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380108A - 换热器、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换热器、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380108A
CN111380108A CN202010210618.6A CN202010210618A CN111380108A CN 111380108 A CN111380108 A CN 111380108A CN 202010210618 A CN202010210618 A CN 202010210618A CN 111380108 A CN111380108 A CN 11138010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rt
heat transfer
heat exchanger
heat
val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210618.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袁波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210618.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380108A/zh
Publication of CN11138010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38010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59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heat exchangers
    • F24F1/006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heat exchangers by the shape of the heat exchangers or of parts thereof, e.g. of their fi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39/00Evaporators; Condens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1/00Fluid-circulation arrangements
    • F25B41/20Disposition of valves, e.g. of on-off valves or flow control valv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600/00Control issues
    • F25B2600/25Control of valv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Compression-Type Refrigeration Machines With Reversible Cy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换热器、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所述换热器包括第一端口、第二端口以及并联设置于所述第一端口和所述第二端口之间的至少两个换热区,至少一所述换热区与所述第一端口和/或所述第二端口之间设有第一阀门;所述换热器还包括配管和设于所述配管的第二阀门,所述配管连通两个所述换热区。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能够同时提高制冷及制热的换热能效的换热器,从而提高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的能力能效。

Description

换热器、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空调器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换热器和应用该换热器的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背景技术
空调器的节能越来越受到关注,为提高空调器的能效和效率,一般采用增大换热器换热面积的方法,加大了空调器的整机成本。目前,空调器采用的换热器在满足制冷或制热的能力能效要求时,通常会牺牲换热器在另一种运行模式下的能力能效,换热器的导致能效偏低,很难同时兼顾制冷/制热的换热能效。
上述仅用于辅助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并不代表承认为现有技术。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换热器、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旨在提供一种能够同时提高制冷及制热的换热能效的换热器,从而提高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的能力能效。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的换热器,包括第一端口、第二端口以及并联设置于所述第一端口和所述第二端口之间的至少两个换热区,至少一所述换热区与所述第一端口和/或所述第二端口之间设有第一阀门;
所述换热器还包括配管和设于所述配管的第二阀门,所述配管连通两个所述换热区。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换热器包括三个所述换热区,所述配管连通任意两个所述换热区,且所述第一阀门设于任意两个所述换热区中至少一所述换热区与所述第一端口和/或所述第二端口之间。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换热器包括三个所述换热区和两个所述配管,每一所述配管设有所述第二阀门,每一所述配管连通两个所述换热区,至少两个所述换热区分别与所述第一端口和/或所述第二端口之间设有所述第一阀门。
在一实施例中,三个所述换热区为第一换热区、第二换热区和第三换热区,两个所述配管为第一配管和第二配管,所述第一配管连通所述第一换热区和所述第二换热区,所述第二配管连通所述第三换热区和所述第二换热区,所述第一换热区与所述第一端口和/或所述第二端口之间设有所述第一阀门,所述第三换热区与所述第一端口和/或所述第二端口之间设有所述第一阀门。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换热器还包括第三阀门,所述第三阀门设于所述第二换热区和所述第一端口之间。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换热器还包括分配器,所述分配器将所述第一端口与至少两个换热区连接。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换热器还包括分流器,所述分流器将所述第二端口与至少两个换热区连接。
在一实施例中,每一所述换热区包括翅片和设于所述翅片内的支管,所述支管的一端与所述第一端口连接,所述支管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端口连接。
本发明还提出空调室内机,包括壳体和上述所述的换热器,所述壳体设有安装腔,所述换热器设于所述安装腔内。
本发明还提出空调器,包括空调室外机和上述所述的空调室内机,所述空调室外机通过管路与所述空调室内机的换热器连通。
本发明技术方案的换热器通过在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之间设置至少两个并联设置的换热区以及配管,并在至少一换热区与第一端口和/或第二端口之间设有第一阀门,以及配管上设置第二阀门,如此通过控制第一阀门和第二阀门,使得换热器在制冷模式下,冷媒在换热器的至少两个换热区呈并联流动,从而有效降低每一换热区内冷媒的压力以及蒸发温度,增大换热温差,提高换热器在制冷模式下的换热能效;通过控制第一阀门和第二阀门,使得换热器在制热模式下,冷媒在换热器的至少两个换热区中至少两个换热区呈串联设置,如此有效增加了冷媒在换热区的流程以及换热时间,从而提高换热器在制热模式下的换热能效。本发明的换热器能够同时提高制冷及制热的换热能效,从而提高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的能力能效。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中空调器在制冷模式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中空调器在制热模式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换热器的流路原理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中换热器的流路原理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又一实施例中换热器的流路原理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标号 名称 标号 名称
100 换热器 131 第一配管
101 第一端口 132 第二配管
102 第二端口 140 第二阀门
103 分配器 150 第三阀门
104 分流器 200 空调室内机
110 换热区 210 壳体
111 翅片 220 安装腔
112 支管 300 空调室外机
113 第一换热区 310 压缩机
114 第二换热区 320 室外换热器
115 第三换热区 330 节流装置
120 第一阀门; 400 四通阀
130 配管 500 空调器
本发明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同时,全文中出现的“和/或”或“且/或”的含义为,包括三个方案,以“A和/或B”为例,包括A方案,或B方案,或A和B同时满足的方案。
另外,在本发明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发明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发明提出一种换热器100。可以理解的,换热器100应用于空调室内机200中,换热器100用于内部冷媒与外部空气进行热量交换,也即换热器100可以是冷凝器或蒸发器,具体根据换热器100的运行状态确定,在此不做限定。
请结合参照图1、图2、图3、图4和图5所示,在本发明实施例中,该换热器100包括第一端口101、第二端口102以及并联设置于第一端口101和第二端口102之间的至少两个换热区110,至少一换热区110与第一端口101和/或第二端口102之间设有第一阀门120;换热器100还包括配管130和设于配管130的第二阀门140,配管130连通两个换热区110。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换热器100包括翅片111以及穿设于翅片111内的支管112,翅片111用于安装和固定支管112,支管112用于冷媒流动。换热器100的第一端口101和第二端口102连接在支管112的两端,用于冷媒流入或流出。
可以理解的,冷媒从换热器100的第一端口101流入支管112,并由换热器100的第二端口102流出,此时第一端口101为入口,第二端口102为出口;冷媒也可从换热器100的第二端口102流入支管112,并由换热器100的第一端口101流出,此时,第二端口102为入口,第一端口101为出口,具体根据换热器100的使用状态或连接状态确定,在此不做限定。
在本实施例中,换热器100包括至少两个并联设置的换热区110,也即换热器100包括两个、三个、四个、五个或六个等多个并联设置的换热区110,此时多个换热区110并联设置于第一端口101和第二端口102之间,也即多个换热区110的一端同时与第一端口101连接,多个换热区110的另一端同时与第二端口102连接。可以理解的,冷媒从换热器100的第一端口101流入后,分别流入多个换热区110,并从多个换热区110流出后汇集至第二端口102,再由第二端口102流出。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3、图4和图5所示,换热器100还包括配管130和设于配管130的第二阀门140,配管130连通两个换热区110。可以理解的,通过设置配管130,利用配管130连通多个换热区110中的任意两个换热区110,此时两个换热区110可通过配管130形成串联设置。
在本实施例中,换热器100具有制冷模式和制热模式,通过在制冷模式和制热模式下,控制第一阀门120和第二阀门140的开关,从而使得换热器100的多个换热区110根据不同的模式实现并联或串联设置,从而提高换热器100在不同模式的换热能效。
可以理解的,换热器100在制冷模式,控制第一阀门120开启,第二阀门140关闭,此时换热器100的多个换热区110呈并联设置,也即多个换热区110内同时从第一端口101或第二端口102流入冷媒,如此可有效降低每一换热区110内冷媒的压力以及蒸发温度,从而有效增大换热区110与外部空气之间的换热温差,进而提高换热器100在制冷模式下的换热能效。换热器100在制热模式,控制第一阀门120关闭,第二阀门140开启,此时换热器100的多个换热区110内同时从第一端口101或第二端口102流入冷媒,形成并联流路,再经由配管130将一换热区110的冷媒引入另一换热区110内,从而使得这两个换热区110形成串联流路,如此有效增加了冷媒在换热区110的流程以及换热时间,从而提高换热器100在制热模式下的换热能效。
在本实施例中,换热器100设置有一个配管130时,换热器100在制热模式,可通过配管130将两个换热区110进行串联设置。当然,换热器100也可设置有多个配管130,换热器100在制热模式,利用每一配管130将多个换热区110中的两个换热区110进行串联设置,此时一配管130串联的两个换热区110与另一配管130串联的两个换热区110均不同,也即一配管130串联的两个换热区110与另一配管130串联的两个换热区110之间呈并联设置。当然,多个配管130中一配管130串联的两个换热区110与另一配管130串联的两个换热区110中有一个换热区110相同,也即两个配管130的一端同时连通同一换热区110,两个配管130的另一端连通不同的两个换热区110,此时两个配管130一端同时连通的同一换热区110与两个配管130另一端连通的两个不同换热区110呈串联设置,而两个配管130另一端连通的两个不同换热区110之间呈并联设置。
本发明技术方案的换热器100通过在第一端口101和第二端口102之间设置至少两个并联设置的换热区110以及配管130,并在至少一换热区110与第一端口101和/或第二端口102之间设有第一阀门120,以及配管130上设置第二阀门140,如此通过控制第一阀门120和第二阀门140,使得换热器100在制冷模式下,冷媒在换热器100的至少两个换热区110呈并联流动,从而有效降低每一换热区110内冷媒的压力以及蒸发温度,增大换热温差,提高换热器100在制冷模式下的换热能效;通过控制第一阀门120和第二阀门140,使得换热器100在制热模式下,冷媒在换热器100的多个换热区110中至少两个换热区110呈串联设置,如此有效增加了冷媒在换热区110的流程以及换热时间,从而提高换热器110在制热模式下的换热能效。本发明的换热器100能够同时提高制冷及制热的换热能效,从而提高空调室内机200和空调器500的能力能效。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第一阀门120可设置在换热区110与第一端口101之间。如图4和图5所示,第一阀门120也可设置在换热区110与第二端口102之间。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换热区110与第一端口101之间和换热区110与第二端口102之间可同时设置第一阀门120,具体根据换热器100的不同模式进行控制第一阀门120的开启或关闭,使得换热器100在制冷模式下,多个换热区110呈并联设置,换热器100在制热模式下,多个换热区110中至少有两个换热区110呈串联设置。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5所示,换热器100包括三个换热区110,配管130连通任意两个换热区110,且第一阀门120设于任意两个换热区110中至少一换热区110与第一端口101和/或第二端口102之间。
可以理解的,换热器100由一整块翅片111和穿设于翅片111内腔的多个支管112构成,也即换热器100为一个整体结构,多个支管112并联设置在翅片111的内腔中,从而形成多个换热区110。当然,换热器100也可有多块翅片111和穿设于每一翅片111内的一个或多个支管112构成,也即每一翅片111和穿设于翅片111内的支管112构成换热器100的一个换热区110,在此不做限定。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在换热器100上设置三个换热区110,也即三个换热区110位于换热器100的上部、中部和下部,换热器100可只设置一个配管130,配管130上设置有第二阀门140,配管130连通任意两个换热区110,此时与配管130连接的两个换热区110中至少一换热区110与第一端口101和/或第二端口102之间设有第一阀门120。
可以理解的,与配管130连接的两个换热区110中一换热区110与第一端口101和/或第二端口102之间设有第一阀门120,也即该换热区110与第一端口101之间设有第一阀门120;或,该换热区110与第二端口102之间设有第一阀门120;或,该换热区110与第一端口101之间和第二端口102之间均设有第一阀门120,在此不做限定。
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与配管130连接的两个换热区110都与第一端口101和/或第二端口102之间设有第一阀门120,也即两个换热区110均与第一端口101之间设有第一阀门120;或,两个换热区110均与第二端口102之间设有第一阀门120;或,两个换热区110均与第一端口101之间和第二端口102之间均设有第一阀门120,在此不做限定。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5所示,换热器100包括三个换热区110和两个配管130,每一配管130设有第二阀门140,每一配管130连通两个换热区110,至少两个换热区110分别与第一端口101和/或第二端口102之间设有第一阀门120。
可以理解的,换热器100的三个换热区110通过两个配管130实现两两连接,也即每一配管130连通两个换热区110。可选地,两个配管130的至少一端连接两个不同的换热区110。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5所示,三个换热区110为第一换热区113、第二换热区114和第三换热区115,两个配管130为第一配管131和第二配管132,第一配管131连通第一换热区113和第二换热区114,第二配管132连通第三换热区115和第二换热区114,第一换热区113与第一端口101和/或第二端口102之间设有第一阀门120,第三换热区115与第一端口101和/或第二端口102之间设有第一阀门120。
可以理解的,第一配管131和第二配管132的一端同时连通第二换热区114,第一配管131和第二配管132的另一端分别与第一换热区113和第三换热区115连接。当然,第一配管131和第二配管132的一端也可同时连通第一换热区113,此时第一配管131和第二配管132的另一端分别与第二换热区114和第三换热区115连接。或者,第一配管131和第二配管132的一端也可同时连通第三换热区115,此时第一配管131和第二配管132的另一端分别与第二换热区114和第一换热区113连接,在此不做限定。
在本实施例中,当第一配管131和第二配管132的一端同时连通第二换热区114时,第一换热区113与第一端口101和/或第二端口102之间设有第一阀门120,第三换热区115与第一端口101和/或第二端口102之间设有第一阀门120。当第一配管131和第二配管132的一端也可同时连通第一换热区113,第二换热区114与第一端口101和/或第二端口102之间设有第一阀门120,第三换热区115与第一端口101和/或第二端口102之间设有第一阀门120。当第一配管131和第二配管132的一端也可同时连通第三换热区115时,第一换热区113与第一端口101和/或第二端口102之间设有第一阀门120,第二换热区114与第一端口101和/或第二端口102之间设有第一阀门120。
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换热区113与第一端口101和/或第二端口102之间设有第一阀门120,第二换热区114与第一端口101和/或第二端口102之间设有第一阀门120,第三换热区115与第一端口101和/或第二端口102之间设有第一阀门120,在此不做限定。只要通过控制多个第一阀门120和多个第二阀门140,使得换热器100在制冷模式下,第一换热区113、第二换热区114及第三换热区115呈并联设置;换热器100在制热模式下,第一换热区113、第二换热区114及第三换热区115中至少两个换热区110呈串联设置即可。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换热器100还包括第三阀门150,第三阀门150设于第二换热区114和第一端口101之间。
可以理解的,通过在第二换热区114和第一端口101之间设置第三阀门150,可通过控制第一阀门120、第二阀门140以及第三阀门150,使得换热器100在制冷模式下,第一换热区113、第二换热区114及第三换热区115呈并联设置;换热器100在制热模式下,第一换热区113与第三换热区115先并联,之后与第二换热区114呈串联设置。
如图3所示,本发明的换热器100包括第一换热区113、第二换热区114、第三换热区115、第一配管131和第二配管132,第一配管131和第二配管132均设有第二阀门140,第一换热区113与第一端口101之间设有第一阀门120,第三换热区115与第一端口101之间设有第一阀门120,第二换热区114与第二端口102之间设有第三阀门150。
当换热器100处于制冷模式时,控制第一配管131和第二配管132上的第二阀门140关闭,控制第一阀门120和第三阀门150开启,冷媒从第一端口101流入分别流入第一换热区113、第二换热区114及第三换热区115,使得第一换热区113、第二换热区114及第三换热区115中的冷媒呈并联设置,再汇集至第二端口102并流出。此时,由于第一换热区113、第二换热区114及第三换热区115并联从而有效降低每一换热区110内冷媒的压力以及蒸发温度,增大换热温差,提高换热器100在制冷模式下的换热能效。
当换热器100处于制热模式时,控制第一配管131和第二配管132上的第二阀门140开启,控制第一阀门120和第三阀门150关闭,冷媒从第二端口102流入分别流入第一换热区113和第三换热区115,使得第一换热区113、和第三换热区115中的冷媒呈并联设置,再通过第一配管131和第二配管132流入第二换热区114,使得第一换热区113和第三换热区115与第二换热区114呈串联设置,最后集至第一端口101并流出。此时,由于第一换热区113和第三换热区115与第二换热区114呈串联设置,有效增加了冷媒在换热区110的流程以及换热时间,从而提高换热器110在制热模式下的换热能效。
在另一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本发明的换热器100包括第一换热区113、第二换热区114、第三换热区115、第一配管131和第二配管132,第一配管131和第二配管132均设有第二阀门140,第一换热区113与第二端口102之间设有第一阀门120,第三换热区115与第二端口102之间设有第一阀门120,第二换热区114与第一端口101之间设有第三阀门150。
当换热器100处于制冷模式时,控制第一配管131和第二配管132上的第二阀门140关闭,控制第一阀门120和第三阀门150开启,冷媒从第一端口101流入分别流入第一换热区113、第二换热区114及第三换热区115,使得第一换热区113、第二换热区114及第三换热区115中的冷媒呈并联设置,再汇集至第二端口102并流出。此时,由于第一换热区113、第二换热区114及第三换热区115并联从而有效降低每一换热区110内冷媒的压力以及蒸发温度,增大换热温差,提高换热器100在制冷模式下的换热能效。
当换热器100处于制热模式时,控制第一配管131和第二配管132上的第二阀门140开启,控制第一阀门120和第三阀门150关闭,冷媒从第一端口101流入分别流入第一换热区113和第三换热区115,使得第一换热区113、和第三换热区115中的冷媒呈并联设置,再通过第一配管131和第二配管132流入第二换热区114,使得第一换热区113和第三换热区115与第二换热区114呈串联设置,最后集至第二端口102并流出。此时,由于第一换热区113和第三换热区115与第二换热区114呈串联设置,有效增加了冷媒在换热区110的流程以及换热时间,从而提高换热器110在制热模式下的换热能效。
可以理解的,第一阀门120和第三阀门150的设置位置可根据实际应用场景和模式设置并控制,从而使得多个换热区110在换热器100处于制冷模式时呈并联设置,在换热器100处于制热模式时至少两个换热区110呈串联设置,在此不做限定。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3、图4和图5所示,换热器100还包括分配器103,分配器103将第一端口101与至少两个换热区110连接。
可以理解的,通过在第一端口101与多个换热区110之间设置分配器103,可利用分配器103将从第一端口101流入的冷媒分配到多个换热区110的支管112中。或者,通过分配器103将多个换热区110支管112中的冷媒汇集到一起从第一端口101流出。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3、图4和图5所示,换热器100还包括分流器104,分流器104将第二端口102与至少两个换热区110连接。
可以理解的,通过在第二端口102与多个换热区110之间设置分流器104,可利用分流器104将从第二端口102流入的冷媒分配到多个换热区110的支管112中。或者,通过分流器104将多个换热区110支管112中的冷媒汇集到一起从第二端口102流出。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3、图4和图5所示,每一换热区110包括翅片111和设于翅片111内的支管112,支管112的一端与第一端口101连接,支管112的另一端与第二端口102连接。
可以理解的,每一换热区110的翅片111与另一换热区110的翅片111可以是一体结构,如此提高换热器100的结构强度。当然,每一换热区110的翅片111与另一换热区110的翅片111也可以分体设置,如此可增大换热器100的换热面积。穿设于翅片111内的支管112可呈蛇形设置或弯折设置,从而有效增大换热区110的换热面积。
如图3和图5所示,本发明的换热器100中配管130连通两个换热区110时,配管130连通一换热区110的入口和另一换热区110的出口,此时配管130与一换热区110的入口连接处形成第一连接点,配管130与另一换热区110的出口连接处形成第二连接点,也可通过将第一阀门120、第二阀门140和第三阀门150替换为两个三通阀,两个三通阀分别设于第一连接点处和第二连接点处。可以理解的,换热区110的入口指冷媒流入换热区110的端口,换热区110的出口指冷媒流出换热区110的端口。在一些实施例中,换热区110的入口既可以用于冷媒流入,也可以用于冷媒流出;换热区110的出口既可以用于冷媒流入,也可以用于冷媒流出。
当然,也可将第一阀门120和第二阀门140替换为一个三通阀,此时三通阀设于第一连接点处,第三阀门150设于第二连接点和第二端口102之间。或者,将第二阀门140和第三阀门150替换为一个三通阀,此时三通阀设于第二连接点处,第一阀门120设于第一连接点和第一端口101之间。
如图3和图5所示,本发明的换热器100中包含第一换热区113、第二换热区114、第三换热区115、第一配管131和第二配管132,第一配管131连通第一换热区113的入口和第二换热区114的出口,第一配管131与第一换热区113的入口连接处形成第一连接点,第一配管131与第二换热区114的出口连接处形成第二连接点,第二配管132连通第三换热区115的入口和第二换热区114的出口,第二配管132与第三换热区115的入口连接处形成第三连接点,第二配管132与第二换热区114的出口连接处形成第四连接点,此时第二连接点和第四连接点重合。
在本实施例中,可通过将两个第一阀门120、两个第二阀门140和第三阀门150替换为一个四通阀和两个三通阀,四通阀设于第二连接点(即第四连接点)处,两个三通阀分别设于第一连接点处和第三连接点处。可以理解的,第一换热区113、第二换热区114及第三换热区115的入口指冷媒流入换热区110的端口,第一换热区113、第二换热区114及第三换热区115的出口指冷媒流出换热区110的端口。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换热区113、第二换热区114及第三换热区115的入口既可以用于冷媒流入,也可以用于冷媒流出;第一换热区113、第二换热区114及第三换热区115的出口既可以用于冷媒流入,也可以用于冷媒流出。
当然,可以将两个第一阀门120和两个第二阀门140替换为两个三通阀,此时两个三通阀分别设于第一连接点处和第三连接点处,第三阀门150设于第二端口102与第二连接点(即第四连接点)之间。或者,将第一换热区113与第一端口101之间的第一阀门120和第一配管131上的第二阀门140替换为三通阀,此时三通阀设于第一连接点,第三阀门150设于第二端口102与第二连接点(即第四连接点)之间,其他阀门及其设置位置不便。或者,将第三换热区115与第一端口101之间的第一阀门120和第二配管132上的第二阀门140替换为三通阀,此时三通阀设于第三连接点,第三阀门150设于第二端口102与第二连接点(即第四连接点)之间,其他阀门及其设置位置不便,在此不做限定。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发明还提出一种空调室内机200,包括壳体210和换热器100,壳体210设有安装腔220,换热器100设于安装腔220内。该换热器100的具体结构参照前述实施例,由于本空调室内机200采用了前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前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可以理解的,空调室内机200可以是壁挂式空调室内机或柜式空调室内机,在此不做限定。空调室内机200还包括设于安装腔220的风轮和电控组件,安装腔220设有进风口和出风口,导风组件设于出风口处。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发明还提出一种空调器500,包括空调室外机300和空调室内机200,空调室外机300通过管路与空调室内机200的换热器100连通。该空调室内机200的具体结构参照前述实施例,由于本空调器500采用了前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前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在本实施例中,空调室外机300包括压缩机310、室外换热器320以及节流装置330等,压缩机310、室外换热器320、节流装置330以及空调室内机200的换热器100通过管路依次连接,从而构成空调器500的冷媒回路。可以理解的,节流装置330可选为节流阀或电子膨胀阀等。
可以理解的,为了实现空调器500不同运行模式的自由切换,空调器500还包括四通阀400,四通阀400用于将压缩机310的排气口与室外换热器320或空调室内机200的换热器100连通,以及将压缩机310的吸气口与室外换热器320或空调室内机200的换热器100连通。
如图1所示,空调器500处于制冷模式时,四通阀400将压缩机310的排气口与室外换热器320连通,将压缩机310的吸气口与空调室内机200的换热器100的第二端口102连通。此时压缩机310将冷媒排出,经由四通阀400、室外换热器320及节流装置330后,从空调室内机200的换热器100的第一端口101进入换热器100的不同换热区110内,再由第二端口102流出,并由四通阀400流入压缩机310的吸气口。
如图2所示,空调器500处于制热模式时,四通阀400将压缩机310的排气口与空调室内机200的换热器100的第二端口102连通,将压缩机310的吸气口与室外换热器320连通。此时压缩机310将冷媒排出,经由四通阀400从空调室内机200的换热器100的第二端口102进入换热器100的不同换热区110内,再由第一端口101流出,并经由节流装置330、室外换热器320以及四通阀400流入压缩机310的吸气口。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可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发明的构思下,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端口、第二端口以及并联设置于所述第一端口和所述第二端口之间的至少两个换热区,至少一所述换热区与所述第一端口和/或所述第二端口之间设有第一阀门;
所述换热器还包括配管和设于所述配管的第二阀门,所述配管连通两个所述换热区。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包括三个所述换热区,所述配管连通任意两个所述换热区,且所述第一阀门设于任意两个所述换热区中至少一所述换热区与所述第一端口和/或所述第二端口之间。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包括三个所述换热区和两个所述配管,每一所述配管设有所述第二阀门,每一所述配管连通两个所述换热区,至少两个所述换热区分别与所述第一端口和/或所述第二端口之间设有所述第一阀门。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三个所述换热区为第一换热区、第二换热区和第三换热区,两个所述配管为第一配管和第二配管,所述第一配管连通所述第一换热区和所述第二换热区,所述第二配管连通所述第三换热区和所述第二换热区,所述第一换热区与所述第一端口和/或所述第二端口之间设有所述第一阀门,所述第三换热区与所述第一端口和/或所述第二端口之间设有所述第一阀门。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还包括第三阀门,所述第三阀门设于所述第二换热区和所述第一端口之间。
6.如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还包括分配器,所述分配器将所述第一端口与至少两个换热区连接。
7.如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还包括分流器,所述分流器将所述第二端口与至少两个换热区连接。
8.如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换热区包括翅片和设于所述翅片内的支管,所述支管的一端与所述第一端口连接,所述支管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端口连接。
9.一种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和如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换热器,所述壳体设有安装腔,所述换热器设于所述安装腔内。
10.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空调室外机和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空调室内机,所述空调室外机通过管路与所述空调室内机的换热器连通。
CN202010210618.6A 2020-03-23 2020-03-23 换热器、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Pending CN111380108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210618.6A CN111380108A (zh) 2020-03-23 2020-03-23 换热器、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210618.6A CN111380108A (zh) 2020-03-23 2020-03-23 换热器、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380108A true CN111380108A (zh) 2020-07-07

Family

ID=7121900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210618.6A Pending CN111380108A (zh) 2020-03-23 2020-03-23 换热器、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380108A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0170081A (ja) * 1996-12-11 1998-06-26 Toshiba Corp 空気調和装置
CN103518107A (zh) * 2011-04-25 2014-01-15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制冷循环装置
CN103743266A (zh) * 2014-01-20 2014-04-23 Tcl空调器(中山)有限公司 热交换器及其控制方法、空调室外机及室内机
CN204227669U (zh) * 2014-05-26 2015-03-25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室内换热器流路结构及柜式空调器
CN109751751A (zh) * 2019-01-10 2019-05-14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一种换热器和空调器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0170081A (ja) * 1996-12-11 1998-06-26 Toshiba Corp 空気調和装置
CN103518107A (zh) * 2011-04-25 2014-01-15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制冷循环装置
CN103743266A (zh) * 2014-01-20 2014-04-23 Tcl空调器(中山)有限公司 热交换器及其控制方法、空调室外机及室内机
CN204227669U (zh) * 2014-05-26 2015-03-25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室内换热器流路结构及柜式空调器
CN109751751A (zh) * 2019-01-10 2019-05-14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一种换热器和空调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6716628U (zh) 换热器和空调器
CN214581751U (zh) 换热器和空调
EP2618077B1 (en) Heat exchanger and air conditioner including same
CN214276219U (zh) 换热器和空调
CN103380335B (zh) 具有流动引导***的热泵***
CN109140725B (zh) 多联机空调***及其化霜控制方法
CN109282537B (zh) 换热器及空调器
CN214276220U (zh) 换热器和空调
CN109210619A (zh) 一种空调器室内机和空调***
CN210832379U (zh) 空调***
CN217686006U (zh) 节流换热器和空调器
CN217031695U (zh) 换热器模块和空调器
CN214009332U (zh) 一种热泵***
CN212319849U (zh) 空调器***
CN111380108A (zh) 换热器、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14746070U (zh) 换热结构、室外机及空调***
CN205784064U (zh) 换热器及空调器
CN211552123U (zh) 换热组件及空调***
CN112577103A (zh) 一种多联机空调及其控制方法
CN211823250U (zh) 一种空调器
CN211822792U (zh) 用于空调器的热交换器及空调器
CN215930179U (zh) 三联供***
CN217057733U (zh) 空调
CN218495083U (zh) 空调器
CN218495411U (zh) 换热器、空调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00707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