。
可选地,上盖13可包括底壁和侧壁,上盖13的底壁可与筒体12的上端面抵接,上盖13的侧壁可套设于筒体12的外侧。上盖13的侧壁的下端面位于甩水孔121的上方,以便阻挡至少部分具有朝上运动趋势的水。可以理解地,至少部分被从甩水孔121甩出的水的初速度具有朝上运动的趋势,这部分的水的运动轨迹可能在气体的动范围的上方,该部分水可能不会与气体进行接触,通过适当在上盖13的侧壁上设置往远离筒体12方向延伸的翻边,可以提高拦截从甩水孔121甩出并往水箱11顶部运动的水的能力。被拦截的水可落到上盖13的侧壁的下方的上段122的外侧壁上,并可随着上段122的转动而在离心力的作用下向水箱11的内侧壁方向被甩出,以形成水幕,从而可以提高空气的净化效果。
可替换地,筒体12和上盖13可通过注塑等一体成型的方式形成为一体件,此时,可在甩水孔121的上方设置上挡水凸起,该上挡水凸起从筒体12的外侧壁朝向背离筒体12的方向延伸,以便阻挡至少部分具有朝向水箱11顶端运动趋势的水。
可替换地,筒体12的上端呈开口设置。筒体12的甩水孔121由其顶端的开口充当,而在其侧壁上可设置或者不设置甩水孔121。当筒体12被驱动旋转时,被吸入到筒体12内的水顺着其侧壁往上爬升,全部或者部分爬升上来的水可从筒体12的顶端开口处被甩出并形成水幕。
可选地,如图4和图5所示,在甩水孔121的下方还可以设置下挡水凸起14,下挡水凸起14从筒体12的外侧壁朝向背离筒体12的方向延伸,以便阻挡从甩水孔121喷出的朝向水箱11底部运动的水。可以理解地,至少部分被从甩水孔121甩出的水的初速度具有朝向水箱11底部运动的趋势,一方面,这部分的水的运动轨迹可能在从进风口进入水箱11内的气体的运动范围之外,该部分水可能不会与气体进行接触,通过设置下挡水凸起14,可以拦截一部分向水箱11底部运动的水,被拦截的水可在下挡水凸起14的上方积聚,并随着筒体12的转动而在离心力的作用下被甩出,以形成水幕,从而有利于提高空气的净化效果;另一方面,这部分水容易从水箱11侧壁的进风口落到水箱11外部,通过设置下挡水凸起14,可以一定程度上避免水从进风口溅出水箱11。
如图2所示,在水箱11的出风口处设置有用于遮挡住水箱11的出风口的上挡水结构15,通过设置上挡水结构15可以阻挡从甩水孔121甩出的水,使其不会从水箱11的出风口溅到水箱11的外部。需要指出的是,上挡水结构15阻挡的水可以包括直接由甩水孔121甩出的水,也可以包括穿过水幕的气体所携带的水。
示例性地,图3是图2在A处的放大图,如图3所示,上挡水结构15包括吸水件151,吸水件151可选用能够阻挡水滴通过但允许气体可通过的材料,例如现有技术中的多孔高分子材料。在某些示例中,吸水件151需要采用单方向阻水的材料,例如,可以是网状聚氨酯泡沫塑料、海绵等。
此外,为了便于安装和支撑吸水件151,避免吸水件151在吸水后出现过度下坠的现象,上挡水结构15还可包括支撑架,支撑架可呈空心的柱状设置,吸水件151可安装于支撑架内部。支撑架可以通过螺接、卡扣连接等合适的方式安装在水箱11的顶端。例如,可以在水箱11的顶端设置放置凹槽112,支撑架可内嵌于放置凹槽112内。示例性地,放置凹槽112的底壁可用于支撑支撑架的底壁,支撑架的侧壁可与放置凹槽112的侧壁过盈配合,以便从周向上限制支撑架的位移。
支撑架也可以被设置成网状结构,该网状结构的支撑架可以与上述空心柱状的支撑架采用相同的方式安装于水箱11的顶端。通过将支撑架设置成网状结构,不仅可以提高支撑架对吸水件151的支撑力,而且也不会影响被净化后的气体的通过。可选地,网状结构的网眼可为六边形,以便提高支撑架的稳定性。
可选地,支撑架可包括支撑段152和覆盖段153,支撑段152可包括底壁和侧壁,支撑段152的侧壁可连接于支撑段152的底壁的外周,且朝向上方延伸。覆盖段153可包括顶壁和侧壁,覆盖段153的侧壁可连接于覆盖段153的顶壁的外周,且朝向下方延伸。支撑段152的侧壁可套设于覆盖段153的侧壁的外侧。吸水件151可位于支撑段152的底壁、覆盖段153的侧壁以及覆盖段153的顶壁合围成的收容空间内,以便吸水件151的下方被支撑段152支撑,吸水件151的上端被覆盖段153覆盖以便限定吸水件151的上方,吸水件151的周向被覆盖段153的侧壁和支撑段152的侧壁限定,以便维持吸水件151的结构形状和便于吸水件151的安装。
另外,支撑段152和/或覆盖段153可具有一定的弹性,以便提高支撑段152的侧壁和覆盖段153的侧壁之间的密封性能,以便阻挡水从支撑段152的侧壁及覆盖段153的侧壁间溅出到水箱11外。此外,两者之间还可通过设置密封件的方式来提高密封性能,或者也可通过覆盖段153与支撑段152的过盈配合来实现。
继续参考图3,当覆盖段153和支撑段152过盈配合时,覆盖段153的顶壁的外周可设有安装凹槽,支撑段152的侧壁的上端可连接有安装凸起,安装凸起可配合连接于安装凹槽。示例性地,安装凸起可朝向支撑段152的轴线方向,安装凸起的下端面可抵接于安装凹槽的底壁安装,以便阻挡覆盖段153的上端的移动。可选地,安装凹槽的数量可为一个或多个,多个安装凹槽可均布于覆盖段153的外周设置。
下面来描述动力部2
下文以图5所示的结构为例对动力部2及其与筒体12的配合方式进行讲解,也即是说,下文将以上方设置有上盖13,且上盖13的侧壁套设于筒体12的外侧为例,说明动力部2驱动筒体12转动的情况。但是,应该理解,筒体12的结构并不限于图5中的结构形式,其也可以是上文中提到的其他结构。
如图5所示,动力部2可包括转轴21、减速器和电机22,电机22可与外接电源电连接,电机22具有电机轴221。基体5可包括底座51,减速器可包括可转动设置于底座51的第一斜齿轮23、转动连接于水箱11底部的第二斜齿轮24,第一斜齿轮23和第二斜齿轮24相互啮合,且第二斜齿轮24可位于第一斜齿轮23上方。可以理解地,减速器的结构形式可包括但不限于上述结构。通过采用第一斜齿轮23和第二斜齿轮24等可分离的配合方式,可以便于水箱11和底座51的拆卸,从而利于水箱11的清洗和/或加水。具体而言,当需要将水箱11和底座51分离时,只需要将第一斜齿轮23和第二斜齿轮24分开即可。
另外,电机轴221可同轴连接于第一斜齿轮23。转轴21包括第一端以及第二端,转轴21的第一端可同轴连接于第二斜齿轮24,转轴21的第二端可连接于筒体12。参考图可得,转轴21的第一端可为转轴21的下端,转轴21的第二端可为转轴21的上端。可以理解地,电机22供电启动后,电机22的电机轴221可带动第一斜齿轮23转动,第一斜齿轮23可带动第二斜齿轮24转动,进而带动连接于第二斜齿轮24的转轴21转动,使得与转轴21连接的筒体12转动,实现筒体12从水箱11内吸水、扬水和喷水的功能。
下面从下到上依次介绍动力部2的安装。
电机22的安装:
如图5,电机22可包括电机主体222和电机轴221,电机主体222可悬挂安装在底座51上,以便减小电机22振动对其下方零件的影响。示例性地,电机主体222的侧壁上可连接有往电机主体222外延伸的安装爪223,安装爪223上可设有紧固孔,紧固件可穿过紧固孔和底座51连接。示意性地,在电机主体222的外侧可沿周向布置多个安装爪223,这些安装爪223可均布于电机主体222的外周,以便平衡电机22座的受力。紧固件包括但不限于螺栓、螺钉以及定位销。另外,底座51在与紧固件的连接位置可做加厚处理,以便提高底座51的承载能力。示例性地,底座51上可设有连接柱511,连接柱511远离底座51的一端可抵接于安装爪223,紧固件可穿过安装爪223的通孔并连接于连接柱511。连接柱511的个数可与安装爪223的数量一致。
此外,电机主体222的上端和底座51之间可设置减振结构,以便减小电机22所产生的振动对底座51的影响。减振结构可包括第一减振套,第一减振套可位于电机主体222的上端和底座51的下端面之间。第一减振套可由橡胶等弹性材料制成,以便能够减弱振动。
第一斜齿轮23的安装:
如图5所示,第一斜齿轮23可转动的安装于底座51的上方,电机轴221可穿过底座51与第一斜齿轮23连接。其中,电机轴221的上端可螺纹连接于,以实现电机轴221和第一斜齿轮23的安装。示例性地,电机轴221可包括相连接的第一段和第二段,电机轴221的第一段连接于电机主体222,电机轴221的第二段螺纹连接于第一斜齿轮23。电机轴221的第一段的截面半径大于电机轴221第二段的截面半径。第一斜齿轮23的下端可抵接于电机轴221的第一段的上端面,以便阻止第一斜齿轮23朝向下方运动。另外,电机轴221的转动方向可使得第一斜齿轮23与电机轴221螺纹拧紧,以便电机轴221可带动第一斜齿轮23转动。
可选地,第一斜齿轮23和第二斜齿轮24之间可设有减振结构,以便削弱第一斜齿轮23上的振动对第二斜齿轮24的影响。减振结构可包括第二减振套,第二减振套可套设于第一斜齿轮23上,以便增大第二减振套和第一斜齿轮23之间的接触面。
第二斜齿轮24的安装:
如图5所示,第二斜齿轮24可安装于水箱11的下端,其中,为了实现动力部2和水箱11中的水的隔离,水箱11的底壁上可设有安装凹陷114,安装凹陷114具有朝向下方的开口,第二斜齿轮24至少部分安装于安装凹陷114内。安装凹陷114壳朝向水箱11内延伸,且位于筒体12内。
可选地,为了简化加工和/或装配过程,可在水箱11的底端安装底板115,底板115上可设有与安装凹陷114同轴的***口1151。示例性地,底板115可拆卸连接于水箱11,例如,底板115和水箱11通过螺钉装配到一起。
第二斜齿轮24可设置在***口1151的内部,以便实现模块化地安装。示例性地,***口1151内可设有限位板1152,限位板1152及其下方的区域可限定出第二斜齿轮24的安装空间。第二斜齿轮24可转动设置在该安装空间内,以便限制第二斜齿轮24的活动区域。
基于上述,***口1151位于第一斜齿轮23的外侧,从而通过限位板1152、***口1151以及底座51可限定出第一斜齿轮23和第二斜齿轮24的活动区域,也即是说,第二斜齿轮24的上方被限位板1152限制,第二斜齿轮24的下方被第一斜齿轮23限制,故第二斜齿轮24的纵向上的运动将被限制,从而避免第二斜齿轮24和第一斜齿轮23脱离啮合,保证传动的可靠性。
转轴21的下端可螺纹连接于第二斜齿轮24。示例性地,电机22使得第二斜齿轮24的转动,并且第二斜齿轮24的转动方向为使得第二斜齿轮24和转轴21为相互拧紧状态,也就是说,电机22驱动第二斜齿轮24的运动方向可与转轴21脱离第二斜齿轮24的方向相反,以便第二斜齿轮24带动转轴21转动。
图6示出一种基体5的立体示意图,图8示出一种水箱以及底板的俯视图,如图6和图8所示,在底板115和底座51之间可设有减振结构,减振结构可包括第三减振垫63。电机22产生的振动一部分传递给底座51,由于第三减振垫63位于水箱11的底面和底座51的顶面之间,第三减振垫63能够通过变形来减弱振动所带来的能量,进而起到减振作用。可选地,第三减振垫63包括但不限于橡胶垫、弹簧、弹性球,弹簧片。
底座51上开有安装孔,第三减震垫63的下部分可内嵌于安装孔内。第三减震垫63的下部分可与安装孔过盈配合,以实现第三减震垫63的安装。
第三减振垫63的数量是非限制性的,其可以是一个或者多个,例如,图和图中示出设置四个第三减振垫63。示例性地,当第三减振垫63为两个时,两个第三减振垫63可分列于第一斜齿轮23或者第二斜齿轮24的两边;当第三减振垫63为三个时,三个第三减振垫63可分布于三角形的三个顶点处,以利于对水箱11的安装可靠性;当设有四个第三减振垫63时,四个第三减振垫63可分别位于近似矩形的底座51的四个角的位置。当然,第三减振垫63的结构并不限于此,本实施例此处只是举例说明。
需要指出的是,当第三减振垫63设有多个时,必然有至少部分水箱11悬空设置于底座51,也即是说,在没有设置第三减振垫63的位置,底座51和水箱11不会接触,从而可进一步降低底座51上的振动传递到水箱11的可能性。
可选地,水箱11朝向底座51的一侧设有多个支撑凸起64,支撑凸起64用于承担水箱11对第三减振垫63的压力。其中,第三减振垫63和支撑凸起64可呈错位设置。支撑凸起64可连接于水箱11的底壁,支撑凸起64下方可设有第三减振垫63,以便减小支撑凸起64和底座51接触处的振动。
另外,第三减振垫63在水箱11轴线方向的高度可以等于支撑凸起64在水箱11轴线方向的高度。需要说明的是,第三减振垫63会受到水箱11重力的作用,故第三减振垫63使用一段时间后,第三减振垫63的变形能力可能会减弱,通过设置支撑凸起64能够减小水箱11对第三减振垫63的压力,使得第三减振垫63保持其变形能力,以便抵抗底座51所产生的振动。
此外,支撑凸起64可包括圆柱体,圆柱体的一端可连接于水箱11的底壁上,圆柱体的另一端可抵接在底座51的上端面。可选地,支撑凸起64可包括棱柱体,棱柱体的纵向截面可呈梯形设置,从棱柱体的轴线到棱柱体的边缘,棱柱体的侧壁逐渐朝向水箱11倾斜,也即是说,棱柱体靠近水箱11处的截面大于棱柱体靠近底座51处的截面。
可选地,支撑凸起64可以为一个或者多个,例如,图8中设置四个支撑凸起64。示例性地,当支撑凸起64为两个时,两个支撑凸起64可位于第一斜齿轮23或第二斜齿轮24的两边,两个支撑凸起64可呈对称设置;当支撑凸起64为三个时,三个支撑凸起64可分布位于三角形的三个顶点处,以利于对水箱11的安装可靠性;当支撑凸起64为四个时,四个支撑凸起64可分别位于矩形的四个顶点处,而且在某些示例中,这四个支撑凸起64中至少有两个支撑凸起64可呈对称设置。当然,支撑凸起64的结构并不限于此,此处只是举例说明。
如图所示,底座51上设有定位凸起513,水箱11朝向底座51的一侧设有与定位凸起513相适配的第一定位凹陷516,以便实现水箱11和底座51之间的快速安装。可选地,定位凸起513呈圆锥状,定位凸起513的横截面的半径在远离水箱11的方向上逐渐增大,以便将水箱11从底座51上取下时,能够节省力气。
可选地,底座51上设置有至少两个定位凸起513,这些定位凸起513分别位于第二斜齿轮24的两侧。第二斜齿轮24处的振动较大,振动可沿竖直方向传递,振动也可沿底座51的周向传递,当振动传递到定位凸起513时,通过定位凸起513横向截面的高低变化可以减弱振动。另外,设置多个定位凸起513,能够限制水箱11的转动。
转轴21的安装:
如图5所示,转轴21的下端可连接于第二斜齿轮24,且转轴21可从下到上依次穿过***口1151和安装凹陷114并连接于筒体12的上端,也即是说,转轴21可转动安装于***口1151和安装凹陷114内,安装凹陷114或***口1151可对转轴21进行径向限位,以避免转轴21弯曲破坏。示例性地,***口1151内可设有轴承25,转轴21可通过轴承25转动设置在***口1151的内部,并且轴承25可对转轴21起到径向支撑的作用。可选地,限位板1152可将***口1151分成上下方向并排布置的第一区域以及第二区域,第二斜齿轮24可位于限位板1152下方的第一区域内,轴承25可位于限位板1152上方的第二区域内,以便实现模块化安装。
可选地,第二区域内可设有油封27和垫片26,垫片26可位于轴承25和油封27之间。垫片26可隔离油封27和轴承25,且避免轴承25的滚动体滑出。油封27可对转轴21进行密封,以避免灰尘、液体等进入。
可选地,安装凹陷114的上端也可设有轴承25,以便对转轴21进行径向的支撑。安装凹陷114的上端也可设有上文提到的垫片26和油封27。
需要说明的是,安装凹陷114和***口1151上的轴承25、垫片26以及油封27可呈对称设置。
如图5所示,转轴21的上端侧壁和筒体12的内壁之间可设有连接件28,以便通过连接件28将转轴21和筒体12连接在一起。连接件28可设置于安装凹陷114的上方(如图5所示),连接件28可包括套筒281以及连接片282,套筒281可套设于转轴21的第一端的外侧,连接片282的两侧分别连接于套筒281的外侧和筒体12的内壁,如此,可实现转轴21和筒体12之间的连接。为了提高密封性能,套筒281可以是与水箱11的底壁通过诸如注塑等一体成型的方式形成为一体件。
连接片282可设有一个或多个。当连接片282设有多个时,多个连接片282可均布于转轴21的周向,以便提高连接件28和筒体12之间的连接强度,同时,连接片282还可以起到对筒体12的支撑作用,以便提高筒体12的结构强度。
继续参考图5,转轴21的顶端可与上盖13连接,以同时驱动上盖13转动。示例性地,上盖13的内壁可设置有安装块,安装块朝向下方延伸,转轴21的上端可螺纹连接于安装块。
此外,如图5所示,安装块的外侧壁与上盖13之间可设置有加强筋,以便支撑安装块并加强安装块的强度。示例性地,加强筋的一端连接于安装块的外侧壁,加强筋的另一端朝向上盖13的内壁方向延伸并与上盖13的内壁连接。可选地,加强筋可围绕安装块的周向设置,以便增强安装块的周向强度。
可选地,如图5所示,上盖13的底壁上可连接有环状凸起,环状凸起可朝向筒体12的底端延伸。环状凸起和上盖13的侧壁之间具有间隙,筒体12的侧壁的顶端可伸入该间隙中。
下面对水箱11和底座51的配合方式进行说明:
参考图1和图6所示,底座51可包括底壁和侧壁,底座51的侧壁可连接于底座51的底壁的至少部分外周,且朝向上方延伸。可选地,至少部分水箱11可内嵌于底座51中,水箱11的外壁与底座51的侧壁之间形成有间隙。通过减小水箱11的外壁和底座51的侧壁之间的接触,来避免振动的传递。可选地,水箱11的外壁和底座51的侧壁之间可设有减振垫。
另外,如图1、图6和图8所示,底座51的横截面可包括弧形部和矩形部,弧形部和竖直部对应且连通。底座51的两端的形状可以设置成不一致,以便于用户找准定位,从而有利于水箱11和底座51之间的安装。此外,底座51的一侧呈开口设置,在开口处设有取放凸起514,取放凸起514的两端连接底座51的槽壁,取放凸起514和底座51的侧壁合围成一容置空间,至少部分底板115以及第一斜齿轮23可位于容置空间中,容置空间可以起到对底板115的周向进行限位的作用。底板115上可设有与取放凸起514形状相适配的避让凹陷,以便用户拿取水箱11。
可选地,底座51上可设有取出槽515,取出槽515可开设于取放凸起514背离容置空间的一侧,取出槽515的底端可低于取放凸起514的上端面。至少部分底板115和水箱11位于取放槽的上方,取放槽正对的底板115上可设有手握凸起1153,手握凸起1153可朝向取放槽延伸。当要取出水箱11时,用户可将手伸进取出槽515中,并向上握住手握凸起1153,并向外侧拉拽,即可使得第一斜齿轮23和第二斜齿轮24分离,轻松的实现水箱11和底座51的分离。
可选地,如图1和图8所示,水箱11相对的两个侧壁上可设有手握凹陷116,手握凹陷116可朝水箱11内延伸。用户在取出水箱11时,也可以将手伸入手握凹陷116中,并向外拉拽水箱11。
由于底座51用以承载水箱11、动力部2以及水洗部1。故为了提高底座51的稳定性和结构强度,以便承载电机22座和水箱11的重量,可通过如下的底座加强结构来实现。
图9示出一种底座51和水箱11的立体示意图,参考图5和图9所示,底座加强结构包括辅助筋5121,辅助筋5121可连接于底座51且朝向安装爪223方向延伸,辅助筋5121的一侧可连接于上文提到的连接柱511,以便为连接柱511提供支撑。其中,辅助筋5121可设有一个或多个,多个辅助筋5121可均布设置于连接柱511的周向,以便对连接柱511的周向进行均匀支撑。
可选地,辅助筋5121的高度可高于连接柱511的高度,辅助筋5121的上端可设有限位槽,限位槽朝向连接柱511的一侧具有开口。限位槽的底壁可抵接于安装爪223的上端(或限位槽的底壁可齐平于连接柱511的底端),以便对安装爪223进行纵向方向的限位。限位槽的槽壁可抵接于安装爪223的侧壁,以便对安装爪223的外周进行限位。
可以理解地,安装爪223可包括第一侧壁、第二侧壁、第三侧壁以及第四侧壁,其中,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相对设置,第三侧壁和第四侧壁相对设置,第一侧壁可与电机主体222连接。示例性地,一个连接柱511上可连接有三个辅助筋5121,三个辅助筋5121可均布于连接柱511的侧壁,三个辅助筋5121的上端都设有限位槽,安装爪223的第二侧壁、第三侧壁以及第四侧壁可分别抵接于三个限位槽的三个槽壁,以便限制安装爪223的第二侧壁、第三侧壁以及第四侧壁。需要说明的是,此处只是距离说明,对辅助筋5121的个数不做具体限定。
可选地,底座加强结构还可包括连接凸起5122,至少部分相邻且连接于不同连接柱511的两个辅助筋5121之间可设有连接凸起5122,以便若干连接柱511连接成整体,进而提高底座51的结构强度。连接凸起5122可呈弧形,电机22可位于连接凸起5122内。可选地,连接凸起5122的高度可小于辅助筋5121的高度,以便在保证连接柱511的强度的同时,减小不必要的结构重量。
可选地,如图9所示,底座加强结构还可包括支撑筋条5123,支撑筋条5123可连接于底座51且朝向安装爪223的方向延伸,支撑筋条5123的一侧可连接于辅助筋5121,以便为辅助筋5121提供沿辅助筋5121厚度方向的支撑。支撑筋条5123可横跨辅助筋5121的高度方向(即支撑筋条5123可连接于辅助筋5121最高的高度处),以便更好地对连接柱511和安装爪223相连接的位置进行支撑。
可选地,底座加强结构还可包括径向筋条5124,径向筋条5124可连接于底座51,且可朝向安装爪223的方向延伸。径向筋条5124的一端可连接于连接凸起5122或辅助筋5121的外侧壁,径向筋条5124的另一端可延伸至底座51的边缘,以便提高底座51的整体结构强度。其中,径向筋条5124可以为多个,多个径向筋条5124可均布于连接凸起5122或辅助筋5121的外侧。另外,径向筋条5124上可设有过线凹槽5125,以便电线或者数据线过线凹槽5125上穿过。底座51上可设有限制凸起5126,限制凸起5126可包括竖直段和水平段,竖直段可朝向安装爪223方向延伸,用于供电和/或通信的线缆可从水平段与底座51之间的缝隙穿过,以便在纵向上限制线缆的移动。
可选地,如图9所示,底座加强结构还可包括周向筋条5127,周向筋条5127可套设于连接凸起5122和/或辅助筋5121的外侧,且相邻两个径向筋条5124之间可设有周向筋条5127,以便加强多个径向筋条5124之间的连接,进而加强底座51的结构强度。其中,相邻两个径向筋条5124之间可设有至少一个周向筋条5127。可以理解地,相邻两个径向筋条5124之间的周向筋条5127越多,径向筋条5124的结构更稳定。
可选地,如图5所示,底座51上可设置减振凸起,减振凸起可呈环状设置并且可朝向电机主体222的方向延伸。上文提到的第一减振套可套设于电机22座的上端,且可内嵌于减振凸起内,减振凸起可实现对减振套的限位。通过设置减振套,可以提高与电机主体222之间的接触面积,从而便提高减振效果。
如图5所示,直接在水箱11下方的底座51上开设出水孔722,出水孔722上连接有出水管。超量的水可从进风口溢出到基体5和水箱11之间的缝隙中,并沿着基体5的侧壁下落而流入出水孔722中。
值得说明的是,空气净化装置整体的风向流动可以是从侧面进入,然后从顶面或者侧面流出,或者,也可以是从底面进入,然后从顶面或者侧面流出。进风方式的不同导致进风部3的不同,而进风部3依托于基体5设置,故不同的进风方式对应的基体5的形状可不相同。另外,虽然进风方式不同,但是上文提到的动力部2、水箱11以及水洗部1的结构形式可相同。
基体5包括上文提到的底座51以及基壳,底座51可用于动力部2、水箱11、水洗部1的安装,基壳用于进风部3的安装。底座51位于基壳内。下面结合侧面进风、侧面出风的方式,来具体描述空气净化装置的进风部3和出风部4。
图1和图6示出的基体,是以从侧方进风的空气净化装置为例的,如图1和图6所示,基体5可包括第一基壳53和底座51,第一基壳53可包括顶壁和侧壁。第一基壳53的顶壁的内侧可连接于底座51的上端侧壁的外周,第一基壳53的侧壁可连接于第一基壳53的顶壁的外侧,且朝向下方延伸。第一基壳53的侧壁和底座51的侧壁之间可设有上文提到的径向筋条5124,径向筋条5124上可设有凹槽,以便用于供电和/或通信的线缆通过,而且还可以实现减重的目的。
图10示出一种空气净化装置的俯视图,图11示出图10在M-M处的部分立体剖视图,如图1和图11所示,进风部3还可包括初级过滤组件31,以便对要进入水箱11的气体进行初级过滤。图7示出一种初级过滤组件31的立体示意图,如图7所示,初级过滤组件31可包括过滤层311以及过滤架312。过滤层311可套设于水箱11的进风口的外侧,过滤架312可套设于过滤层311的外侧。当水箱11主要由弧形部和竖直部连接而成时,进风口可设置在弧形部上,初级过滤组件31则设置于水箱11的弧形部的外侧。为了便于描述,以下定义水箱11的弧形部为水箱11的前端,定义水箱11的竖直部为水箱11的后端。
可以理解地,过滤架312上可设有贯穿孔,以便外界气体从贯穿孔进入并穿过过滤层311进行初级过滤,再从水箱11的进风口进入水箱11内并被水幕进行净化。示例性地,过滤架312可包括侧壁、上壁以及底壁,过滤架312的上壁和过滤架312的底壁分别连接于过滤架312的侧壁的两端,且都可朝向水箱11的轴线方向延伸。过滤架312的侧壁、上壁以及底壁限定出用于安装过滤层311的安装空间。
可选地,参考图1和图11所示,过滤架312的上壁可连接于水箱11的上端。示例性地,水箱11的上端侧壁上呈阶梯状设置,以便形成用于连接上挡水结构15的放置凹槽112。可以理解地,放置凹槽112的底壁可抵接于过滤架312的上壁,以便限制过滤架312的纵向高度。
可选地,继续结合图1和图11可得,过滤架312的底壁可连接于第一基壳53的上端面,第一基壳53可用于支撑过滤架312。另外,在径向方向上,过滤架312的底壁的长度可超出过滤层311的厚度。也就是说,过滤架312的底壁至少部分未被过滤层311覆盖。水箱11的外侧壁上可连接有限制板101,限制板101可抵接于过滤架312的底壁超出过滤层311的部分的上端面,以便实现对过滤架312的纵向方向上的定位。另外,水箱11的侧壁可连接有抵接凸起102,抵接凸起102可朝向水箱11的外侧延伸,抵接凸起102可抵接于过滤层311厚度方向的一侧。可以理解地,过滤架312的侧壁和抵接凸起102可限制过滤层311的厚度方向的位移。
可选地,结合图6和图7,第一基壳53的前端的上端面可设有限定凸起531,限定凸起531的内壁可抵接于过滤架312前端的外侧壁,以便对过滤架312的径向进行限位。示例性地,过滤架312和过滤层311可设计为弧形,限定凸起531的形状可与过滤层311的形状相匹配,以便贴合于过滤架312的外侧壁。
可选地,限定凸起531上可设有定位孔532。过滤架312的外侧壁上可连接有定位板313,定位板313可朝向背离水箱11的轴线方向延伸。定位板313可配合连接于定位孔532。示例性地,定位板313的至少一部分可穿设于定位孔532。可以理解地,当将过滤架312安装到第一基壳53上时,只需将定位板313伸出定位孔532即可,便于过滤架312的定位和安装。另外,定位孔532可朝向平行或重合于第一基壳53的对称轴线的方向设置,以便安装过滤架312时,只需沿该方向推动过滤架312上的定位板313穿过定位孔532即可,从而可以实现快捷安装。
可选地,继续结合图5和图9可得,第一基壳53后端的上端面上可设有限定凹陷533,过滤架312的底壁上可设置有插接凸起314,插接凸起314可配合连接于限定凹陷533。示例性地,插接凸起314可包括连接于过滤架312的底壁的竖直段,相对于竖直段朝向过滤架312的前端弯折的水平段。限定凹陷533的上端可呈开口设置,限定凹陷533包括槽壁和槽底,位于前端的限定凹陷533的槽壁可设有插孔534,插接凸起314的水平段可***插孔534内,以便实现对过滤架312的限位和安装。可以理解地,插接凸起314的水平段可在限定凹陷533的槽底上滑动,以便限制过滤架312的运动轨迹。
可选地,第一基壳53前端的顶面设有前凸起535,过滤架312的底壁上可设有配合于前凸起535的凹槽,以便至少部分限制过滤架312的前后移动。在某些示例中,前凸起535从上到下的截面逐渐增大,也即是说,前凸起535大致呈锥形。
可选地,第一基壳53上可设有用于安装缺水提示装置的控制器182的置物凹陷536(底座51对应的面上也设有开口),过滤架312的底壁可用于遮挡置物凹陷536,以便对连接于控制器182的电线起限制作用。第一基壳53上可设有接线孔537,以便线缆的走线。
关于出风部4:
如图11所示,出风部4可包括出风罩41,出风罩41可呈空心设置,且出风罩41的下端可设有连通于水箱11的上端的开口。出风罩41内可设有风机,以便引导气体进入水箱11并从水箱11中形成的水幕穿过。出风罩41上设有出风口,以便气体的导出。
示例性地,风机的类型可为离心式、轴流式、斜流式(混流式)或横流式等。图1以离心风机为例示出,其他种类的的风机可参考得出。其中,离心风机431可包括叶轮4311以及用于驱动叶轮4311的离心电机4312。其中叶轮4311可包括轮毂和扇片。可以理解地,离心电机4312启动时,叶轮4311转动,流道(相邻两个扇片可构成一个流道)内的空气,受离心力作用而向外运动,在叶轮4311中央产生真空度。因而从水箱11的上端开口出来的气体被吸入叶轮4311内,被吸入的气体在叶轮4311入口处折转90°后,进入流道,在扇片作用下获得动能和压能。从流道甩出的气流进入出风罩41,经集中导流后,从出风罩41的出风口排出。
可以理解地,扇片可呈倾斜设置,扇片的倾斜方向可与叶轮4311的转动方向相反。下文可以扇叶43111顺时针设置,且叶轮4311逆时针转动为例进行说明。此处叶轮4311转动的方向也可为顺时针,当叶轮4311顺时针转动,出风罩41的设置方式可参考
如图1和图11所示,为了方便风机的安装,出风罩41可包括上罩体433和下罩体432,上罩体433可拆卸连接于下罩体432。下罩体432上可设有呈贯穿设置的中心孔,中心孔的下端可连通于水箱11上端开口。
下面从下到上来描述下罩体432的结构。
如图1和图11所示,下罩体432可包括安装部和引导部,安装部可用于连接于水箱11和/或过滤架312,引导部用于引导出风罩41内气体的流向。示例性地,图12示出部分水箱11和下罩体432连接位置的示意图,如图11和图12所示,安装部可包括第一安装段4321,第一安装段4321可呈环状设置,且可套设于水箱11的上端外侧壁。水箱11的上端外侧壁和第一安装段4321的内壁之间可设有减振结构,减振结构可包括减振衬垫65,以便减小第一安装段4321和水箱11连接位置的噪音。另外减振衬垫65还可起到密封的作用,以便阻挡被甩出的洗涤液流到下罩体432的外侧。
另外,当水箱11的侧壁设置有初级过滤组件31时,安装部还可包括第二安装段4322,第二安装段4322可包括侧壁和上壁,第二安装段4322的上壁可相对第一安装段4321朝向外侧弯曲(此处的“外侧”指的是下罩体432的外侧),第二安装段4322的侧壁可相对第二安装段4322的上壁朝向下方弯曲。第二安装段4322的上壁可抵接于过滤架312的上端面,第二安装段4322的侧壁可套设于过滤架312的上端外侧。如此,过滤架312的上、下两端分别被第二安装段4322的上壁和第一基壳53的上端面限制,过滤架312的内、外两侧分别被水箱11和第二安装段4322的侧壁限制,以便实现第二安装段4322对过滤架312的高度方向的限制,以及对过滤架312的厚度方向(即过滤架312的径向方向)的限制。
此外,如图1所示,第一安装段4321和第二安装段4322的上壁之间可设有第一加强板4341,以便加强第一安装段4321和第二安装段4322之间的连接。
可选地,如图11所示,引导部可包括连接于第一安装段4321的上端外周的集中板4323,集中板4323上可设有呈贯穿设置的集中孔,集中孔可对应于叶轮4311的进风口。进入第一安装段4321内的气体,可从集中孔穿过,以便减小下罩体432的横截面积的半径,使得气体向叶轮4311的进风口位置集中,有利于气体进入叶轮4311中。
引导部还可包括呈环状设置的第一引导凸起4324,第一引导凸起4324位于叶轮4311的下方,且可连接于集中孔的周向,并可朝向叶轮4311的内部弯曲,以便引导被净化后的气体进入离心风机431的叶轮4311。其中,至少部分第一引导凸起4324内嵌于离心风机431的叶轮4311中,以便于第一引导凸起4324的径向段和叶轮4311的顺利对接。可以理解地,第一安装段4321、集中板4323以及第一引导凸起4324可限定出第一引导风道。
此外,图13示出图1在第一出风孔43281的中间位置的横向剖视图,如图11和图13所示,第一引导凸起4324的上端内壁可连接有均衡板4325,以便将气体分散成若干区域,以便实现均匀出风。其中“均匀出风”指的是,位于同一径向位置的区域的气体的流量可相同。示例性地,均衡板4325可包括周向缘条43251以及径向缘条432542。周向缘条43251可呈环状设置,且可位于第一引导凸起4324内,并可与第一引导凸起4324呈同心设置。径向缘条432542可沿第一引导凸起4324的径向设置,且可将第一引导凸起4324和周向缘条43251连接在一起,以便形成若干区域。
可以理解地,如图11所示,离心风机431的轮毂可包括进风段以及位于进风段上方的连接段,进风段用于引导气体进入,连接段用于安装离心电机4312。进风段和连接段可通过扇片连接。其中,从上到下,进风段逐渐朝向叶轮4311的外侧弯曲,以便将气体引导到叶轮4311的外侧。
另外,如图11所示,下罩体432在设计时,考虑到为了更加贴合离心风机431的进风段,或者为了将气体向叶轮4311地外侧进行引导,可通过以下设置来实现。示例性地,引导部可包括第二引导凸起4326,第二引导凸起4326可呈环状设置,第二引导凸起4326可套设于轮毂的进风段的外侧,且可连接于集中板4323,并可朝向叶轮4311的外侧弯曲。第二引导凸起4326和轮毂的进风段之间限定出第二引导通道422。
示例性地,第二引导凸起4326可包括轴向段和径向段,第二引导凸起4326的轴向段可连接于且集中板4323,且朝向上方延伸。第二引导凸起4326的径向段可相对于第二引导凸起4326的轴向段朝向叶轮4311的外侧弯曲。轮毂的进风段可位于第一引导凸起4324和第二引导凸起4326之间。
另外,位于轮毂的进风段和第二引导凸起4326之间的集中板4323上可设有出气孔43231。可以理解地,从水箱11出来的一部分气体从上述出气孔43231中穿出并进入第二引导通道422中,从水箱11出来的另一部分气体可通过第一引导风道进入叶轮4311内,并经叶轮4311的流道与流出第二引导通道422的气体汇合。
可选地,引导部还可包括第三引导凸起4327和第四引导凸起4328,第三引导凸起4327可连接于第二引导凸起4326,并朝向下罩体432的外侧延伸。第四引导凸起4328可相对于第三引导凸起4327朝向上方弯曲,第四引导凸起4328上可设有第一出风孔43281。第三引导凸起4327以及第四引导凸起4328可限制出第三引导通道423,以便将气体从第一出风孔43281引出出风罩41。另外,位于下罩体432上的第一出风孔43281的上端可呈开口设置,且第一出风孔43281的开口高度可大于叶轮4311的流道的高度,以便保证从叶轮4311流道出来的气体可顺利进入第一出风孔43281。
可选地,如图1、图11以及图13所示,第一出风孔43281可设有一个,第一出风孔43281也可设有多个。第一出风孔43281设有一个的情况很常见,在此就不再赘述。图11以所示,当第一出风孔43281设有多个时,相邻两个第一出风孔43281之间的第四引导凸起4328,沿着叶轮4311转动的方向,从一个第一出风孔43281到另一个第一出风孔43281,第四引导凸起4328可朝向逐渐远离叶轮4311的外周方向弯曲,以便逐渐引导气体的流向,减小气体与第四引导凸起4328之间的能量损耗。另外,多个第一出风孔43281可呈对称设置,以便平衡气体的流量,使得水洗空气维持稳定。
可以理解地,本申请的水洗空气净化装置可应用于落地式空调设备,故适用于用户对出风高度的要求,可将出风罩41的出风处做向上调整,以扩大出风高度。示例性地,如图1和图11所示,第四引导凸起4328可设有侧引导凹陷43282,侧引导凹陷43282可朝向下罩体432的外侧延伸,侧引导凹陷43282上可设有第二出风孔43283,第二出风孔43283的出风高度可高于第一出风孔43281的出风高度。其中,从下罩体432的轴线到下罩体432的外周方向,侧引导凹陷43282的底壁可逐渐朝向上方倾斜,以便将位于第三引导通道423的气体向上方进行引导。可以理解地,侧引导凹陷43282的侧壁以及其底壁可限定出第四引导通道424,第四引导通道424可连通于第三引导通道423,可将气体向上引导,并从第二出风孔43283流出。
另外,如图1所示,还可以在第一出风孔43281内可设置上扬板43284,沿着叶轮4311的转动方向,上扬板43284逐渐朝上倾斜,以便得到倾斜向上运动的气体。上扬板43284可均布设置于第一出风孔43281的高度方向,以便于均匀出风。
可选地,如图13所示,相邻的第一出风孔43281和第二出风孔43283,沿着叶轮4311转动的方向,从一个第一出风孔43281(或第二出风孔43283)到另一个第二出风孔43283(或第一出风孔43281),第四引导可凸起可朝向逐渐远离叶轮4311的外周方向弯曲。
可选地,如图1所示,第二引导凸起4326的外侧可连接有加强结构,加强结构可为第二加强板54344342,第二加强板54344342的上到下两端可分别连接于第三引导凸起4327和第一引导凸起4324,以便提高下罩体432的承载能力。
可选地,如图13所示,上罩体433上的第一出风孔43281以及第二出风孔43283的分布可呈对称设置,两个第一出风孔43281或者两个第二出风孔43283可分列于对称轴线的两侧,一以便提高出风罩41的出风的平衡性。示例性地,两个第二出风孔43283可位于下罩体432的前端,两个第一出风孔43281可位于下罩体432的后端。其中,下罩体432的前端和水箱11的前端方向一致,下罩体432的后端与水箱11的后端的方向一致。
为了得到上述的对称性要求,相邻的两个第一出风孔43281之间(或者第一出风孔43281和第二出风孔43283之间),第四引导凸起4328可具有相应的曲线转折变化。下面以两个第一出风孔43281之间的第四引导凸起4328为例,进行简单说明。其中,相邻的两个呈平行设置的两个第四引导凸起4328之间可限定出第一进风口。
示例性地,第一出风孔43281可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沿着叶轮4311的转动方向,第一端可位于第二端之前。如图12所示,右侧的第一出风孔43281的第二端可通过第四引导凸起4328来连接于左侧的第一出风孔43281的第一端。其中第四引导凸起4328可包括第一平直段43285、弧形段43286以及第二平直段43287,第一平直段43285可连接于右侧的第一出风孔43281的第二端,第二平直段43287可连接于第二出风孔43283的第一端,第一平直段43285和第二平直段43287可呈对称设置,以便确定两个对称的第一出风孔43281的对称基准;圆弧可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逆着叶轮4311的转动方向,弧形段43286的第一端可连接于第二平直段43287,弧形段43286的第二端可朝向逐渐靠近叶轮4311方向弯曲,且弧形段43286的第二端可低于弧形段43286的第一端。以便随着叶轮4311转动,气体可平顺进入左侧的第一出风孔43281内;弧形段43286的第二端和第一平直段43285可具有过渡段43288,以便气体的顺利进入右侧的第一出风孔43281内。
可选地,由图13可知,过渡段43288具有明显的突变点,即明显的角度变化点,故为了提高第四引导凸起4328在过渡段43288位置的结构强度,即为了提高在截面突变点位置的结构强度,引导部还可包括过渡板,过渡板可将过渡段43288和至少部分弧形段43286连接。
下面来描述上罩体433:
如图1和图11所示,上罩体433可包括上罩板4331,上罩板4331可用于封盖下罩体432上的中心孔。风机可悬挂安装于上罩体433上,以便降低风机的振动对出风罩41的影响。上罩体433和下罩体432可通过紧固件进行连接,示例性地,下罩体432的第四引导凸起4328的上端可连接有下罩板4329,下罩板4329可朝向叶轮4311的外侧延伸。至少部分上罩板4331的下端可抵接于下罩板4329的上端,并可通过紧固件连接在一起。
另外,下罩板4329上可连接有下罩凸缘43291,下罩凸缘43291可朝上延伸,且下罩凸缘43291和第四引导凸起4328之间可设有预设间隙。上罩板4331的侧壁可内嵌于下罩凸缘43291内,以便限制上罩板4331的移动。另外,上罩板4331的外周可连接有上罩凸缘43311,以便加强上罩板4331的结构强度。上罩凸缘43311可朝向上方延伸且内嵌于下罩凸缘43291内。
此外,下罩板4329的下端可连接有紧固凸起43292,紧固件可依次穿过上罩板4331和下罩板4329,并螺纹连接于紧固凸起43292。
可选地,如图11所示,上罩板4331上可设有上引导凹陷4332,上引导凹陷4332可朝向上方延伸,以便增大第一出风孔43281和/或第二出风孔43283的出风高度和面积。示例性地,上引导凹陷4332可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沿着叶轮4311转动的方向,上引导凹陷4332的高度逐渐增大。即上引导凹陷4332的第二端的高度高于上引导凹陷4332的第一端的高度。上引导凹陷4332的第二端上可呈开口设置,且连通于第一出风孔43281和/或第二出风孔43283。其中,每个第一出风孔43281和/或第二出风孔43283都连接有相应的上引导凹陷4332。
可以理解地,当不设置上引导凹陷4332时,上罩板4331、第三引导凸起4327以及第四引导凸起4328限定出第三引导通道423,第一出风孔43281和/或第二出风孔43283地高度一定低于上罩板4331和第三引导凸起4327之间的高度。而当设置上引导凹陷4332时,可将气体的向上方引导,也增高了第一出风孔43281和/或第二出风孔43283的高度。
可选地,图14示出图10在N-N处的部分剖视图,如图10、图11以及图14所示,风机和上罩体433之间可设有连接垫片66,连接垫片66可选用橡胶材料制成,以便具有减振效果。在装配风机时,可使用紧固件依次穿过上罩体433以及连接垫片66与风机连接。
可选地,上罩体433上可设有朝向上方延伸的上凹陷,至少部分风机可内嵌于上述上凹陷内,以便通过上凹陷对风机进行定位。
可选地,上罩体433的上端可设有定位槽,连接垫片66上可连接有定位凸缘661,定位凸缘661可朝向上罩体433延伸并伸入该定位槽。定位凸缘661的外侧壁可抵接于定位槽的槽壁。
值得说明的是,可通过定位槽的形状设计来降低确定风机相对于上罩体433的相对位置的难度。示例性地,定位槽可为不对称形状,定位槽也可为对称的形状,例如定位槽可呈“十”字形。
示例性地,如图14所示,连接垫片66上可连接有加强柱662,上罩体433上可设有至少两个通孔。加强柱662可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加强柱662的第一端的截面可大于加强柱662的第二端的截面。加强柱662的第一端可位于上罩体433的上方,加强柱662的第一端的下端面可抵接于通孔的外周,加强柱662的第二端可穿设于上罩体433的通孔且与连接垫片66连接。紧固件可穿设于加强柱662、连接垫片66与风机连接。如此,通过连接垫片66和加强柱662,将风机和上罩体433隔绝,加强柱662、连接垫片66可为橡胶材质的,以便于减弱风机对上罩体433的影响。
可选地,图15示出部分上罩体433的立体示意图,如图1、图11以及图15所示,由于上罩体433用于连接风机,故上罩体433可设置加强结构来加强上罩体433的结构强度。示例性地,上罩体433上设有槽和孔的地方(例如通孔和定位槽),都绕着槽和孔的外周设置一圈第一加强凸起4343,以便提高槽和孔位置的结构强度。上罩体433上设置的定位槽或者多个通孔,可集中在上罩体433的中间位置。相邻两个第一加强凸起4343之间可通过第四加强凸起4349连接,第四加强凸起4349可呈弧状设置。
可选地,上罩体433上可连接有呈环状设置的第二加强凸起4344。上罩体433上的多个通孔可位于第二加强凸起4344的内部,以便进一步提高槽和孔位置的结构强度。
可选地,第一加强凸起4343的外侧和第二加强凸起4344的内侧之间来连接有第一径向凸起4345,第一径向凸起4345不仅能将第一加强凸起4343和第二加强凸起4344连接在一起,以便提高上罩体433的整体性。第一径向凸起4345还能够用于支撑第一加强凸起4343和第二加强凸起4344。
可选地,在上罩体433设置的上凹陷的外侧可设有呈环状设置的第三加强凸起4346,以便提高上凹陷位置的结构强度。另外,上壳体1811上的通孔或者安装槽可设于上凹陷上,以便于上罩体433和风机的连接。
可选地,第三加强凸起4346和第二加强凸起4344之间设有第二径向凸起4347。其中,第一径向凸起4345和第二径向凸起4347可分别均布于第二加强凸起4344和第三加强凸起4346的周向,且第二径向凸起4347和第一径向凸起4345可错位设置。第二径向凸起4347可朝向第二加强凸起4344的径向延伸。可以理解地,第二径向凸起4347也可将第一加强凸起4343和第二加强凸起4344连接在一起,以便进一步提高上罩体433的结构强度。
可选地,上罩体433上还设有第三径向凸起4348,第三径向凸起4348可连接于第三加强凸起4346上且朝向外罩体的外周沿伸,以便提高上罩体433的整体结构强度。
可选地,图16示出图11在F的放大图,如图11和图16所示,上罩体433上可设有电容启动器4334,用于帮助启动风机。示例性地,上罩体433上设有放置腔,以便限制和固定电容启动器4334。放置腔可由多个连接于上罩体433的放置凸起4335限定而成。至少两个放置凸起4335由弹性材料制成,以便抵紧于电容启动器4334的侧壁,从而固定住电容启动器4334。放置凸起4335的高度可低于电容启动器4334的高度,以便与操作人员进行安装或者维护。
另外,至少两个呈相对设置的放置凸起4335的上端可各连接有一卡接块4336,卡接块4336可朝向电容启动器4334方向延伸,以便限制电容启动器4334在高度方向的运动。电容启动器4334的相对两端可卡接于两个卡接块4336。示例性地,卡接块4336背离放置凸起4335的一端可具有引导斜面1613,从电容启动器4334的外周到电容启动器4334的轴线方向,引导斜面1613可逐渐朝向下方延伸,以便引导电容启动器4334的放置。值得说明的是,连接有卡接块4336的放置凸起4335或者卡接块4336,可具有沿卡接块4336的延伸方向的弹性位移。
需要说明的是,如图1和图11所示,上罩体433上还可设有多个呈环状设置的加强凸起,相邻两个加强凸起之间都可通过径向凸起连接。
可选地,如图15所示,径向凸起和呈环状设置的加强凸起上可设有过线凹槽,以便用于供电和/或通信的线缆穿过。上罩体433上还可设有固线凸起4337,以便线缆的固定。固线凸起4337可成对设置。固线凸起4337可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固线凸起4337的第一端可连接于上罩体433,固定凸起的第二端可朝向上方延伸,固线凸起4337的第二端可相对于固线凸起4337的第一端朝下方弯折。两个固线凸起4337的第二端相对的两个面倾斜设置,具体而言,是从固定凸起的外侧到固定凸起的内侧逐渐朝向下方倾斜,以便引导用于供电和/或通信的线缆从上到下插进两个固线凸起4337之间。
综上所述,在侧向进风方式下,气体的流动过程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为:外界的含尘气体在离心风机431的引导下,从侧方进入初级过滤组件31,经初级过滤组件31进行初步过滤后,从水箱11的进风口进入水箱11,并与水箱11内的被甩出的洗涤液接触,而得到净化后的气体。净化后的气体从水箱11的上端流出水箱11,并进入离心风机431的叶轮4311转向,从出风罩41上的第一出风孔43281和/或第二出风孔43283出来。

Claims (9)

1.一种出风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出风罩,具有进风口以及至少两个第一出风孔,所述出风罩的进风口设置于所述出风罩的底端,所述第一出风孔设置于所述出风罩的侧壁;
风机,位于所述出风罩内,所述风机的进风口连通于所述出风罩的进风口;所述风机包括叶轮;
所述出风罩的侧壁设有侧引导凹陷,所述侧引导凹陷朝向所述出风罩的外侧延伸,且从所述出风罩的轴线到所述出风罩的外周方向,所述侧引导凹陷的底壁逐渐朝向上方倾斜;所述出风罩的出风口还包括第二出风孔,所述第二出风孔设置于所述侧引导凹陷上,所述第二出风孔 的出风高度高于所述第一出风孔 的出风高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出风结构,其特征在于,相邻两个所述第一出风孔之间的所述出风罩的侧壁,沿着所述叶轮的转动的方向,从一个所述第一出风孔到另一个所述第一出风孔,所述出风罩的侧壁可朝向逐渐远离所述叶轮的方向弯曲。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出风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罩的出风口包括两个第一出风孔,两个所述第一出风孔沿所述出风罩的轴线呈对称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出风结构,其特征在于,沿着所述叶轮的转动的方向,所述第一出风孔依次设有第一端和第二端,呈对称设置的两个所述第一出风孔之间的所述出风罩的侧壁包括:
第一平直段,连接于其中一个所述第一出风孔的第二端;
第二平直段,连接于另一个所述第一出风孔的第一端,所述第一平直段和所述第二平直段沿所述出风罩的轴线呈对称设置;
弧形段,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弧形段的第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平直段,所述弧形段的第二端连接于所述第二平直段,沿着所述叶轮的转动的方向,所述弧形段的第二端朝向逐渐远离所述叶轮的方向弯曲。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出风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弧形段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一平直段之间设有过渡段,所述过渡段和所述弧形段之间的夹角为锐角。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出风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出风孔内设置有上扬板,沿着所述叶轮的转动方向,所述上扬板逐渐朝上倾斜。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出风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罩的底端连接有呈环状设置的第一引导凸起,所述第一引导凸起位于所述叶轮的下方,且朝向所述叶轮的内部弯曲。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出风结构,其特征在于,至少部分所述出风罩的底端套设于所述叶轮的底端的外侧,所述第一引导凸起和至少部分所述出风罩的底端之间设置有出气孔。
9.一种空气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水箱以及如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出风结构,所述出风结构包括出风罩,所述出风罩具有进风口,所述水箱具有出风口,所述出风罩的进风口连通于所述水箱的出风口。
CN202010393741.6A 2020-05-11 2020-05-11 出风结构以及空气净化装置 Active CN11157849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393741.6A CN111578497B (zh) 2020-05-11 2020-05-11 出风结构以及空气净化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393741.6A CN111578497B (zh) 2020-05-11 2020-05-11 出风结构以及空气净化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578497A CN111578497A (zh) 2020-08-25
CN111578497B true CN111578497B (zh) 2021-11-23

Family

ID=7211538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393741.6A Active CN111578497B (zh) 2020-05-11 2020-05-11 出风结构以及空气净化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578497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295006B (zh) * 2020-11-05 2022-05-17 广州市合联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一种空气清洗消杀装置及方法
CN114576733A (zh) * 2020-11-30 2022-06-03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水洗空气装置及空调柜机
CN113418267A (zh) * 2021-06-03 2021-09-21 重庆海尔空调器有限公司 水洗空气装置及空调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577017Y (zh) * 2002-11-07 2003-10-01 东莞东坑小塘特翊电机厂 一种鼓风机
CN2847139Y (zh) * 2005-11-18 2006-12-13 倪伯杨 用于净化器、空调机的风轮出风管道
CN201313023Y (zh) * 2008-10-17 2009-09-23 张耀光 空气过滤装置
CN102261341A (zh) * 2011-08-04 2011-11-30 张家港施亿百机电设备有限公司 小型双出风离心风机
CN106194804A (zh) * 2016-08-31 2016-12-07 青岛海尔股份有限公司 离心风机
CN107514379A (zh) * 2017-09-25 2017-12-26 深圳市普瑞美泰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双进风双出风的离心风机
CN108431429A (zh) * 2016-01-07 2018-08-21 株式会社电装 送风机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196771A (en) * 1977-09-12 1980-04-08 A/S Norlett Ventilator with heat exchanger
CN2826038Y (zh) * 2005-10-12 2006-10-11 陈文伟 一种电风扇改良结构
CN207278544U (zh) * 2017-04-25 2018-04-27 天津市众联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双风道风机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577017Y (zh) * 2002-11-07 2003-10-01 东莞东坑小塘特翊电机厂 一种鼓风机
CN2847139Y (zh) * 2005-11-18 2006-12-13 倪伯杨 用于净化器、空调机的风轮出风管道
CN201313023Y (zh) * 2008-10-17 2009-09-23 张耀光 空气过滤装置
CN102261341A (zh) * 2011-08-04 2011-11-30 张家港施亿百机电设备有限公司 小型双出风离心风机
CN108431429A (zh) * 2016-01-07 2018-08-21 株式会社电装 送风机
CN106194804A (zh) * 2016-08-31 2016-12-07 青岛海尔股份有限公司 离心风机
CN107514379A (zh) * 2017-09-25 2017-12-26 深圳市普瑞美泰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双进风双出风的离心风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578497A (zh) 2020-08-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578497B (zh) 出风结构以及空气净化装置
KR100594893B1 (ko) 중앙분리대에 설치되는 도로상의 먼지제거장치
CN212701061U (zh) 水洗装置
CN212417353U (zh) 出风罩以及空气净化装置
CN212431167U (zh) 基体以及空气净化装置
CN212431170U (zh) 从下方进风的空气净化装置
CN113634061A (zh) 出风罩以及空气净化装置
CN113719948A (zh) 基体以及空气净化装置
KR101468969B1 (ko) 가습공기청정기
CN111957132B (zh) 一种应用于空气净化装置的安装结构以及空气净化装置
CN213020161U (zh) 空气净化装置
WO2021212564A1 (zh) 空气净化装置、空调内机、空调器及新风***
CN217817290U (zh) 水幕空气净化器
CN213020162U (zh) 流道结构以及空气净化装置
WO2018105792A1 (ko) 소음 및 진동 흡수형 공기청정기
CN212431168U (zh) 从下侧进风的空气净化装置
KR101480266B1 (ko) 공기정화기
KR101806603B1 (ko) 휴대용 에어워셔
CN113701298A (zh) 侧挡水结构以及空气净化装置
CN113719949A (zh) 流道结构以及空气净化装置
CN113719950A (zh) 空气净化装置
CN113639370A (zh) 从下侧进风的空气净化装置
CN212431108U (zh) 水洗空气净化装置和空调
CN113701297A (zh) 从下方进风的空气净化装置
CN212431165U (zh) 侧挡水结构以及空气净化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