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997209A - 电磁继电器及智能仪表 - Google Patents

电磁继电器及智能仪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997209A
CN109997209A CN201780072572.2A CN201780072572A CN109997209A CN 109997209 A CN109997209 A CN 109997209A CN 201780072572 A CN201780072572 A CN 201780072572A CN 109997209 A CN109997209 A CN 10999720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hell
magnetic
magnetic yoke
iron plate
contac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80072572.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997209B (zh
Inventor
小材裕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Omr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Omr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Omron Corp filed Critical Omr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999720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99720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99720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99720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02Bases; Casings; Cov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10Electromagnetic or electrostatic shielding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Contacts (AREA)
  • Electromagnets (AREA)

Abstract

一种电磁继电器,具备在外壳的一对相对面的至少一方设置的磁屏蔽部件,该一对相对面与转动块的转动轴正交。磁屏蔽部件具有磁性体部和非磁性体部,非磁性体部设置在转动轴的延伸方向上,并且设置在外壳的覆盖第一~第四间隙的至少任一间隙的部分的至少一部分。

Description

电磁继电器及智能仪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磁继电器及使用了电磁继电器的智能仪表。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公开的电磁继电器具备在内部具有收纳部的矩形箱形外壳。在该收纳部配置有:固定触点;可动接触片,其具有与固定触点可接触及分离地配置的可动触点;电磁铁部,其根据被供给的电流的方向进行极性反转;转动块,其沿着根据电磁铁部的极性不同而各异的方向进行转动;可动部件,其与转动块和可动接触片连接。在该电磁继电器中,在转动块上设置永久磁铁,通过该永久磁铁和电磁铁部的磁相互作用,使转动块转动。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3-222699号公报
然而,在上述电磁继电器中,由于从外部施加强力的磁场(以下,称为外部磁场),有时固定触点及可动触点间的接通/切断状态被强制地变更。在防止这种固定触点及可动触点间的接通/切断状态的强制变更的情况下,考虑利用由磁性体(例如铁)构成的遮蔽壳体覆盖外壳,使外壳内部的收纳部不受外部磁场的影响。
但是,通过利用遮蔽壳体覆盖所述电磁继电器,能够防止或降低外部磁场向收纳部的流入,但构成遮蔽壳体的磁性体对转动块的永久磁铁与电磁铁部的磁相互作用造成影响,转动块的转动所需的动作电压可能大幅增加。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转动块的动作电压的增加且降低外部磁场的影响的电磁继电器、及使用了该电磁继电器的智能仪表。
本发明一方面的电磁继电器具备:
箱形的绝缘性外壳,其在内部具有收纳部;
板状的固定触点侧端子,其固定于所述外壳,从所述外壳的外部延伸到所述收纳部,并且具有位于所述收纳部的固定触点;
板状的可动触点侧端子,其固定于所述外壳,从所述外壳的外部延伸至所述收纳部且与所述固定触点侧端子并列地配置于所述外壳;
可动接触片,其配置于所述收纳部且与所述可动触点侧端子电连接,并且具有与所述固定触点相对的可动触点,所述可动触点弹性变形,以可与所述固定触点接触及分离;
电磁铁部,其配置于所述收纳部且可被供给不同方向的电流;
转动块,其配置于所述收纳部,沿着根据向所述电磁铁部供给的电流的方向不同而各异的方向,相对于所述外壳绕转动轴转动;
可动部件,其根据所述转动块的转动方向移动,使所述可动触点相对于所述固定触点接触或分离;
磁屏蔽部件,其设置于所述外壳的一对相对面的至少一方,该一对相对面与所述转动轴正交,
所述电磁铁部具有第一磁轭及第二磁轭,该第一磁轭及第二磁轭配置在所述可动接触片与所述电磁铁部之间,并且前端面相互相对且在所述前端面间具有配置有所述转动块的转动块配置空间,
所述转动块具有:
第一铁片,其以第一端部向所述第一磁轭侧突出且第二端部向所述第二磁轭侧突出的方式配置于所述转动块的一侧;
第二铁片,其以第一端部向所述第一磁轭侧突出且第二端部向所述第二磁轭侧突出的方式配置于所述转动块的另一侧;
永久磁铁,其设置于所述第一铁片与所述第二铁片之间,
在所述可动触点离开所述固定触点时,在所述第一铁片的所述第一端部与所述第一磁轭之间具有第一间隙,在所述可动触点与所述固定触点接触时,在所述第一铁片的所述第二端部与所述第二磁轭之间具有第二间隙,在所述可动触点与所述固定触点接触时,在所述第二铁片的所述第一端部与所述第一磁轭之间具有第三间隙,在所述可动触点离开所述固定触点时,在所述第二铁片的所述第二端部与所述第二磁轭之间具有第四间隙,
所述磁屏蔽部件具有磁性体部和非磁性体部,
所述非磁性体部配置在所述转动轴的延伸方向上、所述外壳的覆盖所述第一~第四间隙的至少任一间隙的部分的至少一部分。
另外,本发明另一方面提供一种智能仪表,具备上述电磁继电器。
根据上述方面的电磁继电器,具备设置于外壳的与转动块的转动轴正交的一对相对面的至少一方的磁屏蔽部件。由此,能够降低外部磁场对外壳内的收纳部的影响。
另外,磁屏蔽部件具有磁性体部和非磁性体部,非磁性体部配置在由于在外壳内部产生的磁场而容易受到影响的部分即覆盖电磁铁部的磁轭与转动块的铁片之间的间隙的外壳部分的至少一部分。由此,与具备未设置非磁性体部的磁屏蔽部件的电磁继电器相比,能够使电磁铁部的磁轭与转动块的铁片之间的间隙远离磁屏蔽部件的磁性体部。由此,能够降低磁屏蔽部件的磁性体部对转动块的永久磁铁与电磁铁部的磁相互作用造成的影响,能够抑制转动块的转动所需的动作电压的增加。
另外,根据上述方面的智能仪表,利用所述电磁继电器能够抑制转动块的动作电压的增加,并且能够降低外部磁场的影响。其结果,能够以较高的精度测量电力。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图1的电磁继电器拆下盖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3是用于说明图1的电磁继电器的磁屏蔽部件的非磁性体部的配置的俯视图;
图4是用于说明图1的电磁继电器中的磁屏蔽部件的非磁性体部的配置的、与图3连续的俯视图;
图5是表示图1的电磁继电器的磁屏蔽部件的第一例的俯视图;
图6是表示图1的电磁继电器的磁屏蔽部件的第二例的俯视图;
图7是表示图1的电磁继电器的磁屏蔽部件的第三例的俯视图;
图8是表示图1的电磁继电器的磁屏蔽部件的第四例的俯视图;
图9是表示图1的电磁继电器的磁屏蔽部件的第五例的俯视图。
标记说明
1:电磁继电器
10:外壳
11:基体
111:第一侧壁
112:第二侧壁
113:第三侧壁
114:第四侧壁
12:盖
13:收纳部
20:固定触点侧端子
21:固定触点
30:可动触点侧端子
301:一端部
31:端子部
32:可动接触片
33:可动触点
34:弯曲部
40:磁屏蔽部件
41:磁性体部
42、142、242:露出部(非磁性体部的一例)
43、44、45、46、49:开口部
47、147:切口部
48:(第一铁片及第二铁片的)可动区域
50:电磁铁部
501:线圈
51:第一磁轭
511:连接部
512:吸附部
52:第二磁轭
521:连接部
522:吸附部
53:线圈端子
54:转动块配置空间
60:转动块
61:块外壳
62:转动轴
63:永久磁铁
64:第一铁片
641:第一端部
642:第二端部
65:第二铁片
651:第一端部
652:第二端部
66:臂部
67:支承板
70:可动部件
140、240:辅助磁屏蔽部件
CL:卷绕中心轴
L:假想直线
S1~S4:间隙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附图说明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根据需要使用表示特定的方向或位置的术语(例如,包含“上”、“下”、“右”、“左”的术语),但这些术语的使用是为了参照附图容易理解本发明,不是由这些术语的意义限定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另外,以下的说明本质上只不过是示例,不意图限制本发明、其应用物或其用途。另外,附图是示意性的图,各尺寸的比率等与现实的比率未必一致。
如图1所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1具备:箱形的绝缘性外壳10、分别固定于该外壳10的具有导电性的板状固定触点侧端子20及具有导电性的板状可动触点侧端子30。
如图1所示,外壳10利用箱状的基体11和板状的盖12构成,如图2所示,在其内部具有收纳部13。在外壳10的盖12的上表面设有磁屏蔽部件40。该磁屏蔽部件40例如通过粘接剂等固定在盖12上。
固定触点侧端子20沿着与基体11的长边方向相对的第一侧壁111及第二侧壁112中的第一侧壁111,从外壳10的外部延伸至收纳部13。该固定触点侧端子20的中间部固定在与外壳10的宽边方向相对的第三侧壁113及第四侧壁114中的第三侧壁113,使其板厚方向与外壳10的长边方向大致一致。在固定触点侧端子20的收纳部13内的板厚方向的面固定有固定触点21。该固定触点21配置在固定触点侧端子20的板厚方向上接近第二侧壁112的面上(即,图2左侧的面)。
可动触点侧端子30沿着基体11的长边方向隔开间隔地与固定触点侧端子20并列配置,相对于固定触点侧端子20电气独立设置。该可动触点侧端子30的中间部与固定触点侧端子20相同地固定在第三侧壁113,使其板厚方向与外壳10的长边方向大致一致。可动触点侧端子30的位于收纳部13内的长边方向的一端部301固定于第四侧壁114。
此外,在外壳10的外部,固定触点侧端子20和可动触点侧端子30从外壳10的第三侧壁113向同一方向(即,图2的上侧)延伸。
在可动触点侧端子30的长边方向的一端部301固定有可动接触片32。该可动接触片32利用将两个具有导电性的可弹性变形的矩形的板部件沿着板厚方向重叠的层叠体而构成。另外,在可动接触片32的长边方向的另一端部的板面固定有可动触点33。该可动触点33以相对于固定触点21相对的方式配置,可动接触片32弹性变形,由此,相对于固定触点21接触或分离。
在固定于可动接触片32的端子部31的端部与可动触点33之间设有向固定触点侧端子20以U形突出的弯曲部34。利用该弯曲部34能够吸收及缓和可动接触片32弹性变形时的可动接触片32的挠曲量,并确保流畅的动作特性。
另外,如图2所示,电磁继电器1具备电磁铁部50、转动块60及可动部件70。电磁铁部50、转动块60及可动部件70收纳于外壳10的收纳部13。
如图2所示,电磁铁部50配置于与收纳部13的第二侧壁112相邻的位置。该电磁铁部50具有:以沿着基体11的宽边方向(即,图2的上下方向)延伸的卷绕中心轴CL为中心进行卷绕的线圈501、从卷绕中心轴CL延伸的电磁铁部50的轴方向的两端沿着线圈501的外表面分别延伸的板状第一磁轭51及板状第二磁轭52。第一磁轭51及第二磁轭52配置在可动接触片32与电磁铁部50之间。
第一磁轭51利用从电磁铁部50的轴方向的上端沿着收纳部13的第三侧壁113延伸的连接部511、从该连接部511的前端沿着第二侧壁112向第四侧壁114延伸的吸附部512构成。
第二磁轭52利用从电磁铁部50的轴方向的下端沿着收纳部13的第三侧壁113延伸的连接部521、从该连接部521的前端沿着第二侧壁112向第二侧壁113延伸的吸附部522构成。
第一磁轭51的吸附部512和第二磁轭52的吸附部522以沿着外壳10的高度方向(即,图2的纸面贯通方向)的平面看,以沿着第二侧壁112延伸的中心线位于同一假想直线L上的方式配置。
第一磁轭51的吸附部512的前端面和第二磁轭52的吸附部522的前端面相互相对,在其间设有可配置转动块60的转动块配置空间54。另外,在电磁铁部50的下端设有两条线圈端子53,经由该线圈端子53可向电磁铁部50供给两个不同方向的电流。
转动块60具有块外壳61、设于块外壳61的内部的永久磁铁63、以夹着该永久磁铁63而相对的方式分别固定于块外壳61上的板状的第一铁片64及板状的第二铁片65。
另外,转动块60在块外壳61具有沿着外壳10的高度方向(即,图2的纸面贯通方向)延伸的转动轴62。该转动轴62位于沿着第一磁轭51的吸附部512及第二磁轭52的吸附部522的延伸方向延伸的假想直线L上,可转动地支承于外壳10的基体11和支承板67上。支承板67具有板状且沿着图2的上下方向延伸,并且以一方的板面与基体11的底面相对的方式,将上端部安装在第一磁轭51的吸附部512,将下端部安装在第二磁轭52的吸附部522。
第一铁片64相对于转动块60的一侧、即假想直线L,配置在第一磁轭51的吸附部512及第二磁轭52的吸附部522的左侧(即,第二侧壁112侧),第一端部641向第一磁轭51侧突出且第二端部642向第二磁轭52侧突出。另外,第二铁片65相对于转动块60的另一侧、即假想直线L,配置在第一磁轭51的吸附部512及第二磁轭52的吸附部522的右侧(即,第一侧壁111侧),第一端部651向第一磁轭51侧突出且第二端部652向第二磁轭52侧突出。
第一铁片64及第二铁片65分别以如下方式配置,即,一方的板面相互相对,且,相对的板面的上侧(即,第三侧壁113侧)的端部(第一端部的一例)641、651与第一磁轭51的吸附部512可接触,相对的板面的下侧(即,第四侧壁114侧)的端部(第二端部的一例)642、652与第二磁轭52的吸附部522可接触。
另外,在转动块60的第一侧壁111侧的侧部设有与可动部件70连接的臂部66。
可动部件70可沿着可动触点33相对于固定触点21接触或分离的接触分离方向(即,图2的左右方向)移动,且与可动接触片32的长边方向上的第三侧壁113侧的端部(即,图2的上侧的端部)连接。即,可动部件70通过转动块60的转动而移动,使可动接触片32的长边方向上的第三侧壁113侧的端部沿着可动触点33相对于固定触点21接触或分离的接触分离方向(即,图2的左右方向)移动。
向电磁铁部50供给规定方向的电流,使图2所示的状态、即第一铁片64的下端部与第二磁轭52的吸附部522接触,且第二铁片65的上端部与第一磁轭51的吸附部512接触的状态的转动块60沿着顺时针方向转动。在该情况下,通过转动块60的转动,臂部66也沿着顺时针方向转动,并使可动部件70向右侧移动。由此,电磁继电器1从可动触点33相对于固定触点21分离的复位状态成为可动触点33相对于固定触点21接触的动作状态。
另外,向电磁铁部50供给与规定方向不同方向的电流,使第一铁片64的上端部与第一磁轭51的吸附部512接触,且第二铁片65的下端部与第二磁轭52的吸附部522接触的状态的转动块60沿着逆时针方向转动。在该情况下,通过转动块60的转动使臂部66也沿着逆时针方向旋转,并使可动部件70向左侧移动。由此,电磁继电器1从可动触点33相对于固定触点21接触的动作状态成为可动触点33相对于固定触点21分离的复位状态。
即,转动块60可在可动触点33与固定触点21接触的接触方向及可动触点33离开固定触点21的分离方向上转动,并且在根据向电磁铁部50供给的电流的方向不同而各异的方向进行转动。
此外,在可动触点33离开固定触点21时,如图3所示,在第一铁片64的第一端部641与第一磁轭51之间具有第一间隙S1,在可动触点33与固定触点21接触时,如图4所示,在第一铁片64的第二端部642与第二磁轭52之间具有第二间隙S2。另外,在可动触点33与固定触点21接触时,如图4所示,在第二铁片65的第一端部651与第一磁轭51之间具有第三间隙S3,在可动触点33离开固定触点21时,如图3所示,在第二铁片65的第二端部652与第二磁轭52之间具有第四间隙S4。
即,如图4所示,使转动块60在使可动触点33与固定触点21接触的接触方向上转动时,在第二铁片65的第一端部651与第一磁轭51之间设置第三间隙S3,并且在第一铁片64的第二端部642与第二磁轭52之间设置第二间隙S2。另外,如图3所示,使转动块60在使可动触点33离开固定触点21的分离方向上转动时,在第一铁片64的第一端部641与第一磁轭51之间设置第一间隙S1,并且在第二铁片65的第二端部652与第二磁轭52之间设置第四间隙S4。
如图3及图4所示,磁屏蔽部件40具有磁性体部41和设于磁性体部41的非磁性体部的一例的露出部42。该露出部42由从外壳10的高度方向观察分别具有矩形的第一开口部43、第二开口部44、第三开口部45及第四开口部46构成。
第一开口部43配置在外壳10的盖12的覆盖第一间隙S1的部分,并使该部分在电磁继电器1的外部露出。第二开口部44配置在外壳10的盖12的覆盖第二间隙S2的部分,并使该部分在电磁继电器1的外部露出。第三开口部45配置在外壳10的盖12的覆盖第三间隙S3的部分,并使该部分在电磁继电器1的外部露出。另外,第四开口部46配置在外壳10的盖12的覆盖第四间隙S4的部分,并使该部分在电磁继电器1的外部露出。
即,露出部42使覆盖电磁铁部50的第一磁轭51及第二磁轭52与转动块60的第一铁片64及第二铁片65之间的间隙S1、S2、S3、S4的外壳10的盖12的部分在电磁继电器1的外部露出。
这样,上述电磁继电器1中,具备设置在与外壳10的转动块60的转动轴62正交的一对相对面的一方的磁屏蔽部件40。由此,能够降低外部磁场相对于外壳10内的收纳部13的影响。
另外,磁屏蔽部件40具有磁性体部41和设置于磁性体部41的4个开口部43、44、45、46,各开口部43、44、45、46分别配置在转动块60的转动轴62的延伸方向上、覆盖电磁铁部50的磁轭51、52与转动块60的铁片64、65之间的间隙S1、S2、S3、S4的外壳10的盖12的部分。由此,与具备未设置开口部43、44、45、46的磁屏蔽部件的电磁继电器相比,能够使电磁铁部50的磁轭51、52与转动块60的铁片64、65之间的间隙S1、S2、S3、S4远离构成磁屏蔽部件40的磁性体部41。由此,能够降低构成磁屏蔽部件40的磁性体部41对转动块60的永久磁铁63与电磁铁部50的磁相互作用造成的影响,能够抑制转动块60的转动所需的动作电压的增加。
即,上述电磁继电器1能够抑制转动块60的动作电压的增加,且能够降低外部磁场对外壳10的收纳部13的影响。
另外,上述电磁继电器1能够适用于例如智能仪表。由此,能够提供抑制转动块的动作电压的增加,且能够降低外部磁场的影响的智能仪表。
此外,磁屏蔽部件40的各开口部43、44、45、46只要配置于覆盖对应的间隙S1、S2、S3、S4的外壳10的盖12的部分的至少一部分即可。
另外,磁屏蔽部件40的开口部只要设置于覆盖4个间隙S1、S2、S3、S4的外壳10的盖12的部分的至少任一部分即可。
露出部42不限于利用使将电磁铁部50的第一磁轭51及第二磁轭52与转动块60的第一铁片64及第二铁片65之间的间隙S1、S2、S3、S4覆盖的外壳10的盖12的部分在电磁继电器1的外部露出的4个开口部43、44、45、46构成的情况。例如,如图5所示,也可以利用不仅使将电磁铁部50的磁轭51、52与转动块60的铁片64、65之间的间隙S1、S2、S3、S4(图5中,仅图示间隙S1及间隙S4)覆盖的外壳10的盖12的部分在电磁继电器1的外部露出,而且使覆盖第一磁轭51及第二磁轭52的外壳10的盖12的部分在电磁继电器1的外部露出的切口部47构成露出部42。
这样,通过利用切口部47构成露出部42,能够进一步降低构成磁屏蔽部件40的磁性体部41对转动块60的永久磁铁63与电磁铁部50的磁相互作用造成的影响,能够可靠地抑制转动块60的转动所需的动作电压的增加。
此外,切口部47只要配置在将第一磁轭51的吸附部512的至少前端面附近及第二磁轭52的吸附部522的至少前端面附近覆盖的外壳10的盖12的部分的至少一部分即可。
另外,切口部47只要配置在将第一磁轭51的吸附部512的至少前端面附近覆盖的外壳10的盖12的部分、及将第二磁轭52的吸附部522的至少前端面附近覆盖的外壳10的盖12的部分的至少任一部分即可。
例如,如图6所示,也可以利用如下的切口部147构成露出部42。该切口部不仅使将电磁铁部50的磁轭51、52与转动块60的铁片64、65之间的间隙S1、S2、S3、S4(图6中仅图示了间隙S1及间隙S4)覆盖的外壳10的盖12的部分、及覆盖磁轭51、52的外壳10的盖12的部分在电磁继电器1的外部露出,而且使覆盖铁片64、65的整个可动区域48的外壳10的盖12的部分在电磁继电器1的外部露出。
这样,通过利用切口部147构成露出部42,能够进一步降低构成磁屏蔽部件40的磁性体部41对转动块60的永久磁铁63与电磁铁部50的磁相互作用造成的影响,能够可靠地抑制转动块60的转动所需的动作电压的增加。
此外,切口部147只要配置在将第一铁片64的第一端部641的可动区域48、第一铁片64的第二端部642的可动区域48、第二铁片65的第一端部651的可动区域48、及第二铁片65的第二端部652的可动区域48覆盖的外壳10的盖12的部分的至少任一部分即可。
另外,露出部42只要以将电磁铁部50的磁轭51、52与转动块60的铁片64、铁片65之间的间隙S1、S2、S3、S4覆盖的外壳10的盖12的部分至少在电磁继电器1的外部露出的方式构成即可。
例如,将覆盖电磁铁部50的磁轭51、52与转动块60的铁片64、铁片65之间的间隙S1、S2、S3、S4的外壳10的盖12的部分设为第一部分,将覆盖磁轭51、52的外壳10的盖12的部分设为第二部分,将覆盖铁片64、65的整个可动区域48的外壳10的盖12的部分设为第三部分,将覆盖可动触点33的可动区域的外壳10的盖12的部分设为第四部分,将覆盖固定触点21的外壳10的盖12的部分设为第五部分。在该情况下,露出部42也能够以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在电磁继电器1的外部露出的方式构成,也能够以第一部分和第四部分及第五部分在电磁继电器1的外部露出的方式构成。
磁屏蔽部件40不限于设置于外壳10的盖12的上表面(即,在外壳10高度方向上相对的面的一方)的情况。例如,如图7所示,也可以在外壳10高度方向(即,图7的上下方向)上相对的两面分别设置磁屏蔽部件40。由此,能够更可靠地降低外部磁场对外壳10内的收纳部13的影响。
另外,如图8所示,也可以在外壳10的高度方向(即,图8的上下方向)上相对的一对相对面(即,上表面及底面)各自设置磁屏蔽部件40,且在与在外壳10的高度方向上相对的一对相对面正交的(即,交叉的)面(即,侧面)之一设置辅助磁屏蔽部件140。辅助磁屏蔽部件140配置在外壳10的长边方向的第二侧壁112(图2所示的)侧,并具有使覆盖第一磁轭51及第二磁轭52的外壳的基体11的第二侧壁112及盖12的部分在电磁继电器1的外部露出的露出部142。
另外,如图9所示,也可以在外壳10的高度方向(即,图9的上下方向)上相对的一对相对面(即,上表面及底面)分别设置磁屏蔽部件40,在与在外壳10的高度方向上相对的一对相对面正交的(即,交叉的)面(即,侧面)之一设置第一辅助磁屏蔽部件140,并在与设有第一辅助磁屏蔽部件140的面相对的面(即,侧面)设置第二辅助磁屏蔽部件240。第二辅助磁屏蔽部件240配置在外壳10的长边方向的第一侧壁111(图2所示)侧,并具有使覆盖可动触点33的可动区域的外壳10的盖12的部分和覆盖固定触点21的外壳10的盖12的部分在电磁继电器1的外部露出的露出部242。
这样,通过在与外壳10的一对相对面交叉的面的至少一方设置辅助磁屏蔽部件140、240,能够更可靠地降低外部磁场向外壳10内的收纳部13的流入。另外,如图8所示,通过将分别设置于外壳10的至少3面(即,上表面、底面及侧面之一)的磁屏蔽部件40及辅助磁屏蔽部件140一体设置,磁屏蔽部件40及辅助磁屏蔽部件140向外壳10的安装变得容易,另外,不使用粘接剂等就能够将磁屏蔽部件40及辅助磁屏蔽部件140固定于外壳10。
此外,磁屏蔽部件40及辅助磁屏蔽部件140、240能够根据电磁继电器1的设计,利用任意的材料构成。例如,也可以利用具有铁磁性体的金属(例如,铁)的板(或膜)构成。
另外,磁屏蔽部件40及辅助磁屏蔽部件140、240能够根据电磁继电器1的设计设置在外壳10的任意面。例如,也可以在外壳10高度方向上相对的一对相对面的一方(例如上表面)设置磁屏蔽部件40,且在与在外壳10高度方向上相对的一对相对面交叉的面(即,侧面)之一设置辅助磁屏蔽部件140。
设置于外壳10的各面的磁屏蔽部件40及辅助磁屏蔽部件140、240可以连接,也可以相互独立。
非磁性体部只要以不流过外部磁场的方式构成即可,不限于露出部42。例如,也可以利用由树脂或不会受到磁场的影响的(或不易受到)金属构成的部件将覆盖电磁铁部50的磁轭51、52与转动块60的铁片64、铁片65之间的间隙S1、S2、S3、S4的外壳10的盖12的部分覆盖。
本发明可应用的电磁继电器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1,例如也可以以可动触点及固定触点沿着转动块60的转动轴62的延伸方向接触或分离的方式构成。
以上,参照附图详细说明了本发明的各种实施方式,最后,对本发明的各个方面进行说明。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作为一例,还添加参照标记进行记载。
本发明第一方面的电磁继电器1具备:
箱形的绝缘性外壳10,其在内部具有收纳部13;
板状的固定触点侧端子20,其固定在上述外壳10,从上述外壳10的外部延伸到上述收纳部13,并且具有位于上述收纳部13的固定触点21;
板状的可动触点侧端子30,其固定于上述外壳10,从上述外壳10的外部延伸至上述收纳部13且与上述固定触点侧端子20并列地配置于上述外壳10;
可动接触片32,其配置于上述收纳部13且与上述可动触点侧端子30电连接,并且具有与上述固定触点21相对的可动触点33,上述可动触点33弹性变形,以可与上述固定触点21接触及分离;
电磁铁部50,其配置于上述收纳部13且可被供给不同的方向的电流;
转动块60,其配置于上述收纳部13,沿着根据向上述电磁铁部50供给的电流的方向不同而各异的方向,相对于上述外壳10绕转动轴62转动;
可动部件70,其根据上述转动块60的转动方向移动且使上述可动触点33相对于上述固定触点21接触或分离;
磁屏蔽部件40,其设置于上述外壳10的与上述转动轴62正交的一对相对面的至少一方,
上述电磁铁部50具有第一磁轭51及第二磁轭52,该第一磁轭51及第二磁轭52配置在上述可动接触片32与上述电磁铁部50之间,并且前端面相互相对且在上述前端面间具有配置有上述转动块的转动块配置空间54,
上述转动块60具有:
第一铁片64,其以第一端部641向上述第一磁轭51侧突出且第二端部642向上述第二磁轭52侧突出的方式配置在上述转动块60的一侧;
第二铁片65,其以第一端部651向上述第一磁轭51侧突出且第二端部652向上述第二磁轭52侧突出的方式配置于上述转动块60的另一侧;
永久磁铁63,其设置于上述第一铁片64与上述第二铁片65之间,
在上述可动触点33离开上述固定触点21时,在上述第一铁片64的上述第一端部641与上述第一磁轭51之间具有第一间隙S1,在上述可动触点33与上述固定触点21接触时,在上述第一铁片64的上述第二端部642与上述第二磁轭52之间具有第二间隙S2,在上述可动触点33与上述固定触点21接触时,在上述第二铁片65的上述第一端部651与上述第一磁轭51之间具有第三间隙S3,在上述可动触点33离开上述固定触点21时,在上述第二铁片65的上述第二端部652与上述第二磁轭52之间具有第四间隙S4,
上述磁屏蔽部件40具有磁性体部41和非磁性体部42、142、242,
上述非磁性体部42、142、242配置在上述转动轴62的延伸方向上、上述外壳10的覆盖上述第一~第四间隙42、142、242的至少任一间隙的部分的至少一部分。
根据第一方面的电磁继电器1,具备设置于外壳10的与转动块60的转动轴62正交的一对相对面的至少一方的磁屏蔽部件40。由此,能够降低外部磁场对外壳10内的收纳部13的影响。
另外,磁屏蔽部件40具有磁性体部41和非磁性体部42、142、242,非磁性体部42、142、242配置在由于在磁性体部41流过的外部磁场而容易受到影响的部分即覆盖电磁铁部50的磁轭51、52与转动块60的铁片64、65之间的间隙S1~S4的外壳10的部分的至少一部分。由此,与具备未设置非磁性体部的磁屏蔽部件的电磁继电器相比,能够使电磁铁部50的磁轭51、52与转动块60的铁片64、65之间的间隙S1~S4远离磁屏蔽部件40的磁性体部41。由此,能够降低磁屏蔽部件40的磁性体部41对转动块60的永久磁铁63与电磁铁部50的磁相互作用造成的影响,能够抑制转动块60的转动所需的动作电压的增加。
在本发明第二方面的电磁继电器1中,上述非磁性体部42、142、242还配置在上述转动轴62的延伸方向上、上述外壳10的覆盖上述第一磁轭51的至少上述前端面附近的部分的至少一部分、或上述外壳10的覆盖上述第二磁轭52的至少上述前端面附近的部分的至少一部分、或上述外壳10的覆盖上述第一磁轭51的至少上述前端面附近的部分的至少一部分及覆盖上述第二磁轭52的至少上述前端面附近的部分的至少一部分。
根据第二方面的电磁继电器1,能够进一步降低磁屏蔽部件40的磁性体部41对转动块60的永久磁铁63与电磁铁部50的磁相互作用造成的影响,能够更可靠地抑制转动块60的转动所需的动作电压的增加。
在本发明第三方面的电磁继电器1中,上述非磁性体部42、142、242配置在上述转动轴62的延伸方向上、上述外壳10的覆盖上述第一铁片64的上述第一端部641及上述第二端部642的至少任一端部的整个可动区域48的部分、或上述外壳10的覆盖上述第二铁片65的上述第一端部651及上述第二端部652的至少任一端部的整个可动区域48的部分、或上述外壳10的覆盖上述第一铁片64的上述第一端部641及上述第二端部642的至少任一端部的整个可动区域48的部分及覆盖上述第二铁片65的上述第一端部651及上述第二端部652的至少任一端部的整个可动区域48的部分。
根据第三方面的电磁继电器1,能够进一步降低磁屏蔽部件40的磁性体部41对转动块60的永久磁铁63与电磁铁部50的磁相互作用造成的影响,并能够更可靠地抑制转动块60的转动所需的动作电压的增加。
在本发明第四方面的电磁继电器1中,上述磁屏蔽部件40分别设置在上述外壳10的上述一对相对面。
根据第四方面的电磁继电器1,能够更可靠地降低外部磁场相对于外壳10内的收纳部13的影响。
在本发明第五方面的电磁继电器1中,具有设置于与上述外壳10的上述一对相对面交叉的面的至少一面的辅助磁屏蔽部件140、240。
根据第五方面的电磁继电器1,能够更可靠地降低外部磁场对外壳10内的收纳部13的影响。
在本发明第六方面的智能仪表中,具备上述方面的电磁继电器1。
根据第六方面的智能仪表,利用上述方面的电磁继电器1能够抑制转动块60的动作电压的增加,并且能够降低外部磁场的影响。其结果,能够以较高的精度测量电力。
此外,通过适当组合上述各种实施方式或变形例中的任意的实施方式或变形例,能够实现各自具有的效果。另外,可进行实施方式彼此的组合或实施例彼此的组合或实施方式与实施例的组合,并且也可进行不同的实施方式或实施例中的特征彼此的组合。
本发明一边参照附图一边关于优选的实施方式进行了充分记载,但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各种变形及修正是显而易见的。应理解为这种变形及修正只要不脱离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则包含于其中。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的电磁继电器能够适用于例如智能仪表。

Claims (6)

1.一种电磁继电器,其中,具备:
箱形的绝缘性外壳,其在内部具有收纳部;
板状的固定触点侧端子,其固定于所述外壳,从所述外壳的外部延伸到所述收纳部,并且具有位于所述收纳部的固定触点;
板状的可动触点侧端子,其固定于所述外壳,从所述外壳的外部延伸至所述收纳部且与所述固定触点侧端子并列地配置于所述外壳;
可动接触片,其配置于所述收纳部且与所述可动触点侧端子电连接,并且具有与所述固定触点相对的可动触点,所述可动触点弹性变形,以可与所述固定触点接触及分离;
电磁铁部,其配置于所述收纳部且可被供给不同方向的电流;
转动块,其配置于所述收纳部,沿着根据向所述电磁铁部供给的电流的方向不同而各异的方向,相对于所述外壳绕转动轴转动;
可动部件,其根据所述转动块的转动方向移动,使所述可动触点相对于所述固定触点接触或分离;
磁屏蔽部件,其设置于所述外壳的一对相对面的至少一方,该一对相对面与所述转动轴正交,
所述电磁铁部具有第一磁轭及第二磁轭,该第一磁轭及第二磁轭配置在所述可动接触片与所述电磁铁部之间,并且前端面相互相对且在所述前端面间具有配置有所述转动块的转动块配置空间,
所述转动块具有:
第一铁片,其以第一端部向所述第一磁轭侧突出且第二端部向所述第二磁轭侧突出的方式配置于所述转动块的一侧;
第二铁片,其以第一端部向所述第一磁轭侧突出且第二端部向所述第二磁轭侧突出的方式配置于所述转动块的另一侧;
永久磁铁,其设置于所述第一铁片与所述第二铁片之间,
在所述可动触点离开所述固定触点时,在所述第一铁片的所述第一端部与所述第一磁轭之间具有第一间隙,在所述可动触点与所述固定触点接触时,在所述第一铁片的所述第二端部与所述第二磁轭之间具有第二间隙,在所述可动触点与所述固定触点接触时,在所述第二铁片的所述第一端部与所述第一磁轭之间具有第三间隙,在所述可动触点离开所述固定触点时,在所述第二铁片的所述第二端部与所述第二磁轭之间具有第四间隙,
所述磁屏蔽部件具有磁性体部和非磁性体部,
所述非磁性体部配置在所述转动轴的延伸方向上、所述外壳的覆盖所述第一~第四间隙的至少任一间隙的部分的至少一部分。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继电器,其中,
所述非磁性体部还配置在所述转动轴的延伸方向上、所述外壳的覆盖所述第一磁轭的至少所述前端面附近的部分的至少一部分、或所述外壳的覆盖所述第二磁轭的至少所述前端面附近的部分的至少一部分、或所述外壳的覆盖所述第一磁轭的至少所述前端面附近的部分的至少一部分及覆盖所述第二磁轭的至少所述前端面附近的部分的至少一部分。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磁继电器,其中,
所述非磁性体部配置在所述转动轴的延伸方向上、所述外壳的覆盖所述第一铁片的所述第一端部及所述第二端部的至少任一端部的整个可动区域的部分、或所述外壳的覆盖所述第二铁片的所述第一端部及所述第二端部的至少任一端部的整个可动区域的部分、或所述外壳的覆盖所述第一铁片的所述第一端部及所述第二端部的至少任一端部的整个可动区域的部分及覆盖所述第二铁片的所述第一端部及所述第二端部的至少任一端部的整个可动区域的部分。
4.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电磁继电器,其中,
所述磁屏蔽部件分别设置在所述外壳的所述一对相对面。
5.如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电磁继电器,其中,
具有设置在与所述外壳的所述一对相对面交叉的面的至少一面的辅助磁屏蔽部件。
6.一种智能仪表,其具备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电磁继电器。
CN201780072572.2A 2017-02-28 2017-12-12 电磁继电器及智能仪表 Active CN10999720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037541 2017-02-28
JP2017037541A JP6376231B1 (ja) 2017-02-28 2017-02-28 電磁継電器およびスマートメータ
PCT/JP2017/044582 WO2018159060A1 (ja) 2017-02-28 2017-12-12 電磁継電器およびスマートメータ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997209A true CN109997209A (zh) 2019-07-09
CN109997209B CN109997209B (zh) 2020-12-01

Family

ID=6324994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80072572.2A Active CN109997209B (zh) 2017-02-28 2017-12-12 电磁继电器及智能仪表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6376231B1 (zh)
CN (1) CN109997209B (zh)
WO (1) WO2018159060A1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634708A (zh) * 2019-10-05 2019-12-31 浙江美硕电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永磁式密封接触器
WO2024078216A1 (zh) * 2022-10-13 2024-04-18 厦门宏发电力电器有限公司 带屏蔽壳的继电器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183867A1 (en) * 1984-12-05 1986-06-11 Sauer, Hans Relay for high-frequency circuits
CN203013632U (zh) * 2013-01-09 2013-06-19 厦门宏发电力电器有限公司 带有磁屏蔽结构的磁保持继电器
JP2013222699A (ja) * 2012-04-19 2013-10-28 Fujitsu Component Ltd 電磁継電器
WO2015005082A1 (ja) * 2013-07-12 2015-01-15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接点機構部
CN204651253U (zh) * 2015-04-15 2015-09-16 浙江正泰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磁保持继电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1107839U (zh) * 1988-01-12 1989-07-20
JP5692298B2 (ja) * 2013-07-12 2015-04-01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接点機構部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電磁継電器
JP5773006B1 (ja) * 2014-02-24 2015-09-02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電磁継電器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183867A1 (en) * 1984-12-05 1986-06-11 Sauer, Hans Relay for high-frequency circuits
JP2013222699A (ja) * 2012-04-19 2013-10-28 Fujitsu Component Ltd 電磁継電器
CN203013632U (zh) * 2013-01-09 2013-06-19 厦门宏发电力电器有限公司 带有磁屏蔽结构的磁保持继电器
WO2015005082A1 (ja) * 2013-07-12 2015-01-15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接点機構部
CN204651253U (zh) * 2015-04-15 2015-09-16 浙江正泰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磁保持继电器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634708A (zh) * 2019-10-05 2019-12-31 浙江美硕电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永磁式密封接触器
WO2024078216A1 (zh) * 2022-10-13 2024-04-18 厦门宏发电力电器有限公司 带屏蔽壳的继电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8159060A1 (ja) 2018-09-07
CN109997209B (zh) 2020-12-01
JP6376231B1 (ja) 2018-08-22
JP2018142508A (ja) 2018-09-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013253B2 (en) Relay
US20190013171A1 (en) Contact mechanism and electromagnetic relay
CN110651350A (zh) 电磁继电器
CN109314017B (zh) 电磁继电器
CN102891039A (zh) 继电器
CN109314016A (zh) 电磁继电器
JPS6227494B2 (zh)
CN109997209A (zh) 电磁继电器及智能仪表
CN211123432U (zh) 光学组件驱动机构
JP7313168B2 (ja) 電磁継電器
JP6922534B2 (ja) 電磁継電器
JP6011267B2 (ja) 電磁継電器
JP2019032944A (ja) 電磁継電器およびスマートメータ
CN213125810U (zh) 震动模块
JP5853223B2 (ja) リレー装置
JP2019197608A (ja) 電磁継電器
JP6897408B2 (ja) 電磁継電器
GB1378164A (en) Electrical mercury-wetted contact switches
CN109643945A (zh) 发电输入装置
CN103871787B (zh) 电磁接触器
CN103871786B (zh) 电磁接触器
JP6292578B2 (ja) 磁気式入力装置
CN105280444A (zh) 电磁继电器
US10304647B2 (en) Relay
JP2021144816A (ja) 電磁継電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