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786045A - 通信***中用于支持宽带载波的带宽设定方法 - Google Patents

通信***中用于支持宽带载波的带宽设定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786045A
CN110786045A CN201880040057.0A CN201880040057A CN110786045A CN 110786045 A CN110786045 A CN 110786045A CN 201880040057 A CN201880040057 A CN 201880040057A CN 110786045 A CN110786045 A CN 11078604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ndwidth part
terminal
bandwidth
slot format
downlin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80040057.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786045B (zh
Inventor
文盛铉
金哲淳
李正薰
李濬焕
金玟贤
金志炯
朴柱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Electronic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Research Institute ETRI
Original Assignee
Electronic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Research Institute ETRI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Electronic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Research Institute ETRI filed Critical Electronic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Research Institute ETRI
Priority to CN202311526029.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376990A/zh
Publication of CN11078604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78604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78604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78604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2Channel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signal
    • H04L5/06Channel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signal the signals being represented by different frequencies
    • H04L5/10Channel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signal the signals being represented by different frequencies with dynamo-electric generation of carriers; with mechanical filters or demodulato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0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 H04W72/04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based on the type of the allocated resource
    • H04W72/0446Resources in time domain, e.g. slots or fram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7/00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 H04L27/26Systems using multi-frequency codes
    • H04L27/2601Multicarrier modulation systems
    • H04L27/2602Signal structure
    • H04L27/26025Numerology, i.e. varying one or more of symbol duration, subcarrier spacing, Fourier transform size, sampling rate or down-clock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1Arrangements for dividing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3Two-dimensional division
    • H04L5/0005Time-frequency
    • H04L5/0007Time-frequency the frequencies being orthogonal, e.g. OFDM(A), DMT
    • H04L5/001Time-frequency the frequencies being orthogonal, e.g. OFDM(A), DMT the frequencies being arranged in component carri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48Allocation of pilot signals, i.e. of signals known to the receiver
    • H04L5/0051Allocation of pilot signals, i.e. of signals known to the receiver of dedicated pilots, i.e. pilots destined for a single user or termina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91Signaling for the administration of the divided path
    • H04L5/0092Indication of how the channel is divided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91Signaling for the administration of the divided path
    • H04L5/0094Indication of how sub-channels of the path are allocated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91Signaling for the administration of the divided path
    • H04L5/0096Indication of changes in allocation
    • H04L5/0098Signalling of the activation or deactivation of component carriers, subcarriers or frequency band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8/00Network traffic management;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28/16Central resource management; Negotiation of resources or communication parameters, e.g. negotiating bandwidth or QoS [Quality of Service]
    • H04W28/18Negotiating wireless communication parameters
    • H04W28/20Negotiating bandwidth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6/00Synchronisation arrangements
    • H04W56/001Synchronization between nod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02Selection of wireless resources by user or termina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0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 H04W72/04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based on the type of the allocated resource
    • H04W72/0453Resources in frequency domain, e.g. a carrier in FDMA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12Wireless traffic scheduling
    • H04W72/1263Mapping of traffic onto schedule, e.g. scheduled allocation or multiplexing of flow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0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3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in the downlink direction of a wireless link, i.e. towards a termina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0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3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in the downlink direction of a wireless link, i.e. towards a terminal
    • H04W72/232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in the downlink direction of a wireless link, i.e. towards a terminal the control data signalling from the physical layer, e.g. DCI signall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 H04W76/11Allocation or use of connection identifi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通信***中用于支持宽带载波的带宽设定方法。基站的操作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对用于终端的第一带宽部分和第二带宽部分进行设定;在上述第一带宽部分与上述第二带宽部分之间重叠的资源区域中对用于上述第一带宽部分的预留资源进行设定;以及使用上述预留资源来与上述终端执行在上述第二带宽部分调度的第二数据信道的收发操作。因此,通信***的性能可以得到改善。

Description

通信***中用于支持宽带载波的带宽设定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中带宽部分(bandwidth part)的设定技术,更详细地,涉及在宽带载波中设定用于支持初始接入的带宽部分的技术。
背景技术
为了处理迅速增加的无线数据,考虑使用其所使用的频段比长期演进(long termevolution,LTE)(或LTE-A)的频段(例如,6GHz以下的频段)高(例如,6GHz以上的频段)的通信***(例如,新无线电(new radio,NR))。NR不仅可以支持高于6GHz的频段,而且还可以支持低于6GHz的频段,并且与LTE相比,可以支持各种通信服务和场景。例如,NR的需求可包括增强型移动宽带(eMBB,enhanced Mobile BroadBand)、超可靠低时延通信(URLLC,UltraReliable Low Latency Communication)和大规模机器类型通信(mMTC,massive MachineType Communication)等。
另一方面,在NR中,在宽带(wideband)载波内可设定一个以上的带宽部分。但是,对于在宽带载波中用于支持初始接入的带宽部分设定方法、所设定的带宽部分中初始接入过程等尚无明确的定义。另外,对于在多个带宽部分设定于终端且多个带宽部分间存在重叠的资源区域的情况下,对于在重叠的资源区域是否传输与某个带宽部分相关联(associated)的信道/信号尚无明确定义。因此,有必要对带宽部分中基站和终端的操作进行明确的定义。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
为了解决如上所述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通信***中用于支持初始接入的终端的带宽设定方法。
(解决问题的方案)
用于实现上述目的的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基站的操作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对用于终端的第一带宽部分(bandwidth part)和第二带宽部分进行设定;在上述第一带宽部分与上述第二带宽部分之间重叠的资源区域中对用于上述第一带宽部分的预留资源进行设定;以及使用上述预留资源来与上述终端执行在上述第二带宽部分调度的第二数据信道的收发操作。
在此,上述基站的操作方法还可包括使用上述第一带宽部分中除上述预留资源以外的时频资源来与上述终端执行上述在第一带宽部分调度的第一数据信道的收发操作的步骤。
在此,上述第一数据信道可与上述预留资源速率匹配。
在此,上述第一带宽部分和上述第二带宽部分可均被激活。
在此,上述第一带宽部分和上述第二带宽部分可属于设定于上述终端的相同载波。
在此,上述第一带宽部分和上述第二带宽部分可分别属于设定于上述终端的不同载波。
在此,可在上述第一带宽部分上根据上述第一带宽部分的参数集来设定上述预留资源。
在此,可通过高层信令过程或物理层信令过程来向上述终端传输上述预留资源的设定信息。
在此,上述第一带宽部分和上述第二带宽部分可以为下行链路带宽部分,上述第二数据信道可以为物理下行共享信道(PDSCH)。
用于实现上述目的的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终端的操作方法包括以下步骤:从基站接收第一带宽部分的设定信息和第二带宽部分的设定信息;从基站接收上述第一带宽部分与上述第二带宽部分之间重叠的资源区域中用于上述第一带宽部分的预留资源的设定信息;以及使用上述预留资源来与上述基站执行在上述第二带宽部分调度的第二数据信道的收发操作。
在此,上述第一带宽部分和上述第二带宽部分可分别属于设定于上述终端的不同载波。
在此,可在上述第一带宽部分上根据上述第一带宽部分的参数集来设定上述预留资源。
在此,可通过高层信令过程或物理层信令过程来接收上述预留资源的设定信息。
在此,上述第一带宽部分和上述第二带宽部分可以为下行链路带宽部分,上述第二数据信道可以为PDSCH。
用于实现上述目的的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通信***中终端的操作方法可包括以下步骤:从基站接收用于指示半静态时隙格式的设定信息;基于上述设定信息来确认上述半静态时隙格式的基准子载波间隔;以及判断上述终端的带宽部分的子载波间隔为上述基准子载波间隔以上。
在此,上述方法还可包括以与基于上述半静态时隙格式的第二符号的类型相同的方式设定上述带宽部分内的第一符号的类型的步骤,上述半静态时隙格式位于与上述第一符号相同的时间点。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多个带宽部分(例如,第一带宽部分、第二带宽部分)可设定于终端,并且可在第一带宽部分与第二带宽部分之间的重叠的资源区域内设定用于第一带宽部分的预留资源。可通过第一带宽部分内的重叠的资源区域中除预留资源以外的时频资源来收发增强型移动宽带(eMMB)数据,而通过预留资源来收发超可靠低时延通信(URLLC)数据。即,在设定预留资源的情况下,可满足NR的可靠性和低时延的要求。
另外,在使用半静态时隙格式的情况下,半静态时隙格式的基准子载波间隔可设定为可用于带宽部分的多个子载波间隔候选中的最小的子载波间隔候选。在此情况下,带宽部分的一个符号根据半静态时隙格式映射到传输方向不同的多个符号的问题可以得到解决。替代地,在半静态时隙格式的基准子载波间隔大于带宽部分的子载波间隔的情况下,带宽部分的一个符号可以根据半静态时隙格式来映射到传输方向不同的多个符号。在此情况下,带宽部分的一个符号的传输方向可根据预先设定的规则来确定。因此,通信***的性能可以得到改善。
附图说明
图1为示出通信***的第一实施例的概念图。
图2为示出构成通信***的通信节点的第一实施例的框图。
图3为示出通信***中“方法300”的预留资源的设定方法的第一实施例的概念图。
图4为示出通信***中半静态时隙格式的第一实施例的概念图。
图5为示出通信***中半静态时隙格式的第二实施例的概念图。
图6为示出通信***中半静态时隙格式和带宽部分的设定有关的第一实施例的概念图。
图7为示出通信***中半静态时隙格式和带宽部分的设定有关的第二实施例的概念图。
图8为示出通信***中“方法411”的带宽部分的时隙格式的第一实施例的概念图。
图9a为示出通信***中“方法421”的半静态时隙格式的第一实施例的概念图。
图9b为示出通信***中“方法421”的半静态时隙格式的第二实施例的概念图。
图9c为示出通信***中“方法421”的半静态时隙格式的第三实施例的概念图。
图10为示出通信***中带宽部分的动态切换方法的第一实施例的概念图。
图11a为示出通信***中RF转换区间的第一实施例的概念图。
图11b为示出通信***中RF转换区间的第二实施例的概念图。
图11c为示出通信***中RF转换区间的第三实施例的概念图。
图12为示出通信***中SFI监听时机的第一实施例的概念图。
图13为示出通信***中SFI监听时机的第二实施例的概念图。
图14为示出通信***中PI监听时机的第一实施例的概念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可进行各种变更,并可具有各种实施例,因此将通过在附图例示特定实施例来进行详细说明。但应该理解,这并不意味着将本发明限定于特定的实施方式,而是包括本发明的思想和技术范围所包括的所有变更、等同物以及替代物。
第一、第二等术语可用于说明各种结构要素,但上述结构要素并不通过上述术语来限定。上述术语仅用于区别一个结构要素和其他结构要素。例如,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发明要求保护范围的前提下,第一结构要素可命名为第二结构要素,类似地,第二结构要素也可命名为第一结构要素。术语“和/或”包括所记载的多个相关联项目的组合或所记载的多个相关联项目中的一个。
应当理解,当提及某结构要素与其他结构要素“相连接”或“相耦接”时,可表示直接与其他结构要素相连接或耦接,但也可表示其中间可存在其他结构要素。相反地,当提及某结构要素与其他结构要素“直接连接”或“直接耦接”时,表示在其中间不存在其他结构要素。
在本申请中所使用的术语仅用于说明特定的实施例,而非意在限制本发明。除非在上下文中明确地表示不同,否则单数的表达包括复数的表达。应当理解,在本申请中,“包括”、“包含”、或“具有”等术语意在指定说明书上所记载的特征、数字、步骤、操作、结构要素、部件或它们的组合的存在,而并非意味着事先排除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其他特征或数字、步骤、操作、结构要素、部件或它们的组合的存在或附加可能性。
除非另行定义,否则在此使用的所有术语(包括技术术语或科学术语在内)的含义与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与在常用词典中定义的含义相同的术语与在相关技术的上下文中的含义相同,并且除非在本申请中有明确的定义,否则不应以理想化或过于形式化的含义进行解释。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进行更加详细的说明。在说明本发明的过程中,为了便于整体的理解,对于附图上的相同结构要素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对相同结构要素的重复说明。
以下对适用于本发明实施例的通信***(communication system)进行说明。通信***可以是4G通信***(例如,LTE(long-term evolution)通信***、LTE-A通信***)、5G通信***(例如,NR(new radio)通信***)等。4G通信***可以支持6GHz以下频段中的通信,5G通信***可以支持6GHz以下频段以及6GHz以上频段中的通信。适用于本发明实施例的通信***不局限于以下所说明的内容,本发明的实施例可适用于各种通信***。在此,通信***能够以与通信网络(network)相同的含义使用,“LTE”可以指“4G通信***”、“LTE通信***”或“LTE-A通信***”,“NR”可以指“5G通信***”或“NR通信***”。
图1为示出通信***的第一实施例的概念图。
参照图1,通信***100可包括多个通信节点110-1、110-2、110-3、120-1、120-2、130-1、130-2、130-3、130-4、130-5、130-6。另外,通信***100还可包括核心网络(corenetwork)(例如,服务网关(serving-gateway,S-GW)、分组数据网(PDN(packet datanetwork))网关(P-GW)、移动管理实体(mobility management entity,MME))。在通信***100为5G通信***(例如,NR(new radio)***)的情况下,核心网络可包括接入和移动性管理功能(access and mobility management function,AMF)、用户面功能(user planefunction,UPF)、会话管理功能(session management function,SMF)等。
多个通信节点110至130可以支持3GPP(第三代伙伴计划,3rd generationpartnership project)标准所规定的通信协议(例如,LTE通信协议、LTE-A通信协议、NR通信协议等)。多个通信节点110至130可支持码分多址(CDMA)技术、宽带CDMA(widebandCDMA,WCDMA)技术、时分多址(TDMA)技术、频分多址(FDMA)技术、正交频分复用(orthogonal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OFDM)技术、滤波OFDM(Filtered OFDM)技术、循环前缀OFDM(CP(cyclic prefix)-OFDM)技术、离散傅里叶扩频-OFDM(discrete Fouriertransform-spread-OFDM,DFT-s-OFDM)技术、正交频分复用多址(orthogonal frequencydivision multiple access,OFDMA)技术、单载波FDMA(SC(single carrier)-FDMA)技术、非正交多址(Non-orthogonal Multiple Access,NOMA)技术、广义频分复用(generalized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GFDM)技术、滤波器组多载波(filter bank multi-carrier,FBMC)技术、通用滤波多载波(universal filtered multi-carrier,UFMC)技术、空分多址(Spac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SDMA)技术等。多个通信节点的每个可具有如下结构。
图2为示出构成通信***的通信节点的第一实施例的框图。
参照图2,通信节点200可包括至少一个处理器210、存储器220和与网络相连接进行通信的收发装置230。另外,通信节点200还可包括输入接口装置240、输出接口装置250、储存装置260等。通信节点200所包括的各个结构要素可通过总线270来连接从而进行相互之间的通信。
处理器210可以执行存储器220和储存装置260中的至少一个所存储的程序命令(program command)。处理器210可以指中央处理器(CPU)、图形处理单元(GPU)或执行本发明实施例的方法的专用处理器。存储器220和储存装置260各自可由易失性存储介质和非易失性存储介质中的至少一个构成。例如,存储器220可以由只读存储器(ROM)和随机存取存储器(RAM)中的至少一个构成。
再次参照图1,通信***100可包括多个基站110-1、110-2、110-3、120-1、120-2、多个终端130-1、130-2、130-3、130-4、130-5、130-6。第一基站110-1、第二基站110-2和第三基站110-3的每个可形成宏小区(macro cell)。第四基站120-1和第五基站120-2的每个可形成小小区(small cell)。第四基站120-1、第三终端130-3和第四终端130-4可属于第一基站110-1的小区覆盖(cell coverage)内。第二终端130-2、第四终端130-4和第五终端130-5可属于第二基站110-2的小区覆盖内。第五基站120-2、第四终端130-4、第五终端130-5和第六终端130-6可属于第三基站110-3的小区覆盖内。第一终端130-1可属于第四基站120-1的小区覆盖内。第六终端130-6可属于第五基站120-2的小区覆盖内。
在此,多个基站110-1、110-2、110-3、120-1、120-2的每个可指节点B(NodeB,NB)、演进型节点B(evolved NodeB,eNB)、gNB、先进基站(advanced base station,ABS)、高可靠性基站(high reliability-base station,HR-BS)、收发基站(base transceiverstation,BTS)、无线基站(radio base station)、无线收发器(radio transceiver)、接入点(access point)、接入节点(access node)、无线接入站(radio access station,RAS)、移动多跳中继基站(mobile multihop relay-base station,MMR-BS)、中继站(relaystation,RS)、先进中继站(advanced relay station,ARS),高可靠性中继站(highreliability-relay station,HR-RS)、家庭节点B(home NodeB,HNB)、家庭演进型节点B(home eNodeB,HeNB)、路边单元(road side unit,RSU)、远程无线电头端(radio remotehead,RRH)、传输点(transmission point,TP)、传输与接收点(transmission andreception point,TRP)等。
多个终端130-1、130-2、130-3、130-4、130-5、130-6的每个可指用户设备(userequipment,UE)、终端设备(terminal equipment,TE)、先进移动电台(advanced mobilestation,AMS)、高可靠性移动电台(high reliability-mobile station,HR-MS)、终端(terminal)、接入终端(access terminal)、移动终端(mobile terminal)、电台(station)、用户台(subscriber station)、移动电台(mobile station)、便携用户台(portablesubscriber station)、节点(node)、设备(device)、车载单元(on board unit,OBU)等。
另一方面,多个基站110-1、110-2、110-3、120-1、120-2的每个可以在不同的频段操作,也可在同一频段操作。多个基站110-1、110-2、110-3、120-1、120-2的每个可以通过理想回程链路(ideal backhaul link)或非(non)理想回程链路相互连接,并可通过理想回程链路或非理想回程链路相互交换信息。多个基站110-1、110-2、110-3、120-1、120-2的每个可通过理想回程链路或非理想回程链路与核心网络连接。多个基站110-1、110-2、110-3、120-1、120-2的每个可将从核心网络接收的信号向相应终端130-1、130-2、130-3、130-4、130-5、130-6传输,并可将从相应终端130-1、130-2、130-3、130-4、130-5、130-6接收的信号向核心网络传输。
另外,多个基站110-1、110-2、110-3、120-1、120-2的每个可支持多输入多输出(MIMO)传输(例如,单用户MIMO(SU(single user)-MIMO)、多用户MIMO(MU(multi user)-MIMO)、大规模MIMO(massive MIMO)等)、协作多点(coordinated multipoint,CoMP)传输、载波聚合(carrier aggregation,CA)传输、非授权频带(unlicensed band)传输、设备到设备通信(device to device communication,D2D)(或邻近服务(proximity services,ProSe))、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IoT)通信、双重连接(dual connectivity,DC)等。在此,多个终端130-1、130-2、130-3、130-4、130-5、130-6的每个可进行与基站110-1、110-2、110-3、120-1、120-2相对应的操作、基站110-1、110-2、110-3、120-1、120-2所支持的操作。例如,第二基站110-2可以基于SU-MIMO方式向第四终端130-4传输信号,第四终端130-4可以通过SU-MIMO方式从第二基站110-2接收信号。替代地,第二基站110-2可以基于MU-MIMO方式向第四终端130-4和第五终端130-5传输信号,第四终端130-4和第五终端130-5的每个可按MU-MIMO方式从第二基站110-2接收信号。
第一基站110-1、第二基站110-2和第三基站110-3的每个可基于CoMP传输方式向第四终端130-4传输信号,第四终端130-4可通过CoMP方式从第一基站110-1、第二基站110-2和第三基站110-3接收信号。多个基站110-1、110-2、110-3、120-1、120-2的每个可基于CA方式与属于自身的小区覆盖内的终端130-1、130-2、130-3、130-4、130-5、130-6收发信号。第一基站110-1、第二基站110-2和第三基站110-3的每个可控制第四终端130-4与第五终端130-5之间的D2D,第四终端130-4和第五终端130-5的每个可在第二基站110-2和第三基站110-3各自的控制下执行D2D。
另一方面,为了在通信***中有效地使用宽频段,NR所支持的***带宽可以比LTE所支持的***带宽宽。例如,LTE所支持的最大***带宽可以为20MHz,而NR所支持的最大***带宽可以为400MHz。另外,LTE所支持的最小***带宽可以为1.4MHz。另一方面,在6GHz以下的频段中,NR所支持的最小***带宽可以为5MHz,而在6GHz以上的频段中,NR所支持的最小***带宽可以为50MHz。
与LTE不同的是,NR可以支持各种带宽能力(capability)。在LTE中,除机器类通信(machine type communication,MTC)终端以外的普通终端可以支持20MHz的最大***带宽。另一方面,在NR中,400MHz的最大***带宽可以由部分终端支持。例如,可由特定终端支持的最大***带宽可以为20MHz,可由其他终端支持的最大***带宽可以为100MHz。但是,在NR中,最小***带宽可以在所有终端中共同定义。例如,在6GHz以下的频段中,适用于所有终端的NR的最小***带宽可以为20MHz。带宽能力可以根据***带宽来定义。替代地,带宽能力可以根据***带宽以外的其他要素(例如,快速傅里叶变换(fast Fouriertransform,FFT)尺寸、子载波的数量等)来定义。
因此,具有各种带宽能力的多个终端可以在同一带宽载波下操作。在此情况下,具有可以通过无载波聚合的单载波操作而在宽带载波的全部带宽(例如,***带宽)中操作的带宽能力的终端可以称为“宽带终端”。而具有可以通过单载波操作而仅在宽带载波的部分带宽中操作的带宽能力的终端可以称为“窄带(narrowband)终端”。另外,在宽带载波的部分频率区域作为独立载波来使用的情况下,独立的载波可以称为含义与宽带载波相对的“窄带载波”。
例如,可存在***带宽为100MHz的载波,在100MHz的带宽内可以没有***带宽重叠地存在5个***带宽为20MHz的载波。在此情况下,***带宽为100MHz的***带宽的载波可以称为“宽带载波”,***带宽为20MHz的***带宽的载波可以称为“窄带载波”。另外,由于窄带载波为宽带载波内的部分频率区域,因此可以称为“宽带子载波”。
为了在宽带载波中支持宽带终端和窄带终端二者,可以使用带宽部分(bandwidthpart)。带宽部分可以定义为在频域上连续的物理资源块(physical resource block,PRB)的集合,在一个带宽部分内可以使用至少一个参数集(numerology)(例如,子载波间隔(subcarrier spacing)和循环前缀(cyclic prefix,CP)长度),以用于控制信道或数据信道的传输。
基站可以设定一个以上的终端特定的带宽部分(UE-specific bandwidth part),可以通过信令过程来将一个以上的UE特定带宽部分的设定信息通知给终端。在下述实施例中,信令过程可意味着高层信令过程(例如,无线资源控制(radio resource control,RRC)信令过程)和物理层信令过程(例如,下行控制信息(downlink control information,DCI)信令过程)中的至少一个。终端可将基站设定的带宽部分内的PRB或资源块组(resourceblock group,RBG)作为频域的资源分配单位来使用,来执行数据信道的收发操作(例如,物理下行共享信道(physical downlink shared channel,PDSCH)接收操作或物理上行共享信道(physical uplink shared channel,PUSCH)发送操作)。
RBG可用于基于位图(bitmap)的频域资源分配方案(例如,NR的类型0资源分配方案),可利用位图的各个比特来指示RBG各自的资源分配与否。一个RBG可以由在频域连续的一个以上的PRB构成,每个RBG的PRB的数量可根据规格来预定义。替代地,基站可以通过信令过程将每个RBG的PRB的数量通知给终端。一个传输块(transport block,TB)可以在一个带宽部分内传输。替代地,也可以允许一个TB通过多个带宽部分传输。
带宽部分的设定信息可通过信令过程从基站向终端传输。带宽部分的设定信息可以包括带宽部分的参数集(例如,子载波间隔、CP长度等)、起始PRB的位置、PRB的数量等。起始PRB的位置可在公共资源块(resource block,RB)网格上由公共RB索引来表示。在一个载波内,上行链路和下行链路的每个可以为终端设定至多4个带宽部分。在基于时分双工(time division duplex,TDD)的通信***中,可以设定用于上行链路和下行链路的带宽部分的对。
可以将设定于终端的带宽部分中的至少一个带宽部分激活。例如,可以在一个载波内激活一个上行链路带宽部分和一个下行链路带宽部分。在基于TDD的通信***中,可以激活用于上行链路和下行链路的一个带宽部分的对。
在多个带宽部分设定于一个载波内的情况下,可以切换活动(active)带宽部分。例如,可以执行当前活动带宽部分的去激活操作和新带宽部分的激活操作。在基于频分双工(frequency division duplex,FDD)的通信***中,可在上行链路和下行链路的每个中应用带宽部分的切换方法,而在基于TDD的通信***中,可以切换用于上行链路和下行链路的带宽部分的对。活动带宽部分的切换方法可以通过高层信令过程(例如,RRC信令过程)来执行。
替代地,活动带宽部分的切换方法可以通过物理层信令过程(例如,DCI的信令过程)来执行操作。在此情况下,DCI所包括的“带宽部分指示符字段”可以指示被请求激活的带宽部分的索引。在从基站接收DCI并且通过DCI所包括的带宽指示符字段所指示的带宽部分与当前活动带宽部分不同的情况下,终端可以判断当前活动带宽部分被切换为DCI所指示的带宽部分。在此,DCI可以包括数据信道(例如,PDSCH或PUSCH)的调度信息。在此情况下,DCI所调度的数据信道可以通过DCI的带宽部分指示符字段所指示的带宽部分来传输。
另一方面,NR的***信息可以分为最小***信息(minimum system information;MSI)和其它***信息(other system information;OSI)。在MSI中,部分MSI(例如,主信息块(master information block,MIB))可以通过物理广播信道(physical broadcastchannel,PBCH)传输,而其余的MSI(例如,SIB-1、SIB-2等)可以通过PDSCH传输。在以下所说明的实施例中,部分MSI(例如,MIB)可以称为“PBCH”。
传输剩余最小***信息(remaining minimum system information;RMSI)的PDSCH可以通过物理下行控制信道(physical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PDCCH)(例如,PDCCH所包括的DCI)来调度,利用***信息无线网络临时标识(system information-radionetwork temporary identifier,SI-RNTI)加扰(scrambled)的循环冗余校验(cyclicredundancy check,CRC)可适用于PDCCH。在下述实施例中,“PDSCH通过PDCCH调度”可意味着“包括PDSCH的调度信息的DCI通过PDCCH来传输”。PBCH(例如,MIB)、RMSI和OSI可以在基站的小区覆盖全域广播。在基于波束成形的通信***(例如,支持毫米波频段(millimeterwave band)的通信***)中,PBCH(例如,MIB)、RMSI和OSI可以基于波束扫描(beamsweeping)方案来向基站的小区覆盖全域传输。
在NR中,同步信号(synchronization signal,SS)/PBCH块可以由主同步信号(primary synchronization signal,PSS)、辅同步信号(secondary synchronizationsignal,SSS)和PBCH构成。另外,SS/PBCH块可包括用于解调PBCH的解调参考信号(demodulation reference signal,DMRS)。一个SS/PBCH块可以包括一个PSS(或用于PSS的资源)、一个SSS(或用于SSS的资源)和一个PBCH(或用于PBCH的资源),一个SS突发集(burstset)(例如,SS突发集的一个区间)可以包括多个SS/PBCH块。例如,在3GHz以下的频段中,SS突发集可包括至多4个SS/PBCH块,在3~6GHz频段中,SS突发集可包括至多8个SS/PBCH块,在6GHz以上的频段中,SS突发集可包括至多64个SS/PBCH块。可传输SS/PBCH块的候选资源位置可根据规格定义,基站可在根据规格定义的候选资源位置传输SS/PBCH块。替代地,基站可不在根据规格定义的候选资源位置传输SS/PBCH块。
在NR中,随机接入(random access)过程可包括4个步骤。在步骤1中,尝试建立RRC连接的终端可以在预设的资源区域中向基站传输物理随机接入信道(physical randomaccess channel,PRACH)(例如,Msg1(消息(message)1)、随机接入前导码)。在步骤2中,接收PRACH的基站可以在预设的时间(例如,随机接入响应(RAR)窗口)内向终端传输作为对于PRACH的响应的随机接入响应(random access response;RAR)消息(例如,Msg2)。RAR消息可通过PDSCH传输,包括RAR消息的PDSCH可由PDCCH调度。
在步骤3中,接收RAR消息的终端可以在RAR消息所指示的上行链路资源区域(例如,PUSCH)中向基站传输Msg3。Msg3可包括RRC连接请求消息。在步骤4中,为了解决因同时接入多个终端而发生的冲突,接收Msg3的基站可以向终端传输Msg4。Msg4可通过PDSCH传输,包括Msg4的PDSCH可由PDCCH调度。
在NR中,构成PDCCH的资源的最小单位可以为资源元素组(resource elementgroup,REG)。REG可以由频域上的一个PRB(例如,12个子载波)构成,以及由时域上的一个符号(例如,OFDM符号)构成。因此,一个REG可以包括12个资源元素(resource element,RE)。在一个REG内,一些RE可用于传输用于解调PDCCH的DMRS。一个PDCCH候选(candidate)可以由一个控制信道元素(control channel element,CCE)或者多个聚合(aggregated)的CCE构成,一个CCE可以由多个REG(例如,6个REG)构成。
控制资源集(control resource set;CORESET)可以为供终端执行PDCCH的盲解码(blind decoding)的资源区域。CORESET可以由多个REG构成。CORESET可以在频域上由多个PRB构成以及在时域上由一个以上的符号(例如,一个以上的OFDM符号)构成。构成一个CORESET的多个符号可以在时域上连续,构成一个CORESET的多个PRB可以在频域上连续或不连续。
在一个小区或一个载波内,可以设定一个以上的CORESET。NR可以支持带宽比现有通信***更宽(例如,最大400MHz)的单载波,所以在一个载波内可以设定多个CORESET。另外,可以设定用于一个终端的一个以上的CORESET。即使在设定用于一个终端的多个CORESET的情况下,一个DCI可以在一个CORESET内传输。在时域上CORESET的位置(例如,终端监听CORESET的期间)可以由基站来设定,基站可以向终端通知CORESET在时域上的位置。在时域上CORESET的位置可以设定为各种单位(例如,时隙单位、符号单位)。
为了接收PDCCH,终端可以使用基于CRC的盲解码方案。通过PDCCH传输的DCI可以包括多个终端共同使用的公共DCI(common DCI)以及用于特定终端的UE特定DCI(UE-specific DCI)。例如,公共DCI或组公共DCI可以包括***信息的资源分配信息、寻呼(paging)消息、功率控制命令、时隙格式指示符(slot format indicator;SFI)、抢占指示符(preemption indication;PI)等。UE特定DCI可以包括上行链路数据信道的调度信息、下行链路数据信道的调度信息等。另外,PDCCH搜索空间可以划分为公共搜索空间(commonsearch space)和UE特定搜索空间(UE-specific search space)。公共DCI可以通过公共搜索空间传输,UE特定DCI可以通过UE特定搜索空间传输。替代地,可以考虑调度自由度、回退(fallback)传输等,在公共搜索空间也可传输UE特定DCI。
另一方面,NR的时隙格式可由下行链路区间、未知(unknown)区间和上行链路区间的组合构成。下行链路区间、未知区间和上行链路区间的每个可由一个以上的连续的符号构成。一个时隙可包括0个、1个或2个未知区间,未知区间可配置于下行链路区间与上行链路区间之间。
NR的时隙格式可由高层信令设定为半静态式(semi-static)。被设定为半静态的时隙格式可以称为“半静态时隙格式”。半静态时隙格式可以设定为小区特定式(cell-specific),半静态时隙格式的设定信息可以为***信息或公共RRC信息。另外,半静态时隙格式可以通过UE特定RRC信令针对各个终端来附加地设定。例如,小区特定信令过程所设定的时隙格式的未知区间可以通过UE特定RRC信令重写(override)为下行链路区间或上行链路区间。
另外,时隙格式可以由DCI动态地指示。动态设定的时隙格式可称为“动态时隙格式”。基于半静态时隙格式设定的未知区间可以由动态时隙格式(例如,SFI)重写为下行链路区间或上行链路区间。一个SFI可以指示适用于一个以上的连续时隙的时隙格式,适用于一个SFI的时隙的数量可以少于SFI监听周期。
■锚(anchor)带宽部分
***信息(例如,MSI、OSI、RMSI等)和寻呼消息可以在小区内向多个非特定终端广播。因此,为了便于多个终端使用相同的DCI来接收包括***信息或寻呼消息的PDSCH,可以定义公共PRB集和公共参数集。公共PRB集和公共参数集可以被定义为锚带宽部分。
锚带宽部分可以用于广播信息(例如,RMSI、OSI、寻呼消息等)的传输,锚带宽部分可以在下行链路中定义。在上行链路中,PRACH资源区域可以与锚带宽部分无关地单独设定。另外,用于传输Msg3的PUSCH资源区域可以而在其他带宽部分上而非锚带宽部分上分配。在下述实施例中,锚带宽部分可意味着在下行链路所设定的带宽部分。
锚带宽部分占用的频率区域信息(例如,PRB数量、频率位置等)可以从SS/PBCH块或PBCH的频率区域导出。替代地,锚带宽部分占用的频率区域可以由PBCH设定。锚带宽部分的参数集可以由PBCH设定。锚带宽部分的参数集可以不同于用于SS/PBCH块的参数集。例如,为了传输SS/PBCH块,可以使用30kHz的子载波间隔,而为了在锚带宽部分内传输SS/PBCH块以外的物理信道,可以使用15kHz的子载波间隔。用于导出或设定锚带宽部分的频率区域的SS/PBCH块的频率区域可以包括在相应的锚带宽部分的频率区域。
另一方面,在4个步骤的随机接入过程中,可以期待用于传输PRACH的终端从基站接收Msg2,终端可以接收锚带宽部分中的Msg2。例如,终端可以从设定于锚带宽部分的PDCCH(例如,与锚带宽部分逻辑关联(associated)的PDCCH)接收用于调度包括Msg2的PDSCH的DCI。在接收Msg2的时间点,终端的下行链路操作带宽可以只限定为锚带宽部分。在此情况下,终端在锚带宽部分接收Msg2是自然而然的。如果在接收Msg2的时间点,在终端的下行链路操作带宽被设定为其他带宽部分而非锚带宽部分,则终端可通过其他带宽部分接收Msg2。但是,包括其他带宽部分的设定信息的PBCH(例如,MSI)或RMSI应通过终端向基站传输,所以信令开销会增加。
控制资源集或PDCCH公共搜索空间可以通过PBCH(例如,MSI)或RMSI来设定。由PBCH设定的公共搜索空间可以与锚带宽部分逻辑关联(associated)。通过公共搜索空间与锚带宽部分的逻辑关联,在公共搜索空间接收DCI的终端可以判断通过所接收的DCI调度的PDSCH为在锚带宽部分传输的PDSCH。另外,终端可以判断由DCI指示的PRB索引或RBG索引为在锚带宽部分内定义的本地索引(local index)。
在锚带宽部分内用于解调物理信道的DMRS可以基于构成锚带宽部分的多个PRB来生成,并可以映射到于RE。例如,在锚带宽部分由24个PRB构成的情况下,在频域上,DMRS的映射起始点可以为24个PRB中的一个PRB。另外,DMRS的序列长度可以基于24个PRB来定义。例如,在DMRS图样在一个PRB中每个端口由4个RE构成的情况下,每个端口DMRS的序列长度可以为24×4=96。
■辅(secondary)带宽部分
在随机接入过程的步骤4中,终端可以期待从基站接收Msg4。Msg4可以为向特定终端传输的单播(unicast)数据。包括Msg4的PDSCH可以由DCI来调度,上述DCI由临时小区无线网络临时标识(temporary cell-radio network temporary identifier,TC-RNTI)或小区无线网络临时标识(cell-RNTI,C-RNTI)加扰。终端可以在Msg4的接收时间点或Msg4的接收时间点之后开始接收单播数据。
Msg4或单播数据的传输通常可以由在UE特定搜索空间获取的DCI来调度。但是,在某些情况(例如,回退(fallback))下,Msg4或单播数据的传输可以由在公共搜索空间获取的DCI来调度。Msg4或单播数据的传输由UE特定DCI调度,所以Msg4或单播数据不一定要在锚带宽部分传输。另外,在单播数据的TB大小相对大而锚带宽部分的带宽相对小的情况下,可在锚带宽部分的一个时隙调度的TB的大小可受限。另外,在为了使终端在锚带宽部分接收广播信息而可任意改变准共址(quasi co-location,QCL)假设的情况下,终端可能需要从基站接收QCL相关信息,以便在锚带宽部分接收单播数据。
因此,为了单播传输,可以设定另外的带宽部分。用于传输Msg4或单播数据的带宽部分可以通过终端的初始接入过程来设定。用于传输Msg4或单播数据的带宽部分可以称为“辅带宽部分”。辅带宽部分可以设定为用于下行链路传输。
另一方面,在NR中,除了在带宽部分上定义的PRB网格以外,可以使用概念更广的公共RB网格,以支持宽带操作。公共RB网格可以定义为在与由载波或带宽部分物理占用的频率区域无关的特定频率区域内成为基准的虚拟RB网格。公共RB网格可以用作载波或带宽部分的设定基准,公共RB网格的特定RB(例如,第一RB或第一RB内的第一子载波)的位置可以以关于SS/PBCH块的特定RB(例如,第一RB或第一RB内的第一个子载波)的偏移量(offset)的形态来设定于终端。公共RB网格可以按照子载波间隔来定义。
在辅带宽部分内用于解调物理信道的DMRS可以基于公共RB网格来生成,并可以映射于RE。例如,公共RB网格的RB#100可以为设定于第一终端的特定带宽部分的PRB#0,同时可以为设定于第二终端的特定带宽部分的PRB#50。在此情况下,DMRS可以与特定带宽部分内的本地PRB索引无关地,基于公共RB网格的RB索引(即,RB#100)来生成,并可以映射于RE。
因此,基站可基于码分复用(code division multiplexing,CDM)方案来生成用于第一终端的DMRS和用于第二终端的DMRS,并可将用于第一终端的DMRS和用于第二终端的DMRS映射于同一RE。另外,在辅带宽部分内传输的RS(例如,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CSI-RS)、探测参考信号(SRS))可以基于公共RB网格来生成,并可以映射于RE。在辅带宽部分与UE特定带宽部分重叠的情况下,相同的RS(例如,CSI-RS、SRS)在辅带宽部分和UE特定带宽部分均可使用。因此,可以减少RS开销。
为了快速获得前述的效果,优选的是,在最早的时间点将辅带宽部分设定到终端。因此,辅带宽部分可以由Msg2设定到终端。终端可以从通过PDSCH接收的Msg2来获取辅带宽部分的设定信息,并可基于所获取的设定信息来设定辅带宽部分。通过Msg2来传输辅带宽部分的设定信息与通过RMSI来传输辅带宽部分的设定信息相比可具有优势。
在使用多波束的通信***中,RMSI可以通过波束扫描而多次传输,以覆盖小区全域。Msg2传输到传输了Msg1的终端,因此在使用多波束的通信***中,可以减少辅带宽部分的设定信息的传输次数。例如,基站可使用与用于接收PRACH(即,Msg1)的波束相同的波束来向传输PRACH的终端传输Msg2。根据前述的方法,直至Msg2都可以在锚带宽部分传输,而Msg4或单播数据可以在辅带宽部分传输。在此情况下,辅带宽部分的设定信息无需在比Msg2早的时间点进行传输。
根据前述的方法,锚带宽部分可以通过PBCH来设定或导出,辅带宽部分可以通过Msg2设定。另一方面,基站可能难以知晓在编码(encoding)Msg2的时间点尝试初始接入的终端的带宽能力。因此,锚带宽部分和辅带宽部分各自的大小可以设定为所有终端共同支持的最小带宽以下。例如,在终端的最小带宽为20MHz的情况下,锚带宽部分和辅带宽部分各自的大小可设定为20MHz以下。辅带宽部分可以针对多个终端而非特定终端而共同地设定。例如,辅带宽部分的设定信息可以为小区特定或终端组特定。例如,在通过Msg2设定辅带宽部分的情况下,可以在一个锚带宽部分内可以传输相同的辅带宽部分的设定信息。即使在Msg2包括UE特定信息的情况下,也可在一个锚带宽部分内传输相同的辅带宽部分的设定信息。
辅带宽部分可以为尝试初始接入的终端临时使用的带宽部分。NR支持具有各种带宽能力的终端,因此终端可以在辅带宽部分传输UE特定数据,直到基站获取终端的带宽能力的信息为止。另一方面,基站在获取尝试初始接入的终端的带宽能力的信息后,可以基于以下两种方法来操作。
作为第一种方法,基站可以向支持比辅带宽部分的大小(例如,20MHz)宽的带宽(例如,100MHz)的终端(例如,宽带终端)通知宽带载波的设定信息,并且还可以附加地为终端设定新的带宽部分。用于终端的新的带宽部分可以由RRC信令来设定,并可以分别针对下行链路和上行链路而设定。在设定新的带宽部分的情况下,终端可以使用宽带载波内的新的带宽部分来进行传输。在此情况下,终端可以不使用辅带宽部分。例如,终端不会监听与辅带宽部分逻辑关联的UE特定搜索空间。替代地,终端可以保持辅带宽部分的设定,并可使用新的带宽部分和辅带宽部分二者来进行传输。替代地,在未设定新的带宽部分的情况下,终端可以使用辅带宽部分来进行传输。
作为第二种方法,基站可以向支持与辅带宽部分的大小(例如,20MHz)相同或相似的带宽(例如,20MHz)的终端(例如,窄带终端)通知“辅带宽部分被视为窄带载波的***带宽(或者,载波带宽、信道带宽)或有效PRB并且辅带宽部分被视为载波”。终端将辅带宽部分视为载波的时间点也可以基于基站或终端的特定操来定义。替代地,终端将辅带宽部分视为载波的时间点可以从基站通过信令通知终端的时间点导出。例如,基站可以向终端传输用于指示将辅带宽部分视为载波的指示符(例如,具有1比特大小的指示符)。
为了防止终端在将辅带宽部分视为载波的情况下重新设定带宽部分,带宽部分的大小(例如,PRB数量)可设定为NR支持的***带宽中的一个(例如,与***带宽相对应的PRB数量)。例如,在NR支持20MHz的***带宽的情况下,辅带宽部分的大小可以设定为20MHz。替代地,在NR支持针对特定子载波间隔有100个PRB的载波的情况下,辅带宽部分可以由在频域连续的100个PRB构成。
另一方面,下行链路辅带宽部分的特征可以同样适用于下行链路锚带宽部分。例如,用于Msg4或单播数据各自的传输的PDSCH可以利用下行链路锚带宽部分传输。可以在锚带宽部分设定用于传输DCI的UE特定搜索空间,上述DCI用于调度用于Msg4或单播数据各自的传输的PDSCH。UE特定搜索空间可以与锚带宽部分逻辑关联。在此情况下,终端可以在锚带宽部分监听公共搜索空间和UE特定搜索空间二者。
在数据信道由在公共搜索空间接收的公共DCI调度的情况下,终端可以假设数据信道的DMRS序列为基于锚带宽部分内的本地PRB索引而生成。例如,数据信道的DMRS序列可以基于锚带宽部分的第一PRB(例如,PRB#0)或第一PRB的第一子载波(例如,子载波#0)来生成,并可以映射于RE。在公共搜索空间接收的公共DCI可以为特定公共DCI。
在数据信道由在UE特定搜索空间接收的DCI调度的情况下,终端可以假设数据信道的DMRS序列而基于公共RB网格的RB索引而生成。例如,数据信道的DMRS序列可以基于公共RB网格的第一RB(例如,RB#0)或第一RB的第一子载波(例如,子载波#0)来生成,并可以映射于RE。可将这种方法称为“方法110”。
在“方法110”中,通过特定公共DCI调度的数据信道可以为包括RMSI的PDSCH(以下称为“RMSI PDSCH”)。RMSI PDSCH的接收时间点为RMSI设定信息的获取时间点之前,因此终端无法使用公共RB网格来用于RMSI PDSCH的DMRS序列的RE映射。因此,RMSI PDSCH的DMRS序列的RE映射可以基于锚带宽部分来定义。另一方面,Msg4或单播数据的接收时间点可以为RMSI的接收时间点之后。因此,在从RMSI获取公共RB网格的设定信息后,终端可以基于公共RB网格来生成PDSCH的DMRS,并可以将DMRS映射于RE。
另一方面,以RRC连接状态操作的终端可以在锚带宽部分以外的其他带宽部分接收RMSI PDSCH。在此情况下,RMSI PDSCH的DMRS的生成和RE映射方式可以基于公共RB网格来定义。即,“方法110”可以适用于锚带宽部分。
■预留资源的设定
为了提供向前兼容性,在NR中,可将特定时间-频率资源设定为预留资源。终端基本上不在设定为预留资源的时频资源中收发任何信号。基站可以通过RRC信令(例如,***信息的信令、UE特定RRC信令)或物理层信令(例如,公共DCI、组公共DCI、用于调度下行链路的DCI)来设定预留资源。另外,基站可以通过RRC信令和物理层信令的组合来设定预留资源。即,基站可以使用RRC信令和物理层信令中的至少一个来向终端传输预留资源的设定信息。预留资源的时域设定单位(单位(unit)或粒度(granularity))可以为T个符号,预留资源的频域设定单位可以为K个子载波或L个PRB。在此,T、K和L可均为自然数。
例如,在“T=1,L=1”的情况下,预留资源可以设定为符号和PRB的组合。预留资源也可以在时域和频域中的至少一个中设定。例如,在仅在时域设定预留资源的情况下,可以假设在频域设定的载波的整个频带或设定预留资源的带宽部分的整个频带被设定为预留资源。另一方面,在仅在频域设定预留资源的情况下,可以假设时域上所有资源被设定为预留资源。
另一方面,在一个以上的带宽部分设定于终端的情况下,基站可以按带宽部分来设定预留资源。可将这种方法称为“方法300”。在“方法300”中,在时域-频域上,预留资源可以根据多个带宽部分各自的参数集(例如,子载波间隔和CP长度)来设定,并且可限定于多个带宽部分各自占用的物理资源。尤其是,在频域上,预留资源可以设定于用于构成各个带宽部分的PRB或子载波。在时域上,带宽部分可以包括所有的时间资源,并且在时域上预留资源可以设定于符号或时隙。预留资源可以设定于上行链路带宽部分和下行链路带宽部分的每个。
在通过“方法300”在第一带宽部分设定用于终端的第一预留资源的情况下,终端可以假设任何物理层信号/信道(例如,与第一带宽部分逻辑关联的物理层信号/信道)均不通过第一预留资源内的第一带宽部分来传输。在此,物理层信号可以为第一带宽部分所设定或调度的DMRS、CSI-RS、SRS、相位跟踪参考信号(phase tracking reference signal,PT-RS)等,物理层信道可以为在第一带宽部分中设定或调度的控制信道、数据信道等。尤其是,在在第一带宽部分中调度的数据信道(例如,PDSCH、PUSCH)的资源区域包括第一预留资源的情况下,数据信道在可以针对第一预留资源速率匹配((rate matching)并传输。
另一方面,终端可以在第一预留资源内的另一带宽部分(例如,第二带宽部分)收发物理层信号/信道(例如,与第二带宽部分逻辑关联的物理层信号/信道)。在此,物理层信号可以为由第二带宽部分而非第一带宽部分所设定或调度的DMRS、CSI-RS、SRS、PT-RS等,物理层信道可以为由第二带宽部分而非第一带宽部分所设定或调度的控制信道、数据信道等。前述的方法可适用于第一带宽部分激活或去激活的所有情况。第一带宽部分和第二带宽部分基本上可以为传输方向相同的带宽部分(例如,下行链路或上行链路)。替代地,第一带宽部分的传输方向可以不同于第二带宽部分的传输方向。例如,第一带宽部分可以为下行链路带宽部分,第二带宽部分可以为上行链路带宽部分。
例如,在由连续的50个PRB构成的第一下行链路带宽部分设定于终端的情况下,基站可以将针对第一下行链路带宽部分的预留资源设定于终端。例如,在第一下行链路带宽部分由PRB#0至#49(即,第一下行链路带宽部分的本地PRB#0至#49)构成的情况下,基站可以将第一下行链路带宽部分内的PRB#10至#19设定为频域上的预留资源,将每个时隙上第5个和第6个符号设定为时域上的预留资源。终端可以假设不在与由基站设定为预留信息的PRB和符号的组合相应的RE上收发任何物理层信号/信道。
在此,通过第一下行链路带宽部分传输的物理层信道可以为与第一下行链路带宽部分逻辑关联的PDCCH、由PDCCH调度的PDSCH等,通过第一下行链路带宽部分传输的物理层信号可以为用于解调PDCCH和PDSCH的DMRS、设定于第一下行链路带宽部分内的参考信号等。另外,终端可以不在设定于第一下行链路带宽部分的预留资源执行针对第一下行链路带宽部分定义的其他操作(例如,CSI/无线电资源管理(RRM)/无线电链路监听(RLM)测定操作)。
在下述实施例中,将说明基站在相同载波内将第二下行链路带宽部分附加地设定于终端的情况。在此,第二下行链路带宽部分的频率区域可以与第一下行链路带宽部分的频率区域重叠。例如,第二下行链路带宽部分可以由连续的100个PRB(例如,PRB#0至#99)构成,PRB#0至#49占用的频率区域可以与第一下行链路带宽部分的频率区域重叠。在此情况下,基站可以将对于第二下行链路带宽部分的预留资源设定于终端。例如,基站可以将第二下行链路带宽部分内的PRB#30至#39(即,第二下行链路带宽部分的本地PRB#30至#39)设定为预留资源。终端可以假设在由基站设定的预留资源(例如,PRB#30至#39)不通过第二下行链路带宽部分来传输任何物理层信号/信道。另外,终端可以不在设定于第二下行链路带宽部分的预留资源执行针对第二下行链路带宽部分定义的其他操作(例如,CSI/RRM/RLM测定)
另一方面,终端可以期待在针对第一下行链路带宽部分设定的预留资源上通过第二下行链路带宽部分接收物理信道信号/信道。例如,终端可以期待在针对第一下行链路带宽部分设定的预留资源(例如,与“PRB#10至#19”和“每个时隙的第五个和第六个符号”的组合相应的多个RE)接收第二下行链路带宽部分所调度的PDSCH。例如,第二下行链路带宽部分所调度的PDSCH可以为用于超可靠低时延通信(Ultra Reliable Low LatencyCommunication,URLLC)传输的微时隙PDSCH。
即,终端可以通过第一下行链路带宽部分接收增强型移动宽带(enhanced MobileBroadBand,eMMB)数据,通过第二下行链路带宽部分接收URLLC数据。基站可以通过在第一下行链路带宽部分内设定预留资源来将相应预留资源预留为用于第二下行链路带宽部分的URLLC传输的物理资源。即,第一下行链路带宽部分所调度的数据信道(例如,用于eMBB传输的数据信道)可以针对设定于第一下行链路带宽部分内的预留资源速率匹配并传输,因此,设定于第一下行链路带宽部分内的预留资源可以用于第二下行链路带宽部分所调度的数据信道(例如,用于URLLC传输的数据信道)的传输。如上所述,物理资源的预留可以通过高层信令和物理层信令中的至少一个来设定。在此,为了基于预留资源的通信,可以同时激活重叠的带宽部分(例如,第一下行链路带宽部分和第二下行链路带宽部分)。
另一方面,终端可以期待在针对第二下行链路带宽部分设定的预留资源上通过第一下行链路带宽部分接收物理层信号/信道。例如,终端可以期待在针对第二下行链路带宽部分设定为预留资源的PRB#30至#39号接收第一下行链路带宽部分所调度的PDSCH。在此情况下,第一下行链路带宽部分和第二下行链路带宽部分可以在终端同时被激活。在多个带宽部分设定于终端的情况下,终端可使用针对一个带宽部分设定的预留资源而通过另一带宽部分来执行物理层信号/信道的收发操作。前述实施例可以同样适用于上行链路带宽部分。
图3为示出通信***中“方法300”的预留资源的设定方法的第一实施例的概念图。
参照图3,第一下行链路带宽部分和第二下行链路带宽部分可以设定于一个终端,第一下行链路带宽部分的频率区域可以与第二下行链路带宽部分的频率区域重叠。基站可以将第一下行链路带宽部分与第二下行链路带宽部分之间重叠的资源区域中的第一下行链路带宽部分的部分资源(即,持续时间为T2的资源区域)设定为预留资源,并且可以向终端传输预留资源的设定信息。在此,预留资源可以设定为可在第二下行链路带宽部分进行PDSCH传输的资源区域。在此情况下,预留资源可以用于对传输持续时间(transmissionduration)不同的两个PDSCH进行多路复用。
终端可以通过第一下行链路带宽部分中除预留资源以外的其余资源区域来接收传输持续时间为T1的PDSCH,并通过预留资源来接收传输持续时间为T2的PDSCH(例如,在第二下行链路带宽部分中调度的PDSCH)。在此,PDSCH(例如,在第一下行链路带宽部分收发的PDSCH)可以与预留资源进行速率匹配。终端可以假设不在持续时间为T2的预留资源接收第一下行链路带宽部分所调度的PDSCH。T1和T2可以分别为一个以上的连续的符号所占用的时间区间。例如,T1可以为通过基于时隙的调度的PDSCH的传输区间,T2可以为通过基于时隙的调度的PDSCH的传输区间。例如,T1可以用于传输eMMB数据,T2可以用于传输URLLC数据。
另外,前述操作也可适用于上行链路传输。例如,第一上行链路带宽部分和第二上行链路带宽部分可以设定于一个终端,第一上行链路带宽部分的频率区域可以与第二上行链路带宽部分的频率区域重叠。基站可以将在第一上行链路带宽部分与第二上行链路带宽部分之间的重叠资源区域中的第一上行链路带宽部分的部分资源设定为预留资源,并向终端传输预留资源的设定信息。在此,预留资源可以设定为可在第二上行链路带宽部分进行PUSCH传输的资源区域。
基站可以通过第一上行链路带宽部分中除预留资源以外的其余资源区域来接收传输持续时间为T1的PUSCH,并通过预留资源来接收传输持续时间为T2的PUSCH(例如,第二上行链路带宽部分所调度的PUSCH)。在此,PUSCH(例如,在第一上行链路带宽部分收发的PUSCH)可以与预留资源速率匹配。终端可以终端不在持续时间为T2的预留资源发送在第一上行链路带宽部分中调度的PUSCH。
根据前述实施例(例如,“方法300”的实施例),基站可以向终端有效传输eMBB数据和URLLC数据。即,可以提前预留用于URLLC数据传输的资源区域,可以不在所预留的资源区域映射用于eMBB数据的PDSCH或PUSCH。因此,在发生URLLC数据的情况下,基站可以快速地通过预留的资源区域向终端传输URLLC数据。若不预留用于传输URLLC数据的资源区域,且提前在产生URLLC数据的时间点的时隙调度用于eMBB数据传输的PDSCH或PUSCH,基站可以在PDSCH或PUSCH传输完成后执行用于传输URLLC数据的调度。替代地,基站可以在已调度的PDSCH或PUSCH的资源区域传输用于URLLC数据的PDSCH或PUSCH。
“在已调度的PDSCH或PUSCH的传输完成后的资源区域调度URLLC数据的方案”由于会引起调度的时间延迟的原因而可能不满足URLLC数据的传输要求。“在已调度的PDSCH或PUSCH的资源区域传输用于URLLC数据的PDSCH或PUSCH的方案”相当于用于传输URLLC数据的资源的抢占(preemption)方案;在此情况下,收发器的复杂度会增加,可能要求追加用于向终端指示是否抢占的信令。
在“方法300”中,可使用带宽部分的交叉(cross)调度方案。例如,在第一下行链路带宽部分的PDCCH调度第二下行链路带宽部分的PDSCH的情况下,尽管是通过第一下行链路带宽部分而调度的,但PDSCH仍可以被视为通过第二下行链路带宽部分传输的物理层信道。因此,在第一下行链路带宽部分和第二下行链路带宽部分同时激活的情况或仅第二下行链路带宽部分激活的情况下,终端可以在设定于第一下行链路带宽部分的预留资源接收通过第一下行链路带宽部分调度的第二下行链路带宽部分的PDSCH。
另一方面,多个载波可以基于“方法300”来设定。例如,基站可以针对每个载波来设定预留资源,并可以通过信令过程将预留资源的设定信息通知给终端。在多个载波分别定义于不同频率区域的情况下,按载波来设定预留资源可以是自然而然的。在终端所设定/激活的多个载波各自的频率区域部分地或全部重叠的情况下,可以在多个载波之间重叠的频率区域设置预留资源。
因此,预留资源的设定操作和在预留资源的终端操作可以按各个载波来定义。例如,在为终端设定的第一载波和第二载波被激活的情况下,终端可以假设在针对第一载波设定的预留资源不通过第一载波传输物理层信号/信道,并可以假设在针对第二载波设定的预留资源不通过第二载波传输物理层信号/信道。
另一方面,在第一载波的预留资源与第二载波的物理资源重叠的情况下,终端可以期待在第一载波的预留资源通过第二载波传输物理层信号/信道。另外,在第二载波的预留资源与第一载波的物理资源重叠的情况下,终端可以期待在第二载波的预留资源通过第一载波传输物理层信号/信道。即,在设定于终端的多个载波的频率区域重叠的情况下,针对特定载波预留的资源可以用于传输另一载波的物理层信号/信道。
SFI可以用于预留资源的物理层信令。SFI可以包括在通过组公共PDCCH传输的DCI中。SFI可以用于将构成一个以上的时隙的每个的多个符号的种类(例如,下行链路符号、上行链路符号、未知(unknown)符号)通知给终端。终端可以期待在基于SFI确认的下行链路符号中接收下行链路信号/信道,并在基于SFI确认的上行链路符号中传输上行链路信号/信道,且可以假设不在基于SFI确认的未知符号中收发任何信号/信道。因此,在未知符号上的终端的操作可以与在预留资源上的终端的操作类似。
在针对一个传输方向将多个带宽部分设定于一个终端的情况下,基站可以针对多个带宽部分的每个来向终端传输组公共PDCCH,通过组公共PDCCH传输的DCI可以包括多个带宽部分各自的SFI。替代地,多个带宽部分各自的SFI可以包括在通过一个组公共PDCCH传输的DCI中。例如,通过一个组公共PDCCH传输的DCI可以包括多个SFI、用于指示与多个SFI的每个对应的带宽部分的信息等。替代地,用于指示与多个SFI的每个对应的带宽部分的信息可以通过高层信令而非代替DCI而提前设定于终端。如“方法300”那样,在时隙内的未知区域(例如,未知符号)终端的操作和假设可以限定于相关带宽部分(例如,重叠的带宽部分)。可将这种方法称为“方法310”。
另一方面,终端可将通过组公共PDCCH接收的一个SFI应用于多个带宽部分。例如,终端在一个载波可以最多接收一个组公共PDCCH,一个组公共PDCCH可以包括一个SFI。在此情况下,应用组公共PDCCH所包括的SFI的带宽部分(例如,有效带宽部分)和未应用组公共PDCCH所包括的SFI的带宽部分(例如,非有效带宽部分)可以通过高层信令提前设定。由SFI设定的下行链路区域、上行链路区域和未知区域可以仅在有效带宽部分有效。有效/非有效带宽部分的设定信息可以与SFI一同通过组公共PDCCH来传输。
NR支持多个参数集,因此,可以考虑用于解释由SFI设定的时隙格式的基准子载波间隔。基站可以将动态时隙格式的基准子载波间隔设定于终端。动态时隙格式的基准子载波间隔可以通过高层信令过程(例如,RRC信令过程)或物理层信令过程(例如,DCI信令过程)来设定。在使用物理层信令过程的情况下,SFI可包括基准子载波间隔。
在此情况下,只有被设置为基准子载波间隔以上的子载波间隔的带宽部分可以被限定为应用了SFI的有效带宽部分。也就是说,这是因为,在带宽部分的子载波间隔小于基准子载波间隔的情况下,对应带宽部分中时隙格式的解释可能不明确。这种问题将在下述的“半静态时隙格式的设定”相关实施例中进行详细说明。在带宽部分的子载波间隔小于基准子载波间隔的情况下,带宽部分的时隙格式可以设定为分别与以下说明的“方法400”、“方法410”和“方法420”相同或类似。
在此情况下,有效带宽部分与非有效带宽部分可以在特定资源区域重叠,在重叠的特定资源区域可以存在由SFI设定为未知符号的资源区域。在此情况下,也可以类似地应用“方法300”。即,终端可以假设不在未知区域通过有效带宽部分收发物理层信号/信道,可以期待在未知区域通过非有效带宽部分收发物理层信号/信道。
■半静态时隙格式的设定
将在下述实施例中说明半静态时隙格式的设定方法。半静态时隙格式的重复周期可包括0.5ms、0.625ms、1ms、1.25ms、2ms、2.5ms、5ms、10ms等,半静态时隙格式的部分重复周期可以仅适用于特定子载波间隔。另外,半静态时隙格式可以呈具有T1 ms的重复周期的时隙格式和具有T2 ms的重复周期的时隙格式连续配置的形态。在情况下,半静态时隙格式的重复周期可以为(T1+T2)ms,T1和T2可以分别在前述的多个重复周期中设定。
小区特定半静态时隙格式的传输方向的顺序可以在一个周期内设定为“下行链路→未知→上行链路”。未知符号可以被认为是没有严格限定传输方向的符号,但是,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出于方便,“未知”也可以被视为一种传输方向。小区特定半静态时隙格式信息可以包括x1、x2、y1和y2。x1可以为重复周期的起始区域所配置的完整的(full)下行链路时隙的数量,x2可以为x1个下行链路时隙之后配置的下行链路符号的数量。y1可以为配置于重复周期的结束区域的完整的上行链路时隙的数量,y2可以为y1个上行链路时隙之前配置的上行链路符号的数量。未由x1、x2、y1和y2表示的区间可以视为未知区间。
用于构成半静态时隙格式的基准子载波间隔可以设定于终端。例如,基准子载波间隔可以为***信息,可以与小区特定半静态时隙格式的设定信息一同广播基准子载波间隔。基准子载波间隔可以设定为可用于数据传输的多个子载波间隔(例如,15kHz、30kHz、60kHz和120kHz)中的一个。
图4为示出通信***中半静态时隙格式的第一实施例的概念图,图5为示出通信***中半静态时隙格式的第二实施例的概念图。
参照图4,基准子载波间隔可以为15kHz,半静态时隙格式的重复周期可以为5ms,可以设定为“(x1,x2,y1,y2)=(2,5,1,3)”。在此情况下,一个重复周期可以由5个时隙构成。参照图5,基准子载波间隔可以为30kHz,半静态时隙格式的重复周期可以为5ms,可以设定为“(x1,x2,y1,y2)=(2,5,1,3)”。在此情况下,一个的重复周期可以由10个时隙构成。如上所述,即使在重复周期和(x1、x2、y1、y2)相同的情况下,时隙结构也可根据基准子载波间隔而不同。例如,在重复周期和(x1、x2、y1、y2)相同的情况下,未知区间的比例可以随着基准子载波间隔的变大而增加。
另一方面,带宽部分的设定信息可包括子载波间隔。在下行链路带宽部分或上行链路带宽部分设定于终端的情况下,基站可以将用于相应带宽部分的子载波间隔通知给终端。因此,在终端中设定的带宽部分的子载波间隔可以不同于半静态时隙格式的基准子载波间隔。在带宽部分的子载波间隔与半静态时隙格式的基准子载波间隔不同的情况下,可以在带宽部分对用于解释/应用半静态时隙格式的方法进行定义。
图6为示出通信***中半静态时隙格式和带宽部分的设定有关的第一实施例的概念图。
参照图6,半静态时隙格式的重复周期可以为0.5ms,基准子载波间隔可以为60kHz。一个重复周期内可以存在2个时隙(例如,时隙#n和#(n+1)),在2个时隙中符号配置顺序可以为“下行链路符号→未知符号→上行链路符号”。在此,“D”可以指示下行链路符号,“X”可以指示未知符号,“U”可以指示上行链路符号,“C”可以指示应通过传输方向的冲突等定义传输方向的解释方法的符号。
在此情况下,终端所设定的带宽部分的子载波间隔可以不同。在带宽部分的子载波间隔为60kHz的情况下,带宽部分的子载波间隔与基准子载波间隔一致,所以在终端解释时隙格式方面可能没有问题。另一方面,在带宽部分的子载波间隔小于60kHz的情况下,可能会存在未确定传输方向的符号C。例如,在下行链路带宽部分和上行链路带宽部分的子载波间隔为30kHz的情况下,带宽部分的一个符号与半静态时隙格式的2个符号相对应,因此,带宽部分的一个符号可以与半静态时隙格式的“下行链路符号和未知符号”、“上行链路符号和未知符号”相对应。在此情况下,难以仅通过半静态时隙格式的设定信息来确定带宽部分的符号的传输方向。
另外,在下行链路带宽部分和上行链路带宽部分的子载波间隔为15kHz的情况下,带宽部分的一个符号与半静态时隙格式的4个符号相对应,因此,带宽部分的一个符号可以与根据半静态时隙格式的“下行链路符号和未知符号”、“上行链路符号和未知符号”、“下行链路符号和上行链路符号”等相对应。在此情况下,难以仅通过半静态时隙格式的设定信息来确定带宽部分的符号的传输方向。
另一方面,在带宽部分的子载波间隔大于半静态时隙格式的基准子载波间隔情况下,不会发生前述的问题。
图7为示出通信***中半静态时隙格式和带宽部分的设定有关的第二实施例的概念图。
参照图7,半静态时隙格式的重复周期可以为1ms,基准子载波间隔可以为15kHz。一个重复周期内可以存在1个时隙(例如,时隙#n),1个时隙中符号配置顺序可以为“下行链路符号→未知符号→上行链路符号”。在此情况下,在终端中设定的带宽部分的子载波间隔可以大于15kHz(即,半静态时隙格式的基准子载波间隔)。例如,在带宽部分的子载波间隔为30kHz或60kHz的情况下,带宽部分的一个符号总是与根据半静态时隙格式的一个符号相对应,因此,在重复周期内构成带宽部分的所有符号的传输方向可以仅通过半静态时隙格式的设定信息来明确地确定。
在下述实施例中,将对用于解决参照图6说明的问题(即,带宽部分的子载波间隔小于半静态时隙格式的基准子载波间隔的情况的问题)的方法进行说明。
在第一个方法中,带宽部分的子载波间隔可以设定为半静态时隙格式的基准子载波间隔以上。在此情况下,终端可以不期待带宽部分的子载波间隔小于半静态时隙格式的基准子载波间隔。上述方法可称为“方法400”。在使用“方法400”且带宽部分的子载波间隔大于半静态时隙格式的基准子载波间隔的情况下,终端可以基于参照图7所说明的方法来确认带宽部分的时隙格式。
在可以设定为带宽部分的子载波间隔的子载波间隔候选按照频段被预定义的情况下,子载波间隔候选中最小的子载波间隔可以被定义为半静态时隙格式的基准子载波间隔。可将这种方法称为“方法401”。例如,在在特定频段中带宽部分的子载波间隔被设定为15kHz、30kHz或60kHz的情况下,可以将半静态时隙格式的基准子载波间隔定义为15kHz。但是,在在特定频段中不使用子载波间隔为15kHz的带宽部分的情况下,基于“方法401”的半静态时隙格式的设定可能是低效的。例如,在在特定频段中仅使用30kHz的子载波间隔以传输数据的情况下,半静态时隙格式的基准子载波间隔可优选设定为30kHz。
为了解决“方法401”的缺点,可以使用“方法402”。在“方法402”中,每个频段可以允许多个基准子载波间隔,半静态时隙格式的基准子载波间隔可以设定为带宽部分的子载波间隔以下。根据“方法402”,基站可以将子载波间隔中最小的子载波间隔用作半静态时隙格式的基准子载波间隔,上述多个子载波间隔在小区或载波内实际上用于数据传输。因此,在使用“方法402”的情况下,可以不发生基于“方法401”的低效性。
即使在使用“方法402”的情况下,小区内的所有终端也必须遵循相同的基准子载波间隔,因此,对于使用比基准子载波间隔更高的子载波间隔的终端,半静态时隙格式的设定单位(粒度(granularity))可能无法精细(fine)。例如,在一个终端在子载波间隔为15kHz的带宽部分操作,其他终端在子载波间隔为60kHz的带宽部分操作的情况下,半静态时隙格式的基准子载波间隔可以设定为15kHz。在此情况下,可以将用于在子载波间隔为60kHz的带宽部分中操作的终端的半静态时隙格式设定为4个符号单位。这可能不适合URLLC。因此,根据“方法400”、“方法401”或方法402”,可能难以在相同的小区内同时传输eMBB数据和URLLC数据。
在用于解决参照图6所说明的问题的第二种方法中,可以允许将带宽部分的子载波间隔设置为小于半静态时隙格式的基准子载波间隔,并且在在带宽部分的特定符号中传输方向发生冲突的情况(例如,带宽部分的特定符号对应于根据半静态时隙格式而具有不同传输方向的多个符号的情况)下,特定符号的传输方向可以通过预定义的规则来确定。可将这种方法称为“方法410”。此外,可以对作为“方法410”的具体方法的“方法411”至“方法416”进行定义。
在“方法411”中,在带宽部分的特定符号与根据半静态时隙格式的“下行链路符号和未知符号”、“未知符号和上行链路符号”或“下行链路符号、未知符号和上行链路符号”相对应的情况下,在带宽部分中特定符号的传输方向可以被视为“未知”。即,在在带宽部分的一个符号内基于半静态时隙格式的传输方法发生冲突的情况下,可以使用未知优先于下行链路和上行链路的规则。
另一方面,在在带宽部分的一个符号内基于半静态时隙格式的传输方法发生冲突的情况下,可以使用下行链路和上行链路优先于未知的规则。可将这种方法称为“方法412”。根据“方法412”,基于半静态时隙格式的未知区间可以在带宽部分重写为下行链路区间或上行链路区间。但是,在未知区间用于保证传输方向的灵活性(flexibility)或保护特定信号的用途的情况下,将未知区间重写为其他传输方向(例如,下行链路或上行链路)可能是不优选的。另外,根据重写的结果,可能发生在下行链路区间与上行链路区间之间不存在未知区间的形态的时隙结构。为了避免这种情况,与“方法412”相比,可优选使用“方法411”。
另外,在带宽部分的特定符号与根据半静态时隙格式的“下行链路符号和上行链路符号”相对应的情况下,在带宽部分中特定符号的传输方向可以设定为下行链路和上行链路中预定义的传输方向。可将这种方法称为“方法413”。替代地,在带宽部分中特定符号的传输方向可以设定为未知。可将这种方法称为“方法414”。根据“方法413”,可发生交叉链路干扰(cross-link interference)。因此,在带宽部分发生传输方法冲突的特定符号的传输方向可优选视为未知。即使在通过“方法414”在带宽部分发生传输方法冲突的特定符号的传输方向被视为未知的情况下,被视为未知的特定符号也可以通过随后基站的调度来用于下行链路传输或上行链路传输。
替代地,在带宽部分的特定符号发生半静态时隙格式的传输方向的冲突的情况下,在带宽部分中特定符号的传输方向可以设定为在特定符号内占用相对多的区间的传输方向。可将这种方法称为“方法415”。在“方法415”中,在特定符号内多个区间的长度相同的情况下,可使用“方法411”至“方法414”中的一个方法。
图8为示出通信***中“方法411”的带宽部分的时隙格式的第一实施例的概念图。
参照图8,半静态时隙格式的重复周期可以为0.5ms,基准子载波间隔可以为60kHz。在下行链路带宽部分和上行链路带宽部分的子载波间隔为30kHz的情况下,在半静态时隙格式的一个重复周期内,下行链路带宽部分中的第4个和第9个符号中,下行链路与未知之间可发生冲突,在半静态时隙格式的一个重复周期内,上行链路带宽部分中的第5个和第12个符号中,未知与上行链路之间可发生冲突。根据“方法414”,下行链路带宽部分中的第4个和第9个符号可以被视为未知符号,上行链路带宽部分中的第5个和第12个符号可以被视为未知符号。
在此,由于在下行链路带宽部分中的第4个和第9个符号中,下行链路与未知之间会发生冲突,因此,在下行链路带宽部分中被视为未知符号的第4个和第9个符号可以重写而仅为下行链路符号。由于在上行链路带宽部分中的第5个和第12个符号中,未知与上行链路之间会发生冲突,因此上行链路带宽部分中被视为未知符号的第5个和第12个符号可以重写而仅为上行链路符号。即,下行链路带宽部分中第4个和第9个符号的未知类型可以与上行链路带宽部分中第5个和第12个符号的未知类型不同。
在下行链路带宽部分和上行链路带宽部分的子载波间隔为15kHz的情况下,在半静态时隙格式的一个重复周期内,会在下行链路带宽部分中的第5个和第12个符号中,在下行链路与未知之间发生冲突,在半静态时隙格式的一个重复周期内,会在上行链路带宽部分的第3个和第6个符号中,在未知与上行链路之间发生冲突。根据“方法414”,下行链路带宽部分中的第5个和第12个符号可以被视为未知符号,上行链路带宽部分的第3个和第6个符号可以被视为未知符号。
在此,由于在下行链路带宽部分中的第2个和第5个符号中,下行链路与未知之间会发生冲突,因此,在下行链路带宽部分中被视为未知符号的第2个和第5个符号可以重写而仅为下行链路符号。由于在上行链路带宽部分中的第3个和第6个符号中,未知与上行链路之间会发生冲突,因此上行链路带宽部分中被视为未知符号的第3个和第6个符号可以重写而仅为上行链路符号。
另一方面,在下行链路带宽部分和上行链路带宽部分的子载波间隔为15kHz的情况下,半静态时隙格式的一个重复周期中带宽部分的时隙可以由包括7个符号的半(half)时隙构成。因此,带宽部分的时隙格式可以以7个符号单位而重复。在此情况下,在一个时隙内可存在多个意外的未知区间。因此,半静态时隙格式的一个重复周期可以设定为包括带宽部分的n个时隙,n可以为1以上的整数。可将这种方法称为“方法416”。基站适当地确定半静态时隙格式的设定参数(例如,重复周期、基准子载波间隔)和带宽部分的设定参数(例如,子载波间隔),从而可以保证“方法416”的条件。
替代地,在不使用“方法416”的情况下,在带宽部分可允许时隙格式的一个重复周期包括一个时隙的一部分(例如,半时隙)。在此情况下,优选地,在带宽部分中时隙格式的一个重复周期包括m个完整的符号。m可以为1以上的整数。
在用于解决参照图6所说明的问题的第三种方法中,对于互不相同的基准子载波间隔可以设定多个半静态时隙格式。即,多个半静态时隙格式可以设定于终端。可以将这种方法称为“方法420”。例如,在半静态时隙格式的基准子载波间隔设定为15kHz、30kHz或60kHz的情况下,基站可以将基准子载波间隔为15kHz的半静态时隙格式(以下称为“第一时隙格式”)与基准子载波间隔为30kHz的半静态时隙格式(以下称为“第二时隙格式”)设定于终端。
在下行链路带宽部分和上行链路带宽部分设定于终端的情况下,基准子载波间隔与带宽部分的子载波间隔相同的半静态时隙格式可以适用于相应的带宽部分。可将这种方法称为“方法426”。在子载波间隔为30kHz的下行链路带宽部分和上行链路带宽部分设定于终端的情况下,第二时隙格式可适用于相应的带宽部分。
在使用“方法420”和“方法426”的情况下,终端可以期待带宽部分的子载波间隔设定为根据半静态时隙格式的设定的基准子载波间隔中的一个。在带宽部分的子载波间隔与基准子载波间隔不匹配的情况下,终端可以视为带宽部分设定错误,并可以不执行与相应带宽部分相关的操作。例如,在终端期待设定子载波间隔为15kHz或30kHz的带宽部分而子载波间隔为60kHz的带宽部分由基站设定于终端的情况下,终端可以无视子载波间隔为60kHz的带宽部分的设定。
“方法420”和“方法426”可以按照不同带宽部分来适用。即,在多个下行链路带宽部分或多个上行链路带宽部分设定于终端的情况下,具有与多个带宽部分所设定的子载波间隔相同的基准子载波间隔的半静态时隙格式可以适用于相应的带宽部分。例如,在基准子载波间隔为15kHz和30kHz的多个半静态时隙格式、子载波间隔为15kHz的下行链路带宽部分以及子载波间隔为30kHz的下行链路带宽部分设定于终端的情况下,终端可以将基准子载波间隔为15kHz的半静态时隙格式适用于子载波间隔为15kHz的下行链路带宽部分,而将基准子载波间隔为30kHz的半静态时隙格式适用于子载波间隔为30kHz的下行链路带宽部分。
另一方面,在多个下行链路带宽部分或多个上行链路带宽部分设定于终端的情况下,具有特定基准子载波间隔的一个半静态时隙格式可适用于多个带宽部分。可将这种方法称为“方法427”。例如,在基准子载波间隔为15kHz和30kHz的多个半静态时隙格式、子载波间隔为15kHz的下行链路带宽部分以及子载波间隔为30kHz的下行链路带宽部分设定于终端的情况下,终端可以将基准子载波间隔为15kHz的半静态时隙格式适用于子载波间隔为15kHz和30kHz的下行链路带宽部分二者。
在“方法427”中,终端确定共同适用于一个以上的带宽部分的基准子载波间隔的基准可以根据规格来预定义。例如,终端可以将由基站设定的带宽部分的子载波间隔中最小的子载波间隔(以下称为“Δfmin”)确定为基准子载波间隔。在基准子载波间隔与Δfmin相同的半静态时隙格式为设定于终端的情况下,终端可以将具有小于Δfmin的基准子载波间隔中最小的基准子载波间隔的半静态时隙格式适用于带宽部分。在使用前述规则且带宽部分的子载波间隔大于基准子载波间隔的情况下,终端可使用参照图6说明的方法来获取带宽部分的时隙格式。
替代地,终端可以将将具有不大于带宽部分的子载波间隔的多个基准子载波间隔中最小的基准子载波间隔的半静态时隙格式适用于相应的带宽部分。可将这种方法称为“方法428”。例如,在基准子载波间隔为15kHz和30kHz的半静态时隙格式和子载波间隔为15kHz、30kHz和60kHz的多个下行链路带宽部分设定于终端的情况下,根据“方法428”,终端可将基准子载波间隔为15kHz的半静态时隙格式适用于子载波间隔为15kH的多个下行链路带宽部分,将基准子载波间隔为30kHz的半静态时隙格式适用于子载波间隔为30kHz和60kHz的下行链路带宽部分。
在通过“方法420”将基准子载波间隔互不相同的多个半静态时隙格式设定于终端的情况下,根据半静态时隙格式的符号的传输方向可在基准子载波间隔之间的时域上对齐(align)。可将这种方法称为“方法421”。替代地,半静态时隙格式可相互独立地设定,并可允许根据半静态时隙格式的符号的传输方向不在时域上对齐。可将这种方法称为“方法422”。根据“方法422”,可提供高的设定自由度,但在相同的小区内可导致子载波间隔不同的带宽部分之间发生交叉链路干扰。另一方面,根据方法“421”,可抑制相同小区内的交叉链路干扰。
在使用“方法422”的情况下,多个半静态时隙格式的重复周期可相同或不同。另一方面,在使用“方法421”的情况下,优选地,多个半静态时隙格式的重复周期设定为相同。
图9a为示出通信***中“方法421”的半静态时隙格式的第一实施例的概念图,图9b为示出通信***中“方法421”的半静态时隙格式的第二实施例的概念图,图9c为示出通信***中“方法421”的半静态时隙格式的第三实施例的概念图。
参照图9a至图9c,基站可以将基准子载波间隔为15kHz的半静态时隙格式(以下称为“第一时隙格式”)和基准子载波间隔为30kHz的半静态时隙格式(以下称为“第二时隙格式”)设定于终端。第一时隙格式和第二时隙格式的重复周期可以为1ms。
在图9a的实施例中,在时域上,第一时隙格式的传输方向可与第二时隙格式的传输方向相同。即,第一时隙格式的一个符号的传输方向可以与第二时隙格式的2个符号的传输方向相同,上述第二时隙格式的2个符号与第一时隙格式的一个符号相对应。可将这种方法称为“方法423”。
另一方面,在图9b的实施例和图9c的实施例中,在时域上可存在第一时隙格式的传输方向与第二时隙格式的传输方向不一致的区间。例如,在图9b的实施例中,第一时隙格式的第8个符号可以与第二时隙格式的“下行链路符号和未知符号”相对应,第一时隙格式的第11个符号可以与第二时隙格式的“未知符号和上行链路符号”相对应。
即,第一时隙格式的未知符号可与第二时隙格式的“下行链路符号和未知符号”或“未知符号和上行链路符号”对齐。可将这种方法称为“方法424”,“方法424”可与前述“方法411”类似。在“方法424”中,在第一时隙格式的基准子载波间隔为第二时隙格式的基准子载波间隔的4倍以上的情况或第二时隙格式的基准子载波间隔为第一时隙格式的基准子载波间隔的4倍的情况下,基准子载波间隔相对小的时隙格式的未知符号可与基准子载波间隔相对大的时隙格式的“下行链路符号、未知符号和上行链路符号”的全部对应。
如另一例,在图9c的实施例中,第一时隙格式的第7个符号可与第二时隙格式的“下行链路符号和未知符号”相对应,第一时隙格式的第12个符号可与第二时隙格式的“未知符号和上行链路符号”相对应。即,第一时隙格式的下行链路符号可与第二时隙格式的“下行链路符号和未知符号”对齐,第一时隙格式的上行链路符号可与第二时隙格式的“未知符号和上行链路符号”对齐。可将这种方法称为“方法425”,“方法425”可与“方法412”类似。
图9a至图9c的实施例可适用于具有各种基准子载波间隔的第一时隙格式和第二时隙格式。另外,可组合“方法423”至“方法425”来使用。例如,在组合“方法424”和“方法425”的情况下,第一时隙格式的特定下行链路符号可以与第二时隙格式的“下行链路符号和未知符号”相对应,第一时隙格式的特定未知符号可与第二时隙格式的“未知符号和上行链路符号”相对应。
在“方法420”和“方法420”的具体方法中,在共同的重复周期适用于多个半静态时隙格式的情况下,特定重复周期的使用可受限。例如,仅适用于特定基准子载波间隔的重复周期(例如,0.625ms、1.25ms、2.5ms)可不用作用于多个半静态时隙格式的共同的重复周期。
在用于解决参照图6所说明的问题的第四种方法中,可允许带宽部分的子载波间隔设定为小于半静态时隙格式的基准子载波间隔,终端可期待在带宽部分的各个符号中基于半静态时隙格式的传输方向不发生冲突。可将这种方法称为“方法430”。与带宽部分的子载波间隔与基准子载波间隔之间的关系无关地,基站可通过适当设定半静态时隙格式的图样来使传输方向不发生冲突。终端可期待即使在某个带宽部分被激活的情况下,传输方向也不会发生冲突。
在适用于半静态时隙格式的CP类型与设定于带宽部分的CP类型相同的情况下,可产生前述方法的效果。CP类型可分为常规(normal)CP和扩展(extended)CP。另一方面,在适用于半静态时隙格式的CP类型与设定于带宽部分的CP类型不同的情况下,子载波间隔互不相同的符号不在时域上相互对齐,因此不会产生前述的效果。例如,在常规CP适用于半静态时隙格式而扩展CP设定于带宽部分的情况下,前述的方法可以变形的方式使用,而不会产生前述的效果。
因此,优选地,在带宽部分中使用常规CP和扩展CP二者的情况下,设定为常规CP和扩展CP均适用于半静态时隙格式。为此,半静态时隙格式的设定信息可包括CP类型。CP类型可指示用于设定带宽部分的常规CP或扩展CP。例如,CP类型可包括小区特定半静态时隙格式的设定信息。在此情况下,CP类型可作为***信息向终端传输。在半静态时隙格式的设定信息包括CP类型的情况下,“方法420”和“方法420”的具体方法可适用于CP类型相同的多个半静态时隙格式。
前述的方法不仅可适用于半静态时隙格式的基准子载波间隔与带宽部分的子载波间隔不同的情况,还适用于动态时隙格式的基准子载波间隔与带宽部分的子载波间隔不同的情况。例如,在确认SFI所指示的时隙格式的情况下,终端可基于前述方法将SFI所指示的时隙格式适用于子载波间隔与SFI所指示的时隙格式的基准子载波间隔不同的带宽部分。
■带宽部分的动态切换
在多个下行链路带宽部分或多个上行链路带宽部分设定于终端的情况下,基站可向终端传输DCI,上述DCI包括用于指示活动带宽部分的索引的字段(例如,带宽部分指示符字段)。终端可在DCI的带宽部分指示符字段所指示的带宽部分收发由DCI调度的数据信道(例如,PDSCH或PUSCH)。由此,传输DCI的带宽部分可为切换之前的活动带宽部分,DCI所指示的带宽部分可为切换之后的活动带宽部分。在下述实施例中切换带宽部分的情况下,切换之前的活动带宽部分可称为“第一带宽部分”,切换之后的活动带宽部分可称为“第二带宽部分”。终端可以在第一带宽部分中DCI的接收结束时间点和第二带宽部分中数据信道的收发起始时间点(例如,PDSCH的接收起始时间点或PUSCH的发送起始时间点)之间进行带宽部分的切换。
图10为示出通信***中带宽部分的动态切换方法的第一实施例的概念图。
参照图10,基站可以在第一带宽部分通过PDCCH向终端传输DCI。DCI可包括数据信道(例如,PDSCH或PUSCH)的调度信息、带宽部分指示符字段等。带宽部分指示符字段可包括第二带宽部分的索引。终端可在第一带宽部分接收DCI,可在DCI的带宽部分指示符字段所指示的第二带宽部分收发由DCI调度的数据信道(例如,PDSCH或PUSCH)。终端可基于第二带宽部分的设定信息(例如,子载波间隔、CP长度、波束信息等)来解释DCI的调度信息(例如,频域资源分配信息、时域资源分配信息、传输配置信息(transmission configurationinformation,TCI)状态等)
为了从第一带宽部分切换至第二带宽部分,终端会需要一定的时间。首先,为了获取用于指示带宽部分的切换的DCI(例如,包括带宽部分指示符字段的DCI),终端要处理PDCCH,因此可在带宽部分的切换时间考虑PDCCH处理延迟时间T1。PDCCH处理延迟时间T1可以为从PDCCH的接收结束时间点至PDCCH的处理完成时间点的时间区间。另外,T1不仅可包括PDCCH处理延迟时间,还包括其他基带装置的驱动时间。在获得DCI的情况下,终端会需要时间用于将射频(radio frequency,RF)带宽调整(retuning)为由DCI的带宽部分指示符字段指示的带宽部分。根据RF带宽的变化比例和RF带宽中心是否移动,RF调整时间T2可以为从几微秒(micro seconds)到几百微秒。另外,T2不仅可以包括RF调整时间,还可包括其他RF装置(例如,自动增益控制(automatic gain control,AGC))的驱动时间。
在指示带宽部分的切换的情况下,基站可调度数据信道,使得终端确保T1和T2。在从包括DCI的PDCCH的接收结束时间点至DCI所调度的数据信道的收发起始时间点(例如,PDSCH的接收起始时间点或PUSCH的发送起始时间点)的时间区间为T3的情况下,基站可调度数据信道,使得T3为“T1+T2”以上。替代地,T1和T2至少一个可以根据规格定义为终端的能力(例如,终端的要求事项)。例如,在“方法500”中,“T1+T2”可以根据规格预定义为终端的能力,且终端可以将“T1+T2”报告给基站。在“方法501”中,T1和T2各自可根据规格定义为终端的能力,且终端可以将T1和T2得每个报告给基站。在“方法502”中,T2可以根据规格定义为终端的能力,且终端可以将T2报告给基站。
终端可以在“T3-T1”中的任意时间区间对RF带宽进行调整。即,终端可以在DCI的获取时间点和DCI所调度的数据信道的收发起始时间点之间的任意时间区间对RF带宽进行调整。在此情况下,基站难以知晓终端调整RF宽带的区间,且在T3或“T3-T1”中终端的操作不明确,所以相应区间(例如,T3或“T3-T1”)的使用可能会受限。尤其是,在T3大于“T1+T2”的情况(例如,执行跨时隙调度的情况)下,可发生前述的问题。
为了解决前述问题,终端的RF转换(transition)区间可根据规格定义。替代地,基站可将RF转换区间设定于终端,可将这种方法称为“方法510”。RF转换区间可设定为T2以上,终端可在RF转换区间内调整RF带宽。另外,终端在RF转换区间内可不执行RF带宽的调整操作以外的其他操作。例如,终端在RF转换区间内可不收发任何信号。终端可在RF转换区间以外的时间区间执行正常的手法操作。为了保证在“方法510”中RF转换区间设定为T2以上,可使用“方法501”或“方法502”。例如,基站可基于“方法501”或“方法502”来确认终端的T2,并可将RF转换区间设定为所确认的T2以上。
用于带宽部分的切换的RF转换区间可以由连续的N1个符号构成。N1可以为自然数。RF转换区间的长度可由N1表示。构成RF转换区间的符号可根据特定参数集(例如,子载波间隔、CP长度)而定。另一方面,在前述的带宽部分的切换方法中,RF转换区间存在于T3内,因此RF转换区间的位置可以基于第一带宽部分中传输的DCI(例如,包括DCI的PDCCH)的时域位置或第二带宽部分中传输的数据信道(例如,PDSCH或PUSCH)的时域位置来设定。RF转换区间可如下设定。
图11a为示出通信***中RF转换区间的第一实施例的概念图,图11b为示出通信***中RF转换区间的第二实施例的概念图,图11c为示出通信***中RF转换区间的第三实施例的概念图。
参照图11b,可以定义RF转换区间的起始时间与和第一带宽部分中PDCCH的结束时间点之间的偏移量O1。基站可以将偏移量O1通知给终端。RF转换区间可以由连续的N1个符号构成,偏移量O1可以由连续的N2个符号构成。N1和N2的每个可为自然数。
参照图11b,可以定义RF转换区间的结束时间点与第二带宽部分中数据信道的起始时间点之间的偏移量O2。基站可以将偏移量O2通知给终端。RF转换区间可以由连续的N1个符号构成,偏移量O2可以由连续的N3个符号构成。N1和N3的每个可为自然数。
参照图11c,在定义了PDCCH处理延迟时间T1的情况下,可以定义RF转换区间的起始时间点与PDCCH处理延迟时间T1的结束时间点之间的偏移量O3。基站可以将偏移量O3通知给终端。RF转换区间可以由连续的N1个符号构成,偏移量O2可以由连续的N4个符号构成。N1和N4的每个可为自然数。
基站可通过信令向终端传输用于切换带宽部分的RF转换区间的设定信息。例如,为了传输RF转换区间的设定信息,可使用高层信令(例如,RRC信令、MAC信令)或物理层信令(例如,用于指示带宽部分的切换的DCI)。RF转换区间的长度(例如,N1)可根据T2(即,RF调整时间)来确定。优选地,RF转换区间的长度可根据高层信令而半静态地设定。
另一方面,用于指示RF转换区间的位置的偏移量(例如,O1、O2、O3)可以通过高层信令或物理层信令向终端传输。在偏移量(例如,O1、O2、O3)通过物理层信令动态指示的情况下,时间资源的使用效率可得到改善,但信令开销会增加。替代地,RF转换区间可通过高层信令与物理层信令的组合来确定。例如,RF转换区间的设定信息(例如,长度、偏移量、参数集等)的候选值可通过高层信令预设定于终端,设定信息的候选值中的一个可通过物理层信令动态地指示。
另一方面,带宽部分的切换方法可根据带宽部分的设定而不同,因此可使用多个T2。例如,在需要改变RF滤波器中心以从第一带宽部分切换至第二带宽部分的情况下,可使用相对大的T2。另一方面,在不需要改变RF滤波器中心的情况下,可使用相对小的T2。在使用多个T2的情况下,可设定多个RF转换区间。在此情况下,RF转换区间可针对每个T2来设定。替代地,可为第一带宽部分、第二带宽部分、以及第一带宽部分与第二带宽部分的组合的每个设定RF转换区间。在RF转换区间针对每个T2来设定的情况下,终端可以在确定用于切换带宽部分的T2后,根据与T2相对应的RF转换区间来执行带宽部分的切换。
另一方面,第一带宽部分的参数集可以不同于第二带宽部分的参数集。RF转换区间的长度和偏移量(例如,O1、O2、O3)的每个可以基于第一带宽部分和第二带宽部分中预定义的带宽部分的参数集来定义。例如,在根据图11a的实施例或图11c的实施例设定RF转换区间的情况下,N1、N2和N4的每个可以根据第一带宽部分的参数集(例如,符号长度、子载波间隔)来确定。
替代地,在根据图11b的实施例设定RF转换区间的情况下,N1和N3的每个可以基于第二带宽部分的参数集(例如,符号长度、子载波间隔)来确定。替代地,可以基于第一带宽部分的子载波间隔和第二带宽部分的子载波间隔中小的子载波间隔或大的子载波间隔来设定RF转换区间。可与第一带宽部分的参数集和第二带宽部分的参数集无关地来设定基准参数集。基准参数集可包括于RF转换区间的设定信息。
■动态时隙格式的设定
基站可使用DCI来将时隙格式动态通知给终端。基站可通过RRC信令将可由SFI指示的时隙格式候选提前通知给终端。然后,基站可向终端传输包括SFI的DCI,上述SFI用于指示时隙格式候选中的一个时隙格式。时隙格式候选的集合可针对每个小区或每个载波来设定,可共同适用于一个小区内的所有带宽部分。用作用于解释时隙格式候选的基准的子载波间隔(例如,基准子载波间隔)可通过RRC信令设定于终端,可按照各小区或各载波来设定。一个小区中相同的基准子载波间隔可适用于RRC信令所设定的所有时隙格式候选。
例如,基站可通过RRC信令将4个时隙格式候选设定于终端。4个时隙格式候选的每个可为[DDDDDDDDDDDDDD]、[DDDDDDDDDDXXUU]、[DDDDDDDDXXUUUU]或[DDDDDDXXUUUUUU]。4个时隙格式候选可分别为1个时隙的格式。在时隙格式候选中,“D”可以为下行链路符号,“X”可以为未知符号,“U”可以为上行链路符号。SFI的基准子载波间隔(例如,15kHz)可与4个时隙格式候选同时设定。在此情况下,一个时隙的长度可以为1ms。基站可以向终端传输包括SFI的DCI,上述SFI用于指示4个时隙格式候选中的一个。接收DCI的终端可基于包括在DCI的SFI来确认时隙格式,并可将所确认的时隙格式适用于接收DCI的时隙。
另一方面,用于接收终端的SFI(例如,包括SFI的DCI)的PDCCH监听时机(monitoring occasion)可按各带宽部分来设定。具体地,用于传输SFI的DCI格式可以通过PDCCH公共搜索空间来传输,并且,用于传输SFI的PDCCH公共搜索空间的监视周期可按各下行链路带宽部分来设定。用于接收SFI的PDCCH监听时机(以下称为“SFI监听时机”)可如下设定。
图12为示出通信***中SFI监听时机的第一实施例的概念图。
参照图12,第一带宽部分中的SFI监听时机可以设定为与第二带宽部分中的SFI监听时机不同。例如,第一带宽部分中的SFI监听时机的周期可以为1个时隙,第二带宽部分中的SFI监听时机可以为2个时隙。基站可以将带宽部分的每个的SFI监听时机设定于终端。在此情况下,在第一带宽部分接收的SFI可以指示1个时隙的格式,在第二带宽部分接收的SFI可以指示2个时隙的格式。在此,可假设第一带宽部分的参数集与第二带宽部分的参数集相同。
终端可以接收用于执行从第一带宽部分切换至第二带宽部分的指示。在被指示从第一带宽部分切换至第二带宽部分的情况下,终端可以通过时隙#n的第一带宽部分接收DCI,并且可以确认DCI所包括的调度信息。调度信息可以为用于在第二带宽部分传输数据信道(例如,PDSCH或PUSCH)的调度信息。例如,可通过下行控制信号在时隙#n和#(n+1)的每个中调度数据信道,即,可在时隙#n中的D1调度数据信道,可在时隙#(n+1)中的D2调度数据信道。
在执行带宽部分的切换操作之前,终端可在时隙#n的第一带宽部分成功接收SFI。在此情况下,SFI不仅可以适用于时隙#n的第一带宽部分,还可适用于时隙#n的第二带宽部分。因此,在从第一带宽部分切换至第二带宽部分后,与第一带宽部分的参数集和第二带宽部分的参数集是否相同无关地,终端可将在时隙#n的第一带宽部分接收的SFI所指示的时隙格式适用于时隙#n的第二带宽部分。在第一带宽部分的参数集与第二带宽部分的参数集不同的情况下,终端可通过图7所示的方法等来转换参数集,从而将在时隙#n的第一带宽部分接收的SFI所指示的时隙格式适用于时隙#n的第二带宽部分。
但是,在本实施例中,因带宽部分切换而导致不存在可传输时隙#(n+1)的SFI的SFI监听时机。因此,终端难以通过现有的方法来获取时隙#(n+1)的动态时隙格式。在下述实施例中,在因带宽部分的切换而导致不通过SFI来指示时隙格式的区间(以下,称为“第一区间”)中说明终端操作。
在半静态时隙格式设定于终端的情况下,终端可以假设基于半静态时隙格式来在下行链路区间进行下行链路传输,而在上行链路区间进行上行链路传输。在此情况下,在第一区间中,可在通过半静态时隙格式设定为未知区间中追加定义终端操作。另一方面,在半静态时隙格式未设定于终端的情况下,终端可将构成第一区间的所有符号视为未知符号。在此情况下,可以在整个第一区间定义终端操作。在下述实施例中,在通过半静态时隙格式设定为未知的区间与半静态时隙格式未设定于终端的情况下,第一区间中的“半静态未知符号”和“半静态未知区间”的每个可指示被视为未知符号的所有符号。
在“方法600”中,终端可不在第一区间的半静态未知符号中执行任何操作。终端也可不在第一区间的半静态未知符号中收发数据信道(例如,PDSCH或PUSCH),也可不执行参考信号的传输/测定操作。图12的实施例中,在D2由半静态未知符号构成的情况下,终端可不在D2收发数据信道。另外,终端可不期待在第一区间调度数据信道。因此,在本实施例中,终端可仅在D1收发数据信道。
在“方法601”中,终端可视为未在第一区间设定SFI监听时机,可执行与未设定SFI监听时机的情况相同的操作。即,尽管设定了第一带宽部分和第二带宽部分的SFI监听时机,但终端可视为未在第一区间设定SFI监听时机。在图12的实施例中,在D2不包括半静态上行链路符号的情况下,终端可在时隙#(n+1)接收PDSCH。替代地,终端可在第一区间内的半静态未知符号中执行通过高层信令设定的半静态或半永久参考信号的收发/测定操作。
另一方面,SFI监听时机虽设定于终端,但终端可能无法在特定SFI监听时机(例如,特定时隙的PDCCH监听时机)接收SFI。在“方法602”中,尽管在第一区间SFI监听时机未设定于终端,但终端可视为虽在第一区间设定可SFI监听时机但仍无法接收SFI,并且可执行与无法接收SFI的情况相同的操作。例如,终端可在第一区间内的半静态未知符号针对动态调度的数据信道或PDCCH监听执行基于“方法601”的操作。替代地,终端可不在第一区间内的半静态未知符号发送高层信令所设定的半静态或半永久参考信号。
在“方法603”中,终端可将前一时隙的格式适用于第一区间。在图12的实施例中,终端可将在第一带宽部分的时隙#n接收的SFI适用于时隙#(n+1)(例如,时隙#(n+1)中的第一区间)。即,终端可反复适用在第一带宽部分接收的SFI,直至第二带宽部分的下一SFI监听时机之前。在SFI指示多个时隙的格式的情况下,相应的SFI可以以绕回(wrap-around)形态反复适用,直至下一SFI监听时机之前。
在“方法604”中,基站可生成包括第一区间的时隙格式的设定信息的SFI(例如,在带宽部分切换之前传输的SFI),并可向终端传输所生成的SFI。在图12的实施例中,终端可基于在第一带宽部分的时隙#n接收的SFI来确认第一区间的时隙格式的设定信息。
在“方法605”中,基站可生成包括第一区间的时隙格式的设定信息的DCI(例如,用于指示带宽部分的切换的DCI),并可向终端传输所生成的DCI。在图12的实施例中,终端可基于在第一带宽部分的时隙#n接收的DCI来确认第一区间的时隙格式的设定信息。
替代地,在“方法605”中可使用两级DCI。终端可通过接收第一DCI和第二DCI来获取数据信道的调度信息。在此,第一DCI和第二DCI可通过PDCCH搜索空间传输。替代地,第一DCI可通过PDCCH搜索空间传输,第二DCI可通过调度有数据信道的资源区域的一部分来传输。在此情况下,第一DCI可包括带宽部分指示符字段。
在通过第一DCI触发带宽部分的切换的情况下,第二DCI可在经切换的带宽部分(例如,第二带宽部分)进行传输。在此情况下,基站可向终端传输包括第一区间的时隙格式的设定信息的第二DCI。可将这种方法称为“方法606”。与第一DCI的有效负荷(payload)相比,第二DCI的有效负荷的限制小,因此,优选地,与通过PDCCH搜索空间传输的第一DCI相比,第一区间的时隙格式的设定信息可包括在第二DCI。在在带宽部分的切换过程中发生第一区间的情况下,终端可假设第一区间的时隙格式的设定信息包括在第二DCI。替代地,第一DCI可包括用于指示的时隙格式的设定信息是否包括在第二DCI的指示符。
即使在使用前述方法中任一方法的情况下,终端也可使用与现有相同的基准来判断数据信道的传输与否,上述数据信道通过用于指示带宽部分的切换的DCI(例如,包括带宽部分指示符字段的DCI)来调度。例如,在图12的时隙#(n+1)中,数据信道的传输方向与半静态时隙格式的传输方向不冲突的情况下,终端可收发相应的数据通道。
另一方面,作为用于解决前述问题的其他方法,终端可在小区内的所有带宽部分使用公共SFI监听时机和公共偏移量。可将这种方法称为“方法610”。终端可期待相同小区内的所有下行链路带宽部分中用于接收SFI的PDCCH监听时机的周期和偏移量(例如,时隙偏移量)设定为相同。根据“方法610”,终端可在与活动带宽部分无关的规定的时间点监听SFI,因此,可不发生未指示时隙格式的区间(例如,第一区间)。
“方法610”可适用于具有相同子载波间隔的带宽部分。但是,即使在带宽部分具有不同子载波间隔的情况下,也可通过适当地调整用于DCI格式2-0的搜索空间的监听周期和偏移量,来在具有不同子载波间隔的带宽部分将终端的SFI监听时机的周期和偏移量设定为相同。例如,在子载波间隔为15kHz和30kHz的下行链路带宽部分设定于终端的情况下,终端可在子载波间隔为15kHz的下行链路带宽部分每第S个时隙来监听SFI,并可在子载波间隔为30kHz的下行链路带宽部分每第(2×S)个时隙来监听SFI。在此情况下,子载波间隔为15kHz的下行链路带宽部分中SFI监听时机的周期的绝对值可与子载波间隔为30kHz的下行链路带宽部分中SFI监听时机的周期的绝对值相同。“方法610”可适用于以下说明的图13的实施例。
图13为示出通信***中SFI监听时机的第二实施例的概念图。
参照图13,第一带宽部分中的SFI监听时机可设定为不同于第二带宽部分中的SFI监听时机。例如,第一带宽部分中的SFI监听时机的周期可以为2个时隙,第二带宽部分中的SFI监听时机的周期可以为1个时隙。在此情况下,终端在第一带宽部分接收的SFI可指示2个时隙的时隙格式,终端在第二带宽部分接收的SFI可指示1个时隙的时隙格式。因此,终端可接收用于指示时隙#(n+1)的格式的多个SFI。例如,终端可基于在时隙#n通过第一带宽部分接收的SFI(以下称为“第一SFI”)来确认时隙#(n+1)的格式,可通过在时隙#(n+1)通过第二带宽部分接收的SFI(以下,称为“第二SFI”)来确认时隙#(n+1)的格式。可在通过多个SFI指示时隙格式的区间(以下称为“第二区间”)中定义终端操作。
如上所述,在SFI监听时机设定于终端的情况下,终端可期待接收用于指示第二区间的时隙格式的1个SFI。可将这种方法称为“方法620”。因此,基站可向终端传输第一SFI和第二SFI中的一个SFI。在代替第一SFI而传输第二SFI的情况下,可不指示时隙#n的格式,因此,优选地,基站可代替第二SFI来传输第一SFI。在选择性传输SFI的情况下,基站可在SFI监听时机的周期相对长的带宽部分传输SFI。在此情况下,终端可期待在SFI监听时机中的周期相对长的SFI监听时机接收SFI。
替代地,终端可期待接收用于指示第二区间的时隙格式的一个以上的SFI。在通过多个SFI指示第二区间的时隙格式的情况下,终端可假设多个SFI所指示的时隙格式相同。可将这种方法称为“方法621”。在使用“方法621”的情况下,在成功接收第一SFI的情况下,终端可不执行用于接收第二SFI的监听操作。但是,在发生第一SFI的虚警(false alarm)的情况下,则可有助于终端指定第二SFI的监听操作。
另一方面,即使在在时隙#n传输SFI的情况下,基站也可通过时隙#(n+1)的SFI来更新时隙#(n+1)的格式。在此情况下,终端可期待用于第二区间的多个SFI的接收,在接收到多个SFI的情况下,可将最新的SFI适用于第二区间。可将这种方法称为“方法622”。但是,在终端虽成功接收了第一SFI,但未接收第二SFI的情况下,基站与终端对于第二区间的时隙格式的理解可不同。
替代地,在执行带宽部分的切换的情况下,终端可不在规定时间区间适用动态时隙格式的设定。可将这种方法称为“方法630”。即,终端可将规定时间区间视为基于带宽部分的切换的稳定区间,并可不在规定时间区间内执行会导致混淆的操作。例如,终端可无视在规定时间区间内接收的SFI。不适用SFI的规定时间区间的长度可根据规格预定义。替代地,基站可将规定时间区间的长度设定于终端。规定时间区间的位置可从基准时间点导出。例如,不适用SFI的规定时间区间的位置可以用于指示带宽部分的切换的DCI的接收时间点(例如,符号或时隙)或第二带宽部分的激活时间点(例如,符号或时隙)为基准来确定。“方法630”可用于除时隙格式的设定操作之外的其他操作。例如,如下所述,“方法630”可用于定义基于抢占指示符(PI)的终端操作。
图14为示出通信***中PI监听时机的第一实施例的概念图。
参照图14,用于接收PI的PDCCH监听时机(以下称为“PI监听时机”)可以针对每个带宽部分来设定。可以分别在第一带宽部分和第二带宽部分为终端设定不同的PI监听时机。例如,在第一带宽部分,PI监听时机的周期可设定为2个时隙,而在第二带宽部分PI监听时机的周期可设定为1个时隙。终端适用PI的时间区间可以为PI的接收时间点之前的一个PI监听时机。即,PI所适用的时间区间可以从PI的接收时间点之前的PI监听时机内的第一个符号起始至接收到PI的PI监听时机内的第一个符号之前的符号为止。终端可将在第一带宽部分的时隙#(n-1)接收的PI适用于时隙#(n-3)和时隙#(n-2),将在第二带宽部分的时隙#(n+1)接收的PI适用于时隙#n,将在第二带宽部分的时隙#(n+2)接收的PI适用于时隙#(n+1)。
终端可以根据在时隙#n接收的DCI来执行带宽部分的切换操作。在此情况下,终端的带宽部分可以从第一带宽部分切换为第二带宽部分。在切换带宽部分后,终端可以在时隙#(n+1)接收PI。在此情况下,有必要对在时隙#(n+1)接收的PI所适用的时间区间进行定义。PI是在第二带宽部分接收的,因此PI可适用的时间区间可基于第二带宽部分的PI监听时机的周期来确定。例如,在时隙#(n+1)接收的PI可适用于时隙#n。但是,在时隙#(n-1)发生抢占的情况下,基站无法将在时隙#(n-1)发生的抢占通知给终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在时隙#(n+1)接收的PI可适用于时隙#(n-1)和时隙#n。在此情况下,基站可以使用在时隙#(n+1)传输的PI向终端通知在时隙#(n-1)发生的抢占。
■基于计时器的带宽部分的切换
终端可以在第一带宽部分接收DCI,可以基于DCI的带宽部分指示符字段来确认从第一带宽部分切换至第二带宽部分的请求。在终端不支持基于计时器的带宽部分的切换方法的情况下,除需要回退操作的情况外,在接收用于指示向第三带宽部分切换的DCI之前,终端可以在第二带宽部分操作。在此,第一带宽部分可以为第三带宽部分。另一方面,在终端支持基于计时器的带宽部分的切换方法的情况下,终端可启动计时器以用于确认第二带宽部分的激活时间,在计时器超时(expire)的情况下,可以执行第二带宽部分去激活操作和向默认(default)带宽部分的切换操作。
设定于终端的带宽部分中的一个带宽部分可以被设定为默认带宽部分。在默认带宽部分为单独设定的情况下,可使用初始活动带宽部分作为默认带宽部分。例如,在初始活动带宽部分为第一带宽部分的情况下,第一带宽部分可以为默认带宽部分。基站可以为终端设定计时器。计时器的设定单位可以为ms或时隙。在计时器设定为50ms的情况下,计时器的超时时间点可以为50ms,而计时器可以被初始化为0ms。替代地,在计时器被设定为50ms的情况下,计时器的超时时间点可以为0ms,而计时器可以被初始化为50ms。
在在第二带宽部分接收用于调度数据信道的DCI的情况下,终端可以通过将计时器初始化或延长来延长第二带宽部分的激活时间。延长计时器可意味着计时器被设定为与初始值不同的其他值。在基于FDD的通信***中,计时器可以独立地分别适用于上行链路带宽部分和下行链路带宽部分。在基于TDD的通信***中,计时器可以适用于上行链路带宽部分与下行链路带宽部分的对。
另一方面,终端可以执行接入过程以用于各种目的。以RRC连接状态操作的终端也可以执行基于竞争或非竞争的随机接入过程。例如,在不存在要传输调度请求(schedulingrequest,SR)或缓冲状态报告(buffer status report,BSR)的物理资源的情况下,终端可以通过向基站传输PRACH来执行基于竞争的随机接入过程。
在活动上行链路带宽部分存在PRACH,且活动下行链路带宽部分存在用于接收Msg2和/或Msg4的搜索空间的情况下,终端可以通过活动带宽部分来执行随机接入过程。但是,在活动上行链路带宽部分不存在PRACH资源的情况下,终端可以将当前活动上行链路带宽部分切换为设定有PRACH资源的上行链路带宽部分。在活动下行链路带宽部分不存在用于接收Msg2和/或Msg4的搜索空间的情况下,终端可以将当前活动下行链路带宽部分切换为设定有用于接收Msg2和/或Msg4的搜索空间的下行链路带宽部分。替代地,终端可以期待可以在设定于终端的所有下行链路带宽部分中设定用于接收Msg2和/或Msg4的PDCCH搜索空间。即,终端可以期待可以对设定于终端的所有下行链路带宽部分与控制资源集(CORESET)进行逻辑关联,上述CORESET包括用于监听DCI格式0-0的公共搜索空间。
在活动带宽部分可以发生在随机接入过程执行中需要切换带宽部分的情况。例如,支持基于计时器的带宽部分切换并可发生在PRACH传输后需要结束活动带宽部分的计时器的情况。在此情况下,终端可以在没有切换成默认带宽部分的传输有PRACH的带宽部分继续执行随机接入过程。可将这种方法称为“方法700”。替代地,终端可以将当前活动带宽部分切换为默认带宽部分,并可在所切换的默认带宽部分执行随机接入过程(例如,“在切换前的活动带宽部分执行的随机接入过程与连续的随机接入过程”或“新的随机接入过程”)。可将这种方法称为“方法710”。
在使用“方法700”的情况下,可以使用用于将活动带宽部分相关的计时器初始化或延长的方法。可将这种方法称为“方法710”。在未从基站接收作为对于PRACH的响应的Msg2的情况下,终端可以通过其他波束再次传输PRACH或使用更高传输功率再次传输PRACH。在传输多个PRACH的情况下,基站可以接收终端最后传输的PRACH。在此情况下,基站会无法知晓所接收的PRACH是终端第几次传输的PRACH(例如,前导码)。
为了确保在完成Msg1的收发后基站和终端假设相同的计时器,终端可以在每次要传输PRACH时将计时器初始化或延长。可将这种方法称为“方法702”。在“方法702”中,基站可以在接收到PRACH的情况下将计时器初始化或延长。在从终端接收到多个PRACH的情况下,基站可以在每次要传输PRACH时将计时器初始化或延长。“方法701”所使用的计时器可以由基站为终端设定。替代地,“方法701”所使用的计时器值可以与适用于带宽部分的切换操作的计时器值相同。
在基于TDD的通信***中,“方法701”的计时器管理方法可以适用于上行链路带宽部分和下行链路带宽部分的对。在上行链路带宽部分的ID与下行链路带宽部分的ID相同的情况下,可以在上行链路带宽部分和下行链路带宽部分使用公共计时器。在基于FDD的通信***中,可以在上行链路带宽部分和下行链路带宽部分分别独立地管理计时器。替代地,可以仅在下行链路带宽部分使用计时器。因此,在基于FDD的通信***中,“方法701”可以应用于上行链路带宽部分和下行链路带宽部分之一。为了保护Msg1传输过程,“方法701”可以仅用于上行链路带宽部分。例如,传输PRACH的终端可以将传输了PRACH的上行链路带宽部分的计时器初始化或延长。在上行链路带宽部分中未使用计时器的情况下,“方法701”可以适用于下行链路带宽部分或基于TDD的通信***。
在“方法710”中,在Msg1传输过程的执行中活动带宽部分切换为默认带宽部分的情况下,终端可以在所切换的默认带宽部分执行Msg1传输过程(例如,“在切换前的活动带宽部分执行的Msg1传输过程与连续的Msg1传输过程”或“新的Msg1传输过程”)。在执行“在切换前的活动带宽部分执行的Msg1传输过程与连续的Msg1传输过程”的情况下,终端可在切换带宽部分后和在没有改变功率提升(ramping)计数器(counter)和/或波束变更信息的情况下执行Msg1传输过程。根据上述方法,在切换之前的带宽部分中信道/波束环境和PRACH资源设定分别与在所切换的默认带宽部分中信道/波束环境和PRACH资源设定相似的情况下,可以缩短成功传输Msg1所需的时间。另一方面,在执行“新的Msg1传输过程”的情况下,终端可以将功率提升计数器和/或波束变更信息初始化,并可以在默认带宽部分执行新的Msg1传输过程。前述两种方法均可用于不同的环境。在此情况下,基站可向终端通知两种方法中所使用的方法。
虽然在支持基于计时器的带宽部分的切换的环境中说明了“方法700”、“方法700”的具体方法、“方法710”和“方法710”的具体方法,但“方法700”、“方法700”的具体方法、“方法710”和“方法710”的具体方法也可适用于不支持基于计时器的带宽部分的切换的环境。在随机接入过程运行中,可发生在随机接入过程运行中需要通过DCI的指示切换带宽部分的情况。在此情况下,可使用“方法700”、“方法700”的详细方法、“方法710”和“方法710”的详细方法。
本发明的方法由可通过各种计算机来执行并记录在计算机可读介质的程序指令形态来体现。计算机可读介质可以包括程序指令、数据文件、数据结构、或它们的组合。计算机可读介质所记录的程序指令可以是为本发明特别设计和配置的,或者也可使用计算机软件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公知且可使用的。
计算机可读介质的例包括特别配置成存储并执行程序指令的硬件装置,如只读存储器(rom)、随机存取存储器(ram)、快闪存储器(flash memory)等。程序指令的例包括如编译器(compiler)生成的机器语言代码以及可以使用解释器(interpreter)等来由计算机运行的高级语言代码。上述硬件装置可以被配置为通过至少一个软件模块来启动以执行本发明的操作,反之亦然。
虽参照上述实施例进行了说明,但可以理解的是,在不脱离所附发明要求保护范围中所记载的本发明的思想和领域的范围内,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发明进行多种修改和变更。

Claims (20)

1.一种通信***中基站的操作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对用于终端的第一带宽部分和第二带宽部分进行设定;
在上述第一带宽部分与上述第二带宽部分之间重叠的资源区域中对用于上述第一带宽部分的预留资源进行设定;以及
使用上述预留资源来与上述终端执行在上述第二带宽部分调度的第二数据信道的收发操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站的操作方法,还包括使用上述第一带宽部分中除上述预留资源以外的时间-频率资源来与上述终端执行上述在第一带宽部分调度的第一数据信道的收发操作的步骤。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站的操作方法,其中,上述第一数据信道与上述预留资源速率匹配。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站的操作方法,其中,上述第一带宽部分和上述第二带宽部分均被激活。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站的操作方法,其中,上述第一带宽部分和上述第二带宽部分属于设定于上述终端的相同载波。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站的操作方法,其中,上述第一带宽部分和上述第二带宽部分分别属于设定于上述终端的不同载波。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站的操作方法,其中,在上述第一带宽部分中根据上述第一带宽部分的参数集来设定上述预留资源。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站的操作方法,其中,通过高层信令过程或物理层信令过程来向上述终端传输上述预留资源的设定信息。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站的操作方法,其中,上述第一带宽部分和上述第二带宽部分为下行链路带宽部分,上述第二数据信道为物理下行共享信道PDSCH。
10.一种通信***中终端的操作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从基站接收第一带宽部分的设定信息和第二带宽部分的设定信息;
从基站接收在上述第一带宽部分与上述第二带宽部分之间重叠的资源区域中用于上述第一带宽部分的预留资源的设定信息;以及
使用上述预留资源来与上述基站执行在上述第二带宽部分调度的第二数据信道的收发操作。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终端的操作方法,还包括使用上述第一带宽部分中除上述预留资源以外的时频资源来与上述基站执行上述在第一带宽部分调度的第一数据信道的收发操作的步骤。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终端的操作方法,其中,上述第一数据信道与上述预留资源速率匹配。
13.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终端的操作方法,其中,上述第一带宽部分和上述第二带宽部分均被激活。
14.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终端的操作方法,其中,上述第一带宽部分和上述第二带宽部分属于设定于终端的相同载波。
15.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终端的操作方法,其中,上述第一带宽部分和上述第二带宽部分各自属于设定于终端的不同载波。
16.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终端的操作方法,其中,在上述第一带宽部分上根据上述第一带宽部分的参数集来设定上述预留资源。
17.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终端的操作方法,其中,通过高层信令过程或物理层信令过程来接收上述预留资源的设定信息。
18.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终端的操作方法,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一带宽部分和上述第二带宽部分为下行链路带宽部分,上述第二数据信道为PDSCH。
19.一种通信***中终端的操作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从基站接收用于指示半静态时隙格式的设定信息;
基于上述设定信息来确认上述半静态时隙格式的基准子载波间隔;以及
判断上述终端的带宽部分的子载波间隔为上述基准子载波间隔以上。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终端的操作方法,还包括以与基于上述半静态时隙格式的第二符号的类型相同的方式设定上述带宽部分内的第一符号的类型的步骤,上述半静态时隙格式位于与上述第一符号相同的时间点。
CN201880040057.0A 2017-06-16 2018-06-14 通信***中用于支持宽带载波的带宽设定方法 Active CN11078604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526029.9A CN117376990A (zh) 2017-06-16 2018-06-14 通信***中用于支持宽带载波的带宽设定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10-2017-0076915 2017-06-16
KR20170076915 2017-06-16
KR20170083762 2017-06-30
KR10-2017-0083762 2017-06-30
KR20170105744 2017-08-21
KR10-2017-0105744 2017-08-21
KR10-2018-0007112 2018-01-19
KR20180007112 2018-01-19
KR10-2018-0013634 2018-02-02
KR20180013634 2018-02-02
KR10-2018-0018709 2018-02-14
KR20180018709 2018-02-14
PCT/KR2018/006712 WO2018230965A2 (ko) 2017-06-16 2018-06-14 통신 시스템에서 광대역 캐리어 지원을 위한 대역폭 설정 방법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1526029.9A Division CN117376990A (zh) 2017-06-16 2018-06-14 通信***中用于支持宽带载波的带宽设定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786045A true CN110786045A (zh) 2020-02-11
CN110786045B CN110786045B (zh) 2023-12-05

Family

ID=64660094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80040057.0A Active CN110786045B (zh) 2017-06-16 2018-06-14 通信***中用于支持宽带载波的带宽设定方法
CN202311526029.9A Pending CN117376990A (zh) 2017-06-16 2018-06-14 通信***中用于支持宽带载波的带宽设定方法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1526029.9A Pending CN117376990A (zh) 2017-06-16 2018-06-14 通信***中用于支持宽带载波的带宽设定方法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3) US11368275B2 (zh)
EP (2) EP4250814A3 (zh)
JP (1) JP7300396B2 (zh)
KR (2) KR102618058B1 (zh)
CN (2) CN110786045B (zh)
ES (1) ES2962255T3 (zh)
WO (1) WO2018230965A2 (zh)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613290A (zh) * 2021-08-12 2021-11-05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下行数据流传送方法、装置及终端
WO2021227755A1 (zh) * 2020-05-15 2021-11-1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切换方法及装置
WO2021253209A1 (en) * 2020-06-16 2021-12-23 Qualcomm Incorporated Timing associated with radio frequency sensing signals
WO2022082715A1 (en) * 2020-10-23 2022-04-28 Lenovo (Beijing) Limite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frequency domain resource allocation for downlink transmissions
WO2023225959A1 (zh) * 2022-05-26 2023-11-30 深圳传音控股股份有限公司 处理方法、通信设备及存储介质
WO2024012145A1 (zh) * 2022-07-14 2024-01-1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479235B (zh) * 2016-08-11 2022-06-10 富士通株式会社 接入信号的时频资源分配方法、装置和通信***
CN108738113A (zh) * 2017-04-21 2018-11-02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信息传输方法、终端及基站
CN109152023B (zh) * 2017-06-16 2021-02-1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资源分配的方法、网络设备和终端设备
CN110870374B (zh) * 2017-07-06 2023-05-26 Lg电子株式会社 在无线通信***中处理多个参数集的方法和设备
US11218995B2 (en) * 2017-08-02 2022-01-04 Ntt Docomo, Inc. User terminal, radio base station and radio communication method
PL3664536T3 (pl) 2017-08-02 2024-01-03 Ntt Docomo, Inc. Terminal użytkownika i sposób komunikacji bezprzewodowej
US11012879B2 (en) * 2017-08-09 2021-05-18 Acer Incorporated Device and method of handling flexible duplexing
CN109392116B (zh) * 2017-08-10 2020-11-13 ***通信有限公司研究院 时隙的监测方法、信息传输方法、终端、网络及通信设备
WO2019030925A1 (ja) * 2017-08-10 2019-02-14 株式会社Nttドコモ ユーザ端末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CN116193602A (zh) 2017-08-11 2023-05-3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物理资源块prb网格的指示方法及设备
RU2020112063A (ru) * 2017-09-08 2021-10-08 Нтт Докомо, Инк. Пользовательский терминал и способ радиосвязи
KR102413499B1 (ko) 2017-09-08 2022-06-27 삼성전자 주식회사 대역폭 구간(bwp) 설정들을 사용한 무선 링크 모니터링(rlm) 처리 방법 및 시스템
EP4322434A3 (en) * 2017-09-29 2024-05-01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Transmission data method, terminal device, and network device
US11751204B2 (en) * 2017-10-27 2023-09-05 Comcast Cable Communications, Llc Group common DCI for wireless resources
US11778657B2 (en) * 2017-10-27 2023-10-03 Apple Inc. Control resource set information in physical broadcast channel
ES2966167T3 (es) 2017-11-15 2024-04-18 Nokia Technologies Oy Acceso aleatorio con conmutación de parte de ancho de banda
EP3737058A4 (en) * 2018-01-05 2021-08-18 Ntt Docomo, Inc. USER TERMINAL AN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PROCESS
WO2019136723A1 (zh) * 2018-01-12 2019-07-18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上行数据传输方法及相关设备
US11394520B2 (en) * 2018-03-23 2022-07-19 Qualcomm Incorporated Considerations on bandwidth part (BWP) management for ultra-reliability low latency communication (URLLC)
AU2018417513B2 (en) * 2018-04-04 2021-07-08 Zte Corporation Methods, apparatus and systems for preempting uplink transmission resource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CN110602769B (zh) * 2018-06-13 2021-04-13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数据处理方法、用户设备和网络侧设备
ES2936161T3 (es) * 2018-06-29 2023-03-14 Ericsson Telefon Ab L M Configuración de señalización para redes de acceso de radio
BR112021000710A2 (pt) * 2018-07-17 2021-04-20 Ntt Docomo, Inc. terminal, método de radiocomunicação para um terminal, estação base em comunicação com um terminal e sistema compreendendo um terminal e uma estação base
TWI713393B (zh) * 2018-07-27 2020-12-11 華碩電腦股份有限公司 關於無線通訊系統中實體下行鏈路共享通道接收的功率節省方法的方法和設備
AU2019310936B2 (en) * 2018-07-27 2023-12-21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Random access method, terminal device, network device, and storage medium
EP3833093B1 (en) 2018-09-18 2022-08-17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Synchronization signal transmission method, transmitting end device and receiving end device
US11832240B2 (en) * 2018-09-26 2023-11-28 Beijing Xiaomi Mobile Software Co., Ltd. Method and device for sidelink communication
US11330638B2 (en) * 2018-11-01 2022-05-10 Beijing Xiaomi Mobile Software Co., Ltd. Frame structure and channel access in a radio system
KR20200054068A (ko) * 2018-11-09 2020-05-19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서브밴드 기반 채널 접속 방법 및 장치
CN111385901B (zh) * 2018-12-29 2022-06-2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用于确定控制资源集合的频域位置的方法及相关设备
US11589239B2 (en) * 2019-01-04 2023-02-21 Mediatek Inc. Methods of efficient wideband operation for intra-band non-contiguous spectrum
WO2020145748A1 (ko) * 2019-01-11 2020-07-16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신호를 송수신하는 방법 및 이를 지원하는 장치
WO2020156559A1 (zh) * 2019-02-03 2020-08-06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网络设备和终端设备
US11917683B2 (en) 2019-02-22 2024-02-27 Electronic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Research Institute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receiving signal by using variable band width in communication system
US20200314912A1 (en) * 2019-03-29 2020-10-01 Qualcomm Incorporated Random access channel frequency multiplexing for a non-terrestrial network
CN111757482B (zh) * 2019-03-29 2022-12-16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搜索空间时域位置确定方法、装置及通信设备
CN111786751B (zh) * 2019-04-03 2021-11-16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发送和接收辅助指示信令的方法及设备
KR20210153731A (ko) * 2019-04-30 2021-12-17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무선 신호 송수신 방법 및 장치
US11425719B2 (en) * 2019-06-27 2022-08-23 Qualcomm Incorporated Beam configurations for multicast and broadcast communications
US11617168B2 (en) * 2019-10-18 2023-03-28 Qualcomm Incorporated Transmission configuration indicator state operation for multi-point transmission
CN114868417A (zh) * 2019-12-31 2022-08-0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通信方法、通信装置和***
JP7177950B2 (ja) * 2019-12-31 2022-11-24 中興通訊股▲ふん▼有限公司 取消を示す情報を判定するためのシステムおよび方法
US20230049137A1 (en) * 2020-01-25 2023-02-16 Qualcomm Incorporated Complexity reduction for slot format determination
US11737061B2 (en) * 2020-02-13 2023-08-22 Qualcomm Incorporated Narrow bandwidth part time utilization for reduced capability devices
US20220070823A1 (en) * 2020-08-28 2022-03-03 Qualcomm Incorporated Techniques for flexible reference signal pattern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systems
US20230337273A1 (en) * 2020-09-11 2023-10-19 Lenovo (Beijing) Limited Methods and apparatuses for random access
WO2023017592A1 (ja) * 2021-08-11 2023-02-16 株式会社Nttドコモ 端末及び通信方法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40254452A1 (en) * 2011-11-18 2014-09-11 Panasonic Corporation Active bandwidth indicator for power-saving ues
CN104081698A (zh) * 2012-01-30 2014-10-01 Lg电子株式会社 在无线通信***中收发下行链路控制信道的方法及其设备
US20140321422A1 (en) * 2011-09-26 2014-10-30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a signal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WO2015129578A1 (ja) * 2014-02-28 2015-09-03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端末装置、基地局装置および方法
WO2016182392A1 (ko) * 2015-05-13 2016-11-17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기계타입통신을 지원하는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상향링크 전송 전력을 제어하는 방법 및 장치
CN106455069A (zh) * 2015-08-11 2017-02-22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下行控制信道的发送和接收方法、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2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0567211B1 (ko) 2003-12-11 2006-04-03 한국전자통신연구원 직교주파수분할 다중접속에서의 임의 접속용 데이터 전송시스템 및 그 방법
US8670376B2 (en) 2008-08-12 2014-03-11 Qualcomm Incorporated Multi-carrier grant design
CN102014444B (zh) 2009-12-31 2013-04-17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分配下行资源及实现下行数据接收的方法、装置
WO2012148236A2 (ko) 2011-04-28 2012-11-01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반송파 집성 시스템에서 동기화 신호 전송 방법 및 장치
KR101962245B1 (ko) 2011-09-23 2019-03-27 삼성전자 주식회사 광대역 단말과 협대역 단말을 함께 운용하는 무선통신시스템에서 협대역 단말의 시스템 접속 방법 및 장치
US9544119B2 (en) * 2011-11-23 2017-01-10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and device for transmitting/obtaining control information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WO2013077657A1 (ko) * 2011-11-23 2013-05-30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하향링크 제어 채널을 송수신하는 방법 및 장치
US10448379B2 (en) * 2012-05-04 2019-10-15 Texas Instruments Incorporated Enhanced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 configuration for LTE
EP2975791B1 (en) * 2013-03-13 2018-07-25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for transmitting control information and device therefor
US10462771B2 (en) * 2013-04-04 2019-10-29 Lg Electronics Inc. Receiving method and user device in small-scale cell
CN105359594B (zh) * 2013-07-12 2019-09-27 夏普株式会社 终端装置、方法以及集成电路
US20160380732A1 (en) * 2014-03-13 2016-12-29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for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signal for low latency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apparatus therefor
WO2016004634A1 (en) * 2014-07-11 2016-01-14 Mediatek Singapore Pte. Ltd. Method for enb, ue uplink transmission and reception
EP3403362B1 (en) * 2016-01-13 2020-10-28 LG Electronics Inc. -1- Method and user equipment for receiving downlink channel, and method and base station for transmitting downlink channel
JP2019054311A (ja) * 2016-01-29 2019-04-04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端末装置、基地局装置および通信方法
KR20220141916A (ko) * 2016-05-11 2022-10-20 콘비다 와이어리스, 엘엘씨 새로운 라디오 다운링크 제어 채널
CN108282303B (zh) * 2017-01-06 2023-03-10 北京三星通信技术研究有限公司 信号传输的方法及设备
CN114745089A (zh) * 2017-02-03 2022-07-12 韦勒斯标准与技术协会公司 无线通信***中的用户设备和其操作方法
US10448423B2 (en) * 2017-03-22 2019-10-15 Ofinno, Llc Data multiplexing in a wireless device and wireless network
US10506586B2 (en) * 2017-03-24 2019-12-10 Qualcomm Incorporated Slot format indicator (SFI) and slot aggregation level indication in group common PDCCH and SFI conflict handling
FI3605885T3 (fi) * 2017-03-24 2023-01-13 Menetelmä, laite ja järjestelmä langattoman viestintäjärjestelmän ohjauskanavan lähettämiseksi ja vastaanottamiseksi
TWI688300B (zh) * 2017-05-12 2020-03-11 聯發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實體隨機存取通道重傳之裝置與方法
US10673605B2 (en) * 2017-06-15 2020-06-02 Apple Inc. Semi-static and dynamic TDD configuration for 5G-NR
US10505803B2 (en) * 2017-06-15 2019-12-10 Mediatek Inc. Power-efficient operation for wider bandwidth
EP3675407A4 (en) 2017-10-19 2020-11-18 LG Electronics Inc. -1- METHOD AND DEVICE FOR CONFIGURATION OF A PRB NETWORK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U2018355497B2 (en) * 2017-10-27 2021-08-05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Random access method and device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40321422A1 (en) * 2011-09-26 2014-10-30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a signal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US20140254452A1 (en) * 2011-11-18 2014-09-11 Panasonic Corporation Active bandwidth indicator for power-saving ues
CN104081698A (zh) * 2012-01-30 2014-10-01 Lg电子株式会社 在无线通信***中收发下行链路控制信道的方法及其设备
WO2015129578A1 (ja) * 2014-02-28 2015-09-03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端末装置、基地局装置および方法
WO2016182392A1 (ko) * 2015-05-13 2016-11-17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기계타입통신을 지원하는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상향링크 전송 전력을 제어하는 방법 및 장치
CN106455069A (zh) * 2015-08-11 2017-02-22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下行控制信道的发送和接收方法、装置

Non-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HUAWEI, HISILICON: "Numerology for multiplexing of eMBB and URLLC" *
HUAWEI, HISILICON: "On bandwidth part and bandwidth adaptation" *
INTEL CORPORATION: "eMBB/URLLC multiplexing for DL" *
NEC: "PDCCH structure for NR" *
SAMSUNG: "DMRS structure for NR-PDCCH" *
SAMSUNG: "Resource Mapping for NR-PDCCH" *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1227755A1 (zh) * 2020-05-15 2021-11-1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切换方法及装置
WO2021253209A1 (en) * 2020-06-16 2021-12-23 Qualcomm Incorporated Timing associated with radio frequency sensing signals
WO2022082715A1 (en) * 2020-10-23 2022-04-28 Lenovo (Beijing) Limite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frequency domain resource allocation for downlink transmissions
CN113613290A (zh) * 2021-08-12 2021-11-05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下行数据流传送方法、装置及终端
CN113613290B (zh) * 2021-08-12 2023-06-16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下行数据流传送方法、装置及终端
WO2023225959A1 (zh) * 2022-05-26 2023-11-30 深圳传音控股股份有限公司 处理方法、通信设备及存储介质
WO2024012145A1 (zh) * 2022-07-14 2024-01-1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240005624A (ko) 2024-01-12
EP4250814A2 (en) 2023-09-27
US11368275B2 (en) 2022-06-21
CN110786045B (zh) 2023-12-05
US20220278816A1 (en) 2022-09-01
US20240007262A1 (en) 2024-01-04
EP3641393A2 (en) 2020-04-22
JP2020523942A (ja) 2020-08-06
WO2018230965A3 (ko) 2019-02-07
JP7300396B2 (ja) 2023-06-29
KR102618058B1 (ko) 2023-12-26
ES2962255T3 (es) 2024-03-18
EP3641393B1 (en) 2023-08-09
EP4250814A3 (en) 2023-11-01
EP3641393A4 (en) 2021-05-26
US20200344034A1 (en) 2020-10-29
CN117376990A (zh) 2024-01-09
KR20180137415A (ko) 2018-12-27
WO2018230965A2 (ko) 2018-12-20
US11799622B2 (en) 2023-10-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786045B (zh) 通信***中用于支持宽带载波的带宽设定方法
US11259290B2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transmitting uplink data
RU2735689C1 (ru) Автономная передача управляющей информации восходящей линии связи
CN111279740B (zh) 在无线通信***中执行随机接入过程的方法和装置
KR102225640B1 (ko)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주파수 호핑을 통해 상향링크 전송을 수행하기 위한 방법 및 이를 위한 장치
RU2687033C1 (ru) Передача ответного сообщения произвольного доступа
US20220174745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verage enhancement of terminal in communication system
US11758518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upporting bandwidth part based operations in sidelink communication
KR20190131429A (ko) 비면허 대역의 무선 통신을 위한 LBT(Listen Before Talk)를 수행하는 방법 및 장치
US20220046594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ordinating and allocating sidelink resource
KR20200026706A (ko) 비면허 대역에서의 랜덤 액세스 동작 제어 방법 및 장치
KR20180134733A (ko) 5세대 통신 시스템과 4세대 통신 시스템의 공존을 위한 방법 및 장치
KR20180018303A (ko) 통신 시스템에서 동기 신호의 송수신 방법
KR20220150571A (ko) 랜덤 액세스 제어 방법 및 그 장치
WO2024014227A1 (en) Synchronization signal forwarding timing and ssb transmission positions for network controlled repeaters (ncr)
WO2024014225A1 (en) Synchronization signal block (ssb) transmissions with beam repetition for network controlled repeaters (ncr)
WO2024014226A1 (en) Side information for synchronization signaling configuration and transmissions of network controlled repeaters (ncr)
US20220393716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of frequency hopping for uplink transmission and reception
US20230021160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multi synchronization signal block in communication system
KR20220077868A (ko) 통신 시스템에서 단말의 커버리지 개선을 위한 방법 및 장치
CN115701176A (zh) 一种通信方法和装置
KR20220122494A (ko)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초기 접속 위한 방법 및 장치
KR20220160482A (ko) 상향링크 송수신을 위한 주파수 호핑 방법 및 장치
KR20220033982A (ko) 비면허 대역에서 상향링크 전송을 위한 방법 및 장치
KR20230175130A (ko) 비면허 대역에서 사이드링크 통신을 위한 방법 및 장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