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349410A - 带有摆动滑移单元的座椅的座椅调节机构 - Google Patents

带有摆动滑移单元的座椅的座椅调节机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349410A
CN108349410A CN201680065761.2A CN201680065761A CN108349410A CN 108349410 A CN108349410 A CN 108349410A CN 201680065761 A CN201680065761 A CN 201680065761A CN 108349410 A CN108349410 A CN 10834941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at
component
resting
coupling element
rai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80065761.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349410B (zh
Inventor
N.贝克
T.巴科夫
M.尼维诺夫斯基
M.斯维齐克
T.施内特克
L.皮齐亚克
S.克拉吉恩
T.索利沃达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rose West Dek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itech Sitztechnik GmbH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itech Sitztechnik GmbH filed Critical Sitech Sitztechnik GmbH
Publication of CN10834941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34941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34941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34941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02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 B60N2/04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the whole seat being movable
    • B60N2/12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the whole seat being movable slidable and tiltabl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24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or particular vehicles
    • B60N2/30Non-dismountable or dismountable seats storable in a non-use position, e.g. foldable spare seats
    • B60N2/3002Non-dismountable or dismountable seats storable in a non-use position, e.g. foldable spare seats back-rest movements
    • B60N2/3004Non-dismountable or dismountable seats storable in a non-use position, e.g. foldable spare seats back-rest movements by rotation only
    • B60N2/3009Non-dismountable or dismountable seats storable in a non-use position, e.g. foldable spare seats back-rest movements by rotation only about transversal axis
    • B60N2/3011Non-dismountable or dismountable seats storable in a non-use position, e.g. foldable spare seats back-rest movements by rotation only about transversal axis the back-rest being hinged on the cushion, e.g. "portefeuille movemen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24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or particular vehicles
    • B60N2/30Non-dismountable or dismountable seats storable in a non-use position, e.g. foldable spare seats
    • B60N2/3002Non-dismountable or dismountable seats storable in a non-use position, e.g. foldable spare seats back-rest movements
    • B60N2/302Non-dismountable or dismountable seats storable in a non-use position, e.g. foldable spare seats back-rest movements by translation only
    • B60N2/3022Non-dismountable or dismountable seats storable in a non-use position, e.g. foldable spare seats back-rest movements by translation only along longitudinal axi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24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or particular vehicles
    • B60N2/30Non-dismountable or dismountable seats storable in a non-use position, e.g. foldable spare seats
    • B60N2/3002Non-dismountable or dismountable seats storable in a non-use position, e.g. foldable spare seats back-rest movements
    • B60N2/3029Non-dismountable or dismountable seats storable in a non-use position, e.g. foldable spare seats back-rest movements by composed movement
    • B60N2/3031Non-dismountable or dismountable seats storable in a non-use position, e.g. foldable spare seats back-rest movements by composed movement in a longitudinal-vertical plan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24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or particular vehicles
    • B60N2/30Non-dismountable or dismountable seats storable in a non-use position, e.g. foldable spare seats
    • B60N2/3038Cushion movements
    • B60N2/3054Cushion movements by translation only
    • B60N2/3056Cushion movements by translation only along longitunal axi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24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or particular vehicles
    • B60N2/30Non-dismountable or dismountable seats storable in a non-use position, e.g. foldable spare seats
    • B60N2/3038Cushion movements
    • B60N2/3063Cushion movements by composed movement
    • B60N2/3065Cushion movements by composed movement in a longitudinal-vertical plan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viation & Aerospace Engineering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eats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座椅(101,102)的座椅调节机构,用于使人员轻松地上车进入到机动车的内部空间中和从机动车的内部空间中下车出来,在所述座椅调节机构的情况下,背部倚靠部件(114)经由摇摆件(116)与座椅部件(112)强制耦联,从而将背部倚靠部件(114)的调节运动传递到座椅部件(112)上。设置成,在第一步骤中,座椅(101,102,103)的背部倚靠部件(114)和座椅部件(112)从初始位置(I)出发借助于与座椅轨道(200)的上轨道(201)处于连接中的移动装置(400;400‑1,400‑2,400‑3)以可预设的水平的第一长度尺度(Δx1)移位到中间位置(II)中,其中,所述背部倚靠部件(114)经由相对于移动装置(400;400‑1,400‑2,400‑3)围绕第一耦联元件摆动轴线(y10a)可摆动的耦联元件(10)刚性地与背部倚靠部件(114)的背部倚靠件解锁单元(300)处于连接中,由此使得背部倚靠部件(114)沿纵向方向(+x)以可预设的水平的第一背部倚靠部件调节行程(Δx1a)移动,并且同时背部倚靠部件(114)的倾斜从其初始位置(I)以可预设的角度(α)调节到其中间位置(II)中,其中,以摆动臂(118)在座椅轨道(200)的上轨道(201)上直接地或间接地支撑的受强制耦联的座椅部件(112)在第一步骤中沿纵向方向(+x)以水平的第一座椅部件调节行程(Δx1b)移动,并且座椅部件(112)的前侧同时以竖直的调节行程(Δz)下降,在这之后,背部倚靠部件(114)和座椅部件(112)共同在第二步骤中通过上轨道(201)相对于座椅轨道(200)的固定在车身处的下轨道(202)的解锁同时进一步沿纵向方向(+x)可预设的水平的第二调节行程(Δx2)移动到便捷进入位置(III)中。

Description

带有摆动滑移单元的座椅的座椅调节机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创造座椅的便捷进入运动学(Easy-Entry-Kinematik)的座椅调节机构,用于使人员轻松地上车进入到机动车的内部空间中和从机动车的内部空间中下车出来。
背景技术
在大量传统的用于车辆座椅的便捷进入调节的调节运动学的情况下,后方的底座从由座椅上轨道和座椅下轨道构成的座椅轨道单元的座椅上轨道处脱耦并且经由至少一个在前方的区域中同样布置在座椅上轨道上的铰接杠杆在转弯道上向前摆动。该解决方案的缺点在于在背部倚靠部件的上侧或其头部支撑的上侧与机动车座椅的内部空间的顶盖之间所需要的自由摆动区域。另一缺点在于,只有当车辆座椅下方的区域保持自由、由此车辆座椅能够翻回时,所述车辆座椅的翻回才是可行的。对于这种类型的这些解决方案代表性地,提到印刷文献DE 10 2007 036 450 B3和DE 10 2008 050 468 B3。
印刷文献DE 10 2013 012 284 A1公开了一种带有便捷进入调节机构的车辆座椅。从车辆座椅的初始位置出发,车辆座椅逐步地进行调节。在第一步骤中,通过操纵解锁元件进行背部倚靠部件的翻转,其中,解锁元件布置在背部倚靠部件的上方区域中。在第一步骤中,在车辆座椅的通常的装入位置中发生背部倚靠部件沿车辆的车辆纵向方向的调节,其中,车辆座椅的座椅部件通过在背部倚靠部件结构与座椅部件结构之间布置的摇摆件沿车辆纵向方向带动。车辆座椅的后方的底座经由背部倚靠件解锁单元与背部倚靠部件连接。经由背部倚靠件解锁单元使背部倚靠部件相对于座椅部件的翻转是可行的。后方的底座固定地与座椅上轨道处于连接中。背部倚靠部件为了到达便捷进入位置而在第一步骤中进行的翻转随着座椅上轨道相对于座椅下轨道的平移运动而来。背部倚靠部件的翻转运动在第一步骤中通过在背部倚靠部件与座椅部件之间布置的摇摆件直接地以强制耦联的方式传递到座椅部件上。由此概括地,背部倚靠部件的位置到便捷进入位置中的改变经由背部倚靠件解锁单元的操控来进行,经由所述背部倚靠件解锁单元也进行座椅上轨道相对于座椅下轨道的释放,由此使得车辆座椅在第二步骤中经由在座椅上轨道上可摆动地布置的前方的摆动臂也可沿车辆纵向方向移位。为此,背部倚靠件解锁单元必须相对耗费地设计。
此外,已知印刷文献WO 2015/107213A1。所述印刷文献公开了一种带有座椅部件和倚靠件的车辆座椅,其中,车辆座椅具有与倚靠件连接的后方的配装部件和与座椅部件连接的前方的配装部件,其中,后方的配装部件与前方的配装部件耦联。耦联结构包括滑槽引导部(Kulissenführung)和在滑槽引导部中引导的插销,其中,尤其是前方的配装部件具有滑槽引导部,并且后方的配装部件具有插销。此外,座椅部件具有另外的滑槽引导部,所述另外的滑槽引导部与在后方的配装部件与座椅部件之间布置的耦联元件(Koppelelement)的另外的插销共同作用,从而使得耦联元件可摆动地且可纵向移动地支承在座椅部件处。
发明内容
从该现有技术出发,本发明基于如下任务,即创造一种备选的、克服缺点的且简单地构建的座椅调节运动学,用于实现座椅的便捷进入功能。
本发明的出发点是一种座椅的座椅调节机构,用于使人员轻松地上车进入到机动车的内部空间中和从机动车的内部空间中下车出来,在所述座椅调节机构的情况下,背部倚靠部件经由摇摆件与座椅部件强制耦联,从而将背部倚靠部件的调节运动传递到座椅部件上。
根据本发明设置成,在第一步骤中,座椅的背部倚靠部件和座椅部件从初始位置出发借助于与座椅轨道的上轨道处于连接中的移动装置以可预设的水平的第一长度尺度移位到中间位置中,其中,背部倚靠部件经由相对于移动装置围绕第一耦联元件摆动轴线可摆动的耦联元件刚性地与背部倚靠部件的背部倚靠件解锁单元处于连接中。
由此,背部倚靠部件在第一步骤中沿纵向方向以可预设的水平的第一背部倚靠部件调节行程移动,并且同时背部倚靠部件的倾斜从其初始位置处以可预设的角度调节到其中间位置中,其中,经由摆动臂在座椅轨道的上轨道上直接地或间接地支撑的受强制耦联的座椅部件在第一步骤中沿纵向方向以水平的第一座椅部件调节行程移动,并且座椅部件的前侧同时以竖直的调节行程下降,在这之后,背部倚靠部件和座椅部件共同在第二步骤中通过上轨道相对于座椅轨道的固定在车身处的下轨道的解锁同时进一步沿纵向方向以可预设的水平的第二调节行程移动到便捷进入位置中。
由此,背部倚靠部件和座椅部件以有利的方式在第一步骤中同时沿纵向方向向前移动且在此摆动,因为座椅调节机构具有摆动滑移单元,所述摆动滑移单元的构件在下面详细阐释。以有利的方式,在没有经由背部倚靠部件的背部倚靠件解锁单元进行背部倚靠部件的倾斜调节的情况下,背部倚靠部件和座椅部件的摆动和滑移运动在第一步骤中是可行的。
在此,耦联元件刚性地与背部倚靠部件的背部倚靠件解锁单元连接。根据本发明,耦联元件相对于移动装置可围绕第一耦联元件摆动轴线摆动。背部倚靠件解锁单元经由可摆动的耦联元件在移动装置处的连结以有利的方式在没有操纵背部倚靠件解锁单元的情况下实现背部倚靠部件向前沿纵向方向的摆动和滑移运动。
根据本发明设置成,经由摆动臂在座椅轨道的上轨道上(第一和第二实施方式)直接地支撑的受强制耦联的座椅部件或经由摆动臂在与座椅轨道的上轨道处于连接中的移动装置上(第三实施方式)间接地支撑的受强制耦联的座椅部件在第一步骤中以水平的第一座椅部件调节行程移动,并且在此,座椅部件的前侧同时以竖直的调节行程下降。
座椅部件的前侧的沿纵向方向向前的移动和同时的下降以有利的方式实现座椅的节省空间的调节。
此外,根据本发明,背部倚靠部件和座椅部件共同在第二步骤中通过上轨道相对于座椅轨道的固定在车身处的下轨道的解锁同时进一步沿纵向方向向前以可预设的水平的第二调节行程移动到便捷进入位置中。变得明确的是,以有利的方式,在背部倚靠部件和座椅部件在第一步骤中进行摆动和滑移运动之后,在第二步骤中促使背部倚靠部件和座椅部件进行另一滑移运动,所述第二步骤通过简单的结构上的措施、如上轨道和下轨道实现。
以有利的方式,在执行第一步骤时就已经使人员能够轻松地上车进入到机动车的内部空间中和从机动车的内部空间中下车出来,因为在背部倚靠部件后方的区域中创造自由空间,所述自由空间在没有座椅调节机构的任何构件的足部区域中也是无干扰地可接近的。在第一步骤执行之后所形成的自由空间在第二步骤执行之后甚至还增大,如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根据两个实施方式详细地更详尽地阐释的。
在本发明的优选的设计方案中,背部倚靠部件在每个位置中无关于座椅部件而经由背部倚靠件解锁单元在其相对于座椅部件的倾斜方面能够可逆地调节,其中,背部倚靠件解锁单元具有转动调节机构,所述转动调节机构带有布置在背部倚靠部件处的第一配装部件和刚性地布置在耦联元件处的第二配装部件。
变得明确的是,背部倚靠件解锁单元不必在根据本发明的便捷进入功能的步骤中的一个中被解锁。
理解的是,背部倚靠件解锁单元可在便捷进入功能之外为了背部倚靠部件的倾斜调节以及为了得到装载底部位置而解锁。
然而,背部倚靠件解锁单元在座椅的便捷进入调节期间不进行解锁,由此所述背部倚靠件解锁单元相比于包含到座椅的便捷进入调节中的背部倚靠件解锁单元必须不太耗费地设计。
在本发明的优选的设计方案中设置成,耦联元件是第二配装部件的一部分(一件式)或与第二配装部件(两件式)刚性地连接。换言之设置成,耦联元件与第二配装部件之间的刚性的连接通过一件式或两件式设计方案来构造。
在第一实施方式(参见图1A至1C-1)中,在优选的设计方案中设置成,在第一步骤中,背部倚靠部件和座椅部件经由滑槽连结部从初始位置出发强制控制且强制引导到中间位置中,其中,耦联元件经由滑槽元件与滑槽连结部的在固定在上轨道处的滑槽部件中布置的滑槽处于连接中,由此使得耦联元件在耦联元件经由滑槽中的滑槽元件相对于滑槽的强制控制和强制引导期间可围绕第二耦联元件摆动轴线摆动。在第一实施方式之内设置成,在其中布置有滑槽的固定在上轨道处的滑槽部件是固定在上轨道处的前方的底座部件(Fußteil)。通过滑槽连结部以有利的方式负责如下,使背部倚靠部件和与背部倚靠部件强制耦联的座椅部件在其运动过程中从初始位置处强制控制且强制引导到便捷进入位置中。由此,座椅在其运动过程之内具有高的稳定性和准确的引导。此外,以有利的方式附加地将导入到车辆座椅中的力、尤其是碰撞力经由滑槽连结部经由座椅轨道导入到机动车的车身中。在下面对于第一实施方式的描述中,根据图还详细地讨论力到车身中的导入。
在第二实施方式(参见图2A至2E)中,在优选的设计方案中设置成,在第一步骤中,背部倚靠部件和座椅部件经由杠杆铰接件连结部(Hebelgelenkanbindung)的杠杆铰接件从初始位置出发强制控制且强制引导到中间位置中,其中,所述耦联元件经由杠杆铰接件在一端围绕第二耦联元件摆动轴线可摆动地且在另一端围绕杠杆铰接件摆动轴线可摆动地与座椅轨道的上轨道处于连接中,由此使得耦联元件在耦联元件经由杠杆铰接件的强制控制和强制引导期间可围绕第二耦联元件摆动轴线摆动。杠杆铰接件连结部类似于第一实施方式负责如下,使背部倚靠部件和与背部倚靠部件强制耦联的座椅部件以有利的方式在其运动过程中从初始位置处强制控制且强制引导到便捷进入位置中。由此,座椅在其运动过程之内具有高的稳定性和准确的引导。此外,以有利的方式附加地将导入到车辆座椅中的力、尤其是碰撞力经由杠杆铰接件经由座椅轨道导入到机动车的车身中,如同样在描述部分中还详细地阐释的。
在第三实施方式(参见图3A至3C-1)中,在优选的设计方案中设置成,在第一步骤中,背部倚靠部件和座椅部件经由杠杆铰接件连结部的杠杆铰接件从初始位置出发强制控制且强制引导到中间位置中,其中,耦联元件经由杠杆铰接件在一端围绕第二耦联元件摆动轴线可摆动地且在另一端围绕杠杆铰接件摆动轴线可摆动地与移动装置处于连接中,其中,所述移动装置本身与座椅轨道的上轨道固定连接,由此使得耦联元件在耦联元件经由杠杆铰接件的强制控制和强制引导期间可围绕第二耦联元件摆动轴线摆动。杠杆铰接件连结部类似于第一和第二实施方式负责如下,使背部倚靠部件和与背部倚靠部件强制耦联的座椅部件以有利的方式在其运动过程中从初始位置处强制控制且强制引导到便捷进入位置中。由此,座椅在其运动过程之内具有高的稳定性和准确的引导。此外,以有利的方式附加地将导入到车辆座椅中的力、尤其是碰撞力经由杠杆铰接件导入到移动装置中并且从该处经由座椅轨道导入到机动车的车身中,如同样在描述部分中还详细地阐释的。
在本发明的一种优选的设计方案中,耦联元件直接地与移动装置或间接地经由后方的底座部件与在上轨道上布置的且相对于上轨道可纵向移动的移动装置连接。
此外,优选地,移动装置与座椅轨道的上轨道处于连接中,并且在此,或者在座椅轨道的上轨道上(如在说明书的实施方式中所示出的)或者在座椅轨道的上轨道中或者在座椅轨道的上轨道旁边布置。通过在座椅轨道的上轨道中或旁边的布置,座椅以有利的方式在其高度方面较少地扩建(ausbauen)。
借助于前面根据功能上的和结构上的特征所表征的座椅调节机构,座椅的座椅调节运动学、尤其是便捷进入运动学可促使用于使人员轻松地上车进入到机动车的内部空间中和从机动车的内部空间中下车出来,在所述座椅调节运动学的情况下,背部倚靠部件与座椅部件强制耦联,从而将背部倚靠部件的调节运动传递到座椅部件上。
根据本发明,在座椅调节时,座椅调节运动学或换言之运动过程通过如下两个步骤表征:
第一步骤:
在第一步骤中,座椅的背部倚靠部件和座椅部件从初始位置出发以可预设的水平的第一长度尺度移位到中间位置中,由此使得背部倚靠部件沿纵向方向以可预设的水平的第一背部倚靠部件调节行程移动,并且同时背部倚靠部件的倾斜从其初始位置处以可预设的角度调节到其中间位置中,由此使得受强制耦联的座椅部件在第一步骤中同样以可预设的水平的第一座椅部件调节行程移动,并且座椅部件前侧同时以可预设的竖直的调节行程下降。
第二步骤:
背部倚靠部件和座椅部件共同在第二步骤中进一步沿纵向方向同时以可预设的水平的第二调节行程移动到便捷进入位置中。
为此,座椅调节机构在第一和第二实施方式中具有移动滑动装置作为移动装置,并且在第三实施方式中具有移动滑槽装置作为移动装置,如在下面的对实施方式详细描述中更详尽地阐释的。
附图说明
下面以三个实施方式根据所属的附图更详尽地阐释本发明。
其中:
图1A示出在初始位置中的带有便捷进入座椅调节运动学的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座椅的侧视图;
图1A-1示出根据图1A的运动学的视图;
图1B示出在中间位置中的带有便捷进入座椅调节运动学的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座椅的侧视图;
图1C示出在最终位置中的带有便捷进入座椅调节运动学的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座椅的侧视图;
图1C-1示出根据图1C的运动学的视图;
图2A示出在初始位置中的带有便捷进入座椅调节运动学的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座椅的侧视图;
图2A-1示出根据图2A的运动学的视图;
图2B示出在中间位置中的带有便捷进入座椅调节运动学的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座椅的侧视图;
图2C示出在最终位置中的带有便捷进入座椅调节运动学的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座椅的侧视图;
图2C-1示出根据图2C的运动学的视图;
图2D以透视视图示出带有便捷进入座椅调节运动学的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座椅的样机;以及
图2E以侧视图示出带有便捷进入座椅调节运动学的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座椅的样机;
图3A示出在初始位置中的带有便捷进入座椅调节运动学的根据第三实施方式的座椅的侧视图;
图3A-1示出根据图2A的运动学的视图;
图3B示出在中间位置中的带有便捷进入座椅调节运动学的根据第三实施方式的座椅的侧视图;
图3C示出在最终位置中的带有便捷进入座椅调节运动学的根据第三实施方式的座椅的侧视图;
图3C-1示出根据图2C的运动学的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阐释本发明。为了当前描述的目的,应以“+x”(“正x”)表示车辆通常的行驶方向,以“-x”(“负x”)表示与其通常的行驶方向相反的方向,以“y”表示沿水平线横向于x方向的方向,并且以“z”表示沿竖直线横向于x方向的方向。空间方向以笛卡尔坐标的这种表示方式相应于机动车工业中一般使用的坐标系。下面在所有图之内对于相同的构件使用相同的参考标记,其中,如有可能不在每个图中重新根据参考标记再次阐释所有已经介绍过的构件。
下面首先在所有图的纵览下阐释座椅、尤其是车辆座椅的构造,其中,参考这样的构件,所述构件在第一、第二和第三实施方式中类似地布置并且在运动学方面类似地相互连接。
接着这些阐释的是更详尽地讨论这三个实施方式之间的区别。
分别以多个侧视图,图1A至1C示出第一实施方式中的车辆座椅101,并且图2A至2C示出第二实施方式中的车辆座椅102,并且图3A至3C示出第三实施方式中的车辆座椅103。根据所示出的侧视图进行描述。
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车辆座椅101,102,103的原理性的设计方案和专门的技术解决方案补充地在根据图2D和2E的两个视图中示出。建议的是,纵览地考虑所有图。
车辆座椅101,102,103沿车辆座椅的纵向方向沿+/-x方向看轴对称地构建,也就是说,车辆座椅101,102的不可看到的另一侧类似地构建,因此根据侧视图的描述是全面有说服力的。
此外,参考图1A,1C和2A,2C和3A,3C中的视图来示出图1A-1以及1C-1和2A-1以及2C-1和3A-1以及3C-1,其关于车辆座椅101,102的运动学的视图减少。
车辆座椅101,102,103的这些侧视图也代表性地适用于分开式或未分开式长座椅,所述长座椅同样能够具有或实施下面所描述的车辆座椅101,102,103的设计方案和功能。
由此,下面根据图对于车辆座椅101,102,103的阐释可类似地全部传递到未分开式长座椅上或传递到由多个车辆座椅构成的多件式长座椅上。
车辆座椅101,102,103包括座椅部件112和背部倚靠部件114。
背部倚靠部件114的背部倚靠部件结构经由至少一个摇摆件116与座椅部件112的座椅部件结构连接。
至少一个摇摆件116一方面关于摇摆件摆动轴线y116可摆动地布置在背部倚靠部件114的背部倚靠件结构处。
至少一个摇摆件116另一方面与座椅部件112的座椅部件结构固定连接。通过背部倚靠部件114与座椅部件112经由摇摆件116的强制耦联,座椅部件112在背部倚靠部件114进行调节运动时总是一同运动。
车辆座椅101,102,103具有耦联元件10。耦联元件10与背部倚靠件解锁单元300固定连接,或背部倚靠件解锁单元300是耦联元件10的一部分。
背部倚靠件解锁单元300例如具有第一配装部件,所述第一配装部件与背部倚靠件结构处于连接中。背部倚靠件解锁单元300具有第二配装部件,所述第二配装部件与耦联元件10处于连接中或是耦联元件10的一部分。耦联元件10不具有至座椅部件112的直接连接结构。通过操纵背部倚靠件解锁单元300的未更详尽示出的调节环节,背部倚靠部件114根据背部倚靠件解锁单元300的调节环节的摆动运动为了背部倚靠部件114相对于座椅部件112的倾斜调节以可围绕倚靠件摆动轴线y114摆动运动的方式向前且向后运动。
通过背部倚靠件解锁单元300的解锁,背部倚靠部件114可相对于座椅部件112或者说摇摆件116摆动。
在本发明中,不需要使背部倚靠部件114相对于座椅部件112摆动以用于实现便捷进入功能,如下面还要阐释的。其中看到了优势。相对于如下解决方案,在其中背部倚靠部件114经由背部倚靠件解锁单元300所产生的摆动是便捷进入功能的一部分(例如见印刷文献DE 10 2013 012 284 A1)这样的解决方案,根据本发明不需要背部倚靠件解锁单元300,由此背部倚靠件解锁单元300能够简化地实施。
座椅部件112在其与在车辆座椅101,102,103的正常使用位置中的背部倚靠部件114相对而置的前侧上具有至少一个摆动臂118,所述至少一个摆动臂关于上方的摆动臂摆动轴线y118a可摆动地在座椅部件侧的一端处布置在座椅部件112的座椅部件结构处。
在另一端处,摆动臂118直接地或间接地或者(第一和第二实施方式)关于下方的摆动臂摆动轴线y118b可摆动地布置在座椅轨道200的上轨道201处,或者关于下方的摆动臂摆动轴线y118b可摆动地布置在与座椅轨道200的上轨道201固定地处于连接中的移动装置400;400-3(第三实施方式)处,其中,座椅轨道200包括固定在车身处的下轨道202。在此,摆动臂118的另一端能够以适合的方式与上轨道201连接并且能够布置在座椅轨道200的上轨道201中或上或旁边。
在所示出的两个第一实施方式中,摆动臂118间接地与上轨道201经由前方的底座部件119连接。换言之,经由与上轨道201固定连接的且相对于上轨道201不可摆动的前方的底座部件119来建立连接结构。
明确地指出的是,前方的底座部件119的布置不是强制必要的。重要的是座椅部件112的座椅部件结构借助于摆动臂118关于上方的和下方的摆动臂摆动轴线y118a,y118b的连结。这样的连结在第三实施方式中实现。此处,摆动臂118如前面所阐释的与座椅轨道200的上轨道201经由与座椅轨道200的上轨道201固定地处于连接中的移动装置400;400-3可转动运动地连接。
车辆座椅101,102,103在至少一个座椅轨道200上、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在由两个座椅轨道200构成的座椅轨道对上以可沿+/-x方向纵向移动的方式布置。
上轨道201相对于下轨道202可纵向移动地布置,其中,下轨道202固定地直接地布置在车身K处或间接地布置在车身K处。
在上轨道201上布置有移动装置400。移动装置允许车辆座椅101,102,103相对于座椅轨道的上轨道201移动。
已经提到的耦联元件10关于耦联元件摆动轴线y10a可摆动地与移动装置400连接。
在第一和第二实施方式中,耦联元件10经由后方的底座部件121与移动装置400处于连接中,从而耦联元件摆动轴线y10a处于后方的底座部件121中。明确地指出的是,后方的底座部件121的布置不是强制必要的。这样的布置在第三实施方式中实现。在该处,耦联元件10不是经由后方的底座部件121与移动装置400;400-3处于连接中,而是所述耦联元件与移动装置400;400-3直接地连接。
重要的是耦联元件10在移动装置400处的可摆动的连结,所述连结如在两个第一实施方式中所示出的那样间接地经由后方的底座部件121来进行或如在第三实施方式中所示出的那样直接地通过耦联元件10在移动装置400处的可摆动的连结来进行。
下面进一步更详尽地讨论在根据这三个实施方式的车辆座椅101,102,103的构造方面的共同点和区别。
第一实施方式:
耦联元件10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具有关于第二耦联元件摆动轴线y10b的滑槽连结部,其中,在所示出的第一实施方式中,滑槽115在前方的底座部件119中实现,经由所述滑槽使耦联元件10可经由接合到滑槽115中的滑槽元件(未示出)相对于上轨道201围绕第二耦联元件摆动轴线y10b摆动并且可在滑槽115内部相对于上轨道201移位。滑槽元件、例如插销(没有参考标记)或同类物在组装状态下沿y方向处于第二耦联元件摆动轴线y10b上。
根据先前的实施方案理解的是,当放弃了前方的底座部件119的如在所示出的第一实施方式中所实施的布置时,由滑槽115和滑槽元件(没有参考标记)构成的滑槽连结部能够是上轨道201的整体式组成部分。
一方面,滑槽连结部具有引导耦联元件10这一功能,只要进行移动装置400相对于上轨道201的解锁。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移动装置400构造为移动滑动装置400-1,所述移动滑动装置的功能在所属的功能描述中还要被阐释。
另一方面,经由滑槽连结部将导入到车辆座椅101的结构中的力、尤其是碰撞力传递到车辆的车身侧的结构中。由此,尤其是沿车辆纵向方向作用的力经由滑槽连结部以改善的方式导入到车辆的车身侧的结构中。在第一实施方式的实施例中,耦联元件10将导入到车辆座椅101中的力(所述力从车辆座椅101的结构中传递到耦联元件10上)首先经由滑槽连结部且其次经由后方的底座121传递到移动滑动装置400-1上,并且最后传递到座椅轨道200上,并由此经由上轨道201和下轨道202传递到车辆的车身侧的结构上。
概括地,通过耦联元件10在前方的底座119处经由滑槽连结部所产生的连结,进行车辆座椅101在座椅轨道200的上轨道201处的连结的静稳定,并且进行可由车辆座椅101吸收的力的提高以及进行耦联元件10及由此车辆座椅101在可逆的便捷进入运动期间的强制引导。
第二实施方式:
耦联元件10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具有铰接连结部,并且不具有滑槽连结部。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区别是,在耦联元件10处关于第二耦联元件摆动轴线y10b布置有杠杆铰接件125。连接环节、例如插销或同类物在组装状态下沿y方向处于第二耦联元件摆动轴线y10b上并且穿过作用耦联元件10和杠杆铰接件125的耦联元件侧的端部。杠杆铰接件125经由其与耦联元件10相对而置的端部同样关于杠杆铰接件摆动轴线y125可摆动运动地固定在上轨道201处。
一方面,杠杆铰接件125具有引导耦联元件10这一功能,只要进行移动装置400相对于上轨道201的解锁。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移动装置400同样构造为移动滑动装置400-2,所述移动滑动装置的功能类似于第一实施方式在所属的功能描述中还要被阐释
另一方面,杠杆铰接件125具有如下功能,将导入到车辆座椅102的结构中的力、尤其是碰撞力经由耦联元件10经由上轨道201传递到车辆的车身侧的结构中。由此,尤其是沿车辆纵向方向作用的力以改善的方式导入。耦联元件10将从车辆座椅102的结构中传递到耦联元件10上的力、尤其是碰撞力首先传递到杠杆铰接件125上且由此传递到座椅轨道200的上轨道201上,并且其次经由后方的底座121和滑动装置400-1传递到上轨道201上且由此同样传递到座椅轨道200的下轨道202上,由此以有利的方式将基本上水平(x方向)作用的且基本上竖直作用的力关于向量地导入到车辆的车身侧的结构中。
通过经由杠杆铰接件125所产生的连结,进行车辆座椅102在座椅轨道200处的连结的静稳定,并且进行可由车辆座椅102吸收的力的提高以及进行耦联元件10及由此车辆座椅102在可逆的便捷进入运动期间的强制引导。
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车辆座椅102的样机以相同的参考标记在图2D和2E中以透视视图并且以侧视图来示出。
第三实施方式:
耦联元件10类似于第二实施方式而在第三实施方式中具有铰接连结部并且没有滑槽连结部。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区别是,在耦联元件10处如在第二实施方式的情况下那样关于第二耦联元件摆动轴线y10b布置有杠杆铰接件125。
连接环节、例如插销(没有参考标记)或同类物在组装状态下沿y方向处于第二耦联元件摆动轴线y10b上并且穿过作用耦联元件10和杠杆铰接件125的耦联元件侧的端部。杠杆铰接件125经由其与耦联元件10相对而置的端部不同于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关于杠杆铰接件摆动轴线y125可摆动运动地不是直接地在上轨道201处,而是在移动滑槽装置400-3处固定,所述移动滑槽装置与上轨道201连接。移动滑槽装置400-3包括沿x方向延伸的滑槽400-31,所述滑槽的功能在所属的功能描述中还要被阐释。
一方面,杠杆铰接件125具有引导耦联元件10这一功能,只要进行耦联元件10相对于上轨道201的解锁,如还要被阐释的。
耦联元件10具有凹口10-1,所述凹口在车辆座椅103的初始位置I中用于耦联元件10在上轨道201处的定位。
上轨道201包括定位元件201-1,所述定位元件在车辆座椅103的初始位置I中接合到耦联元件10的凹口10-1中。
耦联元件10还包括滑槽元件(没有参考标记)、例如插销或同类物,其在组装状态下沿y方向在第一耦联元件摆动轴线y10a上延伸。滑槽元件在组装状态下穿过作用耦联元件10和在移动滑槽装置400-3中的滑槽400-31。
另一方面,杠杆铰接件125具有如下功能,将导入到车辆座椅102的结构中的力、尤其是碰撞力经由耦联元件10和移动滑槽装置400-3传递到上轨道201上并且从该处经由下轨道202传递到车辆的车身侧的结构中。由此,尤其是沿车辆纵向方向作用的力以改善的方式导入。耦联元件10将从车辆座椅102的结构中传递到耦联元件10上的力、尤其是碰撞力首先传递到杠杆铰接件125上,并且然后经由移动滑槽装置400-3传递到座椅轨道200的上轨道201上,并且其次经由耦联元件10的由滑槽400-31和滑槽元件(没有参考标记)构成的滑槽连结部经由移动滑槽装置400-3的滑槽400-31传递到座椅轨道200的上轨道201上且由此传递到座椅轨道200的下轨道202上,由此以有利的方式将基本上水平(x方向)作用的且基本上竖直作用的力关于向量地导入到车辆的车身侧的结构中
通过杠杆铰接件125在耦联元件10与移动滑槽装置400-3之间的连结,进行车辆座椅103在座椅轨道200处的连结的静稳定,并且进行可由车辆座椅103吸收的力的提高以及进行耦联元件10及由此车辆座椅103在可逆的便捷进入运动期间的强制引导。
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便捷进入功能:
第一步骤:将车辆座椅101从图1A出发调节至图1B:
车辆座椅101在图1A中在初始位置I中布置,并且在图1B中在中间位置II中布置。
首先,从初始位置I出发通过操纵解锁元件促使移动滑动装置400,400-1相对于上轨道201解锁。
移动滑动装置400,400-1相对于上轨道201在第一调节行程中沿+x方向根据图1B中的箭头P1以可预设的水平的第一长度尺度Δx1向前移位,从而车辆座椅101(背部倚靠部件114和座椅部件112共同)在到达未更详尽示出的端部止挡部之后根据图1B到达中间位置II。滑槽115的与耦联元件10背离的端部和/或移动滑动装置400,400-1相对于上轨道201的止挡部能够构造为端部止挡部。
背部倚靠部件114经由相对于移动滑动装置400,400-1围绕第一耦联元件摆动轴线y10a可摆动的耦联元件10刚性地与背部倚靠部件114的背部倚靠件解锁单元300处于连接中,由此使得背部倚靠部件114沿纵向方向+x以可预设的水平的第一背部倚靠部件调节行程Δx1a移动,并且同时背部倚靠部件114的倾斜从其初始位置I处以可预设的角度α调节到中间位置II中,其中,以摆动臂118在座椅轨道200的上轨道201上直接地支撑的受强制耦联的座椅部件112在第一步骤中沿纵向方向+x以水平的第一座椅部件调节行程Δx1b移动,并且座椅部件112的前侧同时以竖直的调节行程Δz下降。
由此,在该第一步骤中,促使车辆座椅101向前进行第一滑移运动。
通过车辆座椅101的第一滑移运动和耦联元件10经由滑槽元件在滑槽115中的强制引导,同样进行背部倚靠部件114围绕第一耦联元件摆动轴线y10a的摆动运动,如图1B中箭头P2所表明的。
由此,在第一步骤中已经促使背部倚靠部件114和座椅部件112进行滑移摆动运动。换言之,背部倚靠部件114和座椅部件112的滑移运动和摆动运动同时发生。也说到背部倚靠部件114和座椅部件112的叠加的滑移摆动运动。
在第一步骤中,座椅部件112通过其在运动学方面的构造及其在背部倚靠部件114处经由摇摆件116所产生的以及在上轨道201处经由摆动臂118和前方的底座部件119所产生的连结所决定地根据图1B中的箭头P3以其前棱边沿-z方向向下下沉。
由此,在第一步骤中,发生背部倚靠部件114围绕第一耦联元件摆动轴线y10a的摆动,并且同时发生背部倚靠部件114向前沿+x方向以水平的第一背部倚靠部件调节行程Δx1a的移位,其中,座椅部件112通过在背部倚靠部件结构与座椅部件结构之间布置的摇摆件116沿+x方向以水平的第一座椅部件调节行程Δx1b带动,并且以其前棱边沿-z方向向下在可预设的调节行程中以可预设的竖直的长度尺度Δz下沉。
在此,摆动臂118围绕摆动臂摆动轴线y118a和y118b从根据图1A的基本上竖直的位置中摆动到根据图1B的基本上水平的位置中。
在第一步骤中,在背部倚靠部件114围绕第一耦联元件摆动轴线y10a向前摆动时,通过座椅部件112在背部倚靠部件114处经由摇摆件116所产生的强制耦联进行座椅部件112的受滑槽控制的强制性带动。
如图1B中所示出的,背部倚靠部件114从其初始位置114;I处沿+x方向向前以水平的第一背部倚靠部件调节行程Δx1a摆动并且同时围绕第一耦联元件摆动轴线y10b向前以可预设的摆动角度α摆动到中间位置114;II中。
理解为,取决于摇摆件116的摇摆件形状和/或滑槽115相对于假想的水平线的取向和/或取决于可预设的水平的第一长度尺度Δx1的长度,可实现背部倚靠部件114相对于初始位置114;I的不同的摆动角度α或背部倚靠部件114沿+x方向的不同长度的调节运动Δx1a。
在第一步骤执行之后,已经在车辆座椅101后方的肩部区域中和足部区域中提供第一自由空间,所述第一自由空间在车辆的相应的门局部(Türausschnitt)方面已经允许物品穿过递送到车辆的内部空间中或从车辆的内部空间中穿过递送出或甚至允许人员的上车和下车。
第二步骤:将车辆座椅101从图1B出发调节至图1C:
在第二步骤中负责如下,使上轨道201相对于下轨道202解锁。经由仅在图2D中所示出的座椅轨道解锁单元500进行解锁。
在第二步骤中,整个车辆座椅101进一步向前沿+x方向还进一步以可预设的第二调节行程运动以可预设的第二水平长度尺度Δx2,由此使得第一自由空间还增大,并且在车辆座椅101后方的肩部区域中和足部区域中提供增大的第二自由空间。尤其有利的是,耦联元件10在第一步骤中已经关于第一耦联元件摆动轴线y10a摆动,由此使得第二自由空间在第二步骤(在其中耦联元件10一同向前以可预设的水平的长度尺度Δx2移位)之后也尤其是在足部区域中无干扰地可供用于人员的上车和下车,由此第二自由空间在第二步骤执行之后也尤其是在足部区域中无干扰地可供用于人员的上车和下车。
由此,第二步骤呈现车辆座椅101沿+x方向运动以可预设的水平的长度尺度Δx2到最终位置III(所谓的便捷进入位置)中的第二滑移运动,其中,可预设的第二长度尺度Δx2通过上轨道201相对于下轨道202的沿+x方向预设的运动来确定,如图1C所表明的。
在该第二步骤中,座椅部件112的前侧不进一步沿z方向下沉,因为在第二步骤中车辆座椅101仅仍沿+x方向进行运动,也就是说,在第二步骤中不发生围绕耦联元件10的第一耦联元件摆动轴线y10a的另一摆动运动。
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便捷进入功能:
第一步骤:将车辆座椅102从图2A出发调节至图2B:
车辆座椅102在图2A中在初始位置I中布置。
首先,从初始位置I出发通过操纵未更详尽示出的解锁元件促使移动滑动装置400,400-2相对于上轨道201解锁。
移动滑动装置400,400-2相对于上轨道201沿+x方向根据图2B中的箭头P1以可预设的水平的第一长度尺度Δx1向前移位,从而车辆座椅102在到达端部止挡部之后根据图2B到达其中间位置II。移动滑动装置400,400-2相对于上轨道201的止挡部能够构造为端部止挡部。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背部倚靠部件114也经由相对于移动滑动装置400,400-2围绕第一耦联元件摆动轴线y10a可摆动的耦联元件10刚性地与背部倚靠部件114的背部倚靠件解锁单元300处于连接中,由此使得背部倚靠部件114同样沿纵向方向+x以可预设的水平的第一背部倚靠部件调节行程Δx1a移动,并且同时背部倚靠部件114的倾斜从其初始位置I处以可预设的角度α调节到其中间位置II中,其中,以摆动臂118在座椅轨道200的上轨道201上直接地支撑的受强制耦联的座椅部件112在第一步骤中沿纵向方向+x以水平的第一座椅部件调节行程Δx1b移动,并且座椅部件112的前侧同时以竖直的调节行程Δz下降。
由此,在该第一步骤中,同样促使车辆座椅102向前进行第一滑移运动。
通过移动滑动装置400,400-2相对于上轨道201的以Δx1的车辆座椅102的第一滑移运动和耦联元件10经由杠杆铰接件125的强制引导,类似于第一实施方式进行背部倚靠部件114围绕第一耦联元件摆动轴线y10a的摆动运动,如图2B中箭头P2所表明的。
类似于第一实施方式,促使背部倚靠部件114和座椅部件112进行滑移摆动运动。换言之,在车辆座椅102的第二实施方式中,背部倚靠部件114和座椅部件112的滑移运动和摆动运动也同时发生。
在此,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座椅部件112也根据图2B中的箭头P3以其前棱边沿-z方向向下下沉。由此,在第一步骤中,发生背部倚靠部件114围绕第一耦联元件摆动轴线y10a的摆动,并且同时发生背部倚靠部件114向前沿+x方向以水平的第一背部倚靠部件调节行程Δx1a的移位,其中,座椅部件112通过在背部倚靠部件结构与座椅部件结构之间布置的摇摆件116沿+x方向以水平的第一座椅部件调节行程Δx1b带动,并且在此以其前棱边沿-z方向向下以可预设的竖直的长度尺度Δz下沉。
在此,摆动臂118围绕摆动臂摆动轴线y118a和y118b从根据图1A的基本上竖直的位置中摆动到根据图2B的基本上水平的位置中。
在第一步骤中,在背部倚靠部件114关于第一耦联元件摆动轴线y10a向前摆动时,通过座椅部件112在背部倚靠部件114处经由摇摆件116所产生的强制耦联进行座椅部件112的由铰接杠杆125控制的强制性带动。
如图2B中所示出的,背部倚靠部件114相对于其初始位置114;I向前沿+x方向以水平的第一背部倚靠部件调节行程Δx1a摆动并且同时围绕第一耦联元件摆动轴线y10b向前以可预设的摆动角度α摆动到中间位置114;II中。
理解的是,取决于摇摆件116的摇摆件形状和/或杠杆铰接件125相对于假想的水平线的设计方案(杠杆铰接件125的形状和/或杠杆铰接件125的长度、杠杆铰接件125在耦联元件10处的连结地点和/或杠杆铰接件125在上轨道201处的连结地点)和/或取决于可预设的水平的第一长度尺度Δx1的长度,可预设背部倚靠部件114相对于假想的竖直线的不同的摆动角度α或可预设背部倚靠部件114沿+x方向以水平的第一背部倚靠部件调节行程Δx1a以及座椅部件112沿+x方向以水平的第一座椅部件调节行程Δx1b的不同长度的调节运动。
在第一步骤执行之后,类似于第一实施方式,已经在车辆座椅102后方的肩部区域中和足部区域中创造第一自由空间,所述第一自由空间在车辆的相应的门局部方面已经允许物品穿过递送到车辆的内部空间中或从车辆的内部空间中穿过递送出或甚至允许人员的上车和下车。
第二步骤:将车辆座椅102从图2B出发调节至图2C:
在第二步骤中负责如下,使上轨道201相对于下轨道202解锁。经由未更详尽示出的座椅轨道解锁单元进行解锁。
在第二步骤中,整个车辆座椅102向前沿+x方向还进一步以可预设的水平的第二长度尺度Δx2运动,由此使得第一自由空间还增大,并且在车辆座椅101后方的肩部区域中和足部区域中提供增大的第二自由空间。有利的是,耦联元件10在第一步骤中已经关于第一耦联元件摆动轴线y10a摆动,由此使得第二自由空间在第二步骤(在其中耦联元件10一同以可预设的水平的第二长度尺度Δx2向前移位)之后也尤其是在足部区域中无干扰地可供用于人员的上车和下车。
由此,第二步骤呈现车辆座椅101沿+x方向以可预设的水平的第二长度尺度Δx2运动到最终位置III(所谓的便捷进入位置)中的第二滑移运动,其中,可预设的水平的第二长度尺度Δx2通过上轨道201相对于下轨道202的沿+x方向预设的运动来确定,如图2C所表明的。
在该第二步骤中,座椅部件112的前侧不进一步沿z方向下沉,因为在第二步骤中车辆座椅101仅仍沿+x方向进行运动,也就是说,在第二步骤中不发生围绕耦联元件10的第一耦联元件摆动轴线y10a的另一摆动运动。
通过描述变得明确的是,背部倚靠部件114在便捷进入运动之内的倾斜不是经由背部倚靠件解锁单元300来进行,而是经由耦联元件10和滑槽连结部(第一实施方式)或铰接连结部(第二实施方式)来实现。通过耦联元件10的布置和在运动学方面的连结相对于现有技术获得附加的足部上车自由度。
根据第三实施方式的便捷进入功能:
第一步骤:将车辆座椅103从图3A出发调节至图3B:
车辆座椅103在图3A中在初始位置I中布置。
首先,从初始位置I出发,通过操纵未更详尽示出的解锁元件促使车辆座椅103相对于移动滑槽装置400,400-3解锁。耦联元件10的凹口10-1(在其中定位元件201-1放入在车辆座椅103的初始位置I中)能够在解锁之后通过车辆座椅103的摆动而从耦联元件10的凹口10-1引导出来。
耦联元件10及由此车辆座椅103能够经由滑槽元件围绕第一耦联元件摆动轴线y10a可摆动地沿+x方向移位。滑槽元件在组装状态下穿过作用耦联元件10和移动滑槽装置400-3中的滑槽400-31,从而同时耦联元件10围绕第一耦联元件摆动轴线y10a的可逆的摆动以及耦联元件10在滑槽400-31内部沿-/+x方向的可逆的移动是可行的。
围绕第一耦联元件摆动轴线y10a可摆动的耦联元件10同时在滑槽400-31中相应于滑槽400-31的所选择的长度沿+x方向根据图3B中的箭头P1以可预设的水平的第一长度尺度Δx1向前移位,从而车辆座椅103在到达滑槽侧的端部止挡部之后根据图3B到达其中间位置II(参见图3B)。
在第三实施方式中,背部倚靠部件114经由相对于移动滑动装置400,400-3围绕第一耦联元件摆动轴线y10a可摆动的耦联元件10刚性地与背部倚靠部件114的背部倚靠件解锁单元300处于连接中,由此使得背部倚靠部件114同样沿纵向方向+x以可预设的水平的第一背部倚靠部件调节行程Δx1a移动,并且同时背部倚靠部件114的倾斜从其初始位置I处以可预设的角度α调节到中间位置II中,其中,在摆动臂118上及由此在移动滑槽装置400-3上及由此在座椅轨道200的上轨道201上间接地支撑的受强制耦联的座椅部件112在第一步骤中沿纵向方向+x以水平的第一座椅部件调节行程Δx1b移动,并且座椅部件112的前侧同时以竖直的调节行程Δz下降。
由此,在该第一步骤中,同样促使车辆座椅103向前进行第一滑移运动。
通过在与上轨道201固定连接的移动滑槽装置400-3的滑槽400-31内部以Δx1的车辆座椅103的第一滑移运动和耦联元件10经由杠杆铰接件125的强制引导,类似于其它实施方式进行背部倚靠部件114围绕第一耦联元件摆动轴线y10a的摆动运动,如图3B中箭头P2所表明的。
在第三实施方式中的这个设计方案中,类似于前面描述的两个实施方式,促使背部倚靠部件114和座椅部件112进行滑移摆动运动。换言之,在车辆座椅103的第三实施方式中,背部倚靠部件114和座椅部件112的滑移运动和摆动运动也同时发生。
在此,在第三实施方式中座椅部件112也根据图3B中的箭头P3以其前棱边沿-z方向向下下沉。由此,在第一步骤中,发生背部倚靠部件114围绕第一耦联元件摆动轴线y10a的摆动,并且同时发生背部倚靠部件114向前沿+x方向以水平的第一背部倚靠部件调节行程Δx1a的移位,其中,所述座椅部件112通过在背部倚靠部件结构与座椅部件结构之间布置的摇摆件116沿+x方向以水平的第一座椅部件调节行程Δx1b带动,并且在此以其前棱边沿-z方向向下以可预设的竖直的长度尺度Δz下沉。
在此,摆动臂118围绕摆动臂摆动轴线y118a和y118b从根据图3A的基本上竖直的位置中摆动到根据图3B的基本上水平的位置中。
在第一步骤中,在背部倚靠部件114关于第一耦联元件摆动轴线y10a向前摆动时,通过座椅部件112在背部倚靠部件114处经由摇摆件116所产生的强制耦联进行座椅部件112的由铰接杠杆125控制的强制性带动。
如图3B中所示出的,背部倚靠部件114相对于其初始位置114;I向前沿+x方向以水平的第一背部倚靠部件调节行程Δx1a摆动并且同时围绕第一耦联元件摆动轴线y10b向前以可预设的摆动角度α摆动到中间位置114;II中。
理解的是,取决于摇摆件116的摇摆件形状和/或杠杆铰接件125相对于假想的水平线的设计方案(杠杆铰接件125的形状和/或杠杆铰接件125的长度、杠杆铰接件125在耦联元件10处的连结地点和/或杠杆铰接件125在移动滑槽装置400-3处的连结地点)和/或取决于滑槽400-31的长度及由此可预设的水平的第一长度尺度Δx1的长度,可预设背部倚靠部件114相对于假想的竖直线的不同的摆动角度α或可预设背部倚靠部件114沿+x方向以水平的第一背部倚靠部件调节行程Δx1a以及座椅部件112沿+x方向以水平的第一座椅部件调节行程Δx1b的不同长度的调节运动。
在第一步骤执行之后,类似于两个其它的实施方式,已经在车辆座椅102后方的肩部区域中和足部区域中创造第一自由空间,所述第一自由空间在车辆的相应的门局部方面已经允许物品穿过递送到车辆的内部空间中或从车辆的内部空间中穿过递送出或甚至允许人员的上车和下车。
第二步骤:将车辆座椅103从图3B出发调节至图3C:
在第二步骤中负责如下,使上轨道201与在上轨道201处固定布置的移动滑槽装置400,400-3一起相对于下轨道202解锁。经由未更详尽示出的座椅轨道解锁单元进行解锁。
由此,在第二步骤中,通过上轨道201相对于下轨道202的移动使整个车辆座椅103向前沿+x方向还进一步地以可预设的水平的第二长度尺度Δx2运动,由此使得第一自由空间还增大,并且在车辆座椅101后方的肩部区域中和足部区域中提供增大的第二自由空间。有利的是,耦联元件10在第一步骤中已经关于第一耦联元件摆动轴线y10a摆动,由此使得在第一步骤中所创造的第一自由空间在第二步骤(在其中耦联元件10不再摆动,但一同向前以可预设的水平的第二长度尺度Δx2移位)之后也尤其是在足部区域中无干扰地可供用于人员的上车和下车。
由此,第二步骤呈现车辆座椅101沿+x方向以可预设的水平的第二长度尺度Δx2到最终位置III(所谓的便捷进入位置)中的第二滑移运动,其中,可预设的水平的第二长度尺度Δx2通过上轨道201与移动滑槽装置400,400-3一起相对于下轨道202的沿+x方向预设的运动来确定,如图3C所表明的。
在该第二步骤中,座椅部件112的前侧不进一步沿z方向下沉,因为在第二步骤中车辆座椅101仅仍沿+x方向进行运动,也就是说,在第二步骤中不发生围绕耦联元件10的第一耦联元件摆动轴线y10a的另一摆动运动。
通过描述变得明确的是,背部倚靠部件114的倾斜在便捷进入运动之内不是经由背部倚靠件解锁单元300来进行,而是经由耦联元件10和经由滑槽115所产生的滑槽连结部(第一实施方式)或经由杠杆铰接件125所产生的铰接连结部(第二和第三实施方式)来实现。通过耦联元件10的布置和在运动学方面的连结相对于现有技术获得附加的足部上车自由度。
所述解决方案与印刷文献DE 10 2013 012 284 A1不同。在该处,在便捷进入功能方面,对卡锁配装件进行的控制和行程限制为了背部倚靠部件的倾斜调节经由在侧部件处/中的滑槽引导部来进行。背部倚靠部件的运动前置于车辆座椅沿车辆纵向方向的运动而进行。与此不同地,在根据本发明的便捷进入功能方面,背部倚靠部件114的运动通过车辆座椅101,102,103借助于在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移动装置400;400-1,400-2,4003的纵向调节来进行。
在此,同步地经由所阐释的经由滑槽115所产生的滑槽连结部(第一实施方式)或所阐释的经由杠杆铰接件125所产生的铰接连结部(第二和第三实施方式)在没有操纵卡锁配装件的情况下促使背部倚靠部件114的倾斜调节。本发明的车辆座椅101,102,103的卡锁配装件在便捷进入功能方面保持闭锁。如所阐释的,在所有阐释的实施方式中以有利的方式通过耦联元件10围绕第一耦联元件摆动轴线y10a的简单的摆动来实现背部倚靠部件114的倾斜。
相对于印刷文献DE 10 2007 036 450 B3和DE 10 2008 050 468 B3,根据本发明的解决方案的区别尤其在于,根据移动装置400;400-1,400-2,400-3的这三个实施方式,耦联元件10不必从相应的移动装置400处及由此不必从由上轨道201和下轨道202构成的座椅轨道200的上轨道201处脱耦。由此不存在车辆座椅下方的区域必须保持自由这样的危险,由此使得车辆座椅的翻回是可行的。车辆座椅101,102,103上方的区域在中间位置II和便捷进入位置III中是不可进入的,因为耦联元件10和移动装置400;400-1,400-2,400-3总是与上轨道201保持连接。
附图标记列表
101 车辆座椅
102 车辆座椅
112 座椅部件
114 背部倚靠部件
y114 倚靠件摆动轴线
115 滑槽
116 摇摆件
y116 摇摆件摆动轴线
10 耦联元件
10-1 凹口
y10a 第一耦联元件摆动轴线
y10b 第二耦联元件摆动轴线
118 摆动臂
y118a 上方的摆动臂摆动轴线
y118b 下方的摆动臂摆动轴线
119 前方的底座部件
121 后方的底座部件
125 杠杆铰接件
y125 杠杆铰接件摆动轴线
200 座椅轨道
201 上轨道
202 下轨道
300 背部倚靠件解锁单元
400 移动装置
400-1 移动滑动装置(第一实施方式)
400-2 移动滑动装置(第二实施方式)
400-3 移动滑槽装置(第三实施方式)
400-31 滑槽
500 座椅轨道解锁单元
Δx1 水平的第一调节行程,水平的第一长度尺度
Δx1a 第一背部倚靠部件调节行程
Δx1b 第一座椅部件调节行程
Δx2 水平的第二调节行程,水平的第二长度尺度
Δz 竖直的调节行程,竖直的长度尺度
I 初始位置
II 中间位置
III 最终位置(便捷进入位置)
+x 沿车辆的通常的行驶方向的方向
-x 与通常的行驶方向+x相反的方向
y 沿水平线的横向于x方向的方向
z 沿竖直线的横向于x方向的方向。

Claims (14)

1.一种座椅(101,102,103)的座椅调节机构,用于使人员轻松地上车进入到机动车的内部空间中和从机动车的内部空间中下车出来,在所述座椅调节机构的情况下,背部倚靠部件(114)经由摇摆件(116)与座椅部件(112)强制耦联,从而将所述背部倚靠部件(114)的调节运动传递到所述座椅部件(112)上,其特征在于,在第一步骤中,所述座椅(101,102,103)的背部倚靠部件(114)和座椅部件(112)从初始位置(I)出发借助于与座椅轨道(200)的上轨道(201)处于连接中的移动装置(400;400-1,400-2,400-3)以可预设的水平的第一长度尺度(Δx1)移位到中间位置(II)中,其中,所述背部倚靠部件(114)经由相对于所述移动装置(400;400-1,400-2,400-3)围绕第一耦联元件摆动轴线(y10a)可摆动的耦联元件(10)刚性地与所述背部倚靠部件(114)的背部倚靠件解锁单元(300)处于连接中,由此使得所述背部倚靠部件(114)沿纵向方向(+x)以可预设的水平的第一背部倚靠部件调节行程(Δx1a)移动,并且同时所述背部倚靠部件(114)的倾斜从其初始位置(I)处以可预设的角度(α)调节到其中间位置(II)中,其中,以摆动臂(118)在所述座椅轨道(200)的上轨道(201)上直接地或间接地支撑的受强制耦联的座椅部件(112)在所述第一步骤中沿纵向方向(+x)以水平的第一座椅部件调节行程(Δx1b)移动,并且所述座椅部件(112)的前侧同时以竖直的调节行程(Δz)下降,在这之后,所述背部倚靠部件(114)和所述座椅部件(112)共同在第二步骤中通过所述上轨道(201)相对于所述座椅轨道(200)的固定在车身处的下轨道(202)的解锁同时进一步沿纵向方向(+x)以可预设的水平的第二调节行程(Δx2)移动到便捷进入位置(III)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座椅调节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背部倚靠部件(114)在每个位置(I,II,III)中无关于所述座椅部件(112)经由所述背部倚靠件解锁单元(300)在其相对于所述座椅部件(112)的倾斜方面能够可逆地调节,其中,所述背部倚靠件解锁单元(300)具有转动调节机构,所述转动调节机构带有布置在所述背部倚靠部件(114)处的第一配装部件和刚性地布置在所述耦联元件(10)处的第二配装部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座椅调节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耦联元件(10)是所述第二配装部件的一部分或与所述第二配装部件刚性地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座椅调节机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步骤中,所述背部倚靠部件(114)经由滑槽连结部的滑槽(115)从所述初始位置(I)出发强制控制且强制引导到所述中间位置(II)中,其中,所述耦联元件(10)经由滑槽元件与所述滑槽连结部的在固定在上轨道处的滑槽部件中布置的滑槽(115)处于连接中,由此使得所述耦联元件(10)在所述耦联元件(10)经由所述滑槽(115)中的滑槽元件相对于所述滑槽(115)的强制控制和强制引导期间可围绕第二耦联元件摆动轴线(y10b)摆动[根据图1A至1C-1的第一实施方式]。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座椅调节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在上轨道处的滑槽部件是固定在上轨道处的前方的底座部件(119)。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座椅调节机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步骤中,所述背部倚靠部件(114)经由杠杆铰接件连结部的杠杆铰接件(125)从所述初始位置(I)出发强制控制且强制引导到所述中间位置(II)中,其中,所述耦联元件(10)经由所述杠杆铰接件(125)在一端可摆动地围绕第二耦联元件摆动轴线(y10b)且在另一端围绕杠杆铰接件摆动轴线(y125)与所述座椅轨道(200)的上轨道(201)处于连接中,由此使得所述耦联元件(10)在所述耦联元件(10)经由所述杠杆铰接件(125)的强制控制和强制引导期间可围绕所述第二耦联元件摆动轴线(y10b)摆动[根据图2A至2E的第二实施方式]。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座椅调节机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步骤中,所述背部倚靠部件(114)经由杠杆铰接件连结部的杠杆铰接件(125)从所述初始位置(I)出发强制控制且强制引导到所述中间位置(II)中,其中,所述耦联元件(10)经由所述杠杆铰接件(125)在一端围绕第二耦联元件摆动轴线(y10b)可摆动地且在另一端围绕杠杆铰接件摆动轴线(y125)可摆动地与所述移动装置(400;400-3)处于连接中,其中,所述移动装置(400;400-3)与所述座椅轨道(200)的上轨道(201)处于刚性的连接中,由此使得所述耦联元件(10)在所述耦联元件(10)经由所述杠杆铰接件(125)的强制控制和强制引导期间可围绕所述第二耦联元件摆动轴线(y10b)摆动[根据所述图3A至3C-1的第三实施方式]。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座椅调节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装置(400;400-1,400-2,400-3)与所述座椅轨道(200)的上轨道(201)处于连接中,并且在此,或者在所述座椅轨道(200)的上轨道(201)上或者在所述座椅轨道(200)的上轨道(201)中或者在所述座椅轨道(200)的上轨道(201)旁边布置。
9.根据权利要求4和8或6和8所述的座椅调节机构,其特征在于,与所述上轨道(201)处于连接中的移动装置(400)是移动滑动装置(400;400-1,400-2),所述移动滑动装置在所述移动滑动装置(400;400-1,400-2)解锁之后相对于所述座椅轨道(200)的上轨道(201)能够可逆地移动,其中,所述移动滑动装置(400;400-1,400-2)在所述座椅轨道(200)的上轨道(201)上或在所述座椅轨道(200)的上轨道(201)中或在所述座椅轨道(200)的上轨道(201)旁边滑动[第一和第二实施方式]。
10.根据权利要求7和8所述的座椅调节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装置(400)是移动滑槽装置(400;400-3),所述移动滑槽装置刚性地与所述座椅轨道(200)的上轨道(201)处于连接中,其中,所述移动滑槽装置(400;400-3)具有滑槽(400-31),与所述耦联元件(10)处于刚性的连接中的滑槽元件接合到所述滑槽中,所述滑槽元件在锁定在所述上轨道(201)处的耦联元件(10)解锁之后能够在所述滑槽(400-31)中可逆地移动[第三实施方式]。
11.一种座椅(101,102,103)的座椅调节运动学、尤其是便捷进入运动学,用于使人员轻松地上车进入到机动车的内部空间中和从机动车的内部空间中下车出来,在所述座椅调节运动学的情况下,背部倚靠部件(114)与座椅部件(112)强制耦联,从而将所述背部倚靠部件(114)的调节运动传递到所述座椅部件(112)上,其特征在于,在第一步骤中,所述座椅(101,102,103)的背部倚靠部件(114)和座椅部件(112)从初始位置(I)出发以可预设的水平的第一长度尺度(Δx1)移位到中间位置(II)中,由此使得所述背部倚靠部件(114)沿纵向方向(+x)以可预设的水平的第一背部倚靠部件调节行程(Δx1a)移动,并且同时所述背部倚靠部件(114)的倾斜从其初始位置(I)以可预设的角度(α)调节到其中间位置(II)中,由此使得受强制耦联的座椅部件(112)在所述第一步骤中同样以可预设的水平的第一座椅部件调节行程(Δx1b)移动,并且所述座椅部件(112)的前侧同时以可预设的竖直的调节行程(Δz)下降,在这之后,所述背部倚靠部件(114)和所述座椅部件(112)共同在第二步骤中进一步沿纵向方向(+x)同时以可预设的水平的第二调节行程(Δx2)移动到便捷进入位置(III)中。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座椅调节运动学,其特征在于,所述背部倚靠部件(114)在每个位置(I,II,III)中无关于所述座椅部件(112)而经由背部倚靠件解锁单元(300)在其相对于所述座椅部件(112)的倾斜方面能够可逆地调节。
13. 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座椅调节运动学,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步骤中,所述背部倚靠部件(114)经由滑槽(115)或经由杠杆铰接件(125)从所述初始位置(I)出发强制控制且强制引导到所述中间位置(II)中。
14.一种带有便捷进入功能的座椅(101,102,103),所述座椅
带有根据权利要求1至13中至少一项所述的座椅调节机构,
带有根据权利要求11至13中至少一项所述的座椅调节运动学,
其中,所述座椅调节运动学可利用根据权利要求1至10中至少一项所述的座椅调节机构来实施。
CN201680065761.2A 2015-11-10 2016-11-08 带有摆动滑移单元的座椅的座椅调节机构 Active CN10834941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DE102015222133.4A DE102015222133A1 (de) 2015-11-10 2015-11-10 Sitzverstellmechanismus eines Sitzes mit einer Schwenk-Schubeinheit
DE102015222133.4 2015-11-10
PCT/EP2016/076925 WO2017080976A1 (de) 2015-11-10 2016-11-08 Sitzverstellmechanismus eines sitzes mit einer schwenk-schubeinheit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349410A true CN108349410A (zh) 2018-07-31
CN108349410B CN108349410B (zh) 2021-07-06

Family

ID=5724110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80065761.2A Active CN108349410B (zh) 2015-11-10 2016-11-08 带有摆动滑移单元的座椅的座椅调节机构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0661683B2 (zh)
EP (1) EP3374229B1 (zh)
CN (1) CN108349410B (zh)
DE (1) DE102015222133A1 (zh)
WO (1) WO2017080976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397335A (zh) * 2020-03-17 2021-09-17 舒尔股份公司 就座和倚靠家具以及调节就座和倚靠家具的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17215929A1 (de) 2017-09-08 2019-03-14 Brose Fahrzeugteile Gmbh & Co. Kommanditgesellschaft, Coburg Vorschwenkbarer Fahrzeugsitz
US10442322B2 (en) 2017-11-17 2019-10-15 Brose Fahrzeugteile Gmbh & Co. Kommanditgesellschaft Easy-entry vehicle seat
US10589642B2 (en) 2017-11-15 2020-03-17 Brose Fahrzeugteile Gmbh & Co. Kommanditgesellschaft, Coburg Easy-entry vehicle seat
CN111601732B (zh) 2017-11-15 2023-03-21 博泽科堡汽车零件欧洲两合公司 便捷进入的车辆座椅
FR3082793B1 (fr) * 2018-06-22 2020-10-02 Faurecia Sieges Dautomobile Siege de vehicule automobile
GB2575678B (en) * 2018-07-20 2021-05-26 Jaguar Land Rover Ltd Seat mechanism
US20200055428A1 (en) * 2018-08-20 2020-02-20 Tachi-S Engineering U.S.A., Incorporated Vehicle seat
CN109760558B (zh) * 2018-12-28 2020-08-25 南京溧水高新创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 一种多功能新能源公交汽车调节座椅
FR3100012B1 (fr) * 2019-08-22 2023-01-13 Faurecia Sieges Dautomobile Siège de véhicule à assise inclinable pour faciliter l’accès aux places arrière
FR3101290B1 (fr) * 2019-09-30 2022-12-23 Faurecia Sieges Dautomobile Siège de véhicule
KR20210072923A (ko) * 2019-12-10 2021-06-18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폴드 앤 다이브 시트의 시트쿠션 틸팅 장치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018689A (zh) * 2004-09-17 2007-08-15 爱信精机株式会社 活动装置
EP2386441A2 (de) * 2010-05-10 2011-11-16 Johnson Controls GmbH Fahrzeugsitz, Verfahren und Fahrzeugsitzanordnung
FR2987320A1 (fr) * 2012-02-28 2013-08-30 Peugeot Citroen Automobiles Sa Siege de vehicule escamotable
DE102013006485A1 (de) * 2012-05-02 2013-11-07 Grupo Antolin Ingenieria, S.A. Sitz, vor allem für ein Kraftfahrzeug
DE102013012284A1 (de) * 2013-08-14 2015-02-19 Volkswagen Aktiengesellschaft Easy-Entry-Verstellmechanismus für Dive-Down-Fahrzeugsitze beziehungsweise Sitzanlagen
WO2015107213A1 (de) * 2014-01-20 2015-07-23 Johnson Controls Components Gmbh & Co. Kg Fahrzeugsitz und verfahren zur einstellung einer ladestellung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1397269B1 (en) * 2001-05-29 2006-03-01 Intier Automotive Inc. Easy entry seat with seat back mounted floor latch
DE102007036450B3 (de) 2007-07-31 2009-01-08 Keiper Gmbh & Co.Kg Fahrzeugsitz, insbesondere Kraftfahrzeugsitz
DE102008050468B3 (de) 2008-10-04 2010-04-22 Keiper Gmbh & Co. Kg Fahrzeugsitz, insbesondere Kraftfahrzeugsitz
US8287048B2 (en) * 2010-12-21 2012-10-16 Keiper Gmbh & Co. Kg Pinch guard for a vehicle seat
US9545857B2 (en) * 2012-07-16 2017-01-17 Faurecia Automotive Seating, Llc Recliner hold-open mechanism for a vehicle seat
KR101679184B1 (ko) * 2012-11-19 2016-11-24 존슨 컨트롤즈 컴포넌츠 게엠베하 운트 코. 카게 차량 시트, 특히 자동차 시트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018689A (zh) * 2004-09-17 2007-08-15 爱信精机株式会社 活动装置
EP2386441A2 (de) * 2010-05-10 2011-11-16 Johnson Controls GmbH Fahrzeugsitz, Verfahren und Fahrzeugsitzanordnung
FR2987320A1 (fr) * 2012-02-28 2013-08-30 Peugeot Citroen Automobiles Sa Siege de vehicule escamotable
DE102013006485A1 (de) * 2012-05-02 2013-11-07 Grupo Antolin Ingenieria, S.A. Sitz, vor allem für ein Kraftfahrzeug
DE102013012284A1 (de) * 2013-08-14 2015-02-19 Volkswagen Aktiengesellschaft Easy-Entry-Verstellmechanismus für Dive-Down-Fahrzeugsitze beziehungsweise Sitzanlagen
WO2015107213A1 (de) * 2014-01-20 2015-07-23 Johnson Controls Components Gmbh & Co. Kg Fahrzeugsitz und verfahren zur einstellung einer ladestellung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397335A (zh) * 2020-03-17 2021-09-17 舒尔股份公司 就座和倚靠家具以及调节就座和倚靠家具的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0661683B2 (en) 2020-05-26
US20180257516A1 (en) 2018-09-13
EP3374229B1 (de) 2022-03-09
EP3374229A1 (de) 2018-09-19
WO2017080976A1 (de) 2017-05-18
DE102015222133A1 (de) 2017-05-11
CN108349410B (zh) 2021-07-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349410A (zh) 带有摆动滑移单元的座椅的座椅调节机构
CN105452054B (zh) 用于下沉式车辆座椅的便捷进入调整机构以及座椅装置
US8075058B2 (en) Seat
CN105934364B (zh) 轿车下倾座椅
US7240950B2 (en) Seat that is retractable into the floor
CN103459197B (zh) 适于车辆座椅的致动器和硬件***
US5836651A (en) Adjustable cross-divided backrest for vehicle seat
US7628449B2 (en) Vehicle seat, in particular a motor vehicle seat
CN107054176A (zh) 带中央垫体和控制台扶手的车辆座椅
CN102333672B (zh) 车辆用座椅装置
CN103568890A (zh) 儿童座椅
KR101679184B1 (ko) 차량 시트, 특히 자동차 시트
CN205440035U (zh) 用于锁定车辆座椅轨道的装置
CN103068677A (zh) 航空器乘客座椅倾斜机构
CN109689425A (zh) 车辆座椅
CN103619645B (zh) 车辆座椅、特别是机动车辆座椅
KR20180108955A (ko) 차량의 시트 위치 조절 장치
WO2007080916A1 (ja) 脚式ロボット
EP3702282B1 (en) Multi-position adjustable headrest assembly
CN103732444B (zh) 车辆座椅、特别是机动车辆座椅
CN104670501A (zh) 具有斗形座结构和可调节位置的乘客座椅
CN110809549B (zh) 用于将侧向的行李容器固定在车辆上的连接装置和车辆
CN103625322B (zh) 汽车座椅
KR101430096B1 (ko) 차량 시트용 고정 장치 및 차량 시트
CN105564282A (zh) 车辆用座椅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Wolfsburg, Germany

Patentee after: Brose West Deke Co.,Ltd.

Address before: Wolfsburg, Germany

Patentee before: SITECH SITZTECHNIK GmbH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