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336501A - 一种基于浆膜厚度的透水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基于浆膜厚度的透水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336501A
CN109336501A CN201811250413.XA CN201811250413A CN109336501A CN 109336501 A CN109336501 A CN 109336501A CN 201811250413 A CN201811250413 A CN 201811250413A CN 109336501 A CN109336501 A CN 10933650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unit volume
pervious concrete
coarse aggregate
coat thickness
serous coa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1250413.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边伟
马昆林
张翛
张艳聪
贺炯煌
王帅
刘志胜
高学凯
党晗菲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hanxi Province Transport Science Research Institute
Original Assignee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hanxi Province Transport Science Research Institute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hanxi Province Transport Science Research Institute filed Critical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1811250413.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9336501A/zh
Publication of CN10933650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33650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4CEMENTS; CONCRETE; ARTIFICIAL STONE; CERAMICS; REFRACTORIES
    • C04BLIME, MAGNESIA; SLAG; CEMENTS; COMPOSITIONS THEREOF, e.g. MORTARS, CONCRETE OR LIKE BUILDING MATERIALS; ARTIFICIAL STONE; CERAMICS; REFRACTORIES; TREATMENT OF NATURAL STONE
    • C04B28/00Compositions of mortars, concrete or artificial stone, containing inorganic binders or the reaction product of an inorganic and an organic binder, e.g. polycarboxylate cements
    • C04B28/02Compositions of mortars, concrete or artificial stone, containing inorganic binders or the reaction product of an inorganic and an organic binder, e.g. polycarboxylate cements containing hydraulic cements other than calcium sulfates
    • C04B28/04Portland cemen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8WORKING CEMENT, CLAY, OR STONE
    • B28CPREPARING CLAY; PRODUCING MIXTURES CONTAINING CLAY OR CEMENTITIOUS MATERIAL, e.g. PLASTER
    • B28C5/00Apparatus or methods for producing mixtures of cement with other substances, e.g. slurries, mortars, porous or fibrous compositions
    • B28C5/003Methods for mixing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4CEMENTS; CONCRETE; ARTIFICIAL STONE; CERAMICS; REFRACTORIES
    • C04BLIME, MAGNESIA; SLAG; CEMENTS; COMPOSITIONS THEREOF, e.g. MORTARS, CONCRETE OR LIKE BUILDING MATERIALS; ARTIFICIAL STONE; CERAMICS; REFRACTORIES; TREATMENT OF NATURAL STONE
    • C04B2201/00Mortars, concrete or artificial stone characterised by specific physical values
    • C04B2201/50Mortars, concrete or artificial stone characterised by specific physical values for the mechanical strength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Ceramic Engineering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Inorganic Chemistry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Curing Cements, Concrete, And Artificial Stone (AREA)
  • Road Paving Structur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建筑材料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基于浆膜厚度的透水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法,该方法根据碎石自然堆积确定碎石用量,根据孔隙率需求确定浆膜厚度,结合浆膜厚度和碎石总表面积确定浆体体积,再根据浆体体积确定水泥、矿物掺合料和水的用量,根据粉体用量确定减水剂用量,最后综合得到透水混凝土配合比。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可制备出有效孔隙率可控、综合性能优越的透水混凝土以及适合推广应用的基于浆膜厚度的透水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法。

Description

一种基于浆膜厚度的透水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建筑材料技术领域,涉及一种透水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法,尤其涉及一种基于浆膜厚度的透水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法。
背景技术
透水混凝土是由水泥、粗集料和水拌制,没有细集料或者含少量细集料,经凝结硬化后形成的具有宏观连续孔隙的多孔结构物。透水混凝土内部存在较多的孔隙,有良好的透水、透气性,因而具有诸多优点:①使雨水能够迅速还原补充成地下水,提高对水资源的保护作用;②能保证植物的根系与自然界空气水汽的正常交换,为微生物提供了生长场所,改善了自然生态环境;③用于路面铺装,消除雨水飞溅和路面打滑的现象,同时也可以减少因路面积水而造成的刺眼反光;④其独特的多孔结构可以减轻车辆行驶所引起的噪声,提供舒适的交通环境;⑤透水混凝土可以将太阳辐射热吸入内部,减少对太阳热的反射,对缓解“热岛效应”有良好的效果。基于透水混凝土的功能性,要求在对其进行配合比设计时首先要保证其孔隙率。目前,国内外对透水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方法进行了大量研究,但提出的方法基本都是采用经验公式法或体积法。2009年我国出台的行业标准《透水水泥混凝土路面技术规程》也采用了体积法,但这类方法均从宏观层面考虑存在一定不足,制备的透水混凝土性能也得不到保证。透水混凝土的主要特性就是靠包裹在粗集料表面的胶结材浆体硬化后将集料颗粒粘结在一起而成,其粗集料之间浆膜厚度将直接影响透水性和强度。因此,需要提出一种符合透水混凝土特性的配合比设计方法,以使硬化后透水混凝土各项性能满足设计要求。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背景技术中存在的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可制备出有效孔隙率可控、综合性能优越的透水混凝土以及适合推广应用的基于浆膜厚度的透水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法。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基于浆膜厚度的透水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浆膜厚度的透水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按照《公路工程水泥及水泥混凝土试验规程》(JTG E30-2005)和《公路工程集料试验规程》(JTG E42-2005)的要求选择合适的原材料并进行各项性能测试;所述原材料包括水泥、粉煤灰、硅灰以及粗集料;
2)根据粗集料在自然堆积的状态确定单位体积内粗集料的用量及单位体积内粗集料总表面积;
3)根据实际工程对透水混凝土孔隙率的要求确定浆膜厚度;
4)根据步骤3)确定得到的浆膜厚度以及步骤2)确定得到的单位体积内粗集料总表面积确定单位体积内透水混凝土浆体用量;
5)根据单位体积内透水混凝土浆体用量确定单位体积内透水混凝土水泥、粉煤灰、硅灰及水的用量;
6)根据单位体积内透水混凝土水泥、矿物掺合料及水的用量确定单位体积内减水剂用量,最终得到单位体积内透水混凝土配合比。
作为优选,本发明所采用的步骤2)中单位体积内粗集料的用量的具体确定方式是:
通常认为1m3透水混凝土的表观体积主要由粗集料紧密堆积而成,所述单位体积内粗集料用量mg为:
mg=α×ρ′g
式中:
ρ′g为粗集料紧密堆积密度;
α为粗集料用量修正系数,取0.98;
所述步骤2)中单位体积内粗集料总表面积的具体确定方式是:
将所有粗集料视为以粗集料形心为中心以粗集料的粒径为直径的球体,单位体积内粗集料中粒径为(di,di+1)的集料分计筛余为αi
(di,di+1)集料的平均粒径为:
单个(di,di+1)集料颗粒的表面积Si和体积Vi分别为:
单位体积透水混凝(di,di+1)集料的个数ni为:
式中:ρg为粗集料表观密度;
单位体积内粗集料的总体积V为:
单位体积透水混凝土粗集料的总表面积S为:
作为优选,本发明所采用的步骤4)中单位体积内透水混凝土浆体用量的具体确定方式是:浆膜厚度直接影响着透水混凝土的孔隙率,当浆膜厚度在350μm-550μm时,对应有效孔隙率为20%-35%;
单位体积内透水混凝土浆体体积Vp为:
Vp=Sh;
其中:
S是单位体积透水混凝土粗集料的总表面积;
h是浆膜厚度。
作为优选,本发明所采用的步骤5)中单位体积内透水混凝土水泥、矿物掺合料及水的用量的具体确定方式是:
根据体积法可知:
式中:
mc、mf、mw分别为单位体积内透水混凝土水泥、矿物掺合料、水的用量;
ρc、ρf、ρw分别为单位体积内透水混凝土水泥、矿物掺合料、水的表观密度;
mf=mcαf
mw=mcRw/c
式中:
αf为矿物掺合料取代水泥的比例;
Rw/c为透水混凝土的水灰比。
作为优选,本发明所采用的步骤6)中单位体积内减水剂用量的具体确定方式是:
单位体积透水混凝土减水剂用量mps为:
mps=(mc+mf)×αps
式中:
αps为减水剂掺量;
mc为单位体积内透水混凝土水泥的用量;
mf为单位体积内矿物掺合料的用量。
作为优选,本发明所采用的基于浆膜厚度的透水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法在步骤6)之后还包括:
7)对获得的透水混凝土进行抗压强度测试、孔隙率测试以及透水系数测试。
相对现有技术,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浆膜厚度的透水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法,该方法根据碎石自然堆积确定碎石用量,根据孔隙率需求确定浆膜厚度,结合浆膜厚度和碎石总表面积确定浆体体积,再根据浆体体积确定水泥、矿物掺合料和水的用量,根据粉体用量确定减水剂用量,最后综合得到透水混凝土配合比。本发明提供的配合比设计方法可制备出有效孔隙率可控、综合性能优越的透水混凝土,适合推广应用。本发明的透水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法既可以通过浆体层厚度控制硬化后透水混凝土的孔隙率满足要求,又可以在配合比设计时将结构微观形态与宏观性能相联系。采用本发明所述的配合比设计方法,可以获得有效孔隙率可控、综合性能优越的透水混凝土。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实例旨在说明本发明而不是对本发明的进一步限定。
实施例1
(1)原材料性能检验:
选用P.O 42.5普通硅酸盐水泥,指标均满足《公路工程水泥及水泥混凝土试验规程》(JTG E30-2005)的规定,密度为3100kg/m3;选用单一粒径4.75-9.5mm的石灰石碎石作为粗集料,《公路工程集料试验规程》(JTG E42-2005),测试其表观密度为2700kg/m3,堆积密度为1600kg/m3,空隙率为40.7%;选用清洁自来水,密度为1000kg/m3
(2)单位体积粗集料用量确定:
单位体积透水混凝土中粗集料用量mg=α×ρ′g=0.98×1600=1568kg。
(3)单位体积粗集料总表面积计算:
粗集料采用4.75-9.5mm单一粒径范围,则该粒径的集料分计筛余α为1。
粗集料平均粒径
单个粗集料颗粒的表面积
单个粗集料颗粒的体积
单位体积透水混凝集料的个数
单位体积透水混凝土粗集料的总体积
单位体积透水混凝土粗集料的总表面积S=n1S1=3.068×106×1.594×10-4=489.045m2
(4)浆膜厚度确定:
预设孔隙率为27.50%,则对应将膜厚度h为450μm。
(5)单位体积透水混凝土浆体用量确定:
单位体积透水混凝土浆体体积Vp=Sh=489.045×0.450×10-3=0.2200m3
(6)单位体积透水混凝土水泥、矿物掺合料及水的用量确定:
本实施例未掺入矿物掺合料,mf为0。
根据体积法可知:
本实施例水灰比采用0.25。
mw=mcRw/c=0.25mc
结合上面两式可得出:mc=384.3kg,mw=96.1kg。
(7)单位体积透水混凝土减水剂用量确定:
本实施减水剂采用聚羧酸高效粉末减水剂,减水率为26%,掺量为0.1%。
mps=(mc+mf)×αps=384.3×0.001=0.38kg
实施例2
预设孔隙率为23.75%,则对应将膜厚度h为500μm。其余原材料种类及参数均与实施例1相同。
采用与实施例1相同的计算方法,得出各原材料用量:水泥427.1kg,粗集料1568kg,水106.8kg,减水剂0.43kg。
实施例3
预设孔隙率为20.00%,则对应将膜厚度h为350μm。其余原材料种类及参数均与实施例1相同。
采用与实施例1相同的计算方法,得出各原材料用量:水泥469.8kg,粗集料1568kg,水117.4kg,减水剂0.47kg。
实施例4
预设孔隙率为23.75%,则对应将膜厚度h为500μm;掺入粉煤灰等质量取代10%的水泥,粉煤灰为满足《用于水泥和混凝土中的粉煤灰》(GB/T 1596-2017)的F类粉煤灰,密度为2450kg/m3;其余原材料种类及参数均与实施例1相同。
采用与实施例1相同的计算方法,得出各原材料用量:水泥378.7kg,粉煤灰42.1kg,粗集料1568kg,水105.2kg,减水剂0.42kg。
实施例5
预设孔隙率为23.75%,则对应将膜厚度h为500μm;掺入硅灰等质量取代9%的水泥,密度为2100kg/m3;其余原材料种类及参数均与实施例1相同。
采用与实施例1相同的计算方法,得出各原材料用量:水泥379.5kg,硅灰37.5kg,粗集料1568kg,水104.2kg,减水剂0.42kg。
由上述实例所计算得到的配合比如表1所示
表1单位体积透水混凝土配合比汇总表
(8)配合比验证
由上述实施例所得的样品,分别进行7d抗压强度、28d抗压强度、有效孔隙率和透水系数测试,试验结果如表2所示。
表2不同配比透水混凝土试样的各项性能
由表2可以看出,当浆膜厚度在450μm-550μm时,各实施例样品均完全满足行业标准《透水水泥混凝土路面技术规程》(CJJ/T 135-2009)中规定的连续孔隙率不得小于10%,透水系数不得小于0.5mm/s。在满足透水性能的基础上,实施例5样品的强度最高,可达22.4Mpa,实施例5样品的综合性能较好。
随着浆膜厚度增大,透水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增高,有效孔隙率和透水系数随之减小;当浆膜厚度一定时,不论粉体由何种材料组成,其透水混凝土的有效孔隙率基本不变,即浆膜厚度可以直接决定有效孔隙率的大小。由此可见,基于浆膜厚度的透水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法是可行有效的。

Claims (6)

1.一种基于浆膜厚度的透水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浆膜厚度的透水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按照《公路工程水泥及水泥混凝土试验规程》(JTG E30-2005)和《公路工程集料试验规程》(JTG E42-2005)的要求选择合适的原材料并进行各项性能测试;所述原材料包括水泥、粉煤灰、硅灰以及粗集料;
2)根据粗集料在自然堆积的状态确定单位体积内粗集料的用量及单位体积内粗集料总表面积;
3)根据实际工程对透水混凝土孔隙率的要求确定浆膜厚度;
4)根据步骤3)确定得到的浆膜厚度以及步骤2)确定得到的单位体积内粗集料总表面积确定单位体积内透水混凝土浆体用量;
5)根据单位体积内透水混凝土浆体用量确定单位体积内透水混凝土水泥、粉煤灰、硅灰及水的用量;
6)根据单位体积内透水混凝土水泥、矿物掺合料及水的用量确定单位体积内减水剂用量,最终得到单位体积内透水混凝土配合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浆膜厚度的透水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2)中单位体积内粗集料的用量的具体确定方式是:
通常认为1m3透水混凝土的表观体积主要由粗集料紧密堆积而成,所述单位体积内粗集料用量mg为:
mg=α×ρ′g
式中:
ρ′g为粗集料紧密堆积密度;
α为粗集料用量修正系数,取0.98;
所述步骤2)中单位体积内粗集料总表面积的具体确定方式是:
将所有粗集料视为以粗集料形心为中心以粗集料的粒径为直径的球体,单位体积内粗集料中粒径为(di,di+1)的集料分计筛余为αi
(di,di+1)集料的平均粒径为:
单个(di,di+1)集料颗粒的表面积Si和体积Vi分别为:
单位体积透水混凝(di,di+1)集料的个数ni为:
式中:ρg为粗集料表观密度;
单位体积内粗集料的总体积V为:
单位体积透水混凝土粗集料的总表面积S为: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浆膜厚度的透水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4)中单位体积内透水混凝土浆体用量的具体确定方式是:浆膜厚度直接影响着透水混凝土的孔隙率,当浆膜厚度在350μm-550μm时,对应有效孔隙率为20%-35%;
单位体积内透水混凝土浆体体积Vp为:
Vp=Sh;
其中:
S是单位体积透水混凝土粗集料的总表面积;
h是浆膜厚度。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基于浆膜厚度的透水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5)中单位体积内透水混凝土水泥、矿物掺合料及水的用量的具体确定方式是:
根据体积法可知:
式中:
mc、mf、mw分别为单位体积内透水混凝土水泥、矿物掺合料、水的用量;
ρc、ρf、ρw分别为单位体积内透水混凝土水泥、矿物掺合料、水的表观密度;
mf=mcαf
mw=mcRw/c
式中:
αf为矿物掺合料取代水泥的比例;
Rw/c为透水混凝土的水灰比。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基于浆膜厚度的透水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6)中单位体积内减水剂用量的具体确定方式是:
单位体积透水混凝土减水剂用量mps为:
mps=(mc+mf)×αps
式中:
αps为减水剂掺量;
mc为单位体积内透水混凝土水泥的用量;
mf为单位体积内矿物掺合料的用量。
6.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所述的基于浆膜厚度的透水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浆膜厚度的透水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法在步骤6)之后还包括:
7)对获得的透水混凝土进行抗压强度测试、孔隙率测试以及透水系数测试。
CN201811250413.XA 2018-10-25 2018-10-25 一种基于浆膜厚度的透水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法 Pending CN109336501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250413.XA CN109336501A (zh) 2018-10-25 2018-10-25 一种基于浆膜厚度的透水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250413.XA CN109336501A (zh) 2018-10-25 2018-10-25 一种基于浆膜厚度的透水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336501A true CN109336501A (zh) 2019-02-15

Family

ID=6531202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1250413.XA Pending CN109336501A (zh) 2018-10-25 2018-10-25 一种基于浆膜厚度的透水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9336501A (zh)

Cited B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369104A (zh) * 2018-11-22 2019-02-22 中南大学 一种高强度、高透水混凝土的制备方法
CN110183186A (zh) * 2019-04-24 2019-08-30 东南大学 一种高强高透水混凝土的制备方法
CN110342874A (zh) * 2019-07-10 2019-10-18 安徽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总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建筑垃圾透水混凝土生产制备方法
CN110618064A (zh) * 2019-10-24 2019-12-27 徐州中联混凝土有限公司 一种粗骨料粒形的表征方法
CN111116136A (zh) * 2019-12-30 2020-05-08 宁波大学 基于最优体积浆骨比的透水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法
CN112094082A (zh) * 2020-09-29 2020-12-18 广西壮族自治区水利科学研究院 一种基于浆骨比和胶凝材料的透水混凝土的配制方法
CN112380708A (zh) * 2020-11-18 2021-02-19 同济大学 水泥-集料-外加剂体系的高强透水混凝土优化设计方法
CN112632653A (zh) * 2020-07-02 2021-04-09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基于骨料浆体包裹层的生态多孔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法
CN114349425A (zh) * 2021-01-11 2022-04-15 安徽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总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透水混凝土空隙率计算方法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239281A (ja) * 1995-03-01 1996-09-17 Masao Sato 透水性コンクリートの製造方法
JP2007092473A (ja) * 2005-09-30 2007-04-12 Sato Road Co Ltd 保水性を有する透水性コンクリート舗装
CN107500656A (zh) * 2017-09-20 2017-12-22 武汉理工大学 一种基于胶浆特性的透水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法
CN108548914A (zh) * 2018-04-11 2018-09-18 云南建投绿色高性能混凝土股份有限公司 基于骨料特性和裹浆厚度的透水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法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239281A (ja) * 1995-03-01 1996-09-17 Masao Sato 透水性コンクリートの製造方法
JP2007092473A (ja) * 2005-09-30 2007-04-12 Sato Road Co Ltd 保水性を有する透水性コンクリート舗装
CN107500656A (zh) * 2017-09-20 2017-12-22 武汉理工大学 一种基于胶浆特性的透水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法
CN108548914A (zh) * 2018-04-11 2018-09-18 云南建投绿色高性能混凝土股份有限公司 基于骨料特性和裹浆厚度的透水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贺图升: "基于集料裹浆厚度的水泥基透水砖配合比设计", 《建筑材料学报》 *

Cited By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369104B (zh) * 2018-11-22 2021-05-18 中南大学 一种高强度、高透水混凝土的制备方法
CN109369104A (zh) * 2018-11-22 2019-02-22 中南大学 一种高强度、高透水混凝土的制备方法
CN110183186A (zh) * 2019-04-24 2019-08-30 东南大学 一种高强高透水混凝土的制备方法
CN110183186B (zh) * 2019-04-24 2021-09-21 东南大学 一种高强高透水混凝土的制备方法
CN110342874A (zh) * 2019-07-10 2019-10-18 安徽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总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建筑垃圾透水混凝土生产制备方法
CN110618064A (zh) * 2019-10-24 2019-12-27 徐州中联混凝土有限公司 一种粗骨料粒形的表征方法
CN110618064B (zh) * 2019-10-24 2022-11-11 徐州中联混凝土有限公司 一种粗骨料粒形的表征方法
CN111116136A (zh) * 2019-12-30 2020-05-08 宁波大学 基于最优体积浆骨比的透水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法
CN112632653A (zh) * 2020-07-02 2021-04-09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基于骨料浆体包裹层的生态多孔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法
CN112094082A (zh) * 2020-09-29 2020-12-18 广西壮族自治区水利科学研究院 一种基于浆骨比和胶凝材料的透水混凝土的配制方法
CN112094082B (zh) * 2020-09-29 2021-12-10 广西壮族自治区水利科学研究院 一种基于浆骨比和胶凝材料的透水混凝土的配制方法
CN112380708A (zh) * 2020-11-18 2021-02-19 同济大学 水泥-集料-外加剂体系的高强透水混凝土优化设计方法
CN112380708B (zh) * 2020-11-18 2023-02-07 同济大学 水泥-集料-外加剂体系的高强透水混凝土优化设计方法
CN114349425A (zh) * 2021-01-11 2022-04-15 安徽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总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透水混凝土空隙率计算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336501A (zh) 一种基于浆膜厚度的透水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法
CN107098637B (zh) 一种生态透水混凝土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3058619B (zh) 一种掺有矿粉的聚合物防水砂浆及其使用方法
CN106187004B (zh) 一种生态透水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
CA2937156C (en) Addition of colloidal silica to concrete
TW201708157A (zh) 來自矽酸鈣碳化的複合材料與結合元件及其方法
CN103819111B (zh) 纳米氧化镁作为膨胀剂在水泥基材料中的应用
CN108424091A (zh) 一种高强度透水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
CN106892618B (zh) 一种高强度透水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
CN105330318A (zh) 一种多孔隙强度高的烧结透水地砖
CN107777981A (zh) 一种再生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
CN114230301A (zh) 一种磷石膏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08751874A (zh) 一种高性能彩色透水沥青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
CN106746800A (zh) 一种胶凝材料以及包含胶凝材料的透水混凝土
CN108191341A (zh) 一种透水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
CN106673577A (zh) 一种石膏基瓷砖粘结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8018955A (zh) 墙体内外组合保温***
CN111645188A (zh) 一种基于水泥浆体包裹骨料的再生骨料透水混凝土配制方法
CN108191321A (zh) 一种新型透水混凝土的制备方法
CN104817296A (zh) 一种陶粒再生混凝土自保温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5819721B (zh) 混凝土流变防腐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06278066A (zh) 快硬抗渗填缝剂
CN109437743A (zh) 一种转炉钢渣透水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
CN109133782A (zh) 一种生态水泥基混凝土增强涂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4829261B (zh) 一种红砂岩加气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9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