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518933A - 全双工收发机、电子设备和交互方法 - Google Patents

全双工收发机、电子设备和交互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518933A
CN110518933A CN201811459991.4A CN201811459991A CN110518933A CN 110518933 A CN110518933 A CN 110518933A CN 201811459991 A CN201811459991 A CN 201811459991A CN 110518933 A CN110518933 A CN 11051893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imulation
signal
submodule
unit
eliminat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1459991.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518933B (zh
Inventor
苏笛
张闯
张英杰
林鹏
钱辰
喻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Samsung Tele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Research Co Ltd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Samsung Tele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Research Co Ltd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Samsung Tele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Research Co Ltd,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Samsung Tele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Research Co Ltd
Priority to KR102020703367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KR20210000314A/ko
Priority to PCT/KR2019/006147 priority patent/WO2019225970A1/en
Priority to EP19807491.6A priority patent/EP3769574A4/en
Priority to US17/057,075 priority patent/US11522654B2/en
Publication of CN11051893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518933A/zh
Priority to US18/061,826 priority patent/US20230102171A1/en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51893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51893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00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one of groups H04B3/00 - H04B13/00; 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haracterised by the medium used for transmission
    • H04B1/38Transceivers, i.e. devices in which transmitter and receiver form a structural unit and in which at least one part is used for functions of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 H04B1/40Circuits
    • H04B1/50Circuits using different frequencies for the two directions of communication
    • H04B1/52Hybrid arrangements, i.e. arrangements for transition from single-path two-direction transmission to single-direction transmission on each of two paths or vice versa
    • H04B1/525Hybrid arrangements, i.e. arrangements for transition from single-path two-direction transmission to single-direction transmission on each of two paths or vice versa with means for reducing leakage of transmitter signal into the receive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Transceiver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全双工收发机、电子设备和交互方法,该全双工收发机包括:至少一个发射线路、至少一个接收线路、以及模拟消除模块;对于任意一对发射线路和接收线路,模拟消除模块,与接收线路和发射线路连接,用于根据发射信号对接收信号中的自干扰信号进行模拟消除。本申请的全双工收发机,相比于现有技术,可以更好地抑制由于全双工通信所引起的同一设备的发射线路到接收线路的自干扰,并实现自干扰抑制性能与实现复杂度之间的合理折中。

Description

全双工收发机、电子设备和交互方法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无线通信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本申请涉及一种全双工收发机、电子设备和交互方法。
背景技术
据ITU估计,到2020年,全球每月的移动数据流量将会达到62艾字节(Exa Byte,1EB=230 GB),而从2020年到2030年,全球移动数据业务更是会以每年约55%的速度增长。此外,视频业务和机器与机器通信业务在移动数据业务中的比例会逐渐增高,2030年,视频业务将会是非视频业务的6倍,而机器与机器通信业务将会占到移动数据业务的12%左右。
移动数据业务的快速增长,尤其是高清视频和超高清视频业务的指数级增长,对无线通信的传输速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满足不断增长的移动业务需求,人们需要在4G或5G的基础上提出新的技术来进一步提升无线通信***的传输速率和吞吐量。理论上,全双工技术可以在现有***上进一步提高频谱利用率,与传统的半双工***对上下行采用时域(时分双工,TDD)或频域(频分双工,FDD)正交分割不同,全双工***中的全双工收发机允许用户的上下行链路在时域和频域同时传输,因此,全双工***理论上可以达到半双工***两倍的吞吐量。然而,现有的全双工***中的全双工收发机的自干扰信号的强度仍然较大,导致全双工收发机还不具备实用性。
发明内容
本申请针对现有方式的缺点,提出一种全双工收发机、电子设备和交互方法,用以解决现有技术存在全双工收发机的自干扰信号的强度较大的问题。
第一个方面,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全双工收发机,包括:至少一个发射线路、至少一个接收线路、以及模拟消除模块;
对于任意一对发射线路和接收线路,模拟消除模块,与接收线路和发射线路连接,用于根据发射信号对接收信号中的自干扰信号进行模拟消除。
结合第一个方面,本申请实施例在第一个方面的第一种实现方式中,模拟消除模块包括:至少一个数字辅助模拟消除子模块;
数字辅助模拟消除子模块包括:数字辅助模拟消除单元、对应的控制单元和加法器;
各数字辅助模拟消除子模块的加法器依次串接于接收线路的模拟子线路中;
数字辅助模拟消除单元,输入端与发射线路的数字子线路连接,输出端连接至接收线路,用于产生反馈信号,根据反馈信号和发射线路的数字子线路的数字发射信号进行模拟消除。
结合第一个方面的第一种实现方式,在第一个方面的第二种实现方式中,数字辅助模拟消除单元,输出端连接至对应的加法器的一个输入端,反馈端通过对应的控制单元与加法器的输出端连接、或者反馈端通过对应的控制单元与接收线路中的数字子线路连接,用于根据接收线路中的数字子线路的数字发射信号和源自对应的加法器的反馈信号、或者根据数字发射信号和源自接收线路的数字子线路的反馈信号,对自干扰信号进行模拟消除。
结合第一个方面,在第一个方面的第三种实现方式中,模拟消除模块包括:第一级模拟消除模块和第二级模拟消除模块;
第一级模拟消除模块和第二级模拟消除模块依次连接在接收线路的模拟子线路中,用于依次对接收线路中的自干扰信号进行模拟消除。
结合第一个方面的第三种实现方式,在第一个方面的第四种实现方式中,第一级模拟消除模块包括至少一个一级模拟消除子模块,且第二级模拟消除模块包括至少一个数字辅助模拟消除子模块;
各一级模拟消除子模块依次串接在接收线路的模拟子线路中;
一级模拟消除子模块包括:模拟消除单元、对应的控制单元和加法器;
对应的加法器串接在接收线路的模拟子线路中,且该加法器的输出端连接至下一个一级模拟消除子模块的加法器的输入端或第一个数字辅助模拟消除子模块的加法器的输入端;
模拟消除单元,输入端与发射线路的模拟子线路连接,输出端连接至对应的加法器的一个输入端,反馈端通过对应的控制单元与加法器的输出端连接;
和/或,一级模拟消除子模块包含单抽头延迟与增益电路。
结合第一个方面的第三种实现方式,在第一个方面的第五种实现方式中,第一级模拟消除模块包括至少一个一级模拟消除子模块,且第二级模拟消除模块包括至少一个二级模拟消除子模块;
各二级模拟消除子模块依次串接在接收线路的模拟子线路中,并且输入端都与发射线路的模拟子线路连接;一个二级模拟消除子模块包括:至少一个可变延迟单元、至少一个分量信号拟合单元、下变频器、放大器、第一加法器和第二加法器;
每个可变延迟单元的输入端与发射线路的模拟子线路连接,输出端连接至对应的分量信号拟合单元的一个输入端;
各分量信号拟合单元的输出端都连接至第二加法器的各输入端;
第二加法器的输出端通过放大器连接至本二级模拟消除子模块的第一加法器的一个输入端;
本二级模拟消除子模块的第一加法器的另一个输入端,与前一个二级模拟消除子模块的第一加法器的输出端或者最后一个一级模拟消除子模块的加法器的输出端连接;本二级模拟消除子模块的第一加法器的输出端通过下变频器分别连接至各分量信号拟合单元的另一个输入端。
结合第一个方面的第五种实现方式,在第一个方面的第六种实现方式中,可变延迟单元包括多抽头延时可调和增益可调电路;
多抽头延时可调和增益可调电路包括:指定数量的第一延迟量的第一延迟线电路和第二延迟量的第二延迟线电路、延时选择开关和可变增益模块;
各第一延迟线电路依次串联;
每个第一延迟线电路的输出端连接至对应的一个第二延迟线电路的输入端;
各第一延迟线电路和第二延迟线电路的各输出端分别连接至延时选择开关的各输入端;
延时选择开关的输出端可选的与其一个输入端相连接,并且该输出端连接至可变增益模块的输入端。
结合第一个方面的第五种实现方式,在第一个方面的第七种实现方式中,分量信号拟合单元包括:下变频器、共轭器、迭代步长计算器、第一乘法器、积分器、第二乘法器、加权***更新器、寄存器、矢量调制器;
下变频器的输入端与可变延迟单元的输出端连接,输出端连接至共轭器的输入端和迭代步长计算器的一个输入端;
共轭器的一个输出端连接至迭代步长计算器的另一个输入端;
第一乘法器的两个输入端分别连接至共轭器的另一个输出端、基带误差信号端,输出端通过积分器连接至第二乘法器的第一输入端;
第二乘法器的另一个输入端与迭代步长计算器的输出端连接,输出端通过加权系数更新器连接至矢量调制器的一个输入端;
加权系数更新器与寄存器连接;
矢量调制器的另一个输入端与可变延迟单元的输入端连接,输出端作为分量信号拟合单元的输出端。
结合第一个方面,在第一个方面的第八种实现方式中,本申请实施例的全双工收发机还包括:数字消除模块,与接收线路的数字子线路和发射线路连接,用于根据发射信号对接收信号中模拟消除后的自干扰信号进行数字消除。
结合第一个方面的第八种实现方式,在第一个方面的第九种实现方式中,本申请实施例的全双工收发机还包括:预均衡模块;
预均衡模块与发射线路的数字子线路和数字消除模块连接;
预均衡模块包括连接的I/Q不平衡估计单元和预均衡单元,用于消除I/Q不平衡。
结合第一个方面的第九种实现方式,在第一个方面的第十种实现方式中,本申请实施例的全双工收发机还包括:开关装置;
开关装置与预均衡模块连接,用于根据I/Q不平衡的估计结果动态地,对预均衡模块进行激活或关闭;
和/或,开关装置与模拟消除模块中的一级模拟消除单元连接,用于根据输入到模拟消除模块的信号平均强度,对一级模拟消除单元进行激活或关闭。
结合第一个方面的第八种实现方式,在第一个方面的第十一种实现方式中,数字消除模块包括:数字波束赋型单元;
全双工收发机还包括:数字预消除模块;数字预消除模块连接在发射线路的数字子线路中;
数字预消除模块包括连接的MAC层处理单元和发射机基带信号处理单元;MAC层处理单元包括扩频码/扰码分配子单元;发射机基带信号处理单元包括扩频/加扰子单元和发射波束赋型子单元;
信道估计单元的一个输入端通过数字波束赋型单元连接至发射机基带信号处理单元。
结合第一个方面,在第一个方面的第十二种实现方式中,本申请实施例的全双工收发机还包括:预失真模块;
预失真模块与发射线路的数字子线路和模拟子线路相连接;
预失真模块包括连接的预失真估计单元和预失真单元。
结合第一个方面或者第一个方面的第一至第十二种实现方式中的任意一种实现方式,在第一个方面的第十三种实现方式中,对于任意两对发射线路和接收线路,一对发射线路和接收线路的模拟消除模块,与另一对发射线路和接收线路的模拟消除模块相同或不同。
结合第一个方面或者第一个方面的第一至第十二种实现方式中的任意一种实现方式,在第一个方面的第十四种实现方式中,模拟消除模块连接在不同的发射线路的发射天线端口与同一接收线路的接收天线端口之间,根据该接收天线端口接收到的源自不同发射天线端口的自干扰信号的强弱,对源自不同发射天线端口的自干扰信号进行串序消除。
结合第一个方面的第十四种实现方式,在第一个方面的第十五种实现方式中,不同的发射天线端口中,第一部分的发射天线端口与同一接收天线端口设置在同一天线阵元中;除了第一部分之外的其它发射天线端口设置在其它天线阵元中;
位于同一天线阵元中的第一部分发射天线端口与接收天线端口的极化方向不同;
模拟消除模块用于先消除源自第一部分的发射天线端口的自干扰信号,后消除源自其它发射天线端口的自干扰信号。
结合第一个方面或者第一个方面的第一至第十二种实现方式中的任意一种实现方式,在第一个方面的第十六种实现方式中,模拟消除模块中的二级模拟消除单元的输入端与多个发射线路的发射天线端口连接,用于接收源自多个发射天线端口的自干扰信号的叠加信号。
第二个方面,本申请的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本申请实施例根据第一个方面或第一个方面的任意一种实现方式提供的全双工收发机。
结合第二个方面,在第二个方面的第一种实现方式中,本发明实施例的电子设备为终端设备或基站。
第三个方面,本申请的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基于第一方面或第一个方面的任意一种实现方式提供的全双工收发机的交互方法,包括:
为每个终端设备的上行数据和下行数据分配同一时频资源和不同的码域资源;码域资源可以为正交资源或非正交资源;
将分配的上下行同一时频资源和上下行码域资源向终端设备下发;
根据同一时频资源和下行码域资源向终端设备发送下行数据,并且接收终端设备基于同一时频资源和上行码域资源发送的上行数据。
结合第三个方面,在第三个方面的第一种实现方式中,为上行数据和下行数据分配时频资源和不同的码域资源,包括:
为上行数据和下行数据分配同一时频资源;
同一时频资源包括至少一个连续的上下行公共时频资源块,对于每个连续的上下行公共时频资源块,使用单对或多对码字覆盖上下行公共时频资源块,且使用不同或相同的码字对上行数据和下行数据进行码操作;
和/或,不同码字对的大小相同或不同;
和/或,单对码字重复使用的次数相同或不同。
结合第三个方面的第一种实现方式,在第三个方面的第二种实现方式中,对上行数据和下行数据进行码操作,包括:
上行数据或下行数据具体为符号,在码域、时域和/或频域中,对符号进行下述至少一项操作:扩频、加扰。
结合第三个方面,在第三个方面的第三种实现方式中,本申请实施例还的一种基于第一方面或第一个方面的任意一种实现方式提供的全双工收发机的交互方法,还包括:
当为非正交多址用户分配上行资源或下行资源时,执行下述至少一项:
调度在同一时频资源的非正交多址用户使用不同的上行码字且不分配多址签名;
调度在同一时频资源的非正交多址用户使用不同的上行码字且分配不同的多址签名;
调度在同一时频资源的非正交多址用户使用相同的上行码字且分配不同的多址签名。
第四个方面,本申请的实施例还提供了另一种基于第一方面或第一个方面的任意一种实现方式提供的全双工收发机的交互方法,包括:
接收基站分配并下发的上下行同一时频资源和上下行码域资源;
根据同一时频资源和下行码域资源接收基站下发的下行数据,并且根据同一时频资源和上行码域资源向基站上传的上行数据。
本申请的全双工收发机,相比于现有技术,可以更好地抑制由于全双工通信所引起的同一设备的发射线路到接收线路的自干扰,并实现自干扰抑制性能与实现复杂度之间的合理折中。
本申请附加的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这些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申请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申请上述的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下面结合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一的全双工收发机的结构原理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五全双工收发机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个实例的结构原理示意图;
图3a为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基于环形器的被动抑制的结构和原理示意图;
图3b为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基于天线双极化和物理隔离的被动抑制的结构和原理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基于多天线发射信号相消叠加的被动抑制的结构和原理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纯模拟域消除的实现结构的原理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数字辅助模拟消除的实现结构的原理示意图;
图7是本申请实施例五全双工收发机第一种实施方式的第二个实例的结构原理示意图;
图8是本申请实施例五全双工收发机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一个实例的结构原理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的单路径延时增益可调电路的一个具体实施方式的示意图;
图10是本申请实施例五全双工收发机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二个实例的结构原理示意图;
图11是本申请实施例五基于神经网络的数字域辅助模拟消除的实现电路;
图12是本申请实施例五基于前馈神经网络的数字辅助模拟消除的实现电路;
图13是本申请实施例六全双工收发机的第一实施方式的一个实例的结构原理示意图;
图14是本申请实施例六第一实施方式的一个实例的分量信号拟合单元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15为本申请实施例七的在频域进行码操作的示例图;
图16是本申请实施例七的在时域进行码操作的示例图;
图17是本申请实施例七的在频域和时域同时进行码操作的示例图;
图18是下行码域资源池和上行码域资源池的示例图下行码域资源池和上行码域资源池的示例图;
图19是本申请实施例七的基于全双工收发机的一种交互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20是本申请实施例七的基于全双工收发机的另一种交互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21是本申请实施例七的不同类型时频资源码操作和调制方式的示例图;
图22为本申请实施例七的使用等大小的上下行码字覆盖上下行公共时频资源块的示例图;
图23是本申请实施例七的重复使用同一对上下行码字覆盖上下行公共时频资源块的示例图;
图24是本申请实施例七的使用多对上下行码字覆盖上下行公共时频资源块的示例图;
图25是本申请实施例七的重复使用多对上下行码字覆盖上下行公共时频资源块的示例图;
图26是本申请实施例七的一种上下行码字覆盖上下行公共时频资源块的示例图;
图27是本申请实施例七的另一种上下行码字覆盖上下行公共时频资源块的示例图;
图28是本申请实施例七的又一种上下行码字覆盖上下行公共时频资源块的示例图;
图29是本申请实施例八的多天线全双工收发机的一个实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30是本申请实施例八的接收端模拟消除模块串序删除方法的实例图;
图31是本申请实施例九的基于全双工收发机的一种交互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2是本申请实施例九的基于全双工收发机的另一种交互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实施例,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申请,而不能解释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本技术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除非特意声明,这里使用的单数形式“一”、“一个”、“”和“该”也可包括复数形式。应该进一步理解的是,本申请的说明书中使用的措辞“包括”是指存在特征、整数、步骤、操作、元件和/或组件,但是并不排除存在或添加一个或多个其他特征、整数、步骤、操作、元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应该理解,当我们称元件被“连接”或“耦接”到另一元件时,它可以直接连接或耦接到其他元件,或者也可以存在中间元件。此外,这里使用的“连接”或“耦接”可以包括无线连接或无线耦接。这里使用的措辞“和/或”包括一个或更多个相关联的列出项的全部或任一单元和全部组合。
本技术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除非另外定义,这里使用的所有术语(包括技术术语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申请所属领域中的普通技术人员的一般理解相同的意义。还应该理解的是,诸如通用字典中定义的那些术语,应该被理解为具有与现有技术的上下文中的意义一致的意义,并且除非像这里一样被特定定义,否则不会用理想化或过于正式的含义来解释。
本技术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这里所使用的“终端”、“终端设备”既包括无线信号接收器的设备,其仅具备无发射能力的无线信号接收器的设备,又包括接收和发射硬件的设备,其具有能够在双向通信链路上,进行双向通信的接收和发射硬件的设备。这种设备可以包括:蜂窝或其他通信设备,其具有单线路显示器或多线路显示器或没有多线路显示器的蜂窝或其他通信设备;PCS(Personal Communications Service,个人通信***),其可以组合语音、数据处理、传真和/或数据通信能力;PDA(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个人数字助理),其可以包括射频接收器、寻呼机、互联网/内联网访问、网络浏览器、记事本、日历和/或GPS(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全球定位***)接收器;常规膝上型和/或掌上型计算机或其他设备,其具有和/或包括射频接收器的常规膝上型和/或掌上型计算机或其他设备。这里所使用的“终端”、“终端设备”可以是便携式、可运输、安装在交通工具(航空、海运和/或陆地)中的,或者适合于和/或配置为在本地运行,和/或以分布形式,运行在地球和/或空间的任何其他位置运行。这里所使用的“终端”、“终端设备”还可以是通信终端、上网终端、音乐/视频播放终端,例如可以是PDA、MID(Mobile Internet Device,移动互联网设备)和/或具有音乐/视频播放功能的移动电话,也可以是智能电视、机顶盒等设备。
本申请的发明人发现,利用现有技术设计全双工收发机,由于上下行链路同时同频(采用相同的时域资源和相同的频域资源),全双工***的发射信号会对接收信号产生很强的自干扰,自干扰信号甚至会比底噪高出120多dB,导致全双工收发机无法实用化。
本申请提供的全双工收发机、电子设备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旨在解决现有技术的技术问题。
本申请中提及的自干扰信号为同一收发机中发射线路的发射信号对接收线路产生的干扰信号。
下面以具体的实施例对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以及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如何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进行详细说明。下面这几个具体的实施例可以相互结合,对于相同或相似的概念或过程可能在某些实施例中不再赘述。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实施例进行描述。
实施例一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一的全双工收发机的结构原理示意图。
如图1所示,本申请提供一种全双工收发机,包括:至少一个发射线路、至少一个接收线路、以及模拟消除模块。
对于任意一对发射线路和接收线路,模拟消除模块,与接收线路和发射线路连接,用于根据发射信号对接收信号中的自干扰信号进行模拟消除。
本申请提及的连接包括下述至少一种:电连接、符合光信号传输的光路连接、该光路连接和光电转换器以及电连接。
本申请实施例的全双工收发机,相比于现有技术,可以更好地抑制由于全双工通信所引起的同一设备的发射线路的发射天线端口到接收线路的接收天线端口的自干扰,并实现自干扰抑制性能与实现复杂度(包含硬件复杂度和软件复杂度)之间的合理折中。
实施例二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还包括实施例二所示的全双工收发机。
可选地,本申请实施例的全双工收发机中,模拟消除模块包括:至少一个数字辅助模拟消除子模块;
数字辅助模拟消除子模块包括:数字辅助模拟消除单元、对应的控制单元和加法器;
各数字辅助模拟消除子模块的加法器依次串接于接收线路的模拟子线路中;
数字辅助模拟消除单元,输入端与发射线路的数字子线路连接,输出端连接至接收线路,用于产生反馈信号,根据反馈信号和发射线路的数字子线路的数字发射信号进行模拟消除。
可选地,数字辅助模拟消除单元,输出端连接至对应的加法器的一个输入端,反馈端通过对应的控制单元与加法器的输出端连接、或者反馈端通过对应的控制单元与接收线路中的数字子线路连接,用于根据接收线路中的数字子线路的数字发射信号和源自对应的加法器的反馈信号、或者根据数字发射信号和源自接收线路的数字子线路的反馈信号,对自干扰信号进行模拟消除。
可选地,模拟消除模块包括:至少一个数字辅助模拟消除子模块;
数字辅助模拟消除子模块包括:数字辅助模拟消除单元、对应的控制单元和加法器;
各数字辅助模拟消除子模块的加法器依次串接于接收线路的模拟子线路中;
数字辅助模拟消除单元,输出端连接至对应的加法器的一个输入端,反馈端通过对应的控制单元与加法器的输出端连接、或者反馈端通过对应的控制单元与接收线路中的数字子线路连接,用于根据接收线路中的数字子线路的数字发射信号和源自对应的加法器的反馈信号、或者根据数字发射信号和源自接收线路的数字子线路的反馈信号,对自干扰信号进行模拟消除。
可选地,模拟消除模块包括:第一级模拟消除模块和第二级模拟消除模块;
第一级模拟消除模块和第二级模拟消除模块依次连接在接收线路的模拟子线路中,用于依次对接收线路中的自干扰信号进行模拟消除。
可选地,第一级模拟消除模块包括至少一个一级模拟消除子模块,且第二级模拟消除模块包括至少一个数字辅助模拟消除子模块;
各一级模拟消除子模块依次串接在接收线路的模拟子线路中;
一级模拟消除子模块包括:模拟消除单元、对应的控制单元和加法器;
对应的加法器串接在接收线路的模拟子线路中,且该加法器的输出端连接至下一个一级模拟消除子模块的加法器的输入端或第一个数字辅助模拟消除子模块的加法器的输入端;
模拟消除单元,输入端与发射线路的模拟子线路连接,输出端连接至对应的加法器的一个输入端,反馈端通过对应的控制单元与加法器的输出端连接。
可选地,一级模拟消除子模块包含单抽头延迟与增益电路。
可选地,第一级模拟消除模块包括至少一个一级模拟消除子模块,且第二级模拟消除模块包括至少一个二级模拟消除子模块;
各二级模拟消除子模块依次串接在接收线路的模拟子线路中,并且输入端都与发射线路的模拟子线路连接;一个二级模拟消除子模块包括:至少一个可变延迟单元、至少一个分量信号拟合单元、下变频器、放大器、第一加法器和第二加法器;
每个可变延迟单元的输入端与发射线路的模拟子线路连接,输出端连接至对应的分量信号拟合单元的一个输入端;
各分量信号拟合单元的输出端都连接至第二加法器的各输入端;
第二加法器的输出端通过放大器连接至本二级模拟消除子模块的第一加法器的一个输入端;
本二级模拟消除子模块的第一加法器的另一个输入端,与前一个二级模拟消除子模块的第一加法器的输出端或者最后一个一级模拟消除子模块的加法器的输出端连接;本二级模拟消除子模块的第一加法器的输出端通过下变频器分别连接至各分量信号拟合单元的另一个输入端。
可选地,可变延迟单元包括多抽头延时可调和增益可调电路;
多抽头延时可调和增益可调电路包括:指定数量的第一延迟量的第一延迟线电路和第二延迟量的第二延迟线电路、延时选择开关和可变增益模块;
各第一延迟线电路依次串联;
每个第一延迟线电路的输出端连接至对应的一个第二延迟线电路的输入端;
各第一延迟线电路和第二延迟线电路的各输出端分别连接至延时选择开关的各输入端;
延时选择开关的输出端可选的与其一个输入端相连接,并且该输出端连接至可变增益模块的输入端。
可选地,分量信号拟合单元包括:下变频器、共轭器、迭代步长计算器、第一乘法器、积分器、第二乘法器、加权***更新器、寄存器、矢量调制器;
下变频器的输入端与可变延迟单元的输出端连接,输出端连接至共轭器的输入端和迭代步长计算器的一个输入端;
共轭器的一个输出端连接至迭代步长计算器的另一个输入端;
第一乘法器的两个输入端分别连接至共轭器的另一个输出端、基带误差信号端,输出端通过积分器连接至第二乘法器的第一输入端;
第二乘法器的另一个输入端与迭代步长计算器的输出端连接,输出端通过加权系数更新器连接至矢量调制器的一个输入端;
加权系数更新器与寄存器连接;
矢量调制器的另一个输入端与可变延迟单元的输入端连接,输出端作为分量信号拟合单元的输出端。
可选地,本申请实施例的全双工收发机中,还包括:数字消除模块。
数字消除模块,与接收线路的数字子线路和发射线路连接,用于根据发射信号对接收信号中模拟消除后的自干扰信号进行数字消除。
可选地,辅助射频链路包括:依次连接的混频器、低通滤波器和模数转换单元;
混频器的输入端连接至发射线路的模拟子线路;
模数转换单元的输出端连接至数字消除模块。
可选地,本申请实施例的全双工收发机还包括:预均衡模块。
预均衡模块与发射线路的数字子线路和数字消除模块连接;
预均衡模块包括连接的I/Q不平衡估计单元和预均衡单元,用于消除I/Q不平衡。
可选地,I/Q不平衡估计单元的输入端与数字消除模块中的信道估计单元的输出端连接,输出端连接至预均衡单元的一个输入端;
预均衡单元串接在发射线路的数字子线路中,用于根据估计的I/Q不平衡信息,对待发射的数字信号进行基于I/Q的平衡性补偿。
可选地,本申请实施例的全双工收发机还包括:开关装置。
开关装置与预均衡模块连接,用于根据I/Q不平衡的估计结果动态地,对预均衡模块进行激活或关闭;
可选地,开关装置与模拟消除模块中的一级模拟消除单元连接,用于根据输入到模拟消除模块的信号平均强度,对一级模拟消除单元进行激活或关闭。
可选地,数字消除模块包括:数字波束赋型单元;
以及,本申请的全双工收发机还包括:数字预消除模块。
数字预消除模块连接在发射线路的数字子线路中。
数字预消除模块包括连接的MAC(Media Access Control/Medium AccessControl,媒体访问控制)层处理单元和发射机基带信号处理单元;MAC层处理单元包括扩频码/扰码分配子单元;发射机基带信号处理单元包括扩频/加扰子单元和发射波束赋型子单元;
信道估计单元的一个输入端通过数字波束赋型单元连接至发射机基带信号处理单元。
可选地,本申请的全双工收发机,还包括:预失真模块。
预失真模块与发射线路的数字子线路和模拟子线路相连接。
预失真模块包括连接的预失真估计单元和预失真单元。
可选地,预失真估计单元,输入端连接至发射线路的模拟子线路中功率放大器的输出端,输出端连接至预失真单元的输入端,用于对发射线路中的功率放大器的非线性分量进行离线估计;
预失真单元,输出端连接至发射线路的数字子线路,用于根据离线估计的结果,对待发射的发射信号进行预处理,使得处理后的发射信号在经过功率放大器之后产生的非线性分量降低至指定水平。
可选地,本申请的全双工收发机中,对于任意两对发射线路和接收线路,一对发射线路和接收线路的模拟消除模块,与另一对发射线路和接收线路的模拟消除模块相同或不同。
可选地,本申请的全双工收发机中,对于任意两对发射线路和接收线路,一对发射线路和接收线路的数字消除模块,与另一对发射线路和接收线路的数字消除模块相同或不同。
可选地,本申请的全双工收发机中,模拟消除模块连接在不同的发射线路的发射天线端口与同一接收线路的接收天线端口之间,根据该接收天线端口接收到的源自不同发射天线端口的自干扰信号的强弱,对源自不同发射天线端口的自干扰信号进行串序消除。
可选地,本申请的全双工收发机中,不同的发射天线端口中,第一部分的发射天线端口与同一接收天线端口设置在同一天线阵元中;除了第一部分之外的其它发射天线端口设置在其它天线阵元中;
位于同一天线阵元中的第一部分发射天线端口与接收天线端口的极化方向不同;
模拟消除模块用于先消除源自第一部分的发射天线端口的自干扰信号,后消除源自其它发射天线端口的自干扰信号。
可选地,模拟消除模块中的二级模拟消除单元的输入端与多个发射天线端口连接,用于接收源自多个发射天线端口的自干扰信号的叠加信号。
可选地,本申请提供的全双工收发机还包括:被动抑制模块。
发射线路中的发射天线端口、模拟子线路和数字子线路依次连接。
接收线路中的接收天线端口、模拟子线路和数字子线路依次连接。
对于任意一对发射线路和接收线路,被动抑制模块与发射天线端口和接收天线端口连接,用于根据发射信号,对共享同一时频资源的接收信号中的原始的自干扰信号进行抑制。
模拟消除模块,与接收线路的模拟子线路和发射线路连接,用于根据发射信号对接收信号中抑制后的自干扰信号进行模拟消除。
可选地,被动抑制模块包括下述至少一项:环形器、双极化和物理隔离的天线、基于发射信号相消叠加的多天线。
可选地,本申请的全双工收发机中,对于任意两对发射线路和接收线路,一对发射线路和接收线路的被动抑制模块,与另一对发射线路和接收线路的被动抑制模块相同或不同。
本申请实施例的全双工收发机,相比于现有技术,在可以更好地抑制由于全双工通信所引起的同一设备的发射天线端口到接收天线端口的自干扰的基础上,提供更多的更灵活的全双工收发机的实施方式,适用领域更加广泛,使得更多的用户能够选择得到适合自身的定制化全双工收发机,实现全双工收发机在自干扰抑制性能与实现复杂度之间的合理折中。
实施例三
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电子设备,该电子设备包括本申请上述各实施例提供的全双工收发机。可选地,该电子设备为终端设备或基站。
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效果与上述实施例一至二的技术效果一致,不再赘述。
实施例四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实施例一或实施例二的基础上,还包括实施例四所示的全双工收发机。
实施例四介绍的一种全双工收发机,在数字辅助模拟消除技术基础上增加其他干扰抑制或消除模块,例如纯模拟域消除模块和/或数字预均衡模块,以实现更好的接收端干扰消除性能。数字辅助模拟消除单元技术原理在后续介绍,该单元在数字域对自干扰信号的线性与非线性分量进行建模与重构,并在接收端的模拟域删除该重构的干扰信号。
本申请实施例四的全双工收发机,是对上述本申请各实施例的全双工收发机的一些模块等项目的选择,包括简化、具体化和一些额外的补充中的至少一种。
下面介绍本申请实施例四中的第一种实施方式,第一种实施方式中模拟消除模块仅采用数字辅助模拟消除子模块。第一种实施方式包括:不包含预均衡模块的第一个实例、和包含预均衡模块的第二个实例。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四全双工收发机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个实例的结构原理示意图。
如图2所示,本申请实施例四的第一个实例中,至少一个发射线路和接收线路都分别简化为一个;模拟消除模块简化为仅包含数字辅助模拟消除子模块,且至少一个数字辅助模拟消除子模块简化为一个。
发射线路中的发射天线端口具体化为图2中的发送端口;发射线路中的模拟子线路具体化为图2中依次串联的数模转换(单元)、混频器(即内含差乘号的圆圈)和功率放大器,功率放大器的输出端连接至发射端口;数模转换(单元)输入端连接至发射线路中的数据子线路。
接收线路中的接收天线端口具体化为图2中的接收端口;接收线路中的模拟子线路包括图2中依次串联的带通滤波器、低噪放大器、混频器、低通滤波器和模数转换(单元),带通滤波器的输入端与接收端口连接;模数转换(单元)的输出端连接至接收线路中的数据子线路。
全双工设备接收机方案如图2所示,包含被动抑制模块,模拟消除模块和数字消除模块,其中模拟消除模块至少包含数字辅助模拟消除单元。该方案的实现电路比较简单,可以在低接收机复杂度的前提下实现比较好的自干扰消除效果。
可选地,本申请实施例的被动抑制模块可以采用多种实现方式,包括下述至少一项:环形器、双极化和物理隔离的天线、基于发射信号相消叠加的多天线。
下面介绍被动抑制模块的工作原理。
被动抑制方法利用天线的物理隔离,或双极化隔离,或多天线发射信号的相消叠加来降低自干扰信号到达接收天线的强度,从而抑制自干扰。被动抑制有很多种实现方式。
图3a提供了一种基于环形器的被动抑制方法,环形器有三个端口,其中,发射信号通过端口1到端口2进行发送,接收信号由端口2到端口3进行接收,环形器通过抑制端口1泄漏到端口3的信号来抑制自干扰。
图3b提供了一种基于天线双极化和物理隔离的被动抑制方案,该图中,发送端口和接收端口采用不同的极化方向,并且相隔一定距离,这样,到达接收端口的发射信号会由于与接收端口的极化方向不同且有路径损耗而得到降低。
图4提供了一种基于多天线发射信号相消叠加的被动抑制方法,图中有两个发送端口和一个接收端口,发送端口1和发送端口2到接收端口的距离分别d和d+λ/2,其中λ为信号波长,通过同时在两个发送端口发送相同的信号,接收端口收到的两个发射信号会反相相消。
下面介绍模拟消除模块的工作原理,即模拟消除自干扰信号的方法原理。
模拟消除方法是在接收链路的模拟域(即进行模数转换之前的模拟子线路)对自干扰信号进行消除。
模拟消除第一种实施方式般通过一条或多条延时电路获得发射信号的不同延时拷贝,然后,通过控制电路迭代地调整这些不同延时拷贝的增益系数,使这些不同延时拷贝的叠加信号近似自干扰信号,通过从接收信号中减去该叠加信号来消除自干扰。根据延时电路的输入为模拟域信号还是数字域信号可以将模拟消除分为纯模拟域消除和数字辅助模拟消除。
图5提供了一种纯模拟域消除的实现方法,该方法由一条延时和增益可控的链路组成,控制单元基于反馈的信号强度迭代地调整该链路的延时和增益,以使经过该单元消除自干扰后的信号强度低于一定的水平。
数字辅助模拟消除利用发送链路的数字域符号,在数字域对接收信号中存在的线性和非线性分量进行重建,然后将重建的数字域信号转换到模拟域,经上变频转换为射频信号,反相后与接收的信号相加来消除自干扰。图6提供了一种具体的实现电路,首先,在数字域生成发送符号的奇数阶(1,3,...,P,最高阶P根据实际的链路非线性特性来定)分量,然后对这些分量进行正交化,正交化输出的每个分量都会分别经过一个抽头延时线电路,所有抽头延时线电路的输出信号进行叠加后经数模转换变换到模拟域,经上变频和反相后与接收信号进行相加。抽头延时线电路的抽头阶数可以根据实际的信道来设计,实际信道路径数较多,延时较大时可以用更高的阶数,反之,用较少的阶数。
可选地,数字辅助模拟消除子模块包括:数字辅助模拟消除单元、对应的控制单元和加法器。
数字辅助模拟消除子模块的加法器串接于接收线路的模拟子线路中。
数字辅助模拟消除单元,输入端与发射线路的数字子线路连接(接收数字域数据、符号或信号),用于根据数字发射信号(即发射线路的数字域数据、符号或信号)和源自对应的加法器的反馈信号,对被动抑制模块抑制后的自干扰信号进行模拟消除。
数字辅助模拟消除单元的输出端连接至对应的加法器的一个输入端,反馈端通过对应的控制单元与加法器的输出端连接。或者,数字辅助模拟消除单元的反馈端通过对应的控制单元与接收线路中的数字子线路连接。
数字辅助模拟消除单元用于根据数字发射信号(即发射线路的数字域数据、符号或信号)和源自接收线路中的数字子线路的反馈信号,对被动抑制模块抑制后的自干扰信号进行模拟消除。
具体地,模拟消除模块中数字辅助模拟消除单元可以采用如图6所示的实现方式。数字辅助模拟消除单元中每个抽头的增益需通过控制单元基于反馈信号来调整。控制单元基于反馈信号迭代地更新每个抽头的参数,直到使反馈的信号强度低于一定的阈值或反馈的信干噪比高于一定的阈值。
优选地,反馈信号的来源为以下之一,从射频端反馈(在加法器之后,低噪声放大器之前,如图2反馈A1所示),或从数字域反馈(模数转换模块之后,如图2反馈A2所示)。
特别地,当反馈信号来源为从射频端反馈,反馈信号的物理意义可以是信号强度。特别地,当反馈信号来源为从数字端反馈,反馈信号的物理意义可以是信号强度或信干噪比。反馈信号来源不同将影响数字辅助模拟消除单元中抽头增益的迭代收敛速度与数字模拟消除单元对自干扰消除的性能。一般而言,基于射频端反馈的收敛速度要比数字端反馈的收敛速度快,但自干扰消除性能要相对差一些。
下面介绍数字消除模块的工作原理,即对自干扰信号的数字消除方法。
数字消除方法是在接收端的数字域(即经过模数转换之后)对自干扰信号进行消除。数字消除方法利用已知的发送符号对自干扰信道进行估计,然后,基于估计的信道重建自干扰信号,并在接收到的数字域信号中减去重建的自干扰信号。其中,已知的发送符号可以是导频符号,或发送的数据符号;也可以是由辅助链路反馈的符号。数字自干扰信道的估计包括线性分量的信道估计和非线性分量的信道估计,***可以选择先估计线性分量,在接收信号中减去估计的线性分量后再对非线性分量进行估计,也可以对线性分量和非线性分量进行联合估计,估计方法可以采用最小均方等。
可选地,数字消除模块可采用任意现有数字消除技术,例如通过对自干扰信道进行估计,然后重建自干扰信号。需要说明的是,用于数字域信道估计的符号可以是导频符号,或发送的数据符号,如图6中数字输入D1表示;也可以是由辅助链路反馈的符号,如图6中数字输入D2表示。两种方式相比,基于数字输入D1的方法不需要额外的电路,但估计的精度要比基于数字输入D2的方法差一些。
图7是本申请实施例四全双工收发机第一种实施方式的第二个实例的结构原理示意图。
第二个实例是在图2所示的第一个实例的基础上,发送链路的数字域还可增加预均衡模块。
可选地,预均衡模块包括I/Q不平衡估计单元和预均衡单元。
I/Q不平衡估计单元的输入端与数字消除模块中的信道估计单元的输出端连接,输出端连接至预均衡单元的一个输入端。
预均衡单元串接在发射线路的数字子线路中,用于根据估计的I/Q不平衡信息,对待发射的数字信号进行基于I/Q的平衡性补偿。
具体地,如图7所示,预均衡模块包括I/Q不平衡估计单元和预均衡单元,I/Q不平衡的估计和预均衡单元的参数设置可以参考现有技术中的方法。通过在发送链路增加预均衡模块,该方案可以有效地补偿发送链路的I/Q不平衡,提高数字域消除模块的信道估计精度,从而提高整个接收机的自干扰消除能力。
基于第一种实施方式第一种实施方式,整个全双工收发机的工作流程为:在发送端,数字域符号经数模转换模块转换为模拟信号,经混频器上变频,经功率放大器进行功率放大,最后在发送端口辐射出去;接收端口接收到的是经被动抑制模块进行一定抑制后的自干扰信号和有用信号的叠加信号,该叠加信号经过带通滤波器滤波后,会经由数字辅助模拟消除单元组成的模拟消除模块进一步消除自干扰信号,通过该模块的不断迭代消除,输出的信号强度会低于一定的阈值,以保证信号强度在数字域的动态范围内,然后,剩余信号会经低噪放大器放大,经混频器下变频,经低通滤波器滤波,经模数转换模块转换为数字域符号,然后,数字消除模块会基于已知信号对自干扰信道进行估计,并基于估计的信道对残留的自干扰信号进行重建,并在接收的数字域信号中减去重建的自干扰信号,最后,剩余信号会经后续的数字域处理来解调出有用信号。特别地,如果发送端有预均衡模块,数字信号在经数模转换之前还会先进行预均衡来补偿发送链路的I/Q不平衡,然后再经模数转换模块转换为模拟信号以及进行后续的操作。
下面介绍本申请实施例四中的第二种实施方式,第二种实施方式在第一种实施方式的基础上,增设了至少一个一级模拟消除子模块。第二种实施方式包括:不包含预均衡模块的第一个实例、和包含预均衡模块的第二个实例。
图8是本申请实施例四全双工收发机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一个实例的结构原理示意图。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一个实例中至少一个一级模拟消除子模块简化为一个。
可选地,一级模拟消除子模块串接在接收线路的模拟子线路中;一级模拟消除子模块用于根据模拟发射信号,对抑制后的自干扰信号中的主径分量进行模拟消除;主径为信号强度最强的泄露路径或直射路径。
可选地,一级模拟消除子模块包括:模拟消除单元、对应的控制单元和加法器。
对应的加法器串接在接收线路的模拟子线路中,且该加法器的输出端连接至下一个一级模拟消除子模块的加法器的输入端或第一个数字辅助模拟消除子模块的加法器的输入端。
一级模拟消除单元,输入端与发射线路的模拟子线路连接,输出端连接至对应的加法器的一个输入端,反馈端通过对应的控制单元与加法器的输出端连接。
具体地,全双工设备收发机方案如图8所示,包含被动抑制模块,模拟消除模块和数字消除模块,其中模拟消除模块由一级模拟消除单元及其控制单元,二级数字辅助模拟消除单元及其控制单元级联组成。该方案采用了两级模拟消除,具有更强的模拟域自干扰消除能力。
被动抑制模块的作用及具体实施方式与第一种实施方式相同,此处不再赘述。模拟消除模块中一级模拟消除单元主要用来消除最强的泄露路径或直射路径带来的自干扰,由于该路径的信道变化相对较慢,一级模拟消除单元的参数可以以比较低的频率更新。通过一级模拟消除单元消除最强的泄露路径或直射路径带来的自干扰,二级数字辅助模拟消除单元可以实现更快的收敛速度,达到更高的自干扰消除性能。
具体地,一级模拟消除子模块包含单抽头延迟与增益电路。可选地,一级模拟消除单元可以采用如图5所示的单抽头延迟与增益电路。
当单抽头延时可调和增益可调电路中采用4个4Ts的第一延迟线电路和4个2Ts的低延迟线时,单路径延时增益可调电路具体为图9所示的一个具体实施方式。例如图9所示的电路,该电路由4个4Ts的延时线,4个2Ts的延时线,一个8选择的延时选择开关及可变增益模块组成,通过延时开关的选择,可以实现4Ts,6Ts,...,18Ts八种不同的延时。需要说明的是,图9的电路只是图5的一种实施方式,其他延时增益可调电路也可应用于的自干扰消除方案。
数字辅助模拟消除单元在一级模拟消除单元的基础上进一步消除自干扰信号,该单元的具体实施方式与第一种实施方式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数字消除模块的作用及具体实施方式与第一种实施方式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图10是申请实施例四全双工收发机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二个实例的结构原理示意图。
在图8所示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一个实例的基础上,发送链路的数字域同样可增加预均衡模块,从而形成如图22所示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二个实例。预均衡模块的作用及具体实施方式与第一种实施方式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基于第二实施方式,整个全双工收发机的工作流程为:在发送端,数字域符号经数模转换模块转换为模拟信号,经混频器上变频,经功率放大器进行功率放大,最后在发送端口辐射出去;接收端口接收到的是经被动抑制模块进行一定抑制后的自干扰信号和有用信号的叠加信号,该叠加信号经过带通滤波器滤波后,会先经一级模拟消除单元消除自干扰信号,然后经数字辅助模拟消除单元进一步消除自干扰信号,整个模拟消除模块输出的信号强度会低于一定的阈值,以保证信号在数字域的动态范围内,然后,剩余信号会经低噪放大器放大,经混频器下变频,经低通滤波器滤波,经模数转换模块转换为数字域符号,然后,数字消除模块会基于已知信号对自干扰信道进行估计,并基于估计的信道对残留的自干扰信号进行重建,并在接收的数字域信号中减去重建的自干扰信号,最后,剩余信号会经后续的数字域处理来解调出有用信号。特别地,如果发送端有预均衡模块,数字信号在经数模转换之前还会先进行预均衡来补偿发送链路的I/Q不平衡,然后再经模数转换模块转换为模拟信号以及进行后续的操作。
可选地,本申请实施例全双工收发机,还包括:开关装置;
开关装置与预均衡模块连接,用于根据I/Q不平衡的估计结果动态地,对预均衡模块进行激活或关闭。
进一步,开关装置与接收线路的数字子线路连接,用于根据源自该数字子线路的信号,确定出I/Q不平衡的估计结果。
可选地,开关装置与模拟消除模块中的一级模拟消除单元连接,用于根据输入到模拟消除模块的信号平均强度,对一级模拟消除单元进行激活或关闭。
基于本申请实施例全双工收发机的第二种实施方式的第二个实例,还提供一种自干扰信号的消除方法原理:
本方法提供一种自适应的全双工设备收发机方案,该方案的自干扰消除框图与图10相同,与第二种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第二个实例不同的是,该方案中的预均衡模块以及模拟消除模块中的一级模拟消除单元可以分别根据对I/Q不平衡的估计结果和输入到模拟消除模块的信号强度动态地激活或关闭。当一段时间内,估计的发送链路I/Q不平衡持续大于一定阈值时,发送链路激活预均衡模块;当一段时间内,***估计的发送链路I/Q不平衡持续小于一定阈值时,关闭预均衡模块。类似地,当一段时间内,输入到模拟消除模块的平均信号强度大于一定阈值时,***激活一级模拟消除单元;当一段时间内,输入到模拟消除模块的平均信号强度小于一定阈值时,***关闭一级模拟消除单元。通过动态地调整链路中所使用的模块,可以有效地降低收发机的能耗,同时能达到优化的自干扰消除性能。
具体地,设αI,θI,αQ,θQ分别为估计的发送端I路的瞬时幅度,相位,估计的发送端Q路的瞬时幅度,相位,αth,θth分别为幅度和相位不平衡的阈值,由***预先设定或配置;设β为输入到模拟消除模块的信号强度的阈值,由***预先设定或配置。当一段时间T1内,T1由***预先设定或配置,估计的发送端I/Q不平衡持续满足θIQ>θth时,I/Q不平衡对自干扰消除的影响较大,此时激活预均衡模块;反之,当T1时间内估计的发送端I/Q不平衡持续不满足θIQ>θth时,I/Q不平衡对自干扰消除的影响较小,此时关闭预均衡模块。类似地,当一段时间T2内,T2由***预先设定或配置,输入到模拟消除模块的平均信号强度大于β时,激活一级模拟消除单元;当T2时间内,输入到模拟消除模块的平均信号强度小于β时,关闭一级模拟消除单元。
需要说明的是,如果链路中存在预均衡模块,不存在一级模拟消除单元,还可以设计基于图7的自适应方案,此时,链路的动态调整仅限于对预均衡模块的激活或关闭,所采用的规则与上述关于预均衡模块的自适应规则相同;类似地,如果链路中存在一级模拟消除单元,不存在预均衡模块,还可以设计基于图8的自适应方案,此时,链路的动态调整仅限于对一级模拟单元的激活或关闭,所采用的规则与上述关于一级模拟消除单元的自适应规则相同。
实施例五
本实施例提出一种基于神经网络的数字辅助模拟消除方法。通过在数字域使用神经网络模型,可以更好地对电路的非理想因素(非线性、I/Q不平衡等)进行近似;通过改变神经网络的输入阶数,也可以方便地模拟各种环境的多径信道。
具体地,所述基于神经网络的数字辅助模拟消除电路如图11所示,数字域的发送信号通过神经网络产生数字域的输出信号,然后经模数转换和上变频产生模拟域的输出信号,该输出信号在接收射频域与接收到的自干扰信号相抵消。其中,所述神经网络模型可以采用例如前馈神经网络、卷积神经网络、循环神经网路等模型,神经网络的具体结构,例如有多少层,以及每层有多少神经元,神经元的激活函数等可以根据训练的效果来确定。神经网络的输入信号为多个时刻的发送符号,至少包括当前时刻发送的符号以及之前若干时刻发送的符号,此外,输入信号还可以包括之后时刻发送的符号,发送符号的奇数阶分量,例如,3阶、5阶分量等。输入符号的数量可以根据环境的多径时延来初步确定:当多径时延较大时,输入的不同时刻的符号数量多一些;反之,数量少一些。最终的输入信号数量基于神经网络训练的效果来确定。另外,由于神经网络只处理实数信号,对数字域的每个复数符号,均取实部和虚部作为两路输入。神经网络的输出为两路实信号,分别作为I路和Q路的输入信号。
图12是一个基于前馈神经网络的数字辅助模拟消除电路的例子,这里的神经网络采用前馈神经网络的结构,由输入层,两层隐藏层和输出层组成。其中,输入层有6个输入,分别为Re{x(n)},Im{x(n)},Re{x(n-1)},Im{x(n-1)},Re{x(n-2)},Im{x(n-2)},即当前时刻及前面两个时刻的符号的实虚部,神经元的激活函数为恒等函数,即f(x)=x;两层隐藏层分别有5个神经元,神经元的激活函数为整流线性单元ReLU,即f(x)=max{x,0},或恒等函数f(x)=x,例如可以使每层的所有神经元的激活函数都设置为整流线性单元,或者,每层的一部分神经元的激活函数设置为恒等函数,其余神经元的激活函数设置为整流线性单元;输出层有两个神经元,输出分别为Re{y(n)},Im{y(n)},激活函数为恒等函数,即f(x)=x。
所述基于神经网络的数字辅助模拟消除电路中神经网络的系数需要通过训练来确定。训练数据的标签,即(Re{y(n)},Im{y(n)})分别取接收链路的I路和Q路的采样输出,该标签与发送端的作为神经网络输入的符号组成一个训练数据,多个训练数据组成一个训练集,训练方法可以采用例如随机梯度下降等。具体实现时,由于接收到的自干扰信号较强,有可能会超出接收链路的模数转换模块的动态范围,导致获得的标签数据有较大失真,为了避免这一点,可以在接收链路的模拟域消除模块之后,模数转换模块之前加一个可调增益模块,并在获得标签数据时将该可调增益模块的增益调低,保证接收到的信号在模数转换模块的动态范围之内,用于训练神经网络的数据的标签为接收端的采样数据乘以可调增益模块的增益的倒数。在实际传输过程中,始终将该可调增益模块的增益设置为1。另外,设备可以在传输过程中基于导频信号持续地更新神经网络的系数,以对环境的信道变化有更好地近似。
实施例六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实施例四或实施例二的基础上,还包括实施例六所示的全双工收发机。
本申请实施例六介绍一种全双工收发机。本申请实施例六的全双工收发机,是对上述本申请的全双工收发机的优选,包括简化、具体化和一些额外的补充。实施例六与实施例四的主要差别在于,实施例六中的模拟消除模块采用纯模拟消除子模块,不再包含数字辅助模拟消除子模块。
可选地,实施例六中的模拟消除模块包括一级模拟消除子模块和至少一个二级模拟消除子模块。各二级模拟消除子模块依次串接在接收线路的模拟子线路中,并且输入端都与发射线路的模拟子线路连接,用于根据模拟发射信号,对抑制后的自干扰信号中除了主径分量之外的多径分量进行模拟消除。
图13是本申请实施例六全双工收发机的第一实施方式的一个实例的结构原理示意图。实施例六的第一实施方式的一个实例中,一级模拟消除子模块即为图13中的一级模拟消除模块;至少一个二级模拟消除子模块简化为一个,且具体为图13中二级模拟消除模块;可选地,图13中二级模拟消除模块具体为模拟基带辅助的第二级模拟消除模块。
可选地,一个二级模拟消除子模块包括:至少一个可变延迟单元、至少一个分量信号拟合单元、下变频器、放大器、第一加法器和第二加法器;
每个可变延迟单元的输入端与发射线路的模拟子线路连接,输出端连接至对应的分量信号拟合单元的一个输入端;
各分量信号拟合单元的输出端都连接至第二加法器的各输入端;
第二加法器的输出端通过放大器连接至本二级模拟消除子模块的第一加法器的一个输入端;
本二级模拟消除子模块的第一加法器的另一个输入端,与前一个二级模拟消除子模块的第一加法器的输出端或者最后一个一级模拟消除子模块的加法器的输出端连接;本二级模拟消除子模块的第一加法器的输出端通过下变频器分别连接至各分量信号拟合单元的另一个输入端。
可选地,可变延迟单元包括多抽头延时可调和增益可调电路;
多抽头延时可调和增益可调电路包括:指定数量的第一延迟量的第一延迟线电路和第二延迟量的第二延迟线电路、延时选择开关和可变增益模块;
各第一延迟线电路依次串联;
每个第一延迟线电路的输出端连接至对应的一个第二延迟线电路的输入端;
各第一延迟线电路和第二延迟线电路的各输出端分别连接至延时选择开关的各输入端;
延时选择开关的输出端可选的与其一个输入端相连接,并且该输出端连接至可变增益模块的输入端。具体地,本实施例描述一种全双工设备收发机方案,其特征在于包含如图13的两级模拟消除模块,其中第二级模拟消除为模拟基带辅助消除。如图13所示,该方案除两级模拟消除模块外还可包含预失真模块,被动抑制模块,和数字消除模块。该方案使用两级模拟消除可将自干扰信号主径分量的消除与多径分量的消除分开,并在模拟基带迭代估计自干扰信号的拟合系数,降低联合迭代的复杂度并缩减迭代时间,实现快速消除自干扰信号的效果;在两级模拟消除基础上增加其他模块可进一步提升接收机自干扰消除的性能。
被动抑制模块与数字消除模块的作用与实施方式均与实施例四相同,此处不再赘述。预失真模块的作用为通过预失真估计单元对发射链路当中功率放大器的非线性分量进行离线估计,并通过预失真单元对发射信号进行预处理,使得处理后的发射信号在经过功率放大器之后产生的非线性分量大幅降低。
两级模拟消除模块特征为,级联的两级模拟消除模块,其中两级模拟消除模块包含单抽头的一级模拟消除模块与多抽头的模拟基带辅助第二级模拟消除模块。具体实施方式为,第一级模拟消除模块采用单抽头延迟线,利用延迟单元实现时间同步,并通过其内部的控制单元得到最优加权系数,消除自干扰信号的主径分量;模拟基带辅助的第二级模拟消除模块采用两抽头延迟线,通过延迟单元实现每条延迟线的时间同步,并由其内部的控制单元经过迭代得到该延迟线上的最优的拟合系数,消除自干扰信号的多径分量。
具体地,两级模拟消除模块中第一级模拟消除模块为可变延迟装置,模拟基带辅助的第二级模拟消除模块为可变延时装置。可变延时装置的一种实现方式为,由多个固定长度的延迟组件组合成具有多种档位的可变延迟单元。可变延时取值可以手动调节,也可以由信令选择。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可以是,第一级模拟消除模块的延迟量可以离线测量手动调节,模拟基带辅助的第二级模拟消除模块的延迟量可以由信令进行选择。一种由信令选择可变延时取值的具体实施方式为实施例四中8档位可变延迟单元,由4个延迟线量为4TS的延迟线和4个延迟线量为2TS的短延迟线组成,共有8个档位,相应的可选延迟量分别为4TS、6TS、8TS、10TS、12TS、14TS、16TS以及18TS,其中TS为采样间隔,延迟指示信令TDI(Timedelay Indicator)的值从0到7分别与8种延迟量对应。基站可以周期地配置若干无调度用户的子帧用于自干扰信道估计,根据估计结果选择功率次强径和次次强径的量化延迟量,作为下发给PHY(PHYsical,物理)层的信令TDI,指示两条延迟线的延迟。以第n个数据块第m个延迟线为例(如果第一级模拟消除模块的同步方式为手动调节,则m=1或2,如果第一级模拟消除模块的同步方式为信令选择,则m=1、2或3),令发射链路功率放大器的射频输出信号为x(n)(t),假设最近一次在无调度用户的子帧上得到的TDI为与之对应的延迟量为τm,则第m条延迟线上的可变延迟单元的输出为QTD(QuantizedTime Delay,量化时延)。
模拟基带辅助的第二级模拟消除模块可使用分量拟合技术,具体实施方式为:模拟基带辅助的第二级模拟消除模块在模拟基带完成对消除了主径分量的自干扰信号进行多径信号消除。模拟基带辅助的第二级模拟消除模块内部由可变延迟单元、分量信号拟合单元、下变频单元、加法器以及低噪放大器组成。
可变延迟单元实现发射信号与自干扰信号的时间同步,时间同步后的发射信号和接收信号经过分量信号拟合单元,得到自干扰信号次强径和次次强径的拟合信号,经过加法器及低噪放大器,与消除了主径分量的自干扰信号进行相减,并将消除后的剩余信号反馈至该模块,用于下个数据块的自干扰信号消除。
分量拟合技术特征为,在模拟基带域迭代出其所在延迟线的加权系数,完成对自干扰信号当中相应延时量的分量信号的拟合,将拟合信号作为单元的输出,输入到加法器并在收端与接收信号相减,完成多径分量消除。
本申请实施例六第一实施方式的一个实例的分量信号拟合单元的内部结构如图14所示,包括:下变频器、共轭器、迭代步长计算器、第一乘法器、积分器、第二乘法器、加权***更新器、寄存器、矢量调制器;
下变频器的输入端与可变延迟单元的输出端连接,输出端连接至共轭器的输入端和迭代步长计算器的一个输入端;
共轭器的一个输出端连接至迭代步长计算器的另一个输入端;
第一乘法器的两个输入端分别连接至共轭器的另一个输出端、基带误差信号端,输出端通过积分器连接至第二乘法器的第一输入端;
第二乘法器的另一个输入端与迭代步长计算器的输出端连接,输出端通过加权系数更新器连接至矢量调制器的一个输入端;
加权系数更新器与寄存器连接;
矢量调制器的另一个输入端与可变延迟单元的输出端连接,输出端作为分量信号拟合单元的输出端。
如图14所示,本申请实施例六第一实施方式的一个实例的分量信号拟合单元的工作原理如下:以第n个数据块在第m条延迟线上的计算流程为例,m=1或2。首先,将可变延迟模块的输出信号经过下变频器,下变频到模拟基带,记为其次,将基带信号的共轭与当前数据块的基带误差信号e(n)(t)相乘,并经过积分器,得到误差函数平均功率的梯度,记为其中*表示共轭运算;然后,将及其共轭共同输入到迭代步长计算器当中,用来计算加权系数的迭代步长。迭代步长的计算方法有两种,即如最速下降法和牛顿下降法。以牛顿下降法为例,迭代步长可以通过对及其共轭的乘积进行积分得到,即迭代步长得到迭代步长之后,更新当前数据块的加权系数。记当前数据块的序号为n。寄存器当中取出上一个数据块存入寄存器的加权系数并接收第二步第三步计算出的步长u和梯度更新当前数据块的加权系数并将更新结果存入寄存器,待更新下一个数据块的加权系数时使用。最后,将当前数据块的加权系数输入到矢量调制器当中,得到自干扰信号的分量拟合信号,作为分量拟合模块的输出。
本申请实施例六的全双工收发机的工作流程为:在发送端,数字域符号经过预失真模块处理,并经数模转换模块转换为模拟信号,经混频器上变频,经功率放大器进行功率放大,最后在发送端口辐射出去;接收端口接收到的是经被动抑制模块进行一定抑制后的自干扰信号和有用信号的叠加信号,该叠加信号经过带通滤波器滤波后,会先经第一级模拟消除单元消除自干扰信号,然后经第二级模拟消除模块进一步消除自干扰信号,整个模拟消除模块输出的信号强度会低于一定的阈值,以保证信号在数字域的动态范围内,然后,剩余信号会经低噪放大器放大,经混频器下变频,经低通滤波器滤波,经模数转换模块转换为数字域符号,然后,数字消除模块会基于已知信号对自干扰信道进行估计,并基于估计的信道对残留的自干扰信号进行重建,并在接收的数字域信号中减去重建的自干扰信号,最后,剩余信号会经后续的数字域处理来解调出有用信号。
实施例七
基于同一发明构思,在实施例一至实施例六中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本实施例介绍一种全双工***(例如全双工收发机、或全双工设备等)中上下行资源的分配方法。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全双工***的资源包括时域资源、频域资源和码域资源中的至少一种。
在全双工***中,上行和下行数据传输使用相同的时频资源,在实施例四和实施例六自干扰消除方法的基础上,还可以在上下行使用不同的码域资源。
可选地,对于每个连续的上下行公共时频资源块,使用单对或多对码字覆盖上下行公共时频资源块,且使用不同或相同的码字对上行数据和下行数据进行码操作。
可选地,不同码字对的大小相同或不同;
可选地,单对码字重复使用的次数相同或不同。
可选地,对上行数据和下行数据进行码操作,包括:上行数据或下行数据具体为符号,在码域、时域和/或频域中,对符号进行下述至少一项操作:扩频、加扰。
具体地,在码域对数据的操作至少包含以下方式中的一种:
1.使用扩频码进行扩频
针对一个调制后的符号d,使用一个长度为L的扩频码[s1,s2,...,sL]进行扩频,扩频后的符号为[s1d,s2d,...,sLd],占用L个资源元素(Resource Element,RE)。
2.使用扰码进行加扰
针对L个调制后的符号[d1,d2,...,dL],使用一个长度为L的扰码[c1,c2,...,cL]进行加扰,加扰后的符号为[c1d1,c2d2,...,CLdL],占用L个RE。
3.同时使用扩频码扩频和扰码加扰
针对1个调制后的符号d,先使用一个长度为L的扩频码[s1,s2,...,sL]进行扩频,再使用一个长度为L的扰码[c1,c2,...,cL]进行加扰,扩频和加扰后的符号为[c1s1d,c2s2d,...,cLsLd],占用L个RE。
上述码操作可以在时域进行,也可以在频域进行,也可以在时域和频域同时进行,具体方式如下:
1.在频域进行码操作
若调制后的1个或L个符号为d或[d1,d2,...,dL],长度为L的扩频码为[s1,s2,...,sL],长度为L的扰码为[c1,c2,...,cL],在这种情况下,图15为在频域进行码操作的示例图,图15中给出了L=4时在频域进行码操作的三种示例,分别对应只有扩频(图15中的a)、只有扰码(图15中的b)和既有扩频又有扰码(图15中的c)的情形(其中一个方框代表一个RE)。
2.在时域进行码操作
若调制后的1个或L个符号为d或[d1,d2,...,dL],长度为L的扩频码为[s1,s2,...,sL],长度为L的扰码为[c1,c2,...,cL],在这种情况下,图16是在时域进行码操作的示例图,图16中给出了L=4时在时域进行码操作的三种示例,分别对应只有扩频(图16中的a)、只有扰码(图16中的b)和既有扩频又有扰码(图16中的c)的情形(其中一个方框代表一个RE)。
3.同时在时域和频域进行码操作
若调制后的1个或LM个符号为d或[d11,d12,...,dLM],长度为L的频域扩频码为[s1,s2,...,sL],长度为M的时域扩频码为[p1,p2,...,PM],长度为L的频域扰码为[c1,c2,...,cL],长度为M的时域扰码为[q1,q2,...,qL],在这种情况下,图17是在频域和时域同时进行码操作的示例图,图17中给出了L=M=2时同时在频域和时域进行码操作的三种示例,分别对应只有扩频(图17中的a)、只有扰码(图17中的b)和既有扩频又有扰码(图17中的c)的情形(其中一个方框代表一个RE)。
需要说明的是,图17中的(c)中示意的为在频域和时域均做扩频和扰码的情况,实际上还包括其他一些可能的情况:频域扩频和扰码且时域扩频、频域扩频和扰码且时域扰码、频域扩频且时域扩频和扰码、频域扩频且时域扰码、频域扰码且时域扩频和扰码、频域扰码且时域扩频。
针对某一个或若干个调制后的符号,基于上述码域的操作后,将占据若干个连续的时间和频率资源。在这种情况下,针对同一块时频资源,可以采用为上下行分配相互正交(或准正交)的扩频码,和/或,不同的扰码的方式,进一步消除全双工***中自干扰带来的影响,提升数据传输效率和***吞吐量。
具体地,基站可以预先分别定义下行传输和上行传输使用的码域资源池,且成对地配置两个资源池中的码域资源:针对若干个固定大小的时频资源,分别针对某一固定大小的时频资源定义若干对码域资源,其中一个分配到下行码域资源池,另一个分配到上行码域资源池,且这对码域资源中包含相互正交(或准正交)的扩频码,和/或,不同的扰码。
在本实施例的后续示例图中,定义一块占用F个子载波或PRB,T个符号的时频资源块的大小为F×T。当经过扩频,和/或,扰码操作后的符号占用的时频资源块大小为F×T时,这个码的大小也被定义为F×T。
图18是下行码域资源池和上行码域资源池的示例图;图18给出了预先定义的下行码域资源池和上行码域资源池的一个示例。在图18中,下行码域资源池和上行码域资源池由a+b+c对不同的码组成,其中包含a对4×1的码,b对1×4的码和c对2×2的码,且其中任何一对码为相互正交(或准正交)的扩频码,和/或,不同的扰码。下行码域资源池和上行码域资源池可预先在基站和UE进行本地存储。
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了基于本申请及上述实施例的全双工收发机的一种交互方法,该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如图19所示,包括如下步骤S1901-S1903:
S1901:为每个终端设备的上行数据和下行数据分配时频资源和不同的码域资源。
基站可以为每个终端设备的上行数据分配的时频资源,与为下行数据分配的时频资源,可以完全重叠(即同一时频资源)、部分重叠或完全不重叠。
可选地,基站为每个终端设备的上行数据和下行数据分配同一时频资源。
本申请实施例中,码域资源可以为正交资源或非正交资源。
可选地,同一时频资源包括至少一个连续的上下行公共时频资源块,对于每个连续的上下行公共时频资源块,使用单对或多对码字覆盖上下行公共时频资源块,且使用不同或相同的码字对上行数据和下行数据进行码操作。本步骤中的码操作与本申请实施例七中前述的码操作一致,不再赘述。
可选地,不同码字对的大小相同或不同;
可选地,单对码字重复使用的次数相同或不同。
终端设备包括UE(User Equipment,用户设备)。
1.基站为用户设备分配下行时频资源和上行时频资源,且确定传输其他信息(例如PDCCH中传输的下行控制信息、同步信号、PBCH中的广播信息等)的下行时频资源。PDCCH(Physical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物理下行控制信道),PBCH(Physical BroadcastChannel,物理广播信道)。
2.基站分别为下行传输和上行传输分配码域资源。分配方式如下:若某块时频资源被同时分配给了下行传输和上行传输(公共时频资源),则在下行码域资源池和上行码域资源池中分别选取相同数量个互相对应的码,并分别分配给下行传输和上行传输。
S1902:将分配的上下行时频资源和上下行码域资源向终端设备下发。
可选地,基站将分配的上下行同一时频资源和上下行码域资源向终端设备下发。
3.基站将分配的上下行时频资源及码域资源发送给UE。
S1903:根据下行时频资源和下行码域资源向终端设备发送下行数据,并且接收终端设备基于上行时频资源和上行码域资源发送的上行数据。
可选地,基站根据同一时频资源和下行码域资源向终端设备发送下行数据,并且接收终端设备基于同一时频资源和上行码域资源发送的上行数据。
4.基站进行下行数据传输并接收UE的上行数据传输。当使用公共时频资源进行下行传输时,使用在下行码域资源池中选取的码进行下行传输;当使用公共时频资源接收上行传输时,使用在上行码域资源池中选取的码进行上行传输检测。在若某块时频资源只被分配给了下行数据传输或上行传输(非上下行公共时频资源),则可以在下行或上行资源池中选取若干个码,并使用选取的码进行下行传输或上行检测,也可以不进行任何码操作,直接进行下行传输或上行检测。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步骤S1903中的下行数据传输可以晚于步骤S1902进行,也可以早于步骤S1902进行,也可以和步骤S1902同时进行。还需要说明的是,基站发送的码域资源指示可以是显示的(例如具体指示扩频码,和/或,扰码),也可以是隐式的(例如指示码域资源在下行码域资源池或上行码域资源池中的索引)。
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了基于本申请及上述实施例的全双工收发机的另一种交互方法,该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如图20所示,包括如下步骤S2001-S2002:
S2001:接收基站分配并下发的上下行时频资源和上下行码域资源。
可选地,终端设备接收基站分配并下发的上行时频资源和下行时频资源为同一资源。
1.终端设备,例如UE,接收基站发送的上述分配的上下行时频资源及码域资源。
S2002:根据下行时频资源和下行码域资源接收基站下发的下行数据,并且根据上行时频资源和上行码域资源向基站发送的上行数据。
可选地,终端设备根据同一时频资源和下行码域资源接收基站下发的下行数据,并且根据同一时频资源和上行码域资源向基站发送的上行数据。
2.基于接收到的下行码域资源进行下行传输检测,并基于接收到的上行码域资源进行上行传输。
此外,若是基于免调度的传输,UE也可以在上行码域资源池中选取若干个码字,并用选取的码字在免调度的时频资源传输上行数据。在这种情况下,基站可在免调度的时频资源上基于上行码域资源池中的码字对UE的上行传输数据进行盲检测。
如前,针对上下行公共的时频资源,可基于码域资源池中的码域资源分别对上行和下行进行码操作,再使用传统的CP-OFDM(Cyclic Prefix Orthogonal FrequencyDivision Multiplexing,循环前缀正交频分复用)或DFT-S-OFDM(Discrete FourierTransform-Spread-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离散傅里叶扩频正交频分复用)方式进行传输;针对上行或下行独有的时频资源,可直接使用传统的CP-OFDM或DFT-S-OFDM方式进行传输。图21是不同类型时频资源码操作和调制方式的示例图;图21给出了这种传输方式的一个示例。
可选地,对于每个连续的上下行公共时频资源块,使用单对或多对码字覆盖上下行公共时频资源块,且使用不同或相同的码字对上行数据和下行数据进行码操作。
具体地,在上述步骤中,针对一块连续的上下行公共时频资源块的具体时频资源和码域资源的分配可包括以下几种不同的情况。
1.使用单对码字覆盖一块连续的上下行公共时频资源块,码字不重复使用
针对一块连续的上下行公共时频资源块,使用一对与此时频资源块等大小的码字进行覆盖。图22为这种情况下的上下行码字覆盖的示例图。图22是一种上下行码字覆盖上下行公共时频资源块的示例图。在图22中,针对同一块连续的上下行公共时频资源,下行传输使用码字D1进行码操作,上行传输使用码字U1进行码操作。
2.使用单对码字覆盖一块连续的上下行公共时频资源块,码字可重复使用
针对一块连续的上下行公共时频资源块,当选取的码字比此时频资源块更小时,可通过重复使用同一对码字的方式对此块上下行公共时频资源进行覆盖。图23是一种上下行码字覆盖上下行公共时频资源块的示例图。图23为这种情况下的上下行码字覆盖的示例图。在图23中,一块连续的上下行公共时频资源被分为了3部分,针对每一个部分,下行传输均使用码字D1进行码操作,上行传输均使用码字U1进行码操作。
3.使用多对码字覆盖一块连续的上下行公共时频资源块,码字不重复使用
针对一块连续的上下行公共时频资源块,当选取的码字比此时频资源块更小时,可通过使用多对码字的方式对此块上下行公共时频资源进行覆盖。图24为这种情况下的上下行码字覆盖的示例图。图24是一种上下行码字覆盖上下行公共时频资源块的示例图。在图24中,一块连续的上下行公共时频资源被分为了3部分:针对第一部分时频资源块,下行传输使用码字D1进行码操作,上行传输使用码字U1进行码操作;针对第二部分时频资源块,下行传输使用码字D2进行码操作,上行传输使用码字U2进行码操作;针对第三部分时频资源块,下行传输使用码字D3进行码操作,上行传输使用码字U3进行码操作。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不同码字对的大小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4.使用多对码字覆盖一块连续的上下行公共时频资源块,码字可重复使用
针对一块连续的上下行公共时频资源块,当选取的码字比此时频资源块更小时,可通过使用多对码字且重复使用单一码字的方式对此块上下行公共时频资源进行覆盖。图25为这种情况下的上下行码字覆盖的示例图。图25是一种上下行码字覆盖上下行公共时频资源块的示例图。在图25中,一块连续的上下行公共时频资源被分为了4部分:针对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时频资源块,下行传输均使用码字D1进行码操作,上行传输均使用码字U1进行码操作;针对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时频资源块,下行传输均使用码字D2进行码操作,上行传输均使用码字U2进行码操作。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不同码字对的大小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单对码字重复使用的次数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还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几种时频资源和码域资源的分配方式,可以单一使用,也可以结合在一起使用。针对每一个单独的连续时频资源块,可使用上述时频资源和码域资源的分配方式中的任意一种。
本实施例中描述的上下行时频资源分配和码域资源分配方法,还可以和NoMA(Non—orthogonal Multiple Access,非正交多址)技术结合,进一步提升***的吞吐量和传输效率。
可选地,本申请实施例的基于全双工收发机的交互方法中,当为非正交多址用户分配上行资源或下行资源时,还执行下述至少一项:
调度在同一时频资源的非正交多址用户使用不同的上行码字且不分配多址签名;
调度在同一时频资源的非正交多址用户使用不同的上行码字且分配不同的多址签名;
调度在同一时频资源的非正交多址用户使用相同的上行码字且分配不同的多址签名。
具体地,当为用户(用户为用户设备的简称,其它位置的用户同理)分配上行资源时,可将多个用户分配到同一块时频资源上,在分配码域资源的基础上,还可为不同的用户进一步分配MA Signature(Multiple Access Signature,多址签名),达到区分不同用户的目的。广义地,不同NoMA用户的多址签名可包括不同比特级加扰码、不同的符号级加扰码、不同的符号级扩频码、不同的星座映射图、不同的资源映射图、不同的比特级交织、不同的符号级交织中的至少一种。需要说明的是,若为不同用户分配不同的上行码字,则可将不同的上行,和/或,下行码字作为不同的多址签名区分用户,也可以在分配码字的基础上再分配不同的其他多址签名来区分用户。为了说明方便,在本实施例后续描述中,多址签名均不包含码字。
针对一块连续的上下行公共时频资源块,或者一块连续的上下行公共时频资源块的某一部分,具体时频资源、码域资源和多址签名的分配可包括以下几种不同的情况。
1.调度在同一时频资源的NoMA用户使用不同的上行码字且不分配多址签名
针对一块连续的上下行公共时频资源块,若多个用户的上行资源同时被分配该块资源上,可为这些用户分配不同的上行码字。图26为这种情况下的上下行码字覆盖的示例图。图26是一种上下行码字覆盖上下行公共时频资源块的示例图。在图26中,3个UE被分配了同一块公共时频资源用于上行传输,下行传输使用码字D1进行码操作,UE1、UE2、UE3的上行传输分别使用码字U1、码字U2、码字U3进行操作。
2.调度在同一时频资源的NoMA用户使用不同的上行码字且分配不同的多址签名
针对一块连续的上下行公共时频资源块,若多个用户的上行资源同时被分配该块资源上,可为这些用户分配不同的上行码字和不同的多址签名。图27为这种情况下的上下行码字覆盖的示例图。图27是另一种上下行码字覆盖上下行公共时频资源块的示例图。在图27中,3个UE被分配了同一块公共时频资源用于上行传输,下行传输使用码字D1进行码操作,UE1、UE2、UE3的上行传输分别使用码字U1和多址签名M1、码字U2和多址签名M2、码字U3和多址签名M3进行操作。
3.调度在同一时频资源的NoMA用户使用相同的上行码字且分配不同的多址签名
针对一块连续的上下行公共时频资源块,若多个用户的上行资源同时被分配该块资源上,可为这些用户分配相同的上行码字但分配不同的多址签名。图28为这种情况下的上下行码字覆盖的示例图。图28是又一种上下行码字覆盖上下行公共时频资源块的示例图。在图28中,3个UE被分配了同一块公共时频资源用于上行传输,下行传输使用码字D1进行码操作,UE1、UE2、UE3的上行传输分别使用码字U1和多址签名M1、码字U1和多址签名M2、码字U1和多址签名M3进行操作。
类似地,当为用户分配下行资源时,可将多个用户分配到同一块时频资源上,在分配码域资源的基础上,也可为不同的用户进一步分配多址签名,达到区分不同用户的目的。针对一块连续的上下行公共时频资源块,或者一块连续的上下行公共时频资源块的某一部分,具体时频资源、码域资源和多址签名的分配可包括以下几种不同的情况:
1.调度在同一时频资源的NoMA用户使用不同的下行码字且不分配多址签名
2.调度在同一时频资源的NoMA用户使用不同的下码字且分配不同的多址签名
3.调度在同一时频资源的NoMA用户使用相同的下行码字且分配不同的多址签名
还需要说明的是,基站可同时在上行和下行将多个用户分配到同一块上下行公共时频资源上。针对一块连续的上下行公共时频资源块,或者一块连续的上下行公共时频资源块的某一部分,具体时频资源、码域资源和多址签名的分配可包括以下几种不同的情况:
1.调度在同一时频资源的NoMA用户使用不同的上行码字、不同的下行码字且不分配多址签名
2.调度在同一时频资源的NoMA用户使用不同的上行码字、不同的下行码字且分配不同的多址签名
3.调度在同一时频资源的NoMA用户使用不同的上行码字、相同的下行码字且分配不同的多址签名
4.调度在同一时频资源的NoMA用户使用相同的上行码字、不同的下行码字且分配不同的多址签名
5.调度在同一时频资源的NoMA用户使用相同的上行码字、相同的下行码字且分配不同的多址签名
在实施例四和实施例六提供的自干扰消除方法的基础上,可在数字域添加本实施例七中的资源分配方法,为不同的时频资源分配码域资源,并对发射端数字信号进行相应的码操作,进一步消除自干扰带来的影响,提升***吞吐量和传输效率。
实施例八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实施例一至实施例六中任意一个实施例的基础上,还包括实施例八所示的全双工收发机。
本申请实施例八中提供了多天线全双工收发机。多天线全双工收发机中包括至少一个发射线路和至少两个接收线路、或者至少两个发射线路和至少一个接收线路。每个发射线路对应一个天线,每个接收线路对应一个天线。
可选地,对于任意两对发射线路和接收线路,一对发射线路和接收线路的被动抑制模块、模拟消除模块或数字消除模块,与另一对发射线路和接收线路的被动抑制模块、模拟消除模块或数字消除模块相同或不同。
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包括:本申请以及各实施例的全双工收发机。
可选地,本申请实施例的电子设备为终端设备或基站。终端设备包括用户设备。
可选地,本申请实施例的全双工收发机的数字消除模块还包括:数字波束赋型单元。
全双工收发机还包括:数字预消除模块;数字预消除模块包括连接的MAC层处理单元和发射机基带信号处理单元;MAC层处理单元包括扩频码/扰码分配子单元;发射机基带信号处理单元包括扩频/加扰子单元和发射波束赋型子单元。
信道估计单元的一个输入端通过数字波束赋型单元连接至发射机基带信号处理单元。
具体地,为实现本申请之目的,以下说明多天线全双工设备的接收机与发射机联合设计方案(以下简称收发机方案)。方案可适用于多天线全双工的基站或终端。
以配置Nr个接收天线端口与Nt个发射天线端口的基站为例,Nr和Nt均为大于零的自然数,图29是多天线全双工收发机的一个实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9给出多天线全双工收发机结构示意图。与实施例二至五中方案类似,主要包含接收端模拟消除模块、接收端数字消除模块与发射端数字预消除模块。实施例二至实施例六中被动抑制技术,预均衡技术,预失真技术同样可用于本实施例多天线***的任意一对发射天线端口与接收天线端口的组合,实施方式与实施例二至实施例六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接收端模拟消除模块
接收线路的模拟子线路具体为模拟域,发射线路的模拟子线路具体为模拟域。
该模块的功能与实施例二至实施例六相同,均为在模拟域,即接收端低噪声放大器之前,对同一设备的发射天线端口到接收天线端口的自干扰信号进行删除。多天线***的接收端模拟消除模块中模拟消除单元的作用与实施例二至实施例六类似,为重建的每个接收天线端口所受到的模拟域干扰信号,接收端在模拟域将重建的模拟域干扰信号从每个接收天线端口的信号中删除。多天线***的接收端模拟消除模块中控制单元的作用与实施例二至与实施例六类似,为根据反馈信号控制模拟消除单元重建每个接收天线端口所受到的模拟域干扰信号的滤波器系数生成过程,例如实施例二与实施例六中的模拟消除参数迭代过程。多天线***接收端模拟消除模块中模拟消除单元的输入信号为不同发射天线端口的模拟信号或数字信号,分别为图29中的输入源类型1或输入源类型2;多天线***接收端模拟消除模块中控制单元的反馈信号为不同接收天线端口模拟消除操作之后的模拟信号或数字信号,分别为图29中的反馈类型1或反馈类型2。
具体地,多天线全双工收发机方案中接收端模拟消除模块的实现可以是,多天线设备中任意单接收天线端口与单发射天线端口的组合,独立地使用实施例二至实施例六中的模拟消除方案。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为,不同的接收天线端口与发射天线端口组合所使用模拟消除方案可以不同,例如,根据不同发射天线端口与接收天线端口组合中发射天线端口到接收天线端口自干扰大小,选择不同的模拟消除方案。一个实例为,对于配置了双极化均匀平面阵列天线的全双工设备,即均匀平面阵列由双极化的天线阵元组成,双极化天线阵元两个极化方向不同,可分别用做发射端口与接收端口,以此降低发射天线端口对接收天线端口的干扰。此时对于一个接收天线端口来说,将受到来自于同一阵元另一极化方向的干扰,以及其他天线阵元的干扰。与其他天线阵元的干扰能量相比,同一阵元另一极化方向的干扰能量更大,因此属于相同天线阵元的发射天线端口与接收天线端口组合可使用自干扰消除性能更好但复杂度较高的模拟消除方案,如实施例四中的方案;而属于不同天线阵元的发射天线端口与接收天线端口组合可使用自干扰消除性能较弱但复杂度较低的模拟消除方案,如实施例六中的方案。
此外,本申请实施例中,模拟消除模块连接在不同的发射天线端口与同一接收天线端口之间,用于根据该接收天线端口接收到的源自不同发射天线端口的自干扰信号的强弱,对源自不同发射天线端口的自干扰信号进行串序消除。
进一步,不同的发射天线端口中,第一部分的发射天线端口与同一接收天线端口设置在同一天线阵元中;除了第一部分之外的其它发射天线端口设置在其它天线阵元中;位于同一天线阵元中的第一部分发射天线端口与接收天线端口的极化方向不同;模拟消除模块用于先消除源自第一部分的发射天线端口的自干扰信号,后消除源自其它发射天线端口的自干扰信号。
可选地,模拟消除模块中的二级模拟消除单元的输入端与多个发射天线端口连接,用于接收源自多个发射天线端口的自干扰信号的叠加信号。
具体地,多天线全双工收发机方案中接收端模拟消除模块的实现还可以是串序消除方式,即依据不同发射天线端口到同一接收天线端口的干扰大小的不同,先消除干扰较大的,再消除干扰较小的。由于接收天线端口处干扰信号为来自不同发射天线端口混叠信号,按照干扰大小依次消除不同发射天线端口到同一接收天线端口的干扰信号,可避免由于较大干扰信号存在导致的较小干扰信号消除性能不理想。具体地,串序消除方法可以是先消除强干扰发射天线端口到目标接收天线端口干扰信号的线性分量,再消除弱干扰发射天线端口到目标接收天线端口干扰信号的线性分量,接着消除强干扰发射天线端口到目标接收天线端口干扰信号的非线性分量,最后消除弱干扰发射天线端口到目标接收天线端口干扰信号的非线性分量;或,先消除强干扰发射天线端口到目标接收天线端口干扰信号的线性分量,再消除强干扰发射天线端口到目标接收天线端口干扰信号的非线性分量,接着消除弱干扰发射天线端口到目标接收天线端口干扰信号的线性分量,最后消除弱干扰发射天线端口到目标接收天线端口干扰信号的非线性分量。特别地,当设备中存在某些发射天线端口到目标天线端口干扰信号强度极弱时,接收端模拟消除模块可不对这些干扰信号进行消除,例如与接收天线存在物理隔离的发射天线。特别地,具体串序消除方法的若干步骤中,某些步骤可以从缺,构成新的串序消除方法,例如,一种串序消除方法可以是先消除强干扰发射天线端口到目标接收天线端口干扰信号的线性分量,最后消除弱干扰发射天线端口到目标接收天线端口干扰信号的线性分量,在模拟消除模块中不进行强干扰与弱干扰发射天线端口到目标接收天线端口的非线性分量消除。另一种串序消除方法可以是先消除强干扰发射天线端口到目标接收天线端口干扰信号的线性分量,最后消除强干扰发射天线端口到目标接收天线端口干扰信号的非线性分量,在模拟消除模块中不进行弱干扰发射天线端口到目标接收天线端口干扰信号的消除。特别地,发射天线端口到接收天线端口干扰信号大小可根据发射天线端口与接收天线端口所属的天线阵列位置确定,例如,对于配置了双极化均匀平面阵列天线的全双工设备,当同一天线阵元的两个极化方向分别用作发射天线端口与接收天线端口,与接收天线端口属于相同天线阵元的发射天线端口为强干扰发射天线端口,否则,则为弱干扰发射天线端口。
图30是接收端模拟消除模块串序消除方法的实例图。图30给出接收端模拟消除模块串序消除方法的一个实例。设目标接收天线端口为接收天线端口1,接收天线端口1的强干扰发射天线端口为发射天线端口1,接收天线端口1的弱干扰发射天线端口为发射天线端口2至发射天线端口n(n≥2),其余发射天线端口为接收天线端口1的极弱天线端口。该实例中接收端模拟消除模块将不对极弱发射天线端口产生的干扰信号进行消除。图30中一级模拟消除单元与一级控制单元用于消除强干扰发射天线到目标接收天线端口的干扰信号线性分量,其中一级模拟消除单元与一级控制单元的实现方法可同实施例二至实施例六中的相关模块,如图5所示模拟消除技术,或图13中一级和/或二级模拟消除模块。完成一级模拟消除操作之后,消除干扰后的接收信号通过二级模拟消除单元进行进一步干扰信号消除,二级模拟消除单元与二级控制单元的作用为消除弱干扰发射天线端口到接收天线端口的干扰信号线性分量,其中二级模拟消除单元与二级控制单元的实现方法可同实施例二至实施例六中的相关模块,如图5所示模拟消除技术,或图13中一级和/或二级模拟消除模块。二级模拟消除单元的输入信号可以是多个发射天线端口发射信号的叠加信号。完成二级模拟消除操作之后,消除干扰后的接收信号通过三级模拟消除单元进行下一步干扰信号消除,三级模拟消除单元与三级控制单元的作用为消除强干扰发射天线端口到接收天线端口的干扰信号非线性分量,三级模拟消除单元中三阶至P阶分量消除单元与三级控制单元的具体实现方法可同实施例四中所描述方法,其中三级控制单元反馈类型可以是接收端模拟信号或数字信号,分别对应图30中反馈类型1与反馈类型2。完成三级模拟消除操作之后,消除干扰后的接收信号通过四级模拟消除单元进行最后一步模拟域干扰信号消除,四级模拟消除单元与四级控制单元的作用为消除弱干扰发射天线端口到接收天线端口的干扰信号非线性分量,四级模拟消除单元中三阶至P阶分量消除单元与四级控制单元的具体实现方法可同实施例四中所描述方法,其中四级控制单元反馈类型可以是接收端模拟信号或数字信号,分别对应图30中反馈类型1与反馈类型2。四级模拟消除单元的输入信号可以是多个发射天线端口发射信号的叠加信号。
接收端数字消除模块
接收线路的数字子线路具体为数字域,发射线路的数字子线路具体为数字域。
接收端数字消除模块的功能与实施例二至实施例六描述相同,均为在数字域,即接收端模数转换模块后,对同一设备的发射天线端口到接收天线端口的自干扰信号进行消除,同一设备为同一基站或同一终端。
图29以基站为例给出接收端数字消除模块的结构框图。多天线***的接收端数字消除模块中信道估计单元的部分作用与实施例四至实施例六中相同,首先需用于估计同一多天线全双工设备中每一个发射天线端口到每一个接收天线端口的自干扰信道,其中多天线全双工设备可以是全双工基站或全双工终端。与实施例四至实施例六不同之处在于,当多天线全双工设备为全双工基站时,数字消除模块中用于数字消除的信道估计单元还可能进一步包含终端发射天线端口到基站接收天线端口的上行信道估计;当多天线全双工设备为全双工终端时,数字消除模块中用于数字消除的信道估计单元还可能进一步包含基站发射天线端口到终端接收天线端口的下行信道估计。特别地,用于数字消除的信道估计单元包含的上行信道估计或下行信道估计可用于数字波束赋型单元。
多天线***的接收端数字消除模块中数字波束赋型的作用与现有技术相同,为计算发射端发射波束赋型向量,和/或计算接收端接收波束赋型向量。记发射复数调制信号为s,经过发射端发射波束赋型后发射信号为t=Gtx·s,其中Gtx为发射波束赋型向量,t为发射信号向量,维度均为发射天线数乘1。记接收信号向量为r,维度为发射天线数乘1,则接收信号向量经过接收波束赋型后得到估计的发射信号,可记为其中Grx为接收波束赋型向量(或称均衡向量),维度为发射天线数乘1,为估计的发射信号,与s相同均为复数。发射波束赋型与接收波束赋型的计算方法可见多篇参考文献,除常规的根据终端与基站间传播信道计算波束赋型向量外,如文献,针对多天线全双工***可通过合理设计发射与接收波束赋型向量可在接收端有效降低自干扰信号能量,这种波束赋型向量的生成准则可以是使自干扰信号最小,或使残留自干扰信号与噪声的均方误差最小等。
多天线***的接收端数字消除模块中数字消除单元作用为计算接收端的自干扰信号,并从接收信号中将自干扰信号减去。具体地,计算接收端自干扰信号可根据估计的自干扰信道,或估计的自干扰信道与数字波束赋型向量实现。例如,设所估计的多发射天线到同一设备多接收天线的自干扰信道矩阵记为H,维度为接收天线数乘发射天线数。发射端同一时刻的发射信号向量记为t,维度为发射天线数乘1。则,根据估计的自干扰信道计算接收端的自干扰信号,并从接收信号中将自干扰信号减去的过程可以是r—H·t,其中r为接收信号列向量,维度为接收天线数乘1。当存在发射端数字波束赋型,且无论发射端数字波束赋型是否用于自干扰信号消除,发射端同一时刻的发射信号向量均写为t=Gtx·s,则此时数字消除单元需根据估计的自干扰信道与数字波束赋型向量计算自干扰信号并从接收信号中将自干扰信号减去。该过程进一步写为r-H·Gtx·s,其中Gtx为发射端数字波束赋型向量,维度为发射天线数乘1,s为发射的复信号,为一复数。
发射端数字预消除模块
发射端数字预消除模块的功能为通过对发射信号的处理,实现降低或消除自干扰的目的。对发射信号的处理至少包含以下之一,实施例七中扩频或加扰技术、发射端波束赋型技术。
当多天线全双工设备为基站时,如图29,从基站的MAC层获取分配的扩频码/扰码,用于发射信号的扩频/加扰。当多天线全双工设备为终端时,根据基站信令获取分配的扩频码/扰码,用于发射信号的扩频/加扰。扩频与加扰的具体实施方式见实施例七。
对应扩频/加扰子单元,接收端信号在经过数字消除模块之后,解调译码等操作前还应增加解扩频与解扰子单元,该操作可见实施例七,此处不再赘述。
实施例九
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基于本申请全双工收发机的交互装置31,该交互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如图31所示,包括:资源分配单元3101和数据收发单元3102。
资源分配单元3101用于为每个终端设备的上行数据和下行数据分配时频资源和不同的码域资源,码域资源为正交资源或非正交资源。
数据收发单元3102将分配的上下行时频资源和上下行码域资源向终端设备下发;以及根据下行时频资源和下行码域资源向终端设备发送下行数据,并且接收终端设备基于上行时频资源和上行码域资源发送的上行数据。
可选地,资源分配单元3101具体用于为上行数据和下行数据分配同一时频资源;同一时频资源包括至少一个连续的上下行公共时频资源块,对于每个连续的上下行公共时频资源块,使用单对或多对码字覆盖上下行公共时频资源块,且使用不同或相同的码字对上行数据和下行数据进行码操作;和/或,不同码字对的大小相同或不同;和/或,单对码字重复使用的次数相同或不同。
可选地,资源分配单元3101具体用于上行数据或下行数据具体为符号,在码域、时域和/或频域中,对符号进行下述至少一项操作:扩频、加扰。
可选地,资源分配单元3101还用于当为非正交多址用户分配上行资源或下行资源时,执行下述至少一项:
调度在同一时频资源的非正交多址用户使用不同的上行码字且不分配多址签名;
调度在同一时频资源的非正交多址用户使用不同的上行码字且分配不同的多址签名;
调度在同一时频资源的非正交多址用户使用相同的上行码字且分配不同的多址签名。
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申请实施例提供另一种基于本申请全双工收发机的交互装置32,该交互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如图32所示,包括:数据收发单元3201。
数据收发单元3201用于接收基站分配并下发的上下行时频资源和上下行码域资源;以及根据下行时频资源和下行码域资源接收基站下发的下行数据,并且根据上行时频资源和上行码域资源向基站发送的上行数据。
本实施例的基于本申请全双工收发机的交互装置31和交互装置32可执行本申请实施例七所示的基于本申请全双工收发机的交互方法,其实现原理相类似,此处不再赘述。
实施例十
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实施例七所示的方法。
具体地,本技术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本申请包括涉及用于执行本申请中所述操作中的一项或多项的设备,包括全双工收发器和电子设备。这些设备可以为所需的目的而专门设计和制造,或者也可以包括通用计算机中的已知设备。这些设备具有存储在其内的计算机程序,这些计算机程序选择性地激活或重构。这样的计算机程序可以被存储在设备(例如,计算机)可读介质中或者存储在适于存储电子指令并分别耦联到总线的任何类型的介质中,所述计算机可读介质包括但不限于任何类型的盘(包括软盘、硬盘、光盘、CD-ROM、和磁光盘)、ROM(Read-Only Memory,只读存储器)、RAM(Random Access Memory,随即存储器)、EPROM(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Only Memory,可擦写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EPROM(Electrically 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Only Memory,电可擦可编程只读存储器)、闪存、磁性卡片或光线卡片。也就是,可读介质包括由设备(例如,计算机)以能够读的形式存储或传输信息的任何介质。
本申请实施例十的技术效果与上述实施例八的技术效果相一致,不再赘述。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适用于上述方法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
应该理解的是,虽然附图的流程图中的各个步骤按照箭头的指示依次显示,但是这些步骤并不是必然按照箭头指示的顺序依次执行。除非本文中有明确的说明,这些步骤的执行并没有严格的顺序限制,其可以以其他的顺序执行。而且,附图的流程图中的至少一部分步骤可以包括多个子步骤或者多个阶段,这些子步骤或者阶段并不必然是在同一时刻执行完成,而是可以在不同的时刻执行,其执行顺序也不必然是依次进行,而是可以与其他步骤或者其他步骤的子步骤或者阶段的至少一部分轮流或者交替地执行。
以上所述仅是本申请的部分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Claims (15)

1.一种全双工收发机,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一个发射线路、至少一个接收线路、以及模拟消除模块;
对于任意一对发射线路和接收线路,所述模拟消除模块,与所述接收线路和所述发射线路连接,用于根据发射信号对接收信号中的自干扰信号进行模拟消除。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双工收发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模拟消除模块包括:至少一个数字辅助模拟消除子模块;
所述数字辅助模拟消除子模块包括:数字辅助模拟消除单元、对应的控制单元和加法器;
各数字辅助模拟消除子模块的加法器依次串接于所述接收线路的模拟子线路中;
所述数字辅助模拟消除单元,输出端连接至对应的加法器的一个输入端,反馈端通过对应的控制单元与所述加法器的输出端连接、或者反馈端通过对应的控制单元与所述接收线路中的数字子线路连接,用于根据所述接收线路中的数字子线路的数字发射信号和源自对应的加法器的反馈信号、或者根据所述数字发射信号和源自所述接收线路的数字子线路的反馈信号,对所述自干扰信号进行模拟消除。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全双工收发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数字辅助模拟消除子模块的数字域采用神经网络模型;
所述神经网络模型采用前馈神经网络或卷积神经网络或循环神经网络或其他神经网络,所述神经网络的输入为发送的数字域符号和/或其高阶分量,输出为两路实信号,分别输入到辅助链路的I路和Q路,并分别通过数模转换、上变频,合并后在模拟域与接收的自干扰信号相抵消;
所述神经网络的系数通过训练来确定,训练数据的标签为接收链路I路和Q路的采样数据;神经网络的系数在设备传输过程中能够更新。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双工收发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模拟消除模块包括:第一级模拟消除模块和第二级模拟消除模块;
第一级模拟消除模块和第二级模拟消除模块依次连接在所述接收线路的模拟子线路中,用于依次对所述接收线路中的自干扰信号进行模拟消除。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全双工收发机,其特征在于,第一级模拟消除模块包括至少一个一级模拟消除子模块,且第二级模拟消除模块包括至少一个数字辅助模拟消除子模块;
各一级模拟消除子模块依次串接在所述接收线路的模拟子线路中;
所述一级模拟消除子模块包括:模拟消除单元、对应的控制单元和加法器;
所述对应的加法器串接在所述接收线路的模拟子线路中,且该加法器的输出端连接至下一个一级模拟消除子模块的加法器的输入端或第一个数字辅助模拟消除子模块的加法器的输入端;
所述模拟消除单元,输入端与所述发射线路的模拟子线路连接,输出端连接至对应的加法器的一个输入端,反馈端通过对应的控制单元与所述加法器的输出端连接;
和/或,所述一级模拟消除子模块包含单抽头延迟与增益电路。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全双工收发机,其特征在于,第一级模拟消除模块包括至少一个一级模拟消除子模块,且第二级模拟消除模块包括至少一个二级模拟消除子模块;
各二级模拟消除子模块依次串接在所述接收线路的模拟子线路中,并且输入端都与所述发射线路的模拟子线路连接;一个二级模拟消除子模块包括:至少一个可变延迟单元、至少一个分量信号拟合单元、下变频器、放大器、第一加法器和第二加法器;
每个所述可变延迟单元的输入端与所述发射线路的模拟子线路连接,输出端连接至对应的分量信号拟合单元的一个输入端;
各分量信号拟合单元的输出端都连接至第二加法器的各输入端;
第二加法器的输出端通过所述放大器连接至本二级模拟消除子模块的第一加法器的一个输入端;
本二级模拟消除子模块的第一加法器的另一个输入端,与前一个二级模拟消除子模块的第一加法器的输出端或者最后一个一级模拟消除子模块的加法器的输出端连接;本二级模拟消除子模块的第一加法器的输出端通过所述下变频器分别连接至各分量信号拟合单元的另一个输入端。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全双工收发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量信号拟合单元包括:下变频器、共轭器、迭代步长计算器、第一乘法器、积分器、第二乘法器、加权***更新器、寄存器、矢量调制器;
所述下变频器的输入端与所述可变延迟单元的输出端连接,输出端连接至所述共轭器的输入端和所述迭代步长计算器的一个输入端;
所述共轭器的一个输出端连接至所述迭代步长计算器的另一个输入端;
第一乘法器的两个输入端分别连接至所述共轭器的另一个输出端、基带误差信号端,输出端通过所述积分器连接至第二乘法器的第一输入端;
第二乘法器的另一个输入端与所述迭代步长计算器的输出端连接,输出端通过所述加权系数更新器连接至所述矢量调制器的一个输入端;
所述加权系数更新器与所述寄存器连接;
所述矢量调制器的另一个输入端与所述可变延迟单元的输入端连接,输出端作为所述分量信号拟合单元的输出端。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双工收发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数字消除模块,与所述接收线路的数字子线路和所述发射线路连接,用于根据所述发射信号对所述接收信号中模拟消除后的自干扰信号进行数字消除。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全双工收发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预均衡模块;
所述预均衡模块与所述发射线路的数字子线路和所述数字消除模块连接;
所述预均衡模块包括连接的I/Q不平衡估计单元和预均衡单元,用于消除I/Q不平衡。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全双工收发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开关装置;
所述开关装置与所述预均衡模块连接,用于根据I/Q不平衡的估计结果动态地,对所述预均衡模块进行激活或关闭;
和/或,所述开关装置与所述模拟消除模块中的一级模拟消除单元连接,用于根据输入到所述模拟消除模块的信号平均强度,对所述一级模拟消除单元进行激活或关闭。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全双工收发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数字消除模块包括:数字波束赋型单元;
所述全双工收发机还包括:数字预消除模块;所述数字预消除模块连接在所述发射线路的数字子线路中;
所述数字预消除模块包括连接的媒体访问控制MAC层处理单元和发射机基带信号处理单元;所述MAC层处理单元包括扩频码/扰码分配子单元;所述发射机基带信号处理单元包括扩频/加扰子单元和发射波束赋型子单元;
所述信道估计单元的一个输入端通过所述数字波束赋型单元连接至所述发射机基带信号处理单元。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双工收发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预失真模块;
所述预失真模块与所述发射线路的数字子线路和模拟子线路相连接;
所述预失真模块包括连接的预失真估计单元和预失真单元。
13.根据权利要求1-12任一项所述的全双工收发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模拟消除模块连接在不同的发射线路的发射天线端口与同一接收线路的接收天线端口之间,根据该接收天线端口接收到的源自所述不同发射天线端口的自干扰信号的强弱,对源自所述不同发射天线端口的自干扰信号进行串序消除。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全双工收发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不同的发射天线端口中,第一部分的发射天线端口与所述同一接收天线端口设置在同一天线阵元中;除了第一部分之外的其它发射天线端口设置在其它天线阵元中;
所述位于同一天线阵元中的第一部分发射天线端口与接收天线端口的极化方向不同;
所述模拟消除模块用于先消除源自第一部分的发射天线端口的自干扰信号,后消除源自其它发射天线端口的自干扰信号。
15.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14任一项所述的全双工收发机。
CN201811459991.4A 2018-05-22 2018-11-30 全双工收发机、电子设备和交互方法 Active CN11051893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1020207033672A KR20210000314A (ko) 2018-05-22 2019-05-22 리소스 구성 방법, 장치 및 그 저장 매체
PCT/KR2019/006147 WO2019225970A1 (en) 2018-05-22 2019-05-22 Method for resource configuration, and device and storage medium thereof
EP19807491.6A EP3769574A4 (en) 2018-05-22 2019-05-22 RESOURCE CONFIGURATION PROCESS, AND ASSOCIATED INFORMATION DEVICE AND MEDIA
US17/057,075 US11522654B2 (en) 2018-05-22 2019-05-22 Configuring physical resources for interference cancellation
US18/061,826 US20230102171A1 (en) 2018-05-22 2022-12-05 Configuring physical resources for interference cancellation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496781 2018-05-22
CN2018104967816 2018-05-22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518933A true CN110518933A (zh) 2019-11-29
CN110518933B CN110518933B (zh) 2023-03-07

Family

ID=6862192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1459991.4A Active CN110518933B (zh) 2018-05-22 2018-11-30 全双工收发机、电子设备和交互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0518933B (zh)

Cited B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490959A (zh) * 2020-04-03 2020-08-04 北京力通通信有限公司 宽带多通道射频收发机iq失衡校正方法、装置及电路
CN111585594A (zh) * 2020-03-27 2020-08-25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工程大学 基于级联数字控制方法的干扰对消装置及方法
CN111585644A (zh) * 2020-05-27 2020-08-25 北京邮电大学 雷达通信一体化***、信号处理方法及设备、存储介质
CN113067150A (zh) * 2021-03-31 2021-07-02 北京北木波谱科技有限公司 抗干扰天线及用于抗干扰天线的控制方法
CN113904906A (zh) * 2021-09-30 2022-01-07 电子科技大学 一种频域非线性连续干扰抑制的实现方法
CN114362788A (zh) * 2021-12-17 2022-04-15 杭州花麟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干扰信号抑制方法、***、电子设备及计算机介质
CN115314055A (zh) * 2021-05-04 2022-11-08 神基投资控股股份有限公司 信号整合电路及电子装置
CN114268969B (zh) * 2020-09-16 2024-05-28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参数评估方法、装置及终端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593030A (zh) * 2001-10-02 2005-03-09 张量通讯公司 信号中的干扰消除
CN103634022A (zh) * 2013-12-09 2014-03-12 电子科技大学 一种平坦衰落环境下全双工收发机及自干扰对消方法
CN103760541A (zh) * 2014-01-08 2014-04-30 华南理工大学 一种连续波探测干扰波形自适应对消方法及装置
US20140348018A1 (en) * 2011-02-03 2014-11-27 The Board Of Trustees Of The Leland Stanford Junior University Self-interference cancellation
CN108023706A (zh) * 2016-11-03 2018-05-11 夏普株式会社 无授权传输的应答信息反馈方法、基站和用户设备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593030A (zh) * 2001-10-02 2005-03-09 张量通讯公司 信号中的干扰消除
US20140348018A1 (en) * 2011-02-03 2014-11-27 The Board Of Trustees Of The Leland Stanford Junior University Self-interference cancellation
CN103634022A (zh) * 2013-12-09 2014-03-12 电子科技大学 一种平坦衰落环境下全双工收发机及自干扰对消方法
CN103760541A (zh) * 2014-01-08 2014-04-30 华南理工大学 一种连续波探测干扰波形自适应对消方法及装置
CN108023706A (zh) * 2016-11-03 2018-05-11 夏普株式会社 无授权传输的应答信息反馈方法、基站和用户设备

Cited By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585594A (zh) * 2020-03-27 2020-08-25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工程大学 基于级联数字控制方法的干扰对消装置及方法
CN111585594B (zh) * 2020-03-27 2021-10-26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工程大学 基于级联数字控制方法的干扰对消装置及方法
CN111490959A (zh) * 2020-04-03 2020-08-04 北京力通通信有限公司 宽带多通道射频收发机iq失衡校正方法、装置及电路
CN111490959B (zh) * 2020-04-03 2020-12-01 北京力通通信有限公司 宽带多通道射频收发机iq失衡校正方法、装置及电路
CN111585644A (zh) * 2020-05-27 2020-08-25 北京邮电大学 雷达通信一体化***、信号处理方法及设备、存储介质
CN114268969B (zh) * 2020-09-16 2024-05-28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参数评估方法、装置及终端
CN113067150A (zh) * 2021-03-31 2021-07-02 北京北木波谱科技有限公司 抗干扰天线及用于抗干扰天线的控制方法
CN115314063A (zh) * 2021-05-04 2022-11-08 神基投资控股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信号整合电路及电子装置
CN115314055A (zh) * 2021-05-04 2022-11-08 神基投资控股股份有限公司 信号整合电路及电子装置
CN115314055B (zh) * 2021-05-04 2023-08-29 神基投资控股股份有限公司 信号整合电路及电子装置
CN115314063B (zh) * 2021-05-04 2023-08-29 神基投资控股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信号整合电路及电子装置
CN113904906A (zh) * 2021-09-30 2022-01-07 电子科技大学 一种频域非线性连续干扰抑制的实现方法
CN114362788A (zh) * 2021-12-17 2022-04-15 杭州花麟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干扰信号抑制方法、***、电子设备及计算机介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518933B (zh) 2023-03-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518933A (zh) 全双工收发机、电子设备和交互方法
US11522654B2 (en) Configuring physical resources for interference cancellation
CN1127228C (zh) 自适应阵列收发射机
CN104852752B (zh) 用于高效全双工通信中的自干扰消除的***和方法
CN103338172B (zh) 一种多径环境下同时同频全双工自干扰抵消方法
CN104067585B (zh) 用于自干扰消除的方法及设备
JP5437202B2 (ja) マルチユーザ多入力多出力ワイヤレス伝送システムのための入力共分散行列計算を伴う汎用判定帰還型等化器プリコーダ
CN108964726A (zh) 一种低复杂度的大规模mimo上行链路传输信道估计方法
CN109196812A (zh) 正交时频空间通信***中的汤姆林森-哈拉希玛预编码
CN104954307B (zh) 一种同时同频全双工极限自干扰抵消***
CN109861731B (zh) 一种混合预编码器及其设计方法
TW201014227A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generating feedback information for transmit power control in a 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01841396B (zh) 一种用于多用户多输入多输出无线传输***的快速广义判决反馈均衡器预编码器的方法、预编码器及***
CN109474388A (zh) 基于改进梯度投影法的低复杂度mimo-noma***信号检测方法
CN109600327B (zh) 一种基于虚部干扰利用的信道估计方法
CN112118033B (zh) 多用户大规模mimo***的非线性混合预编码设计方法
CN109379118A (zh) 一种新型的多输入多输出共生无线通信***架构
Islam et al. Joint analog and digital transceiver design for wideband full duplex MIMO systems
CN112054830B (zh) 一种针对硬件损伤的Massive MIMO信能同传***优化方法
CN101867553B (zh) 一种利用时域预编码器的lte***及预编码方法
CN114337750B (zh) 一比特量化输出的大规模天线***实现方法以及***装置
Shi et al. Digital self-interference cancellation for full duplex wireless communication based on neural networks
Domouchtsidis et al. Joint symbol level precoding and combining for MIMO-OFDM transceiver architectures based on one-bit DACs and ADCs
CN1713553B (zh) Cdma***中的cdma信号的接收器处理方法
Zhang et al. RIS-assisted self-interference mitigation for in-band full-duplex transceiver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