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858094A - 操作面板及操作装置 - Google Patents

操作面板及操作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858094A
CN110858094A CN201910140284.7A CN201910140284A CN110858094A CN 110858094 A CN110858094 A CN 110858094A CN 201910140284 A CN201910140284 A CN 201910140284A CN 110858094 A CN110858094 A CN 11085809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utton
unit
panel
user
operation pan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140284.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福龙
小田切启
石川拓也
仲敏永
小出直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film Business Innovati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Fuji Xerox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8155473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7279317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8155472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7176294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8155474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7206691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 Xerox Co Ltd filed Critical Fuji Xerox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085809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85809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035User-machine interface; Control console
    • H04N1/00405Output means
    • H04N1/00408Display of information to the user, e.g. menus
    • H04N1/00411Display of information to the user, e.g. menus the display also being used for user input, e.g. touch screen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12Digitisers structurally integrated in a display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14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using force sensing means to determine a position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16Control or interface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digitis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035User-machine interface; Control console
    • H04N1/0049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the interface or conso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rotating or tilting mea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Facsimiles In General (AREA)
  • Position Input By Displaying (AREA)

Abstract

操作面板及操作装置。操作面板具有:壳体;读取部,其从靠近所述壳体的规定的位置的介质读取信息;第1操作部,其设置在所述壳体的表面中的包括所述位置在内的规定的范围外,受理操作;以及第2操作部,其设置所述范围内,受理操作,并且与所述第1操作部相比,难以进行操作的受理。

Description

操作面板及操作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操作面板及操作装置。
背景技术
涉及一种操作面板的技术,在日本特开2011-114784号公报中记载了如下的技术:即,将读取面板的上表面位置的高度设为比操作显示面板的操作面(操作按键等)的上表面位置的高度高,从而将非接触IC卡载置于读取面板,而不会无意地接触操作按键等。
涉及一种操作面板的技术,在日本特开2017-139813号公报中记载了如下的技术:即,使配置有静电电容式按键的第1触摸操作区域及第2触摸操作区域相邻,通过将包括机械按键在内的第3触摸操作区域设置为其它区域,从而容易理解按键的作用。
涉及一种操作面板的技术,在日本特开2015-65696号公报中记载了如下的技术:即,以远离静电电容按键的方式配置机械按键,从而防止误操作。
在日本特开2011-114784号公报的技术中,进行使信息靠近可读取的介质而读取信息的处理。例如,靠近智能手机及IC卡等而通过近距离无线通信来读取信息、或者靠近显示了QR码(注册商标)的智能手机而通过读码器来读取信息。当在操作面板中进行这些读取的情况下,由于使介质靠近操作面板,因此可能引起会导致介质接触操作部而受理用户的无意识的操作(即,误操作)的情况。
在触摸面板中,以使手指等的指示体接触的状态进行推动的操作(轻弹及猛击等)。当在触摸面板的端部进行该操作时,会引起导致由指示体接触直至触摸面板的外部,而无意识地操作设置于此处的操作部(受理按钮等的操作的部分)(即,误操作)的情况。
为了调整为用户容易观看的角度,公知的是可旋转的操作面板。在这种操作面板中,在用户把持该操作面板的端部而使其旋转时,有时会导致把持的手按压按钮而进行误操作。此外,在可从装置主体拆卸的操作面板或者本来与装置主体独立的操作面板中,当按照操作以外的用途抓握时,有时抓握的手会进行误操作。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在靠近介质而进行信息的读取的操作面板中抑制误操作。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抑制触摸面板的周边部的操作部的误操作。
本发明的进一步的目的在于抑制操作面板被抓握时的误操作。
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的操作面板,具有:壳体;读取部,其从靠近所述壳体的规定的位置的介质读取信息;第1操作部,其设置在所述壳体的表面中的包括所述位置在内的规定的范围之外,受理操作;以及第2操作部,其设置所述范围之内,受理操作,并且与所述第1操作部相比,难以进行操作的受理。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的操作面板,在第一方面所述的结构中,所述第1操作部及所述第2操作部被用户所推动,从而受理操作,与所述第1操作部相比,所述第2操作部推动至受理操作为止所需的运动能量大。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的操作面板,在第二方面所述的结构中,与所述第1操作部相比,所述第2操作部推动时的斥力大。
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面的操作面板,在第二方面所述的结构中,与所述第1操作部相比,所述第2操作部推动至受理所述操作为止的移动量大。
根据本发明的第五方面的操作面板,在第一方面至第四方面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结构中,本操作面板规定对用户来说构成紧前侧的部分,所述范围被规定在比所述位置靠本操作面板的里侧。
根据本发明的第六方面的操作面板,在第一方面至第五方面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结构中,在从所述读取部进行读取起的规定的期间内,所述第2操作部不受理对本操作部的操作。
根据本发明的第七方面的操作面板,第一方面至第六方面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结构中,所述第1操作部及所述第2操作部包括有在周围设置了起伏的部分,所述第2操作部的周围的起伏的高低差比所述第1操作部的周围的起伏的高低差小。
根据本发明的第八方面的操作面板,具有:壳体;读取部,其从靠近所述壳体的规定的位置的介质读取信息;以及操作部,其受理操作,并且在从所述读取部读取所述信息起的规定的期间内不受理操作。
根据本发明的第九方面的操作面板,具有:操作面;触摸面板,其受理使所述操作面中的指示体指示的位置移动的操作;壳体,其具有设置了所述操作面的表面;第1操作部,其设置在存在于所述操作面的周围中的所述位置通过所述操作而移动的方向的延伸方向上的区域内,受理用户的操作;以及第2操作部,其设置在所述表面的所述区域外,受理用户的操作,且在移动所述操作面的所述指示体接触时,与所述第1操作部相比,容易进行操作的受理。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方面的操作面板,在第九方面所述的结构中,就所述壳体的包围所述第1操作部的部分而言,至少所述操作面侧比该第1操作部高。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一方面的操作面板,在第十方面所述的结构中,就包围所述第1操作部的部分而言,高度与所述表面相同,或者比所述表面低。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二方面的操作面板,在第十方面所述的结构中,就包围所述第1操作部的部分而言,至少所述操作面侧比所述表面高。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三方面的操作面板,在第九方面所述的结构中,所述第1操作部及所述第2操作部为被用户按压时向被按压的方向移动而受理操作的按钮,与所述第2操作部相比,所述第1操作部的被用户按压的面中的施加了力时向所述被按压的方向移动的范围变窄。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四方面的操作面板,具有:操作面;触摸面板,其受理使所述操作面中的指示体指示的位置移动的操作;操作部,其受理用户的操作,并且能够控制操作的受理的有无;以及控制部,在所述位置移动到所述操作面的端部而检测不到所述位置的情况下,该控制部进行控制,以使所述操作部不受理操作,所述控制部进行控制,以使配置在所述位置移动的方向的延伸方向上的所述操作部不受理操作。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五方面的操作装置,具有:第九方面至第十四方面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操作面板;以及通过对所述操作面板的操作而指示动作的主体。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六方面的操作面板,具有:板状的壳体,其具有操作面,该操作面设置有装置的操作所用的操作部;第1操作部,其设置在从所述操作面的外缘起的规定的距离处的区域外,受理用户的操作;以及第2操作部,其设置在所述区域内,受理用户的操作,并且与所述第1操作部相比,难以进行操作的受理。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七方面的操作面板,在第十六方面所述的结构中,所述壳体能够以旋转轴为中心旋转地安装于操作对象的装置,在所述区域中,将从所述旋转轴起的规定的距离处的范围除外。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八方面的操作面板,在第十七方面所述的结构中,越远离所述旋转轴,所述第2操作部越难以进行操作的受理。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九方面的操作面板,在第十六方面至第十八方面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结构中,在所述壳体的所述操作面的背面的外缘侧的区域中存在设置有容易抓握该壳体的抓握部之处、以及未设置抓握部之处,所述第2操作部中的背侧设置有所述抓握部的部分与背侧未设置所述抓握部的部分相比,难以进行操作的受理。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十方面的操作面板,具有:板状的壳体,其具有操作面,该操作面设置有对装置进行操作的操作部,并且在所述操作面的背面的外缘侧的区域中存在设置有容易抓握该壳体的抓握部之处、以及未设置该抓握部之处;第1操作部,其设置在所述背面中的未设置所述抓握部的区域的表侧,受理用户的操作;以及第2操作部,其设置在所述背面中的设置有所述抓握部的区域的表侧,受理用户的操作,并且与所述第1操作部相比,难以进行操作的受理,且背侧设置有所述抓握部的部分比背侧未设置所述抓握部的部分相比,难以进行操作的受理。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十一方面的操作面板,在第十九方面或第二十方面所述的结构中,所述抓握部具有凹形状、凸形状或者凹凸形状。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十二方面的操作面板,第十六方面至第二十一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结构中,所述操作面为具有边和角的多边形的形状,所述第2操作部中的配置在所述操作面的角的部分与配置在所述操作面的边的部分相比,难以进行操作的受理。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十三方面的操作装置,具有:第十六方面至第二十二方面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操作面板;以及通过对所述操作面板的操作而指示动作的主体。
发明效果
根据第一、八方面的发明,在靠近介质而进行信息的读取的操作面板中,与第2操作部的操作的受理容易度与第1操作部相同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误操作。
根据第二方面的发明,能够不进行特殊处理而抑制误操作。
根据第三方面的发明,与各操作部的斥力均相同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误操作。
根据第四方面的发明,在受理操作时的第2操作部的移动量与第1操作部相同的情况相比,能够进一步抑制误操作。
根据第五方面的发明,与在紧前侧也规定范围的情况相比,能够增加容易按压的操作部即第1操作部。
根据第六方面的发明,与第2操作部继续进行操作的受理的情况相比,能够更可靠地防止误操作。
根据第七方面的发明,能够抑制第1操作部与第2操作部的任意的操作部的误操作,同时与第2操作部相比更容易注意到第1操作部。
根据第九、十五方面的发明,与对操作部的配置不考虑本发明的区域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触摸面板的周边部的操作部的误操作。
根据第十方面的发明,与第1操作部比周围高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误操作。
根据第十一、十三方面的发明,能够简化表面的设计。
根据第十二方面的发明,与包围第1操作部的部分比表面低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对第1操作部的接触。
根据第十四方面的发明,能够抑制对第1操作部的误操作,同时对难以被误操作的第2操作部,能够在针对操作面的操作之后立即进行操作。
根据第十六、二十、二十三方面的发明,与第1操作部设置在本发明的区域之内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抓握操作面板时的误操作。
根据第十七方面的发明,能够抑制使操作面板旋转时的误操作,同时也能够利用容易操作的操作部。
根据第十八方面的发明,能够抑制使操作面板旋转时的误操作,同时提高操作面板整体中的操作的容易度。
根据第十九、二十、二十一方面的发明,在设置有抓握部的操作面板中,与使第2操作部全部相同的情况相比,能够进一步减小被误操作的可能性。
根据第二十二方面的发明,在具有存在角的操作面的操作面板中,与使第2操作部全部相同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误操作。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图像处理装置的硬件结构的图。
图2是示出操作面板的详细的结构的图。
图3是示出操作面板的外观的图。
图4是示出第2按钮的截面的图。
图5是示出第1按钮的截面的图。
图6是示出第4按钮的截面的图。
图7是示出第7按钮的截面的图。
图8是示出变形例的第7按钮的截面的图。
图9是示出变形例的操作面板的外观的图。
图10是示出变形例的操作面板的详细的结构的图。
图11是示出变形例的肋的截面的图。
图12是示出第2实施方式中的操作面板的详细的结构的图。
图13是示出操作面板的外观的图。
图14是示出从侧面观察时的壳体的图。
图15是示出第4按钮的截面的图。
图16是示出第1按钮的截面的图。
图17是示出操作面板的操作方法的一例图。
图18是示出变形例的第1按钮的截面的图。
图19是示出变形例的操作面板的外观的图。
图20是示出变形例的第1按钮的截面的图。
图21是示出变形例的第1按钮的截面的图。
图22是示出变形例的第1按钮的截面的图。
图23是示出可进行角按压的第2操作按钮的截面的图。
图24是示出接触面的可按入的范围的图。
图25是示出变形例的操作面板的详细的结构的图。
图26是示出变形例的操作面板的操作方法的一例的图。
图27是示出变形例的操作面板的操作方法的一例的图。
图28是示出操作面板的详细的结构的图。
图29是示出操作面板的外观的图。
图30是示出第1按钮的截面的图。
图31是示出第5按钮的截面的图。
图32是示出第6按钮及第7按钮的截面的图。
图33是用于说明按钮的配置的图。
图34是示出变形例的第5按钮的截面的图。
图35是示出变形例的第5按钮的截面的图。
图36是示出变形例的操作面板的图。
图37是示出变形例的操作面板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1实施方式
图1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图像处理装置1的硬件结构的图。图像处理装置1是进行与从原稿读取的图像以及打印在纸张等的记录介质上的图像等相关的图像处理的装置。图像处理装置1具有控制器2、打印机3、扫描仪4以及操作面板10。
控制器2进行与用于图像处理的图像数据的外部装置的交换以及图像数据的加工等处理。此外,控制器2控制打印机3及扫描仪4的动作,进行扫描处理、打印处理及复制处理等。打印机3例如为如下的图像形成单元:蓄积有多个颜色的调色剂,按照电子照相方式将1种以上的调色剂转印在纸张等的介质上而形成彩色图像。打印机3将从控制器2供给的图像数据所示的图像形成在介质上。
扫描仪4具有光源以及图像传感器等,是光学地读取置于原稿玻璃上的片状的原稿的表面上所示的图像的图像读取单元。扫描仪4向控制器2供给示出所读取的图像的图像数据。操作面板10是受理利用本装置(图像处理装置1)的用户的操作的受理单元。当受理了用户的操作时,操作面板10向控制器2供给表示受理的操作的操作数据。
控制器2根据所供给的操作数据所示的操作进行上述的各处理,使由控制器2控制的打印机3及扫描仪4进行动作。由此,控制器2、打印机3及扫描仪4是通过对操作面板10的操作而指示动作的图像处理装置1的主体。图像处理装置1为本发明的“操作装置”的一例,控制器2、打印机3及扫描仪4为本发明的“主体”的一例。
图2是示出操作面板10的详细的结构。操作面板10具有近距离无线通信部11、触摸屏部12以及按钮部20。近距离无线通信部11是与处于近距离的外部装置进行无线通信的通信单元。近距离无线通信部11所进行的无线通信例如是依据NFC(Near FieldCommunication:近场通信)标准的通信。近距离无线通信部11具有天线11a,当通信对方的装置被天线11a附近覆盖且靠近至数cm左右的近距离时,与该对方装置进行无线通信。
触摸屏部12具有显示器及触摸面板,该显示器具有显示面12a,在显示面12a上显示图像,并且受理用户针对所显示的操作符图像的操作。按钮部20是配置有多个由用户按压而进行动作开关即按钮的部分。在第1实施方式中,按钮部20具有第1按钮21至第7按钮27这7个按钮。对各按钮分配电源的通断及复制处理的开始等的动作。
图3示出操作面板10的外观。操作面板10具有壳体13。壳体13是设为长方体的形状的箱状的部件,存储图2所示的各部件。壳体13是本发明的“壳体”的一例。壳体13具有表面13S,在表面13S上设置有触摸屏部12所具有的显示面12a。规定对用户来说的构成紧前侧及里侧的部分,由站在紧前侧的用户来操作操作面板10(壳体13)。
显示面12a靠近表面13S中的里侧且从用户观察时的左侧的角13C的附近而配置。在比显示面12a靠紧前侧的位置从左侧起并列配置有第1按钮21、第2按钮22、第3按钮23、第4按钮24,在显示面12a的右侧从里侧起并列配置有第5按钮25、第6按钮26、第7按钮27。
在比第4按钮24靠右侧且比第7按钮27靠紧前侧的位置,示出了表示近距离无线通信部11的天线11a的位置的标记32。当具有NFC通信的功能的智能手机及IC卡(IntegratedCircuit Card)等的通信装置被标记32的附近覆盖时(靠近),近距离无线通信部11及通信装置进行NFC通信。在该NFC通信中,例如,用于用户的认证的信息(用户ID等)被交换。
由此,近距离无线通信部11作为从靠近壳体13的规定的位置即标记32的通信装置读取信息的单元发挥功能。近距离无线通信部11为本发明的“读取部”的一例。近距离无线通信部11与通信装置进行近距离无线通信,而读取该通信装置中存储的信息。此外,在此所谓的通信装置(智能手机及IC卡等)为执行信息的读取之物,本发明的“介质”的一例。接着,参照图4及以后的附图对各按钮的详细结构进行说明。
图4示出第2按钮22的截面。第2按钮22为标准的结构的按钮,与第3按钮23、第5按钮25及第6按钮26的结构相同。第2按钮22具有接触部221、伸缩部222以及弹簧223。接触部221例如是构成为四棱柱的形状的部件,操作第2按钮22的用户的手指与四边形的接触面22S接触。
接触部221配置在壳体13的四棱柱的孔54内,在沿着孔54的内周面14S的方向(设为四棱柱的形状的孔54的轴向A1)上移动。在与接触部221的接触面22S的相反侧固定有伸缩部222。伸缩部222是在轴向A1上伸缩的部件,在内部设置有弹簧223。在第1实施方式中,如图4的(a)所示,进行调整,以使在未对接触面22S施加任何力的状态时,接触面22S与壳体13的表面13S的轴向A1的位置大致相同(另外,该位置关系为一例,接触面22S可以鼓出,也可以回陷。关于其它的按钮,也是同样的)。
当用户进行按压接触面22S的操作,使接触部221在按入方向A2上移动按入量L1时,固定于接触部221的伸缩部222如图4的(b)所示那样收缩。其结果,例如,切换未图示的电路的打开/闭合状态,与其联动地进行与第2按钮22对应的动作(例如,开始复制功能的动作等)。当用户使手指离开接触面22S时,弹簧223推回接触部221,返回图4的(a)所示的状态。
图5示出第1按钮21的截面。与第2按钮22同样地,第1按钮21具有接触部211、伸缩部212以及弹簧213,进行调整,以使在未对接触面22S施加任何力的状态时,接触面22S与壳体13的表面13S的轴向A1上的位置大致相同。与第2按钮22的不同之处在于在第1按钮21的接触面21S的周围设置有肋134。肋134是使壳体13的表面13S比其它部分凸出的部分。
例如,在使手指沿表面13S滑动的情况下,与接触面21S相比先接触肋134。因此,无意按压第1按钮21的用户会由此注意到存在第1按钮21的情况而停止手指。例如,对第1按钮21分配电源的通断这样的重要的动作(对其它动作的影响较大的动作)。通过在该第1按钮21的周围设置肋134,从而防止用户通过无意识的操作而进行重要的动作的情况。
图4及图5中示出了设置在壳体13的表面13S中的以图3所示的标记32为中心的圆形的范围外而受理操作的按钮。该范围被规定为如下的范围:考虑为在上述的通信装置被标记32覆盖的情况下,该通信装置可能会接触到的范围。以下,也将该范围称为“接触范围B1”。
此外,将设置在接触范围B1之外的这些按钮称为“第1操作按钮”。接触范围B1为本发明的“规定的范围”的一例,第1操作按钮为本发明的“第1操作部”的一例。接着,对设置在接触范围B1之内而受理操作的按钮即第4按钮24及第7按钮27进行说明。以下,将设置在接触范围B1之内的这些按钮称为“第2操作按钮”。第2操作按钮为本发明的“第2操作部”的一例。
图6示出第4按钮24的截面。与第2按钮22同样地,第4按钮24具有接触部241、伸缩部242以及弹簧243,与第1按钮21同样地,在接触面24S的周围设置有肋134(从表面13S起的高度与肋134相同)。此外,与上述的第1操作按钮同样地,进行调整,以使在未对接触部241的接触面24S施加任何力的状态时,接触面24S与壳体13的表面13S的轴向A1上的位置大致相同。
图7示出第7按钮27的截面。第2按钮22同样地,第7按钮27具有接触部271、伸缩部272以及弹簧273(第7按钮27的接触面27S的周围未设置有肋134)。此外,如图7的(a)所示,也调整第7按钮27,以使在未对接触部271的接触面27S施加任何力的状态时,接触面27S与壳体13的表面13S的轴向A1上的位置大致相同。此外,如图7的(b)所示,在用户按压接触面27S而使接触部271在按入方向A2上移动按入量L1的情况下,进行与第7按钮27对应的动作。
其中,第4按钮24的弹簧243及第7按钮27的弹簧273与图4所示的弹簧223及图5所示的弹簧213的匝数、线圈直径及轴向A1上的长度相同,但是由于粗细较粗,因此弹簧常数较大(由于弹簧的变形需要较大的力)。第1操作按钮及第2操作按钮均被用户推动而受理操作。以外,对于第1操作按钮及第2操作按钮,由于均设置有上述弹簧,因此为了推动至受理操作为止,而需要运动能量(按压力)。
与第1操作按钮相比,第2操作按钮使用了弹簧常数较大的弹簧,因此推动时的斥力较大,上述的运动能量较大。与操作第1按钮时相比,操作第2操作按钮时会感到厚重感。此外,当实际上以相同的方式施加力而进行操作时,与第1操作部相比,第2操作按钮难以进行操作的受理。
当用户为了认证等而对标记32覆盖智能手机等的通信装置时,以靠近的势头通信装置(多设为方形板状的形状)的角有时会接触到按钮。于是,虽然用户未打算按压按钮,但有时会导致通信装置按压了按钮。在配置于在相对于标记32通信装置被覆盖的情况下该通信装置可能会接触到的接触范围B1内的按钮中,容易引起这种误操作。
在第1实施方式中,与第1操作按钮相比,难以进行配置在该接触范围B1内的第2操作按钮的操作的受理,因此假设即使通信装置的角接触了按钮,也难以按入。其结果,在操作面板10、即,靠近通信装置而进行信息的读取的操作面板中,与第2操作按钮的操作的受理容易度与第1操作按钮相同的情况(各操作按钮的弹簧的斥力相同的情况)相比,误操作被抑制。此外,在第1实施方式中,通过使操作的受理容易度不同,从而无需进行特殊处理来抑制误操作。
变形例
上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发明的实施的一例,可以如下进行变形。此外,可以根据需要组合实施实施例及各变形例。
运动能量的差别化
在实施例中,通过使弹簧常数不同,从而进行第1操作按钮及第2操作按钮中的运动能量的差别化,但差别化的方法不限于此。
图8示出本变形例的第7按钮27a的截面。第7按钮27a具有接触部271a、伸缩部272a以及弹簧273a。
在第7按钮27a中,如图8的(a)所示,也进行调整,以使在未对接触部271的接触面27Sa施加任何力的状态时,接触面27Sa与壳体13的表面13S的轴向A1上的位置大致相同。伸缩部272a及弹簧273a的轴向A1上的长度比实施例的伸缩部272及弹簧273长。因此,如图8的(b)所示,用户按压接触面27Sa而使接触部271a在按入方向A2上移动比按入量L1大的按入量L2的情况下,进行与第7按钮27a对应的动作。
另一方面,弹簧273a与图4所示的弹簧223及图5所示的弹簧213的粗细、匝数、线圈直径相同,因此弹簧常数也相同,但轴向A1上的长度较长。因此,与第1操作按钮相比,本变形例的第2操作按钮推动时的移动量(以下,称为“行程”)较大,用于推动至受理上述操作为止的运动能量较大。
由此,与实施例同样地,与第1操作按钮相比,第2操作按钮难以进行操作的受理,与第2操作按钮的操作的受理容易度和第1操作按钮相同的情况相比,误操作被抑制。此外,将行程设为较大的结果,例如,即使通信装置的角按压了接触面27Sa,在移动按入量L2之前,由于通信装置的角度通信装置的边会与壳体13接触,不会更多地被按入。
由此,如实施例那样,与行程和第1操作按钮相同的情况相比,更容易抑制误操作。另一方面,如实施例那样,当将行程设为与第1操作按钮相同时,与如本变形例那样将行程设为的较大情况相比,第2操作按钮的轴向A1上的尺寸被小型化。
接触范围
接触范围(考虑为相对于标记32被覆盖的通信装置可能会接触的范围)不限于图3所示的接触范围B1。
图9示出本变形例的操作面板10b的外观。在图9的(a)的示例中,示出在也比标记32靠操作面板10b的里侧规定的接触范围B2。
更具体来说,接触范围B2是设为以标记32为中心的圆形中的以比标记32靠操作面板10b的里侧的半圆的形状的范围。在智能手机等的通信装置中,在显示面的上侧配置有近距离无线通信的天线的情况较多。在手持这种通信装置的情况下,如图9的(b)所示的通信装置5那样,容易以上侧比下侧更靠近操作面板10的方式倾斜地覆盖。
因此,被覆盖的通信装置5即使与操作面板10b接触,其接触位置容易位于比标记32靠里侧的位置,因此将设置于接触范围B2之内的按钮设为第2操作按钮,从而与实施例同样地,误操作被抑制。此外,规定了比接触范围B1小的接触范围B2,从而例如第4按钮24b设置在接触范围B2之外。与实施例中所述的第1操作按钮同样地,该第4按钮24b构成与第2操作按钮相比容易进行操作的受理的按钮。
由此,根据本变形例,与实施例那样也在操作面板的紧前侧规定接触范围的情况相比,可以增加容易按压的第1操作按钮。另外,接触范围的形状及大小不限于上述情况。例如,可以不是圆形,而设为椭圆形、四边形或者其它多边形的形状。总之,将可以考虑为被标记32覆盖的通信装置可能会接触到的范围规定为接触范围即可。
操作受理的控制
在实施例中,为了抑制误操作,而使操作按钮的操作的受理的容易度不同,但误操作的抑制方法不限于此。
图10示出本变形例的操作面板10c的详细的结构。操作面板10c具有近距离无线通信部11c、触摸屏部12c、按钮部20c以及处理装置30c。
处理装置30c为具有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单元)、内存、存储器以及与各硬件的接口等的计算机。处理装置30c与各硬件进行数据交换,控制各自的动作。此外,处理装置30c对操作面板10c的各部件与控制器2的交换进行中继。例如,当受理了来自按钮部20c所具有的各按钮的操作数据时,处理装置30c向图1所示的控制器2供给该操作数据。
此外,处理装置30c接收从通信装置读取的信息(读取信息),并向控制器2供给,该通信装置从近距离无线通信部11c靠近标记32。此时,当接收到读取信息时,即使在规定的期间内从作为第2操作按钮的第4按钮24c及第7按钮27c供给了操作数据,处理装置30c也停止向控制器2的供给。
其结果,第4按钮24c及第7按钮27c在从近距离无线通信部11c进行读取信息的读取起的规定的期间内不受理对本操作部的操作。第4按钮24c及第7按钮27c为本发明的“操作部”或者“第2操作部”的一例。该情况下的期间是指第2操作按钮停止操作的受理的期间,以下称为“停止期间”。对于停止期间,例如使用从读取读取信息起到进行通信装置的误操作为止所需的最长的期间(例如,数秒钟)。
在本变形例中,在上述的停止期间内,假设即使第2操作按钮被通信装置按压,操作也不能被受理。由此,与第2操作按钮在停止期间继续进行操作的受理的情况相比,更可靠地防止误操作。另外,在本变形例中,也可以停止触摸屏部12c的操作的受理。该停止方法有2种。在使用图3所示的接触范围B1的情况下,触摸屏部12c的显示面12d的一部分也存在于接触范围B1之内。
在第1停止方法中,处理装置30c停止向控制器2供给操作数据,该操作数据表示针对显示面12d中的存在于接触范围B1之内的部分的操作。由此,在从近距离无线通信部11c进行读取信息的读取起的规定的期间内,触摸屏部12c不受理针对本操作部中的存在于接触范围B1之内的部分的操作。在该情况下,触摸屏部12c中的存在于接触范围B1之内的部分构成本发明的“第2操作部”的一例。
在第2停止方法中,无论是表示针对显示面12d的哪个部分的操作的操作数据,处理装置30c均停止向控制器2供给。由此,具有存在于接触范围B1之内的部分的触摸屏部12c在从近距离无线通信部11c进行读取信息的读取起的规定的期间内,不受理针对本操作部的操作(无论针对本操作部的哪个部分的操作)。
在该情况下,触摸屏部12c的整体构成本发明的“第2操作部”的一例。无论使用哪种停止方法,与构成触摸屏部12c的第2操作部的一例的部分在停止期间内也继续进行操作的受理的情况相比,更可靠地防止误操作。
起伏
在第1实施方式中,通过在壳体13的表面13S设置如图5所示的肋134及图6所示的肋134那样的突起,从而容易注意到按钮,但也可以通过设置凹陷而容易注意到按钮。
在凹陷的情况下,由于滑动的手指会勾挂,因此与表面13S不存在凹陷的情况相比,容易注意到按钮。此外,突起也有在物理上妨碍滑动的指到达按钮的作用,但在凹陷的情况下,由于手指会钩挂,因此也能够起到相同的作用。即,通过在按钮的周围设置起伏,与未设置起伏的情况相比,误操作也能被抑制。
起伏的高低差
在第1实施方式中,作为第1操作按钮的图5所示的肋134与作为第2操作按钮的图6所示的肋134的从表面13S起的高度均相同。这些肋的高度表示设置于壳体13的起伏的高低差(最高的部分与最低的部分的上下方向上的差)。在本变形例中,在第1操作按钮及第2操作按钮中,该起伏的高低差可以不同。
图11示出本变形例的肋的截面。在图11的(a)中,示出了作为第1操作按钮的第1按钮21d的周围的肋131d,在图11的(b)中,示出了作为第2操作按钮的第4按钮24d的周围的肋134d。肋131d的从表面13S起的高度(高低差)比肋134d高。即,在本变形例中,包含在第1操作按钮及第2操作按钮的周围均设置有突起的情况,第2操作按钮的周围的突起的高低差比第1操作按钮的周围的突起的高低差小。
与设置于接触范围B1之内的第2操作按钮相比,在设置于接触范围B1之外的第1操作按钮中,由通信装置接触而引起的误操作较少。因此,电源的通断这种重要的动作被分配给第1操作按钮(在该示例中,为第1按钮21d)。因此,通过肋131d这种突起而容易注意到按钮,或者容易抑制误操作变得尤为重要。
另一方面,由于在配置方面存在由通信装置接触而产生误操作的可能性,因此与第1操作按钮相比,未对第2操作按钮分配重要的动作的情况较多。但是,如上述的各例所示,第2操作按钮难以进行操作的受理,由此误操作被抑制。因此,第2操作按钮的周围的突起的高低差可以不比第1操作按钮的周围的突起的高低差大。
因此,在本变形例中,将第2操作按钮的周围的突起(肋134d)的高低差设为比第1操作按钮的周围的突起(肋131d)的高低差小。由此,抑制第1操作按钮及第2操作按钮的任意按钮的误操作,同时与第2操作按钮相比更容易注意到第1操作按钮。
此外,防止用户混淆分配了重要的动作的第1操作按钮与未分配重要的动作的第2操作按钮(识别为也对第2操作按钮分配了与第1操作按钮同样地重要的动作)。另外,代替突起,设置了上述变形例中所述的凹陷的情况也是同样的。总之,在本变形例中,将第2操作按钮的周围的起伏的高低差设为比第1操作按钮的周围的起伏小即可。
信息的读取
操作面板的信息的读取方法可以与第1实施方式(基于NFC通信的读取)不同。例如,可以将读取QR码(注册商标)及条形码等的代码的读取器设置于壳体,该读取器在照射红外线等的位置覆盖代码所示的卡等,从而读取该代码所示的信息。
在该情况下,代码所示的卡等为本发明的“介质”的一例,读取器为本发明的“读取部”的一例。另外,当使用如第1实施方式那样的进行近距离无线通信而读取信息的方法时,与通过其它方法(例如,读取代码的方法)读取信息的情况相比,靠近介质(通信装置)的位置大致即可,使介质靠近规定的位置的操作变得简单。
操作部
受理用户的操作的操作部不限于第1实施方式中所述的按钮。例如,可以是拨杆开关、摇臂开关(拨动开关)、滑动开关或者旋转开关等。
在任意的情况下,例如,使开关的可动部分推动时的力的大小、移动量或者这双方不同,从而与设置于接触范围B1之外情况相比,在设置于接触范围B1之内的情况下,难以进行操作的受理即可。此外,可以如上述变形例那样,在从进行读取信息的读取起的规定的期间内不受理对操作部的操作。
操作装置
由操作面板操作的装置(操作装置)不限于第1实施方式中所述的图像处理装置。操作装置例如可以是仅具有图像形成功能的图像处理装置,也可以是仅具有图像读取功能的图像处理装置。此外,操作装置可以是不进行图像处理,而进行其它的处理(例如,通信处理、计算处理及显示处理等)的装置。总之,对于操作装置,只要具有通过对操作面板的操作而指示动作的主体的装置即可,可以是任意的装置。
发明的类别
本发明可以理解为上述的操作面板及具有该操作面板的操作装置。此外,本发明也可以理解为用于实现操作面板所实施的处理的信息处理方法,还可以理解为使控制操作面板的计算机(图10所示的处理装置30c)发挥功能的程序。可以通过存储程序的光盘等的记录介质的方式来提供该程序,也可以使计算机经由因特网等的通信线路下载,通过安装程序而设为可用等的方式来提供该程序。
第2实施方式
在第2实施方式中,图像处理装置具有图1所示的硬件结构。图像处理装置1的控制器2、打印机3、扫描仪4以及操作面板10如第1实施方式所示。
图12示出第2实施方式中的操作面板10的详细的结构。操作面板10具有触摸屏部12以及按钮部20。触摸屏部12具有操作面111、触摸面板112以及显示器113。操作面111是由用户的手指及记录笔等的指示体(用于指示的物体)指示而受理用户的操作的面。
触摸面板112对在操作面111中指示的位置进行检测,受理与该位置对应的操作。触摸面板112例如受理轻击(轻轻敲击)操作面111的操作。此外,触摸面板112受理轻弹操作及猛击操作、即,受理使操作面111中的指示体所指示的位置移动的操作。
显示器113使操作面111显示各种的图像。显示器113例如显示表示操作符的操作符图像。即,操作面111兼用作显示面。按钮部20是配置有多个按钮(通过用户按压而进行动作的开关的一种)的部分。在本第2实施方式中,按钮部20具有第1按钮21至第7按钮27这7个按钮。对各按钮分配电源的通断及复制处理的开始等的动作。
图13示出操作面板10的外观。操作面板10具有壳体13。壳体13是构成为长方体的形状的箱状的部件,存储图12所示的各部件。壳体13具有表面121,在表面121设置有长方形的操作面111。具体来说,在表面121形成有与操作面111相同的大小及形状(长方形)的开口,操作面111被嵌入到该开口中。
图14示出从侧面观察时的壳体13。操作面111位于壳体13中的存储有触摸屏部12的部分。如图14所示,操作面111被设置为高度与表面121相同。在此所指的高度是指以表面121为基准的高度,越从表面121凸出而高度越高,越从表面121回陷而高度越低。
由于表面121本身的高度为0,因此如图14所示,操作面111的高度也为0。另外,操作面111与表面121的高度不需要严格相同,容许制造时的公差程度。规定对用户来说的构成紧前侧及里侧的部分,由站在紧前侧的用户来操作操作面板10(壳体13)。
操作面111靠近表面121中的里侧且从用户观察时的左侧的角122的附近而配置。在比操作面111靠紧前侧的位置从左侧起并列配置有第1按钮21、第2按钮22、第3按钮23、第4按钮24,在操作面111的右侧从里侧起并列配置有第5按钮25、第6按钮26、第7按钮27。在第1按钮21的周围设置有凹陷部131。
凹陷部131是比表面121凹陷的部分。在第2按钮22、第3按钮23、第5按钮25及第6按钮26的周围分别设置有相同的凹陷部132、133、135及136。另一方面,在第4按钮24及第7按钮27的周围未设置有凹陷部。以下,将设置有凹陷部的按钮称为“第1操作按钮”,将未设置有凹陷部的按钮称为“第2操作按钮”。参照图15、图16对第1操作按钮及第2操作按钮的区别进行说明。
图15示出第4按钮24的截面。作为第2操作按钮之一的第4按钮24具有接触部241、伸缩部242以及弹簧243。接触部241例如是设为长方体的形状的部件,操作第4按钮24的用户的手指与四边形的接触面244接触。接触部241配置在壳体13的孔15中,在沿着孔15的内周面151的方向(表示孔15贯穿的朝向的贯通方向A)上移动。
在与接触部241的接触面244的相反侧固定有伸缩部242。伸缩部242是在贯通方向A上伸缩的部件,在内部设置有弹簧243。在第2实施方式中,如图15的(a)所示,设置第4按钮24,以使在未对接触面244施加任何力的状态时接触面244与壳体13的表面121的高度(贯通方向A上的位置)大致相同。
当用户进行按压接触面244的操作,而使接触部241在按入方向A2上移动按入量L1时,固定在接触部241上的伸缩部242如图15的(b)所示那样收缩。其结果,例如,切换未图示的电路的打开/闭合状态,与其联动地进行与第4按钮24对应的动作(例如,开始复制功能的动作等)。当用户使手指离开接触面244时,弹簧243推回接触部241,返回图15的(a)所示的状态。
图16示出第1按钮21的截面。作为第1操作按钮之一的第1按钮21具有接触部211、伸缩部212以及弹簧213。这些是具有与第4按钮24的接触部241、伸缩部242及弹簧243相同的形状、大小以及材料的物体(因此,弹簧系数也相同)。第1按钮21与第4按钮24的不同在与配置以及周围的形状。
在第1按钮21的周围设置有图13的说明中所述的凹陷部131。包围第1按钮21的部分即凹陷部131为比表面121凹陷(回陷)的部分。即,凹陷部131的高度比表面121(从表面121起的高度)低。设置第1按钮21,以使在未对接触面214施加任何力的状态时,从接触部211的表面121起的高度比凹陷部131的下端311低。
即,与作为第1操作按钮的第1按钮21相比,凹陷部131的从表面121起的高度较高。这意味着凹陷部131及第1按钮21均位于比表面121低的位置,因此凹陷部131设置在比第1按钮21更靠近表面121的位置。
与第1按钮21及第4按钮24进行比较,由于弹簧相同,因此与接触面接触后的按入量不变。但是,与第4按钮24相比,由于第1按钮21的接触面回陷,因此难以按压。相反地,与第1按钮21相比,第4按钮24的接触面位于较高的位置,因此容易按压。该按压容易度的关系在其它的第1操作按钮及第2操作按钮中也相同(即,与第1操作按钮相比,第2操作按钮更容易按压)。参照图17对这些第1操作按钮及第2操作按钮的配置进行说明。
图17示出操作面板10的操作方法的一例。如图17的(a)所示,操作面板10使配置在操作面111的里侧的评论显示区域114显示评论,使配置在其紧前侧的操作区域115显示操作符图像。评论是指对用户指示操作面板10的用法的评论(“请输入复制张数”等)及传递操作面板10状态的评论(“复制中”等)等。
操作符图像是指与按钮等的操作符同样地发挥功能的图像。当针对操作符图像进行轻击操作、轻弹操作及猛击操作等时,操作面板10受理该操作,图像处理装置1进行对应的动作。在针对操作符图像的操作中,轻弹操作及猛击操作是使图17的(b)所示的操作面111中的指示体(用户的手指等)所指示的位置移动的操作(以下,称为“移动操作”)。
在操作面板10中,作为移动操作进行使指示位置在沿着操作面111的短边的短边方向A3上移动的操作和使指示位置在沿着长方形的操作面111的长边的长边方向A4上移动的操作。使指示位置在短边方向A3上移动的操作是指例如使画面在短边方向A3上滚动的操作等。使指示位置在长边方向A4移动的操作是指使画面在长边方向A4上滚动的操作以及切换画面的操作等。
实际上,也可以考虑使指示位置倾斜地移动的情况,还可以考虑移动方向在中途产生变化的情况,但为了容易理解说明,在第2实施方式中,指示位置的移动方向限定为该2个方向。但是,该限定仅仅是为了用于说明,也可以进行使指示位置倾斜地移动的移动操作。
在移动操作中,可能会引起使指示体顺势移动到操作面111的外侧的情况。在该情况下,当指示体按压设置在操作面111的外侧的按钮时,会引起误操作(用户无意地操作)。在图17的(b)中,可能会由超出操作面111的指示体引起误操作,作为应警戒误操作的区域,在操作面111的紧前侧示出了误操作警戒区域14a,在操作面111的右侧示出了误操作警戒区域14b。
误操作警戒区域14a及14b为位于操作面111的周围中的由移动操作指示的位置进行移动的方向的延伸方向上的区域。具体来说,误操作警戒区域14a为位于进行移动操作的操作区域115的短边方向A3的延伸方向上的区域。此外,误操作警戒区域14b为位于进行移动操作的操作区域115的长边方向A4的延伸方向上的区域。
另外,在操作区域115的里侧也存在位于短边方向A3的延伸方向上的区域,在操作区域115的左侧也存在位于长边方向A4的延伸方向上的区域,但由于这些区域中未配置按钮,因此在此省略了图示。省略了图示。第1操作按钮设置在误操作警戒区域14a及14b之内而受理用户的操作。第1操作按钮为本发明的“第1操作部”的一例。
第2操作按钮设置在这些误操作警戒区域14a及14b之外而受理用户的操作。第2操作按钮为本发明的“第2操作部”的一例。如上所述,与第1操作按钮相比,该第2操作按钮容易按压。相反地,与第2操作按钮难相比,第1操作按钮难以按压。因此,假设即使移动操作面111的指示体在进行移动操作时超出于操作区域115而与第1操作按钮接触,和该指示体与第2操作按钮接触的情况相比,难以进行操作的受理。
此外,假设当第2操作按钮设置在误操作警戒区域14a及14b之内时,移动操作面111的指示体在进行移动操作时超出于操作区域115产生接触的情况下,与第1操作按钮相比,容易进行操作的受理。因此,第2操作按钮设置在误操作警戒区域14a及14b之外,以难以引起误操作。如上配置第1操作按钮及第2操作按钮,从而与在这些按钮的配置中未考虑误操作警戒区域的情况相比,触摸面板112的周边部的操作部的误操作被抑制。
此外,在第2实施方式中,第1操作按钮被凹陷部包围。由此,进行移动操作的手指即使超出于操作面111,在接触第1操作按钮之前用户会注意到凹陷部。由此,与未设置凹陷部的情况相比,难以进行误操作。此外,在第2实施方式中,假设即使在手指未停止在凹陷部中而与第1操作按钮接触,由于第1操作按钮比凹陷部低,因此与第1操作按钮比凹陷部高的情况相比,误操作被抑制。
此外,对于第1操作按钮,在使手指沿表面121滑动的情况下,如上所述,误操作被抑制。但是,在用户打算进行操作而从上方按压第1操作按钮的情况下,仅是接触面稍微低于表面121,因此不会比使手指从横向滑动情况难以按压。由此,在第2实施方式中,抑制操作面板中的误操作,同时抑制作为通常的操作部的可用性变差的情况。
变形例
上述的第2实施方式仅为本发明的实施的一例,可以如下进行变形。此外,可以根据需要组合实施第2实施方式及各变形例。
第1操作按钮的包围
在第2实施方式中,在第1操作按钮的周围设置凹陷,不限于此。
图18示出本变形例的第1按钮21a的截面。与第2实施方式同样地,第1按钮21a具有接触部211、伸缩部212以及弹簧213。第1按钮21a的周围设置有突起部141。
突起部141为比表面121突出的部分。即,包围第1按钮21a的部分即突起部141的高度比表面121高。此外,与作为第1操作按钮的第1按钮21a相比,突起部141的从表面121起的高度高。在本变形例中,即使进行移动操作的手指超出操作面111,与第2实施方式的凹陷部同样地,在接触第1操作按钮之前,用户会注意到突起部141。
因此,与未设置突起部141的情况相比,难以进行误操作。此外,假设即使手指未停止在突起部141中而与第1操作按钮接触,由于第1操作按钮比突起部141低,因此与第1操作按钮比突起部141高的情况相比,误操作被抑制。另外,突起部也起到阻碍用户的手指的移动的作用,因此与设置凹陷部的情况相比,对第1操作按钮的接触被抑制。
另一方面,在如第2实施方式那样设置了凹陷部的情况下,由于表面121不存在突起,因此表面121的设计变得简化。另外,在上述的各示例中,在第1操作按钮的周围的整体设置有凹陷部及突起部,但不限于此,也可以仅在一部分设置。在该情况下,凹陷部及突起部至少设置在操作面111侧即可。
图19示出本变形例的操作面板10b的外观。操作面板10b在各第1操作按钮的周围具有设置在操作面111侧的一半的范围内的突起部141b、142b、143b、145b及146b。这些突起部的高度均比表面121高。在该情况下,在进行移动操作的手指接触第1操作按钮之前,用户会注意到突起部141。
此外,也可以是在第1操作按钮的周围未设置起伏。
图20示出本变形例的第1按钮21c的截面。与第2实施方式同样地,第1按钮21c具有接触部211、伸缩部212以及弹簧213。在第1按钮21c的周围未设置有凹陷部,也未设置有突起部141。即,包围第1按钮21c的部分与表面121的高度相同。
其中,与第1按钮21c相比,包围第1按钮21c的部分的从表面121起的高度较高。即,第1按钮21c设置在其接触面214比表面121低的位置。通过该配置,与第2操作按钮相比,第1按钮21c也难以按压。此外,在图20的示例中,表面121不仅不存在突起部这样的突起部分,也没有凹陷部这样的凹陷部分,因此表面121的设计进一步简化。
运动能量的差别化
在第2实施方式中,通过将第1操作按钮配置为低于表面121,从而比第2操作按钮难以按压,难以受理操作。但是,难以受理操作的方法不限于此。第1操作按钮及第2操作按钮均为通过用户推动而受理操作的操作符。在此,可以是通过使推动按钮时的运动能量相互不同,从而难以受理操作。
图21示出本变形例的第1按钮21d的截面。如图21的(a)所示,第1按钮21d具有接触部211d、伸缩部212d以及弹簧213d。设置第1按钮21d,以使在未对接触部211d的接触面214d施加任何力的状态时,接触面214d与表面121的高度大致相同。伸缩部212d及弹簧213d的贯通方向A上的长度比第2实施方式的伸缩部212及弹簧213长。
因此,如图21的(b)所示,在用户按压接触面214d而使接触部211d在按入方向A2上移动比按入量L1大的按入量L2的情况下,进行与第1按钮21d对应的动作。另一方面,弹簧213d与第2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如图15所示的弹簧243及图16所示的弹簧213的粗细、匝数、线圈直径相同,弹簧常数也相同,但贯通方向A上的长度较长。
因此,与第2操作按钮相比,本变形例的第1操作按钮推动时的移动量(以下,称为“行程”)较大,用于推动至受理上述的操作为止的运动能量较大。由此,与第2实施方式同样地,与第1操作按钮相比,第2操作按钮难以进行操作的受理,和第2操作按钮的操作的受理容易度与第1操作按钮相同的情况相比,误操作被抑制。
此外,在图21的示例中,第1操作按钮的高度也与表面121相同,因此观察到第2操作按钮的眼睛也不变。另外,使运动能量彼此不同的方法不限于上述方法。
图22示出本变形例的第1按钮21e的截面。如图22的(a)所示,第1按钮21e具有接触部211e、伸缩部212e以及弹簧213e。
设置第1按钮21e,以使在未对接触部211e的接触面214e施加任何力的状态时,接触面214e与表面121的高度大致相同。弹簧213e与图15所示的弹簧243(第2操作按钮的弹簧)的匝数、线圈直径及贯通方向A上的长度相同,但粗细较粗,因此弹簧常数较大(由于弹簧的变形需要较大的力)。
在第1按钮21e中,在用户按压接触面214e而使图22的(b)所示的接触部211e在按入方向A2上移动按入量L1的情况下,进行与第1按钮21e对应的动作。即,第1操作按钮(第1按钮21e)及第2操作按钮的行程相同。但是,与第2操作按钮相比,第1操作按钮使用弹簧常数较大的弹簧,因此推动时的斥力较大,上述的运动能量较大。
因此,当以相同的方式施加力而进行操作时,与第2操作部相比,第1操作按钮难以进行操作的受理。因此,在图22的示例中,与图21的示例同样地,误操作被抑制。此外,在图22的示例中,将斥力设为较大,从而可以不将行程设为较长,因此与将行程设为较长的情况相比,第1操作按钮的贯通方向A上的尺寸被小型化。另一方面,将行程设为较长的情况可以是如下所述的情况。
例如,当手掌误按到第1操作按钮时,该手掌勾挂于表面121,因此按入量不会变大,与仅以手指按到的情况相比,有时施加较强的力。在该情况下,即使将弹簧常数设为较大,如果行程维持较小,则可能产生误操作,但当将行程设为较大时,自己的手掌会妨碍,因此容易不能被按入到受理操作的程度。由此,根据图21的示例,与不将行程设为较长的情况相比,由于面积较大,因此施加较大的时的误操作被抑制。
第2操作按钮
第2操作按钮不限于图15所示的情况。例如,在图15的示例中,接触面的高度与壳体13的表面121大致相同,但也可以比表面121凸出,也可以回陷。此外,也可以在第2操作按钮的周围设置凹陷部或突起部。任何第2操作按钮也未例如第1操作按钮程度回陷,以与第1操作按钮相比凹陷部较浅或者突起部较低的方式,设为与第1操作按钮相比容易进行操作的受理即可。
操作部
受理用户的操作的操作部不限于第2实施方式中所述的接触面为四边形的按钮。例如,也可以是设为圆形或者椭圆形等的其它形状的按钮。此外,也可以不是按钮,而是拨杆开关、摇臂开关(拨动开关)、滑动开关或者旋转开关等。在这些操作部的情况下,如上述变形例那样,例如通过使开关的可动部分推动时的力的大小、移动量或者这双方不同,从而使第1操作部及第2操作部的按压容易度不同即可。
按钮的接触面的可按入范围
按钮为当由用户按压接触面时在按压的方向上移动而受理操作的操作部。有时在按钮中,即使按压接触面的角,接触部也一边倾斜一边被按入而受理操作。将该按压方法称为“角按压”。
与不能进行角按压的按钮相比,能够进行角按压的按钮钮容易按压。由此,在本变形例中,将不能进行角按压的按钮用于第1操作按钮,将能够进行角按压的按钮用为第2操作按钮。
图23示出可进行角按压的第2操作按钮的截面。图23中示出了具有接触部241f、伸缩部242f以及弹簧243f的第4按钮24f。
与图15所示的第2实施方式的第4按钮24相比,接触部241f与图23的(a)所示壳体13之间的间隙较大。因此,当在按入方向A2上按压接触面244f的角时,如图23的(b)所示,被倾斜地按入。在该情况下,伸缩部242f收缩,进行操作的受理。在能够进行角按压的按钮与不能进行角按压的按钮中,接触面中的可按入的范围不同。
图24示出接触面的可按入的范围。在图24的(a)中,示出了作为第1操作按钮的第1按钮21f的接触面214f中的可按入的范围16f。在第1按钮21f的情况下,当按压角时,接触部要倾斜,但由于与壳体13之间的间隙较小,因此立即与壳体13接触。于是,在壳体13之间摩擦发挥作用,在按入方向A2上未被按入。
因此,范围16f为在被按压的情况下接触部被按入而不会倾斜的范围、即,为接触面214f中的靠近中央的范围。图24的(b)中示出了作为第2操作按钮的第4按钮24f的接触面244f中的可按入的范围17f。由于第4按钮24f能够进行角按压,因此接触面244的整个表面构成范围17f。
由此,在本变形例中,与第2操作按钮相比,第1操作按钮的被用户按压的接触面中的在施加了力的情况下在被按压的方向上移动的范围(如图24所示的可按入的范围)变窄。通过该范围的区别,与第2实施方式同样地,第1操作按钮比第2操作按钮更难以按压,因此触摸面板112的周边部的操作部的误操作被抑制。
此外,在本变形例中,由于表面121不需要突起部,也不需要凹陷部,因此表面121的设计变得简化。另外,在图24的示例中,在第1操作按钮被按入时,接触部并未完全倾斜,可以是以多少倾斜的状态被按入。在该情况下,如果第1操作按钮的接触面的可按入的范围比第2操作按钮的接触面的可按入的范围窄,则第1操作按钮难以被按压,因此与上述同样地误操作被抑制。
操作受理的控制
在第2实施方式中,为了抑制误操作,而使操作按钮的操作的受理容易度不同,但误操作的抑制方法不限于此。
图25示出本变形例的操作面板10g的详细的结构。操作面板10g具有触摸屏部12g、按钮部20g以及处理装置30g。
触摸屏部12g具有操作面111g、触摸面板112g以及显示器113g。按钮部20g具有第1按钮21g至第7按钮27g这7个按钮。在本变形例中,这些按钮能够控制操作的受理的有无。由处理装置30g进行该控制。
处理装置30g为具有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内存、存储器以及与各硬件的接口等的计算机。处理装置30g与各硬件进行数据交换,控制各自的动作。此外,处理装置30g对操作面板10g的各部件与控制器2的交换进行中继。例如,当受理了来自按钮部20g所具有的各按钮的操作数据时,处理装置30g向图12所示的控制器2供给该操作数据。
此外,当从触摸面板112g受理了操作数据时,处理装置30g向图12所示的控制器2供给该操作数据。从触摸面板112g供给的操作数据是表示由用户的手指等的指示体指示的位置的数据。在该操作数据所示的位置(指示位置)移动到操作面111g的端部而未检测到指示位置的情况下,处理装置30g进行控制,以使按钮部20g所具有的按钮不受理操作。
处理装置30g为本发明的“控制部”的一例。具体来说,在检测不到指示位置的情况下,即使在规定的期间内从按钮部20g所具有的各按钮供给了操作数据,处理装置30g也停止向控制器2的供给。其结果,即使按钮部20g所具有的各按钮在该期间内(操作受理的停止期间)被按压,操作也未被受理。这些按钮为本发明的“操作部”的一例。
在本变形例中,例如,进行再现超出于操作面111的指示体(手指等)进行误操作的过程的实验,对从指示体超出起到进行误操作为止的时间进行测量。并且,测量到的时间的平均值(例如,数秒钟)被用为操作受理的停止期间。在本变形例中,即使超出操作面111的手指按压按钮,如果在操作受理的停止期间内,则操作就不被受理。由此,与在停止期间内也继续操作的受理的情况相比,误操作被抑制。
另外,处理装置30g可以进行控制,以使在操作受理的停止期间内仅第1操作按钮不受理操作,第2操作按钮受理操作。由此,抑制针对第1操作按钮的误操作,同时关于设置在被误操作的可能性较小的区域的第2操作按钮,在针对操作面111的操作之后,可以立即进行操作。
另外,停止操作的受理的方法不限于上述的方法。例如,可以对各按钮设置控制电路,当处理装置30g针对该控制电路进行操作的受理停止的指示时,控制电路停止向处理装置30g供给操作数据。在该方法中,在超出了操作面111的手指按压了按钮的情况下,如果在操作受理的停止期间内,则操作不能被受理。
误操作警戒区域
可能引起误操作的误操作警戒区域不限于图17中所示的区域。
图26示出本变形例的操作面板10h的操作方法的一例。操作面板10h的操作面111h的整个面显示操作区域115h。在该情况下,位于操作区域115h的短边方向A3的延伸方向上的区域构成误操作警戒区域14h,位于操作区域115h的长边方向A4的延伸方向上的区域构成误操作警戒区域14h。
误操作警戒区域14h与图17所示的误操作警戒区域14b相比在短边方向A3上更长,包含配置在操作面111h的右侧的所有3个按钮。因此,在第2实施方式中,第2操作按钮的最里侧的按钮构成被凹陷部137h包围的第7按钮27h(即,第1操作按钮)。在图26的示例中,进行了移动操作的指示体(手指等)可能超出至配置有第7按钮27h的位置,通过将第7按钮27h作为第1操作按钮,比第2操作按钮(在该示例中,仅为第4按钮24h)更难以按压,从而误操作被抑制。
图27示出本变形例的操作面板10j操作方法的一例。与图17的示例同样地,在操作面板10j的操作面111j显示评论显示区域114h及操作区域115h。但是,在图27的示例中,除了短边方向A3及长边方向A4以外,作为移动操作,还进行使指示位置在右下方向的倾斜方向A5上移动的操作。在该情况下,组合位于操作区域115j的短边方向A3的延伸方向上的区域、位于长边方向A4的延伸方向上的区域、以及位于倾斜方向A5的延伸方向上的区域得到的L字形的区域构成误操作警戒区域14j。
除了操作区域115j的紧前侧及右侧的按钮以外,误操作警戒区域14j还包含位于右下侧的第4按钮24j。因此,第4按钮24j构成被凹陷部134j包围的第1操作按钮。比第2操作按钮(在该示例中,仅为第7按钮27j)更难以按压。由此,针对第4按钮24j的误操作也被抑制。
另外,由于人推动,因此指示位置不限于在短边方向A3、长边方向A4及倾斜方向A5那样总是直线地移动。例如,有时也描绘弧形、或者描绘波状的轨迹。此外,例如,在短边方向A3上移动的情况下,根据操作的度移动的方向稍许不同。但是,例如,如果是使画面滚动的操作,则指示位置向除了滚动方向以外的方向的移动量不影响操作。在该情况下,作为滚动方向为指示位置的移动方向的情况,规定误操作警戒区域即可。
此外,在日语输入中的轻弹操作的情况下,也同样地,无关乎实际的指示位置的移动方向,作为上下左右的4个方向为指示位置的移动方向的情况,规定误操作警戒区域即可。此外,例如,在作为删除图标的操作而进行使图标移动至操作面111的端部而向画面外抛出这样的操作的情况下,指示位置的轨迹可以为各种各样的形状和方向。在该情况下,例如,将与操作面111的端部垂直的方向(指示位置最可能移动的方向)视为移动方向规定误操作警戒区域即可。
除此之外,例如,使多人的用户试行上述的图标的削除操作,其结果,可以将描绘的指示位置的移动方向的平均的朝向视为移动方向来规定误操作警戒区域。总之,将在使用操作面板的用户进行移动操作时可能误使指示体移动至操作面111之外的区域规定为误操作警戒区域即可。
操作面
在第2实施方式中,操作面111兼用于显示面,但不限于此,也可以单独设置显示面。在该情况下,称为所谓的触摸板的设备用于触摸面板,用户操作未显示图像的操作面。
操作装置
由操作面板操作的装置(操作装置)不限于第2实施方式中所述的图像处理装置。操作装置例如可以是仅具有图像形成功能的图像处理装置,也可以是仅具有图像读取功能的图像处理装置。此外,操作装置可以是不进行图像处理,而是进行其它处理(例如,通信处理、计算处理及显示处理等)的装置。总之,操作装置只要是具有通过对操作面板的操作而指示动作的主体的装置即可,可以是任意的装置。
发明的类别
本发明可以理解为上述的操作面板及具有该操作面板的操作装置。此外,本发明也可以理解为用于实现操作面板所实施的处理的信息处理方法,还可以理解为使控制操作面板的计算机(如图25所示的处理装置30g)发挥功能的程序。通过存储程序的光盘等的记录介质的方式来提供该程序,也可以使计算机经由因特网等的通信线路下载,通过安装程序而设为可用等的方式来提供该程序。
第3实施方式
在第3实施方式中,图像处理装置具有图1所示的硬件结构。图像处理装置1的控制器2、打印机3、扫描仪4及操作面板10如第1实施方式所示。图像处理装置1为本发明的“操作装置”及“操作对象的装置”的一例,控制器2、打印机3及扫描仪4为本发明的“主体”的一例。
图28示出第3实施方式中的操作面板10的详细结构。操作面板10具有显示器113以及按钮部20。显示器113具有显示面111a。显示器113使显示面111a显示各种的图像。按钮部20为配置有多个按钮(通过用户按压而进行动作的开关的一种)的部分。在第3实施方式中,按钮部20具有第1按钮21至第7按钮27这7个按钮。对各按钮分配电源的通断及复制处理的开始等动作。
图29示出操作面板10的外观。操作面板10具有壳体13。壳体13是构成为长方体的形状的中空的板状的部件,存储图28所示的各部件。在此所谓的“板状”是指在手持时,不是“棒状”那样完全握住的形状(例如,电视遥控器的形状),而是在构成正反的2个面具有某种程度的大小而需要抓握端部的形状。壳体13为单手抓握端部的程度的厚度。规定对用户来说的构成紧前侧及里侧的部分,由站在紧前侧的用户操作操作面板10(壳体13)。
壳体13具有设置有长方形的显示面111a的表面121。在壳体13的紧前侧设置有细长的圆柱状的旋转轴部件43。壳体13在能够以旋转轴部件43的中心轴44为中心进行旋转的状态下安装于图像处理装置1。用户通过使壳体13旋转,从而例如能够根据自己的个子的高度调整操作面板10的角度,以容易观察到显示面111a。
显示面111a靠近表面121中的里侧且从用户观察时的左侧的角122附近而配置。在比显示面111a靠紧前侧的位置从左侧起并列配置有第1按钮21、第2按钮22、第3按钮23、第4按钮24。此外,在显示面111a的右侧从里侧起并列配置有第5按钮25、第6按钮26、第7按钮27。由此,在壳体13的表面121设置有在图像处理装置1的操作中使用的操作部(显示面111a及各按钮)。表面121为本发明的“操作面”的一例。
在第5按钮25的周围设置有凹陷部135。凹陷部135为表面121中的凹陷的部分。换而言之,凹陷部135为表面121向壳体13的内部侧凹陷的部分。在第6按钮26及第7按钮27的周围分别设置有同样的凹陷部136及137。另一方面,在从第1按钮21至第4按钮24的周围未设置有凹陷部。
在第3实施方式中,将未设置有凹陷部的按钮称为“第1操作按钮”,将设置有凹陷部的按钮称为“第2操作按钮”。第1操作按钮为本发明的“第1操作部”的一例,第2操作按钮为本发明的“第2操作部”的一例。参照图30至图32对第1操作按钮与第2操作按钮的结构上的区别进行说明。
图30示出第1按钮21的截面。作为第1操作按钮之一的第1按钮21具有接触部211、伸缩部212以及弹簧213。接触部211例如是构成为长方体的形状的部件,操作第1按钮21的用户的手指与四边形的接触面214接触。接触部211配置在壳体13的孔15中,在沿着孔15的内周面151的方向(表示孔15贯穿壳体13的朝向的贯通方向A)上移动。
接触部211在接触面214的相反侧固定有伸缩部212。伸缩部212为在贯通方向A上伸缩的部件,在内部设置有弹簧213。在第3实施方式中,如图30的(a)所示,设置第1按钮21,以使在未对接触面214施加任何力的状态时,接触面214与壳体13的表面121的高度(贯通方向A的位置)大致相同。在此所指的高度是指以表面121为基准的高度,越从表面121凸出而高度越高,越从表面121回陷而高度越低。
当用户进行按压接触面214的操作,使接触部211在按入方向A2上移动按入量L1时,固定于接触部211的伸缩部212如图30的(b)所示地收缩。其结果,例如,切换未图示的电路的打开/闭合状态,与其联动地进行与第1按钮21对应的动作(例如,开始复制功能的动作等)。当用户使手指离开接触面214时,弹簧213推回接触部211,返回图30的(a)所示的状态。
图31示出第5按钮25的截面。作为第2操作按钮之一的第5按钮25具有接触部251、伸缩部252以及弹簧253。这些部件为具有与第1按钮21的接触部211、伸缩部212及弹簧213相同的形状、大小及材料的物体(因此,弹簧系数也相同)。第5按钮25与第1按钮21不同在与配置及周围的形状。
在第5按钮25的周围设置有图29所示的凹陷部135。即,壳体13的包围第5按钮25的部分(即,凹陷部135)比表面121回陷。第5按钮25被设置为在未对接触面254施加任何力的状态时,与凹陷部135的下端315相比接触面254位于较低的位置。即,凹陷部135比表面121回陷,但第5按钮25比其凹陷部135进一步回陷。
将该接触面254与表面121之间的距离设为距离L2。当与第1按钮21相比时,第1按钮21的接触面214与表面121之间的距离几乎为0,因此与第1按钮21相比,第5按钮25的接触面(由用户按压的面)回陷距离L2的量。第5按钮25及第1按钮21的弹簧相同,因此在接触了接触面之后到受理操作为止的按入量不变。
但是,与第1按钮21相比,第5按钮25的接触面难以按压回陷的量,操作难以被受理。相反地,与第5按钮25相比,第1按钮21的接触面位于较高的位置,因此容易按压,操作容易被受理。
图32示出第6按钮26及第7按钮27的截面。在图32的(a)中,示出了第6按钮26所具有的接触部261、伸缩部262以及弹簧263。在图32的(b)中,示出了第7按钮27所具有的接触部271、伸缩部272以及弹簧273。与第5按钮25同样地,这些伸缩部及弹簧与第1按钮21的形状、大小及材料相同。
在第6按钮26的周围设置有图29所示的凹陷部136,在第7按钮27的周围设置有图29所示的凹陷部137。与第5按钮25同样地,即,第6按钮26及第7按钮27的包围本按钮的部分(即,凹陷部)比壳体13的表面121回陷。此外,第6按钮26及第7按钮27均比各自的周围的凹陷部进一步回陷。
因此,与第1操作按钮相比,第2操作按钮的难以进行操作的受理。并且,该区别是由包含包围操作部的部分(凹陷部)在内的第2操作按钮的形状引起的。即,第2操作按钮设为与第1操作按钮相比难以进行操作的受理的形状。将第6按钮26的接触面264与表面121之间的距离设为距离L3,将第7按钮27的接触面274与表面121之间的距离设为距离L4。
与从第2操作按钮的表面121起的各距离相比,成为距离L4>L3>L2。即,即使对第2操作按钮彼此进行比较,第7按钮27最难以受理操作,第6按钮26次难以受理操作。并且,在第2操作按钮中,第5按钮25最容易受理操作。参照图33对第1操作按钮及第2操作按钮的表面121上的配置进行说明。
图33是用于说明按钮的配置的图。在使操作面板10旋转时,容易把持容易把持的端部。此外,当把持旋转轴(旋转轴部件43的中心轴44)的附近时,旋转需要较大的力,因此容易把持尽可能远离旋转轴的位置。在图33中,考虑了这些把持的容易度,在用户使操作面板10旋转时该的用户的手会接触到的可能性较高的区域被规定为接触区域16。
在第3实施方式中,从表面121的外缘123起到规定的距离L5处的区域,且排除从操作面板10旋转轴(旋转轴部件43中心轴44)起的规定的距离L6处的范围的区域被规定为接触区域16。距离L5例如通过实验等测量在一般的用户(也可以是比一般的用户的手更大的用户)把持操作面板10的端部的情况下从可能会接触的端起的距离而规定。
例如,在把持一般的用户(也可以是比一般的用户的力更强的用户)难以使操作面板10旋转的程度的靠近旋转轴的位置的情况下,通过实验等测量该用户的手会与表面121接触的部分与旋转轴之间的距离,而规定距离L6。第1按钮21等的第1操作按钮设置在接触区域16之外,第5按钮25等的第2操作按钮设置在接触区域16之内。
与上述的第2操作按钮相比,第1操作按钮容易受理操作。相反地,与第1操作按钮相比,第2操作按钮难以受理操作。因此,即使在使操作面板10旋转时用户握住接触区域16而与第2操作按钮接触,和与第1操作按钮接触的情况相比,难以进行操作的受理。
在第3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地配置第1操作按钮及第2操作按钮,从而与在接触区域16之内设置第1操作按钮的情况相比,抓握操作面板10时的误操作被抑制。此外,通过在接触区域16之外设置第1操作按钮,从而制上述的误操作被抑,同时与将全部设为第2操作按钮的情况相比,容易操作的按钮(第1操作按钮)也被利用。
此外,在第3实施方式中,关于3个第2操作按钮,以越远离中心轴44越难以进行操作的受理的方式配置第2操作按钮。在使操作面板10旋转时,由于以较小的力使其旋转,因此容易把持尽力能地远离中心轴44的位置。即,越远离中心轴44,在操作面板10的旋转时用户的手会接触的可能性越高,因此操作更难以被受理,进一步减小进行误操作的可能性。
另一方面,越靠近中心轴44,在操作面板10的旋转时用户的手会接触的可能性越低,操作更容易被受理,提高了操作面板10整体中的操作的容易度。此外,在第3实施方式中,第2操作按钮被凹陷部包围。如果在操作面板10的旋转时用户的手与凹陷部接触,则导致加减力、或者进行换手,以使注意到该情况的用户不按压按钮。
此外,在第3实施方式中,第2操作按钮由于其形状而比第1操作按钮难以进行操作的受理。由此,例如,即使未设置控制操作的受理的功能,误操作也被抑制。具体来说,第2操作按钮的接触面比第1操作按钮回陷。由此,例如,只要指尖这样的尖的部分不接触,第2操作按钮就不受理操作。
以外,在第3实施方式中,在第2操作按钮的周围设置凹陷部。由此,与在未设置凹陷部的情况、即包围第2操作按钮的部分未比表面121回陷的情况相比,容易按压在有意地操作第2操作按钮时而回陷的接触面。
变形例
上述的第3实施方式仅为本发明的实施的一例,可以如下进行变形。此外,可以根据需要组合实施第3实施方式及各变形例。
第2操作按钮的包围
在第3实施方式中,在第2操作按钮的周围设置了凹陷,但不限于此。
图34示出本变形例的第5按钮25a的截面。与第3实施方式同样地,第5按钮25a具有接触部251、伸缩部252以及弹簧253。在壳体13a中的第5按钮25a的周围设置突起部145。
包围第5按钮25a的部分即突起部145比壳体13a的表面121a凸出(突出)。即,突起部145的高度比表面121a高。与凹陷部相比突起部与用户的手接触时的刺激更容易变大,用户会注意到第2操作按钮的存在。因此,根据本变形例,与设置凹陷部的情况相比,容易引起注意以注意到第2操作按钮的存在而不进行误操作。
在本变形例中,作为第1操作按钮,例如,使用了图30所示的第1按钮21。因此,与第3实施方式同样地,在第1操作按钮的周围既未设置凹陷部,也未设置突起部。即,在壳体13a中,与包围第1操作按钮(第1按钮等)的部分相比,包围第2操作按钮(第5按钮25a等)的部分的从表面121a起的高度更高。
由此,在操作面板的旋转时用户会接触的可能性较小的区域(接触区域16之外)中,表面121上不存在凹凸,表面121的设计变得简化。此外,与作为第2操作按钮的第5按钮25a相比,突起部145的从表面121起的高度较高。即,第5按钮25a比突起部145回陷。
另一方面,在本变形例中,与第3实施方式同样地,第1操作按钮未从表面121凸出也未回陷。因此,在本变形例中,与第1操作按钮相比,作为第2操作按钮的第5按钮25a更难以受理操作。由此,与第3实施方式同样地,抓握操作面板时的误操作被抑制。
第2操作按钮的大小
在上述的各示例中,使第2操作按钮回陷,从而难以进行操作的受理,但不限于此。
图35示出本变形例的第5按钮25b的截面。第5按钮25b具有接触部251b、伸缩部252b以及弹簧253b。
在本变形例中,作为第1操作按钮,例如,使用图30所示的第1按钮21。接触部251b接触面254b的面积比该第1按钮21的接触面214小。其它的第2操作按钮(第6按钮及第7按钮)的接触部也是同样的。因此,在本变形例中,第2操作按钮(第5按钮25b等)的被用户按压的面即接触面的尺寸(面积)比第1操作按钮(第1按钮21)小。
因此,与第1操作按钮相比,在用户的手接触到的情况下,手容易钩挂于接触面的周围的表面121b,第2操作按钮难以进行操作的受理。如第5按钮25b那样,在周围未设置凹陷部,也未设置突起部,如接触面254b那样,为从表面121b凸出,也未回陷的情况下,与第1操作按钮相比,难以进行操作的受理。
如上所述,在本变形例中,在第1操作按钮及第2操作按钮中,可以将接触面的尺寸以外的结构设为相同。在该情况下,不存在第1操作按钮及第2操作按钮的表面121的凹凸。另外,不需要完全消除表面121的凹凸,在本变形例中,可以并用。例如,可以在本变形例的第2操作按钮的周围设置凹陷部或突起部。
此外,可以将本变形例的第2操作按钮设定为比表面121b、凹陷部或者突起部回陷。在任意的情况下,通过将接触面的尺寸设为较小,从而实现操作的受理难度,因此可以将凹凸的程度设为较小。即,在本变形例中,与将各按钮的接触面的尺寸设为相同的情况相比,可以采用将壳体的表面的凹凸设为较少的设计。
抓握部
在操作面板上具有假设用户抓握而容易钩挂手指的形状。
图36示出本变形例的操作面板10c。图36的(a)中示出了操作面板10c的正面,图36的(b)中示出了操作面板10c的右侧面。操作面板10c在壳体13c的表面121c的背面124c的外缘123c侧的区域设置缺口部17。
缺口部17是设为从壳体13c的长方体的形状切取出一部分而形成的形状的部分。对于设置有缺口部17的部分,由于壳体13c较薄,因此用户容易抓握。这种缺口部17为用于容易抓握壳体13c的部分,为本发明的“抓握部”的一例。背面124c具有设置有该缺口部17的部位以及未设置该缺口部的部位。
在图36的(a)中,图33所示的接触区域16中的在背侧设置有缺口部17的区域被表示为抓握区域18。接触区域16设置有第5按钮25c、第6按钮26c、第7按钮27c作为第2操作按钮,其中的第6按钮26c设置在抓握区域18中。在本变形例中,根据接触面的尺寸操作的受理容易度而不同。
例如,3个第2操作按钮的接触面的尺寸均比作为第1操作按的第4按钮24c小。在第2操作按钮中,第5按钮25c的接触面最大,第7按钮27c的接触面次大,第6按钮26c的接触面最小。即,与在背侧未设置缺口部17的区域(第5按钮25c及第7按钮27c)相比,在第2操作按钮中的在背侧设置有缺口部17的区域(第6按钮26c),难以进行操作的受理。
抓握区域18由于在背侧设置有缺口部17,因此与在背侧未设置缺口部17的区域相比,在操作面板10c的旋转时抓握壳体13c的端部的用户的手容易接触。在本变形例中,在设置有缺口部17这样的抓握部的操作面板中,用户的手接触的可能性越高的按钮,操作越难被受理。由此,与第2操作按钮全部相同的情况相比,进一步减小进行误操作的可能性。
在图36的示例中,作为抓握部的缺口部17具有凹形状(凹陷),该凹形状的部分较薄,从而容易抓握壳体13c的端部。在本变形例中,不限于此,例如,抓握部可以具有凸形状(凸起)。在该情况下,指钩挂于凸出的抓握部,从而容易施加力,而容易抓握壳体。此外,抓握部也可以具有凹凸形状(凹陷及凸起这双方)。
在该情况下,手指钩挂于凸出的部分,同时牢握变薄的凹陷部分,因此进一步容易抓握壳体。此外,抓握部不限于具有凹凸形状。例如,可以在外缘的背侧设置把手(U字形或L字形等)。在该情况下,手指钩挂于把手,因此容易抓握壳体。此外,也可以在外缘的背侧粘贴有防滑橡胶。在该情况下,由于指尖难以滑动,容易抓握壳体。
另外,在本变形例中,可以与接触区域无关地,仅根据与抓握部的位置关系来设置第1操作按钮及第2操作按钮。在该情况下,第1操作按钮设置在背面(例如,背面124c)中的未设置作为抓握部的缺口部17的区域的表侧,受理用户的操作。第2操作按钮设置在背面中的设置有作为抓握部的缺口部17的区域的表侧,受理用户的操作。
并且,与第1操作按钮相比,第2操作按钮的操作的难以被受理。在该情况下,对于第2操作按钮,与在背侧未设置缺口部17的第1操作按钮相比,在操作面板的旋转时抓握壳体的端部的用户的手容易接触。因此,无关乎是否在背侧设置有缺口部17,与配置第1操作按钮及第2操作按钮的情况相比,被误操作的可能性变小。
表面的形状
在第3实施方式中,操作面板的表面(操作面)为(圆角)四边形,但不限于该形状,也可以设为其它形(圆形、椭圆形、其它多边形等)。
角和边
操作面板的表面(操作面)为具有边和角的多边形的形状的情况下,如下配置第2操作按钮。
图37示出本变形例的操作面板10d。操作面板10d设置在显示面111d靠近表面121d的左侧且靠近紧前侧的位置。在显示面111d的里侧从左侧起设置有第1按钮21d、第2按钮22d、第3按钮23d、第4按钮24d。
此外,在显示面111d的右侧设置有第5按钮25d、第6按钮26d以及第7按钮27d。其中的从第1按钮21d至第6按钮26d这6个按钮为设置在接触区域16d之内的第2操作按钮,因此接触面比设置在接触区域16d之外的第1操作按钮的第7按钮27d小,操作难以被受理。
此外,图37中示出接触区域16d中的位于表面121d的角的位置的角区域19。该角区域19设置有第1按钮21d及第4按钮24d,与其它第2操作按钮相比,这些按钮的接触面较小。即,在本变形例中,与配置在表面121d的边情况相比,在配置在第2操作按钮中的表面121d的角的情况下,难以进行操作的受理。
在使操作面板旋转时,与边的部分相比,角的部分更容易抓握。在本变形例中,比较容易抓握的区域的第2操作按钮的操作更难以被受理,在具有存在角的操作面(在本变形例中,为表面121d)的操作面板中,与所有的第2操作部相同的情况相比,被误操作的可能性进一步变小。
第1操作按钮
第1操作按钮不限于图30所示的部件。例如,在图30的示例中,接触面的高度与壳体13的表面121大致相同,但也可以比表面121凸出,也可以回陷。此外,也可以在第1操作按钮的周围设置凹陷部或突起部。任何第1操作按钮也未例如第2操作按钮那种程度回陷,以与第2操作按钮相比,凹陷部较浅或者突起部较低的方式,设为与第2操作按钮相比容易进行操作的受理即可。
操作部
受理用户的操作的操作部不限于第3实施方式中所述的接触面为四边形的按钮。例如,可以是设为圆形或椭圆形等的其它形状的按钮。此外,可以不是按钮,而是拨杆开关、摇臂开关(拨动开关)、滑动开关或者旋转开关等。即使为这些操作部,如上述变形例那样,例如,通过使开关的可动部分推动时的力的大小、移动量或者这两者不同,从而使第1操作部及第2操作部的按压容易度不同即可。
操作装置
由操作面板操作的装置(操作装置)不限于第3实施方式所示的图像处理装置。操作装置例如可以是仅具有图像形成功能的图像处理装置,也可以是仅具有图像读取功能的图像处理装置。此外,操作装置可以是不进行图像处理,而进行其它的处理(例如,通信处理、计算处理及显示处理等)的装置。总之,对于操作装置,只要具有通过对操作面板的操作而指示动作的主体的装置即可,可以是任意的装置。
操作面板
此外,第3实施方式的操作面板以旋转轴为中心可旋转地安装于装置主体,但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设置为能够从装置主体拆卸。此外,也可以是未安装于装置主体而受理操作的遥控器。
在这些情况下,如果操作面板设为与第3实施方式的操作面板10相同的板状的形状,则也可能引起如下问题:在把持该操作面板而搬运该操作面板时,由于用户操作把持面板的端部,因此可能会导致无意地按压按钮的情况。由此,如第3实施方式那样,将从设置有操作部的表面的外缘起的规定的距离处的区域规定为接触区域,将第1操作按钮设置在接触区域之外,将与第1操作按钮相比难以进行操作的受理的第2操作按钮设置在接触区域之内,被误操作的可能性变小。

Claims (23)

1.一种操作面板,其具有:
壳体;
读取部,其从靠近所述壳体的规定的位置的介质读取信息;
第1操作部,其设置在所述壳体的表面中的包括所述位置在内的规定的范围之外,受理操作;以及
第2操作部,其设置所述范围之内,受理操作,并且与所述第1操作部相比,难以进行操作的受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操作面板,其中,
所述第1操作部及所述第2操作部通过被用户推动而受理操作,
与所述第1操作部相比,所述第2操作部推动至受理操作为止所需的运动能量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操作面板,其中,
与所述第1操作部相比,所述第2操作部推动时的斥力大。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操作面板,其中,
与所述第1操作部相比,所述第2操作部推动至受理所述操作为止的移动量大。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操作面板,其中,
本操作面板规定对用户来说成为紧前侧的部分,
所述范围被规定在比所述位置靠本操作面板的里侧。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操作面板,其中,
在从所述读取部进行读取起的规定的期间内,所述第2操作部不受理对本操作部的操作。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操作面板,其中,
在所述第1操作部及所述第2操作部中包括了在周围设置了起伏的部分,
所述第2操作部的周围的起伏的高低差比所述第1操作部的周围的起伏的高低差小。
8.一种操作面板,其具有:
壳体;
读取部,其从靠近所述壳体的规定的位置的介质读取信息;以及
操作部,其受理操作,并且在从所述读取部读取所述信息起的规定的期间内不受理操作。
9.一种操作面板,其具有:
操作面;
触摸面板,其受理使所述操作面中的指示体指示的位置移动的操作;
壳体,其具有设置了所述操作面的表面;
第1操作部,其设置在存在于所述操作面的周围中的所述位置通过所述操作移动的方向的延伸方向上的区域内,受理用户的操作;以及
第2操作部,其设置在所述表面的所述区域外,受理用户的操作,且在移动所述操作面的所述指示体接触时,与所述第1操作部相比,容易进行操作的受理。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操作面板,其中,
就所述壳体的包围所述第1操作部的部分而言,至少所述操作面侧比该第1操作部高。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操作面板,其中,
就包围所述第1操作部的部分而言,高度与所述表面相同,或者比所述表面低。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操作面板,其中,
就包围所述第1操作部的部分而言,至少所述操作面侧比所述表面高。
13.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操作面板,其中,
所述第1操作部及所述第2操作部为被用户按压时向被按压的方向移动而受理操作的按钮,
与所述第2操作部相比,所述第1操作部的被用户按压的面中的施加了力时向所述被按压的方向移动的范围窄。
14.一种操作面板,其具有:
操作面;
触摸面板,其受理使所述操作面中的指示体指示的位置移动的操作;
操作部,其受理用户的操作,并且能够控制是否进行操作的受理;以及
控制部,在所述位置移动到所述操作面的端部而检测不到所述位置的情况下,该控制部进行控制,以使所述操作部不受理操作,
所述控制部进行控制,以使配置在所述位置移动的方向的延伸方向上的所述操作部不受理操作。
15.一种操作装置,其具有:
权利要求9至14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操作面板;以及
通过对所述操作面板的操作而指示动作的主体。
16.一种操作面板,其具有:
板状的壳体,其具有操作面,该操作面设置有装置的操作所用的操作部;
第1操作部,其设置在从所述操作面的外缘起的规定的距离处的区域外,受理用户的操作;以及
第2操作部,其设置在所述区域内,受理用户的操作,并且与所述第1操作部相比,难以进行操作的受理。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操作面板,其中,
所述壳体能够以旋转轴为中心旋转地安装于操作对象的装置,
在所述区域中,将从所述旋转轴起的规定的距离处的范围除外。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操作面板,其中,
越远离所述旋转轴,所述第2操作部越难以进行操作的受理。
19.权利要求16至18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操作面板,其中,
在所述壳体的所述操作面的背面的外缘侧的区域中存在设置有容易抓握该壳体的抓握部之处、以及未设置抓握部之处,
在所述第2操作部中的背侧设置有所述抓握部的部分与在背侧未设置所述抓握部的部分相比,难以进行操作的受理。
20.一种操作面板,其具有:
板状的壳体,其具有操作面,该操作面设置有对装置进行操作的操作部,并且在所述操作面的背面的外缘侧的区域中存在设置有容易抓握该壳体的抓握部之处、以及未设置该抓握部之处;
第1操作部,其设置在所述背面中的未设置所述抓握部的区域的表侧,受理用户的操作;以及
第2操作部,其设置在所述背面中的设置有所述抓握部的区域的表侧,受理用户的操作,并且与所述第1操作部相比,难以进行操作的受理。
21.根据权利要求19或20所述的操作面板,其中,
所述抓握部具有凹形状、凸形状或者凹凸形状。
22.权利要求16至21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操作面板,其中,
所述操作面为具有边和角的多边形的形状,
所述第2操作部中的配置在所述操作面的角的部分与配置在所述操作面的边的部分相比,难以进行操作的受理。
23.一种操作装置,其具有:
权利要求16至22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操作面板;以及
通过对所述操作面板的操作而指示动作的主体。
CN201910140284.7A 2018-08-22 2019-02-26 操作面板及操作装置 Pending CN110858094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155474 2018-08-22
JP2018155473A JP7279317B2 (ja) 2018-08-22 2018-08-22 操作パネル及び操作装置
JP2018155472A JP7176294B2 (ja) 2018-08-22 2018-08-22 操作パネル及び操作装置
JP2018-155473 2018-08-22
JP2018-155472 2018-08-22
JP2018155474A JP7206691B2 (ja) 2018-08-22 2018-08-22 操作パネル及び操作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858094A true CN110858094A (zh) 2020-03-03

Family

ID=6958673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140284.7A Pending CN110858094A (zh) 2018-08-22 2019-02-26 操作面板及操作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US (1) US10757276B2 (zh)
CN (1) CN110858094A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685820B2 (ja) 2016-04-25 2020-04-2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入力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20220182501A1 (en) * 2020-12-03 2022-06-09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itation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9114568A (ja) * 1995-10-20 1997-05-02 Fujitsu Ltd 片手入力キーボード
JP2000075992A (ja) * 1998-08-27 2000-03-14 Ricoh Co Ltd キーボードの構造
JP2001168538A (ja) * 1999-12-08 2001-06-22 Toshiba Corp 電子機器
JP2004327383A (ja) * 2003-04-28 2004-11-18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キーパッド及びそれを用いた電子機器
JP2009230753A (ja) * 2008-02-28 2009-10-08 Panasonic Corp 電子装置
JP2011034407A (ja) * 2009-08-03 2011-02-17 Toshiba Tec Corp カード処理装置
JP2011170070A (ja) * 2010-02-18 2011-09-01 Sharp Corp 操作機器、その操作機器を備えた電子機器および画像処理装置
CN103097989A (zh) * 2011-01-31 2013-05-08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信息处理装置、处理控制方法、程序及记录介质
US20140279570A1 (en) * 2013-03-12 2014-09-18 Kyocera Document Solutions Inc. Electronic apparatus, computer readable recording medium, and message management system
JP2014197766A (ja) * 2013-03-29 2014-10-16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CN105035894A (zh) * 2014-04-21 2015-11-11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电梯用按钮保护装置
CN105260108A (zh) * 2015-07-21 2016-01-20 深圳市索威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智能音响用可调角度的显示控制面板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0114784A (ja) 2008-11-07 2010-05-20 Murata Machinery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5280341B2 (ja) 2009-11-30 2013-09-04 株式会社メガチップス 監視システム
JP5912167B2 (ja) 2012-10-30 2016-04-27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操作装置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JP5715668B2 (ja) 2012-10-30 2015-05-13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操作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た画像処理装置
JP6048224B2 (ja) * 2013-03-05 2016-12-21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通信システム
JP6194876B2 (ja) * 2014-12-12 2017-09-13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画像処理装置、その制御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JP6187454B2 (ja) * 2014-12-29 2017-08-30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画像処理装置
JP6375968B2 (ja) 2015-01-28 2018-08-22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入力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611497B2 (ja) * 2015-07-14 2019-11-2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6819069B2 (ja) 2016-03-31 2021-01-27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Patent Citation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9114568A (ja) * 1995-10-20 1997-05-02 Fujitsu Ltd 片手入力キーボード
JP2000075992A (ja) * 1998-08-27 2000-03-14 Ricoh Co Ltd キーボードの構造
JP2001168538A (ja) * 1999-12-08 2001-06-22 Toshiba Corp 電子機器
JP2004327383A (ja) * 2003-04-28 2004-11-18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キーパッド及びそれを用いた電子機器
JP2009230753A (ja) * 2008-02-28 2009-10-08 Panasonic Corp 電子装置
JP2011034407A (ja) * 2009-08-03 2011-02-17 Toshiba Tec Corp カード処理装置
JP2011170070A (ja) * 2010-02-18 2011-09-01 Sharp Corp 操作機器、その操作機器を備えた電子機器および画像処理装置
CN103097989A (zh) * 2011-01-31 2013-05-08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信息处理装置、处理控制方法、程序及记录介质
US20140279570A1 (en) * 2013-03-12 2014-09-18 Kyocera Document Solutions Inc. Electronic apparatus, computer readable recording medium, and message management system
JP2014197766A (ja) * 2013-03-29 2014-10-16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CN105035894A (zh) * 2014-04-21 2015-11-11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电梯用按钮保护装置
CN105260108A (zh) * 2015-07-21 2016-01-20 深圳市索威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智能音响用可调角度的显示控制面板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抓拍利器 理光Caplio R40数码相机", 数码精品世界, no. 009, 31 December 2006 (2006-12-31) *
陈标华;: "Turning The World 变形本Yoga13和Duo11对比评测", 消费电子, no. 01, 5 January 2013 (2013-01-05)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0757276B2 (en) 2020-08-25
US20200068078A1 (en) 2020-02-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7381542B2 (ja) ゲームコントローラ
JP6576432B2 (ja) ゲームコントローラ
US20170354871A1 (en) Game controller
US20090231282A1 (en) Character selection on a device using offset contact-zone
WO1992021084A1 (en) Pointing device and controlling method therefor
US10456669B2 (en) Game controller
CN110858094A (zh) 操作面板及操作装置
US10442088B2 (en) Hand-held robot teaching device
US20020126087A1 (en) Input unit and information processing unit
US10441878B2 (en) Game controller
KR100632834B1 (ko) 움직임을 검출하여 디스플레이하기 위한 장치 및 상기 장치를 제어하기 위한 방법
US20040012575A1 (en) Storage and removal system for pointer utilized with an electronic device
CA2651469C (en) Character selection on a device using offset contact-zone
JP7206691B2 (ja) 操作パネル及び操作装置
JP7279317B2 (ja) 操作パネル及び操作装置
JP2003070769A (ja) 指紋入力装置
JP7176294B2 (ja) 操作パネル及び操作装置
US20150029103A1 (en) Mouse device
KR20050091311A (ko) 격자 또는 인식 가능한 패턴 이동의 감지를 이용한 2차원포인팅 장치
CN211577861U (zh) 输入装置及电子设备
US9141203B2 (en) Key free mouse device
US20030080936A1 (en) Keyless pointer input device
JP5224594B2 (ja) 電子装置
WO2013129036A1 (ja) 入力部の構造、入力装置および入力方法
US20110183716A1 (en) Release mechanism for a smart card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Applicant after: Fuji film business innovation Co.,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Applicant before: Fuji Xerox Co.,Ltd.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