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448065A - 一种抗弯折的金属锂负极的制备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抗弯折的金属锂负极的制备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448065A
CN108448065A CN201810155074.0A CN201810155074A CN108448065A CN 108448065 A CN108448065 A CN 108448065A CN 201810155074 A CN201810155074 A CN 201810155074A CN 108448065 A CN108448065 A CN 10844806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thium
graphene oxide
drying
battery
met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155074.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罗加严
王澳轩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ianjin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Tianjin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ianjin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Tianjin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1810155074.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8448065A/zh
Publication of CN10844806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44806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13Electrodes for 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e.g. for lithium-accumulators;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4/139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 H01M4/1395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electrodes based on metals, Si or alloy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2Li-accumula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2/00Hybrid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2/08Hybrid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composed of a half-cell of a fuel-cell type and a half-cell of the secondary-cell type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Battery Electrode And Active Subsutanc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抗弯折的金属锂负极的制备方法,1)通过对氧化石墨烯分散液进行加工,制备得到氧化石墨烯薄膜,其厚度为1μm~200μm;2)将氧化石墨烯膜进行干燥,干燥温度为30℃~300℃,干燥时间为1h~72h;3)将金属锂在惰性气氛中利用加热设备进行热处理,其升温速率为1~50℃/min,最终温度为200~500℃;4)对干燥后的氧化石墨烯膜进行定形后,还原,且还原后的氧化石墨烯与熔融金属锂接触时间为1~120s,得到抗弯折的复合金属锂负极。将该负极用作柔性Li‑O2电池与Li‑S电池负极,电池在传统以及弯折状态下的容量以及循环稳定性均得到了提升。

Description

一种抗弯折的金属锂负极的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抗弯折的金属锂负极的制备方法,更具体地,涉及一种以金属锂为负极的柔性金属锂电池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柔性电子设备在实际应用时,需要同时具备高的能量密度和具备弯折形变能力。人们可以通过分体式的设计,用可拉伸的材质将各个单体链接起来,获得整体具有一定柔性的器件。(A.Rogers,MRS Bull.2014,39,549)另外,让电池自身具备抗弯折性能,可以使得器件在弯折的过程中直接应用。
锂离子电池的发展为电子设备、智能电网以及电动汽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发展到目前阶段,能量密度成为了限制其发展的瓶颈。由于金属锂具备最高的理论比容量(3860mAh g-1)和最低的电位(-3.04V),成为了制备高能量密度锂电池的关键,如Li-O2,Li-S等电池(P.G.Bruce,S.A.Freunberger,L.J.Hardwick,J.M.Tarascon,Nat.Mater.2012,11,19)。因此,要制备兼具抗弯折性能和高能量密度的锂电池,就需要考虑金属锂作为负极时的抗弯折性能。由于金属锂在弯折时,容易由于形变而引起金属锂表面产生褶皱和凸起等塑性形变,这些部位会成为电化学过程中锂离子沉积的成核位点,影响锂离子流分布,加速局部枝晶的生长。弯折还会破坏金属锂表面的SEI,暴露出新的锂金属与电解液反应。造成库伦效率降低,电池循环稳定性变差,甚至引发安全隐患。(Y.Y.Lu,Z.Y.Tu,L.A.Archer,Nat.Mater.2014,13,961.)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制备得到抗弯折的金属锂负极是关键,本发明提出一种抗弯折金属锂负极的制备方法,解决金属锂在柔性高能量密度金属锂电池应用当中的难题。该方法将金属锂与还原氧化石墨烯复合,得到具备抗弯折性能的复合金属锂负极。将该负极用作柔性Li-O2电池与Li-S电池负极,电池在传统以及弯折状态下的容量以及循环稳定性均得到了提升。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制备,获得一种抗弯折的金属锂负极。将该金属锂负极应用于Li-O2以及Li-S电池,获得兼具高能量密度、抗弯折以及变形状态下循环稳定性好的柔性金属电池。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为:
1)通过对氧化石墨烯分散液进行加工,制备得到氧化石墨烯薄膜,其厚度为1μm~200μm;
2)将氧化石墨烯膜进行干燥,干燥温度为30℃~300℃,干燥时间为1h~72h;
3)将金属锂在惰性气氛中利用加热设备进行热处理,其升温速率为1~50℃/min,最终温度为200~500℃;
4)对干燥后的氧化石墨烯膜进行定形后,还原,且还原后的氧化石墨烯与熔融金属锂接触时间为1~120s,得到抗弯折的复合金属锂负极。
进一步,所述的氧化石墨烯制备方法可以是经典的Hummer’s法,也可以是其它方法。
进一步,所述的氧化石墨烯膜可以通过真空抽滤方式,也可以通过挥发溶剂方式或者自发成膜方式得到;要求该膜具有较好的均一性和强度。
进一步,所述的氧化石墨烯分散液可以分散在水、乙醇、乙二醇、丙三醇、N-甲基吡咯烷酮、N,N-二甲基甲酰胺中的一种或者多种的组合。
进一步,所述的氧化石墨烯分散液的浓度可以是0.1mg/ml~10mg/ml;进一步,所述的对氧化石墨烯膜进行干燥时,其干燥方式可以是鼓风干燥或者真空干燥。进一步,所述的惰性气体氛围一般指氩气氛围;水含量低于2ppm,氧含量低于2ppm。
进一步,所述的加热设备可以是电加热板也可以是马弗炉;加热步骤需保证金属锂最终处于熔融状态。
进一步,对氧化石墨烯膜的还原,可以是利用水合肼进行化学还原,也可以是热还原。
进一步,和金属锂进行复合的材料,可以是还原氧化石墨烯,也可以是其它任何具备柔性的碳基材料。
进一步,所述的还原氧化石墨烯膜与熔融金属锂接触的时间为1s~120s;接触时间的控制,可以保证金属锂在还原氧化石墨烯中的分布更加均一。
进一步,抗弯折的复合金属锂负极,可直接用于金属锂全电池的组装;或对抗弯折的复合金属锂负极进行加工定形后用于金属锂全电池的组装。
进一步,利用该抗弯折金属锂负极制备得到的高能量密度全电池,包括软包电池、卷绕圆筒电池以及薄膜电池。
利用该方法将金属锂与还原氧化石墨烯复合,得到具备抗弯折性能的复合金属锂负极。将该负极用作柔性Li-O2电池与Li-S电池负极,电池在传统以及弯折状态下的容量以及循环稳定性均得到了提升。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1制备的复合金属锂负极的XRD表征数据。
图2为实施例1制备的复合金属锂负极的比容量曲线。
图3为实施例1制备的复合金属锂负极用于Li-S全电池弯折状态性能对比。
图4为实施例1制备的复合金属锂负极用于Li-O2全电池弯折状态性能对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来进一步说明本发明,但本发明要求保护的范围并不局限于实施例表述的范围。
实施例1
1)通过Hummer’s法制备得到2mg/ml氧化石墨烯水溶液分散液,利用真空抽滤方式得到氧化石墨烯薄膜,其厚度为1μm;
2)将氧化石墨烯膜进行干燥,干燥温度为60℃,干燥时间为12h;
3)将金属锂在氩气惰性气氛中利用加热设备进行热处理,其升温速率为1℃/min,最终温度为400℃;
4)对干燥后的氧化石墨烯膜进行定形后,利用热还原,且还原后的氧化石墨烯与熔融金属锂接触时间为10s,得到复合金属锂负极。其XRD表征如图1所示,证明金属锂和碳成功复合。其质量比容量如图2所示。
5)将该复合金属锂负极直接用于柔性的高能量密度Li-S以及Li-O2全电池的组装。
6)将组装好的电池,在蓝电测试仪上进行不同电流密度下的充放电测试,考察Li-S以及Li-O2全电池的充放电比容量以及循环稳定性。可见,在弯折状态下,利用抗弯折复合负极组装的Li-S电池循环100圈,容量保持在600mAh/g,而普通锂负组装的Li-S电池循环38圈后出现短路,比容量急剧降低,如图3所示;在弯折状态下,利用抗弯折复合锂负极组装的Li-O2电池循环50圈,放电电压仍保持在2.5V以上,而普通锂负极组装的Li-O2电池,循环34圈后,出现短路,放电电压骤降,如图4所示。
实施例2
1)通过Hummer’s法制备得到10mg/ml氧化石墨烯水溶液分散液,利用真空抽滤方式得到氧化石墨烯薄膜,其厚度为200μm;
2)将氧化石墨烯膜进行干燥,干燥温度为300℃,干燥时间为72h;
3)将金属锂在惰性气氛中利用加热设备进行热处理,其升温速率为50℃/min,最终温度为500℃;
4)对干燥后的氧化石墨烯膜进行定形后,使其与熔融金属锂接触瞬间被热还原;且还原后的氧化石墨烯与熔融金属锂接触时间为120s,得到复合金属锂负极。
5)将该复合金属锂负极直接用于柔性的高能量密度Li-O2全电池的组装。
实施例3
1)通过Hummer’s法制备得到2mg/ml氧化石墨烯乙醇-水混合分散液,利用自发成膜方式得到氧化石墨烯薄膜,其厚度为100μm;
2)将氧化石墨烯膜进行干燥,干燥温度为30℃,干燥时间为1h;
3)将金属锂在惰性气氛中利用加热设备进行热处理,其升温速率为25℃/min,最终温度为200℃;
4)对干燥后的氧化石墨烯膜利用水合肼对其进行还原,且还原后的氧化石墨烯与熔融金属锂接触时间为60s,得到复合金属锂负极。
5)对制备得到的复合金属锂负极进行加工定形。
6)该抗弯折的复合金属锂负极,直接用于柔性的高能量密度Li-S全电池的组装。
实施例4
1)通过Hummer’s法制备得到1mg/ml氧化石墨烯水溶液分散液,利用真空抽滤方式得到通过对氧化石墨烯分散液进行加工,制备得到氧化石墨烯薄膜,其厚度为50μm;
2)将氧化石墨烯膜进行干燥,干燥温度为80℃,干燥时间为24h;
3)将金属锂在惰性气氛中利用加热设备进行热处理,其升温速率为10℃/min,最终温度为350℃;
4)将氧化石墨烯膜与熔融金属锂接触瞬间被热还原,且还原后的氧化石墨烯与熔融金属锂接触时间为30s,得到复合金属锂负极。
5)对制备得到的复合金属锂负极进行加工定形。
6)将该复合金属锂负极直接用于柔性的高能量密度Li-O2全电池的组装。
本发明提供一种抗弯折的金属锂负极的制备方法。本发明通过将金属锂与还原氧化石墨烯复合,通过调控氧化石墨烯,可以得到厚度、尺寸、形状、维度可控的复合金属锂负极。该复合金属锂负极具有优异的抗弯折性能。经测试,相对于纯金属锂而言,使用该抗弯折复合金属锂负极组装成的柔性Li-S以及Li-O2全电池在弯折后以及弯折状态下的电化学性能均得到提升。此外,利用该Li-S软包电池与太阳能电池连用,构建了可弯折能量存储***,进一步为制备高能量密度的柔性储能体系开拓了思路。

Claims (9)

1.一种抗弯折的金属锂负极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步骤如下:
1)通过对氧化石墨烯分散液进行加工,制备得到氧化石墨烯薄膜,其厚度为1μm~200μm;
2)将氧化石墨烯膜进行干燥,干燥温度为30℃~300℃,干燥时间为1h~72h;
3)将金属锂在惰性气氛中利用加热设备进行热处理,其升温速率为1~50℃/min,最终温度为200~500℃;
4)对干燥后的氧化石墨烯膜进行定形后,还原,且还原后的氧化石墨烯与熔融金属锂接触时间为1~120s,得到抗弯折的复合金属锂负极。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是所述步骤4)的还原方法是:对干燥后的氧化石墨烯膜利用水合肼对其进行还原。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是所述步骤4)的还原方法是:熔融金属锂接触瞬间被热还原。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是抗弯折的复合金属锂负极,直接用于金属锂全电池的组装;或对抗弯折的复合金属锂负极进行加工定形后用于金属锂全电池的组装。
5.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氧化石墨烯膜通过真空抽滤方式,或通过挥发溶剂方式或者自发成膜方式得到。
6.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氧化石墨烯分散液为水、乙醇、乙二醇、丙三醇、N-甲基吡咯烷酮或N,N-二甲基甲酰胺中的一种或者多种的组合;氧化石墨烯分散液的浓度是0.1mg/ml~10mg/ml。
7.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对氧化石墨烯膜进行干燥时,其干燥方式是鼓风干燥或者真空干燥。
8.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惰性气体氛围指氩气氛围,水含量低于2ppm,氧含量低于2ppm。
9.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全电池包括软包电池、卷绕圆筒电池以及薄膜电池。
CN201810155074.0A 2018-02-23 2018-02-23 一种抗弯折的金属锂负极的制备方法 Pending CN108448065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155074.0A CN108448065A (zh) 2018-02-23 2018-02-23 一种抗弯折的金属锂负极的制备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155074.0A CN108448065A (zh) 2018-02-23 2018-02-23 一种抗弯折的金属锂负极的制备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448065A true CN108448065A (zh) 2018-08-24

Family

ID=6319283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155074.0A Pending CN108448065A (zh) 2018-02-23 2018-02-23 一种抗弯折的金属锂负极的制备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8448065A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378476A (zh) * 2018-09-27 2019-02-22 苏州大学 采用自组装rgo薄膜制备锂电极保护层的方法
CN109755538A (zh) * 2019-02-01 2019-05-14 哈尔滨工程大学 一种Li-Ti3C2-rGO复合薄膜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11261833A (zh) * 2020-01-19 2020-06-09 中南大学 自支撑金属锂负极及其制备和应用
CN111933948A (zh) * 2020-08-18 2020-11-13 武汉先见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锂硫电池、锂硫电池正级和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374991A (zh) * 2014-08-13 2016-03-02 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 金属锂-骨架碳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负极和二次电池
CN105789559A (zh) * 2016-04-21 2016-07-20 清华大学 一种柔性锂金属电池负极及其制备方法
CN106450514A (zh) * 2016-11-11 2017-02-22 南开大学 一种准固态Na‑CO2二次电池及其制备方法
CN107611391A (zh) * 2017-09-05 2018-01-19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锂金属二次电池负极及其制备方法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374991A (zh) * 2014-08-13 2016-03-02 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 金属锂-骨架碳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负极和二次电池
CN105789559A (zh) * 2016-04-21 2016-07-20 清华大学 一种柔性锂金属电池负极及其制备方法
CN106450514A (zh) * 2016-11-11 2017-02-22 南开大学 一种准固态Na‑CO2二次电池及其制备方法
CN107611391A (zh) * 2017-09-05 2018-01-19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锂金属二次电池负极及其制备方法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378476A (zh) * 2018-09-27 2019-02-22 苏州大学 采用自组装rgo薄膜制备锂电极保护层的方法
CN109378476B (zh) * 2018-09-27 2021-07-02 苏州大学 采用自组装rgo薄膜制备锂电极保护层的方法
CN109755538A (zh) * 2019-02-01 2019-05-14 哈尔滨工程大学 一种Li-Ti3C2-rGO复合薄膜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11261833A (zh) * 2020-01-19 2020-06-09 中南大学 自支撑金属锂负极及其制备和应用
CN111261833B (zh) * 2020-01-19 2021-06-22 中南大学 自支撑金属锂负极及其制备和应用
CN111933948A (zh) * 2020-08-18 2020-11-13 武汉先见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锂硫电池、锂硫电池正级和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931849B (zh) 梯度复合固态电解质及其制备方法和固态锂电池
WO2020125516A1 (zh) 锂金属电极及其制备方法、锂电池
JP7269571B2 (ja) 全固体電池の製造方法
CN108448065A (zh) 一种抗弯折的金属锂负极的制备方法
CN108550835B (zh) 一种磷酸铁锂/凝胶电解质复合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一种固态锂电池及其制备方法
CN101764253A (zh) 二次铝电池及其制备方法
JP5157781B2 (ja) 全固体リチウム二次電池
CN108963265B (zh) 一种锂金属电池用负极集流体及其制备方法
CN114122409B (zh) 极片及锂离子电池
CN111162309A (zh) 一种固态电解质-正极复合材料及其制备和应用方法
CN109728342B (zh) 一种自修复复合固态电解质、准固态电解质及锂电池
CN112467200B (zh) 一种氟化锂/钛酸镧锂纳米纤维固体电解质界面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13140731B (zh) 一种全固态锂电池及其制备方法
CN202905856U (zh) 一种锂离子二次电池负极极片
WO2023123752A1 (zh) 一种极性集流体及其制备方法
CN109301255A (zh) 一种3d多孔集流体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16706000A (zh) 一种可持续柔性保护层修饰的锂金属负极及其制备方法
WO2023134234A1 (zh) 正极复合材料、其制备方法、正极以及锂离子二次电池
CN202905855U (zh) 一种锂离子二次电池
CN106532046A (zh) 一种掺锂石墨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12825350B (zh) 预锂化负极极片及其制备方法、锂二次电池
CN114156457A (zh) 一种氮磷共掺杂多孔碳包覆的硅基材料的制备方法
CN113451547A (zh) 一种复合金属锂负极及包括该复合金属锂负极的锂离子电池
CN109950484A (zh) 制备富锂复合正极材料的方法、正极、电池
CN115312776B (zh) 一种高比能复合固态正极的制备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80824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