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755454A - 蓄电装置和蓄电装置的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蓄电装置和蓄电装置的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755454A
CN109755454A CN201811312261.1A CN201811312261A CN109755454A CN 109755454 A CN109755454 A CN 109755454A CN 201811312261 A CN201811312261 A CN 201811312261A CN 109755454 A CN109755454 A CN 10975545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xternal terminal
segment difference
difference section
storage device
electrical stora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1312261.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根本雄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yota Moto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yota Moto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yota Motor Corp filed Critical Toyota Motor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975545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75545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28Fixed electrical connections, i.e. not intended for disconnecti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04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in general
    • H01M4/0471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in general involving thermal treatment, e.g. firing, sintering, backing particulate active material, thermal decomposition, pyrolysi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10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 H01M50/102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or physical structure
    • H01M50/103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or physical structure prismatic or rectangula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10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 H01M50/147Lids or cov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10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 H01M50/172Arrangements of electric connectors penetrating the casing
    • H01M50/174Arrangements of electric connectors penetrating the casing adapted for the shape of the cells
    • H01M50/176Arrangements of electric connectors penetrating the casing adapted for the shape of the cells for prismatic or rectangular cel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43Terminals
    • H01M50/547Terminal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sposition of the terminals on the cells
    • H01M50/55Terminal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sposition of the terminals on the cells on the same side of the cell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43Terminals
    • H01M50/552Termin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 H01M50/553Terminals adapted for prismatic, pouch or rectangular cel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43Terminals
    • H01M50/562Terminal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43Terminals
    • H01M50/564Termin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nufacturing process
    • H01M50/566Termin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nufacturing process by welding, soldering or braz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2004/026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characterised by the polarity
    • H01M2004/027Negative electrod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7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for final industrial or consumer products
    • Y02P70/50Manufacturing or production proces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inal manufactured product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onnection Of Batteries Or Terminals (AREA)
  • Electric Double-Layer Capacitors Or The Like (AREA)
  • Sealing Battery Cases Or Jacket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提供蓄电装置和蓄电装置的制造方法。蓄电装置(1)具备电极体(20)、将电极体(20)收纳在内部的收纳壳体(2)、设置于收纳壳体(2)的外表面的外部端子(3)、将电极体(20)和外部端子(3)连接的集电端子(21)、以及将集电端子(21)和外部端子(3)连接的焊接部(38)。上述外部端子(3)包含与收纳壳体(2)的外表面相对的相对面(50)、和位于与相对面(50)相反侧的外表面,在外部端子(3)形成有从相对面(50)向外表面延伸的***孔(52)、和位于***孔(52)的开口部的周围的段差部(57),***孔(52)的开口部位于外表面侧,集电端子(21)包含与段差部(57)的表面接触的接触面(48),焊接部(38)以将段差部(57)的表面与集电端子(21)的接触面(48)焊接的方式形成。

Description

蓄电装置和蓄电装置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蓄电装置和蓄电装置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以往关于蓄电装置提出了各种方案。例如日本特开2017-84585号公报记载的蓄电装置,包含电极体、电池壳体、正极集电端子和负极集电端子、正极外部端子和负极外部端子。
电池壳体包含形成有开口部的壳体主体和以堵塞开口部的方式设置于壳体主体的盖。
正极外部端子包含设置在盖的上表面的绝缘构件、设置在绝缘构件上的板状构件、以及正极螺栓。
正极集电端子包含向上方突出的突出部,在突出部的上端形成有压接部。该压接部与正极外部端子的板状构件卡合。并且,正极集电端子的压接部的外周缘部与板状构件的上表面焊接。负极集电端子与正极集电端子同样地形成。
发明内容
上述蓄电装置中,在形成正极集电端子的压接部时,首先将正极集电端子的突出部***形成于正极外部端子的贯通孔。并且,将突出部的上端部压接变形,形成压接部。然后,将压接部的外周缘部与正极外部端子的板状构件焊接。
如果为了形成压接部而对突出部的上端部进行压接,则压接部的外周面会以中央部向外侧膨胀的方式形成。
如果在上述状态下将压接部的上表面与板状构件焊接,则在压接部的外周面的部分与板状构件的上表面之间容易形成空洞。如果像这样形成空洞,则焊接部分容易产生裂缝等,导致焊接不良。
再者,上述中对正极集电端子与正极外部端子之间的焊接不良进行了说明,而负极集电端子与负极外部端子之间的焊接也会产生同样的课题。
本公开是鉴于上述课题而完成的,其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良好地进行集电端子与外部端子之间的焊接的蓄电装置。
本公开涉及的蓄电装置,具备电极体、收纳壳体、外部端子、集电端子和焊接部,收纳壳体将电极体收纳在内部,外部端子设置于收纳壳体的外表面,集电端子将电极体和外部端子连接,焊接部将集电端子和外部端子连接。上述外部端子包含与收纳壳体的外表面相对的相对面、和位于与相对面相反侧的外表面。在上述外部端子形成有***孔和段差部,***孔从相对面向外部端子的外表面延伸,段差部位于外部端子的外表面侧的***孔的开口部的周围。上述集电端子包含与段差部的表面接触的接触面。上述焊接部以将段差部的表面与集电端子的接触面焊接的方式形成。
根据上述蓄电装置,在伸出部与段差部之间难以形成间隙,能够抑制在焊接部形成空洞。
上述段差部的表面被形成为随着从相对面侧趋向外部端子的外表面侧而远离开口部。
根据上述蓄电装置,段差部的表面倾斜地形成,因此在形成伸出部的过程中,能够抑制在段差部的表面与伸出部的接触面之间形成间隙。
在上述外部端子的表面形成有凹部,凹部包含底面和位于底面的周围的内周面,***孔与凹部的底面连接,并且***孔的开口部形成在凹部的底面,段差部的表面是凹部的内周面。
根据上述蓄电装置,通过在外部端子的表面形成的凹部的底面和周面形成段差部。因此,通过对外部端子的表面进行凹陷加工,能够形成上述段差部。其结果,能够简单地形成段差部。
上述外部端子包含形成在***孔的周围的突出部,段差部由突出部形成。
通过在外部端子的表面形成突出部,能够形成上述段差部,从而能够简单地形成上述段差部。
本公开涉及的蓄电装置的制造方法,具备以下工序:(i)准备盖的工序,盖形成有位于厚度方向的两端的第1主表面和第2主表面、以及从第1主表面到达第2主表面的贯通孔;(ii)将形成有***孔的外部端子以贯通孔与***孔连通的方式配置于第1主表面侧的工序,外部端子包含与第1主表面相对的相对面、和位于与相对面相反侧的外表面,***孔从相对面向外表面延伸;(iii)从第2主表面侧将集电端子的轴部******孔和贯通孔,使轴部从外表面突出的工序;(iv)对从外表面突出的轴部的端部进行压接,在轴部的端部形成伸出部的工序;以及(v)将伸出部与外部端子焊接的工序。在上述外部端子形成有位于外表面侧的***孔的开口部的周围的段差部,集电端子的伸出部包含与段差部的表面接触的接触面,在将伸出部与外部端子焊接的工序中,伸出部与段差部被焊接。
根据上述蓄电装置的制造方法,能够抑制在段差部的表面与伸出部之间形成间隙,能够抑制在将伸出部与段差部焊接的焊接部形成空洞。
上述段差部的表面被形成为随着从相对面侧趋向外表面侧而远离开口边缘部。
根据上述蓄电装置的制造方法,在形成伸出部的过程中,能够抑制在段差部的表面与伸出部之间形成间隙,其结果,能够抑制在焊接部形成空洞。
本公开的上述及其它目的、特征、方面和优点,可以通过结合附图而理解的与本公开相关的以下详细说明来明确。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蓄电装置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蓄电装置的截面图。
图3是表示盖及其周围的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表示正极集电端子的突出部及其周围的结构的截面图。
图5是表示板状构件的贯通孔及其周围的结构的截面图。
图6是表示突出部及其周围的结构的截面图。
图7是表示将正极集电端子、正极外部端子和盖连结的连接工序的流程图。
图8是示意性地表示准备工序的截面图。
图9是示意性地表示***工序的截面图。
图10是示意性地表示压接工序的截面图。
图11是示意性地表示压接工序的过程中轴部的变形过程的截面图。
图12是表示压接工序完成的状态的截面图。
图13是表示焊接工序的截面图。
图14是表示焊接工序中形成焊接部的状态的截面图。
图15是表示焊接部及其周围的截面结构的照片。
图16是示意性地表示图15所示的照片的示意图。
图17是表示比较例涉及的蓄电装置的突出部及其周围的结构的截面图。
图18是表示伸出部及其周围的结构的截面图。
图19是表示连结工序的***工序的截面图。
图20是压接工序后的截面图。
图21是将伸出部的一部分放大表示的截面图。
图22是表示焊接工序的截面图。
图23是表示焊接工序的初期状态的截面图。
图24是表示焊接工序的最终阶段状态的截面图。
图25是焊接工序完成后的截面照片。
图26是示意性地表示图25的示意图。
图27是表示板状构件的立体图。
图28是表示段差部及其周围的结构的截面图。
图29是示意性地表示将正极集电端子、正极外部端子和盖连结的连结工序中的压接工序的示意图。
图30是表示板状构件的第1变形例涉及的板状构件的立体图。
图31是表示板状构件的截面图。
图32是表示作为板状构件的第2变形例的板状构件的立体图。
图33是表示板状构件的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利用图1~图33,对本实施方式涉及的蓄电装置和蓄电装置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图1~图33所示的结构之中,对相同或实质相同的结构附带相同标记,省略重复的说明。
(实施方式1)
图1是表示蓄电装置1的立体图。蓄电装置1具备收纳壳体2、正极外部端子3和负极外部端子4。收纳壳体2包含壳体主体6和盖5。收纳壳体2例如由铝或铝合金形成。
壳体主体6以上方开口的方式形成,盖5以堵塞壳体主体6的开口部的方式与壳体主体6的开口边缘部焊接。
正极外部端子3和负极外部端子4设置于盖5的上表面(第1主表面)。正极外部端子3和负极外部端子4在蓄电装置1的宽度方向W上空出间隔设置。
正极外部端子3包含绝缘构件7、板状构件8和端子螺栓9。绝缘构件7配置在盖5的上表面。板状构件8设置在绝缘构件7的上表面。端子螺栓9配置在绝缘构件7的上表面,以从形成于板状构件8的贯通孔向上方突出的方式配置。再者,板状构件8和端子螺栓9由铝或铝合金形成。
负极外部端子4与正极外部端子3同样地构成。负极外部端子4包含绝缘构件10、板状构件11和端子螺栓12。绝缘构件10配置于盖5的上表面,板状构件11和端子螺栓12设置于绝缘构件10的上表面。端子螺栓12***形成于板状构件11的贯通孔,以从板状构件11的上表面向上方突出的方式形成。再者,板状构件11和端子螺栓12由铜或铜合金形成。
再者,在盖5形成有压力释放阀13和密封构件14,压力释放阀13和密封构件14配置于正极外部端子3与负极外部端子4之间。
压力释放阀13形成为比盖5的其它部分薄。因此,当收纳壳体2内的内压成为预定以上时发生断裂。通过压力释放阀13断裂,收纳壳体2内的气体向外部放出。密封构件14是堵塞注液口14a的构件。
图2是表示蓄电装置1的截面图。蓄电装置1包含电极体20、正极集电端子21、负极集电端子22、绝缘构件23、24和电解液27。电极体20、正极集电端子21、负极集电端子22、绝缘构件23、24和电解液27收纳在收纳壳体2内。
电极体20包含正极片、负极片和隔板。作为电极体20,可以是卷绕型,也可以是层叠型。电极体20包含正极部25和负极部26。正极部25形成在电极体20的一端侧,负极部26形成在电极体20的另一端。
绝缘构件23配置于正极集电端子21与盖5之间,通过绝缘构件23将正极集电端子21和盖5彼此绝缘。绝缘构件24配置于负极集电端子22与盖5之间,通过该绝缘构件24将负极集电端子22和盖5彼此绝缘。
图3是表示盖5及其周围的结构的分解立体图。在盖5的一端侧形成有贯通孔5a。再者,在盖5的另一端侧也形成有贯通孔。
正极外部端子3的绝缘构件7配置在盖5的上表面,在绝缘构件7形成有贯通孔7a和凹部7b。凹部7b形成在绝缘构件7的上表面。再者,以贯通孔7a与贯通孔5a连通的方式,将绝缘构件7配置于盖5的上表面。
端子螺栓9包含基座部40和轴部41。基座部40配置在凹部7b内。轴部41以从基座部40的上表面向上方突出的方式形成。
板状构件8形成为板状。板状构件8由铝或铝合金形成。在板状构件8形成有贯通孔8a和贯通孔8b。板状构件8以贯通孔8a、贯通孔7a和贯通孔5a相互连通的方式,配置在绝缘构件7的上表面。贯通孔8b中***端子螺栓9的轴部41。
绝缘构件23包含基座部45和筒部46。筒部46以从基座部45的上表面向上方突出的方式形成。在绝缘构件23形成有贯通基座部45和筒部46的贯通孔46a。
正极集电端子21由铝或铝合金形成。正极集电端子21包含突出部30、基座部31和脚部32。突出部30以从基座部31的上表面向上方突出的方式形成。突出部30***贯通孔46a、贯通孔5a、贯通孔7a和贯通孔8a。脚部32以从基座部31向下方延伸的方式形成。图2中,突出部30的上端部被压接,突出部30的上端部与板状构件8卡合。脚部32与正极部25焊接。
负极集电端子22与正极集电端子21同样地构成。负极集电端子22由铜或铜合金形成。负极集电端子22包含突出部35、基座部36和脚部37。突出部35以从基座部36的上表面向上方突出的方式形成。突出部35的上端部被压接,突出部35的上端部与板状构件11卡合。
图4是表示正极集电端子21的突出部30及其周围的结构的截面图。正极集电端子21的突出部30包含基座部49、轴部47和伸出部48。
轴部47以从基座部49的上表面向上方突出的方式形成,伸出部48形成在轴部47的上端部。伸出部48以从轴部47的上端部向外方向扩展的方式形成。伸出部48配置在板状构件8的上表面。并且,伸出部48与板状构件8卡合。
绝缘构件23配置在盖5的下表面(第2主表面),伸出部48与板状构件8卡合,由此正极外部端子3、绝缘构件23和正极集电端子21一体连结。
蓄电装置1包含将正极外部端子3与突出部30的伸出部48焊接的焊接部38,通过该焊接部38使正极外部端子3与突出部30牢固结合。
图5是表示板状构件8的贯通孔8a及其周围的结构的截面图。板状构件8包含相对面50和外表面51。相对面50将绝缘构件7夹在中间,与盖5的上表面相对。外表面51位于与相对面50相反侧。
本实施方式中,贯通孔8a以从相对面50向外表面51贯通的方式形成。贯通孔8a由***孔52和凹部53形成。***孔52以从相对面50向外表面51延伸的方式形成。凹部53形成在比***孔52靠外表面51侧。
凹部53包含底面54和内周面55。***孔52与底面54连接,在底面54形成有***孔52的开口边缘部56。
底面54形成为平坦面状。内周面55以从底面54的外周缘部向外表面51延伸的方式形成。内周面55以从底面54的外周缘部向外表面51延伸、并且远离开口边缘部56的方式形成。
因此,通过底面54和内周面55形成段差部57。内周面55也是段差部57的内周面。再者,段差部57形成为环状,内周面55也形成为环状。
图6是表示突出部30及其周围的结构的截面图。在此,伸出部48包含圆周面60,伸出部48与段差部57的内周面55接触。具体而言,伸出部48的圆周面60沿着段差部57的内周面55弯曲,并且与内周面55的大致整个面接触。即、是伸出部48与段差部57接触的接触面。
并且,焊接部38将作为接触面的伸出部48与段差部57焊接。再者,焊接部38可以在伸出部48的外周缘部呈环状形成,也可以在伸出部48的外周缘部呈散点状形成。
再者,对正极外部端子3和正极集电端子21的结构进行了详细说明,负极外部端子4和负极集电端子22也同样地构成。
下面,对如上所述构成的蓄电装置1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蓄电装置1的制造工序包括盖单元形成工序、电极体形成工序、电极体焊接工序、收纳工序、盖焊接工序、注液工序和密封工序。
盖单元形成工序是使盖5、正极外部端子3、负极外部端子4、正极集电端子21和负极集电端子22一体化的工序。具体而言,包括将正极集电端子21、正极外部端子3和盖5连结的工序,以及将负极集电端子22、负极外部端子4和盖5连结的工序。
电极体形成工序包括将多个正极片、隔板和负极片依次层叠的工序。
电极体焊接工序包括将正极集电端子21的脚部32与电极体的正极部25焊接的工序,以及将负极集电端子22的脚部37与负极部26焊接的工序。
收纳工序包括将与盖单元焊接的电极体收纳在壳体主体6内,并且将盖5配置在壳体主体6的开口部的工序,以及将盖5的外周缘部与壳体主体6的开口边缘部焊接的工序。
注液工序是将电解液27从注液口14a注入收纳壳体2内的工序。密封工序是通过密封构件14将注液口14a密封的工序。
图7是表示将正极集电端子21、正极外部端子3和盖5连结的连结工序的流程图。连结工序包括准备工序S1、***工序S2、压接工序S3和焊接工序S4。
图8是示意性地表示准备工序S1的截面图。在准备工序S1中,准备正极外部端子3、盖5、绝缘构件23和正极集电端子21。并且,在盖5的上表面配置正极外部端子3。以贯通孔5a、贯通孔7a和贯通孔8a相互连通的方式,配置绝缘构件23、盖5和板状构件8。
并且,在盖5的下表面侧配置绝缘构件23。具体而言,在盖5的贯通孔5a中***绝缘构件23。由此,使贯通孔46a、贯通孔7a和贯通孔8a相互连通。
图9是示意性地表示***工序S2的截面图。如该图9所示,正极集电端子21的轴部47从盖5的下表面侧***,轴部47***贯通孔46a、贯通孔7a和贯通孔8a。轴部47的上端部从板状构件8的上表面向上方突出。再者,在轴部47的上端部没有形成伸出部48。
图10是示意性地表示压接工序S3的截面图。在压接工序S3中,通过压接装置65使轴部47的上端部压接变形。
压接装置65包含按压构件66、67和旋转辊68。按压构件66、67是从上方按压板状构件8的构件。旋转辊68以旋转中心线O2为中心进行旋转。再者,旋转中心线O2穿过轴部47的中心。再者,旋转辊68呈圆柱状形成,以旋转辊68的中心线O3相对于旋转中心线O2倾斜的方式,配置旋转辊68。
并且,在将旋转辊68按压在轴部47的上端部的状态下,以旋转中心线O2为中心使其旋转。由此,对轴部47的上端部进行压接。
图11是示意性地表示在压接工序S3的过程中,轴部47的变形过程的截面图。
再者,虚线L1表示压接工序S3的初期阶段的轴部47。一点划线L2表示压接工序S3的中间阶段的轴部47。两点划线L3表示压接工序S3的后期阶段的轴部47。实线L4表示结束阶段的轴部47。
在压接工序S3的初期阶段,轴部47的上端部膨胀变形。然后,在压接工序S3的中间阶段,轴部47的高度降低,膨胀部分与底面54接触。进而,在后期阶段中,轴部47的高度进一步降低,并且膨胀部分沿着内周面55变形。
像这样,轴部47的上端部变形而成的膨胀部分,从内周面55的下端部侧向上方依次变形。在此,内周面55被形成为随着从底面54的外周缘部趋向外表面51而远离开口边缘部56。因此,在轴部47的上端部变形而成的膨胀部分沿着内周面55变形时,能够抑制在轴部47的膨胀部分与内周面55之间形成间隙。并且,轴部47的膨胀部分成为伸出部48,抑制在伸出部48与段差部57之间产生间隙。
图12是表示压接工序S3完成的状态的截面图。如该图12所示,成为形成伸出部48,伸出部48的圆周面60的大致整个面与内周面55接触的状态。
图13是表示焊接工序S4的截面图。如该图13所示,激光L5照射伸出部48的外周缘部和内周面55。具体而言,激光L5照射段差部57的上端侧。由此,如图14所示,形成焊接部38。
图15是表示焊接部38及其周围的截面结构的照片,图16是示意性地表示图15所示的照片的示意图。
如该图15和图16所示,在焊接部38及其周围没有形成空洞。
像这样,根据本实施方式1涉及的蓄电装置1和蓄电装置1的制造方法,能够抑制在焊接部38及其周围形成空洞。由此能够将伸出部48和板状构件8良好地连接。
再者,上述实施方式1中,内周面55呈弯曲面状形成,但也可以呈倾斜面状(截锥形状)形成。
下面,对比较例涉及的蓄电装置1A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并与本实施方式1涉及的蓄电装置1的制造方法进行比较。
再者,比较例涉及的蓄电装置1A的制造方法,与本实施方式1涉及的蓄电装置1的制造方法同样地,包括盖单元形成工序、电极体形成工序、电极体焊接工序、收纳工序、盖焊接工序、注液工序和密封工序。另一方面,比较例的盖单元形成工序与实施方式1的盖单元形成工序不同。
图17是表示比较例涉及的蓄电装置1A的突出部30A及其周围的结构的截面图。蓄电装置1A的正极集电端子21A包含突出部30A。突出部30A包含基座部49A、轴部47A和伸出部48A。
图18是表示伸出部48A及其周围的结构的截面图。板状构件8A包含相对面和外表面51。在板状构件8A形成有贯通孔8c。
该贯通孔8c以从相对面到达外表面51的方式形成。贯通孔8c的开口面积被形成为从相对面侧到外表面51侧恒定。因此,蓄电装置1A的板状构件8A没有形成段差部。
并且,焊接部38A以从伸出部48A的外周面起遍及板状构件8A的外表面51而延伸的方式形成。
对于将如上所述构成的蓄电装置1A的正极集电端子21、正极外部端子3和盖连结的连结工序进行说明。图19是表示连结工序的***工序的截面图。在蓄电装置1A的***工序中,轴部47A***板状构件8A的贯通孔8c。并且,轴部47A的上端从板状构件8A的外表面51向上方突出。
图20是压接工序后的截面图。通过压接工序,形成伸出部48A。伸出部48A形成在板状构件8A的外表面51。
图21是将伸出部48A的一部分放大表示的截面图。伸出部48A的圆周面60A以高度方向的中央向外侧方向伸出的方式形成。并且,在圆周面60A之中板状构件8A的外表面51侧,形成有向接近贯通孔8c的方向凹陷的弯曲部60B。
图22是表示焊接工序的截面图。如该图22所示,将激光L5照射到伸出部48A的上表面与圆周面60A的边界附近。
图23是表示焊接工序的初期状态的截面图。如果将激光L5照射到伸出部48A,则伸出部48A的一部分熔融,形成熔融部70。熔融部70向下方垂下,熔融部70堵塞弯曲部60B的开口部。
图24是表示焊接工序的后期状态的截面图。进行焊接,使熔融部70进入弯曲部60B内。另一方面,如图24所示,有时弯曲部60B没有被熔融部70填满,形成了空洞71。再者,通过熔融部70冷却,形成焊接部38A。
图25是焊接工序完成后的截面照片,图26是示意性地表示图25的示意图。如图25和图26所示,形成了空洞71。
另一方面,如图15和图16所示,根据本实施方式1涉及的蓄电装置1和蓄电装置1的制造方法,能够抑制空洞71形成。
(实施方式2)
利用图27等,对实施方式2涉及的蓄电装置1B及其制造方法进行说明。
蓄电装置1B的结构,除了板状构件8和板状构件11的结构以外,与蓄电装置1的结构实质相同。再者,在蓄电装置1B中,各板状构件的形状近似,因此对板状构件8B进行说明。
图27是表示板状构件8B的立体图。板状构件8B包含段差部75,段差部75呈环状形成于外表面51,段差部75以从外表面51向上方突出的方式形成。
图28是表示段差部75及其周围的结构的截面图。
在板状构件8B形成有贯通孔80。贯通孔80由***孔82和段差部75的内表面83形成。
贯通孔80以从板状构件8B的相对面50到达外表面51的方式形成。段差部75的内表面83包括作为外表面51的一部分的底面84、以及内周面85。
***孔82与底面84连通,在底面84形成有***孔82的开口边缘部81。底面84呈平坦面状形成,内周面85与底面84的外缘部连接。内周面85被形成为随着从底面84的外周边缘部趋向上方而远离开口边缘部81。
再者,负极外部端子的板状构件与板状构件8B同样地形成。
对如上所述构成的蓄电装置1B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再者,实施方式1涉及的蓄电装置1的制造方法和本实施方式2涉及的蓄电装置1B的制造方法中,除了“将正极集电端子、正极外部端子和盖连结的连结工序”以及“将负极集电端子、负极外部端子和盖连接的连结工序”以外的工序,实质上相同。
另外,由于“将正极集电端子、正极外部端子和盖连结的连结工序”与“将负极集电端子、负极外部端子和盖连接的连结工序”彼此相似,因此主要对“将正极集电端子、正极外部端子和盖连结的连结工序”进行说明。
图29是示意性地表示将正极集电端子、正极外部端子和盖连结的连结工序中的压接工序的示意图。
图29中,虚线L6表示压接工序的初期阶段的轴部47。一点划线L7表示压接工序的中间阶段的轴部47。两点划线L8表示压接工序的后期阶段的轴部47。实线L9表示结束阶段的轴部47。
在压接工序S3的初期阶段,轴部47的上端部膨胀变形。然后,在压接工序S3的中间阶段,轴部47的高度降低,膨胀部分与底面84接触。进而,在后期阶段中,轴部47的高度进一步降低,并且膨胀部分与内周面85接触。
然后,通过压接工序进一步进行,轴部47的膨胀部分沿着内周面85变形。像这样,轴部47的膨胀部分,以从内周面85的下端部侧逐渐爬上内周面85的内周面的方式变形。并且,轴部47的膨胀部分成为伸出部48。像这样,抑制在内周面85与伸出部48之间产生间隙。
其结果,在焊接工序S4中,即使利用激光L5将轴部47与段差部75焊接,也能够抑制在焊接部内形成空洞。
再者,同样地,在负极外部端子的板状构件中,也能够抑制空洞形成。
图30是表示板状构件的第1变形例涉及的板状构件8C的立体图。在板状构件8C中,除了图27所示的段差部75以外,还形成有段差部75C1、75C2。该段差部75C1、75C2在外表面51上空出间隔而形成,形成在开口边缘部81的周围。
图31是表示板状构件8C的截面图。如该图31所示,段差部75C1、75C2的内周面85C1、85C2,以相对于外表面51大致垂直地延伸的方式形成。
即使使用该板状构件8C,也能够抑制在形成于轴部47的伸出部48与段差部75C1、75C2的内周面85C1、85C2之间产生间隙。
其结果,在焊接工序S4中,即使向段差部75C1、75C2的上端部照射激光L5而将段差部75C1、75C2与伸出部48焊接,也能够抑制在焊接部内形成空洞。
图32是表示作为板状构件8的第2变形例的板状构件8D的立体图。板状构件8D,在***孔82的开口边缘部81的周围形成有段差部75D1、75D2。段差部75D1和段差部75D2也空出间隔配置。图33是表示板状构件8D的截面图。如该图33所示,段差部75D1、75D2的内周面85D1、85D2被形成为随着从外表面51趋向上方而远离开口边缘部81。
对本公开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次公开的实施方式在所有方面只是例示,并不进行任何限定。本公开的范围由权利要求的范围表示,包含与权利要求的范围均等的意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更。

Claims (6)

1.一种蓄电装置,具备电极体、收纳壳体、外部端子、集电端子和焊接部,
所述收纳壳体将所述电极体收纳在内部,
所述外部端子设置于所述收纳壳体的外表面,
所述集电端子将所述电极体和所述外部端子连接,
所述焊接部将所述集电端子和所述外部端子连接,
所述外部端子包含与所述收纳壳体的外表面相对的相对面、和位于与所述相对面相反侧的外表面,
在所述外部端子形成有***孔和段差部,所述***孔从所述相对面向所述外部端子的外表面延伸,所述段差部位于所述外部端子的外表面侧的所述***孔的开口部的周围,
所述集电端子包含与所述段差部的表面接触的接触面,
所述焊接部以将所述段差部的表面与所述集电端子的所述接触面焊接的方式形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蓄电装置,
所述段差部的表面被形成为随着从所述相对面侧趋向所述外部端子的外表面侧而远离所述开口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蓄电装置,
在所述外部端子的表面形成有凹部,
所述凹部包含底面和位于所述底面的周围的内周面,
所述***孔与所述凹部的所述底面连接,并且所述***孔的开口部形成在所述凹部的所述底面,
所述段差部的表面是所述凹部的内周面。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蓄电装置,
所述外部端子包含形成在所述***孔的周围的突出部,
所述段差部由所述突出部形成。
5.一种蓄电装置的制造方法,具备以下工序:
准备盖的工序,所述盖形成有位于厚度方向的两端的第1主表面和第2主表面、以及从所述第1主表面到达所述第2主表面的贯通孔;
将形成有***孔的外部端子以所述贯通孔与所述***孔连通的方式配置于所述第1主表面侧的工序,所述外部端子包含与所述第1主表面相对的相对面、和位于与所述相对面相反侧的外表面,所述***孔从所述相对面向所述外表面延伸;
从所述第2主表面侧将集电端子的轴部***所述***孔和所述贯通孔,使所述轴部从所述外表面突出的工序;
对从所述外表面突出的所述轴部的端部进行压接,在所述轴部的端部形成伸出部的工序;以及
将所述伸出部与所述外部端子焊接的工序,
在所述外部端子形成有位于所述外表面侧的所述***孔的开口部的周围的段差部,
所述集电端子的所述伸出部包含与所述段差部的表面接触的接触面,
在将所述伸出部与所述外部端子焊接的工序中,所述伸出部与所述段差部被焊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蓄电装置的制造方法,
所述段差部的表面被形成为随着从所述相对面侧趋向所述外表面侧而远离开口边缘部。
CN201811312261.1A 2017-11-08 2018-11-06 蓄电装置和蓄电装置的制造方法 Pending CN109755454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215649A JP6954016B2 (ja) 2017-11-08 2017-11-08 蓄電装置および蓄電装置の製造方法
JP2017-215649 2017-11-08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755454A true CN109755454A (zh) 2019-05-14

Family

ID=6632772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1312261.1A Pending CN109755454A (zh) 2017-11-08 2018-11-06 蓄电装置和蓄电装置的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0930898B2 (zh)
JP (1) JP6954016B2 (zh)
CN (1) CN109755454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994511A (zh) * 2019-08-30 2022-01-28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方形二次电池及其制造方法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4165155A (ja) * 2013-02-28 2014-09-08 Sanyo Electric Co Ltd 角形二次電池
CN104335392A (zh) * 2012-06-21 2015-02-04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电池组
JP2015106501A (ja) * 2013-11-29 2015-06-08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二次電池の製造方法
JP2017142929A (ja) * 2016-02-09 2017-08-17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電池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168007B2 (ja) * 2008-07-25 2013-03-21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電池、車両、電池搭載機器、及び、電池の製造方法
WO2013031669A1 (ja) * 2011-08-31 2013-03-07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電池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6163783B2 (ja) * 2013-02-28 2017-07-19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角形二次電池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DE112014001644T5 (de) * 2013-03-26 2016-05-04 Gs Yuasa International Ltd. Elektrische Speichereinrichtung und elektrisches Speichergerät, welches mit der elektrischen Speichereinheit bereitgestellt ist
CN106299173A (zh) * 2015-07-23 2017-01-04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动力电池顶盖结构及动力电池
US10763487B2 (en) * 2015-07-23 2020-09-01 Contemporary Amperex Technology Co., Limited Power battery cap structure and power battery
JP6292207B2 (ja) 2015-10-27 2018-03-14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電池及び電池の製造方法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335392A (zh) * 2012-06-21 2015-02-04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电池组
JP2014165155A (ja) * 2013-02-28 2014-09-08 Sanyo Electric Co Ltd 角形二次電池
JP2015106501A (ja) * 2013-11-29 2015-06-08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二次電池の製造方法
JP2017142929A (ja) * 2016-02-09 2017-08-17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電池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994511A (zh) * 2019-08-30 2022-01-28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方形二次电池及其制造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0930898B2 (en) 2021-02-23
US20190140218A1 (en) 2019-05-09
JP6954016B2 (ja) 2021-10-27
JP2019087453A (ja) 2019-06-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695859B2 (en) Insulative feed through assembly for electrochemical devices
US7301754B1 (en) Capacitor
CN103582965B (zh) 连接体、连接体的制造方法、蓄电元件以及蓄电元件的制造方法
EP2117021B1 (en) Electrolytic capacitors with multiple anodes and anode lead configurations thereof
US8238079B1 (en) Capacitor
US20210210813A1 (en) Top Plate for Laser Welded Lithium-Ion Button Cell Battery
CN111370636B (zh) 一种无焊接痕迹纽扣电池的生产方法及所制得的纽扣电池
WO2021212625A1 (zh) 一种纽扣电池的防渗液焊接方法和焊接结构及其应用
US20040260354A1 (en) Miniature compression feedthrough assembly for electrochemical devices
JP2008218132A (ja) 密閉形電池
KR20080042966A (ko) 각형 이차전지의 제조방법
US8003248B2 (en) Battery lid with integral thick boss surrounding a terminal hole
CN109755454A (zh) 蓄电装置和蓄电装置的制造方法
WO2005038832A1 (ja) 固体電解コンデンサ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3151527A (ja) 非水電解液電池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KR101520064B1 (ko) 이차전지용 캡 조립체의 제조방법과 그에 따라 제조된 캡 조립체 및 이를 채용한 이차전지
CN209374499U (zh) 顶盖组件以及二次电池
JP3926147B2 (ja) 電池
JP2007066835A (ja) 円筒型二次電池の製造方法
US20040258989A1 (en) Secondary battery having safety valv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same
JP5050313B2 (ja) 電池及び電池の製造方法
JP3995680B2 (ja) 角形密閉式蓄電池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3282030A (ja) 角形電池の製造方法
KR100884797B1 (ko) 원통형 이차전지의 제조방법
JP2021068655A (ja) リードタブと電極箔の接続方法、および巻回型蓄電素子の製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90514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