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688421B - 后悬架用拖曳臂 - Google Patents

后悬架用拖曳臂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688421B
CN108688421B CN201810223114.0A CN201810223114A CN108688421B CN 108688421 B CN108688421 B CN 108688421B CN 201810223114 A CN201810223114 A CN 201810223114A CN 108688421 B CN108688421 B CN 10868842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ll portion
trailing arm
vehicle body
mounting
contou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223114.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688421A (zh
Inventor
关口亮太
佐佐木正幸
高草木遥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 Tech Inc
Original Assignee
F Tech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 Tech Inc filed Critical F Tech Inc
Publication of CN10868842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68842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68842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68842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GVEHICLE SUSPENSION ARRANGEMENTS
    • B60G7/00Pivoted suspension arms; Accessories thereof
    • B60G7/001Suspension arms, e.g.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Vehicle Body Suspensions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后悬架用拖曳臂,在后悬架用拖曳臂(1)的端板(100)中,安装部(130)具有:安装面(132),其在安装部(130)的外侧的端部处使其整体为平坦面而构成;以及3个以上的多个孔(150),所述多个孔在宽度方向上贯通安装面(132),在端板(100)内延伸,并且配设于安装面(132)上的同一圆(SC)的圆周上,第2轮廓(133)为安装面(132)的外轮廓,第1轮廓(161)是构成***部(110)与安装部(130)之间的边界的边界部(160)外轮廓,安装面(132)具有第2轮廓(133)比第1轮廓(161)沿圆(SC)的径向膨出的多个膨出部(134),与多个膨出部(134)分别对应地配置多个孔(150)中的1个。

Description

后悬架用拖曳臂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后悬架用拖曳臂,尤其涉及一种在四轮汽车等车辆中使用的后悬架用拖曳臂。
背景技术
近年来,在四轮汽车等车辆中,下述情况增多:即使是相同的车型,由于不同的销售地和不同的等级等,它们的规格也有细微不同而设定了多种多样的布置条件,对于车辆的悬架***的结构部件,也要求实现一种适合于各种各样的布置条件的结构。并且,同时,即使在这样设定了各种各样的布置条件的情况下,也要求相关的结构部件的结构本身尽可能地通用化。
在上述状况下,日本特开2011-225114号公报涉及一种悬架,公开了下述的结构:将车轮安装部件相对于车轴部件的端部的连接部的形状设置成具有比车轴部件的端部的直径大的曲率的曲面,从而,即使在由于车型不同等理由而车轴部件和车轮安装部件中的一方不同的情况下,也实现了使另一方为通用的部件来对应并进行连接。
发明内容
但是,根据本发明人的研究,在日本特开2011-225114号公报所公开的结构中,即使在车轴部件和车轮安装部件中的一方不同的情况下,也实现了使另一方为通用的部件来对应并进行连接,但是,这只能够应对影响车轮的前束和外倾的角度的主轴的倾斜角度的不同,而对于在相对于车体的坐标系的车轮侧部件的安装位置不同等安装尺寸不同的情况下,在使结构部件的主要部分通用化的同时能够适合于各种各样的安装尺寸的结构,则没有进行公开,也不存在相关启示。
并且,根据本发明人的研究,在车轮侧部件的安装结构中,一般是设定多个紧固点,因此,在车轮侧部件的安装尺寸不同的情况下,车轮侧部件的多个紧固点的位置会不同。因此,根据本发明人的研究,尤其也考虑车轮侧部件的多个紧固点的位置不同的情况,而构建一种在使结构部件的主要部分通用化的同时能够适合于各种各样的安装尺寸的新颖结构是很重要的。
即,目前来看,在四轮汽车等车辆的悬架***中,处于如下的状况:期望实现在使其结构部件的主要部分通用化的同时能够适合于包括各种各样的安装点的各种各样的安装尺寸的新颖结构,这对后悬架中的拖曳臂来说也是适用的。
本发明是经过以上的研究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后悬架用拖曳臂,在无需不必要地增大端板的大小而使拖曳臂的主要的结构部件通用化的同时,能够适合于具有多个规格的车辆。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第1方面的后悬架用拖曳臂具有拖曳臂和端板,所述拖曳臂具有:主体部,其在车体的前后方向上延伸;车体侧支承部,其在作为所述车体的前方侧的一端侧与所述主体部连接配设;以及***承接部,其在作为所述车体的后方侧的另一端侧与所述主体部连接配设,并且,朝向所述车体的宽度方向的外侧开口,所述端板具有:***部,其被***于所述***承接部中;以及安装部,其在所述***部的所述外侧与所述***部连接配设,并且,车轮侧部件被安装至该安装部,构成所述***部与所述安装部之间的边界的边界部的位置在所述宽度方向上与所述***承接部的作为所述外侧的端部的外承接端部的位置一致,所述安装部具有:安装面,其在所述安装部的所述外侧的端部使所述端部的整体形成为平坦面而构成;以及3个以上的多个孔,所述多个孔在所述宽度方向上贯通所述安装面,在所述端板内延伸,并且配设于所述安装面上的同一圆的圆周上,所述边界部的外轮廓为第1轮廓,所述安装面的外轮廓为第2轮廓,所述安装面具有所述第2轮廓比所述第1轮廓沿所述圆的径向膨出的多个膨出部,所述多个孔中的每1个与所述多个膨出部中的每1个对应配设。
并且,在本发明的第2方面的后悬架用拖曳臂中,在第1方面的结构的基础上,所述主体部具有被配设于所述外侧的第1主体部以及被配设于所述宽度方向的内侧的第2主体部,并且,所述第1主体部与所述第2主体部彼此连接,从而在利用由所述车体的上下方向和所述宽度方向限定的平面进行剖切的纵截面上构成闭合截面,所述第1主体部具有:第1纵壁部;第1上壁部,其与所述第1纵壁部中的所述车体的上方侧的部分连接;以及第1下壁部,其与所述第1纵壁部中的所述车体的下方侧的部分连接,并且在所述下方侧与所述第1上壁部对置,所述第2主体部具有:第2纵壁部,其与所述第1纵壁部在所述宽度方向上对置;第2上壁部,其与所述第2纵壁部中的所述上方侧的部分连接;以及第2下壁部,其与所述第2纵壁部中的所述下方侧的部分连接,并且在所述下方侧与所述第2上壁部对置,所述第1上壁部与所述第2上壁部彼此连接而构成第1连接部,所述第1下壁部与所述第2下壁部彼此连接而构成第2连接部,所述***承接部具有使所述第1主体部和所述第2主体部分别向所述外侧弯曲而成的第1弯曲部和第2弯曲部,所述第1主体部和所述第2主体部构成为一体,在所述***承接部处,所述第2连接部被设定在比所述第1连接部靠所述后方侧的位置。
并且,在本发明的第3方面的后悬架用拖曳臂中,在第2方面的结构的基础上,所述第1连接部是所述第1上壁部与所述第2上壁部彼此重合的部分处的焊接部,所述第2连接部是所述第1下壁部与所述第2下壁部彼此重合的部分处的焊接部。
并且,在本发明的第4方面的后悬架用拖曳臂中,在第2或第3方面的结构的基础上,所述第2弯曲部具有相对于所述***承接部中的所述车体的内侧的最深部并列设置的凹部。
并且,在本发明的第5方面的后悬架用拖曳臂中,在第1至第4中的任意一个方面的结构的基础上,所述安装面被设定为相对于由所述前后方向和所述车体的上下方向限定的平面倾斜的倾斜面。
根据本发明的第1方面中的结构,在端板上,安装部具有:安装面,其在安装部的外侧的端部使该端部整体形成为平坦面而构成;以及3个以上的多个孔,所述多个孔在宽度方向上贯通安装面,在端板内延伸,并且配设于安装面上的同一圆的圆周上,构成***部与安装部之间的边界的边界部的外轮廓为第1轮廓,安装面的外轮廓为第2轮廓,所述安装面具有第2轮廓比第1轮廓沿所述圆的径向膨出的多个膨出部,多个孔中的每1个与多个膨出部中的每1个对应配设,因此,针对具有胎面宽度等不同的多个规格的车辆,能够以上述端板的结构在无需不必要地增大端板的尺寸的情况下补充其规格差,因此,能够实现一种后悬架用拖曳臂,其能够简单地使拖曳臂的主要的结构部件的通用化成为可能,能够确保车轮侧部件用的紧固点周围的紧固量。
并且,根据本发明的第2方面的结构,在拖曳臂的主体部上,第1上壁部与第2上壁部彼此连接而构成第1连接部,第1下壁部与第2下壁部彼此连接而构成第2连接部,***承接部具有使第1主体部和第2主体部分别向外侧弯曲而成的第1弯曲部和第2弯曲部,第1主体部和第2主体部构成为一体,在***承接部处,第2连接部被设定在比第1连接部靠后方侧的位置,因此,能够提高针对经端板等施加于主体部上的外力的耐力。
并且,根据本发明的第3方面的结构,第1连接部是第1上壁部与第2上壁部彼此重合的部分处的焊接部,第2连接部是第1下壁部与第2下壁部彼此重合的部分处的焊接部,因此,能够提高第1连接部和第2连接部各自的使用焊接的连接的可靠性。
并且,根据本发明的第4方面的结构,第2弯曲部具有相对于***承接部中的所述车体的内侧的最深部并列设置的凹部,因此,能够提高周边部件的布置自由度,并且,能够提高针对经端板等施加于主体部上的外力的耐力。
并且,根本发明的第5方面的结构,安装面被设定为相对于由前后方向和上下方向限定的平面倾斜的倾斜面,因此,能够提高周边部件的布置自由度,并且,能够向后悬架静态施加呈现期望的前束角和外倾角的几何特性。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的拖曳臂的结构的俯视图。
图2是示出本实施方式中的拖曳臂的结构的侧视图。
图3是示出本实施方式中的拖曳臂的结构的后视图。
图4A是沿图1中的A-A线的剖视图。
图4B是沿图1中的B-B线的剖视图。
图4C是沿图1中的C-C线的剖视图。
图5A是仅示出本实施方式中的拖曳臂的端板的侧视图。
图5B是仅示出本实施方式中的拖曳臂的端板的俯视图。
图5C是仅示出本实施方式中的拖曳臂的端板的后视图。
标号说明
1:拖曳臂;10:主体部;12:车体侧支承部;14:***承接部;16:开口部;24:第1连接部;26:第2连接部;30:第1主体部;32:第1纵壁部;34:第1上壁部;36:第1下壁部;44、46:端部;45、47:切口部;50:第2主体部;52:第2纵壁部;54:第2上壁部;56:第2下壁部;70:第1弯曲部;80:第2弯曲部;82:凹部;100:端板;110:***部;130:安装部;132:安装面;133:第2外轮廓;134:膨出部;136:中间部分;150:紧固孔;160:边界部(边界线);161:第1外轮廓;200:套环部件;SC:圆;C1:中心;AP:顶点;d:矢量;H:中央孔。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适当地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的后悬架用拖曳臂详细地进行说明。另外,图中,x轴、y轴以及z轴构成3轴正交坐标系。并且,为了方便说明,x轴的方向相当于车体的前后方向,y轴的方向相当于车体的宽度方向,z轴的方向相当于车体的上下方向。
图1是示出本实施方式中的拖曳臂的结构的俯视图,图2是示出本实施方式中的拖曳臂的结构的侧视图,图3是示出本实施方式中的拖曳臂的结构的后视图。图4A是沿图1中的A-A线的剖视图,图4B是沿图1中的B-B线的剖视图,图4C是沿图1中的C-C线的剖视图。并且,图5A是仅示出本实施方式中的拖曳臂的端板的侧视图,图5B是仅示出本实施方式中的拖曳臂的端板的俯视图,图5C是仅示出本实施方式中的拖曳臂的端板的后视图。
如图1至图5C所示,拖曳臂1是车辆的后侧的悬架***的结构体,具有在前后方向上延伸主体部10和安装于主体部10的端板100。另外,在图中,示出了配设于车体的左侧的拖曳臂1,但是,在车体的右侧也配设有拖曳臂,该拖曳臂具有将拖曳臂1的结构左右翻转而成的结构。
具体而言,主体部10典型来说是将铁板等由金属制品而成型的多个板材以构成闭合截面结构的方式分别组合而成为了一体的筒状的结构体,在主体部10上的作为前方侧的一端侧处构成车体侧支承部12,在该车体侧支承部12上固定设置有套环部件200,在该套环部件200上装设有被安装至车体的省略了图示的衬套部件,在主体部10上的作为后方侧的另一端侧处构成有***承接部14,该***承接部14朝向外侧开口,并且供端板100***。
详细而言,主体部10具有主要被配设于外侧的第1主体部30和主要被配设于内侧的第2主体部50,并且,第1主体部30与第2主体部50彼此连接,从而,在利用由上下方向和宽度方向限定的平面剖切的纵截面上绘出了闭合截面。
第1主体部30具有:第1纵壁部32;第1上壁部34,其与第1纵壁部32中的上方侧的部分连接;以及第1下壁部36,其与第1纵壁部32中的下方侧的部分连接,并且在下方侧与第1上壁部34对置。并且,第2主体部50具有:第2纵壁部52,其与第1纵壁部32在宽度方向上对置;第2上壁部54,其与第2纵壁部52中的上方侧的部分连接;以及第2下壁部56,其与第2纵壁部52中的下方侧的部分连接,并且在下方侧与第2上壁部54对置。
此处,第1上壁部34与第2上壁部54彼此通过电弧焊接等焊接为连接从而构成第1连接部24,第1下壁部36与第2下壁部56彼此通过电弧焊接等焊接而连接从而构成第2连接部26。出于提高第1上壁部34与第2上壁部54的连接的可靠性这一观点,优选该连接部24和26是第1上壁部34与第2上壁部54彼此重合的部分处的焊接部。同样地,出于提高第1下壁部36与第2下壁部56的连接的可靠性这一观点,优选该连接部24和26是第1下壁部36与第2下壁部56彼此重合的部分处的焊接部。并且,出于提高针对经端板100等施加到主体部10上的外力的耐力这一观点,优选该连接部24和26具有这样的结构:使第2上壁部54重合于第1上壁部34之上,并且使第2下壁部56重合于第1下壁部36之下。另外,典型来说,该连接部24和26在主体部10中在上下方向上重叠。
***承接部14由使第1主体部30和第2主体部50分别向外侧弯曲而在宽度方向上延伸的第1弯曲部70和第2弯曲部80构成,第1主体部30和第2主体部50构成为一体。关于利用由上下方向和前后方向限定的平面剖切的***承接部14的纵截面的大小,其可以被设定为在整个宽度方向上与在其外侧端部(外承接端部)开口的开口部16的大小相等,也可以是随着从开口部16来到内侧而逐渐比开口部16的大小增大。出于提高针对经端板100等施加于主体部10上的外力的耐力这一观点,优选在***承接部14中,作为第1下壁部36与第2下壁部56的连接部的第2连接部26被设定在比作为第1上壁部34与第2上壁部54的连接部的第1连接部24靠后方侧的位置。并且,典型的是,出于提高制动鼓、或是制动转子和制动钳等制动相关部件的布置自由度,并且提高针对经端板100等施加于主体部10上的外力的耐力这一观点,优选第2弯曲部80具有凹部82,该凹部82是第2弯曲部80被凹陷设置的部分,以便以在相对于所述***承接部14中的内侧的最深部并列设置的位置处与***承接部14连接。并且,进一步出于容易地进行端板100相对于主体部10的定位,并且提高涂料的布散能力这一观点,优选第1连接部24和第2连接部26处的开口部16侧的端部44和46具有将它们的一部分切除而成的切口部45和47。
端板100典型来说是对铁板等金属制的板材进行成型而得的板状的结构体,端板100具有:***部110,其被***至***承接部14中而位于***承接部14内;安装部130,其在***部110的外侧与该***部110连接并位于***承接部14之外,并且,轴承组装体等车轮侧部件被安装至该安装部130;以及多个紧固孔150,它们在安装部130的外侧的端面上开口,并且向安装部130的内侧延伸。构成***部110与安装部130之间的边界的边界部160的位置被设定为与作为***承接部14的外承接端部的开口部16的位置一致,端板100沿该边界部160通过电弧焊接等焊接而固定设置于***承接部14。并且,从端板100的功能来看,边界部160无需理解成在宽度方向上具有长度的部分,而是区分彼此连接的***部110与安装部130的边界线。
***部110的宽度方向的长度被设定为规定长度以能够获得相对于***承接部14的所需的***量。关于利用由上下方向和前后方向限定的平面剖切的***部110的纵截面的尺寸,出于简单地形成***部这一观点,优选将该尺寸设定为在整个宽度方向上与***承接部14的开口部16的尺寸相等,但是,出于提高相对于***承接部14的***性这一观点,也可以将该尺寸设定为从外侧朝向内侧逐渐减小。
安装部130在其外侧的端部处具有安装面132,该安装面132通过将所述端部的整体形成为与由上下方向和前后方向限定的平面平行而成。在安装面132上,通过在多个紧固孔150中紧固省略图示的螺栓等紧固部件来安装轴承组装体等车轮侧部件。并且,考虑到应用拖曳臂1的后悬架的前束角和外倾角这样的几何特性,安装面132也可以是相对于由上下方向和前后方向限定的平面倾斜的倾斜面。
关于多个紧固孔150,在图中示出了设置有4个紧固孔150的例子,但是,出于提高轴承组装体等车轮侧部件的紧固状态的可靠性这一观点,典型的是,需要配设3个以上紧固孔150。当在端板100上配设3个紧固孔150的情况下,它们被配置成在安装面132上它们的中心CA、CB以及CC在同一圆SC上,因此,以如下方式设置3个紧固孔150即可:在确保了螺栓等紧固部件的头部相对于安装面132所需的接触面积的同时,将上述圆SC规定于安装面132上,并且确保在上述圆SC上彼此相邻的紧固孔150的中心之间(中心CA和中心CB之间、中心CB和中心CC之间)的所需的跨度。关于第4个以后的紧固孔150,它们的中心无需一定配置在上述圆SC上,只要以如下方式设置第4个以后的紧固孔150即可:在它们的中心和与它们相邻的紧固孔150的中心之间确保了所需的跨度。例如,在图示的例子中,只要以如下方式设置第4个紧固孔150即可:在第4个紧固孔150的中心CD和与之相邻的紧固孔150的中心之间(中心CD和中心CA之间、中心CD和中心CC之间)确保了所需的跨度。并且,多个紧固孔150具有能够确保它们所需的紧固长度的长度即可,例如可以沿宽度方向在安装部130内延伸,进一步出于提高它们的加工性从而增大它们的紧固长度的观点,也可以是在宽度方向上分别贯通***部110和安装部130的多个贯通孔。
此处,在对应于车辆的规格等的其结构部件的布置上,在轴承组装体等车轮侧部件的布置位置与***承接部14的布置位置在x-z平面上的偏移量相对于安装面132的大小较大的情况,并且想要避免变更主体部10的结构的情况下,认为:若是使***部直接向外侧延长而作为安装部130的话,在安装部130等配设多个紧固孔150的配设量不足,从而无法适当地设置多个紧固孔150。因此,为了在无需变更主体部10的结构的情况下确保用于配设多个紧固孔150所需的配设量,在端板100中,相对于构成***部110和安装部130之间的边界的边界部160的外轮廓(第1外轮廓)161,即典型的说是相对于作为边界线160所呈现的轮廓的第1外轮廓161,出于提高端板100的成型性的观点,安装面132的外轮廓(第2外轮廓)133的形状本身采用与第1外轮廓161的形状相同的形状,并且,设定为使第2外轮廓133相对于第1外轮廓161在x-z平面上偏移开的位置关系。即,在安装面132上,以具有第2外轮廓133相对于第1外轮廓161沿圆SC的径向膨出的多个膨出部134的方式,设定为使第2外轮廓133相对于第1外轮廓161在x-z平面上典型地相对旋转而偏移的位置关系。此时,出于成型时的便利性,优选通过使第2外轮廓133相对于第1外轮廓161在x-z平面上以彼此的图心一致的状态相对旋转而偏移,来形成多个膨出部134。并且,虽然在第2外轮廓133内规定了圆SC,但是,在圆SC的规定时,确保了与各自的中心位于该圆SC上的3个紧固孔150相关的所需跨度和所需的接触面积,关于第4个以后的紧固孔150,也是以满足它们所需的配设条件的方式根据需要来配设。同时,多个紧固孔150中的每1个与多个膨出部134中的每1个对应配设。具体而言,首先,关于以圆SC的中心C1为始点以第2外轮廓133为终点的矢量d的绝对值,在相邻的膨出部134之间的第2外轮廓133的部位成为终点时,所述绝对值取极小值dmm,并且,在圆SC的径向上向最外侧突出的膨出部134的第2外轮廓133的部位成为终点时,所述绝对值取极大值dma,但是,将形成该极大值dma的膨出部134的第2外轮廓133的部位作为膨出部134的顶点AP。此时,关于多个紧固孔150中的每1个与多个膨出部134中的每1个对应配设,则意味着,紧固孔150的中心位于圆SC上或圆SC的外部,即例如,紧固孔150的中心CA、CB以及CC位于圆SC上,紧固孔150的中心CD位于圆SC的外部,并且,典型的是,为圆形的紧固孔150全部落入第2外轮廓133的内侧的范围,而且,以圆SC的中心C1为始点以顶点AP为终点的全部的矢量d(dma)对应地通过典型为圆形的紧固孔150内。另外,在安装部130中,将第1外轮廓161和第2外轮廓133连接的中间部分136的形状被规定为使得确保了所需的紧固长度的多个紧固孔150不会露出。并且,优选的是,上述中间部分136具有平滑地连接第1外轮廓161和第2外轮廓133的形状,以避免因施加于端板100的外力而引起的应力不必要地集中。并且,也可以是,在端板100上,以通过圆SC的中心C1并且在宽度方向上延伸的轴为中心轴,设置在宽度方向上贯通***部110和安装部130的孔H。
根据以上的本实施方式的结构,在端板100上,安装部130具有:安装面132,其通过在安装部130的外侧的端部使其整体成为平坦面而形成;以及3个以上的多个孔150,所述多个孔150在宽度方向上贯通安装面132,在端板100内延伸,并且配设于安装面132上的同一圆SC的圆周上,安装面132的外轮廓为第2轮廓133,构成***部110与安装部130之间的边界的边界部160的外轮廓为第1轮廓161,所述安装面132具有第2轮廓133比第1轮廓161沿圆SC的径向膨出的多个膨出部134,多个紧固孔150中的每1个与多个膨出部134中的每1个对应配置,因此,能够实现这样的后悬架用拖曳臂1:对于具有多个规格的车辆,能够无需不必要地增大端板的尺寸而使拖曳臂的主要部分的通用化,同时能够适合于包含各种各样的紧固点的不同的安装尺寸。
另外,本发明的结构要素的形状、配置、数量等不限于前述的实施方式,理所当然的是,将其结构要素适当地置换成起到同等作用效果的结构要素等、在不脱离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适当地进行变更。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如上所述,在本发明中,能够提供一种后悬架用拖曳臂,通过简单的结构,在无需不必要地增大端板的尺寸的情况下使拖曳臂的主要的结构部件通用化,同时能够适合于具有多个规格的车辆,因此,可以期待的是,由于其通用普遍的性质而能够广泛地应用于四轮汽车等车辆的后悬架用拖曳臂的领域中。

Claims (5)

1.一种后悬架用拖曳臂,其具有拖曳臂部件和端板,
所述拖曳臂部件具有:主体部,其在车体的前后方向上延伸;车体侧支承部,其在作为所述车体的前方侧的一端侧与所述主体部连接配设;以及***承接部,其在作为所述车体的后方侧的另一端侧与所述主体部连接配设,并且,朝向所述车体的宽度方向的外侧开口,
所述端板具有:***部,其以被***于所述***承接部中的状态位于所述***承接部内;以及安装部,其在所述***部的所述外侧与所述***部连接配设,并且,车轮侧部件被安装至该安装部,
构成所述***部与所述安装部之间的边界的边界部的位置在所述宽度方向上与所述***承接部的作为所述外侧的端部的外承接端部的位置一致,并且所述端板沿着所述边界部通过焊接而固定设置于所述***承接部,
所述安装部具有:安装面,其在所述安装部的所述外侧的端部使所述端部的整体形成为平坦面而构成;以及3个以上的多个孔,所述多个孔在所述宽度方向上贯通所述安装面,在所述端板内延伸,并且配设于所述安装面上的同一圆的圆周上,
所述边界部的外轮廓为第1轮廓,所述安装面的外轮廓为第2轮廓,所述安装面具有所述第2轮廓比所述第1轮廓沿所述圆的径向膨出的多个膨出部,所述多个孔中的每1个与所述多个膨出部中的每1个对应配设。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悬架用拖曳臂,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体部具有被配设于所述外侧的第1主体部以及被配设于所述宽度方向的内侧的第2主体部,并且,所述第1主体部与所述第2主体部彼此连接,从而在利用由所述车体的上下方向和所述宽度方向限定的平面进行剖切的纵截面上构成闭合截面,
所述第1主体部具有:第1纵壁部;第1上壁部,其与所述第1纵壁部中的所述车体的上方侧的部分连接;以及第1下壁部,其与所述第1纵壁部中的所述车体的下方侧的部分连接,并且在所述下方侧与所述第1上壁部对置,而且,所述第2主体部具有:第2纵壁部,其与所述第1纵壁部在所述宽度方向上对置;第2上壁部,其与所述第2纵壁部中的所述上方侧的部分连接;以及第2下壁部,其与所述第2纵壁部中的所述下方侧的部分连接,并且在所述下方侧与所述第2上壁部对置,
所述第1上壁部与所述第2上壁部彼此连接而构成第1连接部,而且,所述第1下壁部与所述第2下壁部彼此连接而构成第2连接部,
所述***承接部具有使所述第1主体部和所述第2主体部分别向所述外侧弯曲而成的第1弯曲部和第2弯曲部,所述第1主体部和所述第2主体部构成为一体,
在所述***承接部处,所述第2连接部被设定在比所述第1连接部靠所述后方侧的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后悬架用拖曳臂,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连接部是所述第1上壁部与所述第2上壁部彼此重合的部分处的焊接部,而且,所述第2连接部是所述第1下壁部与所述第2下壁部彼此重合的部分处的焊接部。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后悬架用拖曳臂,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弯曲部具有相对于所述***承接部中的所述车体的内侧的最深部并列设置的凹部。
5.根据权利要求1至3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后悬架用拖曳臂,其特征在于,
所述安装面被设定为相对于由所述前后方向和所述车体的上下方向限定的平面倾斜的倾斜面。
CN201810223114.0A 2017-04-04 2018-03-19 后悬架用拖曳臂 Active CN10868842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074506A JP6849510B2 (ja) 2017-04-04 2017-04-04 リヤサスペンション用トレーリングアーム
JP2017-074506 2017-04-04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688421A CN108688421A (zh) 2018-10-23
CN108688421B true CN108688421B (zh) 2021-10-01

Family

ID=6384452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223114.0A Active CN108688421B (zh) 2017-04-04 2018-03-19 后悬架用拖曳臂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6849510B2 (zh)
CN (1) CN108688421B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093548B2 (ja) * 2002-07-09 2008-06-04 株式会社エフテック トーションビーム式サスペンション
KR20060037647A (ko) * 2004-10-28 2006-05-03 (주) 동희산업 차량의 토션빔식 현가장치 및 그 제조방법
JP2006232180A (ja) * 2005-02-25 2006-09-07 F Tech:Kk トーションビーム式サスペンション
JP2007153254A (ja) * 2005-12-08 2007-06-21 Toyota Motor Corp トレーリング・アーム式サスペンション構造
JP2008195155A (ja) * 2007-02-09 2008-08-28 Futaba Industrial Co Ltd トーションビーム式サスペンション
JP4301307B2 (ja) * 2007-03-01 2009-07-22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トーションビーム式サスペンション
JP5111121B2 (ja) * 2008-01-10 2012-12-26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サスペンション構造
DE102009010098B4 (de) * 2009-02-24 2013-09-05 Benteler Automobiltechnik Gmbh Verbundlenkerachse und Verfahren zu ihrer Herstellung
EP2327573B1 (en) * 2009-11-18 2012-10-17 Fiat Group Automobiles S.p.A. Modular monolithic packet-shaped trailing arm for rear twist-beam axle with applications on front-wheel or rear-wheel drives
CN202413328U (zh) * 2011-12-14 2012-09-05 上海汇众汽车制造有限公司 冲压焊接复合结构后拖曳臂
EP2727753A1 (en) * 2012-10-31 2014-05-07 Jose Ramon Mosteiro Goyoaga Suspension for an automotive vehicle
JP6046557B2 (ja) * 2013-05-15 2016-12-14 フタバ産業株式会社 トーションビーム式サスペンション
JP6347990B2 (ja) * 2014-05-30 2018-06-27 三菱自動車工業株式会社 トーションビーム式サスペンション
CN205930086U (zh) * 2016-08-05 2017-02-08 浙江天瑞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汽车后扭力梁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849510B2 (ja) 2021-03-24
JP2018176816A (ja) 2018-11-15
CN108688421A (zh) 2018-10-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A2704643C (en) Suspension system for a vehicle and method
US8414004B2 (en) Spring seat and mounting structure for spring seat
US5695213A (en) Suspension arm
US9789743B2 (en) Suspension structure for vehicle
US10336154B2 (en) Stabilizer link for automobile suspensions
US9150079B2 (en) Coupled torsion beam axle type suspension system
CN113573921B (zh) 车辆用转向节
US20100223974A1 (en) Suspension system for a vehicle and method
JP2005537967A (ja) 一体化されたトレーリングアーム及び取付ブラケットを備える自動車用リジッドアクスル
CN108688421B (zh) 后悬架用拖曳臂
US10933919B2 (en) Shock absorber mount
KR20080112917A (ko) 차량용 현가 시스템
US10377199B2 (en) Apparatus for coupling trailing arm
US20130285344A1 (en) Vehicle Suspension Transverse Link
CN108454346A (zh) 用于车辆的后桥悬架
JP6937976B2 (ja) リヤサスペンション用トレーリングアーム
JP6934276B2 (ja) サスペンションアーム及び車両の懸架装置
JP4003648B2 (ja) トーションビーム式サスペンションのブレーキ取付構造
CN113352837B (zh) 扭力梁式悬架
CN210941949U (zh) 一种汽车用转向节毛坯及转向节
KR20230143949A (ko) 자동차의 휠 캐리어에 진동 댐퍼를 부착하기 위한 부착 배열체
JP2013189125A (ja) アーム部材支持構造、サスペンションメンバ
JP2019189094A (ja) 車両のサスペンション構造
JP2010018119A (ja) ホイールキャップ
CN106466998A (zh) 用于车辆悬挂***的下臂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