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194030B - 轮胎 - Google Patents

轮胎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194030B
CN110194030B CN201910003988.XA CN201910003988A CN110194030B CN 110194030 B CN110194030 B CN 110194030B CN 201910003988 A CN201910003988 A CN 201910003988A CN 110194030 B CN110194030 B CN 11019403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roove
tire
shoulder
main groove
width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003988.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194030A (zh
Inventor
目黑佑弥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mitomo Rubber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mitomo Rubber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mitomo Rubber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Sumitomo Rubber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1019403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19403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19403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19403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11/12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narrow slits or incisions, e.g. sipes
    • B60C11/1259Depth of the sip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11/12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narrow slits or incisions, e.g. sipes
    • B60C11/1272Width of the sipe
    • B60C11/1281Width of the sipe different within the same sipe, i.e. enlarged width portion at sipe bottom or along its length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11/12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narrow slits or incisions, e.g. sipes
    • B60C11/1259Depth of the sipe
    • B60C2011/1268Depth of the sipe being different from sipe to sip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11/12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narrow slits or incisions, e.g. sipes
    • B60C11/1272Width of the sipe
    • B60C2011/1286Width of the sipe being different from sipe to sip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ir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轮胎,能够维持优异的噪音性能,并且提高泥泞性能。轮胎具有胎面部(2)。胎面部(2)包括:胎面端(Te)侧的胎肩主沟(3)、轮胎赤道(C)侧的胎冠主沟(4)以及划分在上述二者之间的中间陆地部(5)。在中间陆地部(5)设置有第1中间横沟(10)。第1中间横沟(10)由从胎冠主沟(4)向轮胎轴向外侧延伸的内侧沟(11)、和从胎肩主沟(3)向轮胎轴向内侧延伸的外侧沟(12)以在轮胎周向上错开的状态相互连通而成。外侧沟(12)的沟宽随着从与内侧沟(11)连通的连通部(13)朝向胎肩主沟(3)而平滑地逐渐增大。

Description

轮胎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有中间横沟的轮胎。
背景技术
在下述专利文献1中提出了具有横向主沟的充气轮胎,该横向主沟包括在轮胎周向上错位的两个横向主沟部。这种横向主沟能够发挥排水性能,并且抑制泵送音。
另一方面,上述轮胎虽适合作为在差路面行驶的四轮驱动车用轮胎使用,但是在泥泞性能方面存在进一步改善的余地。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3-326919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而提出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维持优异的噪音性能,并且提高泥泞性能的轮胎。
本发明提供一种轮胎,具有胎面部,上述胎面部包括:胎面端侧的胎肩主沟、轮胎赤道侧的胎冠主沟以及划分在上述胎肩主沟与上述胎冠主沟之间的中间陆地部,在上述中间陆地部设置有第1中间横沟,上述第1中间横沟由从上述胎冠主沟向轮胎轴向外侧延伸的内侧沟、和从上述胎肩主沟向轮胎轴向内侧延伸的外侧沟以在轮胎周向上错开的状态相互连通而成,上述外侧沟的沟宽随着从与上述内侧沟连通的连通部朝向上述胎肩主沟而平滑地逐渐增大。
在本发明的轮胎中,优选上述连通部的轮胎周向的长度为上述内侧沟的沟宽的30%以下。
在本发明的轮胎中,优选在上述中间陆地部设置有沿轮胎周向延伸的中间纵向细沟,上述内侧沟和上述外侧沟经由上述中间纵向细沟连通。
在本发明的轮胎中,优选上述外侧沟的最大的沟宽为上述外侧沟的最小的沟宽的1.20倍以上。
在本发明的轮胎中,优选上述内侧沟包括沟宽随着朝向上述连通部而扩大的部分。
在本发明的轮胎中,优选上述内侧沟的最大的沟宽为上述内侧沟的最小的沟宽的1.20倍以上。
在本发明的轮胎中,优选在上述中间陆地部设置有第2中间横沟,上述第2中间横沟由从上述胎冠主沟向轮胎轴向外侧延伸的内侧沟、和从上述胎肩主沟向轮胎轴向内侧延伸的外侧沟以在轮胎周向上错开的状态相互连通而成,在上述第2中间横沟中,使该第2中间横沟的上述外侧沟沿其长度方向延伸而成的假想区域不与该第2中间横沟的上述内侧沟相交。
在本发明的轮胎中,优选上述第2中间横沟的上述外侧沟与缺口部连接,该缺口部包括在上述第2中间横沟的上述外侧沟的沟壁与上述中间陆地部的踏面之间形成的倾斜部,上述假想区域为不包含上述缺口部而使上述第2中间横沟的上述外侧沟沿其长度方向延伸而成的区域。
在本发明的轮胎中,优选上述第1中间横沟具有与上述胎冠主沟连接的内端部、和与上述胎肩主沟连接的外端部,上述内端部具有比上述外端部小的深度。
在本发明的轮胎中,优选上述连通部具有比上述外端部小的深度。
在本发明的轮胎的中间陆地部设置有第1中间横沟。第1中间横沟由从胎冠主沟向轮胎轴向外侧延伸的内侧沟、和从胎肩主沟向轮胎轴向内侧延伸的外侧沟以在轮胎周向上错开的状态相互连通而成。
第1中间横沟在泥泞路面行驶时,在沟内将泥土压固,并将其剪断,而产生大的牵引性。另外,上述内侧沟和外侧沟在干燥路面行驶时,利用其连通部能够阻碍第1中间横沟与路面接地时的沟内空气的移动,进而能够减小第1中间横沟的泵送音。
本发明的第1中间横沟的外侧沟的沟宽随着从与内侧沟连通的连通部朝向胎肩主沟而平滑地逐渐增大,因此,例如当在泥泞路面上转弯时,能够在外侧沟内将泥进一步强烈地压固,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泥泞性能。特别是,外侧沟由于所作用的接地压力的变化比内侧沟大,因此变形量相对大。因此,外侧沟能够比内侧沟更强烈地压固内部的泥,并且利用其变形能够容易地排出已压固的泥。因此,第1中间横沟能够长时间持续地发挥优异的泥泞性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的胎面部的展开图。
图2是图1的中间陆地部的放大图。
图3是图2的第1中间横沟和第2中间横沟的放大图。
图4的(a)是图2的A-A线剖视图,图4的(b)是图2的B-B线剖视图。
图5是图1的胎肩陆地部的放大图。
图6是图5的C-C线剖视图。
图7是图1的胎冠陆地部的放大图。
图8是比较例的轮胎的胎面部的展开图。
附图标记的说明
2…胎面部;3…胎肩主沟;4…胎冠主沟;5…中间陆地部;10…第1中间横沟;11…内侧沟;12…外侧沟;13…连通部;Te…胎面端;C…轮胎赤道。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附图说明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
图1是本实施方式的轮胎1的胎面部2的展开图。本实施方式的轮胎1例如作为轿车的充气轮胎使用,优选使用于以在差路面行驶为前提的SUV。但是,本发明的轮胎1并不限定于这种方式。
如图1所示,在胎面部2设置有在胎面端Te侧沿轮胎周向连续地延伸的胎肩主沟3、和在轮胎赤道C侧沿轮胎周向连续地延伸的胎冠主沟4。
胎面端Te是指:在充气轮胎的情况下,对组装于正规轮辋并填充有正规内压的无负荷的正规状态的轮胎1加载正规负载且以0度外倾角接地于平面时的轮胎轴向最外侧的接地位置。在未特殊说明的情况下,轮胎各部分的尺寸等是在正规状态下测定出的值。
“正规轮辋”是指在包括轮胎所依据的规格在内的规格体系中,针对每个轮胎而规定该规格的轮辋,例如若为JATMA,则为“标准轮辋”,若为TRA则为“Design Rim”,若为ETRTO则为“Measuring Rim”。
“正规内压”是指在包括轮胎所依据的规格在内的规格体系中,针对每个轮胎而规定各规格的气压,若为JATMA则为“最高气压”,若为TRA则为表“TIRE LOAD LIMITS ATVARIOUS COLD INFLATION PRESSURES”所记载的最大值,若为ETRTO则为“INFLATIONPRESSURE”。
“正规负载”是指在包括轮胎所依据的规格在内的规格体系中,针对每个轮胎而规定各规格的负载,若为JATMA则为“最大负荷能力”,若为TRA则为表“TIRE LOAD LIMITS ATVARIOUS COLD INFLATION PRESSURES”所记载的最大值,若为ETRTO则为“LOAD CAPACITY”。
胎肩主沟3在设置于轮胎赤道C和胎面端Te之间的主沟中设置于最靠胎面端Te侧。胎冠主沟4设置于赤道C和胎肩主沟3之间。在本实施方式中,以隔着轮胎赤道C的方式设置有两条胎冠主沟4。胎冠主沟4也可以是:例如在轮胎赤道C上仅设置有一条。
胎肩主沟3例如优选从轮胎赤道C到沟中心线的距离L1为胎面宽度TW的0.20~0.35倍。胎冠主沟4例如优选从轮胎赤道C到沟中心线的距离L2为胎面宽度TW的0.05~0.10倍。胎面宽度TW是指上述正规状态下的从一方的胎面端Te到另一方的胎面端Te的轮胎轴向的距离。
本实施方式的胎肩主沟3例如呈锯齿状地延伸。胎冠主沟4例如呈直线状地延伸。各主沟的沟宽W1例如优选为胎面宽度TW的5.0%~10.0%。此外,在本说明书中,只要未特别说明,各部的沟宽是与沟中心线正交的方向上的沟缘之间的距离。各主沟的沟深例如优选为5~12mm。
在胎面部2设置有胎肩主沟3和胎冠主沟4,由此划分有中间陆地部5、胎肩陆地部6以及胎冠陆地部7。中间陆地部5划分在胎肩主沟3和胎冠主沟4之间。胎肩陆地部6例如划分在胎肩主沟3和胎面端Te之间。胎冠陆地部7例如划分在两条胎冠主沟4之间。
图2示出了中间陆地部5的放大图。如图2所示,在中间陆地部5设置有第1中间横沟10。第1中间横沟10由从胎冠主沟4向轮胎轴向外侧延伸的内侧沟11、和从胎肩主沟3向轮胎轴向内侧延伸的外侧沟12以在轮胎周向上错开的状态相互连通而成。
第1中间横沟10当在泥泞路面行驶时,在沟内将泥压固,并将其剪断,由此产生大的牵引性。另外,内侧沟11和外侧沟12当在干燥路面行驶时,利用其连通部13,能够阻碍第1中间横沟10与路面接地时的沟内空气的移动,进而能够减小第1中间横沟10的泵送音。
此外,本发明的第1中间横沟10的外侧沟12由于沟宽随着从与内侧沟11连通的连通部13朝向胎肩主沟3而平滑地逐渐增加,因此,例如当在泥泞路面上转弯时,能够在外侧沟内将泥进一步强烈地压固,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泥泞性能。特别是,外侧沟12由于所作用的接地压力的变化比内侧沟11大,因此变形量相对大。因此,外侧沟12能够比内侧沟11更强烈地压固内部的泥,并且利用其变形能够容易地排出已压固的泥。因此,第1中间横沟10能够长时间持续地发挥优异的泥泞性能。
在本实施方式的中间陆地部5例如设置有沿轮胎周向延伸的中间纵向细沟14。中间纵向细沟14例如优选沿着轮胎周向呈直线状地延伸。中间纵向细沟14例如具有小于各主沟的沟宽和沟深。中间纵向细沟14的沟宽W2例如优选为胎冠主沟4的沟宽的0.10~0.20倍。中间纵向细沟14的沟深例如优选为胎冠主沟4的沟深的0.40~0.70倍。本实施方式的内侧沟11和外侧沟12经由该中间纵向细沟14而连通。由此,内侧沟11和外侧沟12的连通部13构成中间纵向细沟14的一部分。
图3示出了第1中间横沟10的放大图。如图3所示,内侧沟11和外侧沟12的连通部13的轮胎周向的长度L3,优选至少小于内侧沟11的最小的沟宽W3和外侧沟12的最小的沟宽W4。这种连通部13能够可靠地抑制第1中间横沟10的泵送音。
连通部13的上述长度L3优选为内侧沟11的最大的沟宽W5(如图2所示,以下相同)的50%以下,更优选为30%以下,优选为5%以上,更优选为10%以上。这种连通部13能够均衡地提高噪音性能和泥泞性能。
外侧沟12的最大的沟宽W6优选为外侧沟12的最小的沟宽W4的1.20倍以上。具体而言,上述沟宽W6优选是上述沟宽W4的1.50~1.80倍。
为了提高泥泞性能,内侧沟11优选包括随着朝向连通部13而沟宽扩大的部分。另外,内侧沟11的最大的沟宽W5优选为内侧沟11的最小的沟宽W3的1.20倍以上。具体而言,上述沟宽W5优选是上述沟宽W3的1.20~1.50倍。这种内侧沟11能够抑制噪音性能的下降,并且提高泥泞性能。
内侧沟11和外侧沟12优选相对于轮胎轴向以相同的方向倾斜。内侧沟11和外侧沟12相对于轮胎轴向的角度θ1例如优选是30~50°。这种第1中间横沟10能够均衡地提高泥泞路面行驶时的牵引性能和转弯性能。
图4的(a)示出了图2的第1中间横沟10的A-A线剖视图。如图4的(a)所示,第1中间横沟10例如具有主沟的深度的70%以上的深度。第1中间横沟10例如在包括连通部13的区域具有沟底***而成的第1***部16。由此,内侧沟11的连通部13侧的端部和外侧沟12的连通部13侧的端部的深度变浅。另外,连通部13具有比第1中间横沟10的与胎肩主沟3连接的外端部10a小的深度。第1***部16的深度d2是第1中间横沟10的最大的深度d1的0.60~0.75倍。这种第1***部16不仅能够提高泥泞性能和噪音性能,还能够期待连通部13的偏磨损的抑制效果。
第1中间横沟10具有与胎冠主沟4连接的内端部10b***而成的第2***部17。第2***部17例如优选以与上述第1***部16相同的深度构成。由此,内端部10b具有比外端部10a小的深度。这种具有第2***部17的第1中间横沟10能够进一步减小泵送音。
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中间陆地部5设置有第2中间横沟20。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中间横沟10和第2中间横沟20沿轮胎周向交替地设置。第2中间横沟20由从胎冠主沟4向轮胎轴向外侧延伸的内侧沟21、和从胎肩主沟3向轮胎轴向内侧延伸的外侧沟22以在轮胎周向上错开的状态相互连通而成。本实施方式的第2中间横沟20使内侧沟21和外侧沟22经由中间纵向细沟14连通。
在第2中间横沟20中,将外侧沟22沿其长度方向延伸而成的假想区域不与内侧沟21交叉。这种第2中间横沟20产生与第1中间横沟10不同频段的泵送音,进而有助于使各横沟产生的泵送音白噪音化。
第2中间横沟20的外侧沟22和内侧沟21与缺口部24连接,该缺口部24包括在上述第2中间横沟20的沟壁和中间陆地部5的踏面之间形成的倾斜面。上述假想区域是不包含缺口部24而使外侧沟12沿其长度方向延伸而成的区域。
第2中间横沟20的外侧沟22例如优选为随着从与内侧沟21连通的连通部23朝向胎肩主沟3而沟宽平滑地逐渐增加。第2中间横沟20的外侧沟22的最大的沟度W7优选大于第1中间横沟10的外侧沟12的最大的沟宽W6。
图4的(b)示出了图2的第2中间横沟20的B-B线剖视图。如图4的(b)所示,第2中间横沟20例如在包括连通部23的区域具有沟底***而成的第3***部26。由此,内侧沟21的连通部23侧的端部和外侧沟22的连通部23侧的端部的深度变小。第3***部26的深度d4是第2中间横沟20的最大的深度d3的0.60~0.75倍。
第2中间横沟20具有轮胎赤道C侧的端部***而成的第4***部27。第4***部27例如优选以与上述第3***部26相同的深度构成。具有这种第4***部27的第2中间横沟20能够进一步抑制泵送音。
第2中间横沟20例如优选随着从第3***部26朝向胎面端Te侧而深度逐渐增大。这种第2中间横沟20能够提高泥泞性能,并且使各中间横沟的泵送音进一步白噪音化。
在第2中间横沟20,除上述结构之外,还能够应用第1中间横沟10的结构。
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中间陆地部5例如优选设置有多个中间横纹沟28和多个中间刀槽30。在本说明书中,“刀槽”是指宽度不足1.5mm的切槽。
中间横纹沟28例如一端与胎肩主沟3或胎冠主沟4连通,另一端在中间陆地部5内中断。本实施方式的中间横纹沟28不与中间纵向细沟14连接而是在中间陆地部5内中断。这种中间横纹沟28能够维持中间陆地部5的刚性,并且提高泥泞性能。
中间横纹沟28例如优选向与第一中间横沟10相同的方向倾斜。但是,中间横纹沟28也可以向与第一中间横沟10相反的方向倾斜。在本实施方式中,与胎肩主沟3连通的多个中间横纹沟28的一部分向与第一中间横沟10相反的方向倾斜。
中间横纹沟28例如随着朝向所连通的主沟侧而沟宽逐渐增大。在优选的方式中,中间横纹沟28的沟深也随着朝向所连通的主沟侧而逐渐增大。
中间刀槽30例如包括第1中间刀槽31、第2中间刀槽32以及第3中间刀槽33。第1中间刀槽31例如从胎冠主沟4延伸至中间纵向细沟14。第2中间刀槽32例如从胎肩主沟3延伸至中间纵向细沟14。第3中间刀槽33例如从中间纵向细沟14朝向胎面端Te侧延伸,并且在中间陆地部5内中断。
第1中间刀槽31例如向与第1中间横沟10相反的方向倾斜。第1中间刀槽31至少局部弯折。这种第1中间刀槽31能够在泥泞路面行驶时在多个方向提供摩擦力。
第2中间刀槽32例如优选至少局部弯折。由此,第2中间刀槽32例如包括从中间纵向细沟14向胎面端Te侧延伸的第一部分32a、和向与第1中间横沟10相反的方向倾斜延伸的第2部分32b。这种第2中间刀槽32,能够使中间陆地部5容易适当变形,从而能够抑制在泥泞路面行驶时在第1中间横沟10或第2中间横沟20内堵塞泥。
第3中间刀槽33例如优选向与第1中间横沟10相反的方向倾斜。本实施方式的第3中间刀槽33例如经由中间纵向细沟14与第1中间刀槽31平滑地连续。换言之,使第1中间刀槽31沿其长度方向向胎面端Te侧延伸而成的区域与第3中间刀槽33的端部相交。
图5示出了胎肩陆地部6的放大图。如图5所示,在胎肩陆地部6例如设置有多个胎肩横沟35、多个胎肩横纹沟36以及多个胎肩刀槽40。
胎肩横沟35例如从胎肩主沟3延伸至胎面端Te。胎肩横沟35例如优选沟宽随着朝向胎面端Te侧而逐渐增大。胎肩横沟35的最大的沟宽W8优选是胎肩横沟35的最小的沟宽W9的1.50~2.50倍。这种胎肩横沟35有助于发挥优异的泥泞性能。
图6示出了胎肩横沟35的C-C线剖视图。如图6所示,胎肩横沟35例如在与胎肩主沟3连通的连通部具有沟底***而成的第5***部37。第5***部37的深度d6优选是胎肩横沟35的最大的深度d5的0.60~0.75倍。这种胎肩横沟35能够均衡地提高噪音性能和泥泞性能。
如图5所示,胎肩横纹沟36例如从胎面端Te向轮胎轴向内侧延伸,并在胎肩陆地部6内中断。胎肩横纹沟36例如在比胎肩陆地部6的轮胎轴向的中心位置更靠胎面端Te侧的位置中断。
胎肩陆地部6被上述胎肩横沟35划分为与第1中间横沟10相邻的第1胎肩花纹块38、和与第2中间横沟20相邻的第2胎肩花纹块39。在第1胎肩花纹块38和第2胎肩花纹块39以互不相同的配置方式设置有胎肩刀槽40。
胎肩刀槽40例如包括配置于第1胎肩花纹块38的第1胎肩刀槽41和第2胎肩刀槽42。第1胎肩刀槽41从胎肩主沟3向胎面端Te侧延伸,并在胎肩陆地部6内中断。第2胎肩刀槽42从胎肩横纹沟36向轮胎赤道C侧延伸,并在胎肩陆地部6内中断。
第1胎肩刀槽41和第2胎肩刀槽42分别例如优选具有一个以上的弯折部。本实施方式的第1胎肩刀槽41和第2胎肩刀槽42分别包括两个弯折部。这种各刀槽能够在泥泞路面行驶时在多个方向提供摩擦力。
胎肩刀槽40例如包括配置于第2胎肩花纹块39的第3胎肩刀槽43和第4胎肩刀槽44。第3胎肩刀槽43从胎肩主沟3向胎面端Te侧延伸,并在胎肩陆地部6内中断。第4胎肩刀槽44从胎肩横纹沟36向轮胎赤道C侧延伸,并在胎肩陆地部6内中断。在本实施方式中,第3胎肩刀槽43具有一个弯折部,第4胎肩刀槽44呈直线状地延伸。
第1胎肩刀槽41和第2胎肩刀槽42的刀槽合计长度,优选是第3胎肩刀槽43和第4胎肩刀槽44的刀槽合计长度的1.10~1.30倍。由此,使第1胎肩花纹块38和第2胎肩花纹块39接地时的泵送音白噪音化,而提高噪音性能。
各胎肩刀槽40的陆地部内的中断端优选从其他沟的沟缘分离6mm以上。由此,提高胎肩陆地部6的耐磨损性能。
图7示出了胎冠陆地部7的放大图。如图7所示,在胎冠陆地部7例如设置有多个胎冠横纹沟50和多个胎冠刀槽51。
胎冠横纹沟50例如从各胎冠主沟4向轮胎赤道C侧倾斜延伸,并在胎冠陆地部7内中断。本实施方式中的胎冠横纹沟50不穿过轮胎赤道C而中断。
胎冠横纹沟50例如向与第1中间横沟10相同的方向倾斜。胎冠横纹沟50相对于轮胎轴向的角度θ2例如优选大于第1中间横沟10相对于轮胎轴向的角度θ1。具体而言,上述角度θ2例如优选是60~75°。这种胎冠横纹沟50能够提高在泥泞路面行驶时的转弯性能。
为了进一步提高泥泞性能,在优选的方式中,使胎冠横纹沟50的端部与轮胎轴向平行地进行了延伸的区域和第1中间横沟10或第2中间横沟20的端部的至少一部分相交。
胎冠横纹沟50例如优选沟宽随着朝向胎冠主沟4侧而逐渐增大。胎冠横纹沟50优选沟深也随着朝向胎冠主沟4侧而逐渐增大。这种胎冠横纹沟50维持胎冠陆地部7的刚性,并且发挥上述效果。
胎冠刀槽51例如从各胎冠主沟4向轮胎赤道C侧倾斜延伸,并在胎冠陆地部7内中断。本实施方式的胎冠刀槽51例如不穿过轮胎赤道C而是在比轮胎周向上相邻的胎冠横纹沟50更靠胎面端Te侧的位置中断。胎冠刀槽51例如优选向与胎冠横纹沟50相反的方向倾斜。这种胎冠刀槽51能够提供和胎冠横纹沟50不同方向的摩擦力,进而提高泥泞性能。
以上,详细地说明了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轮胎,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具体的实施方式,而能够变更成各种方式进行实施。
试制了具有图1的基本花纹的尺寸为195/80R15的充气轮胎。作为比较例,试制了如图8所示中间横沟以恒定沟宽呈直线状地延伸的充气轮胎。对各测试轮胎的泥泞性能和噪音性能进行了测试。各测试轮胎的共通规格、测试方法如下。
安装轮辋:15×5.5JJ
轮胎内压:180KPa
测试车辆:排气量660cc、四轮驱动车
轮胎安装位置:全轮
<泥泞性能>
根据驾驶员的感官对由上述测试车辆在泥泞路面上行驶时的行驶性能进行了评价。结果是以比较例为100的评分表示,数值越大,表示泥泞性能越优异。
<噪音性能>
对由上述测试车辆以100km/h的速度在干燥路面上行驶时的车内噪音进行测定。结果是以比较例的值为100的指数表示,数值越小,表示车内噪音越小越良好。
测试的结果在表1中示出。
【表1】
Figure BDA0001934713260000111
测试的结果,能够确认实施例的轮胎维持噪音性能,并且发挥优异的泥泞性能。

Claims (9)

1.一种轮胎,具有胎面部,
所述轮胎的特征在于,
所述胎面部包括:胎面端侧的胎肩主沟、轮胎赤道侧的胎冠主沟以及划分在所述胎肩主沟与所述胎冠主沟之间的中间陆地部,
在所述中间陆地部设置有第1中间横沟,
所述第1中间横沟由从所述胎冠主沟向轮胎轴向外侧延伸的内侧沟、和从所述胎肩主沟向轮胎轴向内侧延伸的外侧沟以在轮胎周向上错开的状态在轮胎轴向上相互连通而成,
所述外侧沟的沟宽随着从与所述内侧沟连通的连通部朝向所述胎肩主沟而平滑地逐渐增大,
所述连通部的轮胎周向的长度比所述内侧沟的最小沟宽以及所述外侧沟的最小沟宽小,
所述第1中间横沟具有与所述胎冠主沟连接的内端部、和与所述胎肩主沟连接的外端部,
所述内端部具有比所述外端部小的深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通部的轮胎周向的长度为所述内侧沟的沟宽的30%以下。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轮胎,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中间陆地部设置有沿轮胎周向延伸的中间纵向细沟,
所述内侧沟和所述外侧沟经由所述中间纵向细沟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侧沟的最大的沟宽是所述外侧沟的最小的沟宽的1.20倍以上。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侧沟包括沟宽随着朝向所述连通部而扩大的部分。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侧沟的最大的沟宽是所述内侧沟的最小的沟宽的1.20倍以上。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轮胎,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中间陆地部设置有第2中间横沟,
所述第2中间横沟由从所述胎冠主沟向轮胎轴向外侧延伸的内侧沟、和从所述胎肩主沟向轮胎轴向内侧延伸的外侧沟以在轮胎周向上错开的状态相互连通而成,
在所述第2中间横沟中,使该第2中间横沟的所述外侧沟沿其长度方向延伸而成的假想区域不与该第2中间横沟的所述内侧沟相交。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中间横沟的所述外侧沟与缺口部连接,该缺口部包括在所述第2中间横沟的所述外侧沟的沟壁与所述中间陆地部的踏面之间形成的倾斜部,
所述假想区域为不包含所述缺口部而使所述第2中间横沟的所述外侧沟沿其长度方向延伸而成的区域。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通部具有比所述外端部小的深度。
CN201910003988.XA 2018-02-27 2019-01-03 轮胎 Active CN11019403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033466A JP7052412B2 (ja) 2018-02-27 2018-02-27 タイヤ
JP2018-033466 2018-02-27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194030A CN110194030A (zh) 2019-09-03
CN110194030B true CN110194030B (zh) 2023-01-24

Family

ID=6775114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003988.XA Active CN110194030B (zh) 2018-02-27 2019-01-03 轮胎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7052412B2 (zh)
CN (1) CN110194030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21091298A (ja) * 2019-12-10 2021-06-17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タイヤ
JP6947244B1 (ja) * 2020-05-07 2021-10-13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タイヤ
JP2022128121A (ja) 2021-02-22 2022-09-01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タイヤ
CN117048250B (zh) * 2023-08-28 2024-02-13 山东玲珑轮胎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节能轮胎的生产装置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223824A (zh) * 2012-01-26 2013-07-31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CN104002622A (zh) * 2013-02-26 2014-08-27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CN104044406A (zh) * 2013-03-15 2014-09-17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JP2016043893A (ja) * 2014-08-26 2016-04-04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重荷重用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16107842A (ja) * 2014-12-06 2016-06-20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525727B2 (ja) 2007-10-23 2010-08-18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6142930B1 (ja) 2016-01-14 2017-06-07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223824A (zh) * 2012-01-26 2013-07-31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CN104002622A (zh) * 2013-02-26 2014-08-27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CN104044406A (zh) * 2013-03-15 2014-09-17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JP2016043893A (ja) * 2014-08-26 2016-04-04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重荷重用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16107842A (ja) * 2014-12-06 2016-06-20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7052412B2 (ja) 2022-04-12
CN110194030A (zh) 2019-09-03
JP2019147473A (ja) 2019-09-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031299B (zh) 轮胎
US10322608B2 (en) Tire
EP3000622B1 (en) Pneumatic tire
US10836215B2 (en) Tire
CN107199833B (zh) 充气轮胎
CN110194030B (zh) 轮胎
US10668775B2 (en) Tire
CN110406327B (zh) 轮胎
EP3290234B1 (en) Tire
CN108725100B (zh) 轮胎
CN108859612B (zh) 轮胎
CN109278479B (zh) 轮胎
CN108454325B (zh) 重载荷用充气轮胎
CN110525131B (zh) 轮胎
CN110539594B (zh) 轮胎
US10744823B2 (en) Tire
CN110341386B (zh) 轮胎
KR20180025808A (ko) 공기 타이어
EP3025878B1 (en) Heavy duty pneumatic tire
CN108688413B (zh) 轮胎
CN108437703B (zh) 轮胎
CN110341393B (zh) 轮胎
JP7342400B2 (ja) タイヤ
CN110588249A (zh) 轮胎
JP7347008B2 (ja) タイヤ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