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347990B - 碰撞缓冲装置 - Google Patents

碰撞缓冲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347990B
CN111347990B CN201811563324.0A CN201811563324A CN111347990B CN 111347990 B CN111347990 B CN 111347990B CN 201811563324 A CN201811563324 A CN 201811563324A CN 111347990 B CN111347990 B CN 11134799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ner tube
tube
pipe
plate
crash cush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1563324.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347990A (zh
Inventor
童培钧
林典永
王智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etal Industries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entre
Original Assignee
Metal Industries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entre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etal Industries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entre filed Critical Metal Industries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entre
Priority to CN201811563324.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347990B/zh
Publication of CN11134799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34799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34799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34799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9/00Wheel guards; Radiator guards, e.g. grilles; Obstruction removers; Fittings damping bouncing force in collisions
    • B60R19/02Bumpers, i.e. impact receiving or absorbing members for protecting vehicles or fending off blows from other vehicles or objects
    • B60R19/24Arrangements for mounting bumpers on vehicles
    • B60R19/26Arrangements for mounting bumpers on vehicles comprising yieldable mounting mea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9/00Wheel guards; Radiator guards, e.g. grilles; Obstruction removers; Fittings damping bouncing force in collisions
    • B60R19/02Bumpers, i.e. impact receiving or absorbing members for protecting vehicles or fending off blows from other vehicles or objects
    • B60R19/24Arrangements for mounting bumpers on vehicles
    • B60R2019/247Fastening of bumpers' side end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Vibration Damp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碰撞缓冲装置包括:一外管总成,包括一外管顶板、一顶外锥管、一外管中板、一底外管及一外管底板依序共轴接合;以及一内管总成,设置于该外管总成内,并包括一内管顶板、不同外径的一顶内管及一底内管依序共轴接合,其中:该内管顶板,其与该外管顶板固定;该顶内管的一端与该内管顶板接合;以及该底内管的一端与该外管底板接触,其中该底外管的该封闭管用以作为碰撞时在该底内管的另一端位置的支持部。当受碰撞冲击时,该内管总成的底内管产生翻卷缩管效应以提供吸能效果;该外管总成的顶外锥管表面的波纹状结构折合以提供吸能效果。

Description

碰撞缓冲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有关于一种碰撞缓冲装置,且特别是有关于一种碰撞缓冲装置,其产生翻卷缩管效应以提供稳定的缓冲与吸能效果。
背景技术
目前应用于车辆碰撞冲击时的能量吸收结构有许多种类型,例如美国US 6231095B1 的专利文献,其用于车辆碰撞冲击***的通道式能量吸收单元90。请参考图1A及1B,该通道式能量吸收单元90可吸收冲击能量,并防止或最小化在冲击下车辆框架轨道94的损坏。其基本实施例是一个管91,其一端在一个端板92的孔921处张开并焊接。当通道式能量吸收单元90承受轴向负载时,管91***、剥离并反转以吸收大部分的能量冲击。管91中的优选通道93在该过程期间稳定内缩以确保预定的能量吸收特性。但该现有技术所应用的通道式能量吸收单元90为简单圆管结构,虽容易取得,但其变形过程为稳定受力模式,该通道式能量吸收单元90需纵向设置(加工)沟槽以利产生稳定撕裂剥离模式,这会增加成本,且通道式能量吸收单元90于通道93内需要扩管、外翻并与于刚性板接合,冲击时有接合点破裂与失效的风险。
另外,如美国US 8,511,745 B2 的综合能量吸收的车辆碰撞结构的专利案。其构件主要分为轨道壳体内部与外部以及连接突出部所组成,突出部有一斜率止挡在轨道壳体端口。当管件受到冲击时,利用突出部与斜率止挡将轨道壳体圆形内壁往腔室径向挤压变形。当管构件为铁质、轨道壳体为铝质:静摩擦系数为0.61,动摩擦系数为0.47,该专利所述的轨道壳体为铝或铝合金,并以六边形或八边形双层共用墙结构。该专利的轨道壳体为六边形或是八边形,拥有抗弯曲的高刚性几何外形,且其轨道壳体内腔室、径向肋的多寡与肋宽度为结构变形、吸能的关键。但其滑动管构件突出部与斜率止挡两部件的几何成形不易,加工成本提高,且滑动管构件突出部若太高,冲击过程会造成无法挤入轨道壳体而使管构件外露部轴向叠合变形,无法达到预期的轨道壳体的外廓变形。
再者,如美国US 4,272,114 的冲击吸收装置的总成结构为两结构组成专利案,其外部为盒状梯形板金成型件与内部管件,子件的斜面有数个孔,孔周围为冲压褶边的百叶几何形状,总成受到冲击时,防撞杆会将冲击力借由杆件与底座将力量传递至子件梯形盒体并压缩变形,因子件斜面有冲孔外形与百叶几何形状进行叠合变形,而管通过子件底部中央孔往大梁结构移动。冲孔外形可为C形、H形、骨头形。本专利的子件斜面冲孔折边几何之间会有一个间隙形成结构截面积较少的区域,结构受冲击时会于该处先变形;其轨道壳体内腔室、径向肋的多寡与肋宽度为结构变形、吸能的关键。但前述子件冲孔折边加工后容易在孔周围产生撕裂的裂缝缺陷,使结构受冲击过程中可能会有结构破裂造成冲击吸收能不连续的缺点。冲孔折边工程可能于梯形成形前完成,于梯形钣折工程时不易,容易伤到已完成的冲孔折边几何外形;若梯形成形先完成后进行冲孔折边,需要由外往内与由内往外冲压各一次,需增加模具、工时与成本。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目的是提供一种碰撞缓冲装置,其产生翻卷缩管效应以提供稳定的缓冲与吸能效果。
为达到上述的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碰撞缓冲装置,适用于一载具,该碰撞缓冲装置包括:一外管总成,包括一外管顶板、一顶外锥管、一外管中板、一底外管及一外管底板依序共轴接合,其中:该外管顶板,用以固定于该载具的一第一元件;该顶外锥管,其一端具有一第一外径的底管部,相对的另一端具有一第二外径的顶管部,该第二外径小于该第一外径,该管底部连接于该外管中板的一正面,该顶管部连接于该外管顶板,该顶外锥管的管身与一中心轴共轴并沿轴向间隔地设有多个折合导引部;该外管中板,用以固定于该载具的一第二元件;该底外管,其的一端为开口端,该开口端与该外管中板的一背面接合;以及该外管底板,接合于该底外管的另一端,使其形成一封闭管的几何结构;以及一内管总成,设置于该外管总成内,并包括一内管顶板、不同外径的一顶内管及一底内管依序共轴接合,其中:该内管顶板,其与该外管顶板固定;该顶内管的一端与该内管顶板接合;以及该底内管的一端与该外管底板接触,其中该底外管的该封闭管用以作为碰撞时在该底内管的另一端位置的一支持部。
作为本发明的实施例,该底内管的外径大于或等于该顶内管的外径与2倍该底内管的厚度的总和尺寸。
作为本发明的实施例,该顶内管的长度大于或等于1/2倍该底内管的长度。
作为本发明的实施例,该底内管的截面积小于该顶内管的截面积。
作为本发明的实施例,该底内管的一端内折其法兰面,以提供该顶内管轴向对接而成。
作为本发明的实施例,该底内管的一端缩管其法兰面,以提供该顶内管轴向搭接而成。
作为本发明的实施例,该顶内管的外径大于或等于该底内管的外径与2倍该顶内管的厚度的总合尺寸。
作为本发明的实施例,该顶外锥管的该折合导引部为凸出或凹入于该锥管表面的波纹状结构或梯形状结构。
作为本发明的实施例,该外管总成的外管顶板、顶外锥管、外管中板、底外管及外管底板为钢质材料制成,且该内管总成的内管顶板、顶内管及底内管为铝质材料制成。
作为本发明的实施例,该载具的第一元件为一车体底盘的一保险杆,该载具的第二元件为该车体底盘的一大梁,该碰撞缓冲装置适用于该大梁与该保险杆之间。
借由上述碰撞缓冲装置的结构,该内管总成受碰撞冲击时该顶内管轴向挤压该底内管,使该底内管产生翻卷缩管效应以提供稳定的缓冲与吸能效果。再者,该外管总成受碰撞冲击时,该外管顶板、顶外锥管及外管中板受冲击力压缩时,该顶外锥管的钢材的会依该顶外锥管表面的波纹状结构波纹外形折合,再因纵切截面呈现梯形几何形式使折合过程所需能量(吸能)会提升。因而使整体的碰撞缓冲装置受冲击时,会因该内管总成受缩管变形后位置仍保持在中心位置,可使该碰撞缓冲装置的结构不会歪斜变形。
附图说明
图1A~图1B为背景技术的冲击能量吸收***的冲击力吸收前及吸收后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碰撞缓冲装置设置于车体底盘的部分立体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碰撞缓冲装置设置于车体底盘的前大梁与前保险杆之间的纵切截面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碰撞缓冲装置的纵切截面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碰撞缓冲装置受到碰撞冲击时的纵切截面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第一种内管总成的顶内管及底内管的纵切截面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第二种内管总成的顶内管及底内管的纵切截面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第三种内管总成的顶内管及底内管的纵切截面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碰撞缓冲装置的纵切截面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第一种内管总成的顶内管及底内管的纵切截面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第二种内管总成的顶内管及底内管的纵切截面示意图。
图12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第三种内管总成的顶内管及底内管的纵切截面示意图。
图中:
90 通道式能量吸收单元;91 管;92 端板;921孔;93通道;94车辆框架轨道;
100碰撞缓冲装置;100’碰撞缓冲装置;101外管总成;1011顶外锥管;10111顶管部;
10112底管部;10113折合导引部;1012底外管;10121开口端;10122封闭端;
10123支持部;102内管总成;102’内管总成;1021顶内管;1021’顶内管;
10213法兰面;10214法兰面;1022底内管;1022’底内管;10223法兰面;
10224法兰面;1031外管顶板;1032内管顶板;104外管底板;105外管中板;
1051正面;1052背面;200前大梁;201框体;400前保险杆;401板体;
C1中心轴;D1外径;D1’外径;D2外径;D2’外径;F力量;L1长度;
L1’长度;L2长度;L2’长度;T1’厚度;T2厚度;θ夹角。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以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更好的理解本发明并能予以实施,但所举实施例不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
图2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碰撞缓冲装置100设置于一载具(例如车体底盘)的部分立体示意图。该碰撞缓冲装置100可配置于该车体底盘的前大梁200与该车体底盘的前保险杆400之间。理所当然,该碰撞缓冲装置100也可配置于该车体底盘的后大梁与该车体底盘的后保险杆之间。图3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碰撞缓冲装置100设置于该车体底盘的前大梁200与前保险杆400之间的纵切截面示意图。理所当然,该碰撞缓冲装置100也可设置于该车体底盘的后大梁与后保险杆之间。图4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碰撞缓冲装置100的纵切截面示意图。本发明的碰撞缓冲装置适用于该载具(例如车体底盘)。该碰撞缓冲装置100包括一外管总成101与一内管总成102。
请参考图3及图4,该外管总成101包括一外管顶板1031、一顶外锥管1011、一外管中板105、一底外管1012及一外管底板104依序共轴接合。该外管顶板104用以固定于该载具(例如车体底盘)的一第一元件(例如前保险杆400的板体401)。该顶外锥管1011的一端具有一第一外径的底管部10112,相对的另一端具有一第二外径的顶管部10111,该第二外径小于该第一外径,该底管部10112连接于该外管中板105的一正面1051,该顶外锥管1011的管身与一中心轴C1共轴,并沿轴向间隔地设有刚性较弱的多个折合导引部10113。该外管中板105用以固定于该载具(例如车体底盘)的一第二元件(例如前大梁200的框体201)。该底外管1012的一端为开口端10121,该开口端10121与该外管中板105的一背面1052接合。该外管底板104接合于该底外管1012的另一端,使该底外管1012的另一端形成一封闭端10122的几何结构。
该内管总成102设置于该外管总成101内,并包括一内管顶板1032、不同外径的一顶内管1021及一底内管1022依序共轴接合。该内管顶板1032与该外管顶板1031固定。该顶内管1021的一端与该内管顶板1032接合。该底内管1022的一端与该外管底板104接触,其中该底外管1012的封闭端10122用以作为碰撞时在该底内管1022的另一端位置的支持部10123。该底外管1012及该底内管1022与前大梁200的框体201形成套管重叠。
该顶外锥管1011与该底外管1012之间设有该外管中板105的结构,提供该碰撞缓冲装置100安装于该车体底盘的前大梁200(或后大梁)末端,以进行锁固接合。该顶外锥管1011前方有该外管顶板1031的结构,提供该碰撞缓冲装置100安装于该前保险杆400(或后保险杆)的板体401背面,以进行锁固接合。
图5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碰撞缓冲装置100受到碰撞冲击时的纵切截面示意图。请参考图5及图4,本发明的碰撞缓冲装置100具有变形吸能的组件主要有两个:一为该外管总成101,当该碰撞缓冲装置100受到力量F碰撞冲击时,借由该外管顶板1031将该前保险杆400(或后保险杆)传递的能量借由该顶外锥管1011轴向叠合变形吸收;另一为该内管总成102,当该碰撞缓冲装置100受到力量F碰撞冲击时,该前保险杆400(或后保险杆)传递的能量借由该外管顶板1031与该内管顶板1032传递至该顶内管1021,使该顶内管1021向该底内管1022轴向挤压造成内翻卷的缩管变形而吸收能量。
请参考图6,根据本发明的内管总成102,上述顶内管1021的外径D1与底内管的外径D2、厚度T2的几何关系为:该底内管1022的外径D2大于或等于该顶内管1021的外径D1与2倍该底内管1022厚度T2的总和尺寸。
上述顶内管1021的长度L1与底内管1022的长度L2的几何关系为:该顶内管1021的长度L1大于或等于1/2倍该底内管1022的长度L2。
上述顶内管1021与底内管1022的截面积的几何关系为:该底内管1022的截面积小于该顶内管1021的截面积,其中截面积是指管体的外半径*外半径*π减去内半径*内半径*π的面积。
请再参考图4,该外管总成101由高强度钢板件的外管顶板1031、高延伸率波纹形钢材的顶外锥管1011、外管中板105、高强度钢管材的底外管1012与高强度钢板件的外管底板104相互接合(例如以焊接或胶合等工法)的构件组成。
该内管总成102可被实施的组合,由铝或铝合金板件的板材的内管顶板1032、铝或铝合金管材的顶内管1021与底内管1022相互接合(例如以焊接或胶合等工法)的构件组成,如图6、图7所示。
该内管总成102可被实施的另一组合,由铝或铝合金板件的板材的内管顶板1032与铝或铝合金管材的一体式不同管径的内管1023相互接合(例如以焊接或胶合等工法)的构件组成,如图8所示。
请再参考图4,此碰撞缓冲装置100的构件总成的中心线为C1,高强度钢板件的外管底板104与内管总成102末端接触处,其底内管1022的外径D2大于顶内管1021的外径D1。波纹形钢材的顶外锥管1011管壁与该中心线C1有一夹角θ,使巨观纵切截面呈现梯形几何。
在本实施例中,该顶外锥管1011的这些折合导引部10113为凸出或凹入于该锥管1011表面的波纹状结构或梯形状结构。这些折合导引部10113的刚性较弱,用以容易形成折合效应。
在本实施例中,该内管总成的该顶内管1021的外径D1小于底内管1022的外径D2,由该底内管1022的一端内折其法兰面10223,以提供该顶内管1021轴向对接而成(例如以焊接或胶合等工法),如图6所示。
在本实施例的另一种形态中,该内管总成的该顶内管1021的外径D1小于底内管1022的外径D2,由该底内管1022的一端缩管其法兰面10224,以提供该顶内管1021轴向搭接而成(例如以焊接或胶合等工法),如图7所示。
在本实施例的又一种形态中,该内管总成的该顶内管1021的外径D1小于底内管1022的外径D2,该顶内管1021与该底内管1022可为一体式异外径截面的内管1023,如图8所示。
上述的该碰撞缓冲装置100,适用于该载具的第一元件(例如车体底盘的前大梁200的框体201)与该载具的第二元件(车体底盘的前保险杆400的板体401)之间,该外管顶板1031的背向该内管顶板1032的一面连接该前保险杆400的板体401,如图3所示。
借由上述碰撞缓冲装置的结构,该内管总成受碰撞冲击时该顶内管轴向挤压该底内管,使该底内管产生翻卷缩管效应以提供稳定的缓冲与吸能效果。再者,该外管总成受碰撞冲击时,该外管顶板、顶外锥管及外管中板会受冲击力压缩,使该顶外锥管表面的波纹状结构折合,再因纵切截面呈现梯形几何形式使折合过程所需能量(吸能)会提升。因而使整体的碰撞缓冲装置受冲击时,会因该内管总成受缩管变形后位置仍保持在中心位置,可使该碰撞缓冲装置的结构不会歪斜变形。
图9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碰撞缓冲装置100’的纵切截面图。该第二实施例的碰撞缓冲装置100’大体上类似于该第一实施例的碰撞缓冲装置100,类似的元件标示类似的标号,其主要差异为:该内管总成102’的顶内管1021’的外径D1’大于底内管1022’的外径D2’。同样地,当该碰撞缓冲装置100’受到力量碰撞冲击时,该前保险杆传递的能量借由该外管顶板1031与该内管顶板1032传递至该顶内管1021’,使该底内管1022’向该顶内管1021’轴向挤压造成内翻卷的缩管变形而吸收能量。
请参考图10,根据本发明的内管总成102’,上述顶内管1021’的外径D1’、厚度T1’与底内管1022’的外径D2’的几何关系为:该顶内管1021’的外径D1’大于或等于该底内管1022’的外径D2’与2倍该顶内管1021’的厚度T1’的总和尺寸。
上述顶内管1021’的长度L1’与底内管1022’的长度L2’的几何关系为:该底内管1022’的长度L2’大于或等于1/2倍该顶内管1021’的长度L1’。
上述顶内管1021’与底内管1022’的截面积的几何关系为:该顶内管1021’的截面积小于该底内管1022’的截面积,其中截面积是指管体的外半径*外半径*π减去内半径*内半径*π的面积。
在一实施例中,该内管总成102’的顶内管1021’的外径D1’大于该底内管1022’的外径D2’,系由该顶内管1021的一端内折其法兰面10213,以提供该底内管1022’轴向对接而成(例如以焊接或胶合等工法),如图10所示。
在本实施例的另一种形态中,该内管总成的该顶内管1021’的外径D1’大于底内管1022’的外径D2’,系由该顶内管1021’的一端缩管其法兰面10214,以提供该底内管1022’轴向搭接而成(例如以焊接或胶合等工法),如图11所示。
在本实施例的又一种形态中,该内管总成的该顶内管1021’的外径D1’大于底内管1022的外径D2’,该顶内管1021’与该底内管1022’可为一体式异外径截面的内管1023’,如图12所示。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是为充分说明本发明而所举的较佳的实施例,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不限于此。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基础上所作的等同替代或变换,均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以权利要求书为准。

Claims (15)

1.一种碰撞缓冲装置,适用于一载具,其特征在于,该碰撞缓冲装置包括:
一外管总成,包括一外管顶板、一顶外锥管、一外管中板、一底外管及一外管底板依序共轴接合,其中:
该外管顶板,用以固定于该载具的一第一元件;
该顶外锥管,其一端具有一第一外径的底管部,相对的另一端具有一第二外径的顶管部,该第二外径小于该第一外径,该底管部连接于该外管中板的一正面,该顶管部连接于该外管顶板,该顶外锥管的管身与一中心轴共轴并沿轴向间隔地设有多个折合导引部;
该外管中板,用以固定于该载具的一第二元件;
该底外管,其的一端为开口端,该开口端与该外管中板的一背面接合;以及
该外管底板,接合于该底外管的另一端,使其形成一封闭管的几何结构;以及
一内管总成,设置于该外管总成内,并包括一内管顶板、不同外径的一顶内管及一底内管依序共轴接合,其中:
该内管顶板,其与该外管顶板固定;
该顶内管的一端与该内管顶板接合;以及
该底内管的一端与该外管底板接触,其中该底外管的该封闭管用以作为碰撞时在该底内管的另一端位置的一支持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碰撞缓冲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底内管的外径大于或等于该顶内管的外径与2倍该底内管的厚度的总和尺寸。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碰撞缓冲装置,其特征在于,该顶内管的长度大于或等于1/2倍该底内管的长度。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碰撞缓冲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底内管的截面积小于该顶内管的截面积。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碰撞缓冲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底内管的一端内折其法兰面,以提供该顶内管轴向对接而成。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碰撞缓冲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底内管的一端缩管其法兰面,以提供该顶内管轴向搭接而成。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碰撞缓冲装置,其特征在于,该顶内管的外径大于或等于该底内管的外径与2倍该顶内管的厚度的总合尺寸。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碰撞缓冲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底内管的长度大于或等于1/2倍该顶内管的长度。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碰撞缓冲装置,其特征在于,该顶内管的截面积小于该底内管的截面积。
10.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碰撞缓冲装置,其特征在于,该顶内管的一端内折法兰面,以提供该底内管轴向对接而成。
11.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碰撞缓冲装置,其特征在于,该顶内管的一端缩管法兰面,以提供该底内管轴向搭接而成。
12.如权利要求2或7所述的碰撞缓冲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底内管与该顶内管为一体式异外径截面的内管。
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碰撞缓冲装置,其特征在于,该顶外锥管的该折合导引部为凸出或凹入于该锥管表面的波纹状结构或梯形状结构。
1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碰撞缓冲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外管总成的外管顶板、顶外锥管、外管中板、底外管及外管底板为钢质材料制成,且该内管总成的内管顶板、顶内管及底内管为铝质材料制成。
1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碰撞缓冲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载具的第一元件为一车体底盘的一保险杆,该载具的第二元件为该车体底盘的一大梁,该碰撞缓冲装置适用于该大梁与该保险杆之间。
CN201811563324.0A 2018-12-20 2018-12-20 碰撞缓冲装置 Active CN11134799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563324.0A CN111347990B (zh) 2018-12-20 2018-12-20 碰撞缓冲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563324.0A CN111347990B (zh) 2018-12-20 2018-12-20 碰撞缓冲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347990A CN111347990A (zh) 2020-06-30
CN111347990B true CN111347990B (zh) 2021-06-04

Family

ID=7119206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1563324.0A Active CN111347990B (zh) 2018-12-20 2018-12-20 碰撞缓冲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347990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896220B (zh) * 2021-03-22 2022-04-22 北京交通大学 一种分段导控式吸能管及其吸能方法
US20230166842A1 (en) * 2021-11-29 2023-06-01 The Boeing Company Inversion-formed double-walled tube and energy absorbing inversion tube assembly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9511867C1 (de) * 1995-03-31 1996-05-02 Daimler Benz Ag Stülprohr-Energieabsorptionselement
US6282769B1 (en) * 1998-07-15 2001-09-04 Cosma International Inc. Motor vehicle end module assembly
DE102004036929B4 (de) * 2004-07-29 2008-07-17 Zf Friedrichshafen Ag Pralldämpferanordnung für ein Kraftfahrzeug
CN103133585B (zh) * 2013-03-14 2015-04-08 湖南大学 一种制造吸能装置的方法
CN105035001A (zh) * 2015-08-20 2015-11-11 华南理工大学 一种基于自由翻转变形模式吸能的车用吸能盒
CN107606019B (zh) * 2017-08-09 2019-06-21 西北工业大学 一种具有高效缓冲吸能特性的双层端封双翻转吸能结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347990A (zh) 2020-06-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017192B2 (en) Railcar collision energy absorbing device and railcar
JP4792036B2 (ja) 車両用衝撃吸収部材
WO2011049029A1 (ja) 車両用バンパービーム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WO2015053075A1 (ja) クラッシュボックス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11347990B (zh) 碰撞缓冲装置
WO2007116927A1 (ja) 部材同士の接合方法
US8210583B2 (en) Energy absorber device and method of forming same
JP2008018792A (ja) 車両用衝撃吸収部材
US8746763B2 (en) Multistage energy absorber device and method of forming same
US20090243337A1 (en) Frame with closed cross-section
US20190077348A1 (en) Impact Energy Absorbing Structure
JP4943913B2 (ja) 輸送機
KR101886513B1 (ko) 프론트 차체 구조
JP4087636B2 (ja) バンパ装置
US9731670B2 (en) Sequentially buckling vehicle crush can
KR101510039B1 (ko) 차량용 크래시박스
TWI679136B (zh) 碰撞緩衝裝置
JP2005075293A (ja) 鉄道車両用衝撃吸収構造体
JP5631723B2 (ja) 衝撃吸収部材
JP2009196599A (ja) 車両用バンパー構造体
KR101526420B1 (ko) 불연속 다중 오버랩 차체 멤버
JP7059176B2 (ja) 要素継手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5571504B2 (ja) 車両用衝撃吸収部材
KR101547279B1 (ko) 차량용 범퍼빔 유닛
CN114987570B (zh) 一种轨道车辆的防爬吸能装置及轨道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