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148711B - 正极材料和锂离子电池 - Google Patents

正极材料和锂离子电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148711B
CN110148711B CN201810141044.4A CN201810141044A CN110148711B CN 110148711 B CN110148711 B CN 110148711B CN 201810141044 A CN201810141044 A CN 201810141044A CN 110148711 B CN110148711 B CN 11014871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qual
positive electrode
electrode material
strontium
les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141044.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148711A (zh
Inventor
郑春凤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ngde Amperex Technology Ltd
Original Assignee
Ningde Amperex Technology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ngde Amperex Technology Ltd filed Critical Ningde Amperex Technology Ltd
Priority to CN201810141044.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148711B/zh
Priority to US16/166,150 priority patent/US11043675B2/en
Publication of CN11014871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14871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14871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14871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62Selection of inactive substances as ingredients for active masses, e.g. binders, fillers
    • H01M4/628Inhibitors, e.g. gassing inhibitors, corrosion inhibi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36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 H01M4/362Composites
    • H01M4/366Composites as layered produc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36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 H01M4/48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oxides or hydroxides
    • H01M4/50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oxides or hydroxides of manganese
    • H01M4/505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oxides or hydroxides of manganese of mixed oxides or hydroxides containing manganese for inserting or intercalating light metals, e.g. LiMn2O4 or LiMn2OxFy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36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 H01M4/48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oxides or hydroxides
    • H01M4/52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oxides or hydroxides of nickel, cobalt or iron
    • H01M4/523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oxides or hydroxides of nickel, cobalt or iron for non-aqueous cel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36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 H01M4/48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oxides or hydroxides
    • H01M4/52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oxides or hydroxides of nickel, cobalt or iron
    • H01M4/525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oxides or hydroxides of nickel, cobalt or iron of mixed oxides or hydroxides containing iron, cobalt or nickel for inserting or intercalating light metals, e.g. LiNiO2, LiCoO2 or LiCoOxFy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2Li-accumulators
    • H01M10/0525Rocking-chair batteries, i.e. batteries with lithium insertion or intercalation in both electrodes; Lithium-ion batteri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2004/026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characterised by the polarity
    • H01M2004/028Positive electrod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Inorganic Chemistry (AREA)
  • Composite Material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Battery Electrode And Active Subsutance (AREA)
  • Secondary Cell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正极材料和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包括:锂复合氧化物,所述锂复合氧化物包含钴(Co)、镍(Ni)、锰(Mn)中的至少一种和锂(Li);以及位于其表面上包含硅(Si)、钛(Ti)中的至少一种和锶(Sr)的化合物。通过使用以上正极材料,极大地降低了锂离子电池循环过程中的直流电阻的增长。

Description

正极材料和锂离子电池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池领域,更具体地,涉及正极材料和锂离子电池。
背景技术
近几年伴随着手机、笔记本电脑等日常使用的便携式产品的普及化,锂离子电池的需求量不断增加。正极材料是锂离子电池的核心材料之一,其性能和质量直接影响到锂离子电池的容量、寿命、安全性、直流电阻(DCR)等重要性能。
目前,锂离子电池的直流电阻是备受关注的指标,锂离子电池在循环过程中直流电阻增长太大,会导致电压迅速降低而使手机出现自动关机现象,因此,急需一种抑制锂离子电池循环过程中的直流电阻的增长的正极材料。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正极材料,包括锂复合氧化物,所述锂复合氧化物包含钴(Co)、镍(Ni)、锰(Mn)中的至少一种和锂(Li);以及在其表面上包含硅(Si)、钛(Ti)中的至少一种和锶(Sr)的化合物。
在上述正极材料中,包括:中心部分,所述中心部分包含所述锂复合氧化物,以及表面层,所述表面层设置在所述中心部分的至少一部分上,并且包括所述化合物。
在上述正极材料中,所述正极材料表面上的锶(Sr)含量大于所述正极材料内部的锶(Sr)含量。
在上述正极材料中,所述锶(Sr)的含量从所述正极材料表面向内部减少。
在上述正极材料中,所述锂复合氧化物包括选自化学式1、2和3表示的化合物中的至少一种:
LixCoaM1bO2-c 化学式1
其中M1表示选自镍(Ni)、锰(Mn)、镁(Mg)、铝(Al)、硼(B)、钛(Ti)、钒(V)、铬(Cr)、铁(Fe)、铜(Cu)、锌(Zn)、钼(Mo)、锡(Sn)、钙(Ca)、锶(Sr)、钨(W)、钇(Y)、镧(La)、锆(Zr)和硅(Si)中的至少一种,x、a、b和c值分别在以下范围内:0.8≤x≤1.2、0.8≤a≤1、0≤b≤0.2、-0.1≤c≤0.2;
LiyNidM2eO2-f 化学式2
其中M2表示选自钴(Co)、锰(Mn)、镁(Mg)、铝(Al)、硼(B)、钛(Ti)、钒(V)、铬(Cr)、铁(Fe)、铜(Cu)、锌(Zn)、钼(Mo)、锡(Sn)、钙(Ca)、锶(Sr)、钨(W)、锆(Zr)和硅(Si)中的至少一种,y、d、e和f值分别在以下范围内:0.8≤y≤1.2、0.3≤d≤0.98、0.02≤e≤0.7、-0.1≤f≤0.2;
LizMn2-gM3gO4-h 化学式3
其中M3表示选自钴(Co)、镍(Ni)、镁(Mg)、铝(Al)、硼(B)、钛(Ti)、钒(V)、铬(Cr)、铁(Fe)、铜(Cu)、锌(Zn)、钼(Mo)、锡(Sn)、钙(Ca)、锶(Sr)和钨(W)中的至少一种,z、g和h值分别在以下范围内:0.8≤z≤1.2、0≤g<1.0和-0.2≤h≤0.2。
在上述正极材料中,所述化合物选自Sr2TiO4和Sr2SiO4中的一种或两种。
在上述正极材料中,在体积基准的粒度分布中,所述正极材料从小粒径侧起、达到体积累积50%的粒径为4~25μm。
在上述正极材料中,基于所述正极材料的总重量,表面层中锶(Sr)的含量为0.01wt~0.4wt%。
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正极极片,包括:活性物质层;所述活性物质层包括上述正极材料。
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包括上述正极极片的锂离子电池。
本申请的实施例将结构稳定性高的Sr2TiO4和/或Sr2SiO4作为表面层,其中,电解液与水反应生成HF,如果HF不消耗掉,则HF会侵蚀锂复合氧化物表面,危害表面完整性,而采用本发明的表面层,HF与Sr2TiO4和/或Sr2SiO4中的Sr反应生成SrF2,SrF2为超强酸,对锂复合氧化物表面的杂质如LiOH和Li2CO3等绝缘性物种具有清洗作用,但是不会侵蚀锂复合氧化物表面,从而使锂复合氧化物(例如钴酸锂)的活性位点一直处于较高水平,从而保证循环过程中DCR一直维持在较低水平。同时,Si和/或Ti可以避免锂复合氧化物表面活性材料与电解液直接接触,抑制电解液的分解,从而提高锂离子电池的循环稳定性。
与不含有包覆材料Sr2TiO4和/或Sr2SiO4的锂复合氧化物相比,本申请的实施例通过使用Sr2TiO4和/或Sr2SiO4包覆的锂复合氧化物,使得锂离子电池在循环过程中的直流电阻(DCR)的增长显著放慢,同时不影响锂离子电池的循环性能。
附图说明
图1示出了实施例7和对比例7的45℃循环期间的25℃直流电阻的对比图(
Figure BDA0001577620580000031
对比例7;
Figure BDA0001577620580000032
实施例7)。
图2示出了实施例1中由Sr2SiO4包覆钴酸锂的正极材料的扫描电镜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充分地说明示例性实施例,不过,这些示例性实施例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来实施,并且,不应被解释为局限于本申请所阐述的这些实施例。相反,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在于使本申请公开彻底和完整,以及将本申请的范围充分地传达给本领域所属技术人员。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仅示出锂复合氧化物为钴酸锂的实施例,但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锂复合氧化物可以为包含钴(Co)、镍(Ni)、锰(Mn)中的至少一种和锂(Li)的材料。
本申请通过溶胶凝胶法在钴酸锂的至少一部分表面上形成包含Sr2TiO4和/或Sr2SiO4材料的表面层,由Sr2TiO4和/或Sr2SiO4包覆后,随着循环次数的增加,Sr2TiO4和/或Sr2SiO4包覆的LCO的直流电阻的增加量明显低于Al2O3包覆的LCO的直流电阻的增加量,这是因为表面层中的表面包覆材料Sr2TiO4和/或Sr2SiO4中的Sr可以与电解液反应生成路易斯酸,对钴酸锂表面的杂质如LiOH和Li2CO3等绝缘性物质具有清洗作用,使钴酸锂的活性位点一直处于较高水平,从而保证循环过程中直流电阻一直较低。
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钴酸锂(锂复合氧化物)包括选自化学式1表示的化合物中的至少一种及其组合。
LixCoaM1bO2-c 化学式1
其中M1表示选自镍(Ni)、锰(Mn)、镁(Mg)、铝(Al)、硼(B)、钛(Ti)、钒(V)、铬(Cr)、铁(Fe)、铜(Cu)、锌(Zn)、钼(Mo)、锡(Sn)、钙(Ca)、锶(Sr)、钨(W)、钇(Y)、镧(La)、锆(Zr)和硅(Si)中的至少一种,x、a、b和c值分别在以下范围内:0.8≤x≤1.2、0.8≤a≤1、0≤b≤0.2、-0.1≤c≤0.2;
表面层包含Sr2TiO4和Sr2SiO4中的一种或两种包覆材料。
在该包覆材料中,Si和/或Ti可以避免锂复合氧化物表面活性材料与电解液直接接触,抑制电解液的分解,从而提高锂离子电池的循环稳定性。Sr的前体为无机锶盐,包括但不限于硝酸锶、氯化锶和碳酸锶。Si的前体包括但不限于正硅酸乙酯(TEOS)、正硅酸甲酯和正硅酸异丙酯。Ti的前体包括但不限于钛酸异丙酯和钛酸正丁酯。
根据一些实施例,基于正极材料的总重量,表面层中锶(Sr)的含量为0.01wt~0.4wt%。包覆材料Sr2TiO4和/或Sr2SiO4形成的表面层可以与电解液反应生成路易斯酸,对锂复合氧化物表面的杂质如LiOH和Li2CO3等绝缘性物质具有清洗作用,使锂复合氧化物(钴酸锂)的活性位点一直处于较高水平,从而保证循环过程中直流电阻一直较低。但是包覆量过大时,表面层过厚,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Li+的扩散,从而导致克容量下降;并且当锶(Sr)的含量为0.15wt%时,锂离子电池性能最佳,循环过程中活性位点多,直流电阻增长小,这是因为当锶(Sr)的含量为0.15wt%时,使钴酸锂的活性位点一直处于较高水平,并且该表面层不会阻碍Li+的扩散,从而使得锂离子电池保持较高的克容量。
根据一些实施例,在体积基准的粒度分布中,从小粒径侧起、达到体积累积50%的粒径(Dv50)介于4~25μm之间。因为Dv50越小,比表面积越大,循环过程中活性位点多,直流电阻增长小,但是Dv50太小(<4μm)时,不利于存储,而Dv50过大(>25μm),不利于压实密度的提高,所以需要选择合适的Dv50区间(即,Dv50介于4~25μm之间)。
正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如下:
将可溶性无机锶盐、含硅化合物和/或含钛化合物分别溶解于溶剂中,然后混合形成混合溶液;通过氨水调节混合溶液的pH值为7~9,形成溶胶状的包覆材料溶液,再将钴酸锂(锂复合氧化物)加入到上述溶胶状的包覆材料溶液中,搅拌0.15~4小时;之后再抽滤或者烘干,然后在750~950℃的空气或氧气气氛下焙烧1~10h,破碎过筛(采用本领域中常用的方法),即形成Sr2TiO4和/或Sr2SiO4包覆的正极材料,该正极材料的Dv50介于4~25μm之间;其中,无机锶盐包括但不限于硝酸锶、氯化锶和碳酸锶中的一种或多种,含硅化合物包括但不限于正硅酸乙酯(TEOS)、正硅酸甲酯和和正硅酸异丙酯中的一种或多种,含钛化合物包括但不限于钛酸异丙酯和钛酸正丁酯中的一种或两种,溶剂包括但不限于水、乙醇和异丙醇中的一种或多种。
本申请的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正极极片,包括集流体和设置在集流体上的活性物质层,活性物质层包括上述正极材料。集流体可以包括例如铜箔和铝箔,也可以采用本领域常用的其它集流体。
本申请的实施例还提供了包括上述正极极片的锂离子电池。
本申请的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锂离子电池,该锂离子电池包括正极极片、负极极片、隔离膜以及电解质等,其中,正极极片包括本申请描述的正极材料。
负极极片
负极极片包括负极材料,负极材料包括能够吸收和释放锂(Li)的负极材料(下文中,有时称为“能够吸收/释放锂Li的负极材料”)。能够吸收/释放锂(Li)的负极材料的例子可以包括碳材料、金属化合物、氧化物、硫化物、锂的氮化物例如LiN3、锂金属、与锂一起形成合金的金属和聚合物材料。
碳材料的例子可以包括低石墨化的碳、易石墨化的碳、人造石墨、天然石墨、中间相碳微球、软碳、硬碳、热解碳、焦炭、玻璃碳、有机聚合物化合物烧结体、碳纤维和活性碳。其中,焦炭可以包括沥青焦炭、针状焦炭和石油焦炭。有机聚合物化合物烧结体指的是通过在适当的温度下煅烧聚合物材料例如苯酚塑料或者呋喃树脂以使之碳化获得的材料,将这些材料中的一些分成低石墨化碳或者易石墨化的碳。聚合物材料的例子可以包括聚乙炔和聚吡咯。
在能够吸收/释放锂(Li)的这些负极材料中,更进一步地,选择充电和放电电压接近于锂金属的充电和放电电压的材料。这是因为负极材料的充电和放电电压越低,电池越容易具有更高的能量密度。其中,负极材料可以选择碳材料,因为在充电和放电时它们的晶体结构只有小的变化,因此,可以获得良好的循环特性以及大的充电和放电容量。尤其可以选择石墨,因为它可以给出大的电化学当量和高的能量密度。
此外,能够吸收/释放锂(Li)的负极材料可以包括单质锂金属、能够和锂(Li)一起形成合金的金属元素和半金属元素,包括这样的元素的合金和化合物等等。特别地,将它们和碳材料一起使用,因为在这种情况中,可以获得良好的循环特性以及高能量密度。除了包括两种或者多种金属元素的合金之外,这里使用的合金还包括包含一种或者多种金属元素和一种或者多种半金属元素的合金。该合金可以处于以下状态固溶体、共晶晶体(共晶混合物)、金属间化合物及其混合物。
金属元素和半金属元素的例子可以包括锡(Sn)、铅(Pb)、铝(Al)、铟(In)、硅(Si)、锌(Zn)、锑(Sb)、铋(Bi)、镉(Cd)、镁(Mg)、硼(B)、镓(Ga)、锗(Ge)、砷(As)、银(Ag)、锆(Zr)、钇(Y)和铪(Hf)。上述合金和化合物的例子可以包括具有化学式:MasMbtLiu的材料和具有化学式:MapMcqMdr的材料。在这些化学式中,Ma表示能够与锂一起形成合金的金属元素和半金属元素中的至少一种元素;Mb表示除锂和Ma之外的金属元素和半金属元素中的至少一种元素;Mc表示非金属元素中的至少一种元素;Md表示除Ma之外的金属元素和半金属元素中的至少一种元素;并且s、t、u、p、q和r满足s>0、t≥0、u≥0、p>0、q>0和r≥0。
此外,可以在负极中使用不包括锂(Li)的无机化合物,例如MnO2、V2O5、V6O13、NiS和MoS。
电解质
电解质包括锂盐和非水溶剂。
锂盐包括选自LiPF6、LiBF4、LiAsF6、LiClO4、LiB(C6H5)4、LiCH3SO3、LiCF3SO3、LiN(SO2CF3)2、LiC(SO2CF3)3、LiAlCl4、LiSiF6、LiCl、LiBOB、LiBr和二氟硼酸锂中的至少一种。例如,锂盐选用LiPF6,因为它可以给出高的离子导电率并改善循环特性。
非水溶剂可为碳酸酯化合物、基于酯的化合物、基于醚的化合物、基于酮的化合物、基于醇的化合物、非质子溶剂或它们的组合。
碳酸酯化合物可为链状碳酸酯化合物、环状碳酸酯化合物、氟代碳酸酯化合物或它们的组合。
链状碳酸酯化合物的实例为碳酸二乙酯(DEC)、碳酸二甲酯(DMC)、碳酸二丙酯(DPC)、碳酸甲丙酯(MPC)、碳酸乙丙酯(EPC)、碳酸甲乙酯(MEC)及它们的组合。所述环状碳酸酯化合物的实例为碳酸亚乙酯(EC)、碳酸亚丙酯(PC)、碳酸亚丁酯(BC)、碳酸乙烯基亚乙酯(VEC)及它们的组合。所述氟代碳酸酯化合物的实例为碳酸氟代亚乙酯(FEC)、碳酸1,2-二氟亚乙酯、碳酸1,1-二氟亚乙酯、碳酸1,1,2-三氟亚乙酯、碳酸1,1,2,2-四氟亚乙酯、碳酸1-氟-2-甲基亚乙酯、碳酸1-氟-1-甲基亚乙酯、碳酸1,2-二氟-1-甲基亚乙酯、碳酸1,1,2-三氟-2-甲基亚乙酯、碳酸三氟甲基亚乙酯及它们的组合。
基于酯的化合物的实例为乙酸甲酯、乙酸乙酯、乙酸正丙酯、乙酸叔丁酯、丙酸甲酯、丙酸乙酯、γ-丁内酯、癸内酯、戊内酯、甲瓦龙酸内酯、己内酯、甲酸甲酯及它们的组合。
基于醚的化合物的实例为二丁醚、四甘醇二甲醚、二甘醇二甲醚、1,2-二甲氧基乙烷、1,2-二乙氧基乙烷、乙氧基甲氧基乙烷、2-甲基四氢呋喃、四氢呋喃及它们的组合。
基于酮的化合物的实例为环己酮。
基于醇的化合物的实例为乙醇和异丙醇。
非质子溶剂的实例为二甲亚砜、1,2-二氧戊环、环丁砜、甲基环丁砜、1,3-二甲基-2-咪唑烷酮、N-甲基-2-吡咯烷酮、甲酰胺、二甲基甲酰胺、乙腈、硝基甲烷、磷酸三甲酯、磷酸三乙酯、磷酸三辛酯、和磷酸酯及它们的组合。
隔离膜
隔离膜包括选自聚乙烯、聚丙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酰亚胺和芳纶中的至少一种。例如,聚乙烯包括选自高密度聚乙烯、低密度聚乙烯和超高分子量聚乙烯中的至少一种组分。尤其是聚乙烯和聚丙烯,它们对防止短路具有良好的作用,并可以通过关断效应改善电池的稳定性。
隔离膜表面还可包括多孔层,多孔层设置在隔离膜的至少一个表面上,多孔层包括无机颗粒和粘结剂,无机颗粒选自氧化铝(Al2O3)、氧化硅(SiO2)、氧化镁(MgO)、氧化钛(TiO2)、二氧化铪(HfO2)、氧化锡(SnO2)、二氧化铈(CeO2)、氧化镍(NiO)、氧化锌(ZnO)、氧化钙(CaO)、氧化锆(ZrO2)、氧化钇(Y2O3)、碳化硅(SiC)、勃姆石、氢氧化铝、氢氧化镁、氢氧化钙和硫酸钡中的一种或几种的组合。粘结剂选自聚偏氟乙烯、偏氟乙烯-六氟丙烯的共聚物、聚酰胺、聚丙烯腈、聚丙烯酸酯、聚丙烯酸、聚丙烯酸盐、羧甲基纤维素纳、聚乙烯呲咯烷酮、聚乙烯醚、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四氟乙烯和聚六氟丙烯中的一种或几种的组合。
隔离膜表面的多孔层可以提升隔离膜的耐热性能、抗氧化性能和电解液浸润性能,增强隔离膜与极片之间的粘接性。
本申请的正极材料可用于不同结构的锂离子电池中,实施例中以卷绕型锂离子电池作为实例,但是本申请的正极材料可以应用于叠片结构、多极耳结构等的锂离子电池,所有这些均包含在本申请的范围内。
本申请的正极材料可用于不同类型的锂离子电池中,实施例中以软包型锂离子电池作为实例,但是本申请的正极材料可以应用于方形壳电池、圆柱形电池等其它锂离子电池,所有这些均包含在本申请的范围内。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将理解,以上描述的锂离子电池的制备方法仅是实施例。在不背离本申请公开的内容的基础上,可以采用本领域常用的其它方法。
下面列举了一些具体实施例和对比例以更好地对本申请进行说明。
实施例1
将17.67g硝酸锶溶解于水中并且将8.69g正硅酸乙酯溶解于水中(充分溶解即可),混合,形成混合溶液,滴入氨水调节混合溶液的pH值为9,充分搅拌10min,加入5000gLiCoO2,再搅拌1h,后抽滤,烘干,在900℃空气气氛下煅烧4h,将烧结完成后的样品进行破碎过筛,得到Dv50为4μm的Sr2SiO4包覆的正极材料,将得到的正极材料进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测试,锶(Sr)的含量为0.15wt%。对获得的包覆的正极材料进行全电池制备,并测试直流电阻。
实施例2
与实施例1的制备方法一致,不同的是实施例2所得到的是Dv50为10μm的Sr2SiO4包覆的正极材料。
实施例3
与实施例1的制备方法一致,不同的是实施例3所得到的是Dv50为15μm的Sr2SiO4包覆的正极材料。
实施例4
与实施例1的制备方法一致,不同的是实施例4所得到的是Dv50为20μm的Sr2SiO4包覆的正极材料。
实施例5
与实施例1的制备方法一致,不同的是实施例5所得到的是Dv50为25μm的Sr2SiO4包覆的正极材料。
实施例6
与实施例1的制备方法一致,不同的是实施例6中所采用的锂复合氧化物为LiCo0.94Mg0.02Al0.02Ti0.02O2,所得到的是Dv50为15μm的Sr2SiO4包覆的正极材料。
实施例7
与实施例1的制备方法一致,不同的是实施例7中所采用的锂复合氧化物为LiCo0.97Mg0.015Al0.02O2,所得到的是Dv50为15μm的Sr2SiO4包覆的正极材料。
实施例8
与实施例1的制备方法一致,不同的是实施例8中所采用的锂复合氧化物为LiCo0.95Mg0.015Ti0.03O2,所得到的是Dv50为15μm的Sr2SiO4包覆的正极材料。
实施例9
与实施例1的制备方法一致,不同的是实施例9中所采用的锂复合氧化物为LiCo0.94Mg0.015Al0.02Y0.03O2,所得到的是Dv50为15μm的Sr2SiO4包覆的正极材料。
实施例10
与实施例1的制备方法一致,不同的是实施例10中所采用的锂复合氧化物为LiCo0.99Mg0.015O2,所得到的是Dv50为15μm的Sr2SiO4包覆的正极材料。
实施例11
将4.71g硝酸锶溶解于异丙醇中并且将2.32g正硅酸乙酯溶解于水中,混合,形成混合溶液,滴入氨水调节混合溶液的pH值为8,充分搅拌10min,加入5000gLiCo0.97Mg0.015Al0.02O2,再搅拌0.15h,后抽滤,烘干,在950℃氧气气氛下煅烧1h,将烧结完成后的样品进行破碎过筛,得到Dv50为15μm的Sr2SiO4包覆的正极材料,将得到的正极材料进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测试,锶(Sr)的含量为0.01wt%。对获得的包覆的正极材料进行全电池制备,并测试直流电阻。
实施例12
将12.32g碳酸锶溶解于水中并且将12.7g正硅酸甲酯溶解于异丙醇中,混合,形成混合溶液,滴入氨水调节混合溶液的pH值为7,充分搅拌20min,加入5000gLiCo0.97Mg0.015Al0.02O2,再搅拌2h,后抽滤,烘干,在750℃氧气气氛下煅烧10h,将烧结完成后的样品进行破碎过筛,得到Dv50为15μm的Sr2SiO4包覆的正极材料,将得到的正极材料进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测试,锶(Sr)的含量为0.25wt%。对获得的包覆的正极材料进行全电池制备,并测试直流电阻。
实施例13
将18.55g氯化锶和14.72g硝酸锶溶解于乙醇中并且将18.39g正硅酸异丙酯和14.49g正硅酸乙酯溶解于水中,混合,形成混合溶液,滴入氨水调节混合溶液的pH值为9,充分搅拌30min,加入5000gLiCo0.97Mg0.015Al0.02O2,再搅拌4h,后抽滤,烘干,在800℃氧气气氛下煅烧5h,将烧结完成后的样品进行破碎过筛,得到Dv50为15μm的Sr2SiO4包覆的正极材料,将得到的正极材料进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测试,锶(Sr)的含量为0.40wt%。对获得的包覆的正极材料进行全电池制备,并测试直流电阻。
实施例14
将8.84g硝酸锶溶解于水中并且将4.35g正硅酸乙酯溶解于水中,混合,形成混合溶液A;并且将5.53g硝酸锶溶解于水中并且将4.45g钛酸正丁酯溶解于乙醇中,混合,形成混合溶液B,向混合溶液A中滴入氨水调节混合溶液的pH值为9,充分搅拌30min,之后,将混合溶液A和混合溶液B混合,形成混合液,在混合液中加入5000g LiCoO2,再搅拌4h,后抽滤,烘干,在800℃氧气气氛下煅烧5h,将烧结完成后的样品进行破碎过筛,得到Dv50为15μm的Sr2SiO4和Sr2TiO4包覆的正极材料,将得到的正极材料进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测试,锶(Sr)的含量为0.15wt%。对获得的包覆的正极材料进行全电池制备,并测试直流电阻。
实施例15
将2.95g硝酸锶溶解于水中并且将1.98g钛酸异丙酯溶解于水中,混合,形成混合溶液,滴入氨水调节混合溶液的pH值为8,充分搅拌30min,加入5000g LiCoO2,再搅拌4h,后抽滤,烘干,在800℃氧气气氛下煅烧5h,将烧结完成后的样品进行破碎过筛,得到Dv50为15μm的Sr2TiO4包覆的正极材料,将得到的正极材料进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测试,锶(Sr)的含量为0.01wt%。对获得的包覆的正极材料进行全电池制备,并测试直流电阻。
实施例16
将11.05g硝酸锶溶解于水中并且将7.42g钛酸异丙酯溶解于乙醇中,混合,形成混合溶液,滴入氨水调节混合溶液的pH值为7,充分搅拌30min,加入5000gLiCo0.97Mg0.015Al0.02O2,再搅拌4h,后抽滤,烘干,在800℃氧气气氛下煅烧5h,将烧结完成后的样品进行破碎过筛,得到Dv50为15μm的Sr2TiO4包覆的正极材料,将得到的正极材料进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测试,锶(Sr)的含量为0.15wt%。对获得的包覆的正极材料进行全电池制备,并测试直流电阻。
实施例17
将13.93g氯化锶和11.05g硝酸锶溶解于乙醇中并且将7.42g钛酸异丙酯和8.89g钛酸正丁酯溶解于水中,混合,形成混合溶液,滴入氨水调节混合溶液的pH值为9,充分搅拌30min,加入5000g LiCo0.97Mg0.015Al0.02O2,再搅拌4h,后抽滤,烘干,在800℃氧气气氛下煅烧5h,将烧结完成后的样品进行破碎过筛,得到Dv50为15μm的Sr2TiO4包覆的正极材料,将得到的正极材料进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测试,锶(Sr)的含量为0.25wt%。对获得的包覆的正极材料进行全电池制备,并测试直流电阻。
实施例18
将36.86g硝酸锶溶解于乙醇中并且将24.75g钛酸异丙酯溶解于水中,混合,形成混合溶液,滴入氨水调节混合溶液的pH值为9,充分搅拌30min,加入5000gLiCo0.97Mg0.015Al0.02O2,再搅拌4h,后抽滤,烘干,在800℃氧气气氛下煅烧5h,将烧结完成后的样品进行破碎过筛,得到Dv50为15μm的Sr2TiO4包覆的正极材料,将得到的正极材料进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测试,锶(Sr)的含量为0.40wt%。对获得的包覆的正极材料进行全电池制备,并测试直流电阻。
对比例1
与实施例1的制备方法一致,不同的是对比例1未采用Sr2SiO4进行包覆。
对比例2
与实施例2的制备方法一致,不同的是对比例2未采用Sr2SiO4进行包覆。
对比例3
与实施例3的制备方法一致,不同的是对比例3未采用Sr2SiO4进行包覆。
对比例4
与实施例4的制备方法一致,不同的是对比例4未采用Sr2SiO4进行包覆。
对比例5
与实施例5的制备方法一致,不同的是对比例5未采用Sr2SiO4进行包覆。
对比例6
与实施例6的制备方法一致,不同的是对比例6未采用Sr2SiO4进行包覆。
对比例7
与实施例7的制备方法一致,不同的是对比例7未采用Sr2SiO4进行包覆。
对比例8
与实施例8的制备方法一致,不同的是对比例8未采用Sr2SiO4进行包覆。
对比例9
与实施例9的制备方法一致,不同的是对比例9未采用Sr2SiO4进行包覆。
对比例10
与实施例10的制备方法一致,不同的是对比例10未采用Sr2SiO4进行包覆。
循环直流电阻测试流程:
1)在25℃低温箱中静置4h
2)0.7C(即2h内完全放掉理论容量的电流值)恒流充电至4.35V,4.35V恒压充电至0.025C,休眠10min
3)0.1C放电至3.4V,休眠5min(此步得到实际容量)
25℃直流电阻的测试
4)休眠5min,0.7C恒流充电至4.35V,4.35V恒压充电至0.025C(用第3步得到的实际容量计算)
5)休眠10min
6)0.1C放电3h(用第3步得到的实际容量计算,得70%SOC(电池剩余容量)直流电阻)
7)1C放电1s(5ms采点,容量以相应电池组件的标注容量计算)
8)0.1C放电5h(用第3步得到的实际容量计算,得20%SOC直流电阻)
9)1C放电1s(5ms采点,容量以相应电池组件的标注容量计算)
10)0.1C放电1h(用第3步得到的实际容量计算,得10%SOC直流电阻)
11)1C放电1s(5ms采点,容量以相应电池组件的标注容量计算)
12)0.1C放电至3.4V(用第3步得到的实际容量计算)
13)休眠5min
测得初始直流电阻后,对电芯进行循环测试,测试流程如下:
1)0.7C恒流充电至4.35V,4.35V恒压充电至0.05C
2)休眠5min
3)1C恒流放电至3V
4)循环步骤(1)至(3)400cls
循环400cls后继续测试直流电阻,其流程同初始直流电阻测试。
直流电阻增长率=(400cls直流电阻-初始直流电阻)/初始直流电阻。
首次放电容量的测试标准:0.5C恒流充电至4.35V,4.35V恒压充电至0.05C,0.5C恒流放电至3V。
各个实施例以及对比例的测量结果如下表1所示。为了方便比较,表1的结果以分组的方式示出。
表1
Figure BDA0001577620580000151
Figure BDA0001577620580000161
由表1可知,根据实施例1至5,通过确定锶(Sr)的含量,改变正极材料的Dv50发现,当由包覆材料包覆的正极材料的Dv50为4~25μm时,极大地降低了锂离子电池的25℃直流电阻(DCR)的增长率,并且首次放电容量基本保持不变。这是由于Dv50越小,比表面积越大,锂离子电池循环过程中活性位点多,直流电阻增长小;但是Dv50太小(<4μm)时,不利于存储,而Dv50过大(>25μm),不利于压实密度及其直流电阻。当正极材料的Dv50为15μm时,正极材料较易制备,并且直流电阻降低明显。
通过将实施例1至5的结果与对比例1至5的结果进行比较可知,本申请的实施例通过使用Sr2SiO4包覆的正极材料,使得锂离子电池在循环过程中,该锂离子电池的25℃直流电阻的增长率显著降低,同时首次放电容量基本保持不变,改善了锂离子电池的性能。这是由于电解液与水反应生成HF,HF可以与Sr2SiO4中的Sr反应生成SrF2,SrF2为超强酸,对钴酸锂(锂复合氧化物)表面的杂质如LiOH和Li2CO3等绝缘性物种具有清洗作用,使钴酸锂的活性位点一直处于较高水平,从而保证循环过程中直流电阻一直较低。同时,Si可以提高锂离子电池的循环性能,并且可以避免正极材料表面活性材料与电解液接触,抑制电解液的分解,从而提高锂离子电池的循环稳定性。
通过比较对比例6至10与对比例1至5,当钴酸锂中有掺杂元素掺杂和/或包覆元素包覆时,例如镁(Mg)、铝(Al)、钛(Ti)、钇(Y),可以有助于改善锂离子电池的循环性能,但是改善效果有限。进一步地,通过比较实施例6至10与对比例6至10,在有掺杂元素存在下,由Sr2SiO4包覆的正极材料制成的锂离子电池的直流电阻增长率低于未由Sr2SiO4包覆的正极材料制成的锂离子电池的直流电阻增长率,同时锂离子电池的首次放电容量基本保持不变。这是由于Sr2SiO4的包覆使得锂离子电池循环过程中活性位点较多,降低了锂离子电池的直流电阻增长率。
通过比较实施例3与实施例6至10可知,相对于锂复合氧化物为LiCoO2的情况,在锂复合氧化物为掺杂和/或包覆的LiCoO2的时,经Sr2SiO4包覆对锂离子电池循环过程中直流电阻增长的改善效果更为明显。
根据实施例7和实施例11至13,通过确定正极材料的Dv50,改变锶(Sr)的含量,发现锶(Sr)的含量占正极材料的总重量的百分比为0.01~0.40%时,均能显著地降低锂离子电池循环过程中的25℃直流电阻的增长率,并且首次放电容量基本保持不变。这是由于包覆Sr2SiO4后,循环过程中活性位点保持在较高水平,直流电阻增长率较小,但是含量过大(>0.40%)时,表面层过厚,会在一定程度阻碍Li+扩散,降低锂离子电池的循环性能,同时还会导致克容量下降,因此当锶(Sr)的含量为0.15wt%,锂离子电池性能最佳,循环过程中直流电阻的增长率较低。
通过将实施例14与对比例1至5的结果进行比较可知,通过使用Sr2SiO4和Sr2TiO4包覆的正极材料,使得制备的锂离子电池的循环性能增强,在循环过程中,该锂离子电池的25℃直流电阻的增长率显著降低,同时首次放电容量基本保持不变,改善了锂离子电池的性能。这是由于电解液与水反应生成HF,HF可以与Sr2SiO4和Sr2TiO4中的Sr反应生成SrF2,SrF2为超强酸,对钴酸锂(锂复合氧化物)表面的杂质如LiOH和Li2CO3等绝缘性物种具有清洗作用,使钴酸锂的活性位点一直处于较高水平,从而保证循环过程中直流电阻一直较低。同时,Si和Ti可以避免钴酸锂(锂复合氧化物)表面活性材料与电解液接触,抑制电解液的分解,从而提高锂离子电池的循环稳定性。
根据实施例15至18可知,通过确定正极材料的Dv50,改变锶(Sr)的含量,发现锶(Sr)的含量占正极材料的总重量的百分比为0.01~0.40%时,均能显著地降低锂离子电池循环循环过程中的25℃直流电阻的增长率,并且首次放电容量基本保持不变。这是由于包覆Sr2TiO4后,循环过程中活性位点保持在较高水平,直流电阻的增长率较小,但是含量过大(>0.40%)时,表面层过厚,会在一定程度阻碍Li+扩散,降低锂离子电池的循环性能,同时还会导致克容量下降,因此当锶(Sr)的含量为0.15wt%,锂离子电池性能最佳,循环过程中直流电阻的增长率较低。
图1示出了实施例7和对比例7的45℃循环期间的25℃直流电阻的对比图。由图1可知,通过采用Sr2SiO4包覆的正极材料显著降低了采用Al、Mg等传统材料包覆的正极材料的直流电阻,同时首次放电容量基本保持不变。
图2示出了实施例1中由Sr2SiO4包覆钴酸锂的正极材料的扫描电镜图。从图2中可以清楚的看出Sr2SiO4均匀的包覆在钴酸锂(锂复合氧化物)的表面。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理解,以上实施例仅是示例性实施例,在不背离本申请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以进行多种变化、替换以及改变。

Claims (6)

1.一种正极材料,包括:
锂复合氧化物,所述锂复合氧化物包含钴(Co)、镍(Ni)、锰(Mn)中的至少一种和锂(Li);以及
化合物,位于所述锂复合氧化物的表面上并且包含硅(Si)、钛(Ti)中的至少一种和锶(Sr),
其中,所述的正极材料包括:
中心部分,所述中心部分包含所述锂复合氧化物,以及
表面层,所述表面层设置在所述中心部分的至少一部分上,并且包括所述化合物,其中,所述化合物选自Sr2TiO4和Sr2SiO4中的一种或两种,所述锶(Sr)的含量从所述正极材料的表面向内部减少。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正极材料,其中,所述锂复合氧化物包括选自化学式1、2和3表示的化合物中的至少一种:
LixCoaM1bO2-c 化学式1
其中M1表示选自镍(Ni)、锰(Mn)、镁(Mg)、铝(Al)、硼(B)、钛(Ti)、钒(V)、铬(Cr)、铁(Fe)、铜(Cu)、锌(Zn)、钼(Mo)、锡(Sn)、钙(Ca)、锶(Sr)、钨(W)、钇(Y)、镧(La)、锆(Zr)和硅(Si)中的至少一种,x、a、b和c值分别在以下范围内:0.8≤x≤1.2、0.8≤a≤1、0≤b≤0.2、-0.1≤c≤0.2;
LiyNidM2eO2-f 化学式2
其中M2表示选自钴(Co)、锰(Mn)、镁(Mg)、铝(Al)、硼(B)、钛(Ti)、钒(V)、铬(Cr)、铁(Fe)、铜(Cu)、锌(Zn)、钼(Mo)、锡(Sn)、钙(Ca)、锶(Sr)、钨(W)、锆(Zr)和硅(Si)中的至少一种,y、d、e和f值分别在以下范围内:0.8≤y≤1.2、0.3≤d≤0.98、0.02≤e≤0.7、-0.1≤f≤0.2;
LizMn2-gM3gO4-h 化学式3
其中M3表示选自钴(Co)、镍(Ni)、镁(Mg)、铝(Al)、硼(B)、钛(Ti)、钒(V)、铬(Cr)、铁(Fe)、铜(Cu)、锌(Zn)、钼(Mo)、锡(Sn)、钙(Ca)、锶(Sr)和钨(W)中的至少一种,z、g和h值分别在以下范围内:0.8≤z≤1.2、0≤g<1.0和-0.2≤h≤0.2。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正极材料,其中,在体积基准的粒度分布中,所述正极材料从小粒径侧起、达到体积累积50%的粒径为4~25μ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正极材料,其中,基于所述正极材料的总重量,表面层中锶(Sr)的含量为0.01wt~0.4wt%。
5.一种正极极片,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正极材料。
6.一种电池,包括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正极极片。
CN201810141044.4A 2018-02-11 2018-02-11 正极材料和锂离子电池 Active CN11014871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141044.4A CN110148711B (zh) 2018-02-11 2018-02-11 正极材料和锂离子电池
US16/166,150 US11043675B2 (en) 2018-02-11 2018-10-21 Positive electrode material and lithium-ion battery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141044.4A CN110148711B (zh) 2018-02-11 2018-02-11 正极材料和锂离子电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148711A CN110148711A (zh) 2019-08-20
CN110148711B true CN110148711B (zh) 2021-06-04

Family

ID=6754116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141044.4A Active CN110148711B (zh) 2018-02-11 2018-02-11 正极材料和锂离子电池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US (1) US11043675B2 (zh)
CN (1) CN110148711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417041B2 (ja) 2019-09-30 2024-01-18 日亜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非水系電解質二次電池用正極活物質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WO2021163987A1 (zh) * 2020-02-21 2021-08-26 宁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正极材料和包含所述正极材料的电化学装置
CN115461892A (zh) * 2020-04-27 2022-12-09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正极活性物质、及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
CN111883827A (zh) * 2020-07-16 2020-11-03 香河昆仑化学制品有限公司 一种锂离子电池非水电解液和锂离子电池
CN113506909B (zh) * 2021-05-07 2022-07-26 鹏盛国能(深圳)新能源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锂电池及其电解质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769128A (zh) * 2011-05-04 2012-11-07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电极活性材料、其制备方法、及含其的电极和锂电池
CN103151492A (zh) * 2011-12-07 2013-06-12 株式会社半导体能源研究所 锂二次电池用负极、锂二次电池及其制造方法
CN103296272A (zh) * 2012-03-01 2013-09-11 日本化学工业株式会社 锂二次电池用正极活性物质及其制造方法、和锂二次电池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50130042A1 (en) * 2003-12-11 2005-06-16 Byd America Corporation Materials for positive electrodes of lithium ion batteries and their methods of fabrication
CN1627550A (zh) * 2003-12-11 2005-06-15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KR100578877B1 (ko) * 2004-03-12 2006-05-11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리튬 이차 전지
KR100670507B1 (ko) * 2005-04-28 2007-01-16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리튬 이차 전지
JP4586991B2 (ja) * 2006-03-24 2010-11-24 ソニー株式会社 正極活物質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二次電池
CN101214998A (zh) * 2008-01-04 2008-07-09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微波合成二元和多元含钛氧化物功能材料的方法
CN102800840B (zh) * 2011-05-23 2015-06-10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其制备方法及锂离子电池
JP6267910B2 (ja) * 2012-10-05 2018-01-24 株式会社半導体エネルギー研究所 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用負極の製造方法
CN102951902A (zh) * 2012-10-26 2013-03-06 河北师范大学 一种拉德列斯登-波普尔同源钙钛矿结构陶瓷粉体及其制备方法
KR102436419B1 (ko) * 2015-10-30 2022-08-25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복합양극활물질, 그 제조방법 및 이를 포함한 양극을 함유한 리튬 이차 전지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769128A (zh) * 2011-05-04 2012-11-07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电极活性材料、其制备方法、及含其的电极和锂电池
CN103151492A (zh) * 2011-12-07 2013-06-12 株式会社半导体能源研究所 锂二次电池用负极、锂二次电池及其制造方法
CN103296272A (zh) * 2012-03-01 2013-09-11 日本化学工业株式会社 锂二次电池用正极活性物质及其制造方法、和锂二次电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90252687A1 (en) 2019-08-15
CN110148711A (zh) 2019-08-20
US11043675B2 (en) 2021-06-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342557B2 (en) Positive electrode active material for lithium rechargeable battery, method of producing the same, and lithium rechargeable battery including the same
US8236449B2 (en) Lithium ion secondary battery with improved electrode stability and safety
JP6462250B2 (ja) リチウム二次電池用正極活物質、その製造方法、そしてこれを含むリチウム二次電池用正極およびリチウム二次電池
CN110148711B (zh) 正极材料和锂离子电池
WO2021012705A1 (en) Cathode material, and cathode and electrochemical device including the same
JP6860278B2 (ja) リチウム二次電池用正極活物質、その製造方法、これを含む正極およびリチウム二次電池
KR101920485B1 (ko) 리튬 이차전지용 양극 활물질의 전구체, 양극 활물질, 이의 제조 방법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리튬 이차전지
US10665861B2 (en) Positive active material including lithium nickel-based metal oxide, method of preparing the same, and rechargeable lithium battery including the same
KR20080031151A (ko) 비수전해질 2차 전지 및 그의 제조방법
US20140315089A1 (en) Positive active material, method of preparing the same, and rechargeable lithium battery including the same
KR101610364B1 (ko) 리튬 이차 전지용 양극 활물질, 그 제조방법 및 이를 사용한 리튬 이차 전지
US9023526B2 (en) Positive active material for rechargeable lithium battery, method of preparing the same, and rechargeable lithium battery including the same
KR102201686B1 (ko) 리튬 이차 전지용 양극 활물질, 이의 제조 방법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리튬 이차 전지
US9236609B2 (en) Positive active material for rechargeable lithium battery, method of preparing same, and rechargeable lithium battery including same
KR102272265B1 (ko) 리튬 이차 전지용 양극 활물질, 이의 제조 방법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리튬 이차 전지
JP2012004109A (ja) リチウム二次電池用正極活物質、その製造方法及びリチウム二次電池
CN115668541A (zh) 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正极活性物质和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
KR20110136000A (ko) 리튬 이차 전지용 양극 활물질, 이의 제조 방법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리튬 이차 전지
US20140287312A1 (en) Positive active material for a rechargeable lithium battery and rechargeable lithium battery including the same
WO2017047022A1 (ja) 正極活物質、および、電池
CN111630692B (zh) 锂二次电池正极活性材料及包括该材料的锂二次电池
KR102185125B1 (ko) 리튬 이차 전지용 양극 활물질, 이의 제조 방법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리튬 이차 전지
KR101250205B1 (ko) 리튬 이차 전지용 양극 활물질, 이의 제조 방법 및 이를 이용한 리튬 이차 전지
KR102194076B1 (ko) 리튬 이차 전지용 양극 활물질, 이의 제조 방법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리튬 이차 전지
KR20200022904A (ko) 리튬 이차 전지용 양극 활물질의 제조 방법 및 그 제조 방법에 따른 양극 활물질을 포함하는 리튬 이차 전지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