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089054B - 传输信息的方法、装置、用户设备及基站 - Google Patents

传输信息的方法、装置、用户设备及基站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089054B
CN110089054B CN201980000505.9A CN201980000505A CN110089054B CN 110089054 B CN110089054 B CN 110089054B CN 201980000505 A CN201980000505 A CN 201980000505A CN 110089054 B CN110089054 B CN 11008905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formation
preset
working mode
scanning
base st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80000505.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089054A (zh
Inventor
周珏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Xiaomi Mobile Softwar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Xiaomi Mobile Softwar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Xiaomi Mobile Software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Xiaomi Mobile Software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008905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08905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08905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08905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1Arrangements for dividing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14Three-dimensional division
    • H04L5/0023Time-frequency-space
    • H04L5/0025Spatial division following the spatial signature of the channe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16/00Network planning, e.g. coverage or traffic planning tools; Network deployment, e.g. resource partitioning or cells structures
    • H04W16/24Cell structures
    • H04W16/28Cell structures using beam steer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7/00Monitoring; Testing
    • H04B17/30Monitoring; Testing of propagation channels
    • H04B17/382Monitoring; Testing of propagation channels for resource allocation, admission control or handove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7/00Monitoring; Testing
    • H04B17/30Monitoring; Testing of propagation channels
    • H04B17/391Modelling the propagation channel
    • H04B17/3913Predictive models, e.g. based on neural network mode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86Hybrid systems, i.e. switching and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95Hybrid systems, i.e. switching and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using beam selec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8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receiving station
    • H04B7/0868Hybrid systems, i.e. switching and combining
    • H04B7/088Hybrid systems, i.e. switching and combining using beam selec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23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characterised by the signalling
    • H04L1/0025Transmission of mode-switching indic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53Allocation of signaling, i.e. of overhead other than pilot signa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91Signaling for the administration of the divided path
    • H04L5/0096Indication of changes in alloca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REA)
  • Evolutionary Computation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提供一种传输信息的方法、装置、用户设备及基站,其中上述方法包括:获取波束偏差配置信息;当获知由所述第一预设工作模式切换至所述第二预设工作模式时,根据所述波束偏差配置信息对所述初始匹配波束对进行调整,获得目标匹配波束对;根据所述目标匹配波束对在所述第二预设工作模式下传输信息。采用本公开提供的传输信息的方法,可以有效提高波束对调整效率,以适应波束对需要频繁变化的应用场景,确保UE和基站在上述应用场景中的信息传输性能,节约UE进行实时波束扫描所需的信令开销,以及节约UE和基站的功耗。

Description

传输信息的方法、装置、用户设备及基站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传输信息的方法、装置、用户设备及基站。
背景技术
5G NR(New Radio)开辟了许多新的频率用于传输,高频频谱的采用是5G NR的一个特点,其中以频点在6GHz以上的毫米波(mmwave)的应用最为典型。
在5G NR***的毫米波应用中,基站和用户设备(User Equipment,UE)之间利用波束赋形(beamforming)技术传输信息,通信过程大致如下:发射端如基站gNB利用大规模天线阵列对接收端所在方向,发送频点在6GHz以上的高频波束;接收端利用毫米波天线模组接收到上述波束后,与发射端建立通信连接,从而通过上述高频波束收发信息。
为了使用波束赋形技术,基站和UE可以使用波束扫描(Beam Sweeping)方式,来检测使用哪个波束进行发射才能满足在某个方向需要的最大发射功率EIRP和接收覆盖Spherical Coverage要求。
在5G毫米波中,目前确定的频段都是TDD(Time Division Duplexing,时分双工)频段,由于TDD频段都具有上下行互异性,即由于上行和下行都在一个频段中进行,所以信道条件类似,也就是说下行最优的波束beam,上行也应是最优,所以5G毫米波推荐UE实现波束对应(Beam Correspondence)能力。即UE下行接收用哪个波束,上行发射就使用相同序列的波束,从而避免UE再采用波束扫描方式确定上行波束,有效缩短beam的控制时间。
然而,若UE因高速移动等因素导致不同时刻基站与UE天线模组之间的相对位置发生了改变,采用上述波束对应方式确定的波束对可能无法实现最佳传输效果,进而影响传输性能。
发明内容
为克服相关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传输信息的方法、装置、用户设备及基站,确保***利用高频波束进行信息传输的传输性能。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传输信息的方法,应用于用户设备中,所述方法包括:
获取波束偏差配置信息,所述波束偏差配置信息用于指示信息传输端在发生预设工作模式变化时,对第一预设工作模式下的初始匹配波束对进行调整,以确定第二预设工作模式下的最佳匹配波束对;所述预设工作模式变化是指所述信息传输端由所述第一预设工作模式切换至所述第二预设工作模式;
当获知由所述第一预设工作模式切换至所述第二预设工作模式时,根据所述波束偏差配置信息对所述初始匹配波束对进行调整,获得目标匹配波束对;
根据所述目标匹配波束对在所述第二预设工作模式下传输信息。
可选地,所述波束偏差配置信息包括:目标波束偏差信息,所述目标波束偏差信息用于指示波束偏移方向和波束偏差数量。
可选地,所述获取波束偏差配置信息,包括:
根据额外波束扫描方式确定所述目标波束偏差信息;
根据所述目标波束偏差信息确定所述波束偏差配置信息。
可选地,所述获取波束偏差配置信息,包括:
根据预设波束偏差预测模型预测所述目标波束偏差信息;
根据所述目标波束偏差信息确定所述波束偏差配置信息。
可选地,所述方法应用于用户设备中,
所述根据额外波束扫描方式确定所述目标波束偏差信息,包括:
获取额外扫描配置信息,所述额外扫描配置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用户设备按照预设时间指示信息进行额外波束扫描;
基于所述额外扫描配置信息进行所述额外波束扫描,获得额外扫描结果;
对所述额外扫描结果进行处理以确定所述目标波束偏差信息。
可选地,所述获取额外扫描配置信息,包括:
接收基站实时下发的所述额外扫描配置信息;或者,
根据预设***约定信息确定所述额外扫描配置信息。
可选地,所述接收基站实时下发的所述额外扫描配置信息,包括:
接收所述基站在第一预设触发条件下发送的所述额外扫描配置信息,其中,所述第一预设触发条件包括以下任一项:
所述基站检测到当前工作模式下的信息传输性能低于预设传输性能阈值时;
所述用户设备当前接入的基站具备预设业务需求。
可选地,所述接收基站实时下发的所述额外扫描配置信息,包括:
当检测到第二预设触发条件时,向所述基站发送额外扫描配置请求;
接收所述基站响应于所述额外扫描配置请求后下发的所述额外扫描配置信息;
其中,所述第二预设触发条件包括以下任一项:
被配置为所述第二预设工作模式时;
当前预设参数信息指示所述用户设备进入所述第二预设工作模式时。
可选地,所述额外扫描配置信息包括:额外扫描时间窗口、额外扫描周期时长;
所述基于所述额外扫描配置信息进行所述额外波束扫描,获得额外扫描结果,包括:
在所述额外扫描时间窗口内,按照所述额外扫描周期时长进行周期性波束扫描,获得额外扫描结果。
可选地,所述额外扫描配置信息包括:至少一个额外扫描触发时间信息;
所述基于所述额外扫描配置信息进行所述额外波束扫描,获得额外扫描结果,包括:
按照每个所述额外扫描触发时间信息进行所述额外波束扫描,获得所述额外扫描结果。
可选地,所述对所述额外扫描结果进行处理以确定所述目标波束偏差信息,包括:
将所述额外扫描结果与初始匹配波束对进行比较,确定所述目标波束偏差信息;或者
将所述额外扫描结果发送给所述基站,以使所述基站将所述额外扫描结果与初始匹配波束对进行比较,确定所述目标波束偏差信息。
可选地,所述根据预设波束偏差预测模型预测所述目标波束偏差信息,包括:
确定所述预设波束偏差预测模型,所述预设波束偏差预测模型由预设数量的波束偏差历史记录确定;
将预设工作模式变化信息输入所述预设波束偏差预测模型,获得适用于所述预设工作模式变化的目标波束偏差信息。
可选地,所述确定所述预设波束偏差预测模型,包括:
确定当前应用场景的传输端信息,所述传输端信息包括:基站信息和用户设备的设备类型;
根据所述传输端信息从预设存储位置获取所述传输端信息对应的波束偏差预测模型,获得所述预设波束偏差预测模型。
可选地,所述确定所述预设波束偏差预测模型,包括:
获取不少于预设数量阈值的波束偏差历史记录数据,其中,每条所述波束偏差历史记录数据包括:工作模式变化信息、波束偏差信息;
将所述波束偏差历史记录数据作为样本数据进行模型训练,获得所述预设波束偏差预测模型。
可选地,所述方法还包括:
获取所述预设工作模式变化对应的所述目标波束偏差信息,生成一条波束偏差记录;
采用以下任一方式存储所述波束偏差记录:
在本地存储所述波束偏差记录,或者,
将所述波束偏差记录发送至云端服务器进行存储。
可选地,所述方法还包括:
确定本地或所述云端服务器已存储的波束偏差历史记录的数量;
当所述波束偏差历史记录的数量超过预设数量阈值时,利用所述波束偏差历史记录确定所述用户设备的设备类型对应的波束偏差预测模型。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传输信息的方法,应用于基站中,所述方法包括:
获取波束偏差配置信息,所述波束偏差配置信息用于指示信息传输端在发生预设工作模式变化时,对第一预设工作模式下的初始匹配波束对进行调整,以确定第二预设工作模式下的最佳匹配波束对;所述预设工作模式变化是指所述信息传输端由所述第一预设工作模式切换至所述第二预设工作模式;
当获知由所述第一预设工作模式切换至所述第二预设工作模式时,根据所述波束偏差配置信息对所述初始匹配波束对进行调整,获得目标匹配波束对;
根据所述目标匹配波束对在所述第二预设工作模式下传输信息。
可选地,所述波束偏差配置信息包括:目标波束偏差信息,所述目标波束偏差信息用于指示波束偏移方向和波束偏差数量。
可选地,所述获取波束偏差配置信息,包括:
根据额外波束扫描方式确定所述目标波束偏差信息;
根据所述目标波束偏差信息确定所述波束偏差配置信息。
可选地,所述获取波束偏差配置信息,包括:
根据预设波束偏差预测模型预测所述目标波束偏差信息;
根据所述目标波束偏差信息确定所述波束偏差配置信息。
可选地,所述根据预设波束偏差预测模型预测所述目标波束偏差信息,包括:
确定所述预设波束偏差预测模型,所述预设波束偏差预测模型由预设数量的波束偏差历史记录确定;
将预设工作模式变化信息输入所述预设波束偏差预测模型,获得适用于所述预设工作模式变化的目标波束偏差信息。
可选地,所述确定所述预设波束偏差预测模型,包括:
确定当前应用场景的传输端信息,所述传输端信息包括:基站信息和用户设备的设备类型;
根据所述传输端信息从预设存储位置获取所述传输端信息对应的波束偏差预测模型,获得所述预设波束偏差预测模型。
可选地,所述确定所述预设波束偏差预测模型,包括:
获取不少于预设数量阈值的波束偏差历史记录数据,其中,每条所述波束偏差历史记录数据包括:工作模式变化信息、波束偏差信息;
将所述波束偏差历史记录数据作为样本数据进行模型训练,获得所述预设波束偏差预测模型。
可选地,所述根据额外波束扫描方式确定所述目标波束偏差信息,包括:
接收用户设备发送的额外扫描结果,所述额外扫描结果是所述用户设备依据预设额外扫描配置信息进行额外波束扫描获得的最佳匹配波束对信息;
将所述额外扫描结果与所述初始匹配波束对进行比较,确定所述目标波束偏差信息。
可选地,在所述接收用户设备发送的额外扫描结果之前,所述根据额外波束扫描方式确定所述目标波束偏差信息,还包括:
向所述用户设备发送所述预设额外扫描配置信息,所述额外扫描配置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用户设备进行所述额外波束扫描。
可选地,所述基站在以下任一条件下,向所述用户设备发送所述预设额外扫描配置信息:
所述基站检测到当前工作模式下的信息传输性能低于预设传输性能阈值时;
具备预设业务需求。
可选地,所述获知由所述第一预设工作模式切换至所述第二预设工作模式,包括:
获知本端由所述第一预设工作模式切换至所述第二预设工作模式;或者,
获知与所述本端通信的信息传输端由所述第一预设工作模式切换至所述第二预设工作模式;
其中,若所述本端为用户设备,所述信息传输端为基站;若所述本端为所述基站,所述信息传输端为所述用户设备。
可选地,所述方法还包括:
获取所述预设工作模式变化对应的所述目标波束偏差信息,生成一条波束偏差记录;
采用以下任一方式存储所述波束偏差记录:
在本地存储所述波束偏差记录,或者,
将所述波束偏差记录发送至云端服务器进行存储。
可选地,所述方法还包括:
确定本地或所述云端服务器已存储的波束偏差历史记录的数量;
当所述波束偏差历史记录的数量超过预设数量阈值时,利用所述波束偏差历史记录确定所述用户设备的设备类型对应的波束偏差预测模型。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传输信息的装置,设置于用户设备中,所述装置包括:
配置信息获取模块,被配置为获取波束偏差配置信息,所述波束偏差配置信息用于指示信息传输端在发生预设工作模式变化时,对第一预设工作模式下的初始匹配波束对进行调整,以确定第二预设工作模式下的最佳匹配波束对;所述预设工作模式变化是指所述信息传输端由所述第一预设工作模式切换至所述第二预设工作模式;
波束对调整模块,被配置为当获知由所述第一预设工作模式切换至所述第二预设工作模式时,根据所述波束偏差配置信息对所述初始匹配波束对进行调整,获得目标匹配波束对;
传输模块,被配置为根据所述目标匹配波束对在所述第二预设工作模式下传输信息。
可选的,所述波束偏差配置信息包括:目标波束偏差信息,所述目标波束偏差信息用于指示波束偏移方向和波束偏差数量。
可选的,所述配置信息获取模块,包括:
第一波束偏差确定子模块,被配置为根据额外波束扫描方式确定所述目标波束偏差信息;
第一配置子模块,被配置为根据所述目标波束偏差信息确定所述波束偏差配置信息。
可选的,所述配置信息获取模块,包括:
第二波束偏差确定子模块,被配置为根据预设波束偏差预测模型预测所述目标波束偏差信息;
第二配置子模块,被配置为根据所述目标波束偏差信息确定所述波束偏差配置信息。
可选的,所述装置设置于用户设备中,所述第一波束偏差确定子模块,包括:
信息获取单元,被配置为获取额外扫描配置信息,所述额外扫描配置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用户设备按照预设时间指示信息进行额外波束扫描;
额外扫描单元,被配置为基于所述额外扫描配置信息进行所述额外波束扫描,获得额外扫描结果;
处理单元,被配置为对所述额外扫描结果进行处理以确定所述目标波束偏差信息。
可选的,所述信息获取单元,包括:
信息接收子单元,被配置为接收基站实时下发的所述额外扫描配置信息;或者,
信息确定子单元,被配置为根据预设***约定信息确定所述额外扫描配置信息。
可选的,所述信息接收子单元,被配置为接收所述基站在第一预设触发条件下发送的所述额外扫描配置信息,其中,所述第一预设触发条件包括以下任一项:
所述基站检测到当前工作模式下的信息传输性能低于预设传输性能阈值时;
所述用户设备当前接入的基站具备预设业务需求。
可选的,所述信息接收子单元,包括:
请求模块,被配置为在检测到第二预设触发条件的情况下,向所述基站发送额外扫描配置请求;
信息接收模块,被配置为接收所述基站响应于所述额外扫描配置请求后下发的所述额外扫描配置信息;
其中,所述第二预设触发条件包括以下任一项:
被配置为所述第二预设工作模式时;
当前预设参数信息指示所述用户设备进入所述第二预设工作模式时。
可选的,所述额外扫描配置信息包括:额外扫描时间窗口、额外扫描周期时长;
所述额外扫描单元,被配置为在所述额外扫描时间窗口内,按照所述额外扫描周期时长进行周期性波束扫描,获得额外扫描结果。
可选的,所述额外扫描配置信息包括:至少一个额外扫描触发时间信息;
所述额外扫描单元,被配置为按照每个所述额外扫描触发时间信息进行所述额外波束扫描,获得所述额外扫描结果。
可选的,所述处理单元,被配置为:
将所述额外扫描结果与初始匹配波束对进行比较,确定所述目标波束偏差信息;或者
将所述额外扫描结果发送给所述基站,以使所述基站将所述额外扫描结果与初始匹配波束对进行比较,确定所述目标波束偏差信息。
可选的,所述第二波束偏差确定子模块,包括:
预测模型确定单元,被配置为确定所述预设波束偏差预测模型,所述预设波束偏差预测模型由预设数量的波束偏差历史记录确定;
检测单元,被配置为将预设工作模式变化信息输入所述预设波束偏差预测模型,获得适用于所述预设工作模式变化的目标波束偏差信息。
可选的,所述预测模型确定单元,包括:
信息确定子单元,被配置为确定当前应用场景的传输端信息,所述传输端信息包括:基站信息和用户设备的设备类型;
模型获取子单元,被配置为根据所述传输端信息从预设存储位置获取所述传输端信息对应的波束偏差预测模型,获得所述预设波束偏差预测模型。
可选的,所述预测模型确定单元,包括:
数据获取子单元,被配置为获取不少于预设数量阈值的波束偏差历史记录数据,其中,每条所述波束偏差历史记录数据包括:工作模式变化信息、波束偏差信息;
模型训练子单元,被配置为将所述波束偏差历史记录数据作为样本数据进行模型训练,获得所述预设波束偏差预测模型。
可选的,所述波束对调整模块,被配置为在以下任一条件下,根据所述波束偏差配置信息对所述初始匹配波束对进行调整,获得目标匹配波束对;
获知本端由所述第一预设工作模式切换至所述第二预设工作模式;或者,
获知与所述本端通信的信息传输端由所述第一预设工作模式切换至所述第二预设工作模式;
其中,若所述本端为用户设备,所述信息传输端为基站;若所述本端为所述基站,所述信息传输端为所述用户设备。
可选的,所述装置还包括:
记录模块,被配置为获取所述预设工作模式变化对应的所述目标波束偏差信息,生成一条波束偏差记录;
存储模块,被配置为采用以下任一方式存储所述波束偏差记录:
在本地存储所述波束偏差记录,或者,
将所述波束偏差记录发送至云端服务器进行存储。
可选的,所述装置还包括:
数量确定模块,被配置为确定本地或所述云端服务器已存储的波束偏差历史记录的数量;
模型确定模块,被配置为在所述波束偏差历史记录的数量超过预设数量阈值的情况下,利用所述波束偏差历史记录确定所述用户设备的设备类型对应的波束偏差预测模型。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第四方面,提供了一种传输信息的装置,设置于基站中,所述装置包括:
配置信息获取模块,被配置为获取波束偏差配置信息,所述波束偏差配置信息用于指示信息传输端在发生预设工作模式变化时,对第一预设工作模式下的初始匹配波束对进行调整,以确定第二预设工作模式下的最佳匹配波束对;所述预设工作模式变化是指所述信息传输端由所述第一预设工作模式切换至所述第二预设工作模式;
波束对调整模块,被配置为当获知由所述第一预设工作模式切换至所述第二预设工作模式时,根据所述波束偏差配置信息对所述初始匹配波束对进行调整,获得目标匹配波束对;
传输模块,被配置为根据所述目标匹配波束对在所述第二预设工作模式下传输信息。
可选的,所述波束偏差配置信息包括:目标波束偏差信息,所述目标波束偏差信息用于指示波束偏移方向和波束偏差数量。
可选的,所述配置信息获取模块,包括:
第一波束偏差确定子模块,被配置为根据额外波束扫描方式确定所述目标波束偏差信息;
第一配置子模块,被配置为根据所述目标波束偏差信息确定所述波束偏差配置信息。
可选的,所述配置信息获取模块,包括:
第二波束偏差确定子模块,被配置为根据预设波束偏差预测模型预测所述目标波束偏差信息;
第二配置子模块,被配置为根据所述目标波束偏差信息确定所述波束偏差配置信息。
可选的,所述第二波束偏差确定子模块,包括:
预测模型确定单元,被配置为确定所述预设波束偏差预测模型,所述预设波束偏差预测模型由预设数量的波束偏差历史记录确定;
检测单元,被配置为将预设工作模式变化信息输入所述预设波束偏差预测模型,获得适用于所述预设工作模式变化的目标波束偏差信息。
可选的,所述预测模型确定单元,包括:
信息确定子单元,被配置为确定当前应用场景的传输端信息,所述传输端信息包括:基站信息和用户设备的设备类型;
模型获取子单元,被配置为根据所述传输端信息从预设存储位置获取所述传输端信息对应的波束偏差预测模型,获得所述预设波束偏差预测模型。
可选的,所述预测模型确定单元,包括:
数据获取子单元,被配置为获取不少于预设数量阈值的波束偏差历史记录数据,其中,每条所述波束偏差历史记录数据包括:工作模式变化信息、波束偏差信息;
模型训练子单元,被配置为将所述波束偏差历史记录数据作为样本数据进行模型训练,获得所述预设波束偏差预测模型。
可选的,所述第一波束偏差确定子模块,包括:
扫描结果接收单元,被配置为接收用户设备发送的额外扫描结果,所述额外扫描结果是所述用户设备依据预设额外扫描配置信息进行额外波束扫描获得的最佳匹配波束对信息;
波束偏差确定单元,被配置为将所述额外扫描结果与所述初始匹配波束对进行比较,确定所述目标波束偏差信息。
可选的,所述第一波束偏差确定子模块,还包括:
信息发送单元,被配置为向所述用户设备发送所述预设额外扫描配置信息,所述额外扫描配置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用户设备进行所述额外波束扫描。
可选的,所述信息发送单元,被配置为在以下任一条件下,向所述用户设备发送所述预设额外扫描配置信息:
所述基站检测到当前工作模式下的信息传输性能低于预设传输性能阈值时;
具备预设业务需求。
可选的,所述波束对调整模块,被配置为在以下任一条件下,根据所述波束偏差配置信息对所述初始匹配波束对进行调整,获得目标匹配波束对;
获知本端由所述第一预设工作模式切换至所述第二预设工作模式;或者,
获知与所述本端通信的信息传输端由所述第一预设工作模式切换至所述第二预设工作模式;
其中,若所述本端为用户设备,所述信息传输端为基站;若所述本端为所述基站,所述信息传输端为所述用户设备。
可选的,所述装置还包括:
记录模块,被配置为获取所述预设工作模式变化对应的所述目标波束偏差信息,生成一条波束偏差记录;
存储模块,被配置为采用以下任一方式存储所述波束偏差记录:
在本地存储所述波束偏差记录,或者,
将所述波束偏差记录发送至云端服务器进行存储。
可选的,所述装置还包括:
数量确定模块,被配置为确定本地或所述云端服务器已存储的波束偏差历史记录的数量;
模型确定模块,被配置为在所述波束偏差历史记录的数量超过预设数量阈值的情况下,利用所述波束偏差历史记录确定所述用户设备的设备类型对应的波束偏差预测模型。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第五方面,提供了一种非临时性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指令,该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第一方面任一所述方法的步骤。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第六方面,提供了一种非临时性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指令,该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第二方面任一所述方法的步骤。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第七方面,提供了一种用户设备,包括:
处理器;
用于存储处理器可执行指令的存储器;
其中,所述处理器被配置为:
获取波束偏差配置信息,所述波束偏差配置信息用于指示信息传输端在发生预设工作模式变化时,对第一预设工作模式下的初始匹配波束对进行调整,以确定第二预设工作模式下的最佳匹配波束对;所述预设工作模式变化是指所述信息传输端由所述第一预设工作模式切换至所述第二预设工作模式;
当获知由所述第一预设工作模式切换至所述第二预设工作模式时,根据所述波束偏差配置信息对所述初始匹配波束对进行调整,获得目标匹配波束对;
根据所述目标匹配波束对在所述第二预设工作模式下传输信息。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第八方面,提供了一种基站,包括:
处理器;
用于存储处理器可执行指令的存储器;
其中,所述处理器被配置为:
获取波束偏差配置信息,所述波束偏差配置信息用于指示信息传输端在发生预设工作模式变化时,对第一预设工作模式下的初始匹配波束对进行调整,以确定第二预设工作模式下的最佳匹配波束对;所述预设工作模式变化是指所述信息传输端由所述第一预设工作模式切换至所述第二预设工作模式;
当获知由所述第一预设工作模式切换至所述第二预设工作模式时,根据所述波束偏差配置信息对所述初始匹配波束对进行调整,获得目标匹配波束对;
根据所述目标匹配波束对在所述第二预设工作模式下传输信息。
本公开实施例中,信息传输端可以在预设工作模式发生变化之前预先确定适用于预设工作模式变化的波束偏差配置信息;当上述预设工作模式变化发生时,即基站和UE之间由第一预设工作模式切换至第二预设工作模式时,信息传输端可以直接根据预先确定的波束偏差配置信息对第一预设工作模式下的初始匹配波束对进行调整,获得第二预设工作模式下的最佳匹配波束对。由于上述波束对调整过程不需要波束扫描,因而可以有效提高波束对调整效率,以适应波束对需要频繁变化的应用场景,如提高信息传输端对高速移动应用场景的适应能力,确保UE和基站在上述应用场景中的信息传输性能,节约UE进行实时波束扫描所需的信令开销,以及节约UE和基站的功耗。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制本公开。
附图说明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发明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的原理。
图1-1、1-2是本公开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传输信息的应用场景示意图。
图2是本公开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传输信息方法的流程图。
图3是本公开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另一种传输信息方法的流程图。
图4是本公开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另一种传输信息方法的流程图。
图5是本公开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另一种传输信息方法的流程图。
图6是本公开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另一种传输信息方法的流程图。
图7是本公开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另一种传输信息方法的流程图。
图8是本公开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另一种传输信息方法的流程图。
图9是本公开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另一种传输信息方法的流程图。
图10本公开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另一种传输信息的应用场景示意图。
图11是本公开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传输信息方法的流程图。
图12是本公开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另一种传输信息方法的流程图。
图13是本公开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另一种传输信息方法的流程图。
图14是本公开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另一种传输信息方法的流程图。
图15是本公开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另一种传输信息方法的流程图。
图16是本公开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另一种传输信息方法的流程图。
图17是本公开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传输信息的装置框图。
图18是本公开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另一种传输信息的装置框图。
图19是本公开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另一种传输信息的装置框图。
图20是本公开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另一种传输信息的装置框图。
图21是本公开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另一种传输信息的装置框图。
图22是本公开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另一种传输信息的装置框图。
图23是本公开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传输信息的装置框图。
图24是本公开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另一种传输信息的装置框图。
图25是本公开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另一种传输信息的装置框图。
图26是本公开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另一种传输信息的装置框图。
图27是本公开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另一种传输信息的装置框图。
图28是本公开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另一种传输信息的装置框图。
图29是本公开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另一种传输信息的装置框图。
图30是本公开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另一种传输信息的装置框图。
图31是本公开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另一种传输信息的装置框图。
图32是本公开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另一种传输信息的装置框图。
图33是本公开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传输信息的装置框图。
图34是本公开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另一种传输信息的装置框图。
图35是本公开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另一种传输信息的装置框图。
图36是本公开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另一种传输信息的装置框图。
图37是本公开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用户设备的一结构示意图。
图38是本公开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基站的一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这里将详细地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说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图中。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发明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与如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详述的、本发明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装置和方法的例子。
在本公开使用的术语是仅仅出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非旨在限制本公开。在本公开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的“一种”、“所述”和“该”也旨在包括多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地表示其他含义。还应当理解,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和/或”是指并包含一个或多个相关联的列出项目的任何或所有可能组合。
应当理解,尽管在本公开可能采用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来描述各种信息,但这些信息不应限于这些术语。这些术语仅用来将同一类型的信息彼此区分开。例如,在不脱离本公开范围的情况下,第一信息也可以被称为第二信息,类似地,第二信息也可以被称为第一信息。取决于语境,如在此所使用的词语“如果”可以被解释成为“在……时”或“当……时”或“响应于确定”。
本公开涉及的执行主体包括:移动通信网络如4G LTE(Long Term Evolution,长期演进)、LTE-NR interworking(互操作)、5G NR、6G等***中的基站和用户设备(UserEquipment,UE),其中,基站可以是设置有大规模天线阵列的基站、子基站等。用户设备可以是用户终端、用户节点、移动终端或平板电脑等。在具体实现过程中,基站和用户设备各自独立,同时又相互联系,共同实现本公开提供的技术方案。
本公开的应用场景为:UE和基站利用高频波束在第一预设工作模式下传输信息时,已根据BC(beam correspondence,波束对应)技术,确定第一预设工作模式下的最佳匹配波束对信息。该最佳匹配波束对信息,表示第一预设工作模式下UE发射的预设序列上行波束与基站发射的预设序列下行波束配合、承载基站与UE之间的信息传输时,可以获得最佳传输性能。本公开中,将第一预设工作模式下确定的最佳匹配波束对可以称为初始匹配波束对。其中,上行波束是指由UE向基站发射的高频波束;下行波束是指基站向UE发射的波束。
在某一时刻,UE和基站需要切换至第二预设工作模式,在第二预设工作模式下,若UE仍沿用第一预设工作模式下确定最佳匹配波束对的方式确定目标匹配波束对,无法获得期望的传输性能。
参见图1-1和图1-2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传输信息的场景示意图,假设UE1在第一预设工作模式下利用预设波束扫描周期,比如,每5ms进行一次波束扫描,即可准确确定第一预设工作模式下所需的最佳匹配波束对,如图1-1所示,可以表示为:(beam 2,beam c),其中,beam 2代表基站发射的波束序列;beam c代表UE发射的波束序列。
在一示例性应用场景中,上述第一预设工作模式可以对应预设类型的UE,比如M型号的UE1,以图1-2所示的预设高铁沿线的专用基站为参照物、低速移动时的工作模式,本公开中可以称之为低速移动模式。其中,上述低速移动可以是速度不超过预设阈值,比如80公里/小时,也可以包括UE相对于预设铁路沿线基站静止的情况。
但当UE1进入第二预设工作模式后,比如高速移动模式,由于UE1相对于基站的移动速度发生了较大变化,比如移动速度升高至365公里/小时,因速度加快了很多,若UE1仍沿用第一预设工作模式下的波束扫描方式,如每5ms进行一次波束扫描,确定的匹配波束对信息很有可能跟不上UE1相对于基站的移动速度变化,导致UE1与基站之间的传输性能下降。
在UE类型和基站信息保持不变的情况下,UE和基站由第一预设工作模式切换至第二预设工作模式后,新确定的最佳匹配波束对信息相对于初始匹配波束对信息呈规律性变化,比如,对于固定位置的基站如设置于某一高速铁路沿线的预设基站A,当预设类型的UE相对于基站A的移动速度由V1变化为V2后,采用一定的波束偏移策略,如沿预设方向偏移预设数量的波束,对初始匹配波束对进行调整,即可获得第二预设工作模式下的最佳匹配波束对信息,即V2状态下的目标匹配波束对信息。其中,UE类型相同,可以理解为该类型UE中天线模组的配置信息相同,上述天线模组的配置信息可以包括:天线模组的设置位置、发射功率配置等信息。
基于上述发现,本公开提出了一种传输信息的方法,其思想在于:当预设类型的UE即将或者已经由第一预设工作模式切换至第二预设工作模式时,利用预先确定的、适应于该工作模式变化的波束偏差配置信息,对初始匹配波束对进行调整,确定适用于第二预设工作模式的最佳匹配波束对,从而确保UE和基站在第二预设工作模式下的信息传输性能。
基于此,本申请提供了一种传输信息的方法,参见图2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传输信息的方法流程图,所述方法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在步骤11中,获取波束偏差配置信息;
其中,所述波束偏差配置信息用于指示信息传输端在发生预设工作模式变化时,对第一预设工作模式下的初始匹配波束对进行调整,以确定第二预设工作模式下的最佳匹配波束对;上述信息传输端是指参与信息传输的UE和基站。
本申请中,上述预设工作模式变化是指信息传输端由第一预设工作模式切换至第二预设工作模式。其中,触使上述预设工作模式变化的因素可以包括:UE相对于基站的速度变化信息、位置变化信息等因素。
一般情况下,第二预设工作模式下的波束对变化速率大于第一预设工作模式下的波束对变化速率,其中,波束对变化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需要重新进行波束对应(BeamCorrespondence)的次数。
上述初始匹配波束对是指信息传输端在第一预设工作模式下、按照预设波束扫描周期如5ms进行波束扫描后,确定的最佳匹配波束对。
本公开中,上述方法的执行主体可以是预设类型的UE,如M型号的UE1;也可以是设置于预设位置的基站,如设置于京津高铁沿线的基站,或者,设置于某城市预设地理区域内的基站等,本公开对此不作限制。
本公开中,上述波束偏差配置信息包括:用于表示波束偏移方向和波束偏差数量的目标波束偏差信息。
在本公开另一实施例中,上述波束偏差配置信息还可以包括:波束偏差适用时间信息,该波束偏差适用时间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目标波束偏差信息的适用时间范围。
参见图3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另一种传输信息的方法流程图,上述步骤11可以包括:
在步骤11-1中,确定所述目标波束偏差信息;
关于信息传输端如何确定上述目标波束偏差信息,本公开实施例中,信息传输端可以采用以下至少两种方式确定上述目标波束偏差信息:
第一种方式,根据额外波束扫描方式确定上述目标波束偏差信息;
本公开中,额外波束扫描是指在正常的周期性波束扫描之外,触发的波束扫描,该额外波束扫描用于确定适用于上述预设工作模式变化的目标波束偏差信息。
上述第一种方式的实现过程为:信息传输端首先通过额外波束扫描确定适应于当前应用场景的最佳匹配波束对;将上述最佳匹配波束对与按照正常的周期性波束扫描方式确定的初始匹配波束对进行比较,确定所述最佳匹配波束对相较于所述初始匹配波束对的偏差信息,从而获得所述目标波束偏差信息。
第二种方式,根据预设波束偏差预测模型预测所述目标波束偏差信息;
上述第二种方式的实现过程为:信息传输端比如UE可以获取到用于计算上述目标波束偏差信息的预设波束偏差预测模型,将目标应用场景对应的预设工作模式变化信息如UE相对于基站的速度、位置等变化信息作为输入信息,利用该模型可以自动计算出上述目标波束偏差信息,与上述第一种方式相比,无需触发波束扫描,可以快速确定目标波束偏差信息,还可以节约因额外波束扫描产生的信令开销以及资源占用。
以下将以信息传输端UE为例,分别对上述两种方式的实施过程进行详细介绍:
在上述第一种方式的具体实施过程中,信息传输端可以在检测到预设额外波束扫描触发条件时,触发UE进行额外波束扫描,以确定上述目标波束偏差信息。
针对上述步骤11-1的第一种方式,参见图4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另一种传输信息的方法流程图,上述步骤11-1可以包括:
在步骤11-11中,获取额外扫描配置信息,所述额外扫描配置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用户设备按照预设时间指示信息进行额外波束扫描;
仍以目标UE是UE1为例,UE1可以采用以下至少两种方式获取额外扫描配置信息:
***约定方式,根据UE1中预置的***约定信息获取所述额外扫描配置信息;
其中,上述预置***约定信息可以是不需要接收基站下发信令、内置在UE本端的配置信息,比如是,UE1在出厂设置时,固化在UE1的通信芯片中的***协议信息。或者是,UE1在接入基站覆盖的小区网络时,从基站下发的信息如***信息中,获取***约定的预置额外扫描配置信息。后序当UE1主动触发或被动触发额外波束扫描时,按照上述预置额外波束扫描配置信息进行额外波束扫描。
基站实时发送方式,UE接收基站实时下发的额外扫描配置信息;
上述基站实时发送方式的实施至少可以包括以下两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UE接收基站在第一预设触发条件下发送的额外扫描配置信息;
在本公开一实施例中,***可以约定:基站在检测到第一预设触发条件时,指示UE进行额外波束扫描以重新确定最佳匹配波束对。
其中,上述第一预设触发条件可以是以下任一条件:
条件一,基站检测到当前工作模式下的信息传输性能低于预设传输性能阈值时;
例如,基站确定目标UE当前的信道质量指示(channel quality indication,CQI)信息低于预设CQI阈值时,向所述目标UE发送额外扫描配置信息。
本公开实施例中,基站可以根据目标UE如UE1向基站上报的以下至少一种信息,确定上述信道质量指示信息:下行参考信号的RSRP(Reference Singnal Received Power,参考信号接收功率)、RSRQ(Reference Singnal Received Quality,参考信号接收质量)、RSSI(Received Singnal Strengthen Indicator,接收信号强度指示)、用于量化表示信道质量的CQI等级等信息。
条件二,UE当前接入的基站具备预设业务需求
示例性的,UE在移动过程中,由第一地理区域移动至第二地理区域时,覆盖第二地理区域的第二基站相对于覆盖第一地理区域的第一基站,执行的通信标准协议不同,例如,第一基站执行第一种通信标准协议,第二基站执行第二通信标准协议,由于第二种通信标准协议相对于第一通信标准协议增设了新的业务需求,因此,需要信息传输端确定更精确的匹配波束对信息,进而要求接入第二基站的目标UE在上述预设波束扫描周期的基础上进行额外波束扫描。
基于此,第二基站在检测到目标UE接入其覆盖的小区后,会主动向目标UE发送额外扫描配置信息,以指示目标UE进行额外波束扫描,从而获得更加精确的匹配波束对信息。
其中,上述示例性中,基站标识、通信协议类型、地理区域之间的对应关系可以如表一所示:
表一
基站标识 地理区域 通信协议类型
第一基站 第一地理区域 第一种通信标准协议
第二基站 第二地理区域 第二种通信标准协议
第二种情况,UE在检测到第二预设触发条件时,请求基站下发所述额外扫描配置信息;
参见图5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另一种传输信息的方法流程图,上述步骤11-11可以包括:
在步骤101中,当检测到第二预设触发条件时,向所述基站发送额外扫描配置请求;
其中,所述额外扫描配置请求用于请求基站下发额外扫描配置信息。
仍如上示例,本公开实施例中,当UE1自身检测到第二预设触发条件时,可以主动请求基站发送额外扫描配置信息,即向基站发送所述额外扫描配置请求。
其中,上述第二预设触发条件可以包括以下任一条件:
条件A、被配置为上述第二预设工作模式时;
示例性的,若UE1检测到预设用户触发信息,该用户触发信息被配置为触发UE1进入第二预设工作模式,比如,UE1被用户手动设置为高速移动模式;则UE1向基站发送上述额外扫描配置请求。
条件B、当前预设参数信息指示所述用户设备进入所述第二预设工作模式时;
在本公开一实施例中,UE1内置的传感器如速度传感器、加速度传感器等感测到的当前预设参数信息,例如速度信息,指示UE1当前进入第二预设工作模式如上述高速移动模式时,也可以主动向基站发送上述额外扫描配置请求。
本公开中,UE1可以通过上层信令或物理层信令将上述额外扫描配置请求发送给基站,其中,上层信令可以是RRC(Radio Resource Control,无线资源控制)信令、MAC(Medium Access Control,媒介访问控制)CE(Control Element,控制单元)信令等。
在步骤102中,接收所述基站响应于所述额外扫描配置请求后下发的所述额外扫描配置信息。
相应的,基站接收到上述额外扫描配置请求后,可以为UE1实时配置额外扫描配置信息并发送给UE1,或者,将预先确定的额外扫描配置信息发送给UE1。
在步骤11-12中,基于所述额外扫描配置信息进行所述额外波束扫描,获得额外扫描结果;
本公开中,上述额外扫描配置信息用于告知UE如何进行额外波束扫描,以进一步精确确定第二预设工作模式下的最佳匹配波束对。
在本公开中,上述额外扫描配置信息可以包括:额外扫描触发时间信息,用于指示UE何时启动额外波束扫描。
情况一,上述额外扫描触发时间信息可以是周期性额外扫描指示信息;
在本公开一实施例中,所述周期性额外扫描指示信息可以包括:额外扫描时间窗口、额外扫描周期时长;
其中,上述额外扫描时间窗口用于指示UE在什么时间范围内进行额外波束扫描。在一实施例中,上述额外扫描时间窗口可以是具体的时间范围信息,如T1~T2,其中,T1表示第一次额外波束扫描的起始时刻,T2表示最后一次额外波束扫描的结束时刻。在另一实施例中,上述额外扫描时间窗口也可以表示为:扫描起始时间、预设扫描次数或预设持续时长如10分钟,本公开对其具体表现形式不作限定。
上述额外扫描周期时长表示相邻两次额外波束扫描之间的间隔时长。本公开实施例中,上述额外扫描周期时长小于上述预设波束扫描周期的时长。其中,该预设波束扫描周期时长是指第一预设工作模式下、用于确定初始匹配波束对信息的波束扫描周期时长,例如,每间隔5ms进行一次波束扫描以确定最佳匹配波束对;也是指上述正常周期性波束扫描使用的扫描周期间隔时长。相应的,上述额外扫描周期时长可以是4ms、3ms、2ms、1ms等时长。
上述步骤11-12可以包括:在所述额外扫描时间窗口内,按照所述额外扫描周期时长进行周期性波束扫描,获得额外扫描结果;
示例性的,假设上述额外扫描时间窗口为T0,上述额外扫描周期时长为3ms;则UE1会启动一个计时器,在T0时间窗口内,每间隔3ms触发一次额外波束扫描,确定当前工作模式下的最佳匹配波束对信息。
本公开实施例中,UE可以利用周期性额外波束扫描的方式经过多次有规律的额外波束扫描,可以获得更加准确的匹配波束对信息,以便后序基于上述多个额外扫描结果获得更准确的目标波束偏差信息,提高目标波束偏差信息的准确性。
情况二,上述额外扫描触发时间信息为非周期性触发时间指示信息;
上述非周期性触发时间指示信息可以包括:至少一个额外扫描触发时间信息;上述额外扫描触发时间信息可以是基站根据实际业务需要实时确定的。
相应的,上述步骤11-12可以包括:按照每个所述额外扫描触发时间信息进行所述额外波束扫描,获得所述额外扫描结果。
本公开实施例中,基站可以根据实际业务需要灵活指示UE进行额外波束扫描,以根据实时获得的额外扫描结果确定适用于当前工作模式的最佳匹配波束对信息,进而获得目标波束偏差信息,提高确定目标波束偏差信息的灵活性。同时,还可以减少UE执行额外波束扫描的功耗。
在步骤11-13中,对所述额外扫描结果进行处理以确定所述目标波束偏差信息;
本公开一实施例中,UE1获得上述额外扫描结果之后,可以将额外扫描结果即最新确定的最佳匹配波束对信息与初始匹配波束对信息进行比较,获得上述目标波束偏差信息。
以上述步骤11-12的情况一为例,并结合图1-1所示的应用场景进行示例性说明,假设UE1通过额外波束扫描方式,比如每3ms进行一次额外波束扫描,确定第二预设工作模式下的最佳匹配波束对为(beam2、beam b);而UE1按照第一预设工作模式下的预设波束扫描周期,比如每隔5ms进行一次波束扫描,确定的初始匹配波束对为(beam2、beam c);则UE1可以确定上述预设工作模式变化对应的目标波束偏差信息为:在UE侧按照预设波束编号顺序偏移一个波束,例如,在UE1侧向图1-1所示右侧偏移一个波束。
应当理解的是,上述示例仅以一种预设工作模式变化下UE侧需要波束偏移为例,说明目标波束偏差信息所指示的波束偏移方向及波束偏移量。本公开另一实施例中,在另一种预设工作模式变化下,UE和基站可能需要同时基于初始匹配波束对进行波束偏移,比如目标波束偏差信息分别指示UE和基站按照预设波束编号顺序方向偏移预设数量的波束,并且,目标波束偏差信息所指示的波束偏移方向及波束偏移量会因不同的工作模式变化而不同,本公开对此不作限定。
在本公开另一实施例中,UE1也可以将上述额外扫描结果上报给基站,由基站根据上述额外扫描结果与初始匹配波束对信息进行比较,获得所述预设工作模式变化对应的目标波束偏差信息,如上述结合图1-1说明的示例,该目标波束偏差信息可以为:在UE1侧向右偏移一个波束。同理,在另一种工作模式变换的情况下,上述目标波束偏差信息包括:分别指示基站和UE进行同步波束偏移的信息。
以上对UE采用额外波束扫描方式确定所述预设工作模式变化对应的目标波束偏差信息进行了详细描述。
关于UE实施上述步骤11-1的第二种方式,即根据预设波束偏差预测模型预测所述目标波束偏差信息;
本公开实施例中,信息传输端如UE可以根据预设波束偏差预测模型,来预测上述预设工作模式变化信息对应的目标波束偏差信息。
其中,上述预设波束偏差预测模型,可以是***基于波束偏差信息历史记录确定的数学模型或者人工神经网络模型。
参见图6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另一种传输信息的方法流程图,所述步骤11-1可以包括:
在步骤11-14中,确定所述预设波束偏差预测模型;
本公开中,信息传输端如UE可以采用以下至少两种方式确定上述预设波束偏差预测模型:
方式一,根据基站标识和用户设备的类型信息等信息,获取对应的所述预设波束偏差预测模型;
参见图7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另一种传输信息的方法流程图,所述步骤11-14可以包括:
在步骤1101中,确定当前应用场景的传输端信息,所述传输端信息可以包括:基站信息和用户设备的设备类型;
其中,上述基站信息可以是基站的身份标识,如上述京津铁路沿线的基站标识。用户设备的设备类型如上述智能手机UE1的型号M,相同设备类型的用户设备具有相同的天线模组配置。
在步骤1102中,根据所述传输端信息从预设存储位置获取所述传输端信息对应的波束偏差预测模型,获得所述预设波束偏差预测模型。
本公开实施例适用于UE中未存储上述预设波束偏差预测模型的情况,或者,UE中存储的波束偏差预测模型未及时更新的情况,如最近一次更新时间距离当前时刻已超过预设时长阈值比如30天,云端服务器中可以存储针对相同基站群、同一设备类型的UE对应的的预设波束偏差预测模型。其中,上述相同基站群可以是设置于某一固定线路的多个基站,比如上述京津铁路沿线的系列基站。
上述预设波束偏差预测模型可以由信息传输端在多种预设工作模式变化下分别测得的波束偏差数据训练而成,上述波束偏差数据是指在UE经过上述路线沿途的基站时、针对不同的工作模式变化通过额外波束扫描方式确定的波束偏差信息。
在后续该模型的应用阶段,假设一用户携带相同类型的UE首次经过该路线,比如一用户首次随身携带M型号的智能手机搭乘预设车次高铁从A火车站驶往B火车站时,则该智能手机可以直接从云端或基站侧的预设存储位置获取适用于该M型号UE的预设波束偏差预测模型,当其经历类似的预设工作模式变化时,可以利用上述预设波束偏差预测模型自动预测目标波束偏差信息,从而快速确定适用于当前工作模式的目标匹配波束对信息,提高波束对调整效率。
方式二,将满足预设数量要求的波束偏差历史记录数据作为样本数据,训练所述预设波束偏差预测模型。
参见图8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另一种传输信息的方法流程图,所述步骤11-14可以包括:
在步骤1103中,获取不少于预设数量阈值的波束偏差历史记录数据;
其中,每条波束偏差历史记录数据可以包括:工作模式变化信息、波束偏差信息。上述波束偏差信息可以是UE在经历预设工作模式变化时,比如UE在一列高铁上,相对于铁路沿线基站、由低速移动模式切换至高速移动模式的过程中,采用上述额外波束扫描方式确定的目标波束偏差信息。
信息传输端在历史时刻每完成一次上述额外波束扫描后,可以将相应的工作模式变化信息以及获得的波束偏差信息作为一条历史记录数据存储至预设存储资源中,比如云端服务器、基站或UE中。当其存储有足够多的数据时,就可以将这些历史数据作为样本数据确定上述预设波束偏差预测模型。
在步骤1104中,将所述波束偏差历史记录数据作为样本数据进行模型训练,获得所述预设波束偏差预测模型。
以上述波束偏差历史记录数据存储于云端服务器为例,当云端服务器中存储了足够多的波束偏差历史记录数据后,云端服务器、基站或UE,可以利用这些数据作为样本数据进行数学建模或者采用机器学习方式训练人工神经网络模型,获得可以自动预测波束偏差信息的预设波束偏差预测模型。
在一示例性实施例中,假设用户小明携带M型号智能手机,乘坐了N次如50趟京津高铁,如始发站为北京南、终点站为天建站的动车;在京津高铁沿线各基站的位置是固定的,根据高铁的运行规律,动车由启动到逐渐加速至预设车速如365公里/小时的过程中,需要不断调整其匹配波束对信息以适应不断增加的移动速度。
假设上述匹配波束对调整过程均在1号基站覆盖范围内进行,则针对每一次的预设工作模式变化比如从80公里/小时~100公里/小时,均需要进行一次额外波束扫描以确定目标波束偏差信息,从而产生50条波束偏差历史记录数据。基于上述50条波束偏差历史记录数据可以拟合出一个数学模型,比如,利用线性拟合等方法得到上述速度变化信息与波束偏差对应的函数关系。
在步骤11-15中,将预设工作模式变化信息输入所述预设波束偏差预测模型,输出所述目标波束偏差信息。
其中,上述预设工作模式变化信息是使能信息传输端工作模式变化的因素集合,可以包括:UE相对于基站的速度变化信息、位置变化信息等。
在确定上述预设波束偏差预测模型之后,信息传输端比如基站或UE,只需将预设工作模式变化信息如速度变化信息输入至上述预设波束偏差预测模型中,即可自动计算适用于预设工作模式变化的目标波束偏差信息。
仍如上示例,当小明携带其M型号智能手机再次乘坐京津高铁时,比如第51次乘坐时,当动车由车速80公里/小时加速至100公里/小时的过程中,小明的智能手机可以直接根据上述线性函数和当前车速计算出目标波束偏差信息,从而利用该目标波束偏差信息对初始匹配波束对进行调整,获得适用于当前工作模式的目标匹配波束对。
在另一示例中,假设小山携带了相同类型的智能手机如上述M型号手机,首次乘坐京津高铁,则小山的智能手机可以首先从云端服务器获取上述函数关系,之后利用上述函数关系和当前车速计算所需波束偏差信息,后序可以利用该波束偏差信息对初始匹配波束对进行调整,获得适用于当前工作模式的目标匹配波束对信息。
本公开实施例中,信息传输端采用第二种方式确定目标波束偏差信息,因为无需采用传统的波束扫描方式即上述额外波束扫描方式重新确定最佳匹配波束对信息,有效节约了UE与基站之间传输额外波束扫描配置信息的信令开销,节约无线传输资源;另外,采用上述第二种方式还可以提高确定目标匹配波束对的效率,进而提高信息传输端对移动速度变化的适应能力,确保UE相对于基站高速移动时的信息传输性能。
此处需要说明的是,信息传输端还可以采用步骤11-1的第一种方式与第二种方式相结合的方式确定上述目标波束偏差信息。例如,当UE确定云端服务器中存储有适合其设备类型的预设波束偏差预测模型时,或者,确定有足够多的波束偏差历史记录数据时,可以采用上述模型预测方式获取上述目标波束偏差信息,从而减少***资源占用及信令开销。相应的,若UE或基站确定采用上述第二种方式确定的目标波束偏差信息不准确时,比如,输入预设波束偏差预测模型的工作模式变化信息与训练上述波束偏差预测模型时使用的工作模型变化信息相差较大,***反馈采用模型预测方式获得的目标匹配波束对无法达到期望传输性能,此时,基站可以指示UE切换至上述第一种方式即额外波束扫描方式确定上述目标波束偏差信息,以获得更加准确的波束偏差配置信息,使得信息传输端根据上述波束偏差配置信息确定的目标匹配波束对信息更准确,从而保障基站和UE之间的信息传输性能。
在步骤11-2中,根据所述目标波束偏差信息确定所述波束偏差配置信息。
UE按照上述额外波束扫描方式或模型预测方式确定目标波束偏差信息,该步骤11-2的实施也可以包括两种情况:
情况一,UE可以根据自身确定的目标波束偏差信息确定上述波束偏差配置信息。之后,并将上述波束偏差配置信息上报基站,以使基站根据上述波束偏差信息适应性调整针对该UE的匹配波束,确保基站和所述UE之间顺利传输信息。该情况一中,UE可以按照自身确定的波束偏差配置信息调整上行波束,同时,基站根据UE确定的上述波束偏差配置信息同步调整对应的下行波束,从而重新确定用于承载UE与基站之间信息传输的目标匹配波束对。
情况二,UE将确定的目标波束偏差信息发送给基站,由基站根据所述目标波束偏差信息确定所述波束偏差配置信息。
参见图9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另一种传输信息的方法流程图,上述步骤11-2可以包括:
在步骤11-21中,将所述目标波束偏差信息发送给所述基站,以使所述基站参考所述目标波束偏差信息生成所述波束偏差配置信息;
以5G NR***为例,在5G移动通信网络中,基站仍处于主导地位,即UE按照基站的指示进行信息传输,因此,UE可以将获取的目标波束偏差信息发送给基站,以使基站参考UE确定的目标波束偏差信息生成上述波束偏差配置信息。
其中,在基站参考UE确定的目标波束偏差信息生成上述波束偏差配置信息的过程中,基站可以视上述目标波束偏差信息为准确信息,进而生成波束偏差配置信息;基站也可以仅将上述UE确定的目标波束偏差信息作为参考信息,以自身确定的波束偏差信息为准,或者,利用上述UE确定的目标波束偏差信息修正基站自身确定的波束偏差信息,根据修正后的波束偏差信息生成上述波束偏差配置信息。
在步骤11-22中,接收所述基站发送的所述波束偏差配置信息。
在基站确定上述波束偏差配置信息之后,可以将上述波束偏差配置信息发送给UE,以使UE根据所述波束偏差配置信息对第一预设工作模式下的初始匹配波束对进行调整。
在步骤12中,当获知由所述第一预设工作模式切换至所述第二预设工作模式时,根据所述波束偏差配置信息对所述初始匹配波束对进行调整,获得目标匹配波束对;
在信息传输端如基站或UE获取到上述波束偏差配置信息之后,当上述预设工作模式变化发生时,可以根据上述波束偏差配置信息及时调整初始匹配波束对,获得适应上述工作模式变化的目标匹配波束对。
本公开中,根据执行主体的不同,上述步骤12的实施可以包括:
第一种情况,UE获知自身由所述第一预设工作模式切换至所述第二预设工作模式时,例如,UE根据内置速度传感器检测到的速度变换信息确定与基站之间需要由第一预设工作模式切换至第二预设工作模式时,告知基站根据上述波束偏差配置信息对初始匹配波束对中的下行波束如图1-1中的beam 2进行调整,UE自身也根据上述波束偏差配置信息同步对初始匹配波束对中的上行波束如图1-1中的beam c进行调整,获得适用于第二预设工作模式的目标匹配波束对。
第二种情况,基站获知UE由所述第一预设工作模式切换至所述第二预设工作模式时,例如,基站根据UE上报的速度信息确定与UE之间需要由第一预设工作模式切换至第二预设工作模式时,指示UE根据上述波束偏差配置信息对初始匹配波束对中的上行波束进行调整,基站自身也根据上述波束偏差配置信息同步对初始匹配波束对中的下行波束进行调整,获得适用于第二预设工作模式的目标匹配波束对。仍以图1-1所示的UE1为例,假设上述波束偏差配置信息指示UE1由第一预设工作模式切换至第二预设工作模式后,以图1-1所示向右偏移1个波束的方式调整波束对信息。
当UE1进入第二预设工作模式后,会按照上述波束偏差配置信息对初始匹配波束对即(beam 2、beam c)进行调整,确定(beam 2、beam b)为第二预设工作模式下的最佳匹配波束对。
如上所述,上述示例仅以一预设工作模式变化下、UE侧需要波束偏移为例,说明如何自动调整匹配波束对信息。在另一预设工作模式变化情况下,UE和基站可能需要同时基于初始匹配波束对进行波束对信息调整,比如,目标波束偏差信息分别指示UE和基站按照预设波束编号顺序方向偏移预设数量的波束,此种情况下,UE和基站按照上述波束偏差配置信息同步调整波束对信息。示例性的,如图10所示,当UE1相对于基站的移动速度由V1升高至V2时,表明UE和基站需要由第一预设工作模式切换至第二预设工作模式,则需要UE1和基站同步调整匹配波束对信息,各自按照预设波束编号顺序偏移一个波束,由上述第一预设工作模式下的初始匹配波束对(beam 2、beam c)调整为第二预设工作模式下的目标匹配波束对(beam 3、beam b)。
在步骤13中,利用所述目标匹配波束对在所述第二预设工作模式下传输信息。
相应的,仍如上述图10示例,UE1在高速移动模式比如移动速度为V2的应用场景下,与基站之间即可通过目标匹配波束对(beam 3、beam b)进行信息传输。
在本公开另一实施例中,上述波束偏差配置信息除了包括上述目标波束偏差信息之外,还可以包括:波束偏差适用时间信息。示例性的,假设上述波束偏差适用时间信息为1分钟,则该1分钟时长内,UE和基站均可以采用上述目标波束偏差信息不断调整波束对信息,仍如图10所示示例,在1分钟时长内,基站和UE可以将最佳匹配波束对依次调整为(beam3、beam b)、(beam 4、beam a)等,按照上述目标波束偏差信息进行规律性调整。
可知,采用本公开提供的传输信息的方法,当UE和基站由第一预设工作模式切换至第二预设工作模式时,无需通过改变波束扫描策略实时确定最佳匹配波束对,即可以保持第一预设工作模式下的预设波束扫描周期,再根据预先确定的波束偏差配置信息即可预测第二预设工作模式下的最佳匹配波束对信息,有效解决了UE相对于基站高速移动场景中很难基于波束扫描方式实时确定最佳匹配波束对的技术难题,可以有效提高快速移动场景中用户设备与基站之间的信息传输性能,节约信息传输端的功耗。
以上以UE为执行主体对本公开提供的传输信息的方法进行了说明。
相应的,本公开还提供了一种传输信息的方法,可以应用于基站中。参见图11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传输信息的方法流程图,所述方法可以包括:
在步骤21中,获取波束偏差配置信息,所述波束偏差配置信息用于指示信息传输端在发生预设工作模式变换时,对第一预设工作模式下的初始匹配波束对进行调整,以确定第二预设工作模式下的最佳匹配波束对;所述预设工作模式变化是指所述信息传输端由所述第一预设工作模式切换至所述第二预设工作模式;
参见图12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传输信息的方法流程图,上述步骤21可以包括:
在步骤211中,确定目标波束偏差信息;
同上,所述目标波束偏差信息用于指示波束偏移方向和波束偏差数量。
对于基站来说,可以采用以下三种方式确定目标波束偏差信息:
方式一、接收UE发送的目标波束偏差信息,可参见上述UE确定目标波束偏差信息的实施例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方式二、根据UE发送的额外扫描结果确定目标波束偏差信息;
参见图13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另一种传输信息的方法流程图,上述步骤211可以包括:
在步骤2111中,接收用户设备发送的额外扫描结果;
其中,上述额外扫描结果是UE依据预设额外扫描配置信息进行额外波束扫描获得的最佳匹配波束对信息。
在步骤2112中,将所述额外扫描结果与所述初始匹配波束对进行比较,确定所述目标波束偏差信息。
该实施例与上述图4所示实施例对应,上述步骤2112与图4中步骤11-13的一种实施方式类似,只是执行主体不同,具体实施过程相互参见即可。
参见图14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另一种传输信息的方法流程图,在上述步骤2111之前,所述步骤211还可以包括:
在步骤2110中,向所述用户设备发送所述预设额外扫描配置信息,所述额外扫描配置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用户设备进行上述额外波束扫描以获得上述额外扫描结果。
本公开一实施例中,基站可以在UE接入其覆盖小区时就向UE下发上述预设额外扫描配置信息。
本公开另一实施例中,基站在以下任一条件下,实时向所述用户设备发送所述预设额外扫描配置信息:
所述基站检测到当前工作模式下的信息传输性能低于预设传输性能阈值时;或者,具备预设业务需求。可参见上述第一预设触发条件的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方式三,与上述UE利用波束偏差预测模型自动确定目标波束偏差信息类似,本公开实施例中,基站同样也可以利用上述UE设备类型对应的波束偏差预测模型自动获得目标波束偏差信息。
综上,本公开中,基站也可以根据上述额外波束扫描方式确定目标波束偏差信息,和/或,根据预设波束偏差预测模型预测所述目标波束偏差信息。
在步骤212中,根据所述目标波束偏差信息确定所述波束偏差配置信息。
该步骤与上述步骤11-21对应,相互参见即可。
在步骤22中,将所述波束偏差配置信息发送给用户设备;
该步骤22属于与上述步骤11-22对应的步骤,此处不再详述。在本公开另一实施例中,该步骤并不是必须步骤,例如,在上述UE自身确定波束偏差配置信息的实施例中,不需要基站向UE发送波束偏差配置信息。
在步骤23中,当获知由所述第一预设工作模式切换至所述第二预设工作模式时,根据所述波束偏差配置信息对所述初始匹配波束对进行调整,获得目标匹配波束对;
本公开实施例中,该步骤23与上述步骤12类似,相互参见即可。
在步骤24中,根据所述目标匹配波束对在所述第二预设工作模式下传输信息。
基站在确定第二预设工作模式对应的目标匹配波束对后,即可利用调整后的目标下行波束如图10中的波束3向UE发送下行信息;以及,接收UE利用调整后的目标上行波束如图10中的波束b发送的信息。
参见图15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另一种传输信息的方法流程图,所述方法还包括:
在步骤25中,获取所述预设工作模式变化对应的所述目标波束偏差信息,生成一条波束偏差记录;
在步骤26中,存储所述波束偏差记录。
本公开中,基站会根据自身与预设类型UE通信时遇到工作模式变化的应用场景所确定的目标波束偏差信息,生成一条针对上述预设类型UE的波束偏差记录,并在本地存储,或者,将所述波束偏差记录发送至云端服务器进行存储,以便以后基站、UE或云端服务器利用上述波束偏差记录作为样本数据训练波束偏差预测模型。
参见图16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另一种传输信息的方法流程图,所述方法还可以包括:
在步骤27中,确定已存储的波束偏差历史记录的数量;
在步骤28中,当所述波束偏差历史记录的数量超过预设数量阈值时,利用所述波束偏差历史记录确定所述用户设备的设备类型对应的波束偏差预测模型。
该实施例与上述UE利用满足数量要求的波束偏差历史记录数据训练波束偏差预测模型类似,此处不再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在用户设备的存储资源充足、数据处理能力满足处理要求的情况下,也可以存***束偏差记录以及确定波束偏差预测模型,还可以将波束偏差记录或确定的波束偏差预测模型上传至云端服务器。
综上,采用本公开提供的传输信息的方法,在UE和基站利用高频波束传输信息时,若基站和UE之间的匹配波束对需要频繁变化,即表示基站和UE之间相互配合的工作模式发生频繁变化,如UE相对于基站高速移动的应用场景中,若采用波束扫描方式实时确定最佳匹配波束对,由于每一次波束扫描都需要花费一段时间,导致信息传输端确定最佳匹配波束对的效率匹配不上UE高速移动导致的波束对变化率,还会浪费大量功耗。针对上述情况,本公开中,信息传输端可以在工作模式发生变化之前预先确定适用于预设工作模式变化的波束偏差配置信息;当上述预设工作模式变化发生时,即基站和UE之间由第一预设工作模式切换至第二预设工作模式时,信息传输端可以直接根据预先确定的波束偏差配置信息对第一预设工作模式下的初始匹配波束对进行调整,获得第二预设工作模式下的最佳匹配波束对。由于上述波束对调整过程不需要波束扫描,因而可以有效提高波束对调整效率,以适应波束对需要频繁变化的应用场景,如提高信息传输端对高速移动应用场景的适应能力,确保UE和基站在上述应用场景中的信息传输性能,节约UE进行实时波束扫描所需的信令开销,以及节约UE和基站的功耗。
对于前述的各方法实施例,为了简单描述,故将其都表述为一系列的动作组合,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知悉,本公开并不受所描述的动作顺序的限制,因为依据本公开,某些步骤可以采用其他顺序或者同时进行。
其次,本领域技术人员也应该知悉,说明书中所描述的实施例均属于可选实施例,所涉及的动作和模块并不一定是本公开所必须的。
与前述应用功能实现方法实施例相对应,本公开还提供了应用功能实现装置及相应终端的实施例。
相应的,本公开提供了一种传输信息的装置,可以设置于用户设备中。
参见图17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传输信息的装置框图,所述装置可以包括:
配置信息获取模块31,被配置为获取波束偏差配置信息,所述波束偏差配置信息用于指示信息传输端在发生预设工作模式变化时,对第一预设工作模式下的初始匹配波束对进行调整,以确定第二预设工作模式下的最佳匹配波束对;所述预设工作模式变化是指所述信息传输端由所述第一预设工作模式切换至所述第二预设工作模式;
在本公开一装置实施例中,所述波束偏差配置信息可以包括:目标波束偏差信息,所述目标波束偏差信息用于指示波束偏移方向和波束偏差数量。
波束对调整模块32,被配置为当获知由所述第一预设工作模式切换至所述第二预设工作模式时,根据所述波束偏差配置信息对所述初始匹配波束对进行调整,获得目标匹配波束对;
传输模块33,被配置为根据所述目标匹配波束对在所述第二预设工作模式下传输信息。
参见图18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另一种传输信息的装置框图,在图17所示装置实施例的基础上,所述配置信息获取模块31,可以包括:
第一波束偏差确定子模块311,被配置为根据额外波束扫描方式确定所述目标波束偏差信息;
第一配置子模块312,被配置为根据所述目标波束偏差信息确定所述波束偏差配置信息。
参见图19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另一种传输信息的装置框图,在图17所示装置实施例的基础上,所述配置信息获取模块31,可以包括:
第二波束偏差确定子模块313,被配置为根据预设波束偏差预测模型预测所述目标波束偏差信息;
第二配置子模块314,被配置为根据所述目标波束偏差信息确定所述波束偏差配置信息。
参见图20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另一种传输信息的装置框图,在图18所示装置实施例的基础上,所述第一波束偏差确定子模块311,可以包括:
信息获取单元3111,被配置为获取额外扫描配置信息,所述额外扫描配置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用户设备按照预设时间指示信息进行额外波束扫描;
额外扫描单元3112,被配置为基于所述额外扫描配置信息进行所述额外波束扫描,获得额外扫描结果;
在本公开一装置实施例中,上述信息获取单元3111获取的所述额外扫描配置信息可以包括:额外扫描时间窗口、额外扫描周期时长;
相应的,所述额外扫描单元3112,可以被配置为在所述额外扫描时间窗口内,按照所述额外扫描周期时长进行周期性波束扫描,获得额外扫描结果。
在本公开另一装置实施例中,上述信息获取单元3111获取的所述额外扫描配置信息可以包括:至少一个额外扫描触发时间信息;
相应的,所述额外扫描单元3112,可以被配置为按照每个所述额外扫描触发时间信息进行所述额外波束扫描,获得所述额外扫描结果。
处理单元3113,被配置为对所述额外扫描结果进行处理以确定所述目标波束偏差信息。
本公开中,所述处理单元3113,可以被配置为:
将所述额外扫描结果与初始匹配波束对进行比较,确定所述目标波束偏差信息;或者
将所述额外扫描结果发送给所述基站,以使所述基站将所述额外扫描结果与初始匹配波束对进行比较,确定所述目标波束偏差信息。
在本公开一装置实施例中,所述信息获取单元3111,可以包括:
信息接收子单元,被配置为接收基站实时下发的所述额外扫描配置信息;或者,
信息确定子单元,被配置为根据预设***约定信息确定所述额外扫描配置信息。
在本公开另一装置实施例中,所述信息接收子单元,可以被配置为接收所述基站在第一预设触发条件下发送的所述额外扫描配置信息,其中,所述第一预设触发条件包括以下任一项:
所述基站检测到当前工作模式下的信息传输性能低于预设传输性能阈值时;
所述用户设备当前接入的基站具备预设业务需求。
参见图21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另一种传输信息的装置框图,在图20所示装置实施例的基础上,所述信息接收子单元,可以包括:
请求模块301,被配置为在检测到第二预设触发条件的情况下,向所述基站发送额外扫描配置请求;
其中,所述第二预设触发条件包括以下任一项:
被配置为所述第二预设工作模式时;
当前预设参数信息指示所述用户设备进入所述第二预设工作模式时。
信息接收模块302,被配置为接收所述基站响应于所述额外扫描配置请求后下发的所述额外扫描配置信息;
参见图22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另一种传输信息的装置框图,在图19所示装置实施例的基础上,所述第二波束偏差确定子模块313,可以包括:
预测模型确定单元3131,被配置为确定所述预设波束偏差预测模型,所述预设波束偏差预测模型由预设数量的波束偏差历史记录确定;
检测单元3132,被配置为将预设工作模式变化信息输入所述预设波束偏差预测模型,获得适用于所述预设工作模式变化的目标波束偏差信息。
参见图23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另一种传输信息的装置框图,在图22所示装置实施例的基础上,所述预测模型确定单元3131,可以包括:
信息确定子单元3101,被配置为确定当前应用场景的传输端信息,所述传输端信息包括:基站信息和用户设备的设备类型;
模型获取子单元3102,被配置为根据所述传输端信息从预设存储位置获取所述传输端信息对应的波束偏差预测模型,获得所述预设波束偏差预测模型。
参见图24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另一种传输信息的装置框图,在图22所示装置实施例的基础上,所述预测模型确定单元3131,可以包括:
数据获取子单元3103,被配置为获取不少于预设数量阈值的波束偏差历史记录数据,其中,每条所述波束偏差历史记录数据包括:工作模式变化信息、波束偏差信息;
模型训练子单元3104,被配置为将所述波束偏差历史记录数据作为样本数据进行模型训练,获得所述预设波束偏差预测模型。
在本公开一装置实施例中,所述波束对调整模块32,可以被配置为在以下任一条件下,根据所述波束偏差配置信息对所述初始匹配波束对进行调整,获得目标匹配波束对;
获知本端由所述第一预设工作模式切换至所述第二预设工作模式;或者,
获知与所述本端通信的信息传输端由所述第一预设工作模式切换至所述第二预设工作模式;
其中,若所述本端为用户设备,所述信息传输端为基站;若所述本端为所述基站,所述信息传输端为所述用户设备。
参见图25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另一种传输信息的装置框图,在图17所示装置实施例的基础上,所述装置还可以包括:
记录模块34,被配置为获取所述预设工作模式变化对应的所述目标波束偏差信息,生成一条波束偏差记录;
存储模块35,被配置为在本地存储所述波束偏差记录。
在本公开另一装置实施例中,所述存储模块35,可以被配置为将所述波束偏差记录发送至云端服务器或者基站进行存储。
参见图26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另一种传输信息的装置框图,在图25所示装置实施例的基础上,所述装置还可以包括:
数量确定模块36,被配置为确定本地或所述云端服务器已存储的波束偏差历史记录的数量;
模型确定模块37,被配置为在所述波束偏差历史记录的数量超过预设数量阈值的情况下,利用所述波束偏差历史记录确定所述用户设备的设备类型对应的波束偏差预测模型。
对应上述应用于基站中的传输信息的方法实施例,本公开还提供了一种传输信息的装置,可以设置于基站中。
参见图27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传输信息的装置框图,所述装置可以包括:
配置信息获取模块41,被配置为获取波束偏差配置信息,所述波束偏差配置信息用于指示信息传输端在发生预设工作模式变化时,对第一预设工作模式下的初始匹配波束对进行调整,以确定第二预设工作模式下的最佳匹配波束对;所述预设工作模式变化是指所述信息传输端由所述第一预设工作模式切换至所述第二预设工作模式;
在本公开一装置实施例中,所述波束偏差配置信息包括:目标波束偏差信息,所述目标波束偏差信息用于指示波束偏移方向和波束偏差数量。
波束对调整模块42,被配置为当获知由所述第一预设工作模式切换至所述第二预设工作模式时,根据所述波束偏差配置信息对所述初始匹配波束对进行调整,获得目标匹配波束对;
在本公开一装置实施例中,所述波束对调整模块,可以被配置为在以下任一条件下,根据所述波束偏差配置信息对所述初始匹配波束对进行调整,获得目标匹配波束对;
获知本端由所述第一预设工作模式切换至所述第二预设工作模式;或者,
获知与所述本端通信的信息传输端由所述第一预设工作模式切换至所述第二预设工作模式;
其中,若所述本端为用户设备,所述信息传输端为基站;若所述本端为所述基站,所述信息传输端为所述用户设备。
传输模块43,被配置为根据所述目标匹配波束对在所述第二预设工作模式下传输信息。
参见图28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另一种传输信息的装置框图,在图27所示装置实施例的基础上,所述配置信息获取模块41,可以包括:
第一波束偏差确定子模块411,被配置为根据额外波束扫描方式确定所述目标波束偏差信息;
第一配置子模块412,被配置为根据所述目标波束偏差信息确定所述波束偏差配置信息。
参见图29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另一种传输信息的装置框图,在图28所示装置实施例的基础上,所述第一波束偏差确定子模块411,可以包括:
扫描结果接收单元4111,被配置为接收用户设备发送的额外扫描结果,所述额外扫描结果是所述用户设备依据预设额外扫描配置信息进行额外波束扫描获得的最佳匹配波束对信息;
波束偏差确定单元4112,被配置为将所述额外扫描结果与所述初始匹配波束对进行比较,确定所述目标波束偏差信息。
参见图30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另一种传输信息的装置框图,在图29所示装置实施例的基础上,所述第一波束偏差确定子模块411,还可以包括:
信息发送单元4110,被配置为向所述用户设备发送所述预设额外扫描配置信息,所述额外扫描配置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用户设备进行所述额外波束扫描。
在本公开一装置实施例中,所述信息发送单元4110,可以被配置为在以下任一条件下,向所述用户设备发送所述预设额外扫描配置信息:
所述基站检测到当前工作模式下的信息传输性能低于预设传输性能阈值时;
具备预设业务需求。
参见图31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另一种传输信息的装置框图,在图27所示装置实施例的基础上,所述配置信息获取模块41,可以包括:
第二波束偏差确定子模块413,被配置为根据预设波束偏差预测模型预测所述目标波束偏差信息;
第二配置子模块414,被配置为根据所述目标波束偏差信息确定所述波束偏差配置信息。
参见图32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另一种传输信息的装置框图,在图31所示装置实施例的基础上,所述第二波束偏差确定子模块413,可以包括:
预测模型确定单元4131,被配置为确定所述预设波束偏差预测模型,所述预设波束偏差预测模型由预设数量的波束偏差历史记录确定;
检测单元4132,被配置为将预设工作模式变化信息输入所述预设波束偏差预测模型,获得适用于所述预设工作模式变化的目标波束偏差信息。
参见图33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另一种传输信息的装置框图,在图32所示装置实施例的基础上,所述预测模型确定单元4131,可以包括:
信息确定子单元4101,被配置为确定当前应用场景的传输端信息,所述传输端信息包括:基站信息和用户设备的设备类型;
模型获取子单元4102,被配置为根据所述传输端信息从预设存储位置获取所述传输端信息对应的波束偏差预测模型,获得所述预设波束偏差预测模型。
参见图34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另一种传输信息的装置框图,在图32所示装置实施例的基础上,所述预测模型确定单元4131,可以包括:
数据获取子单元4103,被配置为获取不少于预设数量阈值的波束偏差历史记录数据,其中,每条所述波束偏差历史记录数据包括:工作模式变化信息、波束偏差信息;
模型训练子单元4104,被配置为将所述波束偏差历史记录数据作为样本数据进行模型训练,获得所述预设波束偏差预测模型。
参见图35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另一种传输信息的装置框图,在图27所示装置实施例的基础上,所述装置还可以包括:
记录模块44,被配置为获取所述预设工作模式变化对应的所述目标波束偏差信息,生成一条波束偏差记录;
存储模块45,被配置为在本地存储所述波束偏差记录。
在本公开另一实施例中,所述存储模块44还可以被配置为将所述波束偏差记录发送至云端服务器或用户设备进行存储。
参见图36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另一种传输信息的装置框图,在图35所示装置实施例的基础上,所述装置还可以包括:
数量确定模块46,被配置为确定本地或所述云端服务器已存储的波束偏差历史记录的数量;
模型确定模块47,被配置为在所述波束偏差历史记录的数量超过预设数量阈值的情况下,利用所述波束偏差历史记录确定所述用户设备的设备类型对应的波束偏差预测模型。
对于装置实施例而言,由于其基本对应于方法实施例,所以相关之处参见方法实施例的部分说明即可。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其中上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模块来实现本公开方案的目的。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情况下,即可以理解并实施。
相应的,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用户设备,包括:
处理器;
用于存储处理器可执行指令的存储器;
其中,所述处理器被配置为:
获取波束偏差配置信息,所述波束偏差配置信息用于指示信息传输端在发生预设工作模式变化时,对第一预设工作模式下的初始匹配波束对进行调整,以确定第二预设工作模式下的最佳匹配波束对;所述预设工作模式变化是指所述信息传输端由所述第一预设工作模式切换至所述第二预设工作模式;
当获知由所述第一预设工作模式切换至所述第二预设工作模式时,根据所述波束偏差配置信息对所述初始匹配波束对进行调整,获得目标匹配波束对;
根据所述目标匹配波束对在所述第二预设工作模式下传输信息。
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基站,包括:
处理器;
用于存储处理器可执行指令的存储器;
其中,所述处理器被配置为:
获取波束偏差配置信息,所述波束偏差配置信息用于指示信息传输端在发生预设工作模式变化时,对第一预设工作模式下的初始匹配波束对进行调整,以确定第二预设工作模式下的最佳匹配波束对;所述预设工作模式变化是指所述信息传输端由所述第一预设工作模式切换至所述第二预设工作模式;
当获知由所述第一预设工作模式切换至所述第二预设工作模式时,根据所述波束偏差配置信息对所述初始匹配波束对进行调整,获得目标匹配波束对;
根据所述目标匹配波束对在所述第二预设工作模式下传输信息。
图37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用户设备3700的结构示意图。例如,用户设备3700,可以具体为移动电话,计算机,数字广播终端,消息收发设备,游戏控制台,平板设备,医疗设备,健身设备,个人数字助理,可穿戴设备如智能手表、智能眼镜、智能手环、智能跑鞋等。
参照图37,用户设备3700可以包括以下一个或多个组件:处理组件3702,存储器3704,电源组件3706,多媒体组件3708,音频组件3710,输入/输出(I/O)的接口3712,传感器组件3714,以及通信组件3716。
处理组件3702通常控制用户设备3700的整体操作,诸如与显示,电话呼叫,数据通信,相机操作和记录操作相关联的操作。处理组件3702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器3720来执行指令,以完成上述的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此外,处理组件3702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模块,便于处理组件3702和其他组件之间的交互。例如,处理组件3702可以包括多媒体模块,以方便多媒体组件3708和处理组件3702之间的交互。
存储器3704被配置为存储各种类型的数据以支持在用户设备3700上的操作。这些数据的示例包括用于在用户设备3700上操作的任何应用程序或方法的指令,联系人数据,电话簿数据,消息,图片,视频等。存储器3704可以由任何类型的易失性或非易失性存储设备或者它们的组合实现,如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RAM),电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EPROM),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PROM),可编程只读存储器(PROM),只读存储器(ROM),磁存储器,快闪存储器,磁盘或光盘。
电源组件3706为用户设备3700的各种组件提供电力。电源组件3706可以包括电源管理***,一个或多个电源,及其他与为用户设备3700生成、管理和分配电力相关联的组件。
多媒体组件3708包括在上述用户设备3700和用户之间的提供一个输出接口的屏幕。在一些实施例中,屏幕可以包括液晶显示器(LCD)和触摸面板(TP)。如果屏幕包括触摸面板,屏幕可以被实现为触摸屏,以接收来自用户的输入信号。触摸面板包括一个或多个触摸传感器以感测触摸、滑动和触摸面板上的手势。上述触摸传感器可以不仅感测触摸或滑动动作的边界,而且还检测与上述触摸或滑动操作相关的持续时间和压力。在一些实施例中,多媒体组件3708包括一个前置摄像头和/或后置摄像头。当设备3700处于操作模式,如拍摄模式或视频模式时,前置摄像头和/或后置摄像头可以接收外部的多媒体数据。每个前置摄像头和后置摄像头可以是一个固定的光学透镜***或具有焦距和光学变焦能力。
音频组件3710被配置为输出和/或输入音频信号。例如,音频组件3710包括一个麦克风(MIC),当用户设备3700处于操作模式,如呼叫模式、记录模式和语音识别模式时,麦克风被配置为接收外部音频信号。所接收的音频信号可以被进一步存储在存储器3704或经由通信组件3716发送。在一些实施例中,音频组件3710还包括一个扬声器,用于输出音频信号。
I/O接口3712为处理组件3702和***接口模块之间提供接口,上述***接口模块可以是键盘,点击轮,按钮等。这些按钮可包括但不限于:主页按钮、音量按钮、启动按钮和锁定按钮。
传感器组件3714包括一个或多个传感器,用于为用户设备3700提供各个方面的状态评估。例如,传感器组件3714可以检测到设备3700的打开/关闭状态,组件的相对定位,例如上述组件为用户设备3700的显示器和小键盘,传感器组件3714还可以检测用户设备3700或用户设备3700一个组件的位置改变,用户与用户设备3700接触的存在或不存在,用户设备3700方位或加速/减速和用户设备3700的温度变化。传感器组件3714可以包括接近传感器,被配置用来在没有任何的物理接触时检测附近物体的存在。传感器组件3714还可以包括光传感器,如CMOS或CCD图像传感器,用于在成像应用中使用。在一些实施例中,该传感器组件3714还可以包括加速度传感器,陀螺仪传感器,磁传感器,压力传感器或温度传感器。
通信组件3716被配置为便于用户设备3700和其他设备之间有线或无线方式的通信。用户设备3700可以接入基于通信标准的无线网络,如WiFi,2G,3G,4G LTE,5G NR,6G或它们的组合。在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通信组件3716经由广播信道接收来自外部广播管理***的广播信号或广播相关信息。在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上述通信组件3716还包括近场通信(NFC)模块,以促进短程通信。例如,在NFC模块可基于射频识别(RFID)技术,红外数据协会(IrDA)技术,超宽带(UWB)技术,蓝牙(BT)技术和其他技术来实现。
在示例性实施例中,用户设备3700可以被一个或多个应用专用集成电路(ASIC)、数字信号处理器(DSP)、数字信号处理设备(DSPD)、可编程逻辑器件(PLD)、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控制器、微控制器、微处理器或其他电子元件实现,用于执行上述方法。
在示例性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包括指令的非临时性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例如包括指令的存储器3704,上述指令可由用户设备3700的处理器3720执行以完成上述图2~图9任一所述的传输信息的方法。例如,所述非临时性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ROM、随机存取存储器(RAM)、CD-ROM、磁带、软盘和光数据存储设备等。
如图38所示,图38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基站3800的一结构示意图。参照图38,基站3800包括处理组件3822、无线发射/接收组件3824、天线组件3838、以及无线接口特有的信号处理部分,处理组件3822可进一步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器。
处理组件3822中的其中一个处理器可以被配置为:
获取波束偏差配置信息,所述波束偏差配置信息用于指示信息传输端在发生预设工作模式变化时,对第一预设工作模式下的初始匹配波束对进行调整,以确定第二预设工作模式下的最佳匹配波束对;所述预设工作模式变化是指所述信息传输端由所述第一预设工作模式切换至所述第二预设工作模式;
当获知由所述第一预设工作模式切换至所述第二预设工作模式时,根据所述波束偏差配置信息对所述初始匹配波束对进行调整,获得目标匹配波束对;
根据所述目标匹配波束对在所述第二预设工作模式下传输信息。
在示例性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包括指令的非临时性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指令,上述计算机指令可由基站3800的处理组件3822执行以完成图11~图16任一所述的传输信息的方法。例如,所述非临时性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ROM、随机存取存储器(RAM)、CD-ROM、磁带、软盘和光数据存储设备等。
本领域技术人员在考虑说明书及实践这里公开的公开后,将容易想到本公开的其它实施方案。本申请旨在涵盖本公开的任何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这些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遵循本公开的一般性原理并包括本公开未公开的本技术领域中的公知常识或惯用技术手段。说明书和实施例仅被视为示例性的,本公开的真正范围和精神由下面的权利要求指出。
应当理解的是,本公开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经描述并在附图中示出的精确结构,并且可以在不脱离其范围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本公开的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来限制。

Claims (42)

1.一种传输信息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获取波束偏差配置信息,所述波束偏差配置信息用于指示信息传输端在发生预设工作模式变化时,对第一预设工作模式下的初始匹配波束对进行调整,以确定第二预设工作模式下的最佳匹配波束对;所述预设工作模式变化是指所述信息传输端由所述第一预设工作模式切换至所述第二预设工作模式;所述波束偏差配置信息包括:目标波束偏差信息,所述目标波束偏差信息用于指示波束偏移方向和波束偏差数量;
当获知由所述第一预设工作模式切换至所述第二预设工作模式时,根据所述波束偏差配置信息对所述初始匹配波束对进行调整,获得目标匹配波束对;
根据所述目标匹配波束对在所述第二预设工作模式下传输信息;
其中,在所述第一预设工作模式下,用户设备相对于基站的速度为第一速度;在所述第二预设工作模式下,用户设备相对于基站的速度为第二速度;所述第二速度大于所述第一速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取波束偏差配置信息,包括:
根据额外波束扫描方式确定所述目标波束偏差信息;
根据所述目标波束偏差信息确定所述波束偏差配置信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取波束偏差配置信息,包括:
根据预设波束偏差预测模型预测所述目标波束偏差信息;
根据所述目标波束偏差信息确定所述波束偏差配置信息。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应用于用户设备中,
所述根据额外波束扫描方式确定所述目标波束偏差信息,包括:
获取额外扫描配置信息,所述额外扫描配置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用户设备按照预设时间指示信息进行额外波束扫描;
基于所述额外扫描配置信息进行所述额外波束扫描,获得额外扫描结果;
对所述额外扫描结果进行处理以确定所述目标波束偏差信息。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取额外扫描配置信息,包括:
接收基站实时下发的所述额外扫描配置信息;或者,
根据预设***约定信息确定所述额外扫描配置信息。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基站实时下发的所述额外扫描配置信息,包括:
接收所述基站在第一预设触发条件下发送的所述额外扫描配置信息,其中,所述第一预设触发条件包括以下任一项:
所述基站检测到当前工作模式下的信息传输性能低于预设传输性能阈值时;
所述用户设备当前接入的基站具备预设业务需求。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基站实时下发的所述额外扫描配置信息,包括:
当检测到第二预设触发条件时,向所述基站发送额外扫描配置请求;
接收所述基站响应于所述额外扫描配置请求后下发的所述额外扫描配置信息;
其中,所述第二预设触发条件包括以下任一项:
被配置为所述第二预设工作模式时;
当前预设参数信息指示所述用户设备进入所述第二预设工作模式时。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额外扫描配置信息包括:额外扫描时间窗口、额外扫描周期时长;
所述基于所述额外扫描配置信息进行所述额外波束扫描,获得额外扫描结果,包括:
在所述额外扫描时间窗口内,按照所述额外扫描周期时长进行周期性波束扫描,获得额外扫描结果。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额外扫描配置信息包括:至少一个额外扫描触发时间信息;
所述基于所述额外扫描配置信息进行所述额外波束扫描,获得额外扫描结果,包括:
按照每个所述额外扫描触发时间信息进行所述额外波束扫描,获得所述额外扫描结果。
10.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对所述额外扫描结果进行处理以确定所述目标波束偏差信息,包括:
将所述额外扫描结果与初始匹配波束对进行比较,确定所述目标波束偏差信息;或者
将所述额外扫描结果发送给基站,以使所述基站将所述额外扫描结果与初始匹配波束对进行比较,确定所述目标波束偏差信息。
11.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预设波束偏差预测模型预测所述目标波束偏差信息,包括:
确定所述预设波束偏差预测模型,所述预设波束偏差预测模型由预设数量的波束偏差历史记录确定;
将预设工作模式变化信息输入所述预设波束偏差预测模型,获得适用于所述预设工作模式变化的目标波束偏差信息。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确定所述预设波束偏差预测模型,包括:
确定当前应用场景的传输端信息,所述传输端信息包括:基站信息和用户设备的设备类型;
根据所述传输端信息从预设存储位置获取所述传输端信息对应的波束偏差预测模型,获得所述预设波束偏差预测模型。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确定所述预设波束偏差预测模型,包括:
获取不少于预设数量阈值的波束偏差历史记录数据,其中,每条所述波束偏差历史记录数据包括:工作模式变化信息、波束偏差信息;
将所述波束偏差历史记录数据作为样本数据进行模型训练,获得所述预设波束偏差预测模型。
1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应用于基站中,所述根据额外波束扫描方式确定所述目标波束偏差信息,包括:
接收用户设备发送的额外扫描结果,所述额外扫描结果是所述用户设备依据预设额外扫描配置信息进行额外波束扫描获得的最佳匹配波束对信息;
将所述额外扫描结果与所述初始匹配波束对进行比较,确定所述目标波束偏差信息。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接收用户设备发送的额外扫描结果之前,所述根据额外波束扫描方式确定所述目标波束偏差信息,还包括:
向所述用户设备发送所述预设额外扫描配置信息,所述额外扫描配置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用户设备进行所述额外波束扫描。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站在以下任一条件下,向所述用户设备发送所述预设额外扫描配置信息:
所述基站检测到当前工作模式下的信息传输性能低于预设传输性能阈值时;
具备预设业务需求。
1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获知由所述第一预设工作模式切换至所述第二预设工作模式,包括:
获知本端由所述第一预设工作模式切换至所述第二预设工作模式;或者,
获知与所述本端通信的信息传输端由所述第一预设工作模式切换至所述第二预设工作模式;
其中,若所述本端为用户设备,所述信息传输端为基站;若所述本端为所述基站,所述信息传输端为所述用户设备。
1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获取所述预设工作模式变化对应的所述目标波束偏差信息,生成一条波束偏差记录;
采用以下任一方式存储所述波束偏差记录:
在本地存储所述波束偏差记录,或者,
将所述波束偏差记录发送至云端服务器进行存储。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确定本地或所述云端服务器已存储的波束偏差历史记录的数量;
当所述波束偏差历史记录的数量超过预设数量阈值时,利用所述波束偏差历史记录确定用户设备的设备类型对应的波束偏差预测模型。
20.一种传输信息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
配置信息获取模块,被配置为获取波束偏差配置信息,所述波束偏差配置信息用于指示信息传输端在发生预设工作模式变化时,对第一预设工作模式下的初始匹配波束对进行调整,以确定第二预设工作模式下的最佳匹配波束对;所述预设工作模式变化是指所述信息传输端由所述第一预设工作模式切换至所述第二预设工作模式;所述波束偏差配置信息包括:目标波束偏差信息,所述目标波束偏差信息用于指示波束偏移方向和波束偏差数量;
波束对调整模块,被配置为当获知由所述第一预设工作模式切换至所述第二预设工作模式时,根据所述波束偏差配置信息对所述初始匹配波束对进行调整,获得目标匹配波束对;
传输模块,被配置为根据所述目标匹配波束对在所述第二预设工作模式下传输信息;
其中,在所述第一预设工作模式下,用户设备相对于基站的速度为第一速度;在所述第二预设工作模式下,用户设备相对于基站的速度为第二速度;所述第二速度大于所述第一速度。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配置信息获取模块,包括:
第一波束偏差确定子模块,被配置为根据额外波束扫描方式确定所述目标波束偏差信息;
第一配置子模块,被配置为根据所述目标波束偏差信息确定所述波束偏差配置信息。
22.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配置信息获取模块,包括:
第二波束偏差确定子模块,被配置为根据预设波束偏差预测模型预测所述目标波束偏差信息;
第二配置子模块,被配置为根据所述目标波束偏差信息确定所述波束偏差配置信息。
23.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设置于用户设备中,所述第一波束偏差确定子模块,包括:
信息获取单元,被配置为获取额外扫描配置信息,所述额外扫描配置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用户设备按照预设时间指示信息进行额外波束扫描;
额外扫描单元,被配置为基于所述额外扫描配置信息进行所述额外波束扫描,获得额外扫描结果;
处理单元,被配置为对所述额外扫描结果进行处理以确定所述目标波束偏差信息。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信息获取单元,包括:
信息接收子单元,被配置为接收基站实时下发的所述额外扫描配置信息;或者,
信息确定子单元,被配置为根据预设***约定信息确定所述额外扫描配置信息。
25.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信息接收子单元,被配置为接收所述基站在第一预设触发条件下发送的所述额外扫描配置信息,其中,所述第一预设触发条件包括以下任一项:
所述基站检测到当前工作模式下的信息传输性能低于预设传输性能阈值时;
所述用户设备当前接入的基站具备预设业务需求。
26.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信息接收子单元,包括:
请求模块,被配置为在检测到第二预设触发条件的情况下,向所述基站发送额外扫描配置请求;
信息接收模块,被配置为接收所述基站响应于所述额外扫描配置请求后下发的所述额外扫描配置信息;
其中,所述第二预设触发条件包括以下任一项:
被配置为所述第二预设工作模式时;
当前预设参数信息指示所述用户设备进入所述第二预设工作模式时。
27.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额外扫描配置信息包括:额外扫描时间窗口、额外扫描周期时长;
所述额外扫描单元,被配置为在所述额外扫描时间窗口内,按照所述额外扫描周期时长进行周期性波束扫描,获得额外扫描结果。
28.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额外扫描配置信息包括:至少一个额外扫描触发时间信息;
所述额外扫描单元,被配置为按照每个所述额外扫描触发时间信息进行所述额外波束扫描,获得所述额外扫描结果。
29.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单元,被配置为:
将所述额外扫描结果与初始匹配波束对进行比较,确定所述目标波束偏差信息;或者
将所述额外扫描结果发送给基站,以使所述基站将所述额外扫描结果与初始匹配波束对进行比较,确定所述目标波束偏差信息。
30.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波束偏差确定子模块,包括:
预测模型确定单元,被配置为确定所述预设波束偏差预测模型,所述预设波束偏差预测模型由预设数量的波束偏差历史记录确定;
检测单元,被配置为将预设工作模式变化信息输入所述预设波束偏差预测模型,获得适用于所述预设工作模式变化的目标波束偏差信息。
31.根据权利要求30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预测模型确定单元,包括:
信息确定子单元,被配置为确定当前应用场景的传输端信息,所述传输端信息包括:基站信息和用户设备的设备类型;
模型获取子单元,被配置为根据所述传输端信息从预设存储位置获取所述传输端信息对应的波束偏差预测模型,获得所述预设波束偏差预测模型。
32.根据权利要求30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预测模型确定单元,包括:
数据获取子单元,被配置为获取不少于预设数量阈值的波束偏差历史记录数据,其中,每条所述波束偏差历史记录数据包括:工作模式变化信息、波束偏差信息;
模型训练子单元,被配置为将所述波束偏差历史记录数据作为样本数据进行模型训练,获得所述预设波束偏差预测模型。
33.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应用于基站中,所述第一波束偏差确定子模块,包括:
扫描结果接收单元,被配置为接收用户设备发送的额外扫描结果,所述额外扫描结果是所述用户设备依据预设额外扫描配置信息进行额外波束扫描获得的最佳匹配波束对信息;
波束偏差确定单元,被配置为将所述额外扫描结果与所述初始匹配波束对进行比较,确定所述目标波束偏差信息。
34.根据权利要求33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波束偏差确定子模块,还包括:
信息发送单元,被配置为向所述用户设备发送所述预设额外扫描配置信息,所述额外扫描配置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用户设备进行所述额外波束扫描。
35.根据权利要求34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信息发送单元,被配置为在以下任一条件下,向所述用户设备发送所述预设额外扫描配置信息:
所述基站检测到当前工作模式下的信息传输性能低于预设传输性能阈值时;
具备预设业务需求。
36.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波束对调整模块,被配置为在以下任一条件下,根据所述波束偏差配置信息对所述初始匹配波束对进行调整,获得目标匹配波束对;
获知本端由所述第一预设工作模式切换至所述第二预设工作模式;或者,
获知与所述本端通信的信息传输端由所述第一预设工作模式切换至所述第二预设工作模式;
其中,若所述本端为用户设备,所述信息传输端为基站;若所述本端为所述基站,所述信息传输端为所述用户设备。
37.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还包括:
记录模块,被配置为获取所述预设工作模式变化对应的所述目标波束偏差信息,生成一条波束偏差记录;
存储模块,被配置为采用以下任一方式存储所述波束偏差记录:
在本地存储所述波束偏差记录,或者,
将所述波束偏差记录发送至云端服务器进行存储。
38.根据权利要求37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还包括:
数量确定模块,被配置为确定本地或所述云端服务器已存储的波束偏差历史记录的数量;
模型确定模块,被配置为在所述波束偏差历史记录的数量超过预设数量阈值的情况下,利用所述波束偏差历史记录确定用户设备的设备类型对应的波束偏差预测模型。
39.一种非临时性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指令,其特征在于,该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权利要求1~13、17~19任一所述方法的步骤。
40.一种非临时性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指令,其特征在于,该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权利要求14~16任一所述方法的步骤。
41.一种用户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处理器;
用于存储处理器可执行指令的存储器;
其中,所述处理器被配置为:
获取波束偏差配置信息,所述波束偏差配置信息用于指示信息传输端在发生预设工作模式变化时,对第一预设工作模式下的初始匹配波束对进行调整,以确定第二预设工作模式下的最佳匹配波束对;所述预设工作模式变化是指所述信息传输端由所述第一预设工作模式切换至所述第二预设工作模式;所述波束偏差配置信息包括:目标波束偏差信息,所述目标波束偏差信息用于指示波束偏移方向和波束偏差数量;
当获知由所述第一预设工作模式切换至所述第二预设工作模式时,根据所述波束偏差配置信息对所述初始匹配波束对进行调整,获得目标匹配波束对;
根据所述目标匹配波束对在所述第二预设工作模式下传输信息;
其中,在所述第一预设工作模式下,用户设备相对于基站的速度为第一速度;在所述第二预设工作模式下,用户设备相对于基站的速度为第二速度;所述第二速度大于所述第一速度。
42.一种基站,其特征在于,包括:
处理器;
用于存储处理器可执行指令的存储器;
其中,所述处理器被配置为:
获取波束偏差配置信息,所述波束偏差配置信息用于指示信息传输端在发生预设工作模式变化时,对第一预设工作模式下的初始匹配波束对进行调整,以确定第二预设工作模式下的最佳匹配波束对;所述预设工作模式变化是指所述信息传输端由所述第一预设工作模式切换至所述第二预设工作模式;所述波束偏差配置信息包括:目标波束偏差信息,所述目标波束偏差信息用于指示波束偏移方向和波束偏差数量;
当获知由所述第一预设工作模式切换至所述第二预设工作模式时,根据所述波束偏差配置信息对所述初始匹配波束对进行调整,获得目标匹配波束对;
根据所述目标匹配波束对在所述第二预设工作模式下传输信息;
其中,在所述第一预设工作模式下,用户设备相对于基站的速度为第一速度;在所述第二预设工作模式下,用户设备相对于基站的速度为第二速度;所述第二速度大于所述第一速度。
CN201980000505.9A 2019-03-19 2019-03-19 传输信息的方法、装置、用户设备及基站 Active CN11008905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CN2019/078622 WO2020186441A1 (zh) 2019-03-19 2019-03-19 传输信息的方法、装置、用户设备及基站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089054A CN110089054A (zh) 2019-08-02
CN110089054B true CN110089054B (zh) 2021-11-16

Family

ID=6742447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80000505.9A Active CN110089054B (zh) 2019-03-19 2019-03-19 传输信息的方法、装置、用户设备及基站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220191709A1 (zh)
EP (1) EP3944527A4 (zh)
CN (1) CN110089054B (zh)
WO (1) WO2020186441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971279B (zh) * 2019-12-30 2021-09-21 东南大学 一种毫米波通信***中智能波束训练方法及预编码***
CN113905393B (zh) * 2020-06-22 2023-03-2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确定波束对的方法及装置
CN114208249A (zh) * 2020-07-16 2022-03-18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波束调整方法、波束调整装置及存储介质
CN113917845A (zh) * 2021-09-22 2022-01-11 北京金茂绿建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控制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装置
CN115882916A (zh) * 2021-11-19 2023-03-31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波束确定方法、节点和存储介质
CN115550947B (zh) * 2022-11-25 2023-08-18 北京九天微星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一种上行探测参考信号传输方法及设备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877913A (zh) * 2015-12-09 2017-06-2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波束宽度调整方法、终端设备和接入设备
CN107872253A (zh) * 2016-09-27 2018-04-0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波束跟踪方法、设备及***
CN109429235A (zh) * 2017-08-30 2019-03-05 ***通信有限公司研究院 一种波束扫描方法、网络侧设备及移动通信终端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973622B1 (en) * 2000-09-25 2005-12-06 Wireless Valley Communications,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design, tracking, measurement, prediction and optimization of data communication networks
EP3488646B1 (en) * 2016-07-20 2021-04-21 Convida Wireless, LLC Mobility for radio devices using beamforming and selection
KR102616419B1 (ko) * 2016-10-12 2023-12-21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안테나 구성에 기반한 빔 탐색 장치 및 방법
WO2018068260A1 (zh) * 2016-10-13 2018-04-1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测量报告方法及相关设备
US11696218B2 (en) * 2016-10-21 2023-07-04 Qualcomm Incorporated Multiplexing initial access and data transmissions in assisted millimeter wave systems
US10601492B2 (en) * 2017-01-05 2020-03-24 Futurewei Technologies, Inc. Device/UE-oriented beam recovery and maintenance mechanisms
CN108574954A (zh) * 2017-03-08 2018-09-25 索尼公司 无线通信***中的电子设备和方法
US11032822B2 (en) * 2017-04-03 2021-06-08 Qualcomm Incorporated Timer based UE side beam sweeping for quick link blockage recovery
US10863399B2 (en) * 2017-05-04 2020-12-08 Qualcomm Incorporated Predictive beamforming and subarray selection
CN108809585B (zh) * 2017-05-05 2024-03-2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信息传输方法和装置
CN109151842B (zh) * 2017-06-16 2020-07-17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波束测量处理方法及装置
US11330457B2 (en) * 2017-07-25 2022-05-10 Mediatek Inc. Method for beam management with beam indication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s with beamforming
KR102439591B1 (ko) * 2017-08-23 2022-09-02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빔 운용을 위한 장치 및 방법
US10548043B2 (en) * 2017-11-10 2020-01-28 Apple Inc. UE beam management: a combined periodic and event based report approach for traffic overhead and UE mobility tradeoff
US10405219B2 (en) * 2017-11-21 2019-09-03 At&T Intellectual Property I, L.P. Network reconfiguration using genetic algorithm-based predictive models
CN110611931B (zh) * 2018-06-15 2021-04-2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检测波束的方法和装置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877913A (zh) * 2015-12-09 2017-06-2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波束宽度调整方法、终端设备和接入设备
CN107872253A (zh) * 2016-09-27 2018-04-0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波束跟踪方法、设备及***
CN109429235A (zh) * 2017-08-30 2019-03-05 ***通信有限公司研究院 一种波束扫描方法、网络侧设备及移动通信终端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0186441A1 (zh) 2020-09-24
EP3944527A4 (en) 2022-10-26
US20220191709A1 (en) 2022-06-16
CN110089054A (zh) 2019-08-02
EP3944527A1 (en) 2022-01-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089054B (zh) 传输信息的方法、装置、用户设备及基站
EP3833081A1 (en) Configur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ssion configuration indication
CN109923800B (zh) 波束对应方法和装置、用户设备及基站
CN111245535B (zh) 确定路径损耗的方法及装置
CN107278383A (zh) 传输、获取同步信息块的方法及装置
CN109792625B (zh) 传输关于测量控制的配置信息的方法及装置
EP3780669B1 (en) Mdt measurement method and device
CN111919469B (zh) 信号测量方法、装置、通信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09863700B (zh) 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CN113892290B (zh) 一种定时提前值上报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CN115244965A (zh) 波束测量方法、波束测量装置及存储介质
CN114051739A (zh) 位置相关信息上报、接收方法和装置
CN109429558B (zh) 传输信息的方法及装置
CN116889015A (zh) 一种通信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CN116803118A (zh) 一种通信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CN114557065B (zh) 终端的定位方法、装置、通信设备及存储介质
EP4184813A1 (en)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communication device, and storage medium
CN111095982B (zh) 信号测量方法、装置、通信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4531715B (zh) 网络配置方法、网络测量方法及装置
US20230283352A1 (en) Beam determin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and storage medium
CN114280535A (zh) 定位测量的方法、装置、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CN108337708B (zh) 移动性管理方法及装置
CN108713328B (zh) 测量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CN114450901B (zh) 通信方法、装置、通信设备和存储介质
CN117136601A (zh) 波束确定方法、装置、通信设备和存储介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