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258396A - 散热器与散热鳍片 - Google Patents

散热器与散热鳍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258396A
CN111258396A CN201911086395.0A CN201911086395A CN111258396A CN 111258396 A CN111258396 A CN 111258396A CN 201911086395 A CN201911086395 A CN 201911086395A CN 111258396 A CN111258396 A CN 11125839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poiler
heat dissipation
fins
heat
heat sin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1086395.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林家羽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ooler Maste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ooler Maste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ooler Master Co Ltd filed Critical Cooler Maste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125839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25839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13/00Arrangements for modifying heat-transfer, e.g. increasing, decreasing
    • F28F13/06Arrangements for modifying heat-transfer, e.g. increasing, decreasing by affecting the pattern of flow of the heat-exchange media
    • F28F13/12Arrangements for modifying heat-transfer, e.g. increasing, decreasing by affecting the pattern of flow of the heat-exchange media by creating turbulence, e.g. by stirring, by increasing the force of circulati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3/00Details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devices
    • H01L23/34Arrangements for cooling, heating, ventilating or temperature compensation ; Temperature sensing arrangements
    • H01L23/36Selection of materials, or shaping, to facilitate cooling or heating, e.g. heatsinks
    • H01L23/367Cooling facilitated by shape of device
    • H01L23/3672Foil-like cooling fins or heat sink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00Detai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3/00 - G06F13/00 and G06F21/00
    • G06F1/1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 G06F1/20Cooling mea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1/00Tubular elements; Assemblies of tubular elements
    • F28F1/10Tubular elements and assemblies thereof with means for increasing heat-transfer area, e.g. with fins, with projections, with recesses
    • F28F1/12Tubular elements and assemblies thereof with means for increasing heat-transfer area, e.g. with fins, with projections, with recesses the means being only outside the tubular element
    • F28F1/126Tubular elements and assemblies thereof with means for increasing heat-transfer area, e.g. with fins, with projections, with recesses the means being only outside the tubular element consisting of zig-zag shaped fins
    • F28F1/128Fins with openings, e.g. louvered fi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1/00Tubular elements; Assemblies of tubular elements
    • F28F1/10Tubular elements and assemblies thereof with means for increasing heat-transfer area, e.g. with fins, with projections, with recesses
    • F28F1/12Tubular elements and assemblies thereof with means for increasing heat-transfer area, e.g. with fins, with projections, with recesses the means being only outside the tubular element
    • F28F1/24Tubular elements and assemblies thereof with means for increasing heat-transfer area, e.g. with fins, with projections, with recesses the means being only outside the tubular element and extending transversely
    • F28F1/30Tubular elements and assemblies thereof with means for increasing heat-transfer area, e.g. with fins, with projections, with recesses the means being only outside the tubular element and extending transversely the means being attachable to the element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3/00Plate-like or laminated elements; Assemblies of plate-like or laminated elements
    • F28F3/02Elements or assemblies thereof with means for increasing heat-transfer area, e.g. with fins, with recesses, with corrugations
    • F28F3/025Elements or assemblies thereof with means for increasing heat-transfer area, e.g. with fins, with recesses, with corrugations the means being corrugated, plate-like elements
    • F28F3/027Elements or assemblies thereof with means for increasing heat-transfer area, e.g. with fins, with recesses, with corrugations the means being corrugated, plate-like elements with openings, e.g. louvered corrugated fins; Assemblies of corrugated strip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Semiconductors Or Solid State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散热鳍片,该散热鳍片包含一散热本体及至少一扰流片。散热本体包含一散热板及两侧板。散热板具有至少一破口。两侧板分别连接于散热板的相对两侧,并凸出于散热板的其中一侧。至少一扰流片凸出于散热板而位于散热板的其中一侧。至少一扰流片的高度小于散热板的高度,且至少一扰流片与两侧板皆分离。至少一扰流片遮盖部分至少一破口,且至少一扰流片在散热板的长边方向上的长度小于至少一破口在散热板的长边方向上的长度。

Description

散热器与散热鳍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散热器与散热鳍片,特别涉及一种散热器与散热鳍片。
背景技术
在计算机***中,主板的中央处理器、北桥芯片、南桥芯片及绘图芯片等集成电路(IC)一般为计算机***中具较高发热量的热源。为了能够迅速移除集成电路(IC)所产生的热能,一般会舍弃气冷式散热***并采用水冷式散热***。详细来说,水冷散热***一般包含相连通的一水冷头及一水冷排。水冷头热接触集成电路(IC),且水冷头内的冷却液体用以将集成电路(IC)所产生的废热带至水冷排,并通过水冷排来将冷却液体的废热移除。
为了更进一步提升水冷散热***的散热效能,一般会在水冷头中加设散热鳍片,以增加水冷头与冷却流体的接触面积。不过以往散热鳍片都是包括多个并排的散热片。每一散热片包含一本体及沿本体相对两侧同向延伸出来的两折边。任一散热片的两折边抵靠于相邻散热片的本体,使任两相邻散热片之间形成一流体通道。流体通道供冷却流体经过。不过以目前的设计来看,由于流体通道内无额外的扰流鳍片,使得冷却流体的流速较慢且扰流效果较差,进而降低了冷却流体与散热鳍片间的热交换效率。
增加扰流鳍片可以增加冷却流体的流速的原因在于扰流鳍片减少了流道的截面积,并依据伯努利定律,流道截面积越小流速越快。此外,速度的增加可能会引起速度波动,也称为扰流。因此,增加扰流鳍片可增加冷却流体的流速、扰流效果及增加整个散热鳍片的散热面积。不过,因阻流鳍片的设计而窄化了流体通道,并导致流体通道有被冷却流体内的微粒堵塞的风险。若要避免微粒堵塞的风险,则恐需加大阻流鳍片与散热片的本体在凸出方向上的间距,但阻流鳍片与散热片的本体在凸出方向上的间距加大却会使散热鳍片的密集度降低而影响到散热鳍片的整体散热效率。
以具有自动驾驶功能的汽车为例,具有自动驾驶功能的汽车具有控制车辆的电子设备。此电子设备目前通过内部设有鳍片的铝制冷板来冷却。由于铝制冷板内部的冷却流体会与冷却***中的其余动件摩擦而产生微粒,且微粒有可能相互黏附形成更大的颗粒而有堵塞鳍片间的缝隙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在于提供一种散热器与散热鳍片,借以兼顾散热鳍片的热交换效率与冷却流体流动的顺畅度。
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所揭露的散热鳍片包含一散热本体及至少一扰流片。散热本体包含一散热板及两侧板。散热板具有至少一破口。两侧板分别连接于散热板的相对两侧,并凸出于散热板的其中一侧。至少一扰流片凸出于散热板而位于散热板的其中一侧。至少一扰流片的高度小于散热板的高度,且至少一扰流片与两侧板皆分离。至少一扰流片遮盖部分至少一破口,且至少一扰流片在散热板的长边方向上的长度小于至少一破口在散热板的长边方向上的长度。
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所揭露的散热器包含多个散热鳍片。这些散热鳍片各包含一散热本体及至少一扰流片。相邻两散热鳍片的两散热本体相连而令相邻两散热本体围绕出一流道。这些扰流片分别连接于这些散热本体,且受这些散热本体遮蔽的这些扰流片分别位于这些流道。任一扰流片与相邻这些散热鳍片的散热本体分离。其中,散热本体具有至少一破口。至少一扰流片遮盖部分至少一破口,且至少一扰流片在散热本体的长边方向上的长度小于至少一破口在散热本体的长边方向上的长度。
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所揭露的散热鳍片包含一散热本体及至少一扰流片。散热本体包含一散热板及两侧板。散热板具有至少一破口。两侧板分别连接于散热板的相对两侧,并凸出于散热板的其中一侧。至少一扰流片凸出于散热板而位于散热板的其中一侧。至少一扰流片遮盖部分至少一破口,且至少一扰流片在散热板的长边方向上的长度小于至少一破口在散热板的长边方向上的长度。
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所揭露的散热器包含多个散热鳍片。这些散热鳍片各包含一散热本体及至少一扰流片。相邻两散热鳍片的两散热本体相连而令相邻两散热本体围绕出一流道,这些扰流片分别连接于这些散热本体,且受这些散热本体遮蔽的这些扰流片分别位于这些流道。其中,散热本体具有至少一破口。至少一扰流片遮盖部分至少一破口,且至少一扰流片在散热本体的长边方向上的长度小于至少一破口在散热本体的长边方向上的长度。
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所揭露的散热器包含至少一第一散热组及至少一第二散热组。至少一第一散热组包含多个第一散热鳍片、多个第一衔接鳍片及多个第二衔接鳍片,这些第一散热鳍片保持间距,这些第一衔接鳍片间隔设置于这些第一散热鳍片的一侧,这些第二衔接鳍片间隔设置于这些第一散热鳍片的另一侧,且这些第二衔接鳍片与这些第一衔接鳍片交错配置。至少一第二散热组,包含多个第二散热鳍片、多个第三衔接鳍片及多个第四衔接鳍片,这些第二散热鳍片保持间距,这些第三衔接鳍片间隔设置于这些第二散热鳍片的一侧,这些第四衔接鳍片间隔设置于这些第二散热鳍片的另一侧,且这些第四衔接鳍片与这些第三衔接鳍片交错配置。其中,至少一第一散热组与第二散热组于一并排方向并排设置,且这些第一散热鳍片与这些第二散热鳍片于一延伸方向上交错设置,,任两相邻的第一散热鳍片与第二散热鳍片保持有一最大间距,且最大间距大于任两相邻的第一散热鳍片与第二散热鳍片在延伸方向上的间距。
根据上述实施例的散热器与散热鳍片,通过将扰流片的分流板部的长度设计值缩短,除了可加大开口的最大间距以避免产生微粒堵塞住流道的问题,更可维持原本扰流片与散热板在法线方向的间距设计值而避免产生散热效率降低的问题。
再者,由于扰流片凸出于散热本体,使得扰流片的分流板部与散热本体的散热板呈错位配置。因此,流体会受到扰流片与散热本体的阻隔而产生紊流效果,进而提升流体与散热器的热交换效率。
此外,由于扰流片与相邻这些散热鳍片的散热本体分离,或是扰流片的高度小于散热板的高度,且扰流片与两侧板皆分离,使得两侧板或散热板不会受到分流板部的干涉而无需对应改变散热本体的造型。因此,将有助于让各散热鳍片更便于组装,如焊接,以及便于更改分流板部的设计形状。
以上关于本发明内容的说明及以下实施方式的说明用以示范与解释本发明的原理,并且提供本发明的专利申请范围更进一步的解释。
附图说明
图1为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所述的散热器的立体示意图。
图2为图1的散热鳍片的立体示意图。
图3为图1的平面示意图。
图4为图1的剖面示意图。
图5为图4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6为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所述的散热鳍片的平面示意图。
图7为根据本发明第三实施例所述的散热鳍片的平面示意图。
图8为根据本发明第四实施例所述的散热鳍片的平面示意图。
图9为根据本发明第五实施例所述的散热鳍片的平面示意图。
图10为根据本发明第六实施例所述的散热鳍片的剖面示意图。
图11为根据本发明第七实施例所述的散热鳍片的平面示意图。
图12为根据本发明第八实施例所述的散热器的立体示意图。
图13为图12的侧视示意图。
图14为图12另一视角的侧视示意图。
图15为图12的剖面示意图。
图16为根据本发明第九实施例所述的散热器的立体示意图。
图17为图16的侧视示意图。
图18为图16另一视角的侧视示意图。
图19为图16的剖面示意图。
图20为根据本发明第十实施例所述的散热器的立体示意图。
图21为图20的侧视示意图。
图22为图20另一视角的侧视示意图。
图23为图20的剖面示意图。
其中,附图标记:
10、80、90、1000 散热器
100、200、300、400、500、600、700 散热鳍片
110、210、310、410、510、610、710、810 散热本体
111、211、311、411、511、611、711、811 散热板
1111、8111 第一侧边
111a、611a、811a 第一面
111b 第二面
112、212、312、412、512、712、812 侧板
120、220、320、420、520、620、720、820 扰流片
821 第二侧边
121、221、321、421、521、621、721 分流板部
1211 第二侧边
122、722 连接部
910、1010 第一散热组
911、1011 第一散热鳍片
912、1012 第一衔接鳍片
913、1013 第二衔接鳍片
920、1020 第二散热组
921、1021 第二散热鳍片
922、1022 第三衔接鳍片
923、1023 第四衔接鳍片
d1、d3、d4、d7、d8 间距
d2、d5、d6 凸出量
F 流体方向
F1、F2 方向
D1 并排方向
D2 延伸方向
G、G1、G2、G3 间距
H2、H1 高度
L 长边
L1、L2 长度
O 开口
P 破口
S 流道
T 厚度
W、W1、W2、W3、W4 宽度
M1、M2、M3 间距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至图2。图1为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所述的散热器的立体示意图。图2为图1的散热鳍片的立体示意图。
本实施例的散热器10例如设置于一水冷头(未绘示)内。散热器10包含多个散热鳍片100。这些散热鳍片100各包含一散热本体110及至少一扰流片120。相邻两散热鳍片100的两散热本体110相连而令相邻两散热本体110围绕出一流道S。流道S用以供流体(未绘示)流过。这些扰流片120分别连接于这些散热本体110之,且受这些散热本体110遮蔽的这些扰流片120分别位于这些流道S,且任一扰流片120与相邻这些散热鳍片100的散热本体110分离。
详细来说,由于每一散热鳍片100的结构相似,故仅以其中一散热鳍片100进行说明。散热鳍片100的散热本体110还可以包含一散热板111及两侧板112。散热板111具有相对的一第一面111a及一第二面111b。两侧板112分别连接于散热板111的相对两侧,并凸出于散热板111的第一面111a。此外,散热板111具有多个破口P及分别位于各破口P的相对两侧的两第一侧边1111,两第一侧边1111与散热板111的长边L正交。不过两第一侧边1111与散热板111的长边L正交的设计并非用以限制本发明。在其他实施例中,两第一侧边也可与散热板的长边夹锐角而呈非平行的关系。
扰流片120例如通过冲压制程制作而成并凸出于散热板111的第一面111a。扰流片120包含一分流板部121及两连接部122。分流板部121的形状例如为矩形,并平行于散热板111。分流板部121的相对两侧分别通过两连接部122连接于散热板111,另外相对两侧并未与散热板111相连。也就是说,扰流片120的分流板部121与散热板111不相连处具有相对的两第二侧边1211。两第二侧边1211与散热板111的长边L正交。分流板部121的两第二侧边1211、两连接部122与散热板111的两第一侧边1111共同围绕出两开口O。不过两第二侧边1211与散热板111的长边L正交的设计并非用以限制本发明。在其他实施例中,两第一侧边也可与散热板的长边夹锐角而呈非平行的关系。
请参阅图3。图3为图1的平面示意图。上述所谓的任一扰流片120与相邻这些散热鳍片100的散热本体110分离指扰流片120的分流板部121的高度H2小于散热板111的高度H1,且扰流片120的分流板部121与两侧板112皆分离。前述的散热板111的高度H1指散热板111在方向F1上的尺寸。同理,前述的分流板部121的高度H2指分流板部121在方向F1上的尺寸。
具体来说,本实施例的分流板部121的高度H2实质上等于散热板111的高度H1减侧板112的6倍厚度T,但并不以此为限。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依据制程来决定分流板部的高度设计值。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扰流片120的分流板部121与两侧板112保持相同间距d1、各扰流片120的分流板部121的宽度W相同及任两分流板部121保持相同间距G。前述的分流板部121的宽度W指分流板部121在方向F2上的尺寸,且方向F2与方向F1正交。两分流板部121的间距G指两分流板部121在方向F2上的间距。
请参阅图4。图4为图1的剖面示意图。图5为图4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各扰流片120的分流板部121与各散热板111相错位,且各扰流片120的分流板部121凸出于散热板111的第一面111a的凸出量d2皆相同。如流道S内的箭头所指,当流体流入流道S时,流体会受到分流板部121的阻隔而一分为二,接着,一分为二的流体再受到下一段的散热板111的阻隔而二分为四。由于流体会受到分流板部121与散热板111阻隔之后会于流道S内产生紊流的效果,且紊流的效果能迫使流体冲向散热板111的第一面111a与第二面111b以及分流板部121的靠近与远离散热板111的两侧面。因此,分流板部121与各散热板111相错位的设计能提升流体与散热器10的热交换效率。
此外,由于分流板部121与散热板111间的开口O不会延伸到两侧板112,故可提升散热鳍片100的结构强度。
再者,由于分流板部121不会延伸到两侧板112,故两侧板112或散热板111不会受到分流板部121的干涉而无需对应改变散热本体110的造型,进而让各散热鳍片100更便于组装,如焊接,以及便于更改分流板部121的设计形状。如此一来,除了可简化散热器10的制程之外,以便于依据热源的分布来调整分流板部121的设计形状。
上述的扰流片120与侧板112皆凸出于散热板111的第一面111a,但并不以此为限。在其他实施例中,扰流片与侧板也可分别凸出于第一面与第二面。
此外,如图3与图4所示,扰流片120的分流板部121在方向F2(平行散热板111的长边L)上的长度L1小于破口P在方向F2(平行散热板111的长边L)上的长度L2,且扰流片120的分流板部121在散热板111的正交投影介于两第一侧边1111之间,使得扰流片120的分流板部121的第二侧边1211与散热板111的第一侧边1111在方向F2上保持一间距M1,且间距M1不等于零。再者,请参阅图4与图5。图5为图4的局部放大示意图。扰流片120的分流板部121凸出于散热板111的一侧,使得扰流片120与散热板111在第一面111a的法线方向N上保持有一间距M2。并且,分流板部121的第二侧边1211与散热板111的第一侧边1111保持有一最大间距M3,且最大间距M3大于间距M2,以及小于间距M1与M2的总合。
冷却流体内的微粒的直径以0.5~0.6毫米为例,最大间距M3例如可设计成大于等于0.60毫米。由于扰流片120的分流板部121的第二侧边1211与散热板111的第一侧边1111间保持有大于等于0.60毫米的最大间距M3,使得冷却流体内的微粒不致于堵塞于扰流片120与散热板111之间的间隙。如此一来,除了可通过扰流片120来提升散热器10的热交换效率,更可通过扰流片120与散热板111间最大间距M3的设计来维持冷却流体流动的顺畅度。需注意的是,扰流片120的分流板部121的第二侧边1211与散热板111的第一侧边1111间的最大间距M3可依据冷却流体内的微粒的大小调整。冷却流体内的微粒变小,最大间距M3的设计值就变小。反之,冷却流体内的微粒变大,最大间距M3的设计值就变大。
此外,本实施例中,用来加大开口O的间距M3的作法是通过将扰流片120的分流板部121的长度设计值缩短,而非加大扰流片120与散热板111在法线方向N的间距设计值,其原因在于加大扰流片120与散热板111在法线方向N的间距设计值会导致散热板111与另一散热板111的间距,进而导致散热器10中各散热板111的密集度降低与散热效率降低。反之如本实施例所示将扰流片120的分流板部121的长度设计值缩短,即可维持原本扰流片120与散热板111在法线方向N的间距设计值而避免产生散热效率降低的问题。
上述散热鳍片100的具体形式并非用以限制本发明,在其他实施例中,散热鳍片的具体形式也可依据热源的位置与形式进行调整。请参阅图6。图6为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所述的散热鳍片的平面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散热鳍片200的散热本体210还可以包含一散热板211及两侧板212。两侧板212分别连接于散热板211的相对两侧。扰流片220例如通过冲压制程制作而成,并包含一分流板部221。分流板部221连接于散热板211,且分流板部221的形状例如为矩形。本实施例的各扰流片220的分流板部221与两侧板212保持相异的间距。即各扰流片220的分流板部221与其中一侧板212保持一间距d3,与另一侧板212保持一间距d4,且间距d4异于间距d3。
请参阅图7。图7为根据本发明第三实施例所述的散热鳍片的平面示意图。
在本实施例中,散热鳍片300的散热本体310还可以包含一散热板311及两侧板312。两侧板312分别连接于散热板311的相对两侧。扰流片320例如通过冲压制程制作而成,并包含一分流板部321。分流板部321连接于散热板311,且分流板部321的形状例如为矩形。本实施例的相邻两扰流片320的分流板部321的间距沿一流体方向F递增。即,相邻两扰流片320的分流板部321在流体方向F上的间距依序为G1、G2、G3,且间距G1小于间距G2,以及间距G2小于间距G3,但并不以此为限。在其他实施例中,相邻两扰流片的分流板部的间距沿一流体方向F递减。
请参阅图8。图8为根据本发明第四实施例所述的散热鳍片的平面示意图。
在本实施例中,散热鳍片400的散热本体410还可以包含一散热板411及两侧板412。两侧板412分别连接于散热板411的相对两侧。扰流片420例如通过冲压制程制作而成,并包含一分流板部421。分流板部421连接于散热板411,且分流板部421的形状例如为平行四边形。
请参阅图9。图9为根据本发明第五实施例所述的散热鳍片的平面示意图。
在本实施例中,散热鳍片500的散热本体510还可以包含一散热板511及两侧板512。两侧板512分别连接于散热板511的相对两侧。扰流片520例如通过冲压制程制作而成,并包含一分流板部521。分流板部521连接于散热板511,且分流板部521的形状例如为矩形。在本实施例中,这些扰流片520的分流板部521在流体方向F上的宽度依序递增。即这些扰流片520的分离板部521在流体方向F上的宽度依序为W1、W2、W3、W4,且宽度W1小于宽度W2,宽度W2小于宽度W3,宽度W2小于宽度W4。
请参阅图10。图10为根据本发明第六实施例所述的散热鳍片的剖面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散热鳍片600的散热本体610包含一散热板611,且散热板611具有一第一面611a。这些扰流片620凸出于散热板611的第一面611a,并各包含一分流板部621。各分流板部621凸出散热板611的第一面611a的凸出量d5、d6相异。
请参阅图11。图11为根据本发明第七实施例所述的散热鳍片的平面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散热鳍片700的散热本体710还可以包含一散热板711及两侧板712。两侧板712分别连接于散热板711的相对两侧。扰流片720例如通过冲压制程制作而成,并包含一分流板部721及两连接部722。分流板部721通过两连接部722连接于散热板711,且分流板部721的形状例如为矩形。本实施例的相邻两扰流片720的两分流板部721与同一侧板712保持相异的间距d7、d8。即当其中一个扰流片720的分流板部721与其中一侧板712保持间距d7,下一个扰流片720的分流板部721与同一个侧板712保持间距d8,且间距d8异于间距d7。
如此一来,散热鳍片700除了可前述的通过相错位的分流板部721与散热板711的阻隔来产生水平方向上的扰流外,也可通过相错位的连接部722的阻隔来产生垂直方向上的扰流。
请参阅图12至图15。图12为根据本发明第八实施例所述的散热器的立体示意图。图13为图12的侧视示意图。图14为图12另一视角的侧视示意图。图15为图12的剖面示意图。
如图12所示,在本实施例的散热器80包含一散热本体810及多个扰流片820。散热本体810包含一散热板811及两侧板812。两侧板812分别连接于散热板811的相对两侧,并凸出于散热板811的其中一侧。
如图13至图15所示,散热板811具有多个破口P及分别位于各破口P的相对两侧的两第一侧边8111,两第一侧边8111与散热板811的长边L正交。扰流片820与散热板811不相连处具有相对的两第二侧边821。两第二侧边821与散热板811的长边L正交。
在实施例中,扰流片820不平行于散热板811,进一步来说,扰流片820与散热板811夹锐角θ。此外,扰流片820在方向F2(平行散热板811的长边L)上的长度L1小于破口P在方向F2(平行散热板811的长边L)上的长度L2,且扰流片820在散热板811的正交投影介于两第一侧边8111之间,使得扰流片820的第二侧边821与散热板811的第一侧边8111在方向F2上保持一间距M1。扰流片820的第二侧边821与散热板811的第一侧边8111在方向F2(平行散热板811的长边L)上保持一间距M1,且间距M1不等于零。再者,扰流片820凸出于散热板811的一侧,使得扰流片820与散热板811在第一面811a的法线方向N上保持有一间距M2。
在本实施例中,扰流片820的第二侧边821与散热板811的第一侧边8111保持有一最大间距M3,且最大间距M3大于间距M2,以及小于间距M1与M2的总合。
冷却流体内的微粒的直径以0.5~0.6毫米为例,最大间距M3例如可设计成0.60毫米。由于扰流片820与散热板811间保持有大于等于0.60毫米的最大间距M3,使得冷却流体内的微粒不致于堵塞于扰流片820与散热板811之间的间隙。如此一来,除了可通过扰流片820来提升散热器80的热交换效率,更可通过扰流片820与散热板811间最大间距M3的设计来维持冷却流体流动的顺畅度。需注意的是,扰流片820的第二侧边821与散热板811的第一侧边8111间的最大间距M3可依据冷却流体内的微粒的大小调整。冷却流体内的微粒变小,最大间距M3的设计值就变小。反之,冷却流体内的微粒变大,最大间距M3的设计值就变大。
此外,本实施例中,用来加大开口O的间距M3的作法是通过将扰流片820的长度设计值缩短,而非加大扰流片820与散热板811在法线方向N的间距设计值,其原因在于加大扰流片820与散热板811在法线方向N的间距设计值会导致散热板811与另一散热板811的间距,进而导致散热器80中各散热板811的密集度降低与散热效率降低。反之如本实施例所示将扰流片820的分流板部121的长度设计值缩短,即可维持原本扰流片120与散热板111在法线方向N的间距设计值而避免产生散热效率降低的问题。
此外,本实施例的散热器80为一体式的设计,但并不以此为限。在其他实施例中,散热器也可以包含多个散热鳍片,且这些散热鳍片相叠或相连而形成本实施例的散热器80的结构。
请参阅图16至图19。图16为根据本发明第九实施例所述的散热器的立体示意图。图17为图16的侧视示意图。图18为图16另一视角的侧视示意图。图19为图16的剖面示意图。
如图16与图17所示,本实施例的散热器90包含多个第一散热组910及多个第二散热组920。每一第一散热组910包含多个第一散热鳍片911、多个第一衔接鳍片912及多个第二衔接鳍片913。这些第一散热鳍片911保持间距。这些第一衔接鳍片912间隔设置于这些第一散热鳍片911的一侧。这些第二衔接鳍片913间隔设置于这些第一散热鳍片911的另一侧,且这些第二衔接鳍片913与这些第一衔接鳍片912交错配置。举例来说,第一块第一散热鳍片911与第二块第一散热鳍片911的其中一侧通过第二衔接鳍片913相连,第二块第一散热鳍片911与第三块第一散热鳍片911的另一侧通过第一衔接鳍片912相连。
每一第二散热组920包含多个第二散热鳍片921、多个第三衔接鳍片922及多个第四衔接鳍片923。这些第二散热鳍片921保持间距。这些第三衔接鳍片922间隔设置于这些第二散热鳍片921的一侧。这些第四衔接鳍片923间隔设置于这些第二散热鳍片921的另一侧,且这些第四衔接鳍片923与这些第三衔接鳍片922交错配置。举例来说,第一块第二散热鳍片921与第二块第二散热鳍片921的其中一侧通过第四衔接鳍片923相连,第二块第二散热鳍片921与第三块第二散热鳍片921的另一侧通过第三衔接鳍片922相连。
如图18与图19所示,第一散热组910与第二散热组920沿一并排方向D1并排设置,且任两相邻的第一散热鳍片911与第二散热鳍片921在并排方向D1上保持一间距M1。间距M1不等于零。此外,这些第一散热鳍片911与这些第二散热鳍片921沿一延伸方向D2交错设置,且任两相邻的第一散热鳍片911与第二散热鳍片921在延伸方向D2上保持一间距M2。借此,使得任两相邻的第一散热鳍片911与第二散热鳍片921保持有一间隙O。此间隙O的最大间距M3大于间距M2,以及小于间距M1与M2的总合。
冷却流体内的微粒的直径以0.5~0.6毫米为例,此间隙O的最大间距M3例如可设计成0.60毫米。由于第一散热鳍片911与第二散热鳍片921间保持有大于等于0.60毫米的最大间距M3,使得冷却流体内的微粒不致于堵塞于第一散热鳍片911与第二散热鳍片921之间的间隙O。如此一来,除了可通过第一散热鳍片911与第二散热鳍片921来提升散热器90的热交换效率,更可通过第一散热鳍片911与第二散热鳍片921间最大间距M3的设计来维持冷却流体流动的顺畅度。需注意的是,第一散热鳍片911与第二散热鳍片921间最大间距M3可依据冷却流体内的微粒的大小调整。冷却流体内的微粒变小,最大间距M3的设计值就变小。反之,冷却流体内的微粒变大,最大间距M3的设计值就变大。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衔接鳍片912与第三衔接鳍片922相连,且第二衔接鳍片913与第四衔接鳍片923相连,但并不以此为限。请参阅图20至图23。图20为根据本发明第十实施例所述的散热器的立体示意图。图21为图20的侧视示意图。图22为图20另一视角的侧视示意图。图23为图20的剖面示意图。
如图20与图21所示,本实施例的散热器1000包含多个第一散热组1010及多个第二散热组1020。每一第一散热组1010包含多个第一散热鳍片1011、多个第一衔接鳍片1012及多个第二衔接鳍片1013。这些第一散热鳍片1011保持间距。这些第一衔接鳍片1012间隔设置于这些第一散热鳍片1011的一侧。这些第二衔接鳍片1013间隔设置于这些第一散热鳍片1011的另一侧,且这些第二衔接鳍片1013与这些第一衔接鳍片1012交错配置。举例来说,第一块第一散热鳍片1011与第二块第一散热鳍片1011的其中一侧通过第二衔接鳍片1013相连,第二块第一散热鳍片1011与第三块第一散热鳍片1011的另一侧通过第一衔接鳍片1012相连。
每一第二散热组1020包含多个第二散热鳍片1021、多个第三衔接鳍片1022及多个第四衔接鳍片1023。这些第二散热鳍片1021保持间距。这些第三衔接鳍片1022间隔设置于这些第二散热鳍片1021的一侧。这些第四衔接鳍片1023间隔设置于这些第二散热鳍片1021的另一侧,且这些第四衔接鳍片1023与这些第三衔接鳍片1022交错配置。举例来说,第一块第二散热鳍片1021与第二块第二散热鳍片1021的其中一侧通过第四衔接鳍片1023相连,第二块第二散热鳍片1021与第三块第二散热鳍片1021的另一侧通过第三衔接鳍片1022相连。
如图22与图23所示,第一散热组1010与第二散热组1020沿一并排方向D1并排设置,且任两相邻的第一散热鳍片1011与第二散热鳍片1021在并排方向D1上保持一间距M1。间距M1不等于零。此外,这些第一散热鳍片1011与这些第二散热鳍片1021沿一延伸方向D2交错设置,且任两相邻的第一散热鳍片1011与第二散热鳍片1021在延伸方向D2上保持一间距M2。借此,使得任两相邻的第一散热鳍片1011与第二散热鳍片1021保持有一间隙O,此间隙的最大间距M3大于间距M2,以及小于间距M1与M2的总合。
冷却流体内的微粒的直径以0.5~0.6毫米为例,此间隙O的最大间距M3例如可设计成0.60毫米。由于第一散热鳍片1011与第二散热鳍片1021间保持有大于等于0.60毫米的最大间距M3,使得冷却流体内的微粒不致于堵塞于第一散热鳍片1011与第二散热鳍片1021之间的间隙O。如此一来,除了可通过第一散热鳍片1011与第二散热鳍片1021来提升散热器1000的热交换效率,更可通过第一散热鳍片1011与第二散热鳍片1021间最大间距M3的设计来维持冷却流体流动的顺畅度。需注意的是,第一散热鳍片1011与第二散热鳍片1021间最大间距M3可依据冷却流体内的微粒的大小调整。冷却流体内的微粒变小,最大间距M3的设计值就变小。反之,冷却流体内的微粒变大,最大间距M3的设计值就变大。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衔接鳍片1012与第三衔接鳍片1022相连,但第二衔接鳍片1013与第三衔接鳍片1022不相连,
根据上述实施例的散热器与散热鳍片,通过将扰流片的分流板部的长度设计值缩短,除了可加大开口的最大间距以避免产生微粒堵塞住流道的问题,更可维持原本扰流片与散热板在法线方向的间距设计值而避免产生散热效率降低的问题。
再者,由于扰流片凸出于散热本体,使得扰流片的分流板部与散热本体的散热板呈错位配置。因此,流体会受到扰流片与散热本体的阻隔而产生紊流效果,进而提升流体与散热器的热交换效率。
此外,在部分实施例中,由于相邻两扰流片的两分流板部与同一侧板保持相异的间距,故除了可通过相错位的分流板部与散热板的阻隔来产生水平方向上的扰流外,也可通过扰流片中相错位的连接部的阻隔来产生垂直方向上的扰流。
此外,由于扰流片的高度小于散热板的高度,故分流板部与散热板间的开口不会延伸到两侧板,进而可提升散热鳍片的结构强度。
由于扰流片与相邻这些散热鳍片的散热本体分离,或是扰流片的高度小于散热板的高度,且扰流片与两侧板皆分离,使得两侧板或散热板不会受到分流板部的干涉而无需对应改变散热本体的造型。因此,将有助于让各散热鳍片更便于组装,如焊接,以及便于更改分流板部的设计形状。
虽然本发明以前述的诸项实施例揭露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熟习相像技艺者,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些许的更动与润饰,因此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须视本说明书所附的权利要求书所界定者为准。

Claims (46)

1.一种散热鳍片,其特征在于,包含:
一散热本体,包含一散热板及两侧板,该散热板具有至少一破口,该两侧板分别连接于该散热板的相对两侧,并凸出于该散热板的其中一侧;以及
至少一扰流片,凸出于该散热板而位于该散热板的其中一侧,该至少一扰流片的高度小于该散热板的高度,且该至少一扰流片与该两侧板皆分离,该至少一扰流片遮盖部分该至少一破口,且该至少一扰流片在该散热板的长边方向上的长度小于该至少一破口在该散热板的长边方向上的长度。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鳍片,其特征在于,该散热板具有位于该破口相对两侧的两第一侧边,该两第一侧边与该散热板的一长边非平行,该至少一扰流片在该散热板的正交投影介于该两第一侧边之间。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散热鳍片,其特征在于,该至少一扰流片具有两第二侧边,该两第二侧边与该散热板的该长边非平行,该两侧板凸出于该散热板的一第一面,该散热板的其中一该第二侧边与相靠近的该第一侧边的最大间距大于该扰流片与该散热板在该第一面的一法线方向上的间距。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散热鳍片,其特征在于,该散热板的其中一该第二侧边与相靠近的该第一侧边的最大间距小于该扰流片与该散热板在该第一面的该法线方向上的间距与该扰流片与该散热板在该长边方向上的间距的总合。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鳍片,其特征在于,该至少一扰流片与该两侧板的间距相同。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鳍片,其特征在于,该至少一扰流片与该两侧板的间距相异。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鳍片,其特征在于,该至少一扰流片的数量为两个,该两扰流片与同一该侧板的距离相异。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鳍片,其特征在于,该散热板具有相对的一第一面及一第二面,该至少一扰流片与该两侧板皆凸出于该第一面。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散热鳍片,其特征在于,该至少一扰流片的数量为多个,该些扰流片凸出该第一面的凸出量相同。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散热鳍片,其特征在于,该至少一扰流片的数量为多个,该些扰流片凸出该第一面的凸出量至少两个相异。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鳍片,其特征在于,该散热板具有相对的一第一面及一第二面,该至少一扰流片与该两侧板分别凸出于该第一面与该第二面。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鳍片,其特征在于,该至少一扰流片的数量为多个,至少两组相邻的该两扰流片的间距相异。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散热鳍片,其特征在于,相邻该两扰流片的间距沿一流体方向递增。
14.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散热鳍片,其特征在于,相邻该两扰流片的间距沿一流体方向递减。
1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鳍片,其特征在于,该至少一扰流片的数量为多个,其中该些扰流片在流体方向上的宽度至少两个相异。
1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鳍片,其特征在于,该至少一扰流片的相对两侧分别与该散热板围绕出一开口。
1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鳍片,其特征在于,该至少一扰流片与该散热板不平行。
1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鳍片,其特征在于,该至少一扰流片与该散热板夹锐角。
19.一种散热器,其特征在于,包含:
多个散热鳍片,该些散热鳍片各包含一散热本体及至少一扰流片,相邻该两散热鳍片的该两散热本体相连而令相邻该两散热本体围绕出一流道,该些扰流片分别连接于该些散热本体,且受该些散热本体遮蔽的该些扰流片分别位于该些流道,任一该扰流片与相邻该些散热鳍片的该散热本体分离;
其中,该散热本体具有至少一破口,该至少一扰流片遮盖部分该至少一破口,且该至少一扰流片在该散热本体的长边方向上的长度小于该至少一破口在该散热本体的长边方向上的长度。
20.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该散热本体具有位于该破口相对两侧的两第一侧边,该两第一侧边与该散热本体的一长边非平行,该至少一扰流片在该散热本体的正交投影介于该两第一侧边之间。
21.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该至少一扰流片具有两第二侧边,该两第二侧边与该散热本体的该长边非平行,该扰流片凸出于该散热本体的一第一面,该散热本体的其中一该第二侧边与相靠近的该第一侧边的最大间距大于该扰流片与该散热本体在该第一面的一法线方向上的间距。
22.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该散热本体的其中一该第二侧边与相靠近的该第一侧边的最大间距小于该扰流片与该散热本体在该第一面的该法线方向上的间距与该扰流片与该散热本体在该长边方向上的间距的总合。
23.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每一该散热本体包含一散热板及两侧板,该两侧板分别连接于该散热板的相对两侧,该些扰流片分别凸出于该些散热本体的该些散热板。
24.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该至少一扰流片与该两侧板的间距相同。
25.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该至少一扰流片与该两侧板的间距相异。
26.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该至少一扰流片的数量为两个,该两扰流片与同一该侧板的距离相异。
27.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该散热板具有相对的一第一面及一第二面,该至少一扰流片与该两侧板皆凸出于该第一面。
28.如权利要求27所述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该至少一扰流片的数量为多个,该些扰流片凸出该第一面的凸出量相同。
29.如权利要求27所述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该至少一扰流片的数量为多个,该些扰流片凸出该第一面的凸出量至少两个相异。
30.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该散热板具有相对的一第一面及一第二面,该至少一扰流片与该两侧板分别凸出于该第一面与该第二面。
31.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该至少一扰流片的数量为多个,至少两组相邻的该两扰流片的间距相异。
32.如权利要求31所述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相邻该两扰流片的间距沿一流体方向递增。
33.如权利要求31所述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相邻该两扰流片的间距沿一流体方向递减。
34.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该至少一扰流片的相对两侧分别与该散热板围绕出一开口。
35.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该至少一扰流片的数量为多个,其中该些扰流片在流体方向上的宽度至少两个相异。
36.一种散热鳍片,其特征在于,包含:
一散热本体,包含一散热板及两侧板,该散热板具有至少一破口,该两侧板分别连接于该散热板的相对两侧,并凸出于该散热板的其中一侧;以及
至少一扰流片,凸出于该散热板而位于该散热板的其中一侧,该至少一扰流片遮盖部分该至少一破口,且该至少一扰流片在该散热板的长边方向上的长度小于该至少一破口在该散热板的长边方向上的长度。
37.如权利要求36所述的散热鳍片,其特征在于,该散热板具有位于该破口相对两侧的两第一侧边,该两第一侧边与该散热板的一长边非平行,该至少一扰流片在该散热板的正交投影介于该两第一侧边之间。
38.如权利要求37所述的散热鳍片,其特征在于,该至少一扰流片具有两第二侧边,该两第二侧边与该散热板的该长边非平行,该两侧板凸出于该散热板的一第一面,该散热板的其中一该第二侧边与相靠近的该第一侧边的最大间距大于该扰流片与该散热板在该第一面的一法线方向上的间距。
39.如权利要求38所述的散热鳍片,其特征在于,该散热板的其中一该第二侧边与相靠近的该第一侧边的最大间距小于该扰流片与该散热板在该第一面的该法线方向上的间距与该扰流片与该散热板在该长边方向上的间距的总合。
40.一种散热器,其特征在于,包含:
多个散热鳍片,该些散热鳍片各包含一散热本体及至少一扰流片,相邻该两散热鳍片的该两散热本体相连而令相邻该两散热本体围绕出一流道,该些扰流片分别连接于该些散热本体,且受该些散热本体遮蔽的该些扰流片分别位于该些流道;
其中,该散热本体具有至少一破口,该至少一扰流片遮盖部分该至少一破口,且该至少一扰流片在该散热本体的长边方向上的长度小于该至少一破口在该散热本体的长边方向上的长度。
41.如权利要求40所述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该散热本体具有位于该破口相对两侧的两第一侧边,该两第一侧边与该散热本体的一长边非平行,该至少一扰流片在该散热本体的正交投影介于该两第一侧边之间。
42.如权利要求41所述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该至少一扰流片具有两第二侧边,该两第二侧边与该散热本体的该长边非平行,该两侧板凸出于该散热本体的一第一面,该散热本体的其中一该第二侧边与相靠近的该第一侧边的最大间距大于该扰流片与该散热本体在该第一面的一法线方向上的间距。
43.一种散热器,其特征在于,包含:
至少一第一散热组,包含多个第一散热鳍片、多个第一衔接鳍片及多个第二衔接鳍片,该些第一散热鳍片保持间距,该些第一衔接鳍片间隔设置于该些第一散热鳍片的一侧,该些第二衔接鳍片间隔设置于该些第一散热鳍片的另一侧,且该些第二衔接鳍片与该些第一衔接鳍片交错配置;以及
至少一第二散热组,包含多个第二散热鳍片、多个第三衔接鳍片及多个第四衔接鳍片,该些第二散热鳍片保持间距,该些第三衔接鳍片间隔设置于该些第二散热鳍片的一侧,该些第四衔接鳍片间隔设置于该些第二散热鳍片的另一侧,且该些第四衔接鳍片与该些第三衔接鳍片交错配置;以及
其中,该至少一第一散热组与该第二散热组于一并排方向并排设置,且该些第一散热鳍片与该些第二散热鳍片于一延伸方向上交错设置,,该任两相邻的第一散热鳍片与该第二散热鳍片保持有一最大间距,且该最大间距大于该任两相邻的该第一散热鳍片与该第二散热鳍片在该延伸方向上的间距。
44.如权利要求43所述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该最大间距小于该任两相邻的该第一散热鳍片与该第二散热鳍片在该延伸方向上的间距与该任两相邻的该第一散热鳍片与该第二散热鳍片在该并排方向上的间距的总合。
45.如权利要求43所述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该些第一衔接鳍片分别与该些第三衔接鳍片相连。
46.如权利要求45所述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该些第二衔接鳍片分别与该些第四衔接鳍片相连。
CN201911086395.0A 2018-11-14 2019-11-08 散热器与散热鳍片 Pending CN111258396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7215438 2018-11-14
TW107215438 2018-11-14
US16/442,381 2019-06-14
US16/442,381 US11402163B2 (en) 2018-11-14 2019-06-14 Heat dissipation device and fin structure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258396A true CN111258396A (zh) 2020-06-09

Family

ID=69189672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919266.0U Active CN211293861U (zh) 2018-11-14 2019-11-08 散热器与散热鳍片
CN201911086395.0A Pending CN111258396A (zh) 2018-11-14 2019-11-08 散热器与散热鳍片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919266.0U Active CN211293861U (zh) 2018-11-14 2019-11-08 散热器与散热鳍片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2) US11402163B2 (zh)
CN (2) CN211293861U (zh)
TW (1) TWM586379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587060A (zh) * 2021-08-10 2021-11-02 立晶光电(厦门)有限公司 集鱼灯的散热***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064632B2 (en) * 2019-09-05 2021-07-13 Ldc Precision Engineering Co., Ltd. Heat-sinking improved structure for evaporators
TWI736460B (zh) * 2020-10-30 2021-08-11 華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散熱鰭片及散熱模組
US11456231B2 (en) * 2021-01-18 2022-09-27 Fortinet, Inc. Heatsink arrangement for integrated circuit assembly and method for assembling thereof
EP4050295A1 (en) 2021-02-26 2022-08-31 Ovh Water block having hollow fins

Family Cites Families (2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246258A (en) * 1938-10-12 1941-06-17 York Ice Machinery Corp Method of making heat exchange apparatus
JPS6256786A (ja) * 1985-09-06 1987-03-12 Hitachi Ltd 熱交換器
JP3122173B2 (ja) * 1990-11-09 2001-01-09 株式会社東芝 放熱器、放熱装置および放熱器の製造方法
DE4404837A1 (de) * 1994-02-16 1995-08-17 Behr Gmbh & Co Rippe für Wärmetauscher
US20020139515A1 (en) * 1999-07-02 2002-10-03 Kaveh Azar Heat sink with textured regions
US6273186B1 (en) * 2000-03-13 2001-08-14 Satcon Technology Corporation Low-cost, high density, staggered pin fin array
US7121327B2 (en) * 2000-12-28 2006-10-17 Hon Hai Precision Ind. Co., Ltd. Heat sink assembly
US6340056B1 (en) * 2001-04-24 2002-01-22 Chaun-Choung Technology Corp. Flow channel type heat dissipating fin set
US6550529B1 (en) * 2002-04-17 2003-04-22 Sunonwealth Electric Machine Industry Co., Ltd. Heatsink device
US6901993B2 (en) * 2003-03-05 2005-06-07 Hon Hai Precision Ind. Co., Ltd. Heat sink assembly having combined fins
TWI276389B (en) * 2004-11-03 2007-03-11 Quanta Comp Inc Stagger fin array
TWI255986B (en) * 2004-12-14 2006-06-01 Quanta Comp Inc Power saving device of portable personal computer
US20070137849A1 (en) * 2005-12-15 2007-06-21 Toshiba International Corporation Heatsink with offset fins
CN100444714C (zh) * 2006-02-10 2008-12-17 富准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散热器
US7500513B2 (en) * 2006-11-03 2009-03-10 Fu Zhun Precision Industry (Shen Zhen) Co., Ltd. Heat-pipe type heat sink
US20080115910A1 (en) * 2006-11-21 2008-05-22 Hsing Ju Sheng Heat-Dissipation and Airflow-Conduction Fin Assembly
TW200847908A (en) * 2007-05-28 2008-12-01 Delta Electronics Inc Heat dissipating fin assembly and assembling method thereof
US8490680B2 (en) * 2008-02-28 2013-07-23 Asia Vital Components Co., Ltd Plate cooling fin with slotted projections
CN101641002B (zh) * 2008-07-28 2012-10-10 富准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散热器及使用该散热器的散热装置
US8297341B2 (en) * 2008-09-08 2012-10-30 Getac Technology Corp. Heat dissipating structure and method of forming the same
CN101754649B (zh) * 2008-12-03 2013-06-05 富准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散热器及其散热鳍片的制造方法
CN102223782B (zh) * 2010-04-19 2015-03-25 富瑞精密组件(昆山)有限公司 散热器
US8325480B2 (en) * 2010-05-20 2012-12-04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Heat sink for distributing a thermal load
US20190383566A1 (en) * 2013-09-06 2019-12-19 Delta Electronics, Inc. Heat sink
CN107293526B (zh) * 2016-04-01 2019-09-17 双鸿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散热装置
US10588243B2 (en) * 2017-10-13 2020-03-10 Foxconn (Kunshan) Computer Connector Co., Ltd.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y equipped with heat sinks and additional heat pipe connected therebetween
CA3036460A1 (en) * 2018-03-14 2019-09-14 Rheem Manufacturing Company Heat exchanger fin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587060A (zh) * 2021-08-10 2021-11-02 立晶光电(厦门)有限公司 集鱼灯的散热***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586379U (zh) 2019-11-11
US20200149830A1 (en) 2020-05-14
CN211293861U (zh) 2020-08-18
US20220316822A1 (en) 2022-10-06
US11402163B2 (en) 2022-08-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1293861U (zh) 散热器与散热鳍片
CN211506385U (zh) 流量调整件与液冷式散热装置
EP2065283B1 (en) Cooling device for mobile body
JP2008004667A (ja) 冷却構造及び冷却構造の製造方法
JP6735664B2 (ja) 液冷式冷却装置用放熱器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13365485B (zh) 液冷板散热器
JP6349161B2 (ja) 液冷式冷却装置
WO2017195270A1 (ja) ヒートシンク
US11624562B2 (en) Heat sink
JP2016219572A (ja) 液冷式冷却装置
JP2016004806A (ja) 液冷式冷却装置
CN103096688A (zh) 散热装置
US11574850B2 (en) Heat sink with turbulent structures
WO2021036249A1 (zh) 一种散热器、电子设备及汽车
JP2019021825A (ja) 放熱器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液冷式冷却装置
JP2008218828A (ja) 冷却装置及び冷却装置付半導体装置
CN113099683A (zh) 一种流体分流散热器
CN214482008U (zh) 液冷散热结构
US20230204305A1 (en) Heat dissipation member and cooling device
WO2023181913A1 (ja) 放熱部材、および半導体モジュール
CN117397023A (zh) 电子控制装置
JP2011096765A (ja) 半導体装置の冷却装置
US20220373272A1 (en) Heat dissipation member
US20220373274A1 (en) Heat dissipation member
CN116805619A (zh) 散热部件及半导体模块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