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574555B - 干扰随机化方法及设备 - Google Patents

干扰随机化方法及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574555B
CN108574555B CN201710142160.3A CN201710142160A CN108574555B CN 108574555 B CN108574555 B CN 108574555B CN 201710142160 A CN201710142160 A CN 201710142160A CN 108574555 B CN108574555 B CN 10857455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ymbols
sequence
transmitted
control channel
s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142160.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574555A (zh
Inventor
王桂杰
王坚
李榕
王俊
张朝龙
黄凌晨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10142160.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8574555B/zh
Publication of CN10857455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57455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57455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57455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4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forward error control
    • H04L1/0056Systems characterized by the type of code used
    • H04L1/0071Use of interleav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Detection And Prevention Of Errors In Transmission (AREA)
  • Error Detection And Correction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干扰随机化方法及设备。该方法包括:网络设备对至少两个控制信道单元中的待发送符号进行交织,得到交织后的待发送符号序列;将交织后的待发送符号序列中的待发送符号映射到资源单元。本申请实施例通过对至少两个控制信道单元中的待发送符号构成的待发送符号序列进行交织,得到交织后的待发送符号序列,使得待发送符号在传输过程中所突发产生集中的错误分散化,由于至少两个控制信道单元包括的待发送符号的个数比一个控制信道单元包括的待发送符号的个数多,因此,对至少两个控制信道单元包括的待发送符号进行交织处理,可使待发送符号在传输过程中所突发产生集中的错误分散化的程度更大,从而提高了干扰随机化程度。

Description

干扰随机化方法及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通信技术,尤其涉及一种干扰随机化方法及设备。
背景技术
长期演进(Long Term Evolution,LTE)采用正交频分多址(Orthogonal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OFDMA)的接入方式,小区内用户的信息承载在相互正交的不同载波上,因此干扰主要来自其他小区,即小区间的干扰。
现有技术通过干扰随机化的方式以抑制小区间干扰,干扰随机化的一种可实现的方式是在信道编码后,对传输信号进行不同方式的交织。具体地,网络设备将一个控制信道单元(Control Channel Element,CCE)中的所有正交相移键控(Quadrature Phase ShiftKeyin,QPSK)符号分成若干组,每组包含k个符号,然后对这些QPSK符号组进行交织。
但是,通过现有技术实现的干扰随机化的程度较低。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干扰随机化方法及设备,以提高干扰随机化的程度。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干扰随机化方法,包括:网络设备对至少两个控制信道单元中的待发送符号进行交织,得到交织后的待发送符号序列;并将交织后的待发送符号序列中的待发送符号映射到资源单元。例如,网络设备对至少两个控制信道单元中的待发送符号组成的待发送符号序列进行交织。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网络设备对至少两个控制信道单元中的待发送符号进行交织之前,还包括:
网络设备对至少两个控制信道单元进行交织。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网络设备对至少两个控制信道单元中的待发送符号进行交织,包括:
网络设备采用基于置换多项式的确定型交织器对至少两个控制信道单元中的待发送符号进行交织。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网络设备对至少两个控制信道单元中的待发送符号进行交织,包括:
网络设备采用确定型交织方式对至少两个控制信道单元中的待发送符号进行交织。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网络设备采用确定型交织方式对至少两个控制信道单元中的待发送符号进行交织,包括:
网络设备对至少两个控制信道单元中的待发送符号进行行列交织。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网络设备对至少两个控制信道单元中的待发送符号进行行列交织之后,还包括:
根据网络设备对应的小区标识,对行列交织后的待发送符号序列进行循环移位,循环移位的位数是根据小区标识对应的预设值确定的。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小区标识对应的预设值是小区标识所属的集合对应的预设值,集合包括多个小区标识,多个小区标识各自标识的小区不相邻。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网络设备采用确定型交织方式对至少两个控制信道单元中的待发送符号进行交织,包括:
网络设备对至少两个控制信道单元中的待发送符号进行行列交织,得到行列交织序列;
网络设备将行列交织序列分成多个子序列;
网络设备调整每个子序列中的待发送符号的排序。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网络设备对至少两个控制信道单元中的待发送符号进行交织,包括:
网络设备确定伪随机序列,伪随机序列的长度与待发送符号的长度一致;
网络设备根据伪随机序列,对至少两个控制信道单元中的待发送符号进行随机交织。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网络设备确定伪随机序列,包括:
网络设备根据网络设备对应的小区标识,确定伪随机序列。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网络设备根据网络设备对应的小区标识,确定伪随机序列,包括:
网络设备将网络设备对应的小区标识作为随机数生成方式的种子,通过随机数生成方式得到伪随机序列。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待发送符号是网络设备对控制信息进行极化编码、调制后得到的符号。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网络设备确定伪随机序列,包括:
网络设备根据极化编码对应的固定比特数,确定伪随机序列;或者
网络设备根据极化编码对应的固定比特数和预冻结比特数的和,确定伪随机序列;或者
网络设备根据极化编码对应的母码长度与实际编码长度的差,确定伪随机序列;或者
网络设备根据极化编码对应的预冻结比特数,确定伪随机序列。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不同网络设备对至少两个控制信道单元中的待发送符号进行交织时采用的交织方式不同。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网络设备将交织后的待发送符号序列中的待发送符号映射到资源单元,包括:
网络设备将交织后的待发送符号序列分为多个子序列,将每个子序列包括的待发送符号按照先频域后时域,或者先时域后频域的顺序分别映射到控制信道单元对应的资源单元上;其中,子序列包括的待发送符号的个数与控制信道单元对应的资源单元的个数相同;
或者,
网络设备按照先频域后时域,或者先时域后频域的顺序将交织后的待发送符号序列中的待发送符号依次映射到至少两个控制信道单元对应的资源单元上。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控制信道单元为可用控制信道单元。
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网络设备,包括:交织模块和映射模块;
交织模块用于对至少两个控制信道单元中的待发送符号进行交织,得到交织后的待发送符号序列;
映射模块用于将交织后的待发送符号序列中的待发送符号映射到资源单元。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交织模块对至少两个控制信道单元中的待发送符号进行交织之前,还包括:
交织模块对至少两个控制信道单元进行交织。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交织模块对至少两个控制信道单元中的待发送符号进行交织,包括:
交织模块对至少两个控制信道单元中的待发送符号进行行列交织,得到行列交织序列;将行列交织序列分成多个子序列;调整每个子序列中的待发送符号的排序。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交织模块对至少两个控制信道单元中的待发送符号进行交织,包括:
交织模块确定伪随机序列,伪随机序列的长度与待发送符号的长度一致;
交织模块根据伪随机序列,对至少两个控制信道单元中的待发送符号进行随机交织。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交织模块确定伪随机序列,包括:
交织模块根据网络设备对应的小区标识,确定伪随机序列。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交织模块根据网络设备对应的小区标识,确定伪随机序列,包括:
交织模块将网络设备对应的小区标识作为随机数生成方式的种子,通过随机数生成方式得到伪随机序列。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待发送符号是网络设备对控制信息进行极化编码、调制后得到的符号。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交织模块确定伪随机序列,包括:
交织模块根据极化编码对应的固定比特数,确定伪随机序列;或者
交织模块根据极化编码对应的固定比特数和预冻结比特数的和,确定伪随机序列;或者
交织模块根据极化编码对应的母码长度与实际编码长度的差,确定伪随机序列;或者
交织模块根据极化编码对应的预冻结比特数,确定伪随机序列。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映射模块将交织后的待发送符号序列中的待发送符号映射到资源单元,包括:
映射模块将交织后的待发送符号序列分为多个子序列,将每个子序列包括的待发送符号按照先频域后时域,或者先时域后频域的顺序分别映射到控制信道单元对应的资源单元上;其中,子序列包括的待发送符号的个数与控制信道单元对应的资源单元的个数相同;或者,
映射模块按照先频域后时域,或者先时域后频域的顺序将交织后的待发送符号序列中的待发送符号依次映射到至少两个控制信道单元对应的资源单元上。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控制信道单元为可用控制信道单元。
第三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网络设备,包括:处理器;
处理器用于,对至少两个控制信道单元中的待发送符号进行交织,得到交织后的待发送符号序列;将交织后的待发送符号序列中的待发送符号映射到资源单元。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处理器对至少两个控制信道单元中的待发送符号进行交织之前,还用于对至少两个控制信道单元进行交织。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处理器具体用于,对至少两个控制信道单元中的待发送符号进行行列交织,得到行列交织序列;将行列交织序列分成多个子序列;调整每个子序列中的待发送符号的排序。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处理器具体用于,确定伪随机序列,伪随机序列的长度与待发送符号的长度一致;根据伪随机序列,对至少两个控制信道单元中的待发送符号进行随机交织。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处理器具体用于,根据网络设备对应的小区标识,确定伪随机序列。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处理器具体用于,将网络设备对应的小区标识作为随机数生成方式的种子,通过随机数生成方式得到伪随机序列。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待发送符号是网络设备对控制信息进行极化编码、调制后得到的符号。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处理器确定伪随机序列,包括以下情形之一:
处理器具体用于,根据极化编码对应的固定比特数,确定伪随机序列;
处理器具体用于,根据极化编码对应的固定比特数和预冻结比特数的和,确定伪随机序列;
处理器具体用于,根据极化编码对应的母码长度与实际编码长度的差,确定伪随机序列;
处理器具体用于,根据极化编码对应的预冻结比特数,确定伪随机序列。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处理器将交织后的待发送符号序列中的待发送符号映射到资源单元,包括以下情形之一:
处理器具体用于,将交织后的待发送符号序列分为多个子序列,将每个子序列包括的待发送符号按照先频域后时域,或者先时域后频域的顺序分别映射到控制信道单元对应的资源单元上;其中,子序列包括的待发送符号的个数与控制信道单元对应的资源单元的个数相同;
处理器具体用于,按照先频域后时域,或者先时域后频域的顺序将交织后的待发送符号序列中的待发送符号依次映射到至少两个控制信道单元对应的资源单元上。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控制信道单元为可用控制信道单元。
本申请的又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有指令,当其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上述各方面所述的方法。
本申请的再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包含指令的计算机程序产品,当其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上述各方面所述的方法。
可见,在以上各个方面,通过网络设备对至少两个控制信道单元中的待发送符号进行交织,得到交织后的待发送符号序列,使得待发送符号在传输过程中所突发产生集中的错误分散化,由于至少两个控制信道单元包括的待发送符号的个数比一个控制信道单元包括的待发送符号的个数多,因此,相比于对一个控制信道单元中待发送符号进行的交织处理,对至少两个控制信道单元包括的待发送符号进行交织处理,可使待发送符号在传输过程中所突发产生集中的错误分散化的程度更大,从而提高了干扰随机化程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信***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极化编码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控制信道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交织方式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干扰随机化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待发送符号序列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交织方式的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再一种交织方式的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交织方式的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交织方式的示意图;
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交织方式的示意图;
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交织方式的示意图;
图1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待发送符号映射到资源单元的示意图;
图1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待发送符号映射到资源单元的示意图;
图1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再一种待发送符号映射到资源单元的示意图;
图1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待发送符号映射到资源单元的示意图;
图1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待发送符号映射到资源单元的示意图;
图1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网络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1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网络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申请实施例可应用于各种类型的的通信***。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信***示意图,其中,包括网络设备21和终端设备22(User Equipment,UE),其中,网络设备21可以是网络侧设备,例如,无线保真(Wireless-Fidelity,Wi-Fi)的接入点AP、下一代通信的基站,如5G的gNB或小站、微站,TRP,还可以是中继站、接入点、车载设备、可穿戴设备等。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终端设备22可以指接入终端、用户单元、用户站、移动站、移动台、远方站、远程终端、移动设备、用户终端、终端、无线通信设备、用户代理或用户装置。接入终端可以是蜂窝电话、无绳电话、会话启动协议(Session Initiation Protocol,简称为“SIP”)电话、无线本地环路(Wireless Local Loop,简称为“WLL”)站、个人数字处理(PersonalDigital Assistant,简称为“PDA”)、具有无线通信功能的手持设备、计算设备或连接到无线调制解调器的其它处理设备、车载设备、可穿戴设备,5G网络中的终端,下一代WIFI中的STA等。
在长期演进(Long Term Evolution,LTE)***中,资源单元(Resource Element,RE)是构成物理下行控制信道(Physical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PDCCH)的最基本单位。LTE***中,定义了两个专用的控制信道资源单位,一个是资源单元组(ResourceElement Group,REG),另一种是控制信道单元(Control Channel Element,CCE)。其中,1个REG由4个频域上并排的RE组成,即4个子载波X1个OFDM符号。1个CCE由若干个REG组成,一个PDCCH又由若干个CCE构成。定义REG如此小的资源单位,主要是为了有效地支持物理控制格式指示信道(Physical Control Format Indicator Channel,PCFICH)、物理混合自动重传指示信道(Physical Hybrid ARQ Indicator Channel,PHICH)等数据率很小的控制信道的资源分配;而定义相对较大的CCE,是为了用于数据量相对较大的PDCCH的资源分配,另一个考虑因素是为了确保小区间干扰的随机化。
从灵活地分配PDCCH资源的角度考虑,PDCCH应具有各种可能的尺寸,但从节省信令开销的角度考虑,将PDCCH分为0、1、2、3四种格式,分别对应PDCCH的尺寸为1、2、4、8个CCE。如果一个PDCCH包括的CCE越多,该PDCCH所能承载的载荷越多,并能实现实现较低的信道码率,可以克服较差的信道条件。PDCCH的格式和CCE数量的对应关系如表1所示:
表1
PDCCH格式 PDCCH包含的CCE的数量
0 1
1 2
2 4
3 8
具体地,本申请实施例可应用于新一代无线接入技术(New Radio AccessTechnology,NR)中的干扰随机化,干扰随机化处理过程可以与极化编码相结合。通信***通常采用信道编码提高数据传输的可靠性,保证通信的质量,极化(Polar)编码是信道编码的一种编码方式,下面简单介绍以下极化编码的原理。
Polar码是第一个理论上证明可以取得香农容量且具有低编译码复杂度的码,Polar码是一种线性块码,其生成矩阵为GN,编码过程如下公式(1)所示:
Figure BDA0001243153620000061
其中,
Figure BDA0001243153620000062
表示一个二进制的行矢量,
Figure BDA0001243153620000063
的长度即码长为N;GN表示一个N×N的矩阵,
Figure BDA0001243153620000064
Figure BDA0001243153620000065
定义为log2N个矩阵F2的克罗内克(Kronecker)乘积;公式(1)涉及的加法、乘法操作均为二进制伽罗华域(Galois Field)上的加法、乘法操作。
在Polar码的编码过程中,
Figure BDA0001243153620000071
中的一部分比特用来携带信息,称为信息比特,这些比特的索引的集合记作A;另一部分比特置为收发端预先约定的固定值,称之为固定比特,固定比特也称为冻结比特,其索引的集合用A的补集Ac表示。可选地,收发端预先约定固定比特为0,固定比特序列可以被任意设置。从而,Polar码的编码输出可简化为公式(2):
Figure BDA0001243153620000072
其中,uA
Figure BDA0001243153620000073
中的信息比特集合,uA表示长度为K的行矢量,即|A|=K,|·|表示集合中元素的个数,K为信息块大小,GN(A)表示矩阵GN中由集合A中的索引对应的那些行组成的子矩阵,GN(A)是一个K×N的矩阵。Polar码的构造过程即集合A的选取过程,决定了Polar码的性能。常见的构造方法,即计算极化信道可靠度的方法有密度进化(densityevolution,DE)、高斯近似(Gaussian approximation,GA)和线性拟合。从编码矩阵可以看出,原始Polar码的码长为2的整数次幂,在实际应用中需要速率匹配实现任意码长的Polar码。
如图2所示,u1u2u3u4u5u6u7u8表示极化编码的输入,x1x2x3x4x5x6x7x8表示极化编码的输出,其中,{u4,u6,u7,u8}表示信息比特序列,{u1,u2,u3,u5}表示固定比特序列,具体地,信息比特序列为i1i2i3i4,固定比特序列为0000。
在图2的基础上,极化编码前还可以对信息比特序列进行校验预编码,固定比特序列中的一个固定比特可作为信息比特序列的校验比特位,例如,将u1作为信息比特序列的校验比特位,u2,u3,u5保留为固定比特,在这种情况下,u1和u2,u3,u5构成预冻结比特。可选地,u1=mod(u4+u6+u7+u8,2),即u1是u4、u6、u7、u8的模二和。
现有技术中,来自不同小区的控制信道之间存在干扰,为了降低小区间干扰,可采用干扰随机化的方式来解决,干扰随机化的一种可实现的方式是在信道编码后,对传输信号进行不同方式的交织。具体地,网络设备将一个控制信道单元(Control ChannelElement,CCE)中的所有正交相移键控(Quadrature Phase Shift Keyin,QPSK)符号分成若干组,每组包含k个符号,然后对这些QPSK符号组进行交织,并将交织后的QPSK符号映射到资源单元上。如图3所示,为了清楚解释交织过程,假设一个CCE 31包括4个QPSK符号32,该4个QPSK符号分别对应的符号标识是1、2、3、4,如果不对CCE 31包括的4个QPSK符号32进行交织,则网络设备发送CCE 31时,按照符号标识是1、2、3、4的顺序发送该4个QPSK符号。若对CCE 31包括的4个QPSK符号32进行交织,例如行列交织,即行输入列输出,如图4所示,将符号标识1、2、3、4按照行输入列输出的方式进行交织,交织后的结果为1、3、2、4,则网络设备将按照符号标识是1、3、2、4的顺序发送该4个QPSK符号。
通常情况,一个小区对应的控制信道单元CCE的数量可能不止一个,如果只针对一个CCE中的符号进行交织,并不能提高干扰随机化的程度,若不同小区的网络设备采用的交织方式是相同的,则每个网络设备对一个CCE中的符号进行交织后得到的该CCE中的符号的排列顺序还是一致的,依然存在小区干扰的问题。为解决该问题,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干扰随机化方法,该方法不仅适用于LTE控制信道单元的干扰的随机化,同时也适用于NR控制信道单元的干扰的随机化。本申请具体提供了如下几种实施例,下面结合具体场景对实施例进行说明: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干扰随机化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如图5所示,该方法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S501、网络设备对至少两个控制信道单元中的待发送符号进行交织,得到交织后的待发送符号序列。
通常情况,一个小区对应的控制信道单元CCE的数量可能不止一个,即一个小区可能对应有至少两个控制信道单元,具体地,网络设备对至少两个控制信道单元中的待发送符号组成的待发送符号序列进行交织。
假设该网络设备例如基站覆盖的小区对应有3个控制信道单元CCE,此处只是示意性说明,该小区对应的CCE的个数还可以不只3个。如图6所示,61、62、62表示3个控制信道单元CCE,每个CCE包括4个待发送符号,CCE 61中的待发送符号为11、12、13、14,CCE 62中的待发送符号为21、22、23、24,CCE 63中的待发送符号为31、32、33、34。基站将该3个CCE中的待发送符号11、12、13、14、21、22、23、24、31、32、33、34构成的待发送符号序列71进行交织,本申请实施例不限定该待发送符号序列中待发送符号的排列顺序,也不限定对该待发送符号序列进行交织时采用的交织方式,交织方式可以是确定型交织方式,也可以是随机交织方式,确定型交织方式包括行列交织。可选地,待发送符号序列71中待发送符号的一种排列顺序为:11、12、13、14、21、22、23、24、31、32、33、34,如图7所示,网络设备对待发送符号序列71进行行列交织,将待发送符号序列71按照行输入列输出的方式进行交织,交织后的待发送符号序列为72,即交织后待发送符号的排列顺序为11、21、31、12、22、32、13、23、33、14、24、34。如图7所示,行列交织时选择的行数是3,列数是4,在其他实施例中,行列交织时选择的行数和列数还可以是其他的整数。
S502、网络设备将交织后的待发送符号序列中的待发送符号映射到资源单元。
如图7所示,经过行列交织后得到了交织后的待发送符号序列72,网络设备将交织后的待发送符号序列72中的待发送符号映射到资源单元,通常情况下,交织后的待发送符号序列中的各个待发送符号都需要映射到资源单元,但不排除只需将交织后的待发送符号序列中的部分待发送符号映射到资源单元的情况。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网络设备将交织后的待发送符号序列72中的各个待发送符号映射到资源单元,将各个待发送符号映射到资源单元之后,网络设备将按照11、21、31、12、22、32、13、23、33、14、24、34的顺序发送各个待发送符号。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只是示意性说明,以行列交织作为一种交织方式对待发送符号序列71进行交织,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行列交织的交织方式对待发送符号序列71进行交织,具体交织过程将在下面的实施例中详述。此外,不同网络设备对至少两个控制信道单元中的待发送符号进行交织时所采用的交织方式可以不同。
本实施例提供的干扰随机化方法,通过网络设备对至少两个控制信道单元中的待发送符号进行交织,得到交织后的待发送符号序列,使得待发送符号在传输过程中所突发产生集中的错误分散化,由于至少两个控制信道单元包括的待发送符号的个数比一个控制信道单元包括的待发送符号的个数多,因此,相比于对一个控制信道单元中待发送符号进行的交织处理,对至少两个控制信道单元包括的待发送符号进行交织处理,可使待发送符号在传输过程中所突发产生集中的错误分散化的程度更大,从而提高了干扰随机化程度。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网络设备对至少两个控制信道单元中的待发送符号进行交织之前,还可以对该至少两个控制信道单元进行交织。如图8所示,在图6所示实施例的基础上,先对控制信道单元61、控制信道单元62、控制信道单元63进行一次交织,交织后3个控制信道单元的一种可能排序为控制信道单元63、控制信道单元62、控制信道单元61,另外,交织后的3个控制信道单元还有其他的排序方式。对3个控制信道单元交织后,由控制信道单元63、控制信道单元62、控制信道单元61构成的待发送符号序列可以是图8中81表示的序列,网络设备再对序列81进行交织,具体的交织过程可以和上述实施例所述的交织过程一致,此处不再赘述。
可选地,对于本申请实施例后续涉及到的确定型交织方式,可以在对至少两个控制信道单元中的待发送符号进行交织之前,先对该至少两个控制信道单元进行交织。
除了上述实施例所述的行列交织方式,网络设备对至少两个控制信道单元中的待发送符号进行交织时所采用的交织方式还可分为如下几种可行的实现方式:
一种可行的实现方式,网络设备采用基于置换多项式(Quadratic PolynomialPermutation,QPP)的确定型交织器对至少两个控制信道单元中的待发送符号进行交织。QPP交织器涉及到3个参数,该3个参数分别为k、f1、f2,其中,k表示交织长度,f1和f2表示多项式系数,其中,交织长度k可根据待发送符号序列中待发送符号的个数M确定,k和M满足的条件是:k≥M。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假设该网络设备例如基站覆盖的小区对应有4个控制信道单元CCE,每个CCE包括的待发送符号的个数为12,此处只是示意性说明,该小区对应的CCE的个数还可以是其他值,每个CCE包括的待发送符号的个数也可以是其他值。4个控制信道单元CCE一共包括4*12=48个待发送符号,该48个待发送符号的一种排列方式为:{i,1≤i≤48},即48个待发送符号构成的待发送符号序列为{i,1≤i≤48},其中,i表示待发送符号序列中的第i个待发送符号。本申请实施例不限定48个待发送符号的具体排列方式,在其他实施例中,48个待发送符号构成的待发送符号序列还可以有其他可能的形式。本申请实施例以待发送符号序列{i,1≤i≤48}为例,该待发送符号序列包括48个待发送符号,即M等于48,可选地,k等于48,另外,f1可设定为7,f2可设定为12,在其他实施例中,f1和f2还可以设定为其他值。QPP交织器的交织过程可表示为公式(3):
π(i)=(f1*i+f2*i2)mod k (3)
其中,{π(i),1≤i≤48}表示交织后的待发送符号序列,根据公式(3)确定的待发送符号序列和交织后的待发送符号序列的对应关系如表2所示:
表2
i 1 2 3 4 5 6 7 8 9 10
π(i) 19 14 33 28 47 42 13 8 27 22
i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π(i) 41 36 7 2 21 16 35 30 1 44
i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π(i) 15 10 29 24 43 38 9 4 23 18
i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π(i) 37 32 3 46 17 12 31 26 45 40
i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π(i) 11 6 25 20 39 34 5 0
根据表2可知,π(i)的最小值是0,π(i)的最大值是47,π(i)=0可用于表示交织前原序列{i,1≤i≤48}的第1个待发送符号,π(i)=47可用于表示交织前原序列{i,1≤i≤48}的第48个待发送符号,另外,为了对照方便,还可以在每个π(i)上加1,得到表3:
表3
i 1 2 3 4 5 6 7 8 9 10
π(i)+1 20 15 34 29 48 43 14 9 28 23
i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π(i)+1 42 37 8 3 22 17 36 31 2 45
i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π(i)+1 16 11 30 25 44 39 10 5 24 19
i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π(i)+1 37 32 3 46 17 12 31 26 45 40
i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π(i)+1 12 7 26 21 40 35 6 1
根据表3可知,网络设备通过QPP交织器对待发送符号序列{i,1≤i≤48}交织后,将按照依次发送序列{π(i)+1,1≤i≤48}中的各个待发送符号,例如,原序列中的第20个待发送符号将被最先发送,原序列中的第1个待发送符号将被最后发送。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可行的交织方式是:网络设备采用确定型交织方式对至少两个控制信道单元中的待发送符号进行交织。具体地,确定型交织方式包括行列交织,即网络设备对至少两个控制信道单元中的待发送符号进行行列交织,具体的行列交织过程如图7所示,此处不再赘述。本申请实施例介绍的确定型交织方式可分为如下可能的情况:
一种可能的情况是:在行列交织的基础上,进一步根据网络设备对应的小区标识,对行列交织后的待发送符号序列进行循环移位,循环移位的位数是根据小区标识对应的预设值确定的。
如图7所示,行列交织前的待发送符号序列71为11、12、13、14、21、22、23、24、31、32、33、34,行列交织后的待发送符号序列72为11、21、31、12、22、32、13、23、33、14、24、34。假设每个网络设备对应的小区标识对应有一个预设值,不同小区标识对应的该预设值可以不同,本申请实施例不限定小区标识和预设值的对应关系,例如,小区1对应的预设值是2,小区2对应的预设值是4,在其他实施例中,每个小区对应的预设值还可以是其他值。对行列交织后的待发送符号序列72进行循环移位的一种可行的实现方式是:将交织后的待发送符号序列72中排列序号与小区标识对应的预设值相同的待发送符号,以及后续的待发送符号调整到序列的前面,将该待发送符号之前的符号调整到序列的后面,如图9所示,假设小区标识对应预设值是4,将交织后的待发送符号序列72中的第4个待发送符号以及后续的待发送符号即12、22、32、13、23、33、14、24、34调整到该序列的前面,将第4个待发送符号之前的待发送符号即11、21、31调整到序列的后面,得到序列91,对比交织后的待发送符号序列72和序列91可知,序列91是对交织后的待发送符号序列72进行循环移位3位得到的序列。
由于不同小区标识对应的预设值不同,则不同小区对应的网络设备在进行循环移位时采用的移位位数不同,因此,当不同小区的网络设备对应的待发送符号个数相同时,即使不同小区的网络设备采用的行列交织方式是相同的,但是,在行列交织的基础上进一步的循环移位,便可使不同小区的网络设备得到的循环移位之后的序列是不同的,从而能够提高小区间干扰随机化的程度。
可选地,小区标识对应的预设值还可以是小区标识所属的集合对应的预设值,集合包括多个小区标识,多个小区标识各自标识的小区不相邻。例如,小区1的小区标识为11、小区2的小区标识为12,小区3的小区标识为13,小区4的小区标识为14,如果小区1和小区2相邻,小区3和小区4相邻,小区1和小区3不相邻,小区2和小区4不相邻,则可以将小区1的小区标识11和小区3的小区标识13划分到集合1中,将小区2的小区标识12和小区4的小区标识14划分到集合2中,集合1对应的预设值是2,集合2对应的预设值是4,则小区标识对应的预设值可以是该小区标识所属的集合对应的预设值。例如,小区2的小区标识12对应的预设值是4,小区4的小区标识14对应的预设值是4,由于小区2和小区4不相邻,因此,小区标识12和小区标识14可以对应相同的预设值,则小区2对应的网络设备在进行循环移位时采用的移位位数与小区4对应的网络设备在进行循环移位时采用的移位位数相同,但由于小区2和小区4不相邻,因此,小区2和小区4之间不会有干扰。
另外一种可能的情况是:网络设备对至少两个控制信道单元中的待发送符号进行行列交织,得到行列交织序列;网络设备将行列交织序列分成多个子序列;网络设备调整每个子序列中的待发送符号的排序。
如图7所示,行列交织前的待发送符号序列71为11、12、13、14、21、22、23、24、31、32、33、34,将待发送符号序列71按行输入到N行M列的矩阵中,本申请实施例不限定N和M的值,可选地,N为3,M为4,按照矩阵的列顺序读出,此处,对列的顺序读出可以是从上到下按列顺序读出,也可以是从下到上按列顺序读出,例如,从上到下按列顺序读出得到行列交织序列72,行列交织序列72为11、21、31、12、22、32、13、23、33、14、24、34,其中,行列交织序列72中的前三个待发送符号即11、21、31来自矩阵的第1列,12、22、32来自矩阵的第2列,13、23、33来自矩阵的第3列,14、24、34来自矩阵的第4列。因此,网络设备可根据矩阵的列数即4,将行列交织序列72中的待发送符号分为4个子序列,即矩阵的列数和子序列的个数相同,其中,第一个子序列包括待发送符号11、21、31,第二个子序列包括待发送符号12、22、32,第三个子序列包括待发送符号13、23、33,第四个子序列包括待发送符号14、24、34。然后对调整每个子序列中的待发送符号的排序,可选地,采用比特逆序的方法调整每个子序列中的待发送符号的排序。
下面简单介绍一下所谓的比特逆序:比特逆序是针对序号i进行的,且i从0开始排序。令i用二进制表示为(b1,b2,...,bn),i和(b1,b2,...,bn)的关系根据公式(4)确定:
Figure BDA0001243153620000121
定义比特逆序函数L(i)的值对应的二进制表示为(bn,bn-1,...,b1)。下面以i=0,1,2,3,4,5为例,介绍比特逆序的过程:
步骤1、将0,1,2,3,4,5表示为二进制数,如表4所示:
表4
0 1 2 3 4 5
000 001 010 011 100 101
步骤2、对每个二进制数进行比特逆序,如表5所示:
表5
000 001 010 011 100 101
000 100 010 110 001 101
步骤3、将比特逆序后的二进制数转换成十进制数,如表6所示:
表6
000 100 010 110 001 101
0 4 2 6 1 5
步骤4、对每个十进制数加1,如表7所示:
表7
0 4 2 6 1 5
1 5 3 7 2 6
表7中的第二行1、5、3、7、2、6即为0,1,2,3,4,5的比特逆序的结果。
在图7的基础上,可将行列交织序列72分为4个子序列,如图10所示,子序列1包括11、21、31,子序列2包括12、22、32,子序列3包括13、23、33,子序列4包括14、24、34。每个子序列有3个序号,即序号i=0,1,2,具体地,i=0表示子序列中的第一个待发送符号,i=1表示子序列中的第二个待发送符号,i=2表示子序列中的第三个待发送符号,根据表5、表6、表7可知,0,1,2的比特逆序结果是1、5、3。如何根据比特逆序结果1、5、3,调整每个子序列中的待发送符号的排序,具体过程如下:
对比特逆序结果1、5、3按照从大到小或从小到大的顺序进行排列,可选地,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对比特逆序结果1、5、3进行排列,得到1、3、5,可见,1在比特逆序结果1、5、3中位于第1个位置,3在比特逆序结果1、5、3中位于第3个位置,5在比特逆序结果1、5、3中位于第2个位置,因此,根据1、3、5分别在比特逆序结果1、5、3中的位置可得到另一个序列1、3、2,1、3、2对应于每个子序列,就是将每个子序列中的第二个待发送符号和第三个待发送符号的顺序交换一下,因此,得到图10所示的100,根据图10所示的100包括的4个子序列可构成图10所示的序列101,即对图7所示的待发送符号序列71进行行列交织的基础上,再进行比特逆序可得到图10所示的101。
如图10所示,每个子序列内对待发送符号重新调整的顺序是一样的,可选地,作为图10所示实施例的替代方案,每个子序列内对待发送符号重新调整的顺序也可以是不一样的,如图11所示,在子序列1内将第二个待发送符号和第三个待发送符号的顺序交换一下,在子序列2内将第一个待发送符号和第三个待发送符号的顺序交换一下,在子序列3中将第一个待发送符号和第二个待发送符号的顺序交换一下,在子序列4中将第一个待发送符号和第二个待发送符号的顺序交换一下,得到图11所示的110,根据图11所示的110包括的4个子序列可构成图11所示的序列111,即对图7所示的待发送符号序列71进行行列交织的基础上,再调整子序列内部待发送符号的排序可得到图11所示的111。
本实施例提供的干扰随机化方法,通过网络设备对至少两个控制信道单元中的待发送符号进行行列交织,在行列交织的基础上进一步根据小区标识对行列交织的结果进行循环移位,保证不同小区的网络设备得到的循环移位之后的序列是不同的,从而提高了小区间干扰随机化的程度。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再一种可行的交织方式是:采用与Polar编码处理过程相同的交织方式对至少两个控制信道单元中的待发送符号进行交织,Polar码内部处理有随机交织方式,也有确定型交织方式,当Polar码内部采用随机交织方式时,则对于小区间的干扰随机化处理有利。而当Polar码内部采用确定型交织方式时,特别是在控制信道传输的信息比特数是相同时,小区间干扰会比较明显,这时需要在确定型交织结果的基础上,再次交织,再次交织可以采用如图9所示的循环移位的方法,也可以采用如图10所示的比特逆序的方法,还可以采用如图11所示的子序列内部调整待发送符号排序的方法。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Polar码交织器是针对比特交织的,而本申请实施例是针对符号进行交织的,因此,当基站采用高阶调制时,需要根据对比特的交织方式确定出对符号的交织方式。例如,Polar编码器编码后的比特数为120,若采用16正交幅度调制(QuadratureAmplitude Modulation,QAM)方式调制编码后的比特,则4个比特组成1个符号。如果原比特级交织序列的长度例如为120,则符号级所需的交织序列长度为30。因此,需要从长度为120的序列中提取中一个长度为30的子序列,具体的提取方式可分为如下几种可行的实现方式:
一种可行的实现方式:从长度为120的序列中按顺序读取30个数值得到第一级序列,按顺序读取可以是从前往后,也可以是从后往前,本申请实施例不作限定,另外,读取30个数值的起始位置也不作限定。将读取的30个数值进行排序得到第二级序列,该排序不限定从大到小或者从小到大或者其他排序方式。找到第二级序列中的每个值在第一级序列中的位置,具体的位置标号构成第三级序列,该第三级序列即为本申请实施例所需确定的符号级的交织位置序列。
另一种可行的实现方式:从长度为120的序列中读取30个小于等于30的数值,读取出的30个数值即为本申请实施例所需确定的符号级的交织位置序列。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可行的交织方式是:网络设备确定伪随机序列,伪随机序列的长度与待发送符号的长度一致;网络设备根据伪随机序列,对至少两个控制信道单元中的待发送符号进行随机交织。例如,待发送符号序列为11、12、13、21、22、23、31、32、33,待发送符号序列包括9个符号,网络设备确定的伪随机序列为358976214,伪随机序列的长度为9,根据伪随机序列358976214,对待发送符号序列进行随机交织时,可对待发送符号序列中的待发送符号进行编号,例如,11为第1个待发送符号,12为第2个待发送符号,依次类推,33为第9个符号,则随机交织的过程如图12所示,随机交织后的待发送符号序列为13、22、32、33、31、23、12、11、21。其中,网络设备确定伪随机序列的方式可分为如下几种可行的实现方式:
一种可行的实现方式:网络设备根据网络设备对应的小区标识,确定该伪随机序列,具体地,将网络设备对应的小区标识作为随机数生成方式的种子,通过该随机数生成方式得到该伪随机序列,本申请实施例不限定具体的随机数生成方式,例如梅森旋转。
另一种可行的实现方式:待发送符号是网络设备对控制信息进行极化编码、调制后得到的符号。网络设备根据极化编码对应的固定比特数,确定伪随机序列;或者根据极化编码对应的固定比特数和预冻结比特数的和,确定伪随机序列;或者根据极化编码对应的母码长度与实际编码长度的差,确定伪随机序列;再或者根据极化编码对应的预冻结比特数,确定伪随机序列。具体地,将极化编码对应的固定比特数、极化编码对应的固定比特数和预冻结比特数的和、极化编码对应的母码长度与实际编码长度的差、或者极化编码对应的预冻结比特数作为随机数生成方式的种子,通过该随机数生成方式得到该伪随机序列。
可选地,不同网络设备对至少两个控制信道单元中的待发送符号进行交织时所采用的交织方式可以不同,且每个网络设备采用的交织方式可以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多种交织方式中的一种。
本实施例提供的干扰随机化方法,通过提供多种交织方式,使得网络设备可采用多种交织方式中的一种对至少两个控制信道单元中的待发送符号进行交织,不仅提高了交织方式的灵活性,同时,还可使不同的网络设备采用不同的交织方式对至少两个控制信道单元中的待发送符号进行交织,进一步提高了小区间干扰随机化程度。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网络设备将至少两个控制信道单元中的待发送符号进行交织,得到交织后的待发送符号序列后,需要将该交织后的待发送符号序列中的待发送符号映射到资源单元,通常情况下,交织后的待发送符号序列中的各个待发送符号都需要映射到资源单元,但不排除只需将交织后的待发送符号序列中的部分待发送符号映射到资源单元的情况,本申请实施例以交织后的待发送符号序列中的各个待发送符号都需要映射到资源单元为例,介绍交织后的待发送符号序列中的各个待发送符号映射到资源单元的方式,该方式可分为如下几种可行的实现方式:
一种可行的实现方式:网络设备将交织后的待发送符号序列分为多个子序列,将每个子序列包括的待发送符号按照先频域后时域,或者先时域后频域的顺序分别映射到控制信道单元对应的资源单元上;其中,子序列包括的待发送符号的个数与控制信道单元对应的资源单元的个数相同。
在LTE***中,资源单元RE是最小的传输单位,由于RE较小,通常将资源单元组REG或控制信道单元CCE作为传输单位来传输待发送符号,定义REG是为了有效地支持物理控制格式指示信道(Physical Control Format Indicator Channel,PCFICH)、物理混合自动重传指示信道(Physical Hybrid ARQ Indicator Channel,PHICH)等数据率很小的控制信道的资源分配;而定义CCE是为了用于数据量相对较大的PDCCH的资源分配。在LTE***中,一个CCE包括9个REG,一个REG包括4个RE,因此,一个CCE包括9*4=36个RE。
本申请实施例以网络设备对应4个CCE,一个CCE包括4个RE为例来示意性说明交织后的待发送符号序列中的各个待发送符号映射到资源单元的方式,在其他实施例中,网络设备对应的CCE的个数还可以是其他值,一个CCE包括的RE的个数还可以是其他值。图1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控制信道单元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3所示,网络设备对应4个CCE,4个CCE分别用131、132、133、134表示,一个CCE包括4个RE,以图7所示的交织后的待发送符号序列72为例,介绍交织后的待发送符号序列72中的各个待发送符号映射到如图13所示的RE的过程,具体地,可根据一个CCE包括的RE的个数,将交织后的待发送符号序列72进行分组,一种可行的分组方式是将11、21、31、12组成子序列1,将22、32、13、23组成子序列2,将33、14、24、34组成子序列3,将子序列1、子序列2、子序列3映射到CCE 131、CCE 132、CCE133、CCE 134可分为如下可能的情况:
一种可能的情况是:CCE 131、CCE 132、CCE 133、CCE 134都是可用的控制信道单元,可选地,将子序列1包括的待发送符号映射到CCE 131包括的RE,将子序列2包括的待发送符号映射到CCE 132包括的RE,将子序列3包括的待发送符号映射到CCE 133包括的RE,其中,一个子序列包括的待发送符号映射到一个CCE包括的RE可以有两种映射顺序,一种映射顺序是先时域后频域的顺序,得到如图13所示的135,另一种映射顺序是先频域后时域的顺序,得到如图13所示的136。
另一种可能的情况是:CCE 131、CCE 132、CCE 133、CCE 134中有3个可用的控制信道单元,例如CCE 131、CCE 132、CCE 134可用,可选地,将子序列1包括的待发送符号映射到CCE 131包括的RE,将子序列2包括的待发送符号映射到CCE 132包括的RE,将子序列3包括的待发送符号映射到CCE 134包括的RE,其中,一个子序列包括的待发送符号映射到一个CCE包括的RE可以有两种映射顺序,一种映射顺序是先时域后频域的顺序,得到如图14所示的145,另一种映射顺序是先频域后时域的顺序,得到如图14所示的146。
再一种可能的情况是:CCE 131、CCE 132、CCE 133、CCE 134中的至少一个CCE包括的4个RE中的至少一个RE是不可用的,例如,CCE 132的一个RE是不可用的,如图15所示的阴影部分,可选地,将待发送符号11、21、31、12映射到CCE 131,将待发送符号22、32、13映射到CCE 132,将待发送符号23、33、14、24映射到CCE 133,将待发送符号34映射到CCE 134。同样存在两种映射顺序,一种映射顺序是先时域后频域的顺序,得到如图15所示的155,另一种映射顺序是先频域后时域的顺序,得到如图15所示的156。
除了前述的一种可行的将各个待发送符号映射到资源单元的实现方式,另一种可行的实现方式:网络设备按照先频域后时域,或者先时域后频域的顺序将交织后的待发送符号序列中的待发送符号依次映射到至少两个控制信道单元对应的资源单元上。具体地,分为如下可能的情况:
一种可能的情况是:CCE 131、CCE 132、CCE 133、CCE 134都是可用的控制信道单元,以图7所示的交织后的待发送符号序列72为例,一种映射方式是将交织后的待发送符号序列72包括的待发送符号11、21、31、12、22、32、13、23、33、14、24、34按照先时域后频域的顺序依次映射到CCE 131、CCE 132、CCE 133、CCE 134上,如图16所示的165,即依次将待发送符号11、21映射到CCE 131的第一行,将待发送符号31、12映射到CCE 132的第一行,将待发送符号22、32映射到CCE 133的第一行,将待发送符号13、23映射到CCE 134的第一行,将待发送符号33、14映射到CCE 131的第二行,将待发送符号24、34映射到CCE 132的第二行。另一种映射方式是将交织后的待发送符号序列72包括的待发送符号11、21、31、12、22、32、13、23、33、14、24、34按照先频域后时域的顺序依次映射到CCE 131、CCE 132、CCE 133、CCE 134上,如图16所示的166,即依次将待发送符号11、21映射到CCE 131的第一列,将待发送符号31、12映射到CCE 132的第一列,将待发送符号22、32映射到CCE 133的第一列,将待发送符号13、23映射到CCE 134的第一列,将待发送符号33、14映射到CCE 131的第二列,将待发送符号24、34映射到CCE 132的第二列。
另一种可能的情况是:CCE 131、CCE 132、CCE 133、CCE 134中有3个是可用的控制信道单元,例如,CCE 131、CCE 132、CCE 133是可用的控制信道单元,一种映射方式是将交织后的待发送符号序列72包括的待发送符号11、21、31、12、22、32、13、23、33、14、24、34按照先时域后频域的顺序依次映射到CCE 131、CCE 132、CCE 133上,如图17所示的175,即依次将待发送符号11、21映射到CCE 131的第一行,将待发送符号31、12映射到CCE 132的第一行,将待发送符号22、32映射到CCE 133的第一行,将待发送符号13、23映射到CCE 131的第二行,将待发送符号33、14映射到CCE 132的第二行,将待发送符号24、34映射到CCE 133的第二行。另一种映射方式是将交织后的待发送符号序列72包括的待发送符号11、21、31、12、22、32、13、23、33、14、24、34按照先频域后时域的顺序依次映射到CCE 131、CCE 132、CCE133上,如图17所示的176,即依次将待发送符号11、21映射到CCE 131的第一列,将待发送符号31、12映射到CCE 132的第一列,将待发送符号22、32映射到CCE 133的第一列,将待发送符号13、23映射到CCE 131的第二列,将待发送符号33、14映射到CCE 132的第二列,将待发送符号24、34映射到CCE 133的第二列。
本实施例提供的干扰随机化方法,通过多种方式将交织后的待发送符号序列中的待发送符号映射到资源单元,提高了将待发送符号映射到资源单元的灵活性,通过将待发送符号映射到可用的资源单元,还可以节省网络传输资源。
图1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网络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8所示,该网络设备180包括交织模块181和映射模块182,其中,交织模块181用于对至少两个控制信道单元中的待发送符号进行交织,得到交织后的待发送符号序列;映射模块182用于将交织后的待发送符号序列中的待发送符号映射到资源单元。
在图18中,进一步地,交织模块181在对至少两个控制信道单元中的待发送符号进行交织之前,还用于对至少两个控制信道单元进行交织。
在上述实施例中,交织模块181对至少两个控制信道单元中的待发送符号进行交织,具体可分为如下可行的实现方式:
一种可行的实现方式:交织模块181对至少两个控制信道单元中的待发送符号进行行列交织,得到行列交织序列;将行列交织序列分成多个子序列;调整每个子序列中的待发送符号的排序。
另一种可行的实现方式:交织模块181确定伪随机序列,伪随机序列的长度与待发送符号的长度一致;根据伪随机序列,对至少两个控制信道单元中的待发送符号进行随机交织。交织模块181确定伪随机序列,具体可分如下可能的情况:
一种可能的情况:交织模块181根据网络设备对应的小区标识,确定伪随机序列。例如,将网络设备180对应的小区标识作为随机数生成方式的种子,通过随机数生成方式得到伪随机序列。
另一种可能的情况,待发送符号是网络设备对控制信息进行极化编码、调制后得到的符号。交织模块181根据极化编码对应的固定比特数,确定伪随机序列;或者根据极化编码对应的固定比特数和预冻结比特数的和,确定伪随机序列;或者根据极化编码对应的母码长度与实际编码长度的差,确定伪随机序列;或者根据极化编码对应的预冻结比特数,确定伪随机序列。
在上述实施例中,映射模块182将交织后的待发送符号序列中的待发送符号映射到资源单元分,具体可分为如下可行的实现方式:
一种可行的实现方式:映射模块182将交织后的待发送符号序列分为多个子序列,将每个子序列包括的待发送符号按照先频域后时域,或者先时域后频域的顺序分别映射到控制信道单元对应的资源单元上;其中,子序列包括的待发送符号的个数与控制信道单元对应的资源单元的个数相同。
另一种可行的实现方式:映射模块182按照先频域后时域,或者先时域后频域的顺序将交织后的待发送符号序列中的待发送符号依次映射到至少两个控制信道单元对应的资源单元上。
可选地,控制信道单元为可用控制信道单元。
图18所示实施例的网络设备可用于执行上述方法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其实现原理和技术效果类似,此处不再赘述。
应理解以上网络设备的各个单元的划分仅仅是一种逻辑功能的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全部或部分集成到一个物理实体上,也可以物理上分开。且这些单元可以全部以软件通过处理元件调用的形式实现;也可以全部以硬件的形式实现;还可以部分单元通过软件通过处理元件调用的形式实现,部分单元通过硬件的形式实现。例如,交织模块181可以为单独设立的处理元件,也可以集成在网络设备例如基站的某一个芯片中实现,此外,也可以以程序的形式存储于网络设备的存储器中,由网络设备的某一个处理元件调用并执行以上各个单元的功能。其它单元的实现与之类似。此外这些单元全部或部分可以集成在一起,也可以独立实现。这里所述的处理元件可以是一种集成电路,具有信号的处理能力。在实现过程中,上述方法的各步骤或以上各个单元可以通过处理器元件中的硬件的集成逻辑电路或者软件形式的指令完成。
例如,以上这些单元可以是被配置成实施以上方法的一个或多个集成电路,例如:一个或多个特定集成电路(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ASIC),或,一个或多个微处理器(digital singnal processor,DSP),或,一个或者多个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FPGA)等。再如,当以上某个单元通过处理元件调度程序的形式实现时,该处理元件可以是通用处理器,例如中央处理器(Central ProcessingUnit,CPU)或其它可以调用程序的处理器。再如,这些单元可以集成在一起,以片上***(system-on-a-chip,SOC)的形式实现。
图1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网络设备的结构示意图。该网络设备例如为基站,如图19所示,该基站包括:天线110、射频装置120、基带装置130。天线110与射频装置120连接。在上行方向上,射频装置120通过天线110接收终端发送的信息,将终端发送的信息发送给基带装置130进行处理。在下行方向上,基带装置130对终端的信息进行处理,并发送给射频装置120,射频装置120对终端的信息进行处理后经过天线111发送给终端。
在一种实现中,以上各个单元通过处理元件调度程序的形式实现,例如基带装置130包括处理元件131和存储元件132,处理元件131调用存储元件132存储的程序,以执行以上方法实施例中的方法。此外,该基带装置130还可以包括接口133,用于与射频装置120交互信息,该接口例如为通用公共无线接口(common public radio interface,CPRI)。
在另一种实现中,以上这些单元可以是被配置成实施以上方法的一个或多个处理元件,这些处理元件设置于基带装置130上,这里的处理元件可以为集成电路,例如:一个或多个ASIC,或,一个或多个DSP,或,一个或者多个FPGA等。这些集成电路可以集成在一起,构成芯片。
例如,以上各个单元可以集成在一起,以片上***(system-on-a-chip,SOC)的形式实现,例如,基带装置130包括SOC芯片,用于实现以上方法。该芯片内可以集成处理元件131和存储元件132,由处理元件131调用存储元件132的存储的程序的形式实现以上方法或以上各个单元的功能;或者,该芯片内可以集成至少一个集成电路,用于实现以上方法或以上各个单元的功能;或者,可以结合以上实现方式,部分单元的功能通过处理元件调用程序的形式实现,部分单元的功能通过集成电路的形式实现。
不管采用何种方式,总之,以上网络设备包括至少一个处理元件,存储元件和通信接口,其中至少一个处理元件用于执行以上方法实施例所提供的方法。处理元件可以以第一种方式:即执行存储元件存储的程序的方式执行以上方法实施例中的部分或全部步骤;也可以以第二种方式:即通过处理器元件中的硬件的集成逻辑电路结合指令的方式执行以上方法实施例中的部分或全部步骤;当然,也可以结合第一种方式和第二种方式执行以上方法实施例提供的方法。
这里的处理元件同以上描述,可以是通用处理器,该处理器具体可以是交织器,例如中央处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CPU),还可以是被配置成实施以上方法的一个或多个集成电路,例如:一个或多个特定集成电路(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Circuit,ASIC),或,一个或多个微处理器(digital singnal processor,DSP),或,一个或者多个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FPGA)等。存储元件可以是一个存储器,也可以是多个存储元件的统称。
在上述实施例中,可以全部或部分地通过软件、硬件、固件或者其任意组合来实现。当使用软件实现时,可以全部或部分地以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实现。所述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一个或多个计算机指令。在计算机上加载和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指令时,全部或部分地产生按照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流程或功能。所述计算机可以是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计算机网络、或者其他可编程装置。所述计算机指令可以存储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或者从一个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向另一个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传输,例如,所述计算机指令可以从一个网站站点、计算机、服务器或数据中心通过有线(例如同轴电缆、光纤、数字用户线(DSL))或无线(例如红外、无线、微波等)方式向另一个网站站点、计算机、服务器或数据中心进行传输。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计算机能够存取的任何可用介质或者是包含一个或多个可用介质集成的服务器、数据中心等数据存储设备。所述可用介质可以是磁性介质,(例如,软盘、硬盘、磁带)、光介质(例如,DVD)、或者半导体介质(例如固态硬盘Solid State Disk(SSD))等。

Claims (16)

1.一种干扰随机化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网络设备对至少两个控制信道单元中的待发送符号进行交织,得到交织后的待发送符号序列;
所述网络设备将所述交织后的待发送符号序列中的待发送符号映射到资源单元;
其中,所述网络设备对至少两个控制信道单元中的待发送符号进行交织,包括:
所述网络设备对所述至少两个控制信道单元中的待发送符号进行行列交织,得到行列交织序列;
所述网络设备将所述行列交织序列分成多个子序列;
所述网络设备调整每个子序列中的所述待发送符号的排序;
或者,
所述网络设备对至少两个控制信道单元中的待发送符号进行交织,包括:
所述网络设备确定伪随机序列,所述伪随机序列的长度与所述待发送符号的长度一致;
所述网络设备根据所述伪随机序列,对所述至少两个控制信道单元中的待发送符号进行随机交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网络设备对至少两个控制信道单元中的待发送符号进行交织之前,还包括:
所述网络设备对所述至少两个控制信道单元进行交织。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网络设备确定伪随机序列,包括:
所述网络设备根据所述网络设备对应的小区标识,确定所述伪随机序列。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网络设备根据所述网络设备对应的小区标识,确定所述伪随机序列,包括:
所述网络设备将所述网络设备对应的小区标识作为随机数生成方式的种子,通过所述随机数生成方式得到所述伪随机序列。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待发送符号是所述网络设备对控制信息进行极化编码、调制后得到的符号。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网络设备确定伪随机序列,包括:
所述网络设备根据所述极化编码对应的固定比特数,确定所述伪随机序列;或者
所述网络设备根据所述极化编码对应的固定比特数和预冻结比特数的和,确定所述伪随机序列;或者
所述网络设备根据所述极化编码对应的母码长度与实际编码长度的差,确定所述伪随机序列;或者
所述网络设备根据所述极化编码对应的预冻结比特数,确定所述伪随机序列。
7.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网络设备将所述交织后的待发送符号序列中的待发送符号映射到资源单元,包括:
所述网络设备将所述交织后的待发送符号序列分为多个子序列,将每个子序列包括的所述待发送符号按照先频域后时域,或者先时域后频域的顺序分别映射到所述控制信道单元对应的资源单元上;其中,所述子序列包括的所述待发送符号的个数与所述控制信道单元对应的资源单元的个数相同;
或者,
所述网络设备按照先频域后时域,或者先时域后频域的顺序将所述交织后的待发送符号序列中的待发送符号依次映射到所述至少两个控制信道单元对应的资源单元上。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信道单元为可用控制信道单元。
9.一种网络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处理器;
所述处理器用于,对至少两个控制信道单元中的待发送符号进行交织,得到交织后的待发送符号序列;将所述交织后的待发送符号序列中的待发送符号映射到资源单元;
所述处理器具体用于,对所述至少两个控制信道单元中的待发送符号进行行列交织,得到行列交织序列;将所述行列交织序列分成多个子序列;调整每个子序列中的所述待发送符号的排序;或者,所述处理器用于确定伪随机序列,所述伪随机序列的长度与所述待发送符号的长度一致;根据所述伪随机序列,对所述至少两个控制信道单元中的待发送符号进行随机交织。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网络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器对至少两个控制信道单元中的待发送符号进行交织之前,还用于对所述至少两个控制信道单元进行交织。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网络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器具体用于,根据所述网络设备对应的小区标识,确定所述伪随机序列。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网络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器具体用于,将所述网络设备对应的小区标识作为随机数生成方式的种子,通过所述随机数生成方式得到所述伪随机序列。
13.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网络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待发送符号是所述网络设备对控制信息进行极化编码、调制后得到的符号。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网络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器确定伪随机序列,包括以下情形之一:
所述处理器具体用于,根据所述极化编码对应的固定比特数,确定所述伪随机序列;
所述处理器具体用于,根据所述极化编码对应的固定比特数和预冻结比特数的和,确定所述伪随机序列;
所述处理器具体用于,根据所述极化编码对应的母码长度与实际编码长度的差,确定所述伪随机序列;
所述处理器具体用于,根据所述极化编码对应的预冻结比特数,确定所述伪随机序列。
15.根据权利要求9-14任一项所述的网络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器将所述交织后的待发送符号序列中的待发送符号映射到资源单元,包括以下情形之一:
所述处理器具体用于,将所述交织后的待发送符号序列分为多个子序列,将每个子序列包括的所述待发送符号按照先频域后时域,或者先时域后频域的顺序分别映射到所述控制信道单元对应的资源单元上;其中,所述子序列包括的所述待发送符号的个数与所述控制信道单元对应的资源单元的个数相同;
所述处理器具体用于,按照先频域后时域,或者先时域后频域的顺序将所述交织后的待发送符号序列中的待发送符号依次映射到所述至少两个控制信道单元对应的资源单元上。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网络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信道单元为可用控制信道单元。
CN201710142160.3A 2017-03-10 2017-03-10 干扰随机化方法及设备 Active CN10857455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142160.3A CN108574555B (zh) 2017-03-10 2017-03-10 干扰随机化方法及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142160.3A CN108574555B (zh) 2017-03-10 2017-03-10 干扰随机化方法及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574555A CN108574555A (zh) 2018-09-25
CN108574555B true CN108574555B (zh) 2020-11-06

Family

ID=6357737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142160.3A Active CN108574555B (zh) 2017-03-10 2017-03-10 干扰随机化方法及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8574555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268415B (zh) * 2021-12-29 2024-04-30 大唐联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编码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330487A (zh) * 2007-06-19 2008-12-2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符号交织方法、装置及终端设备
WO2010090950A1 (en) * 2009-02-03 2010-08-12 Motorola, Inc. Physical layer acknowledgement signaling resource allocation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s
CN101965703A (zh) * 2007-09-25 2011-02-02 爱立信电话股份有限公司 控制信道单元的干扰随机化
CN101374340B (zh) * 2007-08-23 2012-02-29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实现小区干扰协同的控制信道交织、解交织方法及其装置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330487A (zh) * 2007-06-19 2008-12-2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符号交织方法、装置及终端设备
CN101374340B (zh) * 2007-08-23 2012-02-29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实现小区干扰协同的控制信道交织、解交织方法及其装置
CN101965703A (zh) * 2007-09-25 2011-02-02 爱立信电话股份有限公司 控制信道单元的干扰随机化
WO2010090950A1 (en) * 2009-02-03 2010-08-12 Motorola, Inc. Physical layer acknowledgement signaling resource allocation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s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574555A (zh) 2018-09-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689220B2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interleaving data
US20230344450A1 (en) Quasi-cyclic ldpc coding and decod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and ldpc coder and decoder
CN109039344B (zh) 编码输入数据为极性码的方法及设备、解码方法及其设备
JP6481913B2 (ja) Polar符号生成方法および装置
KR101457780B1 (ko) 네트워크 코딩을 사용하는 ofdm 시스템에서 피크 전력 대 평균 전력비, 큐빅 메트릭 및 블록 에러율을 줄이는 방법
CN108347301B (zh) 数据的传输方法和装置
JP2022174079A (ja) 符号化方法、復号方法、装置、および装置
EP3637653A1 (en) Data processing method and data processing device
JP2020529806A (ja) データ符号化方法及び装置、記憶媒体、並びにプロセッサ
JP7216011B2 (ja) ポーラーコードレートマッチング方法および装置
US11368241B2 (en)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communications apparatus
US10594435B2 (en) Signalling coding and modulation method and demodulation and decoding method and device
JP2018504026A (ja) データ送信方法、送信側装置、および受信側装置
WO2020147526A1 (zh) 一种级联crc码的极化码编码方法及装置
US20200028619A1 (en) Encoding method, decoding method, apparatus, and device
CN110557219A (zh) 数字调制方法、解调方法、装置和通信***
CN108289009B (zh) 一种被用于信道编码的ue、基站中的方法和设备
CN108574555B (zh) 干扰随机化方法及设备
WO2017133407A1 (zh) 信号传输方法和装置
WO2020147527A1 (zh) 一种极化编译码方法及装置
US20200036474A1 (en) Resource mapp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thereof
WO2019157914A1 (zh) 聚合等级通知与接收的方法及装置
KR101514982B1 (ko)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데이터를 송신 및 수신하는 방법 및 이를 지원하는 장치
WO2019042370A1 (zh) 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TW201904206A (zh) 編碼輸入資料為極性碼的方法及設備、解碼方法及其設備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