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875462B - 二次电池 - Google Patents

二次电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875462B
CN110875462B CN201910811246.XA CN201910811246A CN110875462B CN 110875462 B CN110875462 B CN 110875462B CN 201910811246 A CN201910811246 A CN 201910811246A CN 110875462 B CN110875462 B CN 11087546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aling plate
region
flange
negative electrode
positive electro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811246.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875462A (zh
Inventor
高林洋志
室屋阳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anyo Electr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anyo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anyo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Sanyo Electric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087546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87546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87546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87546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10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 H01M50/183Sealing members
    • H01M50/186Sealing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sposition of the sealing memb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10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 H01M50/102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or physical structure
    • H01M50/103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or physical structure prismatic or rectangula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2Li-accumulators
    • H01M10/0525Rocking-chair batteries, i.e. batteries with lithium insertion or intercalation in both electrodes; Lithium-ion batteri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10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 H01M50/172Arrangements of electric connectors penetrating the casing
    • H01M50/174Arrangements of electric connectors penetrating the casing adapted for the shape of the cells
    • H01M50/176Arrangements of electric connectors penetrating the casing adapted for the shape of the cells for prismatic or rectangular cel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10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 H01M50/183Sealing members
    • H01M50/184Sealing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or structur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10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 H01M50/183Sealing members
    • H01M50/19Sealing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 H01M50/193Organic material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43Terminals
    • H01M50/547Terminal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sposition of the terminals on the cells
    • H01M50/55Terminal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sposition of the terminals on the cells on the same side of the cell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43Terminals
    • H01M50/552Termin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 H01M50/553Terminals adapted for prismatic, pouch or rectangular cel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43Terminals
    • H01M50/562Terminal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71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affording protection against corrosion; Selection of materials therefor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Sealing Battery Cases Or Jackets (AREA)
  • Connection Of Batteries Or Terminal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提供二次电池,能在具有材质不同的2个以上的区域的端子中抑制不同的区域间的边界部周边的腐蚀。负极端子(40)具有由第1材质构成的第1区域(92)以及由离子化倾向与第1材质不同的第2材质构成的第2区域(90)。负极端子(40)具有配置于封口板的外表面侧的凸缘部(80)。在凸缘部(80)与封口板之间配置有封口板侧绝缘构件。第1区域(92)与第2区域(90)的边界部(93)中露出到外部的露出部(94)位于凸缘部(80)的外周缘(91)中远离封口板的一侧的角部(95)。

Description

二次电池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二次电池。
背景技术
过去,作为二次电池,有专利文献1记载的二次电池。该二次电池具备大致长方体的具有凹部的包装体和将开口密封的封口板。在封口板设置一对贯通孔,在一个贯通孔中插通负极端子。负极端子具有由铝构成的第1区域和由铜构成的第2区域。第2区域配置得比第1区域更靠高度方向的凹部侧,其上端面与第1区域的高度方向的下端面接合。第1区域与第2区域的边界部的位置比封口板的上表面更靠上侧,接合部在负极端子的侧面具有露出到外部的露出部。该二次电池通过在负极端子的高度方向上侧设置由铝构成的第1区域,从而使得能将负极端子容易地焊接在轻的铝制的汇流条,实现了汇流条的轻量化。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JP特开2017-41299号公报(第4图)
若为了调查二次电池的腐蚀而对二次电池执行喷涂盐水的盐水喷雾试验,则盐水的一部分就会附着于负极端子的露出部。并且,该盐水的一部分会诱发电化学腐蚀,离子化倾向比铜高的铝会在负极端子的露出部周边在盐水内溶出,由铝构成的部分的腐蚀会在露出部周边推进。
发明内容
因此,本公开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在具有材质不同的2个以上的区域的端子中抑制不同的区域间的边界部周边的腐蚀的二次电池。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公开的一个形态的二次电池具备:包装体,在高度方向上的一端侧具有开口;封口板,将所述开口密封,并且具有贯通孔;电极体,收容于所述包装体内,并且包含正极以及负极;和端子,在所述贯通孔中插通,与所述正极或所述负极电连接,所述端子具有由第1材质构成的第1区域以及由离子化倾向与所述第1材质不同的第2材质构成的第2区域,所述端子具有凸缘部,该凸缘部具有比所述贯通孔的内径大的外径,所述凸缘部配置于所述封口板的外表面侧,在所述凸缘部与所述封口板的外表面之间配置绝缘构件,所述第1区域与所述第2区域的边界部中露出到外部的露出部位于所述凸缘部的外周缘中远离所述封口板的一侧的角部。
另外,上述的所谓“角部”,意思是指凸缘部的上表面与凸缘部的侧面相交的部分的附近。上述的“角部”能设为从凸缘部的上表面与凸缘部的侧面相交的部分起2mm以内的区域。
另外,本公开的一个形态的二次电池具备:包装体,在高度方向上的一端侧具有开口;封口板,将所述开口密封,并且具有贯通孔;电极体,收容于所述包装体内,并且包含正极以及负极;和端子,在所述贯通孔中插通,与所述正极或所述负极电连接,所述端子具有由第1材质构成的第1区域以及由离子化倾向与所述第1材质不同的第2材质构成的第2区域,所述端子具有凸缘部,该凸缘部具有比所述贯通孔的内径大的外径,所述凸缘部配置于所述封口板的外表面侧,在所述凸缘部与所述封口板的外表面之间配置绝缘构件,所述绝缘构件具有:基体部,沿所述封口板的外表面配置;和突出绝缘部,从所述基体部突出,与所述凸缘部的侧面对置,所述第1区域与所述第2区域的边界部中露出到外部的露出部位于所述凸缘部的侧面,所述露出部的位置比所述突出绝缘部中的所述凸缘部的上表面侧的端部更靠所述凸缘部的上表面侧。
发明效果
根据本公开所涉及的二次电池,能在具有材质不同的2个以上的区域的端子中抑制不同的区域间的边界部周边的腐蚀。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式的二次电池的立体图。
图2是二次电池中的正极端子侧的部分放大顶视图。
图3是图2的A-A线截面图,(a)是表示正极端子与正极侧的外部导电构件的焊接前的状态的截面图,(b)是表示正极端子与正极侧的外部导电构件的焊接后的状态的截面图。
图4是二次电池中的负极端子侧的部分放大顶视图。
图5是图4的B-B线截面图,(a)是表示负极端子与负极侧的外部导电构件的焊接前的状态的截面图,(b)是表示负极端子与负极侧的外部导电构件的焊接后的状态的截面图。
图6是表示上述二次电池的负极端子的第1区域与第2区域的边界部的外端周边的放大示意截面图,是图5(b)中以R示出的区域中的凸缘部的一部分和封口板侧绝缘构件的一部分的放大示意截面图。
图7是第1参考例的二次电池的与图6对应的示意截面图,是对第1参考例的二次电池的问题点进行说明的示意截面图。
图8是第2参考例的二次电池的与图6对应的示意截面图,是对第2参考例的二次电池的问题点进行说明的示意截面图。
图9是第1变形例的二次电池的与图6对应的示意截面图。
图10是第2变形例的二次电池的与图6对应的示意截面图。
图11是第3变形例的二次电池的与图6对应的示意截面图。
图12是第4变形例的二次电池的与图6对应的示意截面图。
图13是第5变形例的二次电池的与图6对应的示意截面图。
图14是第6变形例的二次电池的与图6对应的示意截面图。
图15是第7变形例的二次电池的与图6对应的示意截面图。
图16是表示在2个二次电池中将一个二次电池的正极端子和另一个二次电池的负极端子使用汇流条电连接的状态的示意俯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110、210、310、410、810 二次电池
12 包装体
14 电极体
15 凹部
20 封口板
30、830 正极端子
35 外壳
40、140、240、340、440、640、740、840 负极端子
56 正极侧的封口板侧绝缘体(正极侧绝缘部)
57 负极侧的封口板侧绝缘体(负极侧绝缘部)
57c 突出周壁(突出绝缘部)
81 突出周壁的高度方向的电极体侧的相反侧的端
90、190、290、390、490、590、690、790 第2区域
92、192、292、392、492、592、692、792 第1区域
93、193、293、393、493、593、693、793 边界部
94、194、294、394、494、594、694、794 露出部
95、195、295、395 角部
495 凸缘部的上表面与凸缘部的侧面相交的部分
497 +Z侧的端面
499、599、699、799 突出部
880 汇流条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考附图来详细说明本公开所涉及的实施方式。另外,以下在包含多个实施方式、变形例等的情况下,从最初就设想会将它们的特征部分适宜组合来构建新的实施方式。另外,在以下的实施例中,在附图中对相同结构标注相同附图标记,省略重复的说明。另外,在多个附图中包含示意图,在不同的图间,各构件中的纵、横、高等尺寸比不一定一致。另外,以下以二次电池为方形的锂离子电池的情况为例进行说明,但二次电池也可以不是方形而是圆筒形等。另外,二次电池也可以是锂离子电池以外的能充电的电池,例如金属锂电池、镍镉电池、镍氢电池、钠离子电池等。另外,以下的说明以及附图中,X方向是方形的二次电池的厚度方向,+X方向是X方向的一个方向,-X方向是X方向的另一个方向。另外,Y方向是方形的二次电池的宽度方向,+Y方向是Y方向上从负极端子朝向正极端子的方向,-Y方向是Y方向上从正极端子朝向负极端子的方向。另外,Z方向是方形的二次电池的高度方向,+Z方向是Z方向上从底侧朝向端子侧的方向,-Z方向是Z方向上从端子侧朝向底侧的方向。X方向、Y方向以及Z方向相互正交。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凸缘部的外周缘中远离封口板的一侧的角部,意思是指凸缘部的上表面与凸缘部的侧面相交的部分的附近,能设为从凸缘部的上表面与凸缘部的侧面相交的部分起2mm以内的区域(外周面部)。
如图1所示那样,二次电池10是大致长方体形状的方形的锂离子电池。二次电池10具备包装体12、电极体14以及非水电解液,电极体14和非水电解液收纳于包装体12内,详细来说,收纳于包装体12所划定的大致长方体形状的凹部15。
更详细地,包装体12的Z方向上的一端侧即+Z方向开口,包装体12例如通过将金属材料成形为给定的形状来形成,作为其金属材料,能适合地采用铝系金属(铝、铝合金)或铁系金属(铁、铁主体的铁合金)等。另外,电极体14具有将正极和负极隔着隔板卷绕而成的卷绕结构,且成形为扁平形。电极体14的+Y方向的端部与正极集电体16电连接,电极体14的-Y方向的端部与负极集电体18电连接。另外,在本实施例中,说明电极体具有卷绕结构的情况,但电极体也可以具有将正极和负极在夹着隔板的状态下交替配置的层叠结构。
正极具有作为正极芯体的金属箔和设置于其两面的正极活性物质层。作为正极芯体,优选使用铝系金属箔,例如优选使用铝的金属箔或铝合金的金属箔。另外,正极活性物质含有能进行锂离子的包藏和排出的锂过渡金属氧化物。另一方面,负极具有作为负极芯体的金属箔和设置于其两面的负极活性物质层。作为负极芯体,优选使用铜系金属箔,例如优选使用铜的金属箔或铜合金的金属箔。另外,例如,负极活性物质由碳质材料、硅材料等构成。隔板由离子透过性的多孔质膜等构成。
作为非水电解液,例如能适合地使用将碳酸乙烯酯(EC)、碳酸甲乙酯(EMC)或碳酸二甲酯(DMC)等用作非水溶媒并在其中添加六氟磷酸锂(LiPF6)等电解质盐而得到的非水电解液。但是,这些组成物是例示,能根据二次电池10的规格而使用这些以外的组成物。
正极集电体16是电极体14中与在+Y方向端部露出的正极芯体连接的导电性引线端子件,例如通过对铝系金属板进行加工而形成。正极集电体16和正极芯体通过焊接而接合。另外,负极集电体18是电极体14中与在-Y方向端部露出的负极芯体连接的导电性引线端子件,例如通过对铜系金属板进行加工而形成。负极集电体18和负极芯体通过焊接接合。
二次电池10还具备与包装体12相互结合来构成外壳(壳体)35的封口板20。封口板20配置于包装体12的+Z侧来堵塞包装体12的开口,与包装体12通过焊接而接合并一体化。电极体14、正极集电体16以及负极集电体18收纳于外壳35内。在封口板20设置气体排出阀22、注液孔以及将注液孔密封的密封栓24。气体排出阀22在外壳35内的压力超过阈值压力时将内部压开放。另外,注液孔为了将非水电解液注入到外壳35内而设置,密封栓24在非水电解液的注入后将注液孔密封。封口板20例如由被加工成给定形状的铝板构成。
二次电池10的正极端子30设置于封口板20的+Y方向的端部侧。正极端子30隔着树脂制的正极侧的绝缘构件32而与封口板20电绝缘。正极端子30与电极体14的正极芯体电连接。详细地,正极端子30***到设置于封口板20的正极端子安装孔中而与电连接于正极芯体的正极集电体16电连接。另外,正极端子30在二次电池10的外侧与外部导电构件34电连接。二次电池10在外部导电构件34中在与正极端子30空开间隔的位置还具备螺栓36,螺栓36与外部导电构件34电连接。关于正极端子30与正极集电体16的连接,之后详细进行说明。
二次电池10的负极端子40设置于封口板20的-Y方向的端部侧。负极端子40隔着树脂制的负极侧的绝缘构件42与封口板20电绝缘。负极端子40与电极体14的负极芯体电连接。详细地,负极端子40***到设置于封口板20的负极端子安装孔中而与电连接于负极芯体的负极集电体18电连接。另外,负极端子40在二次电池10的外侧与外部导电构件44电连接。二次电池10在外部导电构件44中在与负极端子40空开间隔的位置还具备螺栓46,螺栓46与外部导电构件44电连接。
接下来,使用图2到图7来详述正极端子30和负极端子40向封口板20的安装。首先,说明正极端子30侧的连接结构。如图2所示那样,二次电池10在+Z侧的Y方向的正极端子30侧具备正极侧的绝缘构件32、正极侧的外部导电构件34以及正极侧的螺栓36。另外,如图3(a)所示那样,正极端子安装孔50设置于封口板20,正极端子30***到正极端子安装孔50中。封口板20具有向+Z方向开口的凹部21。凹部21与正极端子安装孔50的上部连通地设置于正极端子安装孔50的外周侧,并从正极端子安装孔50的上部向径向外侧扩展。在凹部21配置正极侧的绝缘构件32的一部分。另外,凹部21不是必须的结构,正极侧的绝缘构件32也可以不具有配置于凹部21内的部分。
正极集电体16具有集电体贯通孔52,正极端子30***到集电体贯通孔52中。正极端子安装孔50和集电体贯通孔52相互的中心轴在组装时位置匹配。正极端子30包含凸缘部60和设置得比凸缘部60更靠-Z侧的环状的***部62。凸缘部60具有比正极端子安装孔50的内径大的外径。凸缘部60是正极端子30中配置于封口板20的外表面侧的凸边状的部分。凸缘部60的外径比设置于封口板20的凹部21的内径小,从Z方向来看时,凸缘部60全部与凹部21重叠。正极端子30中设置得比凸缘部60更靠-Z侧的部分包含环状的***部62,被***到正极端子安装孔50和集电体贯通孔52中。另外,将凸缘部60的-Z侧的端面用一点划线示出。以下的图中也同样。
设置于凸缘部60的+Z侧的面即另一个面的突起部64是将正极端子30和正极侧的外部导电构件34焊接时的焊接端部。另外,在图3(a)所示的示例中,正极端子30具有环状的突起部64,但也可以在同一圆周上在周向上空开间隔地设置多个突起部,还可以将突起部设为在上表面没有凹部的柱状。另外,也可以不设置突起部64。***部62的-Z方向的前端部66被铆接而扩径,在从Z方向来看时具有与正极集电体16重叠的环状部。其结果,将正极端子30以及正极集电体16固定连接在封口板20。另外,优选将被铆接的前端部66和正极集电体16以焊接进行连接。另外,***部62不一定非要是环状,也能设为没有凹部的柱状。
二次电池10还具备集电体侧绝缘体54和封口板侧绝缘体56。集电体侧绝缘体54是将正极集电体16与封口板20之间电绝缘的一体的绝缘构件。如图3(a)所示那样,集电体侧绝缘体54覆盖正极集电体16的+Z侧的端面和正极集电体16的外周面。集电体侧绝缘体54可以由树脂部件构成,也可以通过对正极集电体16的给定部位进行树脂涂层来构成。
另一方面,封口板侧绝缘体56是将正极端子30与封口板20之间电绝缘的一体的绝缘构件。封口板侧绝缘体56包含内周面被覆部56a、基体部56b以及突出绝缘部56c。内周面被覆部56a具有筒状的形状,且被覆封口板20的正极端子安装孔50的内周面。内周面被覆部56a防止正极端子30与封口板20的正极端子安装孔50的内周面电连接。另外,基体部56b从内周面被覆部56a的+Z方向的端部向径向的外向扩展,沿着封口板20的外表面配置。基体部56b配置于凹部21的底面上。基体部56b配置于凸缘部60与封口板20的外表面(+Z方向的上表面)之间,防止凸缘部60的-Z方向的下表面与封口板20的外表面电连接。另外,突出绝缘部56c具有筒状的形状,从基体部56b的径向的外向侧的端部沿着凸缘部60的外周面地向+Z方向突出。突出绝缘部56c与凸缘部60的侧面对置。封口板侧绝缘体56可以由树脂部件构成,也可以通过对正极端子30的给定部位进行树脂涂层来构成。
正极侧的外部导电构件34是由铝系金属构成的板构件。另外,正极侧的螺栓36是为了对将相邻的二次电池10的端子间电连接的汇流条进行紧固接合而使用的。在外部导电构件34的-Y侧的端部设置螺栓安装部来固定螺栓36,将外部导电构件34的+Y侧的端部与正极端子30以焊接进行电连接。
在本实施例的二次电池10中,通过将正极端子30和螺栓36的位置错开,能防止在利用螺栓36将未图示的汇流条紧固接合时,转矩直接施加在正极端子30。因而,能抑制正极端子30与封口板20间的密封性的降低、正极端子30与正极集电体16的连接部的损伤等。另外,虽然说明了将正极端子30与封口板20电绝缘的情况,但也可以根据规格将正极端子30与封口板20电连接。
如图3(b)所示那样,外部导电构件34与突起部64焊接,并与突起部64电连接。在该焊接中例如能采用激光焊接或电阻焊接。熔核70是通过突起部64与外部导电构件34之间的焊接而形成的焊接部。熔核70的形成优选在突起部64的高度的范围内进行,在该情况下,能抑制焊接的热的影响波及到作为树脂部件等的封口板侧绝缘体56,能抑制封口板侧绝缘体56的热变形、特性变化。
由铝系金属构成的正极端子30在+Z侧的端部与由铝系金属构成的外部导电构件34通过焊接接合。其结果,正极端子30侧的焊接在铝系金属彼此中进行,不会出现因异种金属接触导致的腐蚀。另外,由于铝系金属的熔点比较低,因此通过铝系金属间的焊接而产生的热也比较少,进而,铝系金属与铜系金属相比,热传导性也低。因而,能减小该焊接给由树脂材料等构成的正极侧的绝缘构件32、集电体侧绝缘体54以及封口板侧绝缘体56带来的影响。
接下来,说明负极端子40侧的结构。如图4所示那样,二次电池10在+Z侧的Y方向的负极端子40侧具备负极侧的绝缘构件42、负极侧的外部导电构件44以及负极侧的螺栓46。
若参考图3以及图5来将负极侧结构与正极侧结构比较,则仅端子结构有很大不同,其他结构类似。即,仅负极端子40在负极端子40侧中的要素当中与正极端子30侧的要素有很大不同,负极侧结构中的其他要素与正极侧结构中的其他要素类似。
详细地,如图5(a)以及图5(b)所示那样,设置于封口板20的贯通孔即负极端子安装孔51具有与正极端子安装孔50同样的结构,且在Z方向上延伸。另外,设置于负极集电体18的集电体贯通孔53具有与设置于正极集电体16的集电体贯通孔52同样的结构。另外,凹部23也具有与在正极侧说明的凹部21同样的结构,负极侧的集电体侧绝缘体55具有与正极侧的集电体侧绝缘体54同样的结构。另外,负极侧的封口板侧绝缘体57具有与正极侧的封口板侧绝缘体56类似的结构。另外,负极侧的外部导电构件44与正极侧的外部导电构件34同样是铝系金属的板构件。另外,负极侧的螺栓46也具有与正极侧的螺栓36同样的结构。
另外,在螺栓46的-Z方向侧即下方侧设置封口板20和负极侧的绝缘构件42相互嵌合的嵌合部43。通过设置该嵌合部43,能抑制在将螺栓46与其他构件紧固接合时,转矩牵连到负极端子40。虽然在正极端子30侧的图3中省略该嵌合部的图示,但优选与负极端子40侧同样,在螺栓36的下方侧设置封口板20和正极侧的绝缘构件32相互嵌合的嵌合部。如此地,由于除负极端子40以外,其他要素具有与正极端子30侧的对应的要素同样的结构,因此省略进一步的说明。
负极端子40包含凸缘部80和设置得比凸缘部80更靠-Z侧的环状的***部82。凸缘部80具有比负极端子安装孔51的内径大的外径。凸缘部80是负极端子40中配置于封口板20的外表面侧的凸边状的部分。凸缘部80的外径比设置于封口板20的凹部23的内径小,在从Z方向来看时,凸缘部80全部与凹部23重叠。负极端子40中位置比凸缘部80更靠-Z侧的部分包含环状的***部82,被***到负极端子安装孔51和集电体贯通孔53中。负极端子40通过与正极端子30同样的结构来与封口板20绝缘。详细地,负极侧的封口板侧绝缘体57也包含内周面被覆部57a、基体部57b以及突出绝缘部57c。内周面被覆部57a具有筒状的形状,且被覆封口板20的负极端子安装孔51的内周面。内周面被覆部57a防止负极端子40与封口板20的负极端子安装孔51的内周面电连接。另外,基体部57b从内周面被覆部57a的+Z方向的端部向径向的外向扩展,且沿着封口板20的外表面配置。基体部57b配置于凹部23的底面上。基体部57b配置于凸缘部80与封口板20的外表面(+Z方向的上表面)之间,防止凸缘部80的-Z方向的下表面与封口板20的外表面(+Z方向的上表面)电连接。另外,突出绝缘部57c具有筒状的形状,从基体部57b的径向的外向侧的端部沿着凸缘部80的外周面地向+Z方向突出。突出绝缘部57c与凸缘部80的侧面对置。另外,凹部23不是必须的结构。
负极端子40在是复合件这点上与正极端子30有很大不同。详细地,负极端子40具有由铝系金属(铝或铝合金)构成的第1区域92和由铜系金属(铜或铜合金)构成的第2区域90,第1区域92的位置比第2区域90更靠+Z侧。铝系金属是第1材质的一例,铜系金属是第2材质的一例。凸缘部80具有第1区域92的-Z侧的一部分和第2区域90的+Z侧的一部分相接合的结构。凸缘部80的+Z侧的面即另一个面侧由铝系金属构成,凸缘部80的-Z侧的面即一个面侧由铜系金属构成。环状的***部82包含在第2区域90中。
如图5(a)所示那样,设置于凸缘部80的+Z侧的面的突起部84是将负极端子40和负极侧的外部导电构件44焊接时的焊接端部。在图5(a)所示的示例中,负极端子40具有环状的突起部84,但可以在同一圆周上在周向上空开间隔地设置多个突起部,也可以将突起部设为在上表面没有凹部的柱状。另外,也可以不设置突起部84。突起部84包含在由铝系金属构成的第1区域92中,突起部84的材料与负极侧的外部导电构件44的材料即铝系金属一致。
设置于***部82的-Z侧前端部的前端部86被铆接而扩径,在从Z方向来看时与负极集电体18重叠。在本实施例中,前端部86是具有给定的厚度的圆环状的部分,但前端部86也可以由在周向上空开间隔地配置的多个部分构成,还能设为没有凹部的柱状。前端部86包含在第2区域90中。前端部86优选以焊接与负极集电体18接合。
如图5(b)所示那样,外部导电构件44与突起部84焊接,并与突起部84电连接。在该焊接中例如能采用激光焊接、电阻焊接。熔核74是通过突起部84与外部导电构件44之间的焊接而形成的焊接部。熔核74的形成优选在突起部84的高度的范围内进行,在该情况下,能抑制焊接的热的影响波及到由树脂材料等构成的封口板侧绝缘体57,能抑制封口板侧绝缘体57的热变形、特性变化。通过将突起部84与外部导电构件44焊接,能将负极端子40和外部导电构件44更确实地连接,能使二次电池10的可靠性良好。
另外,负极端子40中的第1区域92与第2区域90之间的边界部93的位置比封口板20的+Z侧的面即上表面更靠+Z侧,不会暴露于非水电解液。因此,即使负极的电位成为低的值,也能确实地防止构成第1区域92的铝系金属和非水电解液中所含的锂合金化。
另外,由于铝系金属的熔点比较低,因此通过铝系金属间的焊接而产生的热也比较少。进而,铝系金属与铜系金属相比,热传导性低。因而,焊接时产生的热难以经由负极端子40传递到封口板侧绝缘体57,能抑制封口板侧绝缘体57发生热劣化。
另外,由于第1区域92与第2区域90之间的边界部93位于从进行铆接处理的部位即前端部86离开的位置,因此能抑制在边界部93施加因铆接处理导致的应力。另外,铜系金属虽然具有比铝系金属高的机械强度,但在本实施例中,负极端子40中将封口板20以及负极集电体18夹入的部分(凸缘部80的下表面部、***部82以及前端部86)由铜系金属构成。因而,能将负极端子40以及负极集电体18更确实地固定在封口板20。
接下来,简单说明使用二次电池10形成电池组的方法。电池组使用未图示的汇流条形成。汇流条例如如下那样固定于螺栓36。详细地,汇流条由导电性材料、例如铝系金属(铝或铝合金)形成。另外,作为汇流条,例如使用俯视观察下为矩形的板状且在长边方向的一侧端部和另一侧端部各设置1个贯通孔的汇流条。并且,在将汇流条的一侧端部的贯通孔插通在一个二次电池10的正极侧的螺栓36后,将未图示的螺母拧入到形成于螺栓36的外周面的外螺纹部79(参考图1)。另外,在将汇流条的另一侧端部的贯通孔插通在另一个二次电池10的负极侧的螺栓46后,将未图示的螺母拧入到形成于螺栓46的外周面的外螺纹部89(参考图1)。如此地,将一个二次电池10的正极端子30和另一个二次电池10的负极端子40电连接。通过重复该电连接,能形成将二次电池10串联连接预先确定的给定数的电池组(未图示)。
另外,在将多个二次电池10并联连接时,将2个二次电池10的正极端子30彼此用汇流条电连接,将2个二次电池10的负极端子40彼此用其他汇流条电连接即可。如此地,将多个二次电池10使用并联、串联、或并联以及串联这两种方式进行电连接,来形成电池组。但是,二次电池10也可以单独使用。
接下来,详细说明负极端子40中存在于第1区域92与第2区域90的边界部93的外端的露出部的配置位置。如图6所示那样,负极端子40的凸缘部80与封口板侧绝缘体57的突出绝缘部57c隔着间隙在Y方向上对置。边界部93包含在凸缘部80中。另外,边界部93中露出到外部的露出部94位于凸缘部80的外周缘91中远离封口板20的一侧的角部95。在本说明书中,将角部95定义为凸缘部80的上表面97与凸缘部80的侧面99相交的部分的附近的外表面部。角部95能设为从凸缘部80的上表面97与凸缘部80的侧面99相交的部分起2mm以内的区域(外表面部)。在角部95设置由凸向外侧的弯曲面构成的R部96。露出部94位于R部96。另外,露出部94的位置比突出绝缘部57c的Z方向的电极体14侧的相反侧的端81更靠Z方向的电极体14侧的相反侧。
接下来,通过将二次电池10与图7所示的第1参考例的二次电池910比较来说明将构成边界部93的外端的露出部94配置于图6所示的角部95的优越性。参考图1,盐水等水溶液有时会通过负极侧的外部导电构件44与负极端子40之间等而到达凸缘部80的上表面(+Z侧的端面)97。
在这样的背景下,如图7所示那样,在第1参考例的二次电池910中,负极端子940具有由第1材质构成的第1区域992和离子化倾向与第1材质不同的第2区域990。并且,第1区域992与第2区域990的边界部993中的露出部994位于凸缘部980的上表面960上的从角部离开的部位。因此,由于盐水等水溶液915易于存积在朝向Z方向上侧的+Z侧的端面960上,因此水溶液915易于附着在露出部994,易于出现上述的电化学腐蚀。
与此相对,在本实施例的二次电池10中,由于露出部94位于盐水等水溶液难以存积的角部95,因此,即使负极端子40包含将由第1材质构成的第1区域92和由离子化倾向与第1材质不同的第2材质构成的第2区域90接合而成的部分,露出部94也难以接触到盐水等水溶液。因此,电化学腐蚀难以出现在露出部94周边,能抑制负极端子40的劣化。另外,由于角部95与由凸向外侧的弯曲面构成的R部96一致,因此能抑制角部95的损伤,并且还能抑制应力集中于角部95。
进而,优选如本实施例那样,露出部94的位置比突出绝缘部57c的+Z方向侧的端(Z方向的电极体14侧的相反侧的端)81更靠+Z方向侧(Z方向的电极体14侧的相反侧)。详细地,在图8所示的第2参考例的二次电池1010中,负极端子1040具有由第1材质构成的第1区域1092和离子化倾向与第1材质不同的第2区域1090。另外,负极端子1040的凸缘部1080包含第1区域1092与第2区域1090的边界部1093。另外,边界部1093的露出部1094的位置比封口板侧绝缘体57的突出绝缘部57c中的Z方向的电极体14侧的相反侧的端81更靠Z方向的电极体14侧。盐水等水溶液易于在存在于突出绝缘部57c与凸缘部1080之间的间隙形成水溶液膜1015。并且,在二次电池1010中,由于露出部1094存在于与突出绝缘部57c对置的位置,因此水溶液膜1015易于覆盖露出部1094。其结果,易于出现电化学腐蚀。
与此相对,若如本实施例的二次电池10那样,露出部94的位置比突出绝缘部57c的+Z侧的端81更靠+Z侧,则露出部94不会接触到易于出现在突出绝缘部57c与凸缘部80之间的水溶液膜。因而,能更有效地抑制电化学腐蚀。
另外,本公开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以及其变形例,而是能在本申请的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事项及其等同的范围内进行各种改良、变更。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露出部94位于设置于负极端子40的角部95的R部的情况。但是,如图9所示那样,二次电池110的负极端子140也可以包含将由第1材质构成的第1区域192和由离子化倾向与第1材质不同的第2材质构成的第2区域190相接合的接合部。另外,第1区域192与第2区域190的边界部193也可以包含在负极端子140的凸缘部180中,边界部193的露出部194也可以位于凸缘部180的外周缘191中远离封口板20的一侧的角部195。另外,也可以在角部195设置由相对于Z方向斜向地倾斜的倾斜面构成的C面部196,露出部194也可以位于C面部196。
根据本变形例,由于露出部194所位于的C面部196随着往+Y方向的端侧去而向斜下侧倾斜,因此盐水等水溶液易于因重力而在C面部196向下方侧移动,难以存积在C面部196上。因而,与露出部94位于R部96的上述实施例的情况同样,水溶液难以附着在露出部194,能抑制电化学腐蚀在露出部194周边出现。另外,与上述实施例同样,在本变形例中,也优选露出部194的位置比负极侧的封口板侧绝缘体57中的突出绝缘部57c的Z方向的电极体14侧的相反侧的端81更靠Z方向的电极体14侧的相反侧,在该情况下,能更有效地抑制上述电化学腐蚀。
另外,如图10所示那样,二次电池210的负极端子240也可以包含将由第1材质构成的第1区域292和由离子化倾向与第1材质不同的第2材质构成的第2区域290相接合的接合部。另外,第1区域292与第2区域290的边界部293也可以包含在负极端子240的凸缘部280中。另外,如图10所示那样,也可以是,凸缘部280在凸缘部280的外周缘291中远离封口板20的一侧具有在YZ切断面尖锐的角299,边界部293的露出部294位于包含该角299的角部295。另外,优选露出部294的位置比负极侧的封口板侧绝缘体57中的突出绝缘部57c的Z方向的电极体14侧的相反侧的端81更靠Z方向的电极体14侧的相反侧。
在本变形例中,也由于露出部294位于水溶液易于落下而难以存积的角部295,因此露出部294难以引起因存积于凸缘部280的上表面的水溶液导致的电化学腐蚀。另外,由于露出部294的位置比突出绝缘部57c的+Z侧的端81更靠+Z侧,因此还能抑制露出部294因易于生成在突出绝缘部57c与凸缘部980之间的水溶液膜而发生腐蚀。因而,能抑制因负极端子240的电化学腐蚀导致的劣化。
另外,如图11所示那样,二次电池310的负极端子340也可以包含将由第1材质构成的第1区域392和由离子化倾向与第1材质不同的第2材质构成的第2区域390相接合的接合部。另外,第1区域392与第2区域390的边界部393也可以包含在负极端子340的凸缘部380中。另外,如图11所示那样,凸缘部380也可以在凸缘部380的外周缘391中远离封口板20的一侧具有在YZ切断面尖锐的角399,角399可以是凸缘部380的上表面与凸缘部380的侧面相交的部分。另外,边界部393中露出到外部的露出部394也可以位于从角399起2mm以内的区域即角部395。另外,露出部394也可以位于凸缘部380的侧面,并且位置比突出绝缘部57c的+Z侧的端81更靠+Z侧。进而,与图11所示的变形例不同,第1区域与第2区域的边界部中露出到外部的露出部也可以不包含在角部中。并且,未包含在角部中的露出部也可以位于凸缘部的侧面,并且位置比突出绝缘部中的凸缘部的上表面侧的端部更靠凸缘部的上表面侧。
在这些变形例中,存积于凸缘部380的上表面的水溶液难以附着在露出部394,易于生成在突出绝缘部57c与凸缘部380之间的水溶液膜也难以附着在露出部394。因而,能抑制因负极端子340的电化学腐蚀导致的劣化。
另外,在上述实施例中,说明了凸缘部80的角部95同在与Z方向大致正交的方向上扩展的凸缘部80的上表面97平滑地相连的情况。但是,负极端子也可以具有从凸缘部的上表面向+Z侧突出的突出部。
详细地,如图12所示那样,二次电池410的负极端子440也可以包含将由第1材质构成的第1区域492和由离子化倾向与第1材质不同的第2材质构成的第2区域490相接合的接合部。另外,负极端子440也可以具有从凸缘部480中的上表面(Z方向的+Z侧的端面)497向+Z侧突出的突出部499。另外,该突出部499也可以从该上表面497中的径向的外向侧的端部向+Z侧突出。另外,突出部499也可以设置于凸缘部480的上表面与凸缘部480的侧面相交的部分495的附近。另外,突出部499的外周面432也可以同凸缘部480的外周面433以成为齐平的状态平滑地相连,与外周面433一体地形成。另外,边界部493的露出部494也可以包含在突出部499中。另外,优选边界部493的露出部494的位置比突出绝缘部57c的+Z侧的端81更靠+Z侧。另外,在图12中,设置于凸缘部480的+Z侧的面的径向内侧的突出部484是将负极端子440和负极侧的外部导电构件(未图示)焊接时的焊接端部。
根据本变形例,由于露出部494包含在突出部499中,因此在与不存在突出部499的情况的比较中,能加大露出部494与突出绝缘部57c的+Z侧的端81的Z方向距离。因此,能确实地防止易于生成在突出绝缘部57c与凸缘部480之间的水溶液膜与露出部494接触。
另外,由于突出部499从凸缘部480的上表面497中的径向的外向侧向+Z侧突出,因此能在突出部499的径向的内向侧形成凹部425。因此,能将水溶液存积于该凹部425,其结果,水溶液难以越过凹部425的侧壁,从而水溶液难以到达突出部499的角部。因而,由于该理由,也能抑制露出部494的电化学腐蚀。
另外,如图13所示那样,第1区域592与第2区域590的边界部593中的露出部594也可以包含在突出部599的上表面中的径向内侧部位555。另外,如图14所示那样,在负极端子640中,突出部699也可以是前端侧凸向+Z侧的弯曲面,由于该弯曲面的形成,盐水等水溶液易于从突出部699的前端侧向下方落下。并且,第1区域692与第2区域690的边界部693中的露出部694也可以位于突出部699的前端侧。另外,如图15所示那样,在负极端子740中,第1区域792与第2区域790的边界部793中的露出部794也可以位于凸缘部780的侧面(外周面),并且位于比突出绝缘部57c的+Z侧的端81更靠+Z侧的部位。更详细地,露出部794可以位于负极端子740的外周面中比突出部799更靠-Z侧且比突出绝缘部57c的+Z侧的端81更靠+Z侧的部位。在该情况下,形成突出部799的结果是,能拉长突出绝缘部57c的+Z侧的端81与露出部794的Z方向距离。因而,与不存在突出部799的情况相比较,能有效地抑制易于生成在突出绝缘部57c与凸缘部780之间的水溶液膜与露出部794接触,能抑制负极端子740的电化学腐蚀。
另外,说明了作为构成第1区域92的第1材质而使用铝或铝合金,作为构成第2区域90的第2材质而使用铜或铜合金(在铜合金中包含对铜实施镍镀覆的金属)的情况。但是,只要构成第1区域的第1材质和构成第2区域的第2材质是离子化倾向相互不同的导通性材质,就可以是任何材质,例如,作为构成第2区域的第2材质,也可以取代铜系金属而使用镍或不锈钢。
另外,说明了使用螺栓36、46、作为导电性构件的汇流条以及螺母将2个二次电池10进行电连接来构成电池组的情况。但是,如图16所示那样,二次电池810也可以没有螺栓。并且,例如也可以将作为导电性构件的汇流条880的长边方向的一侧与一个二次电池810的正极端子830接合,并且将汇流条880的长边方向的另一侧与另一个二次电池810的负极端子840接合。在该情况下,作为汇流条880,优选使用材质为铝系金属(铝、铝合金)的汇流条。另外,作为汇流条880,优选使用俯视观察下为矩形的板状且在长边方向的一侧端部和另一侧端部各设置1个贯通孔的汇流条。并且,也可以在将汇流条880的一侧端部的贯通孔插通在一个二次电池810的正极端子830后,将汇流条880的一侧端部和一个二次电池810的正极端子830以激光焊接等焊接来接合。另外,也可以在将汇流条880的另一侧端部的贯通孔插通在另一个二次电池810的负极端子840后,将汇流条880的另一侧端部和另一个二次电池810的负极端子840以激光焊接等焊接来接合。或者,也可以使用没有贯通孔的汇流条,还可以通过将板状的汇流条载置于电极端子(正极端子或负极端子)上并执行贯通焊接,来将汇流条和电极端子电连接。另外,与具有螺栓36、46的二次电池10同样,电池组能通过将不具有螺栓的多个二次电池810使用并联、串联、或并联以及串联这两种方式进行电连接来形成。或者,也能单独使用不具有螺栓的多个二次电池810。
另外,凸缘部的俯视观察下的形状并没有特别限定。凸缘部的俯视观察下的形状可以是方形形状,也可以是圆形。凸缘部的俯视观察下的形状也可以将方形形状的角部R化或C面切割。
另外,到目前为止,以具有由离子化倾向不同的材质构成的第1区域92、192、292、392、492、592、692、792和第2区域90、190、290、390、490、590、690、790的端子是负极端子40、140、240、340、440、640、740、840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具有由离子化倾向不同的材质构成的第1区域和第2区域的端子可以仅是正极端子,也可以是负极端子和正极端子这两种端子。

Claims (7)

1.一种二次电池,具备:
包装体,在高度方向上的一端侧具有开口;
封口板,将所述开口密封,并且具有贯通孔;
电极体,收容于所述包装体内,并且包含正极以及负极;和
端子,在所述贯通孔中插通,与所述正极或所述负极电连接,
所述端子具有由第1材质构成的第1区域以及由离子化倾向与所述第1材质不同的第2材质构成的第2区域,
所述端子具有凸缘部,该凸缘部具有比所述贯通孔的内径大的外径,
所述凸缘部配置于所述封口板的外表面侧,
在所述凸缘部与所述封口板的外表面之间配置绝缘构件,
所述第1区域与所述第2区域的边界部中露出到外部的露出部位于所述凸缘部的外周缘中远离所述封口板的一侧的角部,
所述角部设为从所述凸缘部的上表面与所述凸缘部的侧面相交的部分起2mm以内的区域,
在所述角部设置由凸向外侧的弯曲面构成的R部,所述露出部位于所述R部。
2.一种二次电池,具备:
包装体,在高度方向上的一端侧具有开口;
封口板,将所述开口密封,并且具有贯通孔;
电极体,收容于所述包装体内,并且包含正极以及负极;和
端子,在所述贯通孔中插通,与所述正极或所述负极电连接,
所述端子具有由第1材质构成的第1区域以及由离子化倾向与所述第1材质不同的第2材质构成的第2区域,
所述端子具有凸缘部,该凸缘部具有比所述贯通孔的内径大的外径,
所述凸缘部配置于所述封口板的外表面侧,
在所述凸缘部与所述封口板的外表面之间配置绝缘构件,
所述第1区域与所述第2区域的边界部中露出到外部的露出部位于所述凸缘部的外周缘中远离所述封口板的一侧的角部,
所述角部设为从所述凸缘部的上表面与所述凸缘部的侧面相交的部分起2mm以内的区域,
在所述角部设置由相对于所述高度方向斜向地倾斜的倾斜面构成的C面部,所述露出部位于所述C面部。
3.一种二次电池,具备:
包装体,在高度方向上的一端侧具有开口;
封口板,将所述开口密封,并且具有贯通孔;
电极体,收容于所述包装体内,并且包含正极以及负极;和
端子,在所述贯通孔中插通,与所述正极或所述负极电连接,
所述端子具有由第1材质构成的第1区域以及由离子化倾向与所述第1材质不同的第2材质构成的第2区域,
所述端子具有凸缘部,该凸缘部具有比所述贯通孔的内径大的外径,
所述凸缘部配置于所述封口板的外表面侧,
在所述凸缘部与所述封口板的外表面之间配置绝缘构件,
所述第1区域与所述第2区域的边界部中露出到外部的露出部位于所述凸缘部的外周缘中远离所述封口板的一侧的角部,
所述角部设为从所述凸缘部的上表面与所述凸缘部的侧面相交的部分起2mm以内的区域,
在所述凸缘部的上表面,在所述凸缘部的上表面与所述凸缘部的侧面相交的部分设置突出部,
所述露出部包含在所述突出部中。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二次电池,其中,
所述第1材质是铝或铝合金,
所述第2材质是铜或铜合金。
5.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二次电池,其中,
所述绝缘构件具有:
基体部,沿所述封口板的外表面配置;和
突出绝缘部,从所述基体部突出,与所述凸缘部的侧面对置。
6.一种二次电池,具备:
包装体,在高度方向上的一端侧具有开口;
封口板,将所述开口密封,并且具有贯通孔;
电极体,收容于所述包装体内,并且包含正极以及负极;和
端子,在所述贯通孔中插通,与所述正极或所述负极电连接,
所述端子具有由第1材质构成的第1区域以及由离子化倾向与所述第1材质不同的第2材质构成的第2区域,
所述端子具有凸缘部,该凸缘部具有比所述贯通孔的内径大的外径,
所述凸缘部配置于所述封口板的外表面侧,
在所述凸缘部与所述封口板的外表面之间配置绝缘构件,
所述绝缘构件具有:
基体部,沿所述封口板的外表面配置;和
突出绝缘部,从所述基体部突出,与所述凸缘部的侧面对置,
所述第1区域与所述第2区域的边界部中露出到外部的露出部位于所述凸缘部的与所述突出绝缘部对置的侧面,
所述露出部的位置比所述凸缘部的上表面侧的所述突出绝缘部的端部更靠所述凸缘部的上表面侧。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二次电池,其中,
所述第1材质为铝或铝合金,
所述第2材质为铜或铜合金。
CN201910811246.XA 2018-08-31 2019-08-29 二次电池 Active CN11087546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162756A JP7368080B2 (ja) 2018-08-31 2018-08-31 二次電池
JP2018-162756 2018-08-31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875462A CN110875462A (zh) 2020-03-10
CN110875462B true CN110875462B (zh) 2023-12-26

Family

ID=6964164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811246.XA Active CN110875462B (zh) 2018-08-31 2019-08-29 二次电池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1283140B2 (zh)
JP (1) JP7368080B2 (zh)
CN (1) CN110875462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21137162A (ja) * 2020-03-03 2021-09-16 株式会社三共 遊技機
JP7124842B2 (ja) * 2020-03-25 2022-08-24 日立金属株式会社 端子のシール構造
JP7252926B2 (ja) * 2020-09-17 2023-04-05 プライムプラネットエナジー&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二次電池用端子および該端子を備えた二次電池
JP7353254B2 (ja) * 2020-10-20 2023-09-29 プライムプラネットエナジー&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二次電池
JP7314187B2 (ja) * 2021-01-28 2023-07-25 プライムプラネットエナジー&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二次電池および組電池
CN115732823A (zh) * 2021-09-01 2023-03-03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池单体、电池、电池单体的制造方法和制造设备
JP7405811B2 (ja) 2021-10-22 2023-12-26 プライムプラネットエナジー&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端子部品、二次電池、および、端子部品の製造方法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208130A (ja) * 1999-01-11 2000-07-28 Hitachi Maxell Ltd 密閉型の電池
CN1290045A (zh) * 1999-09-28 2001-04-04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密封矩形电池及其制造方法
JP2004071265A (ja) * 2002-08-05 2004-03-04 Sanyo Electric Co Ltd 電池
JP2006286586A (ja) * 2005-04-04 2006-10-19 Yasumoto Unoki 二次電池
CN102034954A (zh) * 2009-10-01 2011-04-27 Sb锂摩托有限公司 可再充电电池和电池模块
CN102376931A (zh) * 2010-08-16 2012-03-14 Sb锂摩托有限公司 可再充电电池、电池模块和可再充电电池的电极端子组件
CN104466222A (zh) * 2013-09-24 2015-03-25 三星Sdi株式会社 可再充电电池
KR20150117936A (ko) * 2014-04-11 2015-10-21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이차 전지
JP2016192322A (ja) * 2015-03-31 2016-11-10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二次電池及び組電池
CN106784576A (zh) * 2015-11-24 2017-05-31 三星Sdi株式会社 二次电池
JP2018055799A (ja) * 2016-09-26 2018-04-05 リチウム エナジー アンド パワー ゲゼルシャフト ミット ベシュレンクテル ハフッング ウント コンパニー コマンディトゲゼルシャフトLithium Energy and Power GmbH & Co. KG 蓄電素子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537135B2 (en) * 2010-07-21 2017-01-03 Samsung Sdi Co., Ltd. Terminal of rechargeable battery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US20130196219A1 (en) * 2012-02-01 2013-08-01 Robert Bosch Gmbh Rechargeable battery
JP5943396B2 (ja) * 2013-09-25 2016-07-05 株式会社日立金属ネオマテリアル 電池用端子、電池用端子の製造方法および電池
JP6581440B2 (ja) * 2014-10-24 2019-09-25 日立金属株式会社 電池用端子、電池用端子の製造方法および電池
US10193126B2 (en) * 2014-10-24 2019-01-29 Hitachi Metals, Ltd. Battery terminal,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battery terminal, and battery
KR102368086B1 (ko) * 2015-03-16 2022-02-24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이차 전지
JP6014808B1 (ja) * 2015-08-17 2016-10-26 日立金属株式会社 電池用端子および電池用端子の製造方法
KR102467767B1 (ko) * 2015-11-24 2022-11-16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이차 전지
KR102283783B1 (ko) * 2016-09-21 2021-07-30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이차 전지

Patent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208130A (ja) * 1999-01-11 2000-07-28 Hitachi Maxell Ltd 密閉型の電池
CN1290045A (zh) * 1999-09-28 2001-04-04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密封矩形电池及其制造方法
JP2004071265A (ja) * 2002-08-05 2004-03-04 Sanyo Electric Co Ltd 電池
JP2006286586A (ja) * 2005-04-04 2006-10-19 Yasumoto Unoki 二次電池
CN102034954A (zh) * 2009-10-01 2011-04-27 Sb锂摩托有限公司 可再充电电池和电池模块
CN102376931A (zh) * 2010-08-16 2012-03-14 Sb锂摩托有限公司 可再充电电池、电池模块和可再充电电池的电极端子组件
CN104466222A (zh) * 2013-09-24 2015-03-25 三星Sdi株式会社 可再充电电池
KR20150117936A (ko) * 2014-04-11 2015-10-21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이차 전지
JP2016192322A (ja) * 2015-03-31 2016-11-10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二次電池及び組電池
CN106784576A (zh) * 2015-11-24 2017-05-31 三星Sdi株式会社 二次电池
JP2018055799A (ja) * 2016-09-26 2018-04-05 リチウム エナジー アンド パワー ゲゼルシャフト ミット ベシュレンクテル ハフッング ウント コンパニー コマンディトゲゼルシャフトLithium Energy and Power GmbH & Co. KG 蓄電素子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00075923A1 (en) 2020-03-05
CN110875462A (zh) 2020-03-10
JP2020035694A (ja) 2020-03-05
US11283140B2 (en) 2022-03-22
JP7368080B2 (ja) 2023-10-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875462B (zh) 二次电池
KR101233601B1 (ko) 퓨즈 영역이 형성된 집전판을 갖는 이차 전지
JP6529806B2 (ja) 二次電池及び組電池
EP2453500B1 (en) A rechargeable battery, method of assembling a rechargeably battery, and a rechargeable battery module
KR101146414B1 (ko) 이차 전지
US10115958B2 (en)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electric storage device and electric storage device
US8906545B2 (en) Prismatic secondary battery
US20130071728A1 (en) Secondary Battery
JP5227434B2 (ja) 2次電池
KR101222369B1 (ko) 배터리 및 이를 포함한 배터리 팩
KR101222267B1 (ko) 이차 전지
JP7296208B2 (ja) 二次電池及び組電池
KR101222269B1 (ko) 이차 전지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배터리 팩
KR20110133257A (ko) 이차 전지
CN102136561B (zh) 可再充电电池
KR20120078601A (ko) 이차 전지 및 그 생산 방법
KR101222415B1 (ko) 이차 전지
KR102337494B1 (ko) 이차 전지
EP2482366B1 (en) Secondary Battery
KR101222276B1 (ko) 이차 전지의 단자 및 그 조립 방법
KR20120020909A (ko) 이차 전지
EP3043400A1 (en) Cylindrical lithium ion secondary battery
KR102371195B1 (ko) 이차 전지 및 이를 이용한 이차 전지 모듈
EP3951818A1 (en) Electricity storage device
US9806324B2 (en) Secondary battery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