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713124A - 加热烹调器 - Google Patents

加热烹调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713124A
CN108713124A CN201780014264.4A CN201780014264A CN108713124A CN 108713124 A CN108713124 A CN 108713124A CN 201780014264 A CN201780014264 A CN 201780014264A CN 108713124 A CN108713124 A CN 10871312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er
heating device
heating
plane
box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80014264.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713124B (zh
Inventor
辻本真佐治
早川雄二
山崎孝彦
宿波爱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871312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71312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71312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71312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CDOMESTIC STOVES OR RANGES ; DETAILS OF DOMESTIC STOVES OR RANGE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4C7/00Stoves or ranges heated by electric energy
    • F24C7/08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 F24C7/087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of electric circuits regulating heat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1/00Details of electric heating devices
    • H05B1/02Automatic switching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to apparatus ; Control of heating devices
    • H05B1/0227Applications
    • H05B1/0252Domestic applications
    • H05B1/0258For cooking
    • H05B1/0261For cooking of food
    • H05B1/0263Ove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CDOMESTIC STOVES OR RANGES ; DETAILS OF DOMESTIC STOVES OR RANGE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4C7/00Stoves or ranges heated by electric energy
    • F24C7/06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electric heating elements
    • F24C7/067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electric heating elements on rang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F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Electric Stoves And Ranges (AREA)
  • Baking, Grill, Roasting (AREA)
  • Electric Oven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的加热烹调器具备:加热箱,其对被烹调物进行加热;平面加热器,其被设置在加热箱的顶面壁上,通过内侧加热器和外侧加热器成为一个热源,所述内侧加热器被配设在顶面壁的中央部分的正上方,所述外侧加热器围绕内侧加热器;和控制部,其对平面加热器中的内侧加热器和外侧加热器分别进行控制。该加热烹调器具有如下结构:内侧加热器与外侧加热器的最大加热器输出的总和超过加热烹调器的额定功率。控制部构成为,能够对向内侧加热器和外侧加热器中的至少一方输入的功率进行无级可变控制,以免内侧加热器与外侧加热器的加热器输出的总和超过加热烹调器的额定功率。

Description

加热烹调器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对加热箱内的作为被烹调物的食品进行加热烹调的加热烹调器,特别是涉及利用设置在加热箱的顶面壁上的平面加热器对被烹调物进行加热的加热烹调器。
背景技术
作为加热烹调器的加热烹调构件,可采用:放射热线以对食品直接进行加热的红外线加热器单元;照射微波以对食品进行加热的微波加热单元;利用水蒸气对食品进行加热的蒸汽加热单元;和使热风在加热箱的内部循环以对食品进行加热的热风循环单元等。
此外,作为加热烹调器的加热烹调构件,有如下的结构:在长方体形状的加热箱的顶面壁上设置平面加热器以对顶面壁进行加热,利用该顶面壁对加热箱内部间接地进行加热(参照专利文献1和2)。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3-103206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0-54124号公报
发明内容
如上所述,在加热烹调器中,为了对加热箱内部的作为被烹调物的食品进行与菜肴相应的最适合的加热烹调,构成为,可选择适当的加热烹调构件。在采用加热烹调器进行加热烹调的情况下,加热箱内部在短时间内到达设定的烹调温度(设定温度),该设定温度在规定的时间内保持恒定,这在制作美味的菜肴方面是重要的,此外,在缩短烹调时间上也是重要的方面。
在加热烹调器中,在作为加热烹调构件而采用设置在顶面壁上的平面加热器的结构中,对顶面壁进行加热,利用从被加热的顶面壁放射的热将加热箱内部加热成设定温度。因此,需要使来自平面加热器的热高效率地传递到加热箱内部。但是,由于顶面壁反复进行由平面加热器的热导致的膨胀和收缩,因此,很难使顶面壁面与平面加热器始终维持紧密接触状态。由此,存在这样的问题:在顶面壁面与平面加热器之间产生间隙(空气层),从平面加热器向顶面壁的传热效率变差。
此外,平面加热器的热源(加热器线)被电绝缘部件覆盖。来自平面加热器的热源的热隔着电绝缘部件而传到顶面壁以对顶面壁进行加热,利用被加热的顶面壁的热使加热箱的箱内温度上升到设定温度。此外,在以往的加热烹调器中,利用温度检测构件检测箱内温度,根据该检测出的箱内温度进行对平面加热器的接通/断开控制,使得加热箱内部成为设定温度。若在这样的以往的加热烹调器中利用平面加热器将加热箱加热到使箱内温度到达设定温度的情况下,箱内温度到达设定温度时的平面加热器成为高于设定温度的温度,有时有可能超过平面加热器的耐热温度。因此,在以往的加热烹调器中,是如下的结构:考虑安全性和可靠性而在远早于箱内温度到达设定温度时使平面加热器暂且成为断开状态,之后反复进行平面加热器的接通/断开动作,从而使箱内温度逐渐接近设定温度。这样,在以往的加热烹调器中,由于是根据检测出的箱内温度控制平面加热器以到达设定温度的结构,因此,很难高精度地达成设定温度,此外,到达设定温度需要时间。
此外,在以往的加热烹调器中,是为了将箱内温度维持在设定温度而反复对平面加热器简单地进行开/关的接通/断开动作的控制,因此,箱内温度上下波动,很难维持在恒定温度。
并且,在例如一般家庭中使用的加热烹调器中,规定了额定功率,存在输入功率受到限制的课题。因此,作为设置于加热烹调器的热源,必须在额定功率内进行设计。特别是在采用平面加热器作为加热烹调构件的情况下,很难考虑其它加热烹调构件而以所希望的功率急剧上升以对加热箱内部进行加热烹调。
本公开的课题在于,构筑能够在额定功率内至少采用平面加热器作为加热烹调构件来高效率地进行加热烹调的加热烹调器,本公开的目的在于,提供加热箱的箱内温度较快上升到设定温度、并且能够将箱内温度维持在设定温度的加热烹调器。
本公开的一个形态的加热烹调器具备:加热箱,其对被烹调物进行加热;平面加热器,其被设置在加热箱的顶面壁上,通过内侧加热器和外侧加热器成为一个热源,所述内侧加热器被配设在顶面壁的中央部分的正上方,所述外侧加热器围绕内侧加热器;和控制部,其对平面加热器中的内侧加热器和外侧加热器分别进行控制。该加热烹调器具有如下结构:内侧加热器与外侧加热器的最大加热器输出的总和超过该加热烹调器的额定功率。控制部构成为,能够对向内侧加热器和外侧加热器中的至少一方输入的功率进行无级可变控制,以免内侧加热器与外侧加热器的加热器输出的总和超过该加热烹调器的额定功率。
根据本公开,能够构筑具有如下结构的加热烹调器:能够在额定功率内至少采用平面加热器作为加热烹调构件来高效率地进行加热烹调。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加热烹调器的外观的立体图。
图2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加热烹调器的门打开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3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加热烹调器的将外罩卸下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4是利用截面示出本实施方式的加热烹调器的上侧的主视图。
图5是本实施方式的加热烹调器的平面加热器单元的分解立体图。
图6A是本实施方式的加热烹调器的平面加热器单元的加热箱上板的俯视图。
图6B是基于图6A的6B-6B线的端面图。
图6C是基于图6A的6C-6C线的端面图。
图7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加热烹调器的平面加热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8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加热烹调器的加热器的俯视图。
图9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加热烹调器的平面加热器的俯视图。
图10是本实施方式的加热烹调器的平面加热器的背视图。
图11是示出在本实施方式的加热烹调器中在加热箱上板上安装有平面加热器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2A是本实施方式的加热烹调器的压板的俯视图。
图12B是基于图12A的12B-12B线的端面图。
图12C是基于图12A的12C-12C线的端面图。
图13是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加热烹调器的压板相对于加热箱上板的安装方法的剖视图。
图14是示出在本实施方式的加热烹调器中加热箱上板成为高温时的压板相对于加热箱上板的安装状态的剖视图。
图15是将本实施方式的加热烹调器的安装有加热器温度检测部的状态放大示出的剖视图。
图16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加热烹调器的平面加热器单元的立体图。
图17A是本实施方式的加热烹调器的平面加热器单元的俯视图。
图17B是基于图17A的17B-17B线的剖视图。
图17C是基于图17A的17C-17C线的剖视图。
图18是本实施方式的加热烹调器的控制加热烹调构件的电路图。
图19是示出在本实施方式的加热烹调器中使用的发热盘的立体图。
图20是图19所示的发热盘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公开的第一形态的加热烹调器具备:加热箱,其对被烹调物进行加热;平面加热器,其被设置在加热箱的顶面壁上,通过内侧加热器和外侧加热器成为一个热源,所述内侧加热器被配设在顶面壁的中央部分的正上方,所述外侧加热器围绕内侧加热器;和控制部,其对平面加热器中的内侧加热器和外侧加热器分别进行控制。该加热烹调器具有如下结构:内侧加热器与外侧加热器的最大加热器输出的总和超过该加热烹调器的额定功率。控制部构成为,能够对向内侧加热器和外侧加热器中的至少一方输入的功率进行无级可变控制,以免内侧加热器与外侧加热器的加热器输出的总和超过该加热烹调器的额定功率。
这样构成的第一形态的加热烹调器为如下的结构:能够提供一种加热烹调器,其能够在额定功率内至少采用平面加热器作为加热烹调构件来高效率地进行加热烹调,加热箱的箱内温度(上板温度)快速上升到设定温度,并且能够将箱内温度(上板温度)维持在设定温度。
本公开的第二形态的加热烹调器也可以具备加热器温度检测器,所述加热器温度检测器对被第一形态的平面加热器直接加热的区域的温度进行检测。控制部也可以构成为,根据加热器温度检测器检测出的加热器温度信息控制平面加热器,使加热箱的箱内温度或顶面壁的温度为设定温度。
本公开的第三形态的加热烹调器也可以构成为,第一形态的内侧加热器的加热器输出大于外侧加热器的加热器输出。
本公开的第四形态的加热烹调器也可以这样:第一形态的加热箱的顶面壁具有加热箱侧为凹面的三维曲面,平面加热器的整个面被固定成与顶面壁紧密接触。
本公开的第五形态的加热烹调器也可以是如下的结构:第四形态中的加热箱的顶面壁面具有的三维曲面俯视是长方形,长边方向上的曲率与短边方向上的曲率不同。
本公开的第六形态的加热烹调器也可以这样:第一形态中的加热箱的顶面壁具有吸收由平面加热器的热导致的膨胀/收缩的变形力的多个区域。
本公开的第七形态的加热烹调器也可以这样:第一形态中的加热箱的顶面壁具有吸收由平面加热器的热导致的膨胀/收缩的变形力的多个区域,多个区域分别具有相同形状。
本公开的第八形态的加热烹调器也可以这样:第一形态中的加热箱的顶面壁具有吸收由平面加热器的热导致的膨胀/收缩的变形力的多个多边形形状的区域。
本公开的第九形态的加热烹调器也可以这样:第一形态中的加热箱的顶面壁具有吸收由平面加热器的热导致的膨胀/收缩的变形力的多个蜂巢形状的区域。
本公开的第十形态的加热烹调器也可以是如下的结构:第一形态中的平面加热器被具有三维曲面的压板隔着隔热部件进行保持,所述压板具有可动范围地被安装于顶面壁。
本公开的第十一形态的加热烹调器也可以这样:第十形态的压板构成为,在与内侧加热器和外侧加热器对置的各个区域形成有向内侧加热器和外侧加热器的方向突出的按压部,利用该按压部隔着隔热部件按压内侧加热器和外侧加热器。
本公开的第十二形态的加热烹调器也可以构成为,第一形态的加热箱的顶面壁的至少平面加热器侧的面具有黑色硅酮膜。
本公开的第十三形态的加热烹调器也可以构成为,第一形态的加热箱的至少顶面壁的加热箱侧的面具有自清洁膜。
下面,作为本公开的加热烹调器的实施方式,参照附图对至少采用平面加热器作为加热烹调构件的加热烹调器进行说明。另外,本公开的加热烹调器不限定于下面的实施方式中记载的加热烹调器的结构,包括等同于在下面的实施方式中说明的技术思想的加热烹调器的结构。下面说明的实施方式示出了本公开的一个示例,实施方式中示出的结构、功能和动作等是示例,并非限定本公开。关于下面的实施方式的构成要素中、表示最上位概念的独立权利要求中未记载的构成要素,说明是任意的构成要素。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公开的本实施方式的加热烹调器进行说明。图1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加热烹调器的外观的立体图。图2是示出图1中的本实施方式的加热烹调器的门打开的状态的立体图。
如图1和图2所示,加热烹调器构成为,被设置在主体1的内部的加热箱4的正面开口能够通过门2而开闭。在门2的上方端部设置有把手3,使用者握持把手3而使门2转动,对加热箱4的正面开口以上开的方式进行开闭。通过门2的关闭,从而加热箱4的内部实质上成为密闭状态,被配置在加热箱4的内部的被加热物即烹调物在实质的密闭状态下被加热烹调。
如图1所示,在加热烹调器的正面,在上开的门2设置有设定部5,所述设定部5用于设定加热烹调的烹调温度设定、烹调时间设定等各种烹调条件。此外,被设置在加热烹调器的正面的设定部5具有显示各种烹调条件和加热烹调中的加热状态等的显示部等。
作为本实施方式的加热烹调器的加热烹调构件,除了平面加热器以外,可采用:照射微波以对食品进行加热的微波加热单元;利用水蒸气对食品进行加热的蒸汽加热单元;和使热风在加热箱4的内部循环以对食品进行加热的热风循环单元。微波加热单元是如下的结构:放射微波的天线被设置在加热箱4的底面壁下,利用具有指向性的天线使微波向所希望的方向被放射到加热箱4内部。蒸汽加热单元是如下的结构:在主体1的内部具有水箱,将利用锅炉(boiler)的蒸汽加热器将水加热到高温而生成的水蒸气集中地喷射到加热箱4的内部。热风循环单元是如下的结构:利用被设置在加热箱4的背面侧的背面加热器对从加热箱4中抽吸的空气进行加热并将热风提供到加热箱4的内部。
在本实施方式的加热烹调器中设置有多个加热烹调构件,通过使用者选择所希望的加热烹调构件,或者通过使用者选择烹调内容,从而可选择适当的加热烹调构件。使用者将作为被烹调物的食品配置在加热烹调器的加热箱4内并关上门2,在设定部5中设定加热烹调构件或烹调内容等并按压开始按钮,从而开始烹调动作。
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加热烹调器中构成为,能够将载置被加热物的发热盘6收纳到加热箱4的内部。在加热箱4的两侧的侧面壁上形成有能够供发热盘6滑动并能够支承发热盘6的台阶,以使得发热盘6在加热箱4的内部可被配置在上层、中层或者下层。在发热盘6的载置面33中埋设有发热体(未图示)。发热体吸收微波而发热,可采用铁氧体等。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以在发热盘6中埋设铁氧体作为发热体为例进行说明,但发热体只要吸收微波而发热即可,也可以在发热盘的背面涂布发热体而构成。此外,作为发热盘6的主要材料,只要热传导优异即可,也可以由金属或陶瓷构成。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以发热盘6被加热箱4的侧面壁的台阶支承的结构进行说明,但也可以是从顶面壁上垂吊下来的结构、在发热盘6设置向下方突出的腿而载置在加热箱4的底面壁上的结构。
另外,向加热箱4的内部放射微波的天线(未图示)被配设在加热箱4的底面壁的大致中央的正下方。本实施方式的天线在微波的放射方向上具有指向性,并且在天线的正上方具有能够放射圆偏振波的结构。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天线设置有旋转机构,以便向加热箱4的内部均匀地放射微波,天线的放射口构成为进行旋转。此外,本实施方式中的天线构成为,对被配置在天线的正上方的发热盘6的发热体也放射圆偏振波以进行介质加热。
加热箱4的底面壁由来自天线的微波可透过的材料形成,加热箱4的其它壁面即侧面壁、背面壁和顶面壁可采用钢铁或者不锈钢(SUS)的镀铝钢板。此外,也可以在各个壁面上形成例如氟树脂、硅酮树脂等具有非粘着性的覆膜层。通过形成这样的覆膜层,从而能够防止烹调时飞溅的油脂、烹调渣滓等污垢附着,并且即使附着了污垢也容易将污垢擦拭掉。并且,在加热箱4的各个壁面上,也可以形成被覆层,所述被覆层具有通过烹调时的加热将烹调时飞溅的油脂分解并自动清扫的自清洁功能。作为使被覆层具有自清洁功能的方法,可以采用如下方法:将例如促进氧化分解作用的氧化锰类的催化剂类等混合到覆膜层中;以及添加对低温下的氧化分解作用发挥显著效果的铂或中高温区域中的活性高的钯等。并且,也可以采用这样的方法:添加具有吸附作用的铈等。
如上所述,利用借助于发热体的热而成为高温的发热盘6使被载置在发热盘6上的被加热物(食品)被加热烹调,其中,所述发热盘6被收纳在加热箱4的内部,所述发热体借助于微波被介质加热,但在本实施方式中,具有如下的结构:利用被设置在加热箱4的顶面壁的上部的平面加热器单元8使被载置在发热盘6上的被加热物(食品)的上表面被加热。
图3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加热烹调器的主体1的将外罩卸下的状态的立体图。如图3所示,在加热烹调器的主体1的顶面侧、即包括加热箱4的顶面壁的部分设置有平面加热器单元8。图4是利用截面示出本实施方式的加热烹调器的上侧的主视图。如图4所示,示出了加热烹调器的加热箱4的上部由平面加热器单元8构成。作为用于检测加热箱4的内部的箱内温度的箱内温度检测构件,在加热箱4的右里的角部分设置有箱内温度检测部9、例如热敏电阻。箱内温度检测部9检测出的箱内温度信息被传送至后述的控制部7(参照图18)而被用于各种加热烹调动作的控制。
[平面加热器单元]
图5是分解地示出平面加热器单元8的分解立体图。如图5所示,平面加热器单元8从图5中的下侧起,具有:加热箱上板10,其构成加热箱4的顶面壁;平面加热器11,其与加热箱上板10的上表面紧贴;作为盖板的按压件12,其由云母形成;第一隔热部件13,其将从平面加热器11向上方的热传导隔断;和压板14,其隔着第一隔热部件13而将平面加热器11按压于加热箱上板10。此外,在平面加热器单元8设置有:绝缘片15,其将平面加热器11的端子部24(参照图16)等电绝缘;隔热板16,其将平面加热器单元8的热向主体1的外罩的传热隔断;和第二隔热部件17。这样,平面加热器单元8是堆积方式的装配结构,在维护时,由于能够将各部件全部更换,因此,能够提高维护性。并且,在平面加热器单元8设置有作为加热器温度检测构件的加热器温度检测部18,所述加热器温度检测部18检测由平面加热器11直接加热的加热区域的温度。下面,对平面加热器单元8的各构成件详细地进行说明。
[加热箱上板]
图6是示出在平面加热器单元8中构成加热箱4的顶面壁的加热箱上板10的图。图6A是加热箱上板10的俯视图。图6B是图6A所示的加热箱上板10的基于6B-6B线的端面图。图6C是图6A所示的加热箱上板10的基于6C-6C线的端面图。
加热箱上板10构成加热箱4的顶面壁,俯视时,加热箱上板10的外周缘以外的中央部分具有长方形形状(10a)。该长方形形状为发热区域10a,该发热区域10a具有加热箱侧(下侧)为凹面的曲面形状,平面加热器11紧贴地配设于该发热区域10a。本实施方式的加热箱4具有正面侧较长的长方体形状,发热区域10a覆盖加热箱4的顶面壁的大致整个面。与加热箱4的形状对应的长方形形状的平面加热器11以紧贴的方式整个面被配设在曲面形状的发热区域10a。因此,构成加热箱4的顶面壁的加热箱上板10实质上整个面成为由平面加热器11加热的发热体。
如图6B的端面图所示,加热箱上板10的发热区域10a的长边方向(图6A中的左右方向)上的截面由曲线构成。同样地,如图6C的端面图所示,加热箱上板10的发热区域10a的短边方向(图6A中的上下方向)上的截面也由曲线构成。因此,加热箱上板10的发热区域10a具有加热箱侧为凹面的三维曲面。在本实施方式中,发热区域10a的长边方向上的曲线的曲率不同于发热区域10a的短边方向上的曲线的曲率,长边方向上的曲率大于短边方向上的曲率。不限于此,发热区域10a的长边方向上的曲率也可以小于短边方向上的曲率。
如图6A的俯视图所示,在加热箱上板10中,紧密接触地安装平面加热器11的发热区域10a具有多个正六边形形状(蜂巢形状)的区域(蜂巢区域)10b。在本实施方式中,加热箱上板10的蜂巢区域10b的边界由向加热箱侧突出的槽形成,各个蜂巢区域10b实质上具有相同的面积。这样构成的加热箱上板10通过冲压加工而形成。
如上所述,加热箱上板10的发热区域10a形成为具有多个蜂巢区域10b。因此,发热区域10a是如下的结构:在由于平面加热器11的热而膨胀、或者在平面加热器11被切断电力的断开状态时收缩,但此时产生的膨胀/收缩的所有方向上的变形力能够在各个蜂巢区域10b内被吸收。发热区域10a由紧贴的平面加热器11加热,但发热区域10a整个面不会由平面加热器11均匀地加热,发热区域10a的发热分布不均匀。因此,发热区域10a的膨胀/收缩的变形力有可能在各个区域中为不同的大小。若加热箱4的顶面壁即加热箱上板是平坦的形状,并且没有能够吸收膨胀/收缩的变形力的区域,则顶面壁局部地被加热而不均匀地变形翘曲,在加热箱上板与平面加热器之间出现间隙,来自平面加热器的热不易传递。
在本实施方式的加热烹调器中,在加热箱上板10的发热区域10a形成有被槽划分出的多个区域(蜂巢区域)10b。因此,在每个蜂巢区域,膨胀/收缩的变形力被分散而吸收,作为顶面壁,成为如下的状态:发热区域10a不会局部地大幅变形翘曲,加热箱侧为凹面的曲面形状整体上平滑地***。其结果是,发热区域10a维持与平面加热器11紧密接触的状态,能够高效率地可靠地接收来自平面加热器11的热。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可防止加热箱上板10的发热区域10a局部变形,发热区域10a整体上维持同样的形状而整体上抬升,因此,平面加热器11能够可靠地维持与发热区域10a紧密接触的状态。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以利用多个正六边形形状(蜂巢形状)的蜂巢区域10b划分加热箱上板10的发热区域10a的结构进行了说明,但作为该区域10b,不限定为蜂巢形状,只要由能够将发热区域10a的局部的膨胀/收缩的变形力分散而吸收的多个区域构成即可。作为吸收膨胀/收缩的变形力的多个区域,三边、四边等多边形形状的区域或由曲线构成的区域等也能够应对。
在本实施方式的加热箱上板10,在加热箱上板10的大致中央设置有用于将后述的压板14安装成能够在上下方向上游动的压板卡定部10c。在该压板卡定部10c拧入有作为卡定件19的带台阶的小螺钉来安装压板14。此外,在加热箱上板10突出地设置有用于紧密接触地安装平面加热器11的多个固定件10d。固定件10d是从发热区域10a的上表面向上方突出的小片,其将能够屈曲的板材紧固于发热区域10a的上表面。
本实施方式的加热箱上板10采用了钢铁、或者不锈钢(SUS)的镀铝钢板。在加热箱上板10的两面形成有由例如硅酮树脂等构成的黑色膜体。通过这样在平面加热器侧的面上形成黑色的膜体,从而成为能够高效率地吸收来自平面加热器11的热的结构。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加热箱上板10的加热箱侧的面上形成有被覆层,所述被覆层具有通过烹调时的加热将烹调时飞溅的油脂分解并自动清扫的自清洁功能。作为具有自清洁功能的被覆膜的形成方法,由于前面已描述,因而这里省略。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加热箱4的两侧面壁和背面壁也形成有具有自清洁功能的被覆层。
[平面加热器]
图7是示出紧贴地安装在加热箱上板10的发热区域10a的平面加热器11的分解立体图。如图7所示,平面加热器11的热源即加热器25被分为内侧的加热器(内侧加热器)20和外侧的加热器(外侧加热器)21。图8是示出利用作为热源的内侧加热器20和外侧加热器21构成的加热器25的俯视图。内侧加热器20和外侧加热器21实质上被配置在同一平面上,外侧加热器21以围绕内侧加热器20的方式配置,分别单独被驱动控制。在本实施方式中,内侧加热器20是在从300W到900W的范围内能够无级可变控制的结构。外侧加热器21是以700W进行接通/断开控制的结构。
内侧加热器20和外侧加热器21是通过在作为绝缘板的云母上卷绕加热器线而形成的,通过使以往为650W的加热器输出为900W,从而每单位面积的加热器输出大至1.6倍。在本实施方式中,例如是可进行3.0W/cm2(内侧加热器)的加热器输出的结构。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内侧加热器20的加热器线而采用厚度为0.144mm的带状的加热器线,作为外侧加热器21的加热器线而采用厚度为0.10mm的带状的加热器线。通过高密度地卷绕加热器线而形成,从而能够实现加热器上板10的温度上升的均一化。
如图7所示,利用上侧绝缘部件22和下侧绝缘部件23这两块云母的板材从两侧夹住加热器25而形成了平面加热器11,其中,所述加热器25由内侧加热器20和外侧加热器21作为一个热源而构成。图9是平面加热器11的俯视图,示出了上侧绝缘部件22。图10是平面加热器11的背视图,示出了下侧绝缘部件23。
如图9和图10所示,在上侧绝缘部件22和下侧绝缘部件23中,隔着内侧加热器20与外侧加热器21各自的加热器线的区域被缝隙22a、23a划分开。因此,在由内侧加热器20与外侧加热器21各自的加热器线加热的上侧绝缘部件22和下侧绝缘部件23彼此的区域中,来自其它区域的传热被隔断。被缝隙22a、23a划分开的效果是,在将内侧加热器20和外侧加热器21同时通电的情况下,由于彼此膨胀,因此,能够防止加热箱上板10的紧贴性被损坏。另外,在隔着加热器25的上侧绝缘部件22和下侧绝缘部件23分别形成有开口22b、23b,所述开口22b、23b供被设置于所述加热箱上板10上的压板卡定部10c和多个固定件10d***。平面加热器11具有端子部24,与内侧加热器20和外侧加热器21各自的加热器线连接的端子被设置在端子部24。
图11是示出在前述的加热箱上板10的上表面安装有平面加热器11的状态的立体图。如图11所示,平面加热器11以紧密接触的方式被安装于加热箱上板10中的曲面的发热区域10a上。形成于加热箱上板10的固定件10d被弯折,平面加热器11紧贴地被安装于发热区域10a上的规定位置。此时,加热箱上板10的固定件10d贯通开口(22b、23b)和由云母形成的成为盖板的按压件12的孔而被弯折,将平面加热器11安装成与发热区域10a的上表面紧密接触,其中,开口(22b、23b)上下贯通平面加热器11。此外,被设置在加热箱上板10的中央的压板卡定部10c被配置在形成于平面加热器11的中央的开口22b、23b内。
[第一隔热部件]
如图5所示,以覆盖平面加热器11的方式配设有第一隔热部件13。第一隔热部件13具有将来自平面加热器11的上表面的热隔断的功能,由例如玻璃棉形成。第一隔热部件13具有能够覆盖加热箱上板10的至少发热区域10a的整个面的形状,具有实质上相同的厚度,至少在厚度方向上具有弹性力(复原力)。
如前述的图5所示,在第一隔热部件13形成有多个开口。形成在第一隔热部件13的中央的开口是收纳压板卡定部10c的卡定部用开口13a,所述压板卡定部10c突出地设置在加热箱上板10上。此外,第一隔热部件13中包括:固定件用开口13b,其收纳被设置于加热箱上板10上的固定件10d;端子用开口13c,其供平面加热器11的加热器线穿过;和温度检测用开口13d,其收纳作为加热器温度检测构件的加热器温度检测部18的检测端部18a(参照图15),所述加热器温度检测部18对被后述的平面加热器11直接加热的加热区域的温度进行检测。
[压板]
图12是示出覆盖第一隔热部件13的上部并被安装于加热箱上板10的压板14的图。图12A是压板14的俯视图。图12B是图12A所示的压板14的基于12B-12B线的端面图。图12C是图12A所示的压板14的基于12C-12C线的端面图。
如图12所示,在被安装于加热箱上板10的压板14形成有曲面区域14a,所述曲面区域14a具有与加热箱上板10上的由曲面形成的发热区域10a同样的曲面。压板14具有隔着第一隔热部件13而将平面加热器11按压于加热箱上板10的发热区域10a上的功能,使平面加热器11的整个面无间隙地紧贴于发热区域10a。在压板14中,在与平面加热器11的内侧加热器20和外侧加热器21对置的位置形成有按压部14b。按压部14b由向平面加热器11侧突出的连续的凸部形成,隔着第一隔热部件13按压平面加热器11的内侧加热器20和外侧加热器21。此外,由于如上所述地在压板14形成有按压部14b,因此,作为压板14的刚性提高。此外,如有紧贴性差的部分,则可通过在该部分设置按压部14b来改善,并能够实现加热箱上板10的均匀的温度上升。
如图12B的端面图所示,压板14的曲面区域14a的长边方向(图12A的左右方向)上的截面实质上由曲线构成。同样地,如图12C的端面图所示,压板14的曲面区域14a的短边方向(图12A的上下方向)上的截面也实质上由曲线构成。因此,压板14的曲面区域14a具有加热箱侧(下侧)为凹面的三维曲面。在本实施方式中,曲面区域14a的长边方向上的曲线的曲率与曲面区域14a的短边方向上的曲线的曲率不同,长边方向上的曲率小于短边方向上的曲率。不限于此,曲面区域14a的长边方向上的曲率也可以大于短边方向上的曲率。如上所述,压板14的曲面区域14a具有与加热箱上板10的发热区域10a同样的曲面。
此外,如图12A所示,在压板14的中央形成有卡定部安装孔14c,所述卡定部安装孔14c供卡定件(带台阶的小螺钉)19的螺纹部19c(参照图13)贯通,所述卡定件19用于将压板14相对于突出地设置在加热箱上板10上的压板卡定部10c螺纹固定。
图13是对将作为卡定件的带台阶的小螺钉19螺合安装于加热箱上板10的压板卡定部10c以将压板14安装成能够相对于加热箱上板10而在上下方向上游动的方法进行说明的剖视图。在图13中,(a)示出了使带台阶的小螺钉19螺合于压板卡定部10c的中途的状态,(b)示出了带台阶的小螺钉19被螺合安装于压板卡定部10c而装配完成的状态。如图13所示,带台阶的小螺钉19构成为具有头部19a、圆筒部19b和螺纹部19c。圆筒部19b的直径形成为大于螺纹部19c的直径。
如图13的(a)所示,在使带台阶的小螺钉19螺合于压板卡定部10c的中途,带台阶的小螺钉19的头部19a与压板14抵接。在本实施方式的结构中,在如图13的(a)所示带台阶的小螺钉19的头部19a与压板14抵接后,拧入规定的螺距,带台阶的小螺钉19的圆筒部19b与加热箱上板10的压板卡定部10c抵接,带台阶的小螺钉19相对于压板卡定部10c的螺合安装完毕,装配完成。
图14示出了在使用该加热烹调器而加热箱上板10的发热区域10a被平面加热器11加热成为高温时发热区域10a膨胀而***的状态。如图14所示,即使发热区域10a膨胀而***,带台阶的小螺钉19的圆筒部19b也能够在压板14的卡定部安装孔14c的内部向上方滑动。因此,即使发热区域10a膨胀而***,压板14也不会同样地向上方抬起,平面加热器11可维持被压板14始终以规定的压力以上的力按压在发热区域10a上的状态。这样,在本实施方式的加热烹调器中,由于平面加热器11是始终被压板14按压在发热区域10a上的状态,因此,在烹调动作中可维持平面加热器11与发热区域10c无间隙地紧贴的状态。
如图12A的压板14的俯视图所示,在压板14设置有温度检测安装部14d和端子安装部14e。温度检测安装部14d是安装加热器温度检测部18、例如热敏电阻的部位,所述加热器温度检测部18对被来自平面加热器11的热直接加热的区域的温度进行检测。在端子安装部14e安装端子部24,所述端子部24具有平面加热器11的内侧加热器20和外侧加热器21各自的端子。端子部24的各端子被连接于通过该加热烹调器的控制部7驱动控制的电源部。
图15是将在压板14的温度检测安装部14d安装有加热器温度检测部18(热敏电阻)的状态放大示出的剖视图。另外,图15所示的剖视图放大地示出了在前述的图4中符号XV所示的区域。如图15所示,加热器温度检测部18的检测端部18a被配置在形成于第一隔热部件13的温度检测用开口13d的内部。温度检测用开口13d形成被平面加热器11直接加热的加热区域(加热空间)。因此,加热器温度检测部18的检测端部18a被配置在被平面加热器11直接加热的加热区域(加热空间)。在本实施方式中,加热区域(加热空间)形成在平面加热器11的内侧加热器20的正上方,被内侧加热器20直接加热。由于加热器温度检测部18对被内侧加热器20直接加热的加热区域的温度进行检测,因此,根据该加热器温度信息和来自对加热箱4的内部的温度进行检测的箱内温度检测部9的箱内温度信息,控制部7驱动控制平面加热器11等被用于该加热烹调器的各种加热烹调构件的热源。
图16是示出在前述的加热箱上板10安装有平面加热器11、第一隔热部件13和压板14等而成的平面加热器单元8的立体图。如图16所示,平面加热器单元8以覆盖加热箱上板10的发热区域10a的方式安装有压板14。
图17是示出平面加热器单元8的图。图17A是平面加热器单元8的俯视图。图17B是图17A所示的平面加热器单元8的基于17B-17B线的剖视图。图17C是图17A所示的平面加热器单元8的基于17C-17C线的剖视图。
如图17所示,平面加热器单元8实质上一体化而构成,利用该平面加热器单元8构成加热箱4的顶面壁。如图17B的剖视图所示,平面加热器单元8的长边方向(图17A中的左右方向)上的截面由实质上具有相同厚度(上下方向上的长度)的曲面构成。同样地,如图17C的截面图所示,平面加热器单元8的短边方向(图17A中的上下方向)上的截面也由实质上具有相同厚度(上下方向上的长度)的曲面构成。因此,平面加热器单元8整体上具有加热箱侧(下侧)为凹面的三维曲面。另外,在图17B所示的截面图中,利用符号A圈出的区域表示螺合安装有前述的图13和图14所示的卡定件即带台阶的小螺钉19的部分。
[加热控制]
在本实施方式的加热烹调器中,作为如上所述构成的平面加热器单元8的其它加热烹调构件,设置有微波加热单元,所述微波加热单元具备形成微波的磁控管,借助于波导管将通过磁控管形成的微波从天线放射出。向加热箱4放射微波的天线被配设在加热箱4的底面壁的下方,具有对加热箱4从下方放射圆偏振波等微波的结构。此外,天线具有能够放射具有指向性的微波的结构,通过使天线旋转,从而能够对加热箱4的内部均匀地进行加热。
此外,作为本实施方式的加热烹调器的其它加热烹调构件,在加热箱内设置有集中地喷射水蒸气以进行加热烹调的蒸汽加热单元和使热风在加热箱4的内部循环以对食品进行加热烹调的热风循环单元。蒸汽加热单元是如下的结构:在主体1的内部具有水箱,将利用锅炉的蒸汽加热器将水加热到高温而生成的水蒸气集中地喷射到加热箱4的内部。热风循环单元是如下的结构:利用被设置在加热箱4的背面侧的背面加热器对从加热箱4抽吸的空气进行加热,将热风提供到加热箱4的内部。
如上所述,作为本实施方式的加热烹调器的加热烹调构件,设置有平面加热器单元8、微波加热单元、蒸汽加热单元和热风循环单元,可根据烹调内容选择各加热烹调构件,可根据情况同时或组合着驱动控制多个加热烹调构件。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主要对平面加热器单元8的加热控制进行说明。
如上述的图15所示,加热器温度检测部18的检测端部18a被收纳在形成于第一隔热部件13的温度检测用开口13d的内部,加热器温度检测部18的检测端部18a被配置在由平面加热器11的内侧加热器20直接加热的加热区域(加热空间)。加热器温度检测部18对由内侧加热器20直接加热的空间的温度进行检测,将检测出的温度作为加热器温度信息发送至控制部7(参照图18)。在控制部7中,根据加热器温度信息和来自对加热箱4的箱内温度进行检测的箱内温度检测部9的箱内温度信息,按照使用者设定的烹调内容等对加热烹调动作中的热源和驱动源等进行控制。
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是加热器温度检测部18对被内侧加热器20直接加热的加热区域(加热空间)的温度进行检测的结构,因此,控制部7能够根据来自加热器温度检测部18的高精度的加热器温度信息进行内侧加热器20的加热烹调动作中的温度控制。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后面所述,由于利用加热器输出大的内侧加热器20进行使加热箱4急剧升温的快速加热动作,因此,在该快速加热动作中加热器温度信息有效。
如在前述的[发明内容]一栏中说明的那样,在以往的加热烹调器中,是这样的结构:根据检测出的箱内温度进行对平面加热器的接通/断开控制,使得加热箱内部成为设定温度。因此,在以往的加热烹调器中,是如下的结构:通过在远在箱内温度到达设定温度之前使平面加热器暂且成为断开状态,之后反复进行平面加热器的接通/断开动作,从而使箱内温度逐渐接近设定温度。因此,很难采用平面加热器使箱内温度高精度地成为设定温度,此外,到达设定温度需要时间。
在本实施方式的加热烹调器中,是如下的结构:控制部7根据来自加热器温度检测部18的加热器温度信息和箱内温度信息进行加热烹调动作中的温度控制。特别地,是如下的结构:在使加热箱4急剧升温而在短时间内到达设定温度的快速加热动作中,根据示出被内侧加热器20加热的加热区域的温度的加热器温度信息进行控制动作。因此,控制部7能够将被内侧加热器20加热的加热区域的温度急剧地加热到设定温度,能够使加热箱4的箱内温度急剧地升温。此外,如后面所述,本实施方式中的内侧加热器20是如下的结构:能够将输入的电流控制成所希望的值,能够使加热器输出成为所希望的值。因此,在控制部7中,在箱内温度到达设定温度后,通过根据箱内温度信息和加热器温度信息进行对内侧加热器20的输入电流控制,从而能够将箱内温度高精度地维持在设定温度。其结果是,在本实施方式的加热烹调器中,能够将箱内温度到达设定温度所需的时间大幅缩短,并且能够将箱内温度高精度地维持在设定温度规定时间。
[加热烹调动作]
图18是本实施方式的加热烹调器的控制加热烹调构件的电路图的一部分。作为本实施方式的加热烹调器的加热烹调构件的热源,有平面加热器单元8中的内侧加热器20和外侧加热器21、蒸汽加热单元中的蒸汽加热器26、热风循环单元中的背面加热器27和微波加热单元中的磁控管28(参照图18)。此外,在热风循环单元中采用了循环风扇马达29。
如图18中的电路图所示,内侧加热器20、外侧加热器21、蒸汽加热器26、背面加热器27和循环风扇马达29分别被连接于对应的开关元件,使得可进行接通/断开控制。此外,微波加热单元中的作为微波生成构件的磁控管28被连接于作为驱动电源的逆变器电路。在本实施方式中,内侧加热器20的驱动控制采用了三端双向可控硅开关元件(triac)30作为开关元件,具有能够将向内侧加热器20输入的电流无级可变控制为所希望的值的结构。外侧加热器21采用了继电器31作为简单地切换接通/断开的开关元件。另外,关于本实施方式中的外侧加热器21,以采用继电器31作为简单地切换接通/断开的开关元件的结构进行说明,但也可以是如下的结构:能够与内侧加热器20同样地采用三端双向可控硅开关元件作为开关元件对输入功率进行无级可变控制。
在加热烹调器中,有预先确定的额定功率,无法使用该额定功率以上的功率。在本实施方式的加热烹调器中,是能够采用多个加热烹调构件进行加热烹调的结构,在控制部7中进行控制,使得启动的热源等的消耗功率始终在额定功率以内。特别是,在本实施方式的加热烹调器的平面加热器单元8中进行特征性的控制。
平面加热器单元8中的加热器25利用内侧加热器20和外侧加热器21构成了一个热源,但在本实施方式中内侧加热器20的最大加热器输出是例如900W,外侧加热器21的最大加热器输出是例如700W。因此,内侧加热器20与外侧加热器21的最大加热器输出的总和超过了一般家庭中的额定功率(1500W=15A(额定电流)×100V)。在本实施方式的加热烹调器中,如图18所示,内侧加热器20具有由作为开关元件的三端双向可控硅开关元件30驱动控制的结构。因此,内侧加热器20能够根据向三端双向可控硅开关元件30输入的控制信号以能够在300~900W的范围内无级可变的加热器输出进行驱动。
下面,通过例举对采用了本实施方式的加热烹调器中的加热烹调构件的具体的加热烹调动作进行说明。
在仅采用平面加热器单元8而以顶面壁的大致整个面作为发热体对加热箱4进行加热烹调的情况下,例如,将平面加热器11的内侧加热器20驱动控制为700W的加热器输出,并使外侧加热器21为接通状态而成为700W的加热器输出,从而能够作为平面加热器11而利用总和为1400W的加热器输出对加热箱4进行加热。
在采用平面加热器单元8和微波加热单元对加热箱4利用来自顶壁面和底面壁的下侧的微波进行加热烹调的情况下,例如,使平面加热器11的内侧加热器20为900W的最大加热器输出,并使外侧加热器21成为断开状态(0W),作为平面加热器11而利用总和为900W的加热器输出从上方对加热箱4进行加热。另一方面,在作为其它加热烹调构件而采用的微波加热单元中,能够作为磁控管28等的消耗功率而使用例如450W对被收纳在加热箱4中的发热盘6进行加热以对被载置在发热盘6上的食品进行加热烹调。
作为另外的示例,能够使外侧加热器21成为断开状态(0W)并使内侧加热器20为430W的加热器输出,作为微波加热单元中的磁控管28等的消耗功率而使用550W来对被载置在发热盘6上的食品进行加热烹调。如上所述,即使在采用平面加热器单元8和微波加热单元进行加热烹调的情况下,也能够利用一般家庭中的额定功率(1500W=15A(额定电流)×100V)以下的消耗功率执行所希望的烹调动作。
在本实施方式的加热烹调器中,通过采用平面加热器单元8和微波加热单元,从而能够对加热箱4的中央部分进行集中的加热。在平面加热器11中,通过使以往为650W的加热器输出为900W,从而每单位面积的加热器输出为1.6倍。特别是,与外侧加热器21相比,内侧加热器20的加热器输出构成为较高。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结构中,由于能够利用加热器输出大的内侧加热器20对加热箱4的顶面壁面的中央部分急剧地进行加热,因此,顶面壁面的中央部分成为发热体,该发热体能够对加热箱4的中央部分集中地进行热放射。此外,通过高密度地卷绕加热器线而形成,从而能够实现加热箱上板10的温度上升的均一化。
另一方面,在本实施方式的结构中,具有如下的结构:能够自加热箱4的下方从微波加热单元的天线朝向加热箱4的中央部分集中地放射微波(圆偏振波)。载置作为被加热物的食品的发热盘6被收纳在加热箱4的内部,在该发热盘6的载置面33中埋设有吸收微波而发热的发热体。其结果是,可利用微波加热单元借助于被发热体加热的发热盘6从下方对发热盘6的载置面上的食品进行加热,并且利用平面加热器单元8使顶面壁的中央部分被加热,从上方接受来自该中央部分的热放射以集中地进行加热。即,在本实施方式的加热烹调器中,为如下的结构:能够对被收纳在加热箱4中的发热盘6上的食品从上方和下方急剧地以高温进行加热。
图19是示出在本实施方式的加热烹调器中使用的发热盘6的立体图。图20是图19所示的发热盘6的俯视图。如图19和图20所示,俯视时为长方形形状,是外缘部34向外方扩展的凸缘形状。被外缘部34围绕的中央部分是凹形,其底面为载置面33。载置面33具有凹凸形状。载置面33上的凹凸形状交替地形成有相对于载置面33的左右方向(该加热烹调器的左右方向)斜行的谷部和峰部。在本实施方式中,斜行的谷部和峰部相对于左右方向具有大致45度的角度地延伸设置。
此外,在发热盘6的载置面33的中央部分设置有示出长方形形状的区域边界标记32。区域边界标记32的内侧是快速加热区域B,示出了采用前述的平面加热器单元8的内侧加热器20和微波加热单元的微波加热对被烹调物集中地进行快速加热烹调的区域。因此,使用者能够将作为被烹调物的食品载置到发热盘6的区域边界标记32的内侧的快速加热区域B上进行快速加热烹调。另外,作为区域边界标记32,只要是能够借助于凸形、凹形或者印刷等通过视觉和触觉容易确认的结构即可。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的加热烹调器中,具有如下结构:能够在额定功率内至少采用平面加热器作为加热烹调构件来高效率地进行加热烹调。在本实施方式的加热烹调器中,具有如下结构:能够采用总的消耗功率超过额定功率的多个电力设备对加热箱内部以所希望的高火力急剧上升以急速地进行加热烹调。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加热烹调器具有如下结构:能够加快箱内温度的上升,同时能够将箱内温度(加热箱上板温度)维持在恒定温度。本实施方式的加热烹调器是如下的结构:由于能够使箱内温度(加热箱上板温度)高精度地成为设定温度,并能够缩短箱内温度到达设定温度所需的时间,因而能够缩短烹调时间。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公开的加热烹调器具有能够将箱内温度迅速提升到所希望的温度的结构,能够缩短烹调时间,是市场价值较高的烹调设备。
标号说明
1 主体
2 门
3 把手
4 加热箱
5 设定部
6 发热盘
7 控制部
8 平面加热器单元
9 箱内温度检测部
10 加热箱上板(顶面壁)
10a 发热区域
10b 蜂巢区域
10c 压板卡定部
10d 固定件
11 平面加热器
12 按压件
13 第一隔热部件
14 压板
15 绝缘片
16 隔热板
17 第二隔热部件
18 加热器温度检测部(热敏电阻)
18a 检测端部
19 卡定件(带台阶的小螺钉)
20 内侧加热器
21 外侧加热器
22 上侧绝缘部件
23 下侧绝缘部件
24 端子部
25 加热器
26 蒸汽加热器
27 背面加热器
28 磁控管
29 循环风扇马达
30 三端双向可控硅开关元件
31 继电器
32 区域边界标记
33 载置面
34 外缘部

Claims (13)

1.一种加热烹调器,所述加热烹调器具备:
加热箱,其对被烹调物进行加热;
平面加热器,其被设置在所述加热箱的顶面壁上,通过内侧加热器和外侧加热器成为一个热源,所述内侧加热器被配设在所述顶面壁的中央部分的正上方,所述外侧加热器围绕所述内侧加热器;和
控制部,其对所述平面加热器中的所述内侧加热器和所述外侧加热器分别进行控制,其中,
所述加热烹调器具有如下结构:所述内侧加热器与所述外侧加热器的最大加热器输出的总和超过所述加热烹调器的额定功率,
所述控制部构成为,能够对向所述内侧加热器和所述外侧加热器中的至少一方输入的功率进行无级可变控制,以免所述内侧加热器与所述外侧加热器的加热器输出的总和超过所述加热烹调器的所述额定功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烹调器,其中,
所述加热烹调器具备加热器温度检测器,所述加热器温度检测器对被所述平面加热器直接加热的区域的温度进行检测,
所述控制部构成为,根据所述加热器温度检测器检测出的加热器温度信息控制所述平面加热器,使所述加热箱的箱内温度或所述顶面壁的温度为设定温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烹调器,其中,
所述加热烹调器构成为,所述内侧加热器的加热器输出大于所述外侧加热器的加热器输出。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烹调器,其中,
所述加热箱的所述顶面壁具有加热箱侧为凹面的三维曲面,所述平面加热器的整个面被固定成与所述顶面壁紧密接触。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加热烹调器,其中,
所述加热箱的所述顶面壁具有的所述三维曲面俯视是长方形,长边方向上的曲率与短边方向上的曲率不同。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烹调器,其中,
所述加热箱的所述顶面壁具有吸收由所述平面加热器的热导致的膨胀/收缩的变形力的多个区域。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烹调器,其中,
所述加热箱的所述顶面壁具有吸收由所述平面加热器的热导致的膨胀/收缩的变形力的多个区域,所述多个区域分别具有相同形状。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烹调器,其中,
所述加热箱的所述顶面壁具有吸收由所述平面加热器的热导致的膨胀/收缩的变形力的多个多边形形状的区域。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烹调器,其中,
所述加热箱的所述顶面壁具有吸收由所述平面加热器的热导致的膨胀/收缩的变形力的多个蜂巢形状的区域。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烹调器,其中,
所述平面加热器由具有三维曲面的压板隔着隔热部件进行保持,所述压板具有可动范围地被安装于所述顶面壁。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加热烹调器,其中,
所述压板构成为,在与所述内侧加热器和所述外侧加热器对置的各个区域形成有向所述内侧加热器和所述外侧加热器的方向突出的按压部,利用所述按压部隔着所述隔热部件按压所述内侧加热器和所述外侧加热器。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烹调器,其中,
所述加热烹调器构成为,所述加热箱的所述顶面壁的至少平面加热器侧的面具有黑色硅酮膜。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烹调器,其中,
所述加热烹调器构成为,所述加热箱的至少所述顶面壁的加热箱侧的面具有自清洁膜。
CN201780014264.4A 2016-03-09 2017-01-19 加热烹调器 Active CN10871312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046201 2016-03-09
JP2016046201A JP6455731B2 (ja) 2016-03-09 2016-03-09 加熱調理器
PCT/JP2017/001644 WO2017154365A1 (ja) 2016-03-09 2017-01-19 加熱調理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713124A true CN108713124A (zh) 2018-10-26
CN108713124B CN108713124B (zh) 2019-11-01

Family

ID=5979027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80014264.4A Active CN108713124B (zh) 2016-03-09 2017-01-19 加热烹调器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EP (1) EP3428538B1 (zh)
JP (1) JP6455731B2 (zh)
CN (1) CN108713124B (zh)
HK (1) HK1255855A1 (zh)
TW (1) TWI632329B (zh)
WO (1) WO2017154365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317688A (zh) * 2021-06-09 2021-08-31 广东智源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 功率控制方法、装置、电子设备以及烹饪***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3103206A (ja) * 1989-09-19 1991-04-30 Sanyo Electric Co Ltd 加熱調理装置
CN1111436A (zh) * 1993-10-18 1995-11-08 东芝株式会社 加热烹饪器的平面加热器
JP2002364856A (ja) * 2001-06-04 2002-12-18 Sharp Corp 加熱調理器
JP2008005875A (ja) * 2006-06-27 2008-01-17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加熱調理器および電磁誘導調理器
CN103874976A (zh) * 2012-02-14 2014-06-18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电子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198553A (en) * 1978-06-01 1980-04-15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Combination oven fully utilizing the capability of a limited power source
JPS60176010U (ja) * 1984-04-27 1985-11-21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電気コンロ
JPS61296678A (ja) * 1985-06-25 1986-12-27 株式会社東芝 調理器
JPS63127029A (ja) * 1986-11-17 1988-05-30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加熱調理器
JPH0737848B2 (ja) * 1989-07-18 1995-04-26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加熱調理器
US6011242A (en) * 1993-11-01 2000-01-04 Quadlux,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of cooking food in a lightwave oven
ITMI20011253A1 (it) * 2001-06-14 2002-12-14 Whirlpool Co Sistema di gestione della potenza in apparecchi di cottura elettrici
US7041940B2 (en) * 2003-03-28 2006-05-09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Power management systems and methods
JP3695658B2 (ja) * 2003-04-09 2005-09-14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加熱調理器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US20100006561A1 (en) * 2008-07-11 2010-01-14 Breville Pty Limited Toaster Oven
JP2012237509A (ja) * 2011-05-12 2012-12-06 Panasonic Corp 加熱調理器
KR101321065B1 (ko) * 2011-09-30 2013-10-23 박병관 전기레인지의 발열체 제어장치 및 그 제어방법
JP5496165B2 (ja) * 2011-10-26 2014-05-21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加熱調理器
US9089005B2 (en) * 2012-02-21 2015-07-21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Cooking oven control system
KR101577497B1 (ko) * 2013-04-30 2015-12-14 동부대우전자 주식회사 조리장치
FR3012008B1 (fr) * 2013-10-11 2015-10-23 Illinois Tool Works Element chauffant a couche epaisse et equipement de cuisine comportant un tel element chauffant
JP2015203542A (ja) * 2014-04-15 2015-11-16 東芝ホームテクノ株式会社 加熱調理器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3103206A (ja) * 1989-09-19 1991-04-30 Sanyo Electric Co Ltd 加熱調理装置
CN1111436A (zh) * 1993-10-18 1995-11-08 东芝株式会社 加热烹饪器的平面加热器
JP2002364856A (ja) * 2001-06-04 2002-12-18 Sharp Corp 加熱調理器
JP2008005875A (ja) * 2006-06-27 2008-01-17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加熱調理器および電磁誘導調理器
CN103874976A (zh) * 2012-02-14 2014-06-18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电子设备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317688A (zh) * 2021-06-09 2021-08-31 广东智源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 功率控制方法、装置、电子设备以及烹饪***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632329B (zh) 2018-08-11
JP2017161162A (ja) 2017-09-14
HK1255855A1 (zh) 2019-08-30
EP3428538B1 (en) 2021-12-15
JP6455731B2 (ja) 2019-01-23
CN108713124B (zh) 2019-11-01
WO2017154365A1 (ja) 2017-09-14
EP3428538A1 (en) 2019-01-16
EP3428538A4 (en) 2019-03-20
TW201732199A (zh) 2017-09-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700304B (zh) 加热烹调器
CN108700305A (zh) 加热烹调器
US6323472B1 (en) Radiant electric heater for a microwave oven
CN108713124B (zh) 加热烹调器
JP2008241062A5 (zh)
JP2008281302A (ja) 加熱調理装置
TWI783141B (zh) 加熱調理器
JPH0779753B2 (ja) 加熱調理装置
JP3063643B2 (ja) 加熱装置
WO2023026787A1 (ja) 加熱調理器
WO2022044719A1 (ja) 高周波加熱調理器
JPH075517U (ja) ジャー炊飯器
JPS5937697A (ja) 高周波加熱調理器
KR200295964Y1 (ko) 유전가열식 전기 압력밥솥
KR101297999B1 (ko) 전자레인지
KR19990058223A (ko) 다기능 전자렌지의 콤비모드에서 상,하 히터 제어방법
JP2007101122A (ja) 加熱調理器
KR19990019800U (ko) 전자렌지의 회동히터와 브라켓의 체결구조
JP2002177137A (ja) 炊飯器
KR19990019799U (ko) 전자렌지의 회동히터 설치용 브라켓 구조
KR20050121969A (ko) 전자레인지용 히터의 열선구조
KR20070108617A (ko) 전자 레인지
JPS61260592A (ja) ヒ−タ付高周波加熱装置
KR20000011484U (ko) 히터 내장 전자레인지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DE

Ref document number: 1255855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