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248829A - 车体的树脂面板部件及其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车体的树脂面板部件及其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248829A
CN110248829A CN201880008252.5A CN201880008252A CN110248829A CN 110248829 A CN110248829 A CN 110248829A CN 201880008252 A CN201880008252 A CN 201880008252A CN 110248829 A CN110248829 A CN 11024882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utside plate
inner panel
region
fixture
car bod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80008252.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池田直也
山田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aihatsu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Daihatsu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aihatsu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Daihatsu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024882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24882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JWINDOWS, WINDSCREENS, NON-FIXED ROOFS, DOORS, OR SIMILAR DEVICES FOR VEHICLES; REMOVABLE EXTERNAL PROTECTIVE COVER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 B60J5/00Doors
    • B60J5/04Doors arranged at the vehicle sid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JWINDOWS, WINDSCREENS, NON-FIXED ROOFS, DOORS, OR SIMILAR DEVICES FOR VEHICLES; REMOVABLE EXTERNAL PROTECTIVE COVER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 B60J5/00Doors
    • B60J5/04Doors arranged at the vehicle sides
    • B60J5/048Doors arranged at the vehicle side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 B60J5/0481Doors arranged at the vehicle side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plastic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65/00Joining or sealing of preformed parts, e.g. welding of plastics materials; Apparatus therefor
    • B29C65/48Joining or sealing of preformed parts, e.g. welding of plastics materials; Apparatus therefor using adhesives, i.e. using supplementary joining material; solvent bond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JWINDOWS, WINDSCREENS, NON-FIXED ROOFS, DOORS, OR SIMILAR DEVICES FOR VEHICLES; REMOVABLE EXTERNAL PROTECTIVE COVER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 B60J5/00Doors
    • B60J5/10Doors arranged at the vehicle rea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JWINDOWS, WINDSCREENS, NON-FIXED ROOFS, DOORS, OR SIMILAR DEVICES FOR VEHICLES; REMOVABLE EXTERNAL PROTECTIVE COVER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 B60J5/00Doors
    • B60J5/10Doors arranged at the vehicle rear
    • B60J5/101Doors arranged at the vehicle rear for non-load transporting vehicles, i.e. family cars including va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L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CLASS B29C, RELATING TO PARTICULAR ARTICLES
    • B29L2031/00Other particular articles
    • B29L2031/30Vehicles, e.g. ships or aircraft, or body parts thereof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9/00Superstructures, understructures, or sub-unit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thereof
    • B62D29/04Superstructures, understructures, or sub-unit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thereof predominantly of synthetic materia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65/00Designing, manufacturing, e.g. assembling, facilitating disassembly, or structurally modifying motor vehicles or trailer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BDEVICES FOR FASTENING OR SECURING CONSTRUCTIONAL ELEMENTS OR MACHINE PARTS TOGETHER, e.g. NAILS, BOLTS, CIRCLIPS, CLAMPS, CLIPS OR WEDGES; JOINTS OR JOINTING
    • F16B11/00Connecting constructional elements or machine parts by sticking or pressing them together, e.g. cold pressure welding
    • F16B11/006Connecting constructional elements or machine parts by sticking or pressing them together, e.g. cold pressure welding by glu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BDEVICES FOR FASTENING OR SECURING CONSTRUCTIONAL ELEMENTS OR MACHINE PARTS TOGETHER, e.g. NAILS, BOLTS, CIRCLIPS, CLAMPS, CLIPS OR WEDGES; JOINTS OR JOINTING
    • F16B21/00Means for preventing relative axial movement of a pin, spigot, shaft or the like and a member surrounding it; Stud-and-socket releasable fastenings
    • F16B21/06Releasable fastening devices with snap-action
    • F16B21/08Releasable fastening devices with snap-action in which the stud, pin, or spigot has a resilient part
    • F16B21/086Releasable fastening devices with snap-action in which the stud, pin, or spigot has a resilient part the shank of the stud, pin or spigot having elevations, ribs, fins or prongs intended for deformation or tilting predominantly in a direction perpendicular to the direction of inser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BDEVICES FOR FASTENING OR SECURING CONSTRUCTIONAL ELEMENTS OR MACHINE PARTS TOGETHER, e.g. NAILS, BOLTS, CIRCLIPS, CLAMPS, CLIPS OR WEDGES; JOINTS OR JOINTING
    • F16B5/00Joining sheets or plates, e.g. panels, to one another or to strips or bars parallel to them
    • F16B5/06Joining sheets or plates, e.g. panels, to one another or to strips or bars parallel to them by means of clamps or clips
    • F16B5/0607Joining sheets or plates, e.g. panels, to one another or to strips or bars parallel to them by means of clamps or clips joining sheets or plates to each other
    • F16B5/0621Joining sheets or plates, e.g. panels, to one another or to strips or bars parallel to them by means of clamps or clips joining sheets or plates to each other in parallel relationship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utomobile Manufacture Line, Endless Track Vehicle, Trailer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体的树脂面板部件的制造方法。其目的在于缩短粘接树脂制内板和树脂制外板、制造面板部件时的产距时间。车体的树脂面板部件的制造方法包括如下工序:在内板(10)上涂覆粘接剂(G);将内板(10)与外板(20、30)重叠,不用从内板(10)侧支撑、在用夹具(按压部件(54、47))只从外板(20、30)侧按压的状态下保持内板(10)和外板(20、30)的粘接区域(P1、P2);以及使介于内板(10)和外板(20、30)之间的粘接剂(G)硬化。

Description

车体的树脂面板部件及其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连接树脂制内板和树脂制外板构成的车体的树脂面板部件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构成车体的面板部件(后背箱门等)通常由钢板形成,但是有时通过由树脂形成车体的面板部件,可实现车体轻量化以及低油耗化。这样的树脂制面板部件是粘接树脂制内板和树脂制外板进行组装的(参照下述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15-166245号
这样,当构成车体的面板部件的大型的面板(内板以及外板)由树脂形成时,不可避免因成形收缩的影响导致尺寸精度变差。因此,以往,当连接树脂制内板和树脂制外板时,通过在用夹具夹持两面板的粘接区域(存在粘接剂的区域)并在加压的状态下进行加热,使粘接剂硬化,同时进行各面板的尺寸矫正。
此时,由于内板形成内部收纳各种部件(雨刮器电动机、线束等)的袋状而难以变形,所以为了通过夹持加压进行尺寸矫正,需要加热到比较高的温度(例如80℃)。但是,在这样加热到高温的状态下,若对外板的外观设计面加压,则容易使外观设计面产生变形。此时,由于需要重复确认有无变形的检查工序和去除变形的抛光等修整工序,导致面板部件的制造产距时间(Tatk Time)变长。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要解决的问题是缩短粘接树脂制内板和树脂制外板来制造面板部件时的产距时间。
为了解决所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车体的树脂面板部件的制造方法,用于粘接树脂制的内板和树脂制的外板,制造车体的树脂面板部件,所述车体的树脂面板部件的制造方法包括如下工序:在所述内板以及所述外板的至少一方上涂覆粘接剂;使所述内板和所述外板重叠,对于两面板的粘接区域,不用从所述内板侧进行支撑,而在只从所述外板侧用夹具按压的状态下进行保持;以及使介于两面板之间的粘接剂硬化。
由于内板内部为了收纳各种部件形成袋状,所以通过利用加强肋等进行补强、提高刚度,能够抑制成形收缩导致的尺寸变化,从而提高尺寸精度。在本发明中,由于预先以高尺寸精度成形内板,所以取消粘接工序中的内板的尺寸矫正,不用从所述内板侧支撑两面板的粘接区域,而在用夹具只从所述外板侧按压的状态下保持两面板的粘接区域。这样,通过取消内板的尺寸矫正,能够降低此后的干燥工序中的加热温度,并且能够降低夹具对外板的外观设计面的压力。由此,能够抑制外部的外观设计面的变形,所以能够减少检查工序以及修整工序的工时,从而缩短树脂面板部件的制造产距时间。
在所述的制造方法中,当用夹具过度压入外板时,有可能经由外板,内板被夹具压入而变形。因此,优选从外板侧用夹具缓缓地压入两面板的粘接区域(外周部),从而可靠地避免内板的变形(尺寸矫正)。具体地说,优选以与内板非接触的状态,保持外板的外观设计面中的至少被夹具按压的区域。
在所述制造方法中,用夹具从外观设计面侧按压外板,并且用内板从与外观设计面相反的一侧支撑。此时,优选在内板中的支撑外板的部分上设置向外板侧突出的突出部。例如,为了确保与外板之间的粘接间隙,有时在内板的外周部设置有向外板侧突出的加强肋。在该加强肋的一部分区域上设置有比其他区域更向所述外板侧突出的突出部,通过使该突出部抵接到外板上,能够用内板支撑外板的规定的部位。这种情况下得到的车体的树脂面板部件,是通过粘接剂连接树脂制内板和树脂制外板构成,并且沿着所述内板的外周,设置有向所述外板侧突出的加强肋,该加强肋的一部分区域上设置有比邻接的区域更向所述外板侧突出的突出部,所述加强肋的突出部抵接到设置有所述外板的外观设计面的区域,所述加强肋中的突出部以外的区域与设置有所述外板的外观设计面的区域非接触。
有时外板上设置有特征线(弯曲线)。当外板上设置有弯曲成谷形的特征线(character)时,由于成形收缩的影响,很多情况下特征线的弯曲角度比要求的形状小。此时,通过用夹具按压外板的外观设计面中的特征线的两侧的区域,并且使被用夹具按压的区域之间的区域抵接到内板上,能够扩大特征线的弯曲角度,从而将外板矫正为要求的形状。
如以往那样,当通过在用夹具夹持内板和外板的粘接区域的状态下加热来进行尺寸矫正时,虽然能够保证由夹具夹持的粘接区域的尺寸精度,但是不能保证其他的区域的尺寸精度。例如,面板部件的内板上安装有各种部件(铰链、缓冲橡胶、锁止销等),但是安装这些部件的安装面通常避开粘接区域设置。因此,在如上所述的尺寸矫正方法中,不能保证设置在粘接区域以外的上述的安装面的尺寸精度。
如上所述,通过取消内板和外板的粘接区域的夹持加压,也能够支撑内板中的与外板的粘接区域以外的区域。具体地说,能够支撑内板中的安装其他部件的安装面(例如,铰链安装面以及缓冲橡胶安装面),由此,能够保证安装面的尺寸精度。
如以上所述,在本发明中,当制造车体的树脂面板部件时,通过取消内板的尺寸矫正,能够降低干燥工序中的加热温度以及压力。由此,能够抑制外观设计面的变形,所以能够削减检查工序以及修整工序的工时,从而缩短面板部件的制造产距时间。
附图说明
图1是后背箱门的制造工序的流程图。
图2的(A)是从车体后方侧观察内板的主视图,(B)是(A)图的B-B断面图。
图3是下夹具的俯视图。
图4是表示将下外板叠放在平放的内板之上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5的(A)是图4的A-A断面图,(B)是图4的B-B断面图,(C)是图4的C-C断面图,(D)是图4的D-D断面图。
图6的(A)是将下外板以及上外板叠放在平放的内板之上的状态的俯视图,(B)是(A)图的B-B断面图。
图7的(A)是下部上夹具的仰视图,(B)是其侧面图。
图8是表示用按压部件按压下外板以及上外板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9的(A)是图8的A-A断面图,(B)是图8的B-B断面图,(C)是图8的C-C断面图。
图10是从X方向观察图8的侧面图。
图11的(A)是上部上夹具的仰视图,(B)是其侧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中,对按照图1所示的工序制造作为车体的树脂面板部件的树脂后背箱门的情况进行说明。具体地说,首先,分别由树脂注塑成形外板以及内板(步骤S1a、S2a)。外板由不含增强材料的树脂形成,例如用聚丙烯(PP)形成。内板由含有增强材料的树脂材料形成,例如由含有玻璃纤维的聚丙烯(PP)形成。内板的树脂材料中的玻璃纤维的配比为例如30wt%以上。
对外板进行涂装(步骤S1b),然后,在粘接面上涂覆底漆(步骤S1c)。另一方面,对于内板,对粘接面进行电晕处理或等离子处理等预处理(步骤S2b),并且,在粘接面上涂覆底漆(步骤S2c)。然后,在内板上装配各种部件(步骤S2d)。
并且,利用未图示的涂覆装置(例如涂覆机器人)在内板的粘接面上涂覆粘接剂(步骤S2e)。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的(A)所示,在内板10的整个外周部设置粘接面11,并且在内板10的窗孔W的整个周围设置粘接面12,这些粘接面11、12的整个周长被连续地涂覆粘接剂G。内板10具备包围窗孔W的玻璃安装区域10A、设置在玻璃安装区域10A的下方的下部区域10B、以及设置在玻璃安装区域10A的上方的上部区域10C。粘接面11中、设置在玻璃安装区域10A以及下部区域10B的区域大致面对车体后方侧(图2的(A)的纸面近前侧),设置在上部区域10C上的粘接面11大致面对车体上方侧(参照图2的(B))。并且,粘接剂G除了如上所述涂覆到内板上之外,也可以涂覆到外板上,或内板以及外板双方都涂覆。
然后,在借助粘接剂使内板和外板叠合的状态下放置到夹具上(图1的步骤S3)。并且,将内板以及外板连同夹具一起投入加热装置,使粘接剂硬化(步骤S4)。将各种部件装配到这样接合的内板以及外板的一体部件上(步骤S5)。并且,检测外板的外观设计面有无变形等(步骤S6),当在检查工序中发现不良情况时,进行抛光等修整工序(步骤S7)。然后,将被判定为合格品的制品出货(步骤S8)。
以下,详细地说明上述工序中的使内板和外板叠合并粘接的工序(步骤S3)。
首先,将已涂覆粘接剂G的内板10(参照图2)放置到图3所示的下夹具40上。具体地说,将内板10车体前方侧的面朝向下方并且大致水平的状态下,放置到下夹具40上。详细地说,边将设置在下夹具40上的定位销(省略图示)***到设置在内板10上的孔(省略图示)中,边将内板10放置到多个支撑部41上。此时,内板10由定位销在车宽度方向以及车体上下方向(图2的左右以及上下方向)上定位,并且由支撑部41在车体前后方向(与图2的纸面垂直的方向)上定位。
内板10的车体前方侧的面(图2的(A)的纸面背面侧的面)设置有安装其他部件的安装面。在本实施方式中,对于内板10,作为安装面设置有铰链安装面14以及缓冲橡胶安装面15a、15b。铰链安装面14设置在内板10的上部区域10C的车宽度方向分隔开的两个位置上。缓冲橡胶安装面15a设置在内板10的玻璃安装区域10A的车宽度方向两端附近,尤其是,设在设置于内板10的外周的粘接面11的角部C1附近。缓冲橡胶安装面15b设置在内板10的下部区域10B的车宽度方向两端附近,尤其是,设在设置于内板10的外周的粘接面11的角部C2附近。铰链安装面14以及缓冲橡胶安装面15a、15b设置在与粘接面11、12不同的区域,在图示例子中,设置在粘接面11、12之间的区域。
如图3所示,下夹具40的支撑部41设置在支撑内板10的铰链安装面14以及缓冲橡胶安装面15a、15b的位置。即,在将内板10放置在下夹具40上的状态下,内板10中只有铰链安装面14以及缓冲橡胶安装面15a、15b由支撑部41从下方支撑,其他的区域没有来自下方的支撑。
接着,如图4所示,将下外板20放置到内板10上(图4中省略了下夹具40的图示)。下外板20具备包围窗孔W的下半部分的玻璃安装区域20A、和设置在玻璃安装区域20A的下方的外观设计面区域20B。玻璃安装区域20A与外观设计面区域20B相比,在车体前方侧(纸面内侧)低一级。外观设计面区域20B设置有特征线(弯曲线),图示的例子中设置有弯曲成谷状(凹状)的特征线CL1和弯曲成山形(凸状)的特征线CL2(参照图10)。
当将下外板20放置到内板10上时,如图5的(A)所示,设置于内板10的玻璃安装区域10A的凸起16***到设置在下外板20的玻璃安装区域20A的孔21中。由此,下外板20相对于内板10,在车宽度方向以及车体上下方向被定位。此时,设置在内板10上的螺钉孔17和设置在下外板20上的孔22配置在同轴上。下外板20放置在涂覆于内板10的粘接面11、12上的粘接剂G上,内板10和下外板20的外观设计面区域20B在整个区域变为非接触的状态。
并且,通过安装人员用手将下外板20的外观设计面区域20B压入下方(内板10侧),下外板20的外观设计面区域20B和内板10的下部区域10B通过卡合机构结合。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4和图5的(B)所示,下外板20的大致中央部设置有凹部25,该凹部25设置有突出到内板10侧的爪23以及凸起24。通过安装人员将下外板20的凹部25压向下方,下外板20的爪23***到内板10的孔中。由此,爪23和内板10卡合,下外板20的外观设计面区域20B和内板10的下部区域10B结合。此时,通过下外板20的凸起24嵌合到设置于内板10的孔中,下外板20相对于内板10在车宽度方向上被定位。
当如上所述安装人员向下方按入下外板20时,内板10和下外板20接触,介于两面板10、20之间的粘接剂G有可能中途就没了。在本实施方式中,沿着内板10的粘接面11、12的边缘设置有突出到下外板20侧的加强肋18。具体地说,在内板10的玻璃安装区域10A,如图5的(A)所示,沿着粘接面11、12的两侧的边缘设置有突出到下外板20侧的加强肋18。在内板10的下部区域10B,如图5的(C)、(D)所示,沿着粘接面11的外侧的边缘设置有加强肋18。由于当内板10和下外板20接近时,通过所述加强肋18和下外板20抵接,在内板10的粘接面11、12和下外板20之间能够确保车体前后方向的间隙,所以能够将粘接剂G可靠地保持在该间隙中。
接着,如图6所示,将上外板30放置到内板10上(图6中省略了下夹具40的图示)。上外板30具有包围窗孔W的上半部分的玻璃安装区域30A、和设置于玻璃安装区域30A的上方的外观设计面区域30B。如图6的(B)所示,外观设计面区域30B设置有向车体后方侧鼓出地弯曲的阻流板33、和从阻流板33的上端向车体前方侧延伸的上面部34。从外观设计面区域20B的阻流板33的下端延伸到车体下方的区域成为玻璃安装区域30A。
当将上外板30放置到内板10之上时,与图5的(A)所示的情况相同,将设置在内板10的玻璃安装区域10A的凸起***到设置在上外板30的玻璃安装区域30A上的孔31中。由此,上外板30相对于内板10在车宽度方向以及车体上下方向被定位。此时,设置在内板10上的螺钉孔和设置在上外板30上的孔32配置在同轴上。如图6的(B)所示,为了确保上外板30和内板10之间的粘接间隙,在内板10的上部区域10C沿粘接面11的外侧的边缘,设置加强肋18。
然后,下外板20以及上外板30的玻璃安装区域20A、30A和内板10的玻璃安装区域10A通过卡合机构结合。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外板20、30的孔22、32,将作为卡合机构的螺钉紧固连接到内板10的玻璃安装区域10A的螺钉孔17(参照图5的(A))中,使外板20、30的玻璃安装区域20A、30A和内板10的玻璃安装区域10A结合。然后,将涂覆了粘接剂的玻璃放置到外板20、30的玻璃安装区域20A、30A上(省略图示)。此时,由于外板20、30的玻璃安装区域20A、30A被玻璃的非透明部覆盖,所以处于从外部看不见的状态。
如上所述,在由螺钉连接内板10和外板20、30的状态下,在下外板20的外观设计面区域20B和内板10的粘接区域P1,两面板10、20几乎整个区域为非接触。具体地说,如图5的(C)所示,下外板20的外观设计面区域20B和内板10的下部区域10B的加强肋18之间几乎整个区域形成车体前后方向的间隙S。另一方面,在内板10的下部区域10B的加强肋18的一部分区域上设置有比其他的区域进一步向下外板20侧突出的突出部18a(参照图10)。如图5的(D)所示,该突出部18a抵接到下外板20中的特征线CL1附近的区域上。
另外,在上外板30的外观设计面区域30B和内板10的粘接区域P2中,两面板10、30几乎整个区域为非接触,在图示例子中整个区域为非接触。具体地说,如图6的(B)所示,在上外板30的上面部34和内板10的上部区域10C的加强肋18之间形成车体上下方向的间隙。
接着,将图7所示的下部上夹具50装配到下夹具40上(参照图3)。下部上夹具50具备框架51、设置在框架51四角的脚部52、定位部件53和按压部件54。使下部上夹具50降低,边将下夹具40的定位销43(参照图3)***定位部件53的孔53a中,边将下部上夹具50的脚部52放置到下夹具40的放置台44(参照图3)上。由此,如图8所示,设置在下部上夹具50上的按压部件54从上方按压下外板20的外观设计面区域20B的外周部,并压入到规定的位置(图8中省略了下夹具40的一部分图示)。用按压部件54按压下外板20的外观设计面中的两面板10、20的粘接区域P1。但是,在下外板20的外观设计面的特征线CL1、CL2附近不能用按压部件54按压。利用按压部件54产生的下外板20的压入量能够通过在下部上夹具50的脚部52和下夹具40的放置台44之间***垫片(省略图示)调整。在这种状态下,由未图示的夹紧机构固定下部上夹具50和下夹具40。
此时,以与内板10非接触的状态保持下外板20的外观设计面区域20B中的至少由按压部件54按压的整个区域。具体地说,如图9的(B)所示,下外板20的外观设计面区域20B中的由下部上夹具50的按压部件54按压的区域被压入到规定的位置。此时,以非接触的状态保持外板20和内板10的粘接面11的加强肋18,从而在它们之间保持车体前后方向上的间隙S。另一方面,如图9的(C)所示,下外板20的外观设计面区域20B中的谷形的特征线CL1附近不由按压部件54按压,由内板10的加强肋18的突出部18a从下方支撑。即,下外板20的外观设计面20B中的与内板10的接触区域P1,除了与内板10的加强肋18的凸部18a的接触部分,其他所有区域都与内板10为非接触。
刚成形之后(粘接前)的下外板20如图10中用虚线夸张地表示的那样,由于成形收缩的影响,特征线CL1的两侧的区域变为与要求的位置相比竖起的状态。因此,如图10中实线所示,在由内板10的加强肋18的突出部18a从下方支撑下外板20中的特征线CL1附近的状态下,通过由按压部件54将其两侧的区域压入到下方,能够将下外板20矫正为要求的形状。
接着,将图11所示的上部上夹具60装配到下夹具40上(参照图3)。上部上夹具60具备框架61、设置在框架61四角的脚部62、定位部件63和按压部件64。使上部上夹具60降低,边将下夹具40的定位销45(参照图3)***定位部件63的孔63a中,边将上部上夹具60的脚部62放置到下夹具40的放置台46(参照图3)上。由此,设置在上部上夹具60上的按压部件64从上方按压上外板30,并压入到规定的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9的(A)所示,上部上夹具60的按压部件64将上外板30的阻流板33向下方(车体前方侧)压入到规定位置。此时,以整个区域非接触的状态保持上外板30的外观设计面区域30B和内板10的上部区域10C。利用按压部件64产生的上外板30的压入量,能够通过在上部上夹具60的脚部62和下夹具40的放置台46之间***垫片(省略图示)调整。由此,能够进行上外板30和内板10在车体前后方向上的定位。在这种状态下,由未图示的夹紧机构固定上部上夹具60和下夹具40。
然后,用设置在下夹具40上的按压部件47将上外板30沿水平方向压入。具体地说,如图8和图9的(A)所示,用按压部件47沿水平方向压入上外板30的上面部34,从而相对于内板10在车体上下方向上被定位。在图示例子中,用按压部件47按压上外板30的外观设计面中的与内板10的粘接区域P2。由此,矫正上外板30的位置以及形状。此时,以与内板10非接触的状态保持上外板30的外观设计面区域30B的整个区域。
由此,内板10、下外板20以及上外板30利用下夹具40、下部上夹具50以及上部上夹具60保持。然后,从下夹具40上卸下上部上夹具60。此时,由于上外板30的玻璃安装区域30A通过螺钉连接到内板10的玻璃安装区域10A,并且用按压部件47沿水平方向按压上外板30的上面部34,因此即使卸下上部上夹具60,也能够保持上外板30与内板10的相对位置。然后,通过在内板10以及外板20、30装配到下夹具40以及下部上夹具50上的状态下,投入干燥炉加热,使粘接剂G硬化,从而完成面板部件(后背箱门)。
这样,通过在搬入到干燥工序前卸下上部上夹具60,能够削减使用上部上夹具60的数量,从而降低成本。在本实施方式中,下夹具40以及下部上夹具50考虑干燥工序的产距时间,设置多个,但上部上夹具60只设置一个,只用于上外板30在车体前后方向上的定位。具体地说,将上部上夹具60装配到下夹具40上,进行上外板30在车体前后方向上的定位,在用下夹具40的按压部件47按压上外板30的上面部34后,将上部上夹具60从下夹具40上卸下,安装到下一工件的下夹具40上。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取消外板20、30的外观设计面区域20B、30B和内板10的粘接区域P1、P2的夹持加压,不用从内板10侧支撑粘接区域P1、P2,只用夹具(按压部件54、47)从外板20、30侧按压(参照图9)。由此,由于内板10不必通过夹具进行尺寸矫正,所以能够降低此后的干燥工序中的加热温度,例如能够设定到50℃以下。另外,由于按压部件54、47可以只用矫正外板20、30的力压入即可,所以能够降低由按压部件54、47产生的对外板20、30的外观设计面的压力。如以上所述,通过降低干燥工序中的加热温度,并降低由按压部件产生的对外观设计面的压力,抑制了外板20、30的外观设计面的变形,因此能够削减此后的检查工序以及修整工序的工时,从而缩短产距时间。这样,通过缩短后背箱门的制造产距时间,也能够进行所谓的顺序生产,即,在车体主体的制造过程中(例如喷漆工序结束时)开始制造后背箱门,并在车体的装配工序中将后背箱门装配到车体主体上。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外板20、30中的加热时由按压部件54、47按压的区域与内板10非接触。由此,由于内板10不用经由外板20、30,由按压部件54、47压入,所以能够可靠地避免粘接工序中的内板10的变形(尺寸矫正)。
另外,如上所述,通过取消对外板20、30和内板10的粘接区域P1、P2的夹持加压,能够支撑内板10中的粘接区域P1、P2以外的区域。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从下方支撑内板10中的安装其他部件的安装面(本实施方式中的铰链安装面14以及缓冲橡胶安装面15a、15b),能够保证这些安装面14、15a、15b的尺寸精度(尤其是,车体前后方向的位置精度)。特别是通过只从下方支撑内板10中的所述安装面14、15a、15b,就能够将所有上述的安装面14、15a、15b分别可靠地抵接到支撑部41上,所以安装面14、15a、15b的尺寸精度的可靠性提高。
另外,对于外板20、30的玻璃安装区域20A、30A不需要高精度地管理尺寸,所以不需要用上夹具50、60按压进行矫正。在本实施方式中,用螺钉将外板20、30的玻璃安装区域20A、30A和内板10的玻璃安装区域10A结合。由此,不需要用夹具按压外板20、30的玻璃安装区域20A、30A,所以能够简化按压外板20、30的上夹具50、60,实现低成本化。
但是,当在内板10的加强肋18和外板20、30的外观设计面区域20B、30B抵接的状态下加热时,有可能在外板30的外观设计面中与内板10的加强肋18接触的部分形成微小的***。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由于外板20、30的外观设计面区域20B、30B和内板10的加强肋18几乎在整个区域(除了突出部18a的区域)为非接触,所以能够防止形成因加强肋18引起的外观设计面的***部分。另外,如图9的(C)所示,虽然内板10的加强肋18的突出部18a和下外板20的外观设计面区域20B抵接,但是通过取消内板10的尺寸矫正,能够降低加热温度,所以外板20难以变形,从而难以因与加强肋18的突出部18a的接触而在外观设计面上形成***部分。并且,由于加强肋18设置在粘接面11的外侧的边缘,所以假设即使因与加强肋18的突出部18a相抵接而在下外板20的外观设计面上形成了微小的***部分时,由于该***部分形成在外观设计面的边缘附近,所以也几乎不会造成外观上的问题。
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例如,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表示了在内板10的加强肋18中的特征线CL1附近设置突出部18a的情况,但除此之外,也可以在应该从内板10侧支撑外板20、30的位置设置加强肋的突出部。例如,在内板10的上部区域10C的加强肋18的一部分区域上设置进一步向外板30侧突出的突出部,也可以使该突出部抵接到上外板30的上面部34上。这种情况下,优选不用按压部件按压外板20、30中的由加强肋的突出部支撑的区域。
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表示了在粘接工序中,从下方只支撑内板10中的铰链安装面14以及缓冲橡胶安装面15a、15b的情况,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在上述的安装面基础上,或者替代上述的安装面的一部分,还支撑安装锁止销的锁止销安装面。
另外,本发明的制造方法不限定于后背箱门,也能够适用于设置在车体上的其他树脂面板部件(例如,侧门或罩)。
本国际申请要求基于2017年5月23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即日本特愿2017-101632号的优先权,该日本专利申请即日本特愿2017-101632号的全部内容以引用方式并入到本国际申请中。
关于本发明的特定实施方式的上述说明只是例示。所述的说明并非没有遗漏或者旨在完全按照记载的方式来限制本发明。依照上述的记载内容,进行许多变形和改变都是可能的,这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是显而易见的。
附图标记说明
10…内板
10A…玻璃安装区域
10B…下部区域
10C…上部区域
11、12…粘接面
14…铰链安装面
15a、15b…缓冲橡胶安装面
20…下外板
20A…玻璃安装区域
20B…外观设计面区域
30…上外板
30A…玻璃安装区域
30B…外观设计面区域
40…下夹具
41…支撑部
47…按压部件
50…下部上夹具
54…按压部件
60…上部上夹具
64…按压部件
CL1…谷形的特征线
CL2…山形的特征线
G…粘接剂
P1、P2…粘接区域
W…窗孔

Claims (4)

1.一种车体的树脂面板部件的制造方法,用于粘接树脂制的内板和树脂制的外板,制造车体的树脂面板部件,
所述车体的树脂面板部件的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包括如下工序:
在所述内板以及所述外板的至少一方上涂覆粘接剂;
使所述内板和所述外板重叠,对于两面板的粘接区域,不用从所述内板侧进行支撑,而在只从所述外板侧用夹具按压的状态下进行保持;以及
使介于两面板之间的粘接剂硬化。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体的树脂面板部件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以与所述内板非接触的状态保持所述外板中被用所述夹具按压的区域。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体的树脂面板部件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板设置有弯曲成谷形的特征线,用所述夹具按压所述外板的外观设计面中的所述特征线的两侧的区域,并使被所述夹具按压的区域之间的区域与所述内板抵接。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车体的树脂面板部件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支撑所述内板中的安装其他部件的安装面。
CN201880008252.5A 2017-05-23 2018-03-15 车体的树脂面板部件及其制造方法 Pending CN110248829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101632A JP6744254B2 (ja) 2017-05-23 2017-05-23 車体の樹脂パネル部品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17-101632 2017-05-23
PCT/JP2018/010252 WO2018216323A1 (ja) 2017-05-23 2018-03-15 車体の樹脂パネル部品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248829A true CN110248829A (zh) 2019-09-17

Family

ID=6439543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80008252.5A Pending CN110248829A (zh) 2017-05-23 2018-03-15 车体的树脂面板部件及其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200009948A1 (zh)
JP (1) JP6744254B2 (zh)
CN (1) CN110248829A (zh)
WO (1) WO2018216323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034219B2 (en) * 2019-01-25 2021-06-15 Toyota Motor Engineering & Manufacturing North America, Inc. Vehicle doors including torsion bar support assemblies and methods for assembling the same
CN110201840A (zh) * 2019-05-24 2019-09-06 江阴名鸿车顶***有限公司 一种自动涂胶***及其涂胶方法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040001661A (ko) * 2002-06-28 2004-01-07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자동차의 테일게이트 제작방법
JP2005059282A (ja) * 2003-08-08 2005-03-10 Gp Daikyo Corp 樹脂製パネル組立体の組立方法および組立装置
CN102438848A (zh) * 2009-05-14 2012-05-02 全耐塑料公司 一种机动车门的组装方法
EP2653332A2 (en) * 2012-04-18 2013-10-23 Toyota Jidosha Kabushiki Kaisha Resin vehicle door structure
CN105599571A (zh) * 2014-11-13 2016-05-25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树脂面板结构
CN105691168A (zh) * 2014-12-15 2016-06-22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用后尾门的接合方法及车辆用后尾门
CN106015231A (zh) * 2016-07-29 2016-10-12 奇瑞新能源汽车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后背门内外板连接结构及连接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3173721A (ja) * 1987-01-12 1988-07-18 Toyota Motor Corp 樹脂製外板構造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040001661A (ko) * 2002-06-28 2004-01-07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자동차의 테일게이트 제작방법
JP2005059282A (ja) * 2003-08-08 2005-03-10 Gp Daikyo Corp 樹脂製パネル組立体の組立方法および組立装置
CN102438848A (zh) * 2009-05-14 2012-05-02 全耐塑料公司 一种机动车门的组装方法
EP2653332A2 (en) * 2012-04-18 2013-10-23 Toyota Jidosha Kabushiki Kaisha Resin vehicle door structure
CN105599571A (zh) * 2014-11-13 2016-05-25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树脂面板结构
CN105691168A (zh) * 2014-12-15 2016-06-22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用后尾门的接合方法及车辆用后尾门
CN106015231A (zh) * 2016-07-29 2016-10-12 奇瑞新能源汽车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后背门内外板连接结构及连接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00009948A1 (en) 2020-01-09
JP6744254B2 (ja) 2020-08-19
WO2018216323A1 (ja) 2018-11-29
JP2018197015A (ja) 2018-12-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234527A (zh) 车体的树脂面板部件的制造方法
EP0060556B1 (en) Reinforcing material
JP2005510407A (ja) 自動車のモジュラールーフおよびその組立方法
CN110248829A (zh) 车体的树脂面板部件及其制造方法
JP6101211B2 (ja) 連結シール付封入型車両用ウィンドウアセンブリ、及び当該アセンブリを接合する方法
JP5985582B2 (ja) 車両のボンネットの組立方法
JP5690271B2 (ja) 車両ボンネット用ライニング
KR101518354B1 (ko) 유리를 접착에 의해 그것의 홀더 상에 조립하는 방법, 및 상기 방법을 구현하는 수단
JP2013129265A (ja) 樹脂製パネルの接合構造
CN101067471B (zh) 汽车中的容器
CN112277593A (zh) 一种氢能汽车车门
JP2006264426A (ja) 車両用サイドミラーのシール構造
CN105683031A (zh) 用于密封和/或加强腔体的挡板或加强元件以及用于生产这种挡板或加强元件的方法
CZ2011396A3 (cs) Lemovaný spoj
KR20190071740A (ko) 가변 비율 접착제 도포
JP6743462B2 (ja) 異種材料接着構造
RU2704760C2 (ru) Конструкция кузова автотранспортного средства
US20180184536A1 (en) Multi-part devic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is multi-part device
JP6036924B2 (ja) 樹脂製パネルの接合構造
KR20090039998A (ko) 차량용 도어 제조방법
JP2015182592A (ja) 自動車用外装部品
JP4218411B2 (ja) 車体パネルのヘミングエッジ部のシーリング方法
CN116788014A (zh) 车辆门盖连接结构、车辆及车辆门盖连接方法
US9327769B2 (en) Vehicles having internal body cavity seals and methods of assembling the same
CN216173885U (zh) 具有翻转功能的固化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90917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