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302718A -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302718A
CN109302718A CN201810422292.6A CN201810422292A CN109302718A CN 109302718 A CN109302718 A CN 109302718A CN 201810422292 A CN201810422292 A CN 201810422292A CN 109302718 A CN109302718 A CN 10930271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bband
interference region
processing mode
data
subcarri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422292.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302718B (zh
Inventor
杜振国
王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930271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30271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30271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30271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4/00Supervisory, monitoring or testing arrangements
    • H04W24/04Arrangements for maintaining operational condi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涉及通信领域,解决了采用不同numerology的带宽部分在邻接区域存在相互干扰时,如何在避免相互干扰的同时,还能避免资源的浪费,提高资源的利用率的问题。具体方案为:在两个numerology不同的带宽部分的干扰区域中,对于子载波间隔较窄的带宽部分,空置部分子载波,以便使整个干扰区域的子载波间隔与子载波间隔较宽的带宽部分相同;对于子载波间隔较宽部分,第一个OFDM符号的波形保持不变,子载波上变为连续波形。本申请实施例用于数据传输的过程中。

Description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本申请要求于2017年07月24日提交中国专利局、申请号为201710608383.4、申请名称为“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和设备”的中国专利申请的优先权,本申请还要求于2018年01月22日提交中国专利局、申请号为201810061108.X、申请名称为“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的中国专利申请的优先权,这些申请的全部内容通过引用结合在本申请中。
技术领域
本申请实施例涉及通信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基于正交频分复用(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OFDM)的传统蜂窝通信***(如长期演进(long term evolution,LTE)***)仅支持15千赫兹(kiloHertz,kHz)这一种子载波间隔(subcarrier spacing,SCS),同时支持常规循环前缀(normal cyclic prefix,NCP)和扩展循环前缀(extended cyclic prefix,ECP),即支持两种参数集(numerology)。numerology定义为子载波间隔和循环前缀的组合。但是,基站要么配置常规循环前缀、要么配置扩展循环前缀,而不会同时配置两种循环前缀,因此,在传统蜂窝通信***中不同子带上同时配置的numerology相同。
然而,第五代移动通信(the fifth generation telecommunication,5G)新空口(new radio,NR)***引入了多种子载波间隔。例如,NR支持的子载波间隔可以是SCS=15kHz×2n,n为整数。对于n>0的情况,n个NR的OFDM符号应与一个传统蜂窝通信***的OFDM符号(SCS=15kHz)时域对齐。同时,在5G NR***中,允许不同子带上同时配置不同的numerology。
每个配置不同numerology的子带称为一个带宽部分(bandwidth part,BWP),不同带宽部分之间在频域上的邻接区域可能会互相干扰。对于采用不同numerology的带宽部分在邻接区域存在的相互干扰问题,通常的解决方法就是引入保护频带(guard band),即在存在相互干扰的邻接区域不传输任何数据。显然,这种方法虽然避免了相互干扰的问题,但保护频带不能用来传输数据,造成了资源的浪费,降低了资源利用效率。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解决了采用不同numerology的带宽部分在邻接区域存在相互干扰时,如何在避免相互干扰的同时,还能避免资源的浪费,提高资源的利用率的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申请实施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数据传输方法,该方法用于OFDM***,方法包括:首先,发送设备确定在第一子带上发送数据时的干扰区域的处理方式,具体包括:当N1/N2=N,且N为大于等于2的整数时,对于干扰区域中每个子载波上与每个第二子带符号对齐的N个符号进行第一发送处理,使得每个子载波的信号波形在N个符号时长内为连续波形,其中,干扰区域为位于第一子带边缘且与第二子带紧邻的预设宽度的频率区域,第二子带为第一子带的相邻子带,第一子带的子载波间隔为N1,第二子带的子载波间隔为N2,N1≠N2;然后,发送设备在第一资源上向接收设备发送数据,第一资源属于第一子带,且第一资源包括干扰区域的至少部分资源,数据位于干扰区域中的部分采用确定的处理方式进行处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传输方法,在两个numerology不同的相邻子带的干扰区域中,对于子载波间隔较宽的子带的干扰区域,第一个OFDM符号的波形保持不变,子载波上变为连续波形,从而,使得子载波间隔较宽的子带的干扰区域中所有的OFDM符号的波形与子载波间隔较窄的子带的干扰区域中一个OFDM符号的波形相同,避免了两个numerology不同的相邻子带之间的相互干扰,且干扰区域用来传输数据,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
需要说明的是,根据OFDM符号是否包括CP部分,对于干扰区域中每个子载波上与每个第二子带符号对齐的N个符号进行第一发送处理具体的可以采用不同的处理方式:
在OFDM符号不包括CP部分的情况下,结合第一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发送处理方式为:N个符号中的后N-1个符号是N个符号中的第一个符号的时域复制。
在OFDM符号包括CP部分的情况下,结合第一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发送处理方式为:对于基带频率为f的第一子载波,N个符号中第一个符号的调制后数据为x,则N个符号中第n个符号的调制后数据为x·ejω(n,f,T),其中,ω(n,f,T)=(n-1)×T×f,T为第一子带的循环前缀CP长度,n为大于等于2且小于等于N的整数。
结合第一方面和上述可能的实现方式,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发送设备确定在第一子带上发送数据时的干扰区域的处理方式,具体包括:当N2/N1=N,且N为大于等于2的整数时,对于干扰区域中的子载波进行第二发送处理方式,第二发送处理方式为:保留干扰区域中与参考子载波的频域间隔为N2的整数倍的子载波,而空置干扰区域中其它子载波,参考子载波为第二子带中距离第一子带最近的子载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传输方法,在两个numerology不同的相邻子带的干扰区域中,对于子载波间隔较窄的子带的干扰区域,空置部分子载波,以便使整个干扰区域的子载波间隔与子载波间隔较宽的子带的干扰区域相同;对于子载波间隔较宽的子带的干扰区域,第一个OFDM符号的波形保持不变,子载波上变为连续波形,从而,使得相邻子带的干扰区域中的子载波间隔相同,避免了两个相邻子带之间的相互干扰,且干扰区域用来传输数据,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
另外,为了使接收设备能够正确地接收在第一子带的干扰区域发送的数据,需要发送设备和接收设备都知道对第一子带的干扰区域的处理方式,本申请实施例还包括以下可能的实现方式:
结合第一方面和上述可能的实现方式,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发送设备为网络设备,接收设备为终端设备,在发送设备在第一资源上向接收设备发送数据之前,方法还包括:发送设备向接收设备发送第一指示,第一指示用于指示N2。
结合第一方面和上述可能的实现方式,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发送设备为网络设备,接收设备为终端设备,在发送设备在第一资源上向接收设备发送数据之前,方法还包括:发送设备向接收设备发送第二指示,第二指示用于指示干扰区域的频域宽度。需要说明的是,本文中,“干扰区域的频域宽度”与“位于第一子带边缘且与第二子带紧邻的预设宽度的频率区域”是一个意思,可理解的,“干扰区域的频域宽度”指位于第一子带边缘且与第二子带紧邻的预设宽度的频率区域的频域宽度。
结合第一方面和上述可能的实现方式,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发送设备为网络设备,接收设备为终端设备,在发送设备在第一资源上向接收设备发送数据之前,方法还包括:发送设备接收接收设备发送的接收设备期望的干扰区域的频域宽度。
结合第一方面和上述可能的实现方式,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发送设备为网络设备,接收设备为终端设备,在发送设备在第一资源上向接收设备发送数据之前,方法还包括:发送设备向接收设备发送第五指示,第五指示用于指示N1,以及第一子带的带宽和第二子带的带宽。
结合第一方面和上述可能的实现方式,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发送设备为网络设备,接收设备为终端设备,在发送设备在第一资源上向接收设备发送数据之前,方法还包括:发送设备向接收设备发送第六指示,第六指示用于指示第一子带包含干扰区域。
需要说明的是,通常情况下,第一子带最多有两个相邻的子带,即在第一子带的高频侧相邻一个子带,在第一子带的低频侧相邻一个子带。此时,第六指示可以用于同时指示第一子带的高频侧的干扰区域和第一子带的低频侧的干扰区域。当然,网络设备需要向终端设备发送与第一子带相邻的两个子带的子载波间隔。另外,由于本申请实施例主要对第一子带包含干扰区域的情况进行阐述,因此这里只说明第六指示用来指示第一子带包含干扰区域,如果第一子带的子载波间隔和第二子带的子载波间隔相同,即N1=N2,网络设备无需按照本申请实施例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对第一子带进行处理,按照现有技术进行处理即可,此时,第六指示还可以指示第一子带不包括干扰区域,当然,网络设备也无需向终端设备发送第一指示和第二指示。
结合第一方面和上述可能的实现方式,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发送设备为终端设备,接收设备为网络设备,在发送设备在第一资源上向接收设备发送数据之前,方法还包括:发送设备接收接收设备发送的第三指示,第三指示用于指示N2。
结合第一方面和上述可能的实现方式,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发送设备为终端设备,接收设备为网络设备,在发送设备在第一资源上向接收设备发送数据之前,方法还包括:发送设备接收接收设备发送的第四指示,第四指示用于指示干扰区域的频域宽度。
结合第一方面和上述可能的实现方式,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发送设备为终端设备,接收设备为网络设备,在发送设备在第一资源上向接收设备发送数据之前,方法还包括:发送设备接收接收设备发送的第七指示,第七指示用于指示N1,以及第一子带的带宽和第二子带的带宽。
结合第一方面和上述可能的实现方式,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发送设备为终端设备,接收设备为网络设备,在发送设备在第一资源上向接收设备发送数据之前,方法还包括:发送设备接收接收设备发送的第八指示,第八指示用于指示第一子带包含干扰区域。
需要说明的是,通常情况下,第一子带最多有两个相邻的子带,即在第一子带的高频侧相邻一个子带,在第一子带的低频侧相邻一个子带。此时,第八指示可以用于同时指示第一子带的高频侧的干扰区域和第一子带的低频侧的干扰区域。当然,终端设备需要接收网络设备发送的与第一子带相邻的两个子带的子载波间隔。另外,由于本申请实施例主要对第一子带包含干扰区域的情况进行阐述,因此这里只说明第六指示用来指示第一子带包含干扰区域,如果第一子带的子载波间隔和第二子带的子载波间隔相同,即N1=N2,网络设备无需按照本申请实施例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对第一子带进行处理,按照现有技术中进行处理即可,此时,第八指示还可以指示第一子带不包括干扰区域,当然,网络设备也无需向终端设备发送第三指示和第四指示。
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数据传输方法,方法用于OFDM***,包括:接收设备在第一资源上接收发送设备发送的数据,第一资源包括干扰区域的至少部分资源,干扰区域为位于第一子带边缘且与第二子带紧邻的预设宽度的频率区域,第二子带为第一子带的相邻子带,第一子带的子载波间隔为N1,第二子带的子载波间隔为N2,N1≠N2;接收设备确定数据位于干扰区域中的部分的处理方式,并确定相应的接收处理方式;接收设备确定数据位于干扰区域中的部分的处理方式,具体包括:当N1/N2=N,且N为大于等于2的整数时,确定处理方式为第一发送处理方式,第一发送处理方式使得干扰区域中每个子载波上与每个第二子带符号对齐的N个符号时长内的信号波形为连续波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传输方法,接收设备在接收位于干扰区域中的数据部分时,需要先确定数据位于干扰区域中的部分的处理方式,才能确定相应的接收处理方式。在两个numerology不同的相邻子带的干扰区域中,对于子载波间隔较宽的子带的干扰区域,第一个OFDM符号的波形保持不变,子载波上变为连续波形,从而,使得子载波间隔较宽的子带的干扰区域中所有的OFDM符号的波形与子载波间隔较窄的子带的干扰区域中一个OFDM符号的波形相同,避免了两个numerology不同的相邻子带之间的相互干扰,且干扰区域用来传输数据,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
需要说明的是,根据OFDM符号是否包括CP部分,对于干扰区域中每个子载波上与每个第二子带符号对齐的N个符号进行第一发送处理具体的可以采用不同的处理方式:
在OFDM符号不包括CP部分的情况下,结合第二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发送处理方式为:N个符号中的后N-1个符号是N个符号中的第一个符号的时域复制。
在OFDM符号包括CP部分的情况下,结合第二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发送处理方式为:对于基带频率为f的第一子载波,N个符号中第一个符号的调制后数据为x,则N个符号中第n个符号的调制后数据为x·ejω(n,f,T),其中,ω(n,f,T)=(n-1)×T×f,T为第一子带的循环前缀CP长度,n为大于等于2且小于等于N的整数。
结合第二方面和上述可能的实现方式,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接收设备确定数据位于干扰区域的部分的处理方式,具体包括:当N2/N1=N,且N为大于等于2的整数时,确定处理方式为第二发送处理方式,第二发送处理方式为:保留干扰区域中与参考子载波的频域间隔为N2的整数倍的子载波,而空置干扰区域中其它子载波,参考子载波为第二子带中距离第一子带最近的子载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传输方法,在两个numerology不同的相邻子带的干扰区域中,对于子载波间隔较窄的子带的干扰区域,空置部分子载波,以便使整个干扰区域的子载波间隔与子载波间隔较宽的子带的干扰区域相同;对于子载波间隔较宽的子带的干扰区域,第一个OFDM符号的波形保持不变,子载波上变为连续波形,从而,使得相邻子带的干扰区域中的子载波间隔相同,避免了两个相邻子带之间的相互干扰,且干扰区域用来传输数据,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
另外,为了使接收设备能够正确的接收在第一子带的干扰区域发送的数据,需要发送设备和接收设备都知道对第一子带的干扰区域的处理方式,本申请实施例还包括以下可能的实现方式:
结合第二方面和上述可能的实现方式,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发送设备为网络设备,接收设备为终端设备,在接收设备在第一资源上接收发送设备发送的数据之前,方法还包括:接收设备接收发送设备发送的第一指示,第一指示用于指示N2。
结合第二方面和上述可能的实现方式,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发送设备为网络设备,接收设备为终端设备,在接收设备在第一资源上接收发送设备发送的数据之前,方法还包括:接收设备接收发送设备发送的第二指示,第二指示用于指示干扰区域的频域宽度。
结合第二方面和上述可能的实现方式,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发送设备为网络设备,接收设备为终端设备,在接收设备在第一资源上接收发送设备发送的数据之前,方法还包括:接收设备向发送设备发送接收设备期望的干扰区域的频域宽度。
结合第二方面和上述可能的实现方式,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发送设备为网络设备,接收设备为终端设备,在接收设备在第一资源上接收发送设备发送的数据之前,方法还包括:接收设备接收发送设备发送的第五指示,第五指示用于指示N1,以及第一子带的带宽和第二子带的带宽。
结合第二方面和上述可能的实现方式,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发送设备为网络设备,接收设备为终端设备,在接收设备在第一资源上接收发送设备发送的数据之前,方法还包括:接收设备接收发送设备发送的第六指示,第六指示用于指示第一子带包含干扰区域。
需要说明的是,通常情况下,第一子带最多有两个相邻的子带,即在第一子带的高频侧相邻一个子带,在第一子带的低频侧相邻一个子带。此时,第六指示可以用于同时指示第一子带的高频侧的干扰区域和第一子带的低频侧的干扰区域。当然,终端设备还需要接收网络设备发送的与第一子带相邻的两个子带的子载波间隔。另外,由于本申请实施例主要对第一子带包含干扰区域的情况进行阐述,因此这里只说明第六指示用来指示第一子带包含干扰区域,如果第一子带的子载波间隔和第二子带的子载波间隔相同,即N1=N2,网络设备无需按照本申请实施例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对第一子带进行处理,按照现有技术中进行处理即可,此时,第六指示还可以指示第一子带不包括干扰区域,当然,终端设备也无需接收第一指示和第二指示。
结合第二方面和上述可能的实现方式,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发送设备为终端设备,接收设备为网络设备,在接收设备在第一资源上接收发送设备发送的数据之前,方法还包括:接收设备向发送设备发送第三指示,第三指示用于指示N2。
结合第二方面和上述可能的实现方式,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发送设备为终端设备,接收设备为网络设备,在接收设备在第一资源上接收发送设备发送的数据之前,方法还包括:接收设备向发送设备发送第四指示,第四指示用于指示干扰区域的频域宽度。
结合第二方面和上述可能的实现方式,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发送设备为终端设备,接收设备为网络设备,在接收设备在第一资源上接收发送设备发送的数据之前,方法还包括:接收设备向发送设备发送第七指示,第七指示用于指示N1,以及第一子带的带宽和第二子带的带宽。
结合第二方面和上述可能的实现方式,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发送设备为终端设备,接收设备为网络设备,在接收设备在第一资源上接收发送设备发送的数据之前,方法还包括:接收设备向发送设备发送第八指示,第八指示用于指示第一子带包含干扰区域。
需要说明的是,通常情况下,第一子带最多有两个相邻的子带,即在第一子带的高频侧相邻一个子带,在第一子带的低频侧相邻一个子带。此时,第八指示可以用于同时指示第一子带的高频侧的干扰区域和第一子带的低频侧的干扰区域。当然,网络设备需要向发送设备发送与第一子带相邻的两个子带的子载波间隔。另外,由于本申请实施例主要对第一子带包含干扰区域的情况进行阐述,因此这里只说明第八指示用来指示第一子带包含干扰区域,如果第一子带的子载波间隔和第二子带的子载波间隔相同,即N1=N2,网络设备无需按照本申请实施例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对第一子带进行处理,按照现有技术中进行处理即可,此时,第八指示还可以指示第一子带不包括干扰区域,当然,终端设备也无需接收第三指示和第四指示。
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三方面,提供一种发送设备,包括处理单元和发送单元,其中,所述处理单元,用于确定在第一子带上发送数据时的干扰区域的处理方式,具体包括:当N1/N2=N且N为大于等于2的整数时,对于干扰区域中每个子载波上与每个第二子带符号对齐的N个符号进行第一发送处理,使得每个子载波的信号波形在N个符号时长内为连续波形,其中,干扰区域为位于第一子带边缘且与第二子带紧邻的预设宽度的频率区域,第二子带为第一子带的相邻子带,第一子带的子载波间隔为N1,第二子带的子载波间隔为N2,N1≠N2;所述发送单元,用于在第一资源上向接收设备发送数据,第一资源属于第一子带,且第一资源包括干扰区域的至少部分资源,数据位于干扰区域中的部分采用确定的处理方式进行处理。从而,在两个numerology不同的相邻子带的干扰区域中,对于子载波间隔较宽的子带的干扰区域,第一个OFDM符号的波形保持不变,子载波上变为连续波形,从而,使得子载波间隔较宽的子带的干扰区域中所有的OFDM符号的波形与子载波间隔较窄的子带的干扰区域中一个OFDM符号的波形相同,避免了两个numerology不同的相邻子带之间的相互干扰,且干扰区域用来传输数据,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
需要说明的是,根据OFDM符号是否包括CP部分,对于干扰区域中每个子载波上与每个第二子带符号对齐的N个符号进行第一发送处理具体的可以采用不同的处理方式:
在OFDM符号不包括CP部分的情况下,结合第三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发送处理方式为:N个符号中的后N-1个符号是N个符号中的第一个符号的时域复制。
在OFDM符号包括CP部分的情况下,结合第三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发送处理方式为:对于基带频率为f的第一子载波,N个符号中第一个符号的调制后数据为x,则N个符号中第n个符号的调制后数据为x·ejω(n,f,T),其中,ω(n,f,T)=(n-1)×T×f,T为第一子带的循环前缀CP长度,n为大于等于2且小于等于N的整数。
结合第三方面和上述可能的实现方式,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处理单元用于确定在第一子带上发送数据时的干扰区域的处理方式,具体包括:当N2/N1=N,且N为大于等于2的整数时,对于干扰区域中的子载波进行第二发送处理方式,第二发送处理方式为:保留干扰区域中与参考子载波的频域间隔为N2的整数倍的子载波,而空置干扰区域中其它子载波,参考子载波为第二子带中距离第一子带最近的子载波。从而,在两个numerology不同的相邻子带的干扰区域中,对于子载波间隔较窄的子带的干扰区域,空置部分子载波,以便使整个干扰区域的子载波间隔与子载波间隔较宽的子带的干扰区域相同;对于子载波间隔较宽的子带的干扰区域,第一个OFDM符号的波形保持不变,子载波上变为连续波形,从而,使得相邻子带的干扰区域中的子载波间隔相同,避免了两个相邻子带之间的相互干扰,且干扰区域用来传输数据,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
另外,为了使接收设备能够正确地接收在第一子带的干扰区域发送的数据,需要发送设备和接收设备都知道对第一子带的干扰区域的处理方式,本申请实施例还包括以下可能的实现方式:
结合第三方面和上述可能的实现方式,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发送设备为网络设备,接收设备为终端设备,发送单元,还用于向接收设备发送第一指示,第一指示用于指示N2。
结合第三方面和上述可能的实现方式,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发送设备为网络设备,接收设备为终端设备,发送单元,还用于向接收设备发送第二指示,第二指示用于指示干扰区域的频域宽度。
结合第三方面和上述可能的实现方式,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发送设备为网络设备,接收设备为终端设备,发送设备还包括:接收单元,用于接收接收设备发送的接收设备期望的干扰区域的频域宽度。
结合第三方面和上述可能的实现方式,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发送设备为网络设备,接收设备为终端设备,发送单元,还用于向接收设备发送第五指示,第五指示用于指示N1,以及第一子带的带宽和第二子带的带宽。
结合第三方面和上述可能的实现方式,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发送设备为网络设备,接收设备为终端设备,发送单元,还用于向接收设备发送第六指示,第六指示用于指示第一子带包含干扰区域。
结合第三方面和上述可能的实现方式,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发送设备为终端设备,接收设备为网络设备,发送设备还包括:接收单元,用于接收接收设备发送的第三指示,第三指示用于指示N2。
结合第三方面和上述可能的实现方式,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发送设备为终端设备,接收设备为网络设备,发送设备还包括:接收单元,用于接收接收设备发送的第四指示,第四指示用于指示干扰区域的频域宽度。
结合第三方面和上述可能的实现方式,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发送设备为终端设备,接收设备为网络设备,发送设备还包括:接收单元,用于接收接收设备发送的第七指示,第七指示用于指示N1,以及第一子带的带宽和第二子带的带宽。
结合第三方面和上述可能的实现方式,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发送设备为终端设备,接收设备为网络设备,发送设备还包括:接收单元,用于接收接收设备发送的第八指示,第八指示用于指示第一子带包含干扰区域。
本申请实施例的第四方面,提供一种接收设备,包括接收单元和处理单元,其中,所述接收单元,用于在第一资源上接收发送设备发送的数据,第一资源包括干扰区域的至少部分资源,干扰区域为位于第一子带边缘且与第二子带紧邻的预设宽度的频率区域,第二子带为第一子带的相邻子带,第一子带的子载波间隔为N1,第二子带的子载波间隔为N2,N1≠N2;所述处理单元,用于确定数据位于干扰区域中的部分的处理方式,并确定相应的接收处理方式,其中,接收设备确定数据位于干扰区域中的部分的处理方式,具体包括:当N1/N2=N且N为大于等于2的整数时,确定处理方式为第一发送处理方式,第一发送处理方式使得干扰区域中每个子载波上与每个第二子带符号对齐的N个符号时长内的信号波形为连续波形。从而,接收设备在接收位于干扰区域中的数据部分时,需要先确定数据位于干扰区域中的部分的处理方式,才能确定相应的接收处理方式。在两个numerology不同的相邻子带的干扰区域中,对于子载波间隔较宽的子带的干扰区域,第一个OFDM符号的波形保持不变,子载波上变为连续波形,从而,使得子载波间隔较宽的子带的干扰区域中所有的OFDM符号的波形与子载波间隔较窄的子带的干扰区域中一个OFDM符号的波形相同,避免了两个numerology不同的相邻子带之间的相互干扰,且干扰区域用来传输数据,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
需要说明的是,根据OFDM符号是否包括CP部分,对于干扰区域中每个子载波上与每个第二子带符号对齐的N个符号进行第一发送处理具体的可以采用不同的处理方式:
在OFDM符号不包括CP部分的情况下,结合第四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发送处理方式为:N个符号中的后N-1个符号是N个符号中的第一个符号的时域复制。
在OFDM符号包括CP部分的情况下,结合第四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发送处理方式为:对于基带频率为f的第一子载波,N个符号中第一个符号的调制后数据为x,则N个符号中第n个符号的调制后数据为x·ejω(n,f,T),其中,ω(n,f,T)=(n-1)×T×f,T为第一子带的循环前缀CP长度,n为大于等于2且小于等于N的整数。
结合第四方面和上述可能的实现方式,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处理单元用于确定数据位于干扰区域中的部分的处理方式,具体包括:当N2/N1=N,且N为大于等于2的整数时,确定处理方式为第二发送处理方式,第二发送处理方式为:保留干扰区域中与参考子载波的频域间隔为N2的整数倍的子载波,而空置干扰区域中其它子载波,参考子载波为第二子带中距离第一子带最近的子载波。从而,在两个numerology不同的相邻子带的干扰区域中,对于子载波间隔较窄的子带的干扰区域,空置部分子载波,以便使整个干扰区域的子载波间隔与子载波间隔较宽的子带的干扰区域相同;对于子载波间隔较宽的子带的干扰区域,第一个OFDM符号的波形保持不变,子载波上变为连续波形,从而,使得相邻子带的干扰区域中的子载波间隔相同,避免了两个相邻子带之间的相互干扰,且干扰区域用来传输数据,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
另外,为了使接收设备能够正确的接收在第一子带的干扰区域发送的数据,需要发送设备和接收设备都知道对第一子带的干扰区域的处理方式,本申请实施例还包括以下可能的实现方式:
结合第四方面和上述可能的实现方式,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发送设备为网络设备,接收设备为终端设备,接收单元,还用于接收发送设备发送的第一指示,第一指示用于指示N2。
结合第四方面和上述可能的实现方式,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发送设备为网络设备,接收设备为终端设备,接收单元,还用于接收发送设备发送的第二指示,第二指示用于指示干扰区域的频域宽度。
结合第四方面和上述可能的实现方式,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发送设备为网络设备,接收设备为终端设备,接收设备还包括:发送单元,用于向发送设备发送接收设备期望的干扰区域的频域宽度。
结合第四方面和上述可能的实现方式,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发送设备为网络设备,接收设备为终端设备,接收单元,还用于接收发送设备发送的第五指示,第五指示用于指示N1,以及第一子带的带宽和第二子带的带宽。
结合第四方面和上述可能的实现方式,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发送设备为网络设备,接收设备为终端设备,接收单元,还用于接收发送设备发送的第六指示,第六指示用于指示第一子带包含干扰区域。
结合第四方面和上述可能的实现方式,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发送设备为终端设备,接收设备为网络设备,接收设备还包括:发送单元,用于向发送设备发送第三指示,第三指示用于指示N2。
结合第四方面和上述可能的实现方式,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发送设备为终端设备,接收设备为网络设备,接收设备还包括:发送单元,用于向发送设备发送第四指示,第四指示用于指示干扰区域的频域宽度。
结合第四方面和上述可能的实现方式,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发送设备为终端设备,接收设备为网络设备,接收设备还包括:发送单元,用于向发送设备发送第七指示,第七指示用于指示N1,以及第一子带的带宽和第二子带的带宽。
结合第四方面和上述可能的实现方式,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发送设备为终端设备,接收设备为网络设备,接收设备还包括:发送单元,用于向发送设备发送第八指示,第八指示用于指示第一子带包含干扰区域。
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五方面,提供一种发送设备,包括:处理器,存储器和收发器,其中,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指令;所述处理器,用于确定在第一子带上发送数据时的干扰区域的处理方式,干扰区域为位于第一子带边缘且与第二子带紧邻的预设宽度的频率区域,第二子带为第一子带的相邻子带,第一子带的子载波间隔为N1,第二子带的子载波间隔为N2,N1≠N2;收发器,用于在第一资源上向接收设备发送数据,第一资源属于第一子带,且第一资源包括干扰区域的至少部分资源,数据位于干扰区域中的部分采用确定的处理方式进行处理;处理器用于确定在第一子带上发送数据时的干扰区域的处理方式,具体包括:当N1/N2=N,且N为大于等于2的整数时,对于干扰区域中每个子载波上与每个第二子带符号对齐的N个符号进行第一发送处理方式,使得每个子载波的信号波形在N个符号时长内为连续波形。
需要说明的是,根据OFDM符号是否包括CP部分,对于干扰区域中每个子载波上与每个第二子带符号对齐的N个符号进行第一发送处理具体的可以采用不同的处理方式:
在OFDM符号不包括CP部分的情况下,结合第五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发送处理方式为:N个符号中的后N-1个符号是N个符号中的第一个符号的时域复制。
在OFDM符号包括CP部分的情况下,结合第五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发送处理方式为:对于基带频率为f的第一子载波,N个符号中第一个符号的调制后数据为x,则N个符号中第n个符号的调制后数据为x·ejω(n,f,T),其中,ω(n,f,T)=(n-1)×T×f,T为第一子带的循环前缀CP长度,n为大于等于2且小于等于N的整数。
结合第五方面和上述可能的实现方式,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处理器用于确定在第一子带上发送数据时的干扰区域的处理方式,具体包括:当N2/N1=N,且N为大于等于2的整数时,对于干扰区域中的子载波进行第二发送处理方式,第二发送处理方式为:保留干扰区域中与参考子载波的频域间隔为N2的整数倍的子载波,而空置干扰区域中其它子载波,参考子载波为第二子带中距离第一子带最近的子载波。
另外,为了使接收设备能够正确地接收在第一子带的干扰区域发送的数据,需要发送设备和接收设备都知道对第一子带的干扰区域的处理方式,本申请实施例还包括以下可能的实现方式:
结合第五方面和上述可能的实现方式,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发送设备为网络设备,接收设备为终端设备,收发器,还用于向接收设备发送第一指示,第一指示用于指示N2。
结合第五方面和上述可能的实现方式,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发送设备为网络设备,接收设备为终端设备,收发器,还用于向接收设备发送第二指示,第二指示用于指示干扰区域的频域宽度。
结合第五方面和上述可能的实现方式,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发送设备为网络设备,接收设备为终端设备,收发器,还用于接收接收设备发送的接收设备期望的干扰区域的频域宽度。
结合第五方面和上述可能的实现方式,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发送设备为网络设备,接收设备为终端设备,收发器,还用于向接收设备发送第五指示,第五指示用于指示N1,以及第一子带的带宽和第二子带的带宽。
结合第五方面和上述可能的实现方式,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发送设备为网络设备,接收设备为终端设备,收发器,还用于向接收设备发送第六指示,第六指示用于指示第一子带包含干扰区域。
结合第五方面和上述可能的实现方式,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发送设备为终端设备,接收设备为网络设备,收发器,还用于接收接收设备发送的第三指示,第三指示用于指示N2。
结合第五方面和上述可能的实现方式,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发送设备为终端设备,接收设备为网络设备,收发器,还用于接收接收设备发送的第四指示,第四指示用于指示干扰区域的频域宽度。
结合第五方面和上述可能的实现方式,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发送设备为终端设备,接收设备为网络设备,收发器,还用于接收接收设备发送的第七指示,第七指示用于指示N1,以及第一子带的带宽和第二子带的带宽。
结合第五方面和上述可能的实现方式,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发送设备为终端设备,接收设备为网络设备,收发器,还用于接收接收设备发送的第八指示,第八指示用于指示第一子带包含干扰区域。
本申请实施例的第六方面,提供一种接收设备,包括处理器,存储器和收发器,其中,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指令;所述收发器,用于在第一资源上接收发送设备发送的数据,第一资源包括干扰区域的至少部分资源,干扰区域为位于第一子带边缘且与第二子带紧邻的预设宽度的频率区域,第二子带为第一子带的相邻子带,第一子带的子载波间隔为N1,第二子带的子载波间隔为N2,N1≠N2;所述处理器,用于确定数据位于干扰区域中的部分的处理方式,并确定相应的接收处理方式;所述处理器用于确定数据位于干扰区域中的部分的处理方式,具体包括:当N1/N2=N,且N为大于等于2的整数时,确定处理方式为第一发送处理方式,第一发送处理方式使得干扰区域中每个子载波上与每个第二子带符号对齐的N个符号时长内的信号波形为连续波形。
需要说明的是,根据OFDM符号是否包括CP部分,对于干扰区域中每个子载波上与每个第二子带符号对齐的N个符号进行第一发送处理具体的可以采用不同的处理方式:
在OFDM符号不包括CP部分的情况下,结合第六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发送处理方式为:N个符号中的后N-1个符号是N个符号中的第一个符号的时域复制。
在OFDM符号包括CP部分的情况下,结合第六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发送处理方式为:对于基带频率为f的第一子载波,N个符号中第一个符号的调制后数据为x,则N个符号中第n个符号的调制后数据为x·ejω(n,f,T),其中,ω(n,f,T)=(n-1)×T×f,T为第一子带的循环前缀CP长度,n为大于等于2且小于等于N的整数。
结合第六方面和上述可能的实现方式,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处理器用于确定数据位于干扰区域中的部分的处理方式,具体包括:当N2/N1=N,且N为大于等于2的整数时,确定处理方式为第二发送处理方式,第二发送处理方式为:保留干扰区域中与参考子载波的频域间隔为N2的整数倍的子载波,而空置干扰区域中其它子载波,参考子载波为第二子带中距离第一子带最近的子载波。
另外,为了使接收设备能够正确的接收在第一子带的干扰区域发送的数据,需要发送设备和接收设备都知道对第一子带的干扰区域的处理方式,本申请实施例还包括以下可能的实现方式:
结合第六方面和上述可能的实现方式,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发送设备为网络设备,接收设备为终端设备,收发器,还用于接收发送设备发送的第一指示,第一指示用于指示N2。
结合第六方面和上述可能的实现方式,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发送设备为网络设备,接收设备为终端设备,收发器,还用于接收发送设备发送的第二指示,第二指示用于指示干扰区域的频域宽度。
结合第六方面和上述可能的实现方式,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发送设备为网络设备,接收设备为终端设备,收发器,还用于向发送设备发送接收设备期望的干扰区域的频域宽度。
结合第六方面和上述可能的实现方式,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发送设备为网络设备,接收设备为终端设备,收发器,还用于接收发送设备发送的第五指示,第五指示用于指示N1,以及第一子带的带宽和第二子带的带宽。
结合第六方面和上述可能的实现方式,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发送设备为网络设备,接收设备为终端设备,收发器,还用于接收发送设备发送的第六指示,第六指示用于指示第一子带包含干扰区域。
结合第六方面和上述可能的实现方式,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发送设备为终端设备,接收设备为网络设备,收发器,还用于向发送设备发送第三指示,第三指示用于指示N2。
结合第六方面和上述可能的实现方式,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发送设备为终端设备,接收设备为网络设备,收发器,还用于向发送设备发送第四指示,第四指示用于指示干扰区域的频域宽度。
结合第六方面和上述可能的实现方式,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发送设备为终端设备,接收设备为网络设备,收发器,还用于向发送设备发送第七指示,第七指示用于指示N1,以及第一子带的带宽和第二子带的带宽。
结合第六方面和上述可能的实现方式,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发送设备为终端设备,接收设备为网络设备,收发器,还用于向发送设备发送第八指示,第八指示用于指示第一子带包含干扰区域。
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七方面,提供一种计算机存储介质,用于存储上述发送设备所用的计算机软件指令,该计算机软件指令包含用于执行上述数据传输方法所设计的程序。
本申请实施例的第八方面,提供一种计算机存储介质,用于存储上述接收设备所用的计算机软件指令,该计算机软件指令包含用于执行上述数据传输方法所设计的程序。
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九方面,提供了一种包含指令的计算机程序产品,当其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可以执行上述任意方面的方法。
本申请实施例的第十方面,提供一种***,包括:如上述第三方面或第五方面所述的发送设备,以及如上述第四方面或第六方面所述的接收设备。
另外,第三方面至第十方面中任一种设计方式所带来的技术效果可参见第一方面至第二方面中不同设计方式所带来的技术效果,此处不再赘述。
本申请实施例中,发送设备和接收设备的名字对设备本身不构成限定,在实际实现中,这些设备可以以其他名称出现。只要各个设备的功能和本申请实施例类似,属于本申请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
本申请实施例的这些方面或其他方面在以下实施例的描述中会更加简明易懂。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提供的一种OFDM时频资源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现有技术提供的一种OFDM符号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不同的子载波间隔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带宽部分的干扰区域示意图;
图5为现有技术提供的一种某低通滤波器的频率响应曲线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信***的简化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网络设备为NR-NB的场景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网络设备为CU-DU分离的场景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智能手机的组成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基站的组成示意图;
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的流程图;
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相邻的带宽部分示意图;
图1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信号波形示意图;
图1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相邻的带宽部分示意图;
图1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相邻的带宽部分的干扰区域的处理结果示意图;
图1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相邻的带宽部分示意图;
图1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的流程图;
图1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带宽部分的干扰区域的频域宽度示意图;
图1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的流程图;
图2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发送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2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发送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2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接收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2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接收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申请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和“第三”等是用于区别不同对象,而不是用于限定特定顺序。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示例性的”或者“例如”等词用于表示作例子、例证或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被描述为“示例性的”或者“例如”的任何实施例或设计方案不应被解释为比其它实施例或设计方案更优选或更具优势。确切而言,使用“示例性的”或者“例如”等词旨在以具体方式呈现相关概念。
为了方便清楚地理解下述各实施例,首先给出相关技术的简要介绍:
图1为现有技术提供的一种OFDM时频资源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在频域上的最小单位是子载波,带宽为15KHz。在时域上的最小单位是时隙(slot),一个时隙为0.5毫秒(millisecond,ms)。时频资源网格中的每一个小方格代表一个资源粒子(resourceelement,RE),一个RE在频域上的带宽为15KHz,即与SCS相同,在时域上为一个OFDM符号的长度。频域上12个连续的子载波,时域上1个slot组成一个资源块(resource block,RB)。两个slot组成一个子帧。常规循环前缀(normal cyclic prefix,NCP)情况下,一个slot包括7个OFDM符号;扩展循环前缀(extended cyclic prefix,ECP)情况下,一个slot包括6个OFDM符号。每个OFDM符号由数据部分和CP构成,如图2所示,OFDM符号示意图。其中,阴影部分为数据部分,CP位于数据部分之前,实际上是将数据部分尾部一部分拷贝到数据部分之前而形成的,用于消除多径效应导致的符号间干扰。
给定子载波间隔,则OFDM符号的数据部分时长恒定,但ECP情况下的CP时长大于NCP情况下的CP时长。基于OFDM的传统蜂窝通信***(如LTE***)就仅支持15kHz这一种子载波间隔(subcarrier spacing,SCS),同时支持NCP和ECP,即支持两种参数集(numerology)。numerology定义为SCS和CP的组合。但是,基站要么配置NCP、要么配置ECP,而不会同时配置两种CP,因此,在传统蜂窝通信***中不同子带上同时配置的numerology相同。
然而,5G NR***引入了多种子载波间隔,例如,NR支持的子载波间隔可以是SCS=15kHz×M,M为整数且大于等于2。对于M≥2的情况,M个NR的OFDM符号应与一个传统蜂窝通信***的OFDM符号(SCS=15kHz)时域对齐。当前NR***中,通常情况下M=2n,n为整数。对于n>0的情况,2n个NR的OFDM符号应与一个传统蜂窝通信***的OFDM符号(SCS=15kHz)时域对齐。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不同的子载波间隔示意图,其中,随着SCS增加,每个OFDM符号的数据部分的长度等比例缩短,若循环前缀部分也按照相同比例缩短,即可达到与一个传统蜂窝通信***的OFDM符号时域对齐的目的。显然,5G NR支持更多种的numerology,特别是支持多种子载波间隔。
在5G NR***中,允许不同子带上同时配置不同的numerology。所谓子带即子频带的简称。每个配置不同numerology的子带可以称为一个带宽部分(bandwidth part,BWP)。不同的带宽部分之间在频域上的邻接区域可能会互相干扰,该邻接区域称为干扰区域。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带宽部分的干扰区域示意图,其中,阴影区域即为BWP1和BWP2之间的干扰区域。这是因为接收设备的滤波器总是非理想的,滤波器性能曲线边缘不可能绝对陡峭,这导致不可避免地会存在泄漏,即频域上邻接区域的信号泄漏到滤波器的带宽内。图5为现有技术提供的一种某低通滤波器的频率响应曲线示意图,显然,曲线边缘并非90度理想陡降,而是呈现一定坡度的渐降。对于采用不同numerology的带宽部分在邻接区域存在的相互干扰问题,一种显而易见的解决方法是引入保护频带(guard band)。例如,将图4所示的阴影部分设置为保护频带,即在阴影部分不传输任何数据。显然,这种方法虽然避免了相互干扰的问题,但保护频带不能用来传输数据,造成了资源的浪费,降低了资源利用效率。
为了解决采用不同numerology的带宽部分在邻接区域存在相互干扰时,如何在避免相互干扰的同时,还能避免资源的浪费,提高资源的利用率的问题,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其基本原理是:在两个numerology不同的带宽部分的干扰区域中,对于子载波间隔较窄的带宽部分,空置部分子载波,以便使整个干扰区域的子载波间隔与子载波间隔较宽的带宽部分相同;对于子载波间隔较宽部分,第一个OFDM符号的波形保持不变,子载波上变为连续波形。从而,使得相邻带宽部分的干扰区域中的子载波间隔相同,避免了两个带宽部分之间的相互干扰,且干扰区域用来传输数据,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描述。
图6示出的是可以应用本申请实施例的通信***的简化示意图。参见图6,该通信***可以包括:多个终端设备11和网络设备12。每个终端设备11与网络设备12均连接,每个网络设备12与每个终端设备11进行数据传输。在实际应用中,每个终端设备11与网络设备12之间的连接为无线连接,为了方便直观地表示各个设备之间的连接关系,图6中采用实线示意。终端设备通过无线通信技术与网络设备进行通信。
其中,终端设备11可以是能够接收基站调度和指示信息的无线终端设备,无线终端设备可以是指向用户提供语音和/或数据连通性的设备,或具有无线连接功能的手持式设备、或连接到无线调制解调器的其他处理设备。无线终端设备可以经无线接入网(如,radio access network,RAN)与一个或多个核心网或者互联网进行通信,无线终端设备可以是移动终端设备,如移动电话(或称为“蜂窝”电话)、计算机和数据卡,例如,可以是便携式、袖珍式、手持式、计算机内置的或者车载的移动装置,它们与无线接入网交换语言和/或数据。例如,个人通信业务(personal communication service,PCS)电话、无绳电话、会话发起协议(SIP)话机、无线本地环路(wireless local loop,WLL)站、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PDA)等设备。无线终端设备也可以称为***、订户单元(subscriber unit)、订户站(subscriber station),移动站(mobile station)、移动台(mobile)、远程站(remote station)、接入点(access point,AP)、远程终端设备(remoteterminal)、接入终端设备(access terminal)、用户终端设备(user terminal)、用户代理(user agent)、用户站(subscriber station,SS)、用户端设备(customer premisesequipment,CPE)、用户设备(user equipment,UE)等。作为一种实施例,图6中所示的终端设备可以为手机。
网络设备12可以是无线通信的基站(base station,BS)或基站控制器等。也可以称为无线接入点,收发站,中继站,小区,发送接收点(transmit and receive port,TRP)等等。具体的,网络设备12是一种部署在无线接入网中用以为终端设备11提供无线通信功能的装置,其主要功能包括如下一个或多个功能:进行无线资源的管理、互联网协议(internet protocol,IP)头的压缩及用户数据流的加密、用户设备附着时进行移动管理实体(mobility management entity,MME)的选择、路由用户面数据至服务网关(servicegateway,SGW)、寻呼消息的组织和发送、广播消息的组织和发送、以移动性或调度为目的的测量及测量报告的配置等等。网络设备12可以包括各种形式的蜂窝基站、家庭基站、小区、无线传输点、宏基站、微基站、中继站、无线接入点等等。在采用不同的无线接入技术的***中,具备网络设备功能的设备的名称可能会有所不同。例如,在5G NR***中,称为5G基站(generation Node B,gNB)等等,在无线本地接入***中,称为接入点。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5G NR***,在一个NR基站(NR-NB或gNB)下,可能存在一个或多个发送接收点(transmission reception point,TRP),所有的TRP属于同一个小区,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网络设备为NR-NB的场景示意图,其中,每个TRP和终端设备都可以使用本申请实施例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
在另一种场景下,网络设备12还可以分为中心单元(central unit,CU)和分布单元(dsitribute unit,DU)。在一个CU下,可以存在多个DU,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网络设备为CU-DU分离的场景示意图,其中,每个DU和终端设备都可以使用本申请实施例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CU-DU分离场景和多TRP场景的区别在于,TRP只是一个射频单元或一个天线设备,而DU中可以实现协议栈功能,例如DU中可以实现物理层功能。
随着通信技术的演进,网络设备的名称可能会变化。此外,在其它可能的情况下,网络设备12可以是其它为终端设备11提供无线通信功能的装置。为方便描述,本申请实施例中,为终端设备11提供无线通信功能的装置称为网络设备12。
示例性的,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图6中所示的终端设备可以为智能手机,下面结合图9对智能手机的各个构成部件进行具体的介绍。
如图9所示,智能手机包括:处理器21,射频(radio frequency,RF)电路22、电源23、存储器24、输入单元25、显示单元26、音频电路27等部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图9中示出的智能手机的结构并不构成对智能手机的限定,其可以包括比如图9所示的部件更多或更少的部件,或者可以组合如图9所示的部件中的某些部件,或者可以与如图9所示的部件布置不同。
处理器21是智能手机的控制中心,利用各种接口和线路连接整个智能手机的各个部分,通过运行或执行存储在存储器24内的软件程序和/或模块,以及调用存储在存储器24内的数据,执行智能手机的各种功能和处理数据,从而对智能手机进行整体监控。可选的,处理器21可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单元。优选的,处理器21可集成应用处理器和调制解调处理器。其中,应用处理器主要处理操作***、用户界面和应用程序等;调制解调处理器主要处理无线通信。可选的,应用处理器和调制解调处理器可以是相互独立设置的,也可以是集成在同一设备的。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处理器用于确定在第一子带上发送数据时的干扰区域的处理方式,或者,处理器用于根据确定数据位于干扰区域中的部分的发送处理方式,确定相应的接收处理方式。
RF电路22可用于收发信息或通话过程中,信号的接收和发送,特别地,将基站的下行信息接收后,给处理器21处理;另外,将上行的数据发送给基站。通常,RF电路包括但不限于天线、至少一个放大器、收发信机、耦合器、低噪声放大器(low noise amplifier,LNA)、双工器等。此外,RF电路22还可以通过无线通信与网络和其他设备通信。无线通信可以使用任一通信标准或协议,包括但不限于全球移动通讯***(global system of mobilecommunication,GSM)、通用分组无线服务(general packet radio service,GPRS)、码分多址(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CDMA)、宽带码分多址(wideband code divisionmultiple access,WCDMA)、LTE、电子邮件、短消息服务(short messaging service,SMS)等。
智能手机包括给各个部件供电的电源23(比如电池),可选的,电源可以通过电源管理***与处理器21逻辑相连,从而通过电源管理***实现管理充电、放电、以及功耗管理等功能。
存储器24可用于存储软件程序以及模块,处理器21通过运行存储在存储器24的软件程序以及模块,从而执行智能手机的各种功能应用以及数据处理。存储器24可主要包括存储程序区和存储数据区,其中,存储程序区可存储操作***、至少一个功能所需的应用程序(比如接收邮件功能)等;存储数据区可存储根据智能手机的使用所创建的数据(比如音频数据、电话本)等。此外,存储器24可以包括高速随机存取存储器,还可以包括非易失性存储器,例如至少一个磁盘存储器件、闪存器件、或其他易失性固态存储器件。
输入单元25可用于接收输入的数字或字符信息,以及产生与智能手机的用户设置以及功能控制有关的键信号输入。具体地,输入单元25可包括触摸屏251和其他输入设备252。触摸屏251,也称为触摸面板,可收集用户在其上或附近的触摸操作(比如用户使用手指、触笔等任何适合的物体或附件在触摸屏251上或在触摸屏251附近的操作),并根据预先设定的程式驱动相应的连接装置。可选的,触摸屏251可包括触摸检测装置和触摸控制器两个部分。其中,触摸检测装置检测用户的触摸方位,并检测触摸操作带来的信号,将信号传送给触摸控制器;触摸控制器从触摸检测装置上接收触摸信息,并将它转换成触点坐标,再送给处理器21,并能接收处理器21发来的命令并加以执行。此外,可以采用电阻式、电容式、红外线以及表面声波等多种类型实现触摸屏251。
显示单元26可用于显示由用户输入的信息或提供给用户的信息以及智能手机的各种菜单。显示单元26可包括显示面板261,可选的,可以采用液晶显示器(liquid crystaldisplay,LCD)、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OLED)等形式来配置显示面板261。进一步的,触摸屏251可覆盖显示面板261,当触摸屏251检测到在其上或附近的触摸操作后,传送给处理器21以确定触摸事件的类型,随后处理器21根据触摸事件的类型在显示面板261上提供相应的视觉输出。虽然,在图9中,触摸屏251与显示面板261是作为两个独立的部件来实现智能手机的输入和输出功能,但是在某些实施例中,可以将触摸屏2521与显示面板261集成而实现智能手机的输入和输出功能。
音频电路27、扬声器271和麦克风272,用于提供用户与智能手机之间的音频接口。音频电路27可将接收到的音频数据转换后的电信号,传输到扬声器271,由扬声器271转换为声音信号输出;另一方面,麦克风272将收集的声音信号转换为电信号,由音频电路27接收后转换为音频数据,再将音频数据输出至RF电路22以发送给比如另一智能手机,或者将音频数据输出至存储器24以便进一步处理。
可选的,智能手机还可以包括各种传感器(如陀螺仪传感器、湿度计传感器、红外线传感器或磁力计传感器)、Wi-Fi模块、蓝牙模块、外壳等。图9中并未示出。
示例性的,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图6所示的网络设备12可以为基站,下面结合图10对基站的各个构成部件进行具体的介绍。
如图10所示,基站包括:基带处理单元(base band unit,BBU)、射频拉远单元(radio remote unit,RRU)和天线,BBU和RRU之间可以用光纤连接,RRU再通过同轴电缆及功分器(耦合器)连接至天线,一般一个BBU可以连接多个RRU。
RRU可以包括4个模块:数字中频模块、收发信机模块、功放模块和滤波模块。数字中频模块用于光传输的调制解调、数字上下变频、数模转换等;收发信机模块完成中频信号到射频信号的变换;再经过功放模块放大以及滤波模块滤波后,将射频信号通过天线发射出去。
BBU用于完成Uu接口(即终端设备与基站之间的接口)的基带处理功能(编码、复用、调制和扩频等)、无线网络控制器(radio network controller,RNC)和基站之间的逻辑接口的接口功能、信令处理、本地和远程操作维护功能,以及基站***的工作状态监控和告警信息上报功能等。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在设备到设备(device to device,D2D)通信的情况下,例如,手环-手机-基站中手环与手机之间的链路,手环可视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终端设备,手机可视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网络设备。
下面结合图11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传输方法进行详细阐述。所述方法用于OFDM***,如图11所示,该方法可以包括:
401、发送设备确定在第一子带上发送数据时的干扰区域的处理方式。
干扰区域为位于第一子带边缘且与第二子带紧邻的预设宽度的频率区域。本文中的“预设”可以是标准预定义的,或网络设备取定后并告知终端设备的,根据不同的实施例场景可以取前述不同的理解。第二子带为第一子带的相邻子带,第一子带的子载波间隔为N1,第二子带的子载波间隔为N2,N1≠N2。
对于发送设备确定在第一子带上发送数据时的干扰区域的处理方式可以包括以下具体实现方式:
方式一、当N1/N2=N,且N为大于等于2的整数时,对于与每个第二子带符号对齐的第一子带的干扰区域中每个子载波上的N个符号进行第一发送处理方式的处理,使得第一子带的干扰区域中每个子载波的信号波形在N个符号时长内为连续波形。其中,“N1/N2”表示N1除以N2的意思。对于N个符号中每个符号只包括数据部分而不包括CP的情况下,第一发送处理方式为N个符号中的后N-1个符号是N个符号中的第一个符号的时域复制。对于N个符号中每个符号不仅包括数据部分,还包括CP的情况下,第一发送处理方式为:对于基带频率为f的第一子载波,N个符号中第一个符号的调制后数据为x,则N个符号中第n个符号的调制后数据为x·ejω(n,f,T),其中,ω(n,f,T)=(n-1)×T×f,T为第一子带的CP长度,n为大于等于2且小于等于N的整数,n用于表示当前符号在N各符号中的排序索引。
示例的,如图12所示,假设BWP1为第一子带,BWP1包括的阴影部分为第一子带的干扰区域。假设BWP2为第二子带,BWP2包括的阴影部分为第二子带的干扰区域。N1=60KHz,N2=15KHz,N1/N2=N=4。其中,每个矩形框代表一个RE,即时域上1个OFDM符号长度、频域上一个子载波的时频资源。显然,不同numerology情况下RE的时域长度和频域宽度是不同的,但无论numerology如何变化,每个RE总是由CP和数据部分构成,即如图2所示的结构。
对于与BWP2的干扰区域中的每个符号对齐的BWP1的干扰区域中每个子载波上的4个符号进行第一发送处理方式。
下面以子载波1为例,对如何操作才能使得子载波1的信号波形在一个BWP2的OFDM符号时长内连续进行描述。
假设OFDM符号中只包括数据部分而不包括CP,则每个RE的OFDM符号都是周期信号。这种情况下,只需对Sym1进行时域重复,即可实现连续信号波形。换句话说,这种情况下Sym3=Sym5=Sym7=Sym1。
然而,由于多径效应的存在,实际***中每个RE的OFDM符号总是需要***CP的。假设子载波1的基带频率为f1,Sym1的CP时长为T1,数据部分时长为T2,则子载波1上正弦波周期为T0=1/f1。假设子载波1的Sym1的信号波形如图13中所示,经过本申请实施例所述的方案的处理,最终希望子载波1的信号波形成为如图13所示的连续波形。由图13容易发现,Sym1(1)的波形相当于Sym1波形在时域上左移T1的结果,Sym1(2)的波形相当于Sym1波形在时域上左移2×T1的结果,Sym1(3)的波形相当于Sym1波形在时域上左移3×T1的结果。同理,Sym1(n)的波形相当于Sym1波形在时域上左移n×T1的结果。假设Sym1传输的数据为x,x是复数(即经过调制映射的结果),则Sym1(n)上传输的数据为x·ejθ(n),其中,θ(n)取值为:T1为子载波1上的CP时长,f1为子载波1的基带频率,j为虚数单位。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BWP1的干扰区域中的其它子载波也采用类似方法处理,但是,公式(1)中的f1应替换为相应子载波的基带频率。
从实现的角度来说,对于BWP1的干扰区域中的每个子载波,发送设备对于第一个符号的处理与未采用本申请实施例所述的方法前完全相同,但对于第一个符号之后的第n个符号,发送设备首先复制同一子载波的第一个符号的传输内容,然后进行调制映射,并对调制映射的结果乘以ejθ(n),最后将此值作为该子载波数据输入快速傅里叶逆变换(inversefast fourier transform,IFFT)模块。θ(n)的计算如公式(1)所示。接收设备可仅接收和解调第一个符号的内容,而忽略后续所有符号;接收设备也可在接收完第一个符号后不立即解调,而是继续接收后续一个或多个符号,并在这些符号FFT的结果上乘以e-jθ(n)的,然后将此结果与第一个符号的数据进行合并操作,然后再进行解调,以提高数据传输可靠性。
方式二、当N2/N1=N且N为大于等于2的整数时,对于第一子带的干扰区域中的子载波进行第二发送处理方式,第二发送处理方式包括:保留第一子带的干扰区域中与参考子载波的频域间隔为N2的整数倍的子载波,而空置第一子带的干扰区域中其它子载波,参考子载波为第二子带中距离第一子带最近的子载波。其中,“N2/N1”表示N2除以N1的意思。
示例的,如图14所示,假设BWP1为第一子带,BWP1包括的阴影部分为第一子带的干扰区域。假设BWP2为第二子带,BWP2包括的阴影部分为第二子带的干扰区域。N1=15KHz,N2=60KHz,N2/N1=N=4。对图14中的BWP1的干扰区域进行第二发送处理方式,即保留BWP1的干扰区域中与BWP2的干扰区域中的子载波2的频域间隔为60KHz和120KHz的子载波,空置BWP1的干扰区域中其它子载波。即对于BWP1的干扰区域,每4个子载波中空置3个子载波,以便该区域的子载波间隔扩大4倍,使得与BWP2的子载波间隔相同。而对于BWP2的干扰区域中的每个子载波根据上述第一发送处理方式进行处理,如子载波1,第一个符号(Sym1)保持不变,而后续符号则是基于Sym1做一些变化,使得在一个BWP1符号时长内,整个子载波上的信号波形是连续的。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参考子载波为BWP2中的子载波2。另外,上述处理是针对第一子带的干扰区域的OFDM符号持续时间的,如图14中BWP1中每个符号长度。对于第一子带的干扰区域的不同OFDM符号持续时间,上述操作独立执行,即不同OFDM符号的操作不相关。
从实现的角度来说,空置部分子载波即发送设备在串并转换做IFFT时,在空置的这些子载波上不放置任何数据。接收设备仍可按照未空置子载波情况下的FFT点数执行,但做完FFT之后需忽略空置的那些子载波上的FFT结果。另外,空置哪些子载波与两个BWP的SCS之比有关。假设BWP1的SCS是BWP2的N倍,N为大于等于2的整数,则从BWP2的干扰区域中最靠近BWP1的那个子载波开始,向BWP2方向每空置N-1子载波后保留一个子载波。这使得BWP2的干扰区域中最终保留的子载波之间的间隔与BWP1相同。
另外,对于图14中的BWP2的干扰区域中的子载波上的符号可以根据第一发送处理方式进行处理,具体的过程可以参考图12的详述,在此不再赘述。对于图12中的BWP2的干扰区域中的子载波可以根据第二发送处理方式进行处理,具体的过程可以参考图14的详述,在此不再赘述。最终,图12中的BWP1的干扰区域中的子载波和BWP2的干扰区域中的子载波经过上述相应的处理后,可以得到如图15所示的处理结果,BWP1的干扰区域中的子载波的SCS与BWP2的干扰区域中的子载波的SCS相同。图14中的BWP1的干扰区域中的子载波和BWP2的干扰区域中的子载波经过上述相应的处理后,可以得到如图15所示的处理结果,BWP1的干扰区域中的子载波的SCS与BWP2的干扰区域中的子载波的SCS相同。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所有描述是针对两个BWP而言的。实际应用中,一个BWP可能有两个相邻BWP,如图16所示,BWP2同时与BWP1以及BWP3相连,故存在两个干扰区域,如图16中阴影部分所示的干扰区域1和干扰区域2。本申请实施例前述所有描述是针对其中一个干扰区域而言的,故针对BWP2的每个干扰区域,需根据与相邻BWP的SCS比较确定属于上述第一发送处理方式还是第二发送处理方式,进而确定相应的处理方式。假设BWP1的子载波间隔为15kHZ,BWP2的子载波间隔为30kHZ,BWP3的子载波间隔为60kHZ,则BWP2的干扰区域1属于第一发送处理方式,而BWP2的干扰区域2属于第二发送处理方式。
402、发送设备在第一资源上向接收设备发送数据。
其中,第一资源属于第一子带,且第一资源包括干扰区域的至少部分资源,位于干扰区域中的数据采用上述确定的处理方式进行处理,处理方式包括第一发送处理方式或第二发送处理方式。
403、接收设备在第一资源上接收发送设备发送的数据。
第一资源包括干扰区域的至少部分资源,干扰区域为位于第一子带边缘且与第二子带紧邻的预设宽度的频率区域,第二子带为第一子带的相邻子带,第一子带的子载波间隔为N1,第二子带的子载波间隔为N2,N1≠N2。
404、接收设备确定数据位于干扰区域中的部分的处理方式,并确定相应的接收处理方式。
如果接收设备确定数据位于干扰区域中的部分的处理方式为第一发送处理方式,则接收设备确定相应的接收处理方式为对应第一发送处理方式的逆向处理。如果接收设备确定数据位于干扰区域中的部分的处理方式为第二发送处理方式,则接收设备确定相应的接收处理方式为对应第二发送处理方式的逆向处理。
本申请实施例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在两个numerology不同的带宽部分的干扰区域中,对于子载波间隔较窄的带宽部分,空置部分子载波,以便使整个干扰区域的子载波间隔与子载波间隔较宽的带宽部分相同;对于子载波间隔较宽部分,第一个OFDM符号的波形保持不变,子载波上变为连续波形。从而,使得相邻带宽部分的干扰区域中的子载波间隔相同,避免了两个带宽部分之间的相互干扰,且干扰区域用来传输数据,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显然适用于两个numerology不同的带宽部分的邻接区域。换句话说,仅对于两个numerology不同的带宽部分的干扰区域,才需要采用本申请实施例所述的处理方式进行处理,而对于带宽部分的其它部分,无需采用本申请实施例所述的处理方式。因此,应当有对应机制,使得发送设备知道自己传输所使用的资源是否位于带宽部分的边缘部分,从而确定是否使用本申请实施例所述的处理方式。同理,也应使接收设备知道发送设备发送的数据是否采用了本申请实施例所述的处理方式,从而决定如何接收该数据。
然而,蜂窝通信***的带宽部分的划分是由网络设备决定并通知给终端设备的,因此,无论上行链路(uplink,UL)传输(终端设备是发送端,网络设备是接收端)还是下行链路(downlink,DL)传输(网络设备是发送端,终端设备是接收端),网络设备总是知道频域上哪些频带属于干扰区域,从而知道哪些频带上需要基于本申请实施例所述的处理方式进行接收解码或传输处理。因此,关键在于如何让终端设备知道分配给自己的DL资源是否采用了本申请实施例所述的处理方式(终端设备下行接收),或者,网络设备分配给终端设备的UL资源是否应采用本申请实施例所述的处理方式进行处理(终端设备上行传输)。
因此,在步骤402所述的发送设备在第一资源上向接收设备发送数据之前,网络设备需要向终端设备配置与带宽部分相关的配置信息。带宽部分配置信息包括频域中每个带宽部分的带宽以及每个带宽部分的numerology,以便使终端设备确定数据位于干扰区域中的处理方式。对于现有技术中子载波间隔相同的带宽部分只需要配置自身传输数据的带宽部分的带宽和子载波间隔即可。而本申请实施例阐述的是对子载波间隔不同的带宽部分的干扰区域的处理,numerology可以理解为带宽部分的子载波间隔,即带宽部分配置信息包括频域中每个带宽部分的带宽以及每个带宽部分的子载波间隔。
示例的,若发送设备为网络设备,接收设备为终端设备,如图17所示,在步骤402之前,本申请实施例所述的数据处理方法还包括以下步骤:
405、发送设备向接收设备发送第一指示。
网络设备可以通过向终端设备发送第一指示,来指示N2,N2为第二子带的子载波间隔,第二子带为与第一子带相邻的子带,使终端设备配置N2。
406、接收设备接收发送设备发送的第一指示。
407、发送设备向接收设备发送第五指示。
网络设备可以通过向终端设备发送第五指示,来指示N1,以及第一子带的带宽和第二子带的带宽,N1为第一子带的子载波间隔,使终端设备配置N1,以及第一子带的带宽和第二子带的带宽。当然,网络设备也可以通过其他指示来指示第一子带的带宽和第二子带的带宽,将N1,以及第一子带的带宽和第二子带的带宽分开指示。
408、接收设备接收发送设备发送的第五指示。
需要说明的是,如果第一子带的子载波间隔与第二子带的子载波间隔相同,网络设备只需要向终端设备指示N1,以及第一子带的带宽和第二子带的带宽,无需指示N2。
下面对如何对终端设备配置带宽部分配置信息进行示例性说明。
蜂窝通信***中BWP的配置可能是相对稳定的,即BWP的划分以及每个BWP对应的numerology的在一段时间里是保持不变的。这种情况下,网络设备可通过***消息(主信息块(master information block,MIB)或***信息块(system information block,SIB))、无线资源控制(radio resource control,RRC)信令或媒体介质控制控制元素(mediaaccess control control element,MAC CE)等高层信令对带宽部分进行半静态配置。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网络设备通过广播消息或多播消息对BWP进行半静态配置,如通过***消息、广播或多播RRC信令、广播或多播MAC CE等信令发送BWP配置信息,其中至少包括每个BWP的频带划分以及对应的numerology。由于广播或多播消息能够被多个终端设备接收,所以当终端设备被网络设备分配了UL传输资源或DL传输资源时,结合上述BWP配置信息即可推断出所分配的UL传输资源或DL传输资源是否位于某个BWP边缘,即所分配的UL传输资源或DL传输资源中是否包含干扰区域,进而确定是否需要进行本申请实施例所述的干扰区域发送处理或接收处理。同时,若终端设备判断所分配的UL传输资源或DL传输资源包含干扰区域,还可基于BWP配置信息中每个BWP的numerology,推断出当前所分配的UL传输资源或DL传输资源的情况属于第一发送处理方式还是第二发送处理方式。需要特别说明的是,上述BWP配置信息也可通过组公共(group common)下行控制信息(downlinkcontrol information,DCI)发送。
在另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网络设备通过单播消息对每个终端设备的BWP进行配置,即网络设备向每个终端设备发送BWP配置信息,其中指示与终端设备绑定的一个或多个UL BWP,以及与终端设备绑定的一个或多个DL BWP。当然,BWP配置信息中还包括与终端设备绑定的BWP对应的numerology。这种情况下,当终端设备被网络设备分配了UL传输资源或DL传输资源时,可基于上述BWP配置信息确定出所分配的UL传输资源或DL传输资源是否位于某个BWP边缘,但是,由于终端设备设置只知道自己的BWP的numerology,不知道与自己的BWP相邻的BWP的numerology,因此,终端设备无法推断出当前所分配的UL传输资源或DL传输资源的情况属于第一发送处理方式还是第二发送处理方式。因此,还需在BWP配置信息中指示与终端设备绑定的每个BWP的相邻的BWP的numerology(但可以不指示相邻BWP的频域宽度)。另外,类似于图16中的BWP2,除非终端设备所绑定的带宽位于可用带宽边缘,一般情况下每个BWP有两个相邻BWP,故BWP配置信息中应指示每个相邻BWP的numerology。终端设备根据BWP配置信息所指示的相邻BWP的numerology,并结合所分配的UL传输资源或DL传输资源所属的BWP的numerology,即可获知当前所分配的UL传输资源或DL传输资源的情况属于第一发送处理方式还是第二发送处理方式。网络设备通过单播消息可以是单播RRC信令或单播MAC CE。需要特别说明的是,上述BWP配置信息也可通过DCI发送。
虽然半静态方式配置BWP的信令开销较小,但显然不够灵活。假设BWP的划分是动态变化的,则网络设备可通过物理层信令动态指示每个终端设备的干扰区域信息。具体来说,网络设备可通过DCI或group common DCI动态指示每个终端设备的干扰区域信息。
网络设备通过物理层信令对终端设备的UL传输资源或DL传输资源进行分配,其中可能还指示UL传输资源的numerology或DL传输资源的numerology。同时,还可以在物理层信令中通过下述方式对干扰区域信息进行指示。
示例的,如图17所示,在步骤402之前,本申请实施例所述的数据处理方法还包括以下步骤:
409、发送设备向接收设备发送第六指示。
第六指示用于指示第一子带包含干扰区域。
410、接收设备接收发送设备发送的第六指示。
示例的,网络设备在物理层信令中可通过下述任何一种实施方式对终端设备的干扰区域信息进行指示。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网络设备在物理层信令中的干扰区域信息具体包含下述两个指示:
1、指示标识(flag):用于指示给终端设备分配的UL传输资源或DL传输资源是否包括干扰区域。例如,flag=1表示包括干扰区域,flag=0表示不包括干扰区域。另外,一个BWP最多有两个相邻BWP,且分配给终端设备的UL传输资源或DL传输资源在频域上可能占据整个BWP。flag可以为2bits,flag包括的两个比特位分别用于指示当前UL传输资源或DL传输资源是否与两个相邻BWP中的每个BWP相邻。例如,flag=A1A2,A1取1表示当前UL传输资源或DL传输资源的高频侧存在干扰区域,A1取0表示当前UL传输资源或DL传输资源的高频侧不存在干扰区域;A2取1表示当前UL传输资源或DL传输资源的低频侧存在干扰区域,A2取0表示当前UL传输资源或DL传输资源的低频侧不存在干扰区域。
2、numerology:用于指示相邻BWP的numerology。如相邻BWP的SCS。仅当flag指示给终端设备分配的UL传输资源或DL传输资源包括干扰区域时,numerology指示才存在,否则不存在。若flag用于指示两个相邻BWP的情况时(即flag=A1A2),则可根据其中各比特的取值确定存在对应的0~2个numerology指示。例如,flag=00时,不存在numerology指示;flag=11时,存在两个numerology指示,flag包括的两个比特位11分别用于指示高频侧和低频侧的相邻BWP的numerology;flag=10时,存在一个numerology指示,flag包括的两个比特位10用于指示高频侧的相邻BWP的numerology;flag=01时,存在一个numerology指示,flag包括的两个比特位01用于指示低频侧的相邻BWP的numerology。
在另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网络设备在物理层信令中的干扰区域信息具体包含下述两个指示:
1、numerology1:用于指示给终端设备分配的UL传输资源或DL传输资源所属的BWP的高频侧的相邻BWP的numerology。若给终端设备分配的UL传输资源或DL传输资源不包括高频侧干扰区域,则numerology1设置为预定义值,例如设置为0。
2、numerology2:用于指示给终端设备分配的UL传输资源或DL传输资源所属的BWP的低频侧的相邻BWP的numerology。若给终端设备分配的UL传输资源或DL传输资源不包括低频侧干扰区域,则numerology2设置为预定义值,例如设置为0。
另外,随着技术演进,滤波器带宽边缘的滚降性能越来越好,相应地,干扰区域的频域宽度可能越来越窄。基于此,网络设备可对干扰区域的频域宽度进行配置。干扰区域的频域宽度可以定义为如图18所示的干扰区域的频域宽度1,或者定义为如图18所示的干扰区域的频域宽度2。具体地,干扰区域的频域宽度可以用带宽表示,如0.5MHz,也可用干扰区域中所包括的子载波个数表示(需给定子载波间隔)。显然,两种表示的实际含义是完全等效的。
示例的,如图17所示,在步骤402之前,本申请实施例所述的数据处理方法还包括以下步骤:
411、发送设备向接收设备发送第二指示。
第二指示用于指示干扰区域的频域宽度。需要说明的是,本文中,“干扰区域的频域宽度”与“位于第一子带边缘且与第二子带紧邻的预设宽度的频率区域”是一个意思,可理解的,“干扰区域的频域宽度”指位于第一子带边缘且与第二子带紧邻的预设宽度的频率区域的频域宽度。
412、接收设备接收发送设备发送的第二指示。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传输方法步骤的先后顺序可以进行适当调整,步骤也可以根据情况进行相应增减。示例的,如发送设备向接收设备发送第一指示、第五指示、第六指示和第二指示,相应的接收设备接收发送设备发送的第一指示、第五指示、第六指示和第二指示的步骤405至412可以在发送设备确定在第一子带上发送数据时的干扰区域的处理方式,即401之前执行,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的方法,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不再赘述。
对于小区级DL干扰区域的频域宽度配置来说,UL干扰区域的频域宽度和DL干扰区域的频域宽度可以不同,即网络设备分别配置UL干扰区域的频域宽度和DL干扰区域的频域宽度。当然,UL干扰区域的频域宽度和DL干扰区域的频域宽度也可以相同,即网络设备仅配置一个干扰区域的频域宽度同时用于UL传输和DL传输,这种情况下,网络设备应配置UL干扰区域的频域宽度和DL干扰区域的频域宽度中较大的一个作为小区的干扰区域的频域宽度。干扰区域的频域宽度可通过***消息(MIB或SIB)、RRC信令、MAC CE等进行半静态配置,或通过DCI或group common DCI等物理层信令进行动态配置。DCI或group common DCI由物理下行控制信道(physical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PDCCH)承载。
而对于DL传输,干扰区域的频域宽度则取决于每个终端设备的滤波器性能,而不同终端设备的滤波器性能差异可能导致不同终端设备的干扰区域的频域宽度不同。DL传输的干扰区域的频域宽度可以是小区级的,即网络设备可为小区内所有终端设备配置相同的DL干扰区域的频域宽度。此时,网络设备应按照最保守的情况进行配置,即将所有终端设备的干扰区域的频域宽度中的最大值作为小区的DL干扰区域的频域宽度。DL干扰区域的频域宽度也可以是根据每个终端设备设置,即网络设备可为小区内不同终端设备配置不同的干扰区域的频域宽度。网络设备为每个终端设备配置的DL干扰区域的频域宽度应该大于等于终端设备自身的干扰区域的频域宽度。
为了便于网络设备确定DL干扰区域的频域宽度,终端设备应向网络设备上报自身期望的干扰区域的频域宽度。终端设备期望的干扰区域的频域宽度取决于终端设备自身滤波器的带宽边缘滚降性能。
示例的,如图17所示,在步骤401之前,本申请实施例所述的数据处理方法还包括以下步骤:
413、接收设备向发送设备发送接收设备期望的干扰区域的频域宽度。
可以理解的,在发送设备为网络设备,接收设备为终端设备的场景下,接收设备向发送设备发送接收设备期望的干扰区域的频域宽度相当于终端设备需要向网络设备发送终端设备期望的干扰区域的频域宽度。
414、发送设备接收接收设备发送的接收设备期望的干扰区域的频域宽度。
415、发送设备根据期望的干扰区域的频域宽度确定DL干扰区域的频域宽度。
期望的干扰区域的频域宽度可通过***消息(MIB或SIB)、RRC信令、MAC CE等进行半静态配置,或通过DCI或group common DCI等物理层信令进行动态配置。DCI或groupcommon DCI由PDCCH承载。
图17所示的实施例是以发送设备为网络设备,接收设备为终端设备为例对本申请实施例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进行示例性说明的。当然,在另一种场景中,发送设备可以为终端设备,接收设备可以为网络设备。当发送设备为终端设备,接收设备为网络设备,如图19所示,在步骤401之前,本申请实施例所述的数据处理方法还包括以下步骤:
416、接收设备向发送设备发送第三指示。
第三指示用于指示N2。N2为第二子带的子载波间隔,第二子带为与第一子带相邻的子带,使网络设备配置N2。
417、发送设备接收接收设备发送的第三指示。
418、接收设备向发送设备发送第七指示。
第七指示用于指示N1,以及第一子带的带宽和第二子带的带宽。N1为第一子带的子载波间隔,使终端设备配置N1,以及第一子带的带宽和第二子带的带宽。当然,网络设备也可以通过其他指示来指示第一子带的带宽和第二子带的带宽,将N1,以及第一子带的带宽和第二子带的带宽分开指示。
419、发送设备接收接收设备发送的第七指示。
当然,如果第一子带的子载波间隔与第二子带的子载波间隔相同,网络设备只需要向终端设备指示N1,以及第一子带的带宽和第二子带的带宽,无需指示N2。
420、接收设备向发送设备发送第八指示。
第八指示用于指示第一子带包含干扰区域。
421、发送设备接收接收设备发送的第八指示。
422、接收设备向发送设备发送第四指示。
第四指示用于指示干扰区域的频域宽度。需要说明的是,本文中,“干扰区域的频域宽度”与“位于第一子带边缘且与第二子带紧邻的预设宽度的频率区域”是一个意思,可理解的,“干扰区域的频域宽度”指位于第一子带边缘且与第二子带紧邻的预设宽度的频率区域的频域宽度。
对于UL传输(终端设备是发送端,网络设备是接收端),干扰区域的频域宽度取决于网络设备自身的滤波器性能,故UL干扰区域的频域宽度一定是小区级的,即对所有终端设备都相同。此时,无需获取终端设备期望的干扰区域的频域宽度。
另外,如果干扰区域的频域宽度是标准预定义好的,即为接收设备和发送设备所共知的,则无需发送用于指示干扰区域的频域宽度的所述第四指示。
423、发送设备接收接收设备发送的第四指示。
在发送设备接收到第三指示、第七指示、第八指示和第四指示后,以便于发送设备根据第三指示、第七指示、第八指示和第四指示确定干扰区域的频域宽度和确定在第一子带上发送数据时的干扰区域的处理方式。
在上述图17和图19所述的实施例中,图17所示的实施例是以发送设备为网络设备,接收设备为终端设备为例对本申请实施例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进行示例性说明,图19所示的实施例是以发送设备为终端设备,接收设备为网络设备为例对本申请实施例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进行示例性说明。在实际应用中,终端设备与网络设备之间进行数据交互的过程可以是一个连续的数据传输过程,即图17所示的数据传输过程和图19所示的数据传输过程可以视为是一个连续的过程。
示例的,终端设备先向网络设备发送终端设备期望的干扰区域的频域宽度,网络设备接收到终端设备发送的终端设备期望的干扰区域的频域宽度后,根据期望的干扰区域的频域宽度确定DL干扰区域的频域宽度;然后,网络设备确定在第一子带上发送数据时的干扰区域的处理方式,并在第一资源上向终端设备发送数据。在网络设备确定在第一子带上发送数据时的干扰区域的处理方式或向终端设备发送数据之前,网络设备可以向终端设备发送第一指示、第五指示、第六指示和第二指示,终端设备接收网络设备发送的第一指示、第五指示、第六指示和第二指示,以便于终端设备确定第二子带的子载波间隔N2、第一子带的子载波间隔N1、第一子带的带宽、第二子带的带宽、第一子带包含干扰区域和干扰区域的频域宽度,根据确定的内容确定数据位于干扰区域中的部分的处理方式和相应的接收处理方式,获取网络设备发送的数据。在终端设备向网络设备发送数据之前,需要先接收第三指示、第七指示、第八指示和第四指示,以便于根据第三指示、第七指示、第八指示和第四指示确定干扰区域的频域宽度和确定在第一子带上发送数据时的干扰区域的处理方式。因此,第三指示相当于第一指示,第七指示相当于第五指示,第八指示相当于第六指示,第四指示相当于第二指示。在终端设备确定在第一子带上发送数据时的干扰区域的处理方式之后,向网络设备发送数据,网络设备接收数据,并确定数据位于干扰区域中的部分的处理方式,并确定相应的接收处理方式来获取终端设备发送的数据。在发送设备为终端设备,接收设备为网络设备的情况下,指示信息的详细解释可以参考上述以发送设备为网络设备和接收设备为终端设备的情况下的解释,本申请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
上述主要从各个网元之间交互的角度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案进行了介绍。可以理解的是,各个网元,例如发送设备和接收设备为了实现上述功能,其包含了执行各个功能相应的硬件结构和/或软件模块。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很容易意识到,结合本文中所公开的实施例描述的各示例的算法步骤,本申请能够以硬件或硬件和计算机软件的结合形式来实现。某个功能究竟以硬件还是计算机软件驱动硬件的方式来执行,取决于技术方案的特定应用和设计约束条件。专业技术人员可以对每个特定的应用来使用不同方法来实现所描述的功能,但是这种实现不应认为超出本申请的范围。
本申请实施例可以根据上述方法示例对发送设备和接收设备进行功能模块的划分,例如,可以对应各个功能划分各个功能模块,也可以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功能集成在一个处理模块中。上述集成的模块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模块的形式实现。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对模块的划分是示意性的,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
在采用对应各个功能划分各个功能模块的情况下,图20示出了上述和实施例中涉及的发送设备的一种可能的组成示意图,该发送设备能执行本申请各方法实施例中任一方法实施例中发送设备所执行的步骤。如图20所示,该发送设备可以包括:处理单元51和发送单元52。
其中,处理单元51,用于支持发送设备执行图11所示的数据传输方法中的步骤401,图17所示的数据传输方法中的步骤401和步骤415,图19所示的数据传输方法中的步骤401。
发送单元52,用于支持发送设备执行图11所示的数据传输方法中的步骤402,图17所示的数据传输方法中的步骤405、步骤407、步骤409、步骤411、步骤402,图19所示的数据传输方法中的步骤402。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进一步的,如图20所示,该发送设备还可以包括:接收单元53,用于支持发送设备执行图17所示的数据传输方法中的步骤414,图19所示的数据传输方法中的步骤417、步骤419、步骤421、步骤423。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方法实施例涉及的各步骤的所有相关内容均可以援引到对应功能模块的功能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发送设备,用于执行上述数据传输方法,因此可以达到与上述数据传输方法相同的效果。
在采用集成的单元的情况下,图21示出了上述实施例中所涉及的发送设备的另一种可能的组成示意图,该发送设备能执行本申请各方法实施例中任一方法实施例中发送设备所执行的步骤。如图21所示,该发送设备包括:处理模块61和通信模块62。
处理模块61用于对发送设备的动作进行控制管理,例如,处理模块61用于支持发送设备执行图11中的步骤401,图17中的步骤401和步骤415、图19中的步骤401,和/或用于本文所描述的技术的其它过程。通信模块62用于支持发送设备与其他网络实体的通信,例如与图22、图23中示出的接收设备之间的通信。具体的,如通信模块62用于支持发送设备执行图11中的步骤402,图17中的步骤405、步骤407、步骤409、步骤411、步骤402、步骤414,图19中的步骤402、步骤417、步骤419、步骤421、步骤423。发送设备还可以包括存储模块63,用于存储发送设备的程序代码和数据。
其中,处理模块61可以是处理器或控制器。其可以实现或执行结合本申请公开内容所描述的各种示例性的逻辑方框,模块和电路。处理器也可以是实现计算功能的组合,例如包含一个或多个微处理器组合,DSP和微处理器的组合等等。通信模块62可以是收发器、收发电路或通信接口等。存储模块63可以是存储器。
当处理模块61为处理器,通信模块62为通信接口,存储模块63为存储器时,本申请实施例所涉及的发送设备可以为图9所示的智能手机或图10所示的基站。例如,在图9中,处理模块61为处理器21,通信模块62为RF电路22,存储模块63为存储器24。在图10中,处理模块61为基带处理单元,通信模块62为射频拉远单元。
在采用对应各个功能划分各个功能模块的情况下,图22示出了上述和实施例中涉及的接收设备的一种可能的组成示意图,该接收设备能执行本申请各方法实施例中任一方法实施例中接收设备所执行的步骤。如图22所示,该接收设备可以包括:接收单元71和处理单元72。
其中,接收单元71,用于支持接收设备执行图11所示的数据传输方法中的步骤403,图17所示的数据传输方法中的步骤406、步骤408、步骤410、步骤412、步骤403,图19所示的数据传输方法中的步骤403。
处理单元72,用于支持接收设备执行图11所示的数据传输方法中的步骤404,图17所示的数据传输方法中的步骤404,图19所示的数据传输方法中的步骤404。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进一步的,如图22所示,该接收设备还可以包括:发送单元73,用于支持发送设备执行图17所示的数据传输方法中的步骤413,图19所示的数据传输方法中的步骤416、步骤418、步骤420、步骤422。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方法实施例涉及的各步骤的所有相关内容均可以援引到对应功能模块的功能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接收设备,用于执行上述数据传输方法,因此可以达到与上述数据传输方法相同的效果。
在采用集成的单元的情况下,图23示出了上述实施例中所涉及的接收设备的另一种可能的组成示意图,该接收设备能执行本申请各方法实施例中任一方法实施例中接收设备所执行的步骤。如图23所示,该接收设备包括:处理模块81和通信模块82。
处理模块81用于对接收设备的动作进行控制管理。例如,处理模块81用于支持接收设备执行图11中的步骤404,图17中的步骤404、图19中的步骤404,和/或用于本文所描述的技术的其它过程。通信模块82用于支持接收设备与其他网络实体的通信,例如与图20、图21中示出的发送设备之间的通信。具体的,如通信模块82用于支持接收设备执行图11中的步骤403,图17中的步骤406、步骤408、步骤410、步骤412、步骤403、步骤413,图19中的步骤403、步骤416、步骤418、步骤420、步骤422。接收设备还可以包括存储模块83,用于存储接收设备的程序代码和数据。
其中,处理模块81可以是处理器或控制器。其可以实现或执行结合本申请公开内容所描述的各种示例性的逻辑方框,模块和电路。处理器也可以是实现计算功能的组合,例如包含一个或多个微处理器组合,DSP和微处理器的组合等等。通信模块82可以是收发器、收发电路或通信接口等。存储模块83可以是存储器。
当处理模块81为处理器,通信模块82为通信接口,存储模块93为存储器时,本申请实施例所涉及的接收设备可以为图9所示的智能手机或图10所示的基站。例如,在图9中,处理模块61为处理器21,通信模块62为RF电路22,存储模块63为存储器24。在图10中,处理模块61为基带处理单元,通信模块62为射频拉远单元。
通过以上的实施方式的描述,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为描述的方便和简洁,仅以上述各功能模块的划分进行举例说明,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需要而将上述功能分配由不同的功能模块完成,即将装置的内部结构划分成不同的功能模块,以完成以上描述的全部或者部分功能。
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装置和方法,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例如,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模块或单元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装置,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一点,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装置或单元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机械或其它的形式。
所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一个物理单元或多个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不同地方。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单元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
另外,在本申请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上述集成的单元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
所述集成的单元如果以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一个可读取存储介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或者该技术方案的全部或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个设备(可以是单片机,芯片等)或处理器(processor)执行本申请各个实施例所述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U盘、移动硬盘、ROM、RAM、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各实施例提供的方法各步骤的先后顺序可以进行适当调整,各步骤也可以根据情况进行相应增减或合并或拆分等。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5)

1.一种数据传输方法,所述方法用于正交频分复用OFDM***,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发送设备确定在第一子带上发送数据时的干扰区域的处理方式,所述干扰区域为位于所述第一子带边缘且与第二子带紧邻的预设宽度的频率区域,所述第二子带为所述第一子带的相邻子带,所述第一子带的子载波间隔为N1,所述第二子带的子载波间隔为N2,N1≠N2;
所述发送设备在第一资源上向接收设备发送数据,所述第一资源属于所述第一子带,且所述第一资源包括所述干扰区域的至少部分资源,所述数据位于所述干扰区域中的部分采用确定的所述处理方式进行处理;
所述发送设备确定在第一子带上发送数据时的干扰区域的处理方式,具体包括:
当N1/N2=N,且N为大于等于2的整数时,对于所述干扰区域中每个子载波上与每个第二子带符号对齐的N个符号进行第一发送处理方式,使得所述每个子载波的信号波形在所述N个符号时长内为连续波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发送处理方式为:所述N个符号中的后N-1个符号是所述N个符号中的第一个符号的时域复制。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发送处理方式为:对于基带频率为f的第一子载波,所述N个符号中第一个符号的调制后数据为x,则所述N个符号中第n个符号的调制后数据为x·ejω(n,f,T),其中,ω(n,f,T)=(n-1)×T×f,T为所述第一子带的循环前缀CP长度,n为大于等于2且小于等于N的整数。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发送设备确定在第一子带上发送数据时的干扰区域的处理方式,具体包括:
当N2/N1=N,且N为大于等于2的整数时,对于所述干扰区域中的子载波进行第二发送处理方式,所述第二发送处理方式为:保留所述干扰区域中与参考子载波的频域间隔为N2的整数倍的子载波,而空置所述干扰区域中其它子载波,所述参考子载波为所述第二子带中距离所述第一子带最近的子载波。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发送设备为网络设备,所述接收设备为终端设备,在所述发送设备在第一资源上向接收设备发送数据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发送设备向所述接收设备发送第一指示,所述第一指示用于指示所述N2。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发送设备为网络设备,所述接收设备为终端设备,在所述发送设备在第一资源上向接收设备发送数据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发送设备向所述接收设备发送第二指示,所述第二指示用于指示所述干扰区域的频域宽度。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发送设备为网络设备,所述接收设备为终端设备,在所述发送设备在第一资源上向接收设备发送数据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发送设备接收所述接收设备发送的所述接收设备期望的干扰区域的频域宽度。
8.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发送设备为终端设备,所述接收设备为网络设备,在所述发送设备在第一资源上向接收设备发送数据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发送设备接收所述接收设备发送的第三指示,所述第三指示用于指示所述N2。
9.根据权利要求1-4或8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发送设备为终端设备,所述接收设备为网络设备,在所述发送设备在第一资源上向接收设备发送数据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发送设备接收所述接收设备发送的第四指示,所述第四指示用于指示所述干扰区域的频域宽度。
10.一种数据传输方法,所述方法用于正交频分复用OFDM***,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接收设备在第一资源上接收发送设备发送的数据,所述第一资源包括干扰区域的至少部分资源,所述干扰区域为位于第一子带边缘且与第二子带紧邻的预设宽度的频率区域,所述第二子带为所述第一子带的相邻子带,所述第一子带的子载波间隔为N1,所述第二子带的子载波间隔为N2,N1≠N2;
所述接收设备确定所述数据位于所述干扰区域中的部分的处理方式,并确定相应的接收处理方式;
所述接收设备确定所述数据位于所述干扰区域中的部分的处理方式,具体包括:
当N1/N2=N,且N为大于等于2的整数时,确定所述处理方式为第一发送处理方式,所述第一发送处理方式使得所述干扰区域中每个子载波上与每个第二子带符号对齐的N个符号时长内的信号波形为连续波形。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设备确定所述数据位于所述干扰区域的部分的处理方式,具体包括:
当N2/N1=N,且N为大于等于2的整数时,确定所述处理方式为第二发送处理方式,所述第二发送处理方式为:保留所述干扰区域中与参考子载波的频域间隔为N2的整数倍的子载波,而空置所述干扰区域中其它子载波,所述参考子载波为所述第二子带中距离所述第一子带最近的子载波。
12.一种发送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处理单元和发送单元,其中,
所述处理单元,用于确定在第一子带上发送数据时的干扰区域的处理方式,所述干扰区域为位于所述第一子带边缘且与第二子带紧邻的预设宽度的频率区域,所述第二子带为所述第一子带的相邻子带,所述第一子带的子载波间隔为N1,所述第二子带的子载波间隔为N2,N1≠N2;
所述发送单元,用于在第一资源上向接收设备发送数据,所述第一资源属于所述第一子带,且所述第一资源包括所述干扰区域的至少部分资源,所述数据位于所述干扰区域中的部分采用确定的所述处理方式进行处理;
所述处理单元用于确定在第一子带上发送数据时的干扰区域的处理方式,具体包括:
当N1/N2=N,且N为大于等于2的整数时,对于所述干扰区域中每个子载波上与每个第二子带符号对齐的N个符号进行第一发送处理方式,使得所述每个子载波的信号波形在所述N个符号时长内为连续波形。
13.一种接收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接收单元和处理单元,其中
所述接收单元,用于在第一资源上接收发送设备发送的数据,所述第一资源包括干扰区域的至少部分资源,所述干扰区域为位于第一子带边缘且与第二子带紧邻的预设宽度的频率区域,所述第二子带为所述第一子带的相邻子带,所述第一子带的子载波间隔为N1,所述第二子带的子载波间隔为N2,N1≠N2;
所述处理单元,用于确定所述数据位于所述干扰区域中的部分的处理方式,并确定相应的接收处理方式;
所述处理单元用于确定所述数据位于所述干扰区域中的部分的处理方式,具体包括:
当N1/N2=N,且N为大于等于2的整数时,确定所述处理方式为第一发送处理方式,所述第一发送处理方式使得所述干扰区域中每个子载波上与每个第二子带符号对齐的N个符号时长内的信号波形为连续波形。
14.一种发送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发送设备包括:
处理器,存储器和收发器;
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指令;
所述处理器,用于确定在第一子带上发送数据时的干扰区域的处理方式,所述干扰区域为位于所述第一子带边缘且与第二子带紧邻的预设宽度的频率区域,所述第二子带为所述第一子带的相邻子带,所述第一子带的子载波间隔为N1,所述第二子带的子载波间隔为N2,N1≠N2;
所述收发器,用于在第一资源上向接收设备发送数据,所述第一资源属于所述第一子带,且所述第一资源包括所述干扰区域的至少部分资源,所述数据位于所述干扰区域中的部分采用确定的所述处理方式进行处理;
所述处理器用于确定在第一子带上发送数据时的干扰区域的处理方式,具体包括:
当N1/N2=N,且N为大于等于2的整数时,对于所述干扰区域中每个子载波上与每个第二子带符号对齐的N个符号进行第一发送处理方式,使得所述每个子载波的信号波形在所述N个符号时长内为连续波形。
15.一种接收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设备包括:
处理器,存储器和收发器;
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指令;
所述收发器,用于在第一资源上接收发送设备发送的数据,所述第一资源包括干扰区域的至少部分资源,所述干扰区域为位于第一子带边缘且与第二子带紧邻的预设宽度的频率区域,所述第二子带为所述第一子带的相邻子带,所述第一子带的子载波间隔为N1,所述第二子带的子载波间隔为N2,N1≠N2;
所述处理器,用于确定所述数据位于所述干扰区域中的部分的处理方式,并确定相应的接收处理方式;
所述处理器用于确定所述数据位于所述干扰区域中的部分的处理方式,具体包括:
当N1/N2=N,且N为大于等于2的整数时,确定所述处理方式为第一发送处理方式,所述第一发送处理方式使得所述干扰区域中每个子载波上与每个第二子带符号对齐的N个符号时长内的信号波形为连续波形。
CN201810422292.6A 2017-07-24 2018-05-04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Active CN10930271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608383 2017-07-24
CN2017106083834 2017-07-24
CN201810061108 2018-01-22
CN201810061108X 2018-01-22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302718A true CN109302718A (zh) 2019-02-01
CN109302718B CN109302718B (zh) 2020-10-09

Family

ID=6516756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422292.6A Active CN109302718B (zh) 2017-07-24 2018-05-04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9302718B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731113A (zh) * 2019-08-30 2020-01-24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CN111698185A (zh) * 2020-06-16 2020-09-22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载波干扰消除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WO2021093167A1 (en) * 2020-01-17 2021-05-20 Zte Corporation Transmission bands for different numerologies
CN113747368A (zh) * 2020-05-28 2021-12-0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多播信息的接收方法、指示信息的收发方法及相关装置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909539A (zh) * 2005-08-02 2007-02-07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正交频分复用***的子载波分配方法
EP2378685A1 (en) * 2009-01-08 2011-10-19 Sharp Kabushiki Kaisha Transmitter apparatus, transmission method,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communication method
US20140133413A1 (en) * 2012-11-09 2014-05-15 Electronic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Research Institute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designing signals to mitigate subcarrier interference
CN106688214A (zh) * 2015-07-27 2017-05-17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实现数据传输的方法及装置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909539A (zh) * 2005-08-02 2007-02-07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正交频分复用***的子载波分配方法
EP2378685A1 (en) * 2009-01-08 2011-10-19 Sharp Kabushiki Kaisha Transmitter apparatus, transmission method,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communication method
US20140133413A1 (en) * 2012-11-09 2014-05-15 Electronic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Research Institute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designing signals to mitigate subcarrier interference
CN106688214A (zh) * 2015-07-27 2017-05-17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实现数据传输的方法及装置

Cited B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731113A (zh) * 2019-08-30 2020-01-24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WO2021035734A1 (zh) * 2019-08-30 2021-03-04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CN110731113B (zh) * 2019-08-30 2023-11-07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WO2021093167A1 (en) * 2020-01-17 2021-05-20 Zte Corporation Transmission bands for different numerologies
CN113747368A (zh) * 2020-05-28 2021-12-0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多播信息的接收方法、指示信息的收发方法及相关装置
CN113747368B (zh) * 2020-05-28 2023-05-0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多播信息的接收方法、指示信息的收发方法及相关装置
CN111698185A (zh) * 2020-06-16 2020-09-22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载波干扰消除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1698185B (zh) * 2020-06-16 2023-05-30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载波干扰消除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302718B (zh) 2020-10-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19242511A1 (zh) 一种参数配置方法及装置
CN107408980B (zh) 用于具有滤波ofdm的自适应帧结构的***和方法
US11398885B2 (en) Signal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CN110447200B (zh) 传输dmrs的方法和装置
CN102811107B (zh) 导频序列配置方法和网络设备
TWI771343B (zh) 信息發送方法、信息接收方法、裝置及系統
CN109302718A (zh)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CN105979597A (zh) 通信资源的分配方法、分配装置、基站和终端
WO2019015590A1 (zh) 一种传输方法及其装置
TW201141168A (en) Signaling for flexible carrier aggregation
CN103959694A (zh) 宽带网络中的窄带宽装置
US8238301B2 (en) Method, system, and wireless frame structure for supporting different mode of multiple access
WO2013071757A1 (zh) 增强物理下行控制信道的发送方法及装置
WO2017167011A1 (zh) 信息的传输方法及相关装置
CN109246822A (zh) 传输广播消息的方法、基站和用户设备
CN108282875B (zh) 一种数据收发方法及设备
WO2017063482A1 (zh) 一种通信的方法、设备及***
US20150072698A1 (en) Method, Device, and System for Sending and Receiving Message for Proximity Service
KR20120115352A (ko) 반송파 활성화 방법, 장치 및 시스템
CN102263720A (zh) 传输消息的方法、基站、终端及多通信制式***
CN105812109A (zh) 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WO2022062838A1 (zh) 资源配置方法及装置
US20210281357A1 (en) Bandwidth Puncture and Response Rules
CN103546411B (zh) 上行授权信息发送方法、授权信息指示方法及基站
CN114868443A (zh) 对探测参考信号(srs)传输信令进行增强的方法和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