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536588B - 全热交换组件、新风机组及新风机组的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全热交换组件、新风机组及新风机组的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536588B
CN111536588B CN202010374167.XA CN202010374167A CN111536588B CN 111536588 B CN111536588 B CN 111536588B CN 202010374167 A CN202010374167 A CN 202010374167A CN 111536588 B CN111536588 B CN 11153658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an
air
fresh air
heat exchange
lay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374167.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536588A (zh
Inventor
高朋
迟亚玲
兰刚
周建峰
阮志杰
胡宏境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Original Assignee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filed Critical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Priority to CN202010374167.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536588B/zh
Publication of CN11153658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53658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53658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53658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11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air outlets
    • F24F1/0014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air outlets having two or more outlet opening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35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introduction of outside air to the room
    • F24F1/0038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introduction of outside air to the room in combination with simultaneous exhaustion of inside ai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全热交换组件、新风机组及新风机组的控制方法。全热交换组件,包括多个气流层,部分所述气流层构成新风层,剩余部分所述气流层构成回风层,所述新风层和所述回风层相互间隔设置,相邻的所述新风层和所述回风层之间设置有全热交换膜。本发明提供的全热交换组件、新风机组及新风机组的控制方法,堆叠设置新风风道和回风风道,并将进出风方向设置在四个方向上,从而在保证风道通风量的前提下减小体积,并且在将全热交换组件偏心设置之后使风机组件的布置空间加倍,在风机尺寸不变的情况下能够尽可能的减小壳体的体积,风道的宽度渐变并与两个风量不同的风机进行配合,极大的改善风道流场和风量覆盖区域,实现多种出风模式。

Description

全热交换组件、新风机组及新风机组的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空气处理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全热交换组件、新风机组及新风机组的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全热新风换气机因需同时存在新回风双向气流,需要2套风道,导致结构空间局限,市场中大型新风机组,只能使用电机内置于风机的紧凑单风机结构(SYB系列外转子风机),无法像单相流机组一样,如吊柜风机盘管,以双轴电机带动多个小型风机,满足中大风量机组需求,造成中大型新风机组体积过大的问题。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全热交换芯体因需要两个风道造成占用空间过大的技术问题,而提供一种两个风道堆叠设置且将进出风口分布在四个方向上,从而保证风道通风量的前提下减小体积的全热交换组件、新风机组及新风机组的控制方法。
一种全热交换组件,包括多个气流层,部分所述气流层构成新风层,剩余部分所述气流层构成回风层,所述新风层和所述回风层相互间隔设置,相邻的所述新风层和所述回风层之间设置有全热交换膜,且所述新风层的新风出风口朝向第一方向,所述新风层的新风进风口朝向第二方向,所述回风层的回风进风口朝向第三方向,所述回风层的回风出风口朝向第四方向。
所述全热交换组件的截面为长方形,所述长方形具有依次相邻的第一边、第二边、第三边和第四边,所述新风层的新风出风口处于所述第一边,所述新风层的新风进风口处于所述第二边,所述回风层的回风进风口处于所述第三边,所述回风层的回风出风口处于所述第四边。
所述气流层内设置有多条风道,在所述长方形的第一对角线的长度方向上,所有所述风道并列设置,且所有所述风道的宽度逐渐增加。
所述风道的截面为L形,且所有所述L形的顶点均处于所述第一对角线上。
所述风道的截面为弧形,且所有所述弧形的圆心均与所述第一对角线的一个端点共点。
在所述新风层中,所述风道的宽度沿所述第一对角线的正方向逐渐增加,在所述回风层,所述风道的宽度沿所述第一对角线的负方向逐渐增加。
一种新风机组,包括上述的全热交换组件。
所述新风机组还包括壳体,所述全热交换组件设置于所述壳体内部,所述新风出风口处于所述壳体的第一侧面,所述新风进风口处于所述壳体的第二侧面,所述回风进风口处于所述壳体的第三侧面,所述回风出风口处于所述壳体的第四侧面上。
所述壳体为长方体结构,所述第一侧面、所述第二侧面、所述第三侧面和所述第四侧面依次连接构成所述长方体结构的周侧面。
所述全热交换组件偏心设置于所述壳体内部。
所述新风机组还包括两个风机组件,一个所述风机组件设置于所述新风出风口处,另一所述风机组件设置于所述回风出风口处。
所述风机组件包括第一风机和第二风机,所述第一风机与所述第二风机并列设置,且所述第一风机的出风量大于所述第二风机的出风量。
所述风机组件还包括驱动电机,所述驱动电机设置于所述第一风机和所述第二风机之间,且所述驱动电机的输出轴与所述第一风机和所述第二风机均直接或间接传动连接。
所述全热交换组件的截面为长方形,所述气流层内设置有多条风道,在所述长方形的第一对角线的长度方向上,所有所述风道的宽度逐渐增加,且在所述风道的宽度增加方向上,所述第二风机、所述驱动电机和所述第一风机依次设置。
所述新风机组还包括四个隔板,所述全热交换组件的截面为长方形,每一所述隔板的一端与所述长方形的一个顶点密封设置,另一端与长方体结构的对应侧棱密封设置。
一种上述的新风机组的控制方法,所述风机组件包括第一风机和第二风机,所述第一风机与所述第二风机并列设置,且所述第一风机的出风量大于所述第二风机的出风量,所述控制方法包括:
设定第一风量需求值m和第二风量需求值n,m<n,并获取实时风量需求值Q,将Q与m和n进行比较;
当Q≤m时,所述第二风机处于开启状态,所述第一风机处于关闭状态;
当m<Q≤n时,所述第一风机处于开启状态,所述第二风机处于关闭状态;
当n≤Q时,所述第一风机和所述第二风机均处于开启状态。
本发明提供的全热交换组件、新风机组及新风机组的控制方法,堆叠设置新风风道和回风风道,并将进出风方向设置在四个方向上,从而在保证风道通风量的前提下减小体积,并且在将全热交换组件偏心设置之后使风机组件的布置空间加倍,在风机尺寸不变的情况下能够尽可能的减小壳体的体积,布置紧凑,风道的宽度渐变并与两个风量不同的风机进行配合,极大的改善风道流场和风量覆盖区域,实现多种出风模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提供的全热交换组件、新风机组及新风机组的控制方法的实施例的全热交换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提供的全热交换组件、新风机组及新风机组的控制方法的实施例的新风层或回风层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提供的全热交换组件、新风机组及新风机组的控制方法的实施例的新风机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
1、新风层;2、回风层;3、风道;4、壳体;5、风机组件;51、第一风机;52、第二风机;53、驱动电机;6、隔板;11、全热交换组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如图1和图2所示的全热交换组件,包括多个气流层,部分所述气流层构成新风层1,室外新风通过所述新风层1进入室内,剩余部分所述气流层构成回风层,室内回风通过所述回风层排出室外,所述新风层1和所述回风层相互间隔设置,相邻的所述新风层1和所述回风层之间设置有全热交换膜,从而使新风和回风能够通过全热交换膜进行热量和/或湿度的交换,且所述新风层1的新风出风口朝向第一方向,所述新风层1的新风进风口朝向第二方向,所述回风层的回风进风口朝向第三方向,所述回风层的回风出风口朝向第四方向,将所述新风层1和所述回风层堆叠设置,并使新风进出风和回风进出风的方向处于均不相同的四个方向上,使得进出风风道空间加倍,从而在保证相同风量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小全热交换组件的体积。
所述全热交换组件11的截面为长方形,所述长方形具有依次相邻的第一边、第二边、第三边和第四边,所述新风层1的新风出风口处于所述第一边,所述新风层1的新风进风口处于所述第二边,所述回风层的回风进风口处于所述第三边,所述回风层的回风出风口处于所述第四边,最大限度增加风道空间,优选的,所述全热交换组件11的截面为正方形。
所述气流层内设置有多条风道3,在所述长方形的第一对角线的长度方向上,所有所述风道3并列设置,且所有所述风道3的宽度逐渐增加,有效改善全热交换组件11的流场分布,使得风场更加均匀。
所述风道3的截面为L形,且所有所述L形的顶点均处于所述第一对角线上,也即新风和回风均在风道3内部进行90°的折流,增加在风道3内部的停留时间,从而保证新风和回风的充分换热,同时方便在使用全热交换组件11时对新风进出风口和回风进出风口进行布置。
所述风道3的截面为弧形,且所有所述弧形的圆心均与所述第一对角线的一个端点共点,尽可能增加新风和回风在风道3内部的流动距离,同时降低新风和回风在风道3内部因折流原因为产生噪音。
在所述新风层1中,所述风道3的宽度沿所述第一对角线的正方向逐渐增加,在所述回风层,所述风道3的宽度沿所述第一对角线的负方向逐渐增加,从也即新风风道3的宽度小且密度大的位置对应回风风道3的宽度大且密度小的位置,而新风风道3的宽度大且密度小的位置对应回风风道3的宽度小且密度大的位置,从而充分保证新风和回风之间的换热。
如图3所示的一种新风机组,包括上述的全热交换组件11。
所述新风机组还包括壳体4,所述全热交换组件11设置于所述壳体4内部,所述新风出风口处于所述壳体4的第一侧面,所述新风进风口处于所述壳体4的第二侧面,所述回风进风口处于所述壳体4的第三侧面,所述回风出风口处于所述壳体4的第四侧面上,从而最大限度的利用壳体4的体积,有效增加壳体4内部的风机组件的布置空间,从而在使用相同的风机组件的情况下有效的减小壳体4的体积。
所述壳体4为长方体结构,所述第一侧面、所述第二侧面、所述第三侧面和所述第四侧面依次连接构成所述长方体结构的周侧面,也即长方体结构的每一个侧面构成一个风口,可以在相同风量的前提下减小风口的高度,从而降低壳体4的高度。
所述全热交换组件11偏心设置于所述壳体4内部,最大限度的给出风机组件的安装空间。
所述新风机组还包括两个风机组件5,一个所述风机组件5设置于所述新风出风口处,另一所述风机组件5设置于所述回风出风口处,也即一个风机组件5为新风气流提供动力,而另一个风机组件5为回风气流提供动力。
所述风机组件5包括第一风机51和第二风机52,所述第一风机51与所述第二风机52并列设置,且所述第一风机51的出风量大于所述第二风机52的出风量,使得风机组件5能够根据需求实现三个档位的气流,增加风量调节模式。
所述风机组件5还包括驱动电机53,所述驱动电机53设置于所述第一风机51和所述第二风机52之间,且所述驱动电机53的输出轴与所述第一风机51和所述第二风机52均直接或间接传动连接,从而使驱动电机53能够单独带动第一风机51或第二风机52,也可以同时带动第一风机51和第二风机52。
所述全热交换组件11的截面为长方形,所述气流层内设置有多条风道3,在所述长方形的第一对角线的长度方向上,所有所述风道3的宽度逐渐增加,且在所述风道3的宽度增加方向上,所述第二风机52、所述驱动电机53和所述第一风机51依次设置,也就是说第二风机52、驱动电机53和第一风机51的排列顺序是按照对应的风口宽度增加方向进行排列的,使风量小的第二风机52对应宽度小且密度大的风道3,而风量大的第一风机51对应宽度大且密度小的风道3,从而在任意风量调节模式中保证风量处于最优状态。
所述新风机组还包括四个隔板6,所述全热交换组件11的截面为长方形,每一所述隔板6的一端与所述长方形的一个顶点密封设置,另一端与长方体结构的对应侧棱密封设置,也即利用隔板6将全热交换组件11与壳体4的内表面之间进行密封设置,而形成新风进风风道3、新风出风风道3、回风进风风道3和回风出风风道3,并且实现新风进风风道3、新风出风风道3、回风进风风道3、回风出风风道3之间的相对密封。
一种上述的新风机组的控制方法,所述风机组件5包括第一风机51和第二风机52,所述第一风机51与所述第二风机52并列设置,且所述第一风机51的出风量大于所述第二风机52的出风量,所述控制方法包括:
设定第一风量需求值m和第二风量需求值n,m<n,并获取实时风量需求值Q,将Q与m和n进行比较;
当Q≤m时,所述第二风机52处于开启状态,所述第一风机51处于关闭状态;
当m<Q≤n时,所述第一风机51处于开启状态,所述第二风机52处于关闭状态;
当n≤Q时,所述第一风机51和所述第二风机52均处于开启状态。
使得新风机组能够根据具体的风量需求进行合理的调节。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5)

1.一种全热交换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多个气流层,部分所述气流层构成新风层(1),剩余部分所述气流层构成回风层,所述新风层(1)和所述回风层相互间隔设置,相邻的所述新风层(1)和所述回风层之间设置有全热交换膜,且所述新风层(1)的新风出风口朝向第一方向,所述新风层(1)的新风进风口朝向第二方向,所述回风层的回风进风口朝向第三方向,所述回风层的回风出风口朝向第四方向,所述全热交换组件(11)的截面为长方形,所述气流层内设置有多条风道(3),在所述长方形的第一对角线的长度方向上,所有所述风道(3)并列设置,且所有所述风道(3)的宽度逐渐增加。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热交换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长方形具有依次相邻的第一边、第二边、第三边和第四边,所述新风层(1)的新风出风口处于所述第一边,所述新风层(1)的新风进风口处于所述第二边,所述回风层的回风进风口处于所述第三边,所述回风层的回风出风口处于所述第四边。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热交换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道(3)的截面为L形,且所有所述L形的顶点均处于所述第一对角线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热交换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道(3)的截面为弧形,且所有所述弧形的圆心均与所述第一对角线的一个端点共点。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热交换组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新风层(1)中,所述风道(3)的宽度沿所述第一对角线的正方向逐渐增加,在所述回风层,所述风道(3)的宽度沿所述第一对角线的负方向逐渐增加。
6.一种新风机组,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全热交换组件(11)。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新风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新风机组还包括壳体(4),所述全热交换组件(11)设置于所述壳体(4)内部,所述新风出风口处于所述壳体(4)的第一侧面,所述新风进风口处于所述壳体(4)的第二侧面,所述回风进风口处于所述壳体(4)的第三侧面,所述回风出风口处于所述壳体(4)的第四侧面上。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新风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4)为长方体结构,所述第一侧面、所述第二侧面、所述第三侧面和所述第四侧面依次连接构成所述长方体结构的周侧面。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新风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全热交换组件(11)偏心设置于所述壳体(4)内部。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新风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新风机组还包括两个风机组件(5),一个所述风机组件(5)设置于所述新风出风口处,另一所述风机组件(5)设置于所述回风出风口处。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新风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机组件(5)包括第一风机(51)和第二风机(52),所述第一风机(51)与所述第二风机(52)并列设置,且所述第一风机(51)的出风量大于所述第二风机(52)的出风量。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新风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机组件(5)还包括驱动电机(53),所述驱动电机(53)设置于所述第一风机(51)和所述第二风机(52)之间,且所述驱动电机(53)的输出轴与所述第一风机(51)和所述第二风机(52)均直接或间接传动连接。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新风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全热交换组件(11)的截面为长方形,所述气流层内设置有多条风道(3),在所述长方形的第一对角线的长度方向上,所有所述风道(3)的宽度逐渐增加,且在所述风道(3)的宽度增加方向上,所述第二风机(52)、所述驱动电机(53)和所述第一风机(51)依次设置。
14.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新风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新风机组还包括四个隔板(6),所述全热交换组件(11)的截面为长方形,每一所述隔板(6)的一端与所述长方形的一个顶点密封设置,另一端与长方体结构的对应侧棱密封设置。
15.一种权利要求6至14中任一项所述的新风机组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机组件(5)包括第一风机(51)和第二风机(52),所述第一风机(51)与所述第二风机(52)并列设置,且所述第一风机(51)的出风量大于所述第二风机(52)的出风量,所述控制方法包括:
设定第一风量需求值m和第二风量需求值n,m<n,并获取实时风量需求值Q,将Q与m和n进行比较;
当Q≤m时,所述第二风机(52)处于开启状态,所述第一风机(51)处于关闭状态;
当m<Q≤n时,所述第一风机(51)处于开启状态,所述第二风机(52)处于关闭状态;
当n≤Q时,所述第一风机(51)和所述第二风机(52)均处于开启状态。
CN202010374167.XA 2020-05-06 2020-05-06 全热交换组件、新风机组及新风机组的控制方法 Active CN11153658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374167.XA CN111536588B (zh) 2020-05-06 2020-05-06 全热交换组件、新风机组及新风机组的控制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374167.XA CN111536588B (zh) 2020-05-06 2020-05-06 全热交换组件、新风机组及新风机组的控制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536588A CN111536588A (zh) 2020-08-14
CN111536588B true CN111536588B (zh) 2021-03-12

Family

ID=7198029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374167.XA Active CN111536588B (zh) 2020-05-06 2020-05-06 全热交换组件、新风机组及新风机组的控制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536588B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653574A (en) * 1983-08-04 1987-03-31 L. B. White Company, Inc. Air to air heat exchanger
CN201262528Y (zh) * 2008-08-13 2009-06-24 王光能 长寿命高效节能型热交换芯体
CN206018900U (zh) * 2016-06-15 2017-03-15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全热交换器
CN207585003U (zh) * 2017-10-24 2018-07-06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全热交换芯和新风换气机
CN110645636B (zh) * 2019-10-30 2023-10-10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新风空调及其控制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536588A (zh) 2020-08-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438539A (zh) 小型节能换气机
CN215295146U (zh) 一种全热交换器
CN213280449U (zh) 一种一体式空调机及机房散热***
CN110118385B (zh) 悬角空调室内机
CN108119963A (zh) 室外机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N111536588B (zh) 全热交换组件、新风机组及新风机组的控制方法
CN207865567U (zh) 室外机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10425419U (zh) 新风处理设备
CN213480476U (zh) 新风机
CN210601929U (zh) 落地式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10399238U (zh) 一种空调器室外机以及空调器
CN206572700U (zh) 一种新风***
CN217274763U (zh) 矢量出风口结构和双涡轮增压线型新风冷暖空调
CN214035439U (zh) 一种新型全铝扇通风隔声窗
CN220210840U (zh) 一种用于功率模块的散热风道结构
CN219756626U (zh) 一种壳体组件及新风机
CN221005264U (zh) 室内机及风管式空调
CN218096250U (zh) 空气处理模块及空调器
CN212319894U (zh) 空调器
CN218820896U (zh) 一种多功能全热交换装置
CN217979025U (zh)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JPH09217952A (ja) 熱交換換気装置
CN217900028U (zh) 空调器室内机
CN220061915U (zh) 用于岗亭的空调器
CN212930286U (zh) 一种全热交换防霾新风除湿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