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713180A - 车辆用操作踏板装置 - Google Patents

车辆用操作踏板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713180A
CN108713180A CN201680083198.1A CN201680083198A CN108713180A CN 108713180 A CN108713180 A CN 108713180A CN 201680083198 A CN201680083198 A CN 201680083198A CN 108713180 A CN108713180 A CN 10871318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edal
support shaft
side plate
projecting strip
strip par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80083198.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杉浦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yoda Iron Work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oyoda Iron Work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yoda Iron Works Co Ltd filed Critical Toyoda Iron Works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871318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713180A/zh
Withdrawn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5CONTROLLING; REGULATING
    • G05GCONTROL DEVICES OR SYSTEMS INSOFAR AS CHARACTERISED BY MECHANICAL FEATURES ONLY
    • G05G1/00Controlling members, e.g. knobs or handles; Assemblies or arrangements thereof; Indicating position of controlling members
    • G05G1/30Controlling members actuated by foot
    • G05G1/50Manufacturing of pedals; Pedal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used
    • G05G1/506Controlling members for foot-actua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23/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devices for vehicle transmissions, or part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K23/02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devices for vehicle transmissions, or part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for main transmission clutches
    • GPHYSICS
    • G05CONTROLLING; REGULATING
    • G05GCONTROL DEVICES OR SYSTEMS INSOFAR AS CHARACTERISED BY MECHANICAL FEATURES ONLY
    • G05G1/00Controlling members, e.g. knobs or handles; Assemblies or arrangements thereof; Indicating position of controlling members
    • G05G1/30Controlling members actuated by foot
    • G05G1/44Controlling members actuated by foot pivot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Automation & Control Theory (AREA)
  • Mechanical Control Devices (AREA)
  • Arrangement And Mounting Of Devices That Control Transmission Of Motive Force (AREA)
  • Braking Elements And Transmission Devices (AREA)

Abstract

涉及具有踏板托架、支承轴以及操作踏板的车辆用操作踏板装置,所述踏板托架具有一对侧板,提供一种能够提高经由树脂制的支承轴进行对于踏板托架的操作踏板的组装等的情况下的作业性的车辆用操作踏板装置。操作踏板装置1具有踏板托架5、操作踏板20以及合成树脂制的踏板支承轴30,并构成为将操作踏板20能够相对于踏板托架5转动地支承于踏板支承轴30,所述踏板托架5具有第1侧板10及第2侧板15。踏板支承轴30通过向***方向I移动,从而插通于在第1侧板10形成的第1插通孔11,并且压入于在第2侧板15形成的第2插通孔16。在踏板支承轴30的端部形成有多个轴侧槽32,在各轴侧槽32的内部分别压入在第2侧板15的第2插通孔16形成的突条部17。

Description

车辆用操作踏板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有踏板托架、支承轴以及操作踏板的车辆用操作踏板装置,所述踏板托架具有一对侧板。
背景技术
以往,车辆用操作踏板装置具有:踏板托架,所述踏板托架具有一对侧板;操作踏板,所述操作踏板在所述一对侧板之间能够相对于所述踏板托架转动地配设;以及支承轴,所述支承轴跨及所述一对侧板地配设,并将所述操作踏板支承为能够转动,所述车辆用操作踏板装置构成为通过该操作踏板的踩踏操作,从而进行对车辆的各种各样的输入。
作为与这样的车辆用操作踏板装置相关的发明,例如,公知有专利文献1记载的发明。在专利文献1记载的操作踏板的支承构造中,对于操作踏板而言,经由在车宽方向上延伸的树脂制的支轴而将操作踏板支承为相对于安装于车体侧的踏板托架在车辆前后方向上摆动自如。在专利文献1记载的发明中,支轴以插通于在踏板托架的第1侧板形成的第1支承孔、和操作踏板的状态插通于在第2侧板形成的第2支承孔而被安装。并且,在专利文献1中,使支轴的突起部穿过第2侧板的穿孔,且以突起部位于第2支承孔的周缘部中的穿孔的形成部以外的部分的方式使支轴绕其轴旋转。在专利文献1中,通过使支轴绕轴旋转,从而防止该支轴从踏板托架和/或操作踏板脱落。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034428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在此,在专利文献1记载的发明中,若不进行使支轴绕轴旋转的作业,则支轴容易从踏板托架及操作踏板脱落。因此,在专利文献1记载的发明中,除了进行使支轴插通于踏板托架的第1侧板、第2侧板以及操作踏板之外,还必须进行使支轴绕轴旋转的作业。即,在专利文献1记载的发明中,在经由支轴将操作踏板安装于踏板托架时,必须进行多个作业,导致了作业性的下降。
在车辆用操作踏板装置中,也有时要求操作踏板单体的更换,在该情况下,需要从踏板托架及操作踏板拆下支轴。在专利文献1记载的发明中,在进行操作踏板的更换的情况下,在进行使支轴绕轴反向旋转而解除防脱的作业之后,必须进行从踏板托架及操作踏板拆下支轴的作业,该情况下的作业性也会下降。
本发明涉及具有踏板托架、支承轴以及操作踏板的车辆用操作踏板装置,所述踏板托架具有一对侧板,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提高经由树脂制的支承轴进行对于踏板托架的操作踏板的组装等的情况下的作业性的车辆用操作踏板装置。
用于解决课题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的一个技术方案的车辆用操作踏板装置具有:踏板托架,所述踏板托架具有第1侧板和第2侧板,所述第2侧板在车宽方向上与所述第1侧板隔有预定的间隔地配设;操作踏板,所述操作踏板在所述第1侧板与所述第2侧板之间能够相对于所述踏板托架转动地配设;以及合成树脂制的支承轴,所述支承轴跨及所述第1侧板及所述第2侧板地配设,并将所述操作踏板支承为能够转动,所述车辆用操作踏板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支承轴插通于在所述第1侧板形成的第1插通孔,并且压入于在所述第2侧板形成的第2插通孔,在压入于所述第2插通孔的该支承轴的端部,具有从该支承轴的外周面凹陷并沿着该支承轴的轴向延伸的多个轴侧槽部,所述第2插通孔具有多个突条部,所述多个突条部朝向所述第2插通孔的内侧突出,并在所述第2侧板的板厚方向上延伸,并且分别压入于所述支承轴的轴侧槽部。
该车辆用操作踏板装置具有踏板托架、操作踏板以及合成树脂制的支承轴,并构成为将操作踏板支承为能够相对于踏板托架绕支承轴转动,所述踏板托架具有第1侧板及第2侧板。在该车辆用操作踏板装置中,所述支承轴插通于在所述第1侧板形成的第1插通孔,并且压入于在所述第2侧板形成的第2插通孔。即,根据该车辆用操作踏板装置,能够通过进行使支承轴按第1侧板的第1插通孔、操作踏板、第2侧板的第2插通孔的顺序进行插通的作业,从而使支承轴压入于第2插通孔,因此,能够使支承轴与踏板托架牢固地结合。另外,在支承轴的端部形成有多个轴侧槽部,在各轴侧槽部的内部分别压入在第2侧板的第2插通孔形成的突条部。因此,根据该车辆用操作踏板装置,能够通过支承轴的各轴侧槽部、与第2插通孔的各突条部的协作,从而增大相互压接的部分,所以能够将支承轴更牢固地安装于踏板托架。另外,根据该车辆用操作踏板装置,即使在为了操作踏板等的更换而将支承轴从踏板托架拆下的情况下,也仅进行拔出支承轴的作业即可,所以也能够提高该情况下的作业性。
另外,本发明的另一技术方案的车辆用操作踏板装置为技术方案1所述的车辆用操作踏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轴侧槽部形成为,在与所述轴向正交的截面中的所述轴侧槽部的内侧的截面积越靠对于所述第2插通孔的所述支承轴的***方向的下游侧则越大。
在该车辆用操作踏板装置中,所述轴侧槽部形成为,在与所述轴向正交的截面中的所述轴侧槽部的内侧的截面积越靠对于所述第2插通孔的所述支承轴的***方向的下游侧则越大。根据该车辆用操作踏板装置,能够在将支承轴的端部压入于第2插通孔时,使突条部容易地进入轴侧槽部内,能够提高对于踏板托架的支承轴的安装作业性。另外,根据该车辆用操作踏板装置,形成为,所述轴侧槽部的内侧的截面积越靠对于所述第2插通孔的所述支承轴的***方向的下游侧则越大,所以,越是将支承轴向第2插通孔***,则越能够使轴侧槽部的内表面与突条部的压接牢固,能够容易地实现所期望的压入程度。
本发明的另一技术方案的车辆用操作踏板装置为技术方案1或技术方案2所述的车辆用操作踏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突条部形成为,在与所述板厚方向正交的截面中的所述突条部的截面积越是沿所述第2侧板的板厚方向接近所述第1侧板则越小。
在该车辆用操作踏板装置中,所述突条部形成为,在与所述板厚方向正交的截面中的所述突条部的截面积越是沿所述第2侧板的板厚方向接近所述第1侧板则越小。根据该车辆用操作踏板装置,能够在将支承轴的端部压入于第2插通孔时,使突条部容易地进入轴侧槽部内,能够提高对于踏板托架的支承轴的安装作业性。另外,根据该车辆用操作踏板装置,形成为,在与所述板厚方向正交的截面中的所述突条部的截面积越是沿所述第2侧板的板厚方向接近所述第1侧板则越小,所以越是将支承轴向第2插通孔***,则越能够使突条部与轴侧槽部的内表面的压接牢固,能够容易地实现所期望的压入程度。
另外,本发明的一个技术方案的车辆用操作踏板装置具有:踏板托架,所述踏板托架具有第1侧板和第2侧板,所述第2侧板在车宽方向上与所述第1侧板隔有预定的间隔地配设;操作踏板,所述操作踏板在所述第1侧板与所述第2侧板之间能够相对于所述踏板托架转动地配设;以及合成树脂制的支承轴,所述支承轴跨及所述第1侧板及所述第2侧板地配设,并将所述操作踏板支承为能够转动,所述车辆用操作踏板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支承轴插通于在所述第1侧板形成的第1插通孔,并且压入于在所述第2侧板形成的第2插通孔,在压入于所述第2插通孔的该支承轴的端部,具有从该支承轴的外周面突出并沿着该支承轴的轴向延伸的多个轴侧突条部,所述第2插通孔具有多个固定槽,所述多个固定槽朝向所述第2插通孔的外侧凹陷,并在所述第2侧板的板厚方向上延伸,并且分别供所述支承轴的轴侧突条部压入。
该车辆用操作踏板装置具有踏板托架、操作踏板以及合成树脂制的支承轴,并构成为将操作踏板支承为能够相对于踏板托架绕支承轴转动,所述踏板托架具有第1侧板及第2侧板。在该车辆用操作踏板装置中,所述支承轴插通于在所述第1侧板形成的第1插通孔,并且压入于在所述第2侧板形成的第2插通孔。即,根据该车辆用操作踏板装置,能够通过进行使支承轴按第1侧板的第1插通孔、操作踏板、第2侧板的第2插通孔的顺序进行插通的作业,从而使支承轴压入于第2插通孔,因此,能够使支承轴与踏板托架牢固地结合。另外,在支承轴的端部形成有多个轴侧突条部,并分别压入于在第2插通孔形成的固定槽的内部。因此,根据该车辆用操作踏板装置,能够通过支承轴的各轴侧突条部、与第2插通孔的各固定槽的协作,从而增大相互压接的部分,所以能够将支承轴更牢固地安装于踏板托架。另外,根据该车辆用操作踏板装置,即使在为了操作踏板等的更换而将支承轴从踏板托架拆下的情况下,也仅进行拔出支承轴的作业即可,所以也能够提高该情况下的作业性。
并且,本发明的另一技术方案的车辆用操作踏板装置为技术方案4所述的车辆用操作踏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轴侧突条部形成为,在与所述轴向正交的截面中的所述轴侧突条部的截面积越靠对于所述第2插通孔的所述支承轴的***方向的下游侧则越小。
在该车辆用操作踏板装置中,所述轴侧突条部形成为,在与所述轴向正交的截面中的所述轴侧突条部的截面积越靠对于所述第2插通孔的所述支承轴的***方向的下游侧则越小。根据该车辆用操作踏板装置,能够在将支承轴的端部压入于第2插通孔时,使轴侧突条部容易地进入固定槽内,能够提高对于踏板托架的支承轴的安装作业性。另外,根据该车辆用操作踏板装置,形成为,所述轴侧突条部的截面积越靠对于所述第2插通孔的所述支承轴的***方向的下游侧则越小,所以越是将支承轴向第2插通孔***,则越能够使轴侧突条部与固定槽的内表面的压接牢固,能够容易地实现所期望的压入程度。
另外,本发明的另一技术方案的车辆用操作踏板装置为技术方案4或技术方案5所述的车辆用操作踏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槽形成为,在与所述板厚方向正交的截面中的所述固定槽的内侧的截面积越是沿所述第2侧板的板厚方向接近所述第1侧板则越大。
在该车辆用操作踏板装置中,所述固定槽形成为,在与所述板厚方向正交的截面中的所述固定槽的内侧的截面积越是沿所述第2侧板的板厚方向接近所述第1侧板则越大。根据该车辆用操作踏板装置,能够在将支承轴的端部压入于第2插通孔时,使轴侧突条部容易地进入固定槽内,能够提高对于踏板托架的支承轴的安装作业性。另外,根据该车辆用操作踏板装置,形成为,所述固定槽的内侧的截面积越是沿所述第2侧板的板厚方向接近所述第1侧板则越大,所以越是将支承轴向第2插通孔***,则越能够使固定槽的内表面与轴侧突条部的压接牢固,能够容易地实现所期望的压入程度。
并且,本发明的另一技术方案的车辆用操作踏板装置为技术方案4记载的车辆用操作踏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轴侧突条部具有:第1突条部,所述第1突条部形成为在与所述轴向正交的截面中的所述轴侧突条部的截面积越靠所述支承轴的***方向的下游侧则越大;以及第2突条部,所述第2突条部相对于所述第1突条部位于所述***方向下游侧,并且形成为在与所述轴向正交的截面中的所述轴侧突条部的截面积越靠所述支承轴的***方向的下游侧则越小,所述固定槽形成为,在与所述板厚方向正交的截面中的所述固定槽的内侧的截面积越是沿所述第2侧板的板厚方向接近所述第1侧板则越小。
在该车辆用操作踏板装置中,轴侧突条部具有第1突条部和第2突条部,所述第2突条部相对于第1突条部位于所述***方向下游侧。并且,第2突条部形成为,所述轴侧突条部的截面积越靠所述支承轴的***方向的下游侧则越小。根据该车辆用操作踏板装置,能够在将支承轴的端部压入于第2插通孔时,使轴侧突条部的第2突条部容易地进入固定槽内,能够提高对于踏板托架的支承轴的安装作业性。另外,在该车辆用操作踏板装置中,轴侧突条部的第1突条部形成为,轴侧突条部的截面积越靠所述支承轴的***方向的下游侧则越大,第2插通孔的固定槽形成为,所述固定槽的内侧的截面积越是沿所述第2侧板的板厚方向接近所述第1侧板则越小。由此,根据该车辆用操作踏板装置,即使在对支承轴偶然作用了向从第2插通孔拔出的方向的载荷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第1突条部与固定槽的内表面的协作,使与拔出方向反向的载荷作用于支承轴,能够抑制支承轴从踏板托架及操作踏板偶然地拔出。并且,在为了操作踏板等的更换而将支承轴从踏板托架拆下的情况下,仅使考虑了由第1突条部与固定槽的内表面的协作产生的载荷的更大的力作用于支承轴而进行拔出支承轴的作业即可,所以也能够提高该情况下的作业性。
发明的效果
本发明具有踏板托架、操作踏板以及合成树脂制的支承轴,并构成为将操作踏板支承为能够相对于踏板托架绕支承轴转动,所述踏板托架具有第1侧板及第2侧板。所述支承轴插通于在所述第1侧板形成的第1插通孔,并且压入于在所述第2侧板形成的第2插通孔。能够通过进行使支承轴按第1侧板的第1插通孔、操作踏板、第2侧板的第2插通孔的顺序进行插通的作业,从而使支承轴压入于第2插通孔,因此,能够使支承轴与踏板托架牢固地结合。另外,在支承轴的端部形成有多个轴侧槽部,在各轴侧槽部的内部分别压入在第2侧板的第2插通孔形成的突条部。因此,能够通过支承轴的各轴侧槽部、与第2插通孔的各突条部的协作,从而增大相互压接的部分,能够将支承轴更牢固地安装于踏板托架。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操作踏板装置的概略构成的外观立体图。
图2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踏板支承轴的外观立体图。
图3是示出踏板托架的第2侧板及第2插通孔的侧视图。
图4是示出在第1实施方式的踏板托架安装踏板支承轴之前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5是示出在第1实施方式的踏板托架安装了踏板支承轴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6是示出第2实施方式的踏板支承轴的外观立体图。
图7是示出第2实施方式的第2插通孔的构成的主要部分放大图。
图8是示出在第2实施方式的踏板托架安装踏板支承轴之前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9是示出在第2实施方式的踏板托架安装了踏板支承轴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10是示出第3实施方式的踏板支承轴的外观立体图。
图11是示出第3实施方式的第2插通孔的构成的主要部分放大图。
图12是示出在第3实施方式的踏板托架安装踏板支承轴之前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13是示出在第3实施方式的踏板托架安装了踏板支承轴的状态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1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将本发明的车辆用操作踏板装置应用于在车辆的离合器操作中使用的操作踏板装置1的实施方式(第1实施方式)详细地进行说明。
(操作踏板装置的概略构成)
首先,参照图1对第1实施方式的操作踏板装置1的概略构成详细地进行说明。第1实施方式的操作踏板装置1固定设置于划分发动机室和车室内的前围板等车体部件,并具有踏板托架5、操作踏板20以及踏板支承轴30。该操作踏板装置1构成为,在利用操作踏板20的踩踏操作使该操作踏板20转动了的情况下,经由控制线缆或液压回路(未图示)传递给离合器的断开连接机构,使搭载于车辆的离合器动作。
踏板托架5由合成树脂(例如PA66尼龙)形成,并在车辆前侧部分中,使用螺栓等被固定于前围板的车室侧。如图1、图3等所示,踏板托架5具有:朝向车辆后方侧延伸的大致平板状的第1侧板10;以及第2侧板15,所述第2侧板15形成为在沿车宽方向与第1侧板分离开预定距离的位置与第1侧板相对。后面参照附图对踏板托架5的具体构成详细地进行说明。
并且,操作踏板20由合成树脂(例如PA66尼龙)形成,并在踏板托架5的第1侧板10与第2侧板15之间,由踏板支承轴30将操作踏板20的上部支承为能够转动。在操作踏板20的下端部形成有踩踏部21,踩踏部21在由驾驶员进行踩踏操作时利用。并且,该操作踏板20在利用踩踏部21而被踩下了的情况下以踏板支承轴30为中心向车辆前侧转动。
并且,踏板支承轴30由合成树脂(例如PA66尼龙)形成为大致圆柱状的轴部件,并跨及踏板托架5的第1侧板10和第2侧板15地以大致水平且与车宽方向大致平行地延伸的方式配设。踏板支承轴30以预定的***方向I(即,成为形成于第1侧板10的第1插通孔11、操作踏板20的上部、形成于第2侧板15的第2插通孔16的顺序的***方向)配设于踏板托架5(参照图1)。参照附图对踏板支承轴30的具体构成详细地进行说明。
(踏板支承轴的概略构成)
参照附图对第1实施方式的踏板支承轴30的具体构成详细地进行说明。踏板支承轴30由合成树脂(例如PA66尼龙)形成,并如图2所示那样,具有凸缘部31和多个轴侧槽32。该踏板支承轴30的轴部分呈以预定的支承轴基准外径R为直径形成的大致圆柱形状。并且,凸缘部31在踏板支承轴30的***方向I上游侧的端部中以从踏板支承轴30的轴部分朝向径向外侧突出的方式形成。
并且,多个轴侧槽32在踏板支承轴30的***方向I下游侧的端部中以从踏板支承轴30的外周面朝向轴心凹陷的方式形成。多个轴侧槽32在踏板支承轴30的外周面中在周向上隔有一定的间隔地形成,并形成为沿着踏板支承轴30的轴向延伸的槽状(参照图2)。
各轴侧槽32形成为,在与踏板支承轴30的轴向正交的截面中的所述轴侧槽32的内侧的截面积越靠踏板支承轴30的***方向I的下游侧则越大。具体地进行说明,在第1实施方式中,各轴侧槽32的深度形成为随着从***方向I上游侧朝向下游侧的端部而进一步变深。并且,各轴侧槽32的内部的宽度方向与***方向I无关地具有一定的宽度。
此外,各轴侧槽32的***方向I上游侧的端部的深度为预定的第1槽深Da,***方向I下游侧的端部的深度为表示比第1槽深Da大的值的第2槽深Db(参照图4等)。因此,各轴侧槽32的底部分成为以越靠***方向I下游侧则越接近轴心的方式倾斜的锥面。
(踏板托架的概略构成)
参照附图对第1实施方式的踏板托架5的具体构成详细地进行说明。踏板托架5由合成树脂(例如PA66尼龙)形成,并如图1、图3所示那样,具有向车辆后方侧延伸并且相互相对的大致平板状的第1侧板10和第2侧板15。
第1侧板10为踏板托架5的一对侧板中的位于踏板支承轴30的***方向I上游侧的侧板,并朝向车辆后方侧延伸。在该第1侧板10形成有第1插通孔11,在将操作踏板20的上部支承为能够相对于踏板托架5转动时,踏板支承轴30的***方向I上游侧的端部(凸缘部31附近)插通于该第1插通孔11。
并且,第2侧板15为踏板托架5的一对侧板中的位于踏板支承轴30的***方向I下游侧的侧板,并朝向车辆后方侧延伸。第2侧板15与第1侧板10以预定距离(即,操作踏板20的上部的宽度尺寸)分离开。
在该第2侧板15,在与第1侧板10的第1插通孔11相对的位置形成有第2插通孔16,在该第2插通孔16的内周面形成有多个突条部17。第2插通孔16形成为其内径成为与踏板支承轴30的支承轴基准外径R大致相等的插通孔基准内径Di。在将操作踏板20的上部支承为能够相对于踏板托架5转动时,踏板支承轴30的***方向I下游侧的端部(轴侧槽32的形成部分)压入于第2插通孔16。
如图3所示,多个突条部17在第2侧板15的第2插通孔16内周面中以从该第2插通孔16的内周面向第2插通孔16的中心方向突出的方式形成,并沿着第2侧板15的板厚方向延伸。多个突条部17在第2插通孔16的内周面中在周向上隔有一定的间隔地形成,并与上述踏板支承轴30的各轴侧槽32对应地形成。因此,在将踏板支承轴30***于第2插通孔16的情况下,各突条部17压入于踏板支承轴30的各轴侧槽32(参照图5)。
并且,各突条部17形成为,在与第2侧板15的板厚方向正交的截面中的所述突条部17的截面积越是沿第2侧板15的板厚方向接近第1侧板10则越小。换言之,突条部17的截面积形成为越靠踏板支承轴30的***方向I下游侧则越大。具体地进行说明,在第1实施方式中,各突条部17相对于第2插通孔16的内周面的突出量形成为随着向第2侧板15的板厚方向上的第1侧板10侧接近而进一步变小。并且,各突条部17的宽度方向与第2侧板15的板厚方向无关地具有一定的宽度。
此外,各突条部17相对于第2插通孔16内周面的突出量在突条部17中的第1侧板10侧的端部中为预定的第1突出量Pa,在突条部17中的踏板托架5的外侧的端部中为表示比第1突出量Pa大的值的第2突出量Pb(参照图4、图5)。因此,各突条部17的端面成为以越靠第2侧板15的板厚方向上的第1侧板10侧则越从第2插通孔16的中心离开的方式倾斜的锥面。
并且,在第1实施方式中,第2插通孔16中的各突条部17的截面积形成为比踏板支承轴30中的各轴侧槽32的截面积稍大。因此,在使踏板支承轴30压入到第2插通孔16的情况下,各突条部17的表面与各轴侧槽32的内表面压接,而能够使踏板支承轴30与踏板托架5牢固地结合。
(对于踏板托架的操作踏板的安装作业)
接着,参照图4、图5对在第1实施方式的操作踏板装置1中使用踏板支承轴30将操作踏板20能够转动地安装于踏板托架5的作业详细地进行说明。
此外,图4是示出在第1实施方式的操作踏板装置1中、即将使用踏板支承轴30进行对于踏板托架5的操作踏板20的安装作业之前的状态的剖视图,图5是示出安装作业后的状态的剖视图。图4、图5均示出沿着踏板支承轴30的轴心的截面,在图示的关系上,省略操作踏板20地示出。并且,在图4、图5中的任一情况下,均设为在踏板托架5的第1侧板10与第2侧板15之间配置有操作踏板20的上部,并设为形成于操作踏板20的上部的支承孔位于将第1侧板10的第1插通孔11与第2侧板15的第2插通孔16连结的直线上。
在操作踏板20的上部位于第1侧板10与第2侧板15之间的状态下,从第1侧板10侧按照***方向I将踏板支承轴30***于第1侧板10、操作踏板20以及第2侧板15(参照图1、图4)。在插通了第1侧板10的第1插通孔11、操作踏板20的支承孔的状态下使踏板支承轴30向***方向I移动时,踏板支承轴30的端部进入第2侧板15的第2插通孔16内。
如上所述,第2插通孔16的各突条部17形成为,第2侧板15的板厚方向上的第1侧板10侧的端部的截面积最小,在踏板支承轴30的各轴侧槽32中***方向I下游侧的端部的内部的截面积最大(参照图4、图5)。因此,能够在使踏板支承轴30的端部压入于第2插通孔16时,使第2插通孔16的各突条部17容易地进入踏板支承轴30的各轴侧槽32的内部。
另外,第2插通孔16的各突条部17形成为越靠第2侧板15的板厚方向上的第1侧板10侧则其截面积越小,踏板支承轴30的各轴侧槽32形成为越靠***方向I下游侧则其内部的截面积越大(参照图4、图5)。因此,越使踏板支承轴30向***方向I进一步移动,则越能够使第2插通孔16的各突条部17表面与踏板支承轴30的各轴侧槽32的内表面牢固地压接,因此,能够将踏板支承轴30压入并牢固地结合于踏板托架5的第1侧板10、第2侧板15。
由此,根据第1实施方式的操作踏板装置1,能够通过进行使踏板支承轴30相对于踏板托架5的第1侧板10、第2侧板15向***方向I移动的作业,从而使用踏板支承轴30将操作踏板20能够转动地轴支承于踏板托架5,能够提高将操作踏板20安装于踏板托架5时的作业性。由于踏板支承轴30的各轴侧槽32与第2插通孔16的各突条部17嵌合着,所以根据该操作踏板装置1,能够防止踏板支承轴30绕轴心旋转。
接着,在第1实施方式的操作踏板装置1中,对发生了操作踏板20的更换的情况进行说明。在该情况下,作业人员拆下将操作踏板20能够转动地支承于踏板托架5的踏板支承轴30。具体而言,作业人员通过用考虑了踏板支承轴30与第2插通孔16的结合的力使踏板支承轴30向与***方向I相反的方向移动,从而从踏板托架5及操作踏板20拔出踏板支承轴30。
根据该操作踏板装置1,即使在操作踏板20的更换等时,也能够仅通过使踏板支承轴30向与***方向I相反的方向移动而拔出踏板支承轴30,从而从踏板托架5拆下操作踏板20、踏板支承轴30,因此,能够提高操作踏板20的更换时的作业性。
如以上说明了的那样,第1实施方式的操作踏板装置1具有踏板托架5、操作踏板20以及合成树脂制的踏板支承轴30,并构成为将操作踏板20能够相对于踏板托架5转动地支承于踏板支承轴30,所述踏板托架5具有第1侧板10及第2侧板15。在该操作踏板装置1中,所述踏板支承轴30插通于在所述第1侧板10形成的第1插通孔11,并且压入于在所述第2侧板15形成的第2插通孔16(参照图5)。即,根据该操作踏板装置1,能够通过进行使踏板支承轴30按第1侧板10的第1插通孔11、操作踏板20、第2侧板15的第2插通孔16的顺序进行插通的作业,从而使踏板支承轴30压入于第2插通孔16,因此,能够使踏板支承轴30与踏板托架5牢固地结合(参照图4、图5)。
另外,在第1实施方式中,在踏板支承轴30的端部形成有多个轴侧槽32(参照图2),在各轴侧槽32的内部分别压入在第2侧板15的第2插通孔16形成的突条部17。因此,根据该操作踏板装置1,能够通过踏板支承轴30的各轴侧槽32与第2插通孔16的各突条部17的协作,从而增大相互压接的部分,所以能够将踏板支承轴30更牢固地安装于踏板托架5。另外,根据该操作踏板装置1,即使在为了操作踏板20等的更换而从踏板托架5拆下踏板支承轴30的情况下,也仅进行拔出踏板支承轴30的作业即可,所以也能够提高该情况下的作业性。
如图4、图5所示,第1实施方式中的各轴侧槽32形成为,关于在与踏板支承轴30的轴向正交的截面中的轴侧槽32的内侧的截面积,踏板支承轴30的***方向I的下游侧的端部最大。因此,根据该操作踏板装置1,能够在将踏板支承轴30的端部压入于第2插通孔16时,使突条部17容易地进入轴侧槽32内,能够提高踏板对于踏板托架5的支承轴30的安装作业性。另外,根据该操作踏板装置1,形成为,所述轴侧槽32的内侧的截面积越靠对于所述第2插通孔16的踏板支承轴30的***方向I的下游侧则越大,所以越是将踏板支承轴30向第2插通孔16***,则越能够使轴侧槽32的内表面与突条部17的压接牢固,能够容易地实现所期望的压入程度。
第1实施方式的突条部17形成为,关于在与所述第2侧板15的板厚方向正交的截面中的所述突条部17的截面积,所述第2侧板15的板厚方向上的所述第1侧板10的端部最小(参照图4、图5)。因此,能够在将踏板支承轴30的端部压入于第2插通孔16时,使突条部17容易地进入踏板支承轴30的轴侧槽32内,能够提高对于踏板托架5的踏板支承轴30的安装作业性。另外,根据该操作踏板装置1,形成为,在与所述板厚方向正交的截面中的所述突条部17的截面积越是沿所述第2侧板15的板厚方向接近所述第1侧板10则越小,所以越是将踏板支承轴30向第2插通孔16***,则越能够使突条部17与轴侧槽32的内表面的压接牢固,能够容易地实现所期望的压入程度。
(第2实施方式)
接着,参照附图对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不同的实施方式(第2实施方式)的操作踏板装置1详细地进行说明。此外,第2实施方式的操作踏板装置1除了第1插通孔11的构成、踏板支承轴30的构成之外、具有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操作踏板装置1同样的构成。因此,在以下的说明中,省略关于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的构成的说明,对不同的构成详细地进行说明。
(第2实施方式的操作踏板装置的概略构成)
第2实施方式的操作踏板装置1固定设置于前围板等车体部件,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地,具有踏板托架5、操作踏板20以及踏板支承轴30。在该操作踏板装置1中,操作踏板20也在踏板托架5的第1侧板10与第2侧板15之间由踏板支承轴30支承为能够转动。
(第2实施方式的踏板支承轴的概略构成)
接着,参照附图对用于第2实施方式的操作踏板装置1的踏板支承轴30的具体构成详细地进行说明。第2实施方式的踏板支承轴30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地,由合成树脂(例如PA66尼龙)形成,并如图6所示那样,具有凸缘部31和多个轴侧突条部33。该踏板支承轴30的轴部分呈以预定的支承轴基准外径R为直径形成的大致圆柱形状。并且,凸缘部31在踏板支承轴30的***方向I上游侧的端部中以从踏板支承轴30的轴部分朝向径向外侧突出的方式形成。
多个轴侧突条部33在踏板支承轴30的***方向I下游侧的端部中以从踏板支承轴30的外周面朝向径向外侧突出的方式形成。多个轴侧突条部33在踏板支承轴30的外周面中在周向上隔有一定的间隔地形成,并形成为沿着踏板支承轴30的轴向延伸(参照图6)。
各轴侧突条部33形成为,在与踏板支承轴30的轴向正交的截面中的所述轴侧突条部33的截面积越靠对于所述第2插通孔16的踏板支承轴30的***方向I的下游侧则越小。具体地进行说明,在第2实施方式中,各轴侧突条部33的高度(即,从踏板支承轴30的外周面的突出量)形成为随着从***方向I上游侧朝向下游侧的端部而进一步变小。并且,各轴侧突条部33的宽度方向与***方向I无关地具有一定的宽度。
此外,各轴侧突条部33的***方向I上游侧的端部的高度为预定的第1突条高度Hx,***方向I下游侧的端部的高度为表示比第1突条高度Hx小的值的第2突条高度Hy(参照图8、图9)。因此,各轴侧突条部33的端面成为以越靠***方向I下游侧则越接近轴心的方式倾斜的锥面。
(第2实施方式的踏板托架的概略构成)
接着,参照附图对构成第2实施方式的操作踏板装置1的踏板托架5的具体构成详细地进行说明。第2实施方式的踏板托架5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地,由合成树脂(例如PA66尼龙)形成,并具有向车辆后方侧延伸并且相互相对的大致平板状的第1侧板10和第2侧板15。并且,在第1侧板10形成有由踏板支承轴30插通的第1插通孔11,在第2侧板15形成有供踏板支承轴30的端部压入的第2插通孔16。
该第2插通孔16在第2侧板15中形成于与第1侧板10的第1插通孔11相对的位置,在该第2插通孔16的内周面形成有多个固定槽18(参照图7)。并且,第2插通孔16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地,形成为其内径成为与踏板支承轴30的支承轴基准外径R大致相等的插通孔基准内径Di。
如图7、图8所示,多个固定槽18在第2侧板15的第2插通孔16内周面中以从该第2插通孔16的内周面朝向径向外侧凹陷的方式形成,并沿着第2侧板15的板厚方向延伸。多个固定槽18在第2插通孔16的内周面中在周向上隔有一定的间隔地形成,并与上述踏板支承轴30的各轴侧突条部33对应地形成。因此,在将踏板支承轴30***于第2插通孔16的情况下,在各固定槽18压入踏板支承轴30的各轴侧突条部33(参照图9)。
并且,各固定槽18形成为,在与第2侧板15的板厚方向正交的截面中的固定槽18的内侧的截面积越是沿第2侧板15的板厚方向接近第1侧板10则越大(参照图8)。具体地进行说明,在第2实施方式中,相对于第2插通孔16的内周面的固定槽18的深度形成为随着向第2侧板15的板厚方向上的第1侧板10侧接近而进一步变大。并且,各固定槽18的宽度方向与第2侧板15的板厚方向无关地具有一定的宽度。
此外,相对于第2插通孔16内周面的各固定槽18的深度在固定槽18中的第1侧板10侧的端部中为预定的第1固定槽深Dx,在固定槽18中的踏板托架5的外侧的端部中为表示比第1固定槽深Dx小的值的第2固定槽深Dy(参照图7~图9)。因此,各固定槽18的底面成为以越靠第2侧板15的板厚方向上的第1侧板10侧则越从第2插通孔16的中心离开的方式倾斜的锥面。
并且,在第2实施方式中,踏板支承轴30中的各轴侧突条部33的截面积形成为比第2插通孔16中的各固定槽18的截面积稍大。因此,在使踏板支承轴30压入到第2插通孔16的情况下,各轴侧突条部33的表面与各固定槽18的内表面压接,能够使踏板支承轴30与踏板托架5牢固地结合。
(第2实施方式的对于踏板托架的操作踏板的安装作业)
接着,参照图8、图9对在第2实施方式的操作踏板装置1中使用踏板支承轴30将操作踏板20能够转动地安装于踏板托架5的作业详细地进行说明。
此外,图8是示出在第2实施方式的操作踏板装置1中、即将使用踏板支承轴30进行对于踏板托架5的操作踏板20的安装作业之前的状态的剖视图,图9是示出安装作业后的状态的剖视图。图8、图9均示出沿着踏板支承轴30的轴心的截面,在图示的关系上,省略操作踏板20地示出。并且,在图8、图9中的任一情况下,均设为在踏板托架5的第1侧板10与第2侧板15之间配置有操作踏板20的上部,并设为形成于操作踏板20的上部的支承孔位于将第1侧板10的第1插通孔11与第2侧板15的第2插通孔16连结的直线上。
在第2实施方式中,也在操作踏板20的上部位于第1侧板10与第2侧板15之间的状态下,从第1侧板10侧按照***方向I将踏板支承轴30***于第1侧板10、操作踏板20以及第2侧板15(参照图8)。在插通了第1侧板10的第1插通孔11、操作踏板20的支承孔的状态下使踏板支承轴30向***方向I移动时,踏板支承轴30的端部进入第2侧板15的第2插通孔16内。
如上所述,第2插通孔16的各固定槽18内部的截面积形成为,第2侧板15的板厚方向上的第1侧板10侧的端部最大,在踏板支承轴30的各轴侧突条部33中***方向I下游侧的端部的截面积最小(参照图8、图9)。因此,能够在使踏板支承轴30的端部压入于第2插通孔16时,使踏板支承轴30的各轴侧突条部33容易地进入第2插通孔16的各固定槽18的内部。
另外,第2插通孔16的各固定槽18形成为越靠第2侧板15的板厚方向上的第1侧板10侧则其内部的截面积越大,踏板支承轴30的各轴侧突条部33形成为越靠***方向I下游侧则其截面积越小(参照图8、图9)。因此,越是使踏板支承轴30向***方向I进一步移动,则越能够使第2插通孔16的各固定槽18的内表面与踏板支承轴30的各轴侧突条部33的表面牢固地压接,因此,能够将踏板支承轴30压入并牢固地结合于踏板托架5的第1侧板10、第2侧板15。
由此,根据第2实施方式的操作踏板装置1,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地,能够通过进行使踏板支承轴30相对于踏板托架5的第1侧板10、第2侧板15向***方向I移动的作业,从而使用踏板支承轴30将操作踏板20能够转动地轴支承于踏板托架5,能够提高将操作踏板20安装于踏板托架5时的作业性。由于踏板支承轴30的各轴侧突条部33与第2插通孔16的各固定槽18嵌合着,所以根据该操作踏板装置1,能够防止踏板支承轴30绕轴心旋转。
接着,在第2实施方式的操作踏板装置1中,对发生了操作踏板20的更换的情况进行说明。在该情况下,作业人员拆下将操作踏板20能够转动地支承于踏板托架5的踏板支承轴30。具体而言,作业人员通过用考虑了踏板支承轴30与第2插通孔16的结合的力使踏板支承轴30向与***方向I相反的方向移动,从而从踏板托架5及操作踏板20拔出踏板支承轴30。
根据该操作踏板装置1,即使在操作踏板20的更换等时,也能够仅通过使踏板支承轴30向与***方向I相反的方向移动而拔出踏板支承轴30,从而从踏板托架5拆下操作踏板20、踏板支承轴30,因此,能够提高操作踏板20的更换时的作业性。
如以上说明了的那样,第2实施方式的操作踏板装置1具有踏板托架5、操作踏板20以及合成树脂制的踏板支承轴30,并构成为将操作踏板20能够相对于踏板托架5转动地支承于踏板支承轴30,所述踏板托架5具有第1侧板10及第2侧板15。在该操作踏板装置1中,所述踏板支承轴30插通于在所述第1侧板10形成的第1插通孔11,并且压入于在所述第2侧板15形成的第2插通孔16(参照图9)。即,根据该操作踏板装置1,能够通过进行使踏板支承轴30按第1侧板10的第1插通孔11、操作踏板20、第2侧板15的第2插通孔16的顺序进行插通的作业,从而使踏板支承轴30压入于第2插通孔16,因此,能够使踏板支承轴30与踏板托架5牢固地结合(参照图8、图9)。
另外,在第2实施方式中,在踏板支承轴30的端部形成有多个轴侧突条部33(参照图6),各轴侧突条部33分别压入在第2侧板15的第2插通孔16形成的固定槽18的内部。因此,根据该操作踏板装置1,能够通过踏板支承轴30的各轴侧突条部33与第2插通孔16的各固定槽18的协作,从而增大相互压接的部分,所以能够将踏板支承轴30更牢固地安装于踏板托架5。另外,根据该操作踏板装置1,即使在为了操作踏板20等的更换而将踏板支承轴30从踏板托架5拆下的情况下,也仅进行拔出踏板支承轴30的作业即可,所以也能够提高该情况下的作业性。
如图8、图9所示,第2实施方式中的各轴侧突条部33形成为,关于在与踏板支承轴30的轴向正交的截面中的轴侧突条部33的截面积,踏板支承轴30的***方向I的下游侧的端部最小。因此,根据该操作踏板装置1,能够在将踏板支承轴30的端部压入于第2插通孔16时,使轴侧突条部33容易地进入固定槽18的内部,能够提高对于踏板托架5的踏板支承轴30的安装作业性。另外,根据该操作踏板装置1,形成为,所述轴侧突条部33的截面积越靠对于所述第2插通孔16的踏板支承轴30***方向I的下游侧则越小,所以越是将踏板支承轴30向第2插通孔16***,则越能够使轴侧突条部33与固定槽18的内表面的压接牢固,能够容易地实现所期望的压入程度。
第2实施方式的固定槽18形成为,关于在与所述第2侧板15的板厚方向正交的截面中的所述突条部17的内部的截面积,所述第2侧板15的板厚方向上的所述第1侧板10的端部最大(参照图8、图9)。因此,能够在将踏板支承轴30的端部压入于第2插通孔16时,使踏板支承轴30的轴侧突条部33容易地进入第2插通孔16的固定槽18内,能够提高对于踏板托架5的踏板支承轴30的安装作业性。另外,根据该操作踏板装置1,形成为,在与所述板厚方向正交的截面中的所述固定槽18的内部的截面积越是沿所述第2侧板15的板厚方向接近所述第1侧板10则越大,所以越是将踏板支承轴30向第2插通孔16***,则越能够使固定槽18的内表面与轴侧突条部33的压接牢固,能够容易地实现所期望的压入程度。
(第3实施方式)
接着,参照附图对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第2实施方式不同的实施方式(第3实施方式)的操作踏板装置1的概略构成详细地进行说明。此外,第3实施方式的操作踏板装置1除了第1插通孔11的构成、踏板支承轴30的构成之外,具有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第2实施方式的操作踏板装置1同样的构成。因此,在以下的说明中,省略关于与第1实施方式、第2实施方式同样的构成的说明,对不同的构成详细地进行说明。
(第3实施方式的操作踏板装置的概略构成)
第3实施方式的操作踏板装置1与第1实施方式、第2实施方式同样地,固定设置于前围板等车体部件,并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地,具有踏板托架5、操作踏板20以及踏板支承轴30。在该操作踏板装置1中,操作踏板20也在踏板托架5的第1侧板10与第2侧板15之间由踏板支承轴30支承为能够转动。
(第3实施方式的踏板支承轴的概略构成)
接着,参照附图对用于第3实施方式的操作踏板装置1的踏板支承轴30的具体构成详细地进行说明。第3实施方式的踏板支承轴30与第1实施方式、第2实施方式同样地,由合成树脂(例如PA66尼龙)形成,并如图10所示那样,具有凸缘部31和多个轴侧突条部33。该踏板支承轴30的轴部分呈以预定的支承轴基准外径R为直径形成的大致圆柱形状。并且,凸缘部31在踏板支承轴30的***方向I上游侧的端部中以从踏板支承轴30的轴部分朝向径向外侧突出的方式形成。
在第3实施方式中,多个轴侧突条部33也在踏板支承轴30的***方向I下游侧的端部中以从踏板支承轴30的外周面朝向径向外侧突出的方式形成。多个轴侧突条部33在踏板支承轴30的外周面中在周向上隔有一定的间隔地形成,并形成为沿着踏板支承轴30的轴向延伸(参照图10)。
在此,第3实施方式的轴侧突条部33构成为具有:第1突条部34,所述第1突条部34构成该轴侧突条部33中的***方向I上游侧部分;以及第2突条部35,所述第2突条部35构成该轴侧突条部33中的***方向下游侧部分。各轴侧突条部33中的第1突条部34形成为,在与踏板支承轴30的轴向正交的截面中的所述轴侧突条部33的截面积越靠对于所述第2插通孔16的踏板支承轴30的***方向I的下游侧则越大。具体地进行说明,在第3实施方式中,各第1突条部34的高度(即,从踏板支承轴30的外周面的突出量)形成为随着从***方向I上游侧朝向下游侧的端部而进一步变大。并且,各第1突条部34的宽度方向与***方向I无关地具有一定的宽度。
此外,各第1突条部34的***方向I上游侧的端部的高度为预定的第1突条高度Hx,第1突条部34中的***方向I下游侧的端部的高度为表示比第1突条高度Hx大的值的第2突条高度Hy(参照图10、图12、图13)。因此,各轴侧突条部33中的第1突条部34的端面成为以越靠***方向I下游侧则越从轴心离开的方式倾斜的锥面。
并且,各轴侧突条部33中的第2突条部35在第1突条部34的***方向I下游侧与第1突条部34连续地形成。该第2突条部35形成为,在与踏板支承轴30的轴向正交的截面中的所述第2突条部35的截面积越靠对于所述第2插通孔16的踏板支承轴30的***方向I的下游侧则越小。具体地进行说明,各第2突条部35的高度(即,从踏板支承轴30的外周面的突出量)形成为随着从***方向I上游侧朝向下游侧的端部而进一步变小。并且,各第2突条部35的宽度方向与第1突条部34同样地,与***方向I无关地具有一定的宽度。
此外,各第2突条部35的***方向I上游侧的端部的高度由于与第1突条部34的下游侧的端部相等,所以为第2突条高度Hy,各第2突条部35的***方向I下游侧的端部的高度为表示比第2突条高度Hy小的值的第3突条高度Hz(参照图12、图13)。因此,各第2突条部35的端面成为以越靠***方向I下游侧则越接近轴心的方式倾斜的锥面。
(第3实施方式的踏板托架的概略构成)
接着,参照附图对构成第3实施方式的操作踏板装置1的踏板托架5的具体构成详细地进行说明。第3实施方式的踏板托架5与第1实施方式、第2实施方式同样地,由合成树脂(例如PA66尼龙)形成,并具有向车辆后方侧延伸并且相互相对的大致平板状的第1侧板10和第2侧板15。并且,在第1侧板10形成有由踏板支承轴30插通的第1插通孔11,在第2侧板15形成有供踏板支承轴30的端部压入的第2插通孔16。
在第3实施方式中,第2插通孔16也在第2侧板15中形成于与第1侧板10的第1插通孔11相对的位置,在该第2插通孔16的内周面形成有多个固定槽18(参照图11)。并且,第2插通孔16与第1实施方式、第2实施方式同样地,形成为其内径成为与踏板支承轴30的支承轴基准外径R大致相等的插通孔基准内径Di。
如图11、图12所示,多个固定槽18在第2侧板15的第2插通孔16内周面中以从该第2插通孔16的内周面朝向径向外侧凹陷的方式形成,并沿着第2侧板15的板厚方向延伸。多个固定槽18在第2插通孔16的内周面中在周向上隔有一定的间隔地形成,并与上述踏板支承轴30的各轴侧突条部33对应地形成。因此,在将踏板支承轴30***于第2插通孔16的情况下,在各固定槽18压入踏板支承轴30的各轴侧突条部33(参照图13)。
并且,各固定槽18形成为,在与第2侧板15的板厚方向正交的截面中的固定槽18的内侧的截面积越是沿第2侧板15的板厚方向接近第1侧板10则越小(参照图11、图12)。具体地进行说明,在第3实施方式中,相对于第2插通孔16的内周面的固定槽18的深度形成为随着向第2侧板15的板厚方向上的第1侧板10侧接近而进一步变小。并且,各固定槽18的宽度方向与第2侧板15的板厚方向无关地具有一定的宽度。
此外,相对于第2插通孔16内周面的各固定槽18的深度在固定槽18中的第1侧板10侧的端部中为预定的第1固定槽深Dx,在固定槽18中的踏板托架5的外侧的端部中为表示比第1固定槽深Dx大的值的第2固定槽深Dy(参照图11~图13)。因此,各固定槽18的底面成为以越靠第2侧板15的板厚方向上的第1侧板10侧则越接近第2插通孔16的中心的方式倾斜的锥面。
并且,在第3实施方式中,踏板支承轴30中的各轴侧突条部33的截面积形成为比第2插通孔16中的各固定槽18的截面积稍大。因此,在使踏板支承轴30压入到第2插通孔16的情况下,各轴侧突条部33的表面与各固定槽18的内表面压接,能够使踏板支承轴30与踏板托架5牢固地结合。
(第3实施方式的对于踏板托架的操作踏板的安装作业)
接着,参照图12、图13对在第3实施方式的操作踏板装置1中、使用踏板支承轴30将操作踏板20能够转动地安装于踏板托架5的作业详细地进行说明。
此外,图12是示出在第3实施方式的操作踏板装置1中、即将使用踏板支承轴30进行对于踏板托架5的操作踏板20的安装作业之前的状态的剖视图,图13是示出安装作业后的状态的剖视图。图12、图13均示出沿着踏板支承轴30的轴心的截面,在图示的关系上,省略操作踏板20地示出。并且,在图12、图13中的任一情况下,均设为在踏板托架5的第1侧板10与第2侧板15之间配置有操作踏板20的上部,并设为操作踏板20上部的支承孔位于将第1侧板10的第1插通孔11与第2侧板15的第2插通孔16连结的直线上。
在第3实施方式中,在操作踏板20的上部位于第1侧板10与第2侧板15之间的状态下,从第1侧板10侧按照***方向I将踏板支承轴30***于第1侧板10、操作踏板20以及第2侧板15(参照图12)。在插通了第1侧板10的第1插通孔11、操作踏板20的支承孔的状态下使踏板支承轴30向***方向I移动时,踏板支承轴30的端部进入第2侧板15的第2插通孔16内。
如上所述,在踏板支承轴30的各轴侧突条部33中,在***方向I的下游侧形成有第2突条部35,在该第2突条部35中,形成为***方向I下游侧端部的截面积最小(参照图11、图12)。因此,能够在使踏板支承轴30的端部压入于第2插通孔16时,使踏板支承轴30的各第2突条部35容易地进入第2插通孔16的各固定槽18的内部,因此,容易进行轴侧突条部33向各固定槽18的内部的压入。
由此,根据第3实施方式的操作踏板装置1,与第1实施方式、第2实施方式同样地,能够通过进行使踏板支承轴30相对于踏板托架5的第1侧板10、第2侧板15向***方向I移动的作业,从而使用踏板支承轴30将操作踏板20能够转动地轴支承于踏板托架5,能够提高将操作踏板20安装于踏板托架5时的作业性。由于踏板支承轴30的各轴侧突条部33与第2插通孔16的各固定槽18嵌合着,所以根据该操作踏板装置1,能够防止踏板支承轴30绕轴心旋转。
接着,在第3实施方式的操作踏板装置1中,对发生了操作踏板20的更换的情况进行说明。在该情况下,作业人员拆下将操作踏板20能够转动地支承于踏板托架5的踏板支承轴30。具体而言,作业人员通过用考虑了踏板支承轴30与第2插通孔16的结合的力使踏板支承轴30向与***方向I相反的方向移动,从而从踏板托架5及操作踏板20拔出踏板支承轴30。
根据该操作踏板装置1,即使在操作踏板20的更换等时,也能够仅通过使踏板支承轴30向与***方向I相反的方向移动而拔出踏板支承轴30,从而从踏板托架5拆下操作踏板20、踏板支承轴30,因此,能够提高操作踏板20的更换时的作业性。
在此,在第3实施方式中,第2插通孔16的各固定槽18形成为越靠第2侧板15的板厚方向上的第1侧板10侧则其内部的截面积越小,在踏板支承轴30的各轴侧突条部33中,第1突条部34形成为越靠***方向I下游侧则其截面积越大(参照图12、图13)。因此,越使踏板支承轴30向与***方向I相反的方向(即,从第1插通孔11、第2插通孔16拔出的方向)移动,则越使第2插通孔16的各固定槽18的底面与踏板支承轴30的各轴侧突条部33中的第1突条部34的端面牢固地压接。此时,由于固定槽18的底面与第1突条部34的端面的接触产生的力抵抗作业人员的拔出动作,而具有***方向I的成分。
即,根据第3实施方式的操作踏板装置1,即使在向将踏板支承轴30从第2插通孔16拔出的方向的载荷偶然地作用于踏板支承轴30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第1突条部34的端面与固定槽18的内表面的协作,从而使与拔出方向反向的载荷作用于踏板支承轴30,能够抑制踏板支承轴30从踏板托架5及操作踏板20偶然地拔出。
并且,在为了操作踏板20等的更换而将踏板支承轴30从踏板托架5拆下的情况下,仅使考虑了由第1突条部34与固定槽18的内表面的协作产生的载荷的更大的力作用于踏板支承轴30而进行拔出踏板支承轴30的作业即可,所以也能够提高该情况下的作业性。
如以上说明了的那样,第3实施方式的操作踏板装置1与第1实施方式、第2实施方式同样地,具有踏板托架5、操作踏板20以及合成树脂制的踏板支承轴30,并构成为将操作踏板20能够相对于踏板托架5转动地支承于踏板支承轴30,所述踏板托架5具有第1侧板10及第2侧板15。在该操作踏板装置1中,所述踏板支承轴30插通于在所述第1侧板10形成的第1插通孔11,并且压入于在所述第2侧板15形成的第2插通孔16(参照图13)。即,根据该操作踏板装置1,能够通过进行使踏板支承轴30按第1侧板10的第1插通孔11、操作踏板20、第2侧板15的第2插通孔16的顺序进行插通的作业,从而使踏板支承轴30压入于第2插通孔16,因此,能够使踏板支承轴30与踏板托架5牢固地结合(参照图12、图13)。
另外,在第3实施方式中,在踏板支承轴30的端部形成有多个轴侧突条部33(参照图10),各轴侧突条部33分别压入在第2侧板15的第2插通孔16形成的固定槽18的内部。因此,根据该操作踏板装置1,能够通过踏板支承轴30的各轴侧突条部33与第2插通孔16的各固定槽18的协作,从而增大相互压接的部分,所以能够将踏板支承轴30更牢固地安装于踏板托架5。另外,根据该操作踏板装置1,即使在为了操作踏板20等的更换而将踏板支承轴30从踏板托架5拆下的情况下,也仅进行拔出踏板支承轴30的作业即可,所以也能够提高该情况下的作业性。
如图10、图12、图13所示,第3实施方式中的各轴侧突条部33具有第1突条部34和第2突条部35,第2突条部35位于轴侧突条部33中的、比第1突条部34靠***方向I下游侧的位置。并且,该第2突条部35形成为,关于在与踏板支承轴30的轴向正交的截面中的第2突条部35的截面积,踏板支承轴30的***方向I的下游侧的端部最小。因此,根据该操作踏板装置1,能够在将踏板支承轴30的端部压入于第2插通孔16时,使第2突条部35容易地进入固定槽18的内部。结果,根据该操作踏板装置1,能够容易地实现轴侧突条部33向固定槽18的压入,因此,能够提高对于踏板托架5的踏板支承轴30的安装作业性。
另外,在第3实施方式中,各轴侧突条部33的第1突条部34形成为,第1突条部34的截面积越靠踏板支承轴30的***方向I的下游侧则越大,第2插通孔16的各固定槽18形成为,所述固定槽18的内侧的截面积越是沿所述第2侧板15的板厚方向接近所述第1侧板则越小(参照图12、图13)。
由此,根据该操作踏板装置1,即使在对踏板支承轴30偶然地作用了向从第2插通孔16拔出的方向的载荷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第1突条部34的端面与固定槽18的内表面的协作,从而使与拔出方向反向的载荷作用于踏板支承轴30,能够抑制踏板支承轴30从踏板托架5及操作踏板20偶然地拔出。
并且,在为了操作踏板20等的更换而将踏板支承轴30从踏板托架5拆下的情况下,仅使考虑了由第1突条部34与固定槽18的内表面的协作产生的载荷的更大的力作用于踏板支承轴30而进行拔出踏板支承轴30的作业即可,所以也能够提高该情况下的作业性。
以上,基于实施方式说明了本发明,但本发明并不由上述实施方式进行任何限定,能够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宗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的改良变更。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操作踏板装置1用于车辆的离合器操作,但并不限定于该形态。本发明例如也能够适用于在车辆的加速器操作中使用的操作踏板装置,也能够适用于在车辆的制动器操作中使用的操作踏板装置。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与突条部17和/或轴侧突条部33有关的截面积的变化,通过将突条部17及轴侧突条部33的宽度设为一定并使突条部17的突出量和/或轴侧突条部33的突条高度变化来实现,但不限定于该形态。例如,也可以通过使突条部17的突出量和/或轴侧突条部33的突条高度为一定并使突条部17和/或轴侧突条部33的宽度变化来实现。同样地,也可以在使突条部17的突出量和/或轴侧突条部33的突条高度变化的同时使突条部17和/或轴侧突条部33的宽度变化,从而实现与突条部17和/或轴侧突条部33有关的截面积的变化。
同样地,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与固定槽18的内部和/或轴侧槽32的内部有关的截面积的变化,通过使固定槽18及轴侧槽32的宽度为一定并使固定槽18及轴侧槽32的深度变化来实现,但不限定于该形态。例如,也可以通过使固定槽18和/或轴侧槽32的深度为一定并使固定槽18和/或轴侧槽32的宽度变化来实现。同样地,也可以在使固定槽18和/或轴侧槽32的深度变化的同时使固定槽18和/或轴侧槽32的宽度变化,从而实现与固定槽18和/或轴侧槽32有关的截面积的变化。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构成操作踏板装置1的踏板托架5、操作踏板20以及踏板支承轴30中的任一方均由合成树脂形成,但不限定于该形态。关于本发明的车辆用操作踏板装置,支承轴(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为踏板支承轴30)由合成树脂形成即可,关于踏板托架和/或操作踏板20,也可以由其他材料(例如金属材料)形成。另外,关于形成踏板托架5、操作踏板20以及踏板支承轴30的合成树脂,也不需要全部为同一种类,能够根据各部件的用途等适当变更。
附图标记说明
1:操作踏板装置;
5:踏板托架;
10:第1侧板;
11:第1插通孔;
15:第2侧板;
16:第2插通孔;
17:突条部;
20:操作踏板;
30:踏板支承轴;
32:轴侧槽;
I:***方向。

Claims (7)

1.一种车辆用操作踏板装置,具有:
踏板托架,所述踏板托架具有第1侧板和第2侧板,所述第2侧板在车宽方向上与所述第1侧板隔有预定的间隔地配设;
操作踏板,所述操作踏板在所述第1侧板与所述第2侧板之间能够相对于所述踏板托架转动地配设;以及
合成树脂制的支承轴,所述支承轴跨及所述第1侧板及所述第2侧板地配设,并将所述操作踏板支承为能够转动,
所述车辆用操作踏板装置的特征在于,
所述支承轴插通于在所述第1侧板形成的第1插通孔,并且压入于在所述第2侧板形成的第2插通孔,在压入于所述第2插通孔的该支承轴的端部,具有从该支承轴的外周面凹陷并沿着该支承轴的轴向延伸的多个轴侧槽部,
所述第2插通孔具有多个突条部,所述多个突条部朝向所述第2插通孔的内侧突出,并在所述第2侧板的板厚方向上延伸,并且分别压入于所述支承轴的轴侧槽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操作踏板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轴侧槽部形成为,在与所述轴向正交的截面中的所述轴侧槽部的内侧的截面积越靠对于所述第2插通孔的所述支承轴的***方向的下游侧则越大。
3.根据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用操作踏板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突条部形成为,在与所述板厚方向正交的截面中的所述突条部的截面积越是沿所述第2侧板的板厚方向接近所述第1侧板则越小。
4.一种车辆用操作踏板装置,具备:
踏板托架,所述踏板托架具有第1侧板和第2侧板,所述第2侧板在车宽方向上与所述第1侧板隔有预定的间隔地配设;
操作踏板,所述操作踏板在所述第1侧板与所述第2侧板之间能够相对于所述踏板托架转动地配设;以及
合成树脂制的支承轴,所述支承轴跨及所述第1侧板及所述第2侧板地配设,并将所述操作踏板支承为能够转动,
所述车辆用操作踏板装置的特征在于,
所述支承轴插通于在所述第1侧板形成的第1插通孔,并且压入于在所述第2侧板形成的第2插通孔,在压入于所述第2插通孔的该支承轴的端部,具有从该支承轴的外周面突出并沿着该支承轴的轴向延伸的多个轴侧突条部,
所述第2插通孔具有多个固定槽,所述多个固定槽朝向所述第2插通孔的外侧凹陷,并在所述第2侧板的板厚方向上延伸,并且分别供所述支承轴的轴侧突条部压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用操作踏板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轴侧突条部形成为,在与所述轴向正交的截面中的所述轴侧突条部的截面积越靠对于所述第2插通孔的所述支承轴的***方向的下游侧则越小。
6.根据权利要求4或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辆用操作踏板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槽形成为,在与所述板厚方向正交的截面中的所述固定槽的内侧的截面积越是沿所述第2侧板的板厚方向接近所述第1侧板则越大。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用操作踏板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轴侧突条部具有:
第1突条部,所述第1突条部形成为在与所述轴向正交的截面中的所述轴侧突条部的截面积越靠所述支承轴的***方向的下游侧则越大;以及
第2突条部,所述第2突条部相对于所述第1突条部位于所述***方向下游侧,并且形成为在与所述轴向正交的截面中的所述轴侧突条部的截面积越靠所述支承轴的***方向的下游侧则越小,
所述固定槽形成为,在与所述板厚方向正交的截面中的所述固定槽的内侧的截面积越是沿所述第2侧板的板厚方向接近所述第1侧板则越小。
CN201680083198.1A 2016-03-15 2016-09-22 车辆用操作踏板装置 Withdrawn CN108713180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050486A JP2017167696A (ja) 2016-03-15 2016-03-15 車両用操作ペダル装置
JP2016-050486 2016-03-15
PCT/JP2016/077918 WO2017158888A1 (ja) 2016-03-15 2016-09-22 車両用操作ペダル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713180A true CN108713180A (zh) 2018-10-26

Family

ID=5985218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80083198.1A Withdrawn CN108713180A (zh) 2016-03-15 2016-09-22 车辆用操作踏板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EP (1) EP3432114A1 (zh)
JP (1) JP2017167696A (zh)
CN (1) CN108713180A (zh)
WO (1) WO2017158888A1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860005U (ja) * 1981-10-20 1983-04-22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汎用性クリツプ
JPS60129412A (ja) * 1983-12-14 1985-07-10 斉藤 光司 圧入ピン
JPH0649733U (ja) * 1992-12-18 1994-07-08 株式会社エフテック 自動車用ペダルの取付け構造
JPH08121120A (ja) * 1994-08-31 1996-05-14 Nippon Piston Ring Co Ltd シャフトを嵌合部材に圧入してなる機械要素
JP2011034428A (ja) * 2009-08-04 2011-02-17 Auto Technica:Kk 操作ペダルの支持構造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860005U (ja) * 1981-10-20 1983-04-22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汎用性クリツプ
JPS60129412A (ja) * 1983-12-14 1985-07-10 斉藤 光司 圧入ピン
JPH0649733U (ja) * 1992-12-18 1994-07-08 株式会社エフテック 自動車用ペダルの取付け構造
JPH08121120A (ja) * 1994-08-31 1996-05-14 Nippon Piston Ring Co Ltd シャフトを嵌合部材に圧入してなる機械要素
JP2011034428A (ja) * 2009-08-04 2011-02-17 Auto Technica:Kk 操作ペダルの支持構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432114A1 (en) 2019-01-23
WO2017158888A1 (ja) 2017-09-21
JP2017167696A (ja) 2017-09-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DE102015211877B4 (de) Pedalsimulator
DE102015105279A1 (de) System einer elastisch mittelnden Baugruppe von Komponenten
DE102014118197A1 (de) Ausricht- und Haltesystem zur Bereitstellung einer präzisen Ausrichtung und Halterung von Komponenten
DE102015101926A1 (de) Elastisch gemittelte Ausrichtsysteme und -verfahren
DE102015102269A1 (de) Bremspedal mit veränderlicher Übersetzung
DE102014111256A1 (de) Systeme für elastisch gemittelte ausrichtung und verfahren dafür
DE102015102035A1 (de) Elastisch gemittelte Ausrichtsysteme und -verfahren
DE102010004005A1 (de) Feststellbremsen-Betätigungssystem mit mehreren Verbindungsgliedern
WO2016113426A1 (de) Doppelt napfförmiger kolben für eine scheibenbremse
DE102019212896A1 (de) Kraftfahrzeugscheibenbremsbelag mit Reibbelagrückstellfederbaugruppe
CN108713180A (zh) 车辆用操作踏板装置
DE102013002205B4 (de) Rückschlagventil für Bremssystem
WO2018041576A1 (de) Magnetventilvorrichtung für ein bremssystem für ein fahrzeug, bremssystem für ein fahrzeug und verfahren zum montieren einer magnetventilvorrichtung für ein bremssystem für ein fahrzeug
WO2017174282A1 (de) Haltegriffanordnung, fahrzeug
DE102012111204A1 (de) Rotorsystem für ein Fahrrad
DE212006000097U1 (de) Transportmittel
DE112015004887T5 (de) Fahrzeugkarosserie-Verstärkungsvorrichtung
DE102015110303A1 (de) Elastisch gemittelte ausrichtsysteme und -verfahren
DE102015200392A1 (de) Federeinheit für eine Reibkupplung
DE20303303U1 (de) Gassackmodul
DE102011009118B4 (de) Skibindung für Skischuhe unterschiedlicher Art
DE102014225539A1 (de) Bremssystem für ein Fahrzeug
DE102014014908A1 (de) Vorrichtung zum zumindest teilweisen Lösen einer Befestigung zumindest eines Pedals in einem Fahrzeug bei einer Kollision
DE102015101001B4 (de) Bauteilverbund eines Trägerelements mit einem Strukturelement eines Kraftwagenrohbaus
DE102013011656A1 (de) Bremsbelaghalterung einer Scheibenbremse für ein Nutzfahrzeug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W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WW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8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