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148958B - 制冷器和具有制冷器的冷却设备 - Google Patents

制冷器和具有制冷器的冷却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148958B
CN111148958B CN201780094651.3A CN201780094651A CN111148958B CN 111148958 B CN111148958 B CN 111148958B CN 201780094651 A CN201780094651 A CN 201780094651A CN 111148958 B CN111148958 B CN 11114895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low path
heat
heat transfer
coolant
transfer mediu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80094651.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148958A (zh
Inventor
弗兰克·维特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itzer Kuehlmaschinenbau GmbH and Co KG
Original Assignee
Bitzer Kuehlmaschinenbau GmbH and Co KG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itzer Kuehlmaschinenbau GmbH and Co KG filed Critical Bitzer Kuehlmaschinenbau GmbH and Co KG
Publication of CN11114895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14895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14895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14895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9/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plate-like or laminated conduit assemblies for both heat-exchange media,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a conduit wall
    • F28D9/0093Multi-circuit heat-exchangers, e.g. integrating different heat exchange sections in the same unit or heat-exchangers for more than two fluid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9/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 F25B49/02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for compression type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 F25B49/027Condenser control arrangemen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00321Heat exchangers for air-conditioning devices
    • B60H1/00342Heat exchangers for air-conditioning devices of the liquid-liquid typ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39/00Evaporators; Condensers
    • F25B39/04Condens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39/00Details of evaporators; Details of condensers
    • F25B2339/04Details of condensers
    • F25B2339/043Condensers made by assembling plate-like or laminated elemen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39/00Details of evaporators; Details of condensers
    • F25B2339/04Details of condensers
    • F25B2339/047Water-cooled condens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400/00General features or devices for 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or heat-pump systems, i.e. not limited to a particular subgroup of F25B
    • F25B2400/05Compression system with heat exchange between particular parts of the system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400/00General features or devices for 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or heat-pump systems, i.e. not limited to a particular subgroup of F25B
    • F25B2400/13Economis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600/00Control issues
    • F25B2600/02Compressor control
    • F25B2600/026Compressor control by controlling unloaders
    • F25B2600/0261Compressor control by controlling unloaders external to the compresso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 Devices That Are Associated With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AREA)

Abstract

在包括冷却剂回路的制冷器中规定,所述制冷器包括换热器单元,在所述换热器单元中集成有放热换热器和吸热换热器,其中,所述换热器单元包括以堆叠结构方式构造的流动路径层堆叠,为了在流动路径层堆叠中形成放热换热器,提供至少一个放热的冷却剂流动路径和至少一个吸热的第二热传送流动路径,第二热传送流动路径被在第二热传送回路中引导的第二热传送介质可以流过或流过,为了在流动路径层堆叠中形成吸热换热器,提供至少一个吸热的冷却剂流动路径和至少一个放热的第一热传送流动路径,并且第一热传送流动路径被在第一热传送回路中引导的第一热传送介质可以流过或流过。

Description

制冷器和具有制冷器的冷却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制冷器,其包括冷却剂回路,所述冷却剂回路具有设置在冷却剂回路中的冷却剂压缩机、与冷却剂压缩机的高压接头连接的放热换热器、跟随在放热换热器之后的膨胀元件和跟随在膨胀元件之后的吸热换热器,所述吸热换热器又在排放侧与冷却剂压缩机的抽吸接头连接。
背景技术
这种制冷器在现有技术中是已知的。
在这种制冷器中,冷却剂在冷却剂回路中在高压力下循环,因此冷却剂回路的所有部件必须经受繁琐的制造方法、检验方法和维护方法,因此在放热换热器和吸热换热器之间的大的空间距离只能以高的成本费用实现。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任务在于,改进上述类型的制冷器,使得制冷器包括换热器单元,在换热器单元中集成有放热换热器和吸热换热器,换热器单元包括以堆叠结构方式构建的流动路径层堆叠,流动路径层堆叠具有在堆叠方向上相继的流动路径层,为了在流动路径层堆叠中形成放热换热器,设置有至少一个放热的冷却剂流动路径和至少一个吸热的第二热传送流动路径,第二热传送流动路径被在第二热传送回路中引导的第二热传送介质可以流过或流过,为了在流动路径层堆叠中形成吸热换热器,设置有至少一个吸热的第一冷却剂流动路径和至少一个放热的热传送流动路径,并且第一热传送流动路径被在第一热传送回路中引导的第一换热器介质可以流过或流过。
根据本发明的解决方案的优点在于,实际的冷却剂回路仅需要冷却剂在冷却剂压缩机和换热器单元之间循环,而热量在所需的路径上的传送借助于用于将热量供应给换热器单元的第一热传送回路并且借助于用于将热量从换热器单元中导出的第二热传送回路来进行,所述第一热传送回路和第二热传送回路相比于冷却剂回路能够利用技术上简单的手段实现。
特别地,这种制冷器使得能够实现用于冷却剂的小体积,从而能够显著地降低由冷却剂体积决定的潜在危险,因为由热传送回路决定的潜在危险是可忽略的。
特别有利的解决方案规定,在放热换热器中,至少一个放热的冷却剂流动路径和用于第二热传送介质的至少一个吸热的第二热传送流动路径布置在沿堆叠方向彼此接续的流动路径层中,并且热交换平行于堆叠方向进行,使得由热交换导致的损失最小。
另一个有利的解决方案规定,在吸热换热器中,所述至少一个吸热的冷却剂流动路径和用于第一热传送介质的所述至少一个放热热传送流动路径布置在沿堆叠方向彼此接续的流动路径层中,并且热交换平行于堆叠方向发生。
通过换热器单元的这种构造,在热传送介质和冷却剂之间的热交换的损失最小。
原则上,流动路径层堆叠可以被实施为使得在每个流动路径层中设置一个流动路径。
如果将放热的冷却剂流动路径和放热的第一热传送流动路径布置在流动路径层堆叠的流动路径层中,则可以特别有利地实现根据本发明的换热器单元。
此外有利的是,吸热的冷却剂流动路径和吸热的第二热传送流动路径被布置在流动路径层堆叠体的流动路径层中。
因此,换热器单元可以由具有仅两个不同流动路径层堆叠的流动路径层堆叠来实现,所述流动路径层堆叠优选交替地彼此堆叠。
关于放热换热器和吸热换热器的布置,关于单个实施方式的先前解释没有给出任何更具体的说明。
因此,有利的解决方案规定,放热换热器和吸热换热器在换热器单元中在横向于堆叠方向的方向上并排布置。
特别是,在这种情况下有利的是,放热换热器和吸热换热器在横向于堆叠方向的方向上彼此间隔布置,从而在它们之间保留中间空间。
在横向于堆叠方向的方向上并排设置的换热器的这样的距离可特别有利地充分用于在放热换热器与吸热换热器之间布置有内部换热器。
这种内部换热器可以适当地通过如下方式实现,即,该内部换热器通过将放热的冷却剂流动路径在流动路径层中与吸热的冷却剂流动路径在相邻的流动路径层中重叠而形成。
通过这种内部换热器还可以附加地提高换热器单元的效率。
特别是在这种情况下规定,在放热的冷却剂流动路径的冷却剂排出侧的区域内进行冷却剂的冷却,并且在吸热的冷却剂流动路径的冷却剂排出侧的区域内进行冷却剂的加热,从而由此可以在膨胀元件中的膨胀之前对冷却剂进行过冷。
一个结构上特别有利的解决方案规定,放热的冷却剂流动路径具有冷却剂进入侧和冷却剂排出侧,并且吸热的冷却剂流动路径具有冷却剂进入侧和冷却剂排出侧,并且放热的冷却剂流动路径的冷却剂排出侧和吸热的冷却剂流动路径的冷却剂排出侧彼此重叠地设置。
此外,在根据本发明的解决方案中有利的是,存在这样的可能性,即,暂时将热量输入给第一热传送回路,例如以便必要时能够对布置在第一热传送回路中的热传送件进行除霜。
出于这个原因,优选地规定,为了在换热器单元中的第一热传送回路中暂时加热第一热传送介质,热量能够被供应至第一热传送介质,其中,用于所述第一热传送介质和所述第二热传送介质的流动路径保持分离并且特别是保持明确,即,在所述热传送介质之间没有发生任何交换或者所述热传送介质彼此接触,而是所述第一热传送介质和所述第二热传送介质在分离的流动路径中持久地引导。
例如,在有利的解决方案中,第一热传送介质的加热可以通过具有用于热传送介质的旁路***的制冷器来实现,利用所述旁路***,在换热器单元中通过使热传送介质绕行能够将热量供应给第一热传送介质。
如果换热器单元包括用于第一热传送介质的暂时加热的加热换热器,则第一热传送介质的这种加热可以特别简单地实现。
就此而论,一种结构上的实现可能性规定,为了形成加热换热器,换热器单元的至少一个流动路径层具有用于暂时加热第一热传送介质的至少一个附加的流动路径。
例如规定,所述至少一个附加的流动路径设置在流动路径层中,所述流动路径层在堆叠方向上邻接到用于第一热传送介质的放热的第一热传送流动路径中的一个热传送流动路径上,与所述第一热传送介质重叠地设置,并且能够被第二热传送介质流过。
由于第二热传送介质被加热到明显高于第一热传送介质的通常运行温度的温度,因此可以通过该解决方案以简单的方式临时加热第一热传送介质。
作为对此的替代方案,另一个有利的实施方式规定,用于加热第一热传送介质的至少一个附加的流动路径能够被第一热传送介质流过,沿堆叠方向邻接于用于第二热传送介质的至少一个吸热热传送流动路径,并且与吸热热传送流动路径重叠地布置,从而由此同样存在通过第二热传送介质暂时地、例如为了对设置在第一热传送回路中的热传送件进行除霜而加热第一热传送介质的可能性。
优选地,为了实现至少一个附加的流动路径,在换热器单元的流动路径层堆叠中设置至少一个附加的流动路径层,附加的流动路径被布置在该附加的流动路径层中。
这种附加的流动路径可以例如被任何类型的热或烫的介质流过,以便通过将流动路径邻接到放热热传送流动路径中的一个放热热传送流动路径上而加热第一热传送介质。
作为设置附加的流动路径层的替代方案,另一个有利实施方式规定,至少一个附加的流动路径分别布置在与热传送流动路径中的一个热传送流动路径相同的流动路径层中。
特别有利的解决方案规定,至少一个被第一热传送介质流过的第一热传送流动路径从进入侧延伸至排放侧,并且从附加的热传送流动路径从第一热传送流动路径分支出来并且延伸至第一热传送流动路径的加热排放侧。
也就是说,附加的流动路径表示通往第一热传送流动路径的分支,并且因此第一热传送介质被供应到第一热传送流动路径,并且在此要么通过第一热传送流动路径从其进入侧流动到其排放侧,或者被转向,使得第一热传送流动路径流动通过附加的流动路径,并且在该附加的流动路径中从加热排放侧离开,其中,第一热传送介质在通向加热排放侧的途中在附加的流动路径中被加热。
在此,在这种情况下,附加的流动路径设置在与第一热传送流动路径相同的流动路径层中。
为了优化加热换热器的构造,已经证明有利的是,至少一个附加的流动路径由流动路径层中的一个流动路径层的流动路径层的部分面区域形成,使得不需要整个流动路径层来实现附加的流动路径,并且因此换热器单元可以紧凑地实施。
为了实现有效的热交换,为此规定,附加的流动路径被布置成与第二热传送流动路径重叠,使得能够以简单的方式实现第一热传送流动路径与第二热传送流动路径之间的热交换,以加热第一热传送介质。
然而,还可以设想的是,将附加的流动路径布置成使得该附加的流动路径与放热的冷却剂流动路径重叠,使得当第一热传送介质流过附加的流动路径时,通过放热的冷却剂流动路径同样可以加热第一热传送介质。
一个结构上特别有利的解决方案规定,附加的流动路径被布置成与第二热传送流动路径的排放侧重叠,使得由此能够以最佳方式实现从第二热传送流动路径到第一热传送流动路径的热传送。
另一个有利的解决方案规定,借助用于冷却剂的旁路***实现第一热传送介质的加热。
例如,可以将通过压缩而被加热的冷却剂引入到附加的流动路径中。
另一个有利的解决方案规定,借助用于冷却剂的旁路***,代替在低压下的通过膨胀元件膨胀的冷却剂,为吸热的冷却剂流动路径暂时传送在高压下的通过压缩而加热的冷却剂,从而由此同样可以在换热器单元的通常的吸热换热器中加热第一换热器介质。
关于热传送介质的类型,迄今为止没有给出更具体的说明。
特别地规定,吸热热流动路径被设计成用于引导液态的热传送介质,使得可以以简单的方式从放热换热器中散出热量。
一种有利的解决方案尤其规定,在第二热传送回路中循环的第二热传送介质是液态的热传送介质并且尤其是第二放热热传送件可以与第二热传送回路连接,利用该第二放热热传送件可以将热量例如导出到周围环境或另一吸热介质上。
此外,如果放热热传送流动路径被设计为引导液态的热传送介质,则热量的接收可以在技术上容易地实现,这是因为热量可以通过液态的热传送介质使用技术上简单的手段来传递。
一种有利的解决方案例如规定,在第一热传送回路中循环的第一热传送介质是液态的热传送介质并且特别是吸热热传送件可以与第一热传送回路连接,该吸热热传送件可以用于冷却待冷却的物品或待冷却的物体。
关于流动路径层在流动路径层堆叠中的构造,迄今尚未给出更具体的说明。
例如,根据US 6 564 862可以构造流动路径层堆叠。
因此,另一有利的解决方案规定,流动路径层堆叠由将相应的流动路径固定在相应的流动路径层中的结构层以及在堆叠方向上封闭该结构层的覆盖层形成。
在此,所述结构层尤其被构造成使得它们由具有切开的轮廓的扁平材料制成,但这些扁平材料横向于所述结构层向上和向下敞开并且因此通过覆盖层封闭。
在此原则上可以规定,为每个结构层设置两个覆盖层。
然而,当在堆叠方向上相继的各两个结构层之间分别布置一个覆盖层时,堆叠方向上的热交换是特别有效的,其中,所述覆盖层在横向于堆叠方向的彼此朝向的侧上封闭所述结构层中的每个结构层。
在此,覆盖层尤其由比结构层明显更薄的、例如至少薄3倍的扁平材料构成,以便尤其最佳地设计沿堆叠方向的热交换。
迄今为止,关于被配属给制冷器的元件还没有更具体的说明。
因此,有利的解决方案规定,除换热器单元外,制冷器还包括所有通向冷却剂流动路径的冷却剂管路和冷却剂回路的膨胀元件,使得所有引导冷却剂的部件集成在制冷器中。
膨胀元件尤其集成在相应的冷却剂管路中。
制冷器的另一个有利的实施方式规定,该制冷器具有第二热传送回路的与吸热热传送流动路径层连接的并且引导至联接元件的管路区段,从而联接元件提供了一种简单的可能性,即在被配属给该第二热传送回路的热传送件与吸热热传送流动路径层之间将第二热传送回路断开。
此外,还有利的是,制冷器具有第一热传送回路的管路区段,所述管路区段与放热的热传送流动路径层连接并且引导至联接元件,从而在第一热传送回路中也存在将其分开的简单可能性,并且更确切地说,在设置在第一热传送回路中的热传送件和换热器单元中的放热的热传送流动路径层之间将其分开。
因此,尤其是制冷器在更换成另一个制冷器时也能以简单的方式不仅与第二热传送回路分开而且与第一热传送回路分开。
另一个有利的解决方案规定,所述制冷器包括用于所述第一热传送回路的循环泵,从而所述循环泵也是所述制冷器的一部分。
为了能够将由制冷器包含的部件以简单的方式组合成一个单元,优选规定,由制冷器包含的组件借助模块基础组合成制冷器模块。
在此尤其规定,至少冷却剂压缩机和换热器单元保持在模块基础上,而制冷器的其它部件要么保持在模块基础上,例如联接元件和/或第一热传送回路的循环泵,要么其它部件,例如冷却剂回路的管路,可以保持在冷却剂压缩机和/或换热器单元上。
根据本发明的制冷器尤其允许减小在冷却剂回路中的冷却剂的体积。
特别有利的是,冷却剂回路中的冷却剂的重量小于150克。
特别是规定,在冷却剂回路中经冷凝的冷却剂的体积小于五百立方厘米,更好地小于四百立方厘米。
由于冷凝的冷却剂通常位于放热的冷却剂流动路径中,因此优选地规定,放热的冷却剂流动路径的体积小于五百立方厘米,更优选的是小于四百立方厘米。
此外,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冷却待冷却的空间的冷却设备。
根据本发明,这样的冷却设备规定,在待冷却的空间中布置有热传送件,该热传送件布置在利用液态的第一热传送介质工作的第一热传送回路中,并且所述冷却设备具有根据前述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制冷器。
也就是说,上述制冷器可以以简单的方式被安装到用于冷却待冷却空间的冷却设备中,其中,待冷却的空间与所述制冷器之间的热传送能够通过所述第一热传送回路以技术上简单的方式实现,因为不必将引导冷却剂的管路引导至待冷却的空间,而是仅仅将引导液态热传送介质的第一冷却剂回路作为冷却剂回路实现,所述第一冷却剂回路在技术上能够以进一步简化的部件和以更简单的检验和维护耗费实现。
此外,根据本发明规定,第一热传送介质是水基热传送介质,从而可以以特别简单的方式实现第一热传送回路。
此外规定,第一热传送介质在第一热传送回路中在小于4巴、更好地小于3巴的压力水平中,并且尤其通过产生最大2巴的压力差进行循环。
在从换热器单元排出热量方面也证实为特别有利的是,冷却设备具有热传送件,该热传送件设置在以液态的第二热传送介质工作的第二热传送回路中,从而借助于第二热传送回路以简单的方式并且以技术上简单的手段实现从换热器单元排出热量。
此外,优选地,关于第二热传送介质,也规定第二热传送介质为水基热传送介质。
特别地,第二传送介质在第二热传送回路中也可以以简单的方式在小于4巴、更优选小于3巴的压力水平下并且特别是通过产生最大2巴的压力差循环。
本发明的其他特征和优点是以下描述以及一些实施方式的附图示意的主题。
附图说明
附图示出:
图1示出了在冷却设备的第一实施方式中使用的根据本发明的制冷器的第一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2示出了在根据本发明的制冷器和冷却设备的第一实施例中的介质引导的示意图;
图3示出了在冷却设备的第二实施方式中使用的制冷器的第一实施例的实施方式,该冷却设备具有控制器和必要时具有多个热传送件;
图4示出了在冷却设备的第一实施方式中使用的根据本发明的制冷器的第二实施例的、类似于图1的示意图;
图5示出了在根据本发明的制冷器和冷却设备的第二实施例中的介质引导的、类似于图2的示意图;
图6示出了在冷却设备的第一实施方式中使用的根据本发明的制冷器的第三实施例的、类似于图1的示意图;
图7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制冷器和冷却设备的第三实施例的、与图2类似的示意图;
图8示出了制冷器的第三实施例的第一流动路径层的示意俯视图;
图9示出了第三实施例的第二流动路径层的类似于图8的示意俯视图;
图10示出了沿着图8和图9中的线10-10穿过汇合成流动路径层堆叠的流动路径层的截面图;
图11示出了沿着图8和图9的线11-11的类似于图10的截面图;
图12示出了在制冷器的第三实施例中介质引导的与图5类似的示意图,以及
图13示出了具有多个制冷器的冷却设备的第三实施方式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中所示的并且整体用10标记的尤其构造为制冷器模块的制冷器的第一实施例包括整体用20标记的冷却剂回路,在该冷却剂回路中布置有冷却剂压缩机22,在该冷却剂压缩机的高压接头24上连接高压管路26,该高压管路通向放热换热器30,该放热换热器包括放热的冷却剂流动路径32,该冷却剂流动路径由借助高压管路26传送的并且通过压缩过程加热的冷却剂穿流,其中,所述冷却剂流动路径32向与该换热器30联接的吸热热传送流动路径34放热。
在流过放热的冷却剂流动路径32之后,冷却剂经由管路42供应给膨胀元件44,在该膨胀元件中实现冷却剂的减压,接着冷却剂借助输入管路46被供应给吸热换热器50并且流过设置在换热器50中的吸热的冷却剂流动路径52,该冷却剂流动路径与放热的热传送流动路径54热联接。
然后,冷却剂从吸热的冷却剂流动路径52经由返回管路62流到冷却剂压缩机22的抽吸接头64,使得冷却剂回路20表现为冷却剂的闭合回路。
在根据本发明的制冷器中,不仅放热换热器30而且吸热换热器50集成在整体上以70标记的换热器单元中,该换热器单元具有多个流动路径层72和74,流动路径32、34、52、54在所述流动路径层中延伸,其中,流动路径层72、74在堆叠方向76上彼此堆叠成流动路径层堆叠78,并且特别地在堆叠方向76上彼此热联接。
在图1中,流动路径层72和74仅示例性地通过两个流动路径层72、74示出,在一个技术实现方案中,流动路径层堆叠78包括多个交替地彼此叠置的流动路径层72、74。
例如,如图1所示,在流动路径层72中,一方面设置有放热的冷却剂流动路径32,另一方面设置有放热热传送流动路径54,而在流动路径层74设置有吸热热传送流动路径34和吸热的冷却剂流动路径52。
在此,放热的冷却剂流动路径32和吸热热传送流动路径34横向于堆叠方向76以最大重叠地设置在流动路径层堆叠78中,并且此外也横向于堆叠方向76以与吸热的冷却剂流动路径52最大重叠地设置有放热热传送流动路径54,从而特别是通过沿堆叠方向76进行的热联接实现了在放热的冷却剂流动路径32和吸热热传送流动路径34之间以及在放热热传送流动路径54和吸热的冷却剂流动路径52之间的最佳的热传送。
优选地,如图1中所示,在换热器单元70中,吸热换热器30和放热换热器50布置成横向于堆叠方向76彼此间隔。
此外,例如,在流动路径层72中,放热的冷却剂流动路径32延伸到布置在流动路径层74中的吸热热传送流动路径34的上方,与布置在流动路径层74中的吸热的冷却剂流动路径52重叠,该吸热的冷却剂流动路径横向于堆叠方向76延伸到布置在流动路径层72中的放热热传送流动路径54的上方。
此外,适当的是,吸热的冷却剂流动路径32的冷却剂进入侧82布置在与吸热热传送流动路径34重叠的区域中,并且放热的冷却剂流动路径32的冷却剂排出侧84布置在与吸热的冷却剂流动路径52重叠的区域中。
同时,吸热的冷却剂流动路径86的冷却剂进入侧86布置在与放热热传送流动路径54重叠的区域中,并且冷却剂排出侧88布置在与放热的冷却剂流动路径32重叠的区域中。
这导致,在放热的冷却剂流动路径32中流动的冷却剂首先在与吸热热传送流动路径重叠的区域中将热量释放到吸热热传送流动路径34上,然后在放热的冷却剂流动路径的冷却剂排出侧84附近将热量释放到吸热的冷却剂流动路径52的冷却剂排出侧88附近,从而利用从冷却剂进入侧86开始穿流吸热的冷却剂流动路径52的在冷却剂排出侧88附近的膨胀的和吸热的冷却剂,一方面在其进入管路42之前实现了对穿流放热的冷却剂流动路径32的冷却剂的附加冷却,另一方面在冷却剂排出侧88之前不远处实现了对穿流吸热的冷却剂流动路径52的冷却剂的附加加热,从而在放热的冷却剂流动路径32和吸热的冷却剂流动路径52之间的重叠区域中、特别是在其冷却剂排出侧84和88附近存在内部的换热器90,一方面,该换热器在冷却剂进入管路42之前并且由此在膨胀之前通过膨胀元件44额外地冷却冷却剂,另一方面,该换热器在冷却剂进入返回管路62之前并且由此在进入冷却剂压缩机22之前,还略微加热穿流吸热的冷却剂流动路径52的冷却剂。
利用根据本发明的方案,特别是通过将冷却剂流动路径32和52集成到换热器单元70中,可以使冷却剂回路20中的冷却剂的体积最小化,并且因此由于少量的冷却剂,可以实现具有特别低的冷却剂排放潜力的冷却剂回路20,其中,特别地,在冷却剂回路20中,位于冷却剂流动路径32和52之间的管路的体积以及与位于换热器单元70外部的膨胀元件44的连接也被最小化。
关于从热传送流动路径54和34和至热传送流动路径54和34的热传送,迄今尚未给出任何更具体的说明。
因此,例如在冷却设备100的第一实施方式中使用制冷器10时,为了向热传送流动路径54传送热量,设置第一热传送回路102,在该第一热传送回路中循环例如水基的液态热传送介质,尤其是水和乙二醇或水和盐等的混合物,例如压力差小于2巴的液态热传送介质,其中,第一热传送回路102的抽吸管路104从热传送流动路径54引导至循环泵106,然后从所述循环泵延伸出传送管路108至热传送件112,所述热传送件设置在待冷却的空间114中,例如设置在固定的物体116中,以便冷却该空间114。
例如,固定的物体116是冷却用具,并且要被冷却的空间是用于冷却用具中的冷却物品的储藏室,其中,待冷却的空间114中的空气通过配属于热传送件112的鼓风机118附加地循环,以便在待冷却的空间114中建立相同的冷却条件。
在这种情况下,特别有利的是,制冷器10,特别是作为制冷器模块10,配属给冷却用具,特别是直接配属,例如布置在冷却用具上,使得第一热传送回路102可以在短距离上直接引导到冷却用具中,以便在那里通过布置在冷却用具中的热传送件112吸收热量,并冷却其内腔114。
第一热传送回路102的返回管路122从热传送件112延伸至热传送流动路径54,从而总体上热传送介质能够通过热传送件112在待冷却的空间114中吸收热量并且在放热热传送流动路径54中由于已经提到的良好的热联接而输出至吸热的冷却剂流动路径52。
特别是,在热传送流动路径54中,其排放侧126与吸热流动路径52的冷却剂进入侧86重叠布置,并且进入侧124与排放侧126相对地在分隔部128附近,该分隔部在流动路径层72中将放热的冷却剂流动路径32与放热流体流动路径54分离。
因此,第一热传送回路102能够借助热传送件从待冷却的空间114吸收热量,并且通过热传送流动路径54与吸热的冷却剂流动路径52的热联接将热量输出给吸热的冷却剂流动路径。
在图1所示的实施例中,优选地规定,抽吸管路104和循环泵106仍然布置在制冷器10中,特别是布置在制冷器的制冷器模块中,而传送管路108和返回管路122的一部分是制冷器的一部分,并且另一部分延伸到制冷器10的外部。
为了将输入到吸热热传送流动路径34的热量运走,该热传送流动路径在冷却设备100中与第二热传送回路132连接,该第二热传送回路同样具有从热传送流动路径34引导离开的抽吸管路134,该抽吸管路通向循环泵136,该循环泵借助于传送管路138与热传送件142连接,该热传送件例如与周围空气或另外的吸热介质相互作用。
例如,给第二热传送件142配属鼓风机148,该鼓风机例如允许周围空气通过热传送件142流动。
返回管路152从热传送件142又引导到吸热热传送流动路径34中,其中,吸热热传送流动路径34的排放侧156被布置成与放热的冷却剂流动路径32的冷却剂进入侧82重叠,且吸热热传送流动路径34的进入侧154被布置成与排放侧156相对地在分隔部158附近,该分隔部在流动路径层74中将吸热的冷却剂流动路径52与吸热热传送流动路径34分离。
在第二热传送回路132中,液态的热传送介质、尤其是水基的热传送介质例如在压力差小于2巴的情况下循环,所述热传送介质例如包括由水和盐或水和乙二醇等组成的混合物。
因为第二热传送回路132通常在明显高于室温的温度水平上传送热量,所以该第二热传送回路必要时可以在较远的路径上延伸,以便例如将热量从例如布置在建筑物中并且尤其直接被配属给冷却用具的制冷器10传送直至布置在建筑物的外侧或建筑物的房顶上的热传送件42。
在第二热传送回路132中,例如抽吸管路134的一部分和返回管路152的一部分在制冷器10中延伸,并且另一部分在制冷器10外部延伸。
为了在必要时能够作为整体简单地更换制冷器10,例如在传送管路108、返回管路122、抽吸管路134和返回管路152中设置快速联接元件162、164、166、168,以便能够将热传送回路102和132的位于制冷器10之外的部分与热传送回路102和132的固定地安装在制冷器10中的部分以简单的方式分离并且能够与备用制冷器、尤其与备用制冷器模块连接。
因为在应从待冷却的空间114取走热量的热传送件112中,在一定的时间间隔中需要进行除霜,所以需要对在第一热传送回路102中通过循环泵106循环的第一热传送介质进行加热,以便对热传送件112进行除霜。
为此,换热器单元70包括用于第一热传送介质的加热换热器170,在第一实施例中,换热器单元70被配属有至少一个或多个另外的流动路径层172以用于第一热传送介质的形成,其中,所述至少一个另外的流动路径层172在第一实施例中具有附加的流动路径192,所述附加的流动路径192设置成使得其与放热热传送流动路径54重叠布置,例如在与吸热的冷却剂流动路径52相对的一侧上重叠布置,并且同样沿堆叠方向76与其热联接,并且因此形成加热换热器170。
因此存在如下可能性,即,借助于旁路***182将热传送介质从第二热传送回路132传送给流动路径层172并且由此加热在放热的热传送流动路径54中的热传送介质,从而总体上由此可以加热在第一换热器回路102中循环的全部热传送介质并且因此实现热传送件112的除霜。
为此,旁路***182包括设置在抽吸管路134中的三通阀184,该三通阀能够被切换,使得在抽吸管路134中沿循环泵136的方向流动的热传送介质从吸热热传送流动路径34经由抽吸管路134传送到三通阀,从经由三通阀184可以与抽吸管路134连接的分支管路186被传送到流动路径层172中的放热的流动路径192,并且在穿流过该流动路径192之后又被旁路***182的返回管路188接收,并且在三通阀184和循环泵136之间传送到抽吸管路134,使得最终循环泵136将在吸热热传送流动路径34中加热的热传送介质首先通过流动路径192抽吸,然后所述循环泵将热传送介质经由传送管路138传送给热传送件142。
由于流动路径192与放热热传送流动路径54之间的良好的热联接,这总体上导致热传送介质在第一热传送回路102中的暂时加热并且因此导致在待冷却的空间114中的第一热传送件112的除霜。
如果三通阀184被再次切换,则来自吸热热传送流动路径34的热传送介质经由抽吸管路134再次直接流到循环泵136,从而使旁路***182不起作用,并且没有其他的被加热的第二热传送介质被供应到热传送流动路径192。
相反,位于流动路径192中的第二热传送介质保持在换热器单元70中,并且在其温度方面适应于在放热热传送流动路径54中流动的第一热传送介质的温度。
在具有流动路径层72、74和172的流动路径层堆叠78的构造方面,与单个实施例的之前的阐述相联系地没有进行更具体的说明。
因此,有利的解决方案规定,流动路径层72、74、76中的每个流动路径层包括结构层202和布置在结构层两侧的覆盖层204,该覆盖层将相应的结构层202与下一个结构层202分开。
结构层202中的每一个结构层就其本身而言在相应的流动路径层72、74、172中限定相应的流动路径,例如流动路径层72中的冷却剂流动路径32和热传送流动路径54或者流动路径层74中的热传送流动路径34和冷却剂流动路径52或者例如流动路径层172中的热传送流动路径192。
特别地,通过流动路径层72中的相应的结构层202,冷却剂流动路径32和热传送流动路径54也通过分隔部128进行分离,并且在流动路径层74中,热传送流动路径34通过分隔部158与冷却剂流动路径52进行分离。
在所示的换热器单元70的实施例中,最上方的结构层、例如结构层202通过封闭层206相对于环境封闭,其中,在封闭层206中,设置用于引导至冷却剂流动路径32的高压管路26或管路42的接头212和214,并且此外设置用于第二热传送回路132、尤其同样引导至该第二热传送回路的抽吸管路134或引导至热传送流动路径34的返回管路152的接头216、218。
此外,在封闭层206中设置用于来自膨胀元件44的输入管路46和用于返回管路62的接头222和224,并且此外还设置用于第一热传送回路102、尤其是引导至热传送流动路径54的抽吸管路104或返回管路122的接头226和228,并且附加地还设置用于引导至热传送流动路径192的分支管路186或同样来自热传送流动路径192的返回管路188的接头232和234。
为了控制制冷器10、特别是制冷器模块10,如图3所示,设置有例如优选布置在冷却用具上或者必要时布置在模块基础240上的控制单元242,所述控制单元控制冷却剂压缩机22、膨胀元件44、循环泵106和三通阀184,并且因此能够自动地控制热传送件112的除霜,或者在示出的冷却设备100’的第二实施方式中控制在第一热传送回路102中并联的多个热传送件112的除霜。
同时,还可以利用控制单元242控制配属于热传送件112的鼓风机118。
在图4和5中所示的根据本发明的制冷器10’的第二实施例中,与第一实施例中的部件相同的部件设有相同的附图标记,从而可以在全部内容上参考第一实施例中的这些部件的实施方案。
这特别适用于换热器30和换热器50以及内部换热器90。
以相同的方式,换热器单元70的流动路径层堆叠78的结构与第一实施例类似,所具有的唯一的区别在于,流动路径层172中的由加热换热器170’所包括的流动路径192’被用于以与第一实例不同的方式对第一热传送回路102中的热传送件112进行除霜。
为此,由于旁路***252,第一热传送回路102的返回管路122’被构造成使得其将从热传送件112回流的第一热传送介质供给至热传送流动路径54和流动路径192’,然而,在该实施例中,换热器单元70被布置成与流动路径层74的热传送流动路径34直接相邻,其中,所述流动路径192’优选地被设置成与所述热传送流动路径34重叠,以形成所述加热换热器170’,使得存在的可能性是,所述第一热传送回路102中传送的所述热传送介质在流经所述流动路径192’时借助所述第二热传送流动路径34中的热的第二热传送介质被加热。
为此,旁路***252包括用于第一热传送回路102的在热传送流动路径192’中加热的第一热传送介质的返回管路254,其中,返回管路254通入到三通阀256中,所述三通阀设置在引导至循环泵106的抽吸管路104中并且允许,要么通过抽吸管路104从热传送流动路径54抽吸第一热传送介质,要么在三通阀256转换时从热传送流动路径192’抽吸热传送介质,所述热传送介质通过热传送流动路径34被加热并且因此可以用于对第一热传送回路102中的热传送件112进行除霜。
在图6和图7中所示的根据本发明的制冷器10的第三实施例中,与上述实施例相同的元件设有相同的附图标记,从而在对其的说明方面全部内容可以参考上述实施例的实施方案。
与第一和第二实施例相反,在流动路径层堆叠78”中的换热器单元70”仅包括流动路径层72和74,如已经结合第一实施例所提到的,在流动路径层堆叠78中分别彼此相继地不仅可以布置有流动路径层中的两个流动路径层,而且可以布置有多个流动路径层。
就这点而言,集成在换热器单元70中的放热换热器30和吸热换热器50以及内部换热器90也以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方式构造,从而可以在此全部参考上述实施方案。
此外,第一热传送回路102和第二热传送回路132也被设计成与第一实施例中的相同。
此外,在正常运行中,也就是说在热传送件112未进行除霜时,冷却剂回路20也如第一实施例中那样构造。
与第一实施例相反,为了加热第一热传送回路102中的热传送介质,规定,被加热的处于高压的冷却剂代替膨胀的冷却剂流过吸热的冷却剂流动路径52,如其在冷却剂压缩机22的高压接头24上可供使用的那样。
为此设置有旁路***262,该旁路***包括从高压管路26分支出的分支管路264,该分支管路可以通过截止阀266截止并且通入到设置在膨胀元件44与冷却剂流动路径52之间的输入管路46中,从而代替由膨胀元件44膨胀的冷的冷却剂而将处于高压下并且由于在冷却剂压缩机22中的压缩而被加热的气态的冷却剂输入给冷却剂流动路径52并且在穿流冷却剂路径52之后又通过返回管路62输入给冷却剂压缩机22的抽吸接头64。
在此,暂时地形成加热换热器170”,在所述加热换热器中,在穿流热传送流动路径54时对第一热传送回路102中的第一热传送介质进行加热,并且因此能够对热传送件112进行除霜。
为了避免在该情况下冷却剂还流动通过冷却剂流动路径52,优选规定,膨胀元件44可操控并且必要时可如此操控,使得该膨胀元件不使值得注意的量的冷却剂膨胀。
优选地,在通向冷却剂流动路径52的输入管路中,还设置有截止阀267,如果第一热传送介质在加热换热器170中被暂时加热,则截止阀防止冷却剂积聚在冷却剂流动路径52中。
备选地,截止阀266和267可以组合为三通阀。
在图8至图12中示出的根据本发明的制冷器10”’的第四实施例中,换热器单元70同样由流动层路径72”’和74”’形成,其中,流动路径层72”’与在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相同地具有放热的冷却剂流动路径32以及放热的第一热传送流动路径54,并且流动路径层74”’具有吸热的第二热传送流动路径34以及吸热的冷却剂流动路径52。
此外,放热的冷却剂流动路径32和吸热的第二热传送流动路径34也形成换热器30,并且吸热的冷却剂流动路径52以及放热的第一热传送流动路径54形成换热器50。
另外,放热的冷却剂流动路径32和吸热的冷却剂流动路径52在其冷却剂排出侧84和88的区域中彼此重叠以形成内部换热器90”’,但放热的冷却剂流动路径32和吸热的冷却剂流动路径52的重叠仅在流动路径层72”’或74”’的部分面区域272和274中发生,其中,部分面区域272、274例如沿重叠方向282延伸,所述重叠方向在流动路径层32和52分别从其冷却剂进入侧82和86开始朝向彼此延伸的方向上并且在横向方向284上限定流动路径层32和54的重叠,所述横向方向284仅为冷却剂流动路径32和52在换热器30和50的区域中的横向范围的一部分。
由此开启了这样的可能性,即,通过流动路径层72”’的部分面区域292和流动路径层74”’的部分面区域294的重叠,提供了一种加热换热器170”’。
在此,第二热传送流动路径34延伸到部分面区域294中,更确切地说,使得排放侧156位于部分面区域中。
此外,部分面区域292形成从第一热传送流动路径54分支的附加的流动路径290。
给附加的流动路径290配属用于在其中加热的第一热传送介质的排出管路302,其中,在正常运行中,在非主动式加热换热器170”’中第一热传送介质从进入侧124(进入侧例如与冷却剂进入侧86重叠)流动至第一热传送流动路径54的排放侧126,并且不进入流动路径层72”’的附加的流动路径290中,该附加的流动路径通过分隔部296与第一热传送流动路径54(第一热传送流动路径例如在制冷器10”’的正常运行中由第一热传送介质通流)分离。
然而,分隔部292设置有通口298,如果第一热传送介质被禁止从排放区域126泄漏,则通口298允许第一热传送介质从第一热传送流动路径54进入被包括在加热换热器170’中的附加的流动路径290。
在这种情况下,第一热传送介质经过通口298并进入附加的流动路径290,从附加的流动路径290起使得排出管路302实现在与通口298相对设置的加热排放区域304中。
包括附加的流动路径290的部分区域292与部分区域294重叠,热传送流动路径34的排放侧156位于该部分区域中,从而在加热换热器170”’中存在的可能性是,当第一热传送介质流过附加的流动路径290时,利用在第二热传送流动路径34中加热的第二热传送介质通过沿堆叠方向76的热传送来加热第一热传送介质。
在第二热传送流动路径34中,进入侧154也与冷却剂进入侧82重叠,而排放侧156布置在流动路径层74”’的部分区域294中,所述部分区域例如以在横向方向284上偏移的方式布置在部分区域274旁边。
此外,如图12所示,给第一热传送回路102配属包括排出管路302的旁路***312,该排出管路通向设置在第一热传送回路102的抽吸管路104中的三通阀314,并且该三通阀允许在第一热传送流动路径54中流动的第一热传送介质朝向排放侧126的方向流动或允许通过通口298进入加热换热器170”’并且允许在那里在附加的流动路径290中朝向加热排放侧304的方向流动,从而在第一热传送介质的该流动过程中实现第一热传送介质通过第二热传送介质加热。
此外,在第四实施例中,所有与前述实施例相同的元件也设有相同的附图标记,使得关于其描述能够在全部内容方面参考用于前述实施例的实施方案。
图13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制冷器10在冷却设备100”’(特别是构造为制冷器模块10)中的另一种应用可能性。
在此可以想到的是,多个制冷器10并行地安装在第一热传送回路102中,并且同时使该制冷器10与第二热传送回路132”’并联连接。
因此存在的可能性是,至少在第一热传送回路102”’中必要时冗余地或通过可变地接通单个制冷器10来满足不同的致冷功率。
在此,分别借助于快速联接元件162和164实现与第一冷却剂回路102”’的连接并且借助于快速联接元件166、168实现与第二热传送回路132”的连接。
此外,制冷器10例如根据前述实施例中任一项工作。

Claims (42)

1.一种制冷器(10),其包括冷却剂回路(20),所述冷却剂回路具有布置在所述冷却剂回路(20)中的冷却剂压缩机(22)、与所述冷却剂压缩机(22)的高压接头(24)连接的放热换热器(30)、跟随在所述放热换热器(30)之后的膨胀元件(44)和跟随在所述膨胀元件(44)之后的吸热换热器(50),所述吸热换热器又在排放侧与所述冷却剂压缩机(22)的抽吸接头(64)连接,其中,
所述制冷器(10)包括换热器单元(70),所述放热换热器(30)和所述吸热换热器(50)集成在所述换热器单元中,其中,所述换热器单元(70)包括以堆叠结构方式构建的流动路径层堆叠(78),所述流动路径层堆叠具有在堆叠方向(76)上彼此相继的流动路径层(72、74、172),其中,为了在所述流动路径层堆叠(78)中形成所述放热换热器(30),设置至少一个放热的冷却剂流动路径(32)和至少一个吸热的第二热传送流动路径(34),其中,所述第二热传送流动路径(34)被在第二热传送回路(132)中引导的第二热传送介质能够流过或流过,其中,为了在所述流动路径层堆叠(78)中形成所述吸热换热器(50),至少一个吸热的第一冷却剂流动路径(52)和至少一个放热的第一热传送流动路径(54)被设置,并且其中,所述第一热传送流动路径(54)被在第一热传送回路(102)中引导的第一热传送介质能够流过或流过,
其特征在于,所述放热的冷却剂流动路径(32)和所述放热的第一热传送流动路径(54)布置在所述流动路径层堆叠(78)的第一流动路径层(72)中,并且
所述吸热的第一冷却剂流动路径(52)和所述吸热的第二热传送流动路径(34)布置在所述流动路径层堆叠(78)的第二流动路径层(74)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放热换热器(30)中,所述至少一个放热的冷却剂流动路径(32)和用于所述第二热传送介质的所述至少一个吸热的第二热传送流动路径(34)被布置在沿堆叠方向(76)彼此接续的流动路径层(72、74)中,并且热交换平行于堆叠方向(76)进行。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制冷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吸热换热器(50)中,所述至少一个吸热的第一冷却剂流动路径(52)和用于所述第一热传送介质的所述至少一个放热的第一热传送流动路径(54)布置在沿堆叠方向(76)彼此接续的流动路径层(74、72)中,并且热交换平行于堆叠方向(76)进行。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制冷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放热换热器(30)和所述吸热换热器(50)在所述换热器单元(70)中在横向于所述堆叠方向(76)的方向上彼此并排布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制冷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放热换热器(30)与所述吸热换热器(50)在横向于所述堆叠方向(76)的方向上彼此间隔布置。
6.根据权利要求1的制冷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放热换热器(30)与所述吸热换热器(50)之间布置有内部换热器(90)。
7.根据权利要求6的制冷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部换热器(90)通过将流动路径层(72)中的所述放热的冷却剂流动路径(32)与相邻的流动路径层(74)中的所述吸热的第一冷却剂流动路径(52)重叠而形成。
8.根据权利要求6或7的制冷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内部换热器(90)中,在所述放热的冷却剂流动路径(32)的冷却剂排出侧的区域中实现所述冷却剂的冷却并且在所述吸热的第一冷却剂流动路径(52)的冷却剂排出侧的区域中实现所述冷却剂的加热。
9.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制冷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放热的冷却剂流动路径(32)具有冷却剂进入侧(82)和冷却剂排出侧(84),并且所述吸热的第一冷却剂流动路径(52)具有冷却剂进入侧(86)和冷却剂排出侧(88),并且所述放热的冷却剂流动路径(32)的冷却剂排出侧(84)和所述吸热的第一冷却剂流动路径(52)的冷却剂排出侧(88)布置成相互重叠。
10.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制冷器,其特征在于,
为了在所述换热器单元(70)中暂时加热在所述热传送回路(102)中的所述第一热传送介质,能够向所述第一热传送介质供应热量,其中,用于所述第一热传送介质和所述第二热传送介质的所述流动路径(34、54)保持分离。
11.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制冷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制冷器具有用于热传送介质的旁路***(182、252、312),利用所述旁路***能够在所述换热器单元(70)中通过绕行热传送介质向所述第一热传送介质供应热量。
12.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制冷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换热器单元(70)包括用于对所述第一热传送介质暂时加热的加热换热器(170)。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制冷器,其特征在于,
为了形成所述加热换热器(170),所述换热器单元(70)的至少一个流动路径层(72、172)包括用于暂时加热所述第一热传送介质的至少一个附加的流动路径(192、290)。
14.根据权利要求13的制冷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至少一个附加的流动路径(192)设置在流动路径层(72、172)中,所述流动路径层在堆叠方向(76)上邻接到用于所述第一热传送介质的所述放热的第一热传送流动路径(54)中的一个放热的第一热传送流动路径上,与所述一个放热的第一热传送流动路径重叠地布置,并且能够由所述第二热传送介质流过。
15.根据权利要求13的制冷器,其特征在于,
用于加热所述第一热传送介质的所述至少一个附加的流动路径(192’)由所述第一热传送介质能够流动通过,在堆叠方向(76)上邻接到用于所述第二热传送介质的所述至少一个吸热的热传送流动路径(34)上,并且布置成与所述吸热的热传送流动路径重叠。
16.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制冷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至少一个附加的流动路径(192、192’)布置在所述换热器单元(70)的附加的流动路径层(172)中。
17.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制冷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至少一个附加的流动路径(290)分别被布置在与所述热传送流动路径(34、54)中的一个热传送流动路径相同的流动路径层(72)中。
18.根据权利要求17的制冷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至少一个由所述第一热传送介质流动经过的第一热传送流动路径(54)从进入侧(126)延伸至排放侧(128),并且相应的附加的流动路径(290)从所述第一热传送流动路径分支,所述附加的流动路径延伸至加热排放侧(304)。
19.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制冷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至少一个附加的流动路径(290)通过所述流动路径层(72、172)中的一个流动路径层的部分面区域(292)形成。
20.根据权利要求19的制冷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附加的流动路径(290)与所述第二热传送流动路径(34)重叠。
21.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制冷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附加的流动路径(290)布置成与所述第二热传送流动路径(34)的排放侧(156)重叠。
22.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制冷器,其特征在于,
借助于用于冷却剂的旁路***(262)向吸热的第一冷却剂流动路径(52)提供通过压缩而加热的处于高压下的冷却剂,而不是通过膨胀元件(44)膨胀的处于低压下的冷却剂。
2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制冷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吸热的热传送流动路径(34)被设计成引导液态的热传送介质。
2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制冷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二热传送回路(132)中环绕的第二热传送介质是液态的热传送介质。
2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制冷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放热的传送流动路径(54)被构造成引导液态的热传送介质。
2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制冷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热传送回路(102)中环绕的第一热传送介质是液态的热传送介质。
2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制冷器,其特征在于,
通过将相应的所述流动路径(32、34、52、54、172)固定在相应的流动路径层(72、74、192)中的结构层(202)以及在所述堆叠方向(76)上封闭所述结构层(202)的覆盖层(204)形成所述流动路径层堆叠(78)。
28.根据权利要求27的制冷器,其特征在于,
在每两个沿所述堆叠方向(76)彼此接续的结构层(202)之间分别布置有覆盖层(204)。
2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制冷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制冷器包括所有通向所述冷却剂流动路径(32、52)的冷却剂管路(26、42、46、62)和所述冷却剂回路(20)的膨胀元件(44)。
30.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制冷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制冷器具有所述第二热传送回路(132)的与所述吸热的热传送流动路径层(34)连接的并且通向联接元件(166、168)的管路区段(135、153)。
31.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制冷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制冷器具有所述第一热传送回路(102)的与所述放热的热传送流动路径层(54)连接并且通向联接元件(162、164)的管路区段(109、123)。
32.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制冷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制冷器包括用于所述第一热传送回路(102)的循环泵(106)。
3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制冷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制冷器所包括的部件借助模块基础(240)组合成制冷器模块。
34.根据权利要求33的制冷器,其特征在于,
至少所述冷却剂压缩机(22)和所述换热器单元(70)被保持在所述模块基础(240)上。
35.根据权利要求24的制冷器,其特征在于,第二放热热传送件(142)能够与所述第二热传送回路(132)连接。
36.根据权利要求26的制冷器,其特征在于,吸热热传送件(112)能够与所述第一热传送回路(102)连接。
37.一种用于冷却待冷却的空间(114)的冷却设备,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待冷却的空间(114)中布置有热传送件(112),所述热传送件布置在以液态的第一热传送介质工作的第一热传送回路(102)中,并且所述冷却设备(100)具有根据前述权利要求1至36中任一项所述的制冷器(10)。
38.根据权利要求37所述的冷却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热传送介质是水基热传送介质。
39.根据权利要求37或38所述的冷却设备,其特征在于,
通过产生最大2巴的压力差使所述第一热传送介质在所述第一热传送回路(102)中循环。
40.根据权利要求37或38所述的冷却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冷却设备具有热传送件(142),所述热传送件布置在以液态的第二热传送介质工作的第二热传送回路(132)中。
41.根据权利要求40所述的冷却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热传送介质是水基热传送介质。
42.根据权利要求40所述的冷却设备,其特征在于,
通过产生最大2巴的压力差使所述第二热传送介质在所述第二热传送回路(132)中循环。
CN201780094651.3A 2017-09-13 2017-09-13 制冷器和具有制冷器的冷却设备 Active CN11114895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EP2017/073020 WO2019052641A1 (de) 2017-09-13 2017-09-13 Kälteerzeuger und kälteanlage mit einem kälteerzeuger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148958A CN111148958A (zh) 2020-05-12
CN111148958B true CN111148958B (zh) 2021-07-16

Family

ID=6000957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80094651.3A Active CN111148958B (zh) 2017-09-13 2017-09-13 制冷器和具有制冷器的冷却设备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1703262B2 (zh)
EP (1) EP3682179B1 (zh)
CN (1) CN111148958B (zh)
WO (1) WO2019052641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560175B (zh) * 2020-12-10 2024-02-02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 一种换热***设计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FR2485169B1 (fr) * 1980-06-20 1986-01-03 Electricite De France Perfectionnements aux installations de fourniture d'eau chaude comprenant un circuit thermodynamique
US5462113A (en) * 1994-06-20 1995-10-31 Flatplate, Inc. Three-circuit stacked plate heat exchanger
SE512584C2 (sv) 1998-07-10 2000-04-03 Lars Persson Flerkretsvärmeväxlare
US8191615B2 (en) * 2006-11-24 2012-06-05 Dana Canada Corporation Linked heat exchangers having three fluids
SE534348C2 (sv) * 2008-10-07 2011-07-19 Scania Cv Abp System och anordning innefattande en sammanbyggd kondensor och förångare
DE102010048015B4 (de) * 2010-10-09 2015-11-05 Modine Manufacturing Co. Anlage mit einem Wärmeübertrager
US8899062B2 (en) * 2011-02-17 2014-12-02 Delphi Technologies, Inc. Plate-type heat pump air conditioner heat exchanger for a unitary heat pump air conditioner
CN103765140B (zh) * 2011-04-01 2015-11-25 英格索尔兰德公司 用于制冷空气干燥器的热交换器
DE102014204936A1 (de) * 2014-03-17 2015-10-01 Mahle International Gmbh Heizkühlmodul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682179A1 (de) 2020-07-22
WO2019052641A1 (de) 2019-03-21
CN111148958A (zh) 2020-05-12
US11703262B2 (en) 2023-07-18
EP3682179B1 (de) 2023-04-05
US20200217570A1 (en) 2020-07-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848368B (zh) 用于电动车或混合动力车的热***以及用于运行这种热***的方法
KR100826769B1 (ko) 열반송시스템
RU2403187C2 (ru) Модульная система охлаждения и холодильное устройство для этой системы
US10040334B2 (en) R744 based heat pump system with a water cooled gas cooler for cooling, heating and dehumidification of an EV/HEV
US20080302113A1 (en) Refrigeration system having heat pump and multiple modes of operation
US8109327B2 (en) Temperature control system having heat exchange modules with indirect expansion cooling and in-tube electric heating
EP0365351B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operating a refrigeration system
US20200298663A1 (en) Thermal System for an Electric or Hybrid Vehicle, Electric or Hybrid Vehicle, Method for Operating a Thermal System
CN107635802B (zh) 用于车辆的热***和用于对车辆进行空气调节的方法
US20160001635A1 (en) Vehicular air conditioning device, and component unit thereof
CN108136875A (zh) 热***、具有热***的电动或混合动力车辆以及用于运行热***的方法
CN108332455B (zh) 致冷剂循环回路以及用于运行致冷剂循环回路的方法
US20230375198A1 (en) Conduit module coupled with heating or cooling module
CN104350340B (zh) 多室型空气调节装置
US11448429B2 (en) Air and water cooled chiller for free cooling applications
CN102449411A (zh) 冷冻循环装置、空调装置
US11884134B2 (en) Cooling system of a vehicle, comprising a coolant circuit which can be operated as a cooling circuit for an AC operation and as a heat pump circuit for a heating operation
US11472255B2 (en) Chiller/warmer combination for an electric vehicle
EP2554410B1 (en) Refrigerant circuit and vehicle air conditioning unit
CN111148958B (zh) 制冷器和具有制冷器的冷却设备
KR102657255B1 (ko) 차량용 히트 펌프 시스템
JP5157307B2 (ja) 自動販売機
EP1564506A2 (en) Heating/cooling system
CN111845244B (zh) 热综合管理***
CN112313099A (zh) 用于车辆的热处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