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691636A - 内燃机的副室构造 - Google Patents

内燃机的副室构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691636A
CN108691636A CN201810263875.9A CN201810263875A CN108691636A CN 108691636 A CN108691636 A CN 108691636A CN 201810263875 A CN201810263875 A CN 201810263875A CN 108691636 A CN108691636 A CN 10869163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cubine
hole
bolt
combustion engine
internal combus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263875.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691636B (zh
Inventor
中西启太朗
竹形徳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869163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69163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69163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69163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BINTERNAL-COMBUSTION PISTON ENGINES; COMBUSTION ENGINES IN GENERAL
    • F02B19/00Engines characterised by precombustion chambers
    • F02B19/12Engines characterised by precombustion chambers with positive igni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PCOOLING OF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COOLING OF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S
    • F01P3/00Liquid cooling
    • F01P3/12Arrangements for cooling other engine or machine par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BINTERNAL-COMBUSTION PISTON ENGINES; COMBUSTION ENGINES IN GENERAL
    • F02B19/00Engines characterised by precombustion chambers
    • F02B19/16Chamber shapes or constructions not specific to sub-groups F02B19/02 - F02B19/10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10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ICE] based vehicles
    • Y02T10/12Improving ICE efficienci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ylinder Crankcases Of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AREA)
  • Combustion Methods Of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内燃机的副室构造,能够抑制分隔壁部件的温度上升。内燃机(1)的副室构造具有:燃烧室壁面(7),其形成于气缸盖(3)的下表面,与活塞(11)协作而形成主燃烧室(12);收容孔(20),其凹陷设置在燃烧室壁面上;分隔壁部件(23),其被***于收容孔中,与收容孔协作而形成副室(24);螺栓孔(27),其贯穿气缸盖,开设在收容孔的与分隔壁部件抵接的抵接面(20C)上;有底的内螺纹孔(26),其形成于分隔壁部件上,与螺栓孔连接;螺栓(30),其从与收容孔相反的一侧***于螺栓孔中,在末端与内螺纹孔螺合,将分隔壁部件紧固于气缸盖;以及多个冷却水槽(30D),它们凹陷设置在螺栓的外周面上、或螺栓孔和内螺纹孔的内周面上,在螺栓的轴线方向上延伸并到达内螺纹孔的底部。

Description

内燃机的副室构造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内燃机的副室构造。
背景技术
公知有副室式内燃机,该副室式内燃机具有被划分成主燃烧室和副室的燃烧室。副室式内燃机在副室中对混合气体进行点火,利用从副室经由连通孔而向主燃烧室喷出的火炬状的火焰而使主燃烧室内的混合气体点火。副室是通过向形成于燃烧室壁面的孔中***形成为有底筒形的分隔壁部件并进行固定而形成的(例如,专利文献1和2)。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96089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7-63058号公报
由于混合气体在分隔壁部件的内部燃烧并且火焰穿过连通孔,因此分隔壁部件与形成主燃烧室的壁面相比更容易变成高温。由于分隔壁部件变成高温,因而混合气体的着火性提高,但温度过高时可能会成为早燃的起点。因此,优选抑制分隔壁部件的温度上升。
发明内容
本发明鉴于以上的背景,其课题在于,提供能够抑制分隔壁部件的温度上升的内燃机的副室构造。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一个方式提供一种内燃机的副室构造,其特征在于,该内燃机的副室构造具有:燃烧室壁面7,其形成于气缸盖3的下表面,与活塞11协作而形成主燃烧室12;收容孔20,其凹陷设置在所述燃烧室壁面上;分隔壁部件23,其被***于所述收容孔中,与所述收容孔协作而形成副室24;螺栓孔27,其贯穿所述气缸盖,在所述收容孔中的与所述分隔壁部件抵接的抵接面20C上开口;有底的内螺纹孔26,其形成于所述分隔壁部件上,与所述螺栓孔连接;螺栓30,其被从与所述收容孔相反的一侧***于所述螺栓孔中,在末端与所述内螺纹孔螺合,将所述分隔壁部件紧固于所述气缸盖上;以及多个冷却水槽30D,它们凹陷设置在所述螺栓的外周面上、或者凹陷设置在所述螺栓孔和所述内螺纹孔的内周面上,在所述螺栓的轴线方向上延伸,并与所述内螺纹孔的底部32连接。
根据该方式,分隔壁部件通过螺栓而以悬挂的方式紧固于气缸盖上。在螺栓的外周面与螺栓孔和内螺纹孔的内周面之间形成由冷却水槽划分出的供冷却水通过的通路,冷却水被供给到内螺纹孔的底部。由于设置有多个冷却水槽,因此冷却水槽中的至少1个为向内螺纹孔的底部供给冷却水的供给通路,冷却水槽中的至少另1个为从内螺纹孔的底部排出冷却水的返回通路,冷却水流过内螺纹孔的底部。由此,分隔壁部件被冷却水冷却,抑制了早燃。
并且,在上述的方式中,可以是,该内燃机的副室构造还具有与所述螺栓孔的侧部连接的冷却水入口通路53和冷却水出口通路54,所述冷却水槽形成于所述螺栓的外周面,到达所述螺栓的末端,所述冷却水槽中的至少1个与所述冷却水入口通路连接,其他的至少1个所述冷却水槽与所述冷却水出口通路连接。
根据该方式,由于冷却水槽形成于螺栓,因此不需要在作为比较小的部件的分隔壁部件上确保用于形成冷却水槽的空间。并且,当在螺栓上设置冷却水槽的情况下,由于在外周面上形成冷却水槽,因此加工容易。
并且,在上述的方式中,可以是,所述冷却水入口通路的朝向所述螺栓孔的开口端53A、以及所述冷却水出口通路的朝向所述螺栓孔的开口端54A各自的以所述螺栓为中心的角度宽度θ1、θ2中的较小的值被设定为大于所述冷却水槽之间的周向上的角度α1、α2、···、αn中的最大值。
根据该方式,不论螺栓的旋转相位如何,冷却水槽中的至少1个与冷却水入口通路连接,并且冷却水槽中的至少另1个与冷却水出口通路连接。因此,在分隔壁部件的紧固作业时不需要使螺栓的旋转相位对准,紧固作业变得容易。
并且,在上述的方式中,可以是,所述分隔壁部件具有:主体部23B,其具有凹部23A,该凹部23A朝向与所述主燃烧室相反的一侧开口,形成所述副室的一部分;以及耳部23C,其从所述主体部向侧方突出,所述内螺纹孔形成于所述耳部。
根据该方式,能够在不使主体部变大的情况下,在分隔壁部件上确保用于形成内螺纹孔的空间。
并且,在上述的方式中,可以是,所述收容孔形成为使所述主体部和所述耳部以不能旋转的方式与该收容孔嵌合的形状。
根据该方式,在利用螺栓的紧固作业时,分隔壁部件相对于收容孔的定位变得容易。
并且,在上述的方式中,可以是,所述收容孔被设置于所述燃烧室壁面的中央,所述耳部从所述主体部向与曲轴轴线平行的方向突出。并且,可以是,在所述燃烧室壁面上开设有2个进气口14和2个排气口16,所述耳部被配置在相邻的所述进气口与所述排气口之间。
根据该方式,耳部被配置为避开了设置于燃烧室壁面上的进气口和排气口。
并且,在上述的方式中,可以是,所述耳部设置有一对,所述耳部从所述主体部与曲轴轴线平行地向彼此相反的方向突出,所述内螺纹孔形成于各个所述耳部,针对每个所述内螺纹孔而设有所述螺栓孔及设置有所述冷却水槽的所述螺栓。
根据该方式,由于分隔壁部件在设置于彼此相反的两侧部的耳部处紧固,因此分隔壁部件被可靠地紧固于气缸盖。并且,分隔壁部件在两侧部被冷却,抑制了温度上升。
并且,在上述的方式中,可以是,该内燃机的副室构造还具有将点火部配置于所述副室中的点火塞42,所述点火塞的轴线被配置在与所述曲轴轴线垂直且通过所述燃烧室壁面的中央的面上。
根据该方式,能够避开进气口和排气口而配置点火塞。
并且,在上述的方式中,可以是,该内燃机的副室构造还具有将喷孔配置于所述副室中的喷射器41,所述喷射器的轴线被配置在与所述曲轴轴线垂直且通过所述燃烧室壁面的中央的面上。
根据该方式,能够避开进气口和排气口而配置喷射器。
根据以上的结构,能够提供可抑制分隔壁部件的温度上升的内燃机的副室构造。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方式的内燃机的剖视图(沿图4的I-I线的剖视图)。
图2是实施方式的内燃机的剖视图(沿图4的II-II线的剖视图)。
图3是放大地示出螺栓的周围的气缸盖的剖视图(图2的III部的放大图)。
图4是示出燃烧室壁面的气缸盖的仰视图。
图5是示出螺栓、冷却水入口通路以及冷却水出口通路的位置关系的剖视图。
标号说明
1:内燃机;3:气缸盖;7:燃烧室壁面;12:主燃烧室;15:进气口;16:排气口;20:收容孔;20C:底面;23:分隔壁部件;23A:凹部;23B:主体部;23C:耳部;23F:上端面;24:副室;26:内螺纹孔;27:螺栓孔;30:螺栓;30A:轴部;30B:头部;30C:外螺纹;30D:冷却水槽;32:空间;34:连通孔;35:连接通路;36:喷射器孔;37:点火塞孔;41:喷射器;42:点火塞;50:气缸盖侧水套;53:冷却水入口通路;53A:开口端;54:冷却水出口通路;54A:开口端;A:气缸轴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将本发明应用于内燃机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内燃机1是4冲程内燃机,如图1和图2所示,具有发动机主体4,该发动机主体4包含气缸体2和紧固于气缸体2的上端面的气缸盖3。在气缸体2中形成有在气缸体2的上端面上开口的截面为圆形的气缸5。将气缸5的轴线设为气缸轴线A。在气缸盖3的下端面上与气缸5的上端对置的部分朝向上方凹陷,形成了构成气缸5的上端的燃烧室壁面7。燃烧室壁面7形成为所谓的屋脊形。
在气缸5中收容有活塞11,活塞11能够沿着气缸轴线A进行往复运动。燃烧室壁面7与活塞11的顶冠面协作而形成主燃烧室12。活塞11经由连杆而与曲轴(未图示)连接。将曲轴的延伸方向设为曲轴轴线方向。
如图1和图4所示,在燃烧室壁面7上开设有2个进气口15和2个排气口16。当将与曲轴轴线和气缸轴线A垂直的方向设为进气排气方向时,在燃烧室壁面7上,在作为进气排气方向的一侧的进气侧,配置有2个进气口15,在作为另一侧的排气侧配置有2个排气口16。进气口15和排气口16的燃烧室壁面7侧的开口端通过作为提升阀的进气阀17和排气阀18而被开闭。
如图1~图4所示,在燃烧室壁面7的中央凹陷设置有朝向上方凹陷的收容孔20。收容孔20具有与气缸轴线A同轴地形成的圆孔部20A和从圆孔部20A的外周面向径向外侧凹陷的一对卡定槽部20B。一对卡定槽部20B相对于圆孔部20A配置在曲轴轴线方向上的一侧和另一侧。并且,一对卡定槽部20B各自配置在彼此相邻的进气口15与排气口16之间。收容孔20的底面20C由圆孔部20A和一对卡定槽部20B的上端面形成,且形成为与气缸轴线A垂直的连续的平面。
在收容孔20中收容有分隔壁部件23。分隔壁部件23与收容孔20协作而形成副室24。分隔壁部件23具有:主体部23B,其具有朝向上方开口并形成副室24的一部分的凹部23A;以及一对耳部23C,其从主体部23B向侧方突出。主体部23B具有:轴线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截面为圆形的筒部23D;以及将筒部23D的下端封闭的下壁部23E。各耳部23C从主体部23B的外周部向径向外侧且彼此相反的方向突出。
如图4所示,在从沿着气缸轴线A的方向观察时,由主体部23B和一对耳部23C形成的分隔壁部件23的外形形成为与由圆孔部20A和一对卡定槽部20B形成的收容孔20的外形互补的形状。由此,通过将分隔壁部件23从下方***于收容孔20中,主体部23B与圆孔部20A嵌合,使各耳部23C与对应的卡定槽部20B嵌合。通过将一对耳部23C卡定于对应的卡定槽部20B中,使得分隔壁部件23以不能旋转的方式嵌合在收容孔20中。
如图1和图2所示,在分隔壁部件23的主体部23B和各耳部23C的上端形成有连续的平面状的上端面23F。分隔壁部件23在上端面23F处与收容孔20的底面20C抵接。如图2和图3所示,在各耳部23C上形成有在上端面23F上开口的有底的内螺纹孔26。各内螺纹孔26与气缸轴线A平行地延伸。
在气缸盖3上,在与各内螺纹孔26对应的部分分别形成有上下贯穿的截面为圆形的螺栓孔27。各螺栓孔27的下端在收容孔20的底面20C上开口,各螺栓孔27的上端在气缸盖3的上表面上开口。在气缸盖3的上表面上的各螺栓孔27的周围形成有锪端面28。相互对应的螺栓孔27与内螺纹孔26同轴地连接,与气缸轴线A平行地呈直线状延伸。
螺栓30被贯插于相互连接的螺栓孔27和内螺纹孔26中。螺栓30具有:圆柱状的轴部30A、设置于轴部30A的基端的头部30B、以及设置于轴部30A的末端外周面的外螺纹30C。并且,在轴部30A的外周面上凹陷设置有多个冷却水槽30D。各冷却水槽30D在轴部30A的轴线方向上呈直线状延伸,各冷却水槽30D穿过外螺纹30C而到达轴部30A的末端。
各螺栓30从与收容孔20相反一侧的端部(上端)被***于螺栓孔27中,各螺栓30的末端突入到内螺纹孔26内,并在末端的外螺纹30C处与内螺纹孔26螺合。螺栓30的头部30B借助于密封部件而与气缸盖3的上表面抵接。这样,分隔壁部件23通过各螺栓30而紧固于气缸盖3。换言之,分隔壁部件23通过各螺栓30而悬挂在收容孔20内。
各冷却水槽30D的横截面积形成为相对于外螺纹30C的外周面与内螺纹孔26的内周面之间的间隙的横截面积、以及轴部30A的外周面与螺栓孔27的内周面之间的间隙的横截面积足够大。
在通过螺栓30将气缸盖3和分隔壁部件23彼此紧固的状态下,在轴部30A的末端与内螺纹底部之间形成有空间32。各冷却水槽30D的一端与空间32连接。
如图1和图2所示,分隔壁部件23的下壁部23E形成为朝向下方凸出的大致半球形,从燃烧室壁面7向下方突出。下壁部23E的朝向主燃烧室12侧的面(下表面)形成为与燃烧室壁面7平滑连接的平面。形成副室24的分隔壁部件23的凹部23A形成为大致球形。在下壁部23E上形成有在厚度方向上贯穿且将主燃烧室12和副室24连通的多个连通孔34。各连通孔34呈直线状延伸,它们各自的轴线在副室24内的1个交点处彼此交叉。即,各连通孔34呈以交点为中心的放射状延伸。各连通孔34以分隔壁部件23的轴线为中心形成为旋转对称形,各连通孔34的交点位于与气缸轴线A一致的分隔壁部件23的轴线上。在本实施方式中,连通孔34设置有6个,各连通孔34以分隔壁部件23的轴线为中心在周向上等间隔地配置。主燃烧室12与副室24仅通过多个连通孔34而彼此连通,能够供流体流通。主燃烧室12与副室24在除了连通孔34之外的其他的部分处彼此分离,流体的流通被切断。
在气缸盖3上形成有从收容孔20的底面20C的中央向上方延伸的连接通路35、以及与连接通路35连接的喷射器孔36和点火塞孔37。连接通路35在下端与分隔壁部件23的凹部23A连接,形成副室24的一部分。喷射器孔36和点火塞孔37在上端在气缸盖3的上表面上开口,在下端与连接通路35的上端连接。喷射器孔36配置在与曲轴轴线垂直的平面上,朝向上方向进气侧倾斜。在从沿着气缸轴线A的方向观察时,喷射器孔36被配置在相邻的进气口15之间。点火塞孔37被配置在与曲轴轴线垂直的平面上,朝向上方向排气侧倾斜。在从沿着气缸轴线A的方向观察时,喷射器孔36被配置在相邻的排气口16之间。
在喷射器孔36中***有喷射器41。喷射器41是喷射液体燃料或者气体燃料的单元。喷射器41具有喷嘴41A,该喷嘴41A在末端具有喷射燃料的喷孔。喷射器被配置为具有喷孔的喷嘴41A的末端位于连接通路35中。
在点火塞孔37中***有作为火花塞的点火塞42。点火塞42具有:呈轴状延伸的主体部42A、设置于主体部42A的末端中央的中心电极42B、以及从主体部42A的末端周缘突出的接地电极42C。在主体部42A的外周面上形成有外螺纹,与形成于点火塞孔37的下部的内螺纹螺合。中心电极42B与接地电极42C的末端部之间为点火部,在点火时对中心电极42B施加电压从而产生火花。中心电极42B和接地电极42C被配置于连接通路35中。
在气缸盖3上形成有供冷却水流通的气缸盖侧水套50。气缸盖侧水套50主要形成在燃烧室壁面7和排气口16的周围。气缸盖侧水套50具有:在气缸盖3的下端面上开口的气缸盖侧冷却水入口50A、以及在气缸盖3的曲轴轴线方向上的一侧的端面上开口的气缸盖侧冷却水出口(未图示)。
在气缸体2的气缸5的周围形成有气缸体侧水套51。气缸体侧水套51具有:在气缸体2的侧面上开口的气缸体侧冷却水入口(未图示)、以及在气缸体2的上端面上开口的气缸体侧冷却水出口51A。
气缸盖侧冷却水入口50A与气缸体侧冷却水出口51A彼此连接,气缸体侧冷却水入口和气缸盖侧冷却水出口与具有水泵的冷却水通路连接。冷却水借助于水泵而依次通过气缸体侧水套51、气缸盖侧水套50进行循环。
如图2和图3所示,在气缸盖3上形成有将气缸盖侧水套50和螺栓孔27连接的冷却水入口通路53和冷却水出口通路54。冷却水入口通路53与在气缸盖侧水套50中冷却水的压力比连接有冷却水出口通路54的部分高的部分连接。例如,冷却水入口通路53与在气缸盖侧水套50中比连接有冷却水出口通路54的部分靠气缸盖侧冷却水入口50A侧的部分连接。
冷却水入口通路53和冷却水出口通路54与螺栓孔27的侧部连接。在从沿着螺栓孔27的轴线的方向观察时,冷却水入口通路53的螺栓孔27侧的开口端53A(连接端)与冷却水出口通路54的螺栓孔27侧的开口端54A(连接端)以彼此不重叠的方式在周向上错开配置。冷却水入口通路53与冷却水槽30D中的至少1个冷却水槽30D连接,冷却水出口通路54与冷却水槽30D中的除了与冷却水入口通路53连接的冷却水槽30D之外的其他至少1个冷却水槽30D连接。
如图5所示,以螺栓孔27的轴线为中心,将冷却水入口通路53的开口端53A的角度宽度设为θ1,将冷却水出口通路54的开口端54A的角度宽度设为θ2,将各冷却水槽30D之间的周向上的角度(间隔)设为α1、α2、···αn,在该情况下,优选满足以下的关系式(1)。
max(α1,α2,···,αn)<min(θ1,θ2)···(1)
即,可以设定为:冷却水入口通路53的开口端53A的角度宽度θ1与冷却水出口通路54的开口端54A的角度宽度θ2中的较小的值大于冷却水槽30D之间的周向上的角度中的最大值。通过满足该关系式(1),不论螺栓30的旋转角如何,冷却水入口通路53与至少1个冷却水槽30D连接,冷却水出口通路54与冷却水槽30D中的除了与冷却水入口通路53连接的冷却水槽30D之外的其他至少1个冷却水槽30D连接。由此,利用螺栓30进行的紧固作业变得容易。
并且,由于冷却水入口通路53的开口端53A与冷却水出口通路54的开口端54A不能彼此连接,因此冷却水入口通路53的开口端53A的角度宽度θ1与冷却水出口通路54的开口端54A的角度宽度θ2中的较小的值必须被设定为小于180°的值。在该情况下,冷却水槽30D的数量必须为3个以上。
并且,当设以各冷却水槽30D的螺栓孔27的轴线为中心的角度宽度为β1、β2、···βn时,冷却水入口通路53的开口端53A与冷却水出口通路54的开口端54A之间的间隔的角度被设定为比各冷却水槽30D的角度宽度(β1、β2、···βn)中的最大的值要大。由此,避免了1个冷却水槽30D与冷却水入口通路53和冷却水出口通路54双方连接的情况。各冷却水槽30D的角度宽度的总计必须被设定为小于360°的值。
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冷却水槽30D在周向上等间隔地设置有4个,因此冷却水槽30D之间的角度α1~α4都是90°。因此,可以将冷却水入口通路53的开口端53A的角度宽度θ1以及冷却水出口通路54的开口端54A的角度宽度θ2分别设定为比90°大且比180°小的值。
以下,对本实施方式的内燃机1的效果进行说明。流过气缸盖侧水套50的冷却水由于冷却水入口通路53与冷却水出口通路54之间的压力差而依次通过冷却水入口通路53、与冷却水入口通路53连接的至少1个冷却水槽30D、设置于内螺纹孔26的底部的空间32、与冷却水出口通路54连接的至少1个冷却水槽30D、以及冷却水出口通路54,并返回气缸盖侧水套50。利用通过分隔壁部件23内部的空间32的冷却水对分隔壁部件23进行冷却,抑制了以分隔壁部件23为起点的早燃。
各冷却水槽30D的横截面积被形成为相对于外螺纹30C的外周面与内螺纹孔26的内周面之间的间隙的横截面积、以及轴部30A的外周面与螺栓孔27的内周面之间的间隙的横截面积两者足够大,因此冷却水通过冷却水槽30D而流动。
由于通过多个冷却水槽30D而形成了向形成于内螺纹孔26的底部的空间32供给冷却水的供给通路以及从空间32排出冷却水的排出通路双方,因此冷却水能够通过空间32而流动。
由于冷却水槽30D形成于螺栓30上,因此不需要在作为比较小的部件的分隔壁部件23上确保用于形成冷却水槽30D的空间。并且,当在螺栓30上设置冷却水槽30D的情况下,由于在外周面上形成冷却水槽30D,因此加工容易。并且,与在气缸盖3的螺栓孔27、分隔壁部件23的内螺纹孔26两者上加工冷却水槽30D的情况相比,当在螺栓30上加工冷却水槽30D的情况下,作为加工对象的部件少,减轻了作业载荷。
分隔壁部件23由于采用以不能旋转的方式嵌合于收容孔20中的结构,因此容易进行相对于气缸盖3的定位。并且,分隔壁部件23通过贯穿气缸盖3的螺栓30而紧固于气缸盖3上,因此脱落到主燃烧室12内的可能性低。并且,螺栓30不会露出到主燃烧室12中,不会暴露于燃烧气体,因此抑制了劣化,能够可靠地支承分隔壁部件23。并且,由于螺栓30被通过冷却水槽30D的冷却水而冷却,因此抑制了伴随着内燃机1的运转时和停止时的温度变化的热膨胀和恢复,紧固部不容易产生松弛。
以上,结束具体的实施方式的说明,但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能够广泛地变形实施。例如,冷却水槽30D也可以形成于螺栓孔27和内螺纹孔26的内周面上,以代替形成于螺栓30的轴部30A的外周面。
喷射器孔36和点火塞孔37中的一方也可以与气缸轴线同轴配置。并且,在其他的实施方式中,喷射器孔36也可以代替与连接通路35连接而采用与燃烧室壁面7或进气口15的壁面连接的结构。在该情况下,喷射器41并非朝向副室24喷射燃料,而朝向主燃烧室12或者进气口15喷射燃料。
在螺栓孔27的轴线方向上,冷却水入口通路53的开口端53A与冷却水出口通路54的开口端54A的相对位置可以彼此一致,也可以错开。
也可以在螺栓孔27的内周面上设置内螺纹,在螺栓30的轴部30A上设置与螺栓孔27的内周面的内螺纹螺合的外螺纹。在该情况下,冷却水入口通路53的开口端53A和冷却水出口通路54的开口端54A可以配置于螺栓孔27的内周面上的设置有内螺纹的部分。

Claims (10)

1.一种内燃机的副室构造,其特征在于,该内燃机的副室构造具有:
燃烧室壁面,其形成于气缸盖的下表面,与活塞协作而形成主燃烧室;
收容孔,其凹陷设置在所述燃烧室壁面上;
分隔壁部件,其被***于所述收容孔中,与所述收容孔协作而形成副室;
螺栓孔,其贯穿所述气缸盖,开设在所述收容孔的与所述分隔壁部件抵接的抵接面上;
有底的内螺纹孔,其形成于所述分隔壁部件上,与所述螺栓孔连接;
螺栓,其被从与所述收容孔相反的一侧***于所述螺栓孔中,在末端与所述内螺纹孔螺合,将所述分隔壁部件紧固于所述气缸盖上;以及
多个冷却水槽,它们凹陷设置在所述螺栓的外周面上、或者凹陷设置在所述螺栓孔以及所述内螺纹孔的内周面上,在所述螺栓的轴线方向上延伸,并与所述内螺纹孔的底部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燃机的副室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燃机的副室构造还具有与所述螺栓孔的侧部连接的冷却水入口通路和冷却水出口通路,
所述冷却水槽形成于所述螺栓的外周面,到达所述螺栓的末端,
所述冷却水槽中的至少1个与所述冷却水入口通路连接,其他的至少1个所述冷却水槽与所述冷却水出口通路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内燃机的副室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冷却水入口通路的朝向所述螺栓孔的开口端、以及所述冷却水出口通路的朝向所述螺栓孔的开口端各自的以所述螺栓为中心的角度宽度中的较小的值被设定为大于所述冷却水槽之间的周向上的角度中的最大值。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燃机的副室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分隔壁部件具有:主体部,其具有凹部,该凹部朝向与所述主燃烧室相反的一侧开口,形成所述副室的一部分;以及耳部,其从所述主体部向侧方突出,
所述内螺纹孔形成于所述耳部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内燃机的副室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收容孔形成为使所述主体部和所述耳部以不能旋转的方式与该收容孔嵌合的形状。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内燃机的副室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收容孔被设置于所述燃烧室壁面的中央,
所述耳部从所述主体部向与曲轴轴线平行的方向突出。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内燃机的副室构造,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燃烧室壁面上开设有2个进气口和2个排气口,
所述耳部被配置在相邻的所述进气口和所述排气口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内燃机的副室构造,其特征在于,
设置有一对所述耳部,所述耳部从所述主体部与曲轴轴线平行地向彼此相反的方向突出,
所述内螺纹孔形成于各个所述耳部,
针对每个所述内螺纹孔而设有所述螺栓孔及设置有所述冷却水槽的所述螺栓。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内燃机的副室构造,其特征在于,
该内燃机的副室构造还具有将点火部配置于所述副室中的点火塞,
所述点火塞的轴线被配置在与所述曲轴轴线垂直且通过所述燃烧室壁面的中央的面上。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内燃机的副室构造,其特征在于,
该内燃机的副室构造还具有将喷孔配置于所述副室中的喷射器,
所述喷射器的轴线被配置在与所述曲轴轴线垂直且通过所述燃烧室壁面的中央的面上。
CN201810263875.9A 2017-03-31 2018-03-28 内燃机的副室构造 Active CN10869163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069545 2017-03-31
JP2017069545A JP6770474B2 (ja) 2017-03-31 2017-03-31 内燃機関の副室構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691636A true CN108691636A (zh) 2018-10-23
CN108691636B CN108691636B (zh) 2020-07-14

Family

ID=6384462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263875.9A Active CN108691636B (zh) 2017-03-31 2018-03-28 内燃机的副室构造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6770474B2 (zh)
CN (1) CN108691636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324723A (zh) * 2022-10-14 2022-11-11 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燃烧***以及气体发动机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260332B2 (ja) * 2019-02-27 2023-04-18 ダイハツ工業株式会社 副燃焼室付きシリンダヘッド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942169A (en) * 1960-08-11 1963-11-20 Motoren Werke Mannheim Ag Improvements in or relating to cylinder head arrangements fo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JP2001132603A (ja) * 1999-10-21 2001-05-18 Caterpillar Inc 冷却式予燃焼室アセンブリ
JP3295163B2 (ja) * 1993-03-04 2002-06-24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ディーゼルエンジンのホットプラグ保持構造
CN205315109U (zh) * 2016-01-15 2016-06-15 重庆交通大学 双燃料发动机高十六烷值燃料喷油器总成
CN205638680U (zh) * 2016-05-09 2016-10-12 中国石油集团济柴动力总厂 一种气体发动机预燃室及其安装结构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942169A (en) * 1960-08-11 1963-11-20 Motoren Werke Mannheim Ag Improvements in or relating to cylinder head arrangements fo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JP3295163B2 (ja) * 1993-03-04 2002-06-24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ディーゼルエンジンのホットプラグ保持構造
JP2001132603A (ja) * 1999-10-21 2001-05-18 Caterpillar Inc 冷却式予燃焼室アセンブリ
CN205315109U (zh) * 2016-01-15 2016-06-15 重庆交通大学 双燃料发动机高十六烷值燃料喷油器总成
CN205638680U (zh) * 2016-05-09 2016-10-12 中国石油集团济柴动力总厂 一种气体发动机预燃室及其安装结构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324723A (zh) * 2022-10-14 2022-11-11 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燃烧***以及气体发动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770474B2 (ja) 2020-10-14
CN108691636B (zh) 2020-07-14
JP2018172970A (ja) 2018-11-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2156098B1 (ko) 내연기관의 예연소실 및 그 작동 방법
CN108691635B (zh) 内燃机
US7216623B2 (en)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with auxiliary combustion chamber
CN105525982B (zh) 用于内燃发动机的预燃室组件
US7128029B2 (en) Water-cooled cylinder head for a multicylinder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
US20170138251A1 (en) Pre-chamber nozzle
US20030213461A1 (en) Prechamber combustion system
CN109973204B (zh) 内燃机
CN108691634A (zh) 内燃机的副室构造
CN108691636A (zh) 内燃机的副室构造
CN105264196B (zh) 直喷式柴油发动机
CN104747272A (zh) 带燃料喷射的二冲程发动机
CN114981533A (zh) 隔热膜部件
EP1074723B1 (en) Direct-fuel-injection-type spark-ignition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and method of controlling the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US6651612B2 (en) In-cylinder injection type spark-ignition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CN108691637B (zh) 内燃机
US20010003281A1 (en) Combustion chamber for direct injection engine
US4440125A (en) Diesel engine combustion chamber
EP3833859B1 (en) Prechamber arrangement
KR20140128518A (ko) 이중연료엔진용 실린더 헤드 블록의 워터 재킷 구조
CN114962049A (zh) 内燃机
JP7000045B2 (ja) ガスエンジン
US11649783B2 (en) Combustion chamber structure fo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US5960768A (en) Arrangement of a direct-injection and spark-ignition 4-stroke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
JP2004162563A (ja) 火花点火式直噴エンジンのシリンダヘッド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