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168858A - 无线电力传输***中的送电装置的控制方法以及送电装置 - Google Patents

无线电力传输***中的送电装置的控制方法以及送电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168858A
CN110168858A CN201780080529.0A CN201780080529A CN110168858A CN 110168858 A CN110168858 A CN 110168858A CN 201780080529 A CN201780080529 A CN 201780080529A CN 110168858 A CN110168858 A CN 11016885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wer transmission
transmission coil
coil
chong die
mobile memb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80080529.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168858B (zh
Inventor
松尾浩之
泽井彻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1724485.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765220A/zh
Priority claimed from PCT/JP2017/046903 external-priority patent/WO2018146973A1/ja
Publication of CN11016885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16885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16885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16885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5/00Current collectors for power supply lin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5/005Current collectors for power supply lin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without mechanical contact between the collector and the power supply lin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50/00Electric propulsion with power supplied within the vehicle
    • B60L50/50Electric propulsion with power supplied within the vehicle using propulsion power supplied by batteries or fuel cells
    • B60L50/53Electric propulsion with power supplied within the vehicle using propulsion power supplied by batteries or fuel cells in combination with an external power supply, e.g. from overhead contact lin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53/00Methods of charging batteri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Charging stations or on-board charging equipment therefor; Exchange of energy storage elements in electric vehicles
    • B60L53/10Methods of charging batteri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Charging stations or on-board charging equipment therefor; Exchange of energy storage elements in electric vehicles characterised by the energy transfer between the charging station and the vehicle
    • B60L53/12Inductive energy transfer
    • B60L53/124Detection or removal of foreign bodi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53/00Methods of charging batteri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Charging stations or on-board charging equipment therefor; Exchange of energy storage elements in electric vehicles
    • B60L53/3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charging stations
    • B60L53/35Means for automatic or assisted adjustment of the relative position of charging devices and vehicl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02Casing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38/00Adaptation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s or functions
    • H01F38/14Inductive coupling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50/0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50/005Mechanical details of housing or structure aiming to accommodate the power transfer means, e.g. mechanical integration of coils, antennas or transducers into emitting or receiving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50/0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50/1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using inductive coupling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50/0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50/1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using inductive coupling
    • H02J50/12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using inductive coupling of the resonant type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50/0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50/6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responsive to the presence of foreign objects, e.g. detection of living being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50/0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50/9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involving detection or optimisation of position, e.g. alignment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Energy storage systems for electromobility, e.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72Electromobility specific charging systems or methods for batteries, ultracapacitors, supercapacitors or double-layer capacitor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9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or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T90/10Technologies relating to charging of electric vehicles
    • Y02T90/12Electric charging statio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Sustainable Energy (AREA)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 Electric Propulsion And Braking For Vehicles (AREA)
  • Current-Collector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 Propelled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的一个技术方案涉及的控制方法是控制送电装置的方法,所述送电装置具备:送电线圈,用于向受电线圈输出电力;箱体,在内部具备所述送电线圈;以及移动构件,配置在所述箱体的表面上,且配置于与所述送电线圈重叠的位置。所述方法包括:在开始从所述送电线圈向所述受电线圈的电力传输之前,通过使所述移动构件从与所述送电线圈重叠的位置移动到不与所述送电线圈重叠的位置,从而在所述移动构件保持金属异物的情况下,使所述金属异物从与所述送电线圈重叠的位置移动到不与所述送电线圈重叠的位置,在所述电力传输完成后,以所述移动构件保持有所述金属异物的状态,使所述移动构件从不与所述送电线圈重叠的位置回到与所述送电线圈重叠的位置。

Description

无线电力传输***中的送电装置的控制方法以及送电装置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无线电力传输***中的送电装置的控制方法以及送电装置。
背景技术
车辆等移动体所使用的无线电力传输***使送电装置所包含的送电线圈与受电装置所包含的受电线圈电磁耦合从而从送电线圈向受电线圈输送电力。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6-59236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5-8546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15-220934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2016-59139号公报
专利文献5:日本特开2015-100162号公报
发明内容
若在送电线圈与受电线圈之间存在空金属罐或硬币等金属异物,则在送电时金属异物的表面温度会因从送电线圈产生的磁场而上升,安全方面可能会出现问题。
本公开谋求提高在金属异物侵入(进入)到送电线圈上的区域内的情况下的安全性。
本公开的一个技术方案涉及的控制方法是控制送电装置的方法,所述送电装置具备:
送电线圈,用于向受电线圈输出电力;
箱体,在内部具备所述送电线圈;以及
移动构件,配置在所述箱体的表面上,且配置于与所述送电线圈重叠的位置,
所述控制方法包括:
在开始从所述送电线圈向所述受电线圈的电力传输之前,通过使所述移动构件从与所述送电线圈重叠的位置移动到不与所述送电线圈重叠的位置,从而在所述移动构件保持金属异物的情况下,使所述金属异物从与所述送电线圈重叠的位置移动到不与所述送电线圈重叠的位置,
在所述电力传输完成后,以所述移动构件保持有所述金属异物的状态,使所述移动构件从不与所述送电线圈重叠的位置回到与所述送电线圈重叠的位置。
本公开的另一技术方案涉及的控制方法是控制送电装置的方法,所述送电装置具备:
送电线圈,用于向受电线圈输出电力;
箱体,在内部具备所述送电线圈,并在与所述送电线圈重叠的位置具有大小比所述送电线圈大的开口部;以及
移动构件,配置在所述箱体的表面上,与所述开口部重叠,保持金属异物,
所述控制方法包括:在开始从所述送电线圈向所述受电线圈的电力传输之前,通过使所述移动构件从与所述送电线圈重叠的位置移动到不与所述送电线圈重叠的位置,从而在所述移动构件保持金属异物的情况下,使所述金属异物从与所述送电线圈重叠的位置移动到不与所述送电线圈重叠的位置。
上述的总括性的或者具体的技术方案可以通过装置、***、方法、集成电路、计算机程序或者记录介质来实现。或者,也可以通过***、装置、方法、集成电路、计算机程序以及记录介质的任意组合来实现。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技术方案,并非将侵入到与送电线圈重叠的位置的金属异物去除,而是使金属异物从该位置移走。由此,能够防止金属异物的表面温度上升,提高无线电力传输***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图1是示意性地表示以无线方式向移动体供给电力的无线电力传输***的一例的图。
图2是表示在与送电线圈重叠的位置存在金属异物的状况的一例的图。
图3是表示在以非接触方式从送电线圈向受电线圈传输电力的状况的示意图。
图4是用于对送电装置的上表面的配置的变形进行说明的图。
图5A是示意性地表示送电装置的YZ截面的图。
图5B是从+Z方向观察到的从送电装置的箱体去掉了移动构件的部分的示意图。
图5C是示意性地表示送电装置的其他构成例的图。
图6是用于说明实施方式1中的动作概要的图。
图7A是表示移动构件在送电前向移动体的行驶方向移动的形态的图。
图7B是表示移动构件在送电前向移动体的行驶方向的反方向移动的形态的图。
图7C是表示两个移动构件在送电前分别向移动体的行驶方向及其反方向移动的形态的图。
图8A是表示周边部由侧壁包围的移动构件覆盖着送电线圈的状态的图。
图8B是表示周边部由侧壁包围的移动构件从与送电线圈重叠的位置移开的状态的图。
图8C是示意性地表示箱体不具有开口部、移动构件不具备止挡件(stopper)的构成的例子的第1图。
图8D是示意性地表示箱体不具有开口部、移动构件不具备止挡件的构成的例子的第2图。
图8E是表示在移动构件要从移动到了不与送电线圈重叠的位置的状态回到原来的位置时箱体上侵入了金属异物的状况的例子的图。
图8F是表示金属异物被移动构件的端部推动而从与送电线圈重叠的位置移动到不与送电线圈重叠的位置的状态的图。
图8G是表示实施方式1中的送电装置的第1变形例的图。
图8H是表示实施方式1中的送电装置的第2变形例的图。
图8I是表示实施方式1中的送电装置的第3变形例的图。
图8J是表示送电装置的动作的一例的图。
图8K是表示送电装置的动作的一例的流程图。
图9是表示实施方式1中的无线电力传输***的构成的例子的框图。
图10A是表示送电线圈以及受电线圈的等效电路的例子的图。
图10B是表示送电线圈以及受电线圈的等效电路的其他例子的图。
图11A是表示沿路面配置有送电线圈的例子的图。
图11B是表示在与路面交叉(在图示的例子中为正交)的壁面配置有送电线圈的例子的图。
图12是示意性地表示送电线圈以及受电线圈的其他例子的图。
图13A是表示全桥式的逆变器电路的构成例的图。
图13B是表示半桥式的逆变器电路的构成例的图。
图14A是表示供电方法根据有无检测移动构件表面上的金属异物的单元(手段)而不同的表。
图14B是表示送电控制电路的工作概要的流程图。
图15A是表示送电控制电路所执行的工作的基本流程的流程图。
图15B是表示进一步对图15A所示的工作追加了步骤S104以及S105的工作的流程图。
图15C是表示在送电线圈与受电线圈的位置对准完成的定时(timing)使移动构件的移动开始的工作的基本流程的流程图。
图15D是表示除了图15C所示的工作之外又追加了步骤S204以及S205的工作的例子的流程图。
图15E是表示送电控制电路的工作的其他例子的流程图。
图16A是示意性地表示实施方式2中的送电装置的构成的剖视图。
图16B是表示实施方式2中的送电装置的构成的框图。
图17是表示实施方式2中的送电装置的动作的一例的流程图。
图18是表示实施方式2中的动作的其他例子的流程图。
图19A是示意性地表示实施方式3中的送电装置的构成的图。
图19B是表示实施方式3中的送电装置的其他构成例的图。
图19C是表示实施方式3中的两个辊的构成例的图。
图20是表示实施方式3中的送电控制电路的基本工作的流程图。
图21A是示意性地表示实施方式3中的送电装置的剖视图。
图21B是示意性地表示实施方式3中的送电装置的剖视图。
图22是表示专利文献1的图1的一部分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成为本公开的基础的见解)
在说明本公开的实施方式之前,对成为本公开的基础的见解进行说明。
图1是示意性地表示以无线方式向移动体200供给电力的无线电力传输***的一例的图。在该无线电力传输***中,沿路面配置的送电线圈110以无线方式向配置于移动体200的底面的受电线圈210传输电力。在本例中,移动体200是由电动马达驱动的车辆。移动体200例如可以是公交车、汽车、电车、无人运送车(AGV)等车辆,也可以是车辆以外的可动的物体。
图1中示出了表示相互正交的X、Y、Z方向的XYZ坐标。在以下的说明中,使用图示的XYZ坐标。将移动体200的行进方向设为Y方向,将与路面垂直的方向设为Z方向,将与Y方向以及Z方向双方垂直的方向设为X方向。此外,本申请的附图所示的构造物的朝向是为了说明的易于理解而设定的,完全不限制实际实施本公开的实施方式时的朝向。另外,附图所示的构造物的整体或者一部分的形状以及大小也不对实际的形状以及大小进行限制。
无线电力传输***具备送电装置100和受电装置。送电装置100将由外部的电源300供给的电力从送电线圈110向受电线圈210输出。受电装置设置于移动体200。受电装置除了具备受电线圈210之外还具备未图示的整流电路以及受电控制电路等构成要素。
在这种***中,若在送电线圈110的正上方或者其附近存在金属异物400,则在送电时金属异物400会被加热,安全方面可能会产生问题。于是,以往提出了在电力传输时检测这种金属异物并将金属异物去除的技术。
例如,专利文献1公开了使用异物去除板或者刷子那样的构件去除存在于送电装置的上表面的金属异物的装置。异物去除板是类似于汽车雨刷器的构件。用于参考,引用专利文献1的图1的一部分作为图22。
在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方法中,确实能够将存在于送电装置的上表面的异物去除,但是根据异物不同而存在无法去除的情况。侵入到送电线圈的上表面的异物例如除了包含铜、锌或镍等金属的硬币、或者钢罐或铝罐等金属异物之外还可能包括土或泥等非金属异物、或者昆虫或猫等动物。根据异物不同,有可能会从送电装置的上表面(即,平面的表面)与异物去除构件之间漏过,去除不掉而留下。如此,在如以某种手段去除金属异物这样的方法中,难以切实地清除金属异物。
本发明人发现了以上问题,研究了用于解决该问题的构成。本发明人想到了并非将金属异物去除,而是通过使用保持着金属异物不变地使其从与送电线圈重叠的位置移动到不与送电线圈重叠的位置的构件(在本公开中称为“移动构件”。),能够防止金属异物的发热。
基于以上的考察,本发明人想到了以下要说明的本公开的各技术方案。
本公开的一个技术方案涉及的控制方法是控制送电装置的方法,所述送电装置具备:
送电线圈,用于向受电线圈输出电力;
箱体,在内部具备所述送电线圈;以及
移动构件,配置在所述箱体的表面上,且配置于与所述送电线圈重叠的位置,
所述控制方法包括:
在开始从所述送电线圈向所述受电线圈的电力传输之前,通过使所述移动构件从与所述送电线圈重叠的位置移动到不与所述送电线圈重叠的位置,从而在所述移动构件保持金属异物的情况下,使所述金属异物从与所述送电线圈重叠的位置移动到不与所述送电线圈重叠的位置,
在所述电力传输完成后,以所述移动构件保持有所述金属异物的状态,使所述移动构件从不与所述送电线圈重叠的位置回到与所述送电线圈重叠的位置。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所述控制方法并非将金属异物去除,而是使用保持金属异物的移动构件,保持金属异物不变地使金属异物从与送电线圈重叠的位置移动到不与送电线圈重叠的位置。其结果,能够防止在电力传输时金属异物的表面温度上升,提高无线电力传输***的安全性。
本公开的另一技术方案涉及的控制方法是控制送电装置的方法,所述送电装置具备:
送电线圈,用于向受电线圈输出电力;
箱体,在内部具备所述送电线圈,并在与所述送电线圈重叠的位置具有大小比所述送电线圈大的开口部;以及
移动构件,配置在所述箱体的表面上,与所述开口部重叠,保持金属异物,
所述控制方法包括:在开始从所述送电线圈向所述受电线圈的电力传输之前,通过使所述移动构件从与所述送电线圈重叠的位置移动到不与所述送电线圈重叠的位置,从而在所述移动构件保持金属异物的情况下,使所述金属异物从与所述送电线圈重叠的位置移动到不与所述送电线圈重叠的位置。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控制方法也并非将金属异物去除,而是使用保持金属异物的移动构件,保持金属异物不变地使金属异物从与送电线圈重叠的位置移动到不与送电线圈重叠的位置。其结果,能够防止在电力传输时金属异物的表面温度上升,提高无线电力传输***的安全性。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送电装置也可以在所述箱体内具备位于所述送电线圈与所述开口部之间的带(belt)。根据这种技术方案,能够通过使带驱动来使在所述移动构件不在与所述开口重叠的位置时侵入到与所述送电线圈重叠的位置的金属异物移动到不与所述送电线圈重叠的位置。在某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移动构件与所述开口部的所有部分重叠(即,将开口部覆盖)。
所述移动构件例如具有平板状的底面。所述送电装置可以具备使所述移动构件沿着所述箱体的上表面移动的致动器。通过使用致动器,能够使移动构件沿着所述箱体的上表面滑动。
在本说明书中,所谓“移动体”,不限定于车辆,而意味着任意的由电力驱动的可动的物体。移动体例如包括具备电动马达以及一个以上的车轮的电动车辆。这样的车辆例如可以是上述的运送机器人等无人运送车(Automated Guided Vehicle:AGV)、或者电动汽车(EV)、电动推车。本公开中的“移动体”也包括没有车轮的可动的物体。例如双腿行走机器人、多轴直升机(multicopter)等无人航空机(Unmanned Aerial Vehicle:UAV,所谓的无人机)以及有人的电动航空机也包含于“移动体”。
在本说明书中,“与所述送电线圈重叠的位置”意味着会由于从送电线圈产生的磁场而引起金属异物温度上升的位置。例如图2示出了存在与送电线圈110重叠的金属异物的状况的一例。图2中的箭头示意性地示出磁力线的一部分。如本例这样,即使是金属异物400没有位于送电线圈110的正上方的情况,金属异物400的表面温度也能因来自送电线圈110的磁场而上升。所传输的电力越大,金属异物400的表面温度的上升发生的范围越大。在图2中送电线圈110为1个,也可以有多个送电线圈110。在送电装置具备多个送电线圈的情况下,“与所述送电线圈重叠的位置”意味着会由于从多个送电线圈产生的磁场而引起金属异物温度上升的位置。在本说明书中,在即使金属异物400没有位于送电线圈110的正上方时金属异物400的表面温度也会上升的情况下,视作金属异物400存在于与送电线圈重叠的位置。在金属异物400没有位于送电线圈110的正上方的情况下,如后述的图11B所示的例子那样,也包括送电线圈110的面与重力方向平行的情况。另外,在上述情况下,如后述的图12所示的构成那样,根据磁体不同,也包括来自送电线圈110的磁力线的朝向被改变的情况。
移动构件“配置在与送电线圈重叠的位置”意味着该移动构件中的能够保持金属异物的部分配置在“与送电线圈重叠的位置”。不一定需要移动构件的整体在“与送电线圈重叠的位置”。通过移动构件的至少一部分从与送电线圈重叠的位置移动到不与送电线圈重叠的位置,在其至少一部分保持有金属异物的情况下,能够避免金属异物的温度上升。
(实施方式1)
以下,对本公开的更具体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但是,有时会省略不必要的详细说明。例如,有时将已众所周知的事项的详细说明和/或对于实质相同的结构的重复说明进行省略。这是为了避免以下的说明不必要地变冗长,并易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理解。此外,发明人为了使本领域技术人员充分理解本公开而提供了附图以及以下的说明,但并非意在通过这些内容限定权利要求书中记载的主题。在以下的说明中,对相同或者类似的构成要素赋予相同的标号。
[基本构成]
本实施方式中的无线电力传输***基本具备与图1所示的构成同样的构成。即,无线电力传输***具备送电装置100和搭载于移动体200的受电装置。如图1所示,送电装置100经由电缆等与外部的电源300电连接。送电装置100在其箱体内部具备送电线圈110。送电装置100中的送电线圈110的上面可能存在异物。异物例如除了包含铜、锌或镍等金属的硬币、钢罐或铝罐等金属异物400之外还可能包括土或泥等非金属异物410。
图3是表示送电线圈110与受电线圈210相向并在以非接触方式从送电线圈110向受电线圈210传输电力的状况的示意图。如图3所示,送电线圈110与受电线圈210电磁(或者磁)耦合并向受电线圈210输出电力。受电线圈210通过从送电线圈110产生的磁场而与送电线圈110磁耦合,接收所传输的电力(即能量)的至少一部分。受电线圈210将接收到的电力经由未图示的整流电路供给到移动体200内的负载(二次电池等)。由此,进行向移动体200的充电供电。
本实施方式中的送电装置100配置在路面以上。然而,也可以为,送电装置100的一部分或者整体埋设于路面。图4是用于对送电装置100的上表面(以下,有时会简称为“表面”)的配置的变形进行说明的图。图4中示出了三个变形。在图4的(a)的例子中,配置为送电装置100的表面在路面以上。在图4的(b)的例子中,配置为送电装置100的表面在与路面大致相等高度的位置。在图4的(c)的例子中,配置为送电装置100的表面在路面以下。在图4的(b)以及(c)的例子中,在路面设有洞,在洞中埋设送电装置100的箱体。送电装置100的配置可以是它们中的任一配置。
图5A是示意性地表示送电装置100的YZ截面的图。该送电装置100具备箱体580、移动构件510、送电线圈110和送电电路120。送电电路120将从外部的电源300供给的电力转换为适合于电力传输的频率以及电压的交流电力并输出。送电线圈110连接于送电电路120,将从送电电路120供给的交流电力传输给受电线圈210。送电电路120具备未在图5A中示出的逆变器电路以及送电控制电路等构成要素。送电控制电路驱动逆变器来控制被传输的电力,并且,驱动未在图5A中示出的致动器,使移动构件510移动。
本实施方式中的箱体580在上表面具有开口部515。箱体580在其内部的空间内收纳送电电路120以及送电线圈110。图5B是从上方(+Z方向)观察到的从送电装置100的箱体580去掉了移动构件510的部分的示意图。在从箱体580的上方观察时,本例中的开口部515的大小比送电线圈110大。
具有开口部515的箱体580的上表面的材料以及/或者形状可以选择或设计为,使得箱体580的上表面的开口部515周边的温度不会因为由从送电线圈110输出的电力所产生的发热而超过预定温度、例如50度或者40度。例如,箱体580的上表面可以用树脂等非金属的材料或者非磁性材料等构成。
开口部515的大小例如可以设定为使箱体580的上表面的开口部515周边的温度不会超过预定温度、例如50度或者40度的大小。在该情况下,箱体580的上表面的材料以及/或者形状能够使用会因从送电线圈110输出的电力发热的材料、例如包含不锈钢等磁性材料的材料。
不一定必须设置这样的开口部515。然而,通过设置开口部515,例如能够与传送带等机构组合来更切实地应对异物。例如,能够通过传送带将在移动构件510从与送电线圈110相向的位置移动之后侵入到与送电线圈110相向的位置的异物去除。将会在说明实施方式2时描述关于这种构成的详情。
图5C是示意性地表示送电装置100的其他构成例的图。在本例中,送电装置100具备送电电路壳体180。送电电路壳体180收纳送电电路120以及送电线圈110。送电电路壳体180能够保护送电线圈110免受从开口部515侵入的异物(金属异物或者非金属异物)的影响。另外,通过使送电线圈110和送电电路130一体化,能够在装配时或者发生故障时容易地安装、拆卸。
另外,如后述的实施方式3中记载的那样,即使在开口部515打开时有水分侵入到箱体580的内部的情况下,送电线圈110和送电电路120也能由送电电路壳体180保护。由此,能够避免送电装置100因水分发生故障、产生工作异常。
送电电路壳体180的材料或者形状优选是不会因从送电线圈110输出的电力而发热的材料或者形状。例如优先为由树脂等非金属的材料构成。
移动构件510在初始状态下配置于箱体580之上并覆盖着开口部515。在该状态下,移动构件510防止异物(例如金属异物400)通过开口部515侵入到箱体580中。移动构件510具有能够保持金属异物400的形状。本实施方式中的移动构件510具有平板状的底面。平板状的底面将开口部515覆盖。
图6是用于说明本实施方式中的动作概要的图。在图6的(a)所示的例子中,送电装置100具备使移动构件510移动的致动器530。致动器530可以是具备电动马达(以下,有时会简称为“马达”。)和多个齿轮(例如包括齿条齿轮。)的直线运动机构。致动器530能够根据来自送电控制电路的指示使移动构件510沿着箱体580的上表面(平面的表面)滑动。送电控制电路在开始送电之前驱动致动器530,使移动构件510从与送电线圈110重叠的位置移动到不与送电线圈110重叠的位置。通过该动作,即使是在移动构件510上存在金属异物400的情况下,该金属异物400也会移动到不与送电线圈110重叠的位置(图6的(b))。通过在该状态下进行从送电线圈110向受电线圈210的送电,能够安全地进行送电。当电力传输完成时,送电控制电路经由致动器530使移动构件510回到与送电线圈110重叠的位置(图6的(c))。
移动构件510开始移动的定时是任意的,只要在送电开始之前即可。例如,也可以在移动体200与移动构件510重叠时(例如覆盖时)或者受电线圈210到达与送电线圈110相向的位置时(例如后述的位置对准完成时)开始移动。关于移动体200是否与移动构件510重叠、或者受电线圈210是否到达了与送电线圈110相向的位置,例如能够通过图5A所示的位置传感器140来检测。
位置传感器140检测移动体200的位置。基于从位置传感器140输出的信息,送电控制电路能够掌握移动体200与送电装置100的相对位置关系(例如二者的距离)。
在移动体200与移动构件510重叠时,移动体200成为屏障,因此金属异物400与移动构件510接触的可能性低。因此,优选如下动作:在检测到移动体200到达了与移动构件510重叠的位置的情况下,送电控制电路开始移动构件510的移动。
在此,移动体200与移动构件510重叠意味着,在从与送电线圈110的输出电力的面(在本说明书中,有时会称为“送电线圈面”。)垂直的方向观察时,移动体200与移动构件510的至少一部分重叠着。在送电线圈110是平面线圈的情况下,送电线圈面相当于由送电线圈110的绕组形成的面。
移动构件510的材料以及形状不特别限定,只要是能够保持金属异物400即可。然而,考虑到移动构件510会因误动作而在移动的途中停止的可能性,优选选择不会因从送电线圈110输出的电力而发热的材料以及/或者形状。移动构件510的材料例如可以是树脂等非金属材料。只要是选择不会因所传输的电力而发热的材料以及/或者形状,那么即使是在移动构件510闭合着时(即,移动构件510位于与送电线圈110重叠的位置时),在没有金属异物400的情况下,也能够安全地送电。由此,送电控制电路也可以由传感器检测金属异物400的有无,仅在检测到金属异物400的情况下使移动构件510移动。
本实施方式中的移动构件510具备用于防止在移动期间金属异物400掉落到送电线圈110附近的异物止动件(止挡件)512。止挡件512是在移动构件510中设置在与移动的方向相反侧的端部的侧壁。由此,即使使移动构件510迅速移动,也能够降低金属异物400掉落到送电线圈110附近的可能性。
图7A至图7C是示意性地表示移动构件510的配置的变形的剖视图。图7A示出移动构件510在送电前向移动体的行驶方向移动的形态。图7B示出移动构件510在送电前向移动体的行驶方向的反方向移动的形态。图7C示出两个移动构件510在送电前分别向移动体的行驶方向及其反方向移动的形态。如此,移动构件510的配置的方式是多样的。如图7C所示,送电装置100也可以具备多个移动构件510。
在这些例子中,移动构件510在其移动方向的相反侧的端部具备止挡件512。止挡件512也可以设置在移动构件510的其他端部。例如当移动构件510在底面具备矩形形状的板状构件的情况下,也可以在其板状构件的四个边缘全部设置止挡件512(例如侧壁)。
图8A以及图8B是表示移动构件510在四个边缘全部具备止挡件512的构成的例子的立体图。图8A示出了移动构件510覆盖着送电线圈110的状态。图8B示出了移动构件510从与送电线圈110重叠的位置移开的状态。移动构件510的周围由止挡件512(侧壁)包围,但上表面敞开着。根据这种构成,由于移动构件510的周围由止挡件512(侧壁)包围着,因此能够进一步降低金属异物400掉落的可能性。
在以上的例子中,送电装置100的箱体580具有开口部515。然而,箱体580也可以不具有开口部515。另外,移动构件510也可以不具备止挡件512。
图8C以及图8D示意性地示出了箱体580不具有开口部515、移动构件510不具备止挡件512的构成的例子。图8C示出移动构件510闭合的状态。图8D示出移动构件510打开的状态。在本例中,移动构件510为板状的构件。由于箱体580上不存在开口部,因此在移动构件510打开期间,不会有异物通过开口部进入箱体580内。
箱体580的上表面的材料以及/或者形状优选地选择或设计为,使得箱体580的上表面的温度不会因为由从送电线圈110输出的电力所产生的发热而超过预定温度、例如50度或者40度。例如,优选为由树脂等非金属材料或者非磁性材料等构成。在本例中,箱体580也可以作为图5C所示的送电电路壳体180而发挥功能。即,不需要在箱体580的内部另行设置送电电路壳体180。
存在如下情况:在移动构件510要从移动到了不与送电线圈110重叠的位置的状态回到原来的位置时,箱体580上侵入了金属异物400。图8E示出了这种状况的例子。在该情况下,如图8F所示,金属异物400被移动构件510的端部推动,能够从与送电线圈110重叠的位置移动到不与送电线圈110重叠的位置。
图8G示出图8C所示的送电装置的第1变形例。图8G的(a)是表示本变形例中的送电装置的立体图。图8G的(b)是图8G的(a)的右侧视图。与图8C的构成不同,在图8G的构成中,在移动构件510移动的方向(即,图8G中的水平方向)上的移动构件510的长度与该方向上的箱体580的长度实质上相等。因此,能够避免异物堆叠在箱体580上。在此,两个长度“实质上相等”意味着二者的长度之比包含在0.99(99%)至1.01(101%)的范围内。
在移动构件510的移动方向上的移动构件510的长度也可以比该方向上的箱体580的长度短。在该情况下,移动方向上的箱体580的上表面的长度与移动构件510的长度之差例如可以设定在大约1mm以内。由此,能够有效地避免异物堆叠在箱体580上。
如图8G的(b)所示,在本变形例中,移动构件510与箱体580的上表面相接触。移动构件510位于初始状态的位置时,移动构件510没有从箱体580突出的部分。因此,即使车辆驶上移动构件510,移动构件510也不易损坏。而且,移动构件510位于初始状态的位置时,能够防止异物侵入到箱体580上。
在图8G所示的变形例中,移动构件510具备限制异物从移动构件510掉落的两个限制板519。两个限制板519设置于移动构件510的两侧部。这些限制板519具有与移动构件510移动的方向大致平行的板形状。各限制板519限制异物向垂直方向的移动。通过设置限制板519,在移动构件510的移动期间,能够抑制移动构件510上的异物从移动构件510上掉落。在图8G的例子中,限制板519也具备引导移动构件510的功能。在图8G的例子中,限制板519例如可以由树脂或木材等绝缘构件、或者铝等非磁性金属来构成。限制板519例如也可以由橡胶等具有可挠性的材料构成。在没有磁场影响的情况下,限制板519例如也可以为不锈钢等金属。在图8G的例子中设置有两个限制板519,而限制板519的个数也可以为1个或者3个以上。即,移动构件510可以至少具备一个限制板519。在图8G的例子中限制板519的高度比箱体580和移动构件510的厚度的总和大。限制板519的上端表面相较于移动构件510的上表面而突出。
图8H示出图8C所示的送电装置的第2变形例。与图8G的构成不同,在图8H的构成中,在移动构件510的移动方向上的移动构件510的长度比该方向上的箱体580的长度长。
其结果,移动构件510位于初始状态的位置时,相比于图8G所示的第1变形例,进一步易于防止异物的侵入。
图8I示出图8C所示的送电装置的第3变形例。图8I的(a)是表示本变形例中的送电装置的立体图。图8I的(b)是表示本变形例中的送电装置的侧视图。本变形例中的移动构件510在移动方向上的两端部具备异物去除构件600。异物去除构件600的形状例如为板状。异物去除构件600的材质例如可以是树脂或木材等绝缘体、或者铝等非磁性金属,以使得不因磁场的影响而发热。异物去除构件600也可以由橡胶等具有弹性的材料构成。在没有磁场影响的情况下,异物去除构件600例如也可以是不锈钢等金属。本变形例中的异物去除构件600的下部与箱体580的上表面为了防止异物的侵入而相接触。在去除具有厚度的异物的用途中,异物去除构件600的下部与箱体580的上表面也可以不相接触。即,异物去除构件600与箱体580之间也可以具有间隙。如图8I所示,也可以在两个异物去除构件600之间、也就是说移动构件510与箱体580之间具有空间610。
在本变形例中,移动构件510位于初始状态的位置时,能够防止异物侵入到箱体580的上表面。再者,即使在移动构件510移动到不与送电线圈重叠的位置之后箱体580的上表面侵入了异物,也能够通过异物去除构件600去除异物。在本变形例中,异物去除构件600的下部与箱体580的上表面的接触面积小,因此摩擦力变小,能够减小马达的驱动转矩。
参照图8J以及图8K来说明在第1至第3变形例的构成中去除异物的动作。该动作由后述的送电控制电路150(参照图9)来执行。图8J代表性地示出图8I的构成中的动作。图8J所示的动作也能够同样地应用于采用图8G以及图8H所示的构成的情况。
如图8J所示,本例中的送电装置在箱体580的附近具备容器590。容器580在纸面垂直方向延伸。如图8J的(a)所示,假设在移动构件510从与送电线圈重叠的位置移动到了不与送电线圈重叠的位置的状态下箱体580上侵入了金属异物400。在该情况下,如图8J的(b)所示,金属异物400被异物去除构件600推出,并如图8J的(c)所示那样从箱体580上掉落。如图8J的(c)所示,掉落的金属异物400由容器590收纳。
图8K是表示送电控制电路的工作的一例的流程图。在本例中,送电控制电路首先判断移动体是否与移动构件510重叠(步骤S11),在该判断为“是”的情况下,送电控制电路使移动构件510从与送电线圈重叠的位置移动到不与送电线圈重叠的位置(步骤S12)。接着,送电控制电路使从送电线圈输出电力(步骤S13)。也就是说,开始从送电线圈向受电线圈的送电。图8K中的S11~S13是与后述的图15A以及15B的S101~S103相同的工作。将会在后面说明这些步骤的详情。
图8J的(a)示出了在图8K中的步骤S13的状态、也就是说在正从送电线圈向受电线圈输出电力的状态下金属异物400侵入到箱体580的上表面的状态。移动构件510位于左端。在箱体580的右侧配置有回收异物的容器590。在箱体580的上表面的中央部存在异物400。
在使从送电线圈向受电线圈输出电力后,送电控制电路判断在与送电线圈重叠的位置是否存在金属异物(S14)。
关于是否存在金属异物的判断,可以使用已有的方法。例如,也可以使用检测电力传输效率(即,相对于送电电力的受电电力的比率)的降低、检测线圈的附近区域的温度上升、或者由摄像头(camera)检测异物等的方法。
在步骤S14的判断结果为“否”的情况下,每隔一定时间重复进行步骤S14的判断。只要没有检测到金属异物400,就继续进行电力传输。但是在电力传输期间收到应该停止送电之意的指示的情况下,送电控制电路停止从送电线圈的电力输出并结束处理。应该停止送电之意的指示例如可以是从受电装置发送的表示充电已完成之意的通知等。
在步骤S14的判断结果为“是”的情况下,送电控制电路停止从送电线圈的电力的输出或者降低电力(步骤S15)。而且,使移动构件510回到初始的位置,使金属异物400移动到除送电线圈上以外的位置(S16)。也就是说,送电控制电路使移动构件510从送电线圈上以外的位置移动到送电线圈上的位置,由此,使金属异物400从箱体580的上表面掉落。图8J的(b)以及(c)示出了此时的动作。
接着,送电控制电路判断从开始进行移动构件510的移动的时刻(T1)起是否经过了预定时间(S17)。在此,所谓预定时间,例如可以是从移动构件510的移动开始时刻(T1)到充电完成而发出电力输出停止的指示的时间。或者,预定时间也可以是从移动开始时刻(T1)到车辆出发的时间。预定时间可以设定为任意的值,只要是与移动开始时刻(T1)关联的时间即可。
在步骤S17的判断为“是”的情况下,使移动构件510回到初始的位置并结束工作。在步骤S17的判断为“否”的情况下,回到步骤S12。
通过图8K所示的工作,如图8J的(c)所示,金属异物400被位于移动构件510的端部的异物去除构件600推动并从箱体580上掉落,由收纳容器590收纳。因此,能够防止金属异物400的发热。
在本例中,由于异物去除构件600的下部与箱体的上表面的接触面积小,因此摩擦力减小。其结果,能够减小为了去除异物所需的马达的驱动转矩。
此外,在图8I以及8J的例子中,移动构件510在移动构件510的移动方向上的两端部具备异物去除构件600。移动构件510也可以仅在移动方向上的两个端部中的前方的端部(即,接近容器590侧的端部)具备异物去除构件600。通过设置异物去除构件600,能够将在电力传输期间侵入到箱体580上的异物从箱体580上去除。
为了更切实地进行金属异物的去除,也可以对箱体580设置开口。再者,也可以如在实施方式2中说明的那样,在箱体580的内部设置去除异物的机构。
接着,更详细地说明本实施方式中的无线电力传输***的构成。
图9是表示本实施方式中的无线电力传输***的构成的例子的框图。送电装置100除了具备前述的送电线圈110、送电电路120、位置传感器140、移动构件510、致动器530之外,还具备通信电路170。送电电路120具备逆变器电路160和送电控制电路150。逆变器电路160连接于外部的电源300与送电线圈110之间。逆变器电路160将从电源300供给的直流电力转换为交流电力并供给到送电线圈110。送电控制电路150控制逆变器电路160、通信电路170、位置传感器140以及致动器530。送电控制电路150例如控制逆变器电路160中的多个开关元件的导通/非导通来使所希望的频率以及电压的交流电力输出。送电控制电路150还控制致动器530来使移动构件510的位置改变。通信电路170在与移动体200中的通信电路270之间进行信号的收发。位置传感器140发挥计测移动体200与送电装置100的位置的作用。
移动体200具备受电线圈210、整流电路220、受电控制电路230、二次电池240、通信电路270、电动马达260和马达逆变器250。整流电路220与受电线圈210连接,将从受电线圈210输出的交流电力转换为直流电力并输出。
电动马达260是移动体200的驱动用的马达,例如由三相交流电力驱动。马达逆变器250将被供给的直流电力转换为三相交流电力并供给至电动马达260。受电控制电路230进行利用从整流电路220输出的直流电力对二次电池240进行充电的控制、以及马达逆变器250和通信电路270的控制。
本实施方式中的移动体200在二次电池240的蓄电量变少时,为了充电而接近送电装置100。
送电控制电路150驱动逆变器电路160来开始送电。通过送电线圈110与受电线圈210之间的磁场耦合所传输的电力蓄积于二次电池240。当二次电池240的充电完成时,移动体200利用蓄积于二次电池240的电力来驱动马达260,重新开始行驶。
位置传感器140例如利用光、电波、压力、声波等,计测送电装置100与移动体200的相对位置。位置传感器140例如也可以为通常的图像传感器、或者TOF传感器等测距装置。
图10A是表示送电线圈110以及受电线圈210的等效电路的例子的图。在本例中,送电线圈110作为串联谐振电路发挥功能,受电线圈210作为并联谐振电路发挥功能。图10B是表示送电线圈110以及受电线圈210的等效电路的其他例子的图。在本例中,送电线圈110以及受电线圈210双方作为串联谐振电路而发挥功能。除了这些例子之外,也可能有送电线圈110作为并联谐振电路发挥功能、受电线圈210作为串联谐振电路发挥功能的构成。
各线圈例如可以是平面线圈或层叠线圈、或者是使用铜线、利兹线或绞合线等的绕组线圈。谐振电路中的各电容成分既可以由各线圈的寄生电容来实现,例如也可以另行设置具有芯片形状或者引线形状的电容器。
谐振电路的谐振频率f0通常设定为与电力传输时的传输频率f一致。谐振电路各自的谐振频率f0也可以不与传输频率f严格一致。各个谐振频率f0例如可以设定为传输频率f的50~150%左右的范围内的值。电力传输的频率f例如可以设定为50Hz~300GHz,更优选可以设定为20kHz~10GHz,进一步优选可以设定为20kHz~20MHz,更进一步优选可以设定为20kHz~7MHz。
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了谐振电路,但也可以是不使用谐振的电磁感应方式或者使用微波的方式。
图11A以及图11B是表示送电线圈110以及受电线圈210的配置例的图。图11A示出了沿路面配置有送电线圈110的例子。这种构成适用于如本实施方式那样向在底面具备受电线圈210的电动汽车等车辆的供电。另一方面,图11B示出了在与路面交叉(在图示的例子中为正交)的壁面配置有送电线圈110的例子。在这样的例子中,受电线圈210也可以设置于与壁面交叉的面(例如移动体200的侧面)。如此,送电线圈110以及受电线圈210不需要与路面平行地配置。
图12是示意性地表示送电线圈110以及受电线圈210的其他例子的图。在本例中,送电线圈110以及受电线圈210分别由卷绕于磁体构件190、290的绕组构成。两个磁体构件190、290各自具有对称的形状,并具有两个端部。一方的磁体构件190的两端部的端面与另一方的磁体构件290的两端部的端面相向。根据这种构造,也能够进行利用电磁感应(磁场耦合)的电力传输。此外,两个磁体构件190、290各自也可以具有非对称的形状。两个磁体构件180、290既可以为相同的形状,也可以为不同的形状。
图13A以及图13B是表示逆变器电路160的构成例的图。图13A示出全桥式的逆变器电路160的构成例。在本例中,送电控制电路150通过控制逆变器电路160所包含的四个开关元件S1~S4的导通(ON)/断开(OFF),将所输入的直流电力转换为具有所希望的频率f以及电压V(有效值)的交流电力。图13B示出半桥式的逆变器电路160的构成例。在本例中,送电控制电路150通过控制逆变器电路160所包含的两个开关元件S1、S2的导通/断开,将所输入的直流电力转换为具有所希望的频率f以及电压V(有效值)的交流电力。逆变器电路160也可以具备与图13A、13B所示的结构不同的构造。例如,也可以使用E级等的振荡电路。
送电控制电路150以及受电控制电路230例如可以由微型控制器单元(MCU)等具备处理器和存储器的电路来实现。通过执行存储器中保存的计算机程序,能够进行各种控制。送电控制电路150以及受电控制电路230也可以由构成为执行本实施方式的工作的专用硬件来构成。
通信电路170、270例如能够使用公知的无线通信技术、光通信技术或者调制技术(频率调制或者振幅调制等)来收发信号。通信电路170、270的通信方式是任意的,不限定于特定方式。
电动马达260例如可以是永磁体同步马达或者感应马达等由三相交流驱动的马达。马达260也可以是直流马达等其他种类的马达。在该情况下,可以代替作为三相逆变器电路的马达逆变器250,而使用与马达260的构造相应的马达驱动电路。
电源300可以是输出直流电源的任意电源。电源300例如可以是商用电源、一次电池、二次电池、太阳能电池、燃料电池、USB(Universal Serial Bus)电源、高容量的电容器(例如双电层电容器)、和与商用电源连接的电压转换器等任意电源。
二次电池240例如可以是锂离子电池、镍氢电池或者铅酸电池等任意的二次电池。也可以代替二次电池240而利用大容量的电容器(例如双电层电容器等)。
[工作例]
以下,更详细地说明本实施方式中的送电控制电路150的工作。
检测移动构件510的表面上保持的金属异物的单元例如可以是摄像头及其他的传感器。通过处理由摄像头等传感器取得的图像(即,图像数据或者图像信号),能够检测金属异物。
根据是否有检测移动构件510的表面上保持的金属异物的单元,送电控制电路150的工作大为不同。图14A是表示供电方法根据有无检测移动构件510表面上的金属异物的单元(金属异物检测单元)而不同的表。图14B是表示送电控制电路150的工作概要的流程图。在没有金属异物检测单元的情况下,移动构件510所保持的金属异物的有无是不清楚的。因此,送电控制电路150不管有没有金属异物,都在从送电线圈110向受电线圈210输出电力之前,使移动构件510移动到不与送电线圈110重叠的位置。之后,使从送电线圈110向受电线圈210输出电力。
另一方面,在有金属异物检测单元的情况下,送电控制电路150首先确认移动构件510有没有保持金属异物。在有金属异物的情况下,使移动构件510移动到不与送电线圈110重叠的位置。之后,使从送电线圈110向受电线圈210输出电力。
在没有金属异物的情况下,不使移动构件510移动,在不变的状态下,使从送电线圈110向受电线圈210输出电力。
以下,对于要使移动构件510移动到不与送电线圈110重叠的位置的情况,更详细地说明送电控制电路150的工作例。
图15A是表示送电控制电路150所执行的工作的基本流程的流程图。如图15A所示,送电控制电路150执行以下的工作。
(步骤S101)
送电控制电路150使用位置传感器140来判断移动体200是否与移动构件510重叠着(或者移动体200是否覆盖着移动构件510)。更具体而言,基于从位置传感器140输出的移动体200的位置信息或者距离信息,判断移动体200是否与移动构件510重叠着。该判断每隔预定时间进行一次,直至判断为移动体200与移动构件510重叠着为止。当判断为移动体200与移动构件510重叠时,前进至步骤S102。
(步骤S102)
送电控制电路150使移动构件510从与送电线圈110重叠的位置移动到不与送电线圈110重叠的位置。送电控制电路150例如通过向致动器530发送使移动构件510沿一个方向移动预定距离的指示,使移动构件510移动。由此,开口部515变为打开的状态。通过该工作,当在移动构件510上存在金属异物400的情况下,金属异物400与移动构件510一起移动到不与送电线圈110重叠的位置。即使是在移动构件510上不存在金属异物400的情况下,也可以使移动构件510移动,使开口部515变为打开的状态。由此,无需对移动构件510上的金属异物400的有无进行检测。
(步骤S103)
送电控制电路150使从送电线圈110向受电线圈210输出电力。换言之,送电控制电路150控制逆变器电路160的开关动作,使得从逆变器电路160输出交流电力。由此,以无线方式从送电线圈110向受电线圈210传输电力。
根据以上的工作,电力传输(供电)开始之前,移动构件510堵塞了箱体580的开口部515。由此,防止金属异物400侵入箱体580的内部。当移动体200与移动构件510重叠时,移动构件510从与送电线圈110重叠的位置移动。当在移动构件510上存在金属异物400的情况下,该金属异物400也一起移动。在该状态下开始供电。如此,在图15A所示的工作中,并非如现有技术那样检测并去除金属异物400,而是使金属异物400暂时从与送电线圈110重叠的位置避开。因此,即使在没有设置检测金属异物400的传感器等单元的情况下,也能够简单地以低价格的构成解决金属异物400发热的问题。
如参照图14A以及图14B说明的那样,也可以利用检测金属异物400的传感器。如前所述,送电控制电路150也可以仅在传感器检测到移动构件510上存在金属异物400时使移动构件510移动。根据这种工作,能够抑制伴随移动构件510的移动消耗的电力。
图15B是表示进一步对图15A所示的工作追加了步骤S104、S105的工作的流程图。步骤S101~S103的工作与图15A中的工作相同。在本例中,送电控制电路150在步骤S103之后执行以下的工作。
(步骤S104)
送电控制电路150在接收到电力停止的指示时,停止电力传输。所谓电力停止的指示,例如是在向蓄电池的充电完成后、或者移动体200开动时等给予送电装置100的信号。该信号例如可以从移动体200(受电装置)中的通信电路270向送电装置100中的通信电路170发送。送电控制电路150在接收到电力停止的指示时,通过停止逆变器电路160的驱动,停止送电。
(步骤S105)
送电控制电路150在停止送电后,使移动构件510回到送电线圈110上的预定位置。送电线圈110上的预定位置指的是移动构件510将开口部515覆盖的位置。预定位置例如是移动构件510的原来的位置。送电控制电路150例如通过向致动器530发送使移动构件510在与刚才的移动方向相反的方向上移动预定距离的指示,使移动构件510例如回到原来的位置。该工作的结果为,当在移动构件510上存在金属异物400的情况下,移动构件510保持该金属异物400不变地回到原来的位置。
在图15A以及图15B的工作例中,送电控制电路150在移动体200与移动构件510重叠的定时使移动构件510的移动开始。移动构件510的移动开始的判断也可以基于其他判断基准进行。例如,也可以在送电线圈110与受电线圈210的位置对准完成了的定时开始移动构件510的移动。“位置对准”意味着将受电线圈110的位置调整到能高效进行电力传输的位置的动作。例如在移动体200具备自动驾驶功能的情况下,位置对准能够自动进行。
图15C是表示在送电线圈110与受电线圈210的位置对准完成的定时使移动构件510的移动开始的工作的基本流程的流程图。如图15C所示,送电控制电路150执行以下的工作。
(步骤S201)
送电控制电路150判断送电线圈110与受电线圈210的位置对准是否完成。位置对准例如能够利用以下的(1)或者(2)的方法进行。
(1)预先在移动构件510的表面添加位置对准用的标记(例如,圆形记号)。移动体200中的控制电路基于由车载摄像头取得的影像,使移动体200以该标记为目标来移动,进行位置对准。
(2)移动体200中的控制电路一边监视由受电线圈210接收到的电力一边使移动体200移动。移动体200中的控制电路进行位置对准以使得接收到的电力超过某个阈值。
送电控制电路150例如能够在从移动体200接收到表示位置对准完成了的信号时,判断为位置对准已完成。或者,送电控制电路150也可以在由位置传感器140检测到移动体200已停止时,判断为位置对准已完成。
(步骤S202)
当线圈间的位置对准完成时,送电控制电路150使移动构件510从与送电线圈110重叠的位置移动到不与送电线圈110重叠的位置。该工作与图15A以及图15B的例子中的步骤S102的工作相同。
(步骤S203)
送电控制电路150使从送电线圈110向受电线圈210输出电力。该工作与图15A以及图15B的例子中的步骤S103的工作相同。
根据图15C所示的工作,在确认送电线圈110与受电线圈210的位置对准已完成后,移动构件510移动,电力的输出开始。由于电力的输出在送电线圈110与受电线圈210电磁耦合的状态下开始,因此能够高效率地传输电力。
图15D是表示除了图15C所示的工作之外又追加了步骤S204、S205的工作的例子的流程图。步骤S201至S203的工作与图15C所示的工作相同。在本例中,送电控制电路150在步骤S203之后进行以下的工作。
(步骤S204)
送电控制电路150在接收到电力停止的指示后,使逆变器电路160停止电力传输。该工作与图15B中的步骤S104的工作相同。
(步骤S205)
送电控制电路150在停止送电后,使移动构件510回到送电线圈110上的预定位置。送电线圈110上的预定位置是移动构件510将开口部515覆盖的位置。例如,预定位置可以是移动构件510的原来的位置。该工作与图15B中的步骤S105的工作相同。
图15E是表示送电控制电路150的工作的其他例子的流程图。在本例中,送电控制电路150在执行了图15C以及图15D所示的步骤S201至S203的工作之后,执行以下的工作。
(步骤S210)
送电控制电路150判断电力传输期间有无异物的侵入。在此成为判断对象的异物不限于金属异物,也可以是非金属异物。
将异物在为人体或者动物等非金属异物的情况下会由从送电线圈110产生的磁场造成不良影响的区域定义为区域A。
将在空金属罐或者石头等异物的情况下异物会与送电装置100碰撞而造成损伤的区域定义为区域B。
将在异物为金属异物的情况下会由从送电线圈110产生的磁场引起移动构件510所保持的金属异物温度上升的区域定义为区域C。
异物的侵入意味着,异物侵入到区域A、B和C中的某一区域。
送电控制电路150例如能够基于设置于送电电路120内的异物检测用的电极间的静电容量的变化,检测异物的侵入。送电控制电路150在送电期间每隔预定时间计测静电容量,一直对异物的侵入进行判断。作为具体的异物检测方法,例如可以使用专利文献2或者3所公开的方法。将专利文献2以及3的整体公开内容引用于本说明书。
在异物为金属异物的情况下,金属异物发热,送电电力的能量的一部分被金属异物抢夺。因此,也可以检测送电电力的能量的变化来判断金属异物的有无。例如,送电控制电路150能够基于电力传输的效率,判断在与送电线圈110重叠的位置是否侵入了金属异物400。或者,也可以使用拍摄异物的摄像头、检测温度的红外线摄像头、或者热敏电阻等传感器。
(步骤S211)
送电控制电路150在没有检测到异物的侵入而接收到电力停止的指示的情况下,使逆变器电路160停止电力传输。该工作与图15D中的步骤S204的工作相同。
(步骤S212)
送电控制电路150在检测到异物的侵入时,使逆变器电路160停止送电或者减少送电电力。通过这样强制性地使送电停止或者使送电电力减少,能够确保安全性。在该情况下,也可以将表示存在异物的通知(信号)发送到送电装置100以外的装置(例如,智能手机或者服务器计算机等信息设备)。由此,能够向用户或管理者通知异物的存在,促使对异物的去除。
(步骤S213)
在步骤S211或者S212之后,送电控制电路150使移动构件510回到与送电线圈110重叠的位置。该工作与图15D中的步骤S205的工作相同。
根据以上的工作,当在送电期间异物侵入到送电线圈110附近的情况下,自动地使逆变器电路160停止送电或者减少送电电力。由此,能够提高安全性。在送电期间,移动体200覆盖着送电线圈110,因此异物侵入的可能性低。然而,存在如硬币或者空金属罐这样的金属异物滚到送电线圈110附近的可能性。另外,存在猫或狗等动物钻到移动体200下面而到送电线圈110附近的可能性。图15E的工作降低伴随这种异物侵入的安全上的风险。
此外,图15E中的步骤S210的异物的检测也可以在其他定时进行。例如,也可以为了检测动物等异物而一直判断异物的侵入。送电控制电路150在检测到异物的情况下,例如也可以进行如下工作:1)不使移动构件510移动;2)使移动中的移动构件510中途回到原来的位置;3)使移动后的移动构件510回到原来的位置。此外,也可以并非使移动构件510回到原来的位置,而是回到移动构件510覆盖开口部515的其他位置。
(实施方式2)
图16A是示意性地表示实施方式2中的送电装置100的构成的剖视图。与实施方式1中的送电装置100的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方式中的送电装置100在箱体580内具备传送带。除此之外的构成基本与实施方式1中的送电装置100的构成相同。
本实施方式中的送电装置100当在使移动构件510从初始位置(与送电线圈重叠的位置)移动后在供电期间内有异物(例如金属异物400)通过开口部515侵入到箱体580内的情况下,由传送带将该异物去除。传送带具备带570、辊540、驱动辊520、驱动马达550和刮板(blade)560。带570是具有可挠性的带状构件,配置为围绕在送电电路壳体180的周围。带570由配置在送电电路壳体180的两侧的辊540以及驱动辊520保持。驱动辊520与驱动马达550连接。驱动马达550根据送电控制电路150的指示使驱动辊520旋转。刮板560靠近驱动辊520的外周而配置。刮板560例如固定于箱体580。优选为刮板560与驱动辊520的外周部的带570相接触。只要能够去除异物,刮板560与带570之间也可以有一点儿间隙。刮板560设置为使随着带570的旋转移动过来的异物掉落。通过刮板560掉落的异物被收纳于送电装置100所具备的收纳容器590。
带570例如可以由不易因从送电线圈110输出的电力而发热的材料构成。例如,优选为由树脂、橡胶、布等非金属或者包含非磁性材料的材料等构成带570。
带570保持在驱动辊520与辊540之间,通过驱动马达550旋转。带570遍布于送电线圈110与开口部515之间的区域以及远离与送电线圈110重叠的位置的区域而布设。由此,在移动构件510处于打开状态时通过开口部515侵入的异物会因带570的移动而移动到收纳容器590的位置并被收纳。
刮板560只要具有从带570上去除金属异物400的功能即可,材料以及形状不特别限定。刮板560例如可以是铝制或不锈钢制的板子、或者如汽车的挡风玻璃上使用的雨刷器那样的橡胶制的构件。在图16A所示的剖视图中,考虑以驱动辊520的旋转轴的位置为原点的坐标平面时,刮板560优选安装在该坐标平面的第4象限。在驱动辊520的旋转方向与图16A所示的方向相反的情况下,刮板560优选安装在以辊540的旋转轴的位置为原点的坐标平面中的第3象限。也就是说,优选为,刮板560设置在与驱动辊520或者辊540接触的带570的部分中的、位于比各辊的旋转轴靠下方的部分的附近。
本实施方式中的箱体580在开口部515的、辊540侧的边缘附近具备异物侵入防止构件510。异物侵入防止构件510只要具备阻止金属异物400侵入箱体580内的构造即可,材料不特别限定。异物侵入防止构件510的形状优选为板状或者具有大量纤维等的刷子形状等。
在容器590下面也可以配置有重量传感器。通过设置重量传感器,能够计测容器590所收纳的异物的重量。送电控制电路150也可以在由重量传感器计测到的异物的总重量超过阈值的情况下,经由通信电路170向其他装置(例如智能手机或者服务器计算机)发送表示该意思的信号。由此,例如管理者能够派清扫人员去将容器590内的异物去除、交换新的容器590。
通过传送带去除异物的机构的例子例如在专利文献4、5中也有公开。可以适当采用专利文献4、5所公开的机构。将专利文献4、5的整体公开内容引用于本申请说明书。
图16B是表示实施方式2中的无线电力传输***的概略的构成的框图。在图16B所示的构成中,对图9所示的构成追加了驱动马达550以及重量传感器610。在图16B中,省略了辊540、驱动辊520以及带570等构成要素的图示。驱动马达550通过送电控制电路150的控制而旋转,并经由驱动辊520使带570旋转。重量传感器610设置在收纳容器590的下部,计测容器内的异物的重量。送电控制电路150在由重量传感器610计测到的重量超过阈值时,经由通信电路170向外部的装置发送这一意思的通知。
图17是表示实施方式2中的送电装置100的动作的一例的流程图。送电控制电路150进行图17所示的步骤S301至S307的工作。步骤S301至S303的工作分别与图15A中的步骤S101至S103的工作相同,因此省略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使从送电线圈101向受电线圈210的电力传输开始后,送电控制电路150还进行以下的工作。
(步骤S304)
送电控制电路150判断在与送电线圈110重叠的位置是否侵入了金属异物400。例如,基于电力传输的效率,能够判断金属异物400的有无。更具体而言,对送电电力和受电电力进行比较,在相对于送电电力的受电电力的比例低于阈值(例如80%)的情况下,能够判断为存在金属异物400。关于送电电力,能够根据送电装置100的电路内的电压以及电流的计测值来计算。关于受电电力,能够根据受电装置中的电路内的电压以及电流的计测值来计算。在如在供电期间会一直从受电装置向送电装置100发送受电电力的信息这样的***中,送电控制电路150能够基于该受电电力的信息来计算送电电力与受电电力之比。在进行该工作的情况下,送电装置100例如可以具备计测从逆变器电路160输出的电压以及电流的计测器。受电装置例如可以具备计测从整流电路220输入的电压以及电流的计测器。
(步骤S305)
送电控制电路150在检测到金属异物400时,停止送电或者使送电电力减少,向驱动马达550发出旋转指令,使带570旋转。由此将金属异物400去除。金属异物400被刮板560去除并收纳于收纳容器590。
(步骤S306)
之后,送电控制电路150再次判断是否有金属异物400侵入到与送电线圈110重叠的位置。例如在带570转动一圈后,再次进行判断。该工作与步骤S304的工作相同。在此,检测到金属异物400的情况下,再次进行步骤S305的工作。
(步骤S307)
在步骤S306中没有检测到异物的情况下,送电控制电路150驱动逆变器电路160以使从送电线圈110向受电线圈210输出电力。由此,重新开始供电。
通过以上的工作,能够在金属异物通过开口部515侵入到与送电线圈110重叠的位置的情况下,暂停供电或者使供电电力减少,并在将金属异物去除后,重新开始供电。由此,能够进行更安全的电力传输。
图18是表示实施方式2中的动作的其他例子的流程图。在本例中,代替图17中的步骤S301的工作而进行步骤S401的工作。步骤S401与图15C所示的步骤S201的工作相同。在步骤S401中,送电控制电路150在送电线圈110与受电线圈210的位置对准完成后使移动构件510移动。之后的步骤S402至S407分别与图17中的步骤S302至S307的工作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在图17以及图18所示的例子中,送电控制电路150检测金属异物从而使带570旋转,并通过刮板560来去除金属异物。在送电装置100不具备检测金属异物400的单元的情况下,送电控制电路150也可以在使从送电线圈110向受电线圈210输出电力前使带570旋转。而且,送电控制电路150也可以在接收到电力停止的指示后使带停止旋转。
(实施方式3)
图19A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公开的实施方式3中的送电装置100的构成的图。与实施方式2中的送电装置100的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方式中的送电装置100具备将水分排出的机构。
送电装置100构成为防止在移动构件510覆盖着开口部515时从开口部515侵入水分(雨水等)。例如,优选使用如窗扇那样的横挡构造或者橡胶以使得水分不会从开口部515与移动构件510的间隙侵入。
在供电期间,移动构件510位于不覆盖送电线圈110的位置,因此,开口部515处于打开的状态。此时存在水分从开口部515侵入到箱体580的内部的情况。虽然开口部515的上面被移动体200覆盖,但在下雨天时,水分有可能会在开口部515打开着时侵入。
于是,本实施方式中的送电装置100的箱体580在底面具有排水口710。通过设置排水口710,能够将水分从箱体580内排向箱体580的外面。排水口710能够由设置在箱体580的底面的多个孔或者网孔构造等实现。
本实施方式中的箱体580在其侧面具有空气口720。空气口720将箱体580内的水分以及水蒸气排向箱体580的外面。收纳容器590也可以具有排水口以及空气口。
图19B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其他构成例的图。在本例中,送电装置100具备检测水分的水检测传感器730。水检测传感器730设置在箱体580的开口部515的附近。水检测传感器730例如可以是对带570上的水分照射光并利用光的折射率之差来比较并检测入射光的量和反射光的量的非接触式的水检测传感器。非接触式的水检测传感器具备光源(例如,可见光源或者近红外光源)和受光元件。例如,有水分的情况下的反射光的量比没有水分的情况下的反射光的量小。由此,能够检测箱体580的内部的水分的侵入。送电控制电路150能够进行如下控制:基于从水检测传感器730输出的信号,在需要去除水分的情况下,驱动带570。
在图19B的例子中,箱体580的底面具备中央部高、周边部低的倾斜的构造。通过这种中央部突出的构造,能够进一步易于排出水分。
辊540以及/或者驱动辊520优选由不锈钢等材料构成以使得不会生锈。当带570与辊540或者带570与驱动辊520之间存在水分时,水分去除不掉,会发霉而导致带570无法转动。于是,为了减少接触面积,如图19C所示,也可以在辊540以及/或者驱动辊520上设置至少一个贯通口750。贯通口750使附着于辊540以及/或者驱动辊520的表面的水分移动到辊内,因此,能够降低产生上述问题的可能性。
为了开始供电而使移动构件510移动,将开口部515打开,有时会有水分附着于带570。再者,还存在如下情况:在金属异物400侵入之前有水分侵入并附着于带570,之后有金属异物400侵入。或者,存在在金属异物400侵入到带570上之后进一步有水分侵入的情况。在如上所述的情况下,水分与金属异物400的粘合力增加,因此有可能变得难以用刮板560去除。
于是,本实施方式中的送电装置100为了去除带570上的水分,也可以使带570旋转预定时间,通过刮板560将水分去除。在该情况下,刮板560也作为水分去除构件而发挥功能。水分去除构件配置在带570的路径上,具备去除水分的构造。
图20是表示本实施方式中的送电控制电路150的基本工作的流程图。在步骤S501中,在开口部515打开了的情况下,送电控制电路150前进至步骤S502,使带570旋转,通过刮板(或者水分去除构件)将水分或者异物去除。通过这种工作,能够去除侵入到带570上的水分或者异物。由送电控制电路150对带570的驱动可以在供电前、供电期间、供电临时停止期间、供电完成后中的任一定时进行。
带570的驱动和移动构件510的驱动可以被独立地控制。例如,送电控制电路150也可以在将开口部515打开并供电之后,一边使带570旋转,一边使移动构件510回到原来的位置而将开口部515闭合。另外,送电控制电路150也可以在开口部515打开前或者开口部515打开又闭合后等、开口部515闭合着的情况下,使带570旋转一定时间。
送电控制电路150例如也可以在进行了图18所示的步骤S401~S406的工作之后,在步骤S407之前,由水检测传感器730进行水分检测,在检测到带570上侵入了水分的情况下维持带570的旋转来进行水分的去除。也可以,在没有检测到水分的侵入的情况下,停止带570的旋转,开始从送电线圈110向受电线圈210的电力传输。
(实施方式4)
接着,说明本公开的实施方式4中的送电装置100。
图21A以及图21B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实施方式中的送电装置100的剖视图。图21A示出移动构件510覆盖着开口部515的状态。图21B示出开口部515打开着的状态。与实施方式3中的送电装置100的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方式中的送电装置100在箱体580的内部的底面具备可动式的遮挡件760。遮挡件760根据送电控制电路150的控制,沿着箱体580的底面滑动。由此,能够将排水口710闭合、打开。
如图21A所示,在移动构件510覆盖着开口部515时(例如,在移动体200覆盖送电装置100之前),送电控制电路150进行控制使得遮挡件760覆盖排水口710。由此,防止水以及粉尘侵入箱体580的内部。
如图21B所示,送电控制电路150在为了开始送电而打开移动构件510时进行控制使得打开遮挡件760。由此,使得能够从排水口710排水。遮挡件760打开的定时可以与移动构件510打开的定时相同,也可以不同。送电控制电路150也可以仅在判断为需要排水的情况下打开遮挡件760。
遮挡件760例如可以用金属或者树脂等材料构成。遮挡件760的材料不特别限定,只要有防水及防尘的效果即可。
如此,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由遮挡件760来开合排水口710,因而在不需要排水的情况下能够先将排水口710闭合。因此,除了实施方式3中的效果,还能获得防水及防尘的效果。
(变形例)
在图8K、图15A、图15B、图17所示的动作中,送电控制电路150在移动体与移动构件510重叠之后使移动构件510从与送电线圈110重叠的位置移动到不与送电线圈110重叠的位置。不限定于这种动作,送电控制电路150也可以在移动体与移动构件510重叠之前使移动构件510移动。例如,送电控制电路150也可以通过位置传感器140计测移动体与送电装置100的距离,并在判断为该距离比预定距离短时,开始移动构件510的移动。
在图15C、图15D、图15E、图18所示的动作中,送电控制电路150在送电线圈110与受电线圈210的位置对准完成了的情况下使移动构件110从与送电线圈110重叠的位置移动到不与送电线圈110重叠的位置。不限定于这种动作,送电控制电路150也可以在位置对准完成之前使移动构件510移动。
在图8K、图15A至图15E等所示的动作中,送电控制电路150在使移动构件510从初始位置(即,与送电线圈重叠的位置)移动后,使从送电线圈110向受电线圈210输出电力。不限定于这种工作,在移动构件510没有保持金属异物的情况下,送电控制电路150也可以不使移动构件510移动而从送电线圈110向受电线圈210输出电力。
如上,本公开包含以下的项目所记载的方法以及送电装置。
[项目1]
一种控制方法,是控制送电装置的方法,所述送电装置具备:
送电线圈,用于向受电线圈输出电力;
箱体,在内部具备所述送电线圈;以及
移动构件,配置在所述箱体的表面上,且配置于与所述送电线圈重叠的位置,
所述控制方法包括:
在开始从所述送电线圈向所述受电线圈的电力传输之前,通过使所述移动构件从与所述送电线圈重叠的位置移动到不与所述送电线圈重叠的位置,从而在所述移动构件保持金属异物的情况下,使所述金属异物从与所述送电线圈重叠的位置移动到不与所述送电线圈重叠的位置,
在所述电力传输完成后,以所述移动构件保持有所述金属异物的状态,使所述移动构件从不与所述送电线圈重叠的位置回到与所述送电线圈重叠的位置。
[项目2]
根据项目1所述的控制方法,在具备所述受电线圈的移动体与所述移动构件重叠时,使所述移动构件从与所述送电线圈重叠的位置移动到不与所述送电线圈重叠的位置。
[项目3]
根据项目1或者2所述的控制方法,在所述受电线圈与所述送电线圈的位置对准完成时,使所述移动构件从与所述送电线圈重叠的位置移动到不与所述送电线圈重叠的位置。
[项目4]
根据项目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控制方法,
所述箱体在与所述送电线圈重叠的位置具有大小比所述送电线圈大的开口部,
在开始从所述送电线圈向所述受电线圈的电力传输之前,使所述移动构件从与所述开口部重叠的位置移动到不与所述开口部重叠的位置。
[项目5]
根据项目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控制方法,在使所述移动构件从与所述送电线圈重叠的位置移动到不与所述送电线圈重叠的位置之后,使从所述送电线圈向所述受电线圈输出所述电力。
[项目6]
根据项目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控制方法,在使从所述送电线圈向所述受电线圈输出所述电力后,在接收到停止所述电力的输出的指示的情况下,使所述移动构件以保持着所述金属异物的状态回到与所述送电线圈重叠的位置。
[项目7]
根据项目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控制方法,
所述送电装置还在所述箱体内具备位于所述送电线圈与所述开口部之间的带,
在判断为所述金属异物经由所述开口部侵入到所述带上时,通过所述带使所述金属异物移动到不与所述送电线圈重叠的位置。
[项目8]
根据项目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控制方法,
所述移动构件具有平板状的底面,
所述箱体具有平面状的上表面,
所述送电装置还具备使所述移动构件沿着所述箱体的上表面移动的致动器。
[项目9]
一种控制方法,是控制送电装置的方法,所述送电装置具备:
送电线圈,用于向受电线圈输出电力;
箱体,在内部具备所述送电线圈,并在与所述送电线圈重叠的位置具有大小比所述送电线圈大的开口部;以及
移动构件,配置在所述箱体的表面上,与所述开口部重叠,保持金属异物,
所述控制方法包括:在开始从所述送电线圈向所述受电线圈的电力传输之前,通过使所述移动构件从与所述送电线圈重叠的位置移动到不与所述送电线圈重叠的位置,从而在所述移动构件保持金属异物的情况下,使所述金属异物从与所述送电线圈重叠的位置移动到不与所述送电线圈重叠的位置。
[项目10]
根据项目9所述的控制方法,在使所述移动构件从与所述送电线圈重叠的位置移动到不与所述送电线圈重叠的位置之后,使从所述送电线圈向所述受电线圈输出所述电力。
[项目11]
根据项目9或者10所述的控制方法,在使从所述送电线圈向所述受电线圈输出所述电力后,在接收到停止所述电力的输出的指示的情况下,使所述移动构件以保持着所述金属异物的状态回到与所述送电线圈重叠的位置。
[项目12]
根据项目9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控制方法,在具备所述受电线圈的移动体与所述移动构件重叠时,使所述移动构件从与所述送电线圈重叠的位置移动到不与所述送电线圈重叠的位置。
[项目13]
根据项目9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控制方法,在所述受电线圈与所述送电线圈的位置对准完成时,使所述移动构件从与所述送电线圈重叠的位置移动到不与所述送电线圈重叠的位置。
[项目14]
根据项目9至13中任一项所述的控制方法,
所述送电装置还在所述箱体内具备位于所述送电线圈与所述开口部之间的带,
在判断为所述金属异物经由所述开口部侵入到所述带上时,通过所述带使所述金属异物移动到不与所述送电线圈重叠的位置。
[项目15]
根据项目1至14中任一项所述的控制方法,
所述移动构件具有平板状的底面,
所述箱体具有平面状的上表面,
所述送电装置还具备使所述移动构件沿着所述箱体的上表面移动的致动器。
[项目16]
一种送电装置,具备:
送电线圈,用于向受电线圈输出电力;
箱体,在内部具备所述送电线圈;
移动构件,配置在所述箱体的表面上,且配置于与所述送电线圈重叠的位置;以及
送电控制电路,控制从所述送电线圈输出的电力和所述移动构件,
所述送电控制电路,
在开始从所述送电线圈向所述受电线圈的电力传输之前,通过使所述移动构件从与所述送电线圈重叠的位置移动到不与所述送电线圈重叠的位置,从而在所述移动构件保持金属异物的情况下,使所述金属异物从与所述送电线圈重叠的位置移动到不与所述送电线圈重叠的位置,
在所述电力传输完成后,以所述移动构件保持有所述金属异物的状态,使所述移动构件从不与所述送电线圈重叠的位置回到与所述送电线圈重叠的位置。
[项目17]
根据项目16所述的送电装置,
所述送电装置还在所述箱体内具备位于所述送电线圈与所述开口部之间的带,
在判断为所述金属异物经由所述开口部侵入到所述带上时,通过所述带使所述金属异物移动到不与所述送电线圈重叠的位置。
[项目18]
一种送电装置,具备:
送电线圈,用于向受电线圈输出电力;
箱体,在内部具备所述送电线圈,并在与所述送电线圈重叠的位置具有大小比所述送电线圈大的开口部;
移动构件,配置在所述箱体的表面上,与所述开口部重叠,保持金属异物;以及
送电控制电路,控制从所述送电线圈输出的电力和所述移动构件,
所述送电控制电路,在开始从所述送电线圈向所述受电线圈的电力传输之前,通过使所述移动构件从与所述送电线圈重叠的位置移动到不与所述送电线圈重叠的位置,从而在所述移动构件保持金属异物的情况下,使所述金属异物从与所述送电线圈重叠的位置移动到不与所述送电线圈重叠的位置。
[项目19]
根据项目18所述的送电装置,
所述箱体还在所述箱体内具备位于所述送电线圈与所述开口部之间的带,
在判断为所述金属异物经由所述开口部侵入到所述带上时,通过所述带使所述金属异物移动到不与所述送电线圈重叠的位置。
[项目20]
一种控制方法,是控制送电装置的方法,所述送电装置具备:
送电线圈,用于向受电线圈输出电力;
箱体,在内部具备所述送电线圈,并在与所述送电线圈重叠的位置具有大小比所述送电线圈大的开口部;
移动构件,配置在所述箱体的表面上,与所述开口部重叠,保持金属异物;以及
排水口,将侵入到所述箱体内的水分去除,
所述控制方法包括:在开始从所述送电线圈向所述受电线圈的电力传输之前,通过使所述移动构件从与所述送电线圈重叠的位置移动到不与所述送电线圈重叠的位置,从而在所述移动构件保持金属异物的情况下,使所述金属异物从与所述送电线圈重叠的位置移动到不与所述送电线圈重叠的位置。
[项目21]
根据项目20所述的控制方法,
所述送电装置还在所述箱体内具备位于所述送电线圈与所述开口之间的带、和配置在所述带的路径上的水分去除构件,
在所述移动构件开始从与所述送电线圈重叠的位置向不与所述送电线圈重叠的位置的移动后,驱动所述带,通过水分去除构件将侵入到所述带上的水分去除。
[项目22]
一种送电装置,具备:
送电线圈,用于向受电线圈输出电力;
箱体,在内部具备所述送电线圈,并在与所述送电线圈重叠的位置具有大小比所述送电线圈大的开口部;
移动构件,配置在所述箱体的表面上,与所述开口部重叠,保持金属异物;
排水口,将侵入到所述箱体内的水分去除;以及
送电控制电路,控制从所述送电线圈输出的电力,
所述送电控制电路,在开始从所述送电线圈向所述受电线圈的电力传输之前,通过使所述移动构件从与所述送电线圈重叠的位置移动到不与所述送电线圈重叠的位置,从而在所述移动构件保持金属异物的情况下,使所述金属异物从与所述送电线圈重叠的位置移动到不与所述送电线圈重叠的位置。
[项目23]
根据项目22所述的送电装置,
所述送电装置还在所述箱体内具备位于所述送电线圈与所述开口之间的带、和配置在所述带的路径上的水分去除构件,
在所述移动构件开始从与所述送电线圈重叠的位置向不与所述送电线圈重叠的位置的移动后,驱动所述带,通过水分去除构件将侵入到所述带上的水分去除。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公开的技术能够适用于以无线方式向车辆等移动体供电的任意用途。例如能够利用于在道路、停车场或者工厂等的向移动体的供电。
标号说明
100送电装置;110送电线圈;120送电电路;140位置传感器;150送电控制电路;160逆变器电路;170送电侧通信电路;180送电电路壳体;190磁体;200移动体;210受电线圈;220整流电路;230受电控制电路;240二次电池;250马达逆变器;260电动马达;270受电侧通信电路;280异物去除机构;290磁体;300电源;400金属异物;410非金属异物;420水分;510移动构件;512异物止动件;515开口部;519限制板;520驱动辊;530致动器;540辊;550驱动马达;560刮板(blade);570带(belt);580箱体;590容器;600异物去除构件;610空间;710排水口;720空气口;730水检测传感器;750贯通孔;760遮挡件(shutter)。

Claims (19)

1.一种控制方法,是控制送电装置的方法,所述送电装置具备:
送电线圈,用于向受电线圈输出电力;
箱体,在内部具备所述送电线圈;以及
移动构件,配置在所述箱体的表面上,且配置于与所述送电线圈重叠的位置,
所述控制方法包括:
在开始从所述送电线圈向所述受电线圈的电力传输之前,通过使所述移动构件从与所述送电线圈重叠的位置移动到不与所述送电线圈重叠的位置,从而在所述移动构件保持金属异物的情况下,使所述金属异物从与所述送电线圈重叠的位置移动到不与所述送电线圈重叠的位置,
在所述电力传输完成后,以所述移动构件保持有所述金属异物的状态,使所述移动构件从不与所述送电线圈重叠的位置回到与所述送电线圈重叠的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方法,
在具备所述受电线圈的移动体与所述移动构件重叠时,使所述移动构件从与所述送电线圈重叠的位置移动到不与所述送电线圈重叠的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方法,
在所述受电线圈与所述送电线圈的位置对准完成时,使所述移动构件从与所述送电线圈重叠的位置移动到不与所述送电线圈重叠的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控制方法,
所述箱体在与所述送电线圈重叠的位置具有大小比所述送电线圈大的开口部,
在开始从所述送电线圈向所述受电线圈的电力传输之前,使所述移动构件从与所述开口部重叠的位置移动到不与所述开口部重叠的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控制方法,
在使所述移动构件从与所述送电线圈重叠的位置移动到不与所述送电线圈重叠的位置之后,使从所述送电线圈向所述受电线圈输出所述电力。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控制方法,
在使从所述送电线圈向所述受电线圈输出所述电力后,在接收到停止所述电力的输出的指示的情况下,使所述移动构件以保持着所述金属异物的状态回到与所述送电线圈重叠的位置。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控制方法,
所述送电装置还在所述箱体内具备位于所述送电线圈与所述开口部之间的带,
在判断为所述金属异物经由所述开口部侵入到所述带上时,通过所述带使所述金属异物移动到不与所述送电线圈重叠的位置。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控制方法,
所述移动构件具有平板状的底面,
所述箱体具有平面状的上表面,
所述送电装置还具备使所述移动构件沿着所述箱体的上表面移动的致动器。
9.一种控制方法,是控制送电装置的方法,所述送电装置具备:
送电线圈,用于向受电线圈输出电力;
箱体,在内部具备所述送电线圈,并在与所述送电线圈重叠的位置具有大小比所述送电线圈大的开口部;以及
移动构件,配置在所述箱体的表面上,与所述开口部重叠,保持金属异物,
所述控制方法包括:在开始从所述送电线圈向所述受电线圈的电力传输之前,通过使所述移动构件从与所述送电线圈重叠的位置移动到不与所述送电线圈重叠的位置,从而在所述移动构件保持金属异物的情况下,使所述金属异物从与所述送电线圈重叠的位置移动到不与所述送电线圈重叠的位置。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控制方法,
在使所述移动构件从与所述送电线圈重叠的位置移动到不与所述送电线圈重叠的位置之后,使从所述送电线圈向所述受电线圈输出所述电力。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控制方法,
在使从所述送电线圈向所述受电线圈输出所述电力后,在接收到停止所述电力的输出的指示的情况下,使所述移动构件以保持着所述金属异物的状态回到与所述送电线圈重叠的位置。
12.根据权利要求9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控制方法,
在具备所述受电线圈的移动体与所述移动构件重叠时,使所述移动构件从与所述送电线圈重叠的位置移动到不与所述送电线圈重叠的位置。
13.根据权利要求9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控制方法,
在所述受电线圈与所述送电线圈的位置对准完成时,使所述移动构件从与所述送电线圈重叠的位置移动到不与所述送电线圈重叠的位置。
14.根据权利要求9至13中任一项所述的控制方法,
所述送电装置还在所述箱体内具备位于所述送电线圈与所述开口部之间的带,
在判断为所述金属异物经由所述开口部侵入到所述带上时,通过所述带使所述金属异物移动到不与所述送电线圈重叠的位置。
15.根据权利要求1至14中任一项所述的控制方法,
所述移动构件具有平板状的底面,
所述箱体具有平面状的上表面,
所述送电装置还具备使所述移动构件沿着所述箱体的上表面移动的致动器。
16.一种送电装置,具备:
送电线圈,用于向受电线圈输出电力;
箱体,在内部具备所述送电线圈;
移动构件,配置在所述箱体的表面上,且配置于与所述送电线圈重叠的位置;以及
送电控制电路,控制从所述送电线圈输出的电力和所述移动构件,
所述送电控制电路,
在开始从所述送电线圈向所述受电线圈的电力传输之前,通过使所述移动构件从与所述送电线圈重叠的位置移动到不与所述送电线圈重叠的位置,从而在所述移动构件保持金属异物的情况下,使所述金属异物从与所述送电线圈重叠的位置移动到不与所述送电线圈重叠的位置,
在所述电力传输完成后,以所述移动构件保持有所述金属异物的状态,使所述移动构件从不与所述送电线圈重叠的位置回到与所述送电线圈重叠的位置。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送电装置,
所述送电装置还在所述箱体内具备位于所述送电线圈与所述开口部之间的带,
在判断为所述金属异物经由所述开口部侵入到所述带上时,通过所述带使所述金属异物移动到不与所述送电线圈重叠的位置。
18.一种送电装置,具备:
送电线圈,用于向受电线圈输出电力;
箱体,在内部具备所述送电线圈,并在与所述送电线圈重叠的位置具有大小比所述送电线圈大的开口部;
移动构件,配置在所述箱体的表面上,与所述开口部重叠,保持金属异物;以及
送电控制电路,控制从所述送电线圈输出的电力和所述移动构件,
所述送电控制电路,在开始从所述送电线圈向所述受电线圈的电力传输之前,通过使所述移动构件从与所述送电线圈重叠的位置移动到不与所述送电线圈重叠的位置,从而在所述移动构件保持金属异物的情况下,使所述金属异物从与所述送电线圈重叠的位置移动到不与所述送电线圈重叠的位置。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送电装置,
所述箱体还在所述箱体内具备位于所述送电线圈与所述开口部之间的带,
在判断为所述金属异物经由所述开口部侵入到所述带上时,通过所述带使所述金属异物移动到不与所述送电线圈重叠的位置。
CN201780080529.0A 2017-02-09 2017-12-27 无线电力传输***中的送电装置的控制方法以及送电装置 Active CN11016885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724485.XA CN115765220A (zh) 2017-02-09 2017-12-27 送电装置的控制方法以及送电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022262 2017-02-09
JP2017-022262 2017-02-09
JP2017223726A JP6551755B2 (ja) 2017-02-09 2017-11-21 無線電力伝送システムにおける送電装置の制御方法、および送電装置
JP2017-223726 2017-11-21
PCT/JP2017/046903 WO2018146973A1 (ja) 2017-02-09 2017-12-27 無線電力伝送システムにおける送電装置の制御方法、および送電装置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724485.XA Division CN115765220A (zh) 2017-02-09 2017-12-27 送电装置的控制方法以及送电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168858A true CN110168858A (zh) 2019-08-23
CN110168858B CN110168858B (zh) 2023-01-17

Family

ID=6317333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80080529.0A Active CN110168858B (zh) 2017-02-09 2017-12-27 无线电力传输***中的送电装置的控制方法以及送电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0926651B2 (zh)
JP (2) JP6551755B2 (zh)
CN (1) CN110168858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8146973A1 (ja) 2017-02-09 2018-08-16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無線電力伝送システムにおける送電装置の制御方法、および送電装置
JP6551755B2 (ja) * 2017-02-09 2019-07-31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無線電力伝送システムにおける送電装置の制御方法、および送電装置
US11050307B1 (en) 2019-05-07 2021-06-29 Apple Inc. Wireless power system with device movement detection
JP7311325B2 (ja) * 2019-06-28 2023-07-19 株式会社ダイヘン 非接触給電装置
JP7245735B2 (ja) 2019-06-28 2023-03-24 株式会社ダイヘン 送電装置及び送電システム
JP7424765B2 (ja) * 2019-07-02 2024-01-30 東芝テック株式会社 受給電システム
JP7173349B2 (ja) * 2019-07-19 2022-11-16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給電装置および給電システム
JPWO2021085626A1 (zh) * 2019-10-30 2021-05-06
US11377122B2 (en) * 2019-12-23 2022-07-05 Continental Autonomous Mobility US, LLC System and method for autonomously guiding a vehicle into an oil change bay or a conveyor of an automated car wash
WO2022030068A1 (ja) * 2020-08-07 2022-02-10 株式会社Ihi 送電装置、道路床版及び送電システム
US11936207B2 (en) * 2022-02-10 2024-03-19 Cypress Semiconductor Corporation Foreign object detection using decay counter for Q-estimation
CN114852577A (zh) * 2022-06-14 2022-08-05 未来机器人(深圳)有限公司 对位装置及搬运装置
CN115320418A (zh) * 2022-07-20 2022-11-11 广西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一种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方法及充电***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3059239A (ja) * 2011-09-09 2013-03-28 Saitama Univ 移動体用非接触給電装置
WO2014200024A1 (ja) * 2013-06-13 2014-12-18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給電装置及び給電システム
CN104521104A (zh) * 2012-08-16 2015-04-15 株式会社Ihi 移动式停车设备
US20150128362A1 (en) * 2012-07-27 2015-05-14 Ihi Corporation Foreign matter removal mechanism
JP2015100162A (ja) * 2013-11-18 2015-05-28 株式会社Ihi 非接触給電システム
JP2016013033A (ja) * 2014-06-30 2016-01-21 株式会社Ihi 異物除去装置、非接触給電システムの地上側設備、非接触給電システム
JP2016037733A (ja) * 2014-08-06 2016-03-22 トヨタホーム株式会社 非接触給電用の車両位置決め装置
JP2016059236A (ja) * 2014-09-12 2016-04-21 株式会社東芝 無線電力伝送システム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0098412A1 (ja) * 2009-02-25 2010-09-02 マスプロ電工株式会社 移動体の電力供給システム
JP5574107B2 (ja) * 2010-10-13 2014-08-20 三菱自動車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用充電装置
JP5843446B2 (ja) 2011-01-14 2016-01-13 三菱重工業株式会社 電動車両の充電装置
JP2015008546A (ja) 2011-10-28 2015-01-15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非接触電力伝送装置
JP5906691B2 (ja) * 2011-11-28 2016-04-20 株式会社Ihi 非接触電力伝送装置及び移動車両
JP2014023296A (ja) * 2012-07-19 2014-02-03 Panasonic Corp 電力伝送コイル
JP2015006056A (ja) * 2013-06-20 2015-01-08 船井電機株式会社 非接触給電装置
EP3073601B1 (en) * 2013-11-18 2019-06-12 IHI Corporation Wireless power supply system
JP6342711B2 (ja) 2014-05-20 2018-06-13 株式会社テクノバ 異物検知機能を備えた非接触給電装置
JP6292537B2 (ja) * 2014-09-08 2018-03-14 株式会社Ihi 非接触給電装置の異物除去装置
CN106232248B (zh) 2014-06-30 2019-05-10 株式会社Ihi 异物除去装置、非接触供电***的地面侧设备、非接触供电***
JP2016226073A (ja) * 2015-05-27 2016-12-28 Tdk株式会社 ワイヤレス電力伝送システム
JP6551755B2 (ja) * 2017-02-09 2019-07-31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無線電力伝送システムにおける送電装置の制御方法、および送電装置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3059239A (ja) * 2011-09-09 2013-03-28 Saitama Univ 移動体用非接触給電装置
US20150128362A1 (en) * 2012-07-27 2015-05-14 Ihi Corporation Foreign matter removal mechanism
CN104521104A (zh) * 2012-08-16 2015-04-15 株式会社Ihi 移动式停车设备
WO2014200024A1 (ja) * 2013-06-13 2014-12-18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給電装置及び給電システム
JP2015100162A (ja) * 2013-11-18 2015-05-28 株式会社Ihi 非接触給電システム
JP2016013033A (ja) * 2014-06-30 2016-01-21 株式会社Ihi 異物除去装置、非接触給電システムの地上側設備、非接触給電システム
JP2016037733A (ja) * 2014-08-06 2016-03-22 トヨタホーム株式会社 非接触給電用の車両位置決め装置
JP2016059236A (ja) * 2014-09-12 2016-04-21 株式会社東芝 無線電力伝送システ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168858B (zh) 2023-01-17
JP7113231B2 (ja) 2022-08-05
JP6551755B2 (ja) 2019-07-31
US10926651B2 (en) 2021-02-23
JP2019180233A (ja) 2019-10-17
JP2018130008A (ja) 2018-08-16
US20190337404A1 (en) 2019-11-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168858A (zh) 无线电力传输***中的送电装置的控制方法以及送电装置
CN108233498A (zh) 无线电力传送***中的送电装置的控制方法、异物检测方法和送电装置
CN110073573A (zh) 无线电力传输***中的送电装置的控制方法、异物检测方法以及送电装置
EP3162610B1 (en) Foreign-material-removing device, ground equipment for contactless electricity-supplying system, and contactless electricity-supplying system
US11225154B2 (en) Method for controlling power transmitting device in wireless power transmission system and power transmitting device
CN102947124B (zh) 自适应无线能量传送***
EP3073601B1 (en) Wireless power supply system
CN103605365B (zh) 变电站设备污秽巡检、判定及清洗的全自动作业方法
US10018516B2 (en) Foreign matter detection device
CN108725405B (zh) 新能源电动汽车电池自动充换***
WO2013035853A1 (ja) 移動体用非接触給電装置
CN102761158A (zh) 隧道电缆巡检机器人充电管理***及方法
JP7054834B2 (ja) 電極ユニット、送電装置、受電装置、電子機器、移動体、および無線電力伝送システム
EP2879267A1 (en) Contactless power-supply system
CN106120611A (zh) 一种地锁式充电桩
CN103782487A (zh) 移动车辆供电***
US11904712B2 (en) Foreign object detection for wireless power transfer systems
CN107112775A (zh) 用于感应式传输电能的充电设备和使充电设备运行的方法
CN210881700U (zh) 无线充电设备的异物清理装置
CN207398866U (zh) 一种叉车门架用电设备的非接触式充电装置
CN216672674U (zh) 轨道机器人和定位充电***
CN217994181U (zh) 一种便于无人机停靠的自动充电平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