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445519B - 基于信干噪比约束的抗组间干扰方法及装置 - Google Patents

基于信干噪比约束的抗组间干扰方法及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445519B
CN110445519B CN201910669946.XA CN201910669946A CN110445519B CN 110445519 B CN110445519 B CN 110445519B CN 201910669946 A CN201910669946 A CN 201910669946A CN 110445519 B CN110445519 B CN 11044551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terference
user
constraint
group
matrix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669946.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445519A (zh
Inventor
黄学军
倪鑫鑫
黄秋实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an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Original Assignee
Nan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an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filed Critical Nan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Priority to CN201910669946.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445519B/zh
Publication of CN11044551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44551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44551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44551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7/00Monitoring; Testing
    • H04B17/30Monitoring; Testing of propagation channels
    • H04B17/309Measuring or estimating channel quality parameters
    • H04B17/336Signal-to-interference ratio [SIR] or carrier-to-interference ratio [CI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408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beams, i.e. beam diversit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413MIMO system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413MIMO systems
    • H04B7/0456Selection of precoding matrices or codebooks, e.g. using matrices antenna weight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5/00Baseband systems
    • H04L25/02Details ; arrangements for supplying electrical power along data transmission lines
    • H04L25/03Shaping networks in transmitter or receiver, e.g. adaptive shaping networks
    • H04L25/03006Arrangements for removing intersymbol interference
    • H04L25/03159Arrangements for removing intersymbol interference operating in the frequency domai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一种基于信干噪比约束的抗组间干扰方法及装置,所述方法包括:构建基于信道统计的大规模多输入多输出频分双工下行链路***;基于地理位置的近似性,对用户终端进行用户群划分;根据长期统计特性,通过选取特征波束及特征值分解形成第一阶段预编码矩阵;基于所述第一阶段预编码矩阵和信干噪比约束,形成第二阶段预编码矩阵。上述的方案,可以在进行两阶段预编码设计时,解决用户群存在的群内干扰及用户群间干扰的问题,提升***总速率。

Description

基于信干噪比约束的抗组间干扰方法及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通信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基于信干噪比约束的抗组间干扰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大规模多入多出(MIMO)被认为非常有可能成为5G***的主要传输技术之一,受到了学术界和工业界的热切关注。现有的移动通信***大多采用频分双工复用(Frequency-Division Duplexing,FDD,)工作模式。在频分双工复用模式下,上行和下行的信道估计所需要的时频资源都与基站天线数目有关,如果大规模多入多出***工作在频分双工复用模式下,那么需要远大于传统多入多出***的上下行资源来实现信道估计,会占用大量的时频资源,降低***的有效吞吐量。由于***的相干时频资源是有限的,故在大规模多入多出***中每个小区内同时被服务的用户数目是有限制的,但基站的天线数目则是不受限的。
在大规模多入多出***中,通常采用线性的数据处理方法,由信道快衰落和噪声对***性能产生的影响会随着天线数目的増加而降低。小区间导频污染则成为影响大规模多入多出***性能的主要因素。由于在频分双工复用大规模多入多出***信道估计中,导频的长度是受限的,故不同小区的用户需要采用复用或相关的导频序列,进而造成导频信号的小区间干扰,降低信道估计的性能,也就是所谓的"导频污染"。
考虑到目前的通信***中频分双工复用的重要地位,有必要研究如何将大规模多入多出技术应用频分双工复用***中,而其中最核心的问题就是如何减小基站获取下行CSI的开销。传统多入多出***广泛采用的基于码本的有限反馈技术只适用小规模的天线阵列,因而有必要根据大规模多入多出信道特性开发新的信道估计方案。联合空分复用(JSDM,Joint Spatial Division and Multiplexing),利用信道的空间相关性提出了一种二级有限反馈预编码方案,这种方案尤其适用于大规模多入多出信道,可大大降低信道估计的开销。而联合空分复用方案在进行两阶段预编码设计时,用户终端分群存在群内的干扰及用户群之间的干扰问题,严重限制了***总速率的提升。
发明内容
本发明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在进行两阶段预编码设计时,解决用户群存在的群内干扰及用户群间干扰的问题,提升***总速率。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信干噪比约束的抗组间干扰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构建基于信道统计的大规模多输入多输出频分双工下行链路***;
基于地理位置的近似性,对用户终端进行用户群划分;
根据长期统计特性,通过选取特征波束及特征值分解形成第一阶段预编码矩阵;
基于所述第一阶段预编码矩阵和信干噪比约束,形成第二阶段预编码矩阵。
可选地,所述根据长期统计特性,通过选取特征波束及特征值分解形成第一阶段预编码矩阵,包括:
获取用户群的有效信道相干时间平均的信道协方差矩阵;
对所述信道协方差矩阵进行特征值分解,得到所述信道协方差矩阵的特征向量和特征值;
选取所述信道协方差矩阵的特征向量中使得所述特征值组成的对角阵的值最大的列向量,构成所述第一阶段预编码矩阵。
可选地,所述第一阶段预编码矩阵为:
Bg=Ug(Sg);
其中,Bg表示所述第一阶段预编码矩阵,Ug表示所述信道协方差矩阵的特征向量,Sg表示选取所述信道协方差矩阵的特征向量中使得所述特征值组成的对角阵的值最大的列向量。
可选地,所述基于所述第一阶段预编码矩阵和信干噪比约束,形成第二阶段预编码矩阵,包括:
获取每个用户终端的信干噪比的信息;
通过在所述每个用户终端的信干噪比的约束分母中引入限制相邻用户群的用户终端的干扰系数,将求解最小干扰下***的最大和速率问题转换为求解组间干扰约束问题;
采用连续凸逼近方法将非凸的所述求解组间干扰约束问题转换为对应的近视凸子集问题并求解,得到所述第二预编码矩阵。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基于信干噪比约束的抗组间干扰装置,所述装置包括:
构建单元,适于构建基于信道统计的大规模多输入多输出频分双工下行链路***;
划分单元,适于基于地理位置的近似性,对用户终端进行用户群划分;
第一预编码单元,适于根据长期统计特性,通过选取特征波束及特征值分解形成第一阶段预编码矩阵;
第二预编码单元,适于基于所述第一阶段预编码矩阵和信干噪比约束,形成第二阶段预编码矩阵。
可选地,所述第一阶段预编码单元,适于获取用户群的有效信道相干时间平均的信道协方差矩阵;对所述信道协方差矩阵进行特征值分解,得到所述信道协方差矩阵的特征向量和特征值;选取所述信道协方差矩阵的特征向量中使得所述特征值组成的对角阵的值最大的列向量,构成所述第一阶段预编码矩阵。
可选地,所述第一阶段预编码单元构建的所述第一阶段预编码矩阵为:
Bg=Ug(Sg);
其中,Bg表示所述第一阶段预编码矩阵,Ug表示所述信道协方差矩阵的特征向量,Sg表示选取所述信道协方差矩阵的特征向量中使得所述特征值组成的对角阵的值最大的列向量。
可选地,所述第二阶段预编码单元,适于获取每个用户终端的信干噪比的信息;通过在所述每个用户终端的信干噪比的约束分母中引入限制相邻用户群的用户终端的干扰系数,将求解最小干扰下***的最大和速率问题转换为求解组间干扰约束问题;采用连续凸逼近方法将非凸的所述求解组间干扰约束问题转换为对应的近视凸子集问题并求解,得到所述第二预编码矩阵。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上述的方案,通过构建基于信道统计的大规模多输入多输出频分双工下行链路***,并基于地理位置的近似性,对用户终端进行用户群划分,根据长期统计特性,通过选取特征波束及特征值分解形成第一阶段预编码矩阵,再基于所述第一阶段预编码矩阵和信干噪比约束,形成第二阶段预编码矩阵,可以消除用户群存在的群内干扰及用户群间干扰的,提升***的总速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基于信干噪比约束的抗组间干扰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2示出了不同编码方法下的***性能仿真实验结果示意图;
图3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中的一种基于信干噪比约束的抗组间干扰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本发明实施例中有关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等)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如背景技术所述,现有技术中在使用联合空分复用方案在进行两阶段预编码设计时,用户终端分群存在群内的干扰及用户群之间的干扰问题,严重限制了***总速率的提升。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通过构建基于信道统计的大规模多输入多输出频分双工下行链路***,并基于地理位置的近似性,对用户终端进行用户群划分,根据长期统计特性,通过选取特征波束及特征值分解形成第一阶段预编码矩阵,再基于所述第一阶段预编码矩阵和信干噪比约束,形成第二阶段预编码矩阵,可以消除用户群存在的群内干扰及用户群间干扰的,提升***的总速率。
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有益效果能够更为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做详细的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基于信干噪比约束的抗组间干扰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参见图1,一种基于信干噪比约束的抗组间干扰方法,具体可以包括如下的步骤:
步骤S101:构建基于信道统计的大规模多输入多输出频分双工下行链路***。
在具体实施中,***包括含有多天线的单基站信号发送端和单天线的多个用户终端。所述基站发送端配备有M根天线,该基站同时服务K个单天线用户终端。为了降低分析的复杂度,就发射天线相关性而言,采用单环模型,用户终端到天线的距离是S,方位角为θ,该终端被半径为r的圆形散射体包围,角度扩散(AS)Δ≈arctan(r/S)。
那么,信道的下行链路接收信号可以表示为:
Figure GDA0002198524140000061
其中,Y表示第K个用户终端接收的K维信号向量,x是M根天线的基站传输的M维信号向量,z~CN(0,IK)是高斯白噪声,hk~CN(0,RK)是用户终端K的M维信道向量。
接着,利用Karhunen-Loeve表达式可以将用户终端信道向量{hk}表示成:
Figure GDA0002198524140000062
其中,wk~CN(0,I),RK是对称的半正定信道协方差矩阵,ΛK是RK的非零特征值组成的r×r维对角阵,UK是RK的非零特征值所对应的特征向量组成的高阶酉矩阵。
基站利用M×N维线性预编码矩阵V,可以将传送信号表示为:
X=Vd (4)
其中,d是需要发送给用户终端的S维数据符号向量。
步骤S102:基于地理位置的近似性,对用户终端进行用户群划分。
在具体实施中,假设来自基站天线平面波的接收功率均匀分布,尽管用户终端均匀分布在基站四周,但是它们在地理位置上往往可以进行互配,从而形成一个个自然的用户集群,基站在设计传输策略的时候考虑该集群。
步骤S103:根据长期统计特性,通过选取特征波束及特征值分解形成第一阶段预编码矩阵。
在具体实施中,将K个用户终端分成G个用户群,Kg表示用户群g中的用户终端数量,ug表示用户群g中的用户终端数,Sg表示面向用户群g中每个用户的统计波束,Bg为用户群g中的用户终端所对应的所有统计波束,则有B=[B1 … Bg],wk为Kg中第K个用户终端的第二阶段预编码矩阵。传输给第K个用户终端的数据是dK,zk是高斯白噪声。因此第K个用户终端的接收信号为:
Figure GDA0002198524140000071
在上式(5)中,等式右边第一项
Figure GDA0002198524140000072
为用户终端期望接收的有用信号,第二项
Figure GDA0002198524140000073
为基站发送给群内其他用户终端的信号,相对于该群内第K个用户终端而言便是群内的干扰信号,第三项
Figure GDA0002198524140000074
为用户群间干扰,第四项zK为高斯白噪声。
因此,第K个用户终端的信干噪比可表示为:
Figure GDA0002198524140000075
那么,***的和速率则为:
Figure GDA0002198524140000076
其中,R表示***的和速率,αK表示确定用户终端K调度优先级的权重。
假设所有用户终端的信道统计特性在一段时间内保持不变,在这种情况下信道协方差矩阵可以通过特征值(EVD)分解得到其特征向量,以及其特征向量对应的特征值,以此来构造第一阶段预编码矩阵。
Figure GDA0002198524140000077
表示用户群g中的所有信道矩阵的叠加,
Figure GDA0002198524140000078
表示有效信道相干时间平均的信道协方差矩阵。对有效信道相干时间平均的信道协方差矩阵Rg进行特征值分解(EVD),可以得到:
Figure GDA0002198524140000079
其中,
Figure GDA00021985241400000710
为信道协方差矩阵Rg的特征向量组成的矩阵,
Figure GDA00021985241400000711
为信道协方差矩阵Rg的特征向量对应的特征值组成的对角阵。
在具体实施中,现在通过Ug选取的列向量Sg,使得该Sg所对应的对角阵Λg的特征值为最大。然后,可以得到第一阶段预编码矩阵为:
Bg=Ug(Sg) (9)
其中,Bg表示所述第一阶段预编码矩阵,Ug表示所述信道协方差矩阵的特征向量,Sg表示选取所述信道协方差矩阵的特征向量中使得所述特征值组成的对角阵的值最大的列向量。
与此同时,获得选取的列向量Sg组合成的新的矩阵Ug
步骤S104:基于所述第一阶段预编码矩阵和信干噪比约束,形成第二阶段预编码矩阵。
在具体实施中,第二阶段预编码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最大限度的提高目标用户终端的接受功率,同时最大限度的减少对同组中其他用户终端和其他组中的用户终端的干扰。但是因为统计波束旁瓣的存在,数量有限的发射天线M必然会导致对相邻群的能量泄漏。为此首先进行群间干扰优化,以提高***的和速度。
为了对每个用户群设计降维的预波束形成器,将上面所诉的SINR表达式中每个用户终端的约束分母的干扰项表示为
Figure GDA0002198524140000081
Figure GDA0002198524140000082
其中,
Figure GDA0002198524140000083
为限制相邻用户群f∈G,f≠g对用户终端的干扰系数,即为公式(6)等号右边分母所对应的第二项。
通过引入新的变量ζf,k,然后在各用户群之间协调特定的组间
Figure GDA0002198524140000084
阈值,就可以为每个用户群设计第二阶段的预编码矩阵。因此该问题由求公式(12)所示的最小干扰情况下的最大和速率
Figure GDA0002198524140000085
转变为求公式(13)所示的组间干扰约束问题。
Figure GDA0002198524140000091
由于上式为非凸问题,无法求出收敛解,为此采用连续凸逼近技术,将非凸问题替换成近视凸子集问题,再迭代求解,直到收敛。上式的左边等式是凸的,因此选取一些操作点
Figure GDA0002198524140000092
附近采用二次线性函数的一节泰勒逼近,则有:
Figure GDA0002198524140000093
利用以上近似公式求解近似凸公式如下:
Figure GDA0002198524140000094
Figure GDA0002198524140000095
Figure GDA0002198524140000096
Figure GDA0002198524140000097
其中,λk
Figure GDA0002198524140000098
为***中每个用户终端的约束系数,ρg为每个用户终端群的功率约束系数,θg,k为约束
Figure GDA0002198524140000099
值固定时的干扰系数。Karush-Kuhn-Tucker条件约束变量假设为λk,
Figure GDA00021985241400000910
θg,k,ρg,别为上诉不等式的约束变量,故拉格朗日表达式为
Figure GDA00021985241400000911
分别对γkk,wk求导有:
Figure GDA0002198524140000101
Figure GDA0002198524140000102
Figure GDA0002198524140000103
Karush-Kuhn-Tucker条件约束为:
Figure GDA0002198524140000104
Figure GDA0002198524140000105
Figure GDA0002198524140000106
Figure GDA0002198524140000107
其中,通过固定λk>0和
Figure GDA0002198524140000108
可以求解出γk和βk,为了满足IGI约束条件,其双变量θg,i通过迭代求解,带入(15)、(16)、(17)、(18)求解第二阶段预编码Wg
图2示出了不同编码方法下的***性能仿真实验结果示意图。其中,仿真实验采用均匀线性天线阵列,基站配备了64根均匀阵列同时服务16个独立的单天线用户终端。这些用户终端随机分布在基站扇区内。将这些用户终端分为4个用户群,
Figure GDA0002198524140000109
以及总功率为Psum=20dB。从图2结果来看,本发明提出的方法的总速率与理想情况下的总速率性能较为相似,理论结果与仿真结果较吻合。
上述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基于信干噪比约束的抗组间干扰方法进行了详细的描述,下面将对上述的方法对应的装置进行介绍。
图3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中的一种基于信干噪比约束的抗组间干扰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参见图3,一种基于信干噪比约束的抗组间干扰装置30可以包括构建单元301、划分单元302第一预编码单元303和第二预编码单元304,其中:
所述构建单元301,适于构建基于信道统计的大规模多输入多输出频分双工下行链路***;
所述划分单元302,适于基于地理位置的近似性,对用户终端进行用户群划分;
所述第一预编码单元303,适于根据长期统计特性,通过选取特征波束及特征值分解形成第一阶段预编码矩阵;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阶段预编码单元303,适于获取用户群的有效信道相干时间平均的信道协方差矩阵;对所述信道协方差矩阵进行特征值分解,得到所述信道协方差矩阵的特征向量和特征值;选取所述信道协方差矩阵的特征向量中使得所述特征值组成的对角阵的值最大的列向量,构成所述第一阶段预编码矩阵。其中,所述第一阶段预编码单元构建的所述第一阶段预编码矩阵为:Bg=Ug(Sg);其中,Bg表示所述第一阶段预编码矩阵,Ug表示所述信道协方差矩阵的特征向量,Sg表示选取所述信道协方差矩阵的特征向量中使得所述特征值组成的对角阵的值最大的列向量。
所述第二预编码单元304,适于基于所述第一阶段预编码矩阵和信干噪比约束,形成第二阶段预编码矩阵。
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阶段预编码单元304,适于获取每个用户终端的信干噪比的信息;通过在所述每个用户终端的信干噪比的约束分母中引入限制相邻用户群的用户终端的干扰系数,将求解最小干扰下***的最大和速率问题转换为求解组间干扰约束问题;采用连续凸逼近方法将非凸的所述求解组间干扰约束问题转换为对应的近视凸子集问题并求解,得到所述第二预编码矩阵。
本发明实施例中的上述的方案,通过构建基于信道统计的大规模多输入多输出频分双工下行链路***,并基于地理位置的近似性,对用户终端进行用户群划分,根据长期统计特性,通过选取特征波束及特征值分解形成第一阶段预编码矩阵,再基于所述第一阶段预编码矩阵和信干噪比约束,形成第二阶段预编码矩阵,可以消除用户群存在的群内干扰及用户群间干扰的,提升***的总速率。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发明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发明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发明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本发明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说明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Claims (6)

1.一种基于信干噪比约束的抗组间干扰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构建基于信道统计的大规模多输入多输出频分双工下行链路***;
基于地理位置的近似性,对用户终端进行用户群划分;
根据长期统计特性,通过选取特征波束及特征值分解形成第一阶段预编码矩阵;
基于所述第一阶段预编码矩阵和信干噪比约束,形成第二阶段预编码矩阵,具体包括:获取每个用户终端的信干噪比的信息;通过在所述每个用户终端的信干噪比的约束分母中引入限制相邻用户群的用户终端的干扰系数,将求解最小干扰下***的最大和速率问题转换为求解组间干扰约束问题:
Figure FDA0003647410790000011
其中,hk表示用户终端k的M维信道向量,Bg表示用户群g中的用户终端所对应的所有统计波束,wk表示用户群Kg中第k个用户终端的第二阶段预编码矩阵,ug表示用户群g中的用户终端数,G表示将K个用户终端划分得到的用户群的数量;采用连续凸逼近方法将非凸的所述求解组间干扰约束问题转换为对应的近视凸子集问题并求解,得到所述第二阶段预编码矩阵,具体地:
求解组间干扰约束问题的左边等式是凸的,因此选取一些操作点
Figure FDA0003647410790000012
附近采用二次线性函数的一节泰勒逼近,则有组间干扰约束问题的近似公式为:
Figure FDA0003647410790000013
利用所述近似公式求解近似凸公式:
Figure FDA0003647410790000014
Figure FDA0003647410790000015
Figure FDA0003647410790000021
其中,Bf表示用户群f第一阶段预编码矩阵,λk
Figure FDA0003647410790000022
为***中每个用户终端的约束系数,ρg为每个用户终端群的功率约束系数,θg,k为约束
Figure FDA0003647410790000023
值固定时的干扰系数;
Karush-Kuhn-Tucker条件约束变量假设为λk
Figure FDA0003647410790000024
θg,k、ρg分别为所述近似凸公式的约束变量,故拉格朗日表达式为:
Figure FDA0003647410790000025
分别对γkk,wk求导有:
Figure FDA0003647410790000026
Figure FDA0003647410790000027
Figure FDA0003647410790000028
Karush-Kuhn-Tucker条件约束为:
Figure FDA0003647410790000029
Figure FDA00036474107900000210
Figure FDA00036474107900000211
其中,通过固定λk>0和
Figure FDA00036474107900000212
可以求解出γk和βk,为了满足IGI约束条件,其双变量θg,i通过迭代求解,带入所述近似凸公式求解,得到所述第二阶段预编码wg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信干噪比约束的抗组间干扰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长期统计特性,通过选取特征波束及特征值分解形成第一阶段预编码矩阵,包括:
获取用户群的有效信道相干时间平均的信道协方差矩阵;
对所述信道协方差矩阵进行特征值分解,得到所述信道协方差矩阵的特征向量和特征值;
选取所述信道协方差矩阵的特征向量中使得所述特征值组成的对角阵的值最大的列向量,构成所述第一阶段预编码矩阵。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信干噪比约束的抗组间干扰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阶段预编码矩阵为:
Bg=Ug(Sg);
其中,Bg表示所述第一阶段预编码矩阵,Ug表示所述信道协方差矩阵的特征向量,Sg表示选取所述信道协方差矩阵的特征向量中使得所述特征值组成的对角阵的值最大的列向量。
4.一种基于信干噪比约束的抗组间干扰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构建单元,适于构建基于信道统计的大规模多输入多输出频分双工下行链路***;
划分单元,适于基于地理位置的近似性,对用户终端进行用户群划分;
第一预编码单元,适于根据长期统计特性,通过选取特征波束及特征值分解形成第一阶段预编码矩阵;
第二预编码单元,适于基于所述第一阶段预编码矩阵和信干噪比约束,形成第二阶段预编码矩阵,具体包括:获取每个用户终端的信干噪比的信息;通过在所述每个用户终端的信干噪比的约束分母中引入限制相邻用户群的用户终端的干扰系数,将求解最小干扰下***的最大和速率问题转换为求解组间干扰约束问题:
Figure FDA0003647410790000031
其中,hk表示用户终端k的M维信道向量,Bg表示用户群g中的用户终端所对应的所有统计波束,wk表示用户群Kg中第k个用户终端的第二阶段预编码矩阵,ug表示用户群g中的用户终端数,G表示将K个用户终端划分得到的用户群的数量;采用连续凸逼近方法将非凸的所述求解组间干扰约束问题转换为对应的近视凸子集问题并求解,得到所述第二阶段预编码矩阵,具体地:
求解组间干扰约束问题的左边等式是凸的,因此选取一些操作点
Figure FDA0003647410790000041
附近采用二次线性函数的一节泰勒逼近,则有组间干扰约束问题的近似公式为:
Figure FDA0003647410790000042
利用所述近似公式求解近似凸公式:
Figure FDA0003647410790000043
Figure FDA0003647410790000044
Figure FDA0003647410790000045
其中,Bf表示用户群f第一阶段预编码矩阵λk
Figure FDA0003647410790000046
为***中每个用户终端的约束系数,ρg为每个用户终端群的功率约束系数,θg,k为约束
Figure FDA0003647410790000047
值固定时的干扰系数;
Karush-Kuhn-Tucker条件约束变量假设为λk
Figure FDA0003647410790000048
θg,k、ρg分别为所述近似凸公式的约束变量,故拉格朗日表达式为:
Figure FDA0003647410790000049
分别对γkk,wk求导有:
Figure FDA00036474107900000410
Figure FDA00036474107900000411
Figure FDA00036474107900000412
Karush-Kuhn-Tucker条件约束为:
Figure FDA00036474107900000413
Figure FDA00036474107900000414
Figure FDA0003647410790000051
其中,通过固定λk>0和
Figure FDA0003647410790000052
可以求解出γk和βk,为了满足IGI约束条件,其双变量θg,i通过迭代求解,带入所述近似凸公式求解,得到所述第二阶段预编码wg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基于信干噪比约束的抗组间干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预编码单元,适于获取用户群的有效信道相干时间平均的信道协方差矩阵;对所述信道协方差矩阵进行特征值分解,得到所述信道协方差矩阵的特征向量和特征值;选取所述信道协方差矩阵的特征向量中使得所述特征值组成的对角阵的值最大的列向量,构成所述第一阶段预编码矩阵。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基于信干噪比约束的抗组间干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预编码单元构建的所述第一阶段预编码矩阵为:
Bg=Ug(Sg);
其中,Bg表示所述第一阶段预编码矩阵,Ug表示所述信道协方差矩阵的特征向量,Sg表示选取所述信道协方差矩阵的特征向量中使得所述特征值组成的对角阵的值最大的列向量。
CN201910669946.XA 2019-07-24 2019-07-24 基于信干噪比约束的抗组间干扰方法及装置 Active CN11044551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669946.XA CN110445519B (zh) 2019-07-24 2019-07-24 基于信干噪比约束的抗组间干扰方法及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669946.XA CN110445519B (zh) 2019-07-24 2019-07-24 基于信干噪比约束的抗组间干扰方法及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445519A CN110445519A (zh) 2019-11-12
CN110445519B true CN110445519B (zh) 2022-07-26

Family

ID=6843129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669946.XA Active CN110445519B (zh) 2019-07-24 2019-07-24 基于信干噪比约束的抗组间干扰方法及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0445519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350759B (zh) * 2020-11-05 2021-10-26 北京理工大学 一种ris辅助的多用户多天线通信与雷达频谱共享方法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954054A (zh) * 2015-04-22 2015-09-30 重庆邮电大学 一种解决c-ran架构下多小区***边缘用户干扰的消除方法
CN108512583A (zh) * 2018-02-06 2018-09-07 北京邮电大学 多个移动设备间计算协作方法、装置及移动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162507B (zh) * 2015-07-29 2018-03-09 华中科技大学 大规模mimo fdd***中基于信漏噪比的两阶段预编码方法
CN105553513B (zh) * 2015-12-10 2018-01-12 嘉兴国电通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保证***速率的多载波plc中继***功率优化方法
US20170264346A1 (en) * 2016-03-09 2017-09-14 Futurewei Technologies,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Communicating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System with Precoding
CN106059638B (zh) * 2016-06-21 2019-12-31 重庆邮电大学 一种多小区大规模mimo***中的干扰消除和天线优化方法
CN106793108B (zh) * 2016-11-18 2019-12-03 北京工业大学 Mimo***下行链路中联合用户选择和功率分配优化方法
CN107579763B (zh) * 2017-09-07 2020-07-10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基于空域细力度高分波束的簇间干扰消除方法
CN109905918B (zh) * 2019-02-25 2022-04-01 重庆邮电大学 一种基于能效的noma蜂窝车联网动态资源调度方法
CN109842931B (zh) * 2019-03-13 2021-07-09 南京邮电大学 一种基于noma的d2d蜂窝***资源分配方法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954054A (zh) * 2015-04-22 2015-09-30 重庆邮电大学 一种解决c-ran架构下多小区***边缘用户干扰的消除方法
CN108512583A (zh) * 2018-02-06 2018-09-07 北京邮电大学 多个移动设备间计算协作方法、装置及移动设备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Yanhua Sun ; Susu Lv.Joint user scheduling and power allocation for massive MIMO downlink with two-stage precoding.《2016 2nd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 and Communications》.2017,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445519A (zh) 2019-11-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Femenias et al. Cell-free millimeter-wave massive MIMO systems with limited fronthaul capacity
US10951279B2 (en) Multi-input and multi-output communication method in large-scale antenna system
Jiang et al. Achievable rates of FDD massive MIMO systems with spatial channel correlation
US8134503B2 (en) Open-loop beamforming MIMO communications in frequency division duplex systems
US8797959B2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transceiver design
Li et al. Joint optimization of hybrid beamforming for multi-user massive MIMO downlink
CN107086886B (zh) 大规模mimo***融合迫零与泰勒级数展开的双层预编码设计
Han et al. Investigation of transmission schemes for millimeter-wave massive MU-MIMO systems
Zhang et al. Near-optimal design for hybrid beamforming in mmWave massive multi-user MIMO systems
CN106992805A (zh) 多天线传输方法、基站和用户终端
Cheng et al. Sum-rate maximization for movable antenna enabled multiuser communications
Han et al. Design of double codebook based on 3D dual-polarized channel for multiuser MIMO system
CN102067472A (zh) 基于固定波束族的波束赋形方法、基站和用户设备
CN105706375B (zh) 用于大规模mimo***的拓扑导频污染消除的方法和装置
CN113287265B (zh) 能够进行模拟预编码和模拟组合的方法
Mahmood et al. 3-D antenna array structures for millimeter wave multi-user massive MIMO hybrid precoder design: A performance comparison
CN105721029A (zh) 3d mu-mimo fdd***中基于双码本有限反馈的多用户调度方法
Ma et al. Pattern division for massive MIMO networks with two-stage precoding
Ni et al. User association and hybrid beamforming designs for cooperative mmWave MIMO systems
CN110445519B (zh) 基于信干噪比约束的抗组间干扰方法及装置
Han et al. Joint precoding and scheduling algorithm for massive MIMO in FDD multi-cell network
Zaharov et al. MIMO ad hoc network performance in the presence of co-channel interference
CN109347528B (zh) 3d-mimo下行多用户调度及自适应传输方法
Hu Beam grouping based user scheduling in multi-cell millimeter-wave MIMO systems
Wang User grouping and scheduling for joint spatial division and multiplexing in FDD massive MIMO system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