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711021A - 变电站防洪优化设计方法、装置和计算机设备 - Google Patents

变电站防洪优化设计方法、装置和计算机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711021A
CN109711021A CN201811543107.5A CN201811543107A CN109711021A CN 109711021 A CN109711021 A CN 109711021A CN 201811543107 A CN201811543107 A CN 201811543107A CN 109711021 A CN109711021 A CN 10971102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bstation
fill
depth
flood
flood contro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1543107.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711021B (zh
Inventor
杨雪平
张肖峰
韦文兵
曾锐碧
张刚
宋丽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oshan Power Supply Bureau of Guangdong Power Grid Corp
China Energy Engineering Group Guangdong Electric Power Design Institut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oshan Power Supply Bureau of Guangdong Power Grid Corp
China Energy Engineering Group Guangdong Electric Power Design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oshan Power Supply Bureau of Guangdong Power Grid Corp, China Energy Engineering Group Guangdong Electric Power Design Institute Co Ltd filed Critical Foshan Power Supply Bureau of Guangdong Power Grid Corp
Priority to CN201811543107.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9711021B/zh
Publication of CN10971102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71102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71102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71102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10/00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at coastal zones; at river basins
    • Y02A10/40Controlling or monitoring, e.g. of flood or hurricane; Forecasting, e.g. risk assessment or mapping

Landscapes

  • Supply And Distribution Of Alternating Current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变电站防洪优化设计方法、装置和计算机设备,所述方法包括根据防洪标准水位,获取站前区填土高度,并基于站前区填土高度,选取多个配电区填土高度;站前区填土高度大于配电区填土高度;以站前区填土高度与配电区填土高度的高度差作为迭代变量,运行变电站防洪优化设计模型;将变电站防洪优化设计模型取最小值时对应的高度差,确认为变电站的站前区和配电区的防洪高度差;根据防洪高度差,输出变电站的防洪优化设计结果,本申请能够根据站前区和配电区不同的防洪特性,对站前区和配电区分别采用不同的防洪策略,给站前区和配电区分别选取填土高度,以满足站前区与配电区对于防洪设计的要求,可降低变电站防洪风险。

Description

变电站防洪优化设计方法、装置和计算机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防洪工程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变电站防洪优化设计方法、装置和计算机设备。
背景技术
受气候地理条件和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我国的洪涝灾害范围广,除沙漠、极端干旱地区和高寒地区外,我国大约2/3的国土面积都存在着不同程度和不同类型的洪涝灾害。其中年降水量较多且60%~80%集中在汛期6至9月的东部地区,常常发生暴雨洪水。其次洪涝灾害发生频繁、突发性强、几乎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洪涝灾害发生。随着我国经济实力增强,国家制定了各种防灾救灾应急机制,尽可能地减轻了灾害损失,但每次洪涝灾害都带来极大的经济损失,给人民生产生活带来非常大的影响。
变电站作为电网输电的枢纽,其安全地运行关系到人民正常的生活,因此变电站做好防洪十分重要,但是,在实现过程中,发明人发现传统技术中至少存在如下问题:传统防洪设计方案无法满足站前区与配电区功能对于防洪设计的要求,导致变电站存在防洪风险。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一种变电站防洪优化设计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和存储介质。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变电站防洪优化设计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根据防洪标准水位,获取站前区填土高度,并基于站前区填土高度,选取多个配电区填土高度;站前区填土高度大于配电区填土高度;
以站前区填土高度与配电区填土高度的高度差作为迭代变量,运行变电站防洪优化设计模型;
将变电站防洪优化设计模型取最小值时对应的高度差,确认为变电站的站前区和配电区的防洪高度差;
根据防洪高度差,输出变电站的防洪优化设计结果。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基于以下步骤获取变电站防洪优化设计模型:
从变电站尺寸数据库获取变电站尺寸;变电站尺寸包括站前区场地面积、配电区周长、配电区场地面积和变电站周长;
根据高度差和配电区周长,得到配电区的防洪墙尺寸;
根据变电站周长、高度差和站前区填土高度,确定变电站的挡土墙尺寸;
将站前区填土高度与配电区填土高度的高度差作为迭代变量,并基于站前区场地面积、配电区场地面积、站前区填土高度、配电区填土高度、防洪墙尺寸以及挡土墙尺寸,得到变电站防洪优化设计模型。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将站前区填土高度与配电区填土高度的高度差作为迭代变量,并基于站前区场地面积、配电区场地面积、站前区填土高度、配电区填土高度、防洪墙尺寸以及挡土墙尺寸,得到变电站防洪优化设计模型的步骤包括:
根据站前区场地面积和站前区填土高度,得到站前区填土量模型;根据配电区场地面积和配电区填土高度,得到配电区填土量模型;
根据站前区填土量模型和配电区填土量模型,得到变电站填土总量模型;
根据防洪墙尺寸,得到防洪墙体积模型;根据挡土墙尺寸,得到挡土墙体积模型;
根据变电站填土总量模型、防洪墙体积模型与挡土墙体积模型,得到变电站防洪优化设计模型。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基于以下公式获取变电站防洪优化设计模型:
C=P土方V土方+P防洪墙V防洪墙+P挡土墙V挡土墙
其中,C表示变电站防洪优化设计模型;P土方表示填土权重;V土方表示变电站填土优化设计模型;P防洪墙表示防洪墙权重;V防洪墙表示防洪墙体积模型;P挡土墙表示挡土墙权重;V挡土墙表示挡土墙体积模型。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基于站前区填土高度,选取多个配电区填土高度的步骤中:
基于站前区填土高度,以0.5米高度差为步进,选取多个配电区填土高度。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站前区和配电区为按照预设规则对变电站防洪区域进行划分得到。
另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变电站防洪优化设计装置,包括:
填土高度获取模块,用于根据防洪标准水位,获取站前区填土高度;并基于站前区填土高度,选取多个配电区填土高度;站前区填土高度大于配电区填土高度;
模型运行模块,用于以站前区填土高度与配电区填土高度的高度差作为迭代变量,运行变电站防洪优化设计模型;
防洪高度差获取模块,用于将变电站防洪优化设计模型取最小值时对应的高度差,确认为变电站的站前区和配电区的防洪高度差;
结果输出模块,用于根据防洪高度差,输出变电站的防洪优化设计结果。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
变电站尺寸获取模块,用于从变电站尺寸数据库获取变电站尺寸;变电站尺寸包括站前区场地面积、配电区周长、配电区场地面积和变电站周长;
防洪墙尺寸获取模块,用于根据高度差和配电区周长,得到配电区的防洪墙尺寸;
挡土墙尺寸获取模块,用于根据变电站周长、高度差和站前区填土高度,确定变电站的挡土墙尺寸;
模型获取模块,用于将站前区填土高度与配电区填土高度的高度差作为迭代变量,并基于站前区场地面积、配电区场地面积、站前区填土高度、配电区填土高度、防洪墙尺寸以及挡土墙尺寸,得到变电站防洪优化设计模型。
又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设备,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存储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处理器执行计算机程序时实现上述方法的步骤。
再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方法的步骤。
上述技术方案中的一个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和有益效果:
通过根据防洪标准水位,获取站前区填土高度,并基于站前区填土高度,选取多个配电区填土高度;以站前区填土高度与配电区填土高度的高度差作为迭代变量,运行变电站防洪优化设计模型;将变电站防洪优化设计模型取最小值时对应的高度差,确认为变电站的站前区和配电区的防洪高度差;根据防洪高度差,输出变电站的防洪优化设计结果,其中,站前区填土高度大于配电区填土高度,从而,本申请变电站防洪优化设计方法能够根据站前区和配电区不同的防洪特性,对站前区和配电区分别采用不同的防洪策略,给站前区和配电区分别选取填土高度,以满足站前区与配电区对于防洪设计的要求,可降低变电站防洪风险,也可降低变电站的地基风险,同时站前区高于配电区提高了变电站防洪适用性和运维的方便性,进一步的,在变电站防洪优化设计模型取最小值时得到成本最低的防洪结果,降低防洪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一个实施例中变电站防洪优化设计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2为一个实施例中获取变电站防洪优化设计模型步骤的第一流程示意图;
图3为一个实施例中获取变电站防洪优化设计模型步骤的第二流程示意图;
图4为一个实施例中变电站防洪优化设计装置的第一结构框图;
图5为一个实施例中变电站防洪优化设计装置的第二结构框图;
图6为一个实施例中计算机设备的内部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申请,并不用于限定本申请。
在本申请变电站防洪优化设计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和存储介质的一个具体应用场景中:
传统技术提出直接对整个变电站采用填高场地方法进行防洪,但是该方法存在对低洼地区,需要外购大量沙土填方,形成较大的填方边坡,而导致造价较高和施工工期长,再加上地基上填方较高,对于原地基附加荷载较大,以及填土本身的固结沉降,会导致站区场地的沉降等缺陷。
传统技术又提出直接采用防洪墙方法进行防洪,但是该方法存在对低洼地区需要设置的防洪墙过高,超过防洪墙的适用经济高度,而且会引起防洪墙变形缝及大门口防洪缺口处理困难。
传统技术又提出采用抬高建筑物和设备底座方法进行防洪,但是该方法只适用于防洪水位较低情况,场地和防洪水位超过一定高度后不再适用,而且站前区及配电区域由于基础抬高导致运维不方便。
而本申请变变电站防洪优化设计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和存储介质能够根据站前区和配电区不同的防洪特性,对站前区和配电区分别采用不同的防洪策略,给站前区和配电区分别选取填土高度,以满足站前区与配电区对于防洪设计的要求。
为了解决传统防洪设计方案无法满足站前区与配电区功能对于防洪设计的要求,导致变电站存在防洪风险的技术问题,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提供了一种变电站防洪优化设计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10,根据防洪标准水位,获取站前区填土高度,并基于站前区填土高度,选取多个配电区填土高度;站前区填土高度大于配电区填土高度。
其中,变电站是指电力***中对电压和电流进行变换,接受电能及分配电能的场所,属于电力设施***中的重要枢纽,对社会生产与生活影响巨大。一般的变电站布置都分为站前区和配电区,其中,站前区为变电站的出入口,主控制楼,区域巡检生活中心,及其他辅助生产建筑布置区域。配电区为变电站内主要生产设施,各电压等级电力设备的布置区域,如各种变压器、开关设备及保护设备。在一个示例中,站前区和配电区为按照预设规则将变电站防洪区域进行划分得到。进一步的,预设规则为站前区占变电站防洪区域的五分之一。当然根据实际变电站建设需求,预设规则也可随之变动,例如,站前区占变电站防洪区域的六分之一,或者站前区占变电站防洪区域的四分之一。
防洪标准水位为根据防洪保护对象的重要性、洪水灾害的严重性及其影响确定的防洪保护对象或工程本身要求达到的防御洪水的标准,其具体大小因地方不同而改变。在一个示例中。可采用频率法计算的当地某一重现期的设计洪水位作为防洪标准。在另一个示例中,可根据当地记录常年的下雨量,而得到因下雨造成的洪水位或者最高内涝水位,可将洪水位或者最高内涝水位作为防洪标准水位。以便变电站能够防御最强的洪涝。
站前区填土高度为在站前区用沙土填高的高度。在一个示例中,站前区填土高度洪水位或者最高内涝水位0.5米。站前区主要采用填高场地方法进行防洪。
配电区填土高度为在配电区用沙土填高的高度。以站前区填土高度的作为基准,选取不同的配电区填土高度(配电区填土高度小于站前区填土高度),设计不同防洪方案,并从中选取最优的防洪方案。在一个示例中,基于站前区填土高度,以0.5米高度差为步进,选取多个配电区填土高度。换言之,可采用以下公式表示:
配电区填土高度=站前区填土高度-n*0.5 n表示正整数
从而简化配电区填土高度的选取,并便于建立变电站防洪。由于配电区填土高度小于站前区填土高度,使得配电区不能完全防洪,因此配电区采用填高场地和防洪墙(防洪堤)结合的方法进行防洪。
步骤S120,以站前区填土高度与配电区填土高度的高度差作为迭代变量,运行变电站防洪优化设计模型。
其中,变电站防洪优化设计模型用于对变电站防洪建设而优化设计的资源进行统筹合计。在变电站中,站前区填土高度可根据标准防洪水位确定,变电站的场地面积(也可称占地大小)固定,因此,站前区和配电区的场地面积也是固定的,在建设资源的统筹合计过程中,站前区填土高度与配电区填土高度的高度差为唯一变量,因此,可将根据步骤S110中选取的多个配电区填土高度分别与站前区填土高度的高度差作为变电站防洪优化设计模型的迭代变量,来运行变电站防洪优化设计模型。在一个示例中,变电站防洪优化设计模型为变电站防洪造价模型,用于对变电站防洪建设而优化设计的资源的造价进行统筹合计。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基于以下步骤获取变电站防洪优化设计模型:
步骤S210,从变电站尺寸数据库获取变电站尺寸;变电站尺寸包括站前区场地面积、站前区周长、配电区场地面积和配电区周长。
其中,变电站尺寸数据库为存储了变电站、配电区和站前区所有尺寸,例如,当变电站的区域为矩形区域时,尺寸包括变电站的长、宽、周长和场地面积,配电区的长、宽、周长和场地面积,站前区的长、宽、周长和场地面积。变电站尺寸数据库为预先建立的,在需要用到时,可直接从变电站尺寸数据库获取相关数据。
步骤S220,根据高度差和配电区周长,得到配电区的防洪墙尺寸;
其中,由于配电区填土高度小于站前区填土高度因此,配电区填土高度也小于标准防洪水位,为了能够充分防洪,利用在填高的场地上建造防洪墙量来实现防洪。具体的,可将高度差作为防洪墙的高度,根据配电周长得到防洪墙的长度,进一步的,再根据防洪墙的高度,并结合工程力学选取防洪墙的厚度。
步骤S230,根据变电站周长、高度差和站前区填土高度,确定变电站的挡土墙尺寸。
其中,挡土墙用于防止在站前区和配电区填充的沙土流失,并提高防洪强度。具体的,将变电站周长作为挡土墙的长度,将站前区填土高度作为站前区的挡土墙的高度,将站前区填土高度与高度差的差值作为配电区的挡土墙的高度,进一步的,再根据挡土墙的高度,并结合工程力学选取挡土墙的厚度。
步骤S240,将所述高度差作为迭代变量,并基于所述站前区场地面积、所述配电区场地面积、所述站前区填土高度、所述配电区填土高度、所述防洪墙尺寸以及所述挡土墙尺寸,得到所述变电站防洪优化设计模型。
在一个具体的示例中,如图3所示,将所述高度差作为迭代变量,并基于所述站前区场地面积、所述配电区场地面积、所述站前区填土高度、所述配电区填土高度、所述防洪墙尺寸以及所述挡土墙尺寸,得到所述变电站防洪优化设计模型的步骤包括:
步骤S310,根据站前区场地面积和站前区填土高度,得到站前区填土量模型。
其中,在一个示例中,将站前区场地面积和站前区填土高度的乘积作为站前区填土量模型。
步骤S320,根据配电区场地面积和配电区填土高度,得到配电区填土量模型。
其中,在一个示例中,将配电区场地面积和配电区填土高度的乘积作为配电区填土量模型。
步骤S330,根据站前区填土量模型和配电区填土量模型,得到变电站填土总量模型。
其中,将站前区填土量模型和配电区填土量模型的和作为变电站填土总量模型。
步骤S340,根据所述防洪墙尺寸,得到防洪墙体积模型。
其中,根据防洪墙尺寸(长、宽、高)计算出防洪墙体积模型。
步骤S350,根据所述挡土墙尺寸,得到挡土墙体积模型。
其中,根据挡土墙尺寸(长、宽、高)计算出挡土墙体积模型。
步骤S360,根据所述变电站填土总量模型、所述防洪墙体积模型与所述挡土墙体积模型,得到所述变电站防洪优化设计模型。
进一步的,基于以下公式获取变电站防洪优化设计模型:
C=P土方V土方+P防洪墙V防洪墙+P挡土墙V挡土墙
其中,C表示变电站防洪优化设计模型;P土方表示填土权重;V土方表示变电站填土总量模型;P防洪墙表示防洪墙权重;V防洪墙表示防洪墙体积模型;P挡土墙表示挡土墙权重;V挡土墙表示挡土墙体积模型。
上述公式还可表示成以下形式:
C=P土方(k土方ΔH+b土方)+P防洪墙(k防洪墙ΔH2+k防洪墙ΔH+b防洪墙)+P挡土墙(k挡土墙ΔH2+k挡土墙ΔH+b挡土墙)
进一步的,可将变电站建设的围墙,计入变电站的变电站防洪优化设计模型中,因此,基于以下公式获取变电站防洪优化设计模型:
C=P土方V土方+P防洪墙V防洪墙+P挡土墙V挡土墙+P围墙V围墙
其中,P围墙表示围墙权重;V围墙表示围墙体积模型。
上述公式还可表示成以下形式:
C=P土方(k土方ΔH+b土方)+P防洪墙(k防洪墙ΔH2+k防洪墙ΔH+b防洪墙)+P挡土墙(k挡土墙ΔH2+k挡土墙ΔH+b挡土墙)+P围墙(k围墙ΔH+b围墙)
需要说明的是,将变电站周长作为围墙长度,根据实际需要设计围墙高度和围墙厚度,根据围墙的长、宽和厚度得到围墙体积模型。
在一个示例中,当变电站防洪优化设计模型为变电站防洪造价模型时,基于下步骤获取变电站防洪造价模型:
根据站前区场地面积和站前区填土高度,得到站前区填土量模型;
根据配电区场地面积和配电区填土高度,得到配电区填土量模型;
根据站前区填土量模型和配电区填土量模型,得到变电站填土总量模型,并将变电站填土总量模型与填土单价的乘积作为变电站填土造价模型;
根据防洪墙尺寸,得到防洪墙体积模型,并将防洪墙体积模型与防洪墙单价的乘积作为变电站防洪墙造价模型;
根据挡土墙尺寸,得到挡土墙体积模型,并将挡土墙体积模型与所示挡土墙单价的乘积作为变电站挡土墙造价模型;
将变电站填土造价模型、变电站防洪墙造价模型与变电站挡土墙造价模型的和作为变电站防洪造价模型。
进一步的,基于以下公式获取变电站防洪造价模型:
C′=P′土方V土方+P′防洪墙V防洪墙+P′挡土墙V挡土墙
其中,C′表示变电站防洪造价模型;P′土方表示填土单价;V土方表示变电站填土总量模型;P′防洪墙表示防洪墙单价;V防洪墙表示防洪墙体积模型;P′挡土墙表示挡土墙单价;V挡土墙表示挡土墙体积模型。
再者,可将变电站建设的围墙,计入变电站的变电站防洪造价模型中,因此,基于以下公式获取变电站防洪优化设计模型:
C′=P′土方V土方+P′防洪墙V防洪墙+P′挡土墙V挡土墙+P′围墙V围墙
其中,P′围墙表示围墙单价;V围墙表示围墙体积模型。
步骤S130,将变电站防洪优化设计模型取最小值时对应的高度差,确认为变电站的站前区和配电区的防洪高度差。
其中,变电站防洪优化设计模型为以高度差为变量的二次函数模型,在高度差变化过程中,变电站防洪优化设计模型可达到最小值,并最小值对应的高度差作为防洪高度差。
步骤S140,根据防洪高度差,输出变电站的防洪优化设计方案。
本申请变电站防洪优化设计方法的各实施例中,通过根据防洪标准水位,通过根据防洪标准水位,获取站前区填土高度,并基于站前区填土高度,选取多个配电区填土高度;以站前区填土高度与配电区填土高度的高度差作为迭代变量,运行变电站防洪优化设计模型;将变电站防洪优化设计模型取最小值时对应的高度差,确认为变电站的站前区和配电区的防洪高度差;根据防洪高度差,输出变电站的防洪优化设计结果,其中,站前区填土高度大于配电区填土高度,从而,本申请变电站防洪优化设计方法能够根据站前区和配电区不同的防洪特性,对站前区和配电区分别采用不同的防洪策略,给站前区和配电区分别选取填土高度,以满足站前区与配电区对于防洪设计的要求,可降低变电站防洪风险,也可降低变电站的地基风险,同时站前区高于配电区提高了变电站防洪适用性和运维的方便性,进一步的,在变电站防洪优化设计模型取最小值时得到成本最低的防洪结果,降低防洪成本。
应该理解的是,虽然图1-3的流程图中的各个步骤按照箭头的指示依次显示,但是这些步骤并不是必然按照箭头指示的顺序依次执行。除非本文中有明确的说明,这些步骤的执行并没有严格的顺序限制,这些步骤可以以其它的顺序执行。而且,图1-3中的至少一部分步骤可以包括多个子步骤或者多个阶段,这些子步骤或者阶段并不必然是在同一时刻执行完成,而是可以在不同的时刻执行,这些子步骤或者阶段的执行顺序也不必然是依次进行,而是可以与其它步骤或者其它步骤的子步骤或者阶段的至少一部分轮流或者交替地执行。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还提供了一种变电站防洪优化设计装置,包括:
填土高度获取模块410,用于根据防洪标准水位,获取站前区填土高度;并基于站前区填土高度,选取多个配电区填土高度;站前区填土高度大于配电区填土高度;
模型运行模块420,用于以站前区填土高度与配电区填土高度的高度差作为迭代变量,运行变电站防洪优化设计模型;
防洪高度差获取模块430,用于将变电站防洪优化设计模型取最小值时对应的高度差,确认为变电站的站前区和配电区的防洪高度差;
结果输出模块440,用于根据防洪高度差,输出变电站的防洪优化设计结果。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变电站防洪优化设计装置还包括:
变电站尺寸获取模块510,用于从变电站尺寸数据库获取变电站尺寸;变电站尺寸包括站前区场地面积、配电区周长、配电区场地面积和变电站周长;
防洪墙尺寸获取模块520,用于根据高度差和配电区周长,得到配电区的防洪墙尺寸;
挡土墙尺寸获取模块530,用于根据变电站周长、高度差和站前区填土高度,确定变电站的挡土墙尺寸;
模型获取模块540,用于将站前区填土高度与配电区填土高度的高度差作为迭代变量,并基于站前区场地面积、配电区场地面积、站前区填土高度、配电区填土高度、防洪墙尺寸以及挡土墙尺寸,得到变电站防洪优化设计模型。
关于变电站防洪优化设计装置的具体限定可以参见上文中对于变电站防洪优化设计方法的限定,在此不再赘述。上述变电站防洪优化设计装置中的各个模块可全部或部分通过软件、硬件及其组合来实现。上述各模块可以硬件形式内嵌于或独立于计算机设备中的处理器中,也可以以软件形式存储于计算机设备中的存储器中,以便于处理器调用执行以上各个模块对应的操作。
在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计算机设备,该计算机设备可以是服务器,其内部结构图可以如图6所示。该计算机设备包括通过***总线连接的处理器、存储器、网络接口和数据库。其中,该计算机设备的处理器用于提供计算和控制能力。该计算机设备的存储器包括非易失性存储介质、内存储器。该非易失性存储介质存储有操作***、计算机程序和数据库。该内存储器为非易失性存储介质中的操作***和计算机程序的运行提供环境。该计算机设备的数据库用于存储本申请变电站防洪优化设计方法相关的数据。该计算机设备的网络接口用于与外部的终端通过网络连接通信。该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以实现一种变电站防洪优化设计方法。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图6中示出的结构,仅仅是与本申请方案相关的部分结构的框图,并不构成对本申请方案所应用于其上的计算机设备的限定,具体的计算机设备可以包括比图中所示更多或更少的部件,或者组合某些部件,或者具有不同的部件布置。
在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计算机设备,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存储器中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处理器执行计算机程序时实现以下步骤:
根据防洪标准水位,获取站前区填土高度,并基于站前区填土高度,选取多个配电区填土高度;站前区填土高度大于配电区填土高度;
以站前区填土高度与配电区填土高度的高度差作为迭代变量,运行变电站防洪优化设计模型;
将变电站防洪优化设计模型取最小值时对应的高度差,确认为变电站的站前区和配电区的防洪高度差;
根据防洪高度差,输出变电站的防洪优化设计结果。
在一个实施例中,处理器执行计算机程序时还实现以下步骤:
从变电站尺寸数据库获取变电站尺寸;变电站尺寸包括站前区场地面积、配电区周长、配电区场地面积和变电站周长;
根据高度差和配电区周长,得到配电区的防洪墙尺寸;
根据变电站周长、高度差和站前区填土高度,确定变电站的挡土墙尺寸;
将站前区填土高度与配电区填土高度的高度差作为迭代变量,并基于站前区场地面积、配电区场地面积、站前区填土高度、配电区填土高度、防洪墙尺寸以及挡土墙尺寸,得到变电站防洪优化设计模型。
在一个实施例中,处理器执行计算机程序时还实现以下步骤:
根据站前区场地面积和站前区填土高度,得到站前区填土量模型;根据配电区场地面积和配电区填土高度,得到配电区填土量模型;
根据站前区填土量模型和配电区填土量模型,得到变电站填土总量模型;
根据防洪墙尺寸,得到防洪墙体积模型;根据挡土墙尺寸,得到挡土墙体积模型;
根据变电站填土总量模型、防洪墙体积模型与挡土墙体积模型,得到变电站防洪优化设计模型。
在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以下步骤:
根据防洪标准水位,获取站前区填土高度,并基于站前区填土高度,选取多个配电区填土高度;站前区填土高度大于配电区填土高度;
以站前区填土高度与配电区填土高度的高度差作为迭代变量,运行变电站防洪优化设计模型;
将变电站防洪优化设计模型取最小值时对应的高度差,确认为变电站的站前区和配电区的防洪高度差;
根据防洪高度差,输出变电站的防洪优化设计结果。
在一个实施例中,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还实现以下步骤:
从变电站尺寸数据库获取变电站尺寸;变电站尺寸包括站前区场地面积、配电区周长、配电区场地面积和变电站周长;
根据高度差和配电区周长,得到配电区的防洪墙尺寸;
根据变电站周长、高度差和站前区填土高度,确定变电站的挡土墙尺寸;
将站前区填土高度与配电区填土高度的高度差作为迭代变量,并基于站前区场地面积、配电区场地面积、站前区填土高度、配电区填土高度、防洪墙尺寸以及挡土墙尺寸,得到变电站防洪优化设计模型。
在一个实施例中,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还实现以下步骤:
根据站前区场地面积和站前区填土高度,得到站前区填土量模型;根据配电区场地面积和配电区填土高度,得到配电区填土量模型;
根据站前区填土量模型和配电区填土量模型,得到变电站填土总量模型;
根据防洪墙尺寸,得到防洪墙体积模型;根据挡土墙尺寸,得到挡土墙体积模型;
根据变电站填土总量模型、防洪墙体积模型与挡土墙体积模型,得到变电站防洪优化设计模型。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实施例方法中的全部或部分流程,是可以通过计算机程序来指令相关的硬件来完成,所述的计算机程序可存储于一非易失性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该计算机程序在执行时,可包括如上述各方法的实施例的流程。其中,本申请所提供的各实施例中所使用的对存储器、存储、数据库或其它介质的任何引用,均可包括非易失性和/或易失性存储器。非易失性存储器可包括只读存储器(ROM)、可编程ROM(PROM)、电可编程ROM(EPROM)、电可擦除可编程ROM(EEPROM)或闪存。易失性存储器可包括随机存取存储器(RAM)或者外部高速缓冲存储器。作为说明而非局限,RAM以多种形式可得,诸如静态RAM(SRAM)、动态RAM(DRAM)、同步DRAM(SDRAM)、双数据率SDRAM(DDRSDRAM)、增强型SDRAM(ESDRAM)、同步链路(Synchlink)DRAM(SLDRAM)、存储器总线(Rambus)直接RAM(RDRAM)、直接存储器总线动态RAM(DRDRAM)、以及存储器总线动态RAM(RDRAM)等。
以上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申请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申请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因此,本申请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变电站防洪优化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根据防洪标准水位,获取站前区填土高度,并基于所述站前区填土高度,选取多个配电区填土高度;所述站前区填土高度大于所述配电区填土高度;
以所述站前区填土高度与各所述配电区填土高度的高度差作为迭代变量,运行变电站防洪优化设计模型;
将所述变电站防洪优化设计模型取最小值时对应的所述高度差,确认为变电站的站前区和配电区的防洪高度差;
根据所述防洪高度差,输出所述变电站的防洪优化设计结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电站防洪优化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基于以下步骤获取所述变电站防洪优化设计模型:
从变电站尺寸数据库获取变电站尺寸;所述变电站尺寸包括站前区场地面积、配电区周长、配电区场地面积和变电站周长;
根据所述高度差和所述配电区周长,得到所述配电区的防洪墙尺寸;
根据所述变电站周长、所述高度差和所述站前区填土高度,确定所述变电站的挡土墙尺寸;
将所述高度差作为迭代变量,并基于所述站前区场地面积、所述配电区场地面积、所述站前区填土高度、所述配电区填土高度、所述防洪墙尺寸以及所述挡土墙尺寸,得到所述变电站防洪优化设计模型。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变电站防洪优化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将所述高度差作为迭代变量,并基于所述站前区场地面积、所述配电区场地面积、所述站前区填土高度、所述配电区填土高度、所述防洪墙尺寸以及所述挡土墙尺寸,得到所述变电站防洪优化设计模型的步骤包括:
根据所述站前区场地面积和所述站前区填土高度,得到站前区填土量模型;根据所述配电区场地面积和所述配电区填土高度,得到配电区填土量模型;
根据所述站前区填土量模型和所述配电区填土量模型,得到变电站填土总量模型;
根据所述防洪墙尺寸,得到防洪墙体积模型;根据所述挡土墙尺寸,得到挡土墙体积模型;
根据所述变电站填土总量模型、所述防洪墙体积模型与所述挡土墙体积模型,得到所述变电站防洪优化设计模型。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变电站防洪优化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基于以下公式获取所述变电站防洪优化设计模型:
C=P土方V土方+P防洪墙V防洪墙+P挡土墙V挡土墙
其中,C表示所述变电站防洪优化设计模型;P土方表示填土权重;V土方表示所述变电站填土总量模型;P防洪墙表示防洪墙权重;V防洪墙表示所述防洪墙体积模型;P挡土墙表示挡土墙权重;V挡土墙表示所述挡土墙体积模型。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意一项所述的变电站防洪优化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基于所述站前区填土高度,选取多个配电区填土高度的步骤中:
基于所述站前区填土高度,以0.5米高度差为步进,选取多个所述配电区填土高度。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变电站防洪优化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站前区和所述配电区为按照预设规则对变电站防洪区域进行划分得到。
7.一种变电站防洪优化设计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填土高度获取模块,用于根据防洪标准水位,获取站前区填土高度;并基于所述站前区填土高度,选取多个配电区填土高度;所述站前区填土高度大于所述配电区填土高度;
模型运行模块,用于以所述站前区填土高度与所述配电区填土高度的高度差作为迭代变量,运行变电站防洪优化设计模型;
防洪高度差获取模块,用于将所述变电站防洪优化设计模型取最小值时对应的所述高度差,确认为变电站的站前区和配电区的防洪高度差;
结果输出模块,用于根据所述防洪高度差,输出所述变电站的防洪优化设计结果。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变电站防洪优化设计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变电站尺寸获取模块,用于从变电站尺寸数据库获取变电站尺寸;所述变电站尺寸包括站前区场地面积、配电区周长、配电区场地面积和变电站周长;
防洪墙尺寸获取模块,用于根据所述高度差和所述配电区周长,得到所述配电区的防洪墙尺寸;
挡土墙尺寸获取模块,用于根据所述变电站周长、所述高度差和所述站前区填土高度,确定所述变电站的挡土墙尺寸;
模型获取模块,用于将所述站前区填土高度与所述配电区填土高度的高度差作为迭代变量,并基于所述站前区场地面积、所述配电区场地面积、所述站前区填土高度、所述配电区填土高度、所述防洪墙尺寸以及所述挡土墙尺寸,得到所述变电站防洪优化设计模型。
9.一种计算机设备,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所述存储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实现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方法的步骤。
10.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的步骤。
CN201811543107.5A 2018-12-17 2018-12-17 变电站防洪优化设计方法、装置和计算机设备 Active CN10971102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543107.5A CN109711021B (zh) 2018-12-17 2018-12-17 变电站防洪优化设计方法、装置和计算机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543107.5A CN109711021B (zh) 2018-12-17 2018-12-17 变电站防洪优化设计方法、装置和计算机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711021A true CN109711021A (zh) 2019-05-03
CN109711021B CN109711021B (zh) 2022-12-16

Family

ID=6625670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1543107.5A Active CN109711021B (zh) 2018-12-17 2018-12-17 变电站防洪优化设计方法、装置和计算机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9711021B (zh)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197554A (ja) * 2002-12-03 2004-07-15 Foundation Of River & Basin Integrated Communications Japan リアルタイム動的氾濫シミュレーションシステム
CN207159926U (zh) * 2017-08-15 2018-03-30 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江苏省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变电站工程的防洪***
CN108764702A (zh) * 2018-05-23 2018-11-06 中水东北勘测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 考虑防洪工程安全性的防洪保护区洪水风险评价方法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197554A (ja) * 2002-12-03 2004-07-15 Foundation Of River & Basin Integrated Communications Japan リアルタイム動的氾濫シミュレーションシステム
CN207159926U (zh) * 2017-08-15 2018-03-30 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江苏省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变电站工程的防洪***
CN108764702A (zh) * 2018-05-23 2018-11-06 中水东北勘测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 考虑防洪工程安全性的防洪保护区洪水风险评价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冯舜凯等: "220kV变电站防洪竖向布置优化设计", 《河北电力技术》 *
邹宇等: "城市变电站防洪涝设计及改造施工研究", 《建筑施工》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711021B (zh) 2022-12-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Huertas‐Hernando et al. Hydropower flexibility for power systems with variable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An IEA Task 25 collaboration
Schaeffer et al. Energy sector vulnerability to climate change: A review
de Jong et al. Integrating large scale wind power into the electricity grid in the Northeast of Brazil
Adetokun et al. Impact of integrating large-scale DFIG-based wind energy conversion system on the voltage stability of weak national grids: A case study of the Nigerian power grid
CN103870709A (zh) 一种水泵水轮机全特性曲线的构造方法
Haddad Capacity choice and water management in hydroelectricity systems
Contreras et al. Time-based aggregation of flexibility at the TSO-DSO interconnection point
CN100510272C (zh) 分期分级动态控制农田排水设计方法
Maués Floating solar PV—hydroelectric power plants in Brazil: Energy storage solution with great application potential
Liang et al. Estimation of the influences of spatiotemporal variations in air density on wind energy assessment in China based on deep neural network
Piancó et al. Hydroelectric operation for hybridization with a floating photovoltaic plant: A case of study
Remund et al. On the generation of hourly shortwave radiation data on tilted surfaces
CN109711021A (zh) 变电站防洪优化设计方法、装置和计算机设备
Busch et al. Analysis of the water-power nexus in the Southern African Power Pool
Caralis et al. Towards the optimum mix between wind and PV capacity in the Greek power system
Sinha Modelling the economics of combined wind/hydro/diesel power systems
Tigas et al. Generation expansion planning under wide-scale RES energy penetration
Dall et al. CSP in Namibia–Solution to the “duck curve”?
Yang et al. Assessing the dispatch flexibility of coordinated solar and hydro generation
Hassanjabbar et al. Reservoir management under different operating water levels, operation policies and climate change conditions
CN104793107A (zh) 一种基于改进opa模型的电网连锁故障确定方法
Bawazir et al. Optimum ground-mounted on-grid connected photovoltaic system
Zhongbo et al. Study on flood control projects joint flood control operation of The Daqing river basin
Majeed Evaluating the potential for a multi-use seasonal pumped storage scheme in New Zealand’s South Island
Gomand Master thesis and internship [BR]-Master's thesis: Evaluation of the climate uncertainties using the Dispa-SET model on the future power system of Bolivia [BR]-Integration Internship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