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416206B - 设计用于能量源的热控制的制冷剂回路 - Google Patents

设计用于能量源的热控制的制冷剂回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416206B
CN109416206B CN201780042929.2A CN201780042929A CN109416206B CN 109416206 B CN109416206 B CN 109416206B CN 201780042929 A CN201780042929 A CN 201780042929A CN 109416206 B CN109416206 B CN 10941620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frigerant
branch
heat exchanger
circuit
expans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80042929.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416206A (zh
Inventor
M.雅希亚
L.克莱马隆
R.哈勒
J-L.图茨
B.尼克拉斯
J-M.刘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Valeo Systemes Thermiques SAS
Original Assignee
Valeo Systemes Thermiques SAS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Valeo Systemes Thermiques SAS filed Critical Valeo Systemes Thermiques SAS
Publication of CN10941620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41620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41620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41620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7/00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using particular sources of energy
    • F25B27/02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using particular sources of energy using waste heat, e.g. from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5/00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using a combination of modes of operation covered by two or more of the groups F25B1/00 - F25B23/00
    • F25B25/005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using a combination of modes of operation covered by two or more of the groups F25B1/00 - F25B23/00 using primary and secondary system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1/00Fluid-circulation arrangements
    • F25B41/20Disposition of valves, e.g. of on-off valves or flow control valv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1/00Fluid-circulation arrangements
    • F25B41/20Disposition of valves, e.g. of on-off valves or flow control valves
    • F25B41/24Arrangement of shut-off valves for disconnecting a part of the refrigerant cycle, e.g. an outdoor part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1/00Fluid-circulation arrangements
    • F25B41/30Expansion means; Dispositions thereof
    • F25B41/385Dispositions with two or more expansion means arranged in parallel on a refrigerant line leading to the same evaporato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1/00Fluid-circulation arrangements
    • F25B41/30Expansion means; Dispositions thereof
    • F25B41/39Dispositions with two or more expansion means arranged in series, i.e. multi-stage expansion, on a refrigerant line leading to the same evaporato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5/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several evaporator circuits, e.g. for varying refrigerating capacity
    • F25B5/02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several evaporator circuits, e.g. for varying refrigerating capacity arranged in parallel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5/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several evaporator circuits, e.g. for varying refrigerating capacity
    • F25B5/04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several evaporator circuits, e.g. for varying refrigerating capacity arranged in seri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6/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several condenser circuits
    • F25B6/02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several condenser circuits arranged in parallel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6/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several condenser circuits
    • F25B6/04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several condenser circuits arranged in seri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39/00Details of evaporators; Details of condensers
    • F25B2339/04Details of condensers
    • F25B2339/047Water-cooled condens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400/00General features or devices for 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or heat-pump systems, i.e. not limited to a particular subgroup of F25B
    • F25B2400/04Refrigeration circuit bypassing means
    • F25B2400/0411Refrigeration circuit bypassing means for the expansion valve or capillary tube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30/00Adapting or protecting infrastructure or their operation
    • Y02A30/27Relating to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technologies
    • Y02A30/274Relating to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technologies using waste energy, e.g. from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Air-Conditioning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制冷剂回路(19),制冷剂能够在其内流通,该制冷剂回路(1)包括至少一个第一热交换器(6)和至少一个第二热交换器(9),其特征在于,该制冷剂回路(1)包括设置有第一膨胀装置(2)的第一支路(13),该第一支路(13)包括与第二支路(14)和第三支路(15)共用的分支点(16),该第二支路(14)设置有第二膨胀装置(3)和第一热交换器(6),该第二膨胀装置(3)插置在分支点(16)和第一热交换器(6)之间,第三支路(15)设置有第二热交换器(9)和第一膨胀构件(12),该第二热交换器(9)插置在分支点(16)和第一膨胀构件(12)之间。所述发明可应用于机动车辆。

Description

设计用于能量源的热控制的制冷剂回路
技术领域
本发明的技术领域是供暖、通风和/或空调设施的领域,特别地用于机动车辆的内部。本发明的目的是一种制冷剂回路,其包括第一热交换器并通过第二热交换器连接至热传递液体回路。
背景技术
机动车辆通常装备有制冷剂回路,用于改变机动车辆内部内容纳的空气的温度。文献US 2015/0121939披露了一种特别地上述类型的制冷剂回路,其包括在两个并行回路部分下游的蓄积器,其包括具有第一阀、第一膨胀装置和第一热交换器的第一部分;以及具有第二阀、第二膨胀装置和第二热交换器的第二部分。在第一阀和第二阀被同时打开的操作模式中,在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内的质量流的管理是不规则的,这是令人不满意的。
实际上,能够独立地控制第一热交换器和第二热交换器中的制冷剂的压力是期望的,文献US 2015/0121939的制冷剂回路的控制不被允许。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出一种制冷剂回路,其向上述问题提供了令人满意的方案。
本发明的目的是一种制冷剂回路,制冷剂在其中流通,制冷剂回路包括布置为热处理第一空气流的至少一个热交换器,和布置为与热传递液体交换热量的至少一个第二热交换器,所述热传递液体在包括能量源的热传递液体回路内流通。
根据本发明,制冷剂能够在内部流通的制冷剂回路包括至少一个第一热交换器和至少一个第二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制冷剂回路包括设置有第一膨胀装置的第一支路,所述第一支路包括与第二支路和第三支路共用的分支点,所述第二支路设置有第二膨胀装置和第一热交换器,所述第二膨胀装置插置在分支点和第一热交换器之间,第三支路设置有第二热交换器和第一膨胀构件,所述第二热交换器插置在分支点和第一膨胀构件之间。
有利地,所述制冷剂回路单独地或结合地包括以下特征的至少一个:
-第二膨胀装置包括具有恒定截面的第二膨胀构件;
-第二膨胀装置包括用于控制第二支路中的制冷剂流通的第一阀,所述阀插置在分支点和第二膨胀构件之间。这样的第一控制阀例如是密封阀,特别是比例或开关阀;
-第一膨胀构件是用于调节制冷剂流量的阀;
-制冷剂回路有利地设置有蓄积器;
-蓄积器插置在第一热交换器和共用于第二支路及第三支路的连接点之间;
-替换地,沿制冷剂在制冷剂回路内的流通方向,蓄积器布置在共用于第二支路和第三支路的连接点下游;
-第一热交换器布置为热处理第一空气流,且第二热交换器布置为与热传递液体交换热量,所述热传递液体在包括能量源的热传递液体回路内流通;
-第三支路设置有第二热交换器的第一通道。
本发明还涉及一种热动回路,制冷剂在其内流通。这样的热动回路包括在本文件中描述的制冷剂回流。
有利地,所述热动回路单独地或结合地包括以下特征的至少一个:
-第一流通管线相继地包括压缩机、第一接合点、第二控制阀、第二接合点、第三热交换器、第三接合点、第一止回阀、第四接合点、第四热交换器的第一通道、第五接合点、第二止回阀、第六接合点、第一支路、分支点、第二支路、共用于第二支路和第三支路的连接点、第三控制阀、第七接合点和用于回到压缩机的第四热交换器的第二通道;
-第二制冷剂流通管线,其在第一接合点和第六接合点之间延伸,所述第二流通管线从第一接合点朝向第六接合点相继地包括第五热交换器和第四控制阀;
-第三制冷剂流通管线,其在第二接合点和第七接合点之间延伸且包括第五控制阀;
-第四流通管线,其在连接点和第五接合点之间延伸且包括第三止回阀;
-第五流通管线,其在第三接合点和第四接合点之间延伸且包括第三膨胀构件。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通过本文件所述的热动回路和热传递液体回路形成的组件,其中,热传递液体回路包括具有泵的第一管道、第二热交换器的第二通道以及朝向第二管道或朝向第三管道分配热传递液体的三通阀,第二管道是用于旁通第三管道的管道,第三管道被布置为与能量源交换热量。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一种用于实施这样的组件的方法,其中,使压缩机操作,以便以高压传输制冷剂。
有利地,所述方法通过多个操作模式实施,所述操作模式包括:
-第一模式,其中,第一膨胀装置允许膨胀,第一膨胀构件关闭,第一控制阀打开,第二控制阀打开、第三控制阀打开,第四控制阀关闭,第五控制阀关闭,第一止回阀打开、第二止回阀打开,第三止回阀关闭,且泵停止;
-第二模式,其中,第一膨胀装置允许膨胀,第一膨胀构件打开,第一控制阀打开,第二控制阀打开、第三控制阀打开,第四控制阀关闭,第五控制阀关闭,第一止回阀打开、第二止回阀打开,第三止回阀关闭,且泵操作;
-第三模式,其中,第一膨胀装置允许膨胀,第一膨胀构件关闭,第一控制阀打开,第二控制阀打开、第三控制阀打开,第四控制阀打开,第五控制阀关闭,第一止回阀打开、第二止回阀打开,第三止回阀关闭,且泵停止;
-第四模式,其中,第一膨胀装置允许膨胀,第一膨胀构件关闭,第一控制阀打开,第二控制阀关闭、第三控制阀关闭,第四控制阀打开,第五控制阀打开,第一止回阀关闭、第二止回阀关闭、第三止回阀打开,且泵停止;
-第五模式,其中,第一膨胀装置允许膨胀,第一膨胀构件打开,第一控制阀打开,第二控制阀关闭、第三控制阀关闭,第四控制阀打开,第五控制阀打开,第一止回阀关闭、第二止回阀关闭、第三止回阀打开,且泵操作;
-第六模式,其中,第一膨胀装置允许膨胀,第一膨胀构件打开,第一控制阀关闭,第二控制阀关闭、第三控制阀打开,第四控制阀打开,第五控制阀关闭,第一止回阀关闭、第二止回阀关闭、第三止回阀关闭,且泵操作;
-第七模式,其中,第一膨胀装置允许膨胀,第一膨胀构件打开,第一控制阀关闭,第二控制阀打开、第三控制阀打开,第四控制阀打开,第五控制阀关闭,第一止回阀打开、第二止回阀打开,第三止回阀关闭,且泵操作;
-第八模式,其中,第一膨胀装置允许膨胀,第一膨胀构件打开,第一控制阀关闭,第二控制阀关闭、第三控制阀关闭,第四控制阀打开,第五控制阀打开,第一止回阀关闭、第二止回阀关闭、第三止回阀打开,且泵操作。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其他特征、细节和优势在阅读说明书时更加清楚地显现,该说明书参考附图在以下通过阐释给出,在附图中:
图1是本发明的制冷剂回路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的制冷剂回路的变体的示意图;
图3是包括图1所示的制冷剂回路的热动回路的示意图,该制冷剂回路连接至热传递液体回路;
图4是包括图2所示的制冷剂回路的热动回路的示意图,该制冷剂回路也连接至热传递液体回路;
图5是图3所示的热动回路在第一操作模式中的示意图,所述第一操作模式称为空调模式;
图6是图3所示的热动回路在第二操作模式中的示意图,所述第二操作模式称为能量源空调和冷却模式;
图7是图3所示的热动回路在第三操作模式中的示意图,所述第三操作模式称为空调和窗户除雾模式;
图8是图3所示的热动回路在第四操作模式中的示意图,所述第四操作模式称为热泵模式;
图9是图3所示的热动回路在第五操作模式中的示意图,所述第五操作模式称为能量源热泵和供暖模式;
图10是图3所示的热动回路在第六操作模式中的示意图,所述第五操作模式称为能量源热泵和冷却模式;
图11是图3所示的热动回路在第七操作模式中的示意图,所述第五操作模式称为能量源冷却模式;
图12是图3所示的热动回路在第八操作模式中的示意图,所述第五操作模式称为能量源供暖模式;
图13是莫利尔图,其示出根据图6所示的第二操作模式使用的图3所示的热动回路的热性能。
具体实施方式
机动车辆通常装备有热动回路,用于改变机动车辆内部内容纳的空气的温度。
根据本发明,热动回路包括制冷剂回路1,诸如图1和2作为例子所示的制冷剂回路。
热动回路是闭环环路,制冷剂在其内部循环。制冷剂例如是超临界流体,诸如二氧化碳,标记为R-744。制冷剂甚至是例如超临界流体,诸如标记为R-134a的含氟制冷剂,或称为1234yf的非含氟制冷剂。这样的流体可在图1和2所示的制冷剂回路1内循环。
总体上,制冷剂回路1能够允许和/或防止制冷剂在制冷剂回路1内包含的至少一个支路内的循环。制冷剂回路1还能够允许制冷剂在制冷剂回路1内的至少一次膨胀,优选地两次膨胀,这两次膨胀在制冷剂回路1内彼此相继,即是串联的。
制冷剂回路1还能够允许热量在制冷剂和通过热交换器的至少一个空气流之间在所述至少一个空气流在机动车辆内部内分配之前被交换。制冷剂回路1还能够允许热量在制冷剂和热传递液体之间被交换,所述热传递液体在布置为改变至少一个热源的温度的热传递液体回路内循环。制冷剂回路1还能够单独地调节制冷剂在包含在制冷剂回路1中的热交换器内的压力。
为此,如在图1和2可见,制冷剂回路1包括至少一个第一膨胀装置2,用于导致制冷剂中的第一压力降。第一膨胀装置2优选地是具有压力控制环路的膨胀装置。作为例子,第一膨胀装置2是具有可变截面的开口、电子压力减小阀或类似物。
制冷剂回路1包括至少一个第二膨胀装置3,用于导致制冷剂中的第二压力降。第二膨胀装置3优选地是不具有压力控制环路的膨胀装置。作为例子,第二膨胀装置3可选地包括第一控制阀101,其能够允许或防止穿过其中的制冷剂的循环;以及第二膨胀构件5,其不具有控制环路,诸如具有恒定截面的膨胀构件、还称为具有固定的毛细截面的开口或类似物。第二膨胀构件5被构造为产生恒定且预确定的压力降。
制冷剂回路1还包括至少一个第一热交换器6,其被布置为允许热量在制冷剂和第一空气流7之间的第一交换。第一空气流7优选地是在供暖、通风和/或空调设施8的壳体内循环的空气流,以便在机动车辆的内部内被分配,以便改变容纳在机动车辆内部内的空气的温度。
制冷剂回路1还包括至少一个第二热交换器9,其被布置为允许热量在制冷剂和热传递液体之间的第二交换。第二热交换器9例如包括制冷剂在其中循环的第一通道10和热传递液体在其中循环的第二通道11,第一通道10和第二通道11相互布置为促进制冷剂和热传递液体之间的热交换。
最后,制冷剂回路1包括至少一个第一膨胀构件12,其能够控制通过第二热交换器9的制冷剂的流动和/或膨胀,且其能够使在第二热交换器9的出口处的压力根据在第一热交换器的入口处的制冷剂的压力进行适应,如之后所描述的。第一膨胀构件12还能够控制第一通道10和第二通道11之间的热交换,且继而控制第二通道11内循环的热传递流体的温度。
制冷剂回路1的组成部件根据在制冷剂回路内的特定布置一个相对于另一个放置。更特别地,制冷剂回路1包括第一支路13,第一膨胀装置2布置在其上。第一支路13分为第二支路14和第三支路15。第二支路14包括第二膨胀装置3和第一热交换器6,第二膨胀构件5插置在第一控制阀101和第一热交换器6之间。第三支路15包括第二热交换器9和第一膨胀构件12。甚至更特别地,制冷剂回路1包括分支点16和连接点17,在分支点16处,第一支路13分为第二支路14和第三支路15,在连接点处,第二支路14和第三支路15汇合。从分支点16直到连接点17,第二支路14相继地包括第一控制阀101、第二膨胀构件5和第一热交换器6。从分支点16直到连接点17,第三支路15包括第二热交换器9和第一膨胀构件12。
不管制冷剂回路的操作模式如何,制冷剂通过第一膨胀装置2,然后从分支点16流动直到连接点17。换句话说,沿制冷剂回路1内的制冷剂的第一循环方向S1,分支点16位于连接点17上游。
这些布置使得,随着制冷剂在制冷剂回路1内流动,至少一些制冷剂可能经历级联状(cascade-like)膨胀。在第一膨胀装置2上游,制冷剂处于第一压力P1。在第一膨胀装置2内,制冷剂经历第一次膨胀,从而在第一膨胀装置2下游,制冷剂处于第二压力P2,该第二压力低于第一压力P1
在已经经历在第二膨胀构件5内的第二次膨胀之后,遵循第二支路14的制冷剂处于第三压力P3,第三膨胀压力P3在第二压力P2以下。在第一热交换器6下游,制冷剂处于第四压力P4
有利地,应注意,包含在热动回路中的压缩机的旋转速度被控制,以便向第一热交换器6供应充分的制冷剂流,以便传送具有机动车辆的用户所要求的温度的第一空气流7。
遵循第三支路15的制冷剂通过第一膨胀构件12经历流量变化。制冷剂由此在第二热交换器9上游处于第五压力P5,而在第一膨胀构件12的出口处处于第六压力P6
有利地,应注意,第一膨胀构件12将第二热交换器9保持在第五压力P5,用于其改进的效率,且第一膨胀构件12巩固第二热交换器9在第五压力P5处的保持,同时补偿第二膨胀构件5实现的压力降。换句话说,这样的架构允许防止第六压力P6在第二热交换器9中占优,且允许该第六压力P6被调整至第四压力P4
根据图2示出的变体,除了上述元件,制冷剂回路1包括蓄积器18,其布置在第一热交换器6和连接点17之间的第二支路14上。在该情况下,制冷剂在蓄积器18的出口处处于第七压力P7。这样的架构允许第二热交换器9被保持在第五压力P5,且允许第六压力P6被调整至第七压力P7。如果第一热交换器6容纳在供暖、通风和/或空气条设施8的壳体内,且如果热动回路19包括容纳在机动车辆的前面板中的热交换器,则这样的架构是有利的。
制冷剂回路1有利地适应于本发明的热动回路19,如图3至12所示。图3示出包括图1所示的制冷剂回路1的本发明的热动回路19,而图4示出包括图2所示的制冷剂回路1的本发明的热动回路19。图5至12示出热动回路19的各操作模式,其可应用于图1或图2所示的制冷剂回路1。
在图3和4中,除了制冷剂回路1,热动回路19包括压缩机20,用于将制冷剂带到高压HP。热动回路19还包括第三热交换器21,其被布置为允许热量与第二空气流22交换,诸如内部外侧的空气流。为此,第三热交换器21优选地布置在机动车辆的前面板中。热动回路19包括第三膨胀构件23,制冷剂在其内经历膨胀。热动回路19包括第四热交换器24,其包括用于能够彼此进行热交换的制冷剂的第一通道25和第二通道26。热动回路19还包括第五热交换器27,其被布置为与第一空气流7交换热量。在第一热交换器6和第一空气流7之间的热交换之后,该第五热交换器27与第一空气流7交换热量。换句话说,第五热交换器27优选地沿第一空气流7在供暖、通风和/或空调设施8的壳体内的流动方向布置在第一热交换器6下游。第五热交换器27可用作供暖散热器,而第一热交换器6可用作蒸发器。
热动回路19具有用于提供各操作模式的特定构架,如以下所述。更特别地,热动回路19包括多个流通管线28、29、30、31、32,其使第三支路15完整,取决于包含在流通管线28、29、30、31、32或第三支路15内的控制阀101、102、103、104、105或止回阀301、302、303的打开或关闭位置,制冷剂可以或可以不流通通过该第三支路。这些流通管线28、29、30、31、32和第三支路15通过分支点16、连接点17、接合点201、202、203、204、205、206、207连接至彼此。
热动回路19包括第一流通管线28,该第一流通管线28相继地包括压缩机20、第一接合点201、第二控制阀102、第二接合点202、第三热交换器21、第三接合点203、第一止回阀301,该第一止回阀仅允许制冷剂从第三接合点203朝向第四接合点204通过。然后,第一流通管线28相继地包括第一通道25、第五接合点205、第二止回阀302,该第二止回阀仅允许制冷剂从第五接合点205朝向与第一支路13接合的第六接合点206通过。然后,第一流通管线28相继地包括第一膨胀装置2、分支点16、具有第一控制阀101、第二膨胀构件5、第一热交换器6的第二支路14和连接点17。然后,第一流通管线28相继地包括第三控制阀103、第七接合点207、蓄积器18、用于返回到压缩机20的第二通道26。
热动电路19还包括第二制冷剂流通管线29,其在第一接合点201和第六接合点206之间延伸。从第一接合点201朝向第六接合点206,第二流通管线29相继地包括第五热交换器27和第四控制阀104。
热动电路19还包括第三制冷剂流通管线30,其在第二接合点202和第七接合点207之间延伸且包括第五控制阀105。
热动回路19还包括第四流通管线31,其在连接点17和第五接合点205之间延伸且包括第三止回阀303,该止回阀303仅允许制冷剂从连接点17朝向第六接合点206通过。
最后,热动电路19包括第五流通管线32,其在第三接合点203和第四接合点204之间延伸且包括第五膨胀构件23。
此外,第二热交换器9的第二通道11是热传递液体回路33的一体部分。热传递液体例如通过水和乙二醇的混合物等形成。热传递液体回路33包括泵34,用于使在热传递液体回路33内流通。泵34安装在包含在热传递液体回路33中的第一管道35。热传递液体回路33还包括三通阀36,其将来自泵34的热传递液体朝向第二管道37或朝向第三管道38分配。第三管道38输送热传递液体,以便与热源39交换热量,诸如电热源。根据本发明,该热源可通过一个或多个电池形成,且更特别地通过为车辆的电驱动马达供电的电池。
替换地,能量源39可以是机械热源或机动车辆的在其操作期间必须被提供热处理的其他元件。作为延伸,能量源39可能通过制冷剂回路环路的专用于机动车辆特定区域的热控制的特定元件形成,所述区域特别地为后区域等。
第二管道37形成用于旁通第三管道38的通路。第二管道37和第三管道38在附连点40处汇合。沿热传递液体在第一管道35内的第二流通方向S2,附连点40布置在第二通道11和泵34的上游。
在图4中,热动回路19并入根据图2的变体所示的制冷剂回路1,图3所示的蓄积器18在第一膨胀构件12和连接点17之间定位在第三支路15上。
如前所述,通过制冷剂回路1的第一支路13和/或第二支路14的根据所设想模式的不同实施方式,热动回路19能够在各种模式中操作。更特别地,热动回路19可等同地在以下模式中操作:
-在第一模式中,其称为空调模式,其中,第一空气流7在其在机动车辆内部内分配之前被冷却;
-在第二模式中,其称为能量源39空调和冷却模式,其中,第一空气流7在其在机动车辆内部内分配之前被冷却,且其中,能量源39由热传递液体的流通而被冷却;
-在第三模式中,其称为机动车辆空调和窗户除雾模式,其中,第一空气流7在其在机动车辆内部内分配之前被干燥然后被加热;
-在第四模式中,其称为热泵或加热模式,其中,第一空气流7在其在机动车辆内部内分配之前被加热;
-在第五模式中,其称为能量源39热泵和加热模式,其中,第一空气流7在其在机动车辆内部内分配之前被加热,且其中,能量源39由热传递液体的流通而被加热;
-在第六模式中,其称为能量源39热泵和冷却模式,其中,第一空气流7在其在机动车辆内部内分配之前被加热,且其中,能量源39由热传递液体的流通而被冷却;
-在第七操作模式中,其称为能量源冷却模式,其中,能量源39被冷却;
-在第八操作模式中,其称为能量源加热模式,其中,能量源39被加热。
按惯例,在图5至12中,流通管线28、29、30、31、32、33,支路13、14、15和管道35、37、38在没有流体或液体流通通过它们时示出为虚线,而流通管线28、29、30、31、32、33,支路13、14、15和管道35、37、38在热传递液体流通通过它们时示出为连续线。
此外,按惯例,在图5至12中,流通管线28、29、30、31、32、33,支路13、14、15和管道35、37、38通过箭头显示,其尖端表示制冷剂或热传递液体在流通管线28、29、30、31、32、33,支路13、14、15和管道35、37、38内的流动方向。
在图5中,热动回路19在第一模式中使用,其称为空调模式,以在第一空气流7在内部内分配之前被对其进行冷却。在该构造中,第一膨胀构件12、第四控制阀104、第五控制阀105和第三止回阀303是关闭的,且泵34被停止。
由此,制冷剂仅遵循第一流通管线28。换句话说,制冷剂在压缩机20内被压缩,以便被变为高压HP,然后流通直到第一接合点201,然后通过第二控制阀102(打开位置),然后流通直到第二接合点202,然后在第三热交换器21内流通,制冷剂在该第三热交换器21内将热量产生给第二空气流22。然后,制冷剂流通直到第三接合点203,然后由于旁通第三膨胀构件23而通过第一止回阀301,然后流通直到第四接合点204,然后沿着第一通道25,在该第一通道25内,制冷剂将热量产生给存在于第二通道26中的制冷剂。然后,制冷剂流通直到第五接合点205,然后通过第二止回阀302(打开位置),然后流通直到第六接合点206并沿着第一支路13,然后在第一膨胀装置2内流通,其中,制冷剂经历第一次膨胀,且从高压HP过渡为低于高压HP的第一低压LP1
第一膨胀装置2被构造为降低高压HP,且产生第一低压LP1。然后,制冷剂流通直到分支点16,其中,制冷剂遵循第二支路14,以便通过第一控制阀101(打开位置)和第二膨胀构件5,制冷剂在其内经历第二次膨胀,且从第一低压LP1过渡为低于第一低压LP1的第二低压LP2。膨胀构件5被构造为调整第二低压LP2。然后,制冷剂在第一热交换器6内流通,以便冷却第一空气流7,然后流通直到连接点17,然后通过第三控制阀103(打开位置),然后流通直到第七接合点207,然后通过蓄积器18,液体制冷剂在其内保持可行的储备,然后在第四热交换器24的第二通道26内流通用于返回到压缩机20。
这些布置使得,制冷剂在压缩机20和第一膨胀装置2之间处于高压HP,且使得,制冷剂在第一膨胀装置2和第二膨胀构件5之间处于第一低压LP1,且使得,制冷剂在第二膨胀构件5和压缩机20之间处于第二低压LP2。在该构造中导致的结果是制冷剂相继地经历两次膨胀。
在图6中,热动回路19在第二模式中使用,其称为空调模式,以在第一空气流7在内部内分配之前被对其进行冷却,且同时冷却热源39。在该构造中,第四控制阀104、第五控制阀105和第三止回阀303是关闭的。在该构造中,泵34处于操作模式中,以便将热传递液体在热传递液体回路33内流通,且三通阀36允许制冷剂在第三管道38内流通,并防止制冷剂在第二管道37内流通。
由此,相对于之前所述的模式,制冷剂遵循第一流通管线28,且有利地遵循第三支路15。换句话说,制冷剂在压缩机20内以高压HP被压缩,然后流通直到第一接合点201,然后通过第二控制阀102(打开位置),然后流通直到第二接合点202,然后在第三热交换器21内流通,制冷剂在该第三热交换器内将热量产生给第二空气流22。然后,制冷剂流通直到第三接合点203,然后由于旁通第三膨胀构件23而通过第一止回阀301,然后流通直到第四接合点204,然后沿着第一通道25,在该第一通道25内,制冷剂从存在于第二通道26中的制冷剂捕获热量。然后,制冷剂流通直到第五接合点205,然后通过第二止回阀302(打开位置),然后流通直到第六接合点206并遵循第一支路13,然后在第一膨胀装置2内流通,其中,制冷剂经历第一次膨胀,且从高压HP过渡为低于高压HP的第一低压LP1。然后,制冷剂流通直到分支点16,在那里,制冷剂沿着第二支路14和第三支路15。
沿着第二支路14的制冷剂的一部分通过第一控制阀101(打开位置)和第二膨胀构件5,制冷剂在其内经历第二次膨胀,且从第一低压LP1过渡为低于第一低压LP1的第二低压LP2。第二膨胀构件5被构造为调整第二低压LP2。然后,制冷剂在第一热交换器6内流通,以便冷却第一空气流7,然后流通直到连接点17。
沿着第三支路15的制冷剂的一部分在第二热交换器9的第一通道10内流通,以便从第二通道11内存在的热传递液体捕获热量,然后通过第一膨胀构件12(打开位置),其将第二热交换器9保持在第二低压LP2。第一膨胀构件12在第一热交换器6和第二热交换器9的下游调整流量和压力。然后,制冷剂重新加入连接点17。然后,制冷剂通过第三控制阀103(打开位置),然后流通直到第七接合点207,然后通过蓄积器18,液体制冷剂在其内保持可行的储备,气相的制冷剂在第四热交换器24的第二通道26内流通,用于返回到压缩机20。
这些布置使得,制冷剂在压缩机20和第一膨胀装置2之间处于高压HP,且使得,制冷剂在第一膨胀装置2和第二膨胀构件5之间、以及在第一膨胀装置2和第一膨胀构件12之间处于第一低压LP1,且使得,制冷剂在第二膨胀构件5和压缩机20之间、以及在第一膨胀构件12和压缩机20之间处于第二低压LP2
此外,在泵34操作且三通阀36被构造为允许热传递流体仅在第一管道35和第三管道38内流通的情况下,热传递液体在能量源39的附近获取热量,以便将其产生给第二热交换器9附近的制冷剂。
结果是,在该构造中,制冷剂经历两次相继的膨胀,以便优化地冷却第一空气流7,且在第二热交换器9内的制冷剂流量被调节。
在图7中,热动回路19在第三模式中被使用,其称为机动车辆空调和窗户除雾模式,其中,第一空气流7在其在机动车辆内部内分配之前被干燥然后被加热。在该构造中,第一膨胀构件12、第五控制阀105和第三止回阀303是关闭的,且泵34被停止。
由此,流体沿着第一流通管线28和第二流通管线29。换句话说,制冷剂在压缩机20内被压缩,以便变为高压HP,然后流通直到第一接合点201。制冷剂的一部分遵循第二流通管线29,制冷剂的另一部分继续在第一流通管线28内流通。该后一部分通过第二控制阀102(打开位置),然后流通直到第二接合点202,然后在第三热交换器21内流通,制冷剂在该第三热交换器内将热量产生给第二空气流22。然后,制冷剂的这部分流通直到第三接合点203,然后由于旁通第三膨胀构件23而通过第一止回阀301,然后流通直到第四接合点204,然后沿着第一通道25,在该第一通道25内,制冷剂的该部分将热量产生给存在于第二通道26中的制冷剂。然后,制冷剂流通直到第五接合点205,然后通过第二止回阀302(打开位置),然后流通直到第六接合点206,其中,制冷剂的该部分重新加入另一部分。来自第一接合点201的该后一部分在第五热交换器27内流通,以便加热第一空气流7(所述第一空气流7在其先前通过第一热交换器6期间被冷却、且有利地被干燥),然后在重新加入第六接合点206之前通过第四控制阀104(打开位置)。
制冷剂还在第一支路13中流通,然后在第一膨胀装置2内流通,在那里,制冷剂经历第一次膨胀,且从高压HP过渡为低于高压HP的第一低压LP1。然后,制冷剂流通直到分支点16,其中,制冷剂遵循第二支路14,以便通过第一控制阀101(打开位置)和第二膨胀构件5,制冷剂在其内经历第二次膨胀,且从第一低压LP1过渡为低于第一低压LP1的第二低压LP2,然后,在第一热交换器6内流通,以便冷却和干燥第一空气流7,然后流通直到连接点17,然后通过第三控制阀103(打开位置),然后流通直到第七接合点207,然后通过蓄积器18,液体制冷剂在其内保持可行的储备,然后在第四热交换器24的第二通道26内流通用于返回到压缩机20。
这些布置使得,制冷剂在压缩机20和第一膨胀装置2之间、以及在压缩机20和第六接合点206之间处于高压HP,且使得,制冷剂在第一膨胀装置2和第二膨胀构件5之间处于第一低压LP1,且使得,制冷剂在第二膨胀构件5和压缩机20之间处于第二低压LP2
最后结果是,在该构造中,制冷剂相继地经历两次膨胀,以便冷却和干燥第一空气流7,其中,第一热交换器6用作具有壁的蒸发器,由第一空气流7携带的湿气在所述壁上冷凝,第一被干燥的空气流7随后在其通过第五热交换器27时被加热,该第五热交换器用作用于制冷剂的冷却器。
在图8中,热动回路19在第四模式中被使用,其称为热泵模式,其中,第一空气流7在其在机动车辆内部内分配之前被加热。在该构造中,第一膨胀构件12、第二控制阀102、第三控制阀103和第一止回阀301是关闭的,且泵34被停止。
由此,制冷剂遵循第二流通管线29、第三流通管线30、第四流通管线31、第五流通管线32,以及部分地遵循第一流通管线28。换句话说,制冷剂在压缩机20内被压缩,以便变为高压HP,然后流通直到第一接合点201。制冷剂然后遵循第二流通管线29并通过第五热交换器27,在该第五热交换器内,制冷剂向第一空气流7产生热量产生热量,以便在该第一空气流在机动车辆内部内分配之前加热所述流。
然后,制冷剂通过第四控制阀104(打开位置),以便到达第六接合点206。然后,制冷剂遵循第一支路13,然后在第一膨胀装置2内流通,第一膨胀装置2完全打开,从而在其中没有膨胀发生。然后,制冷剂流通直到分支点16,其中,制冷剂遵循第二支路14,以便通过第一控制阀101(打开位置)和第二膨胀构件5,制冷剂在其内经历第一次膨胀,且从高压HP过渡为低于高压HP的第一低压LP1,然后在第一热交换器6内流通,以便冷却和干燥第一空气流7,然后流通直到连接点17。然后,制冷剂遵循第四流通管线31,且通过第三止回阀303(打开位置),以便到达第五接合点205。然后,制冷剂遵循第四热交换器24的第一通道25,在其内,制冷剂向存在于第二通道26内的制冷剂产生热量。然后,制冷剂到达第四接合点204且随后通过第三膨胀构件23,在该第三膨胀构件内,制冷剂经历第二次膨胀且从第一低压LP1过渡为低于第一低压LP1的第二低压LP2,然后在第三热交换器21内流通,在其内,制冷剂从第二空气流22捕获热量,换句话说,其与第二空气流22接触而升温。然后,制冷剂到达第二接合点202,以便遵循第三流通管线30且通过第五控制阀105(打开位置)并重新加入第七接合点207,以便遵循第一流通管线28。制冷剂然后通过蓄积器18,液体制冷剂在其内保持可行的储备,然后在第四热交换器24的第二通道26内流通,用于返回到压缩机20。
这些布置使得,制冷剂在压缩机20和第二膨胀构件5之间处于高压HP,且使得,制冷剂在第二膨胀构件5和第三膨胀构件23之间处于第一低压LP1,且使得,制冷剂在第三膨胀构件23和压缩机20之间处于第二低压LP2
最终结果是,在该构造中,从压缩机2输出的制冷剂将第五热交换器27内的第一空气流7加热,然后相继地经历两次膨胀,包括在第二膨胀构件5内的第一次膨胀,以确保压力在用作具有壁的蒸发器的第一热交换器6内保持在一定临界值以下,由第一空气流7携带的湿气在所述壁上冷凝,第一被干燥的空气流7随后在其通过第五热交换器27时被加热。
在图9中,热动回路19在第五模式中使用,其称为能量源39热泵和加热模式,其中,第一空气流7在其在机动车辆内部内分配之前被加热,且其中,能量源39由热传递液体的流通而被加热。在该构造中,第一膨胀构件12打开,以提供在第二热交换器9内的制冷剂流,而第二控制阀102、第三控制阀103和第一止回阀301被关闭。泵34在操作,且三通阀36允许热传递液体在第一管道35和第三管道38之间流通,且防止在第二管道37内的这样的流通。
由此,制冷剂遵循第二流通管线29、第三流通管线30、第四流通管线31、第五流通管线32,且有利地第三支路15,以及部分地遵循第一流通管线28。换句话说,制冷剂在压缩机20内被压缩,以便变为高压HP,然后流通直到第一接合点201。制冷剂然后遵循第二流通管线29并通过第五热交换器27,在该第五热交换器内,制冷剂向第一空气流7产生热量,以便在该第一空气流在机动车辆内部内分配之前加热所述流。然后,制冷剂通过第四控制阀104(打开位置),以便到达第六接合点206。然后,制冷剂遵循第一支路13,然后在第一膨胀装置2内流通,其完全打开,从而在其中没有膨胀发生。然后,制冷剂流通直到分支点16,在那里,制冷剂的一部分遵循第二支路14,制冷剂的另一部分遵循第三支路15。
遵循第二支路14的制冷剂的一部分通过第一控制阀101(打开位置)和第二膨胀构件5,制冷剂在其内经历第一次膨胀,且从高压HP过渡为低于高压HP的第一低压LP1,然后在第一热交换器6内流通,以便冷却和干燥第一空气流7,然后流通直到连接点17。
遵循第三支路15的制冷剂的一部分在第二热交换器9的第一通道10内流通,以便向在第二通道11内存在的热传递液体产生热量,然后通过第一膨胀构件12(打开位置)。第一膨胀构件12在第一热交换器6和第二热交换器9的下游调整流量和压力。然后,制冷剂的该部分重新加入连接点17。然后,制冷剂遵循第四流通管线31,且通过第三止回阀303(打开位置),以便到达第五接合点205。然后,制冷剂遵循第四热交换器24的第一通道25,在其内,制冷剂向存在于第二通道26内的制冷剂产生热量。然后,制冷剂到达第四接合点204且随后通过第三膨胀构件23,在该第三膨胀构件内,制冷剂经历第二次膨胀且从第一低压LP1过渡为低于第一低压LP1的第二低压LP2,然后在第三热交换器21内流通,在其内,制冷剂从第二空气流22获取热量。然后,制冷剂到达第二接合点202,以便遵循第三流通管线30且通过第五控制阀105(打开位置)并重新加入第七接合点207,以便遵循第一流通管线28。制冷剂然后通过蓄积器18,液体制冷剂在其内保持可行的储备,然后在第四热交换器24的第二通道26内流通,用于返回到压缩机20。
这些布置使得,制冷剂在压缩机20和第二膨胀构件5之间、以及在压缩机2和第一膨胀构件12之间处于高压HP,且使得,制冷剂在第二膨胀构件5和第三膨胀构件23之间、以及在第一膨胀装置12和第一膨胀构件23之间处于第一低压LP1,且使得,制冷剂在第三膨胀构件23和压缩机20之间处于第二低压LP2
最终结果是,在该构造中,从压缩机2输出的制冷剂将第五热交换器27内的第一空气流7加热,且同时加热热传递液体,以便最终加热能量源39,且或者在第二膨胀构件5内经历膨胀,或者通过第一膨胀构件12调整流量,特别地以确保压力在用作具有壁的蒸发器的第一热交换器6内保持在一定临界值以下,由第一空气流7携带的湿气在所述壁上冷凝,第一被干燥的空气流7随后在其通过第五热交换器27时被加热。
在图10中,热动回路19在第六模式中使用,其称为能量源39热泵和冷却模式,其中,第一空气流7在其在机动车辆内部内分配之前被加热,且其中,能量源39由热传递液体的流通而被冷却。在该构造中,第一膨胀构件12完全打开,而第一控制阀101、第二控制阀102、第五控制阀105、第一止回阀301和第二止回阀302关闭,且泵34操作,三通阀36允许热传递液体在第一管道35和第三管道38之间的流通,并防止在第二管道37内的这样的流通。
由此,制冷剂遵循第二流通管线29、第四流通管线30、且有利地第三支路15,以及第一流通管线28的部分。换句话说,制冷剂在压缩机20内被压缩,以便变为高压HP,然后流通直到第一接合点201。制冷剂然后遵循第二流通管线29并通过第五热交换器27,在该第五热交换器内,制冷剂向第一空气流7产生热量,以便在该第一空气流在机动车辆内部内分配之前加热所述流。然后,制冷剂通过第四控制阀104(打开位置),以便到达第六接合点206。然后,制冷剂遵循第一支路13,然后在第一膨胀装置2内流通,根据该操作模式,制冷剂在该第一膨胀装置内经历制冷剂在热动回路19内经历的唯一的膨胀。
由此,在第一膨胀装置2内,制冷剂从高压HP过渡到低压LP。然后,制冷剂流通直到分支点16,在那里,制冷剂遵循第三支路15。制冷剂在第二热交换器9的第一通道10内流通,以便捕获在第二通道11内存在的热传递液体中的热量,然后通过第一膨胀构件12,所述构件完全打开位置。然后,制冷剂重新加入连接点17。制冷剂然后遵循第一流通管线28,通过第三控制阀103(打开位置),然后通过蓄积器18,液体制冷剂在其内保持可行的储备,然后在第四热交换器24的第二通道26内流通,用于返回到压缩机20。
这些布置使得,制冷剂在压缩机20和第一膨胀装置2之间处于高压HP,且使得,制冷剂在第一膨胀装置2和压缩机20之间处于低压LP。
最终结果是,在该构造中,从压缩机2输出的制冷剂加热通过第五热交换器27的第一空气流7,且冷却热传递液体,以便最终冷却能量源39。
在图11中,热动回路19在第七模式中使用,其称为能量源39冷却模式。在该构造中,第一控制阀101、第四控制阀104、第五控制阀105和第三止回阀303是关闭的。在该构造中,泵34处于操作模式中,以便将热传递液体在热传递液体回路33内流通,且三通阀36允许热传递液体在第三管道38内流通,并防止制冷剂在第二管道37内流通。
由此,制冷剂部分地遵循第一流通管线28,且有利地第三支路15。换句话说,制冷剂在压缩机20内以高压HP被压缩,然后流通直到第一接合点201,然后通过第二控制阀102(打开位置),然后流通直到第二接合点202,然后在第三热交换器21内流通,制冷剂在该第三热交换器内将热量产生给第二空气流22。制冷剂然后流通直到第三接合点203,然后由于旁通第三膨胀构件23而通过第一止回阀301,然后流通直到第四接合点204,然后遵循第一通道25,在该第一通道25内,制冷剂将热量产生给存在于第二通道26中的制冷剂。然后,制冷剂流通直到第五接合点205,然后通过第二止回阀302(打开位置),然后流通直到第六接合点206并遵循第一分支13,然后在第一膨胀装置2内流通,根据该操作模式,制冷剂在其中经历制冷剂在热动回路19内经历的唯一的膨胀。由此,制冷剂从高压HP过渡到在高压HP以下的低压LP。然后,制冷剂流通直到分支点16,在那里,制冷剂遵循第三支路15。制冷剂在第二热交换器9的第一通道10内流通,以便捕获在第二通道11内存在的热传递液体中的热量,然后通过第一膨胀构件12,其布置在完全打开位置,且在其内,制冷剂没有经历任何压力降。然后,制冷剂重新加入连接点17。制冷剂随后通过第三控制阀103(打开位置),然后流通直到第七接合点207,然后通过蓄积器18,液体制冷剂在其内保持可行的储备,然后在第四热交换器24的第二通道26内流通,用于返回到压缩机20。
这些布置使得,制冷剂在压缩机20和第一膨胀装置2之间处于高压HP,且使得,制冷剂在第一膨胀装置2和压缩机20之间处于低压LP。
此外,在泵34操作且三通阀36被构造为允许热传递流体仅在第一管道35和第三管道38内流通的情况下,热传递流体在能量源39的附近获取热量,以便将其产生给第二热交换器9附近的制冷剂。
结果是,在该构造中,制冷剂经历单次膨胀,以便优化地冷却能量源39。
在图12中,热动回路19在第八模式中使用,其称为能量源39加热模式,在该模式中,能量源39由热传递液体的流通被加热。在该构造中,第一膨胀构件12完全打开,从而制冷剂没有经历任何压力降或流量减小,而第一控制阀101、第二控制阀102、电控制阀103和第一止回阀301和第二止回阀302被关闭。泵34在操作,且三通阀36允许热传递液体在第一管道35和第三管道38之间流通,且防止在第二管道37内的这样的流通。
由此,制冷剂遵循第二流通管线29、第三流通管线30、第四流通管线31、第五流通管线32,且有利地第三支路15,以及部分地遵循第一流通管线28。换句话说,制冷剂在压缩机20内被压缩,以便变为高压HP,然后流通直到第一接合点201。制冷剂然后遵循第二流通管线29并通过第五热交换器27,在该第五热交换器内,制冷剂向第一空气流7产生热量,以便在该第一空气流在机动车辆内部内分配之前加热所述流。
根据变体,没有第一空气流7在供暖、通风和/或空调设施8的壳体内流通,从而制冷剂没有在第五热交换器27内产生任何热量。然后,制冷剂通过第四控制阀104(打开位置),以便到达第六接合点206。然后,制冷剂遵循第一支路13,然后在第一膨胀装置2内流通,其完全打开,从而在其中没有膨胀发生。然后,制冷剂流通直到分支点16,在那里,制冷剂遵循第三支路15。制冷剂在第二热交换器9的第一通道10内流通,以便向在第二通道11内存在的热传递液体产生热量,然后通过第一膨胀构件12,其布置在完全打开位置,且在其内,没有发生压力降。然后,制冷剂重新加入连接点17。制冷剂随后遵循第四流通管线31,且通过第三止回阀303(打开位置),以便到达第五接合点205。然后,制冷剂遵循第四热交换器24的第一通道25,在其内,制冷剂向存在于第二通道26内的制冷剂产生热量。然后,制冷剂到达第四接合点204,且随后通过第三膨胀构件23,根据该操作模式,制冷剂在该第三膨胀构件内经历制冷剂在热动回路19内经历的唯一的膨胀。由此,制冷剂从高压HP过渡到低于高压HP的低压LP,然后在第三热交换器21内流通,且在其内,制冷剂捕获来自第二空气流22的热量。制冷剂然后到达第二接合点202,以便遵循第三流通管线30且通过第五控制阀105(打开位置)并重新加入第七接合点207,以便遵循第一流通管线28。制冷剂然后通过蓄积器18,液体制冷剂在其内保持可行的储备,然后在第四热交换器24的第二通道26内流通,用于返回到压缩机20。
这些布置使得,制冷剂在压缩机20和第三膨胀构件23之间处于高压HP,且使得,制冷剂在第三膨胀构件23和压缩机20之间处于低压LP。
最终结果是,在该构造中,从压缩机2输出的制冷剂快速且有效地加热热传递液体,以便最终加热能量源39,且在第三膨胀构件23内经历仅一次膨胀。
从所有这些布置可得,本发明的连接到热传递液体回路33的热动回路19能够以有效的方式被热控制。更特别地,热动回路19的这样的布置基于第一热交换器6和第二热交换器9的协调控制、特别是当所述两个交换器被实施时,允许第一热交换器6、第一膨胀装置2和第一膨胀构件12的控制。
热动回路19的这样的布置允许第二支路14和第三支路15之间的质量流的顺滑的、没有阻碍的过渡,第三热交换器21等同地用作蒸发器或冷凝器。甚至更特别地,第一热膨胀装置2能够由控制质量流优化用于超临界或亚临界制冷剂的高压HP,膨胀是质量流的控制的结果。对于第二支路14,在分支点16分为两个支路允许在第一热交换器6处的压力通过在第一热交换器6上游的第二膨胀装置3减小,在第一热交换器6内占优的制冷剂的压力低于在第二热交换器9内占优的制冷剂的压力。对于第三支路15,在分支点16处分为两个支路允许制冷剂流量通过第一膨胀构件12被控制。
由所有这些布置可得,优化高压HP还允许热动回路19的性能系数(COP)被优化。由此,当达到被优化的高压时,对于在机动车辆的内部内设置的给定温度设定点,压缩机2的消耗最小。
第一空气流7的温度被制冷剂的质量流控制,其保持依赖于压缩机2的旋转速度。将第二膨胀构件5设置为使得,蒸发温度以低于用于冷却热传递液体的压力产生。。在上述的任一个“热泵”模式中,当第二膨胀构件5用作气体冷凝器或冷却器时,所述交换器可还防止在第一热交换器6内经历过高的压力。
从所有这些布置可得,第一膨胀构件12不仅能够在第二热交换器9内保持中间压力,特别地由于控制质量流,其本身控制第二热交换器9的输出部处过热,以便达到能量源39所需的温度,且还能够协调第一热交换器6和第二热交换器9的输出部处的制冷剂压力。
还有必要限制在第二热交换器9的输出部处的制冷剂压力,因为甚至是在第一膨胀构件12存在时,在第一空气流7的任一个“空调”操作模式中,在第二热交换器9的输出部处的制冷剂的压力必须不能超过第一热交换器6的温度所需的优化高压。
从所有这些布置还可得,基于第一热交换器6和第二热交换器9的以下行为(如下表所述),热动回路19能够提供各个模式的功能:
Figure BDA0001941344390000201
图13示出如图2所示且根据图6所示的第二模式操作的制冷剂回路1的热性能的莫利尔图,该第二模式称为能量源39空调和冷却模式,其中,第一空气流7在其在机动车辆内部内分配之前被冷却,且其中,能量源39由热传递液体的流通而被冷却。出于举例的目的,制冷剂是超临界的,特别是二氧化碳。
段AB表示通过压缩机20实现的制冷剂的由第二低压LP2直到高压HP的压缩,在其期间,制冷剂的压力和焓增大。段BC表示在第三热交换器21内、然后在第四热交换器24内的相继的制冷剂的恒压冷却。段CD表示在第一膨胀装置2内实施的第一等焓膨胀,制冷剂在其内从高压HP过渡到第一低压LP1。段DE表示在第二膨胀装置5内实施的第二等焓膨胀,制冷剂在其内从第一低压LP1过渡到第二低压LP2。段EF表示制冷剂在第一热交换器6内的等压冷却。段DH表示制冷剂在第二热交换器9内的等压冷却。段HF表示在第一膨胀构件12内完成的等焓膨胀。段FA特别地表示制冷剂在第三热交换器21内的加热。

Claims (15)

1.一种制冷剂回路(1),制冷剂能够在其内流通,该制冷剂回路(1)包括至少一个第一热交换器(6)和至少一个第二热交换器(9),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剂回路(1)包括设置有第一膨胀装置(2)的第一支路(13),所述第一支路(13)包括与第二支路(14)和第三支路(15)共用的分支点(16),所述第二支路(14)设置有第二膨胀装置(3)和第一热交换器(6),所述第二膨胀装置(3)插置在分支点(16)和第一热交换器(6)之间,第三支路(15)设置有第二热交换器(9)和第一膨胀构件(12),所述第二热交换器(9)插置在分支点(16)和第一膨胀构件(12)之间;
其中,制冷剂在所述第一膨胀装置(2)内从高压过渡到第一低压;所述第一低压低于所述高压;
其中,制冷剂在所述第二膨胀装置(3)内从所述第一低压过渡到第二低压;所述第二低压低于所述第一低压;所述第二膨胀装置(3)设置在所述第一热交换器(6)的上游。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剂回路(1),其中,第二膨胀装置(3)包括具有恒定截面的第二膨胀构件(5)。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制冷剂回路(2),其中,第二膨胀装置(3)包括用于控制第二支路(14)中的制冷剂流的第一阀(101),所述第一阀插置在分支点(16)和第二膨胀构件(5)之间。
4.如前述权利要求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制冷剂回路(1),其中,第一膨胀构件(12)是用于调节制冷剂流量的阀。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剂回路(1),其中,制冷剂回路(1)设置有蓄积器(18),沿着制冷剂在制冷剂回路(1)内的流通方向,所述蓄积器(18)插置在第一热交换器(6)和共用于第二支路(14)及第三支路(15)的连接点(17)之间,或者布置在共用于第二支路(14)和第三支路(15)的连接点(17)下游。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剂回路(1),其中,第一热交换器(6)布置为热处理第一空气流,且第二热交换器(9)布置为与热传递液体交换热量,所述热传递液体在包括能量源(39)的热传递液体回路(33)内流通。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剂回路(1),其中,第三支路(15)设置有第二热交换器(9)的第一通道(10)。
8.一种热动回路(19),包括如前述权利要求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制冷剂回路(1),其中,第一流通管线(28)相继地包括压缩机(20)、第一接合点(201)、第二控制阀(102)、第二接合点(202)、第三热交换器(21)、第三接合点(203)、第一止回阀(301)、第四接合点(204)、第四热交换器(24)的第一通道(25)、第五接合点(205)、第二止回阀(302)、第六接合点(206)、第一支路(13)、分支点(16)、第二支路(14)、共用于第二支路(14)和第三支路(15)的连接点(17)、第三控制阀(103)、第七接合点(207)和用于回到压缩机(20)的第四热交换器(24)的第二通道(26)。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热动回路(19),包括在第一接合点(201)和第六接合点(206)之间延伸的第二制冷剂流通管线(29),所述第二制冷剂流通管线(29)从第一接合点(201)朝向第六接合点(206)相继地包括第五热交换器(27)和第四控制阀(104)。
10.如权利要求8至9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热动回路(19),包括第三制冷剂流通管线(30),所述第三制冷剂流通管线(30)在第二接合点(202)和第七接合点(207)之间延伸且包括第五控制阀(105)。
11.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热动回路(19),包括第四流通管线(31),所述第四流通管线(31)在连接点(17)和第五接合点(205)之间延伸且包括第三止回阀(303)。
12.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热动回路(19),包括第五流通管线(32),所述第五流通管线(32)在第三接合点(203)和第四接合点(204)之间延伸且包括第三膨胀构件(23)。
13.一种通过如权利要求8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热动回路(19)和热传递液体回路(33)形成的组件(19、33),其中,热传递液体回路(33)包括具有泵(34)的第一管道(35)、第二热交换器(9)的第二通道(11)以及朝向第二管道(37)或朝向第三管道(38)分配热传递液体的三通阀(36),第二管道(37)是用于旁通第三管道(38)的管道,所述第三管道(38)被布置为与能量源(39)交换热量。
14.一种用于实施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组件(19、33)的方法,其中,使压缩机(20)操作,以便以高压(HP)传输制冷剂。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方法,所述方法用第一模式实施,其中,第一膨胀装置(2)允许膨胀,第一膨胀构件(12)关闭,第一控制阀(101)打开,第二控制阀(102)打开、第三控制阀(103)打开,第四控制阀(104)关闭,第五控制阀(105)关闭,第一止回阀(301)打开、第二止回阀(302)打开、第三止回阀(303)关闭,且泵(34)停止。
CN201780042929.2A 2016-05-19 2017-04-07 设计用于能量源的热控制的制冷剂回路 Active CN10941620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FR1654438A FR3051546A1 (fr) 2016-05-19 2016-05-19 Circuit de fluide refrigerant agence pour controler thermiquement une source d'energie
FR1654438 2016-05-19
PCT/FR2017/050838 WO2017198919A1 (fr) 2016-05-19 2017-04-07 Circuit de fluide réfrigérant agencé pour contrôler thermiquement une source d'énergie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416206A CN109416206A (zh) 2019-03-01
CN109416206B true CN109416206B (zh) 2021-12-17

Family

ID=5668403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80042929.2A Active CN109416206B (zh) 2016-05-19 2017-04-07 设计用于能量源的热控制的制冷剂回路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EP (1) EP3458783A1 (zh)
CN (1) CN109416206B (zh)
FR (1) FR3051546A1 (zh)
WO (1) WO2017198919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FR3077337A1 (fr) * 2018-01-31 2019-08-02 Valeo Systemes Thermiques Dispositif de conditionnement thermique pour vehicule automobile
FR3077237B1 (fr) * 2018-01-31 2021-02-19 Valeo Systemes Thermiques Circuit de fluide refrigerant pour vehicule
FR3082456B1 (fr) * 2018-06-18 2020-11-27 Valeo Systemes Thermiques Systeme de traitement thermique pour vehicule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6308251A (ja) * 2005-04-28 2006-11-09 Daikin Ind Ltd 蓄熱熱回収装置
CN101688702A (zh) * 2007-05-22 2010-03-31 安吉尔安东尼工业股份公司 制冷设备和与所述制冷设备相关的用于循环制冷剂的方法
CN102187165A (zh) * 2009-05-14 2011-09-14 汉拏空调株式会社 多蒸发***
CN103998874A (zh) * 2011-12-19 2014-08-20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冷却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FR2806039B1 (fr) * 2000-03-10 2002-09-06 Valeo Climatisation Dispositif de climatisation de vehicule comportant un echangeur de chaleur polyvalent
FR3008031B1 (fr) * 2013-07-08 2016-12-30 Valeo Systemes Thermiques Systeme de conditionnement thermique pour vehicule automobile, installation de chauffage, ventilation et/ou climatisation correspondante et procede de pilotage correspondant
FR3017450B1 (fr) * 2014-02-11 2016-02-12 Valeo Systemes Thermiques Circuit de fluide frigorigene pour le conditionnement thermique d'un vehicule automobile
US10718560B2 (en) * 2014-07-21 2020-07-21 Lg Electronics Inc. Refrigerator and control method thereof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6308251A (ja) * 2005-04-28 2006-11-09 Daikin Ind Ltd 蓄熱熱回収装置
CN101688702A (zh) * 2007-05-22 2010-03-31 安吉尔安东尼工业股份公司 制冷设备和与所述制冷设备相关的用于循环制冷剂的方法
CN102187165A (zh) * 2009-05-14 2011-09-14 汉拏空调株式会社 多蒸发***
CN103998874A (zh) * 2011-12-19 2014-08-20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冷却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7198919A1 (fr) 2017-11-23
CN109416206A (zh) 2019-03-01
EP3458783A1 (fr) 2019-03-27
FR3051546A1 (fr) 2017-11-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656583B1 (ko) 자동차용 공기 조화 시스템
JP5646681B2 (ja) ヒートポンプ及び再加熱機能を備えた空気調和装置の冷媒回路
CN112074425A (zh) 车用热管理***
WO2018193770A1 (ja) 車両用空気調和装置
KR20180007021A (ko) 차량용 히트 펌프 시스템
KR102487265B1 (ko) 히트 펌프 시스템
KR101313593B1 (ko) 차량용 히트 펌프 시스템
WO2014073689A1 (ja) 車両用空気調和装置
US10350964B2 (en) Air conditioning device for vehicle
KR101669826B1 (ko) 차량용 히트 펌프 시스템
JP2007327740A (ja) 車両用空調ユニット及びその使用方法
CN113015637A (zh) 用于车辆的冷却回路
JP5896817B2 (ja) 冷却発電システム
CN109416206B (zh) 设计用于能量源的热控制的制冷剂回路
JP6068455B2 (ja) 冷却回路およびそのような回路の制御方法
KR20140023733A (ko) 차량용 히트 펌프 시스템
CN109982877B (zh) 车辆热泵***
KR102111322B1 (ko) 차량용 히트 펌프 시스템
CN115516257A (zh) 用于机动车辆的热调节***
CN109974318B (zh) 一种热管理***
CN111683829B (zh) 制冷剂流体回路
JP2004182109A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CN116141922A (zh) 用于控制车辆hvac***的方法
KR101703666B1 (ko) 차량용 히트 펌프 시스템
KR20210126905A (ko) 차량의 열관리 시스템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