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970757A - 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970757A
CN110970757A CN201910870524.9A CN201910870524A CN110970757A CN 110970757 A CN110970757 A CN 110970757A CN 201910870524 A CN201910870524 A CN 201910870524A CN 110970757 A CN110970757 A CN 11097075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rminal
holding
relay
portions
holding por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870524.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970757B (zh
Inventor
筱田耕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filed Critical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Publication of CN11097075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97075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97075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97075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6Bases; Cases
    • H01R13/514Bases; Cases composed as a modular blocks or assembly, i.e. composed of co-operating parts provided with contact members or holding contact members between them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50Fixed connections
    • H01R12/51Fixed connections for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55Fixed connections for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termina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1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12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operating with the surface of the printed circuit or with a coupling device exclusively provided on the surface of the printed circui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0Securing contact members in or to a base or case; Insulating of contact members
    • H01R13/405Securing in non-demountable manner, e.g. moulding, rivet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6Bases; Cases
    • H01R13/502Bases; Cases composed of different piec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6Bases; Cases
    • H01R13/516Means for holding or embracing insulating body, e.g. casing, hoods
    • H01R13/518Means for holding or embracing insulating body, e.g. casing, hoods for holding or embracing several coupling parts, e.g. fram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43/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line connectors or current collectors or for joining electric conductors
    • H01R43/2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line connectors or current collectors or for joining electric conductors for assembling or disassembling contact members with insulating base, case or sleeve
    • H01R43/24Assembling by moulding on contact memb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onnector Housings Or Holding Contact Members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连接器的确保端子间的爬电距离并且能够薄型化的结构,该连接器在高度方向层积有将端子的周围用树脂包覆的多个保持部。连接器(10)具备第1端子(62)及第2端子(32)和将第1端子(62)及第2端子(32)的周围分别用树脂包覆的第1保持部(72)及第2保持部(42)。第1保持部(72)和第2保持部(42)相互在高度方向层积。第1端子(62)具有在第1保持部(72)的树脂表面露出的露出面(62H)。第2保持部(42)在与第1保持部(72)层积的层积状态下覆盖第1端子(62)的露出面(62H)。

Description

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连接器。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公开的连接器具备连接器壳体和保持多个端子的多个端子块,该连接器壳体具有中空部。多个端子块以层积的状态嵌入到连接器壳体的中空部。端子块具备多个端子和与这些多个端子一体地形成的绝缘构件。绝缘构件以沿着延伸方向在前表面与后表面之间贯穿的方式设置有多个压入孔。并且,多个端子通过分别压入到多个压入孔,从而由绝缘构件支承。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6275603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专利文献1的连接器是各端子被绝缘构件包覆周围的结构,确保端子块的高度方向上的端子间的爬电距离。但是,该连接器因为层积有多个端子块,所以在相邻的端子块间,在端子间夹着各个绝缘构件。因此,连接器的端子块的高度方向的尺寸变大。针对这样的问题,连接器需要确保端子块的高度方向上的端子间的爬电距离并且能够薄型化的结构。
本发明是基于如上述的情况而完成的,以提供连接器的确保端子间的爬电距离并且能够薄型化的结构为目的,该连接器在高度方向层积有将端子的周围用树脂包覆的多个保持部。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连接器的特征在于,具备:
第1端子及第2端子;以及
第1保持部及第2保持部,其分别将所述第1端子及所述第2端子的周围用树脂包覆,
所述第1保持部和所述第2保持部相互在高度方向层积,
所述第1端子具有在所述第1保持部的树脂表面露出的露出面,
所述第2保持部具有在与所述第1保持部层积的层积状态下将所述第1端子的露出面覆盖的部分。
发明效果
该连接器具备将第1端子及第2端子的周围分别用树脂包覆的第1保持部及第2保持部。并且,第1保持部和第2保持部相互在高度方向层积。因此,连接器在第1端子与第2端子之间夹着树脂,能够确实地确保第1端子与第2端子之间的爬电距离(绝缘距离)。在此基础上,第2保持部具有在与第1保持部层积的层积状态下将在第1保持部的树脂表面露出的第1端子的露出面覆盖的部分。因此,第1保持部能够在不将第1端子的露出面用树脂包覆的情况下使第2保持部的树脂夹在第1端子与第2端子之间。由此,连接器能够与不将第1端子的露出面用树脂包覆的量相应地实现薄型化。因此,连接器在确保端子间的爬电距离的基础上能够薄型化。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1的连接器的从正面侧观看的剖视图。
图2是连接器的左侧视图。
图3是一侧端子块部的立体图。
图4是另一侧端子块部的立体图。
图5是示出一侧端子块部和另一侧端子块部的层积状态的主视图。
图6是示出一侧端子块部和另一侧端子块部的层积状态的后视图。
图7是示出一侧端子块部和另一侧端子块部的层积状态的左侧视图。
图8是示出一侧端子块部和另一侧端子块部的层积状态的右侧视图。
图9是示出一侧端子块部和另一侧端子块部的层积状态的俯视图。
图10是示出一侧端子块部和另一侧端子块部的层积状态的仰视图。
图11是示出图7的A-A截面的从正面侧观看的剖视图。
图12是示出图5的B-B截面的从左侧观看的剖视图。
图13是将现有的连接器中的层积部分的截面示意性示出的从左侧观看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也可以为,所述第1端子及所述第2端子具有:连接部,其配置于两端侧,与对方端子连接;以及中继部,其配置在两个连接部之间,且配置在与两个连接部的突出方向交叉的方向。也可以为,所述第1保持部及所述第2保持部分别将所述第1端子及所述第2端子的除所述连接部之外的部分包覆,在与所述中继部对应的部位具有中继保持部。所述第1端子的中继部也可以具有所述露出面。所述第2保持部的中继保持部也可以具有覆盖所述露出面的部分。
在与对方端子的关系上,第1端子及第2端子的两个连接部需要确保端子间的恒定间距。因此,也可以构成为:在作为第1端子中的与连接部不同的部分的中继部设置露出面,由第2保持部的中继保持部覆盖露出面。这样,通过用与各连接部不同的部分、且在与两个连接部的突出方向交叉的方向配置的中继部进行端子间的间距的变更,从而能够以与对方端子的连接不发生障碍的方式实现薄型化。
本发明也可以为,所述第1端子及所述第2端子具有与所述连接部在相同方向延伸、位于所述中继部侧的连接部邻接部,所述连接部邻接部的周围的全周分别由所述第1保持部及所述第2保持部用树脂包覆。
根据此结构,连接器在第1端子及第2端子各自的连接部邻接部之间夹着树脂,从而能够确实地确保两个连接部邻接部之间的爬电距离(绝缘距离)。
本发明也可以为,连接器具备凹凸状的端子块部,所述端子块部的所述第1保持部和所述第2保持部在与所述高度方向交叉的方向连成一体,所述第1端子位于凹处的底面。也可以使多个所述端子块部以在所述高度方向凹凸嵌合的方式层积。
根据此结构,第1保持部和第2保持部在与高度方向交叉的方向连成一体的凹凸状的多个端子块部以在高度方向凹凸嵌合的方式层积。因此,连接器能够防止多个端子块部相互错位。在此基础上,端子块部是第1端子位于凹处的底面的结构,能够用另一方端子块部将第1端子的露出面覆盖。由此,连接器能够利用多个端子块部的凹凸嵌合将第1端子的露出面覆盖。因此,连接器能够构成为在防止多个端子块部的相互的错位并且确保端子间的爬电距离的基础上实现薄型化。
<实施例1>
以下,参照图1~图13对将本发明具体化的实施例1进行说明。另外,在以下说明中,关于前后方向(设为宽度方向),将图1、5、11中纸面外定义为前方,将纸面里定义为后方。关于上下方向(设为高度方向),将图1、2、5~8、11、12、13所示的方向原样地定义为上方、下方。关于左右方向,将图1、5、9~11所示的方向原样地定义为左方、右方。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1的连接器10具备一侧端子块部20、另一侧端子块部50以及壳体80(也参照图2)。一侧端子块部20和另一侧端子块部50相互在高度方向层积。具体地,连接器10构成为:一侧端子块部20位于高度方向的一侧(在图1中为下侧),另一侧端子块部50位于高度方向的另一侧(在图1中为上侧)。壳体80通过将相互层积的状态的一侧端子块部20及另一侧端子块部50嵌件而成形。
首先,对一侧端子块部20进行说明。
如图3所示,一侧端子块部20具备第1端子31、33、第2端子32、第1保持部41、43以及第2保持部42。另外,第1端子31、33及第2端子32成为相同形态。
如图5所示,第1端子31为导电金属制,为从一端(图5的上端)到另一端(图5的下端)细长地延伸的方形销状的形态。第1端子31通过对直线状的切断线材进行弯曲加工而形成为曲柄状。第1端子31具备弯曲部31A、31B、连接部31C、31D、中继部31E以及连接部邻接部31F、31G。弯曲部31A、31B设置于第1端子31的两个部位。弯曲部31A、31B直角弯曲。连接部31C、31D分别设置于第1端子31的各端部(一端及另一端),与对方端子(省略图示)连接。连接部31C在高度方向上向上侧延伸。连接部31D以朝向与连接部31C相反的一侧的方式在高度方向上向下侧延伸。中继部31E在两个连接部31C、31D间(更具体为弯曲部31A、31B间)、且沿着与两个连接部31C、31D的突出方向交叉的方向(左右方向)配置。如图3所示,中继部31E具有在后述的第1保持部41的树脂表面朝向上方露出的露出面31H。露出面31H是中继部31E的上表面,为长方形。连接部邻接部31F、31G在第1端子31中分别与连接部31C、31D向相同方向延伸,位于中继部31E侧(分别为连接部31C、31D与中继部31E之间)。
第2端子32以与第1端子31的弯曲部31A、31B、连接部31C、31D、中继部31E以及连接部邻接部31F、31G分别相同的形态,如图11所示,具备弯曲部32A、32B、连接部32C、32D、中继部32E以及连接部邻接部32F、32G。另外,中继部32E与中继部31E不同,其周围的全周被后述的第2保持部42用树脂包覆。
第1端子33以与第1端子31的弯曲部31A、31B、连接部31C、31D、中继部31E以及连接部邻接部31F、31G分别相同的形态,如图6所示,具备弯曲部33A、33B、连接部33C、33D、中继部33E以及连接部邻接部33F、33G。如图3所示,中继部33E具有在后述的第1保持部43的树脂表面朝向上方露出的露出面33H。露出面33H是中继部33E的上表面,为长方形。
如图3所示,第1保持部41、43及第2保持部42将第1端子31、33及第2端子32的周围分别用树脂包覆。第1保持部41、43及第2保持部42通过分别将第1端子31、33及第2端子32嵌件成型(一次嵌件成型)的模塑树脂而成形。具体地,第1保持部41包覆第1端子31的除连接部31C、31D之外的部分。第2保持部42包覆第2端子32的除连接部32C、32D之外的部分。第1保持部43包覆第1端子33的除连接部33C、33D之外的部分。以下对第1保持部41、43及第2保持部42详细地进行说明。
如图3、图5所示,第1保持部41具备中继保持部41E和邻接部保持部41F、41G。中继保持部41E设置于与第1端子31的中继部31E对应的部位。中继保持部41E为沿着中继部31E的长度方向延伸的大致长方体形状,以将中继部31E的前表面、后表面以及下表面用树脂包覆的方式保持中继部31E。中继保持部41E使第1端子31的中继部31E的上表面(露出面31H)露出。中继保持部41E的上表面与中继部31E的上表面成为齐平状。如图3、图5所示,邻接部保持部41F、41G分别为沿着连接部邻接部31F、31G的长度方向的大致长方体形状,分别将连接部邻接部31F、31G的周围的全周用树脂包覆。如图3、图5所示,第1保持部41的中继保持部41E的右端及左端分别与邻接部保持部41F的下端及邻接部保持部41G的上端相连,如图5所示,第1保持部41在主视时成为曲柄状。
如图3、图11所示,第2保持部42具备中继保持部42E、邻接部保持部42F、42G以及肋42H。如图11所示,中继保持部42E设置于与第2端子32的中继部32E对应的部位。中继保持部42E为沿着中继部32E的长度方向延伸的大致长方体形状,以将中继部32E的周围的全周用树脂包覆的方式保持中继部32E。邻接部保持部42F、42G分别为沿着连接部邻接部32F、32G的长度方向的大致长方体形状,分别将连接部邻接部32F、32G的周围的全周用树脂包覆。如图3、图11所示,第2保持部42的中继保持部42E的右端及左端分别与邻接部保持部42F的下端及邻接部保持部42G的上端相连,如图11所示,第2保持部42在主视时成为曲柄状。如图8、图10~12所示,肋42H是从中继保持部42E的下表面及连接部邻接部32G的右侧面延伸出的四方形的板片。肋42H在左右方向上与中继保持部42E的中央靠左侧部分相连。肋42H的下端成为与连接部邻接部32G的下端相同的高度。
如图3、图6所示,第1保持部43具备中继保持部43E和邻接部保持部43F、43G。中继保持部43E设置于与第1端子33的中继部33E对应的部位。中继保持部43E为沿着中继部33E的长度方向延伸的大致长方体形状,以将中继部33E的前表面、后表面以及下表面用树脂包覆的方式保持中继部33E。中继保持部43E使第1端子33的中继部33E的上表面(露出面33H)露出。中继保持部43E的上表面与中继部33E的上表面成为齐平状。如图3、图6所示,邻接部保持部43F、43G分别是沿着连接部邻接部33F、33G的长度方向的大致长方体形状,分别将连接部邻接部33F、33G的周围的全周用树脂包覆。如图3、图6所示,第1保持部43的中继保持部43E的右端及左端分别与邻接部保持部43F的下端及邻接部保持部43G的上端相连,如图6所示,第1保持部43在后视时成为曲柄状。
如图8、图12所示,第1保持部41、43及第2保持部42在宽度方向(前后方向)连成一体。具体地,第1保持部41、第2保持部42以及第1保持部43按该顺序从前侧朝向后侧排列。另外,第1保持部41、第2保持部42以及第1保持部43以各端子31~33的上下方向上的位置(高度)相同的方式相连。因此,第1保持部41、43分别相对于第2保持部42向下方凹陷没有将第1端子31、33的中继部31E、33E从上方覆盖的量。由此,一侧端子块部20的上表面成为凹凸状,第1端子31、33位于凹处的底面(中继保持部41E、43E的各上表面)。
接着,对另一侧端子块部50进行说明。
如图4所示,另一侧端子块部50具备第1端子62、第2端子61、63、第1保持部72以及第2保持部71、73。另外,第1端子62及第2端子61、63成为与上述的第1端子31相同的形态,省略详细的说明。
第2端子61以与上述的第1端子31的弯曲部31A、31B、连接部31C、31D、中继部31E以及连接部邻接部31F、31G分别相同的形态,如图5所示,具备弯曲部61A、61B、连接部61C、61D、中继部61E以及连接部邻接部61F、61G。
第1端子62以与上述的第1端子31的弯曲部31A、31B、连接部31C、31D、中继部31E以及连接部邻接部31F、31G分别相同的形态,如图11所示,具备弯曲部62A、62B、连接部62C、62D、中继部62E以及连接部邻接部62F、62G。如图11、图12所示,中继部62E具有在后述的第1保持部72的树脂表面朝向下方露出的露出面62H。露出面62H是中继部62E的下表面,为长方形。
第2端子63以与上述的第1端子31的弯曲部31A、31B、连接部31C、31D、中继部31E以及连接部邻接部31F、31G分别相同的形态,如图6所示,具备弯曲部63A、63B、连接部63C、63D、中继部63E以及连接部邻接部63F、63G。
如图4所示,第2保持部71、73及第1保持部72分别将第2端子61、63及第1端子62的周围用树脂包覆。第2保持部71、73及第1保持部72通过分别将第2端子61、63及第1端子62嵌件成型(一次嵌件成型)的模塑树脂而成形。具体地,第2保持部71将第2端子61的除连接部61C、61D之外的部分包覆。第1保持部72将第1端子62的除连接部62C、62D之外的部分包覆。第2保持部73将第2端子63的除连接部63C、63D之外的部分包覆。以下对第2保持部71、73及第1保持部72详细地进行说明。
如图4、图5所示,第2保持部71具备中继保持部71E和邻接部保持部71F、71G。中继保持部71E设置于与第2端子61的中继部61E对应的部位。中继保持部71E为沿着中继部61E的长度方向延伸的大致长方体形状,以将中继部61E的周围的全周用树脂包覆的方式保持中继部61E。邻接部保持部71F为沿着连接部邻接部61F的长度方向的大致长方体形状,将连接部邻接部61F的周围的全周用树脂包覆。邻接部保持部71G为沿着连接部邻接部61G的长度方向的长方体状,将连接部邻接部61G的周围的全周用树脂包覆。第2保持部71的中继保持部71E的右端及左端分别与邻接部保持部71F的下端及邻接部保持部71G的上端相连,如图5所示,第2保持部71在主视时成为曲柄状。
如图4、图11所示,第1保持部72具备中继保持部72E、邻接部保持部72F、72G以及肋72H。中继保持部72E设置于与第1端子62的中继部62E对应的部位。中继保持部72E为沿着中继部62E的长度方向延伸的大致长方体形状,以将中继部62E的前表面、后表面以及下表面用树脂包覆的方式保持中继部62E。中继保持部72E使第1端子62的中继部62E的下表面(露出面62H)露出。中继保持部72E的下表面与中继部62E的下表面成为齐平状。邻接部保持部72F为沿着连接部邻接部62F的长度方向的大致长方体形状,将连接部邻接部62F的周围的全周用树脂包覆。邻接部保持部72G为沿着连接部邻接部62G的长度方向的长方体状,将连接部邻接部62G的周围的全周用树脂包覆。如图4、图11所示,第1保持部72的中继保持部72E的右端及左端分别与邻接部保持部72F的下端及邻接部保持部72G的上端相连,如图11所示,第1保持部72在主视时成为曲柄状。如图4~图7所示,肋72H形成于邻接部保持部72G的左侧的凹陷部分,是在主视时为长方形的突出片。肋72H的下端与邻接部保持部72G的下端位于相同高度,肋72H的左端与邻接部保持部72G的左端在左右方向上位于相同位置。
如图4、图6所示,第2保持部73具备中继保持部73E和邻接部保持部73F、73G。中继保持部73E设置于与第2端子63的中继部63E对应的部位。中继保持部73E为沿着中继部63E的长度方向延伸的大致长方体形状,以将中继部63E的周围的全周用树脂包覆的方式保持中继部63E。邻接部保持部73F为沿着连接部邻接部63F的长度方向的大致长方体形状,将连接部邻接部63F的周围的全周用树脂包覆。邻接部保持部73G为沿着连接部邻接部63G的长度方向的长方体状,将连接部邻接部63G的周围的全周用树脂包覆。第2保持部73的中继保持部73E的右端及左端分别与邻接部保持部73F的下端及邻接部保持部73G的上端相连,如图6所示,第2保持部73在后视时成为曲柄状。
如图7、图12所示,第2保持部71、73及第1保持部72在宽度方向(前后方向)连成一体。具体地,第2保持部71、第1保持部72以及第2保持部73按该顺序从前侧朝向后侧排列。另外,第2保持部71、第1保持部72以及第2保持部73以各端子61、62、63的上下方向上的位置(高度)相同的方式相连。因此,第1保持部72相对于第2保持部71、73向上方凹陷没有将第1端子62的中继部62E从下方覆盖的量。由此,另一侧端子块部50的下表面为凹凸状,第1端子62位于凹处的底面(中继保持部72E的下表面)。
如图5~图12所示,如上构成的一侧端子块部20和另一侧端子块部50以另一侧端子块部50将一侧端子块部20从上方覆盖的方式在高度方向层积。一侧端子块部20和另一侧端子块部50在高度方向凹凸嵌合。具体地,如图12所示,第2保持部42的上端嵌入到第2保持部71与第2保持部73之间。一侧端子块部20的各保持部41~43的上表面分别与另一侧端子块部50的各保持部71~73的下表面接触。这样,通过一侧端子块部20和另一侧端子块部50凹凸嵌合,从而能够防止各端子块部20、50相互错位。并且,另一侧端子块部50的第2保持部71、73分别将一侧端子块部20的第1端子31、33的露出面31H、33H从上方覆盖。一侧端子块部20的第2保持部42将另一侧端子块部50的第1端子62的露出面62H从下方覆盖。
另外,一侧端子块部20的各端子31~33与另一侧端子块部50的各端子61~63之间的间隔分别保持为恒定,在他们之间夹着树脂。因此,可确实地确保各端子31~33分别与各端子61~63之间的爬电距离(绝缘距离)。在此基础上,第2保持部71、73、42分别覆盖在第1保持部41、43、72的树脂表面露出的第1端子31、33、62的露出面31H、33H、62H。因此,第1保持部41、43、72能够在不将露出面31H、33H、62H用树脂包覆的情况下使第2保持部71、73、42的树脂分别夹在与第2端子61、63、32之间。由此,连接器10能够与不将露出面31H、33H、62H用树脂包覆的量相应地实现薄型化。因此,连接器10在确保高度方向的端子间的爬电距离的基础上能够薄型化。
例如,如图13所示,在现有的连接器110中,一侧端子块部120在层积部分利用保持部140将所有的端子130的周围的全周用树脂包覆。同样,另一侧端子块部150在层积部分利用保持部170将所有的端子160的周围的全周用树脂包覆。因此,连接器110在高度方向上的端子130与端子160之间夹着各个保持部140、170的包覆部分,从而难以实现薄型化。但是,在本实施例中,通过构成为以使一部分端子露出的方式将一侧端子块部20的上表面及另一侧端子块部50的下表面形成为凹凸状而进行凹凸嵌合,从而能够与不将端子用树脂包覆的量(图13的T所示的厚度量)相应地实现薄型化。
通过一侧端子块部20和另一侧端子块部50的凹凸嵌合,中继部31E~33E与中继部61E~63E之间的间距分别变窄。但是,连接部31C~33C、61C~63C在与中继部31E~33E,61E~63E交叉的方向延伸,因此中继部间的间距变更的影响不波及到连接部之间的间距。由此,连接器10能够以与对方端子的连接不发生障碍的方式实现薄型化。
另外,如图5所示,邻接部保持部41F、41G分别与邻接部保持部71F、71G在左右方向重叠。如图11所示,邻接部保持部42F、42G分别与邻接部保持部72F、72G在左右方向重叠。如图6所示,邻接部保持部43F、43G分别与邻接部保持部73F、73G在左右方向重叠。由此,连接器10通过在连接部邻接部31F~33F、31G~33G与连接部邻接部61F~63F、61G~63G之间分别夹着树脂,从而能够确实地确保这些连接部邻接部之间的爬电距离(绝缘距离)。
壳体80通过将层积状态的一侧端子块部20及另一侧端子块部50嵌件成型(二次嵌件成型)的模塑树脂而成形,将一侧端子块部20及另一侧端子块部50的周围用树脂一并覆盖。如图1所示,壳体80为以沿着各端子31~33、61~63的布设形态的方式在整体上折弯成曲柄状的形态。在壳体80的上端设置有在上方开放的筒状的罩部81。
在罩部81内突出设置有各端子31~33、61~63的连接部31C~33C、61C~63C。另外,各端子31~33的连接部31D~33D、61D~63D从壳体80的下端向下方突出地配置。在连接部31C~33C、61C~63C电连接有未图示的对方端子。在连接部31D~33D、61D~63D电连接有例如未图示的印刷电路板的导电部等(对方端子)。
本实施例1的连接器10具备将第1端子31、33、62及第2端子32、61、63的周围分别用树脂包覆的第1保持部41、43、72及第2保持部42,71、73。并且,第1保持部41、43、72和第2保持部71、73、42相互在高度方向层积。因此,连接器10在第1端子31、33、62与第2端子61、63、32之间夹着树脂,能够确实地确保第1端子31、33、62与第2端子61、63、32之间的爬电距离(绝缘距离)。在此基础上,第2保持部42、71、73具有在与第1保持部72、41、43层积的层积状态下将在第1保持部72、41、43的树脂表面露出的第1端子62、31、33的露出面62H、31H、33H覆盖的部分。因此,第1保持部72、41、43能够在不将第1端子62、31、33的露出面62H、31H、33H用树脂包覆的情况下使第2保持部42、71、73的树脂夹在与第2端子32、61、63之间。由此,连接器10能够与不将第1端子31、33、62的露出面31H、33H、62H用树脂包覆的量相应地实现薄型化。因此,连接器10在确保端子间的爬电距离的基础上能够薄型化。
另外,第1端子31的中继部31E具有露出面31H。第2保持部71的中继保持部71E覆盖露出面31H。
在与对方端子的关系上,第1端子31及第2端子61的两个连接部31C、61C需要确保端子间的恒定间距。因此,构成为:在作为第1端子31中的与连接部31C不同的部分的中继部31E设置露出面31H,用第2保持部71的中继保持部71E覆盖露出面31H。这样,连接器10通过在与各连接部31C、61C不同的部分、且沿着高度方向配置的中继部31E、61E进行端子间的间距的变更,从而能够以与对方端子的连接不发生障碍的方式能够实现薄型化。
以上对基于第1端子31和第2端子61的关系起到的效果进行了说明,但第1端子62与第2端子32之间、第1端子33与第2端子63之间的关系也起到同样的效果。
另外,第1端子31具有与连接部31C、31D在相同方向延伸、位于中继部31E侧的连接部邻接部31F、31G,连接部邻接部31F、31G的周围的全周分别由第1保持部41用树脂包覆。第2端子61具有与连接部61C、61D在相同方向延伸、位于中继部61E侧的连接部邻接部61F、61G,连接部邻接部61F、61G的周围的全周分别由第2保持部71用树脂包覆。
据此,连接器10在连接部邻接部31F、61F之间、连接部邻接部31G、61G之间夹着树脂,能够确实地确保两个连接部邻接部之间的爬电距离(绝缘距离)。
以上对基于第1端子31和第2端子61的关系起到的效果进行了说明,第1端子62与第2端子32之间、第1端子33与第2端子63之间的关系也起到同样的效果。
另外,连接器10具备凹凸状的一侧端子块部20,一侧端子块部20的第1保持部41、43和第2保持部42在宽度方向(前后方向)连成一体,第1端子31、33位于凹处的底面。连接器10具备凹凸状的另一侧端子块部50,另一侧端子块部50的第1保持部72和第2保持部71、73在宽度方向(前后方向)连成一体,第1端子62位于凹处的底面。一侧端子块部20和另一侧端子块部50以在高度方向凹凸嵌合的方式层积。
据此,连接器10能够防止一侧端子块部20和另一侧端子块部50相互错位。在此基础上,一侧端子块部20及另一侧端子块部50是第1端子31、33、62位于凹处的底面的结构,能够用另一方端子块部覆盖第1端子31、33、62的露出面31H、33H、62H。由此,连接器10能够利用一侧端子块部20和另一侧端子块部50的凹凸嵌合将第1端子31、33、62的露出面31H、33H、62H覆盖。因此,连接器10能够构成为:防止一侧端子块部20及另一侧端子块部50的相互的错位,并且在确保端子间的爬电距离的基础上能够薄型化。
<其他实施例>
本发明并不限定于通过上述记述及附图说明的实施例,例如下面的实施例也包含于本发明的技术范围。
(1)在上述实施例中,一侧端子块部20成为上表面在左右方向一样地连续的凹凸状,但是也可以是在左右方向的中途将凹凸图形反转的形态(凸部呈交错状排列的形态)。例如,也可以是在一侧端子块部20的上表面包括在前后方向(宽度方向)按凹部(端子在底面露出的凹部)、凸部(端子被包覆的凸部)、凹部的顺序排列的区域和按凸部、凹部、凸部的顺序排列的区域的结构。在该情况下,另一侧端子块部50的下表面的形态也以与一侧端子块部20相反的图形成为凹凸状。
(2)在上述实施例中,一侧端子块部20在上表面形成有两个凹部和一个凸部,但是凹部和凸部的数量不限于此。例如,一侧端子块部20也可以是在上表面形成有一个凹部和一个凸部的图形(由第1保持部41及第2保持部42构成的图形)。同样,另一侧端子块部50的下表面也不限定凹部和凸部的数量。
(3)在上述实施例中,是从第1保持部41、43、72分别露出一个端子(第1端子31、33、62)的结构,但是也可以是露出两个以上端子的结构。
(4)在上述实施例中,连接器10的各端子31~33、61~63为曲柄状,但是也可以为コ字状。即,各端子31~33、61~63为一对连接部分别向相反侧延伸出的形态,但是也可以为一对连接部向相同侧延伸出的形态。
(5)在上述实施例中,第1端子31的弯曲部31A、31B直角弯曲,但是只要是在上下方向(高度方向)交叉的形态,也可以不直角弯曲。关于其他的端子32、33、61~63也相同。
(6)在上述实施例中,连接器10是一侧端子块部20及另一侧端子块部50被嵌件成型的壳体80覆盖的结构。但是,连接器10也可以是不实施用于由壳体80覆盖的嵌件成型、而由层积状态的一侧端子块部20及另一侧端子块部50构成的块连接器。
附图标记说明
10:连接器
20:一侧端子块部(端子块部)
31、33、62:第1端子
31C、31D、32C、32D、33C、33D、61C、61D、62C、62D、63C、63D:连接部
31E、32E、33E、61E、62E、63E:中继部
31H、33H、62H:露出面
32、61、63:第2端子
31F、31G、32F、32G、33F、33G、61F、61G、62F、62G、63F、63G:连接部邻接部
41、43、72:第1保持部
41E、42E、43E、71E、72E、73E:中继保持部
42、71、73:第2保持部
50:另一侧端子块部(端子块部)

Claims (4)

1.一种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具备:
第1端子及第2端子;以及
第1保持部及第2保持部,其分别将所述第1端子及所述第2端子的周围用树脂包覆,
所述第1保持部和所述第2保持部相互在高度方向层积,
所述第1端子具有在所述第1保持部的树脂表面露出的露出面,
所述第2保持部具有在与所述第1保持部层积的层积状态下将所述第1端子的露出面覆盖的部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端子及所述第2端子具有:
连接部,其配置于两端侧,与对方端子连接;以及
中继部,其配置在两个连接部之间,且配置在与两个连接部的突出方向交叉的方向,
所述第1保持部及所述第2保持部分别将所述第1端子及所述第2端子的除所述连接部之外的部分包覆,在与所述中继部对应的部位具有中继保持部,
所述第1端子的中继部具有所述露出面,
所述第2保持部的中继保持部具有覆盖所述露出面的部分。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端子及所述第2端子具有与所述连接部在相同方向延伸、位于所述中继部侧的连接部邻接部,所述连接部邻接部的周围的全周分别由所述第1保持部及所述第2保持部用树脂包覆。
4.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器具备凹凸状的端子块部,所述端子块部的所述第1保持部和所述第2保持部在与所述高度方向交叉的方向连成一体,所述第1端子位于凹处的底面,
多个所述端子块部以在所述高度方向凹凸嵌合的方式层积。
CN201910870524.9A 2018-09-28 2019-09-16 连接器 Active CN11097075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183644 2018-09-28
JP2018183644A JP7119849B2 (ja) 2018-09-28 2018-09-28 コネクタ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970757A true CN110970757A (zh) 2020-04-07
CN110970757B CN110970757B (zh) 2021-07-20

Family

ID=6994664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870524.9A Active CN110970757B (zh) 2018-09-28 2019-09-16 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1043771B2 (zh)
JP (1) JP7119849B2 (zh)
CN (1) CN110970757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9172038A1 (ja) * 2018-03-07 2019-09-12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7099131B2 (ja) * 2018-07-27 2022-07-12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00151736A1 (en) * 2008-12-12 2010-06-17 Molex Incorporated Connector with two-piece housing
CN202534850U (zh) * 2012-01-13 2012-11-14 信音电子(中国)股份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层叠结构
CN207800955U (zh) * 2017-11-14 2018-08-31 东莞市双叕电子科技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电连接器的双排端子焊接转接头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093976B2 (ja) 2004-07-02 2012-12-12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複数部材からなる部品の構造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5477257B2 (ja) 2010-10-29 2014-04-23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機器用コネクタ
JP6275603B2 (ja) 2014-09-12 2018-02-07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6311994B2 (ja) 2015-02-20 2018-04-18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端子構造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00151736A1 (en) * 2008-12-12 2010-06-17 Molex Incorporated Connector with two-piece housing
CN202534850U (zh) * 2012-01-13 2012-11-14 信音电子(中国)股份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层叠结构
CN207800955U (zh) * 2017-11-14 2018-08-31 东莞市双叕电子科技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电连接器的双排端子焊接转接头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0053331A (ja) 2020-04-02
CN110970757B (zh) 2021-07-20
US11043771B2 (en) 2021-06-22
US20200106206A1 (en) 2020-04-02
JP7119849B2 (ja) 2022-08-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605920B2 (en) Backplane connector with improved shielding effect
US10063014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having grounding terminals serving a latching function
US9450343B2 (en) Differential signal connector capable of reducing skew between a differential signal pair
US7354300B2 (en) Connector
US7232316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improved shielding means
JP7038813B2 (ja) 電気コネクタ
CN110970757B (zh) 连接器
US7766674B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high profile
JP3200315U (ja) 電気コネクタ
US8021170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having improved terminal module
US7708603B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improved crosstalk features
KR0121794Y1 (ko) 분로식 전기 커넥터
US8308513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US20060292921A1 (en) Printed board connector for differential signal transmission
US7101225B2 (en) Shielded high-density edge connector
US6135816A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having an improved construction for fixing shield plates to a receptacle connector
US7578701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having flexibly and steadily engagement between metallic shells and grounding terminals
JPH0794248A (ja) 電気コネクタ
US7980882B2 (en) Electrical plug receiving connector
US7967636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terminals staggered from each other
US20110034088A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haing high density contacts for miniaturization
US8183155B1 (en) Lower profile connector assembly
KR20230116718A (ko) 커넥터, 상대측 커넥터 및 커넥터 조립체
JP2568405B2 (ja) ケ−ブル用多対コネクタ
US6428335B1 (en) Bus bar with terminal insulator and connector guide therefor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