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572749A - 一种移动终端 - Google Patents

一种移动终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572749A
CN110572749A CN201910682788.1A CN201910682788A CN110572749A CN 110572749 A CN110572749 A CN 110572749A CN 201910682788 A CN201910682788 A CN 201910682788A CN 110572749 A CN110572749 A CN 11057274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agnet
mobile terminal
coil
middle frame
display modu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682788.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572749B (zh
Inventor
陈文浩
秦仁轩
李英明
霍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PCT/CN2018/116040 external-priority patent/WO2020097940A1/zh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258204.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115182A/zh
Priority to CN202110258336.8A priority patent/CN113115183A/zh
Publication of CN11057274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57274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57274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57274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9/00Transducers of moving-coil, moving-strip, or moving-wire type
    • H04R9/02Detai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02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elephone sets
    • H04M1/0202Portable telephone sets, e.g. cordless phones, mobile phones or bar type handsets
    • H04M1/026Details of the structure or mounting of specific componen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02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elephone sets
    • H04M1/0202Portable telephone sets, e.g. cordless phones, mobile phones or bar type handsets
    • H04M1/026Details of the structure or mounting of specific components
    • H04M1/0266Details of the structure or mounting of specific components for a display module assembl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02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elephone sets
    • H04M1/03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elephone transmitters or receivers, e.g. telephone hand-sets
    • H04M1/035Improving the acoustic characteristics by means of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he housing, e.g. ribs, walls, resonating chambers or caviti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7/00Diaphragms for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Cones
    • H04R7/02Diaphragms for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Cone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struction
    • H04R7/04Plane diaphragm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9/00Transducers of moving-coil, moving-strip, or moving-wire type
    • H04R9/02Details
    • H04R9/025Magnetic circui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9/00Transducers of moving-coil, moving-strip, or moving-wire type
    • H04R9/02Details
    • H04R9/04Construction, mounting, or centering of coil
    • H04R9/045Mount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9/00Transducers of moving-coil, moving-strip, or moving-wire type
    • H04R9/06Loudspeakers
    • H04R9/066Loudspeakers using the principle of inertia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2499/00Aspects covered by H04R or H04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in their subgroups
    • H04R2499/10General applications
    • H04R2499/11Transducers incorporated or for use in hand-held devices, e.g. mobile phones, PDA's, camera'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Acoustics & Sound (AREA)
  • Multimedia (AREA)
  • Telephone Set Structure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移动终端,涉及显示技术领域,用于解决移动终端内部架构空间较小的问题。上述移动终端包括壳体,以及设置于壳体内的中框和显示模组。该显示模组与中框连接。显示模组与中框之间形成一容纳空间。此外,移动终端还包括第一磁体和第二磁体,第一磁体和第二磁体的至少一部分设置于容纳空间中。其中,第一磁体设置于显示模组的背面,第二磁体设置于中框上,且第一磁体与第二磁体的位置相对设置。

Description

一种移动终端
本申请要求于2018年11月16日提交中国受理局、申请号为PCT/CN2018/116040、申请名称为“一种移动终端”的PCT国际专利申请及2019年5月6日提交中国专利局、申请号为“201910370250.7”、申请名称为“一种扬声器”的中国专利申请的优先权,其全部内容通过引用结合在本申请中。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移动终端。
背景技术
移动终端,例如手机的功能不断趋于多样化的发展。手机中需要集成有多种用于实现不同功能的器件,例如摄像头、受话器、指纹采集用的光敏器件等。然而,由于手机内部的架构空间有限,没有足够的空间布置更多的功能器件,从而降低了手机功能的集成效果。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移动终端,用于解决移动终端内部架构空间较小的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申请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本申请实施例的一方面,提供一种移动终端,包括壳体,以及设置于壳体内的中框和显示模组。该显示模组可以通过泡棉胶安装于中框的承载台上,从而使得该显示模组与中框连接。显示模组与中框之间形成一容纳空间。此外,移动终端还包括第一磁体和第二磁体,第一磁体和第二磁体的至少一部分设置于容纳空间中。其中,第一磁体设置于显示模组的背面,第二磁体设置于中框上,且第一磁体与第二磁体的位置相对设置。在此情况下,用于将显示模组固定于中框上的泡棉胶具有一定的弹性,在外力作用下能够发生变形。这样一来,当第一磁体接收到作为高频信号的述第一驱动信号时,在第一磁体产生的磁场作用和第二磁体产生的磁场作用下,上述第一磁体可以沿垂直于显示模组出光面的方向振动时,第一磁体会驱动显示模组相对于中框发生小幅度,且高频率的上、下运动。此时,显示模组发生的小幅度,且高频率的振动无法带动中框振动,因此中框近似处于静止状态。在此情况下,在第一磁体的驱动下,显示模组作为振膜,在振动过程中推动空气产生声音,以实现屏幕发声,从而可以实现听筒或喇叭的功能。在此情况下,上述移动终端中无需设置出音孔,从而能够解决由于出音孔堵塞影响音质的问题。此外,减少了移动终端中的开孔工艺,使得移动终端的显示侧表面更加的平整、圆润。
可选的,第一磁体为线圈;第二磁体为主磁铁。或者,第一磁体为主磁铁;第二磁体为线圈。当第一磁体为线圈时,该线圈、显示模组以及用于将显示模组固定于中框上的泡棉胶,构成用于实现屏幕发声的发声***。在实现屏幕发声的过程中,线圈驱动显示模组作为振膜,在振动过程中推动空气产生声音。或者,当第一磁体为主磁铁时,该主磁铁、显示模组以及用于将显示模组固定于中框上的泡棉胶,构成用于实现屏幕发声的发声***。在实现屏幕发声的过程中,主磁铁驱动显示模组作为振膜,在振动过程中推动空气产生声音。
可选的,主磁铁的一部分嵌入线圈的导线绕成的闭合区域中。在此情况下,在实现屏幕发声的过程中,当线圈接收到上述第一驱动信号后,当第一磁体为线圈时,线圈产生的磁场与主磁铁产生的磁场相互作用,使得线圈带动显示模组切割磁感线上、下小幅度且高频率的振动。或者,当第一磁体为主磁铁时,主磁铁受到线圈的反作用力,线圈带动显示模组进行高频振动。
可选的,移动终端还包括至少一个辅磁铁。上述辅磁铁与主磁铁位于同一侧,且辅磁铁与主磁铁之间具有间隙。此外,线圈的一部分位于辅磁铁和主磁铁之间的间隙内。这样一来,线圈产生的磁场不仅可以与主磁铁产生的磁场相互作用,还可以与至少一个辅磁铁产生的磁场相互作用,达到提高线圈振动强度或主磁铁振动强度的目的。
可选的,主磁铁位于线圈的导线绕成的闭合区域以外。此外,主磁铁和线圈相对的表面平行。在此情况下,在实现屏幕发声的过程中,当线圈接收到上述第一驱动信号时,在线圈产生的磁场和主磁铁产生的磁场,使得线圈和主磁铁之间能够相吸或相斥,从而使得第一磁体(线圈或主磁铁)相对于第二磁体(主磁铁或线圈)发生小幅度,且高频率的振动。从而通过上述第一磁体带动显示模组发生小幅度,且高频率的振动,以实现屏幕发声。
可选的,移动终端还包括一个辅磁铁。辅磁铁与线圈位于同一侧,且辅磁铁嵌入线圈的导线绕成的闭合区域中。该辅磁铁的技术效果同上所述,此处不再赘述。
可选的,中框上设置有开孔。移动终端包括支架。第二磁体的至少一部分位于中框上的开孔内。支架设置于中框远离显示模组的一侧表面,且与中框相连接。此外,第二磁体穿过中框上的开孔,设置于支架上。通过在中框上形成开孔,使得第二磁体可以穿过上述开孔设置于位于中框背离显示模组一侧的表面上。这样一来,能够增加第一磁体与第二磁体之间的间距,有利于提高第一磁体和第二磁体的振动空间。
可选的,移动终端还包括簧片和支撑块。簧片以及支撑块位于中框上的开孔内。簧片位于第二磁体与支架之间,且簧片与第二磁体相连接。此外,支撑块设置于簧片和支架之间,且支撑块的上、下表面分别与簧片和支架相连接。由第一磁体、显示模组以及泡棉胶构成的发声***的共振频率,远大于由簧片构成的振动***的共振频率。因此上述簧片能够起到分频器的作用。在线圈接收到中、高频的第一驱动信号时,上述第一磁体带动显示模组振动,使得发声***工作,实现屏幕发声。在线圈接收到低频的第二驱动信号时,上述第二磁体带动簧片以及与簧片相连接的中框振动,使得振动***工作,实现整机振动。
可选的,移动终端还包括簧片和支撑块。簧片、支撑块、第一磁体和第二磁体均位于容纳空间内。此外,簧片位于第二磁体与中框之间,且簧片与第二磁体相连接。支撑块设置于簧片和中框之间,且支撑块的上、下表面分别与簧片和中框相连接。在显示模组和中框之间的间隙足够大时,可以将第一磁体、第二磁体以及簧片等部件均设置于显示模组和中框之间形成的容纳空间中。上述簧片的技术效果同上所述,此处不再赘述。
可选的,移动终端还包括支撑片。支撑片的上表面与显示模组相连接。该支撑片的下表面与第一磁体相连接。其中,支撑片上表面的面积大于,第一磁体靠近支撑片的一侧表面的面积。这样一来,由于支撑片为片状结构,其与显示模组的接触面积较大。因此,通过将上述支撑片的上、下表面分别与显示模组和上述第一磁体相接触,可以提高第一磁体与显示模组的接触面积,使得上述第一磁体振动过程中,向显示模组提供的驱动力能够更加均匀的施加至显示模组。此外,通过支撑片,还可以扩大显示模组形变区域面积,增加第一磁体驱动显示模组振动的效率,降低功耗,提升屏幕发声的效果。
可选的,移动终端还包括华司。其中,在第一磁体为主磁铁的情况下,华司位于主磁铁远离显示模组的一侧表面。或者,在第二磁体为主磁铁的情况下,华司位于主磁铁远离中框的一侧表面。华司采用低碳钢构成,一方面,其具有导磁作用,以达到降低主磁铁磁阻的目的。另一方面,该华司具有隔磁的作用。
可选的,上述移动终端还包括用于承载主磁铁的磁碗。在第二磁体为主磁铁的情况下,磁碗位于主磁铁远离显示模组的一侧表面。构成该磁碗的材料可以为不锈钢。在此情况下,上述磁碗可以具有隔磁的作用,以减小主磁铁产生的磁场对移动终端中的其他器件产生不良影响的几率。
可选的,移动终端还包括第一隔磁罩和第二隔磁罩。主磁铁位于第一隔磁罩内,且主磁铁中,除了与线圈相对设置的一侧表面以外,其余表面被第一隔磁罩包裹。此外,线圈位于第二隔磁罩内,且线圈中,至少除了与主磁铁相对设置的一侧表面以外,其余表面被第二隔磁罩包裹。上述第一隔磁罩和第二隔磁罩可以分别减小主磁铁和线圈产生的磁场对移动终端中的其他器件产生不良影响的几率。
可选的,在移动终端包括辅磁铁的情况下,辅磁铁位于第二隔磁罩内,且线圈与辅磁铁相对的表面未被第二隔磁罩覆盖。上述第二隔磁罩还能够减小辅磁铁的磁场对移动终端中的其他器件产生不良影响的几率。
可选的,所述移动终端还包括用于限定第一磁体与所述第二磁体仅沿所述第一磁体及所述第二磁体层叠方向运动的弹性连接组件,其中,所述弹性连接组件分别与所述第一磁体及所述第二磁体固定连接。通过弹性连接组件将第一磁体与第二磁体组装在一起,改善了第一磁体与第二磁体在装配在移动终端的对位效果。
可选的,在所述第一磁体为线圈时,所述移动终端还包括驱动块,所述驱动块位于所述第一磁体背离所述第二磁体的一面且与所述第一磁体固定连接。通过驱动块来推动屏幕。
可选的,所述移动终端还包括隔磁罩;在所述第一磁体及所述第二磁体分别为主磁铁及线圈时,所述主磁铁固定在所述隔磁罩内,且除了与所述线圈相对设置的一侧表面以外,其余表面被所述隔磁罩包裹。降低主磁铁的漏磁情况。
可选的,所述弹性连接组件至少包括弹性支架,所述弹性支架套装在所述第一磁体,且所述弹性支架分别与所述驱动块及所述隔磁罩固定连接。通过弹性支架套装在第一磁体上,限定了第一磁体仅能够沿第一磁体及第二磁体层叠方向运动的情况。
可选的,所述弹性连接组件还包括固定支架,所述固定支架与所述隔磁罩固定连接,且所述弹性支架通过所述固定支架与所述隔磁罩固定连接。通过固定支架与弹性支架的连接,实现了限定第一磁体与第二磁体相对位置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移动终端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显示模组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显示模组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4a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具有振子的一种移动终端的结构示意图;
图4b为图4a所示的移动终端中振子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5a为图4b所示的移动终端中第一磁体和第二磁体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5b为图4b所示的移动终端中第一磁体和第二磁体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具有振子的另一种移动终端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4b所示的移动终端实现屏幕发声的信号传输示意图;
图8a为图4b所示的移动终端中第一磁体和第二磁体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8b为图8a所示的线圈和主磁铁的一种俯视图;
图8c为图8a所示的线圈和主磁铁的另一种俯视图;
图9a为图4b所示的移动终端中第一磁体和第二磁体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9b为图4a所示的移动终端中第一磁体和第二磁体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10a为图9a所示的线圈产生的磁场和主磁铁产生的磁场相互作用的一种示意图;
图10b为图9a所示的线圈产生的磁场和主磁铁产生的磁场相互作用的另一种示意图;
图11为图4a所示的移动终端中第一磁体和第二磁体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12a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具有振子和弹性元件的一种移动终端的结构示意图;
图12b为图12a中弹性元件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13为图12b所示的移动终端中振子和簧片的一种设置方式示意图;
图14为图12b所示的移动终端中振子和簧片的另一种设置方式示意图;
图15为图12b所示的移动终端中振子和簧片的另一种设置方式示意图;
图16为图12b所示的移动终端中振子和簧片的另一种设置方式示意图;
图17为图12b所示的移动终端中振子和簧片的另一种设置方式示意图;
图18为图12b所示的移动终端中振子和簧片的另一种设置方式示意图;
图19为图12a所示的移动终端中振子和簧片的一种设置方式示意图;
图2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二种移动终端的结构示意图;
图21为图20中振子的分解示意图;
图2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三种移动终端的结构示意图;
图23a为图13所示的移动终端实现整机振动的信号传输示意图;
图23b为图13所示的移动终端实现屏幕发声和整机振动的信号传输示意图;
图2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多个振子在移动终端中的一种设置方式示意图。
附图标记:
01-移动终端;10-显示模组;101-显示屏;102-背光模组;103-盖板;11-中框;110-承载台;111-泡棉胶;12-壳体;20-容纳空间;21-第一磁体;22-第二磁体;201-振子;211-线圈;212-支撑片;213-驱动块;214-弹性连接组件;2141-弹性支架;2141a-弹性部;2141b-固定部;2142-固定支架;215-隔磁罩;216-柔性电路板;202-弹性元件;2210-主磁铁;2211-辅磁铁;222-簧片;223-支架;224-支撑块;225-华司;226-磁碗;30-滤波器;40-第一功率放大器;41-第二功率放大器;51-第一隔磁罩;52-第二隔磁罩;60-凹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以下,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
此外,本申请中,“上”、“下”等方位术语是相对于附图中的部件示意置放的方位来定义的,应当理解到,这些方向性术语是相对的概念,它们用于相对于的描述和澄清,其可以根据附图中部件所放置的方位的变化而相应地发生变化。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如图1所示的移动终端01。该移动终端01包括例如手机、平板电脑、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PDA)、车载电脑等。本申请实施例对上述移动终端01的具体形式不做特殊限制。以下为了方便说明,是以移动终端01为手机为例进行的说明。
上述移动终端01,如图1所示,主要包括显示模组10、中框11以及壳体12。显示模组10和中框11设置于壳体12内。上述移动终端01还包括设置于PCB上的中央处理器(CentralProcessing Unit,CPU)。
其中,上述显示模组10,如图2所示,包括显示屏(display panel,DP)101。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显示屏101可以为液晶显示(liquid crystaldisplay,LCD)屏。在此情况下,该显示模组10还包括用于向该液晶显示屏提供光源的背光模组(back light unit,BLU)102。
或者,在本申请的另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上述显示屏101为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OLED)显示屏,该OLED显示屏能够实现自发光,因此显示模组10中无需设置上述BLU。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OLED显示屏中的衬底基板可以采用柔性树脂材料构成。在此情况下,该OLED显示屏为柔性显示屏。
或者,上述OLED显示屏中的衬底基板还可以采用质地较硬的材料,例如玻璃构成。在此情况下,上述OLED显示屏为硬质显示屏。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或图3所示,上述显示模组10还包括位于显示屏101显示侧的盖板103,例如盖板玻璃(cover glass,CG)。该盖板玻璃具有一定的韧性。
此外,如图1所示,上述中框11位于显示模组10和壳体12之间。
如图4a所示,中框11在靠近显示模组10的一侧设置有一圈承载台110。该承载台110上粘贴有泡棉胶111。显示模组10通过上述泡棉胶111固定于中框11上,使得显示模组10与中框11相连接。
固定于该承载台110上的显示模组10的背面与该中框11的第一表面B1之间具有间隙H,该间隙H形成一容纳空间20。
需要说明的是,显示模组10具有能够显示画面的出光面,上述显示模组10的背面是指,该显示模组10上与上述出光面相对设置的一侧表面,即该显示模组10靠近中框11的一侧表面。
此外,中框11的第二表面B2上用于安装电池、印刷电路板(printed circuitboard,PCB)、摄像头(Camera)、天线等内部元件。
需要说明的是,中框11的第一表面B1与第二表面B2相对设置。第一表面B1靠近显示模组10,第二表面B2靠近壳体12。
壳体12安装于中框11上,壳体12能够对安装于中框11第二表面B2上的上述内部元件进行保护。
此外,上述移动终端01还包括至少一个如图4a所示的振子201。该振子201与显示模组10、中框11相连接。
在此情况下,上述振子201还与该CPU的第一信号端S1(如图1所示)电连接,振子201用于接收第一信号端S1提供的第一驱动信号,并根据第一驱动信号,沿垂直于显示模组10出光面A的方向驱动显示模组10振动。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第一驱动信号可以为中、高频信号。例如频率高于250Hz左右的信号。示例性的,当上述移动终端01为手机时,上述第一驱动信号可以为手机的CPU发送至振子201的,与音频数字信号对应的音频模拟信号。
由上述可知,显示模组10通过上述泡棉胶111安装于承载台110上。该泡棉胶111具有一定的弹性,在外力作用下能够发生变形。这样一来,当振子201根据上述第一驱动信号,沿垂直于显示模组10出光面A的方向振动时,振子201会驱动显示模组10相对于中框11发生小幅度,且高频率的上、下运动。
此时,显示模组10发生的小幅度,且高频率的振动无法带动中框11振动,因此中框11近似处于静止状态。
在此情况下,在振子201的驱动下,显示模组10作为振膜,在振动过程中推动空气产生声音,以实现屏幕发声。
由上述可知,显示模组10中的显示屏101可以为LCD屏或者OLED显示屏。此外,相对于LCD屏而言,OLED显示屏能够自发光。因此,显示模组10中无需设置BLU,所以显示模组10的厚度薄,其作为振膜实现屏幕发声时,更容易发生形变,使得振膜的发声效果更好。
在此情况下,上述振子201的部分结构、显示模组10以及用于将显示模组10固定于中框11上的泡棉胶111,构成用于实现屏幕发声的发声***。此时,振子201中部分结构、显示模组10和泡棉胶111的弹性系数,可以影响上述发声***共振频率。
基于此,为了使得发声***具有良好的振动效果,上述第一驱动信号的频率与该发声***的共振频率相同或近似相同。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振子201,如图4b所示,包括第一磁体21和第二磁体22。第一磁体21设置于显示模组10的背面,第二磁体22设置于中框11上。且第一磁体21和第二磁体22的位置相对设置。此外,第一磁体21和第二磁体22的至少一部分位于上述容纳空间20内。
以下对上述振子201中的第一磁体21、第二磁体22的结构以及设置方式进行详细的举例说明。
示例一
本示例中,如图5a所示,上述第一磁体21为线圈211,第二磁体22为主磁铁2210。
在此情况下,线圈211设置于显示模组10的背面,主磁铁2210设置于中框11上。
或者,图5b所示,上述第一磁体21为主磁铁2210,第二磁体为线圈211。
在此情况下,上述主磁铁2210设置于显示模组10的背面,线圈211设置于中框11上。
此外,在本示例中,主磁铁2210的一部分嵌入线圈211的导线绕成的闭合区域中。
为了使得第二磁体22(例如图5a所示的主磁铁2210,或图5b所示的线圈211)能够设置于中框11上。
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a或图5b所示,中框11上设置有开孔。
上述移动终端01包括支架223。上述主磁铁2210或线圈211的至少一部分位于中框11上的开孔内。
该支架223可以通过胶层粘贴,或者螺纹连接(图5a中,以螺钉连接为例)的方式固定于中框11的第二表面B2(远离显示模组10的一侧表面)上。
在此情况下,第二磁体22(例如图5a所示的主磁铁2210,或图5b所示的线圈211)穿过上述中框11上的开孔,设置于支架223上。可以通过胶层将上述第二磁体22固定于支架223靠近显示模组10的表面上。
或者,在本公开的另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当显示模组10与中框11之间的间距H足够大的情况下,可以将整个振子201设置于显示模组10与中框11之间。
在此情况下,主磁铁2210和线圈211均位于显示模组10和中框11之间的容纳空间20中。
此时,第二磁体22(例如图6所示的主磁铁2210)可以通过胶层直接固定于中框11靠近显示模组10的一侧表面上。
此外,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也可以将图6中的主磁铁2210与线圈211的位置互换,即第一磁体21为主磁铁2210,第二磁体22为线圈211。同理可得,作为第二磁体22的线圈211可以通过胶层直接固定于中框11靠近显示模组10的一侧表面上。
基于此,以图5a所示的移动终端01为例,对该移动终端01实现屏幕发声的过程进行说明。
将线圈211与上述CPU的第一信号端S1电连接。在此情况下,为了实现屏幕发声模式,如图7所示,由CPU的第一信号端S1提供的第一驱动信号,经过滤波器30以及第一功率放大器40的处理后,传输至振子201中的线圈211。
上述滤波器30能够滤除第一驱动信号中的低频信号,使得第一驱动信号的频率与上述发声***的频率更加接近。
此外,上述第一功率放大器40能够对滤波器30输出的信号进行放大,以便于振子201中的线圈211对放大后的第一驱动信号进行识别。
在此情况下,当上述线圈211,接收到上述第一驱动信号(即中、高频信号)时,线圈211在上述第一驱动信号的作用下,产生一个交变的磁场。
其中,线圈211产生磁场的大小和方向随着第一驱动信号的变化而变化。例如,在线圈211接收到上述第一驱动信号的情况下,当线圈211内的电流较大时,该线圈211产生的磁场强度较大,反之较小。
此外,线圈211内电流的传输方向可以控制线圈211产生的磁场的方向。
上述主磁铁2210可以为永磁铁,或者接收恒定电流的电磁铁。在此情况下,上述主磁铁2210会产生一个大小和方向不变的恒定的磁场。
由上述可知,第一驱动信号为中、高频信号,其频率与上述发声***的共振频率接近。因此,在上述两个磁场的相互作用下,可以使得发声***中的线圈211沿上述Z方向,切割磁感线上、下小幅度且高频率的振动。
由于上述发声***中,振子201中的线圈211与显示模组10相连接,因此线圈211在沿Z方向上、下振动的过程中,可以带动显示模组10沿相同的方向上、下小幅度且高频率振动。
这样一来,线圈211、显示模组10以及用于固定显示模组10的泡棉胶111构成发声***中,显示模组10作为振膜在振动过程中,推动空气发声,达到屏幕发声的目的。此时,上述发声***能够实现听筒或喇叭的作用,以对音频信号进行播放。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第一驱动信号的频率与该显示模组10的振动频率成正比。此外,第一驱动信号的大小,即通入线圈211上的电流的大小,与显示模组10的振动强度成正比。第一驱动信号的方向,即通入线圈211上的电流的方向,与显示模组10的振动方向成正比。因此,当改变第一驱动信号时,线圈211带动显示模组10的振动形态(包括:振动频率、振幅以及方向等)会相应发生变化,从而使得发声***发出的声音不同。
在此基础上,为了提高显示模组10的振动效果,如图5a或图5b所示,上述振子201还包括支撑片212。该支撑片212的上表面固定安装于显示模组10靠近中框11的一侧表面上,支撑片212的下表面与第一磁体21(例如图5a所示的线圈211,或图5b所示的主磁铁2210)固定连接。在此情况下,上述第一磁体21通过支撑片212与显示模组10相连接。
这样一来,由于支撑片212为片状结构,其与显示模组10的接触面积较大。因此,通过将上述支撑片212的上、下表面分别与显示模组10和上述第一磁体21相接触,可以提高第一磁体21与显示模组10的接触面积,使得上述第一磁体21振动过程中,向显示模组10提供的驱动力能够更加均匀的施加至显示模组10。
此外,通过支撑片212,还可以扩大显示模组10形变区域面积,增加第一磁体21驱动显示模组10振动的效率,降低功耗,提升屏幕发声的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构成上述支撑片212的材料可以为金属材料,或者其他质地较硬的材料。
由上述可知,第一磁体21(例如图5a所示的线圈211,或图5b所示的主磁铁2210)、显示模组10以及泡棉胶111构成的上述发声***。该发声***的共振频率可以由上述第一磁体21、支撑片212的弹性系数,以及显示模组10和泡棉胶111的弹性系数确定。
此外,第一驱动信号的频率与中框11的共振频率相差较大。因此,线圈211产生的磁场与主磁铁2210的磁场的相互作用,无法驱动中框11沿上述Z方向,上、下运动,中框11处于静止状态。
综上所述,本申请移动终端01中,在振子201中的线圈211在接收到中、高频信号的情况下,线圈211产生的电场与主磁铁2210产生的电场之间相互作用,能够使得图5a所示的线圈211驱动显示模组10进行幅度较小,且高频率的振动。显示模组10作为振膜推动空气产生声音。这样一来,线圈211、显示模组10以及用于固定显示模组10于中框11上的泡棉胶111构成的发声***发声,实现听筒或喇叭的功能。
在此情况下,上述移动终端01中无需设置出音孔,从而能够解决由于出音孔堵塞影响音质的问题。此外,减少了移动终端01中的开孔工艺,使得移动终端01的显示侧表面更加的平整、圆润。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是以图5a所示的结构为例进行的说明,图5b、图6所示实现屏幕发声的过程同上所述,此处不再赘述。
此外,图5b中将线圈211作为第二磁体22设置于中框11上。例如,线圈211的下表面可以通过胶层固定于与中框11相连接的支架223的上表面。这样一来,一方面,由上述可知,线圈211需要与安装于中框11上的CPU的第一信号端S1电连接,以分别接受第一信号端S1提供的第一驱动信号。因此,将线圈211也安装于中框11上,能够简化线圈211与CPU的电连接方式,且提高线圈211与CPU的电连接的可靠性。
另一方面,将作为第一磁体21主磁铁2210设置于显示模组10的背面,可以避免出现将线圈211作为第一磁体21与显示模组10相连接的方案中,由于线圈211通电后发热,而降低显示模组10显示效果的问题。
示例二
本示例中,如图8a所示,上述第一磁体21为线圈211,第二磁体22为主磁铁2210。
主磁铁2210的一部分嵌入线圈211的导线绕成的闭合区域中
此外,与示例一的不同之处在于,如图8a所示,该振子201还包括位于该主磁铁2210周边的至少一个辅磁铁2211。
辅磁铁2211与主磁铁2210位于同一侧。在此情况下,如图8a所示,当主磁铁2210通过支架223设置于中框11上时,该辅磁铁2211也设置于中框11上。或者,当主磁铁2210通过设置于显示模组10的背面时,该辅磁铁2211也设置于显示模组10的背面。
此外,辅磁铁2211与主磁铁2210之间具有间隙。线圈211的一部分位于辅磁铁2211和主磁铁2210之间的间隙内。
在此情况下,如图8b或图8c所示,主磁铁2210位于线圈211的导线绕成的闭合区域中。其中,如图8b中,四个辅磁铁2211设置于主磁铁2210周边,形成五磁路。或者,图8c中,圆形的主磁铁2210位于一个环形的辅磁铁2211内,形成双磁路。
这样一来,线圈211产生的磁场不仅可以与主磁铁2210产生的磁场相互作用,还可以与至少一个辅磁铁2211产生的磁场相互作用,达到提高线圈211振动强度或主磁铁2210振动强度的目的。
此外,为了对上述主磁铁2210,或主磁铁2210和辅磁铁2211进行支撑,如图8a所示,振子201还包括磁碗226。该磁碗226的上表面与主磁铁2210和辅磁铁2211的下表面通过胶层固定连接,磁碗226的下表面穿过中框11上的开孔,通过胶层固定于支架223的上表面。
构成该磁碗226的材料可以为不锈钢。在此情况下,上述磁碗226可以具有隔磁的作用,以减小主磁铁2210和辅磁铁2211产生的磁场对移动终端01中的其他器件产生不良影响的几率。
此外,为了提高主磁铁2210和辅磁铁2211形成的磁场的均匀性,该振子201还包括位于主磁铁2210和辅磁铁2211靠近显示模组10一侧表面上覆盖的华司225(图9a中主磁铁2210和辅磁铁2211靠近显示模组10的上表面的黑色覆盖层)。华司225采用低碳钢构成,一方面,其具有导磁作用,以达到降低主磁铁2210和辅磁铁2211磁阻的目的。另一方面,该华司225具有上述隔磁的作用。需要说明的是,图8a所示的移动终端01同样能够实现示例一所述的屏幕发声的过程,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此外,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也可以将图8a中的主磁铁2210、辅磁铁2211与线圈211的位置互换,即第一磁体21为主磁铁2210,第二磁体22为线圈211。在此情况下,主磁铁2210和辅磁铁2211固定于显示模组10的背面,而线圈211穿过中框上的开孔固定于支架223的上表面。此时,上述华司225覆盖主磁铁2210和辅磁铁2211远离显示模组10的一侧表面上。具有该结构的移动终端实现屏幕发声的过程同上所述,此处不再赘述。
示例三
本示例中,如图9a所示,上述第一磁体21为线圈211,第二磁体22为主磁铁2210。
在此情况下,线圈211可以设置于显示模组10的背面,主磁铁2210设置于中框11上。
或者,如图9b所示,上述第一磁体21为主磁铁2210,第二磁体22为线圈211。
在此情况下,上述主磁铁2210可以设置于显示模组10的背面,线圈211设置于中框11上。
本示例中,线圈211的俯视结构,可以采用图8b或图8c所示的环形结构。
此外,与示例一的不同之处在于,主磁铁2210位于线圈211的导线绕成的闭合区域以外。主磁铁2210和线圈211相对的表面平行。
这样一来,组装振子201的过程中,无需将主磁铁2210嵌入线圈211的导线绕成的闭合区域内,解决了主磁铁2210与线圈211的导线绕成的闭合区域无法对准的问题。从而有利于降低的主磁铁2210与线圈211的对位精度,弱化了移动终端01整机装配的难度。
在此情况下,当线圈211通电后,如图10a所示,线圈211产生的磁场可以与主磁铁2210产生的磁场产生相吸的力。
或者,当线圈211中通入的电流方向改变后,如图10b所示,线圈211产生的磁场可以与主磁铁2210产生的磁场产生相斥的力。
在此情况下,在线圈211产生的磁场和主磁铁2210产生的磁场的作用下,线圈211和主磁铁2210的振动方向相反。
需要说明的是,当通电的线圈211和主磁铁2210振动接近时,两者相对的表面不相接触。当通电的线圈211和主磁铁2210振动远离时,两者相对的表面之间具有一定的距离。为了避免增加移动终端01的厚度,上述距离可以小于或等于0.7mm。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距离还可以小于或等于0.4mm。
图9a和图9b所示的移动终端01同样能够实现上述屏幕发声过程。不同之处在于,本示例中,当振子201中的线圈211接收到上述第一驱动信号时,在线圈211产生的磁场和主磁铁2210产生的磁场,使得线圈211和主磁铁2210之间能够相吸或相斥,从而使得第一磁体21(例如图9a所示的线圈211,或图9b所示的主磁铁2210)相对于第二磁体22(例如图9a所示的主磁铁2210,或图9b所示的线圈211)沿Z方向,发生小幅度,且高频率的振动。从而通过上述第一磁体21带动显示模组10发生小幅度,且高频率的振动,以实现屏幕发声。
此外,为了减小线圈211和主磁铁2210产生的磁场对移动终端中的其他器件产生不良影响的几率,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提供的移动终端01,还包括如图9a或图9b所示的第一隔磁罩51和第二隔磁罩52。
主磁铁2210中除了与线圈211相对的一侧表面以外,其余表面被第一隔磁罩51包裹。
线圈211中至少除了与主磁铁2210相对的一侧表面以外,其余表面被第二隔磁罩52包裹。
示例四
本示例中,如图11所示,上述第一磁体21为线圈211,第二磁体22为主磁铁2210。
主磁铁2210位于线圈211的导线绕成的闭合区域以外。主磁铁2210和线圈211相对的表面平行。线圈211的结构与示例三相同。
与示例三的不同之处在于,如图11所示,该振子201还包括辅磁铁2211。该辅磁铁2211与线圈211位于同一侧,且辅磁铁2211嵌入线圈211的导线绕成的闭合区域中。
这样一来,线圈211产生的磁场不仅可以与主磁铁2210产生的磁场相互作用,还可以与辅磁铁2211产生的磁场相互作用,达到提高线圈211振动强度或主磁铁2210振动强度的目的。
此外,在移动终端01包括辅磁铁2211的情况下,由于上述辅磁铁2211与线圈211位于同一侧,因此该辅磁铁2211位于第二隔磁罩52内。线圈211与辅磁铁2211相对的表面未被第二隔磁罩52覆盖。在此情况下,第一隔磁罩51和第二隔磁罩52呈U型。
在此基础上,上述第一隔磁罩51和第二隔磁罩52采用导磁材料构成,以减少主磁铁2210与线圈211构成的磁场中磁力线的扩散,达到降低磁阻的目的。
需要说明的是,图11所示的移动终端01同样能够实现上述屏幕发声的过程,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此外,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也可以将图11中的主磁铁2210与线圈211和辅磁铁2211的位置互换,即上述第一磁体21为主磁铁2210,第二磁体22为线圈211。在此情况下,主磁铁2210固定于显示模组10的背面,而线圈211和辅磁铁2211穿过中框11上的开孔,固定于支架223的上表面。具有该结构的移动终端实现屏幕发声的过程同上所述,此处不再赘述。
上述是以移动终端01实现屏幕发声为例,对该移动终端01的结构进行的说明。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移动终端01如图12a所示,还包括与该振子201相连接的弹性元件202。弹性元件202固定安装于中框11上,且该弹性元件202能够在外力作用下发生变形。
在此情况下,上述振子201中的线圈211与CPU的第一信号端S1电连接。该CPU的第一信号端S1可以分时,向振子201中的线圈211提供上述第一驱动信号和第二驱动信号。
或者,在本申请的另一些实施例中,上述振子201中的线圈211还与CPU的第二信号端S2(如图1所示)电连接,该振子201中的线圈211用于接收第二信号端S2提供的第二驱动信号。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第二驱动信号可以为低频信号,例如频率低于250Hz左右的信号。示例性的,当上述移动终端01为手机时,上述第二驱动信号可以为手机的中央处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CPU)发送至线圈211的,由来电或接收信息的信号触发的振动信号。
在此情况下,当线圈211接收到上述第二驱动信号时,该振子201根据该第二驱动信号,进行大幅度,且低频率的振动。
由于弹性元件202与该振子201相连接,所以振子201在Z方向发生大幅度,且低频率的振动时,能够使得弹性元件202受力而发生变形,进而跟随振子201一同沿Z方向振动。
由于弹性元件202固定安装于中框11上,因此弹性元件202在振动的过程中,能够带动中框11,以及与中框11相连接的显示模组10、壳体12等构成的移动终端01,实现整机较大幅度,且低频率的振动。在此情况下,可以实现手机在来电或来信息时的振动提醒。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弹性元件202可以为如图12b所示的簧片222。上述簧片222在外力作用下容易发生变形,并沿Z方向进行上、下振动。在此情况下,当振子201在发生大幅度,低频率的振动时,能够向簧片222施加作用力,簧片222在该作用力下发生形变,并跟随振子201一起振动。
以下为了实现整机振动,对具有上述簧片222的移动终端01的结构进行说明。
示例五
本示例中,为了使得簧片222具有一定的回弹空间。如图12b所示,在中框11上设置有开孔,且移动终端01包括上述支架223的情况下,上述移动终端01还包括支撑块224。上述簧片222以及支撑块224位于中框11上的开孔内。
在此情况下,以第二磁体22为如图13、图14、图15或图16所示的主磁铁2210为例,簧片222位于第二磁体22与支架223之间。以下对簧片222的设置位置进行说明。
例如,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3所示,簧片222通过胶层(簧片222上表面的黑色覆盖层)直接与主磁铁2210的下表面相连接。
又例如,在本申请的另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4所示,在主磁铁2210位于线圈211的导线绕成的闭合区域中的情况下,当上述移动终端01还包括与主磁铁2210位于同一侧的辅磁铁2211时,上述主磁铁2210和辅磁铁2211可以设置于磁碗226上。在此情况下,上述簧片222通过胶层与磁碗226的下表面相连接。
再例如,在本申请的另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5所示,在主磁铁2210与线圈211相对设置,且该主磁铁2210位于线圈211的导线绕成的闭合区域以外的情况下,当主磁铁2210位于第一隔磁罩51内时,上述簧片222通过胶层与第一隔磁罩51的下表面相连接。
此外,基于图15所示的结构,当移动终端还包括如图16所示的辅磁铁2211时,由于该辅磁铁2211与线圈211位于同一侧,且嵌入线圈211的导线绕成的闭合区域中。因此,上述簧片222仍然通过胶层与容纳有主磁铁2210第一隔磁罩51的下表面相连接。
或者,以第二磁体22为如图17或图18所示的线圈211为例,对簧片222的设置位置进行说明。
例如,在本申请的另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7所示,簧片222通过胶层直接与线圈211的下表面相连接。
又例如,在本申请的另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8所示,在主磁铁2210与线圈211相对设置,且该主磁铁2210位于线圈211的导线绕成的闭合区域以外的情况下,上述簧片222通过胶层与容纳有线圈211的第二隔磁罩52的下表面相连接。
此外,支撑块224设置于簧片222和支架223之间,且支撑块224的上、下表面分别与簧片222和支架223相连接。
在此情况下,在支撑块224的支撑作用下,可以使得簧片222在未受到外力时,与支架223之间具有一定的间隙,该间隙可以作为簧片222在外力作用下发生形变的回弹空间。此外,在主磁铁2210(或线圈211)带动簧片222在上述回弹空间振动时,簧片222的振动可以通过支架223,传递至中框11。
此外,本示例中,当移动终端01的结构如图19所示,该移动终端01中的簧片222、支撑块224、第一磁体21(例如,图19中的线圈211)、第二磁体22(例如,图19中的主磁铁2210)以及辅磁铁2211均位于容纳空间20内的情况下,为了使得簧片222具有一定的回弹空间,簧片222可以位于第二磁体22与中框11之间,且簧片222可以通过胶层与第二磁体22相连接。
此外,支撑块224设置于簧片222和中框11之间,且支撑块224的上、下表面分别与簧片222和中框11相连接。
在此情况下,在支撑块224的支撑作用下,可以使得簧片222在未受到外力时,与中框11之间具有一定的间隙,该间隙可以作为簧片222在外力作用下发生形变的回弹空间。此外,在上述第二磁体22(例如,图19中的主磁铁2210)带动簧片222在上述回弹空间振动时,簧片222的振动可以传递至中框11。
由上述可知,簧片222能够驱动中框11振动,并通过中框11带动移动终端01整机振动。因此,簧片222可以作为驱动移动终端01整机振动的振动***。在此情况下,簧片222的弹性系数能够影响上述振动***的共振频率。
其中,该簧片222的弹性系数k、质量m与该簧片222的共振频率f之间满足以下公式(1)。
在此情况下,当选择的簧片222的材料、尺寸不同时,簧片222的共振频率会发生变化,从而使得上述振动***的共振频率也发生变化。
基于此,为了使得振动***具有良好的振动效果,上述第二驱动信号的频率需要与该振动***的共振频率相同或近似相同。
示例六
在本示例中,如图20及图21所示,其中图20示出了本申请第二种移动终端的结构示意图,图21示出了振子的分解示意图。其中,图20中的标号可以参考图5a中的相同标号。在图20所示的结构中,移动终端包括中框11以及显示模组10,其中中框11及显示模组10的连接方式可以参考上述实施例中的具体描述,在此不再赘述。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振子包括第一磁体以及第二磁体,其中,第一磁体与显示模组10固定连接,第二磁体相对中框11固定,其中第一磁体与第二磁体的具体结构可以参考上述示例中的说明,在此不再详细赘述。在图20中第一磁体为线圈211,而第二磁体为主磁铁2210。此外,移动终端还包括驱动块213,该驱动块213位于第一磁体背离第二磁体的一面且与第一磁体固定连接,此外,驱动块213还与显示模组10朝向线圈211的一面固定连接。在对线圈211供电时,如图21中所示,线圈211与驱动块213之间设置了柔性电路板216,线圈211通过柔性电路板216与第一功放电连接。在振子开始工作时,线圈211通过驱动块213带动显示模组10一起振动发声,具体的发声原理可以参考上述示例中的说明。
继续参考图20及图21,移动终端还包括隔磁罩215;在第一磁体及第二磁体分别为主磁铁及线圈211时,主磁铁2210固定在隔磁罩215内,且除了与线圈211相对设置的一侧表面以外,其余表面被隔磁罩215包裹。降低主磁铁2210的漏磁情况。如图20中所示,隔磁罩215固定在中框11上并与中框11固定连接,一并参考图20及图21,隔磁罩215为一个筒状结构,该筒状结构的开口方向朝向显示模组10,第二磁体为主磁铁2210并固定在了隔磁罩215中,并且第二磁体外露的一面固定有华司225,华司225采用低碳钢构成,一方面,其具有导磁作用,另一方面,该华司225具有上述隔磁的作用。具体的可以参考上述示例中对于华司225的具体描述。
继续参考图20及图21,在振子装配时,振子中的第一磁体及第二磁体需要分别与中框11及显示模组10分别固定连接,显示模组10与中框11在装配时存在装配误差,为了改善装配误差积累导致第一磁体及第二磁体对位不准的情况出现,该振子还包括用于限定第一磁体与第二磁体仅沿第一方向运动的弹性连接组件214。该弹性连接组件214仅允许第一磁体及第二磁体沿相对运动,限定第一磁体及第二磁体在第二方向运动,其中第一方向为第一磁体与第二磁体层叠的方向,第二方向为与第一方向垂直的方向。以图20所示的方向,Z向所示的竖直方向为第一方向,X向所示的水平方向为第二方向。如图20中所示,弹性连接组件214分别与第一磁体及第二磁体固定连接。其中,弹性连接组件214至少包括一个弹性支架2141,如图21中所示,弹性支架2141为一个环形支架,且在装配时弹性支架2141套装在第一磁体并与驱动块213固定连接。如图21中所示,该弹性支架2141包括一个弧形的弹性部2141a,以及与弹性部2141a连接的刚性部2141b,其中,弹性部2141a的弧形结构为产生弹性形变的部位,其形变方向为沿上述的Z向。而刚性部2141b发生形变量很小,可以忽略不计,该刚性部2141b用来与隔磁罩215固定连接。
继续参考图20及图21,弹性连接组件214还包括固定支架2142,该固定支架2142与隔磁罩215固定连接,且弹性支架2141通过固定支架2142与隔磁罩215固定连接。在具体连接时,弹性支架2141的刚性部2141b与固定支架2142固定连接,具体的可以通过焊接、粘接或者通过螺栓、螺钉等螺纹连接件连接。通过固定支架2142与弹性支架2141的连接,实现了限定第一磁体与第二磁体相对位置的效果。
示例七
如图22所示,在图22中相同标号的部件可以参考图20,在图22所示的移动终端与图20的移动终端的区别在于振子包含了支撑板212,该支撑板212的具体结构可以参考图8a中对应的描述。在图22中,驱动器一面与线圈211固定连接,另一面与支撑板212固定连接。并且由于支撑板212的面积大于线圈211及驱动器的面积,因此可以更好的带动显示模组10进行振动。
在此情况下,以图13所示的结构为例,对上述移动终端01实现整机振动的过程进行说明。如图23a所示,由CPU的第二信号端S2提供的第二驱动信号经过第二功率放大器41的信号处理后,传输至振子201中的线圈211。该第二功率放大器41能够对第二信号端S2进行放大,以便于线圈211对放大后的第二驱动信号进行识别。
在此情况下,上述线圈211,接收到上述第二驱动信号(即低频信号)后,线圈211在上述第二驱动信号的作用下产生一个交变的磁场。
同上所述,上述主磁铁2210会产生一个大小和方向不变的恒定的磁场。
第二驱动信号为低频信号,其与发声***的共振频率相差较大。因此,在上述两个磁场的相互作用下,发声***中的线圈211不会带动作为振膜的显示模组10发生高频率的振动,从而无法通过显示模组10推动空气发声。该发声***处于非工作状态。
此外,第二驱动信号的频率与作为振动***的簧片222的共振频率相近。因此,线圈211上产生的磁场与主磁铁2210的磁场的相互作用能够驱动簧片222沿上述Z方向,上、下运动。
在此情况下,簧片222通过支架223带动中框11振动。与此同时,与中框11相连接的显示模组10、壳体12等一起进行低频率,且大幅度的振动。此时,振动***处于工作状态,移动终端01发生整机振动。上述振动***可以起到马达的作用,可以实现手机在来电或来信息时的振动提醒。
在此情况下,上述簧片222可以实现马达的功能,而无需在移动终端01中单独设置马达。由于簧片222相对于马达而言,体积更小,从而能够节约更多的架构空间。上述架构空间可以设置具有其他功能的器件,例如前、后置摄像头、指纹识别器等。达到提高移动终端01功能的集成度。
此外,以图13所示的结构为例,对上述移动终端01实现屏幕发声和整机振动的过程进行说明。
为了实现屏幕发声模式和移动终端01的整机振动模式,如图23b所示,由CPU的第一信号端S1提供的第一驱动信号经过滤波器30以及第一功率放大器40的信号处理后,传输至振子201中的线圈211。此外,由CPU的第二信号端S2提供的第二驱动信号经过第二功率放大器41后传输至线圈211。
在此情况下,上述振子201中的线圈211,即可以接收到上述第一驱动信号(即中、高频信号),又可以接收到上述第二驱动信号(即低频信号)。
需要说明的是,当上述第一驱动信号和第二驱动信号同时输入至线圈211时,该线圈211接收的叠加信号的频率为第一驱动信号的频率(例如1000Hz)和第二驱动信号(例如100HZ)频率的叠加。此时,该叠加信号的波形不再为谐波波形。
在此情况下,线圈211在上述叠加信号的作用下产生一个交变的磁场。该磁场与主磁铁2210产生的恒定磁场的作用下,驱动线圈211带动显示模组10沿上述Z方向,小幅度且高频率的振动。显示模组10作为振膜在振动过程中推动空气发声,达到屏幕发声的目的。此时,发声***处于工作状态。
此外,线圈211在上述叠加信号产生的交变的磁场与主磁铁2210产生的恒定磁场的作用下,驱动主磁铁2210带动簧片222沿上述Z方向,上、下运动。在此情况下,簧片222通过支架223带动中框11振动。与此同时,与中框11相连接的显示模组10、壳体12等一起进行低频率,且大幅度的振动。此时,振动***处于工作状态,移动终端01发生整机振动。
综上所述,由第一磁体21(例如图13所示的线圈211,或图17所示的主磁铁2210)、显示模组10以及泡棉胶111构成的发声***的共振频率,远大于由簧片222构成的振动***的共振频率。因此上述簧片222能够起到分频器的作用。在线圈211接收到中、高频的第一驱动信号时,上述第一磁体21带动显示模组10振动,使得发声***工作,实现屏幕发声。在线圈211接收到低频的第二驱动信号时,上述第二磁体22带动簧片222以及与簧片222相连接的中框11振动,使得振动***工作,实现整机振动。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是以图13所示的移动终端01为例,对移动终端01实现屏幕发声和整机振动的过程进行说明。图14、图15、图16、图17、图18以及图19同样可以实现屏幕发声和整机振动,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移动终端01中的振子201与簧片222的设置方式可以采用上述任意一种示例所述的结构。
基于此,为了提高移动终端01在采用屏幕发声时,显示模组01振动的均匀性,和/或,移动终端01在采用整机振动时,整机振动的均匀性,该移动终端01可以包括至少两个上述振子201。
如图24所示,中框11的中间位置设置有用于嵌入电池的凹槽60。在此情况下,上述两个振子201分别位于该凹槽60的上、下两端,且避开天线的净空区设置。其中,中框11上可以开设有嵌入振子201的开孔(图中未示出),也可以不设置上述开孔,将两个振子201直接设置于中框11上。
以中框11上可以开设有嵌入振子201的开孔为例,当在移动终端01能够实现屏幕发声的情况下,可以将振子201中的第一磁体21设置于显示模组10的背面,且与中框11上设置的开孔的位置正对。此外,将振子201中的第二磁体22的一部分位于上述开孔内,且固定于支架223上。支架223通过螺钉固定于中框11的第二表面B2上。
或者,当在移动终端01能够实现屏幕发声和整机振动的情况下,如图24所示,可以将振子201中的第一磁体21,例如,图5b所示的主磁铁2210设置于显示模组10上,且与中框11上设置的开孔的位置正对。此外,将振子201中的第二磁体22,例如,图5b所示的线圈211的一部分以及簧片222位于上述开孔内,且固定于支架223上。支架223通过螺钉固定于中框11的第二表面B2上。
由上述可知,将主磁铁2210设置于显示模组10上,线圈211设置于中框11上,可以避免由于线圈211发热而降低显示模组10的显示效果的问题。此外,还能够简化线圈211与CPU的电连接方式,且提高线圈211与CPU的电连接的可靠性。
或者,将振子201中的第一磁体21,例如,如图5a所示的线圈211设置于显示模组10上,且与中框11上设置的开孔的位置正对。此外,将振子201中的第二磁体22,例如,图5a所示的主磁铁2210的一部分以及簧片222位于上述开孔内,且固定于支架223上。支架223通过螺钉固定于中框11的第二表面B2上。
上述是以移动终端01包括两个振子201为例进行的说明。在该移动终端01具有一个振子201的情况下,可以将该振子201设置于移动终端01的上方,即用户在接听电话时,振子201能够位于用户耳朵的位置附近。从而使得移动终端01通过振子201实现屏幕发声时,用户在接听手机的过程中,耳朵所在位置屏幕发声的效果更好,语音信号更加清晰。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9)

1.一种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以及设置于所述壳体内的中框和显示模组;
所述显示模组与所述中框连接,且所述显示模组与所述中框之间形成一容纳空间;
所述移动终端还包括第一磁体和第二磁体,所述第一磁体和所述第二磁体的至少一部分设置于所述容纳空间中;
其中,所述第一磁体设置于所述显示模组的背面,所述第二磁体设置于所述中框上,且所述第一磁体与所述第二磁体的位置相对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磁体为线圈;所述第二磁体为主磁铁;
或者,
所述第一磁体为主磁铁;所述第二磁体为线圈。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主磁铁的一部分嵌入所述线圈的导线绕成的闭合区域中。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终端还包括至少一个辅磁铁;
所述辅磁铁与所述主磁铁位于同一侧,且所述辅磁铁与所述主磁铁之间具有间隙;
所述线圈的一部分位于所述辅磁铁和所述主磁铁之间的间隙内。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主磁铁位于所述线圈的导线绕成的闭合区域以外;所述主磁铁和所述线圈相对的表面平行。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终端还包括一个辅磁铁;
所述辅磁铁与所述线圈位于同一侧,且所述辅磁铁嵌入所述线圈的导线绕成的闭合区域中。
7.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中框上设置有开孔;
所述移动终端包括支架;所述第二磁体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所述中框上的开孔内;
所述支架设置于所述中框远离所述显示模组的一侧表面,且与所述中框相连接;
所述第二磁体穿过所述中框上的开孔,设置于所述支架上。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终端还包括簧片和支撑块;所述簧片以及所述支撑块位于所述中框上的开孔内;
所述簧片位于所述第二磁体与所述支架之间,且所述簧片与所述第二磁体相连接;
所述支撑块设置于所述簧片和支架之间,且所述支撑块的上、下表面分别与所述簧片和支架相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终端还包括簧片和支撑块;
所述簧片、所述支撑块、所述第一磁体和所述第二磁体均位于所述容纳空间内;
所述簧片位于所述第二磁体与所述中框之间,且所述簧片与所述第二磁体相连接;
所述支撑块设置于所述簧片和中框之间,且所述支撑块的上、下表面分别与所述簧片和中框相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终端还包括支撑片;
所述支撑片的上表面与所述显示模组相连接;所述支撑片的下表面与所述第一磁体相连接;
其中,所述支撑片上表面的面积大于,所述第一磁体靠近所述支撑片的一侧表面的面积。
11.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终端还包括华司;
在所述第一磁体为主磁铁的情况下,所述华司位于所述主磁铁远离所述显示模组的一侧表面;
或者,在所述第二磁体为主磁铁的情况下,所述华司位于所述主磁铁远离所述中框的一侧表面。
12.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终端还包括用于承载所述主磁铁的磁碗;
在所述第二磁体为主磁铁的情况下,所述磁碗位于所述主磁铁远离所述显示模组的一侧表面。
13.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终端还包括第一隔磁罩和第二隔磁罩;
所述主磁铁位于所述第一隔磁罩内,且所述主磁铁中,除了与所述线圈相对设置的一侧表面以外,其余表面被所述第一隔磁罩包裹;
所述线圈位于所述第二隔磁罩内,且所述线圈中,至少除了与所述主磁铁相对设置的一侧表面以外,其余表面被所述第二隔磁罩包裹。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移动终端包括辅磁铁的情况下,所述辅磁铁位于所述第二隔磁罩内,且所述线圈与所述辅磁铁相对的表面未被所述第二隔磁罩覆盖。
15.根据权利要求1~10任一项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终端还包括用于限定第一磁体与所述第二磁体仅沿所述第一磁体及所述第二磁体层叠方向运动的弹性连接组件,其中,所述弹性连接组件分别与所述第一磁体及所述第二磁体固定连接。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磁体为线圈时,所述移动终端还包括驱动块,所述驱动块位于所述第一磁体背离所述第二磁体的一面且与所述第一磁体固定连接。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终端还包括隔磁罩;
在所述第一磁体及所述第二磁体分别为主磁铁及线圈时,所述主磁铁固定在所述隔磁罩内,且除了与所述线圈相对设置的一侧表面以外,其余表面被所述隔磁罩包裹。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连接组件至少包括弹性支架,所述弹性支架套装在所述第一磁体,且所述弹性支架分别与所述驱动块及所述隔磁罩固定连接。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连接组件还包括固定支架,所述固定支架与所述隔磁罩固定连接,且所述弹性支架通过所述固定支架与所述隔磁罩固定连接。
CN201910682788.1A 2018-11-16 2019-07-26 一种移动终端 Active CN11057274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258204.5A CN113115182A (zh) 2018-11-16 2019-07-26 一种移动终端
CN202110258336.8A CN113115183A (zh) 2018-11-16 2019-07-26 一种移动终端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PCT/CN2018/116040 2018-11-16
PCT/CN2018/116040 WO2020097940A1 (zh) 2018-11-16 2018-11-16 一种移动终端
CN2019103702507 2019-05-06
CN201910370250 2019-05-06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258204.5A Division CN113115182A (zh) 2018-11-16 2019-07-26 一种移动终端
CN202110258336.8A Division CN113115183A (zh) 2018-11-16 2019-07-26 一种移动终端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572749A true CN110572749A (zh) 2019-12-13
CN110572749B CN110572749B (zh) 2021-03-23

Family

ID=68773353

Famil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258204.5A Pending CN113115182A (zh) 2018-11-16 2019-07-26 一种移动终端
CN201910682788.1A Active CN110572749B (zh) 2018-11-16 2019-07-26 一种移动终端
CN202110258336.8A Pending CN113115183A (zh) 2018-11-16 2019-07-26 一种移动终端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258204.5A Pending CN113115182A (zh) 2018-11-16 2019-07-26 一种移动终端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258336.8A Pending CN113115183A (zh) 2018-11-16 2019-07-26 一种移动终端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3) CN113115182A (zh)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479199A (zh) * 2020-04-16 2020-07-31 浙江省东阳市东磁诚基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屏幕发声结构及其实现方法
CN112771836A (zh) * 2018-11-16 2021-05-07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移动终端
CN113225411A (zh) * 2020-02-06 2021-08-06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移动终端
CN113411418A (zh) * 2020-03-16 2021-09-17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移动终端
CN113472918A (zh) * 2020-03-30 2021-10-01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
US11290816B2 (en) 2020-04-20 2022-03-29 Shenzhen Luxshare Acoustics Technology Ltd. Loudspeaker and audio video device
CN114584636A (zh) * 2020-11-28 2022-06-0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形状记忆合金马达、马达模组、摄像头模组、电子设备

Citation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040066064A (ko) * 2004-06-24 2004-07-23 신기음향 주식회사 휴대용 이동통신 단말기의 리시버 유니트
US20050180592A1 (en) * 2003-11-20 2005-08-18 Citizen Electronics Co., Ltd. Acoustic apparatus
WO2006137665A1 (en) * 2005-06-21 2006-12-28 U-Gentech Co., Ltd Micro speaker unit
CN201629840U (zh) * 2010-02-25 2010-11-10 厦门冠音泰科技有限公司 振动发声器的结构
US20140119556A1 (en) * 2012-10-29 2014-05-01 Kenta Tanaka Speaker device
CN105553217A (zh) * 2016-02-27 2016-05-04 歌尔声学股份有限公司 振动马达
US20170188139A1 (en) * 2015-12-28 2017-06-29 Leonid Despotuli Mobile device with increased screen area
CN206602646U (zh) * 2017-01-22 2017-10-31 瑞声科技(新加坡)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
CN107623885A (zh) * 2017-09-08 2018-01-23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声组件、电声装置及移动终端
CN108566602A (zh) * 2018-05-10 2018-09-21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屏幕组件、背板组件、中框组件、终端设备、发声控制方法和音频设备
CN108616797A (zh) * 2018-05-23 2018-10-02 歌尔股份有限公司 直驱式激励器以及屏幕发声装置
CN108810759A (zh) * 2017-04-29 2018-11-13 乐金显示有限公司 显示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632594B2 (ja) * 2000-11-28 2005-03-23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電子装置
CN103999370B (zh) * 2011-11-09 2017-06-13 礼一电子有限公司 移动设备的声响输出构造及声响处理单元的固定结构
KR102023189B1 (ko) * 2013-07-03 2019-09-20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음향 발생 장치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전자 장치
US9912792B2 (en) * 2013-07-22 2018-03-06 Lg Electronics Inc. Mobile terminal
CN105872862A (zh) * 2015-01-23 2016-08-17 冠捷投资有限公司 具有外置式扬声器的显示器
CN204929237U (zh) * 2015-07-31 2015-12-30 常州美欧电子有限公司 移动终端
KR102259805B1 (ko) * 2016-11-30 2021-06-02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표시 장치
CN207075080U (zh) * 2017-04-21 2018-03-06 瑞声科技(新加坡)有限公司 振动器件和电子设备
CN108650599A (zh) * 2018-04-28 2018-10-12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马达及移动终端

Patent Citation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50180592A1 (en) * 2003-11-20 2005-08-18 Citizen Electronics Co., Ltd. Acoustic apparatus
KR20040066064A (ko) * 2004-06-24 2004-07-23 신기음향 주식회사 휴대용 이동통신 단말기의 리시버 유니트
WO2006137665A1 (en) * 2005-06-21 2006-12-28 U-Gentech Co., Ltd Micro speaker unit
CN201629840U (zh) * 2010-02-25 2010-11-10 厦门冠音泰科技有限公司 振动发声器的结构
US20140119556A1 (en) * 2012-10-29 2014-05-01 Kenta Tanaka Speaker device
US20170188139A1 (en) * 2015-12-28 2017-06-29 Leonid Despotuli Mobile device with increased screen area
CN105553217A (zh) * 2016-02-27 2016-05-04 歌尔声学股份有限公司 振动马达
CN206602646U (zh) * 2017-01-22 2017-10-31 瑞声科技(新加坡)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
CN108810759A (zh) * 2017-04-29 2018-11-13 乐金显示有限公司 显示设备
CN107623885A (zh) * 2017-09-08 2018-01-23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声组件、电声装置及移动终端
CN108566602A (zh) * 2018-05-10 2018-09-21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屏幕组件、背板组件、中框组件、终端设备、发声控制方法和音频设备
CN108616797A (zh) * 2018-05-23 2018-10-02 歌尔股份有限公司 直驱式激励器以及屏幕发声装置

Cited By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771836A (zh) * 2018-11-16 2021-05-07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移动终端
US11929775B2 (en) 2018-11-16 2024-03-12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Mobile terminal
CN112771836B (zh) * 2018-11-16 2022-08-1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移动终端
CN113225411B (zh) * 2020-02-06 2022-07-1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移动终端
CN113225411A (zh) * 2020-02-06 2021-08-06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移动终端
CN113411418A (zh) * 2020-03-16 2021-09-17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移动终端
CN113411418B (zh) * 2020-03-16 2022-07-1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移动终端
WO2021185173A1 (zh) * 2020-03-16 2021-09-2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移动终端
CN113472918A (zh) * 2020-03-30 2021-10-01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
CN113472918B (zh) * 2020-03-30 2023-12-05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
CN111479199A (zh) * 2020-04-16 2020-07-31 浙江省东阳市东磁诚基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屏幕发声结构及其实现方法
US11290816B2 (en) 2020-04-20 2022-03-29 Shenzhen Luxshare Acoustics Technology Ltd. Loudspeaker and audio video device
CN114584636A (zh) * 2020-11-28 2022-06-0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形状记忆合金马达、马达模组、摄像头模组、电子设备
CN114584636B (zh) * 2020-11-28 2023-11-0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形状记忆合金马达、马达模组、摄像头模组、电子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572749B (zh) 2021-03-23
CN113115183A (zh) 2021-07-13
CN113115182A (zh) 2021-07-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572749B (zh) 一种移动终端
CN112771836B (zh) 一种移动终端
JP4831205B2 (ja) 画像表示モジュール
TWI405472B (zh) 電子裝置及其電聲換能器
WO2013047609A1 (ja) 携帯電子機器
JP2007110382A (ja) スピーカ一体型表示装置
WO2020187325A1 (zh) 振动发声装置及移动终端
WO2004098231A1 (ja) 平面型スピーカユニット及び該ユニットを具えた電気機器
CN211909149U (zh) 移动终端
JP4355860B2 (ja) 画像表示モジュール
JPH10215085A (ja) Elノイズ防止構造及び電子機器
CN113542472B (zh) 一种电子设备
US11462199B2 (en) Hybrid actuator and multimedia apparatus having the same
WO2021185173A1 (zh) 一种移动终端
KR20190100832A (ko) 하이브리드 액추에이터 및 이를 구비하는 멀티 미디어 장치
CN220711600U (zh) 声音驱动模组、显示设备及显示装置
CN112351376B (zh) 发声装置的装配治具以及装配方法、电子设备
CN217508975U (zh) 扬声组件及电子设备
CN211909161U (zh) 受话器及电子设备
CN117528352A (zh) 扬声器及电子设备
CN210093512U (zh) 移动终端
KR102002805B1 (ko) 휴대단말에 장착되기 위한 압전 스피커 유닛을 포함하는 하우징 조립체
JP2001191028A (ja) 振動アクチュエータ
KR20200087028A (ko) 액추에이터
JP2005080044A (ja) 平面型スピーカユニット及び該ユニットを具えた電気機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