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261826B - 电极组件、应用所述电极组件的电池及用电装置 - Google Patents

电极组件、应用所述电极组件的电池及用电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261826B
CN111261826B CN202010218101.1A CN202010218101A CN111261826B CN 111261826 B CN111261826 B CN 111261826B CN 202010218101 A CN202010218101 A CN 202010218101A CN 111261826 B CN111261826 B CN 11126182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gion
tab
electrode assembly
area
boundar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218101.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261826A (zh
Inventor
王佳伟
江行国
徐炎
李�瑞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ngde Amperex Technology Ltd
Original Assignee
Ningde Amperex Technology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ngde Amperex Technology Ltd filed Critical Ningde Amperex Technology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218101.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261826B/zh
Publication of CN11126182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26182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26182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26182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31Electrode connections inside a battery cas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2Li-accumula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13Electrodes for 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e.g. for lithium-accumulators;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thereof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31Electrode connections inside a battery casing
    • H01M50/54Connection of several leads or tabs of plate-like electrode stacks, e.g. electrode pole straps or bridg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72Means for preventing undesired use or discharge
    • H01M50/574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interruption of current
    • H01M50/578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interruption of current in response to pressur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72Means for preventing undesired use or discharge
    • H01M50/574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interruption of current
    • H01M50/579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interruption of current in response to shock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2220/00Batteries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 H01M2220/30Batteries in portable systems, e.g. mobile phone, laptop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7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for final industrial or consumer products
    • Y02P70/50Manufacturing or production proces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inal manufactured product

Abstract

一种电极组件,包括第一极片,所述第一极片包括,第一集流体,所述第一集流体包括第一区域、第二区域及第三区域,所述第二区域及所述第三区域由所述第一区域向两个不同的方向延伸形成,所述第一区域与所述第二区域的交界线为第一交线,所述第一区域与所述第三区域的交界线为第二交线;第一活性层,所述第一活性层设置于所述第一集流体表面;开口区,所述开口区贯穿所述电极组件;隔断区,所述隔断区与所述开口区连接,位于所述隔断区的第一极片表面未设置有所述第一活性层,所述第一区域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隔断区重叠。本申请还提供应用所述电极组件的电池及用电装置。

Description

电极组件、应用所述电极组件的电池及用电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能量存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极组件、应用所述电极组件的电池及用电装置。
背景技术
软包电池是指采用铝塑膜包装的聚合物电池,通常为锂聚合物电池,多用于手机、平板电脑等用电装置,随着电子行业的发展,异型电池逐渐受到重视。现有的异型电池,例如L型电池,由于极片的外形尺寸在某些地方发生突变,这导致这个位置应力集中,相对强度比较弱。而且,电池在受到撞击时,该些位置受到冲击后易发生断裂,断裂处产生较多碎片进而导致电池短路燃烧。
针对该问题,现有技术通常采用两种思路进行改善:(1)加快热散失,避免电池热量集中无法快速释放而导致的局部燃烧失效模式;(2)减少断裂处碎片降低短路风险。对于解决方案(1)加快散热往往需要对电池散热结构进行改进,会使得整体成本升高,虽然该方案尽可避免断裂后发生剧烈燃烧,但并不能降低电池受撞击后发生短路的风险。对于解决方案(2)通常将电池的极耳设置于缺口的同一侧,同时增加基材厚度,进一步增强电池硬度,使电池在受撞击时形成完整的断口而减少碎片带来的二次短路燃烧风险;但基材变厚会使得电池质量变大,成本增加,且基材厚度增大会使得电池能量密度下降。
如何解决上述问题,是本领域技术人员需要考虑的。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受撞击易短路而导致的局部燃烧失效模式,增强基材厚度提升抗撞但能量密度下降的问题,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电极组件,该电极组件将阴极极耳及阳极极耳分别设置于电极组件易碎区域的不同侧,当包含有电极组件的电池或电化学装置受到外力作用发生断裂时,断裂后的电极组件并联回路断开,从而只会引发单短路或点短路,降低因多回路短路产生大热量从而引发燃烧失效的风险,本申请还提供应用所述电极组件的电池及用电装置。
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一种电极组件,包括:
第一极片;
第二极片,所述第二极片与所述第一极片堆叠设置;
开口区,所述开口区贯穿所述电极组件,所述开口区的形状为一圆形的至少部分;
主体区,所述第一极片及所述第二极片设置于所述主体区,所述主体区包括第一区域、第二区域及第三区域,所述第二区域及所述第三区域由所述第一区域向两个不同的方向延伸,所述第一区域与所述第二区域的交界线为第一交线,所述第一区域与所述第三区域的交界线为第二交线,所述开口区的圆心为所述第一交线与所述第二交线的交点;以及
第一极耳及第二极耳,所述第一极耳及第二极耳由所述主体区向外延伸形成,所述第一极耳及第二极耳分别与所述第一区域、第二区域及第三区域中的两个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区域包括隔断区,所述隔断区在与所述第一极片或第二极片平行的第一方向上贯穿所述第一区域的至少部分,所述隔断区的边界的部分与所述第一交线或所述第二交线重叠,所述第一极耳及所述第二极耳不与所述隔断区连接。该电极组件将阴极极耳及阳极极耳分别设置于电极组件易碎区域的不同侧,当包含有电极组件的电池或电化学装置受到外力作用发生断裂时,断裂后的电极组件并联回路断开,从而只会引发单短路或点短路,降低因多回路短路产生大热量从而引发燃烧失效的风险。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隔断区的边界的部分与所述第一交线重叠,所述第一极耳由所述第一区域向外延伸,所述第二极耳由所述第二区域向外延伸。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隔断区的边界的部分与所述第二交线重叠,所述第一极耳由所述第一区域向外延伸,所述第二极耳由所述第三区域向外延伸。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隔断区包括第一隔断区及第二隔断区,所述第一隔断区的边界的部分与所述第一交线重叠,所述第二隔断区的边界的部分与所述第二交线重叠,所述第一极耳由所述第二区域向外延伸,所述第二极耳由所述第三区域向外延伸。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极片包括第一集流体及第一活性层,所述第一活性层设置于所述第一集流体表面,所述第二极片包括第二集流体及第二活性层,所述第二活性层设置于所述第二集流体表面。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极耳及所述第二极耳为条状,所述第一极耳或所述第二极耳延伸方向向所述主体区延伸的反向延长线将与所述第一极耳或所述第二极耳连接的所述第一区域、第二区域及第三区域中的一个划分为电阻相等的两部分。当电极组件发生断裂及短路时,由第一极耳或第二极耳延伸出的等值线两侧的区域并联且电阻相同,由并联电路电阻公式可知此时并联电路整体阻值最大,短路过程中内阻最大而所产生的热量最小,可降低燃烧失效风险。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极耳及所述第二极耳为条状,所述第一极耳或所述第二极耳延伸方向向所述主体区延伸的反向延长线将与所述第一极耳或所述第二极耳连接的所述第一区域、第二区域及第三区域中的一个划分为体积相等的两部分。当电极组件作为一个整体具有均匀的电阻系数时,体积相等的两部分即具备相同的电阻,由并联电路电阻公式可知此时并联电路整体阻值最大,短路过程中内阻最大而所产生的热量最小,可降低燃烧失效风险。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电极组件为L型,所述开口区设置于所述电极组件的L型折角处。圆形的开口区可避免应力在L型电池内折角处集中,避免开口区断裂,避免产生破片、短路。
一种电池,包括前述的电极组件。
一种用电装置,包括前述的电池。
相比于现有技术,本申请的电极组件,该电极组件将阴极极耳及阳极极耳分别设置于电极组件易碎区域的不同侧,当包含有电极组件的电化学装置受到外力作用发生断裂时,断裂后的电极组件并联回路断开,从而只会引发单短路或点短路,降低因多回路短路产生大热量从而引发燃烧失效的风险。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第一实施例的电极组件的截面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第一实施例的电极组件的平面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第一实施例的电极组件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第二实施例的电极组件的截面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第二实施例的电极组件的平面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第二实施例的电极组件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第三实施例的电极组件的截面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第三实施例的电极组件的平面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第三实施例的电极组件的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第四实施例的电池的平面示意图。
图11为本申请第五实施例的用电装置的立体示意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用电装置 100
本体 101
包装袋 102
电池 1
电极组件 10、20、30、50
第一极片 11、21、31
第一集流体 110、210、310
第一活性层 119、219、319
第二极片 12、22、32
第二集流体 120、220、320
第二活性层 129、229、329
开口区 13、23、33
圆心 130、230、330
隔断区 14、24、34
第一隔断区 141、241、341
第二隔断区 142、242、342
主体区 15、25、35
第一区域 151、251、351
第二区域 152、252、352
第三区域 153、253、353
第一交线 155、255、355
第二交线 156、256、356
隔离膜 16、26、36
第一极耳 17、27、37
第二极耳 18、28、38
等值线 19、29、39
如下具体实施方式将结合上述附图进一步说明本申请。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描述将参考附图以更全面地描述本申请内容。附图中所示为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例。然而,本申请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施,并且不应该被解释为限于在此阐述的示例性实施例。提供这些示例性实施例是为了使本申请透彻和完整,并且将本申请的范围充分地传达给本领域技术人员。类似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类似的组件。
本文使用的术语仅用于描述特定示例性实施例的目的,而不意图限制本申请。如本文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清楚地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一”,“一个”和“该”旨在也包括复数形式。此外,当在本文中使用时,“包括”和/或“包含”或“包括”和/或“包括”或“具有”和/或“具有”,整数,步骤,操作,组件和/或组件,但不排除存在或添加一个或多个其它特征,区域,整数,步骤,操作,组件,组件和/或其群组。
除非另外定义,否则本文使用的所有术语(包括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申请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相同的含义。此外,除非文中明确定义,诸如在通用字典中定义的那些术语应该被解释为具有与其在相关技术和本申请内容中的含义一致的含义,并且将不被解释为理想化或过于正式的含义。
以下内容将结合附图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描述。须注意的是,参考附图中所描绘的组件不一定按比例显示;而相同或类似的组件将被赋予相同或相似的附图标记表示或类似的技术用语。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第一实施例
如图1及图2所示,本申请提供一种电极组件10,包括第一极片11、第二极片12、开口区13、主体区15、隔离膜16、第一极耳17及第二极耳18。第一极片11及第二极片12间隔堆叠设置,第一极片11及第二极片12之间设置有隔离膜16,开口区13贯穿电极组件10。
电极组件10包括主体区15,第一极片11及第二极片12设置于主体区15。主体区15包括第一区域151、第二区域152及第三区域153,第二区域152及第三区域153由第一区域151向两个不同的方向延伸形成。第一区域151与第二区域152的交界线为第一交线155,第一区域151与第三区域153的交界线为第二交线156。其中,第一区域151为电极组件10受外力冲击(例如撞击或跌落等)时,电极组件10上外力的合力出现概率最大的区域。于一实施例中,第一区域151设置于L型电极组件10的折角区域,第二区域152及第三区域153设置于L型第一极片11向两个不同方向延伸的区域。
于一实施例中,电极组件10为L型,开口区13设置于电极组件10的L型折角处,具体的,开口区13贯穿L型电极组件10的内折角处。开口区13的形状为一圆形的至少部分,开口区13的圆心130为第一交线155与第二交线156的交点,或,圆心130朝L型电极组件10两条长边的垂直的线段分别为第一交线155及第二交线156。电极组件10的边界线为经过开口区13的圆心130的直线。开口区13设置于L型电极组件10的内折角处可避免内折角处应力集中产生破片、短路。开口区13的半径为R,第二区域152在沿第一交线155方向的宽度为La,第三区域153在沿第二交线156方向的宽度为Lb。
第一极片11包括第一集流体110及第一活性层119,第一活性层119设置于第一集流体110表面。第二极片12包括第二集流体120及第二活性层129,第二活性层129设置于第二集流体120表面。
第一区域151包括隔断区14,隔断区14为电极组件10受外力冲击发生断裂概率较高的区域。隔断区14在与第一极片11或第二极片12平行的方向上贯穿第一区域151的至少部分,隔断区14的边界的部分与第一交线155或第二交线156重叠,隔断区14与开口区13连接。
隔断区14包括第一隔断区141及第二隔断区142,于一实施例中,第一隔断区141为第一区域151及第二区域152交界处合力集中或应力集中的区域,第二隔断区142为第一区域151及第三区域153交界处合力集中或应力集中的区域。
于一实施例中,第一隔断区141的至少部分与第一交线155重叠,第一隔断区141包括第一边1411及第二边1412,第一边1411靠近第二区域152,第一边1411的边长的集合为[La-2R,La],第二边1412远离第二区域152,第二边1412的边长的集合为[La-R,La+R]。第一隔断区141的一端与开口区13连接,第一隔断区141与开口区13连接的两边长度不同。
于一实施例中,第二隔断区142的至少部分与第二交线156重叠,第二隔断区142包括第三边1421及第四边1422,第三边1421靠近第三区域153,第三边1421的边长的集合为[Lb-2R,Lb],第四边1422远离第三区域153,第四边1422的边长的集合为[Lb-R,Lb+R]。第二隔断区142的一端与开口区13连接,第二隔断区142与开口区13连接的两边长度不同。
第一极耳17及第二极耳18由主体区15向外延伸形成,第一极耳17及第二极耳18分别与第一区域151、第二区域152及第三区域153中的两个连接,第一极耳17及第二极耳18不与隔断区14连接。
于一实施例中,第一隔断区141的边界与第一交线155重叠,第一极耳17由第一区域151向外延伸,第二极耳18由第三区域153向外延伸。当电极组件10由第二隔断区142处发生断裂时,第一极耳17及第二极耳18分别位于两个不同的断裂区域,断裂后的电极组件10并联回路断开,从而只会引发单短路或点短路,降低因多回路短路产生大热量从而引发燃烧失效的风险。
于一实施例中,第一极耳17及第二极耳18为条状,第一极耳17或第二极耳18延伸方向向主体区15延伸的反向延长线将与第一极耳17或第二极耳18连接的第一区域151、第二区域152或第三区域153中的一个划分为电阻相等的两部分。或者,当电极组件10作为一个整体具有均匀的电阻系数时,第一极耳17或第二极耳18延伸方向向主体区15延伸的反向延长线将与第一极耳17或第二极耳18连接的第一区域151、第二区域152或第三区域153中的一个划分为体积相等的两部分,体积相等的两部分即具备相同的电阻。如图3所示,第一极耳17及第二极耳18的一端可与主体区15的外侧边缘连接,多条等值线19为第一极耳17或第二极耳18(延伸方向向主体区15延伸的反向延长线图中示出一个第一极耳17及一个第二极耳18及多条等值线19,每一条等值线19均表示至少一种第一极耳17或第二极耳18的延伸方式)。当电极组件10发生断裂及短路时,由第一极耳17或第二极耳18延伸出的等值线19两侧的区域并联且电阻相同,由并联电路电阻公式可知此时并联电路整体阻值最大,短路过程中内阻最大而所产生的热量最小,可降低燃烧失效风险。
第二实施例
如图4及图5所示,本申请提供一种电极组件20,包括第一极片21、第二极片22、开口区23、主体区25、隔离膜26、第一极耳27及第二极耳28。第一极片21及第二极片22间隔堆叠设置,第一极片21及第二极片22之间设置有隔离膜26,开口区23贯穿电极组件20。
电极组件20包括主体区25,第一极片21及第二极片22设置于主体区25。主体区25包括第一区域251、第二区域252及第三区域253,第二区域252及第三区域253由第一区域251向两个不同的方向延伸形成。第一区域251与第二区域252的交界线为第一交线255,第一区域251与第三区域253的交界线为第二交线256。其中,第一区域251为电极组件20受外力冲击(例如撞击或跌落等)时,电极组件20上外力的合力出现概率最大的区域。于一实施例中,第一区域251设置于L型电极组件20的折角区域,第二区域252及第三区域253设置于L型第一极片21向两个不同方向延伸的区域。
于一实施例中,电极组件20为L型,开口区23设置于电极组件20的L型折角处,具体的,开口区23贯穿L型电极组件20的内折角处。开口区23的形状为一圆形的至少部分,开口区23的圆心230为第一交线255与第二交线256的交点,或,圆心230朝L型电极组件20两条长边的垂直的线段分别为第一交线255及第二交线256。电极组件20的边界线为经过开口区23的圆心230的直线。开口区23设置于L型电极组件20的内折角处可避免内折角处应力集中产生破片、短路。开口区23的半径为R,第二区域252在沿第一交线255方向的宽度为La,第三区域253在沿第二交线256方向的宽度为Lb。
第一极片21包括第一集流体210及第一活性层219,第一活性层219设置于第一集流体210表面。第二极片22包括第二集流体220及第二活性层229,第二活性层229设置于第二集流体220表面。
第一区域251包括隔断区24,隔断区24为电极组件20受外力冲击发生断裂概率较高的区域。隔断区24在与第一极片21或第二极片22平行的方向上贯穿第一区域251的至少部分,隔断区24的边界的部分与第一交线255或第二交线256重叠,隔断区24与开口区23连接。
隔断区24包括第一隔断区241及第二隔断区242,于一实施例中,第一隔断区241为第一区域251及第二区域252交界处合力集中或应力集中的区域,第二隔断区242为第一区域251及第三区域253交界处合力集中或应力集中的区域。
于一实施例中,第一隔断区241的至少部分与第一交线255重叠,第一隔断区241包括第一边2411及第二边2412,第一边2411靠近第二区域252,第一边2411的边长的集合为[La-2R,La],第二边2412远离第二区域252,第二边2412的边长的集合为[La-R,La+R]。第一隔断区241的一端与开口区23连接,第一隔断区241与开口区23连接的两边长度不同。
于一实施例中,第二隔断区242的至少部分与第二交线256重叠,第二隔断区242包括第三边2421及第四边2422,第三边2421靠近第三区域253,第三边2421的边长的集合为[Lb-2R,Lb],第四边2422远离第三区域253,第四边2422的边长的集合为[Lb-R,Lb+R]。第二隔断区242的一端与开口区23连接,第二隔断区242与开口区23连接的两边长度不同。
第一极耳27及第二极耳28由主体区25向外延伸形成,第一极耳27及第二极耳28分别与第一区域251、第二区域252及第三区域253中的两个连接,第一极耳27及第二极耳28不与隔断区24连接。
于一实施例中,第一隔断区241的边界与第一交线255重叠,第一极耳27由第一区域251向外延伸,第二极耳28由第二区域252向外延伸。当电极组件20由第二隔断区242处发生断裂时,第一极耳27及第二极耳28分别位于两个不同的断裂区域,断裂后的电极组件20并联回路断开,从而只会引发单短路或点短路,降低因多回路短路产生大热量从而引发燃烧失效的风险。
于一实施例中,第一极耳27及第二极耳28为条状,第一极耳27或第二极耳28延伸方向向主体区25延伸的反向延长线将与第一极耳27或第二极耳28连接的第一区域251、第二区域252或第三区域253中的一个划分为电阻相等的两部分。或者,当电极组件20作为一个整体具有均匀的电阻系数时,第一极耳27或第二极耳28延伸方向向主体区25延伸的反向延长线将与第一极耳27或第二极耳28连接的第一区域251、第二区域252或第三区域253中的一个划分为体积相等的两部分,体积相等的两部分即具备相同的电阻。如图6所示,第一极耳27及第二极耳28的一端可与主体区25的外侧边缘连接,多条等值线29为第一极耳27或第二极耳28(延伸方向向主体区25延伸的反向延长线图中示出一个第一极耳27及一个第二极耳28及多条等值线29,每一条等值线29均表示至少一种第一极耳27或第二极耳28的延伸方式)。当电极组件20发生断裂及短路时,由第一极耳27或第二极耳28延伸出的等值线29两侧的区域并联且电阻相同,由并联电路电阻公式可知此时并联电路整体阻值最大,短路过程中内阻最大而所产生的热量最小,可降低燃烧失效风险。
第三实施例
如图7及图8所示,本申请提供一种电极组件30,包括第一极片31、第二极片32、开口区33、主体区35、隔离膜36、第一极耳37及第二极耳38。第一极片31及第二极片32间隔堆叠设置,第一极片31及第二极片32之间设置有隔离膜36,开口区33贯穿电极组件30。
电极组件30包括主体区35,第一极片31及第二极片32设置于主体区35。主体区35包括第一区域351、第二区域352及第三区域353,第二区域352及第三区域353由第一区域351向两个不同的方向延伸形成。第一区域351与第二区域352的交界线为第一交线355,第一区域351与第三区域353的交界线为第二交线356。其中,第一区域351为电极组件30受外力冲击(例如撞击或跌落等)时,电极组件30上外力的合力出现概率最大的区域。于一实施例中,第一区域351设置于L型电极组件30的折角区域,第二区域352及第三区域353设置于L型第一极片31向两个不同方向延伸的区域。
于一实施例中,电极组件30为L型,开口区33设置于电极组件30的L型折角处,具体的,开口区33贯穿L型电极组件30的内折角处。开口区33的形状为一圆形的至少部分,开口区33的圆心330为第一交线355与第二交线356的交点,或,圆心330朝L型电极组件30两条长边的垂直的线段分别为第一交线355及第二交线356。电极组件30的边界线为经过开口区33的圆心330的直线。开口区33设置于L型电极组件30的内折角处可避免内折角处应力集中产生破片、短路。开口区33的半径为R,第二区域352在沿第一交线355方向的宽度为La,第三区域353在沿第二交线356方向的宽度为Lb。
第一极片31包括第一集流体310及第一活性层319,第一活性层319设置于第一集流体310表面。第二极片32包括第二集流体320及第二活性层329,第二活性层329设置于第二集流体320表面。
第一区域351包括隔断区34,隔断区34为电极组件30受外力冲击发生断裂概率较高的区域。隔断区34在与第一极片31或第二极片32平行的方向上贯穿第一区域351的至少部分,隔断区34的边界的部分与第一交线355或第二交线356重叠,隔断区34与开口区33连接。
隔断区34包括第一隔断区341及第二隔断区342,于一实施例中,第一隔断区341为第一区域351及第二区域352交界处合力集中或应力集中的区域,第二隔断区342为第一区域351及第三区域353交界处合力集中或应力集中的区域。
于一实施例中,第一隔断区341的至少部分与第一交线355重叠,第一隔断区341包括第一边3411及第二边3412,第一边3411靠近第二区域352,第一边3411的边长的集合为[La-2R,La],第二边3412远离第二区域352,第二边3412的边长的集合为[La-R,La+R]。第一隔断区341的一端与开口区33连接,第一隔断区341与开口区33连接的两边长度不同。
于一实施例中,第二隔断区342的至少部分与第二交线356重叠,第二隔断区342包括第三边3421及第四边3422,第三边3421靠近第三区域353,第三边3421的边长的集合为[Lb-2R,Lb],第四边3422远离第三区域353,第四边3422的边长的集合为[Lb-R,Lb+R]。第二隔断区342的一端与开口区33连接,第二隔断区342与开口区33连接的两边长度不同。
第一极耳37及第二极耳38由主体区35向外延伸形成,第一极耳37及第二极耳38分别与第一区域351、第二区域352及第三区域353中的两个连接,第一极耳37及第二极耳38不与隔断区34连接。
于一实施例中,第一隔断区341的边界与第一交线355重叠,第一极耳37由第二区域352向外延伸,第二极耳38由第三区域353向外延伸。当电极组件30由第二隔断区342处发生断裂时,第一极耳37及第二极耳38分别位于两个不同的断裂区域,断裂后的电极组件30并联回路断开,从而只会引发单短路或点短路,降低因多回路短路产生大热量从而引发燃烧失效的风险。
于一实施例中,第一极耳37及第二极耳38为条状,第一极耳37或第二极耳38延伸方向向主体区35延伸的反向延长线将与第一极耳37或第二极耳38连接的第一区域351、第二区域352或第三区域353中的一个划分为电阻相等的两部分。或者,当电极组件30作为一个整体具有均匀的电阻系数时,第一极耳37或第二极耳38延伸方向向主体区35延伸的反向延长线将与第一极耳37或第二极耳38连接的第一区域351、第二区域352或第三区域353中的一个划分为体积相等的两部分,体积相等的两部分即具备相同的电阻。如图9所示,第一极耳37及第二极耳38的一端可与主体区35的外侧边缘连接,多条等值线39为第一极耳37或第二极耳38(延伸方向向主体区35延伸的反向延长线图中示出一个第一极耳37及一个第二极耳38及多条等值线39,每一条等值线39均表示至少一种第一极耳37或第二极耳38的延伸方式)。当电极组件30发生断裂及短路时,由第一极耳37或第二极耳38延伸出的等值线39两侧的区域并联且电阻相同,由并联电路电阻公式可知此时并联电路整体阻值最大,短路过程中内阻最大而所产生的热量最小,可降低燃烧失效风险。
第四实施例
如图10所示,为本申请第四实施例提供的电池的立体示意图。电池1包括电极组件50,电极组件50可被一包装袋102包裹,电极组件50被电解液浸润,电极组件50可以为第一实施例至第三实施例中任意一个所述的电极组件。
第五实施例
如图11所示,为本申请第五实施例提供的用电装置100的立体分解示意图。本申请还提供一种用电装置100,该用电装置包括本体101及设置于本体101内的电池1。图11中仅以用电装置100为手机为例,在其它实施例中,该用电装置100也可为个人计算机、智能家电、工业控制器、储能装置或电动工具等。
上文中,参照附图描述了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是,本领域中的普通技术人员能够理解,在不偏离本申请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还可以对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作各种变更和替换。这些变更和替换都落在本申请所限定的范围内。

Claims (11)

1.一种电极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极片;
第二极片,所述第二极片与所述第一极片堆叠设置;
开口区,所述开口区贯穿所述电极组件,所述开口区的形状为一圆形的至少部分;
主体区,所述第一极片及所述第二极片设置于所述主体区,所述主体区包括第一区域、第二区域及第三区域,所述第二区域及所述第三区域由所述第一区域向两个不同的方向延伸,所述第一区域与所述第二区域的交界线为第一交线,所述第一区域与所述第三区域的交界线为第二交线,所述开口区的圆心为所述第一交线与所述第二交线的交点,所述第一区域包括隔断区,所述隔断区的边界的部分与所述第一交线或所述第二交线重叠;以及
第一极耳及第二极耳,所述第一极耳及第二极耳由所述主体区向外延伸形成,所述第一极耳及第二极耳分别与所述第一区域、第二区域及第三区域中的两个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极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断区在与所述第一极片或第二极片平行的方向上贯穿所述第一区域的至少部分,所述第一极耳及所述第二极耳不与所述隔断区连接。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极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断区的边界的部分与所述第一交线重叠,所述第一极耳由所述第一区域向外延伸,所述第二极耳由所述第二区域向外延伸。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极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断区的边界的部分与所述第二交线重叠,所述第一极耳由所述第一区域向外延伸,所述第二极耳由所述第三区域向外延伸。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极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断区包括第一隔断区及第二隔断区,所述第一隔断区的边界的部分与所述第一交线重叠,所述第二隔断区的边界的部分与所述第二交线重叠,所述第一极耳由所述第二区域向外延伸,所述第二极耳由所述第三区域向外延伸。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极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极片包括第一集流体及第一活性层,所述第一活性层设置于所述第一集流体表面,所述第二极片包括第二集流体及第二活性层,所述第二活性层设置于所述第二集流体表面。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极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极耳及所述第二极耳为条状,所述第一极耳或所述第二极耳延伸方向向所述主体区延伸的反向延长线将与所述第一极耳或所述第二极耳连接的所述第一区域、第二区域及第三区域中的一个划分为电阻相等的两部分。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极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极耳及所述第二极耳为条状,所述第一极耳或所述第二极耳延伸方向向所述主体区延伸的反向延长线将与所述第一极耳或所述第二极耳连接的所述第一区域、第二区域及第三区域中的一个划分为体积相等的两部分。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极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极组件为L型,所述开口区设置于所述电极组件的L型折角处。
10.一种电池,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9任意一项所述的电极组件。
11.一种用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池。
CN202010218101.1A 2020-03-25 2020-03-25 电极组件、应用所述电极组件的电池及用电装置 Active CN11126182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218101.1A CN111261826B (zh) 2020-03-25 2020-03-25 电极组件、应用所述电极组件的电池及用电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218101.1A CN111261826B (zh) 2020-03-25 2020-03-25 电极组件、应用所述电极组件的电池及用电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261826A CN111261826A (zh) 2020-06-09
CN111261826B true CN111261826B (zh) 2023-01-10

Family

ID=7094991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218101.1A Active CN111261826B (zh) 2020-03-25 2020-03-25 电极组件、应用所述电极组件的电池及用电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261826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164939A1 (zh) * 2022-03-04 2023-09-07 宁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电化学装置及用电设备
WO2024026775A1 (zh) * 2022-08-04 2024-02-08 宁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壳体、电化学装置及电子设备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191832Y (zh) * 1993-03-09 1995-03-15 圣弗德·雷德蒙 用于密封容器和包装件的应力集中的开口装置
CN1143038A (zh) * 1995-04-10 1997-02-19 米歇尔·加尔松奈特 一种构成袋的紧凑的一次性使用的密封件
CN105261716A (zh) * 2015-11-17 2016-01-20 宁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异形电池保护膜及其制备和粘贴方法
CN107925118A (zh) * 2015-11-30 2018-04-17 株式会社Lg化学 具有改善密封可靠性的单元壳体的不规则结构的电池单元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940429B2 (en) * 2010-07-16 2015-01-27 Apple Inc. Construction of non-rectangular batteries
US20170092923A1 (en) * 2015-09-29 2017-03-30 Apple Inc. Battery cells having notched electrodes
US11114697B2 (en) * 2018-09-04 2021-09-07 Apple Inc. Configurations for battery cell packaging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191832Y (zh) * 1993-03-09 1995-03-15 圣弗德·雷德蒙 用于密封容器和包装件的应力集中的开口装置
CN1143038A (zh) * 1995-04-10 1997-02-19 米歇尔·加尔松奈特 一种构成袋的紧凑的一次性使用的密封件
CN105261716A (zh) * 2015-11-17 2016-01-20 宁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异形电池保护膜及其制备和粘贴方法
CN107925118A (zh) * 2015-11-30 2018-04-17 株式会社Lg化学 具有改善密封可靠性的单元壳体的不规则结构的电池单元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261826A (zh) 2020-06-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402657B1 (ko) 비정형 구조의 전지팩
US10741820B2 (en) Rechargeable battery
KR20000066414A (ko) 2차전지
US20180277821A1 (en) Cell and electrochemical device
JP6109957B2 (ja) ラウンドコーナーを含む電極組立体
EP3051611B1 (en) Battery cell comprising means for protecting short circuit
EP3486967B1 (en) Battery cell comprising electrode lead facing outer surface of electrode assembly
CN111261826B (zh) 电极组件、应用所述电极组件的电池及用电装置
KR100824878B1 (ko) 이차전지
WO2011037335A2 (ko) 이차 전지 및 그 제조 방법
US20150104672A1 (en) Safety device of lithium-ion battery
EP4075579A1 (en) Battery assembly for use in terminal device, and terminal device having same
WO2023185200A1 (zh) 电化学装置及其制备方法、电子装置
KR20100042102A (ko) 보호회로모듈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이차전지
KR101302075B1 (ko) 이차 전지용 전극탭과 전극단자의 접합 구조 및 이를이용한 이차 전지
KR20040054113A (ko) 파우치형 케이스와, 이를 적용한 리튬 이차 전지
US11355825B2 (en) Battery pack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for
CN114975864A (zh) 极片、电芯结构、锂电池以及电子设备
KR20190064977A (ko) 전극 조립체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배터리
KR20000066876A (ko) 리튬이차전지
KR102186737B1 (ko) 보호 부재를 포함하고 있는 전지셀
KR20170012971A (ko) 전극단자에 대해 향상된 설계 자유도를 가지는 전지셀
WO2021189380A1 (zh) 电化学装置和电子装置
CN111370641B (zh) 电极组件、应用所述电极组件的电池及用电装置
KR101189621B1 (ko) 안전성이 향상된 이차전지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