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279533A - 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279533A
CN108279533A CN201810150898.9A CN201810150898A CN108279533A CN 108279533 A CN108279533 A CN 108279533A CN 201810150898 A CN201810150898 A CN 201810150898A CN 108279533 A CN108279533 A CN 10827953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ug
lamp bar
side wall
main part
rubber bel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150898.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279533B (zh
Inventor
王彦明
刘岗
王翠娥
包欢
王立冬
杨明
刘蕊
王大威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Beijing BOE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Beijing BOE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Beijing BOE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10150898.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8279533B/zh
Publication of CN10827953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27953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27953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279533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 G02F1/133615Edge-illuminating devices, i.e. illuminating from the side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可降低由于棱镜变形而导致的显示不良。该背光模组包括边框、导光板、扩散膜、第二棱镜膜、第一棱镜膜、灯条、遮光胶带;第一棱镜膜包括第一主体部分和第一凸耳;第二棱镜膜包括第二主体部分和第二凸耳;扩散膜与第一、第二凸耳均无重叠;在靠近灯条的一侧,第一凸耳位于第二凸耳之上;边框包括四个侧壁;除灯条侧,其余三个侧壁的顶端均低于第一主体部分中的棱镜顶端、高度差小于遮光胶带的厚度;遮光胶带与第一主体部分不接触;遮光胶带至少粘贴在靠近灯条侧的侧壁、灯条和第一凸耳上、且遮光胶带与扩散膜的厚度差值的绝对值小于遮光胶带的厚度。用于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的制备。

Description

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液晶显示装置(LCD)通常包括显示面板(Panel)和背光模组。背光模组外侧的回字形黑色的遮光胶带下方依次为上棱镜膜和下棱镜膜,上棱镜膜与显示面板中的下偏光片通过遮光胶带相粘接。
为保证遮光胶带的黏性,遮光胶带通常具有一定厚度,使得上棱镜膜与下偏光片之间具有较大间隙,在将保护背光模组中光学膜片的保护膜撕除后与显示面板进行贴合时,上棱镜膜与显示面板的下偏光片(POL)会产生静电吸附。由于二者之间间隙(Gap)较大,导致上棱镜膜外形上凸。遮光胶带中间的开口区通常呈长方形,棱镜上凸变形也会形成呈带圆角的长方形,受吸附面积影响也会出现圆形、椭圆形等形状,影响显示效果。
并且,较大的间隙还会导致显示装置经相应测试后在上棱镜膜与下棱镜膜之间出现不规则拱起,导致变形交界边缘处棱镜间距(Pitch)发生突变,使得出射光角度发生变化,产生干涉,从而使显示装置的显示区内出现环形的显示不均现象,并伴随彩虹纹理,即产生牛顿环(或称为“牛顿圈”)现象。
发明内容
鉴于此,为解决现有技术的问题,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可降低背光模组中由于棱镜变形而导致的显示装置出现的显示不良。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实施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背光模组,包括:边框、导光板、依次位于所述导光板上的扩散膜、第二棱镜膜和第一棱镜膜、位于所述导光板的入光面一侧的灯条和位于所述边框上的遮光胶带;其中,所述第一棱镜膜包括:第一主体部分和延伸出的第一凸耳;所述第一凸耳至少位于所述第一主体部分靠近所述灯条的一侧;所述第二棱镜膜包括:第二主体部分和延伸出的第二凸耳;所述第二凸耳至少位于所述第二主体部分靠近所述灯条的一侧;所述扩散膜与所述第一凸耳、所述第二凸耳均无重叠;在靠近所述灯条的一侧,所述第一凸耳位于所述第二凸耳之上;所述边框包括:四个侧壁;除靠近所述灯条的一侧的所述侧壁之外,其余三个所述侧壁的顶端均低于所述第一主体部分中的棱镜顶端、且低于的高度差小于所述遮光胶带的厚度;所述遮光胶带与所述第一主体部分不接触;所述遮光胶带至少粘贴在靠近所述灯条的一侧的所述侧壁、所述灯条和所述第一凸耳上、且所述遮光胶带与所述扩散膜的厚度差值的绝对值小于所述遮光胶带的厚度。
可选的,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用于将所述灯条粘贴在所述导光板的出光面边缘上的灯条胶;所述灯条胶上延伸有未被所述灯条覆盖住的灯条胶延伸部;在靠近所述灯条的一侧,所述第二凸耳延伸方向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一凸耳延伸方向的长度、且所述第二凸耳延伸方向上未被所述第一凸耳覆盖住的部分区域粘贴在所述灯条胶延伸部上。
可选的,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设置于所述扩散膜上、且位于所述第一主体部分、所述第二主体部分与所述灯条之间的遮光块;所述边框包括:外框和位于所述外框与所述导光板之间的胶框;所述外框包括:四个第一子侧壁;所述胶框包括:至少相对的两个第二子侧壁;至少在靠近所述灯条的一侧和靠近所述灯条对侧的所述侧壁均包括:所述第一子侧壁和所述第二子侧壁;所述遮光块远离所述扩散膜的上表面与靠近所述灯条的一侧的所述侧壁中的所述第二子侧壁的顶端齐平;或者,所述边框为胶框;所述遮光块远离所述扩散膜的上表面与靠近所述灯条的一侧的所述侧壁的顶端齐平。
可选的,所述第一凸耳还位于所述第一主体部分靠近其余三个所述侧壁中的至少一个所述侧壁的一侧,和/或,所述第二凸耳还位于所述第二主体部分靠近其余三个所述侧壁中的至少一个所述侧壁的一侧;其余三个所述侧壁中的至少一个所述侧壁的顶端设置有凹槽,所述凹槽用于容纳靠近的所述第一凸耳和/或所述第二凸耳;所述遮光胶带还粘贴在设置有所述凹槽的所述侧壁的顶端及位于所述凹槽内的所述第一凸耳和所述第二凸耳二者中的至少一者上;其中,除靠近所述灯条的一侧之外,对于所述第一凸耳与所述第二凸耳均位于所述导光板的同一侧的情况,所述第一凸耳与所述第二凸耳交错设置,或者,所述第一凸耳位于所述第二凸耳之上、且所述第二凸耳延伸方向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一凸耳延伸方向的长度。
第二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另一种背光模组,包括:边框,导光板,依次位于所述导光板上的扩散膜、第二棱镜膜和第一棱镜膜,位于所述导光板的入光面一侧的灯条和位于所述边框上的遮光胶带;其中,所述第一棱镜膜包括:第一主体部分和延伸出的第一凸耳;所述扩散膜与所述第一凸耳无重叠的区域;所述边框包括:四个侧壁;除靠近所述灯条的一侧的所述侧壁之外,其余三个所述侧壁的顶端均低于所述第一主体部分中的棱镜顶端、且低于的高度差小于所述遮光胶带的厚度;其余三个所述侧壁中的至少一个所述侧壁的顶端设置有凹槽,所述凹槽用于容纳靠近的所述第一凸耳;所述遮光胶带与所述第一主体部分不接触;所述遮光胶带至少粘贴在靠近所述灯条的一侧的所述侧壁、所述灯条、设置有所述凹槽的所述侧壁的顶端及位于所述凹槽内的所述第一凸耳上。
可选的,所述第二棱镜膜包括:第二主体部分和延伸出的第二凸耳;所述扩散膜与所述第二凸耳无重叠的区域;所述凹槽还用于容纳靠近的所述第二凸耳;对于所述第一凸耳和所述第二凸耳位于所述导光板的不同一侧的情况,所述第一凸耳和所述第二凸耳分别容纳于不同所述侧壁的所述凹槽内;对于所述第一凸耳和所述第二凸耳位于所述导光板的同一侧的情况,所述第一凸耳和所述第二凸耳容纳于同一个所述侧壁的所述凹槽内;其中,所述第一凸耳与所述第二凸耳交错设置,或者,所述第一凸耳位于所述第二凸耳之上、且所述第二凸耳延伸方向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一凸耳延伸方向的长度。
第三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再一种背光模组,包括:边框,扩散板,依次位于所述扩散板上的扩散膜、第二棱镜膜和第一棱镜膜,和位于所述边框上的遮光胶带;其中,所述第一棱镜膜包括:第一主体部分和延伸出的第一凸耳;所述扩散膜与所述第一凸耳无重叠的区域;所述边框包括:四个侧壁;所述侧壁的顶端低于所述第一主体部分中的棱镜顶端、且低于的高度差小于所述遮光胶带的厚度;至少一个所述侧壁的顶端设置有凹槽,所述凹槽用于容纳靠近的所述第一凸耳;所述遮光胶带与所述第一主体部分不接触;所述遮光胶带至少粘贴在设置有所述凹槽的所述侧壁的顶端及位于所述凹槽内的所述第一凸耳上。
可选的,所述第二棱镜膜包括:第二主体部分和延伸出的第二凸耳;所述扩散膜与所述第二凸耳无重叠的区域;所述凹槽还用于容纳靠近的所述第二凸耳;对于所述第一凸耳和所述第二凸耳位于所述扩散板的不同一侧的情况,所述第一凸耳和所述第二凸耳分别容纳于不同所述侧壁的所述凹槽内;对于所述第一凸耳和所述第二凸耳位于所述扩散板的同一侧的情况,所述第一凸耳和所述第二凸耳容纳于同一个所述侧壁的所述凹槽内;其中,所述第一凸耳与所述第二凸耳交错设置,或者,所述第一凸耳位于所述第二凸耳之上、且所述第二凸耳延伸方向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一凸耳延伸方向的长度。
可选的,对于延伸出所述第一凸耳的所述第一主体部分的一侧,所述第一凸耳分布在所述一侧的两端边缘;和/或,对于延伸出所述第二凸耳的所述第二主体部分的一侧,所述第二凸耳分布在所述一侧的两端边缘。
第四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液晶显示面板;所述液晶显示面板包括:位于显示侧的第一偏光片和远离所述显示侧的第二偏光片;所述显示装置还包括:上述任一项所述的背光模组;所述背光模组中的所述遮光胶带还与所述第二偏光片相粘贴。
基于此,通过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上述背光模组,通过将边框下沉、收窄遮光胶带使其与第一棱镜膜的棱镜顶端不接触,并在灯条侧对扩散膜进行改进,能够减小第一棱镜膜与显示面板的下偏光片之间的间隙,甚至可去除二者之间的间隙使得第一棱镜膜与显示面板的下偏光片直接接触,同时还可至少固定住第一棱镜膜,并通过固定住的第一棱镜膜压住固定下方的第二棱镜膜,实现背光模组与显示面板的粘贴固定,从而降低甚至可消除背光模组中由于棱镜变形而导致的显示装置出现的显示不良。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1提供的一种背光模组的剖面结构示意图一;
图2a为棱镜膜的常见结构示意图一;
图2b为棱镜膜的常见结构示意图二;
图3为棱镜膜增强光线的原理示意图;
图4a为现有技术提供的液晶显示装置的剖面结构示意图一;
图4b为与图4a对应的背光模组的局部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5a为现有技术提供的液晶显示装置发生牛顿环现象后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5b为与图5a对应的背光模组的局部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1提供的一种背光模组的剖面结构示意图二;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1提供的一种背光模组的组装流程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1提供的一种背光模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1提供的一种背光模组的剖面结构示意图三;
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1提供的一种背光模组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四;
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2提供的一种背光模组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2为现有技术提供的液晶显示装置的剖面结构示意图二;
图13为本发明实施例3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的剖面结构示意图一;
图14为本发明实施例3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的剖面结构示意图二。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示例的,本发明专利申请说明书以及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术语“第一”、“第二”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仅是用来区分不同的组成部分。“包括”或者“包含”等类似的词语意指出现该词前面的元件或者物件涵盖出现在该词后面列举的元件或者物件及其等同,而不排除其他元件或者物件。“上/上方”、“下/下方”、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的术语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的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本发明实施例1提供一种背光模组,包括:边框,导光板10,依次位于导光板10上的扩散膜20、第二棱镜膜32和第一棱镜膜31,位于导光板10的入光面一侧的灯条40和位于边框上的遮光胶带50;其中,第一棱镜膜31包括:第一主体部分310和延伸出的第一凸耳311;第一凸耳311至少位于第一主体部分310靠近灯条40的一侧;第二棱镜膜32包括:第二主体部分320和延伸出的第二凸耳321;第二凸耳321至少位于第二主体部分320靠近灯条40的一侧;扩散膜20与第一凸耳311、第二凸耳321均无重叠的区域;在靠近灯条侧,第一凸耳311位于第二凸耳321之上;边框包括:四个侧壁60;除靠近灯条40的一侧的侧壁60之外,其余三个侧壁60的顶端均低于第一主体部分310中的棱镜顶端、且低于的高度差小于遮光胶带50的厚度;遮光胶带50与第一主体部分310不接触;遮光胶50带至少粘贴在靠近灯条40的一侧的侧壁60、灯条40和第一凸耳311上、且遮光胶带50与扩散膜20的厚度差值的绝对值小于遮光胶带50的厚度。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1提供的上述背光模组的具体结构,下面首先对现有技术中棱镜膜的具体结构及牛顿环现象的产生作具体说明。
棱镜膜(Brightness Enhancement Film,BEF)上表面分布有许多平行排列的微小的棱镜结构,棱镜结构延伸方向为棱镜角度。
如图2a所示,其排列方式可以为各棱镜结构的高度(Height,图中标记为H)均相同,间距(Pitch,图中标记为P)也均相同,棱镜顶端即各棱镜结构的楞所在的平面。
或者,棱镜膜上表面分布的棱镜结构的排列方式也可以如图2b所示,若干个具有小高度(Height 1,图中标记为H1)和小间距(Pitch1,图中标记为P1)的棱镜结构之间***一个具有更大高度(Height 2,图中标记为H2)的棱镜结构,相邻两个高度为H2的棱镜结构之间间距(Pitch 2,图中标记为P2)更宽。在此种结构下,棱镜顶端即高度最大的各棱镜结构的楞所在的平面。
如图3所示,光线经过棱镜结构的折射,出射光角度将得到汇聚,从而实现增强背光模组发出的光线亮度的效果。为实现增亮最大化,背光模组中的上、下棱镜角度通常垂直设置。
如图4a所示,在现有技术中,遮光胶带50中间通常是挖空的,使从背光模组01的VA区(View Area,可视区)射出的光线能够进一步射向显示面板02以进行显示,遮光胶带50粘贴在显示面板02的下偏光片104与上棱镜膜31之间。
如图4b所示,图中竖向方向的实线表示上棱镜角度,横向方向的虚线表示下棱镜角度,在上棱镜膜31、下棱镜膜32未发生变形时,楞间距均匀不变,没有出现干涉现象。
如图5a和图5b所示,当上、下棱镜膜之间发生不规则拱起后,会产生棱镜间隙缩小区(图中标记为S1)和棱镜间隙扩大区(图中标记为S2),使得在变形交界边缘处棱镜间距(Pitch)会发生突变,导致出射光角度发生变化,在间隙缩小区(S1)和间隙扩大区(S2)都会产生光线的干涉现象,从而使得显示装置的显示区内出现环形的显示不均现象,并伴随彩虹纹理,即产生牛顿环。
本发明实施例1提供的上述背光模组,旨在通过缩小第一棱镜膜31(即上棱镜)与下偏光片之间由于存在间隙(GAP)而产生的变形空间,从而有效降低牛顿环风险。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的背光模组具体为侧入式背光模组,导光板10的一个侧面为入光面。灯条40通常由线路板41(如FPC)和发光部(如LED芯片)42构成,从发光部42发出的光线射进导光板10的入光面11。
第一棱镜膜31即本领域技术人员通常所说的上棱镜膜,其第一主体部分310即位于背光模组中VA区的主体部分,第一凸耳311即是沿膜方向从第一主体部分310延伸出的。
第二棱镜膜32即本领域技术人员通常所说的下棱镜膜,其第二主体部分320即位于背光模组中VA区的主体部分,第二凸耳321即是沿膜方向从第二主体部分320延伸出的。
上述边框具体可以为胶框或由胶框与外框(通常为铁框)连接在一起形成的一体结构的胶铁框。
除靠近灯条40的一侧(以下简称为灯条侧)的侧壁60之外,其余三个侧壁60的顶端均低于第一主体部分310中的棱镜顶端,且低于的高度差小于遮光胶带50的厚度,即将现有技术中的边框下沉。同时,将现有技术中的遮光胶带在VA区进行收窄,使遮光胶带50与第一主体部分310不接触,缩小了遮光胶带50下沉后上表面与第一棱镜膜31的棱镜顶端的高度差,即降低了上述背光模组与液晶显示面板进行贴合后,第一棱镜膜31与下偏光片之间由于存在较大间隙(GAP)而产生的变形空间。
这里,上述边框通常包括有四个依次连接的侧壁60。为保证背光模组与显示面板贴合的粘贴力足够,避免显示面板脱离,上述四个侧壁60上均有遮光胶带50,即形成环状。
由于遮光胶带在VA区收窄,为防止第一棱镜膜31四周不固定而产生膜材移动、划伤、异物等不良,并另考虑贴合后的显示装置的单体测试要求及客户端显示装置经常存在的跌落情况,需要将第一棱镜膜31与遮光胶带50通过粘贴的方式相固定。
为了固定上述第一棱镜膜31,本发明实施例1提供的上述背光模组具体是将第一棱镜膜31上延伸出的第一凸耳311固定在面积较大的灯条侧,并且为了使第一凸耳311相对于第一棱镜膜31的第一主体部分310能够有向下的下沉空间,在灯条侧对扩散膜20进行改进,使得第一凸耳311、第二凸耳321下方没有扩散膜20,并且控制遮光胶带50与扩散膜20的厚度差值的绝对值小于遮光胶带50的厚度,由于第一凸耳311与第二凸耳321相重叠的区域没有扩散膜20,使得在灯条侧第一凸耳311搭接在第二凸耳321上后在下沉的同时还能够接触到遮光胶带50在灯条侧的部分,从而使得第一棱镜膜31通过下沉的第一凸耳311固定在遮光胶带50下方。
当除灯条侧的侧壁60之外,其余三个侧壁60的顶端低于第一主体部分310中的棱镜顶端高度差等于或近似等于遮光胶带50的厚度,且遮光胶带50与扩散膜20的厚度差值为零或近似为零(即二者等厚或厚度近似)时,可以使得第一棱镜膜31的第一主体部分310与遮光胶带50粘贴在其余侧壁60顶端上的表面齐平或近似齐平,同时第一棱镜膜31的第一主体部分310与遮光胶带50粘贴在灯条侧的第一凸耳311的部分也能实现齐平或近似齐平的效果,使得上述背光模组与显示面板进行粘贴后,能够实现第一棱镜膜31(即上棱镜膜)与显示面板的下偏光片之间仅有0~0.02mm的微小空气间隙(Air Gap),同时还可维持VA区周围有遮光胶带与显示面板的下偏光片相粘贴。
基于此,通过本发明实施例1提供的上述背光模组,通过将边框下沉、收窄遮光胶带使其与第一棱镜膜的棱镜顶端不接触,并在灯条侧对扩散膜进行改进,能够减小第一棱镜膜与显示面板的下偏光片之间的间隙,甚至可去除二者之间的间隙使得第一棱镜膜与显示面板的下偏光片直接接触,同时还可至少固定住第一棱镜膜,并通过固定住的第一棱镜膜压住固定下方的第二棱镜膜,实现背光模组与显示面板的粘贴固定,从而降低甚至可消除背光模组中由于棱镜变形而导致的显示装置出现的显示不良。
进一步的,为提高上述背光模组中各膜材相固定的牢固性,对第二棱镜膜32在灯条侧延伸出的第二凸耳32也进行固定,具体结构如下所述:
参考图1所示,上述背光模组还包括:用于将灯条40粘贴在导光板10的出光面12边缘上的灯条胶70;灯条胶70上延伸有未被灯条40覆盖住的灯条胶延伸部71;在靠近灯条侧,第二凸耳321延伸方向的长度大于第一凸耳311延伸方向的长度、且第二凸耳321延伸方向上未被第一凸耳311覆盖住的部分区域粘贴在灯条胶延伸部70上。
这里,第一凸耳311、第二凸耳321宽度不应过大,在灯条侧,第一凸耳311、第二凸耳321尽量在两侧,即远离显示区,防止凸耳弯折引起棱镜变形。
以应用于小尺寸手持终端LCD的背光模组为例,考虑尺寸及工艺公差,第一凸耳311、第二凸耳321的宽度1~2mm为宜;第二凸耳321搭接与灯条胶及遮光胶之间,并预留一定间隙(例如0.2~0.25mm),防止各膜材结构组装后发生交叠干涉。
进一步的,如图6所示,上述背光模组还包括:设置于扩散膜20上、且位于第一主体部分310、第二主体部分320与灯条40之间的遮光块80。
遮光块80(也称为扩散黑条)可压住扩散膜20,并遮挡住从导光板10的入光面11漏出的强光。
由于遮光块80位于第一主体部分310、第二主体部分320与灯条40之间,故在上述图6的剖面结构中看不到从第一主体部分310上延伸出的第一凸耳311、从第二主体部分320上延伸出的第二凸耳321。
本发明实施例1提供的上述背光模组中,边框可以为胶铁框,即参考图1所示,上述边框包括:外框(例如为铁框)和位于外框与导光板10之间的胶框;其中,外框包括:四个第一子侧壁61;胶框包括:至少相对的两个第二子侧壁62;至少在靠近灯条侧和靠近灯条对侧的侧壁60均包括:第一子侧壁61和第二子侧壁62;遮光块80远离扩散膜20的上表面与靠近灯条侧的侧壁60中的第二子侧壁62(即胶框的侧壁)的顶端齐平,以使得遮光胶带50在灯条侧的部分可以粘贴在遮光块80上。
或者,上述背光模组中的边框也可以为常规模组中的单独的胶框,则遮光块远离扩散膜的上表面与靠近灯条侧的侧壁的顶端齐平。
进一步的,参考图1所示,上述背光模组还可包括:位于导光板10下方的反射片90。
如图7所示,上述背光模组在灯条侧的组装过程如下所述:
(1)组装反射片:对于由胶框与铁框一体构成的胶铁框和常规胶框相同,均是先将反射片组装在背板上,简化起见,图7中未示意出反射片和背板。
(2)组装导光板10和灯条40:将灯条40与导光板10通过灯条胶70组装成一体。其中,灯条胶70两侧设计出延伸出的未被灯条40覆盖住的灯条胶延伸部71(即耳朵);灯条胶延伸部71伸出灯条40的线路板长度约为0.6mm~0.8mm,宽度为1mm左右。
(3)将导光板10和灯条40组装于反射片之上:即将导光板10的底面覆盖在反射片上。
(4)组装扩散膜20和遮光块80:在导光板10上组装扩散膜20,扩散膜20两侧开槽以实现第一棱镜膜、第二棱镜膜上相应凸耳的下沉及固定。在扩散膜20上组装遮光块80,遮光块80位于待组装的第一棱镜膜的第一主体部分、第二棱镜膜的第二主体部分与灯条40之间。遮光块80两侧裁切去除,宽度比待组装的第一棱镜膜、第二棱镜膜上相应凸耳宽0.15~0.2mm。遮光块80横向顶部与灯条40距离0.2~0.25mm,纵向与灯条胶延伸部71距离0.15~0.2mm,防止组装后厚度干涉;
(5)组装第二棱镜膜32:第二棱镜膜32的第二凸耳321大于待组装的第一棱镜膜的第一凸耳,第二凸耳321与灯条胶延伸部71搭接0.3~0.5mm,以保证粘贴的牢固性;
(6)组装第一棱镜膜31:第一棱镜膜31的第一凸耳311比第二凸耳321短,位于第二凸耳321上并距离灯条胶主体部分的左边缘0.3mm左右;
(7)组装遮光胶带50:在灯条侧,遮光胶带50内缩至遮光块80左边缘不与第一棱镜膜31的第一主体部分中的棱镜顶端粘贴,遮光胶带50下侧与遮光块80粘贴。
最后,可以在遮光胶带50上贴附保护膜,以限制最外侧的第一棱镜膜跑出边框,并防止异物进入,以便包装出货至模组厂与显示面板进行贴合。
在上述图7中,背光模组组装后沿A-A'方向的剖面结构即如上述图1所示,B-B'方向的剖面结构即如上述图6所示。
这里,如图8中(a)部分所示,第二凸耳321可以设计为长方形,相应的,扩散膜20在不与第二凸耳321相重叠的区域设计的开口也为长方形。
优选的,如图8中(b)部分所示,为了防止导光板在靠近灯条侧的区域发生漏光,还可将第二凸耳321可以设计为梯形,相应的,扩散膜20在不与第二凸耳321相重叠的区域设计的开口为倒梯形。
上述背光模组中边框为胶框与铁框一体的结构,本发明实施例1不限于此,同样可适用于常规胶框背光模组中,除灯条侧之外的其余三侧(即顶侧和左右侧)的剖面结构如图9所示,即在背光模组中,导光板10四周的边框为胶框,第一棱镜膜和第二棱镜膜在灯条侧的固定方式参见前述图1,此处不再赘述。
在上述基础上,为提高第一棱镜膜、第二棱镜膜的固定牢固性,进一步也可以在除灯条侧之外的其余三侧(即顶侧和左右侧)进行凸耳固定,具体结构如下所述:
第一凸耳311还位于第一主体部分310靠近其余三个侧壁60中的至少一个侧壁60的一侧,和/或,第二凸耳321还位于第二主体部分32靠近其余三个侧壁60中的至少一个侧壁60的一侧;其余三个侧壁60中的至少一个侧壁60设置有凹槽60a,凹槽60a用于容纳靠近的第一凸耳311和/或第二凸耳321;遮光胶带50还粘贴在设置有凹槽60a的侧壁60的顶端及位于凹槽60a内的第一凸耳311和第二凸耳321二者中的至少一者上。
其中,除靠近灯条侧之外,对于第一凸耳311与第二凸耳321均位于导光板10的同一侧的情况,第一凸耳311与第二凸耳321交错设置,或者,第一凸耳311位于第二凸耳321之上、且第二凸耳321延伸方向的长度大于第一凸耳311延伸方向的长度。
如图10中(a)部分所示,由于除靠近灯条侧的侧壁60之外,其余三个侧壁60的顶端均低于第一棱镜膜的第一主体部分中的棱镜顶端、且低于的高度差小于遮光胶带50的厚度,即其余三个侧壁60的顶端均下沉,当导光板10除灯条侧之外的一侧上只有延伸出的第一凸耳311时,凹槽60a为第一凸耳311提供了一个下沉并固定的空间,其槽深度可按膜材厚度设计,即与第一棱镜膜的厚度相同。
同样的,如图10中(b)部分所示,当导光板10除灯条侧之外的一侧上只有延伸出的第二凸耳321时,凹槽60a为第二凸耳321提供了一个下沉并固定的空间,其槽深度可按膜材厚度设计,即与第二棱镜膜的厚度相同。
即,当第一棱镜膜和第二棱镜膜上都延伸出有相应的凸耳,且第一凸耳311、第二凸耳321分别伸向不同侧壁60时,第一凸耳311、第二凸耳321位于不同侧壁60的凹槽60a中。
或者,第一棱镜膜和第二棱镜膜上都延伸出有相应的凸耳,且伸向同一个侧壁60,即同一侧壁60的凹槽60a容纳第一凸耳311、第二凸耳321。
这里,为了使得设置在侧壁60上的遮光胶带50还可以粘贴在凹槽60a内的第一凸耳311、第二凸耳321上,对于第一凸耳311与第二凸耳321均位于导光板10的同一侧的情况,如图10中(c)和(d)部分所示,第一凸耳311与第二凸耳321交错设置。
或者,如图10中(e)部分所示,也可以将第一凸耳311设计在第二凸耳321之上、并且使得第二凸耳321延伸方向的长度大于第一凸耳311延伸方向的长度,即露出第二凸耳321以便与上方的遮光胶带50相粘贴。
需要说明的是,参考图10中(a)、(b)及(e)部分所示,当上述边框包括有外框(例如铁框)和胶框时,凹槽60a可以由胶框的第二子侧壁62低于外侧的外框的第一子侧壁61的部分形成;或者,也可以参考图10中(c)部分所示,当上述边框包括有外框(例如铁框)和胶框时,凹槽60a可以形成在内侧的胶框的第二子侧壁62上。
对于常规的背光模组中的边框仅为胶框的结构,凹槽即为参考图10中(c)部分所示,为侧壁顶端的凹陷部。
这里,第一凸耳311沿延伸方向的顶端与容纳该第一凸耳311的凹槽60a之间应预留一定间隙,防止组装干涉;和/或,第二凸耳321沿延伸方向的顶端与容纳该第二凸耳321的凹槽60a之间应预留一定间隙,防止组装干涉。
进一步的,对于延伸出第一凸耳311的第一主体部分的一侧,第一凸耳311分布在该一侧的两端边缘;和/或,对于延伸出第二凸耳321的第二主体部分的一侧,第二凸耳321分布在该一侧的两端边缘。即第一棱镜膜和/或第二棱镜膜上延伸出的耳朵应远离显示区,防止凸耳弯折引起棱镜变形。
实施例2
如图11所示,本发明实施例2提供另一种背光模组,包括:边框,导光板10,依次位于导光板10上的扩散膜20、第二棱镜膜32(图11中未标记出)和第一棱镜膜31,位于导光板10的入光面11一侧的灯条40和位于边框上的遮光胶带50;其中,第一棱镜膜31包括:第一主体部分310和延伸出的第一凸耳311;扩散膜与20第一凸耳311无重叠的区域;边框包括:四个侧壁60;除靠近灯条侧的侧壁60之外,其余三个侧壁60的顶端均低于第一主体部分310中的棱镜顶端、且低于的高度差小于遮光胶带50的厚度;其余三个侧壁60中的至少一个侧壁60的顶端设置有凹槽60a,凹槽60a用于容纳靠近的第一凸耳311;遮光胶带50与第一主体部分310不接触;遮光胶带50至少粘贴在靠近灯条侧的侧壁60、灯条40、设置有凹槽60a的侧壁60的顶端及位于凹槽60a内的第一凸耳311上。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实施例2提供的侧入式背光模组相比于前述实施例1提供的侧入式背光模组,将第一棱镜膜31的固定方式选择在了除灯条侧之外的其余三个侧壁60中的至少一侧。即将边框下沉,遮光胶带50收窄不与第一棱镜膜31的第一主体部分310中的棱镜顶端相接触,遮光胶带50粘贴凹槽60a内的第一凸耳311,以固定第一棱镜膜31。
为进一步牢固地固定住第一棱镜膜31下方的第二棱镜膜32,第二棱镜膜32包括:第二主体部分320和延伸出的第二凸耳321;扩散膜20与第二凸耳321无重叠的区域;凹槽60a还用于容纳靠近的第二凸耳321。
这里,参考前述实施例1的图10中(a)部分和(b)部分所示,对于第一凸耳311和第二凸耳321位于导光板10的不同一侧的情况,第一凸耳311和第二凸耳321分别容纳于不同侧壁60的凹槽60a内。
参考前述实施例1的图10中(c)部分、(d)部分和(e)部分所示,对于第一凸耳311和第二凸耳321位于导光板10的同一侧的情况,第一凸耳311和第二凸耳321容纳于同一个侧壁60的凹槽60a内;其中,第一凸耳311与第二凸耳321交错设置,或者,第一凸耳311位于第二凸耳321之上、且第二凸耳321延伸方向的长度大于第一凸耳311延伸方向的长度。
进一步的,对于延伸出第一凸耳311的第一主体部分的一侧,第一凸耳311分布在该一侧的两端边缘;和/或,对于延伸出第二凸耳321的第二主体部分的一侧,第二凸耳321分布在该一侧的两端边缘。即第一棱镜膜和/或第二棱镜膜上延伸出的耳朵应远离显示区,防止凸耳弯折引起棱镜变形。
在上述实施例2中,外框可以仅由胶框构成,或者,上述外框也可由外框(例如铁框)和胶框构成,即为胶铁框。外框侧壁上凹槽60a的开设方式及各凸耳的具体设置方式可参考前述实施例1,此处不再赘述。
实施例3
本发明实施例3进一步提供一种背光模组,参考前述实施例的图10中(a)部分所示,该背光模组,包括:边框,扩散板10,依次位于扩散板10上的扩散膜20、第二棱镜膜32和第一棱镜膜31,和位于边框上的遮光胶带50;其中,第一棱镜膜31包括:第一主体部分310和延伸出的第一凸耳311;扩散膜20与第一凸耳311无重叠的区域;边框包括:四个侧壁60(图中仅示意出一侧的侧壁60);侧壁60的顶端低于第一主体部分310中的棱镜顶端、且低于的高度差小于遮光胶带50的厚度;至少一个侧壁60的顶端设置有凹槽60a,该凹槽60用于容纳靠近的第一凸耳311;遮光胶带50与第一主体部分310不接触;遮光胶带50至少粘贴在设置有凹槽60a的侧壁60的顶端及位于凹槽60a内的第一凸耳311上。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实施例3提供的直下式背光模组相比于前述实施例1和实施例2提供的侧入式背光模组,将第一棱镜膜31的固定方式选择在了四个侧壁60中的至少一侧。即将边框下沉,遮光胶带50收窄不与第一棱镜膜31的第一主体部分310中的棱镜顶端相接触,遮光胶带50粘贴凹槽60a内的第一凸耳311,以固定第一棱镜膜31。
为进一步牢固地固定住第一棱镜膜31下方的第二棱镜膜32,第二棱镜膜32包括:第二主体部分320和延伸出的第二凸耳321;扩散膜20与第二凸耳321无重叠的区域;凹槽60a还用于容纳靠近的第二凸耳321。
这里,参考前述实施例1的图10中(a)部分和(b)部分所示,对于第一凸耳311和第二凸耳321位于导光板10的不同一侧的情况,第一凸耳311和第二凸耳321分别容纳于不同侧壁60的凹槽60a内。
参考前述实施例1的图10中(c)部分、(d)部分和(e)部分所示,对于第一凸耳311和第二凸耳321位于导光板10的同一侧的情况,第一凸耳311和第二凸耳321容纳于同一个侧壁60的凹槽60a内;其中,第一凸耳311与第二凸耳321交错设置,或者,第一凸耳311位于第二凸耳321之上、且第二凸耳321延伸方向的长度大于第一凸耳311延伸方向的长度。
进一步的,对于延伸出第一凸耳311的第一主体部分的一侧,第一凸耳311分布在该一侧的两端边缘;和/或,对于延伸出第二凸耳321的第二主体部分的一侧,第二凸耳321分布在该一侧的两端边缘。即第一棱镜膜和/或第二棱镜膜上延伸出的耳朵应远离显示区,防止凸耳弯折引起棱镜变形。
在上述实施例3中,上述外框也可仅由胶框构成,或者,上述外框也可由外框(例如铁框)和胶框构成,即为胶铁框。外框侧壁上凹槽60a的开设方式及各凸耳的具体设置方式可参考前述实施例1,此处不再赘述。
本发明实施例1至实施例3提供的上述背光模组与显示面板进行贴合后,在去除第一棱镜膜与显示面板的下偏光片之间的间隙的同时,使得遮光胶带还可固定住第一棱镜膜上延伸出的第一凸耳,使得背光模组内的膜材能够固定住,避免产生晃动,以满足背光模组的单体和整机结构类测试要求;并且,背光模组能够以单体的形式包装出货,在显示模组厂与显示面板进行组装,维持产业链分工。由于遮光胶带的主要部分仍设置在边框上,使得背光模组与显示面板组装后粘贴力足够,防止显示面板脱离,同时,背光模组中不会产生较大漏光;考虑到膜材变形收缩,使得各棱镜膜上凸耳远离显示区域设置在各主体部分的一边的两端处,以满足单体和整机环境可靠性要求。
实施例4
本发明实施例4进一步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包括液晶显示面板;液晶显示面板包括:位于显示侧的第一偏光片(即通常所称的上偏光片)和远离所述显示侧的第二偏光片(即通常所称的下偏光片);以及上述实施例1至实施例3提供的背光模组;其中,上述背光模组中的遮光胶带还与第二偏光片相粘贴。
上述显示装置具体可以是液晶显示器、液晶电视、数码相框、手机、平板电脑、导航仪等具有任何显示功能的产品或者部件。
为防止背光模组VA区四周边缘漏光,显示面板的BM(黑矩阵)需要完全覆盖住背光模组上的遮光区。
示例的,此处分别以现有技术的侧入式背光模组和前述实施例1提供的背光模组为例,图12为现有技术显示面板与背光模组贴合后的显示装置整体结构示意图,图13为本发明实施例1提供的背光模组与显示面板贴合后的结构示意图。
在上述图12和图13中,显示面板02通常包括:对盒的彩膜基板100与阵列基板101、封装在彩膜基板100与阵列基板101之间的液晶层(因厚度较小图12和图13中均未示意出)、贴合在彩膜基板100远离阵列基板101的一侧表面上的上偏光片103,贴合在阵列基板101远离彩膜基板100的一侧表面上的下偏光片104以及设置在阵列基板101位于彩膜基板100外侧的控制电路105。具体结构可沿用现有技术,本发明实施例3对此不作赘述。
在上述图12中,下偏光片104与上棱镜膜31之间具有遮光胶带50厚度的间隙;而本发明实施例1至实施例3提供的前述背光模组01将灯条对侧和左右侧的边框中的侧壁60下沉,并使得遮光胶带50在VA区周边收窄不与第一棱镜膜31(即上棱镜膜)的棱镜顶端相接触,而是粘贴在从第一棱镜膜31上延伸出的第一凸耳311上。
这样一来,当上述实施例1至实施例3提供的背光模组与显示面板进行贴合后,可以减小第一棱镜膜与显示面板的下偏光片之间的间隙,甚至可去除二者之间的间隙使得第一棱镜膜与显示面板的下偏光片直接接触,从而可降低甚至可进一步消除背光模组中由于棱镜变形而导致的显示装置出现的显示不良。
进一步的,由于手持终端显示装置左右侧模组边框设计要求较小时,当遮光胶带的能够裁切出的最小宽度难以满足显示装置模组边框左右侧的设计需求时,如图14所示,可以将背光模组01中左右侧的外框中的胶框的侧壁去除,仅以外框(例如铁框)作为边框,即导光板10的左右侧只有外框的第一侧壁61;背光模组01与显示面板02进行贴合后,并采用侧边涂覆胶材106(例如热熔胶或UV光学胶)方式将显示面板与背光模组中的外框(例如铁框)粘结。显示装置的上下侧对模组边框设计要求较小,可采用遮光较大粘结的结构,具体结构可参考前述实施例1至实施例3的具体说明,此处不再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的左右侧是指显示装置的四个侧边中,与观看者两眼的连线相垂直的两个对侧;上下侧是指显示装置的四个侧边中,与观看者两眼的连线相平行的两个对侧。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边框、导光板、依次位于所述导光板上的扩散膜、第二棱镜膜和第一棱镜膜、位于所述导光板的入光面一侧的灯条和位于所述边框上的遮光胶带;其中,
所述第一棱镜膜包括:第一主体部分和延伸出的第一凸耳;所述第一凸耳至少位于所述第一主体部分靠近所述灯条的一侧;所述第二棱镜膜包括:第二主体部分和延伸出的第二凸耳;所述第二凸耳至少位于所述第二主体部分靠近所述灯条的一侧;
所述扩散膜与所述第一凸耳、所述第二凸耳均无重叠;在靠近所述灯条的一侧,所述第一凸耳位于所述第二凸耳之上;
所述边框包括:四个侧壁;除靠近所述灯条的一侧的所述侧壁之外,其余三个所述侧壁的顶端均低于所述第一主体部分中的棱镜顶端、且低于的高度差小于所述遮光胶带的厚度;
所述遮光胶带与所述第一主体部分不接触;所述遮光胶带至少粘贴在靠近所述灯条的一侧的所述侧壁、所述灯条和所述第一凸耳上、且所述遮光胶带与所述扩散膜的厚度差值的绝对值小于所述遮光胶带的厚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
用于将所述灯条粘贴在所述导光板的出光面边缘上的灯条胶;所述灯条胶上延伸有未被所述灯条覆盖住的灯条胶延伸部;
在靠近所述灯条的一侧,所述第二凸耳延伸方向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一凸耳延伸方向的长度、且所述第二凸耳延伸方向上未被所述第一凸耳覆盖住的部分区域粘贴在所述灯条胶延伸部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
设置于所述扩散膜上、且位于所述第一主体部分、所述第二主体部分与所述灯条之间的遮光块;
所述边框包括:外框和位于所述外框与所述导光板之间的胶框;所述外框包括:四个第一子侧壁;所述胶框包括:至少相对的两个第二子侧壁;至少在靠近所述灯条的一侧和靠近所述灯条对侧的所述侧壁均包括:所述第一子侧壁和所述第二子侧壁;
所述遮光块远离所述扩散膜的上表面与靠近所述灯条的一侧的所述侧壁中的所述第二子侧壁的顶端齐平;
或者,
所述边框为胶框;
所述遮光块远离所述扩散膜的上表面与靠近所述灯条的一侧的所述侧壁的顶端齐平。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凸耳还位于所述第一主体部分靠近其余三个所述侧壁中的至少一个所述侧壁的一侧,和/或,所述第二凸耳还位于所述第二主体部分靠近其余三个所述侧壁中的至少一个所述侧壁的一侧;
其余三个所述侧壁中的至少一个所述侧壁的顶端设置有凹槽,所述凹槽用于容纳靠近的所述第一凸耳和/或所述第二凸耳;
所述遮光胶带还粘贴在设置有所述凹槽的所述侧壁的顶端及位于所述凹槽内的所述第一凸耳和所述第二凸耳二者中的至少一者上;
其中,除靠近所述灯条的一侧之外,对于所述第一凸耳与所述第二凸耳均位于所述导光板的同一侧的情况,所述第一凸耳与所述第二凸耳交错设置,或者,所述第一凸耳位于所述第二凸耳之上、且所述第二凸耳延伸方向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一凸耳延伸方向的长度。
5.一种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边框,导光板,依次位于所述导光板上的扩散膜、第二棱镜膜和第一棱镜膜,位于所述导光板的入光面一侧的灯条和位于所述边框上的遮光胶带;其中,
所述第一棱镜膜包括:第一主体部分和延伸出的第一凸耳;所述扩散膜与所述第一凸耳无重叠的区域;
所述边框包括:四个侧壁;除靠近所述灯条的一侧的所述侧壁之外,其余三个所述侧壁的顶端均低于所述第一主体部分中的棱镜顶端、且低于的高度差小于所述遮光胶带的厚度;
其余三个所述侧壁中的至少一个所述侧壁的顶端设置有凹槽,所述凹槽用于容纳靠近的所述第一凸耳;
所述遮光胶带与所述第一主体部分不接触;所述遮光胶带至少粘贴在靠近所述灯条的一侧的所述侧壁、所述灯条、设置有所述凹槽的所述侧壁的顶端及位于所述凹槽内的所述第一凸耳上。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棱镜膜包括:第二主体部分和延伸出的第二凸耳;所述扩散膜与所述第二凸耳无重叠的区域;所述凹槽还用于容纳靠近的所述第二凸耳;
对于所述第一凸耳和所述第二凸耳位于所述导光板的不同一侧的情况,所述第一凸耳和所述第二凸耳分别容纳于不同所述侧壁的所述凹槽内;
对于所述第一凸耳和所述第二凸耳位于所述导光板的同一侧的情况,所述第一凸耳和所述第二凸耳容纳于同一个所述侧壁的所述凹槽内;其中,所述第一凸耳与所述第二凸耳交错设置,或者,所述第一凸耳位于所述第二凸耳之上、且所述第二凸耳延伸方向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一凸耳延伸方向的长度。
7.一种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边框,扩散板,依次位于所述扩散板上的扩散膜、第二棱镜膜和第一棱镜膜,和位于所述边框上的遮光胶带;其中,
所述第一棱镜膜包括:第一主体部分和延伸出的第一凸耳;所述扩散膜与所述第一凸耳无重叠的区域;
所述边框包括:四个侧壁;所述侧壁的顶端低于所述第一主体部分中的棱镜顶端、且低于的高度差小于所述遮光胶带的厚度;
至少一个所述侧壁的顶端设置有凹槽,所述凹槽用于容纳靠近的所述第一凸耳;
所述遮光胶带与所述第一主体部分不接触;所述遮光胶带至少粘贴在设置有所述凹槽的所述侧壁的顶端及位于所述凹槽内的所述第一凸耳上。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棱镜膜包括:第二主体部分和延伸出的第二凸耳;所述扩散膜与所述第二凸耳无重叠的区域;所述凹槽还用于容纳靠近的所述第二凸耳;
对于所述第一凸耳和所述第二凸耳位于所述扩散板的不同一侧的情况,所述第一凸耳和所述第二凸耳分别容纳于不同所述侧壁的所述凹槽内;
对于所述第一凸耳和所述第二凸耳位于所述扩散板的同一侧的情况,所述第一凸耳和所述第二凸耳容纳于同一个所述侧壁的所述凹槽内;其中,所述第一凸耳与所述第二凸耳交错设置,或者,所述第一凸耳位于所述第二凸耳之上、且所述第二凸耳延伸方向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一凸耳延伸方向的长度。
9.根据权利要求4、或6、或8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
对于延伸出所述第一凸耳的所述第一主体部分的一侧,所述第一凸耳分布在所述一侧的两端边缘;
和/或,
对于延伸出所述第二凸耳的所述第二主体部分的一侧,所述第二凸耳分布在所述一侧的两端边缘。
10.一种显示装置,包括液晶显示面板;所述液晶显示面板包括:位于显示侧的第一偏光片和远离所述显示侧的第二偏光片;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装置还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背光模组;
所述背光模组中的所述遮光胶带还与所述第二偏光片相粘贴。
CN201810150898.9A 2018-02-13 2018-02-13 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827953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150898.9A CN108279533B (zh) 2018-02-13 2018-02-13 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150898.9A CN108279533B (zh) 2018-02-13 2018-02-13 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279533A true CN108279533A (zh) 2018-07-13
CN108279533B CN108279533B (zh) 2021-04-30

Family

ID=6280832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150898.9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8279533B (zh) 2018-02-13 2018-02-13 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8279533B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0252941A1 (zh) * 2019-06-19 2020-12-24 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背光模组及其显示装置
CN112649909A (zh) * 2020-12-22 2021-04-13 凯鑫森(上海)功能性薄膜产业有限公司 一种棱镜片及其应用
CN113253381A (zh) * 2021-05-24 2021-08-13 佘晓峰 一种可控发光位置的导光结构
CN113759606A (zh) * 2021-09-13 2021-12-07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背光模组以及显示装置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313174A (zh) * 2010-06-30 2012-01-11 欧姆龙株式会社 面光源装置
CN203703815U (zh) * 2014-03-06 2014-07-09 京东方光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棱镜片、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US20150198756A1 (en) * 2014-01-13 2015-07-16 Samsung Display Co., Ltd Optical pattern sheet, backlight unit,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having the same
CN106896582A (zh) * 2017-04-25 2017-06-27 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及显示器
CN206505202U (zh) * 2017-03-08 2017-09-19 信利半导体有限公司 一种背光源
CN206531989U (zh) * 2017-03-06 2017-09-29 芜湖华瑞光电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背光源
CN206671723U (zh) * 2016-04-05 2017-11-24 株式会社日本显示器 背光源装置以及具备该背光源装置的液晶显示装置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313174A (zh) * 2010-06-30 2012-01-11 欧姆龙株式会社 面光源装置
US20150198756A1 (en) * 2014-01-13 2015-07-16 Samsung Display Co., Ltd Optical pattern sheet, backlight unit,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having the same
CN203703815U (zh) * 2014-03-06 2014-07-09 京东方光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棱镜片、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N206671723U (zh) * 2016-04-05 2017-11-24 株式会社日本显示器 背光源装置以及具备该背光源装置的液晶显示装置
CN206531989U (zh) * 2017-03-06 2017-09-29 芜湖华瑞光电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背光源
CN206505202U (zh) * 2017-03-08 2017-09-19 信利半导体有限公司 一种背光源
CN106896582A (zh) * 2017-04-25 2017-06-27 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及显示器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0252941A1 (zh) * 2019-06-19 2020-12-24 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背光模组及其显示装置
CN112649909A (zh) * 2020-12-22 2021-04-13 凯鑫森(上海)功能性薄膜产业有限公司 一种棱镜片及其应用
CN113253381A (zh) * 2021-05-24 2021-08-13 佘晓峰 一种可控发光位置的导光结构
CN113253381B (zh) * 2021-05-24 2023-08-25 佘晓峰 一种可控发光位置的导光结构
CN113759606A (zh) * 2021-09-13 2021-12-07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背光模组以及显示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279533B (zh) 2021-04-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679985B2 (ja) 液晶表示装置
CN102236180B (zh) 显示装置
CN102298225B (zh) 显示面板和包括该显示面板的显示装置
CN101183193B (zh) 电光装置、照明装置及电子设备
KR102502412B1 (ko) 표시 장치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타일드 표시 장치
CN108279533A (zh) 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N104181721B (zh) 显示设备
CN101840091B (zh) 保护板一体型显示装置
CN104620040B (zh) 照明装置、显示装置以及电视接收装置
KR20190132601A (ko) 표시 장치
CN108254972A (zh) 背光模组、电子装置及背光模组的安装方法
KR102133036B1 (ko) 표시패널 및 이를 갖는 표시장치
KR102351509B1 (ko) 디스플레이 장치
CN107153298A (zh) 面光源装置、显示装置以及电子设备
CN104712967B (zh) 背光单元及包括其的液晶显示装置
KR20150032359A (ko) 액정표시장치의 제조방법
CN110738936B (zh) 元件基板及拼接电子装置
CN104820259A (zh) 导光板、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KR20110018233A (ko) 액정표시장치
KR101920760B1 (ko) 백라이트 유닛을 포함하는 액정표시장치모듈
JP2013171619A (ja) 表示装置及びテレビ受信装置
KR20120047715A (ko) 발광소자와, 이를 구비한 백라이트 및 액정표시장치
KR20160044073A (ko) 곡면 백라이트 유닛 및 이를 구비하는 곡면 표시장치
KR102192957B1 (ko) 발광소자 어레이를 구비한 백라이트
KR101749750B1 (ko) 백라이트 유닛 및 액정표시장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10430