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780634A - 空调 - Google Patents

空调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780634A
CN109780634A CN201811353295.5A CN201811353295A CN109780634A CN 109780634 A CN109780634 A CN 109780634A CN 201811353295 A CN201811353295 A CN 201811353295A CN 109780634 A CN109780634 A CN 10978063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outdoor
door
conditioning
air do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1353295.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朴朱炫
田一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yungdong Navie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Kyungdong Navie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KR1020170151788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KR102216718B1/ko
Priority claimed from KR1020170153717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KR102185231B1/ko
Application filed by Kyungdong Navien Co Ltd filed Critical Kyungdong Navien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978063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78063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Air-Flow Control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利用简单的结构转换流入空调的室内空气与室外空气的流路的空调。用于实现此目的空调包括:主体部以及空气导入部,其中,主体部包括:主体部和空气导入部,其中,主体部包括:除湿转子,通过旋转而交替通过第一区域及第二区域并吸附水分或释放吸附的水分;第一空间部和第二空间部,分别位于作为通过第二区域的空气流路的一侧的室内侧和作为另一侧的室外侧;第三空间部和第四空间部,分别位于作为通过第一区域的空气流路的一侧的室内侧和作为另一侧的室外侧,空气导入部包括:风门,引导从室内流入的室内空气向独立的两条空气流路中的任意一条流动,引导从室内外流入的室外空气向独立的两条空气流路中的另一条流动。

Description

空调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空调,尤其涉及一种配备有用于转换空气流路方向的风门的空调。
背景技术
通常,空调是根据用户的需求调节室内温度和湿度,或者对室内空气进行换气而保持室内舒适的装置。
近来,正在开发通过在空调附加除湿、加湿、制冷、加热、空气净化、换气等多种功能,从而能够根据用户的选择符合季节变化地使室内空气维持于舒适的状态的技术。
作为现有的空调技术,韩国授权专利第10-1782838中公开了“空调及其控制方法”。
上述现有技术的空调包括:第一空气流路,两端与室内连接;第二空气流路,两端与室外连接;除湿转子,包括配备于所述第一空气流路上的第一区域及配备于所述第二空气流路上的第二区域。
在所述空调运行除湿模式的情况下,室内空气中所包含的湿气在除湿转子的第一区域被吸附,被吸附的所述湿气释放到由于除湿转子旋转而在第二区域通过第二区域的空气中。
在这种情况下,布置为通过所述第一区域的空气与通过第二区域的空气的流动方向相同,因此存在除湿效率降低的问题。
参照图1,对这样的问题进行详细说明。
在第一空气流路1流动的室内空气经过除湿转子3的第一区域3a的一侧面A而依次通过另一侧面C。从而,被包含于室内空气中的湿气在一侧面A 被大量吸附,在另一侧面C被少量吸附。
同上所述,大量吸附了湿气的除湿转子3的一侧面A旋转而位于第二区域3b的B点,少量吸附了湿气的除湿转子3的另一侧面C位于第二区域3b 的D点。
在此状态下,在第二空气流路2流动的室外空气通过吸附了大量湿气的第二区域3b的一侧面B而湿度升高之后,若通过第二区域3b的另一侧面D,则由于上述升高的湿度导致吸附于第二区域3b的另一侧面D的湿气释放至通过第二区域3b的另一侧面D的空气中的比例减小,从而导致再生效率降低。之后,若除湿转子3进一步旋转,则在第二区域3b的另一侧面D中未释放至空气而残存的湿气位于第一区域3a的另一侧面C,因此将在第一空气流路1流动的室内空气的湿气去除的效率降低。
并且,在空调运行换气模式的情况下,存在全热交换的效率降低的问题。即,若在冬季运行换气模式,则室内的温暖的空气通过第一空气流路1排出至室外,室外寒冷的空气通过第二空气流路2流入室内。在这种情况下,随着室内空气通过第一区域3a,一侧面A的温度大幅升高,相反地,另一侧面 C的温度相对少地升高。在此状态下,若除湿转子3旋转而使温度大幅升高的一侧面位于B位置,温度少量升高的另一侧面位于D位置,则室外的寒冷的空气在第二空气流路2流动而首先接触于B位置的一侧面,进而温度上升一定程度,然而在流入室内之前需要通过温度相对少地升高的另一侧面D,因此从室内空气到室外空气的热传递效率降低。
并且,在上述的现有技术的空调中,包括将第一空气流路及第二空气流路的流路方向转换的流路转换部。
若所述流路转换部配备于空调,则需要配备连接于第一空气流路及第二空气流路的连接部以及用于转换空气流路的方向的风门,若在空调内部配备如上所述的多个连接部及风门,则存在空调的结构复杂且装置变大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出,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利用简单的结构转换流入空调的室内空气与室外空气的流路的空调。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通过将流入室内空气及室外空气的空气导入部一体地配备于主体部的一侧而能够简化结构的空调。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减小用于驱动转换室内空气与室外空气的流路的风门的驱动部的负荷并缩短流路转换时间的空调。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使通过除湿转子的室内空气与室外空气形成对流而能够提高效率的空调。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使通过除湿转子的空气形成对流并使尺寸小型化的空调。
用于实现上述目的的本发明的空调包括:主体部和空气导入部,其中,所述主体部包括:除湿转子,通过旋转而交替通过第一区域及第二区域并吸附水分或释放吸附的所述水分;第一空间部和第二空间部,分别位于作为通过所述第二区域的空气流路的一侧的室内侧和作为另一侧的室外侧;第三空间部和第四空间部,分别位于作为通过所述第一区域的空气流路的一侧的室内侧和作为另一侧的室外侧,其中,所述空气导入部包括:风门,引导从室内流入的室内空气向独立的两条空气流路中的任意一条流动,引导从室内外流入的室外空气向独立的两条所述空气流路中的另一条流动。
所述空气导入部可以在所述主体部的一侧隔着分隔壁而配备。
所述风门可以将所述空气导入部的内部空间分割为所述独立的两条空气流路,并且以旋转轴为中心旋转,从而引导所述室内空气及室外空气分别向所述独立的两条空气流路中的任意一条及另一条流动。
以所述风门的旋转轴为中心,在上下左右可以分别配备有第一风门部件、第二风门部件、第三风门部件及第四风门部件,所述风门的两侧端分别接触于第一风门部件及第二风门部件,从而阻断空气在以所述风门为基准划分的空气导入部的内部空间之间流动,所述风门旋转而使所述风门的两侧端分别接触于所述第三风门部件及第四风门部件,从而阻断空气在以所述风门为基准划分的空气导入部的内部空间之间流动。
所述第三风门部件可以包括:风门接触部,与所述风门的一侧端接触;空气阻断部,从所述风门接触部的端部以曲折的形状延伸而阻断通过所述室内流入口流入的空气,其中,所述第四风门部件包括:风门接触部,与所述风门的另一侧端接触;空气阻断部,从所述风门接触部的端部以曲折的形状延伸而阻断通过所述室外流入口流入的空气。
所述第三风门部件的空气阻断部可以从所述第三风门部件的风门接触部的端部向上或向下延伸,所述第四风门部件的空气阻断部从所述第四风门部件的风门接触部的端部向与所述第三风门部件的空气阻断部上下相反的方向延伸。
在阻断所述主体部与空气导入部之间的分隔壁,可以在对应于所述第一空间部的部分形成有使所述空气导入部的空气流路与第一空间部连通的第一开口部,在对应于所述第四空间部的部分形成有使所述空气导入部的空气流路与第四空间部连通的第二开口部。
所述风门可以设定于第一位置,使得通过室内流入口流入的室内空气通过所述第一开口部向所述第一空间部流动,并使通过室外流入口流入的室外空气通过所述第二开口部向所述第四空间部流动,或者,
所述风门设定于第二位置,使得通过所述室内流入口流入的室内空气通过所述第二开口部向所述第四空间部流动,并使通过所述室外流入口流入的室外空气通过所述第一开口部向所述第一空间部流动。
所述风门可以包括:室内侧风门,引导通过室内流入口流入的室内空气及通过室外流入口流入的室外空气中的任意一个在所述独立的两条空气流路中的任意一条流动;室外侧风门,引导所述室内空气及室外空气中的另一个在所述独立的两条空气流路中的另一条流动。
所述室内侧风门及室外侧风门分别铰链结合于将所述空气导入部的内部空间上下划分的连接部件的两侧端部,若所述室内侧风门以所述室内侧风门的铰链为旋转中心旋转至第一位置及第二位置中的一个位置,则使所述室内空气向所述连接部件的上部空间及下部空间中的一个流动,若所述室外侧风门以所述室外侧风门的铰链为旋转中心旋转至所述第一位置及第二位置中的一个位置,则使所述室外空气向所述连接部件的上部空间及下部空间中的一个流动。
可以配备有分别用于在所述室内侧风门及室外侧风门旋转的情况下限制上下旋转角度的旋转限制部件。
在阻断所述主体部与空气导入部之间的分隔壁,可以在对应于所述第三空间部的部分形成有使所述空气导入部的空气流路与第三空间部连通的第一开口部,在对应于所述第二空间部的部分形成有使所述空气导入部的空气流路与第二空间部连通的第二开口部。
所述风门和室外侧风门可以设定于第一位置,使得通过室内流入口流入的室内空气通过所述第一开口部向所述第三空间部流动,并使通过室外流入口流入的室外空气通过所述第二开口部向所述第二空间部流动,或者,所述风门和室外侧风门设定于第二位置,使得通过所述室内流入口流入的室内空气通过所述第二开口部向所述第二空间部流动,并使通过所述室外流入口流入的室外空气通过所述第一开口部向所述第三空间部流动。
所述第一空间部可以层叠于第三空间部的上部,所述第二空间部层叠于第四空间部的上部。
可以通过所述第一区域的空气及通过所述第二区域的空气形成以具有高度差的方式向相反方向流动的对流。
本发明的空调包括:两条空气流路,使第一空气与第二空气相互独立地流动;第一风门,引导所述第一空气及第二空气中的任意一个在独立的所述两条空气流路中的任意一条流动;第二风门,引导所述第一空气及第二空气中的另一个在独立的所述两条空气流路中的另一条流动。
所述第一风门可以铰链结合于一侧的旋转轴而旋转,从而引导所述第一空气及第二空气中的所述任意一个向所述两条空气流路中的所述任意一条流动,所述第二风门铰链结合于一侧的旋转轴而旋转,从而引导所述第一空气及第二空气中的所述另一个向两条所述空气流路中的所述另一条流动,所述空调配备有连接所述第一风门的旋转轴与所述第二风门的旋转轴之间的连接部件。
在此情况下,两条所述空气流路可以隔着所述连接部件而形成于一侧及另一侧。
根据本发明,能够利用简单的结构转换流入空调的室内空气与室外空气的流路的空调。
并且,将流入室内空气及室外空气的空气导入部一体地配备于主体部的一侧,并在空气导入部的内部配备风门,从而能够简化空调的结构。
并且,在室内侧及室外侧分别配备风门,从而能够减小用于驱动转换室内空气与室外空气流路的风门的驱动部的负荷,并且可以缩短流路转换时间。
并且,使通过除湿转子的室内空气与室外空气形成对流而能够提高空调的效率。
并且,能够使通过除湿转子的空气形成对流并使除湿转子前后的空间形成为层叠结构而小型化空调的尺寸。
并且,使空气通过主体部与空气导入部之间的开口部流动,从而能够最小化空气流路的路径,进而最小化空气流动时的静压损失,从而能够减小送风机的负荷,从而降低功耗。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现有的除湿转子中的空气流动的图。
图2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空调的构成的图。
图3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空调的立体图。
图4是在图3的空调中切开空气导入部的立体图。
图5是示出图3的空调中的空气导入部的风门旋转的状态的剖面图。
图6是图3的A-A剖面图。
图7是图3的B-B剖面图。
图8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空调的立体图。
图9是在图8的空调中切开空气导入部的立体图。
图10是示出图8的空调中的空气导入部的风门旋转的状态的剖面图。
图11是图8的C-C剖面图。
图12是图8的D-D剖面图。
图13是示出结合第一实施例的主体部与第二实施例的空气导入部的实施例的图。
图14是示出根据另一实施例的空气导入部的结构的图。
符号说明
100、200:空调 101、201、301:室内流入口
102、202:室内排出口 103、203、303:室外流入口
104、204:室外排出口 110、210:主体部
111、211:第一空间部 112、212:第二空间部
113、213:第三空间部 114、214:第四空间部
121、221:除湿转子 121a、221a:第一区域
121b、221b:第二区域 122、222:第一热交换器
123、223:第二热交换器 130、230:分隔壁
141、241:第一送风机 142、242:第二送风机
150、250、350:空气导入部 150a、250a、350a:第一空气导入空间
150b、250b、350b:第二空气导入空间
150c、250c、350c:第三空气导入空间
150d、250d、350d:第四空气导入空间
151、251、351:风门 152、352:第一风门部件
153、353:第二风门部件 154、354:第三风门部件
154a、155a、354a、355a:风门接触部
154b、155b、354b、355b:空气阻断部
254a、255a:第一旋转限制部件 254b、255b第二旋转限制部件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空调进行详细说明。
<第一实施例>
参照图2至图7,对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空调的构成进行说明。
参照图2,本发明的空调100包括:主体部110,其内部配备有除湿转子 121、第一热交换器122和第二热交换器123;以及空气导入部150,配备于所述主体部110的一侧而使室内空气和室外空气流入。
在所述空气导入部150的一侧面配备有使室内空气(第一空气)流入的室内流入口101,在所述空气导入部150的另一侧面配备有使室外空气(第二空气)流入的室外流入口103。
在所述主体部110的一侧面配备有用于将空气排出至室内的室内排出口 102,在所述主体部110的另一侧面配备有用于将空气排出至室外的室外排出口104。
在所述主体部110的内部配备有除湿转子121,所述除湿转子121通过旋转交替地通过第一区域121a及第二区域121b并吸收水分或者释放吸收的所述水分。在所述除湿转子121配备有用于在其内部吸附水分的吸附件。
在除湿模式下,位于第一区域121a的吸附件吸附通过第一区域121a的室内空气中所含有的水分。若吸附了所述水分的吸附件旋转而位于第二区域 121b,则将水分释放至通过第二区域121b的空气中,从而对室内空气进行除湿。
所述除湿转子121借助驱动部(未图示)以配备于中央的轴为中心进行旋转。
在这种情况下,通过第一区域121a的空气与通过第二区域121b的空气形成对流。在此,对流表示空气向彼此相反的方向流动的状态。如上所述,若通过除湿转子121的空气形成对流,则提高除湿效率及全热交换效率,下文将对其理由进行说明。
在所述主体部110配备有对通过第一区域121a及第二区域121b的空气进行加热或冷却的热泵。
所述热泵包括:压缩机126,将制冷剂压缩为高温高压的气态制冷剂;第一热交换器122(加热时)或者第二热交换器123(除湿/制冷时),将在所述压缩机126中压缩的制冷剂冷凝成中温高压的液态制冷剂;膨胀阀124,将在第一热交换器122或第二热交换器123冷凝的制冷剂减压为低温低压的制冷剂;第二热交换器123(加热时)或者第一热交换器122(制冷时),将在所述膨胀阀124减压的制冷剂蒸发为低温低压的气态制冷剂;四通阀125,设置于所述压缩机126的出口侧,进而在制冷及加热时转换制冷剂的流动方向。所述第一热交换器122及第二热交换器123以冷凝器及蒸发器的方式交替地工作。
为了吸入所述室内空气或室外空气而配备有第一送风机141及第二送风机142。
在所述第一送风机141与除湿转子121的第一区域121a之间可以配备有将水分供应至向室内流动的空气的水分供应部145。所述水分供应部145可以构成为浸渍于填充在水槽的水中,进而空气通过吸附了水分的加湿过滤器,从而提高湿度。通过所述水分供应部145能够实现加湿量的调节。
在所述室内空气及室外空气所流动的空气流路上可以配备有用于过滤空气中所包含的异物的多个过滤器126a、126b、126c。
参照图3,对主体部110的构成进行说明。
所述主体部110的内部空间中,第一空间部至第四空间部111、112、113、 114构成两层的六面体层叠结构,并且被外部盖135包围。
所述第一空间部111及第二空间部112将所述除湿转子121的第二区域 121b置于中间,并且分别位于作为通过第二区域121b的空气流路的一侧的室内侧及室外侧。所述第三空间部113及第四空间部114将所述除湿转子121 的第一区域121a(图6)置于中间,并且分别位于作为通过第一区域121a的空气流路的一侧的室内侧及室外侧。
所述第一空间部111及第二空间部112位于主体部110的上部,在所述第一空间部111的下部以层叠结构布置有第三空间部113,在所述第二空间部 112的下部以层叠结构布置有第四空间部114。
所述第一空间部111与第三空间部113被第一分离板131划分,所述第二空间部112与第四空间部114被第二分离板132划分,所述第一空间部111 与第二空间部112被第三分离板133划分,所述第三空间部113与第四空间部114被第四分离板134(图7)划分。
所述第一区域121a位于主体部110的下部,第二区域121b位于主体部 110的上部,所述第一区域121a与第二区域121b在空间上相互分离且不连通。
所述第一热交换器122(图6)配备于第四空间部114配备于第四空间部 114而对朝向第一区域121a流动的空气进行加热或冷却。所述第二热交换器 123配备于第一空间部111而对朝向第二区域121b流动的空气进行加热或冷却。
所述第一送风机141配备于第三空间部113,以从室内流入口101吸入室内空气,进而使其通过室内排出口102向室内流动,或者从室外流入口103 吸入室外空气,进而使其通过室内排出口102向室内流动。在所述第一送风机141中,使空气流入的入口连通于第三空间部113,使空气排出的出口连接于室内排出口102。
所述第二送风机142配备于第二空间部112,以从室内流入口101吸入室内空气,进而使其通过室外排出口104向室外流动,或者从室外流入口103 吸入室外空气,进而使其通过室外排出口104向室外流动。在所述第二送风机142中,使空气流入的入口连通于第二空间部112,使空气排出的出口连接于室外排出口104。
如上所述,所述第一送风机141及第二送风机142可以分别配备于具有台阶的互不相同的高度的第三空间部113及第二空间部112。
在所述第三空间部113还可以配备有用于冷却向室内排出的空气的冷却器。
为了划分所述主体部110与空气导入部150之间而配备有分隔壁130。所述空气导入部150以分隔壁130为交界一体地配备于主体部110的一侧面。
在所述分隔壁130形成有第一开口部130a及第二开口部130b(图6),从而使空气导入部150的内部空间与第一空间部111通过所述第一开口部 130a连通,并使空气导入部150的内部空间与第四空间部114通过所述第二开口部130b连通。并且,空气导入部150的内部空间与第二空间部112之间、空气导入部150的内部空间与第三空间部113之间分别被所述分隔壁130阻断。所述第一开口部130a及第二开口部130b以在分隔壁130分别连通于第一空间部111及第四空间部114的方式形成于对角线方向的位置。
在作为所述空气导入部150的一侧面的室内侧配备有室内流入口101,在作为所述空气导入部150的另一侧面的室外侧配备有室外流入口103。
所述室内流入口101配备于与所述第一空间部111及第三空间部113相邻的室内侧而使室内空气流入。所述室外流入口103配备于与所述第二空间部112及第四空间部114相邻的室外侧而使室外空气流入。在所述室内流入口101可以配备有风门(未图示)以使室内空气流入或阻断室内空气流入。并且,在室外流入口103也可以配备有风门(未图示)以使室外空气流入或阻断室外空气流入。
根据如上所述的构成,通过除湿转子121的室内空气与室外空气形成对流,从而能够提高除湿效率及全热交换效率。并且,通过将主体部110构成为六面体,并将第一空间部至第四空间部111、112、113、114构成为层叠结构,能够使空调的尺寸小型化。并且,在主体部与空气导入部之间通过开口部130a、130b使空气流动,从而能够最小化空气流路的路径,进而最小化空气流动时的静压损失。
并且,第一开口部130a及第二开口部130b在分隔壁130形成于具有台阶的位置,第一送风机141及第二送风机142分别配备于具有台阶的空间部 113、112,除湿转子121的第一区域121a及第二区域121b也配备为具有台阶,从而能够使空调的尺寸小型化,同时还能够形成对流。并且,通过最小化室内空气及室外空气的空气流路的路径,可以使空气流动时的静压损失最小化,并且能够减小送风机的负荷,进而较小功耗。
参照图4对空气导入部150的构成进行说明。
在空气导入部150的内部空间,从所述室内流入口101流入的室内空气所流动的空气流路与从所述室外流入口103流入的室外空气所流动的空气流路以风门(Damper)151为交界形成相互分离的空间,从而使室内空气与室外空气独立地流动。
在如上所述地形成两个空气流路的情况下,可以构成为配备有风门151 以引导室外空气分别在上述独立的空气流路流动。
所述风门151是板形状,配备为能够以旋转轴151a为中心进行旋转,在换气模式下,如图5的(a)所示,风门151设定为呈竖直方向的第一位置,在除湿模式下,如图5的(b)所示,风门151设定为呈水平方向的第二位置,从而转换空气流路的方向。
在所述风门151处于第一位置的情况下,与风门151的两侧端部接触的第一风门部件152及第二风门部件153分别配备于旋转轴151a的上侧及下侧。
并且,在所述风门151处于第二位置的情况下,与风门151的两侧端部接触的第三风门部件154及第四风门部件155分别配备于旋转轴151a的左侧及右侧。
所述第一风门部件152及第二风门部件153的剖面大致形成为U字形状,并且以将通过旋转轴151a的水平线为基准上下对称的方式结合于外部盖156 及分隔壁130。
所述第三风门部件154配备于室内空气所流入的一侧,并包括:风门接触部154a,当所述风门151处于水平方向时,与风门151的一侧端接触;以及空气阻断部154b,在所述风门接触部154a的端部以曲折的形状沿向上倾斜的方向延伸,进而阻断通过所述室内流入口101流入的空气。所述风门接触部154a的端部向下曲折,从而能够与风门151接触。
所述空气阻断部154b配备为堵住空气导入部150的室内侧内部空间的上部,因此从室内流入口101流入的室内空气被空气阻断部154b阻挡,进而向形成于空气阻断部154b下部的第一空气导入空间150a流动。
所述第四风门部件155配备于室外空气所流入的一侧,并包括:风门接触部155a,当所述风门151处于水平方向时,与风门151的另一侧端接触;以及空气阻断部155b,在所述风门接触部155a的室外侧端部以曲折的形状沿向下延伸,进而阻断通过所述室外流入口103流入的空气。所述风门接触部 155a的端部向上曲折,以能够与风门151接触。
所述空气阻断部155b配备为堵住空气导入部150的室外侧内部空间的下部,因此从室外流入口103流入的室外空气被空气阻断部155b阻挡,进而向形成于空气阻断部155b的上部的第三空气导入空间150c流动。
所述第三风门部件154的空气阻断部154b与所述第四风门部件155的空气阻断部155b从各个风门接触部154a、155a向上下相反方向延伸。
当所述风门151如图4所示地处于竖直方向时,以风门接触部154a为基准,下部的空间成为第一空气导入空间150a,上部的空间成为第二空气导入空间150b。并且,以风门接触部155a为基准,上部的空间成为第三空气导入空间150c,下部的空间成为第四空气导入空间150d。
所述风门151的两侧端部利用诸如橡胶等弹性材质构成,从而当与所述第一风门部件152、第二风门部件153、第三风门部件154及第四风门部件 155的对应的端部接触时阻断空气流动。
根据如上所述的构成,将流入室内空气及室外空气的空气导入部一体地配备于主体部的一侧,从而能够简化空调的结构。并且,通过在空气导入部内部配备能够转换室内空气与室外空气的流路的风门,从而能够通过简单的结构实现包括湿气及换气的空调的多种功能。
参照图5至图7,对根据利用如上所述的构成形成的第一实施例的空调 100运行换气模式的情况下的操作进行说明。
在换气模式下,如图5的(a)所示,风门151设定于第一位置。在此状态下,运行第一送风机141及第二送风机142。
若运行所述第二送风机142,则如图5的(a)所示,流入室内流入口101 的室内空气被空气阻断部154b引导而流入第一空气导入空间150a,之后向上流入第二空气导入空间150b,然后流动方向转换90度而沿(+)X轴方向流动,进而通过第一开口部130a向第一空间部111流动。如图6所示,向所述第一空间部111流动的室内空气的流动方向转换90度而沿从室内朝向室外的 (+)Y轴方向流动,从而在通过除湿转子121的第二区域121b之后向第二空间部112流动。如图7所示,所述第二空间部112的室内空气通过第二送风机142及室外排出口104向室外排出。
若运行所述第一送风机141,则如图5的(a)所示,流入室外流入口103 的室外空气被空气阻断部155b引导而流入第三空气导入空间150c,之后向下流入第四空气导入空间150d,然后流动方向转换90度而沿(+)X轴方向流动,进而通过第二开口部130b向第四空间部114流动。如图6所示,向所述第四空间部114流动的室外空气的流动方向转换90度而沿从室外朝向室内的(-)Y 轴方向流动,从而在通过除湿转子121的第一区域121a之后向第三空间部113 流动。如图7所示,所述第三空间部113的室外空气通过第一送风机141及室内排出口102流入室内。
通过如上所述的过程执行使室内空气向室外排出且室外空气流入室内的换气模式。在这种情况下,如图6所示,通过第一区域121a的空气与通过第二区域121b的空气形成彼此相反方向的对流,因此能够提高换气时室内空气与室外空气之间的全热交换的效率。
即,若在冬季运行换气模式,则随着室内空气通过第二区域121b,第一空间部114的一侧面A的温度由于从室内空气接收热量而大幅升高,相反,第二空间部112的另一侧面C的温度相对少地升高。在此状态下,若除湿转子121旋转而使温度大幅升高的一侧面A位于第三空间部113的B点,且温度少量升高的另一侧面C位于第四空间部114的D点,则室外的寒冷的空气首先接触到位于第四空间部114的第一区域121a的另一侧面D,进而使温度略微上升,然后,在流入室内之前通过温度大幅升高的位于第三空间部113 的一侧面B,并接收室内空气中所包含的大量的热,从而提高全热交换的效率。
在除湿模式下,如图5的(b)所示,风门151设定为第二位置。在此状态下,运行第一送风机141及第二送风机142。
若运行所述第一送风机141,则如图5的(b)所示,流入室内流入口101 的室内空气被空气阻断部154b引导而流入第一空气导入空间150a,之后被风门151沿作为(+)Y轴方向的水平方向引导而向第四空气导入空间150d流动。所述第四空气导入空间150d的空气的流动方向转换90度而沿(+)X轴方向流动,进而通过第二开口部130b向第四空间部114流动。如图6所示,向所述第四空间部114流动的室内空气的流动方向转换90度而沿从室外朝向室内的 (-)Y轴方向流动,从而在通过除湿转子121的第一区域121a之后向第三空间部113流动。如图7所示,所述第三空间部113的室内空气通过第一送风机141及室内排出口102向室内排出。室内空气通过如上所述的过程通过第一区域121a,且被包含于室内空气中的水分被吸附而实现除湿。在这种情况下,可以构成为室内空气被配备于第一区域121a的前端的第一热交换器122 冷却之后通过第一区域121a。
若运行所述第二送风机142,则如图5的(b)所示,流入室外流入口103 的室外空气被空气阻断部155b引导而流入第三空气导入空间150c,之后被风门151沿作为(-)Y轴方向的水平方向引导而向第二空气导入空间150b流动。所述第二空气导入空间150b的空气的流动方向转换90度而沿(+)X轴方向流动,进而通过第一开口部130a向第一空间部111流动。如图6所示,向所述第一空间部111流动的室内空气的流动方向转换90度而沿从室内朝向室外的 (+)Y轴方向流动,从而在通过除湿转子121的第二区域121b之后向第二空间部112流动。如图7所示,所述第二空间部112的室外空气通过第二送风机142及室外排出口104向室外排出。在这种情况下,室外空气被配备于第二区域121b的前端的第二热交换器123加热之后通过第二区域121b,从而将吸附于除湿转子121的室内空气的水分释放至室外,从而使除湿转子121 再生。
通过如上所述的过程执行除湿模式。在这种情况下,如图6所示,通过第一区域121a的空气与通过第二区域121b的空气形成彼此相反方向的对流,因此能够提高除湿效率。
即,室内空气穿过除湿转子121的第一区域121a的一侧面D而依次通过另一侧面B。从而,被包含于室内空气中的湿气在一侧面D被大量吸附,并且在另一侧面B被少量吸附。如上所述地吸附了大量湿气的除湿转子121 的一侧面D旋转而位于第二区域121b的C点,吸附了少量湿气的除湿转子 121的另一侧面B位于第二区域121b的A点。在此状态下,即使室外空气通过吸附了少量湿气的第二区域121b的另一侧面A,湿气仅略微增加,之后通过吸附了大量湿气的除湿转子121的一侧面C而能够去除大量的湿气。因此,提高除湿效率。
<第二实施例>
参照图8至图12,对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空调的构成进行说明。
参照图8,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空调200与第一实施例相同之处在于:主体部210与空气导入部250在之间置有分隔壁230而结合为一体,所述主体部210的内部空间是由第一空间部至第四空间部211、212、213、 214层叠的结构的六面体,并且被外部盖235包围。
以下,以与第一实施例相比具有差异的构成为中心进行说明,并省略针对其余相同的构成的详细说明。
用于将流入空调200内部的室内空气或室外空气排出至室内的室内排出口202配备为与第一空间部211连通,用于将流入空调200内部的室内空气或室外空气排出至室外的室外排出口204配备为与第四空间部214连通。
在阻断所述主体部210与空气导入部250之间的分隔壁230,在对应于所述第三空间部213的部分形成有连通所述空气导入部250内部的空气流路与第三空间部213的第一开口部230a,在对应于所述第二空间部212的部分形成有连通所述空气导入部250内部的空气流路与第二空间部212的第二开口部230b。即,所述第一开口部230a及第二开口部230b以在分隔壁230分别连通于第三空间部213及第二空间部212的方式形成于对角线方向的位置。
在所述第二空间部212配备有第一热交换器222,进而对朝向除湿转子 221的第二区域221b流动的空气进行加热或冷却。在所述第三空间部213配备有第二热交换器223(图11),进而对朝向除湿转子221的第一区域221a (图11)流动的空气进行加热或冷却。
用于吸入所述室内空气或室外空气的第一送风机241配备于第一空间部 211,流入空气的入口与第一空间部211连通,排出空气的出口与室内排出口 202连接,从而将第一空间部211的空气通过室内排出口202排出至室内。
用于吸入所述室内空气或室外空气的第二送风机242配备于第四空间部 214,流入空气的入口与第四空间部214连通,排出空气的出口与室外排出口 204连接,从而将第四空间部214的空气通过室外排出口204排出至室外。
在所述空气导入部250配备有:室内侧风门251a(第一风门),用于引导从室内流入口201流入的室内空气向空气导入部250内部的独立的两条空气流路中的任意一条流动;以及室外侧风门251b(第二风门),用于引导从室外流入口203流入的室外空气向空气导入部250内部的独立的两条空气流路中的另一条流动。
对于第二实施例的情况而言,第一开口部230a及第二开口部230b也在分隔壁230形成于具有台阶的位置,第一送风机241及第二送风机242分别配备于具有台阶的空间部211、214,除湿转子221的第一区域221a及第二区域221b也配备为具有台阶,从而能够使空调的尺寸小型化,同时还能够形成对流。并且,通过最小化室内空气及室外空气的空气流路的路径,进而使空气流动时的静压损失最小化,从而能够减小送风机的负荷,进而减少功耗。
参照图9,对空气导入部250的构成进行更详细的说明。
所述室内侧风门251a及室外侧风门251b在将所述空气导入部250的内部空间上下划分的连接部件252的两侧端部分别通过旋转轴251-1a、251-1b 铰链结合。
所述室内侧风门251a配备为能够以旋转轴251-1a为中心进行旋转,在换气模式下,如图10的(a)所示,室内侧风门251a设定于成为向上旋转状态的第一位置,在除湿模式下,如图10的(b)所示,室内侧风门251a设定于成为向下旋转状态的第二位置,从而转换空气流路的方向。
所述室外侧风门251b配备为能够以旋转轴251-1b为中心旋转,在换气模式下,如图10的(a)所示,室外侧风门251b设定于成为向下旋转状态的第一位置,在除湿模式下,如图10的(b)所示,室外侧风门251b设定于成为向上旋转状态的第二位置,从而转换空气流路的方向。
在所述室内侧风门251a处于第一位置或第二位置的情况下,为了限制室内侧风门251a的向上旋转角度或向下旋转角度,配备为接触到室内侧风门 251a的第一旋转限制部件254a及第二旋转限制部件254b(图10)以旋转轴 251-1a为基准向上或向下倾斜。
并且,在所述室外侧风门251b处于第一位置或第二位置的情况下,为了限制室外侧风门251b的向上旋转角度或向下旋转角度,配备为接触到室外侧风门251b的第一旋转限制部件255a及第二旋转限制部件255b以旋转轴 251-1b为基准向上或向下倾斜。
因此,若所述室内侧风门251a以所述旋转轴251-1a为旋转中心旋转而位于所述第一位置及第二位置中的任意一个位置,则所述室内空气向作为所述连接部件252的上部空间的第二空气导入空间250b及作为所述连接部件 252的下部空间的第四空气导入空间250d中的任意一个流动,如果所述室外侧风门251b以所述旋转轴251-1b为旋转中心旋转而位于所述第一位置及第二位置中的任意一个位置,则所述室外空气向所述第二空气导入空间250b及第四空气导入空间250d中的任意一个流动。
参照图10至图12,对利用如上所述的构成形成的第二实施例的空调200 运行换气模式的情况下的操作进行说明。
在换气模式下,如图10的(a)所示,室内侧风门251a及室外侧风门 251b设定为第一位置。在此状态下,运行第一送风机241及第二送风机242。
若运行所述第二送风机242,则如图10的(a)所示,通过室内流入口 201流入第一空气导入空间250a的室内空气被室内侧风门251a向下引导,进而流入第四空气导入空间250d。所述第四空气导入空间250d的空气的流动方向向(+)X轴方向转换90度,进而通过第一开口部230a向第三空间部213 流动。如图11所示,向所述第三空间部213流动的室内空气的流动方向转换 90度而朝向从室内向室外的(+)Y轴方向流动,从而在通过除湿转子221的第一区域221a之后向第四空间部214流动。如图12所示,所述第四空间部 214的室内空气通过第二送风机242及室外排出口204向室外排出。
若运行所述第一送风机241,则如图10的(a)所示,流入室外流入口 203的室外空气被室外侧风门251b向上引导,进而流入第二空气导入空间250b。所述第二空气导入空间250b的空气的流动方向向(+)X轴方向转换90 度,进而通过第二开口部230b向第二空间部212流动。如图11所示,向所述第二空间部212流动的室内空气的流动方向转换90度而朝向从室外向室内的(-)Y轴方向流动,从而在通过除湿转子221的第二区域221b之后向第一空间部211流动。如图12所示,所述第一空间部211的室内空气通过第一送风机241及室内排出口202向室内流入。
通过上述过程执行使室内空气向室外排出且室外空气流入室内的换气模式。在这种情况下,如图11所示,通过第一区域221a的空气与通过第二区域221b的空气形成彼此相反方向的对流,因此能够提高换气时的室内空气与室外空气之间的全热交换的效率。
在除湿模式下,如图10的(b)所示,室内侧风门251a及室外侧风门 251b设定为第二位置。在此状态下,运行第一送风机241及第二送风机242。
若运行所述第一送风机241,则如图10的(b)所示,通过室内流入口 201流入第一空气导入空间250a的室内空气被室内侧风门251a向上引导而流入第二空气导入空间250b之后,沿(+)Y轴方向以水平方向流动至第二空气导入空间250b的室外侧端部。所述第二空气导入空间250d的空气的流动方向转换90度而沿(+)X轴方向通过第二开口部230b向第二空间部212流动。如图11所示,向所述第二空间部212流动的室内空气的流动方向转换90度而朝向从室外向室内的(-)Y轴方向流动,从而在通过除湿转子221的第二区域221b之后向第一空间部211流动。如图12所示,所述第一空间部211的室内空气通过第一送风机241及室内排出口201向室内排出。室内空气通过如上所述的过程通过第二区域221b并使被包含于室内空气中的水分被吸附而实现除湿。在这种情况下,可以构成为室内空气被配备于第二区域221b的前端的第一热交换器222冷却之后通过第二区域221b。
若运行所述第二送风机242,则如图10的(b)所示,通过室外流入口 203流入第三空气导入空间250c的室外空气被室外侧风门251b向下引导而流入第四空气导入空间250d之后,沿(-)Y轴方向以水平方向流动至第四空气导入空间250d的室内侧端部。所述第四空气导入空间250d的空气的流动方向转换90度而沿(+)X轴方向通过第一开口部230a向第三空间部213流动。如图11所示,向所述第三空间部213流动的室内空气的流动方向转换90度而朝向从室内向室外的(+)Y轴方向流动,从而在通过除湿转子221的第一区域221a之后向第四空间部214流动。如图12所示,所述第四空间部214的室内空气通过第二送风机242及室外排出口204排出至室外。在这种情况下,室外空气被配备于第一区域221a的前端的第二热交换器223加热之后通过第一区域221a,从而将被吸附于除湿转子221的室内空气的水分释放至室外,从而使除湿转子221再生。
通过如上所述的过程执行除湿模式。在这种情况下,如图11所示,通过第一区域221a的空气与通过第二区域221b的空气形成彼此相反方向的对流,因此能够提高除湿效率。
并且,通过将用于引导室内空气及室外空气向两条独立的空气流路中的任意一条与另一条流动的风门分离为室内侧风门251a及室外侧风门251b,能够减小用于驱动风门的驱动部的负荷,并且缩短流路转换时间。
<变形实施例1>
图13是示出第一实施例的主体部110与第二实施例的空气导入部250 所结合的实施例的图,图13的(a)示出了换气模式下的室内空气及室外空气的流动路径,图13的(b)示出了除湿模式下的室内空气及室外空气的流动路径。
即,在空气导入部250配备有室内侧风门251a及室外侧风门251b,第一开口部130a以使第二空气导入空间250b与第一空间部111相互连通的方式形成于分隔壁130,第二开口部130b以使第四空气导入空间250d与第四空间部114相互连通的方式形成于分隔壁130。并且,如图3所示,第一送风机141及第二送风机142分别配备于第三空间部113及第二空间部112。
如上所述,若在空气导入部250配备两个风门251a、251b,则可以以在第一实施例的主体部110与第二实施例的主体部210分别互换的方式结合,从而可以运行换气模式及除湿模式。
<变形实施例2>
图14所示的实施例类似于第一实施例的空气导入部150与第二实施例的主体部210结合的结构,然而区别在于,空气导入部350的第三风门部件354 及第四风门部件355形成为与第一实施例的第三风门部件154及第四风门部件155不同的结构,其余构成相同。
图14的(a)示出了换气模式下的室内空气及室外空气的流动路径,图 14的(b)示出了除湿模式下的室内空气及室外空气的流动路径。
所述第三风门部件354配备于流入室内空气的一侧,并包括:风门接触部354a,当风门351处于水平方向时接触风门351的一侧端;以及空气阻断部354b,在所述风门接触部354a的端部以曲折的形状沿向下倾斜的方向延伸,进而阻断通过室内流入口301流入的空气。所述风门接触部354a的端部向上曲折,以能够与风门351接触。
所述空气阻断部354b配备为堵住空气导入部550的室内侧内部空间的下部,从而使从室内流入口301流入的室内空气被空气阻断部354b阻挡,进而向形成于空气阻断部354b的上部的第二空气导入空间350b流动。所述第二空气导入空间350b的空气向下流向第一空气导入空间350a之后通过第一开口部230a向第三空间部213流动。
所述第四风门部件355配备于流入室外空气的一侧,并包括:风门接触部355a,当所述风门351处于水平方向时,与风门351的另一侧端接触;以及空气阻断部355b,以在所述风门接触部355a的室外侧端部曲折的形状向上延伸,进而阻断通过所述室外流入口303流入的空气。所述风门接触部355a 端部向下曲折,以能够与风门351接触。
所述空气阻断部355b配备为堵住空气导入部350的室外侧内部空间的上部,从而从室外流入口303流入的室外空气被空气阻断部355b阻挡,进而向形成于空气阻断部355b的下部的第四空气导入空间350d流动。所述第四空气导入空间350d的空气向上流动至第三空气导入空间350c之后通过第二开口部230b向第二空间部212流动。
所述第三风门部件354的空气阻断部354b与所述第四风门部件355的空气阻断部355b从各自的风门接触部354a、355a向上下相反方向延伸。
虽然如上所述地列举了优选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例,能够在权利要求范围、本发明的详细说明以及附图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形而实施,并且这些属于本发明。

Claims (18)

1.一种空调,其特征在于,包括:
主体部和空气导入部,
其中,所述主体部包括:
除湿转子,通过旋转而交替通过第一区域及第二区域并吸附水分或释放吸附的所述水分;
第一空间部和第二空间部,分别位于作为通过所述第二区域的空气流路的一侧的室内侧和作为另一侧的室外侧;
第三空间部和第四空间部,分别位于作为通过所述第一区域的空气流路的一侧的室内侧和作为另一侧的室外侧,
其中,所述空气导入部包括:风门,引导从室内流入的室内空气向独立的两条空气流路中的任意一条流动,引导从室内外流入的室外空气向独立的两条所述空气流路中的另一条流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其特征在于,
所述空气导入部在所述主体部的一侧隔着分隔壁而配备。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其特征在于,
所述风门将所述空气导入部的内部空间分割为所述独立的两条空气流路,并且以旋转轴为中心旋转,从而引导所述室内空气及室外空气分别向所述独立的两条空气流路中的任意一条及另一条流动。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其特征在于,
以所述风门的旋转轴为中心,在上下左右分别配备有第一风门部件、第二风门部件、第三风门部件及第四风门部件,
所述风门的两侧端分别接触于第一风门部件及第二风门部件,从而阻断空气在以所述风门为基准划分的空气导入部的内部空间之间流动,
所述风门旋转而使所述风门的两侧端分别接触于所述第三风门部件及第四风门部件,从而阻断空气在以所述风门为基准划分的空气导入部的内部空间之间流动。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三风门部件包括:
风门接触部,与所述风门的一侧端接触;
空气阻断部,从所述风门接触部的端部以曲折的形状延伸而阻断通过所述室内流入口流入的空气,
其中,所述第四风门部件包括:风门接触部,与所述风门的另一侧端接触;
空气阻断部,从所述风门接触部的端部以曲折的形状延伸而阻断通过所述室外流入口流入的空气。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调,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三风门部件的空气阻断部从所述第三风门部件的风门接触部的端部向上或向下延伸,所述第四风门部件的空气阻断部从所述第四风门部件的风门接触部的端部向与所述第三风门部件的空气阻断部上下相反的方向延伸。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其特征在于,
在阻断所述主体部与空气导入部之间的分隔壁,在对应于所述第一空间部的部分形成有使所述空气导入部的空气流路与第一空间部连通的第一开口部,在对应于所述第四空间部的部分形成有使所述空气导入部的空气流路与第四空间部连通的第二开口部。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空调,其特征在于,
所述风门设定于第一位置,使得通过室内流入口流入的室内空气通过所述第一开口部向所述第一空间部流动,并使通过室外流入口流入的室外空气通过所述第二开口部向所述第四空间部流动,或者,
所述风门设定于第二位置,使得通过所述室内流入口流入的室内空气通过所述第二开口部向所述第四空间部流动,并使通过所述室外流入口流入的室外空气通过所述第一开口部向所述第一空间部流动。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其特征在于,
所述风门包括:
室内侧风门,引导通过室内流入口流入的室内空气及通过室外流入口流入的室外空气中的任意一个在所述独立的两条空气流路中的任意一条流动;
室外侧风门,引导所述室内空气及室外空气中的另一个在所述独立的两条空气流路中的另一条流动。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空调,其特征在于,
所述室内侧风门及室外侧风门分别铰链结合于将所述空气导入部的内部空间上下划分的连接部件的两侧端部,
若所述室内侧风门以所述室内侧风门的铰链为旋转中心旋转至第一位置及第二位置中的一个位置,则使所述室内空气向所述连接部件的上部空间及下部空间中的一个流动,
若所述室外侧风门以所述室外侧风门的铰链为旋转中心旋转至所述第一位置及第二位置中的一个位置,则使所述室外空气向所述连接部件的上部空间及下部空间中的一个流动。
11.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空调,其特征在于,
配备有分别用于在所述室内侧风门及室外侧风门旋转的情况下限制上下旋转角度的旋转限制部件。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其特征在于,
在阻断所述主体部与空气导入部之间的分隔壁,在对应于所述第三空间部的部分形成有使所述空气导入部的空气流路与第三空间部连通的第一开口部,在对应于所述第二空间部的部分形成有使所述空气导入部的空气流路与第二空间部连通的第二开口部。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空调,其特征在于,
所述风门和室外侧风门设定于第一位置,使得通过室内流入口流入的室内空气通过所述第一开口部向所述第三空间部流动,并使通过室外流入口流入的室外空气通过所述第二开口部向所述第二空间部流动,或者,
所述风门和室外侧风门设定于第二位置,使得通过所述室内流入口流入的室内空气通过所述第二开口部向所述第二空间部流动,并使通过所述室外流入口流入的室外空气通过所述第一开口部向所述第三空间部流动。
1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空间部层叠于第三空间部的上部,所述第二空间部层叠于第四空间部的上部。
1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其特征在于,
通过所述第一区域的空气及通过所述第二区域的空气形成以具有高度差的方式向相反方向流动的对流。
16.一种空调,其特征在于,包括:
两条空气流路,使第一空气与第二空气相互独立地流动;
第一风门,引导所述第一空气及第二空气中的任意一个在独立的所述两条空气流路中的任意一条流动;
第二风门,引导所述第一空气及第二空气中的另一个在独立的所述两条空气流路中的另一条流动。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空调,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风门铰链结合于一侧的旋转轴而旋转,从而引导所述第一空气及第二空气中的所述任意一个向所述两条空气流路中的所述任意一条流动,
所述第二风门铰链结合于一侧的旋转轴而旋转,从而引导所述第一空气及第二空气中的所述另一个向两条所述空气流路中的所述另一条流动,
所述空调配备有连接所述第一风门的旋转轴与所述第二风门的旋转轴之间的连接部件。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空调,其特征在于,
两条所述空气流路隔着所述连接部件而形成于一侧及另一侧。
CN201811353295.5A 2017-11-14 2018-11-14 空调 Pending CN109780634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10-2017-0151788 2017-11-14
KR1020170151788A KR102216718B1 (ko) 2017-11-14 2017-11-14 공기조화기
KR10-2017-0153717 2017-11-17
KR1020170153717A KR102185231B1 (ko) 2017-11-17 2017-11-17 공기조화기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780634A true CN109780634A (zh) 2019-05-21

Family

ID=6649647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1353295.5A Pending CN109780634A (zh) 2017-11-14 2018-11-14 空调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9780634A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303787A (zh) * 2020-09-30 2021-02-02 青岛海尔空调电子有限公司 新风***
CN112303788A (zh) * 2020-09-30 2021-02-02 青岛海尔空调电子有限公司 新风***的湿度控制方法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030063843A (ko) * 2002-01-24 2003-07-31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환기장치
CN1517608A (zh) * 2003-01-14 2004-08-04 Lg������ʽ���� 空调***
CN1766440A (zh) * 2004-10-28 2006-05-03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换气装置
CN101317041A (zh) * 2005-12-14 2008-12-03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热交换形换气装置
CN101485063A (zh) * 2006-01-19 2009-07-15 艾克斯钱格公司 旋转式空气对空气能量回收和干燥除湿***中旋转轮的***和方法的改进
CN105890048A (zh) * 2015-02-17 2016-08-24 株式会社西部技研 除湿装置
KR20170058155A (ko) * 2015-11-18 2017-05-26 주식회사 경동나비엔 난방과 습도 조절이 가능한 공기조화기와 그 제어방법
KR20170095101A (ko) * 2016-02-12 2017-08-22 주식회사 경동나비엔 공기조화기와 그 제어방법
CN107152744A (zh) * 2016-03-03 2017-09-12 庆东纳碧安株式会社 换气装置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030063843A (ko) * 2002-01-24 2003-07-31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환기장치
CN1517608A (zh) * 2003-01-14 2004-08-04 Lg������ʽ���� 空调***
CN1766440A (zh) * 2004-10-28 2006-05-03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换气装置
CN101317041A (zh) * 2005-12-14 2008-12-03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热交换形换气装置
CN101485063A (zh) * 2006-01-19 2009-07-15 艾克斯钱格公司 旋转式空气对空气能量回收和干燥除湿***中旋转轮的***和方法的改进
CN105890048A (zh) * 2015-02-17 2016-08-24 株式会社西部技研 除湿装置
KR20170058155A (ko) * 2015-11-18 2017-05-26 주식회사 경동나비엔 난방과 습도 조절이 가능한 공기조화기와 그 제어방법
KR20170095101A (ko) * 2016-02-12 2017-08-22 주식회사 경동나비엔 공기조화기와 그 제어방법
CN107152744A (zh) * 2016-03-03 2017-09-12 庆东纳碧安株式会社 换气装置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何梓年编著: "《太阳能热利用》", 31 July 2009,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
肖文静,岳石柱主编: "《绿色建筑知识问答》", 31 December 2015, 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303787A (zh) * 2020-09-30 2021-02-02 青岛海尔空调电子有限公司 新风***
CN112303788A (zh) * 2020-09-30 2021-02-02 青岛海尔空调电子有限公司 新风***的湿度控制方法
CN112303788B (zh) * 2020-09-30 2022-12-27 青岛海尔空调电子有限公司 新风***的湿度控制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695752B2 (ja) 除湿システム
US7930896B2 (en)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JP3624910B2 (ja) 調湿装置
CN100432554C (zh) 空气调节装置
JP7464868B2 (ja) 空気質の調整システム
JP2001241693A (ja) 空気調和装置
WO2005095868A1 (ja) 調湿装置
CN113137776A (zh) 具有湿度调节功能的空调***
CN109780634A (zh) 空调
CN106016858A (zh) 空气调节装置
CN112923459B (zh) 新风***
CN112944477B (zh) 新风***以及包含该新风***的空调器
CN1836135B (zh) 湿度调节装置
CN109425063A (zh) 空调机
CN109073243A (zh) 空气调节机
JP5063745B2 (ja) 空調装置
JP3807409B2 (ja) 調湿装置
CN108885023A (zh) 空调及其控制方法
WO2005008140A1 (ja) 調湿装置
CN209763316U (zh) 空调
KR102185231B1 (ko) 공기조화기
JP4179052B2 (ja) 調湿装置
CN206919138U (zh) 具有自动除湿功能的新风机
JP3668764B2 (ja) 調湿装置
JP6881578B2 (ja) 調湿ユニット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90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