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319403A - 充气轮胎 - Google Patents

充气轮胎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319403A
CN111319403A CN201911059195.6A CN201911059195A CN111319403A CN 111319403 A CN111319403 A CN 111319403A CN 201911059195 A CN201911059195 A CN 201911059195A CN 111319403 A CN111319403 A CN 11131940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ire
radial direction
bead
tire radial
reg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1059195.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319403B (zh
Inventor
黑泽大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mitomo Rubber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mitomo Rubber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mitomo Rubber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Sumitomo Rubber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1131940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31940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31940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31940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1Shape of the shoulders between tread and sidewall, e.g. rounded, stepped or cantilevered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3/00Tyre sidewalls; Protecting, decorating, marking, or the like, thereof
    • B60C13/02Arrangement of grooves or rib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3/00Tyre sidewalls; Protecting, decorating, marking, or the like, thereof
    • B60C13/002Protection against exterior elemen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5/00Tyre beads, e.g. ply turn-up or overlap
    • B60C15/06Flipper strips, fillers, or chafing strips and reinforcing layer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bead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9/00Reinforcements or ply arrangement of pneumatic tyres
    • B60C9/02Carcasses
    • B60C9/0292Carcass ply curvatur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5/00Tyre beads, e.g. ply turn-up or overlap
    • B60C15/0009Tyre beads, e.g. ply turn-up or overlap features of the carcass terminal portion
    • B60C15/0054Tyre beads, e.g. ply turn-up or overlap features of the carcass terminal portion with ply turn-up portion parallel and adjacent to carcass main por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5/00Tyre beads, e.g. ply turn-up or overlap
    • B60C15/06Flipper strips, fillers, or chafing strips and reinforcing layer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bead
    • B60C15/0603Flipper strips, fillers, or chafing strips and reinforcing layer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bead characterised by features of the bead filler or apex
    • B60C15/0607Flipper strips, fillers, or chafing strips and reinforcing layer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bead characterised by features of the bead filler or apex comprising several parts, e.g. made of different rubb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5/00Tyre beads, e.g. ply turn-up or overlap
    • B60C15/0009Tyre beads, e.g. ply turn-up or overlap features of the carcass terminal portion
    • B60C2015/009Height of the carcass terminal portion defined in terms of a numerical value or ratio in proportion to section heigh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5/00Tyre beads, e.g. ply turn-up or overlap
    • B60C15/06Flipper strips, fillers, or chafing strips and reinforcing layer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bead
    • B60C2015/0617Flipper strips, fillers, or chafing strips and reinforcing layer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bead comprising a cushion rubber other than the chafer or clinch rubber
    • B60C2015/0621Flipper strips, fillers, or chafing strips and reinforcing layer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bead comprising a cushion rubber other than the chafer or clinch rubber adjacent to the carcass turnup por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ir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提供充气轮胎,提高耐久性能。充气轮胎(1)包含胎面部(2)、胎侧部(3)及胎圈部(4)。在胎圈部(4)配置有胎圈三角胶(8),并且该轮胎半径方向的外端(8e)比轮胎最大宽度位置(M)靠轮胎半径方向的内侧。在胎侧部(3)形成向轮胎轴向的外侧***的保护边胎块(9),并且其轮胎半径方向的内端(9i)比轮胎最大宽度位置(M)靠轮胎半径方向的外侧。从胎圈基线(BL)到胎圈三角胶(8)的外端(8e)的轮胎内侧区域(1a)的轮胎半径方向的长度(L1)是从胎面部(2)的轮胎半径方向的最外侧位置(2e)到保护边胎块(9)的内端(9i)的轮胎外侧区域(1b)的轮胎半径方向的长度(L2)的0.8倍~1.2倍。

Description

充气轮胎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充气轮胎,详细来说,涉及在胎侧部设置有保护边胎块(sideprotector)的充气轮胎。
背景技术
在下述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一种充气轮胎,该充气轮胎在胎侧部的外表面设置有向轮胎轴向外侧突出的多个保护边胎块。这样的充气轮胎可防止因与岩石、灌木等冲突而导致的胎侧部的切割损伤。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7-170937号公报
在上述那样的充气轮胎中,厚壁的保护边胎块局部地提高胎侧部的轮胎半径方向外侧的刚性。因此,存在如下的问题:所述充气轮胎的行驶期间的变形集中于比所述保护边胎块靠轮胎半径方向的内侧的部分特别是胎圈部,从而导致胎圈部等的耐久性能下降。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以上的问题点而提出的,其主要目的在于,提供能够提高耐久性能的充气轮胎。
本发明中的技术方案1记载的发明是充气轮胎,优选该充气轮胎包含:胎面部;一对胎侧部,它们从所述胎面部起向轮胎半径方向内侧延伸;以及一对胎圈部,它们与所述一对胎侧部的轮胎半径方向的内侧相连,在所述一对胎圈部配置有胎圈三角胶,并且所述胎圈三角胶的轮胎半径方向的外端比轮胎最大宽度位置靠轮胎半径方向的内侧,在所述一对胎侧部的至少一方形成有向轮胎轴向的外侧***的保护边胎块,并且所述保护边胎块的轮胎半径方向的内端比所述轮胎最大宽度位置靠轮胎半径方向的外侧,从胎圈基线到所述胎圈三角胶的所述外端为止的轮胎内侧区域的轮胎半径方向的长度,是从所述胎面部的轮胎半径方向的最外侧位置起到所述保护边胎块的所述内端为止的轮胎外侧区域的轮胎半径方向的长度的0.8倍~1.2倍。
本发明的充气轮胎优选为,所述轮胎内侧区域与所述轮胎外侧区域之间的区域即轮胎中间区域的轮胎半径方向的长度是轮胎剖面高度的5%~25%。
本发明的充气轮胎优选为,所述轮胎最大宽度位置位于所述轮胎内侧区域与所述轮胎外侧区域之间的区域即轮胎中间区域的轮胎半径方向的中央。
本发明的充气轮胎优选为,所述轮胎内侧区域与所述轮胎外侧区域之间的区域即轮胎中间区域的最大厚度与最小厚度之差为所述最大厚度的15%以下。
本发明的充气轮胎优选为,所述胎圈三角胶包含:主体三角胶,其从胎圈芯的轮胎半径方向的外表面起向轮胎半径方向外侧延伸;以及外贴三角胶,其配置在比所述主体三角胶靠轮胎轴向外侧的位置。
本发明的充气轮胎优选为,所述外贴三角胶的轮胎半径方向的外端比所述主体三角胶的轮胎半径方向的外端靠轮胎半径方向的外侧。
本发明的充气轮胎优选为,在所述一对胎圈部之间架设有胎体帘布层,所述胎体帘布层在所述一对胎圈部中在所述主体三角胶与所述外贴三角胶之间延伸。
本发明的充气轮胎优选为,所述胎体帘布层包含:主体部,其从所述胎面部起经过所述一对胎侧部而到达所述一对胎圈部的胎圈芯;以及一对折返部,它们与所述主体部相连,从轮胎轴向的内侧起绕过所述胎圈芯而向外侧折返,所述一对折返部的轮胎半径方向的各外端与所述胎圈基线之间的轮胎半径方向的距离为轮胎剖面高度的50%以上。
本发明的充气轮胎优选为,所述胎体帘布层包含第1胎体帘布层和与所述第1胎体帘布层重叠的第2胎体帘布层,所述第1胎体帘布层的所述外端和所述第2胎体帘布层的所述外端在轮胎半径方向上分离。
本发明的充气轮胎优选为,所述第1胎体帘布层的所述外端和所述第2胎体帘布层的所述外端隔着所述轮胎最大宽度位置而向轮胎半径方向的内外侧分离。
本发明的充气轮胎优选为,所述第1胎体帘布层的所述外端与所述第2胎体帘布层的所述外端之间的轮胎半径方向的距离为15mm以上。
本发明的充气轮胎优选为,将从所述轮胎最大宽度位置向轮胎半径方向外侧离开所述轮胎最大宽度位置与所述保护边胎块的所述内端之间的轮胎半径方向的长度的2倍后的轮胎半径方向位置设为第1高度位置,并且将从所述轮胎最大宽度位置向轮胎半径方向内侧离开所述轮胎最大宽度位置与所述胎圈三角胶的所述外端之间的轮胎半径方向的长度的2倍后的轮胎半径方向位置设为第2高度位置,在所述充气轮胎安装于标准轮辋并且填充了标准内压的无负载的状态下的轮胎子午线剖面中,所述胎体帘布层的所述主体部在所述第1高度位置与所述第2高度位置之间由单一的曲率半径形成。
本发明的充气轮胎优选为,在所述胎面部设置有沿轮胎轴向延伸的带束层,所述保护边胎块的轮胎半径方向的外端比使所述带束层向轮胎轴向外侧平滑地延长出的延长线靠轮胎半径方向的内侧。
本发明的充气轮胎优选为,所述保护边胎块的***高度为3mm~7mm。
在本发明的充气轮胎的胎圈部配置有胎圈三角胶,并且所述胎圈三角胶的轮胎半径方向的外端比轮胎最大宽度位置靠轮胎半径方向的内侧。另外,在胎侧部形成有保护边胎块,并且所述保护边胎块的轮胎半径方向的内端比所述轮胎最大宽度位置靠轮胎半径方向的外侧。
在本发明中,以上述结构为前提,着眼于包含所述胎圈三角胶的轮胎内侧区域的轮胎半径方向的长度与包含所述保护边胎块的轮胎外侧区域的轮胎半径方向的长度之间的关系,使两者互相近似(使轮胎内侧区域的轮胎半径方向的长度为轮胎外侧区域的轮胎半径方向的长度的0.8倍~1.2倍)。其结果是,在轮胎行驶时,能够使位于高刚性化的所述轮胎内侧区域和所述轮胎外侧区域之间的轮胎最大宽度位置附近重点挠曲,从而能够减少作用于胎圈部的变形。因此,本发明的充气轮胎具有优异的耐久性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的轮胎子午线剖视图。
图2是图1的胎侧部和胎圈部的放大图。
图3是图1的胎侧部和胎面部的放大图。
标号说明
1:充气轮胎;1a:轮胎内侧区域;1b:轮胎外侧区域;2:胎面部;2e:最外侧位置;3:胎侧部;4:胎圈部;8:胎圈三角胶;8e:外端;9:保护边胎块;9i:内端;BL:胎圈基线;M:轮胎最大宽度位置。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以下,有时简称为“轮胎”)1的标准状态下的包含轮胎旋转轴(省略图示)的轮胎子午线剖视图。在图1中,作为优选的方式,示出了不仅能够在干燥的沥青路面上行驶还能够在瓦砾路或泥地之类的不平整路面上行驶的四驱车等上适合安装的乘用车用的轮胎1。不过,本发明例如也可以用于重载荷用的轮胎1。
所述“标准状态”是指在轮胎1被安装在标准轮辋(未图示)上并且填充了标准内压的无负载的状态。在没有特别说明的情况下,轮胎的各部分的尺寸等是在标准状态下测定的值。
“标准轮辋”是指在包含有轮胎1所依据的规格在内的规格体系中按照轮胎来确定该规格的轮辋,例如如果是JATMA,则为标准轮辋,如果是TRA,则为“设计轮辋(DesignRim)”,如果是ETRTO,则为“测量轮辋(Measuring Rim)”。
“标准内压”是指在包含轮胎1所依据的规格在内的规格体系中按照轮胎来确定各规格的空气压,如果是JATMA,则为最高空气压,如果是TRA,则为表“各种冷充气压力下的轮胎载荷极限(TIRE LOAD LIMITS AT VARIOUS COLD INFLATION PRESSURES)”中记载的最大值,如果是ETRTO,则为“膨胀压力(INFLATION PRESSURE)”。
本实施方式的轮胎1包含:胎面部2;一对胎侧部3、3,它们从胎面部2起向轮胎半径方向内侧延伸;以及一对胎圈部4、4,它们与一对胎侧部3、3的轮胎半径方向的内侧相连。在胎圈部4中埋设有圆环状的胎圈芯5。
轮胎1例如包含:胎面橡胶2G,其形成胎面部2的胎面接地面2a;胎侧橡胶3G,其形成胎侧部3的外表面3a;以及边口橡胶4G,其形成胎圈部4的外表面4a。胎面橡胶2G、胎侧橡胶3G以及边口橡胶4G分别适当采用公知的方式。
在本实施方式中,轮胎1包含:胎体6,其架设在一对胎圈部4、4之间;以及带束层7,其配置于胎面部2。
胎体6构成为包含至少1张胎体帘布层,在本实施方式中包含第1胎体帘布层6A和与第1胎体帘布层6A重叠的第2胎体帘布层6B。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胎体帘布层6A配置在第2胎体帘布层6B的轮胎半径方向内侧。另外,第1胎体帘布层6A也可以配置在第2胎体帘布层6B的轮胎半径方向外侧。
在本实施方式中,各胎体帘布层6A、6B分别包含主体部6a和一对折返部6b、6b。主体部6a从胎面部2起经过一对胎侧部3、3延伸到一对胎圈部4、4的胎圈芯5。各折返部6b与主体部6a相连,并且从轮胎轴向的内侧绕过胎圈芯5而向外侧折返。在本实施方式中,各折返部6b具有在胎侧部3终止的轮胎半径方向的外端6o。另外,各折返部6b例如形成为包含:内侧部分6i,其从胎圈芯5起朝向轮胎半径方向外侧向轮胎轴向内侧倾斜;以及外侧部分6e,其与内侧部分6i相连,并且朝向轮胎半径方向外侧向轮胎轴向外侧倾斜。另外,各折返部6b并不限定于这样的方式。
各胎体帘布层6A、6B例如分别利用顶覆橡胶对胎体帘线(省略图示)进行包覆而形成。本实施方式的胎体帘线相对于轮胎赤道C例如以75度~90度的角度倾斜配置。胎体帘线可以采用钢等金属纤维帘线、聚酯、尼龙、人造丝、芳族聚酰胺等有机纤维帘线。
带束层7由至少1张带束帘布层构成,在本实施方式中由配置在轮胎半径方向的内外侧的内侧带束帘布层7A和外侧带束帘布层7B这两张带束帘布层构成。各带束帘布层7A、7B例如包含相对于轮胎赤道C在10°~35°的范围内倾斜排列的带束帘线(省略图示)。带束帘布层7A、7B在带束帘线互相交叉的方向上重叠。在带束帘线中,例如优选钢帘线,但也可以采用芳族聚酰胺、人造丝等高弹性的有机纤维帘线。
在本实施方式中,内侧带束帘布层7A形成为宽度比外侧带束帘布层7B宽。内侧带束帘布层7A的轮胎轴向的宽度Wa优选为胎面宽度TW的80%~100%。另外,内侧带束帘布层7A的宽度例如也可以比外侧带束帘布层7B窄。
所述“胎面宽度TW”是指胎面端Te、Te之间的轮胎轴向的距离。所述“胎面端Te”是指对所述标准状态的轮胎1施加标准载荷并且以外倾角0度平面地接地时的最靠轮胎轴向外侧的接地位置。
所述“标准载荷”是指在包含轮胎所依据的规格在内的规格体系中按照轮胎来确定各规格的载荷,如果是JATMA,则为“最大负载能力”,如果是TRA,则为表“各种冷充气压力下的轮胎载荷极限(TIRE LOAD LIMITS AT VARIOUS COLD INFLATION PRESSURES)”中记载的最大值,如果是ETRTO,则为“承载能力(LOAD CAPACITY)”。
在一对胎圈部4、4配置有胎圈三角胶8。另外,胎圈三角胶8的轮胎半径方向的外端8e比轮胎最大宽度位置M靠轮胎半径方向的内侧。“轮胎最大宽度位置M”是指在胎侧部3的外表面3a中轮廓线S向轮胎轴向最外侧突出的位置。所述“轮廓线S”是指将在胎侧部3的外表面3a局部形成的凹凸(例如,装饰用的锯齿、用于识别商标的肋、后述的保护边胎块等)排除后确定的平滑的曲线。
在一对胎侧部3、3中的至少一方形成有从轮廓线S向轮胎轴向的外侧***的保护边胎块9。另外,保护边胎块9的轮胎半径方向的内端9i比轮胎最大宽度位置M靠轮胎半径方向的外侧。在本实施方式中,保护边胎块9设置于一对胎侧部3、3的双方。
轮胎内侧区域1a的轮胎半径方向的长度L1是轮胎外侧区域1b的轮胎半径方向的长度L2的0.8倍~1.2倍。由此,在轮胎行驶时,能够使高刚性化的位于轮胎内侧区域1a和轮胎外侧区域1b之间的轮胎最大宽度位置M的附近重点挠曲,从而减少作用于胎圈部4的变形。因此,本发明的轮胎1具有优异的耐久性能。所述“轮胎内侧区域1a”是从胎圈基线BL到胎圈三角胶8的外端8e为止的区域。另外,所述“轮胎外侧区域1b”是从胎面部2的轮胎半径方向的最外侧位置2e到保护边胎块9的内端9i为止的区域。所述“最外侧位置2e”是胎面部2的胎面接地面2a与轮胎赤道C的交点,但是,例如在轮胎赤道C设置有槽状体(省略图示)的情况下,将平滑地填埋该槽状体而得到的假想胎面接地面与轮胎赤道C的交点设为最外侧位置2e。为了使轮胎内侧区域1a的长度L1进一步与轮胎外侧区域1b的长度L2近似而提高耐久性能,优选轮胎内侧区域1a的长度L1为轮胎外侧区域1b的长度L2的0.9倍~1.1倍。
为了有效地发挥上述作用,优选为,轮胎最大宽度位置M与胎圈三角胶8的外端8e之间的轮胎半径方向的长度L3为轮胎最大宽度位置M与保护边胎块9的内端9i之间的轮胎半径方向的长度L4的0.8倍~1.2倍。
在第1高度位置h1与第2高度位置h2之间,第1胎体帘布层6A的主体部6a优选由单一的曲率半径R1形成。第1高度位置h1是从轮胎最大宽度位置M向轮胎半径方向外侧离开轮胎最大宽度位置M与保护边胎块9的内端9i之间的轮胎半径方向的长度L4的2倍后的轮胎半径方向位置。第2高度位置h2是从轮胎最大宽度位置M向轮胎半径方向内侧离开轮胎最大宽度位置M与胎圈三角胶8的外端8e之间的轮胎半径方向的长度L3的2倍后的轮胎半径方向位置。由此,能够使作用于重点挠曲的轮胎最大宽度位置M附近的胎体帘布层6A的载荷均匀化,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耐久性能。所述“单一的曲率半径”是指,在第1高度位置h1与第2高度位置h2之间,第1胎体帘布层6A的最大的曲率半径R1a与最小的曲率半径R1b之差(R1a-R1b)包含最大的曲率半径R1a的10%以下的情况。另外,从发挥出上述作用的观点来看,在第1高度位置h1与第2高度位置h2之间,第2胎体帘布层6B的主体部6a优选由单一的曲率半径R2形成。
图2是图1的放大图。如图2所示,轮胎内侧区域1a与轮胎外侧区域1b之间的区域即轮胎中间区域1c的轮胎半径方向的长度L5优选为轮胎剖面高度H的5%~25%。在轮胎中间区域1c的长度L5小于轮胎剖面高度H的5%的情况下,轮胎内侧区域1a的长度L1或轮胎外侧区域1b的长度L2增大,它们的质量增大,因此有可能对轮胎中间区域1c作用较大的负载。在轮胎中间区域1c的长度L5超过轮胎剖面高度H的25%的情况下,在离开轮胎最大宽度位置M的部分也产生挠曲,有可能无法减少作用于胎圈部4的变形。从这样的观点来看,轮胎中间区域1c的轮胎半径方向的长度L5更优选为轮胎剖面高度H的10%~20%。
为了使轮胎最大宽度位置M重点挠曲,优选轮胎最大宽度位置M位于轮胎中间区域1c的轮胎半径方向的中央。所述“中央”是指从轮胎中间区域1c的轮胎半径方向的中间位置1i起向轮胎半径方向的内外侧离开的轮胎中间区域1c的长度L5的10%以内的范围。
轮胎中间区域1c优选最大厚度da与最小厚度db之差为最大厚度da的15%以下。这样的轮胎中间区域1c在其轮胎半径方向的内外侧使刚性梯度形成得较小,因此能够确保轮胎最大宽度位置M附近的挠曲的产生。为了更有效地发挥上述作用,最大厚度da与最小厚度db之差更优选为最大厚度da的10%以下,进一步优选为5%以下。
本实施方式的胎圈三角胶8包含主体三角胶11和外贴三角胶12。主体三角胶11例如从胎圈芯5的轮胎半径方向的外表面5a起向轮胎半径方向外侧延伸。外贴三角胶12例如配置在比主体三角胶11靠轮胎轴向外侧的位置。
在本实施方式中,主体三角胶11被夹在两胎体帘布层6A、6B的各主体部6a与各折返部6b之间。在本实施方式中,外贴三角胶12配置在各折返部6b的轮胎轴向外侧。外贴三角胶12抑制折返部6b向轮胎轴向的外侧的过度倒下,将耐久性能维持得较高。这样,本实施方式的两胎体帘布层6A、6B在主体三角胶11与外贴三角胶12之间延伸。
外贴三角胶12的轮胎半径方向的外端12e例如位于比主体三角胶11的轮胎半径方向的外端11e靠轮胎半径方向的外侧。这样的外贴三角胶12有效地发挥上述作用。
外贴三角胶12的复弹性模量E1*优选为15MPa~39MPa。主体三角胶11的复弹性模量E2*没有特别限定,但优选与外贴三角胶12的复弹性模量E1*相等。在本说明书中,复弹性模量E*是基于JIS-K6394的规定,在以下所示的条件下使用由(株)岩本制作所制造的粘弹性光谱仪测定的值。
初始变形:10%
振幅:±2%
频率:10Hz
变形模式:拉伸
温度:70℃
外贴三角胶12例如形成为包含:第1部分12A,其轮胎轴向的厚度t1朝向轮胎半径方向的外侧逐渐增大;以及第2部分12B,其与第1部分12A相连,并且所述厚度t1朝向轮胎半径方向的外侧逐渐减小。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部分12A与折返部6b的内侧部分6i接触。在本实施方式中,第2部分12B与折返部6b的外侧部分6e接触。
外贴三角胶12的轮胎半径方向的内端12i例如位于比胎圈芯5的外表面5a靠轮胎半径方向的外侧。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外贴三角胶12的内端12i位于比主体三角胶11的外端11e靠轮胎半径方向的内侧。这样的外贴三角胶12在遍及轮胎半径方向的内外侧的范围内使胎圈部4的刚性梯度减小。
在本实施方式中,主体三角胶11的截面形成为轮胎轴向的厚度t2从胎圈芯5的外表面5a起向轮胎半径方向外侧逐渐减小的大致三角形状。主体三角胶11的外端11e配置在折返部6b的内侧部分6i的轮胎半径方向的外端附近。
图3是图1的放大图。如图3所示,保护边胎块9优选为,例如***高度h为3mm~7mm。在***高度h小于3mm的情况下,保护边胎块9的刚性减小,有可能无法使轮胎最大宽度位置M重点挠曲。在***高度h超过7mm的情况下,橡胶容积增大,保护边胎块9在行驶时严重发热,耐久性能和滚动阻力性能有可能恶化。所述“***高度h”是相对于轮廓线S的法线方向的长度。
保护边胎块9不具有特别限定的形状,可采用各种方式。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保护边胎块9由与胎侧橡胶3G相同的橡胶形成。胎侧橡胶3G的复弹性模量E3*优选为3.5MPa~9.5MPa。
在本实施方式中,保护边胎块9的轮胎半径方向的外端9e位于比使带束层7向轮胎轴向外侧平滑地延长出的延长线k靠轮胎半径方向的内侧。发明人查明,在行驶时,带束层7的轮胎轴向的外端7e附近严重发热。因此,通过将保护边胎块9的外端9e设于上述位置,能够避免行驶时的带束层7的外端7e附近的热传递到保护边胎块9,因此可抑制耐久性能和滚动阻力性能的恶化。在本说明书中,“延长线k”是使配置在轮胎半径方向的最内侧的带束帘布层(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内侧带束帘布层7A)的中心线7c平滑地延长而形成的。
为了有效地发挥上述作用,延长线k与轮廓线S的交点k1与保护边胎块9的外端9e之间的轮胎半径方向的距离L6例如优选为轮胎剖面高度H的2%以上。当距离L6变大时,无法期望通过保护边胎块9提高耐切割性能。因此,距离L6优选为轮胎剖面高度H的10%以下。
胎体6的折返部6b的外端6o与胎圈基线BL之间的轮胎半径方向的距离La优选为轮胎剖面高度H的50%以上。由此,由于轮胎中间区域1c的刚性被维持得适度高,因此发挥出优异的耐久性能。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胎体帘布层6A的折返部6b的外端6o与胎圈基线BL之间的轮胎半径方向的距离La为轮胎剖面高度H的50%以上。另外,也可以是,第2胎体帘布层6B的折返部6b的外端6o与胎圈基线BL之间的轮胎半径方向的距离Lb为轮胎剖面高度H的50%以上。
第1胎体帘布层6A的折返部6b的外端6o与第2胎体帘布层6B的折返部6b的外端6o例如沿轮胎半径方向分离。由此,由于胎侧部3的刚性梯度被维持得较小,所以耐久性能提高。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胎体帘布层6A的外端6o和第2胎体帘布层6B的外端6o隔着轮胎最大宽度位置M而向轮胎半径方向的内外侧分离。由此,能够进一步在轮胎最大宽度位置M挠曲。在本实施方式中,第2胎体帘布层6B的外端6o位于比轮胎最大宽度位置M靠轮胎半径方向内侧的位置。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胎体帘布层6A的外端6o和第2胎体帘布层6B的外端6o配置在轮胎中间区域1c。
为了有效地发挥上述作用,优选第1胎体帘布层6A的外端6o与第2胎体帘布层6B的外端6o之间的轮胎半径方向的距离Lc为15mm以上。由此,维持轮胎中间区域1c的刚性梯度的减小。当距离Lc过大时,胎圈部4的刚性较小,或者胎侧部3的配置有保护边胎块9的区域的刚性增大,轮胎内侧区域1a和轮胎外侧区域1b的刚性平衡降低,耐久性能有可能恶化。因此,优选距离Lc为25mm以下。
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胎圈部4配置有防止轮辋偏移用的胎圈包布橡胶20和用于提高胎圈部4的刚性的加强橡胶层21。
胎圈包布橡胶20例如形成为厚度0.5mm~1.5mm左右的较薄的片状。胎圈包布橡胶20例如由复弹性模量E*3为4MPa~10MPa的耐磨损性优异的硬质橡胶形成。胎圈包布橡胶20可以仅由橡胶形成,但也可以在橡胶中埋设例如帆布、有机纤维的帘线排列体来进行加强,从而进一步提高耐磨损性。
在本实施方式中,胎圈包布橡胶20形成为包含基部20A、外片部20B以及内片部20C。在本实施方式中,基部20A与轮辋的轮辋座面(省略图示)接触并沿轮胎轴向延伸。在本实施方式中,外片部20B与基部20A的轮胎轴向外端相连并向轮胎半径方向外侧延伸,并且该外片部20B被夹在折返部6b与外贴三角胶12之间而终止。在本实施方式中,内片部20C与基部20A的轮胎轴向内端相连并沿着轮胎内腔面向轮胎半径方向外侧延伸而终止。
在本实施方式中,外片部20B被内侧部分6i和第1部分12A夹住并在比主体三角胶11的外端11e靠轮胎半径方向内侧的位置终止。这样的外片部20B抑制轮胎内侧区域1a的刚性的过度增加,使行驶时的变形集中于轮胎最大宽度位置M附近。
在本实施方式中,加强橡胶层21与主体三角胶11相连并向轮胎半径方向的外侧延伸。加强橡胶层21例如被夹在各主体部6a与各折返部6b之间。加强橡胶层21的轮胎半径方向的外端21e比外贴三角胶12的外端12e靠轮胎半径方向的内侧。
在本实施方式中,加强橡胶层21形成为复弹性模量E*4为25MPa~85MPa。加强橡胶层21例如在厚度t4为0.5mm~3.0mm的范围内形成。
以上,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轮胎进行详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具体的实施方式,可变更为各种方式来实施。
【实施例】
具有图1的基本构造的充气轮胎是基于表1的规格而试制的,对各试制轮胎的耐久性能、耐切割性能、外观性能以及滚动阻力性能进行了测试。各试制轮胎的共同规格和测试方法如下。
轮胎尺寸:275/65R16
轮辋:18×7.5J
内压:240kPa
轮胎最大宽度位置距离胎圈基线的轮胎半径方向的高度:0.5×轮胎剖面高度H
<耐久性能>
使用转鼓耐久试验机,按照下述的条件使轮胎行驶。然后,根据直到胎侧部或胎圈部产生损伤为止的行驶距离,以比较例1为100的指数进行评价。数值越大越优异。
速度:60km/h
载荷:14.35kN
<耐切割性能>
各试制轮胎被安装在排量为2500cc的乘用车的全部车轮上。然后,测试驾驶员使上述车辆在包含岩石和瓦砾等的岩石路面的测试路线上行驶约500km之后,根据在胎侧部产生的切割损伤的深度及切割损伤的长度来进行综合评价。其结果以比较例1为100的评分来表示。数值越大,耐切割性能越优异。
<外观性能>
测试人员对轮胎的胎侧部进行目视检查,通过感官来评价外观性能。其结果以比较例1的值为100的评分来表示。数值越大,保护边胎块越被认为有积极作用,越优异。
<滚动阻力性能>
使用滚动阻力试验机,按照下述的条件对滚动阻力进行测定。以比较例1的值为100的指数来表示评价。数值越小,滚动阻力越小,越优异。
速度:80km/h
载荷:14.35kN
表1
Figure BDA0002257409490000121
作为测试结果,能够确认到:与比较例的轮胎相比,实施例的轮胎的耐久性能优异。

Claims (14)

1.一种充气轮胎,其中,
该充气轮胎包含:胎面部;一对胎侧部,它们从所述胎面部起向轮胎半径方向内侧延伸;以及一对胎圈部,它们与所述一对胎侧部的轮胎半径方向的内侧相连,
在所述一对胎圈部配置有胎圈三角胶,并且所述胎圈三角胶的轮胎半径方向的外端比轮胎最大宽度位置靠轮胎半径方向的内侧,
在所述一对胎侧部的至少一方形成有向轮胎轴向的外侧***的保护边胎块,并且所述保护边胎块的轮胎半径方向的内端比所述轮胎最大宽度位置靠轮胎半径方向的外侧,
从胎圈基线到所述胎圈三角胶的所述外端为止的轮胎内侧区域的轮胎半径方向的长度,是从所述胎面部的轮胎半径方向的最外侧位置到所述保护边胎块的所述内端为止的轮胎外侧区域的轮胎半径方向的长度的0.8倍~1.2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气轮胎,其中,
所述轮胎内侧区域与所述轮胎外侧区域之间的区域即轮胎中间区域的轮胎半径方向的长度是轮胎剖面高度的5%~25%。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充气轮胎,其中,
所述轮胎最大宽度位置位于所述轮胎内侧区域与所述轮胎外侧区域之间的区域即轮胎中间区域的轮胎半径方向的中央。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充气轮胎,其中,
所述轮胎内侧区域与所述轮胎外侧区域之间的区域即轮胎中间区域的最大厚度与最小厚度之差为所述最大厚度的15%以下。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充气轮胎,其中,
所述胎圈三角胶包含:主体三角胶,其从胎圈芯的轮胎半径方向的外表面起向轮胎半径方向外侧延伸;以及外贴三角胶,其配置在比所述主体三角胶靠轮胎轴向外侧的位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充气轮胎,其中,
所述外贴三角胶的轮胎半径方向的外端比所述主体三角胶的轮胎半径方向的外端靠轮胎半径方向的外侧。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充气轮胎,其中,
在所述一对胎圈部之间架设有胎体帘布层,
所述胎体帘布层在所述一对胎圈部中在所述主体三角胶与所述外贴三角胶之间延伸。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充气轮胎,其中,
所述胎体帘布层包含:主体部,其从所述胎面部起经过所述一对胎侧部而到达所述一对胎圈部的胎圈芯;以及一对折返部,它们与所述主体部相连,从轮胎轴向的内侧绕过所述胎圈芯而向外侧折返,
所述一对折返部的轮胎半径方向的各外端与所述胎圈基线之间的轮胎半径方向的距离为轮胎剖面高度的50%以上。
9.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充气轮胎,其中,
所述胎体帘布层包含第1胎体帘布层和与所述第1胎体帘布层重叠的第2胎体帘布层,
所述第1胎体帘布层的所述外端与所述第2胎体帘布层的所述外端在轮胎半径方向上分离。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充气轮胎,其中,
所述第1胎体帘布层的所述外端和所述第2胎体帘布层的所述外端隔着所述轮胎最大宽度位置而向轮胎半径方向的内外侧分离。
11.根据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充气轮胎,其中,
所述第1胎体帘布层的所述外端与所述第2胎体帘布层的所述外端之间的轮胎半径方向的距离为15mm以上。
12.根据权利要求8至11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充气轮胎,其中,
将从所述轮胎最大宽度位置向轮胎半径方向外侧分离了所述轮胎最大宽度位置与所述保护边胎块的所述内端之间的轮胎半径方向的长度的2倍后的轮胎半径方向位置设为第1高度位置,并且将从所述轮胎最大宽度位置向轮胎半径方向内侧分离了所述轮胎最大宽度位置与所述胎圈三角胶的所述外端之间的轮胎半径方向的长度的2倍后的轮胎半径方向位置设为第2高度位置,
在所述充气轮胎安装于标准轮辋并且填充了标准内压的无负载的状态下的轮胎子午线剖面中,
所述胎体帘布层的所述主体部在所述第1高度位置与所述第2高度位置之间由单一的曲率半径形成。
13.根据权利要求1至12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充气轮胎,其中,
在所述胎面部设置有沿轮胎轴向延伸的带束层,
所述保护边胎块的轮胎半径方向的外端比使所述带束层向轮胎轴向外侧平滑地延长出的延长线靠轮胎半径方向的内侧。
14.根据权利要求1至1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充气轮胎,其中,
所述保护边胎块的***高度为3mm~7mm。
CN201911059195.6A 2018-12-14 2019-11-01 充气轮胎 Active CN11131940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234693A JP7192470B2 (ja) 2018-12-14 2018-12-14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18-234693 2018-12-14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319403A true CN111319403A (zh) 2020-06-23
CN111319403B CN111319403B (zh) 2023-04-21

Family

ID=6858145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1059195.6A Active CN111319403B (zh) 2018-12-14 2019-11-01 充气轮胎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1254167B2 (zh)
EP (1) EP3666556B1 (zh)
JP (1) JP7192470B2 (zh)
CN (1) CN111319403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23068958A (ja) 2021-11-04 2023-05-18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23131633A (ja) 2022-03-09 2023-09-22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23151038A (ja) 2022-03-31 2023-10-16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820973A (zh) * 2005-02-14 2006-08-23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JP2010285105A (ja) * 2009-06-12 2010-12-24 Sumitomo Rubber Ind Ltd 空気入りタイヤ
CN102416830A (zh) * 2010-09-24 2012-04-18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EP2657049A1 (en) * 2012-04-23 2013-10-30 (1/2) Sumitomo Rubber Industries, Ltd. Pneumatic tire
EP3275698A1 (en) * 2016-07-28 2018-01-31 Sumitomo Rubber Industries, Ltd. Pneumatic tire
CN108016215A (zh) * 2016-11-04 2018-05-11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CN108215667A (zh) * 2016-12-12 2018-06-29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637162A (en) * 1991-09-19 1997-06-10 Michelin Recherche Et Technique S.A. Tire structure for improved tread life
JPH0899508A (ja) * 1994-09-30 1996-04-16 Bridgestone Corp 空気入りタイヤ
US6223797B1 (en) * 1998-01-29 2001-05-01 The Yokohama Rubber Co. Pneumatic tire with specified rubber properties
JP3337453B2 (ja) 2000-02-15 2002-10-21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3934623B2 (ja) 2004-03-29 2007-06-20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4681497B2 (ja) * 2006-05-08 2011-05-11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11084144A (ja) 2009-10-14 2011-04-28 Bridgestone Corp ランフラットタイヤ
CN102712219B (zh) * 2009-11-25 2014-10-15 株式会社普利司通 重载用充气子午线轮胎
JP5342580B2 (ja) 2011-02-28 2013-11-13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DE112013005717T5 (de) * 2012-11-30 2015-08-20 The Yokohama Rubber Co., Ltd. Luftreifen
JP6724450B2 (ja) 2016-03-18 2020-07-15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820973A (zh) * 2005-02-14 2006-08-23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JP2010285105A (ja) * 2009-06-12 2010-12-24 Sumitomo Rubber Ind Ltd 空気入りタイヤ
CN102416830A (zh) * 2010-09-24 2012-04-18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EP2657049A1 (en) * 2012-04-23 2013-10-30 (1/2) Sumitomo Rubber Industries, Ltd. Pneumatic tire
CN103373182A (zh) * 2012-04-23 2013-10-30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EP3275698A1 (en) * 2016-07-28 2018-01-31 Sumitomo Rubber Industries, Ltd. Pneumatic tire
CN108016215A (zh) * 2016-11-04 2018-05-11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CN108215667A (zh) * 2016-12-12 2018-06-29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1254167B2 (en) 2022-02-22
JP7192470B2 (ja) 2022-12-20
EP3666556B1 (en) 2021-04-07
EP3666556A1 (en) 2020-06-17
JP2020093755A (ja) 2020-06-18
US20200189319A1 (en) 2020-06-18
CN111319403B (zh) 2023-04-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1440822B1 (en) Pneumatic tire
CN108473004B (zh) 充气轮胎
US20100084069A1 (en) Heavy duty tire
US11207927B2 (en) Pneumatic tire
CA3001115C (en) Heavy duty pneumatic tire
CN111319403B (zh) 充气轮胎
CA3001116A1 (en) Pneumatic tire
CN112440623B (zh) 充气轮胎
CN108473005B (zh) 充气轮胎
WO2019198333A1 (ja) ランフラットタイヤ
CA3001106A1 (en) Pneumatic tire
EP0755811B1 (en) Pneumatic tire for two-wheeled vehicle
EP1604839A1 (en) Pneumatic tire and method of mounting the same
CA3001111C (en) Heavy duty pneumatic tire
US8281836B2 (en) Run flat tire
JP6935770B2 (ja) ランフラットタイヤ
JP5011869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20015411A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3535784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US11697308B2 (en) Run-flat tire
EP3332992B1 (en) Tire for motorcycles
JP2017121848A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EP3078510B1 (en) Pneumatic tire for two-wheeled vehicle
CN117584673A (zh) 轮胎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