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100127B - 双功能有机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 Google Patents

双功能有机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100127B
CN111100127B CN202010012393.3A CN202010012393A CN111100127B CN 111100127 B CN111100127 B CN 111100127B CN 202010012393 A CN202010012393 A CN 202010012393A CN 111100127 B CN111100127 B CN 11110012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rganic compound
bifunctional organic
protein
compound
targ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012393.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100127A (zh
Inventor
龙菁
陈翔
彭聪
周哲
唱祺
胡高云
李乾斌
邓广通
王媛
李雅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Xiangya Hospit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Xiangya Hospit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Xiangya Hospit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Xiangya Hospit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2010012393.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100127B/zh
Publication of CN11110012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10012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10012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10012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DHETEROCYCLIC COMPOUNDS
    • C07D471/00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nitrogen atoms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s in the condensed system, at least one ring being a six-membered ring with one nitrogen atom,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C07D451/00 - C07D463/00
    • C07D471/22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nitrogen atoms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s in the condensed system, at least one ring being a six-membered ring with one nitrogen atom,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C07D451/00 - C07D463/00 in which the condensed systems contains four or more hetero ring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PSPECIFIC THERAPEUTIC ACTIVITY OF CHEMICAL COMPOUNDS OR MEDICINAL PREPARATIONS
    • A61P35/00Antineoplastic agents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双功能有机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该双功能有机化合物结构如式(I):
Figure DDA0002357612410000011
R选自烯基,炔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烷基或烷氧基中的至少一种。其中,土荆皮乙酸部分能与CD147蛋白质特异性结合,蛋白质降解剂1盐酸盐部分结构能与E3泛素连接酶结合。该双功能有机化合物是一种小分子蛋白降解靶向嵌合体,用于降解靶标CD147蛋白时,能形成靶蛋白‑蛋白降解靶向嵌合体‑E3泛素化酶三元复合物,进而将活化的泛素转移至靶标蛋白上,最终泛素化的靶标CD147蛋白被蛋白酶体识别并降解,从而有效地抑制肿瘤细胞生长。

Description

双功能有机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药物化学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双功能有机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背景技术
蛋白降解靶向嵌合体(PROTACs)技术是利用泛素-蛋白酶体***特异性对不需要的蛋白进行降解,从而达到治疗各种疾病的作用。蛋白降解靶向嵌合体主要包括三部分:能与靶标蛋白质结合的配体部分、能与E3泛素连接酶结合的配体部分以及将两部分有结合的中间连接结构。蛋白降解靶向嵌合体(PROTACs)嵌合体通过同时作用于靶标蛋白和E3泛素连接酶,将活化的泛素转移至靶标蛋白上,实现了对其选择性泛素化,最终泛素化的靶标蛋白被蛋白酶体识别并降解。该技术不需要与目标蛋白长时间和高强度的结合,就能特异性降解目标蛋白,以治疗一些疾病,相比用药物来抑制蛋白具有更强的效果。
因为不同的靶蛋白和E3泛素化酶的生物特性千差万别,目前面世的蛋白降解靶向嵌合体并不多。开发合适的配体,并进一步开发合适的连接结构使两部分配体有机结合形成能特异性降解靶标蛋白的蛋白降解靶向嵌合体,一直是本领域技术人员面对的难题。
CD147蛋白是免疫球蛋白超家族的成员之一,其高表达于各种肿瘤细胞上,参与肿瘤细胞的增殖、侵袭、转移、代谢、分化、抵抗凋亡等重要生物学功能,是有效的药物靶标。但至今以CD147蛋白为靶标蛋白的小分子蛋白降解靶向嵌合体还未见报道。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能够靶向降解CD147蛋白的双功能有机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该双功能有机化合物能同时作用于靶标蛋白和E3泛素连接酶,是一种小分子蛋白降解靶向嵌合体。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本发明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双功能有机化合物,该双功能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如式(I):
Figure BDA0002357612390000021
R选自烯基,炔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烷氧基中的至少一种。
上述R选自未取代的碳原子数为1~20的烷基或未取代的碳原子数为1~20的烷氧基中的至少一种。
进一步地,上述双功能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如式(I-1)所示:
Figure BDA0002357612390000022
n选自1~20任一整数。
本发明地另一方面提供了上述的双功能有机化合物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将化合物(I-a)以羧基和伯胺基与化合物(I-b)、土荆皮乙酸分别进行脱水缩合反应,得到上述的双功能有机化合物;
上述化合物(I-a)与化合物(I-b)的结构如下,其中R选自烯基,炔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烷氧基中的至少一种:
HOOC-R-NH2
(I-a);
Figure BDA0002357612390000031
进一步地,上述化合物(I-a)的结构如式(I-c)所示:
Figure BDA0002357612390000032
n选自1~20任一整数。
上述的双功能有机化合物的制备方法中,包括以下具体步骤:
将上述化合物(I-a)的伯胺基进行保护反应,得到第一中间体;
将上述第一中间体与上述化合物(I-b)进行脱水缩合反应,得到第二中间体;
将上述第二中间体脱去保护基后与土荆皮乙酸进行脱水缩合反应,得到上述双功能有机化合物。
上述的双功能有机化合物的制备方法中,保护反应在二碳酸二叔丁酯的作用下进行。
上述的双功能有机化合物的制备方法中,将上述第二中间体脱去保护基的步骤是在三氟乙酸的作用下进行。
上述的双功能有机化合物的制备方法中,脱水缩合反应是在碳鎓盐类缩合剂与催化剂的作用下进行。
进一步地,本发明还提供了上述的双功能有机化合物或上述的制备方法制得的双功能有机化合物在制备抗肿瘤药物中的应用。
有益效果
本发明的双功能有机化合物是一种小分子蛋白降解靶向嵌合体。通过连接基团将化合物(I-b)与土荆皮乙酸(PAB)有机连接起来,形成能同时作用于靶标蛋白和E3泛素连接酶的双功能有机化合物。其中,土荆皮乙酸部分能与CD147蛋白质特异性结合,化合物(I-b)所示结构部分能与E3泛素连接酶结合。该双功能有机化合物用于降解靶标CD147蛋白时,能形成靶蛋白-蛋白降解靶向嵌合体-E3泛素化酶三元复合物,进而将活化的泛素转移至靶标蛋白上,最终泛素化的靶标CD147蛋白被蛋白酶体识别并降解,从而能有效地抑制肿瘤细胞生长。
附图说明
图1为不同浓度的土荆皮乙酸对CD147的降解活性的电泳图;
图2为不同浓度的双功能有机化合物1对CD147蛋白的降解活性的电泳图;
图3为不同浓度的双功能有机化合物2对CD147蛋白的降解活性的电泳图;
图4为不同浓度的双功能有机化合物3对CD147蛋白的降解活性的电泳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发明,下面将对本发明进行更全面的描述,并给出了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但是,本发明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发明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发明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发明。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本发明一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双功能有机化合物,该双功能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如式(I):
Figure BDA0002357612390000051
其中,R选自烯基,炔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烷氧基中的至少一种。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R选自未取代的碳原子数为1~20的烷基或未取代的碳原子数为1~20的烷氧基中的至少一种。
需要说明的是,“烷基”是指饱和脂肪族烃基;“烷氧基”是指将饱和脂肪族烃基中的至少一个碳原子换成氧原子得到的化合物。且,本发明中,取代或未取代的具有1~20个C原子的烷基、烷氧基中的碳原子不包括取代基中的碳原子。
进一步地,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上述双功能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如式(I-1)所示:
Figure BDA0002357612390000061
其中,n选自1~20任一整数。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n选自3~20任一整数。
优选地,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n选自3~10任一整数。
优选地,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n为7。
上述双功能有机化合物是一种小分子蛋白降解靶向嵌合体;通过连接基团将化合物(I-b)与土荆皮乙酸(PAB)有机连接起来,形成能同时作用于靶标蛋白和E3泛素连接酶的双功能有机化合物。其中,土荆皮乙酸部分能与CD147蛋白质特异性结合,化合物(I-b)所示结构部分能与E3泛素连接酶结合。该双功能有机化合物用于降解靶标CD147蛋白时,能形成靶蛋白-蛋白降解靶向嵌合体-E3泛素化酶三元复合物,进而将活化的泛素转移至靶标蛋白上,最终泛素化的靶标CD147蛋白被蛋白酶体识别并降解,从而有效地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
下面举例按照本发明的式(I)所示的双功能有机化合物的具体例子,但并不限定于此范围。
Figure BDA0002357612390000062
Figure BDA0002357612390000071
进一步地,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提供了上述双功能有机化合物的制备方法,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化合物(I-a)以羧基和伯胺基与化合物(I-b)、土荆皮乙酸分别进行脱水缩合反应,得到双功能有机化合物。
其中,化合物(I-a)与化合物(I-b)的结构如下,其中R选自烯基,炔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烷氧基中的至少一种;
HOOC-R-NH2 (I-a);
Figure BDA0002357612390000072
化合物(I-b)(Protein degrader 1 hydrochloride,蛋白质降解剂1盐酸盐)是E3泛素连接酶复合体中Von-Hippel-Lindau(VHL)蛋白的一种小分子配体,其能与E3泛素连接酶特异性结合。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上述化合物(I-a)的结构如式(I-c)所示:。
Figure BDA0002357612390000081
n的含义同上。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制备方法中,可以通过先将化合物(I-a)与化合物(I-b)进行脱水缩合反应得到中间体,再将中间体与土荆皮乙酸进行脱水缩合反应得到双功能有机化合物;也可以通过先将化合物(I-a)与土荆皮乙酸进行脱水缩合反应得到中间体,再将中间体与化合物(I-b)进行脱水缩合反应得到双功能有机化合物。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双功能有机化合物的制备方法中,包括以下具体步骤S11-S13:
步骤S11、将上述化合物(I-a)的伯胺基进行保护反应,得到第一中间体。
第一中间体的结构如下所示:
HOOC-R-NHBoc;
R的含义同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步骤S11中的保护反应在二碳酸二叔丁酯(Boc酸酐)的作用下进行。
可理解,第一中间体可通过上述步骤S11制得,也可直接购买。
步骤S12、将步骤S11制得的第一中间体与化合物(I-b)进行脱水缩合反应,得到第二中间体。
第二中间体的结构如下所示:
Figure BDA0002357612390000091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步骤S12中的脱水缩合反应是在碳鎓盐类缩合剂与催化剂的作用下进行。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上述碳鎓盐类缩合剂为苯并三氮唑-N,N,N′,N′-四甲基脲六氟磷酸酯(HBTU)、2-(7-氧化苯并三氮唑)-N,N,N′,N′-四甲基脲六氟磷酸酯(HATU)、6-氯苯并三氮唑-1,1,3,3-四甲基脲六氟磷酸酯(HCTU)中的一种或几种的组合;催化剂为N,N-二异丙基乙胺(DIEA)。
碳鎓盐类缩合剂与催化剂配合作用进行缩合反应时,催化剂能进一步加快反应速率,避免反应停留在中间过程产生副产物,从而提高脱水缩合的效率。
具体地,步骤S12的脱水缩合反应中,先加中间体a,然后依次加入碳鎓盐类缩合剂、N,N-二异丙基乙胺(DIEA)、化合物(I-b),避免产生副产物,提高产率。
步骤S13、将步骤S12制得的第二中间体脱去保护基后与土荆皮乙酸进行脱水缩合反应,得到上述双功能有机化合物。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将第二中间体脱去保护基(叔丁基氧羰基)是在三氟乙酸的作用下进行。
需要说明的是,步骤S13中,将第二中间体在三氟乙酸的作用下进行脱除保护基后得到粗产物,粗产物无需经过纯化,就可直接与土荆皮乙酸进行脱水缩合反应;也可以进一步提纯得到第二中间体后,再与土荆皮乙酸进行脱水缩合反应。
可理解,步骤S13中的脱水缩合反应与步骤12中的脱水缩合反应为同类型反应,相应地,其中的缩合剂、催化剂和反应条件的选择范围与步骤12相同。
具体地,步骤S13的脱水缩合反应步骤中,先加入第二中间体脱去保护基叔丁基氧羰基的产物,然后依次加入土荆皮乙酸、2-(7-氧化苯并三氮唑)-N,N,N′,N′-四甲基脲六氟磷酸盐(HATU)、N,N-二异丙基乙胺(DIEA),避免产生副产物,提高产率。
上述双功能有机化合物的制备方法中,通过连接基团将蛋白质降解剂1盐酸盐(化合物(I-b)所示)与土荆皮乙酸(PAB)有机连接起来,使得到的双功能有机化合物能同时作用于靶标蛋白和E3泛素连接酶。其中,土荆皮乙酸部分能与CD147蛋白质特异性结合,化合物(I-b)所示结构部分能与E3泛素连接酶结合。制得的双功能有机化合物是一种小分子蛋白降解靶向嵌合体,用于降解靶标CD147蛋白时,能形成靶蛋白-蛋白降解靶向嵌合体-E3泛素化酶三元复合物,进而将活化的泛素转移至靶标蛋白上,最终泛素化的靶标CD147蛋白被蛋白酶体识别并降解,从而能有效地抑制肿瘤细胞生长。
本发明还涉及到上述双功能有机化合物或上述制备方法制得的双功能有机化合物在制备抗肿瘤药物中的应用;尤其是在制备能够靶向降解CD147蛋白的抗肿瘤药物中具有巨大的应用价值。
为此,本发明进一步对上述双功能有机化合物对CD147蛋白的降解活性以及上述双功能有机化合物抗肿瘤活性水平进行了测定,详细过程参考具体实施例。
结果表明,上述双功能有机化合物对CD147蛋白有很好的降解效果,从而能有效抑制癌症细胞的生长,进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下面将结合具体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说明,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下述实施例,应当理解,所附权利要求概括了本发明的范围,在本发明构思的引导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意识到,对本发明的各实施例所进行的一定的改变,都将被本发明的权利要求书的精神和范围所覆盖。
以下为具体实施例
这里按照本发明的双功能有机化合物的制备方法举例,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以下实施例。
实施例1
双功能有机化合物1的结构式如下所示:
Figure BDA0002357612390000111
合成步骤如下:
1)将Boc-甘氨酸(21mg,0.12mmol)溶于3mL二氯甲烷中,依次加入2-(7-氧化苯并三氮唑)-N,N,N′,N′-四甲基脲六氟磷酸盐(HATU,64mg,0.17mmol),N,N-二异丙基乙胺(59μL,0.36mmol),化合物(I-b)(Protein degrader 1 hydrochloride,56mg,0.12mmol),反应12小时,过滤后将滤液旋干,柱层析(DCM/MeOH体积比=20∶1)纯化得到37mg中间体1b,中间体1b的结构如下所示。
Figure BDA0002357612390000112
中间体1b的表征结果如下:
1HNMR(500MHz,CDCl3)δ8.68(s,1H),7.37-7.32(m,4H),4.55-4.45(m,3H),4.41-4.36(m,1H),4.02(d,J=11.1Hz,1H),3.83-3.63(m,3H),2.51(s,3H),2.35-2.15(m,2H),1.49-1.36(m,13H),0.97(s,9H).
HRMS(ESI)m/z calcd for C29H42N5O6S(M+H)+:588.2850,found:588.2857.
2)将步骤1)所得中间体1b(24mg,0.041mmol)溶于0.9mL二氯甲烷中,加入151μL三氟乙酸,室温下搅拌1小时,旋干溶剂,加入甲苯将残留的三氟乙酸除去,将得到的脱去胺基保护基的粗产品悬浮于1mL二氯甲烷中,依次加入土荆皮乙酸(17mg,0.04mmol),2-(7-氧化苯并三氮唑)-N,N,N′,N′-四甲基脲六氟磷酸盐(HATU,21mg,0.056mmol),N,N-二异丙基乙胺(33μL),反应2小时,旋干得到粗产物。将粗产物经柱层析(DCM/MeOH体积比=20∶1)提纯得到26mg双功能有机化合物1。
双功能有机化合物1的表征结果如下。
1HNMR(500MHz,CDCl3)δ:8.69(s,1H),8.09-8.00(m,1H),7.61(d,J=8.1Hz,1H),7.34(d,J=8.2Hz,2H),7.31(d,J=8.3Hz,2H),7.21(d,J=8.4Hz,1H),7.05-6.99(m,1H),6.94(d,J=11.2Hz,1H),6.49(dd,J=15.0,11.4Hz,1H),5.84(d,J=15.0Hz,1H),4.78(t,J=8.2Hz,1H),4.70(d,J=9.1Hz,1H),4.58-4.48(m,2H),4.32(dd,J=15.0,5.3Hz,1H),4.03-4.00(m,1H),3.94(d,J=11.0Hz,1H),3.73(s,3H),3.70-3.67(m,3H),3.29(d,J=4.7Hz,1H),3.08(dd,J=13.9,6.3Hz,1H),2.90(dd,J=15.1,6.0Hz,1H),2.75(dd,J=15.1,8.8Hz,1H),2.65-2.59(m,1H),2.50(s,3H),2.33-2.13(m,6H),1.94(s,3H),1.85-1.70(m,5H),1.57(s,3H),1.00(s,9H).
HRMS(ESI)m/z calcd for C47H60N5O11S(M+H)+:902.4005,found:902.4028.
注:DCM为二氯甲烷,MeOH为甲醇。
实施例2
双功能有机化合物2的结构式如下所示:
Figure BDA0002357612390000131
合成步骤同实施例1,不同之处在于将实施例1的步骤1)中的Boc-甘氨酸化成化合物2a,进而得到中间体2b。化合物2a与中间体2b的结构如下所示。
Figure BDA0002357612390000132
中间体2b的表征结果如下。
1H NMR(500MHz,CDCl3)δ:8.69(s,1H),7.43-7.32(m,5H),6.38-6.28(m,1H),4.78-4.67(m,2H),4.62-4.49(m,3H),4.33(dd,J=15.0,5.2Hz,1H),4.11(d,J=11.2Hz,1H),3.60(d,J=10.1Hz,1H),3.12-3.01(m,2H),2.51(s,3H),2.29-2.12(m,3H),1.68-1.56(m,2H),1.53-1.33(m,12H),0.93(s,9H).
HRMS(ESI)m/z:calcd for C32H48N5O68(M+H)+:630.3320,found:630.3326.
双功能有机化合物2的表征结果如下:
1HNMR(500MHz,CDCl3)δ:8.70(s,1H),7.43-7.33(m,5H),7.23-7.18(m,1H),6.92(d,J=11.3Hz,1H),6.52-6.41(m,2H),6.30(d,J=3.1Hz,1H),5.82(d,J=15.0Hz,1H),4.71(t,J=8.1Hz,1H),4.58-4.49(m,3H),4.36(dd,J=15.0,5.3Hz,1H),4.05(d,J=11.3Hz,1H),3.76-3.68(m,5H),3.64(dd,J=11.2,3.3Hz,1H),3.33-3.26(m,3H),3.08(dd,J=14.0,6.2Hz,1H),2.93-2.86(m,1H),2.74(dd,J=15.1,8.8Hz,1H),2.66-2.58(m,1H),2.52(s,3H),2.48-2.41(m,1H),2.29-2.24(m,1H),2.23-2.15(m,2H),2.14(s,3H),1.95(s,3H),1.86-1.70(m,5H),1.68-1.61(m,2H),1.58(s,3H),1.56-1.51(m,2H),0.95(s,9H).
HRMS(ESI)m/z calcd for C50H66N5O11S(M+H)+:944.4474,found:944.4499.
实施例3
双功能有机化合物3的结构式如下所示:
Figure BDA0002357612390000141
(1)合成步骤同实施例1,不同之处在于将实施例1的步骤1)中的Boc-甘氨酸化成化合物3a,进而得到中间体3b。化合物3a与中间体3b的结构如下所示。
Figure BDA0002357612390000151
中间体3b的表征结果如下所示。
1H NMR(500MHz,CDCl3)δ:8.75(s,1H),7.47-7.41(m,1H),7.40-7.33(m,4H),6.45-6.25(m,1H),4.76-4.62(m,2H),4.61-4.50(m,3H),4.36(dd,J=15.0,5.3Hz,1H),4.14-4.05(m,1H),3.69-3.60(m,1H),3.14-3.04(m,2H),2.53(s,3H),2.50-2.43(s,1H),2.24-2.12(m,3H),1.65-1.53(m,2H),1.48-1.39(m,14H),1.31-1.24(m,4H),0.95(s,9H).
HRMS(ESI)m/z calcd forC35H54N5O6S(M+H)+:672.3789,found:630.672.3799.
双功能有机化合物3的表征结果如下:
1H NMR(500MHz,CDCl3)δ:8.70(s,1H),7.50-7.43(m,1H),7.41-7.33(m,4H),7.24-7.18(m,1H),6.93(d,J=11.3Hz,1H),6.49(dd,J=15.0,11.4Hz,1H),6.26(dd,J=8.3,5.1Hz,1H),6.04-5.94(m,1H),5.80(d,J=15.0Hz,1H),4.71(t,J=7.9Hz,1H),4.60-4.50(m,3H),4.36(dd,J=15.0,5.2Hz,1H),4.07(d,J=11.0Hz,1H),3.73(s,3H),3.63(dd,J=11.2,3.3Hz,1H),3.36-3.25(m,3H),3.08(dd,J=14.1,6.2Hz,1H),2.94-2.85(m,1H),2.74(dd,J=15.0,8.8Hz,1H),2.66-2.58(m,1H),2.52(s,3H),2.49-2.43(m,1H),2.22-2.11(m,7H),1.96(s,3H),1.85-1.70(m,5H),1.57(s,3H),1.53-1.46(m,3H),1.36-1.24(m,8H),0.95(s,9H).
HRMS(ESI)m/z calcd for C53H72N5O11S(M+H)+:986.4944,found:986.4960.
上述核磁与质谱测试结果表明:通过上述步骤成功制备得了目标双功能有机化合物。
实施例4
双功能有机化合物对CD147蛋白的降解活性测试。
测试方法:采用的是Western Blot方法测定双功能有机化合物对CD147的降解活性。将处于对数增长期的SK-MEL-28细胞(人皮肤恶性黑色素瘤细胞),用0.25%胰蛋白酶消化,制成单细胞悬液,接种于6孔板(1×105个/孔),每孔2mL放入37℃,5%CO2恒温培养箱中培养,24h后待细胞贴壁后加药:每组设置3个复孔,阴性对照组加入2mL/孔10%血清培养基,实验组加入2mL/孔以10%血清培养基稀释得到的不同浓度的双功能有机化合物或土荆皮乙酸。放入37℃,5%CO2恒温培养箱中继续培养药物作用24h后,吸弃上清液,用1mL/孔PBS(KH2PO42mM,Na2HPO4 8mM,,NaCl136mM,KCl2.6mM)冲洗细胞两次后,再次加入1mLPBS,使用细胞刮将细胞刮下,置EP管中,转速为1000rmp,3min沉淀细胞,吸弃上清液。根据细胞数量加入预冷的裂解/冼涤缓冲液以及蛋白酶抑制剂,重悬细胞,将细胞裂解液冰上放置30min,超速低温离心机转速为13000rmp,4℃离心10min,轻轻吸取上清至EP管中,进行BCA蛋白定量。将定量好的上清液加入5×Laemmli缓冲液(4%SDS,10%2-巯基乙醇,20%甘油,0.004%溴酚蓝,0.125Mtris-HCl,测定pH值并将pH调整为6.8)样品缓冲液配置成上样样品,样品终体积为15mL。
按常规凝胶配制SDS聚丙烯酰胺凝胶。样品电泳:将上述制备好的上样样品加入孔道进行电泳,电泳条件:恒压100伏,90min。转膜:按常规将胶块与PVDF膜置于转膜槽内,冰上环境进行转膜,转膜条件:恒流300mA,90min。封闭、抗体孵育以及发光等步骤同常规免疫印迹反应。
以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GAPDH)为内参蛋白,电泳图如附图1-4所示。其中,图2~4分别为不同浓度的双功能有机化合物1,2,3对CD147的降解活性的电泳图;图1为不同浓度土荆皮乙酸对CD147的降解活性的电泳图。
结果显示双功能有机化合物2、3对CD147蛋白有较好的降解效果,相比之下,双功能有机化合物1对CD147蛋白的降解效果较差,而土荆皮乙酸(PAB)对CD147蛋白几乎没有降解效果。
注:1μM=10-6mol/L,DMSO为二甲基亚砜。
SK-MEL-28细胞是人体皮肤恶性黑色素瘤细胞,CD147蛋白高表达于SK-MEL-28细胞上。
实施例5
双功能有机化合物抗肿瘤活性水平的测定。
方法:双功能有机化合物抗肿瘤活性水平的检测采用CCK-8检测法。将处于对数增长期的SK-MEL-28细胞(人皮肤恶性黑色素瘤细胞),用0.25%胰蛋白酶消化,制成单细胞悬液,接种于96孔板(2×103个/孔),每孔100μL。放入37℃,5%CO2的恒温培养箱中培养,24h后待细胞贴壁后加药。每组设置3个复孔,阴性对照组加入100μL/孔10%血清培养基,实验组加入100μL/孔不同浓度的双功能有机化合物(以10%血清培养基稀释药物),放入37℃、5%CO2恒温培养箱中继续培养。药物作用48h后,小心吸弃上清液,向每孔加入10μLCCK和100μL10%血清培养基,37℃孵育1h-3h后,用酶联免疫检测仪于450nm波长下测定各孔吸光度(OD)值,数据用GraphPad处理,计算双功能有机化合物的ICs0(μM)值,表1为双功能有机化合物抗肿瘤活性测试结果。
表1
双功能有机化合物 1 2 3
IC<sub>50</sub>(μM) 21.45 20.68 11.0
注:ICs0(μM)指“反应”被抑制一半时抑制剂的浓度,可以用来衡量双功能有机化合物抑制肿瘤细胞增殖的能力,抑制能力越强,数值越低。
从表1的测试结果可以看出按照本发明的双功能有机化合物对癌症细胞具有较好的抑制活性。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9)

1.一种双功能有机化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双功能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如式(I):
Figure FDA0002967185800000011
n选自1~20任一整数。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功能有机化合物,其特征在于,n选自3~10任一整数。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功能有机化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双功能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如式(1)~(3):
Figure FDA0002967185800000012
Figure FDA0002967185800000021
4.如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双功能有机化合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将化合物(I-a)以羧基和伯胺基与化合物(I-b)、土荆皮乙酸分别进行脱水缩合反应,得到所述的双功能有机化合物;
所述化合物(I-a)与化合物(I-b)的结构如下,:
Figure FDA0002967185800000022
n选自1~20任一整数;
Figure FDA0002967185800000023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双功能有机化合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具体步骤:
将所述化合物(I-a)的伯胺基进行保护反应,得到第一中间体;
将所述第一中间体与所述化合物(I-b)进行脱水缩合反应,得到第二中间体;
将所述第二中间体脱去保护基后与土荆皮乙酸进行脱水缩合反应,得到所述双功能有机化合物。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双功能有机化合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护反应在二碳酸二叔丁酯的作用下进行。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双功能有机化合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将所述第二中间体脱去保护基的步骤是在三氟乙酸的作用下进行。
8.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双功能有机化合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脱水缩合反应是在碳鎓盐类缩合剂与催化剂的作用下进行。
9.如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双功能有机化合物在制备抗肿瘤药物中的应用。
CN202010012393.3A 2020-01-07 2020-01-07 双功能有机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Active CN11110012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012393.3A CN111100127B (zh) 2020-01-07 2020-01-07 双功能有机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012393.3A CN111100127B (zh) 2020-01-07 2020-01-07 双功能有机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100127A CN111100127A (zh) 2020-05-05
CN111100127B true CN111100127B (zh) 2021-07-06

Family

ID=7042532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012393.3A Active CN111100127B (zh) 2020-01-07 2020-01-07 双功能有机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100127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321700B (zh) * 2020-06-02 2022-07-01 泰比瑞医药科技(石家庄)有限公司 一种降解靶蛋白的双功能化合物及其用途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7079267A1 (en) * 2015-11-02 2017-05-11 Yale University Proteolysis targeting chimera compounds and methods of preparing and using same
US20180353501A1 (en) * 2017-06-09 2018-12-13 Arvinas, Inc. Modulators of proteolysis and associated methods of use
WO2019170150A1 (zh) * 2018-03-09 2019-09-12 上海科技大学 蛋白降解靶向bcr-abl化合物及其抗肿瘤应用
CN109762045A (zh) * 2018-12-14 2019-05-17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一种双靶点构建protac的方法及其用途
CN110642849B (zh) * 2019-10-08 2021-05-28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 蛋白降解靶向嵌合体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100127A (zh) 2020-05-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Seebach et al. γ2‐, γ3‐, and γ2, 3, 4‐Amino acids, coupling to γ‐hexapeptides: CD spectra, NMR solution and X‐ray crystal structures of γ‐peptides
CN110642849B (zh) 蛋白降解靶向嵌合体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NO773256L (no) 4-n-acylfortimycin-b-derivater og fremgangsmaate til kjemisk omdannelse av fortimycin-b til fortimycin-a og andre 4-n-acylfortimycin-b-derivater
CN110845485B (zh) 蛋白降解靶向嵌合体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11100127B (zh) 双功能有机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SU736889A3 (ru) Способ определени активности протеаз серина
Zhang et al. Design, synthesis and antibacterial activity of novel actinonin derivatives containing benzimidazole heterocycles
Vallade et al. Enhancing aromatic foldamer helix dynamics to probe interactions with protein surfaces
EP3168288A1 (en) Fluorescent probe for detecting dipeptidyl peptidase iv
CN110804087B (zh) 一种整合素αvβ3靶向的AIE荧光化合物及其制备与应用
Ballester et al. Inert carbon free radicals. 4. Spin labeling of amino acids and peptides
Zlatopolskiy et al. First total synthesis of hormaomycin, a naturally occurring depsipeptide with interesting biological activities
Harnois-Pontoni et al. Hydrosoluble fluorogenic substrates for plasmin
Mosher et al. 2-Deaminoactinomycin D, synthesis and interaction with deoxyribonucleic acid
Tanimura et al. Facile synthesis of (2R, 3R)-phenylalanine-2, 3-d2 and NMR study on deuterated gramicidin S.
KITAGAWA et al. Studies on viomycin. VIII. Selective modifications of the terminal amino groups of viomycin
Guarnaccia et al. Co‐oligopeptides of aromatic amino acids and glycine with a variable distance between the aromatic residues. I. Synthesis of co‐oligopeptides of tryptophan and glycine
CN107311986B (zh) 四氢异喹琳-3-羧酸类热休克蛋白90抑制剂及其应用
CN101421291A (zh) 用于制备溶杆菌素衍生物的方法
EP2813513B1 (en) Method for producing cereulide and derivative thereof, intermediate for production of cereulide, and cereulide derivative
WO1997047313A1 (en) Total synthesis of bacitracin polypetides
CN111777669B (zh) 一种抗肿瘤活性肽、合成方法及应用
Degelaen et al. Cyclic peptides. 0. Synthesis and a structural study of an ion-binding cyclic peptide analog of valinomycin, cyclo (L-Ala-Gly-D-Phe-L-Pro) 3
Butler et al. Synthesis of backbone modified cyclic peptides bearing dipicolylamino sidearms
CN113105430B (zh) 含有亚胺砜环庚炔的非天然手性氨基酸化合物和其盐类化合物、其制备方法及用途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