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891971A - 终端装置、通信方法以及集成电路 - Google Patents

终端装置、通信方法以及集成电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891971A
CN109891971A CN201780046930.2A CN201780046930A CN109891971A CN 109891971 A CN109891971 A CN 109891971A CN 201780046930 A CN201780046930 A CN 201780046930A CN 109891971 A CN109891971 A CN 10989197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ference signal
subcarrier interval
synchronization signal
terminal installation
sign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80046930.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891971B (zh
Inventor
横枕一成
山田升平
坪井秀和
相羽立志
高桥宏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rp Corp
Original Assignee
FG Innovation Co Ltd
Sharp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G Innovation Co Ltd, Sharp Corp filed Critical FG Innovation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989197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89197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89197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89197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7/00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 H04L27/26Systems using multi-frequency codes
    • H04L27/2601Multicarrier modulation systems
    • H04L27/2647Arrangements specific to the receiver only
    • H04L27/2655Synchronisation arrangements
    • H04L27/2666Acquisition of further OFDM parameters, e.g. bandwidth, subcarrier spacing, or guard interval length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12Wireless traffic scheduling
    • H04W72/1263Mapping of traffic onto schedule, e.g. scheduled allocation or multiplexing of flows
    • H04W72/1273Mapping of traffic onto schedule, e.g. scheduled allocation or multiplexing of flows of downlink data flow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7/00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 H04L27/26Systems using multi-frequency codes
    • H04L27/2601Multicarrier modulation systems
    • H04L27/2647Arrangements specific to the receiver only
    • H04L27/2655Synchronisation arrangements
    • H04L27/2668Details of algorithms
    • H04L27/2673Details of algorithms characterised by synchronisation parameters
    • H04L27/2675Pilot or known symbo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48Allocation of pilot signals, i.e. of signals known to the receive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53Allocation of signaling, i.e. of overhead other than pilot signa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0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0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3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in the downlink direction of a wireless link, i.e. towards a termina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1Arrangements for dividing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3Two-dimensional division
    • H04L5/0005Time-frequenc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92/00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92/04Interfaces between hierarchically different network devices
    • H04W92/10Interfaces between hierarchically different network devices between terminal device and access point, i.e. wireless air interfac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终端装置具备:第一接收部,以第一副载波间隔接收第一同步信号;第二接收部,以所述第一副载波间隔接收第二同步信号;检测部,根据所述第一同步信号和/或所述第二同步信号检测身份;以及第三接收部,基于所述身份,以与所述第一副载波间隔不同的第二副载波间隔接收第一参考信号,其中,所述第一参考信号配置于针对所述第二副载波间隔确定的时间资源以及频率资源。

Description

终端装置、通信方法以及集成电路
技术领域
本发明的一方案涉及终端装置、通信方法以及集成电路。
本申请对2016年7月29日在日本提出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2016-149692号主张优先权,并将其内容援引于此。
背景技术
在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3GPP)中,对利用蜂窝移动通信的无线接入方式以及无线网络(以下称为“Long Term Evolution:LTE”或者“Evolved Universal Terrestrial Radio Access:EUTRA”)以及更宽频带的频率来实现更高速的数据通信的无线接入方式以及无线网络(以下称为“Long Term Evolution-Advanced:LTE-A”或者“Advanced Evolved Universal Terrestrial Radio Access:A-EUTRA”)进行了研究。此外,开始了利用更宽频带的频率来实现更高速的数据通信的无线接入方式以及无线网络(以下称为“New Radio:NR”或者“5th Generation MobileCommunications:5G”或者“Radio Technology beyond LTE”)的研究(参照非专利文献1、2、3、4)。在LTE、LTE-A中,也将基站装置称为eNodeB(evolved NodeB:演进型节点B),将终端装置称为UE(User Equipment:用户设备)。LTE、LTE-A是以小区状配置多个基站装置所覆盖的区域的蜂窝通信***。一个基站装置有时管理多个小区。
在NR中,研究使用不同的多个副载波间隔进行通信。因此,终端装置需要确定使用不同的多个副载波间隔中的哪个副载波间隔与基站装置进行通信。
现有技术文献
非专利文献
非专利文献1:“NR Numerology Design Principles”、R1-165112、http://www.3gpp.org/ftp/Meetings_3GPP_SYNC/RAN1/Docs/R1-165112.zip、2016年05月22日
非专利文献2:Huawei、HiSilicon、“WF on NR forward compatibility”、R1-165628、http://www.3gpp.org/ftp/Meetings_3GPP_SYNC/RAN1/Docs/R1-165628.zip、2016年05月24日
非专利文献3:NTT DOCOMO、“New SID Proposal:Study on New Radio AccessTechnology”、http://www.3gpp.org/ftp/TSG_RAN/WG1_RL1/TSGR1_AH/LTE_ChM_1603/Docs/R1-160671.zip、2016年3月9日
非专利文献4:Samsung、“Discussion on phase noise modeling”、R1-163984、http://www.3gpp.org/ftp/Meetings_3GPP_SYNC/RAN1/Docs/R1-163984.zip、2016年5月22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然而,在NR中,没有研究是否确定使用不同的多个副载波间隔中的哪个副载波间隔进行通信,存在无法高效地进行基站装置与终端装置的通信的问题。
本发明的一方案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之一在于,提供能高效地与基站装置进行通信的终端装置、用于该终端装置的通信方法、以及搭载于该终端装置的集成电路。
技术方案
本发明的第一方案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完成的,一种终端装置,具备:第一接收部,以第一副载波间隔接收第一同步信号;第二接收部,以所述第一副载波间隔接收第二同步信号;检测部,根据所述第一同步信号和/或所述第二同步信号检测身份;以及第三接收部,基于所述身份,以与所述第一副载波间隔不同的第二副载波间隔接收第一参考信号,其中,所述第一参考信号配置于针对所述第二副载波间隔确定的时间资源以及频率资源。
发明的第二方案是记载于第一方案的终端装置,所述终端装置基于所述第一参考信号解调第一重要***信息。
发明的第三方案是记载于第一方案的终端装置,所述终端装置还具备:参考信号功率计算部,基于所述第一参考信号计算出第一参考信号接收功率。
发明的第四方案是记载于第三方案的终端装置,所述终端装置将所述第一参考信号接收功率报告给基站装置。
本发明的第五方案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完成的,一种用于终端装置的通信方法,以第一副载波间隔接收第一同步信号;以所述第一副载波间隔接收第二同步信号;根据所述第一同步信号和/或所述第二同步信号检测身份;以及基于所述身份,以与所述第一副载波间隔不同的第二副载波间隔接收第一参考信号,其中,所述第一参考信号配置于针对所述第二副载波间隔确定的时间资源以及频率资源。
本发明的第六方案是记载于第五方案的通信方法,基于所述第一参考信号解调第一重要***信息。
本发明的第七方案是记载于第五方案的通信方法,基于所述第一参考信号计算出第一参考信号接收功率。
本发明的第八方案是记载于第七方案的通信方法,将所述第一参考信号接收功率报告给基站装置。
本发明的第九方案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完成的,一种搭载于终端装置的集成电路,所述集成电路是用于发挥包含以下功能的一系列功能的集成电路,第一接收功能,以第一副载波间隔接收第一同步信号;第二接收功能,以所述第一副载波间隔接收第二同步信号;检测功能,根据所述第一同步信号和/或所述第二同步信号检测身份;以及第三接收功能,基于所述身份,以与所述第一副载波间隔不同的第二副载波间隔接收第一参考信号,其中,所述第一参考信号配置于针对所述第二副载波间隔确定的时间资源以及频率资源。
本发明的第十方案是记载于第九方案的集成电路,所述集成电路用于进一步发挥基于所述第一参考信号解调第一重要***信息的功能。
本发明的第十一方案是记载于第九方案的集成电路,所述集成电路用于进一步发挥基于所述第一参考信号计算出第一参考信号接收功率的功能。
本发明的第十二方案是记载于第九方案的集成电路,所述集成电路用于进一步发挥将所述第一参考信号接收功率报告给基站装置的功能。
有益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一方案,终端装置以及基站装置能高效地进行通信。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无线通信***的构成的一个示例的概略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上行链路时隙的概略构成的一个示例的图。
图3是表示用于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基站装置与终端装置之间的通信的子帧的一个示例的概略图。
图4是表示用于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基站装置与终端装置之间的通信的副载波的副载波间隔的一个示例的概略图。
图5是表示分别针对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的副载波间隔的副载波的频率资源分配的一个示例的概略图。
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的副载波间隔的每一个副载波的资源网格的一个示例的概略图。
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基站装置与终端装置的初始接入过程的一个示例的概略图。
图8是表示通过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基站装置映射的、以第一副载波间隔发送的参考信号的一个示例的概略图。
图9是表示通过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基站装置映射的、以第二副载波间隔发送的参考信号的一个示例的概略图。
图10是表示通过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基站装置映射的、以第三副载波间隔发送的参考信号的一个示例的概略图。
图1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终端装置的构成的一个示例的概略框图。
图12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终端装置的无线接收部的构成的一个示例的概略框图。
图13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基站装置的构成的一个示例的概略框图。
图14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基站装置与终端装置的初始接入过程的一个示例的流程图。
图15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基站装置与终端装置的初始接入过程的一个示例的流程图。
图16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基站装置与终端装置的初始接入过程的一个示例的概略图。
图17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的基站装置与终端装置的初始接入过程的一个示例的概略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第一实施方式)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无线通信***的构成的一个示例的概略图。
在图1中,无线通信***构成为包含终端装置1、基站装置3、以及核心网络中的MME(Mobility Management Entity:移动性管理实体)/GW(Gateway:网关)装置4(未图示)。基站装置3构成为包含基站装置3A以及基站装置3B。当称为基站装置3时,代表基站装置3A、基站装置3B这两方的基站装置。此外,基站装置3中,除了基站装置3A、基站装置3B以外,还包含其他的多个基站装置(未图示)。需要说明的是,基站装置3中还可以包含MME/GW4。基站装置3通过回程链路(backhaul link)S1(也称为S1链路)与MME/GW4连接。基站装置3A与基站装置3B通过回程链路X2(也称为X2链路)连接。
终端装置1使用朝向基站装置3的上行链路以及从基站装置3朝向终端装置1的下行链路来与基站装置3进行通信。
基站装置3形成(管理)多个小区来与终端装置1进行通信。
在此,对本实施方式的物理信道以及物理信号进行说明。
终端装置1与基站装置3之间的无线通信还可以使用下述的物理信道。
·PCCH(Physical Control Channel:物理控制信道)
·PSCH(Physical Shared Channel:物理共享信道)
PCCH和PSCH包含下行链路和上行链路这两方,下行链路控制信息和/或上层各子帧和/或资源单元还可以指示是下行链路还是上行链路。以下,对定义上行链路和下行链路的各自的信道的情况进行说明。
在从终端装置1朝向基站装置3的上行链路的无线通信中,使用以下的上行链路物理信道。上行链路物理信道为了发送从上层输出的信息而被物理层使用。
·PUCCH(Physical Uplink Control Channel: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
·PUSCH(Physical Uplink Shared Channel: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
·PRACH(Physical Random Access Channel:物理随机接入信道)
PUCCH(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是用于发送上行链路控制信息(Uplink ControlInformation:UCI)的信道。上行链路控制信息包含:用于请求下行链路的信道状态信息(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CSI)初始发送用的PUSCH(Uplink-Shared Channel:UL-SCH)资源的调度请求(Scheduling Request:SR)、以及针对下行链路数据(Transportblock(传输块)、Medium Access control Protocol Data Unit:MAC PDU(媒体接入控制协议数据单元)、Downlink-Shared Channel:DL-SCH(下行链路共享信道)、PhysicalDownlink Shared Channel:PDSCH(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的HARQ控制信息(Hybrid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ACKnowledgement:HARQ-ACK(混合自动重传请求肯定应答))。HARQ-ACK表示ACK(acknowledgement)和/或NACK(negative-acknowledgement)。在此,ACK表示在终端装置1中DL-SCH/PDSCH的接收成功,NACK表示在终端装置1中DL-SCH/PDSCH的接收失败。
CSI包含CQI(Channel Quality Indicator:信道质量指示符)、PMI(PrecodingMatrix Indicator:预编码矩阵指示符)、PTI(Precoding Type Indicator:预编码类型指示符)、以及RI(Rank Indicator:秩指示符)。各Indicator也可以记作Indication。
PUSCH(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用于发送上行链路数据(Uplink-SharedChannel:UL-SCH)。此外,PUSCH用于将与终端装置1有关的各种上层参数、各种设定信息、测定信息(例如,测定报告)作为随机接入消息3、第二层消息、第三层消息来发送(通知)。此外,PUSCH还用于发送(通知)上行链路控制信息。此外,PUSCH还可以用于将HARQ-ACK和/或信道状态信息与不包含随机接入消息3的上行链路数据一同发送。此外,PUSCH还可以用于仅发送信道状态信息或仅发送HARQ-ACK以及信道状态信息。此外,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的无线资源分配信息通过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来指示。
PRACH用于发送随机接入前导码(随机接入消息1)。PRACH用于表示初始连接建立(initial connection establishment)过程、切换过程(Handover procedure)、连接重新建立(connection re-establishment)过程、针对上行链路发送的同步(时序调整)、和/或PUSCH(UL-SCH)资源的请求。
在从基站装置3朝向终端装置1的下行链路的无线通信中,使用以下的下行链路物理信道。下行链路物理信道为了发送从上层输出的信息而被物理层使用。
·PBCH(Physical Broadcast Channel:物理广播信道)
·PCFICH(Physical Control Format Indicator Channel:物理控制格式指示信道)
·PHICH(Physical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Indicator Channel:物理混合自动重传请求指示信道)
·PDCCH(Physical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
·EPDCCH(Enhanced Physical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增强型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
·PDSCH(Physical Downlink Shared Channel: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
·PMCH(Physical Multicast Channel:物理多播信道)
PBCH(物理广播信息信道)用于通知由终端装置1共用的主信息块(MasterInformation Block:MIB、Broadcast Channel:BCH、Essential System Information:重要***信息)。
PCFICH(物理控制格式指示信道)用于发送指示在PDCCH的发送中所使用的区域(OFDM符号)的信息。
PHICH(物理HARQ指示信道)用于发送HARQ指示符(HARQ反馈、应答信息、HARQ控制信息),所述HARQ指示符(HARQ反馈、应答信息、HARQ控制信息)表示针对基站装置3所接收到的上行链路数据(Uplink Shared Channel:UL-SCH)的ACK(ACKnowledgement)和/或NACK(Negative ACKnowledgement)。
PDCCH(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和/或EPDCCH(扩展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用于发送下行链路控制信息(Downlink Control Information:DCI)。也将下行链路控制信息称为DCI格式。下行链路控制信息包含下行链路授权(downlink grant)和/或上行链路授权(uplink grant)。下行链路授权也称为下行链路指配(downlink assignment)和/或下行链路分配(downlink allocation)。
一个下行链路授权用于一个服务小区内的一个PDSCH的调度。下行链路授权用于与已发送了该下行链路授权的子帧相同的子帧内的PDSCH的调度。
一个上行链路授权用于一个服务小区内的一个PUSCH的调度。上行链路授权用于比已发送了该上行链路授权的子帧滞后4个以上的子帧内的PUSCH的调度。
通过PDCCH发送的上行链路授权包含DCI格式0。与DCI格式0对应的PUSCH的发送方式是单天线端口。终端装置1为了发送与DCI格式0对应的PUSCH而采用单天线端口发送方式。应用单天线端口发送方式的PUSCH用于传输一个码字(一个传输块)。
通过PDCCH发送的上行链路授权包含DCI格式4。与DCI格式4对应的PUSCH的发送方式是闭环空分多路复用。终端装置1为了发送与DCI格式4对应的PUSCH而采用闭环空分多路复用发送方式。应用闭环空分多路复用发送方式的PUSCH用于两个以下码字(两个以下传输块)的传输。
附加于下行链路授权和/或上行链路授权的CRC(Cyclic Redundancy Check)奇偶校验位由C-RNTI(Cell-Radio Network Temporary Identifier:小区无线网络临时标识符)、Temporary C-RNTI、SPS(Semi Persistent Scheduling:半静态调度)C-RNTI来进行加扰。C-RNTI和/或SPS C-RNTI是用于在小区内识别终端装置的标识符。Temporary C-RNTI用于基于竞争的随机接入过程之间。
C-RNTI(终端装置的标识符(识别信息))用于控制一个子帧中的PDSCH和/或PUSCH。SPS C-RNTI用于周期性地分配PDSCH和/或PUSCH的资源。Temporary C-RNTI用于调度随机接入消息3的重传、和/或随机接入消息4的发送。
PDSCH(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用于发送下行链路数据(Downlink SharedChannel:DL-SCH)。PDSCH用于发送随机接入消息2(随机接入响应)。PDSCH用于发送切换命令。
随机接入响应包含随机接入响应授权。随机接入响应授权是通过PDSCH发送的上行链路授权。终端装置1为了发送与随机接入响应授权对应的PUSCH和/或为了重传针对相同传输块的该PUSCH,而采用单天线端口发送方式。
PMCH用于发送多播数据(Multicast Channel:MCH)。
在下行链路的无线通信中,使用以下的下行链路物理信号。下行链路物理信号不用于发送从上层输出的信息,但被物理层使用。
·同步信号(Synchronization signal:SS)
·下行链路参考信号(Downlink Reference Signal:DL RS)
同步信号用于供终端装置1取得下行链路的频域和/或时域的同步。
下行链路参考信号用于供终端装置1进行下行链路物理信道的传输路径校正。下行链路参考信号用于供终端装置1计算出下行链路的信道状态信息。
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以下七种类型的下行链路参考信号。
·CRS(Cell-specific Reference Signal:小区特定参考信号)
·与PDSCH相关的UERS(UE-specific Reference Signal:用户装置特定参考信号)
·与EPDCCH相关的DMRS(Demodulation Reference Signal:解调参考信号)
·NZP CSI-RS(Non-Zero Power Chanel State Information-ReferenceSignal:非零功率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
·ZP CSI-RS(Zero Power Chanel State Information-Reference Signal:零功率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
·MBSFN RS(Multimedia Broadcast and Multicast Service over SingleFrequency Network Reference signal:单频网络上的多媒体广播/多播服务参考信号)
·PRS(Positioning Reference Signal:定位参考信号)
将下行链路物理信道和/或下行链路物理信号统称为下行链路信号。将上行链路物理信道和/或上行链路物理信号统称为上行链路信号。将下行链路物理信道和/或上行链路物理信道统称为物理信道。将下行链路物理信号和/或上行链路物理信号统称为物理信号。
BCH、MCH、UL-SCH、以及DL-SCH为传输信道。将在媒体接入控制(Medium AccessControl:MAC)层中使用的信道称为传输信道。也将在MAC层中使用的传输信道的单位称为传输块(transport block:TB)和/或MAC PDU(Protocol Data Unit)。在MAC层中按每个传输块来进行HARQ(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的控制。传输块是MAC层转发(deliver)至物理层的数据的单位。在物理层中,传输块被映射至码字,并按码字来进行编码处理。
接着,对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无线帧的概略构成的一个示例进行说明。
时域中的各种字段的大小由时间单元Ts=1/(15000×2048)秒的个数来表现。无线帧的长度是Tf=307200×Ts=10ms。各无线帧包含在时域上连续的10个子帧。各子帧的长度是Tsubframe=30720×Ts=1ms。各子帧i包含在时域上连续的2个时隙。在该时域上连续的2个时隙是无线帧内的时隙编号ns为2i的时隙、和/或无线帧内的时隙编号ns为2i+1的时隙。各时隙的长度是Tslot=153600×ns=0.5ms。各无线帧包含在时域上连续的10个子帧。各无线帧包含在时域上连续的20个时隙(ns=0,1,…,19)。
在本实施方式中,以下两种类型的上行参考信号也用于测量(测定、计算)TA(Timing Advance:定时超前、Time alignment:时间校准)。TA是PUSCH发送、PUCCH发送等的发送定时。
·DMRS(Demodulation Reference Signal:解调参考信号)
·SRS(Sounding Reference Signal:探测参考信号)
DMRS(解调参考信号)与PUCCH(Physical Uplink control Channel)和/或PUSCH(Physical Uplink Shared Channel)一同发送。DMRS储存于PUCCH和/或PUSCH的资源块,并进行时分多路复用。基站装置3为了进行PUSCH和/或PUCCH的传输路径校正而使用DMRS。以下,将一同(复用)发送PUSCH和DMRS简称为发送PUSCH。以下,将一同(复用)发送PUCCH和DMRS简称为发送PUCCH。
SRS(探测参考信号)用于接收质量的测定或定时调整,该接收质量的测定或定时调整用于应用频率调度。此外,SRS与PUSCH的发送或PUCCH的发送不相关。基站装置3为了测定信道状态而使用SRS。SRS在上行链路子帧中的规定符号中发送。具体而言,SRS在末尾的SC-FDMA符号和/或UpPTS中的SC-FDMA符号中发送。在本实施方式中,基站装置3A、基站装置3B利用SRS既可以掌握信道状态,也可以测定上行定时。
如上所述,物理信道与传输从上层输出的信息的资源元素的集合对应。物理信号在物理层中使用,不传输从上层输出的信息。就是说,无线资源控制(Radio ResourceControl:RRC)消息或***信息(System Information:SI)等上层的控制信息通过物理信道传输。
此外,如上所述,下行链路物理信道中,存在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PDSCH)、物理广播信息信道(PBCH)、物理多播信道(PMCH)、物理控制格式指示信道(PCFICH)、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PDCCH)、物理混合ARQ指示信道(PHICH)、以及增强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EPDCCH)。需要说明的是,作为物理共享信道(Physical Shared Channel:PSCH),还可以发送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PDSCH)和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PUCCH)。
此外,如上所述,下行链路物理信号存在各种参考信号和各种同步信号。下行链路参考信号中,存在小区固有参考信号(CRS)、终端装置固有参考信号(UERS)、以及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CSI-RS)。同步信号中,存在主同步信号(Primary SynchronizationSignal:PSS)和辅同步信号(Secondary Synchronization Signal:SSS)。
同步信号(Synchronization Signals:SS)由3种主同步信号(PSS)、以及由在频域中交错配置的31种编码构成的辅同步信号(SSS)构成,通过主同步信号与辅同步信号的组合,来指示识别基站装置的504种小区标识符(PCI(物理小区ID):(Physical layer CellIdentity、Physical Cell Identity、Physical Cell Identifier))、以及用于无线同步的帧定时。终端装置确定通过小区搜索接收到的同步信号的小区标识符。
用于设定各种物理信道/物理信号(PRACH、PUCCH、PUSCH、SRS、UL DMRS、CRS、CSI-RS、PDCCH、PDSCH、PSS/SSS、DL DMRS、PBCH、PMCH等)所需要的信息要素由在同一小区内的终端装置之间共享的共享设定信息,以及按每个终端装置设定的专用设定信息构成。共享设定信息还可以通过***信息来发送。此外,共享设定信息在进行重新配置的情况下,还可以作为专用信息来发送。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的无线帧的构成进行说明。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上行链路时隙的概略构成的一个示例的图。
各无线帧长度为10ms。此外,无线帧分别由20个时隙构成。各时隙分别为0.5ms长,从0至19标注编号。各子帧长度为1ms,由两个连续的时隙来定义。无线帧内的第i个子帧由第(2×i)个时隙和第(2×i+1)个时隙构成。就是说,在每10ms间隔中能使用10个子帧。
通过资源网格来表现在各时隙中发送的信号和/或物理信道。通过多个副载波和多个OFDM符号来定义资源网格。构成一个时隙的副载波的个数取决于小区的上行链路的带宽。构成一个时隙的OFDM符号的个数在标准循环前缀(NCP、Normal Cyclic Prefix)的情况下为7个。此外,构成一个时隙的OFDM符号的个数在赋予了比NCP长的CP的扩展CP(ECP、Extended Cyclic Prefix)的情况下为6个。就是说,构成一个时隙的OFDM符号的个数可以基于所赋予的CP的长度。将资源网格内的各元素称为资源元素。使用副载波的编号和OFDM符号的编号来识别资源元素。
资源块用于表现某个物理上行链路信道(PUSCH等)的资源元素的映射。资源块中定义有虚拟资源块和物理资源块。首先,某个物理上行链路信道映射至虚拟资源块。之后,虚拟资源块映射至物理资源块。在NCP的情况下,通过时域上7个连续的OFDM符号和频域上12个连续的副载波来定义1个物理资源块。就是说,1个物理资源块由(7×12)个资源元素构成。在ECP的情况下,通过时域上6个连续的OFDM符号和频域上12个连续的副载波来定义1个物理资源块。就是说,1个物理资源块由(6×12)个资源元素构成。
此外,1个物理资源块在时域上对应于1个时隙,在频域上对应于180kHz。物理资源块在频域上从0开始标注编号。
图3是表示时域上的子帧(还可以称为子帧类型、资源单元、时间间隔(TimeInterval:TI))的概略构成的一个示例的图。
图3(A)为子帧内的时间资源全部为下行链路(Downlink)的资源的情况,图3(B)为子帧内的起点的一部分的资源为下行链路(表示为D)的资源,成为用于经由间隙进行上行链路的通信的资源。例如,作为图3(A)和/或图3(B)的操作的一个示例,将下行链路资源作为下行链路控制信道来应用,若通过由下行链路控制信道发送的下行链路控制信息指示为下行链路,则将图3(A)视为时间资源的构成,在指示为上行链路的情况下,将图3(A)视为时间资源的构成,经由间隙在剩余的时间资源中进行上行链路的通信。
图3(C)作为从子帧内的起点开始的下行链路资源,与图3(B)的下行链路的资源和上行链路的资源的比例不同。作为该操作的一个示例,通过下行链路资源接收控制信息以及下行链路数据,将针对下行链路数据的HARQ-ACK视为经由间隙用于HARQ-ACK的上行链路资源(表示为U)。
图3(D)为与图3(B)和/或图3(C)的下行链路资源与上行链路资源的比例不同的情况的一个示例。例如,在图3(D)所示的示例中,能通过下行链路资源和/或上行链路资源分别进行下行链路控制信息和下行链路数据通信,和/或上行链路控制信息和上行链路数据通信。
图3(E)表示子帧内的资源全部为上行链路(Uplink)的资源的情况。例如,在进行大容量的上行链路数据的发送时使用多个子帧的情况下,终端装置能通过接收表示从由上层和/或时间上的前面的子帧得到的下行链路控制信息的资源往后的资源全部为上行链路的资源的信息(和/或参数),视为如图3(E)所示的子帧。
从图3(A)至图3(E)的下行链路部分(表示为Downlink和/或D的时间资源)、间隔、上行链路部分(表示为Uplink和/或U的时间资源)的时间长度(和/或时间间隔)可以通过基站装置3以上层进行设定,也可以在下行链路控制信息中以无线资源和/或子帧单位进行设定。
接着,对用于供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基站装置3与终端装置1进行通信的副载波的副载波间隔进行说明。
图4是表示用于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基站装置3与终端装置1之间的通信的副载波的副载波间隔的一个示例的概略图。
图4(A)是用于基站装置3与终端装置1之间的通信的副载波的副载波间隔为15kHz时的一个示例。图3(B)是用于基站装置3与终端装置1之间的通信的副载波的副载波间隔为30kHz时的一个示例。图3(C)是用于基站装置3与终端装置1之间的通信的副载波的副载波间隔为60kHz时的一个示例。
基站装置3和/或终端装置1可以使用不同的多个副载波间隔的副载波进行通信。即,基站装置3与终端装置1之间的通信可以使用图4(A)、图4(B)、图4(C)所示的多个副载波间隔的副载波中的任意一个和/或多个。
在此,图4(B)所图示的副载波间隔是例如,图4(A)所图示的副载波间隔的2的1次幂的副载波间隔,图4(C)所图示的副载波间隔是例如,图4(A)所图示的副载波间隔的2的2次幂的副载波间隔。即,基站装置3和终端装置1可以使用规定的副载波间隔的副载波、和该规定的副载波间隔的2的取幂倍的副载波间隔的副载波进行通信。
需要说明的是,图4所示的副载波间隔为一个示例,还可以使用任意的副载波间隔,还可以使用该任意的副载波间隔的2倍、3倍等这样的任意正数倍的副载波间隔的副载波,还可以使用3的取幂倍、4的取幂倍这样的任意正数的取幂倍的副载波间隔的副载波。
图5是表示针对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的副载波间隔的各个副载波的频率资源分配的一个示例的概略图。
此外,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的副载波间隔的每一个副载波的资源网格的一个示例的概略图。
在图5、图6所图示的示例中,在频率轴上,针对用于NR的***带宽之中的、使用了15kHz的副载波间隔的副载波的通信和使用了60kHz的副载波间隔的副载波的通信分别分配频率资源。此外,在图5、图6所图示的示例中,在频率轴上,对使用了60kHz的副载波间隔的副载波的通信分配的频率资源,还可以对使用了30kHz的副载波间隔的副载波的通信进行分配。
接着,对终端装置1向基站装置3的初始接入过程进行说明。
在初始接入中,终端装置1进行下述的处理。
·F1:ID detection
·F2:粗时域同步
·F3:粗频率同步
·F4:高精度的时间/频率同步
·F5:帧同步
·F6:子帧同步
终端装置1搜索(小区(波束)搜索)作为初始接入基站装置3可连接的小区(波束)。各小区(波束)通过身份(物理小区ID、波束ID、参考信号ID等)来确定。终端装置1检测基站装置3以规定周期发送的主同步信号(PSS)。例如,终端装置1可以通过检测基站装置3以规定周期发送的主同步信号(PSS),确定(决定、检测、鉴定)身份(物理小区ID、波束ID等)(完成F1、F2、F3)。此时,在PSS的时间位置在无线帧内由规格决定的情况下,也完成无线帧的同步(完成F5)。
此外,终端装置1检测基站装置3以规定周期发送的辅同步信号(SSS)。例如,终端装置1可以通过检测基站装置3以规定周期发送的辅同步信号(SSS),确定(决定、检测、鉴定)身份(物理小区ID、波束ID、参考信号ID等)。此时,若辅同步信号(SSS)的时间位置或辅同步信号(SSS)的信号生成法是基于无线帧内的子帧或时隙,则也完成子帧同步(完成F6)。
此外,终端装置1能通过检测主同步信号(PSS),获取与身份(物理小区ID、波束ID、参考信号ID等)相关的信息,检测辅同步信号(SSS)。终端装置1可以通过检测主同步信号(PSS)、辅同步信号(SSS),确定(决定、检测)身份(物理小区ID、波束ID等)。在该情况下,若不能获取与身份(物理小区ID、波束ID)相关的信息,则不能准确地检测辅同步信号(SSS)。
即,终端装置1通过小区(波束)搜索,通过检测主同步信号(PSS)以及辅同步信号(SSS)中的任意一方或者两方,来确定(决定、检测、鉴定)身份(物理小区ID、波束ID、参考信号ID等)。终端装置1能通过确定(决定、检测、鉴定)身份(物理小区ID、波束ID、参考信号ID等),接收物理广播信息信道(PBCH)。
在以下的说明中,将主同步信号(PSS)也称为第一同步信号,将辅同步信号(SSS)也称为第二同步信号。
在物理广播信息信道(PBCH)中,通知主信息块(MIB)。主信息块(MIB)中,可以包含副载波间隔、***带宽(dl-Bandwidth)、时间/频率偏移、时间/频率资源、***帧编号(System frame number)、参考位置(Reference point)等信息。参考位置(Referencepoint)的信息可以包含主信息块(MIB)的中心频率、参考信号的位置、供主信息块(MIB)发送(通知)的***带域的频率范围等信息。
需要说明的是,参考位置(Reference point)的信息可以包含于第二同步信号(辅同步信号(SSS)),也可以包含于与第一同步信号(PSS)、第二同步信号(SSS)不同的第三同步信号,也可以包含于其他控制信息或参数等。在该情况下,终端装置1可以基于参考位置(Reference point)检测MIB,也可以进行盲解码。此外,参考位置还可以预先设定。
此外,可以按每个副载波间隔使用专用的主信息块(MIB),也可以在某副载波间隔的主信息块(MIB)包含不同的副载波间隔的主信息块(MIB)。
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基站装置3和终端装置1的初始接入过程的一个示例的概略图。
基站装置3通过第一副载波间隔(例如15kHz的副载波间隔)以规定周期对第一同步信号(PSS)进行发送。
此外,基站装置3通过第一副载波间隔(例如15kHz的副载波间隔)以规定周期对第二同步信号(SSS)进行发送。
终端装置1进行小区搜索(波束搜索),检测从基站装置3以规定周期发送的第一同步信号(PSS)。当终端装置1检测以第一副载波间隔发送的第一同步信号(PSS)时,获取与身份(物理小区ID、波束ID、参考信号ID等)相关的信息。当终端装置1获取与身份(物理小区ID、波束ID、参考信号ID等)相关的信息时,检测从基站装置3以规定周期发送的第二同步信号(SSS)。
在此,同步信号的频率(载波频率/中心频率)以频率间隔的栅格单位来确定。例如,终端装置1针对100kHz间隔的栅格进行第一同步信号(PSS)的检测。
此外,第二同步信号(SSS)的时间资源可以根据第一同步信号(PSS)确定。第二同步信号(SSS)的频率资源可以根据第一同步信号(PSS)确定。搜索第二同步信号(SSS)的时间(定时)可以与第一同步信号(PSS)共享时间,并且可以在第一同步信号的时间边界检测第二同步信号(SSS)。此外,可以根据第一同步信号(PSS)的身份确定第二同步信号(SSS)的时间资源。
此外,第一参考信号和/或第二参考信号的时间资源和/或频率资源可以根据第一同步信号(PSS)和/或第二同步信号(SSS)的时间资源和/或频率资源和/或身份来确定。配置第一参考信号和/或第二参考信号的时间资源和/或频率资源的范围可以根据第一同步信号(PSS)和/或第二同步信号(SSS)的时间资源和/或频率资源和/或身份来确定。配置于所述时间资源和/或频率资源的范围之中的第一参考信号和/或第二参考信号的时间和/或频率资源可以通过终端装置1检测。第一参考信号和/或第二参考信号可以通过任意的副载波间隔确定时间和/或频率资源。终端装置1可以通过任意的副载波间隔检测第一参考信号和/或第二参考信号。
终端装置1通过第一同步信号(PSS)和/或第二同步信号(SSS),确定(检测、决定、鉴定)身份(物理小区ID、波束ID、参考信号ID等)。终端装置1基于确定(检测、决定)的身份(物理小区ID、波束ID、参考信号ID等),接收通过与第一副载波间隔(例如15kHz的副载波间隔)不同的第二副载波间隔(例如30kHz的副载波间隔)发送的第一参考信号。第一参考信号配置(映射)于针对第二副载波间隔(例如,30kHz的副载波间隔)确定的时间资源和/或频率资源。在此,也将时间资源和/或频率资源称为资源元素。换而言之,资源元素根据时间资源和/或频率资源来规定。
需要说明的是,像图示的示例那样,发送第二参考信号的副载波间隔可以为与发送第一同步信号和/或第二同步信号的副载波间隔相同的副载波间隔,发送第一同步信号和/或第二同步信号的副载波间隔、发送第一参考信号的副载波间隔以及发送第二参考信号的副载波间隔可以分别不同。
使用第一参考信号和/或第二参考信号完成数据通信的程度的高精度的同步(例如,快速傅里叶变换(Fast Fourier Transform:FFT)的窗口同步或频率偏移的补偿)完成(F4完成)。
图8是表示通过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基站装置3映射的、以第一副载波间隔发送的参考信号的一个示例的概略图。
图9是表示通过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基站装置3映射的、以第二副载波间隔发送的参考信号的一个示例的概略图。
图10是表示通过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基站装置3映射的、以第三副载波间隔发送的参考信号的一个示例的概略图。
具体而言,在图8所示的例子中,为15KHz的副载波间隔用的参考信号的映射的一个示例,在图9所示的例子中,为30KHz的副载波间隔用的参考信号的映射的一个示例,在图10所示的示例中,为60KHz的副载波间隔用的参考信号的映射的一个示例。
图8、图9、图10所图示的示例表示一个子帧内的两个资源块(Resource Block:RB)对。一个资源块由频率方向上预先设定的数量的副载波和时间方向上预先设定的数量的OFDM符号构成。将一个OFDM符号中的各个副载波称为资源元素(Resource Element:RE)。
在此,资源块能根据通信***所使用的频带宽度(***带宽)来改变其数量。例如,可以使用规定数量的资源块,也将其视作一个单位而称为分量载波(CC;ComponentCarrier、Carrier Component)。
例如,参考信号(Reference Signal)被映射至图中的通过涂黑来表示的资源元素。在此,虽然图示的示例为一个天线端口(One antenna port)的情况下的一个示例,但也能改变其数量,例如,能够映射针对两个天线端口(Two antenna port)、四个天线端口(Four antenna port)的参考信号。此外,虽然图示的示例为天线端口X的情况下的一个示例,但CRS能设定为规定数量的天线端口(天线端口0~X)。
需要说明的是,数据信号、控制信号映射至图中涂白的资源元素。需要说明的是,还可以映射CSI-RS、DMRS等其他的参考信号。
需要说明的是,在图8、图9、图10中,虽然在时域和/或频域中以分散结构配置,但也可以在特定的OFDM符号的所有副载波配置参考信号(RS)。例如,还可以只有子帧的起点的A符号(A是大于1的整数)为参考信号(RS)符号。
以下,对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终端装置1、基站装置3的构成进行说明。
图1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终端装置1的构成的一个示例的概略框图。
终端装置1构成为包含:处理部101、控制部103、接收部105、发送部107、以及收发天线部109。此外,处理部101构成为包含:无线资源控制部1011、以及调度信息解释部1013。此外,接收部105构成为包含:解码部1051、解调部1053、解复用部1055、无线接收部1057、以及信道测定部1059。此外,发送部107构成为包含:编码部1071、调制部1073、复用部1075、无线发送部1077、以及上行链路参考信号生成部1079。
需要说明的是,可以采用通过一个或多个集成电路来实现终端装置1的各功能部的构成,也可以通过软件来实现。
处理部101将通过用户的操作等生成的上行链路数据(传输块)输出至发送部107。此外,处理部101进行媒体接入控制(Medium Access control:MAC)、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acket Data Convergence Protocol:PDCP)层、无线链路控制(Radio Link control:RLC)层、以及无线资源控制(Radio Resource control:RRC)层等的处理。
处理部101所具备的无线资源控制部1011进行装置自身的各种设定信息/参数的管理。无线资源控制部1011基于从基站装置3接收的上层信号来设置各种设定信息/参数。即,无线资源控制部1011基于从基站装置3接收的表示各种设定信息/参数的信息来设置各种设定信息/参数。此外,无线资源控制部1011生成配置给上行链路的各信道的信息,并输出至发送部107。也将无线资源控制部1011称为设定部1011。
在此,处理部101所具备的调度信息解释部1013解释(解析)经由接收部105接收的DCI格式(调度信息、UL授权),并基于解释该DCI格式的结果(解析结果),生成用于进行接收部105、以及发送部107的控制的控制信息,并输出至控制部103。
此外,控制部103基于来自处理部101的控制信息来生成进行接收部105以及发送部107的控制的控制信号。控制部103将所生成的控制信号输出至接收部105以及发送部107来进行接收部105以及发送部107的控制。
此外,接收部105根据从控制部103输入的控制信号,对经由收发天线部109从基站装置3接收的接收信号进行分离、解调、解码,并将解码后的信息输出至处理部101。
此外,无线接收部1057将经由收发天线部109接收的下行链路的信号通过正交解调转换(下变频:down covert)为基带信号,去除不需要的频率分量,并以适当地维持信号水平的方式控制放大等级,并且基于接收到的信号的同相分量以及正交分量来进行正交解调,并将正交解调后的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无线接收部1057从转换后的数字信号中去除相当于CP(Cyclic Prefix:循环前缀)的部分,并对去除CP后的信号进行快速傅里叶变换(Fast Fourier Transform:FFT),提取频域的信号。在无线接收部1057中进行的处理的详细情况在后文加以记述。
此外,解复用部1055将提取到的信号分别分离为PHICH、PDCCH、PDSCH以及下行链路参考信号。此外,解复用部1055根据从信道测定部1059输入的传播路径的估计值来进行PHICH、PDCCH以及PDSCH的传播路径的补偿。此外,解复用部1055将分离后的下行链路参考信号输出至信道测定部1059。
此外,解调部1053将PHICH乘以对应的码来进行合成,并对合成后的信号进行BPSK(Binary Phase Shift Keying:二进制相移键控)调制方式的解调并输出至解码部1051。解码部1051对以装置自身为目的地的PHICH进行解码,并将解码后的HARQ指示符输出至处理部101。解调部1053对PDCCH进行QPSK调制方式的解调并输出至解码部1051。解码部1051尝试PDCCH的解码,在解码成功的情况下,将解码后的下行链路控制信息和下行链路控制信息所对应的RNTI输出至处理部101。
此外,解调部1053对PDSCH进行QPSK(Quadrature Phase Shift Keying:正交相移键控)、16QAM(Quadrature Amplitude Modulation:正交振幅调制)、64QAM等由下行链路授权通知的调制方式的解调,并输出至解码部1051。解码部1051基于由下行链路控制信息通知的与编码率有关的信息来进行解码,并将解码后的下行链路数据(传输块)输出至处理部101。
此外,信道测定部1059根据从解复用部1055输入的下行链路参考信号来测定下行链路的路径损失、信道状态,并将测定出的路径损失、信道状态输出至处理部101。此外,信道测定部1059根据下行链路参考信号计算出下行链路的传输路径的估计值并输出至解复用部1055。信道测定部1059为了计算出CQI(也可以是CSI)而进行信道测定和/或干扰测定。
此外,发送部107根据从控制部103输入的控制信号来生成上行链路参考信号,对从处理部101输入的上行链路数据(传输块)进行编码和/或调制,将PUCCH、PUSCH和/或生成的上行链路参考信号复用并经由收发天线部109发送至基站装置3。此外,发送部107发送上行链路控制信息。
此外,编码部1071对从处理部101输入的上行链路控制信息进行卷积编码、分组编码等编码。此外,编码部1071基于用于PUSCH的调度的信息来进行Turbo编码。
此外,调制部1073通过由BPSK、QPSK、16QAM、64QAM等下行链路控制信息通知的调制方式,和/或按信道来预先设定的调制方式,来对从编码部1071输入的编码位进行调制。调制部1073基于PUSCH的调度所使用的信息来决定空间复用的数据的序列数,并通过使用MIMO(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tput:多输入多输出)、SM(Spatial Multiplexing:空间复用),将通过相同的PUSCH来发送的多个上行链路数据映射至多个序列,并对该序列进行预编码(precoding)。
此外,上行链路参考信号生成部1079基于用于识别基站装置3的物理层小区标识符(称为physical layer cell identity:PCI、Cell ID等)、配置上行链路参考信号的带宽、由上行链路授权通知的循环移位以及针对DMRS序列的生成的参数值等,来生成以预先设定的规则(公式)求得的序列。复用部1075根据从控制部103输入的控制信号,将PUSCH的调制符号并列排序后进行离散傅里叶变换(Discrete Fourier Transform:DFT)。此外,复用部1075按发射天线端口来对PUCCH、PUSCH的信号以及生成的上行链路参考信号进行复用。就是说,复用部1075按发射天线端口来将PUCCH、PUSCH的信号以及生成的上行链路参考信号配置于资源元素。
此外,无线发送部1077对复用后的信号进行快速傅里叶逆变换(Inverse FastFourier Transform:IFFT)来生成SC-FDMA符号,对生成的SC-FDMA符号附加CP,生成基带的数字信号,将基带的数字信号转换为模拟信号,并使用低通滤波器来去除多余的频率分量,对载波频率进行上变频(up convert)、放大功率、输出并发送至收发天线部109。
图12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终端装置1的无线接收部1057的构成的一个示例的概略框图。
无线接收部1057构成为包含:RF(Radio Frequency:无线电频率)部110、A/D(Analog to Digital:模拟到数字)转换部111、PSS接收部112、SSS接收部113、ID检测部114、参考信号接收部115、RSRP(Reference Signal Received Power:参考信号接收功率)计算部116、以及MIB检测部117。
RF部110通过正交解调将经由收发天线部109接收到的信号转换(下变频:Downcovert)为基带信号,并去除不需要的频率分量。RF部110将实施了去除不需要的频率成分的处理后的模拟信号输出至A/D转换部111。
A/D转换部111将从RF部110输入的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A/D转换部111从转换后的数字信号中去除相当于CP(Cyclic Prefix:循环前缀)的部分,对去除CP后的信号进行快速傅里叶变换(Fast Fourier Transform:FFT),并提取频域的信号。A/D转换部111将提取出的频域的信号输出至PSS接收部112、SSS接收部113、参考信号接收部115、RSRP计算部116、以及MIB检测部117。
PSS接收部112(也称为第一接收部、第一同步信号接收部)搜索(小区(波束)搜索)作为初始接入基站装置3可连接的小区(波束)。各小区(波束)通过身份(物理小区ID、波束ID等)来确定。PSS接收部112根据从A/D转换部111输入的频域的信号来检测基站装置3以规定周期发送的主同步信号(PSS、第一同步信号)。PSS接收部112将检测出的主同步信号(PSS、第一同步信号)输出至ID检测部114。
SSS接收部113(也称为第二接收部、第二同步信号接收部)根据从A/D转换部111输入的频域的信号来检测基站装置3以规定周期发送的辅同步信号(SSS、第二同步信号)。SSS接收部113将检测出的辅同步信号(SSS、第二同步信号)输出至ID检测部114。
ID检测部114(也称为身份检测部、检测部)可以通过PSS接收部112所检测出的基站装置3以规定周期发送的主同步信号(PSS),确定(决定、检测)身份(物理小区ID、波束ID等)。此外,ID检测部114可以通过SSS接收部113所检测出的基站装置3以规定周期发送的辅同步信号(SSS),确定(决定、检测)身份(物理小区ID、波束ID等)。
此外,ID检测部114可以通过PSS接收部112检测主同步信号(PSS)获取与身份(物理小区ID、波束ID)相关的信息,并将获取到的与身份相关的信息输出至SSS接收部113。在该情况下,SSS接收部113能通过与该身份相关的信息检测辅同步信号(SSS)。
此外,ID检测部114可以通过主同步信号(PSS)、辅同步信号(SSS)的检测,确定(决定、检测)身份(物理小区ID、波束ID等)。在该情况下,若不能获取与身份(物理小区ID、波束ID)相关的信息,则不能准确地检测辅同步信号(SSS)。
即,ID检测部114可以通过小区(波束)搜索,根据频域的信号通过PSS接收部112和/或SSS接收部113检测主同步信号(PSS)和/或辅同步信号(SSS)中的任意一方或两方来确定(决定、检测)身份(物理小区ID、波束ID等)。
ID检测部114将确定(决定、检测)的身份(物理小区ID、波束ID等)输出至参考信号接收部115和MIB检测部117。
ID检测部114确定(决定、检测)身份(物理小区ID、波束ID等),MIB检测部117基于确定(决定、检测)的身份,经由物理广播信息信道(PBCH)来接收(检测)***信息块(MIB)。需要说明的是,MIB检测部117还可以基于参考信号接收部115所接收到的参考信号来接收(检测)***信息块(MIB)。
此外,参考信号接收部115接收参考信号。参考信号与***信息块(MIB)一起映射至资源元素。例如,参考信号接收部115可以接收配置于针对15kHz的副载波间隔确定的资源元素的参考信号,还可以接收配置于针对30kHz的副载波间隔确定的资源元素的参考信号,还可以接收配置于针对60kHz的副载波间隔确定的资源元素的参考信号。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便于说明,有时将参考信号接收部115所接收的参考信号区分为第一参考信号、第二参考信号、第三参考信号。
RSRP计算部116可以根据参考信号接收部115接收到的参考信号计算(测定)参考信号接收功率(RSRP)。此外,参考信号接收功率(RSRP)由配置有被考虑的频带内的参考信号的资源元素的线性平均功率定义。被考虑的频带可以通过基站装置3指示,也可以通过上层指示。此外,可以保证被考虑的频带中,配置有参考信号接收功率(RSRP)的计算(测定)用的参考信号。在基于参考信号的检测通过上层指示的情况下,RSRP计算部116可以在检测到参考信号的子帧中计算(测定)参考信号接收功率(RSRP)。此外,在能检测出在其他子帧中存在参考信号的情况下,RSRP计算部116可以使用这些子帧计算(测定)参考信号接收功率(RSRP)。
需要说明的是,RSRP计算部116可以基于配置于各个副载波间隔的资源元素的参考信号来计算(测定)参考信号接收功率(RSRP)。此外,RSRP计算部116可以经由发送部107将计算出的参考信号接收功率(RSRP)发送(报告)给基站装置3,也可以经由信道测定部1059、处理部101发送(报告)给基站装置3。
图13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基站装置3的构成的一个示例的概略框图。
基站装置3构成为包含:处理部301、控制部303、接收部305、发送部307、以及收发天线部309。此外,处理部301构成为包含:无线资源控制部3011以及调度部3013。此外,接收部305构成为包含:解码部3051、解调部3053、解复用部3055、无线接收部3057、以及信道测定部3059。此外,发送部307构成为包含:编码部3071、调制部3073、复用部3075、无线发送部3077、以及下行链路参考信号生成部3079。
需要说明的是,可以采用通过一个或多个集成电路来实现基站装置3的各功能部的构成,也可以通过软件实现。
处理部301进行媒体接入控制(Medium Access control:MAC)层、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acket Data Convergence Protocol:PDCP)层、无线链路控制(Radio Link control:RLC)层、以及无线资源控制(Radio Resource control:RRC)层的处理。此外,处理部301为了进行接收部305、以及发送部307的控制而生成控制信息,并输出至控制部303。
此外,处理部301所具备的无线资源控制部3011生成或从上位节点获取配置于下行链路的PDSCH的下行链路数据(传输块)、***信息、RRC消息、MAC CE(Control Element:控制元素)等,并发送至发送部307。此外,无线资源控制部3011进行各终端装置1的各种设定信息/参数的管理。无线资源控制部3011可以经由上层信号,对各终端装置1设置各种设定信息/参数。即,无线资源控制部1011发送/通知表示各种设定信息/参数的信息。也将无线资源控制部3011称为设定部3011。
此外,处理部301所具备的调度部3013根据接收到的信道状态信息和/或从信道测定部3059输入的传输路径的估计值及信道的质量等,确定分配物理信道(PDSCH和/或PUSCH)的频率和/或子帧、物理信道(PDSCH和/或PUSCH)的编码率和/或调制方式和/或发送功率等。调度部3013基于调度结果,为了进行接收部305、和/或发送部307的控制而生成控制信息(例如,DCI格式),并输出至控制部303。调度部3013还决定进行发送处理和/或接收处理的定时。
此外,控制部303基于来自处理部301的控制信息来生成进行接收部305和/或发送部307的控制的控制信号。控制部303将所生成的控制信号输出至接收部305和/或发送部307来进行接收部305和/或发送部307的控制。
此外,接收部305根据从控制部303输入的控制信号,对经由收发天线部309从终端装置1接收到的接收信号进行分离、解调、解码,并将解码后的信息输出至处理部301。无线接收部3057通过正交解调将经由收发天线部309接收到的上行链路的信号转换(下变频:Down Covert)为基带信号,去除不需要的频率分量,以适当地维持信号水平的方式控制放大等级,并基于接收到的信号的同相分量和/或正交分量来进行正交解调,将正交解调后的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此外,接收部305接收上行链路控制信息。
此外,无线接收部3057从转换后的数字信号中去除相当于CP(Cyclic Prefix:循环前缀)的部分。无线接收部3057对去除CP后的信号进行快速傅里叶变换(Fast FourierTransform:FFT),提取频域的信号并输出至解复用部3055。
此外,解复用部1055将从无线接收部3057输入的信号分离为PUCCH、PUSCH以及上行链路参考信号等信号。需要说明的是,该分离预先由基站装置3通过无线资源控制部3011来决定,并基于包含在通知给各终端装置1的上行链路授权中的无线资源的分配信息来进行。此外,解复用部3055根据从信道测定部3059输入的传输路径的估计值来进行PUCCH和PUSCH的传输路径的补偿。此外,解复用部3055将分离后的上行链路参考信号输出至信道测定部3059。
此外,解调部3053对PUSCH进行离散傅里叶逆变换(Inverse Discrete FourierTransform:IDFT),获取调制符号,并使用BPSK(Binary Phase Shift Keying)、QPSK、16QAM、64QAM等预先设定的和/或装置自身通过上行链路授权预先通知给各终端装置1的调制方式,来对PUCCH和PUSCH的各调制符号进行接收信号的解调。解调部3053基于通过上行链路授权预先通知给各终端装置1的空间复用的序列数、和指示对该序列进行的预编码的信息,通过使用MIMO SM来对通过相同的PUSCH来发送的多个上行链路数据的调制符号进行分离。
此外,解码部3051通过预先设定的编码方式的预先设定的或装置自身通过上行链路授权预先通知给终端装置1的编码率,来对解调后的PUCCH和PUSCH的编码位进行解码,并将解码后的上行链路数据和上行链路控制信息输出至处理部101。在重传PUSCH的情况下,解码部3051使用从处理部301输入的保存于HARQ缓冲器中的编码位和解调后的编码位来进行解码。信道测定部3059根据从解复用部3055输入的上行链路参考信号来测定传输路径的估计值、信道质量等,并输出至解复用部3055和/或处理部301。
此外,发送部307依据从控制部303输入的控制信号来生成下行链路参考信号,并对从处理部301输入的HARQ指示符、下行链路控制信息、以及下行链路数据进行编码和/或调制,对PHICH、PDCCH、PDSCH、和/或下行链路参考信号进行复用,并经由收发天线部309将信号发送至终端装置1。
此外,编码部3071使用分组编码、卷积编码、Turbo编码等预先设定的编码方式对从处理部301输入的HARQ指示符、下行链路控制信息和/或下行链路数据进行编码,和/或使用无线资源控制部3011所确定的编码方式进行编码。调制部3073通过BPSK、QPSK、16QAM、64QAM等预先设定的和/或无线资源控制部3011所确定的调制方式,来对从编码部3071输入的编码位进行调制。
此外,下行链路参考信号生成部3079将通过基于用于识别基站装置3的物理层小区标识符(PCI)等而预先设定的规则求得的、终端装置1已知的序列生成为下行链路参考信号。复用部3075对调制后的各信道的调制符号和生成的下行链路参考信号进行复用。就是说,复用部3075将调制后的各信道的调制符号和生成的下行链路参考信号配置于资源元素。
此外,无线发送部3077对复用后的调制符号等进行快速傅里叶逆变换(InverseFast Fourier Transform:IFFT)来生成OFDM符号,并对生成的OFDM符号附加CP,生成基带的数字信号,将基带的数字信号转换为模拟信号,通过低通滤波器去除多余的频率分量,对载波频率进行上变频(Up Convert),放大功率,输出并发送至收发天线部309。
图14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基站装置3和终端装置1的初始接入过程的一个示例的流程图。
在步骤S101中,终端装置1搜索(小区(波束)搜索)作为初始接入基站装置3可连接的小区(波束)。终端装置1接收(检测)基站装置3以规定周期发送的主同步信号(PSS、第一同步信号)。
在步骤S102中,终端装置1接收(检测)基站装置3以规定周期发送的辅同步信号(SSS、第二同步信号)。
在步骤S103中,终端装置1根据接收(检测)到的第一同步信号(PSS)和第二同步信号(SSS)确定(特定、检测)身份(物理小区ID、波束ID等)。
需要说明的是,在步骤S103中,终端装置1可以通过检测主同步信号(PSS)获取与身份(物理小区ID、波束ID)相关的信息,在步骤S102中,可以检测辅同步信号(SSS),在步骤S103中,可以确定(决定、检测、鉴定)身份(物理小区ID、波束ID等)。在该情况下,若不能获取与身份(物理小区ID、波束ID)相关的信息,则不能准确地检测辅同步信号(SSS)。
需要说明的是,在步骤S101中终端装置1可以通过检测基站装置3以规定周期发送的主同步信号(PSS),不执行步骤S102而在步骤S103中,基于第一同步信号确定(决定、检测)身份(物理小区ID、波束ID等)。
需要说明的是,终端装置1可以通过不执行步骤S101而在步骤S102中检测基站装置3以规定周期发送的辅同步信号(SSS),在步骤S103中基于第二同步信号确定(决定、检测)身份(物理小区ID、波束ID等)。
即,在步骤S103中,终端装置1可以通过小区(波束)搜索,通过主同步信号(PSS、第一同步信号)以及辅同步信号(SSS、第二同步信号)中的任意一方或两方的检测来确定(决定、检测、鉴定)身份(物理小区ID、波束ID等)。
在步骤S104中,终端装置1基于所决定(确定、检测)的身份,以第二副载波间隔(例如30kHz的副载波间隔)接收第一参考信号。该第一参考信号配置于针对第二副载波间隔(例如30kHz的副载波间隔)确定的资源元素。资源元素是指时间资源和/或频率资源。
像这样,第一实施方式的终端装置1具备:第一接收部(PSS接收部112),以第一副载波间隔(例如,15kHz的副载波间隔)接收第一同步信号(PSS);第二接收部(SSS接收部113),以所述第一副载波间隔(例如,15kHz的副载波间隔)接收第二同步信号(SSS);检测部(ID检测部114),根据所述第一同步信号和/或所述第二同步信号检测身份;以及第三接收部(参考信号接收部115),基于所述身份,以与所述第一副载波间隔不同的第二副载波间隔(例如,30kHz的副载波间隔)接收第一参考信号,其中,所述第一参考信号配置于针对所述第二副载波间隔确定的时间资源和/或频率资源。
根据这样的构成,即使在使用不同的多个副载波间隔的副载波进行通信的情况下,终端装置1以及基站装置3也能高效地进行通信。
(第二实施方式)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对终端装置1基于参考信号解调(解码)***信息块(MIB)的情况,和/或基于参考信号计算(测定)参考信号接收功率并且将该参考信号接收功率报告(发送)至基站装置3的情况进行说明。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终端装置1的构成、基站装置3的构成分别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因此,省略说明以及图示。在第二实施方式中,以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的部分为中心进行说明。
图15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基站装置3与终端装置1的初始接入过程的一个示例的流程图。
在步骤S201中,终端装置1搜索(小区(波束)搜索)作为初始接入基站装置3可连接的小区(波束)。终端装置1接收(检测)基站装置3以规定周期发送的主同步信号(PSS、第一同步信号)。
在步骤S202中,终端装置1接收(检测)基站装置3以规定周期发送的辅同步信号(SSS、第二同步信号)。
在步骤S203中,终端装置1根据所接收(检测)的第一同步信号(PSS)和第二同步信号(SSS)决定(确定、检测)身份(物理小区ID、波束ID等)。
需要说明的是,在步骤S203中,终端装置1可以通过检测主同步信号(PSS)获取与身份(物理小区ID、波束ID)相关的信息,在步骤S202中,可以检测辅同步信号(SSS),在步骤S203中,可以确定(决定、检测)身份(物理小区ID、波束ID等)。在该情况下,若不能获取与身份(物理小区ID、波束ID)相关的信息,则不能准确地检测辅同步信号(SSS)。
需要说明的是,在步骤S201中终端装置1可以通过检测基站装置3以规定周期发送的主同步信号(PSS),不执行步骤S102而在步骤S203中,基于第一同步信号确定(决定、检测)身份(物理小区ID、波束ID等)。
需要说明的是,终端装置1可以通过不执行步骤S201而在步骤S202中检测基站装置3以规定周期发送的辅同步信号(SSS),在步骤S203中基于第二同步信号确定(决定、检测)身份(物理小区ID、波束ID等)。
即,在步骤S203中,终端装置1可以通过小区(波束)搜索,通过主同步信号(PSS、第一同步信号)以及辅同步信号(SSS、第二同步信号)中的任意一方或两方的检测来确定(决定、检测)身份(物理小区ID、波束ID等)。
在步骤S204中,终端装置1基于所决定(确定、检测)的身份,以第二副载波间隔(例如30kHz的副载波间隔)接收第一参考信号。该第一参考信号配置于针对第二副载波间隔(例如30kHz的副载波间隔)确定的资源元素。资源元素是指时间资源和/或频率资源。
在步骤S205中,终端装置1基于第一参考信号,解调(解码)第一重要***信息(30kHz的副载波间隔的***信息块(MIB))。
在步骤S206中,终端装置1基于第一参考信号,计算(测定)第一参考信号的参考信号接收功率(RSRP)。
需要说明的是,在步骤S206中,终端装置1可以报告(发送)针对基站装置3计算(测定)的第一参考信号的参考信号接收功率(RSRP)。
需要说明的是,终端装置1可以不执行步骤S205而执行步骤S206。
像这样,第二实施方式的终端装置1具备:第一接收部(PSS接收部112),以第一副载波间隔(例如,15kHz的副载波间隔)接收第一同步信号(PSS);第二接收部(SSS接收部113),以所述第一副载波间隔(例如,15kHz的副载波间隔)接收第二同步信号(SSS);检测部(ID检测部114),根据所述第一同步信号和/或所述第二同步信号检测身份;以及第三接收部(参考信号接收部115),基于所述身份,以与所述第一副载波间隔不同的第二副载波间隔(例如,30kHz的副载波间隔)接收第一参考信号,其中,所述第一参考信号配置于针对所述第二副载波间隔确定的时间资源和/或频率资源。
此外,所述终端装置1可以基于所述第一参考信号解调第一重要***信息(MIB)。
此外,所述终端装置1还可以具备:基于所述第一参考信号计算出第一参考信号接收功率(RSRP)的参考信号功率计算部(RSRP计算部116)。
此外,所述终端装置1可以将所述第一参考信号接收功率报告给基站装置3。
(第三实施方式)
接着,对第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除了第一同步信号(PSS)和第二同步信号(SSS)以外,还发送以规定的副载波间隔发送的第三同步信号(CommonSynchronization Signal:CSS)。在此,在前述的实施方式中以第一同步信号(PSS)为规定的副载波间隔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同步信号(PSS)和第二同步信号(SSS)以与用于数据的副载波间隔相同的副载波间隔进行发送。
图16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基站装置3和终端装置1的初始接入过程的一个示例的概略图。
终端装置1以从多个副载波间隔之中由规格书预先设定的(例如一个)副载波间隔进行CSS的检测。
第三同步信号(CSS)例如将Zadoff-Chu序列映射至副载波并进行发送,Zadoff-Chu序列的根索引可以用于给出用于第一同步信号(PSS)的发送的副载波间隔(例如30kHz)。
例如,可以通过根索引对表示“15”、“30”、“15、30”kHz这样的第一同步信号(PSS)的副载波间隔的候选和/或副载波间隔的索引进行表示。此外,还可以表示Zadoff-Chu序列的根索引和与使用Zadoff-Chu序列而生成的信号相乘的覆盖码(例如,阿达玛序列或M序列、PN序列、Gold序列等)和/或循环移位的索引为“15”、“30”、“15、30”kHz这样的第一同步信号(PSS)的副载波间隔的候选和/或副载波间隔。
根据第三同步信号(CSS)的根索引掌握第一同步信号(PSS)的副载波间隔,终端装置1以所掌握的副载波间隔(例如30kHz)接收第一同步信号(Primary SynchronizationSignal:PSS)。
此外,在根据第三同步信号(CSS)的根索引存在多个第一同步信号(PSS)的副载波间隔的候选的情况下,终端装置1可以以例如窄或者宽的副载波间隔进行第一同步信号(PSS)的检测。此外,可以根据终端装置1的能力进行第一同步信号(PSS)的检测。此外,可以以终端装置1所希望的副载波间隔(与终端装置1所希望的服务对应的副载波间隔)进行第一同步信号(PSS)的检测。
终端装置1基于第一同步信号的接收(PSS),进行第二同步信号(SSS)的检测。以与接收到第一同步信号的副载波间隔相同的副载波间隔(例如30kHz)接收第二同步信号(SSS)。此时,例如鉴定(执行)F1、F2、F3、以及F6。
终端装置1基于第二同步信号(SSS)的接收,检测能解码Essential systeminformation(至关重要的***信息)的参数(例如小区ID、波束ID等)。
此外,能独立通信的终端装置1可以不接收第三同步信号(CSS)。
在不接收第三同步信号(CSS)的情况下,第一同步信号(PSS)和第二同步信号(SSS)的副载波间隔可以进行盲检测。
此外,第三同步信号(CSS)可以不被发送,各副载波间隔中第一同步信号(PSS)和/或第二同步信号(SSS)的副载波间隔可以进行盲检测。
终端装置1可以根据例如终端装置1的能力进行第一同步信号(PSS)的检测。此外,可以以终端装置1所希望的副载波间隔(与终端装置1所希望的服务对应的副载波间隔)进行第一同步信号(PSS)的检测。
(第四实施方式)
在第四实施方式中,第三同步信号(CSS)为以任意的副载波间隔(例如15kHz、30kHz以及60kHz)发送的公共同步信号(CSS),对终端装置1以任意的副载波间隔检测第三同步信号(CSS)的情况的一个示例进行说明。
例如,根据终端装置1的能力进行第一同步信号(PSS)的检测。例如,终端装置1以终端装置1所希望的副载波间隔(与终端装置1所希望的服务对应的副载波间隔)进行第一同步信号(PSS)的检测。
需要说明的是,可以规定分别以任意的副载波间隔发送的同步信号的生成方法。任意的副载波间隔分别通过15×2的取幂(和/或15的整数倍)表示。
例如,一个第三同步信号(CSS)存在于在一个或多个无线帧内(频率/时间资源)确定的位置(例如,子帧编号、时隙编号和/或符号编号)。
例如,多个第三同步信号(CSS)可以存在于在一个或多个无线帧内确定的位置(例如,子帧编号、时隙编号和/或符号编号)。
第三同步信号(CSS)可以只是通过例如1个副载波(单音信号)进行发送。此外,第三同步信号(CSS)可以用于表示PSS是否存在。此外,第三同步信号(CSS)可以用于表示在任意的副载波间隔和/或时间位置(1个无线帧中的位置)中存在第二同步信号。
第一同步信号(PSS)为以例如基站装置3以任意的带域操作的副载波间隔(例如,15kHz或30kHz)发送的同步信号。终端装置1进行第一同步信号(PSS)的检测。
例如,终端装置1基于与各副载波间隔的每一个对应的峰值功率,以与最高的峰值功率对应的副载波间隔检测第一同步信号(PSS)。
例如,终端装置1基于第三同步信号(CSS)的检测,以根据规格书预先设定的副载波间隔检测第一同步信号(PSS)。
例如,终端装置1可以基于第三同步信号(CSS)的检测,在与用于第三同步信号(CSS)的发送的一个或多个无线帧相同的无线帧内确定的位置(例如,子帧编号、时隙编号和/或符号编号)中检测第一同步信号(PSS)。
供第一同步信号(PSS)发送的无线帧的索引和/或子帧的索引可以基于任意的副载波间隔。此外,CSS例如通过Zadoff-Chu序列给出。
若第一同步信号(PSS)的时间位置通过规格被固定,则除了F3、F4以外,也完成F5。
第二同步信号(SSS)可以通过Zadoff-Chu序列生成。此时,根据Zadoff-Chu序列的根索引检测能解码重要***信息的参数(例如,小区ID、波束ID等)。此外,第二同步信号(SSS)可以通过其他序列(例如,M序列、PN序列、阿达玛序列、Gold序列等)生成,此时的身份在移位寄存器的初始值和/或阿达玛序列的情况下,可以基于行编号。此外,第一同步信号(PSS)和第二同步信号(SSS)可以在一个无线帧内发送相同数量,也可以发送不同数量。对于第二同步信号(SSS),例如完成F1和/或F2,和/或F6。
(第五实施方式)
在第五实施方式中,第一同步信号(PSS)为以任意的副载波间隔(例如15kHz、30kHz以及60kHz)发送的共同同步信号,对以用于通过其无线资源进行通信的副载波间隔发送第二同步信号(SSS)的情况的一个示例进行说明。
图17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的基站装置3和终端装置1的初始接入过程的一个示例的概略图。
基站装置3以第一副载波间隔(例如15kHz的副载波间隔)按规定周期发送第一同步信号(PSS)。
此外,基站装置3按规定周期和/或时间位置,以第二副载波间隔(例如30kHz的副载波间隔)发送第二同步信号(SSS)。
终端装置1进行小区搜索(波束搜索),检测从基站装置3以规定周期发送的第一同步信号(PSS)。当终端装置1检测以第一副载波间隔发送的第一同步信号(PSS)时,获取与身份(物理小区ID、波束ID、参考信号ID等)相关的信息。当终端装置1获取与身份(物理小区ID、波束ID、参考信号ID等)相关的信息时,检测从基站装置3以规定周期发送的第二副载波间隔的第二同步信号(SSS)。
第一同步信号(PSS)例如将Zadoff-Chu序列映射至副载波并进行发送,Zadoff-Chu序列的根索引可以用于给出用于第二同步信号(SSS)的发送的副载波间隔(例如30kHz)或搜索的时间资源和/或频率资源。
例如,可以通过根索引对表示“15”、“30”、“15、30”kHz这样的第二同步信号(SSS)的副载波间隔的候选和/或副载波间隔的索引进行表示。此外,还可以表示Zadoff-Chu序列的根索引和与使用Zadoff-Chu序列而生成的信号相乘的覆盖码(例如,阿达玛序列或M序列、PN序列、Gold序列等)和/或循环移位的索引为“15”、“30”、“15、30”kHz这样的第二同步信号(SSS)的副载波间隔的候选和/或副载波间隔。
根据这样的构成,即使在使用不同的多个副载波间隔的副载波进行通信的情况下,终端装置1以及基站装置3也能高效地进行通信。
在本发明的一方案的基站装置3和/或终端装置1中进行动作的顺序也可以是为了实现本发明的一方案涉及的上述各实施方式、改进例中示出的功能而控制CPU(CentralProcessing Unit)等的程序(使计算机发挥功能的程序)。然后,这些通过各装置处理的信息在进行其处理时暂时存放在RAM(Random Access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中,之后储存在Flash ROM(Read Only Memory:只读存储器)等各种ROM、HDD(Hard Disk Drive:硬盘驱动器)中,根据需要由CPU进行读取、修改和写入。
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通过计算机来实现上述各实施方式、改进例中的终端装置1、基站装置3的一部分。在此情况下,可以通过将用于实现该控制功能的程序记录于计算机可读记录介质,并将记录于该记录介质的程序读入计算机***并执行来实现。
需要说明的是,此处所提到的“计算机***”是指内置于终端装置1或基站装置3的计算机***,采用包含OS、外设等硬件的计算机***。此外,“计算机可读记录介质”是指软盘、磁光盘、ROM、CD-ROM等可移动介质、内置于计算机***的硬盘等存储装置。
而且,“计算机可读记录介质”也可以包含:像经由互联网等网络或电话线路等通信线路来发送程序的情况下的通信线那样短时间内、动态地保存程序的记录介质;以及像作为该情况下的服务器、客户端的计算机***内部的易失性存储器那样保存程序固定时间的记录介质。此外,上述程序可以是用于实现上述功能的一部分的程序,进而也可以是能通过与已记录在计算机***中的程序进行组合来实现上述功能的程序。
此外,上述各实施方式、改进例中的基站装置3也能实现为由多个装置构成的集合体(装置组)。构成装置组的各装置可以具备上述各实施方式、改进例的基站装置3的各功能和/或各功能块的一部分和/或全部。作为装置组,具有基站装置3的所有各功能和/或各功能块即可。此外,上述实施方式的终端装置1也能与作为集合体的基站装置3进行通信。
此外,上述各实施方式、改进例中的基站装置3可以是EUTRAN(Evolved UniversalTerrestrial Radio Access Network:演进通用陆地无线接入网络)。此外,上述各实施方式、改进例中的基站装置3可以具有针对eNodeB的上位节点的功能的一部分和/或全部。
此外,既可以将上述各实施方式、改进例中的终端装置1、基站装置3的一部分或全部实现为典型地作为集成电路的LSI,也可以实现为芯片组。此外,上述各实施方式、改进例中的终端装置1、基站装置3的各功能块既可以单独地芯片化,也可以集成一部分或全部来芯片化。此外,集成电路化的方法并不限于LSI,也可以通过专用电路和/或通用处理器来实现。此外,在通过半导体技术的进步而出现代替LSI的集成电路化的技术的情况下,也可以使用基于该技术的集成电路。
此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改进例中,记载了作为通信装置的一个示例的终端装置,但本申请发明的一方案并不限定于此,也能被应用于设置在室内外的固定式和/或非可动式电子设备,例如AV设备、厨房设备、打扫/清洗设备、空调设备、办公设备、自动售卖机、汽车、自行车以及其他生活设备等终端装置或通信装置。
以上,作为本发明的一方案,参照附图对各实施方式、改进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具体构成并不限于各实施方式、改进例,也包含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的设计变更等。此外,本发明的一方案能在技术方案所示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更,将分别在不同的实施方式中公开的技术方案适当地组合而得到的实施方式也包含在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内。此外,还包含将作为上述各实施方式、改进例记载的要素的、起到同样效果的要素彼此置换而得到的构成。
例如,可以通过组合上述各实施方式、各改进例的一部分或全部来实现本发明的一方案。
(补充说明1)一种终端装置,具备:第一接收部,以第一副载波间隔接收第一同步信号;第二接收部,以所述第一副载波间隔接收第二同步信号;检测部,根据所述第一同步信号和/或所述第二同步信号检测身份;以及第三接收部,基于所述身份,以与所述第一副载波间隔不同的第二副载波间隔接收第一参考信号,其中,所述第一参考信号配置于针对所述第二副载波间隔确定的时间资源以及频率资源。
(补充说明2)根据(补充说明1)所述的终端装置,所述终端装置基于所述第一参考信号解调第一重要***信息。
(补充说明3)根据(补充说明1)所述的终端装置,所述终端装置还具备:参考信号功率计算部,基于所述第一参考信号计算出第一参考信号接收功率。
(补充说明4)根据(补充说明3)所述的终端装置,所述终端装置将所述第一参考信号接收功率报告给基站装置。
(补充说明5)一种用于终端装置的通信方法,以第一副载波间隔接收第一同步信号;以所述第一副载波间隔接收第二同步信号;根据所述第一同步信号和/或所述第二同步信号检测身份;以及基于所述身份,以与所述第一副载波间隔不同的第二副载波间隔接收第一参考信号,其中,所述第一参考信号配置于针对所述第二副载波间隔确定的时间资源以及频率资源。
(补充说明6)根据(补充说明5)所述的通信方法,基于所述第一参考信号解调第一重要***信息。
(补充说明7)根据(补充说明5)所述的通信方法,基于所述第一参考信号计算出第一参考信号接收功率。
(补充说明8)根据(补充说明7)所述的通信方法,将所述第一参考信号接收功率报告给基站装置。
(补充说明9)一种搭载于终端装置的集成电路,所述集成电路是用于发挥包含以下功能的一系列功能的集成电路,第一接收功能,以第一副载波间隔接收第一同步信号;第二接收功能,以所述第一副载波间隔接收第二同步信号;检测功能,根据所述第一同步信号和/或所述第二同步信号检测身份;以及第三接收功能,基于所述身份,以与所述第一副载波间隔不同的第二副载波间隔接收第一参考信号,其中,所述第一参考信号配置于针对所述第二副载波间隔确定的时间资源以及频率资源。
(补充说明10)根据(补充说明9)所述的集成电路,所述集成电路用于进一步发挥基于所述第一参考信号解调第一重要***信息的功能。
(补充说明11)根据(补充说明9)所述的集成电路,所述集成电路用于进一步发挥基于所述第一参考信号计算出第一参考信号接收功率的功能。
(补充说明12)根据(补充说明11)所述的集成电路,所述集成电路用于进一步发挥将所述第一参考信号接收功率报告给基站装置的功能。工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的一方案例如能用于通信***、通信设备(例如便携电话装置、基站装置、无线LAN装置或传感器设备)、集成电路(例如通信芯片)或程序等。
符号说明
1、1A、1B、1C 终端装置
3 基站装置
101 处理部
1011 无线资源控制部
1013 调度信息解释部
103 控制部
105 接收部
1051 解码部
1053 解调部
1055 解复用部
1057 无线接收部
1059 信道测定部
107 发送部
1071 编码部
1073 调制部
1075 复用部
1077 无线发送部
1079 上行链路参考信号生成部
109 收发天线部
110 RF部
111 A/D转换部
112 PSS接收部
113 SSS接收部
114 ID检测部
115 参考信号接收部
116 RSRP计算部
117 MIB检测部
301 处理部
3011 无线资源控制部
3013 调度部
303 控制部
305 接收部
3051 解码部
3053 解调部
3055 解复用部
3057 无线接收部
3059 信道测定部
307 发送部
3071 编码部
3073 调制部
3075 复用部
3077 无线发送部
3079 下行链路参考信号生成部
309 收发天线部

Claims (12)

1.一种终端装置,具备:
第一接收部,以第一副载波间隔接收第一同步信号;
第二接收部,以所述第一副载波间隔接收第二同步信号;
检测部,根据所述第一同步信号和/或所述第二同步信号检测身份;以及
第三接收部,基于所述身份,以与所述第一副载波间隔不同的第二副载波间隔接收第一参考信号,
其中,所述第一参考信号配置于针对所述第二副载波间隔确定的时间资源以及频率资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终端装置,其中,
所述终端装置基于所述第一参考信号解调第一重要***信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终端装置,其中,
所述终端装置还具备:参考信号功率计算部,基于所述第一参考信号计算出第一参考信号接收功率。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终端装置,其中,
所述终端装置将所述第一参考信号接收功率报告给基站装置。
5.一种通信方法,用于终端装置,
以第一副载波间隔接收第一同步信号;
以所述第一副载波间隔接收第二同步信号;
根据所述第一同步信号和/或所述第二同步信号检测身份;以及
基于所述身份,以与所述第一副载波间隔不同的第二副载波间隔接收第一参考信号,
其中,所述第一参考信号配置于针对所述第二副载波间隔确定的时间资源以及频率资源。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通信方法,其中,
基于所述第一参考信号解调第一重要***信息。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通信方法,其中,
基于所述第一参考信号计算出第一参考信号接收功率。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通信方法,其中,
将所述第一参考信号接收功率报告给基站装置。
9.一种集成电路,搭载于终端装置,所述集成电路是用于发挥包含以下功能的一系列功能的集成电路,
第一接收功能,以第一副载波间隔接收第一同步信号;
第二接收功能,以所述第一副载波间隔接收第二同步信号;
检测功能,根据所述第一同步信号和/或所述第二同步信号检测身份;以及
第三接收功能,基于所述身份,以与所述第一副载波间隔不同的第二副载波间隔接收第一参考信号,
其中,所述第一参考信号配置于针对所述第二副载波间隔确定的时间资源以及频率资源。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集成电路,其中,
所述集成电路用于进一步发挥:基于所述第一参考信号解调第一重要***信息的功能。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集成电路,其中,
所述集成电路用于进一步发挥:基于所述第一参考信号计算出第一参考信号接收功率的功能。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集成电路,其中,
所述集成电路用于进一步发挥:将所述第一参考信号接收功率报告给基站装置的功能。
CN201780046930.2A 2016-07-29 2017-07-11 终端装置、通信方法以及集成电路 Active CN10989197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149692 2016-07-29
JP2016149692 2016-07-29
PCT/JP2017/025293 WO2018021018A1 (ja) 2016-07-29 2017-07-11 端末装置、通信方法および集積回路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891971A true CN109891971A (zh) 2019-06-14
CN109891971B CN109891971B (zh) 2023-05-02

Family

ID=6101589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80046930.2A Active CN109891971B (zh) 2016-07-29 2017-07-11 终端装置、通信方法以及集成电路

Country Status (10)

Country Link
US (1) US11950228B2 (zh)
EP (2) EP3493621B1 (zh)
JP (3) JP6882291B2 (zh)
KR (1) KR102351999B1 (zh)
CN (1) CN109891971B (zh)
BR (1) BR112019001368A2 (zh)
CA (1) CA3031912A1 (zh)
MY (1) MY196664A (zh)
WO (1) WO2018021018A1 (zh)
ZA (1) ZA201900582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2083405A1 (zh) * 2020-10-19 2022-04-2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天线、信道状态信息传输方法和相关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314549B (zh) * 2016-09-29 2020-08-25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信号的传输方法及装置
CN108123782B (zh) * 2016-11-27 2020-11-06 上海朗帛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无线通信中的方法和装置
US10356734B2 (en) * 2016-11-30 2019-07-16 Qualcomm Incorporated Synchronization signal options for 5G/new radio
CN110710243B (zh) * 2017-08-10 2022-05-2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信号发送、接收方法及装置
US20190393980A1 (en) * 2018-06-22 2019-12-26 Mediatek Inc. Method for NR Radio Link Monitoring (RLM) and Evaluation Period Determination
US10833905B2 (en) * 2018-08-10 2020-11-10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Methods for UE-specific RS multiplexing
CN109863813B (zh) * 2019-01-10 2022-11-15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随机接入方法及装置
CN111465022B (zh) * 2019-01-18 2023-07-1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信号发送、接收方法及设备
US10868646B1 (en) * 2019-06-07 2020-12-15 Sprint Spectrum L.P. Selecting subcarrier spacing based on traffic type
US20220240201A1 (en) * 2021-01-28 2022-07-28 Qualcomm Incorporated Time gaps in synchronization signal blocks
US20240147544A1 (en) * 2021-05-28 2024-05-02 Qualcomm Incorporated Nr air-to-ground signaling enhancement for initial access with multiple numerologies or waveforms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209060A (zh) * 2006-01-20 2011-10-05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基站装置、移动台装置、发送方法及接收方法
CN103701733A (zh) * 2013-09-28 2014-04-02 河北工业大学 一种td-lte中继***频偏估计的方法
CN104685948A (zh) * 2012-09-27 2015-06-03 夏普株式会社 终端、通信方法以及集成电路
WO2016072497A1 (ja) * 2014-11-06 2016-05-12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基地局装置、端末装置および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116250B (zh) * 2005-02-09 2010-12-08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纠错编码装置以及纠错译码装置
US7965759B2 (en) * 2005-10-28 2011-06-21 Qualcomm Incorporated Synchronization codes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WO2010087646A2 (ko) * 2009-02-01 2010-08-05 엘지전자주식회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참조신호 전송 방법 및 장치
US9253651B2 (en) * 2009-05-01 2016-02-02 Qualcom Incorporated Transmission and detection of overhead channels and signals in a wireless network
ES2943309T3 (es) * 2011-08-12 2023-06-12 Interdigital Patent Holdings Inc Configuración de señal de referencia para portadoras de extensión y segmentos de portadora
US9144045B2 (en) * 2011-10-06 2015-09-22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Time and frequency synchronization
JP2014072759A (ja) 2012-09-28 2014-04-21 Fujitsu Mobile Communications Ltd 制御プログラム、無線端末装置及び制御方法
JP2014143606A (ja) 2013-01-24 2014-08-07 Ntt Docomo Inc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無線通信方法、無線基地局及びユーザ端末
JP6568058B2 (ja) 2014-05-30 2019-08-28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端末装置、基地局装置および通信方法
US10212620B2 (en) * 2014-09-12 2019-02-19 Sharp Kabushiki Kaisha Base Station apparatus and terminal apparatus
JP6308559B2 (ja) 2015-02-13 2018-04-11 日本電信電話株式会社 正常性確認システム、監視装置、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CN107836129B (zh) 2015-07-06 2020-04-1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传输的方法、无线网络设备和通信***
US20180270717A1 (en) * 2015-09-24 2018-09-20 Ntt Docomo, Inc. Radio base station, and user equipment
JP2019057746A (ja) 2016-02-04 2019-04-11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端末装置および通信方法
US10638474B2 (en) * 2016-04-21 2020-04-28 Qualcomm Incorporated Different numerology for signal transmission
WO2018008916A2 (ko) * 2016-07-02 2018-01-11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하향링크 신호 수신 방법 및 사용자기기와, 하향링크 신호 전송 방법 및 기지국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209060A (zh) * 2006-01-20 2011-10-05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基站装置、移动台装置、发送方法及接收方法
CN104685948A (zh) * 2012-09-27 2015-06-03 夏普株式会社 终端、通信方法以及集成电路
CN103701733A (zh) * 2013-09-28 2014-04-02 河北工业大学 一种td-lte中继***频偏估计的方法
WO2016072497A1 (ja) * 2014-11-06 2016-05-12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基地局装置、端末装置および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HUAWEI等: "R1-156462 "NB-IOT - downlink physical layer concept description"", 《3GPP TSG_RAN\WG1_RL1》 *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2083405A1 (zh) * 2020-10-19 2022-04-2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天线、信道状态信息传输方法和相关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7427735B2 (ja) 2024-02-05
JP7140878B2 (ja) 2022-09-21
KR20190036522A (ko) 2019-04-04
CN109891971B (zh) 2023-05-02
EP3493621A1 (en) 2019-06-05
WO2018021018A1 (ja) 2018-02-01
JP2022168124A (ja) 2022-11-04
EP3493621B1 (en) 2021-07-07
KR102351999B1 (ko) 2022-01-18
JP6882291B2 (ja) 2021-06-02
JPWO2018021018A1 (ja) 2019-05-09
US11950228B2 (en) 2024-04-02
EP3927072A1 (en) 2021-12-22
JP2021121127A (ja) 2021-08-19
CA3031912A1 (en) 2018-02-01
ZA201900582B (en) 2020-05-27
BR112019001368A2 (pt) 2019-04-30
MY196664A (en) 2023-04-28
EP3493621A4 (en) 2020-04-08
US20190166612A1 (en) 2019-05-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240015709A1 (en) Terminal device, base station device, and communication method for communicating according to a determined subcarrier spacing
JP7427735B2 (ja) 端末装置、基地局装置、および通信方法
US20200413380A1 (en) Terminal device, base station device, and communication method
EP3413647B1 (en) Terminal device, base station device, and communication method
EP3413648B1 (en) Terminal device, base station device, and communications method
EP3439395B1 (en) Terminal device, base station and communication method
EP3379875B1 (en) Mapping ressources for a second tti mode in a terminal device
EP3500013A1 (en) Communication device,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program
EP3410795A1 (en) Terminal device, base station device and communication method
JPWO2017195483A1 (ja) 基地局装置、端末装置、方法及び記憶媒体
EP3457786B1 (en) Terminal device, base station device,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integrated circuit
WO2017195479A1 (ja) 端末装置、基地局装置、通信方法
EP3457806B1 (en) Efficient communications using a short tti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31211

Address after: Japan's Osaka City. Sakai Sakai district town 1 times

Patentee after: Sharp Corp.

Address before: Japan's Osaka City. Sakai Sakai district town 1 times

Patentee before: Sharp Corp.

Patentee before: FG Innovation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